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06 10:31: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篇(1)

一是農戶戶均分紅福利實現一萬元;

二是集體經濟年穩定收入增2億元;

三是固定資產投入要達到30億元;

四是實現新增全口徑年財政收入達到4億元;

五是六個農村社區實現年穩定收入均實現2000萬元;

六是新增二產、三產載體建筑綜合體要達到70萬平方米。

對照以上既定的發展戰略和區委擴大會議、開發區經濟推進會的具體要求。7月27日,街道召開集體經濟發展研討會,街道主要領導和六個村書記參加了會議,會議由街道黨工委書記徐建文主持,參加會議的同志踴躍發言,一致認為:通過看、聽、比、思,大家從中開拓了視野,找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振奮了精神;紛紛表示:要抓住輕軌2號線、4號線穿越帶來的得天獨厚發展機遇,統籌規劃,創新理念,不甘落后,不怕競爭,不懼挑戰,敢跟強的爭,敢跟高的攀,敢跟快的賽。會議對下半年度進一步加快集體經濟發展采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一、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會議一致認為,要加快以下二個在建項目的建設,分管領導和責任部門,加強統籌協調與過程監管,不斷解決施工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力爭早竣工、早見效:

一是要加快推進總投資1.3億元、占地面積38畝、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的寶龍工業園建設,該項目地基工程全部完成,主體工程完成了20%,力爭在明年2月全部竣工;

二是要加快推進總投資1億元、占地面積6.4畝、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高18層的大廈建設,力爭在年底工程主體結頂,明年10月交付使用;

二、全力形成抱團發展合力

街道有六個農村社區,實現超千萬村3個,參加會議的六位村書記一致認為,實施抱團發展,是當前做大做強做優村級經濟的必然選擇,并作出了抱團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是由南石湖社區、新江社區、紅莊社區、寶帶橋社區共同對總投資1.3億元、占地面積71畝、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的寶信工業坊進行抱團聯合開發,每個村各造標準廠房一幢,共4幢。計劃在8月份開工建設,明年7月全部竣工;

二是東湖社區和龍南社區,分別對垃圾中轉站沿河地塊和碧波液化站地塊進行開發建設,做到: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切實為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全力破解發展難題

街道經濟研討會還對當前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難題和面臨的挑戰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梳理,并形成了如下共識:

一是要進一步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切實提高資源利用率,破解土地資源匱乏的瓶頸;

二是廣招人才,積極打造營銷策劃、金融服務、現場監管、物業管理四支隊伍建設,破解人才短缺難題;

篇(2)

同志們:

今天會議,是深入貫徹落實上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動員全鎮上下統一思想、明確目標,凝心聚力,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對于這項改革,各級高度重視,從2016年開始,上級全部進行了部署,出臺并發下了很多文件,召開了多次會議,我旗于今年全面啟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上個月召開了培訓會,一會兒還要專門給大家培訓,請大家認真學習領會,運用到工作中。

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是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礎和前提。上級文件要求,從2018年起,用1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產權改革,到2020年底,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村達到80%以上,基本消除“空殼村”,培育一批2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所以我們把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作為今年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進,確保如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下面,根據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的意見,我講幾點:

一、把握基本原則,做到“四個堅持”。一要堅持集體所有不動搖。無論怎么清,都不能把集體資產清少了、清沒了、清垮了,不能讓集體資產流失。二要堅持群眾參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不搞“一刀切、齊步走”,要切實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真正讓農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三要堅持實事求是。統籌考慮歷史原因和現實情況,明確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保持集體資產的完整性,做到客觀公正,有力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財產權益。

二、找準方式方法,抓住“四個關鍵”環節。一是定范圍。重點清查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以及資金、債權債務和非經營性資產等,做到賬證相符和賬實相符。資源性資產清查要與土地、林地、草原等不動產登記、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相銜接,充分利用已有登記成果、森林資源檔案等,減少和避免重復勞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屬企業,包括全資所有、直接或間接擁有半數以上表決權等能夠控制的被投資企業,其資產也要納入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范圍。二是明方式。要采取先資金后資產、先賬內后賬外、先資產后資源、先合同內后合同外的清查方式;堅持賬內賬外相結合、實物盤點同核實賬務相結合,以物對賬,以賬查物,全面清點品種、規格、型號、數量,查明實際數量和管理情況,建立資產管理臺賬。三是定歸屬。村級和組級集體的資產要分別確權到村級集體、組級集體,不能打亂歸屬。對資產歸屬有爭議的,要及時協調解決爭議,確實一時難以確定歸屬的,暫時記入待界定資產。四是強管理。清查核實并確定歸屬后,要及時完善集體資產管理監督機制,嚴格按照《內蒙古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辦法》《將軍堯鎮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方案》來處理清產核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建立健全年度資產清查制度和定期報告制度,加強動態管理。同時各村要配合經管站積極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網絡監管平臺建設,從而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三、卡住時間接點,明確三個工作階段。一是準備階段(10月底前完成)。這個階段重點是:召開會議,制定《分開實施方案》、印好摸底表格、收集和整理好各類原始資料、開展業務培訓、加大宣傳等。同時,各站辦所要根據工作職責及時提供土地、草地、林地、宅基地、農村建設用地、文化教育體育設施投資情況等數據資料,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提供處理依據。二是實施階段(11月20日底前完成)。這是最關鍵的階段,所有工作要基本完成,所有數據要匯總上報。這個階段重點是:嚴格按照《工作方案》所規定的“組建機構、公告啟動、全面清查、審核處置、表決公示、賬目調整、填寫報表、逐級審核、歸檔管理”九步流程操作,做到精心組織、科學安排、環環相扣,確保清查數據真實、準確、可靠。三是總結驗收階段(12月底前完成)。這個階段重點是:開展查漏補缺、審核校驗、完善制度、總結提高,完成檢查驗收,并以鄉政府名義,向上一級提交清產核資結果。

四、明確工作重點,統籌推進“三項改革”。一是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制改革。鎮里要選擇1-2個有凈資產且經營性資產較大的村,特別是、沿主要交通干線村、經濟發達村,確定為試點,率先開展改革工作,由點到面,逐步擴大范圍。二是推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成員身份確認與清產核資工作一樣,都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性工作,這項工作宜早不宜晚,晚做不如早做,做的早可以避免許多矛盾,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員身份確認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既要堅持民主協商,讓多數人認可,又要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利,特別要注意保護好婦女和兒童。鄉鎮政府要出臺指導性意見,村、組要根據各自實際,制定具體成員界定辦法,并建立健全集體成員登記備案機制。三是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產、資源,走“黨建促發展、資源變資產、存量擴增量、服務爭創收、合作創共贏”多元化發展路子,引鳳還巢,引入工商資本,引導農民土地入股,選擇能夠發揮各自優勢的項目作為起點,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集體經濟。城中村、城郊村、經濟發達村、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國省道沿線等要率先探索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新模式。

五、壓緊壓實責任,確保工作穩步推進。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是當前農業農村非常重要,亟待推進的工作,各村、各站辦所務必要切實履行職責,狠抓措施落地,確保工作取得成效。

一要強化組織領導。鎮里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和督查,村級也要成立領導機構,支部書記要親自掛帥,明確分工,并結合各自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二要強化部門配合。清產核資不僅是鄉、村兩級的事情,農業辦、財政所、林工站、國土所、文化站、計生辦等站辦所也要根據工作職責及時提供土地、草地、林地、宅基地、農村建設用地、文化教育體育設施投資情況等數據資料,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提供依據。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統籌推進。

三要加快工作進度。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必須用今年年底基本完成,時間非常緊迫,大家務必嚴格按照《實施意見》中所規定的時間節點,加快節奏、有序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確保按期高質量完成任務。

篇(3)

去年7月,市委專門印發了《關于上海市加強農村綜合幫扶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力爭通過5年時間,實現本市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公用服務領域主要指標接近郊區平均水平、集體經濟形成一定的自主發展能力、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改善的目標。與以往不同,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不是單一的輸血援助,而是一套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多管齊下的、注重長遠發展的“組合拳”,突出“綜合效應”,將農村綜合幫扶工作融入城鄉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以提升受援地區自主發展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方式轉變,以增強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及低收入農戶自主發展能力和積極性為出發點,拓寬幫扶渠道,創新幫扶方式,加快形成造血機制。

“對于這項政策,涉農區縣的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業比重較大的區縣、經濟相對薄弱地區的基層群眾寄予了熱切期盼。”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主任委員吳堯鑫認為,常委會把加強農村綜合幫扶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作為監督重點,就是要進一步凝聚各方共識和力量,推動市委重大決策的全面貫徹落實,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重大關切,從而進一步推進本市城鄉一體化發展。

據悉,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開展以來,取得了良好的開局,但從目前面上整體推進情況看,落實還不平衡,思想認識和重視程度上還不完全一致,遇到了一些難點、瓶頸問題,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本輪農村綜合幫扶歷時五年,今年是貫徹落實《若干意見》的第二年,此次專項監督把重點聚焦在“推進”上,重點圍繞“三個著力推進”。一是著力推進本市全面貫徹《若干意見》提出的各項要求,既要重視硬件項目,又要注重軟件建設,既要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又要統籌兼顧,各項幫扶措施同步推進,強化綜合幫扶的“綜合效應”。二是著力推進研究解決農村綜合幫扶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和新情況、新問題,督促和推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問題為導向,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協調推進。三是著力推進立足長遠發展、形成長效機制,督促和推動市政府和有關部門進一步注重頂層設計,以更大的力度、更開闊的思路、更因地制宜的舉措,聚焦發展、強化規劃、統籌推進,在基層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完善、農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形成長效機制,不斷增強農村集體經濟自主發展能力,為深化本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等創造條件。

篇(4)

     

連續兩天來,縣委書記陳xx分別到烏烈鎮、石碌鎮及叉河鎮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并開展遍訪脫貧戶活動,進一步抓好脫貧成果鞏固提升,高質量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Xx日下午,縣委書記陳xx到烏烈鎮白石村,與該鎮鄉村振興工作隊深入交談,了解他們在鄉村振興工作開展情況和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求相關部門、鎮村干部及工作隊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這篇文章,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抓手,促進鄉村振興工作。要把握關鍵環節,扎實開展“回頭看”工作,找準有效銜接的著力點,做好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以及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確保脫貧群體就業有崗位、勞動有收入、生活有保障,保障脫貧不返貧。駐村工作隊要增強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示范引領的作用,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在白石村,陳xx詳細了解白石黑米的種植、銷售等情況。據了解,“白石黑米”被列入縣政府“一村一品”發展項目,2013年注冊成地域性商標“白石黑米”,目前全村種植面積約1000畝。他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基礎,要加快推動產業發展,做好產業幫扶,充分發揮白石村的區位優勢,做大做強黑米產業,努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品牌,提高黑米知名度,不斷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陳xx還遍訪了片石村脫貧戶符群芳。

 

xx日上午,縣委書記陳xx到石碌鎮片石村,查看村莊規劃、房屋建設、人居環境,聽取鎮村干部匯報鄉村振興工作開展情況,詳細了解群眾生產生活、就業增收、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以及當前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重點、難點等情況。他強調,要嚴格落實鄉村振興各項銜接政策,結合實際推動政策落地生效,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有序銜接鄉村振興。要科學謀劃,找準發展路徑,加快產業發展,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要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要加強工作統籌,組織做好迎接國家、省考核評估工作。

 

在孔車村,陳xx實地調研了昌江富寶鴿子養殖專業合作社,了解合作社產業規模、經營模式、市場行情、發展前景,以及吸納村民就業增收等情況。他強調,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好政策保障和技術、資金支持,助力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合作社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質量,吸納和帶動更多群眾參與產業發展,拓展群眾增收渠道。要因地制宜,培育發展優勢產業,提振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發展的信心,增強村民參與發展的積極性,形成推進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陳xx還遍訪了片石村脫貧戶劉因越、劉亞出,以及孔車村脫貧戶張育民。

 

xx日下午,陳xx到叉河鎮叉河村和坎頭村開展遍訪脫貧戶活動,詳細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向縱深發展。

 

在叉河鎮叉河村的脫貧戶豹英嬌家里,陳xx與她親切交談,詳細了解其住房保障、教育資助等政策落實情況。得知豹英嬌夫婦目前在昌江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務工,家里還圈養牛和豬,人均年收入約有2萬元,并獲得省脫貧光榮戶的稱號,陳xx十分高興,鼓勵她和家人要堅定信心,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依靠勤勞的雙手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坎頭村脫貧戶林燕英家里,陳xx認真詢問其住房、務工、子女接受教育及種養殖情況,鼓勵她繼續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勇敢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讓生活越過越好。

 

篇(5)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我黨新的領導集體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破解“三農”解決的重大措施。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的具體實在的措施來推動我縣新農村建設。作為縣委確定的新農村建設幫扶單位,帶著如何開展新農村建設幫扶活動這個課題,我們于8月初來到了蔡家橋鎮凡村進行調研。

一、凡村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在走訪察看了該村村容村貌和與該村部分村干部的座談后獲悉,該村有12個村民組370余戶1054口人,水田1113畝,有林山場3600多畝,2005年該村農村人均純收入3060元。綜合各方面因素,我認為當前在該村推動新農村建設主要面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該村只有集體林場300余畝,主要是松、杉、雜木和毛竹林,但每年的林場收入也只能應付山場的管護費用;村集體養豬場和水面養魚等收入每年也只有二、三千元,微不足道,除此沒有其他經濟實體。農民人均只有1畝水田、3.5畝山場,正常年景全年的收入除去生產成本,農業純收入還不足2000元。

第二,資金投入不足,村內基礎設施薄弱。由于村集體經濟差,向農民籌資籌勞等操作性弱,村內公益事業建設難度很大。這個村的村民居住非常分散,長達10公里的村級道路,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貫通,但路面窄,路面硬化率卻為零,長期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

第三,村莊建設無序,環境衛生很差。農民建房普通缺乏規劃,房舍散而零亂,渠、路、林不配套,柴草亂堆濫放,農家肥門口“看家”,“露天廁”,“雞鴨院”,豬欄牛圈隨意建,家禽牲畜滿街跑,垃圾隨處見的現象很普遍。

第四,勞動力素質偏低,就業難度大。該村有勞動力600余人,凡有一技之長或體力強壯的勞力都外出務工,留在村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殘和文化技能較低的群體。因此他們就業培訓的可塑性不強,從業單一,管理難度較大。

第五,農業農村服務體系不健全,難以為“三農”發展提供較好的服務。一是農村金融網點收縮,農民貸款難;二是科技服務組織不能發揮應有作用,服務不到位;三是農資市場管理不到位,坑農誤農現象時有發生;四是農村中介服務組織缺乏,為農民提供技術、資金、信息、銷售等等服務的能力十分有限,既使遇上風調雨順的“豐年”,富余的農產品也沒有好的銷路,或低價賤賣,或爛掉倒掉,增產卻不能增收。

綜上所述,凡村建設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的新農村,困難還很多,任務十分艱巨。可喜的是通過接觸和群眾反映該村有一個團結齊心的村領導班子,村支書楊金友踏實穩重,在書記崗位上30年來一心一意帶領群眾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山場資源,走多種經營發展的路子并小有規模,村級道路等基礎設施也是在他的多方求助下貫通了全部10公里的初坯,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村主任徐云開年輕有為,有經濟頭腦,富有開拓精神,在帶頭勤勞致富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方面肯動腦、有點子。

二、思路與對策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農村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良好狀態,它函蓋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等內容。具體的就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建設村鎮,改善環境;擴大公益,促進和諧;培育農民,提高素質。因此,對于凡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必須著重從抓好幫助農民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這三個基本問題入手。

(一)從幫助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切實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后勁

1、嚴格管理,全面規劃建設農民新村。遵循“有利農業生產,方便農民生活,適度集聚,節約用地”的原則,按照“規劃一步到位,建設逐步實施”的指導方針,做好村莊規劃。凡村是一個自然村較多(12個村民組有9個自然村),農民居住相對分散的行政村,除上、下凡和大川相對集中外,其他都是依承包山承包地而散居,在編制凡村村莊規劃時要充分考慮現狀,引導農民在規劃區內拆舊換新、以舊改新,規劃區內新建民房嚴格執行“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手段,不能簡單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千房一面”,規劃時還要充分考慮農民在建牛欄、豬圈、雞鴨舍等傳統的農業生產用地,做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村莊建設或改

和我縣大多地方一樣,凡村也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的場所,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這些都是大都市的人們非常向往的所在。他們有意在這里安營扎寨或短期居住,共享“農家樂”。目前已有一范姓滬商決定在凡村丁嶺向該村租用土地依兩個山丘建設“生態園”,園內在保持原有生態的基礎上,興建一批木屋,以吸引滬人一年四季來村小住。我認為這是我縣的一大優勢,我們完全可以借勢充分發揮其作用。建好“生態新村”起碼有以下三個好處:一是實現城市人與農民的直接融合與思想觀念及信息的交流,互為取長補短,提高農民素質;二是可以拓寬農民辛苦勞動收獲的農產品銷售市場,實現農產品與城市人的直接交易,提高農民收入;三是“生態新村”不但本身是一個亮點,而且可以有效帶動和改善凡村的基礎設施(有外商的投入和支持)。用地方面,建議全縣在凡村先行試點,根據皖政(2002)60號文件精神,在不占用基本農田的前提下,可采取集體土地流轉形式解決,或“租賃”,或“入股”。這項工作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加供地農民的收成,而且還可以帶動當地群眾的其他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以“三改”(改水、改廁、改路)為突破口,改變村莊“臟亂差”的現象。改水方面:加大投入,繼續實施好農村“人飲工程”,首先拿出一部分資金,修繕、改造和鞏固好已建“人飲工程”(因原建工程投入少,質量差,加上多年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損壞,需維修、擴容),確保其高質量高效率地發揮作用。爭取利用兩年的時間,增加政府投入,集中力量解決好凡村剩下的1/3人口衛生飲用水問題。改廁方面:使用政府撥付的每戶800元的發展農村沼氣專項資金,用2年時間拆除現有全部露天廁所,結合“沼氣工程”,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改建水沖式衛生廁所。今年政府安排的首期150戶的沼氣建設任務要高標準高質量按期完成。改路方面:大力爭取專項資金,3年內改建和硬化村級公路10公里、村內道路5公里,一年內力爭做到村內無成片暴露垃圾。基本實現道路硬化,庭院凈化,街道亮化,村莊綠化。

(二)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不斷拓寬群眾的基本增收門路,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凡村的土地資源布局是“七分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灘涂”,因此,凡村的農業生產重點應該放在“山”和“田”上。

1、重視糧食生產,發展多種經營。不斷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廣良種良法,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在保障農民基本口糧自給有余的前提下,擴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種植面積,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的收入。

2、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充分發揮本村山場面積大的優勢發展立體農業,修建圍欄,大力發展雞、鴨、豬、牛等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場提供具有特色的當地土雞、土蛋、土豬等無公害農產品。特別是在經濟林中養畜禽,既能滅食害蟲,又能為林地提供農家肥,一舉兩得,林畜雙收。

3、做好“山”文章,突出抓好經濟林建設。凡村是一個典型的“山上有村、村內有山”的行政村,山場面積大,且大多為低矮山丘,且坡度小,這類山地因為便于人工勞作,對種植經濟林極為有力,這是凡村的比較優勢。通過該村兩委班子的多年努力和極力引導,竹子(400余畝)、板栗(200多畝)、柿子等經濟林小有規模,我認為還可以擴大面積,力爭人均種植1.5畝經濟林,將其做大做強。

4、組建公司,注冊商標,搞好農產品加工和包裝,增加農產品的存儲時間和銷售渠道。腌制品是該村的一大特色農產品,縣城菜市場的腌尖椒、腌豇豆,腌制雪里紅等大多來自該村,每年該村的腌制品出售達3—4噸,而且這些腌制品鮮嫩香脆,口感很好,很受消費者歡迎。可以注冊“登云”(產地之名)牌商標,村集體組建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形式擴大生產加工規模,加上板栗、柿子、竹筍、吊瓜子等可以搞真空包裝,有組織地向市場提供系列特色產品,實現村集體與農戶的雙贏。

5、努力增加非農收入。主要有:①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幫助農民就近務工增收;②加強政府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有組織地輸出勞力外出務工增收;③打造“生態新村”,發展生態旅游業,增加農民群眾旅游業收入等。

(三)以提高群眾基本素質為根本,努力增強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能力

這是縣、鄉兩級政府需要抓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已經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大障礙。按照“圍繞產業抓培訓,依托平臺搞培訓”的思路,深入實施“陽光工程”,有計劃、有針性地圍繞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術培訓,使18—45歲的農村勞動力都能掌握1—2門實用技術或從業技能,由傳統農民向產業農民、產業工人轉變,積極

搭建平臺,創造環境,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利用所學技能技術回鄉創業。具體到凡村,要大力加強板栗病蟲防治技術的培訓,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的培訓,加強農產品的真空包裝技術的培訓等。

篇(6)

2010年,林業工作以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縣委實施倍增計劃的要求,堅持科學規劃、精心設計、認真實施;堅持苦干、實干、巧干;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喬、灌合理配置,各種樹木混交栽植,艱苦創業、奮勇爭先,高質量地完成全年造林綠化任務,實現三年任務一年完成。

(二)任務目標

2010年建設任務是:完成綠色園區、綠色通道、綠色河道、綠色林網、綠色村莊為重點的造林工程,增加有林地面積10萬畝,增加林木616.2萬株,森林覆蓋率提高4.7個百分點。重點是“兩區三路”建設。即: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示范區綠化工程建設、天津林海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以及京滬、津滄、唐津高速公路綠化整改工程建設。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示范區隔離帶工程不斷帶、不留死角,天津林海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區要填滿林木,不留空地;三條高速公路綠化整改任務全面完成。

1、造林綠化

(1)綠色園區工程(2009年已完成部分綠化工程),植樹58202.8畝、349.2萬株。主要以子牙園區和林海園區為主。樹種以楊樹107、108和果樹為主。

(2)綠色道路工程,植樹19334畝、121.5萬株,其中京滬高鐵兩側,植樹9700畝、53.4萬株;縣級公路植樹6030畝、37.5萬株;鄉村公路植樹3604畝、30.6萬株。樹種以花灌木、常綠樹、亞喬木等觀賞樹為主。

(3)綠色河道工程,植樹4000畝、44萬株,主要是二級以下河道,樹種以喬木為主。

(4)綠色林網工程,分布于全縣18個鄉鎮,植樹12463.2畝、68.5萬株,樹種以楊樹為主。

(5)綠色村莊工程,規劃環村林建設141個村,植樹6000畝、33萬株,樹種以風景樹為主。

2、育苗

為全縣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種苗,2010年計劃完成育苗1000畝。

3、土方工程

項目建設總動土方量117.7萬方,包括:挖方80.7萬方,運方37萬方。

4、打井及設施配套

按照我縣目前機井灌溉保澆面積,在設施配套齊全的條件下,每500畝林地打機井一眼,共規劃打深井200眼。

(三)工作措施

1、抓基礎,嚴把苗木關

組建苗木調查小分隊,由主管森檢工作的局長帶隊,專業技術人員參加,深入全縣摸清苗木品種、數量,同時聯系周邊地區苗圃,掌握苗木情況,落實造林苗源并嚴把苗源病蟲害關,保證本縣苗木和外調苗木全覆蓋檢疫,嚴防病蟲害苗木的流入,確保全縣新植樹木質量好、成活率高。

2、抓機制,推動造林

繼續搞好下鄉推動,組建由局級領導干部帶隊,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下鄉推動小分隊,造林期間深入鄉鎮、重點工程工地進行造林推動,指導、協調、督促全縣造林綠化工作。實行領導干部綠化責任制,包鄉、包片、包重點工程,全力推進造林林綠化工作。

3、抓服務,提高質量

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綠化工程的技術指導、咨詢和服務。以局林業工作站、果樹技術推廣站、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為主體,抽調精干力量,組織專業人員,全程開展技術服務活動。采取印制造林明白紙、舉辦培訓班、發放小冊子、搞電視講座、開展科技趕集、下鄉實地指導等形式全方位開展技術服務。為高質量地完成造林綠化任務提供技術保障。

4、抓網絡,強化森防

加強森防網絡建設。強化以國家級測報點為依托、7個專業監測預報點為重點、19個監測點為基礎的有害生物監測預報網絡建設,重點對美國白蛾、楊扇舟蛾實施監測;對光肩星天牛、春尺蠖、楊樹病害實施測報,有效、準確地掌握全縣有害生物的發生動態,全面掌握全縣發生分布情況。同時,把美國白蛾防治作為全年防治工作的重點,采取有力措施,組織發動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做好防治工作。

5、抓制度,完善管理

全面展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從2010年開始到2013年,利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全縣林木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建立起以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家庭承包為主、多種經營形式并存、責權利相統一的集體林業經營體制,逐步實現森林資源增長、林業產業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自然生態良好、農村社會和諧的目標。工作積極穩妥,做到不趕進度、不走過場,有序推進。

6、抓防火,保護成果

一是制定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宣傳方案和森林防火工作方案;二是開展森林火災安全隱患大檢查。進入防火期,對本縣重點部位、重點區域內有關單位的森林防火的組織建設、森林防火責任制落實情況、森林防火設施、林地火災隱患等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和火災隱患,及時下達森林火災隱患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消除隱患;三是深入基層積極探索林權改制后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利弊,針對我縣東、西部鄉鎮的差異,建立應對森林火災的長效管理機制;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我縣3個重點區域建設裝備庫,配齊軟硬設施,提高森林火災防控能力。

篇(7)

[關鍵詞]郊區失地農民;就業保障;現狀;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10)10-0057-03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郊耕地被大量征用,失地農民的數量日益增長,他們在失去土地的同時也失去了維持生活的保障,其生存狀況堪憂。國家反復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成為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核心。因此,對失地農民的就業保障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郊區失地農民的就業現狀

筆者通過對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失地農民問題較為突出的X鄉勞動保障站的走訪,了解了實際情況,獲取了大量數據,為后續理論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據。

X鄉有農村人口1.9萬余人,在就業年齡范圍內的勞動力8450人,其中無就業愿望的2285人,勞務輸出2789人,登記在冊有就業和培訓意愿的失地農民3376人。全鄉失地少地農民15468人,其中勞動力7750人。可見,失地農民在全鄉勞動力中占了絕大部分。鄉勞動保障站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先后組織了各類技能培訓班29期,培訓失地農民3167人(含推薦培訓)。通過各種推薦和招聘活動,已安置失地農民2869人,培訓后的就業率達到90.6%。可見,X鄉的失地農民就業工作已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以“促進失地農民充分就業”的標準來衡量,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失地農民就業難,失業率較高

現階段經濟發展需要的是技術型、知識型人才,而失地農民多從事農業生產,文化水平、綜合素質普遍不高。X鄉登記在冊的失地農民中,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不到5%。這就使得失地農民不斷提升的就業期望與現實可提供的就業機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增加了他們的就業難度。經簡單計算,在X鄉有就業意愿的6165個勞動力中,失業率高達8.2%,是同期長沙城鎮失業率的兩倍多。而且這僅僅是登記在冊的數據,如果加上未登記的,失業人數將更多。

(二)失地農民就業渠道狹窄,工作穩定性差

芙蓉區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主要有三種:一是“自謀職業”。這些人多在本地從事個體經營,在失地農民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二是“招工安置”。這部分人多被安排在本地企業,雖然他們大多工作能力不強,但由于受政策保護,工資待遇卻普遍高于外來人員,所以企業改制時往往首先將其列為精簡對象,因此,很多安置就業的失地農民最后又被迫下崗失業。三是外出務工。這部分人大多從事建筑、裝卸、打零工等臨時性體力勞動。顯然,這種就業方式受市場需求影響較大,工作穩定性差,不僅面臨就業不充分的問題,而且極易再度失業。

(三)失地農民就業質量不高,隱性失業嚴重

X鄉失地農民大多由本鄉、本村就地安置,從統計數據看,登記失業人員為169人,失業率僅為2%。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失地農民的就業質量普遍不高,隱性失業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無業、待業人員較多。無業、待業人員約占全鄉勞動力的1/3。二是單位、企業冗員過多。X鄉已就業的失地農民中,從事綠化、衛生保潔和治安聯防工作的就占了近四成。

二、郊區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失地農民擇業觀念落后

從目前的情況看,X鄉失地農民的擇業觀念已遠遠落后于社會發展的步伐,具體表現在:一是放不下架子。有些人為了維護自己省城人的身份,寧可在政府安置的單位拿較低的工資,也不愿意到企業與外地人一起工作,拿更高的工資。二是缺乏就業緊迫感。部分人存在對政府的“等、靠、要”思想,缺乏主動就業的積極性。三是就業期望高。多數人對就業崗位和收入預期較高,不愿干苦活、臟活、累活,而自身又普遍缺乏能適應二、三產業的實用就業技能,再加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他們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劣勢就不難解釋了。

(二)失地農民征地安置方式存在缺陷

2008年4月起施行的《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征地安置主要采用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安置和貨幣安置兩種方式。前一種方式主要是將征地款撥付給失地農民所屬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其興辦各種經濟實體,吸納失地農民就業。但這些經濟實體普遍規模不大,產權不明,管理資產的能力有限,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多數名存實亡,無法保證失地農民的長期穩定就業;后一種貨幣安置是長沙市主要的征地安置方式。《條例》規定,長沙市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之和最高可達30倍征地年產值標準。按征地補償標準中一等水田年產值2000元/畝,人均占地0.7畝,最高30倍計算,一個失地農民可獲征地補償費4.2萬元。按芙蓉區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801元計算,只能維持3年多;若按芙蓉區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328元計算,僅能維持2年多。可見,按照政府確定的標準而非市場標準計算的征地補償費仍然較低,根本不足以抵抗突發風險和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

(三)失地農民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條例》實施前,芙蓉區政府在安置失地農民時基本未考慮其參與社會保障和享受公共就業服務的權利,失地農民自身也普遍缺乏購買社會保險的意識。因此,多數失地農民處于無保障或低保障狀態。《條例》規定:實行貨幣安置的人員,應當納入城鎮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并安排了專項資金,但同時對實行貨幣安置的人員數和年齡結構進行了一些限制。因此,雖然實行貨幣安置的失地農民在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已基本與城鎮接軌,但仍存在轉為城鎮居民的名額有限和與城鎮居民相比待遇水平較低等許多現實問題。

三、解決郊區失地農民就業保障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以培訓帶動就業

1.要有針對性地提供高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政府相關部門在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之前要對本地區勞動力市場的用工數量、男女比例、技能要求等情況進行了解,以明確失地農民培訓后的就業方向。對“4050”人員應重點開展以社區和家政服務為主的實用技能培訓;對具有一定文化的青年人,要重點開展技術含量高、就業前景好、市場需求大的技能培訓[1];對于有創業條件和意向的人員,應繼續推廣舉辦“創業培訓班”的做法,采取集中授課、專家現場咨詢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為失地農民提供各種創業指導,并完善后期跟蹤服務。這樣就能通過培訓使有明確就業意向的人學到所需的就業技能,大幅提高培訓后的就業率,職業技能培訓對其吸引力必然會隨之增強,這對于端正失地農民的就業擇業觀念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2.要充分整合利用轄區周邊的優勢教育培訓資源。政府應主動與附近的具有比較優勢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并根據其特點和優勢確定適當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內容,為失地農民提供范圍更廣、種類更多、質量更高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

3.要減少失地農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費用負擔。政府有關部門將失地農民培訓與市政府的“陽光工程”培訓相結合,規定凡到“定點培訓基地”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本鄉失地農民,在享受“陽光工程”培訓補貼費200元/人后,鄉、村兩級還將一次性補貼培訓費的60%(最高800元),個人只需承擔40%,低保和特困戶可免費參加培訓。而筆者認為,政府應為所有失地農民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區還應提供相應的其他補貼。

(二)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拉動就業

1.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長沙市岳麓區咸嘉新村的成功案例證明:集體經濟是吸納失地農民就業的重要渠道。咸嘉新村采取“留地集中安置,綜合開發建設”的模式,在保證住房用地的基礎上,用留下的安置用地進行房產投資,通過成立房地產公司、物業公司、建筑公司和開發商業門面及配套經營場所等形式,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廣開就業渠道,不僅解決了全村的就業問題,還額外創造了2000多個崗位[2]。反觀X鄉,亟須對集體經濟進行體制改革。首先,要按照“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的基本方向,完善資產核算及福利分配制度,明確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和收益權,使集體經濟組織成為產權明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主體[3];其次,政府要為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優惠,鼓勵其擴大規模,向現代企業轉變。

2.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具有就業容量較大和對員工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特點,是失地農民就業的重要途徑。據測算,每一單位固定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勞動密集型輕工業部門是資本密集型重工業部門的2.5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是資本技術密集型大企業的10倍。據統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就業人數占75%,新創造的就業機會占80%以上[4]。因此,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支持適度規模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鼓勵其吸納更多的失地農民就業。

(三)加大政府工作力度,以政策推動就業

1.以相關法律保障失地農民的平等就業權。相關法律制度的欠缺是失地農民就業權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為了維護其平等就業權,法制部門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一方面,應盡快制定《反就業歧視法》。該法條款應涵蓋就業機會平等、就業待遇平等、就業服務平等及其他相關內容,禁止戶籍型、性別型、黨派型、民族型等各種類型的就業歧視,尤其要淡化戶籍因素對就業的影響,突出保護農村勞動者的內容[5]。另一方面,要為失地農民提供形式多樣的法律援助,鼓勵并幫助其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利,保障其平等享受行政救濟的權利。

2.確保失地農民被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條例》規定對實行貨幣安置的人員,要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并明確了其參保資金的來源。對這類人,只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將以上政策落到實處,就能保證其被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他們在城鎮重新就業后,勞動保障部門只需督促失地農民自身和企業繳納國家規定的各類社會保險費,就能確保其享受城鎮社會保障待遇。對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安置的人員,要納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并在當地為其留有必要的耕地或安排相應的工作,以確保其長遠生計。

3.為失地農民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就業環境的好壞對失地農民就業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為其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第一,政府各級職業介紹機構不僅要對失地農民的就業情況進行年度登記,還要及時了解其就業異動情況,做好跟蹤服務;第二,加快建立失地農民就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通過手機、網絡和電子屏幕等多種渠道,幫助他們及時有效地了解最新的就業信息和政策法規;第三,加強對市場職業中介機構的管理,促使其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為失地農民提供高效的就業服務[6];第四,加強政策宣傳,改變社會對失地農民的偏見,規范企業招工程序,嚴懲歧視失地農民的行為。

4.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業。失地農民就業僅靠政府安置是遠遠不夠的,政府應鼓勵有條件的失地農民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首先,對于已通過創業培訓,著手創辦個體或私營企業的失地農民,有關部門應保證其在稅收、技術、經營場地等各方面能與持有《再就業優惠證》的人員享受同等優惠待遇;其次,要通過提高征地補償標準、放寬小額信貸條件、發揮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融資主渠道作用等方式為失地農民籌集創業資金提供有效幫助;最后,政府部門要通過提供政策優惠的方式鼓勵失地農民創業者優先安排本地失地農民就業,做到以創業促就業。

參考文獻:

[1]鄧微.中國轉型期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67.

[2]陳良欽.長沙咸嘉湖模式:失地農民安置模式的創新――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咸嘉湖村失地農民安置的調研報告[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6,(9).

[3]石秀和.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9.

[4]趙明學.我國就業和再就業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集團經濟研究,2006,(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好大好硬好深好爽想要av| 日本丰满大乳乳液|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 被邻居老头揉捏我奶头|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 婷婷五月深深久久精品| 精品一区国产vr| 两男吃我奶头一边一个| 韩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20女人牲交片20分钟|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日本老熟妇xxxxx|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 欧美情侣性视频| 日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xxxx| 完整版免费av片|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最新版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成 人 免 费 黄 色 网 站 无 毒|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西西大胆午夜人体视频|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东北妇女精品bbwb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