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22: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經濟技能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泰州市數字媒體藝術產業的現狀
1.1 數字媒體藝術產業技能人才缺乏
最近我們對全市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根據調查,泰州市技能人才隊伍呈現如下特點:1)技能人才分布構成失衡。技能人才在傳統的機械、化工、電子等行業多,在新型的醫藥、高新技術、數字媒體藝術和第三產業分布較少。2)技能人才文化素質有待提高。在泰州,與數字媒體藝術有關的產業門類最多的是室內設計和廣告設計兩大類,而在這些企業中的員工大多都是中專、大專畢業。這些企業的員工真正從名牌大學畢業,有一定學術和科研能力的學生少之又少。而這一短板將成為泰州地區發展數字媒體藝術、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的“瓶頸”。3)技能人才總量不足,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不適應市場需求。在新經濟類的數字媒體藝術產業和其他第三產業中技能人才比例更低。在數字媒體藝術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相關領域高級技能人才的嚴重不足,將阻礙我市數字媒體藝術產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1.2 數字媒體藝術產業技能培訓滯后
與上海有中科上影數碼培訓中心、IDMT環球數碼媒體科技有限公司、GA游戲教育培訓基地、水晶石、火星時代等著名的數字媒體藝術培訓機構相比,我市相關的培訓機構少的可憐。在高校中只有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三所高校開設了動漫、網絡游戲、設計等相關的培訓課程,且具有一定的實力。在泰州地區,純粹的電腦培訓機構中,名氣最響的是博日電腦培訓學校,但是我們通過瀏覽官方網頁的介紹,無論是師資還是學生的整體素質,離水晶石、火星時代等國內一流的電腦培訓學校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培訓力量的滯后,使得泰州地區數媒產業的人才供需產生了一個斷層。一邊是泰州地區相關產業的人才迫切渴望得到培訓或是再教育,進入泰州(如數碼領海公司、大地裝飾等企業)或是長三角地區相應的工作崗位,以提升工資待遇或拓寬自己事業發展的方向;一邊卻是泰州地區滯后的數字媒體藝術技能培訓力量,使得大多數的本市相關人才只能去附近的上海、蘇州、南京參加培訓與再教育,以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
1.3 數字媒體藝術產業衍生品市場有待發展
數字媒體藝術產業門類涉及工業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廣告設計、服裝設計、游戲軟件、動漫藝術、網絡媒體、時尚藝術、影視制作、品牌、工藝品制作等。而泰州在現階段主要以室內設計和廣告設計為主,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可以和國內相關行業一爭高下。但是在數字媒體藝術產業的其他方面涉足不多,或是規模比較小。在數字媒體藝術產業衍生品上就更是匱乏了,萬達廣場內的影城算是不多的亮點,但是這個亮點在蘇南等城市早已普遍存在。動漫玩具專賣店,自主設計的服裝品牌及專賣店,動漫樂園,主題公園等數字媒體藝術的衍生產品在泰州較難見到蹤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與泰州一江之隔的常州,卻將數字媒體藝術產業的衍生品開發的有聲有色。動漫嬉戲谷、恐龍園、春秋樂園是常州主打的三張數字媒體藝術產業的名片。數字媒體藝術產業衍生品的開發,不僅提升了常州在江蘇乃至全國的名氣,而且還拉動了相關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經濟改革轉型,促進經濟更加平穩、健康發展。
2 發展泰州市數字媒體藝術產業的優勢
泰州市數字媒體藝術相關產業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尚處在發展階段,但是泰州發展相關產業的條件卻是得天獨厚的。
2.1 地理位置獨特,區位優勢明顯
泰州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沿岸,是江蘇“淮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地理位置臨江近海、水陸交通便捷,有“水陸要津,咽喉據郡”之稱。蘇中入江達海的5條重要航道在此交匯,江陰大橋成為泰州與上海、蘇南連接的快速通道,328國道、寧通高速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以及新長、寧啟鐵路在泰州境內縱橫交錯,成就了泰州承南啟北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這些地區的數字媒體藝術產業基地相對來說比較成熟,泰州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區位優勢,學習先進技術和經驗,引進高技術人才,快速發展自身的數字媒體藝術產業。
2.2 文化資源豐富,獨具地方特色
泰州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千百年來人文薈萃,名賢輩出,施耐庵,鄭板橋,梅蘭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境內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現存古遺址,古建筑、古石刻數百處,其中列為省市級文物保護的有134處,包括千年古剎光孝寺,安定書院,明代園林日涉園,始建于南宋的“江淮第一樓”望海樓以及梅蘭芳紀念館,鄭板橋紀念館等。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給數字媒體藝術相關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設計源泉(例如動漫設計中的人物角色,網絡游戲中的場景、故事等)。
2.3 市政府規劃、政策大力支持
《2012—2015年泰州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提出泰州將來文化產業的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都非常有利于數字媒體藝術產業和基地的發展:
(1)發展目標:以實施“1210”工程(“一核”、“兩帶”、“十大園區”)為重要抓手,到2015年,建成一批重點產業園區,其中新增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2~3個,形成3~5個百億級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重點文化企業(集團),其中上市公司力爭2~3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在現有基礎上實現翻番,達到10萬人以上;文化產業增速高于GDP和服務業增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2)重點任務:緊緊圍繞“一核、兩帶、十大園區”的規劃建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文化旅游、傳媒出版、文化用品制造、廣告會展、娛樂休閑、文化演藝、文化培訓等重點產業,確保文化產業發展各項目標順利實現。
2.4 初步建立了“產學研”的模式
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與泰州市海陵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及數碼領海公司在共建研發平臺、人才培養、項目申報等方面已經展開合作。充分發揮政府、學校、企業三方的特長,希望通過互相合作實現共贏。雙方還簽署了《泰州市海陵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產學研合作協議書》。
3 泰州市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產業的意義
3.1 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產業是發展文化創新產業的必然要求
進入21世紀以后,文化創意產業的迅速崛起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變動的一個突出現象。文化創意產業的全球興起是知識經濟條件下城市產業和消費升級的必然趨勢,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繁榮不僅直接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而且也通過創意設計、品牌培育、營銷策劃等手段提高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價值,從而帶動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領域的高端產業,對傳統文化的創造和改革,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才能使我國的文化產業與時俱進,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們國家的手機用戶居于全球之首,也正因為此,我們在手機彩鈴、短信等移動內容方面在全世界也走在了最前面,而隨著這個平臺的不斷擴大,意味著未來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中國的網民也在迅速的發展,我們相信,互聯網可能就會是下一個最大的創意產業的平臺,互聯網的出版、教育等產業將會是創意產業下一步發展的一個亮點。文化創意產業的巨大潛力,早已引起了泰州市政府的重點關注。
《泰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在第七章中重點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而數字媒體包括了圖像、文字以及音頻、視頻等各種形式,以及傳播形式和內容的數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發的數字化過程。其范圍涉及影視制作、動畫創作、廣告制作、多媒體開發與信息服務、游戲研發、建筑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人工智能、系統仿真、圖像分析、虛擬現實等領域,并涵蓋了科技、藝術、文化、教育、營銷、經營管理等諸多層面。就其主要應用領域進行分析后不難看出,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數字媒體藝術與技術發展對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2 數字媒體藝術主要產業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一、我縣返鄉農民工就業的總體形勢
去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沿海相當一部分外向型出口加工企業關閉或停產,全國房地產業嚴重不景氣,煤炭價格急劇下跌,礦山企業安全事故頻發,導致我地相當數量的在外務工人員失去就業崗位返鄉,不僅給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也對農村的和諧穩定帶來很大壓力。據縣人勞局勞務辦的統計顯示,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縣返鄉農民工的總數為***人,占全縣外出務工總數的9.99%,截至3月27日,全縣尚有5***名返鄉農民工尚未重新就業,占全縣外出務工總人數的7.97%。
縣委、縣政府及各鄉鎮黨委政府對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年初以來,采取了許多應對措施,一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縣勞務經濟產生沖擊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了對勞務經濟的領導;二是通過召開大型勞務洽談會,加大了有組織輸出的力度;三是提前開工了一批本縣的建設項目,積極與***項目方協調聯系,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四是立足本地農村產業的發展,引導返鄉農民工投入農村產業的規模化經營;五是創造寬松環境,指導、幫助一部分有頭腦、有能力的返鄉農民工創業,累計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小額貸款***萬元;六是開展返鄉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在調查中了解到,這些措施在鄉鎮和村級組織得以落實,已經取得或者正在顯現效果。**、**、**、**等鄉鎮積極與***項目部聯系溝通用工信息,認真搞好有意參與***項目的返鄉農民工的報名統計工作。**、**、**等產業大鎮積極引導部分返鄉農民工從事畜牧、養殖等綠色產業的規模經營。**鎮積極為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持**村二組***利用10多年在外務工積累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回鄉投資***萬元建設**廠,建成投產后,可就地吸收返鄉農民工130人。**鎮**村采取組織返鄉農民工參與***項目輔助工程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使返鄉的農民工人人有事可干。從目前來看,農村的社會形勢總體上是穩定的。
二、返鄉農民工的要求和應當注意的幾個傾向性問題
在調查中通過座談走訪了解到,目前返鄉農民工對政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要求政府提供可靠的用工信息,繼續加大有組織輸出的力度。加強與***項目、***等建設單位的聯系,使他們能夠就地就近解決再就業問題。
2、部分打算留在家鄉從事農村產業規模化經營的返鄉農民工,希望政府在小額擔保貸款和扶貧資金上加大扶持力度。
3、部分青年返鄉農民工希望政府提供“訂單式”就業培訓,使他們能掌握一技之長,便于今后找到更好的就業崗位。
4、有回鄉創業能力的務工能人要求政府對他們的創業給予招商引資同等的政策支持。
5、鄉(鎮)、村兩級要求縣上積極爭取實施一批交通、水利、生態移民等農村基礎建設項目,就地消化轉移一部分返鄉農民工。
同時,調查組在調查中也注意到當前在返鄉農民工這個群體和鄉鎮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傾向性問題:
1、缺乏對國際金融危機長期困難的應對準備,相當一部分返鄉農工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快就會過去,缺乏長期戰勝困難的心理負荷。
2、依賴、等、靠思想嚴重。相當一部分返鄉農民工回到家鄉不愿回到土地務農,等待政府想辦法安置他們,觀望等待,坐吃山空。
3、對再就業薪酬的心理預期值過高,特別是原來在礦山企業打工的返鄉農民工,現在大錢沒處掙,小錢又看不上。本地有一天30-50元薪酬的工作不愿干。
4、鄉鎮對返鄉農民工的底子不清,擔心如實統計上報會自找麻煩,影響當年工作考核。因此造成有關返鄉農民工的統計數據與實際情況不符,影響縣上的宏觀決策。
5、村級組織對返鄉農民工的教育引導亟待加強。
三、我縣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工作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對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就業是民生之本,勞務經濟收入在我縣農民純收入中占據絕對比重。農民工就業問題事關千萬個家庭的生計,也事關全縣農民能否持續穩定增收,大量返鄉農民工沒有正當穩定的職業,對社會穩定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妥善解決好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是當前保持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十分緊要的問題。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方面都要進一步提高對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優化服務,切實解決好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促進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2、認真調查摸底,掌握真實情況,以利于縣上對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工作實施針對性的指導。我們在調查中掌握的返鄉農民工的數據、情況與鄉鎮統計上報的數字、情況有較大出入,我們分析一方面與基礎統計工作不實有關,一方面也與鄉鎮擔心真實統計會自找麻煩、影響鄉鎮的考核有關。因此,建議縣上拿出相應的辦法,鼓勵鄉鎮統計真實數字,上報真實情況,以保證縣上根據真實情況做出相應的決策。建議在全縣開展一次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的返鄉農民工統計調查摸底,不僅要掌握真實數字,還要對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創業、培訓需求進行全面調查掌握。同時,建議解決村級勞務信息員的報酬問題,加強勞務信息和數據統計等基層和基礎工作。
3、多措并舉,妥善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采取“多條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加大有組織的輸出力度,繼續有組織輸出一批。我縣勞務經濟的根本出路還在于擴大有組織的輸出。因此,要繼續堅持兩眼向外的戰略,既要密切與我縣勞務輸出老區的關系,又要擴大與新區的合作;既要發揮縣鄉兩級勞動服務機構的樞紐作用,又要發揮務工能人的帶動作用,千方百計擴大有組織輸出。二是加大協調,借助***、***等重大項目建設消化吸收一批。當前,***項目建設業已開工,縣鄉兩級要積極利用援建關系,與***建設承包單位達成合作意向,盡可能地吸納本地勞務工從事非技術性勞務。同時,要力促***項目盡早開工,吸納一批返鄉農民工。三是要加大本縣建設項目的爭取力度,利用農村交通建設、水利建設、生態移民、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地就業一批。四是綠色產業轉移一批。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林權制度改革,鼓勵務工能人回鄉參與綠色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興辦綠色企業,就地轉移一部分返鄉農民工。同時,要用好扶持政策,扶持部分返鄉農民工發展規模種植和養殖。五是組織技能培訓一批。教育引導青年農民工不要逆勢而動,盲目外出,在全社會就業崗位不足的情況下,加大有組織的技能培訓力度,讓他們潛下心來,學習掌握一門勞動技能,為今后外出謀取更好的工作崗位打好基礎。要加大培訓力度,優化培訓科目,提高培訓質量。由于我縣人人技能工程啟動于200*年,在200*年以前初高中畢業的學生大部分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建議加大對這部分人的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在培訓期限的安排上,多辦短班。在培訓科目上,應當采取“菜單式”培訓,市場需要什么工種我們就培訓什么科目,學員要求培訓什么科目,我們就培訓什么科目。在培訓內容上,應適當減少理論,增加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內容。使廣大適齡青年只要經過培訓,就能成為一名熟練工人。六是扶持創業帶動消化一批。要著力創造更好的環境,提供更好的服務,鼓勵在外闖蕩多年,具有一定經濟頭腦和創業能力的能人回鄉創業,帶動消化一部分返鄉農民工。
4、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積極為返鄉農民工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首先,對返鄉能人創業在領導上給予高度重視,對投產后可以達到規模以上企業標準的,在領導精力上應當同招商引資一樣重視,實行一個企業一個領導包抓,一套班子服務,召開現場辦公會議,切切實實地為企業辦實事、解難事。其次,縣上應制定針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優惠政策,以招商引資的同等待遇對待務工能人返鄉創業,在項目申報、用地審批、資金信貸、稅費減免、供水供電等各方面進行扶持;建立創業服務“聯動機制”,做到手續從簡,收費從低,辦事從快,服務從優,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指導。第三,要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建議適時組織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召開座談會和項目對接會,宣傳縣上的優惠政策,鼓勵有一定資金規模和技術實力的返鄉人員獨資或聯辦企業,為返鄉農民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關鍵詞:大湘西;農民技能培訓;模式;建議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現代農業視角下農民技能培訓模式研究――以大湘西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為例”(項目編號:14C0919)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0月9日
一、大湘西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當前農民科技素質與農民收入情況分析
經課題組成員深入到吉首地區的花垣縣、保靖縣、懷化地區的洪江區、中方區、會同縣、芷江縣、通道縣等地的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大湘西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民科技素質令人堪憂,具體表現如下:
(一)文化素質低下,農民接受新科學技術知識能力不強。目前,大湘西連片貧困地區由于長期受地理位置限制及經濟條件制約,農民家庭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狀況低下,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高中以下學歷水平,以初中文化為主。稍有文化素質的年輕農民大部分基本已轉移進入城市打工,留在農村土地上勞作的青年農民很少,大部分都是50歲以上的老年勞動力,勞作力差、參加職業培訓少、信息渠道窄、從業門路窄,人均收入低。由于新技術、新知識推廣要求的文化素質較高,很多老年農民接受知識能力弱,學不會,能讀懂農業生產方面說明書的人很少;掌握農業機械用具操作技術的人也不多,基本上只會使用耕整機、大部分不懂農業機械修理知識;大多數農民對動植物的疫病防治知識和技術了解程度不夠深,主要是憑經驗種植及養殖。加上長年在農村長大,眼界不開闊,對一些新技術接受不了,學習意識淡薄,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態度保守,故大湘西連片貧困地區的勞動力屬于典型的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
(二)大湘西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當前農民收入情況分析。課題組成員經各方面收集數據資料顯示如表1所示。(表1)
(三)農民技能培訓需求現狀。隨著科技的發展,大湘西各貧困地區農民也意識到要更新自己的觀念及生產種植技術,無論是在本地務農或進城打工進入第二、第三產業領域工作,實現增加家庭收入目標,都需要一定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從而大湘西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有80%的人愿意參與農民技能培訓,只有20%的人不愿意參加培訓,大部分農民愿意參加非農業技術培訓。同時,農民希望政府出資參加免費培訓,不愿意自己出資培訓,并且最好采取就地培訓。但各貧困地區財政經費緊張,往往培訓的主要形式是以縣為中心,要求各鄉農民到縣里參加培訓班學習,而直接下鄉培訓形式較少。
(四)大湘西貧困地區農民技能培訓供給現狀。要發展大湘西地區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就有必要對大湘西地區農民職業培訓供給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弄清在湘西地區職業培訓有哪些基本類型、培訓內容有什么、通過什么途徑及方法進行培訓等現狀,根據現狀找出原因,以便找出相應的政策來加速大湘西地區農民技能培訓事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加其收入。目前,各地區培訓主體是各職業學校及政府部門,主要有由職業學校主導的農民技能培訓、政府主導的農民技能培訓、由民間企業力量主導的農民技能培訓等形式。
二、大湘西貧困地區農民技能培訓模式分析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及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大湘西各貧困地區在經歷多年實踐中,新型農民技能培訓方式方法不斷得以更新完善,這些方式方法都是各地區經過多年實踐提升出來的,有的已上升至模式層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及推廣應用價值。(表2)
三、大湘西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民技能培訓實施路徑
由于大湘西地形地貌主要是以丘陵山區為主,氣候濕潤,四季明顯,植被資源豐富,故在農民技能培訓內容上,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據政府統一規劃和農民迫切需求的內容來設置培訓內容,實現脫貧致富、達到扶貧攻堅目的。
(一)創新培訓方式方法,提高培訓效率
1、采取生產能人、經營能人示范帶動方式。由于落后貧困山區農民思想觀念保守落后,對提高自身科技素質水平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故政府部門首先要對農民進行“洗腦”教育,通過“耳目一新”實現“脫胎換骨”,轉變農民思想觀念,要讓農民認識到接受新的科技知識在將來能帶給他們經濟收益,實現農村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然后,不斷培育一些觀念新、思維活、帶頭致富本領強,具備新型農民素質、在農村具有影響力的生產能人、經營能人,以能人帶能人,采用傳、幫、帶的形式培訓農戶,達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政府采取“三給措施’給予重點專業戶技術支持,配備專業技術員;給予生產能人創業平臺、政策支持;給予生產能人、經營能人優厚待遇、授予特殊補助津貼等條件,讓這些能人在本地傳播種植生產技術、養殖技術、推廣新農業機械維修技術等。具體措施有:通過生產能人傳播大湘西貧困地區特色種植產業技術,如葡萄、獼猴桃、黃桃、香瓜、葛根、核桃、中藥材、蔬菜、雜交水稻制種等產業,并且通過經營能人把這些農產品推銷到全國各地;雜交、改良培育山區野生生態水果新品種;普及特色養殖,如豬、雞鴨魚類、野生禽類等;利用經銷商農機能人、農機員傳播新型農業機械用具使用維修技術等。
2、培訓教育方式方法更具多樣性。可采取遠程教育,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訂購農業雜志、VCD或DVD光碟等形式傳播種植、養殖、農機具使用維修等技術,當前農村40歲以上農民基本不會操作電腦,對于這部分農民可采取廣播、VCD或DVD光碟方式學習,40歲以下的則可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實現農村數字電視整體平移,家家開通有線電視、網絡寬帶,傳播各種科學技術;在農事季節聘請專家采取夜校式培訓,以村組為單元,因地制宜選點,利用學校等閑置資產將附近村寨群眾集中,不定期舉辦講座、收看光碟的方式進行培訓;也可采取墟場坳會式培訓,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利用侗鄉、苗寨的傳統民風民俗日,及時把黨的惠農政策、科學技術編成山歌,制成光碟,傳播給老百姓;還可采取協會拉動式培訓、點單服務式培訓等,圍繞產業發展,組建民間協會等群眾性組織,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培訓,農戶需要什么技術知識,政府部門就安排哪方面的技術培訓。
3、加強基地帶動、產訓結合方式。在當地養殖基地、種植基地、農業現代園區等示范基地的培訓過程中,要求每一位學員參與某一農業生產技術操作,按照農作物周年生產技術要求全程實踐,讓學員全面掌握理論及實際操作知識,熟練掌握每一項技術的要領與操作流程,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要求。
(二)農民技能培訓模式有效選擇基本策略。由于大湘西地形是丘陵山區,農業作物生長地帶主要都分布在山坡或較平整山地,各地區小氣候也稍有些不同,故農作物也稍有些不一樣。從而必須根據不同經濟區域選擇不同模式原則、不同產業領域選擇不同模式原則、不同培訓目標選擇不同模式原則,合理恰當的選擇適合各地區的模式,不要照搬照抄其他省份的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適合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四、小結
大湘西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民技能培訓模式選擇是否恰當直接決定著培訓效果的好壞。這些培訓模式及培訓方式方法,既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在開展培訓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集中培訓與現場指導有機滲透。一切以農民真實需求為中心,圍繞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特色產業科技含量和開發效益,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著力點,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內在需求,把農戶當前缺失的、迫切需要的、樂于接受的、對增加農戶家庭收入的培訓作為各培訓主體的神圣使命。如此不斷創新培訓模式及多種多樣的培訓方式方法,相信不久的將來,在大湘西貧困地區這片土地上將會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主要參考文獻:
[1]劉長軍,何曉薇.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模式分析及幾點建議[J].教育研究,2014.1.
關鍵詞:通才培訓;互惠理論;員工期望;培訓合同
面對日益加劇的人才競爭,不少企業紛紛進行大量的人力資本投資,重視員工培訓。同時,企業擔心投資是“為人做嫁衣裳”――員工培訓后的人才流失。因此,企業一般不傾向提供通才培訓。然而,根據互惠理論,通才培訓應該更能讓員工感到有義務回報企業。
一、通才培訓(General Training)
(一)培訓的定義及分類
培訓,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培養和訓練。非常簡練表明了培訓的目的和手段。在企業管理中,培訓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簡而言之,員工培訓是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促使員工在知識、技能、能力和態度等方面的行為方式得到提高,以保證達到組織和個人的預期工作標準或將來要承擔的工作和任務。可見,培訓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
培訓的分類按不同標準有多種方法,本文就論述主題采取按培訓內容分為兩大類:通用技能培訓和專用技能培訓。通用技能培訓內容具有廣泛性,專用技能培訓則是針對本崗位或本企業。
(二)通才培訓的定義及特征
通用技能是指能應用于各類企業或多種崗位的技術才能。此類培訓旨在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使員工自我增值,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根據人力資本理論,企業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很少會愿意為員工提供通用技能培訓,除非該企業在市場上處于壟斷或近乎壟斷的地位。這取決于此類培訓的兩個重要特征:廣泛性、風險性。廣泛性是指從培訓中獲得的技能、知識、經驗等除了適用于本企業外,同樣適用于其他各類組織。風險性主要指員工接受培訓后還沒為企業帶來回報或只創造極少價值就離職,造成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零回報或低回報。有研究人力資本投資的學者指出,通才培訓是一種收益可轉化的高風險投資(Rees,1979)。
(三)老牌外企通用技能培訓現狀
按照人力資本理論的邏輯和通用技能培訓的特征,應該只有少數情況下,企業才會投資為員工提供通才培訓。可國外最新的研究結果卻不盡然:世界500強中,仍然有57%的企業為員工不同程度地提供免費的通用技能培訓(《哈佛商業評論》,2006)。在美國,企業輸送高潛力的年輕員工參加日益火爆的MBA培訓的趨勢不斷加強,這個培訓的內容正是通用的管理技能。最近《商業周刊》一個關于MBA項目的調查報告指出,52%的企業為員工全額支付學費,65%的企業會支付一半或以上的學費(《Business Week》,2001)。報告同時指出,幾乎所有出資的企業都將會在員工結束培訓后提拔其到管理崗位,盡管管理層的年薪平均在76000到100000美元之間,這無疑增加了通才培訓的成本。
二、互惠理論
(一)經濟交換
美國經濟學家艾蒙森指出,當資源(如物品、服務等)的相關價值被交換時,交換雙方所獲得的必須等值,經濟交換才會平衡。交換雙方之間的關系是短期的、非個人的,而且關注的是自身的利益。在這種交換中,雙方都是為了達到自己最好的狀況,從對方身上獲得最大收益,自身各方面信息都是透明的。由于他們根本目的是自身收益最大化,因此雙方彼此的信任度很低。
假設經濟交換發生的市場中所有產品質量都一致,競爭取決于價格和產品種類。超級市場里,顧客從店員那買一條面包就是一種經濟交換。被交換的資源是面包和貨幣,都是可以客觀衡量的。但若是其他資源,像服務(包括培訓)、知識等不太切實而且難以衡量的,只有象征性的價格,就是下文論述的社會交換或互惠。
(二)社會交換/互惠
社會交換的概念首先由Blau(1964)提出,并且被現在的學者用來描述員工與組織等社會關系。社會交換和互惠都是社會人(包括組織和個人)為建立和加強彼此關系(如朋友關系、同事關系等)而進行的行為。兩個社會人之間的互惠是社會交換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用以加強雙方的聯系。其發生基于平等原則――人們必須幫助曾經幫助自己的人。從交換觀點看來,當交換雙方所得基本平等,他們的關系才會平衡。
當兩個社會人相互發展日益緊密,在模糊的時間范圍內,可以認為互惠行為是個人性的。在互惠關系中,雙方不會把自己所得和所付用明確的價格表示。明確公開交換的價值,與展現良好關系相比,對維持雙方關系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另外,互惠雙方之間的信任度相對較高,因為大家都讓自身處于易受攻擊的狀態(如其中一方付出后沒有得到回報,自己必須承擔風險后果),和投入很多的時間去維持關系。
(三)互惠理論中的通才培訓
員工會認為自身的經濟收益在企業提供的培訓中得到保障,心存感激,感到有道德上的義務報答企業,當然不會盤算是繼續留任還是跳槽他方。員工回報企業的其中一個重要途徑是行為和態度上的合作,以表示對企業利益的尊重和重視。例如,員工除本職工作外扮演組織劑等角色,幫助企業度過危機。因此,企業可以從員工合作中獲得的利益來證明通才培訓支出是值得的。
無論是個人任務還是團隊工作,合作的行為態度都是個人的,卻是非常必要的。合作的員工會在扮演自己的工作角色時首先考慮集體利益,他們可以根據對不同個人或團隊任務的判斷來決定表現的行為態度。這樣的員工不管知識能力如何,肯定能為企業帶來一定的“惠”。企業得到利益后自然感到有責任提供有利于員工發展的“惠”――通才培訓就是一個主要途徑。互惠雙方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即使利益價值難以用具體數字衡量,彼此關系仍然不斷鞏固,大家共同發展。
三、企業培訓狀況實證研究
(一)問卷調查概況
為了更加深入確切地了解企業培訓狀況,本文設計了相關問卷,隨機抽樣了400位年齡為20到40歲的廣州市企業從業者(以外資企業為主)進行問卷調查,回收387份,有效問卷384份,有效率為96%,覆蓋了IT、金融、醫藥、制造、能源、咨詢、物流、服裝等多個行業。
問卷選擇以廣州、深圳作為城市代表是因為:第一,廣州、深圳為珠三角地區中心城市,企業內管理模式較為先進;第二,廣州、深圳各行各業發展蓬勃,為本次調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選擇以外企為主(78.2%問卷來自外資從業者)的原因是:第一,老牌外資企業的培訓發展相對成熟;第二,西方學界對互惠理論的研究相對深入廣泛。問卷發放與回收通過網絡方式進行。
(二)問卷設計和分析
本次調研問卷共設計了10道客觀題,主要考慮到被訪者時間有限和統計方便兩個因素。問卷圍繞三個方面設問:企業培訓現狀;從業者對培訓的看法;員工對假設情景的行為反應。目的是了解以上內容,并通過數據分析更科學地闡述互惠理論對解決企業培訓問題的啟示。調研所得數據是定類數據,分析將采用頻數進行。
1、企業培訓現狀。在《員工培訓調查問卷》中,有大約98.8%被訪者所在企業會為員工提供各類培訓,僅4位被訪者的企業沒有對員工進行培訓,占總人數1.2%。可見,現在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都會培訓員工。而且,企業不是為做表面工夫,而是切實重視員工培訓。380位所在企業提供培訓的被訪者中,296位的企業培訓頻率為每年三次以上,約占77.8%;81位選擇的培訓頻率為每年一到三次,占21.3%;只有3位的頻率較低,占0.9%。毫無疑問,培訓費用和培訓時間是企業培訓的主要成本。在調研中,334位被訪者的培訓費用完全由公司(單位)支付,比例是87.9%;45位是企業和個人分攤費用,占11.8%;其中12位既有企業支付、又有分攤費用情況,占3.2%;只有1位的培訓費用自己承擔,僅占0.3%。另外,322位、即84.7%的被訪者在正常工作時間內參加培訓;58位、約15.3%被訪者在周末或節假日培訓;其中32位即8.4%兩種情況兼有;沒有人的培訓占用個人休假時間。這足以證明大多企業不惜增加成本以提高培訓質量。
2、從業者對培訓的看法。312份是認為培訓既有利于企業也有利于個人,占82.1%;另外68份則認為所在企業的培訓僅對企業有好處,比例約為17.9%。沒有一份選擇“培訓浪費時間和金錢”,證明員工總體來講比較認同培訓。相比企業現實的培訓類型,員工更傾向于可能令企業陷入高風險的通用技能培訓。在只能兩者選其一時,384位從業者中304位選擇能提升個人價值的通才培訓,所占比例達79.2%;剩下的80位則傾向提高現崗位績效的專才培訓。現實確實存在人力資本理論提出的“企業應該規避風險,盡量少甚至不組織通才培訓”的情況。
3、員工對假設情景的行為反應。328位被訪者認為自己應該“更努力工作以報答公司(單位)的栽培”,占85.6%;56位想借此機會提出加薪,占14.6%。出乎意料,沒有人選擇人力資本理論提出的風險――“跳槽到別的公司(單位)謀求更高層次職位”。不可否認,不少企業的某些培訓含金量確實很高,也就是企業高投入、高風險、期望高回報的投資。為降低風險,許多企業都使出“培訓協議”的招數――培訓前規定員工必須簽訂一定工作年限的勞動合同,甚至專門為培訓列出諸如“提前離職需賠償企業培訓費用”的條款。員工真的甘愿接受嗎?從《問卷》統計所得,認為此舉合乎情理的有75位,只有19.5%;覺得“強人所難”的人數達280人,比例為72.9%;其余的都是沖著培訓奔去,過后再考慮行動,占17.6%。似乎這種預防措施不太得人心,很容易影響員工情緒。
四、基于互惠理論及實證研究的啟示
(一)考慮員工需求和感受
互惠理論中,若被交換的物品是隨便、馬虎準備的,如破舊的或過時的,都會影響互惠關系的平衡。雙方交換的東西必須有一定的情感價值來補償它的經濟價值。雖然那物品不會經過嚴格的經濟核算,但更重要的是獲得交換關系另一方的尊重,得以更好維持關系。
(二)避免強制簽訂培訓合同
互惠關系中的雙方實際上都會很清楚現時雙方的交換平衡或不平衡狀態,根本不需言明。若交換物的價值被公開,雙方都披露己方和對方所得,互惠關系必然會受到破壞。因此,企業應該避免在通才培訓前強制員工簽訂培訓合同――接受培訓的員工必須承諾規定的服務年限,否則需要賠償企業培訓成本或應收回報。
(三)避免公開企業培訓期望
研究互惠理論的學者提出,交換雙方把己方期望(如何時、何地、多少價值等)模糊化是保持關系平衡應該遵循的重要邏輯。當期望回報發生時,公開通過經濟運算得出的期望價值、回報時間等方面信息,對彼此之間的關系會造成損害。
(四)鼓勵員工的企業公民行為
當收到交換物品哪怕是法律規定或情理上要給予的物品,收物方都應該對給予方表示感謝和贊賞。這種感謝和贊賞是互惠雙方保持良好關系的劑,使親切與慷慨進入良性循環。
五、結論
經過以上論證,可以得知,企業為員工提供通才培訓,不能停留在單純的經濟交換層面,而是要提升到互惠層面,致力建立發展企業與員工的良好關系。在有效利用通才培訓方面,對企業的建議措施有:考慮員工需求和感受、避免強制簽訂培訓合同、避免公開企業培訓期望、鼓勵員工的企業公民行為。
[關鍵詞]農民工;培訓;勞動力;資源;強市
中國分類號:F404.1
農民工培訓工作是我國農村城鎮化,城市化過程的重要一環,隨著新農村建設,村莊合并,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離開土地到城市工作,他們在城市工作中遇到的重要的問題是如果工作,和做怎樣的工作的問題,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于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開展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是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穩妥轉移,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我校通過近幾年的培訓,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在培訓工作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一、農民工培訓的歷史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大批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南方工作。當時,由于政策的限制和經濟的困難,許多農民是空著兩手去的南方,在外面打工的日子里,有些聰明好學的青年,把自己辛苦掙來的錢投入到學技術,學本領當中,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創業成功,成為新城市人,過上了體面的城市生活,融入了城市,成為南方一些城市的新市民。也有些把辛苦掙得錢帶回家鄉,在家鄉創業發展,取得成功。
不管怎樣,在城市工作需要技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于是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家電維修培訓班、縫紉機培訓班、打字培訓班、電腦培訓班、裝潢培訓班,車床培訓班,電工焊工培訓班等等,都曾經很火爆,各類的培訓班的小廣告貼滿了大街小巷。吸引了大批青年來學習。一大批的私人培訓機構,培訓學校也是這這樣的環境背景之下得到了發展。
二、農民工培訓的變化
我國每年有大批的適齡青年,從學校來到社會,他們懷著對城市的渴望來尋找工作,而真的到了工作崗位,可能才發現,當初在學校所學習的文化知識,與他們工作需要的知識技能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進入城市之后,才發現只能從事二、三產業中簡單的初級工作,承擔城市中的臟、苦、累、危險等一些崗位的工作。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活力,繁榮了社會經濟。但是,一旦幾年打工經歷以后,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閱歷增加,渴望經濟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工作環境的改善,想融入社會,在城市生活,這就迫使他們必須面對自身知識缺乏,技能不足,不能適應更高層次的工作的崗位要求的困境。希望能提高技能。
三、農民工培訓中的難題
1、培訓主體不足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農民工培訓的相關政策來支持對進城務工的人員培訓,但是農民工培訓的問題并不簡單,當前我市年富力強的青壯年多數在外出務工,只有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節才回家省親休假,根本上無暇參與市里舉行的相關技藝培訓,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和婦女,有培訓愿望和需求的人員很少,加上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缺少尋找新常識、新技能的盼望,因此實踐參與培訓的農民不多,成班培訓的難度大,對農民工培訓的效果也不能明顯的出現。
2、參加積極性不高
這幾年,我校為農民工辦了很多免費的培訓班卻老是‘叫好不叫座’,農民工對培訓的看法還不到位,積極性不高,自動參加培訓的認識淡漠,動員來參加培訓的農民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深入學習的難度較大,沒有嘗到培訓給他們帶來的甜頭。而作為企業培訓方面,關注的更多是自己的生產,管理問題,積極性不高,沒有和職業學校進入深層次的合作,因而對農民工的培訓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
3、培訓安排不當
我市農民工培訓工作很多部門都在抓,有人社、教育、農委、工會等部門都從各自的單位安排,開展了鄉村勞動力的培訓工作,為培訓鄉村勞動力做了很多工作,但各部分之間各自為營、職責不明、本能機能穿插、機制不活,不足需要的聯接和共同,沒有構成合力,培訓結果沒有很好的安排,學員培訓結束后對工作安排不是很滿意。結果是一方面糜費了很多的人力、財力、物力,一些農民培訓后仍能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單位又難以招到合適崗位的員工。這就是所謂的“就業難、招工難”兩難的場面。
四、農民工培訓的思考
1、大力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必要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必須進行崗位培訓,這樣可以使勞動者節約大量的精力、時間和金錢。從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個人的經濟收入。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經濟總量非常可觀,但人均經濟占有量任然處于中等階段,這也迫切需要我國在科技、教育、資源、生產發展的各個環節,深化內涵,做好做細,在國際競爭中不斷提高,使國民收入,經濟效益都能有一個明顯的提升,早日進入發達社會行列,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
(1)開展農民工培訓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
當前,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是最關鍵的一環。轉變觀念,深化改革。在市一級組建勞動力資源開發領導機構,統籌城鄉社會勞動力培訓、就業機構的管理,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各個行業、企業都應該與人社部門的培訓管理機構建立長效協作機制。教育部門的職成科也要切實開展職業教育和成人培訓工作的督導和安排,與人社部門相互配合,在初,高中的畢業年級開展職業技能的免費培訓,加強相應的宣傳效果。引導農民在學校期間就明白,學習的意義和社會培訓的作用。工作時能積極參與培訓,利用培訓提高技能,找到滿意工作。
(2)開展農民工培訓有利于滿足農民工群體變化的需要。
現階段的農民工大多為獨生子女,80、90后,思想活躍,接受外界的影響較強,改變生存現狀的愿望十分強烈,有繼續接受培訓教育的意愿。為了實現長期穩定的就業,他們接受培訓的積極性將越來越高,這為農民工培訓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開展農民工培訓有利于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用工需求。
自2008年短暫的全球金融危機過后,“民工荒”現象越演越烈,尤其是長三角地區,近幾年來隨著我市成為長三角產業轉移承接的重要城市,進駐了大量的企業,隨著規劃、基建、設備購買等前期工作的落幕,這兩年紛紛投入生產。由于生產設備更新,原有的農民工技能很難適應新設備對人才的需求。
2、大力構建新形勢下完善的農民工培訓體系
農民工培訓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農民工培訓原則上應當遵循“政府統籌、行業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原則,努力構建以政府牽頭,企業、教育部門、培訓機構以及其它社會力量等各司其職的完善的農民工培訓體系,只有如此才能實現農民工培訓整體實效的提升。
(1)加大政府對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統籌力度
農民工培訓工作需要政府高度關注與綜合協調,各級地方政府要制訂關于農民工培訓的方案及政策措施,督促有關部門的政策落實情況及工作進展程度。政府不需要直接參與農民工的培訓事業,主要在政策法規的制定、執行、檢查,對農民工培訓管理機構的調整和職責分配,對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制度的規范,以及財政投入與配置這五個方面著手,對農民工培訓工作進行引導扶持和宏觀調控。
(2)鼓勵用人單位開展農民工在崗培訓
企業是對農民工進行使用與培訓的重要載體。企業在農民工培訓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能認真貫徹地方政府制訂的各種培訓政策,并能主動接受地方政府的監督,確保培訓安全到位;二是農民工上崗前,企業要對其進行崗前培訓,包括對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培訓與企業的規章制度培訓等等,通過培訓確保農民工盡快上崗,為企業創造財富;三是對已上崗的農民工,企業要根據單位發展的需要,經常組織在崗農民工進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鞏固并提高企業生產技術力量。四是企業應當提供農民工培訓的企業環境,企業要合理安排農民工工作與培訓時間、分擔培訓經費等。
(3)鼓勵社會培訓機構開展農民工培訓
各類社會培訓機構是組織農民工實施培訓的重要平臺。培訓機構主要包括兩大類:學校類教育培訓系統和企業類教育培訓系統。學校類教育培訓系統主要是指各類職校和技校、各種培訓中心,根據市場需求、政府規劃以及農民工自身的需求開設課程,編寫適合農民工的教學大綱,并對培訓的師資、設備、場地等進行合理的配置,達到培訓質量的最優化。其次,對培訓需求進行調查。配合當地政府制定培訓計劃,隨時調整培訓方案。另外,社會公眾、新聞媒介等其它社會力量是農民工培訓工作中的重要監督者和協助者,在農民工培訓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能夠有效監督政府、企業培訓機構,能夠協助相關部門營造農民工培訓的環境。
3、大力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改進措施
當前,隨著各地經濟形勢和就業環境的不斷變化,農民工群體自身條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是實現農民工長遠發展的根本措施。農民工培訓不僅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開發,更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
(1)要充分激發農民工主動參培的積極性
由于存在“民工荒”,當前農民工普遍存在的無技能也能工作的就業觀念,主動參培的意識嚴重缺乏,尤其是剛走出校門的初高中畢業生。各類社會力量培訓機構也普遍感到培訓生源嚴重不足,特別是一些苦臟累的技能培訓生源更為缺乏。因此,當前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最關鍵的是要端正農民工的培訓觀念,要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各個單位在招工,各個學校畢業學生和各個市民聚集區,社區,鄉鎮辦事部門都要有人社部門的宣傳材料,要讓國家的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把就業培訓工作普及到全市的各個村鎮,社區,形成一個就業要培訓,轉崗要培訓的良性機制。典型引路、案例說法等多途徑,宣傳參加培訓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通過農民工直接參與、親身體驗、充分感受,方可讓他們充分理解參培的優勢,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參培的積極性。
(2)要充分把握農民工技能培訓的針對性
技能培訓不僅要與市場需求相適應,也要適應農民工能力現狀。政府各職能部門和各類社會培訓機構首先要對當前農民工的能力現狀進行調查,分析農民工的能力期望,同時要掌握新形勢下社會和企業實際,分析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農民工技能的需求,從而動態掌握農民工能力缺口和企業的需求缺口,只有把握二者缺口相結合的培訓,才能確保農民工參加培訓后能及時上崗,為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才能真正保證新形勢下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有效性。
(3)要充分把握農民工培訓方式的靈活性
目前,農民工渴望改變生存現狀的動力與當前就業壓力并存。各類職業學校及技能培訓機構應該遵循農民工追尋就業機會和更高生活層次的原則,以靈活多樣且農民工喜聞樂見的培訓方式,將新的、更高級的技能傳授給農民工,尤其是要做好農民工在崗技能提升培訓工作。對新生農民工可以采取邊培訓邊實習的辦法,滿足新生勞動力就業與培訓的雙重需求;對在崗農民工可利用晚上和休息日的時間,在不影響農民工工作的前題下,做好農民工在崗技能提升培訓工作。只有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培訓效果才顯現。
(4)把農民工培訓方式做到源頭
加強對初中畢業生及輟學學生的就業技能培訓的宣傳工作,組織初三畢業生在假期進行崗位、技能方面的學習教育,建議教育主管部門開設就業技能方面的課程,讓學生明白學習技能與就業的關系,減少盲目外出形成的資源性浪費,對高三畢業生組織免費的科學、技術、技能方面的培訓,引導學生在升入高校或進入社會前了解技能培訓的作用,在需要工作或者改換工作時能想到參加技能培訓。
(5)做好培訓內容的更新和數字化
1搭設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平臺
采取設立網絡論壇、QQ群、E-mail等形式,在圖書館與讀者之間搭設一個虛擬或實體的長期、高效、互動的交流溝通平臺。從數字資源的服務內容、方式到數據庫的訂購等各個方面,多渠道、多方面收集讀者意見,不斷改進服務工作,努力提高服務水平。
2優化網站信息
目前圖書館與讀者聯系比較多的是圖書館網站這一窗口,因為很多讀者經常利用網站進行圖書續借和書目查詢,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優化網站,在搜索引擎中加入多個關鍵詞,提高搜索命中率,讓讀者養成使用圖書館網站的習慣。
3提升檢索功能
少兒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基本上是各館各行其是,其資源數據庫檢索也無統一定式,不僅給讀者查找信息造成不便,也給少兒圖書館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帶來一定的阻礙。因此,少兒圖書館應采取一個合理可行的方式,將本館和各館的數字資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以實現數字資源集中管理,跨地區、跨館際、跨平臺、跨數據庫檢索。整合數字資源是對不同數據庫進行無縫集成的過程,其關鍵是建立統一索引,并依據讀者或用戶需要,制定統一的檢索入口,使各館讀者通過統一的檢索界面檢索到所有館藏數字資源。通過整合不僅統一和簡化了各館數字資源的檢索方式,而且也完善各館數字資源的檢索功能。
4提高讀者利用能力
讀者數字資源利用能力直接影響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利用率,而對讀者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則是提高讀者數字資源利用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少兒圖書館讀者群體分為兩類,一是少年兒童,二是教師及與教育相關人員。少年兒童讀者基本是學生。筆者認為,各中小學校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段開設不同程度的文獻檢索教學和實踐課。少兒圖書館應發揮其專業特長,定期舉辦具有導向的各種學習輔導班和培訓班,引領少年兒童走進圖書館有效利用數字資源。此外,面對教師開展計算機知識、數字資源利用技能培訓,也是少兒圖書館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不僅能夠提高教師讀者的知識與能力,同時也可以整體提升少兒圖書館讀者群利用數字資源的能力和水平。
5多層面推廣
少兒圖書館要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價值并使其價值最大化,必須采取“建設”與“營銷”并舉的方針。所謂“建設”就是不斷提升和優化少兒圖書館數字資源的質與量,所謂“營銷”就是運用“營銷”理念與戰略,注重和加大數字資源推廣力度。少兒圖書館讀者群由兒童、少年、青年及其教育工作者等多層面人員構成,其數字資源由文字、音頻、圖像等各種信息組成。近年來,沈陽市少兒圖書館根據資源與讀者多層次、多層面的構成特點,深入社區、學校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面的讀者群采取定期滾動式舉辦宣傳與推廣活動,向讀者介紹數據庫的收錄范圍、特色信息檢索、數字資源介紹、Internet常識、網上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方法等知識,收到較好效果。
6多館資源共享
2001年,我國10余家省、市級少兒圖書館聯合創辦了中國少年兒童信息大世界網站,開啟了多館資源共建共享的航程。通過網絡進行館際合作,聯合購買超大數據庫、創建本館特色數據庫,鏈接各館資源庫,重組、擴大和完善數字資源,為讀者提供更豐富、更雄厚的數字資源服務,從而達到多館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實現少兒圖書館數字資源最優化、使用價值最大化。
7搭建網絡平臺
據中國互聯網調查,幾乎每個網站都設有論壇,其利用率最高、最火。互動是論壇的核心功能,具有相同愛好和需求的網友們可以選擇所需要的論壇就其感興趣的共同主題進行交流。對少兒圖書館網站而言,設立數字資源主題論壇是普及、推廣少兒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有力平臺。
8寓教于游戲之中
【關鍵詞】高職 會計專業 技能培訓體系 實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59-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能型、實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職業教育的地位在逐步提升,促使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進。明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方針,由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技能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直接上崗能力。掌握一門專業技能是就業的根本,也是順利就業的途徑之一。與大學本科專業相比,職業教育的學生以掌握技能為主,這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顯著特色。因此,如何科學構建切合高職院校學生實際的技能培訓體系是一個值得研究與探討的重要問題。會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應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地構建技能培訓體系,并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達到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本文僅針對會計專業的技能培訓體系的構建提出一點建議。
一 高職院校會計技能教學現狀
1.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雖也有實踐操作,但分量較少,主要模式仍類似于本科會計專業的教學。一年級基礎會計、珠算,二年級財務會計、小鍵盤錄入,接著學習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學科,理論知識為主,實訓課程僅是基礎會計學完后的一個月時間以及四年級一個學期的手工賬務處理。從課程安排來看,學生高中畢業進入高職學校接受專業知識的學習,大量的會計概念、種類,在認知還不完善、缺乏感性認識的前提下,這些會讓他們覺得會計晦澀難懂,失去學習興趣。
2.追求實訓內容,缺乏崗位訓練
會計實訓操作流于形式,根據書本內容設計一套實訓題,填寫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所有工作由一個學生來完成,無法讓學生對各個會計崗位的職責深入了解,高職學生就業目標主要是中小企業的出納崗位、工資崗位等,應針對就業目標崗位進行專門培訓,掌握相應技能,體現以就業為導向。
3.實訓考核制度不完善
成績評價是實現實訓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作業式的實訓,使學生產生應付的心理,甚至有時抄襲完成作業的學生比真正獨立完成賬務處理的學生成績要高。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4.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校企結合有難度
實訓教師往往是教授會計專業理論課的教師來擔任,而大多數會計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到學校任教,缺乏實踐經驗,在模擬實訓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論知識推斷來指導實訓,與實際工作相悖,使實訓成為紙上談兵。另外,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財務在企業的重要性和隱秘性較高,使校
企合作很難開展,企業不愿接收實習生,去會計師事務所也大多是打雜,這都使得學生對會計的實際工作無法理解。
二 對高職會計專業技能教育的幾點建議
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明確學生的就業目標,按照社會實際需要,設置相應的教學課程,揚棄本科院校的做法,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
1.增加實訓教學項目與課時
在一年級學習基礎會計的同時,增加出納崗位實訓,出納崗位是大部分高職學生畢業后接觸的第一個崗位,是會計工作的開始。實訓具體內容可包括數字書寫訓練、點鈔訓練、數字鍵盤錄入訓練、填制原始憑證訓練(識別原始憑證)、日記賬登記訓練、銀行余額調節表的編制等。這項實訓和基礎會計課程同時開展,有利于將枯燥的會計知識形象化,使其直觀易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二年級學習財務會計的同時,增加以經濟業務處理能力為核心的實訓。對高職學生而言,部分較難的章節如長期股權投資、非貨幣換、或有負債等可以少學甚至不學,他們最重要的是掌握貨幣資金、存貨、固定資產等主要經濟業務的處理。多年來的教學表明,純理論教學的學習效果并不好,很多學生財務會計學得不好,并導致厭學。因此,財務會計的教學建議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從原始憑證分析業務,編制記賬憑證,再由教師歸納總結知識點。這一階段的學習,能使學生獲得根據原始憑證判斷經濟業務發生情況(讀懂原始憑證),審核原始憑證,依據原始憑證做出正確記賬憑證,登記明細賬、總賬,能手工編制常用會計報表的能力,也就是具備制單、記賬的技能。三年級時可開設會計電算化,同時具備手工記賬和電腦記賬的能力。
在畢業前一個學期,開設手工賬務處理實訓課程,對于會計人員,無論面臨怎樣的工作環境,手工賬務處理是基本功。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有創造性地獨立完成會計工作,通過對學生的實驗技能進行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及查閱資料的能力。可采用分崗式和混崗式兩種不同實訓方式,使學生對企業的財務運作有綜合的認識,實訓中掌握各項經濟業務的流程,每道流程中涉及的業務手續及相應的注意事項,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念。
2.完善實訓教學教材與考核制度
好的實訓依賴于好的教材,市場上實訓教材不少,但都大同小異,基本以工業企業為例,給出一個月的業務資料,由學生完成整個的賬務處理,但實際上學生的就業單位是多種多樣的,有商業企業、金融企業、事業單位等。另外,會計準則不斷修訂,而實訓教材的更新往往滯后,因此在選用較好的實訓教材的同時,學校應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及企業人員編制實訓講義,滿足學生需求。
為了取得較好的實訓效果,需要一個完善的考核機制,應將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以手工賬務處理為例,過程考核包括建賬、填制憑證、登記日記賬、明細賬和總賬、編制報表和裝訂會計資料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結果考核可由教師將做賬內容整理成題目,由學生抽題答辯,這保證了學生實訓過程的真實性。雙重考核避免了學生的投機取巧,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另外,定期在學校舉辦會計技能比賽,如手工賬務處理、點鈔、會計電算化等,這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完善師資力量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技能的傳授人。高職院校要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有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會計專業教師既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又應具有豐富的會計實踐經驗,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
對那些學歷高、理論基礎知識扎實,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有“講師+會計師”證的“雙證”教師,鼓勵他們走出學校,走進企業、會計師事務所進行頂崗鍛煉或擔任兼職會計,使他們及時了解會計實務的發展情況,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對于取得講師及以上教師職稱而沒有會計師等會計專業資格證書的,要鼓勵他們在完成科研和教學任務的同時,一方面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企業實踐;另一方面參加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等資格考試,為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打下基礎。
學校也可從企業聘請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具備會計師及以上職稱的高級財會人員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外聘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從而拉近教學與實際的距離。師資力量的完善對學校實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4.完善會計模擬實訓基地建設
開展校企合作是最好的實訓方式,但會計專業的特殊性使其校企合作很難開展,而且學生多單位少。學校可利用自身的關系,聯系并固定幾家企業、事務所為頂崗實習單位,每年把在學校技能比賽中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送去實習,既能使學生得到一定的工作經驗,也有利于其職業技能的進一步提升,同時刺激學生注重技能學習。
對于大多數沒有頂崗實習機會的學生,也應為其提供一個完善的模擬實訓基地。這需要會計專業教師組成團隊,設計出一家虛擬工業企業,模擬企業的實際業務過程,開設生產車間、倉庫、銷售部、財務部、人事部等職能部門,每個部門由一定數量的學生組成并確保每位學生有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具體的工作內容,讓學生提前熟悉生產企業的業務流程。也可根據需要開設虛擬銀行、虛擬超市等,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實訓內容。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實訓基地建設也是高職學校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
高職財會專業可以逐步構建以會計工作過程為導向,符合會計崗位技能要求,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加強實訓教學環節的創建,提高實訓教學的質量,培養出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孫莉.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研究[N].財會信報,20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