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社會發展方式

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06 16:52: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社會發展方式

篇(1)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對于進一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為“十二五”時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過去一年,我們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運行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仍然很多:體制依然存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艱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形成,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快,科技貢獻率不夠高,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壓力大;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新興產業生長緩慢;對內對外開放度不夠,經濟發展環境需進一步優化,開拓“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集聚各種生產要素能力弱;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尤其是依賴國家投資,民間投資沒有跟上,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等等。正是由于存在這些困難和矛盾,使我們在現實工作中面臨著眾多壓力。一是面臨著既要“快”,更要突出“好”的內在發展要求。盡管我省經濟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但與先進地區的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與鄰近省區相比,加快發展的任務更加迫切。同時,提高經濟效益和質量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這就逼迫我們必須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好”,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二是面臨著既要重點抓好“保”,又要加快促進“轉”的緊迫任務。今年我們必須保11%以上的增長,否則就業、增收、社保等許多問題都無法保證。但僅僅依靠傳統產業、粗放的經營模式,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發展的空間、速度和效益也將受到制約。只有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構筑產業新優勢,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我們才有可能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贏得發展主動權。三是面臨著既要充分運用經濟上行“動力”,也要時刻注意經濟下行“壓力”的現實處境。今年我省經濟發展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以及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于我省有利,我省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已積蓄了一定的發展動力,“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為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全省干部群眾積極向上、奮勇爭先的熱情更加高漲,可以說上行動力充足。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國際經濟復蘇之路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外需萎縮局面仍在持續,國內部分產能出現過剩,內需不達預期,經濟仍然存在著下行或徘徊不前的壓力。四是面臨著財政增收困難,又要加大民生投入的突出矛盾。目前,我省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財政收支矛盾加大,民生改善所需投入呈剛性增長態勢。必須千方百計增收節支,調整支出結構,把有限的財力更多地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根據面臨的形勢,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今年我省要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方針,把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把中央提出的“五個更加注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要求,把調整結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為此,我們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把工作力量向這里凝聚,把大項目、好項目向這里擺放,把引資重點和投資向這里傾斜,把技術和人才向這里集中,進一步把“經濟區”和“十大工程”推向加快建設的新階段。在推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強基礎、調結構、提效益、惠民生、促和諧。強基礎是推進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基和重要前提,也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擴大內需的投資方向。要繼續加大交通、水利、生態、城鄉生產生活方面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為長遠發展打基礎、攢后勁。調結構是我省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切實把推進結構調整作為經濟工作的重大任務,著力調整優化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為經濟發展蓄積能量和動力。提效益是我省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向資源精深加工要效益,向產業升級要效益,向科技進步要效益,向低碳發展、綠色增長要效益,向現代經營管理要效益,向品牌塑造要效益。惠民生是我省大發展、快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強大動力。要通過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一方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生活水平,調動和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和諧是推動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要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步伐,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加大生態和環境保護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積極弘揚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良好社會風尚,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發展。特別是要把維護社會穩定和加強安全生產管理作為重點,加快推進“平安龍江”、“和諧龍江”建設。

2010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1%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4.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1%,二氧化硫排放量略有削減,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篇(2)

>> 社會協同:制度性社會發展策略的路徑選擇 加快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選擇 社會發展視野下西部地區反貧困的路徑選擇 中國社會發展路徑的哲學思考 自由:促進人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路徑 綠色教育,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淺談社會發展中的主體選擇性 淺析社會發展形式的多樣性 改革:社會發展的動力 社會發展的評價尺度 貧困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性因素與解決路徑的思考 全力推進協同創新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現代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社會大眾的思維方式與制度背離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創新研究 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兩難選擇 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價值判斷與路徑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及其實現之路徑研究 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的原因、內涵及其實現路徑 提升國企經濟效益以推動社會發展的路徑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3]邁克爾?謝諾登.美國及世界各地的資產建設[M]//高建國,譯.展敏.資產建設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18.

[14]葛道順.鑲嵌、自主與弱勢群體的社會資本重建[J].江蘇社會科學,2005(2):222―226.

篇(3)

同志們:

我們今天召開這次會議,主要議題是貫徹落實全省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我市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工作。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全面深化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我省全面實施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正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在世界經濟復蘇和國內經濟好轉的宏觀背景下,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資源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新的優勢產業正在崛起,推動全省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的排位明顯前移。但快速發展的背后,潛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特別是資源浪費驚人、環境污染嚴重、科技創新滯后這“三塊短板”,已經成為制約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要走出一條低能耗、輕污染、高效益的發展之路,保持長久的發展后勁,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既要看經濟的增長速度,也要看經濟增長的結構、效益以及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還要看社會事業的發展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在發展導向上做文章,通過建立規范的制度框架、有效的約束機制和科學的評價體系,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良性的軌道。省委、省政府建立新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制定新的考核評價方法,其意圖就是要引導全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我市與全省一樣,近年來的發展令人欣慰,主要經濟指標名列全省前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但同樣在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科技創新這三個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以建立新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為契機,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提升發展水平,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完善地區經濟社會考核評價工作,必須做到“六個堅持”:即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科學發展,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改革開放,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堅持民主法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齊心協力促進和諧發展。

總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是今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建立新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地區經濟社會考核評價工作,是我省為實現這個宏偉藍圖所采取的具體行動,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各級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深刻領會,認真推動這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要從轉變政府施政方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內涵

全面開展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工作,不僅體現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而且對各級政府轉變工作方式,全面實現“十一五”目標,具有重要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從轉變政府施政方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其深刻內涵。

首先,新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促使各級領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政績觀是領導干部從政的價值取向,是領導干部創造政績的思想基礎。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有什么樣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為,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政績。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要求我們必須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觀。今后,我們不僅要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考核評價,而且要對領導干部和領導集體進行考核評價;不僅要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考核評價,而且要對各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市直各部門的工作進行考核評價。考核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一改過去主要考核經濟指標和簡單的平均計算,而是引入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的理念,綜合成為包括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資源環境和人民生活5個方面44項指標的考評體系,并且對各項指標分別賦予了不同的權數,從而可以用看得見、摸得著的量化指標促使我們各級領導干部真正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穩定的為政之路。

其次,新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引導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我市“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將根據省政府出臺的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優化工作方式,堅持把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加快發展作為主題,堅持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突出主線,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發展的主要動力,堅持把統籌城市與鄉村、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作為發展的重大任務,堅持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的發展思路轉變了,工作措施落實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就一定能夠圓滿完成,也就一定可以在新的考評體系評判中繼續保持在全省的領先位置。這里我要強調,新的考評體系,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發揮引導和促進作用,但并不能發揮決定作用。發展是干出來的,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也不是考核評價出來的。我們唯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真抓實干,拼搏進取,才能確保“十一五”時期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第三,新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強化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監督。隨著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定期把評價結果公示于眾將成為這項工作的一個亮點。這可以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使政府的施政成果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哪些工作完成得好,哪些工作沒有完成;哪些領導分管的工作成績大,哪些領導分管的工作有差距,人民群眾一目了然,自有評價。可以說,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溝通政府和百姓架起了新的橋梁,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改善政府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徑。

三、要從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高度切實抓好落實

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加強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一項重大舉措,各縣(市、區)、市直各有關部門以及全市統計系統一定要抓好落實。

一是縣(市、區)政府要高度重視考核評價工作。各縣(市、區)政府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切實抓好這項工作,真正把考核評價當成檢驗自身工作業績的一面“鏡子”,作為提高和改進政府工作的重要動力。要確保提供客觀真實的情況和數據,使之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尤其是對考核評價結果,要學會正確對待,既不能沾沾自喜,也不能怨天尤人。要以實施新的考核評價指標為契機,學會從中了解實情、分析問題的本領,提高駕馭科學發展的能力,努力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是統計部門要充分發揮好牽頭作用。市統計局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工作的牽頭部門,要切實負起統籌指揮、組織協調的作用。各級統計部門要經常與相關部門和單位加強聯系,密切合作,組織好人員培訓,做好各項數據的匯總、甄別和分析,使考評工作建立在客觀真實可靠的基礎之上。各縣(市、區)政府要認真落實市政府《關于加強和完善統計工作的決定》,支持統計部門客觀、真實地做好統計工作,充分發揮統計的評估、監督和引導作用。統計部門要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統計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更好地服務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篇(4)

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給高校共青團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從外部環境上看,在宏觀層面上,面對全球化時代,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黨的十強調,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這是高校共青團工作必須面對的大背景。在微觀層次上,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啟動,高校擴大招生、后勤社會化、專業調整、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等措施的實施,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科學化,這對高校共青團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從工作對象上看,新時期大學生在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事件的考驗中展現了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的形象,他們并不沉醉于對理想的憧憬,愿意扎扎實實做實事。他們特別愿意為經濟社會發展,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盡自己所能做一些事情,但不在意服務的過程和形式,而更看重他們的服務是否有實效[3]。許多傳統的團的工作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吸引他們,進而也不能從思想、行為上引導他們。因此,高校共青團工作不僅僅要“面向市場”,更要乘“市”而上,建立有效載體,整合資源,拓展渠道,發揮優勢引導高校青年學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二、高校共青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策略

1.整合資源,借臺唱戲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具有組織體系完備的優勢,只有走社會化的路子,才能調動各方面的資源,把青年工作變成一個社會工程。發揮共青團的優勢,依靠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各種社會資源,這就是共青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最佳選擇[4]。高校共青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要有效地組織調動社會資源。第一是人力資源,做好青年工作,僅僅依靠共青團組織是不夠的,必須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教育。第二是工作陣地,要善于利用社會上的有利條件,延伸高校共青團工作陣地的觸角,同時將一些活動陣地推向社會,使其發揮綜合效益。第三是社會資金,彌補團的經費不足。比如面向社會開展青年就業見習,不但能夠幫助見習基地解決人力短缺問題、促進企業發展,而且還能夠利用社會資源,彌補學校勤工助學崗位和經費的不足,幫助團員青年了解社會,為進一步更好地擇業做準備,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共同獲益。

2.校地共建,互利共贏高校共青團組織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可以選擇和地方團組織進行共建、合作的方式。深入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引導學生針對各地情況利用自己所學的科學、文化知識開展服務工作。我國部分地區已做了有益探索,如北京團市委開展的“首都大學生城市發展服務計劃”區校共建項目。同時,應充分利用高校團組織和地方團組織合作的資源優勢,形成良好的合作運行機制。合作形式可以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掛職鍛煉、博士服務等,讓學生切實、有效地參與到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當中。

3.學生主體,社團沖鋒要充分發揮青年學生主體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組織引導團員青年積極投身經濟社會發展。重視以學生社團為重要載體,支持和引導學生社團在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開展的各項自主性活動,以自己的行為來影響社會、推動社會、改造社會,有效發揮學生主體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推進團的工作向多層次、多領域方向發展。支持并指導學校的理論研究社團面向社會開展政策宣講、道德模范宣傳,學生科技社團面向社會開展科技宣傳、技術推廣,公益社團面向社會開展志愿服務、環保普及等活動。

三、高校共青團發揮優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

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多年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育人體系。依托于思想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人才和智力高度密集的高校,高校共青團組織擁有許多顯著的優勢。應充分利用優勢,有效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1.發揮科技優勢,在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促進科學普及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等方面做出實效高校共青團根據學校的學科優勢、科研優勢,組織青年教師、青年學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持和服務。一是推進產學研結合。高校團組織與教務、科研、資產管理部門合作,對大學生科技園進行合理利用,為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基地,青年科技創業者打造創業平臺,有效推進產學研結合。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通過舉辦“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創業大賽、研究生學術節、青年科技成果展、青年創新創業博覽會、青年創業夜校等,為青年團員的科技成果提供展示的舞臺、交流的平臺和推廣的天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促進科技普及、提高公眾科學素質。高校團組織組織和引導青年教師、各類學生社團走進企業、農村、社區,推廣實用技術,幫助企業、農民、居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質。

2.發揮文化優勢,在校園與社會文化互動、先進高雅文化弘揚和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形成特色大學是文化的生產和傳播中心,大學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團組織應發揮學校的文化優勢,發揮大學傳承文明、咨政育人的作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服務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一是深化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校園文化的三個層面即物質、制度、精神都有高校的鮮明特色,團組織抓住其超前性、豐富性、多變性等特征,以校園文化來之于社會文化又反作用于社會文化,實現兩者的辯證統一。通過開展“三下鄉”、“四進社區”等活動,擴大校園文化的影響,引導青年學生主動融入并改善社會文化,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促進先進文化、高雅文化的弘揚。大學是各種文化交流、交融與交鋒的重要平臺和前沿陣地,也是先進文化、高雅文化的培育基地。高校團組織引導學生文藝骨干,排演經典文藝作品,將先進文化、高雅文化帶到工礦農村社區,促進先進文化、高雅文化的弘揚。三是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開放性和包容性是大學文化的基本特性,決定了大學在推動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高校團組織積極參與孔子學院巡演、巡講,青年國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在主動融入世界的同時展示中華文化的特色與魅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文化支持和國際影響。

3.發揮人才優勢,在智力支持、人力支持和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樹立品牌作為高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大學直接服務經濟社會,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6]。高校團組織應發揮人才優勢,在協同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的精細環節入手,樹立青年人才品牌。一是組織青年人才提供政策參考、決策咨詢服務,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高校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教育教學資源,高校團組織發揮橋梁作用,當好領域專家、青年教師和學生面向社會,開展決策、管理、咨詢服務的服務者。二是組織青年骨干到企業、鄉鎮掛職鍛煉,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高校團組織主動爭取各方面支持,開通青年骨干、團干部與校外各單位的通道,開展“博士服務團”等工作,輸出優秀、成熟的青年人才到各級各類機關、單位掛職鍛煉,發揮人才優勢,協助掛職單位搞好生產第一線的工作,既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又為青年個人成長提供幫助。三是組織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青年學生在團組織的引導下開展的志愿服務、義務支教、社會調查、科技攻關、理論宣講等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發揮了大學生的學業專長和學科優勢,培養他們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精神。

4.發揮陣地優勢,在傳統陣地和新媒體手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進行探索近年來隨著大學園區、大學城的建立,以及校區、園區和周邊社區三者間的有機融合、聯動發展,高校共青團的陣地優勢逐漸明顯。高校團組織發揮陣地優勢,為三區發展提供支持進行有效探索。一方面,整合校內外經濟、人力、場地資源,面向社會提供服務。高校團組織建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業見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科技支撐基地、志愿服務基地、校園文化建設陣地等向社會青年自組織開放,引進校辦企業、校友企業參與學生教育管理,社會組織與學校機構聯手服務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推進團建創新努力開拓團組織活動新陣地。團建創新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高校團組織適應現代青年溝通、交流的新特點,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建設各類網絡和新媒體陣地,有效服務校區、園區和社區的聯動,為國家支柱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招聘、見習的宣傳等,實現社會與校園資源的共享,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

篇(5)

—、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良性互動的雙贏關系

1.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與發展的,又對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動力源”高等教育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現代勞動力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和技術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決定性要素而作為勞動者,如果不經過系統專門技能訓練,是無法參與到其中的經濟活動的因此,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充分的人才儲備和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多種人才結構,是區域經濟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高等學校承擔著為本地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在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因素中,高等教育沾作用不容忽視,尤其是后發型地區要實現趕超,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高等教育可以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一方面,通過擴大學校的招生規模,提高人才儲備的數量;另一方面,通過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多規格多層次多樣化的勞動者,不斷改善本地區的人才錘構,從而推動和保證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其次,高等教育是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發展的基地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高等學校人才薈萃,科研實力雄厚,處于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核心地位,能夠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持,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從國外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看,高等學校在增強地區競爭力方面有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選取高校集中的地區建立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大力發展高科技生產,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騰飛的制勝法寶,如美國的斯坦福科學工業園(娃谷)猶他州的鹽湖城地區曰本的筑波科學城韓國的大德科學城臺灣的新竹科學工業園等。

2.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敎育改革和發展的影響

(1)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影響著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隨著高等教育地方化發展,地方政府對區域內高每教育資源的統籌權在不斷加大,并直接為公辦高等學校提供經費支持,地方財政撥款成為高等教育辦學資金的主要來源高等教育要謀求更深遠的發展,就必須取得屬地在教育經費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持而地方財政收入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和制約,只有區域經濟發展了,才能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從而提高教育經費投入因此,區域經濟發展是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礎和前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能夠在教育經費上投入的就越多,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則投入越少,高等教育發展速度就越慢

(2)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影響到高校畢業生

就業狀況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生源辦學乃至生存發展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矢,每年進入就業市該的高等學校畢業生持續增加,僅2014年,就有727萬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就業壓力劇增由于地方高校畢業生主要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和奮會發展服務,因此,地方經濟的結構和發展狀況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十分突出當區域經濟發展越快,對勞動力的需求就大,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就會越多,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就越好

(3)區域經濟發展是區域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動因和條件

    高等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必須適應社會的要求M高等教育對現代社會的適應,主要體現在整個社會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的學科與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規格等方面符合社會和經條建設發展的要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數量結構質量等方面的具體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勢必要親高等教育做出相應的變化和調整,主動改革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水平結構類型結構專業結構課程結構布局結構等等,M而推動高騫教育的教學理念,力學體制管理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深化,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的要求。

二、實現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良性互動的路徑擇

1.要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引導服務和協調的多重作用

政府是高等教育與區域良性互動的發起者支持者服務者監督者和協調者高等教育與區域的良性S動離芣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政府應加快職能轉變,依據區域發展現狀和未菜發展的戰略目標,統籌兼顧,制定切實可行的區域發展戰略規劃,使區域內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有機結合與協調羞展同時由于詮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中會涉及不同b利益主體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目標和動機,政府還要積磁主動地采取各#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發揮協調支持引導服務監督等作用和職能,為高等教育與區殛良性互動邊供法律政策制度資源和技術上的支持,如加大輿論宣傳力,為嵩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自身特有的紐帶作用,協調高等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等各參與方通力合作,賣現共贏,促進互刼的良性發展等等。

2.高等學校要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區域發展服務

屬地政府在資金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區域高等學校可持續浚展的重要保證因此,高等學校必須凸顯服務地方的大學精神,主動融入區域發展,立足地方,服務地方,依托地方,“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致力于成為區域發展的“動力源”和“助推器”首先要加快學科專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高等學後要為區域發展培養和造就各種特色和能力的專門人才,滿足社會的不同需要,就必須使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與區域發展相適應因此,高等學校必須依據本地區資源優勢產業結構和未來的發展目標,加快學科專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培養新型和特色學科,優化專業結構和資源配置,設置一些直接為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特色專業,使之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其次要立足地方科研需求開展應用型研究高等#校必須堅持科技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立足地方科研需求,立足于地方特有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從地方特有資源的研究培育獨特的科研方向,開展應用型科學研究,提升區域競爭力再次要充分發揮學科綜合和人才匯聚的優勢,著另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為當地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意見和實際操作方案。

3.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戰略聯盟

篇(6)

一、城市化率不是越高越好,要力避片面和過分追求城市化率

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普遍追求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定階段的目標。一般地說,表明城市化推進一定過程和目標的城市化率的高低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體現。但是,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模式不同,所選擇的城市化道路又各異,我們就不能把城市化率與經濟社會發展簡單地劃等號。如果從城市化是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過程的概念出發,顯然,城市化率就是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但仍不能認為是唯一指標。也就是說,城市化率不能與城市化劃等號。更確切的說,城市化率是人口城市化的具體體現,是城市化推進的外延顯示,這是由城市化的內涵注定的。有的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表述為:“城市化過程是社會生產力變革所引起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及生活居住方式客觀演變的過程。”(鄒彥林.1999)“城市化過程,就是一個經濟發展,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過程,又是一個社會進步,社會制度變遷以及觀念形態變革的持續發展過程。”(候蕊玲.1999)是不無道理的。筆者認為,城市化推進不僅是城市化率提高的過程,更主要是由城鄉分離到城鄉融合的過程,是城市更新和農村變革基礎上進行的,處理城市間關系及不斷向農村滲透的過程;是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在空間上不斷更新形態的過程,資源重新配置,城鄉空間形象不斷優化的過程;也是城鄉生態系統不斷完善和逐步高級化的過程。

城市化率是有一定的定數,也就是說是有限的,達到100%,也就不可能再提高了。現在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100%。其中有個現實問題,按照城市是聚集,農村是分散的概念,即使經濟社會高度發達,農業的存在應該是永恒的,從事農業的農民的存在也是永遠的。也就是說,城市聚集和農村分散將無限期的并存。即使城鄉融合一體了,也只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融合一體,而決非空間形態的連成一片。就是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將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精、越來越專,農業分工將會越來越細,但決非100%人口都在城市從事二、三產業。如果上述觀點能取得共識的話,就應該得出這樣的看法:我們在理論探討和實際運作城市化推進中,既要重視城市化率提高的外在表現,更要重視城市運行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的內涵實質需要。既要避免發達國家曾經嚴重的“城市病”在我國蔓延;也要防止發展中國家超前城市化帶來的“繁榮城市與破產農業并存”在我國出現。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要求,應力避片面和過分追求城市化率提高的作為,真正把城市化推進的重點放在弱化和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放在切實解決區域“三農”問題上。只有這樣。才是我國區域城市化推進的最佳選擇,也是遵循國家所指引的有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真正體現。

二、推進城市化是無止境的,要不斷提高城市化質量

城市化率提高是有限的,而城市化推進則是無限的。世界上不論哪個國家和區域,即使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都同樣面臨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質量的重大課題,更何況像我國這樣一個區域發展水平差異大的發展中的大國。因此,就城市化推進而言,真真切切是任重而道遠。

經濟社會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有階段性的永恒過程,城市化作為人類生產方式轉變、生活方式優化、生活質量提高的客觀折射,必須以社會文明和財富增長為基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體現。經濟社會發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生活享受和自身發展的追求也是無窮無盡的。顯然,城市化推進也就必然是人類追求的永恒過程,也是有階段性的永遠無窮的過程。它不能一步登天,只能通過經濟社會發展的腳踏實地、科學苦干、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來實現,我們應該按照可持續發展觀的精髓,在切實做好當代人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更多的切實做好為后代謀享受的實事。

我國任何區域和城市在任何時候都面臨著城市化推進這個重大任務,尤其是城市化率高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任務更為緊迫和嚴峻。因為這類城市不僅有走向世界,不斷提高自身城市化質量的任務;作為區域中心,更有統籌城鄉,推進區域城市化的緊迫課題。必須徹底摒棄和消除坐井觀天和沾沾自喜的心態和作為。既要將自身融入全國和全球城市化推進熱潮中,并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又要充分挖掘、發揮城市功能與中心帶頭作用,以城支農、以工哺農,在統籌城鄉關系,共謀城鄉雙贏中,有更為突出的作為和貢獻。

城市城市化推進的提法似乎拗口和別扭,但卻客觀存在。它不僅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繁華商場、燈光美景、文化底蘊和娛樂休閑;更主要的是功能突出、運行高效、結構優化、城郊一體、政府清廉、服務到位、充分就業、消除貧困、社會安定、和諧推進。對每個城市來說,這都是十分復雜而艱巨的任務。

區域城市化推進任務則更為繁雜,它不僅包括處于區域中心地位的各級城市的城市化推進,還包括區域內的廣大農村城市化推進。如果從真正理解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及區城市(鎮)體系綜合內涵出發,應該對農村城市化推進不會有異議。從我國國情出發,從城市體系建設和完善思考,在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和“三農”問題逐步解決的前提下,農民轉移到大中城市是必然趨勢,但這決非農民轉移的唯一之路。就地轉移,即向小城市和小城鎮更是必然選擇,這也是從城鄉統籌到城鄉一體的必由之路。農村城市化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我們不能以農村城市化存在的問題,去否定它的客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問題的存在需要去面對、去正視、去剖析,更需要迎難而上,并切實解決,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城市化推進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可以說,農村城市化問題解決得好,我國區域城市化推進才能快速、穩步、健康發展;反之,城市化推進必然受阻。值得提醒的是,在我國現行的以市帶縣的行政區劃體制下,尤其是東部沿海大都市圈發展正興的現實下,我們不能機械地把城市和區域城市化推進絕然分開對待,十分重視城市(鎮)體系建設和完善更為重要。

正因為完善的城市(鎮)體系本身就是高水平、高質量城市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各類城市功能互補,合理布局,統籌協

調發展的體現。因此,推進區域城市化,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至少應包括:聚集與擴散互動互補規律、產業升級與空間優化協調規律、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互補循環規律、城市價值與階段提升規律、經濟運行耦合規律)和城市化推進規律(至少應包括城市化推進可持續規律、城市化與城鄉經濟分工互動規律、城市化與小城鎮發展相互適應規律、城市化與區域生態系統協調規律)。還要把城市城市化和農村城市化有機結合、統籌互動,把城市現代化、國際化和城市化作為有機整體統籌對接起來,并在城市規劃、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城市房地產開發建設規劃的統一協調中得到充分體現。

三、推進城市化的關鍵是謀求綜合效益

城市化推進要講速度,要講城市化率提高,更要講質量,講效益。這里所講的效益,是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共同提高。還有時間效益和空間效益的融會,正如經濟發展要講求綜合效益一樣。這是因為城市化推進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體現,而且城市化推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有互動、協調、統籌共進關系。城市化推進以經濟社會發展為基礎,城市化推進質量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平穩,城市化推進以城鄉統籌為基本前提,在城鄉二元結構呈剛性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下,加快城市化推進,提高城市化推進質量只可能是一句空話,城鄉建設和發展也無從綜合效益可談。

篇(7)

關鍵詞:土地利用;協調度;協調度模型;咸寧市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5-0005-04

引言

土地利用已成為人類與經濟社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最直接方式。我國人多地少,且土地資源質量分布不均。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就需要在協調土地資源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實現土地資源、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所以,學界對于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通過對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的評價,明晰土地利用是否處于協調狀態,為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為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做出科學指導。

隨著咸寧市城市規模的擴展,用地需求也越來越大。以2004―2013年為研究時間段,以土地利用結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個因素,建立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對咸寧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協調度分析,提出咸寧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調控對策。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咸寧市經濟社會發展數據來源于2005―2014年《咸寧市統計年鑒》和《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2004―2013年咸寧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和《咸寧市統計年鑒》。

(二)研究方法

協調度是度量系統內部要素和系統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是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協調度低說明系統內部要素和系統之間的協調無序;反之,則表示系統內部要素和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協調度是反映土地利用結構與經濟社會協調程度的重要指標。為更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土地利用結構與經濟社會協調程度或整體功能的大小,有學者還引入協調發展度的概念,協調發展度是度量和評價區域內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協調狀況好壞與發展程度的定量指標。

二、評價模型的構建

(一)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分別從土地利用結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方面選取相關指標。土地利用結構指標包括人均土地占有量、耕地比例、林地比例、園地比例、其他農用地比例、居民點工礦用地比例、水利設施用地比例;經濟效益指標包括地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城鄉居民儲蓄余額、地均財政收入、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會效益指標包括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居民消費水平、市區人均綠地面積、農民純收入。

(二)數據標準化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采用指數化處理方法,具體計算公式如下,即當X為正效應時:

Sj為第j項指標原數據值,Smax為原數據指標最大值,Smin為原數據指標最小值。

(三)指標權重的確定

指標權重確定的方法有多種,如德爾斐法、層次分析法、熵值法等,這里采用熵值法進行指標權重確定。

(四)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評價函數構建

設{x1,x2,x3...xm}描述土地利用結構,{y1,y2,y3...ym}描述經濟效益,{z1,z2,z3...zm}描述社會效益的指標。

那么,土地利用結構函數為:f(x)=Wix′i

式中,Wi為土地利用結構指標的權重;x′i為土地利用結構指標標準化值。

同理可知經濟效益函數:g(y)=Wjy′j,社會效益函數 h(z)=Wzz′k。

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C為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λ為調節系數(λ≥2),本研究中選取λ=2。

(五)協調度等級評價標準

城市土地利用與經濟協調發展過程就是城市自然社會經濟綜合協調、交互脅迫的發展過程,其實質就是兩者相互作用、相互脅迫,由低級協調共生向高級協調發展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一個演化周期內,整個系統將經歷低級協調共生、協調發展、極限發展、螺旋式上升4個階段,采用均勻分布函數法擬定協調度的等級及劃分標準(如表1所示)。

基于此,引入協調發展度模型:D=C×T (3)

式中:T為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度的綜合評價指數,反映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計算公式為:

T=α×f(x)+β×g(y)+χ×h(z)(α,β,χ為權重) (4)

三、實證研究

(一)研究區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咸寧市地處長江中游南岸,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

根據《咸寧統計年鑒》和咸寧市土地變更資料,2013年咸寧全市土地總面積975 149.92公頃,其中農用地為830 954.14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的85.22%;建設用地70 437.54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7.22%;其他用地190 543.3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7.56%。農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比例較大,耕地199 247.38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的20.43%;林地543 860.45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5.77%。

近年來,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較快發展的趨勢。2013年,咸寧市生產總值為872.1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6%。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8.7∶48.5∶32.8。全年固定資產投資953億元,增長28.9%。常住人口248.5萬人,城鎮化率4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 581元,增長9.9%。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 480元,增長1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二)協調度評價結果與分析

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權重確定

(1)數據標準化,運用公式(1)將土地利用結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個指標里各個指標數據標準化,除了居民點工礦用地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為負效應外,其余皆為正效應。

(2)根據熵值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 2所示)。

2.協調度評價結果分析

(1)結果

采用表2 的數據,根據公式(2)至(4)測算得出咸寧市2004―2013年的土地利用結構評價分值、經濟效益評價分值、社會效益評價分值和總協調度C 值,綜合評價指數體系T、協調發展度D,確定每年度的協調度結果(如表3和下頁圖所示)。

(2)分析

第一,從總體狀況來看,2004―2013年咸寧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度D值總體呈增長趨勢,這是由于咸寧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土地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結構不斷優化,從而使得土地利用結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發展逐步協調。2005―2006年從嚴重失調到瀕臨失調,這是由于2005年開始咸寧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建設用地效益提高;2007―2013年一直保持平穩上升,從瀕臨協調到良好協調。這說明隨著咸寧市城市化發展,土地利用結構處于越來越合理的階段,加之咸寧市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三者互動效應逐漸加強,使得協調程度越來越穩定。

第二,2004―2013年咸寧市土地利用結構評價分值呈先下降后增長的趨勢,總體從2004年的0.4781增長到2013年的0.6251,其中2004―2008年呈下降趨勢,這是由于隨著城市化發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的結構和布局隨之發生變化,咸寧市的人均耕地比例從2004年的0.21259%下降到2008年的0.1982%。園地從0.0306%下降到2008年的0.0303%;其他農用地比例從0.0692%下降到2008年0.0687%;居民點工礦用地比例則從2004年的0.0366%提高到2008年的0.0378%;林地比例從2004年的0.4276%提高到2008年的0.443%;說明這一階段隨著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改變,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導致耕地等農用地面積下降過快,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因而其評價分值從2004年的0.4781直接下降到了2008年的0.1714。2009―2013年土地利用結構評價分值則一直平穩上升,說明隨著咸寧市城市化的持續發展,土地利用結構中的各個指標逐漸達到相應的平衡,土地利用結構逐步趨向合理。

第三,2004―2013 年咸寧市經濟效益發展水平一直逐年穩步增長,其評價分值從 2004 年的0.0151增長到2013年的1.000,呈快速增長趨勢,這是因為咸寧一直致力于經濟的發展。其地均GDP從2004年的2.1 萬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94萬元/hm2;人均GDP從2004年的7 402元/hm2提高到 2013 年的29 408元/km2;地均財政收入從2004年的1 505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 399元/hm2;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 2004 年的2 360元提高到2013年的10 812元,提高幅度非常大;人均城鄉居民儲蓄余額從2004年的0.38萬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1.51萬元/人。可以看出,地均GDP、人均GDP、地均財政收入、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城鄉居民儲蓄余額等指標都在逐年增長,經濟結構發展逐步變得合理,因此從2004―2013年咸寧市經濟效益評價分值一直持續增長。其中,2010年土地經濟效益評價分值快速上漲,是由于借助于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和鄂南經濟強市建設重大戰略的實施,使得整體水平大幅上升。

第四,2004―2013年咸寧市社會效益評價分值總體呈明顯增長趨勢,其評價分值總體上從2004年的0.1282快速增長到2013年的0.8582。雖然其中也有小幅波動變化,但增長趨勢明朗。2004―2010年,社會效益評價分值一直處于0~0.3的低值區,但2010―2013年社會效益評價分值持續上升,到2013年達到了0.8582,這是由于自2011年以來,咸寧市致力于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使得社會生態總體水平大幅上升,因而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四、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2004―2013 年,咸寧市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度D值從2004年的0.0474增長到2013年的0.8605,總體處于平穩上升的趨勢。這是由于城市化的持續發展,咸寧市強化土地管理力度,實現工業進園的制度,大力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外延式擴張為內涵式發展,控制了耕地向建設用地轉變的速度,加上招商引資的效應,GDP增速較快,社會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并逐漸趨于合理,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二)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調控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部av―极品视觉盛宴|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亚洲av无码专区色爱天堂老鸭 |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 国产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游戏| 欧洲美女粗暴牲交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 免费三级现频在线观看免费| 西西人体444rt高清大胆图片| 亚洲av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国产情侣草莓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免费看| 国产99在线 | 免费|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 亚洲情xo亚洲色xo无码|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5在线 | 亚洲| 色爱情人网站|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蜜芽|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麻豆产精国品一二三产区区| 搡老熟女国产|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777国产偷窥盗摄精品品在线|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视频|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 色婷婷精品大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