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9:22: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青少年心理問題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心理健康素質,正常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大學生,比較。
分類號 B848.9
1引言
心理健康素質研究的工具――《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在其編制的過程中就不斷進行著信、效度研究。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工具,“心理量表的效度指標可以不斷增加和完善,效標檢驗的工作本課題還將不斷進行。”[1,2]。本研究以大學生為對象,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實證效度,即探討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的大學生與正常大學生被試相比,在心理健康素質上是否存在差異,從而進一步驗證《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方面差異的鑒別力;另一方面,分析這些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差異,使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找到學生素質方面的原因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2方法
2.1工具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研究課題組編制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量表的編制課題組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中的四量表之一――《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作為研究工具[3]。
2.2被試與研究程序
在天津市范圍內選取大學生共計425名完成《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剔除21份無效問卷(主要為漏答項目太多和具有明顯默認反應方式的問卷)后,獲有效被試404人。其中一年級100人,男61人,女39人;二年級103人,男55人,女48人;三年級102人,男62人,女40人;四年級99人,男53人,女46人。被試以教學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測試。主試為經過培訓的心理學研究生,采用統一的指導語,測試完成后當場收回問卷。
在天津市范圍內選取參加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并經《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篩查(篩查標準即建議約談的標準)出的115名一年級大學生。要求他們在接到約談信或主動前來約談前填寫《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問卷。剔除14份無效問卷后,有效被試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
把上述被試中的404人作為本研究的正常被試,而由《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篩查出的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101人作為有心理問題的被試。測驗結果用SPSS進行統計處理。
3結果
3.1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數對404名大學生《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測驗結果進行信度計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534~0.886之間,除認知風格和歸因風格兩個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的信度值都較高。這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1,2]。
3.2效度分析
3.2.1適應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6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適應分量表總分上差異極顯著,各維度差異顯著或極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總體適應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個體容易因環境及身心變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從適應的角度講,心理有問題的大學生的確在情緒、人際、學習、生活及生理、社會等方面存在適應不良。
3.2.1人際素質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人際素質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3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人際素質分量表總分上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總體人際心理健康素質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其中人際交往和人際調控等維度的差異顯著,而人際知覺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人際心理健康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的能力較低、品質較差。
3.2.3個性素質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個性素質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7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4。
由表4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個性素質分量表總分上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總體個性素質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其中樂觀―悲觀、意志、內外傾、耐挫折差異顯著,而在冒險、責任、獨立3個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
3.2.4動力系統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動力系統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7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5。
由表5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利他性利他動機、成長性動機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自我實現需要和利他性需要引起的動機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除這兩個維度外,在動力系統分量表總分及其他5個維度上的差異都不顯著。
3.2.5自我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總分及自我認知(包括學業自我、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4個方面)、自我評價(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2個方面)、自我調控3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6。
由表6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自我分量表總分上的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總體自我心理健康素質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自我較為消極。其中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自我調控差異顯著,而在學業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差異不顯著。
3.2.6認知風格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認知風格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5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7。
由表7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認知傾向(冒險―穩重)上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具有較為穩定的認知傾向,喜歡任務和情境適于已有的程序和規則;正常組大學生則具有較為創新的認知傾向,喜歡面對不熟悉、不確定的環境。在認知風格總分及認知決策(場景―自我)、認知方法(靈活―單一)、認知加工(整體―局部)、認知行為(獨立―合作)4個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
3.2.7歸因風格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歸因風格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4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8。
由表8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兩組大學生在歸因風格分量表總分及4個維度上的差異均不顯著。
3.2.8應對風格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應對風格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8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9。
由表9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應對風格分量表總分上差異顯著,可能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通常采用較少的應對策略和方法,在應對方式的選擇上缺少靈活性和變通性;正常組大學生則經常采用多種多樣的應對策略和方法處理面對的問題及其相關的情緒困擾,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其中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差異顯著,而在其余7個維度上差異均不顯著。
4討論
4.1關于《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信度和效度
心理健康素質概念自2003年由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課題組提出以來,已引起了心理學、教育學學術界的極大重視。以“心理健康素質”為關鍵詞和題目在中國期刊網(CNKI)上檢索的結果表明,本課題所引發的相關研究與思考大致有四類,其一是調查研究,如關于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研究;其二是關于培養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研究;其三是關于在整個研究中貫穿的積極心理學思想所引發的心理健康相關研究;其四是心理健康素質的拓展研究,如關于軍人、教師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質的思考與研究。而這些研究大多都會涉及到心理健康素質的研究工具《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那么工具本身的科學性及特點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為了使后續研究中實證研究更能科學地反映被研究對象的心理實質,理論研究更有根據、教育措施更符合對象的特點,有必要進行此項研究。
研究發現,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適應、人際素質、個性素質、自我、應對風格5個分量表的得分均顯著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動力系統、認知風格、歸因風格3個分量表得分略高于一般群體大學生但差異不顯著。即經“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之《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測量,并依據標準一(即部分維度測驗的分較高,可能有心理問題,建議專家約談)篩查出的超過全國大學生常模的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素質顯著低于正常組大學生。本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總體上來說是科學的,能夠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有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差異。
4.2正常組與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特點
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中,適應分量表是狀態量表,其余為心理健康素質分量表。從《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分析的結果看,完全與《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篩查的結果一致,說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大學生適應是不良的。在其余的7個心理健康素質分量表當中,有4個分量表,即人際素質、個性素質、自我和應對風格,有心理問題組的大學生得分顯著低于正常大學生。
從《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與《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的結果可以看出,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確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他們在生理適應、情緒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諸維度上與正常組大學生均呈現出顯著差異。本研究中《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驗的主要是大一學生,從個體內外原因上分析,他們生理上處于青春期末期,易興奮,情緒易產生波動,性生理趨于成熟與性心理尚不完全成熟有矛盾沖突,這是內在原因;外部原因上,因受到生活環境的變化、學習方式的轉變、師生及其交往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無法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問題突出表現為適應不良。生理與生活上不適應,直接導致時間管理不善和學習效率低下,引起情緒不良,也造成學習、人際、社會等方面的不適應。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素質,加上各種適應不良交織在一起,如果疏導不及時,個別學生則會發展為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
從《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人際素質分量表》的結果可以看出,在人際交往、人際調控2個維度上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與正常組大學生的差異顯著。健康的個體都有人際交往的需要,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更為強烈。他們在面對全新的環境和交往對象時,都希望受到關注,有機會展現自己,進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滿足自身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往往因為人際關系問題而進一步引發出心理障礙。如果心理異常組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及交往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不愿或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就會使自己陷入孤獨和寂寞之中,出現冷漠、孤僻、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從而也體會不到自身的成就感,對自我價值就會產生懷疑,體驗到挫敗感,自信心受到打擊,導致心理矛盾加劇。本分量表的測驗結果表明,有心理問題組與正常組大學生的人際知覺沒有差異,而有差異的是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調控。因此,有必要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素質,尤其是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提高的方面主要是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調控的技巧。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個性素質分量表》的結果表明,正常組與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樂觀―悲觀、意志、內外傾、耐挫折4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個性特征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影響顯著,良好的個性素質有助于人們的心理健康。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在個性的養成上逐步完成向成人的過渡與轉變,但成長過程中的生活事件和矛盾沖突若處理得不及時或不得當,就可能導致大學生個性素質低。個性素質較高的大學生通常能夠以樂觀的態度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較強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接納性與包容性、獨立性和冒險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較強;個性素質較低的大學生面臨壓力時,易產生焦慮、煩惱、困惑、憤怒等負面情緒,表現出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健全個性的培養應該從達觀的人生態度、愉快的情緒、堅強的意志等方面入手。
從《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結果可以看出,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自我認知(其中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3個方面差異顯著)、自我評價、自我調控上的差異顯著。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發現,個體的總體自我概念及各個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相關。大學生對自我的看法不但影響其行為,也與其人格特質和心理健康有密切關系。自我分量表得分較高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身體形象、人際關系、情緒狀態有較為滿意的認知,對自我的評價積極,自我調控能力強,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反之得分較低的大學生,對自我不滿意,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害怕失敗,計劃性較差,出現自卑、抑郁等消極心境,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提高有心理問題大學生的自我水平,自我認知方面應注意社會自我和情緒自我,提高自我評價和調控能力。
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成熟型應對方式解決問題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或逃避、否認等應對方式。應對風格分量表的結果表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針對情緒的身體策略、否認―壓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針對情緒的行為策略的得分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尤其在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通常以“退避”、“自責”和“幻想”等應對方式來應付困難和挫折,集成熟與不成熟的應對方式于一體,較少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積極的應對方式,在生活中表現出一種神經癥或兩面性的人格特征,在情緒和行為上均缺乏穩定性。
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動力系統分量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認知風格分量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歸因風格分量表》3個分量表上,正常組與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總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動力系統分量表的維度上,正常組大學生在利他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上得分都較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得分高。大學生動機系統已基本確立,但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應從利他和追求自己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方面進行培養和教育。認知和歸因風格兩個分量表兩組大學生無差異,其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5結論
(1)通過比較研究發現,正常大學生的人際素質、個性素質、自我、應對風格和適應等分量表得分都高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且具有顯著差異,而動力系統、認知風格、歸因風格分量表得分差異不顯著。
(2)《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在區分正常和有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方面可靠、有效。
參考文獻
1 沈德立, 馬惠霞, 白學軍.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編制.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7, 23(1): 107~111
2 沈德立, 馬惠霞, 白學軍.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信效度再研究.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6, 4(4): 241~245
3 鄭日昌, 鄧麗芳, 張忠華.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5, 3(2): 102~108
DIFFERENTIATED VALID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Lu Qian, Ma Huixia, Bai Xueju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關鍵詞】中小學圖書館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15-01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有人說: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竊以為,書籍還應當是防治人們心理疾病的妙藥良方。唯其如此,中小學圖書館應當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
聯合國衛生組織早在28年前就指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獨立又互相依賴,只有兩者都具備才算是健康。誰不希望健康?健康是人人向往的。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將失去意義。然而,我們的教師、學生的家長,往往是對孩子們生理上的疾病重視有加,心理上的問題熟視無睹,以致延誤了最佳矯治時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問題。
有鑒于此,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普及心理知識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對此,中小學圖書館理應責無旁貸。那么,中小學圖書館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盡其所能呢?筆者以為,應當:
一、加強圖書館建設,不斷豐富和改善館藏,優化讀書環境
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獲取知識的源泉,也是助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搖籃。它應該有豐富的館藏,除了不斷收集、整理大量報刊資料外,還應該有針對性地不斷補充大量趣味性、知識性、藝術性都較強的圖書及電子讀物,特別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諸如《面對挫折》、《積極的心態決定一切》、《心理醫生》、《心理問題自己解決》之類的圖書。因為這些無聲的老師,更能激起青少年的興趣,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凈化心靈的作用。
閱覽室是青少年集中閱讀的地方,環境布置務必輕松、優雅、舒適、溫馨,使讀者進室閱讀時能心情愉悅,心理壓力得到緩解。有條件的似乎還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分設閱覽室,以營造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都更有利于讀者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二、積極、負責地向師生推介有利于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
圖書館應當經常地、主動地向教師推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使其能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人格、循循善誘、授人以漁;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學生養成樂學、善學的積極心態,真正體會到古人所謂“真樂事,讀書寫字”。
青少年受知識面的局限,往往對讀什么書缺乏選擇能力,而圖書館員正好發揮自己的強項,幫助他們選擇。不妨向他們推介一些偉人(名人)傳記、英雄傳奇、改革開放以來創業精英們的奮斗紀實等等書籍。借此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使其志存高遠,愛國愛黨,不怕挫折,頑強奮斗,獨立自強,合作寬容,成為能適應社會需要的、有文化的、身心健康的人。
三、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多樣活動,多渠道、多角度地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
1.開展“快樂讀書,有獎征文”活動。
2.利用宣傳櫥窗展示心理問題案例、解答心理問題咨詢、剪貼心理問題文摘、介紹心理疾病防治辦法。
3.舉辦心理健康輔導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4.完善電子閱覽室硬件建設,屏蔽不良網吧誘惑。
四、延伸圖書館的功能,和學生家長一起共同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中國的父母正確教育孩子的知識太少了!為此,圖書館要發揮資料豐富的優勢,配合學校,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為家長開設講座、宣講心理知識,推介圖書目錄,建議他們去讀一讀《都是爸爸媽媽的錯》、《做全國最好的母親》、《藏起一半的愛》等等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書籍。務使他們明白:孩子終究是要自立的,你不可能一輩子守著自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兒時的愛要逐步淡化,兒時的親近要逐步拉開距離,要給孩子機會在大量的生活磨練、人際交往中強化意志、優化人格,學會合作,學會打拼,練就生活的本領。否則,把孩子送進再好的學校也是徒然。
還應該告訴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情商。心理學家丹尼爾·古爾曼說:“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情商高,表現在更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更具進取心、信心和毅力,眼光遠大,善于維護和處理人際關系,具備很好的應變能力。
很多學生的心里很脆弱,并且青少年也是人生階段中心理素質不穩定的時期。所以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抗挫折能力的教育,進而度過特殊的心理年齡段。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的需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意義重大,其不僅是教育課程考察內容,更是現代青少年應該具備的普遍心理素質。心理健康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有著重要的潛在推動作用。故此挫折教育不僅是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也是學校必備的德育教程。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現在我國青少年的抗挫折整體能力極差。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在學習中壓力的增大會造成一系列的負面表象;其二是在生活中無論是自理能力還是處事能力均差強人意,其中也存在著應試教育后遺癥。青少年心理發展現狀的客觀要求我國青少年需要心理素質教育,但現階段學校教育中卻極度缺乏相應的課程,包括本文探討的重點———挫折教育。心理素質差的現象會嚴重的影響著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進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在20世紀末我國相關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的調研對象是我國中小學生。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心理素質變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的真實狀況。所以急需采用相應方法予以解決,其中典型的案例,表現在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而出現自殘、自殺以及犯罪等現象。高強度的學習以及超高的競爭壓力是學生心理壓力變大的重要誘因。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需要不同的人生階段是有著典型的特點,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生理和心智正趨于成熟,但又具備著不穩定因素。心理學家對其有諸多的定義,譬如心理斷乳期、矛盾期、危險期以及沖突期等。下面探討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其一,生理機能的轉變和發展對心理產生一定的沖擊,包括性特征第二次發育;其二、青少年內心渴望成為“大人”,但客觀條件為能達成,故產生相應的偏差;其三、教育方式的不合理,進而會產生逆反心理,包括學校的教育以及家庭的管教;其四、競爭的加強,高負荷的學習,使得學生精神高度緊張,長期下去必然會產生心理的問題。
二、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
適量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學校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卻更加關注教學的效果,進而會產生不適應的問題和現象。最常見的表現如下,即學校在開設相關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時,容易出現體制化問題,宛如流行時尚的選擇一樣。現在均在重視挫折教育,所以開設此類課程,如果關注其他問題,就又開設另外課程。孤立的狀態使得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適度問題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其具備著差異性以及主觀性特點。挫折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學的內容,其最終的效果是體現在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在具體操作中需要把握度的原則,若力度不夠未能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甚至會產生一定的“抗藥性”。強度太高會擊垮學生原有的抵抗能力。如何把握適度原則,是挫折教育的的核心議題。適時問題青少年階段是特殊的人生時期,所以課程開設時間的選擇很關鍵。在進行挫折教育時需考量以下兩方面因素:首先是通過挫折教育,使學生們真正的能夠活學活用,解決現實的問題,并以此樹立起信心。其次是當出現問題,或者結果以“失敗”告終時,此時需要給予鼓勵,讓其更好的面對問題。符合“羅森塔爾效應”。
三、科學有效地實施挫折教育
【關鍵詞】網絡;社會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影響
互聯網絡成為了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它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并引發了人們在網絡環境中的各種行為,包括信息交換、情感交流、人際交往等,這些都不可避免地給青少年的成長打上了網絡的印記。通過網絡,青少年可以獲得網絡上的互動和滿足,形成“網絡同儕”,為此,我們需要高度關注網絡環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網絡社會支持和現實社會支持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從而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一、網絡環境下的青少年交往概述
互聯網發展出了新型的人際交往關系――網絡人際交往,青少年是網絡人際交往的活躍主體,這是基于網絡虛擬空間之下而產生的一種交互狀態,它具有以下幾種常見的網絡交往形式:(1)網絡聊天。這是網絡交往的主要形式,在網絡的聊天室虛擬環境之內,網絡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特定的聊天室,參與交談活動。(2)電子公告牌。也即BBS,它是一種繼時的網絡交往方式,類似于傳統意義上的公告牌,然而其功能得到極大的拓展和延伸,如:網絡討論區、電子郵箱、聊天室等。(3)網上論壇。它歸屬于繼時網絡交往方式,然而具有更為優化的、高度清晰的圖文互動界面,可以更好地使參與者圍繞特定的話題進行討論和互動。(4)網絡游戲。這是一種多人同時參與的在線互動游戲方式,參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象,扮演自己喜愛的角色,體驗到現實社會中不曾有過的角色體驗,在這個網絡游戲環境中,參與者還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同步交流的游戲情境中分享游戲成功的喜悅。(5)個人主頁。這也是反映網絡主體個性化的界面,可以在個人主頁中展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進行自己的手工設計和管理。
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有其區別于現實交往的特點,主要表現為:(1)情境線索較少。在網絡環境之中,所有的人際關系互動都轉變為了文字、影像、聲音,這種特殊的、虛擬的人際交往缺少了情境的因素和線索,盡管在計算機網絡上也采用一定的表情符號,進行情感的表達,然而,畢竟缺少情境化的特色和溫暖的一面。(2)匿名性。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使交往者無法展示出真實的身份,這就在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無須顧及對方的社會身份,可以袒露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容易在與網絡中的陌生人交談的時候吐露自己內心的隱私。(3)彈性的同步互動。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和互動可以有不同的互動方式,如: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即時的互動,也可以由使用者自主選擇互動的時間,這樣,可以減少立即響應的互動壓力。
二、網絡社會支持的特點分析
網絡環境中的互動狀態下,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彼此通過網絡媒介加強溝通,在網絡語言的豐富和發展條件下,更好地傳遞個人的訊息,體現出自身的特點:
1、較好地減少了支持者和被支持者彼此之間的壓力感
社會支持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存在負面影響,如:尋求支持者要承受自己軟弱無能的壓力,破壞自身的個人形象;提供支持者則會面對持久或過分的支持依賴,而使自己有限的資源枯竭。然而,網絡社會支持則可以無須在現實生活中相遇,也不會造成接受支持者的心理壓力,對于提供網絡社會支持者而言,也可以無須面對自身精力和資源被耗竭的困境,從而可以避免人際交往之間的沖突。
2、可以使尋求社會支持者獲得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
在網絡環境之下,透過網絡的開放性特點,可以使更多的人避免受到責任擴散的影響,而產生誤判情境情況。同時,在網絡上求助的支持者更能夠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網絡社會支持者由此也可以獲得更為清晰的需求信息。在網絡的聯機狀態下,人們獲得網絡社會支持的可能性是極為寬泛的。
三、網絡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分析
青少年是網絡環境使用最為頻繁的群體,由于互聯網和青少年個體心理的復雜性特征,我們需要對網絡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也產生出不同的觀點和理解:
1、網絡社會支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積極、正向的關聯
有學者將現代青少年稱為“網絡的一代”,他們運用互聯網生成了新的學習方法和語言使用習慣,具有了新的價值觀認知和理解,并在網絡媒介的助力之下獲得相應的社會技能,@現出整體健康的網絡人際關系,也是對現實人際關系的有益補充。聊天網絡交往方式可以使青少年獲得某種形式的情感慰藉和支持,并且隨著互聯網的使用,所獲得的情感支持越多,自我開放的程度越大。還有相關研究表明,網絡人際交往可以較好地給抑郁、孤獨、敏感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提供網絡社會支持,可以較好地改善和降低青少年的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自尊和社會支持知覺體驗。
研究學者通過對網絡BBS的研究,指出網絡社會支持可以擴大青少年的人際網絡,通過在BBS里的相互交流和幫助,可以獲得信息、情感和陪伴等方面的網絡社會支持,并增進青少年個體對團隊的意識。通過對網絡游戲的研究,認為網絡游戲也可以使青少年在并肩作戰的在線聊天方式下,發展出信任度較高的團體意識。還可以通過網絡社會支持,更好地應對社會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可以在網絡的在線討論區和在線支持組之中,獲得良好的心理支撐。
由上可見,網絡社會支持可以給青少年帶來積極的、正面的支持,可以突破地域、個人身份等的束縛,擴展青少年的人際交往網絡,促進形成新的人際關注、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網絡社會支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極、負面的關聯
與上面的研究結果相對,社會研究學者也對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現象加強了關注,并指出部分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現象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際交往的空間,然而,卻妨礙了人們現實之間的接觸和交往,導致青少年在現實群體的互動交往中缺乏合作技巧,難以真正體會他人的心理感受,也無法真正從內心里體諒他人,對于現實世界中的人際關系壓力和沖突難以應對,難免陷入到現實的疏離感危機之中。
對于網絡成癮的青少年,他們成為了網絡的依賴者,嚴重者還會在網絡中尋求賭博和情感支持,以達成現實無法滿足的需求,依賴于網絡人際關系的青少年還會導致出現社會孤立和社會焦慮心理狀態,其主要內因在于利用網絡來逃避現實的人際關系交往,是由于自身對于現實的不適應所導致的。
四、網絡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現狀及教育對策探討
從整體來看,青少年的網絡社會支持基本處于中等水平,可以讓青少年感受到來自于網絡上的社會支持,然而還并沒有絕對的強勢地位和作用。從網絡社會支持的心理維度來看,具體表現為:信息社會支持 〉友伴社會支持 〉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就不同學校類型來看,普通中學相對于職校生和大學生而言,更能夠感知到網絡社會支持。男生相對于女生而言,更能夠感知到網絡社會支持,尤其是理科學生在網絡社會支持的感知明顯高于文科學生,同時還存在年級上的差異性。另外,現實社會支持可以較好地實現對青少年的自尊、孤獨心理的調節作用,而且隨著網絡使用環境的日益頻繁,網絡將成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鑒于互聯網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滲透和影響,我們要關注青少年中出現的新型人際交往方式和新型人際關系,要關注青少年的網絡生活和網絡感受,注重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的交織影響,立足于現實,給予正確而合理的指導,從而更好地對青少年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
1、從學校層面而言,要創設豐富的、開放的教育環境
學校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成為重點,并且要創設豐富而開放的教育環境,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建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以學生的現實困惑和問題入手,積極地、針對性地、及時地實施網上咨詢和輔導,更好地消除學生的網絡情結和心理孤獨等現象,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網絡心理。
學校還應當開展網絡德育教育,采用多種多樣的德育教育手段,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絡,遵循網絡道德規范和試潁幫助學生建構網絡安全認知,更好地辨析網絡中的信息。還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充實和豐富校園文化氛圍,用健康的、積極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實踐,引領學生實現虛擬網絡與現實社會的鏈接。
2、從家庭教育層面,要注重和諧健康的關愛教育
家庭要成為青少年溫馨、和諧的港灣,父母不應當簡單粗暴地打擊孩子的網絡使用,而是要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的內心需求,積極跟孩子溝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并給予合理的擇友建議,排遣孩子內心的煩憂,給予孩子和諧、健康的關愛教育。
3、從青少年個體來看,要注重自我教育
青少年還要培養自己良好的自制力,學會自己掌控時間,合理地分配學習時間和網絡時間,要保持良好的交際心態,正確對待現實和網絡中的問題,多渠道地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在社會化的進程中完善自我人格的健全建構。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青少年自我成長和發展的社會化進程中,我們要關注青少年的網絡人際交往關系,引導青少年正確地、健康地使用網絡,合理地獲得網絡社會支持和現實社會支持,對于自身成長階段中遭遇的問題和沖突,要保持健康的心態,并在現實社會與網絡生活融合的過程中,注重使網絡人際關系成為現實人際關系的有益補充,更好地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給予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吳捷. 城市低齡老年人的需要、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 南開大學 2010
[2] 陳永涌. 藏族大學生樂觀、社會認同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介與調節機制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 2015
[3] 卞軍鳳. 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差序效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15
關鍵詞:青少年;學習;心理問題;表現;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8-0089-01
青少年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發育都還不完全,對事物的認識不足。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最關鍵的時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現代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青少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誘惑,同時來自父母、老師、同學等各方面的競爭和壓力越來越多,家庭和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對青少年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況會產生極大的影響。青少年本身就處于身心發育期,再加上身邊的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響,如果家庭、學校和社會不加以正確指導,很容易使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重,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長,甚至產生嚴重的后果。
一、表現
由于來自各方面的誘惑以及壓力等原因,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1)學習動機不正。由于受到父母或親友的激勵,說如果考試考了第幾名或者考了多少分就獎勵多少錢或什么東西等,導致青少年學習的動機不正,他們學習的動機是為了那些所謂的物質獎勵或者別人的羨慕而滿足他們的虛榮心,而不是為了真正的學習。(2)學習習慣不良。大部分青少年都或多或少會存在學習習慣不良的情況,今天的學習任務會拖到明天,數學課做語文作業,上課遲到、早退等不良習慣,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學習。(3)注意力不集中。青少年都有好玩的天性,他們對周圍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卻又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一件事,在學習過程中主要表現為上課不認真聽講、喜歡東張西望,做作業粗心大意,甚至答非所問。(4)學習能力不夠。雖然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推行多年,但大部分地區素質教育還流行于形式,并沒有真正施行。很多家長老師給學生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布置過多的課外作業,青少年學習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吸收所學的知識,對他們的成長反而是不利的。(5)自控能力差。現代社會,存在太多的誘惑,有來自周圍的同學朋友的,也有來自網絡的,一系列的誘惑導致青少年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學習。上課看小說、玩手機,不認真聽講,有些甚至逃課去上網,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學習成績和身心發展。(6)學習焦慮。由于來自父母老師等各方面的壓力,青少年將學習成績看得特別重,這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主要表面為考試時顯得焦慮、晚上睡不著、一會兒就要上廁所,一系列的焦慮情緒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7)自卑心理。很多學校都會給學生的成績排名次,甚至有些老師會當眾公布名次,成績好的學生會得到比成績差的學生更好的待遇,讓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會無形之中產生自卑心理,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
二、對策
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家長、學校和全社會都要采取高度重視。為了更好地應對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建議采取以下對策:
1.老師和家長之間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及時報喜,委婉報憂。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成績有一定的進步或者按時認真完成了相關學習任務,老師要及時跟家長溝通,給學生多一些肯定,家長也要及時看到孩子的長處,多鼓勵;如果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難,上課不專心,作業不能按時完成,老師不能第一時間就向家長“告狀”,要和學生多溝通,弄清楚情況,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實在不行,就和家長商量,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促進青少年成長,不能動不能就打罵他們。
2.正確看待青少年的成績,不以成績論“英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的學習成績都會有好有差,老師不能以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閃光點,也許他學習不好,但是他樂于助人,他體育很棒,他熱情活潑。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他們多一點肯定。
3.開展與青少年有關的主題教育,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他們自我認識和對社會的認知不足,容易受到周圍不良事物的誘惑。學校和社會可以針對青少年的特點,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育,向他們傳輸積極健康的思想和觀念,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動態,給他們提供心理咨詢。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育期,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家長和老師要給他們多點關心,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教師要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同時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指導機構,給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詢和指導,在青少年學習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可以給他們及時提供幫助,解答他們的心理困惑,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少年的成長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我們要正視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是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全社會要攜起手來,形成一項系統的工程,積極應對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曹斌鋒.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成因分析與對策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困擾;常見類型;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
一、青少年心理困擾及其成因
心理困擾是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因內、外部原因的影響而引起的在某一時期出現的焦慮與煩惱、迷茫與疑惑、低沉與沮喪等不良反應的心理狀態。心理困擾本身不是病態反應,它是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時段出現的一種認知沖突、心境煩燥、體驗不爽的心理反應。它可以是情緒上的,也可能是人際關系上的,或者是學業、工作、處事等等諸多方面的不適感受。
相比于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而言,個體心理困擾往往表現得輕微些,是一種偏離正常心理狀態的輕度心理問題,沒有構成可辨認的臨床綜合癥,一般可通過主動自我調適或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擺脫困擾,得到解決。[1]但是,任何重度心理問題都有由“簡單”起因經“頻繁”而累積的演進過程,心理困擾是引發一切更嚴重心理問題的最根本的起因。心理困擾往往使個體自我感覺痛苦、深深體驗到緊張、消極、無所適從、不愉快、內心矛盾等等心理感受。經常性的心理困擾必然導致個體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心態失衡,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以至心理危機就會相伴滋生。因此,重視對青少年的心理困擾及解決對策的探討和研究,是從源頭上解決青少年中日益嚴重和普遍的心理問題的務本之舉。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遇到了新的考驗。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惡化,心理矛盾不斷突出,心理困擾“層出不窮”,已經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據統計,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以上的青少年受到各種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我國大、中學生中的心理困擾問題更有日趨嚴重和普遍的趨勢,據《中國青年報》披露:“如今,我國學生的心理問題已不罕見,心理學界近年來的諸多研究結果表明,16%~25.4%的大、中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以煩躁、焦慮、自卑、不安、孤獨、寂寞、嫉妒、恐懼、懶散、懈怠等為表現方式的心理困擾在青少年中頻發不斷、尤為普遍。”[2]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心理困擾頻發的時期,其主要原因是:(1)心理困擾來源于人的社會性要求。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首先具有本我的欲望,如食欲、、求生欲、成就欲等,但人又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受到社會規范的制約,當兩者矛盾和沖突時,必然產生心理困擾。青少年時期,欲求很多,且多有不合理的成分,家庭、學校和社會往往難以全面滿足,久而久之,心理困擾就會隨之滋生。(2)心理困擾來源于對社會劇烈變化的不適應。當今青少年經常面對的是社會競爭激烈、環境變化快速、價值多元沖突、人際關系緊張等變化。當青少年的心理與外部環境不協調時,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引發不安、焦慮和困擾。(3)心理困擾來源于青少年自身發展的特殊性。青少年處于青春期,面臨著艱巨的心理發展階段。他們要在社會適應、異往、自我成長等方面不斷發展,他們渴望擺脫對外界的依賴,渴望形成獨特的自我,但其自身心理發展不成熟,認知易片面,情緒易偏激,這種渴望獨立而實質難以獨立的現狀,使得他們產生心理困擾就在所難免。
我國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青少年的諸多心理困擾嚴重威脅其心理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因此分析和研究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并制定策略幫助青少年排解心理困擾,應成為當前學校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二、青少年常見心理困擾的主要類型
(一)學業類心理困擾
學生以學業為主,學習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故學業類心理困擾,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類型之一。據一項針對農村中學生的調查表明,80.4%的中學生在學業方面存在困擾。由于現行的教育體制仍然鼓勵追求“高分”,加上父母的嚴厲管教,使青少年學業負擔過重,學習壓力過大,常導致其睡眠不足,精神恍惚,厭惡學習,部分學生甚至出現“學校恐懼癥”,經常表現出迷茫、煩躁、疲憊、壓抑、內疚等等困擾反應。
學習目的不明,學習動力不足,被動地應付學習,是引發學業類心理困擾的原因之一。許多青少年整日把自己置身在上課、做作業、考試的漩渦中,日復一日,周而復始,枯燥無味,從而消極應對;加之學校的教育方式陳舊、呆板,使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產生了厭煩情緒,自我評價降低,總覺得自己不行,自卑、自否心理連連滋生。同時,部分有學習困難的青少年常產生嚴重的受挫感,心情抑郁,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與希望。
考試焦慮也是青少年中常見的一種以擔憂和緊張為特點的心理困擾狀態,據統計,高中生平時考試時存在焦慮困擾的占35%左右,而升學考試時存在焦慮困擾的高達50%左右。[3]考試焦慮影響學生的認知,分散注意力,常使其產生緊張的情緒體驗,使考生陷入思維混亂,從而影響考生水平的正常發揮。過度的考試焦慮還會危及考生的身體健康,使他們處于高度緊張中,如果長期處于考試焦慮狀態,還會引起神經衰弱、失眠、不思食欲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嚴重的還會出現痙攣、昏厥等生理性不良反應。考試一旦失利、心理困擾就會長時期地籠罩著青少年的心頭,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二)生活類心理困擾
青少年與成人一樣,也是社會生活的產物。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必然引發青少年的心理應對,他們一樣也經受著與社會變革相關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產生一系列相關心理困擾現象。比如,在我國市場經濟的建設過程中,貧富差距擴大,致使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青少年生活在貧困之中。貧困生一般表現出高敏感、低自尊、敵對、逆反等心理。貧困生由于被經濟拮據困擾,逐步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擔心同伴看不起自己,事事小心,害怕被人恥笑,因而引起強烈的自卑心理,極易相伴滋生社會不公心理,對社會抱著仇恨態度。自卑的消極心理暗示貧困生“我不能”、“我不行”,長期被自卑困擾會形成對自身能力、人格等過低評價。貧困生往往存在交往障礙,他們自我設限,不愿和同學溝通,使他們有意無意地走向孤獨和困苦。再比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民工流”、“打工潮”、“淘金熱”盛行,一些青少年跟隨父母去外地生活和學習,其環境適應障礙表現明顯。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使他們對自己的定位感到自卑、退縮,有時甚至感到孤獨無助;部分學生來到新班級時,面對同學中高手林立,由“雞頭”變“牛后”,因而垂頭喪氣,心理落差大,如此等等。現實生活中的挫折與抑郁,必然引發他們心理上的諸多沖突與困擾。
(三)情緒類心理困擾
情緒類心理困擾,主要是指由于內、外原因的作用,引起青少年情感體驗發生沖突而出現苦悶、低落、消沉、激怒、絕望、脆弱等反常的情緒困擾現象。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多情的季節”,是人生中激情蕩漾、熱情奔放的時期,但由于青少年沒有形成完整的同一性,自我中心表現突出,自我失控表現明顯,因而常表現出諸多負性情緒困擾反應。比如,抑郁就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消極情緒困擾。受抑郁困擾的青少年往往表現出漠視一切,思維遲鈍,自我評價低,對前途持冷漠、悲觀的態度。浮躁也是青少年中一種較普遍的情緒困擾,受浮躁困擾的學生,輕浮急躁,不安心做事,喜見異思遷,學習上缺乏韌性,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焦慮也是一種緊張、害怕,并與焦急相伴的復雜情緒困擾,受焦慮困擾的青少年,在生活和學習中,往往害怕被父母和老師批評,失去同伴的支持,心情易煩躁,容易導致學業和考試失敗。自卑是指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自我否定的情緒困擾,引起自卑困擾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攀比覺得自己學業、才藝不如同伴,自身出身卑微,家庭生活貧困等。嫉妒是一種因羨慕與敵視相復合而構成的情緒困擾,一些青少年對其同伴取得的成績,具有的才能或擁有的財物,不是“見賢思齊”,而是“因嫉生妒”,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不平衡的困擾心理。以上種種,都是當代青少年中最普遍、最經常出現的情緒困擾現象。
(四)交際類心理困擾
人際交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情感依戀,渴望友誼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際期待,為此,許多青少年把學會交往、善于交往列為自己終身學習和發展的任務之一。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對人際關系的復雜性缺乏了解,加之他們本身認知、情感素養發展不成熟,極易認知偏頗、情感失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常引發諸多交際類心理困擾。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31.56%的中學生與父母的交往存在困難, 20.9%的中學生與老師的交往存在困難,28.03%的中學生與同伴的交往存在困難,19.52%的中學生與異性的交往存在困難。[4]
父母與子女的交際障礙,主要表現在父母給予子女的自由度太小,缺乏平等對話的機會,管教太多太細,不愿聽子女訴其心聲,加之青少年正處于“心理斷乳期”,迫切要求獨立和自主,從而隔閡加劇,引發子女產生厭惡、逆反和對抗等交際類困擾;師生交際障礙主要表現在教師對學生不理解,不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缺乏換位意識,教學中不考慮青少年特點,批評多,鼓勵少,使得青少年失去自尊和自信,有的教師不公平待人,追捧學習成績好的,鄙視學習成績差的,久而久之,師生間隔閡加劇,交際性困擾就會油然滋生。青少年同伴間的交際障礙,主要表現在部分青少年由于性格孤僻,缺乏必備的交際技巧,很容易導致孤單、自卑、抑郁、寂寞,表現出對同伴的漠視、敵對和攻擊心理,整日憂心忡忡,自我封閉。孤獨和寂寞會使人變得封閉和保守,一些青少年在交往中還存在著擔憂、恐懼,害怕被人不接納等心理,如此等等也會引發許多交際類心理困擾。
(五)戀愛和性意識類心理困擾
青春期是“第二性征”漸漸發育,情感和性意識漸漸成熟的時期。此時的青少年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和愛慕,隨之就會產生諸多情感和性意識類的心理困擾。許多青少年對青春期的到來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煩惱,女同學對月經感到羞澀,對胸部、臀部的發育感到害怕;男同學對遺精感到恐懼;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處理和異性的情感問題;部分同學在內心深處暗戀著異性同伴,既感到一種無名的興奮和,又感到可恥、自責和不安,整日惶恐和心神不定。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一旦墜入情網,常處于苦惱、焦慮和緊張之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部分青少年還會因自身感情不穩定、審美標準偏激、缺乏責任心和處理感情問題想當然等原因,不能正確處理戀愛風波;更有甚者會做出自殘、輕身、報復、致人死亡等惡性事件。
在我國性教育滯后,也是引發青少年性意識類心理困擾的重要原因。學校和家庭長期不重視對青少年性意識的正確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沒有獲得性知識的有效渠道。據調查資料統計,我國90.9%的學生未接受過有組織的性教育。[5]他們普遍存在著扭曲的或者錯誤的性理解和性認識,比如他們認為“遺精會傷元氣”;遺精、、性幻想是下流和不道德的;在戀愛中發生擁抱、接吻、撫摸是有傷風化和罪惡的行為;有些青少年男女偷食“禁果”后,極易產生畏罪心理,整天憂心忡忡,惶恐不安,普遍表現出罪責、懊悔、恐懼等心態。諸如此類,種種心理困擾,使許多青少年經常性地籠罩在焦慮、緊張,甚至罪惡的心理陰影里。
(六)成長與發展類心理困擾
成長與發展的煩惱已成為困擾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人之出生,成長與發展的走向,就成為其家人及其本人始終關注的主題。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成長與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發展定向直接影響著其一輩子的成長與發展,這就必然會引起青少年更多的思考與關注。
處于中學階段的青少年,他們一進入初中、高中,就始終被一個似乎與個人成長與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即“能否考取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困擾著,迫使著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為達到這一愿望而緊張地忙碌著,焦慮地期待著。處于高中畢業階段的青少年,大多數要走向社會擇業與求職。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就業體制不完善,就業中存在許多不公平現象,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普遍面臨著就業的巨大考驗和壓力。許多青少年由于知識面狹窄,涉世不深,不懂得人情世故,又缺乏一技之長和求職技巧,往往屢經曲折、處處碰壁,使其深感前途和發展無望,困惑、浮躁、焦慮等許多心理困擾就會油然滋生。部分青少年,即使進入大學校園繼續學習,也會經常遭遇到許多發展和前途類的心理困擾。比如,有的學生一進大學就迷失方向,喪失進取目標,安于現狀,把大量時間花費在網吧、游戲廳、談戀愛等活動中,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畢業之時悔之晚矣,往往會深深陷入困擾之中。另有許多大學畢業生,由于就業期望值高,缺乏就業指導,沒有求職經驗,社會關系又匱乏,在擇業求職的慢慢長路上,也常會因苦讀數年而擇業受阻導致困擾不斷。如此等等,表明成長與發展類的心理困擾,已成為當代青少年中日趨突出和普遍的心理困擾問題,應當引起各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三、引導青少年戰勝心理困擾的策略與方法
學校和教師要采取措施,注重經常性地化解青少年上述心理困擾,讓其永葆一個相對平靜、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是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質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學校、家庭、社會及青少年自身都應積極投身其中,多部門、全方位聯動,才能引發“共生效應”,取得好的效果。
(一)加強心理保健教育,及時化解青少年心理沖突
開設心理保健課程是培養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一個有效途徑,學校應設法使心理保健教育成為人人必修的課程。學校可充分利用網站、廣播、宣傳欄等途經,廣泛開展對心理保健教育的宣傳,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化解心理困擾的途徑,要充分調動青少年的學習、參與熱情,使其想學、愛學心理學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去解決自身心理困擾問題。
學校可以引進心理測評技術,定期對青少年進行測評,對心理困擾問題突出的學生要制定具體的輔導方案,使心理保健輔導有的放矢,做到早發現,早矯治;各級學校應建立心理輔導室,通過心理輔導化解學生的心理壓力,緩釋心理沖突;應當把面談輔導和其他心理保健方式相結合,拓寬心理輔導途徑,及時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擾。
(二)引導青少年學會自我調適和尋求他人幫助相結合,及時緩釋心理困惑
在生活中,人們的大多數問題是通過自助或他助方式得到解決的,解決心理困擾也是一樣的原理。青少年遭遇到心理困擾,首先應通過以下方式自助解決:第一,可通過圖書館和網絡學習心理學知識,通過閱讀相關心理案例,自我測查心理問題,并善于以自我暗示,自我引導,自我調適,自我完善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走出心理陰影。據宮梅玲等人的調查,在185個有性心理困惑的學生中,就有165個求助于圖書館資料解決了困擾,占89.2%。[6]第二,學會改變自身對事物的認知,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認為:“人們的情緒困擾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 所以青少年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大多心理困擾是青少年不正確的認知所致,不能正確對挫折和失敗進行歸因,所以建立科學合理的自我認知是化解心理困擾的重要步驟。第三,學會保持健康的情緒,合理宣泄不良情緒,采用合理的途徑有效轉化情緒。例如,參加長跑、足球等體育活動就能有效的宣泄心中的困擾與苦悶。
青少年遇到心理困擾時,還可以通過向他人求助化解心理困擾。據甘諾等人對初三年級和高三年級的學生所作的調查表明,在遇到心理困擾時,53.6%的學生選擇向朋友和同學傾訴,20%的學生選擇向家長傾訴,26.4%的學生選擇自己解決或請求他人幫助。[7]向長輩和同伴求助是青少年化解心理困擾的一個極有效的途徑。其優點在于:一是由于青少年對長輩和同伴熟悉,緩解了其心理緊張,具有易于溝通和接受的優點;二是簡單易行,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加之對長輩和同伴的信任,能及時得到可行的建議;三是長輩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提出中肯的緩釋建議。但由于長輩和同伴并非專業人員,他們有時缺乏科學的心理知識指導,也許會有誤導的可能,因而當遇到嚴重的心理困擾時,應盡早向專業咨詢人員求助,以便及時獲得專業人員的科學指點和幫助。
(三)關注特殊群體的心理困擾,注重強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針對“學困生”、“貧困生”和有交往障礙的青少年的典型問題,應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幫助化解其心理困擾。“學困生”是由于自身或者外在原因而造成的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首先應幫助“學困生”挖掘內在的學習動力,一個人的動力越強、越正確,所激起的戰勝困擾的斗志就越強。其次,要根據學科特點,幫助“學困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制定符合實際的學習計劃,注重克服學習中的誤區,以緩解學習無助心理。比如,語文學習應側重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引導其多讀一些名家作品,并勤于練筆。第三,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自信和建立合理的期望,要指導他們正確看待考試,注重緩解考試焦慮,學會以認真復習和沉著冷靜的態度,去獲取優異的成績。
化解“貧困生”心理困擾應從以下工作入手:首先,引導正確認識貧困,改變其對貧困的認知。讓其明白貧困只是一種現狀,通過自身努力可以改變。可向其宣傳安徒生、愛迪生、馬克思等家境貧寒卻實現理想的成功典范,使他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激情。其次,引導“貧困生”尋找自身優勢,充實精神生活。貧困生“精神并不貧困”,可從多方面發掘他們的特長和優勢,努力鍛煉各方面的才能,可引導他們以自己不俗的良好學業去緩釋其心理上因貧困導致的困擾。例如,貧困生可以在體育、美術、音樂、寫作等方面發揮自身的天資,贏得同伴認可和贊許。第三,貧困生應走出自己的世界,大膽追求友誼和進取,勇于投身到交往和各種競爭活動中去,不斷地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家貧,但我能行”,“別人能辦到的事,我能辦得更好”,逐步走出自卑、自賤、自縛等不平衡心態。
化解有交往障礙的青少年的心理困擾,首先,家長和教師應讓此類青少年明白交往的社會意義以及交往對自我發展的巨大價值。要鼓勵他們突破交往活動中的自我設限,樹立起大膽交往的信心,重新認識自己的優點,學會自我激勵,喚起與同伴主動交往的熱情。其次,注重向青少年傳授人際交往的技巧,懂得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和待人真誠的作用,掌握人際交往中心靈相悅的一般方法,學會用科學的交往方式去消除人際隔閡,保持長久友誼。第三,加強情商教育,提高此類青少年敏于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學會在交往活動中調控自己的情緒,注重引發特殊的關爰心、移情點、向心力,增進與交往對象間的相互認同、理解與吸引。
(四)學校、家庭與社會多位一體,為青少年平衡心態、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青少年心理困擾與所處的物質和人際環境有關,注重凈化其成長環境有助于減少其心理沖突與心理困擾滋生的條件。學校方面應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加強校園環境美化建設,要注重用豐富的文化去裝點校園,可通過花文化、草文化、樹文化、墻壁文化、櫥窗文化、走廊文化等等,形成優良的文化氛圍,使青少年身居其間,飽受陶冶、啟迪和激勵,為凈化其心態奠定環境基礎;其次,要注重培育和諧友好、積極向上的校園人際環境。和諧的校園人際環境是以“人本型”和“合作型”為特色的,它具體包括:學校領導要堅守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注重引發全校師生民主參與,目標贊同,為共同辦好學校而奮斗;教師之間要相互支持,友好競爭,共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要互相關愛與尊重,教師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滿腔熱忱關懷學生,學生既要與教師平等相處,又要認真履行教師布置的學業;學生與學生之間更是要相互友愛與團結,做到互幫互學,共同成長。在這樣的校園人際環境中學習、生活和工作,滋生心理困擾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
家庭也應注重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母要勤于學習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不僅要給子女提供安靜、舒適的學習場所,還應該養成科學的作息時間,要注重經常性的幫助子女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種困難。父母還應積極主動了解和滿足子女的心理需求,尊重子女的意愿和期待,適當給予子女自主生活的自由。禮貌文明的家庭美德,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調,以及和睦相處的親情關系,都會大大減少滋生心理困擾的可能性。
(五)針對群體性的心理困擾問題,進行團體心理教育與輔導
針對青少年在性心理困擾、就業心理困擾等方面的共同性困擾問題,可采用團體輔導方式予以疏導和化解。團體心理輔導,是指由咨詢員根據求助者問題的相似性,組成咨詢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以解決小組成員共有的心理問題。團體心理輔導有以下優點:感染力強,效率高,省時省力,且效果容易鞏固。如廣州市石化中學的朱穗清老師就曾采用團體輔導方式對初中生進行性心理的成功干預。干預實驗的實施過程分為:對被試者實施專題團體輔導課堂教學,在實施干預前和后均使用同一問卷進行測查,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結果表明,團體輔導在性心理干預中能提高初中生對主流性道德的認同,減少學生關于性情緒困擾問題,能端正學生的性情感態度及相關性意識。
在對就業心理困擾的輔導中,采用團體心理輔導有更高的可行性,效果明顯等優點。例如,西南大學心理學院社區援助中心,曾針對該校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進行就業前的團體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全面規劃職業生涯,做好擇業、就業的準備。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職業構想,通過生涯旅游、我的名片等幾個環節,引導分析和判斷,幫助畢業生澄清職業理想和目標;第二個部分是模擬招聘,將畢業生帶到一個真實的模擬現場,讓他們實際感受招聘氣氛和流程,以鍛煉其應變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該活動為即將畢業踏上工作崗位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就業實戰演練,提升了就業技能,有助于緩釋和化解學生因就業而滋生的心理困擾。
參考文獻:
[1] 張旭新.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調適[J]. 當代青年研究, 2006(10).
[2] . 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及其心理求助[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03(2).
[3] 歐林革. 中學生考試焦慮心理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3(2).
[4] 歐曉霞. 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困惑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 濰坊學院學報, 2008(4).
[5] 武俊青, 仇麗霞. 山西醫科大學生性教育現狀調查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 1997(3).
【關鍵詞】圖書館 心理健康 信息素養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化浪潮以不可抵御的態勢席卷全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信息及信息技術正在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世界,深刻改變著人類現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信息素養在無形中已成為人們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
高中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叛逆心理強,是非辨別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低,沒有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活中充斥的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給他們的尚未成熟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極大地威脅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提高中學生信息素養,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點問題。
校園圖書館是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的重要部門,在促進學校全面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與圖書館緊密合作,充分挖掘圖書館的功能,探索出一條促進信息素養與心理健康協同發展的新途徑。
一、轉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強與圖書館的合作
(一)轉變學生觀念,樹立學習意識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不斷提高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增強學生預防和調節心理問題的能力為重要任務,而學校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遠遠不能完成以上任務,所以心理健康輔導老師要轉變學生觀念,讓他們樹立心理健康知識終身學習的意識,學生在這種意識的驅動下,通過圖書館提供的信息平臺,主動地查閱信息,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并將掌握的知識內化為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二)轉變課堂模式,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采用“體驗學習”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創設活動情境,加強師生、生生交流,激發學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喚醒學生內心的經歷,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學習熱情,提高自我探究能力,豐富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達到既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又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目的。
(三)加大宣傳教育,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促進健康發展
將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滲透到日常教學中,通過宣傳教育,使學生真正的認識到學校圖書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備的強大功能,讓學生主動地走進圖書館,利用自己所掌握信息檢索技能,搜索資料,查閱書籍。這樣在圖書館進行信息檢索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信息素養,又通過知識儲備促進了心理健康發展。
二、充分挖掘圖書館功能,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圖書館是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窗口,具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料,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部門。因此,要充分挖掘圖書館潛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提升服務師生、服務教學的意識,用豐富多彩而又健康向上的書籍來吸引青走進圖書館這個五彩繽紛的精神家園,健康快樂成長。
(一)加大合作,豐富館藏資源
圖書館應加強與心理健康輔導老師之間的合作,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征求心理健康輔導老師的意見,科學的制定圖書購買清單,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諸如個性塑造、人格心理、心理障礙矯治、記憶開發、心理保健及情感問題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建立起包括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盤等各種文獻載體、品種齊全的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預防和治療的特色館藏體系,使青少年在閱讀中掌握心理保健方法,緩解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質。
(二)建立心理書籍閱覽室
圖書館是一座心智的藥房,存儲著為各類情緒失常病人治療的藥物,所以建立心理書籍閱覽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圖書館的合作非常必要。圖書館可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通過讓學生閱讀心理健康輔導老師推薦的一些有益的書籍,以緩解或消除其心理問題,達到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閱覽室內的環境布置要優雅、舒適、祥和,在書架上張貼“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學習策略”“壓力放松” “勵志”等導讀標記,引導學生方便快捷的選取書籍。學生可以在閱覽室優雅安靜的環境中,專心的投入到閱讀當中去,排除心中的緊張與困惑、煩惱與憂愁,促進身心健康。
(三)設計留言冊,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為了加強學生與圖書館的互動,方便學生把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心理健康教師進行交流、溝通,特別是一些性格比較內向、害羞遇到心理問題不愿與人交往的學生,圖書館應設計一本留言冊,放置在閱覽室,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問題與困惑以匿名的方式寫在留言冊上,圖書館管理人員定期聯系心理輔導老師,在每條留言后面,給學生提出建議,解答難題。這樣,留言冊又是一本真實生活中的案例集,其他同學還可以通過閱讀留言冊上面的內容,增強自己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預防和調節心理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家長信息素養,營造良好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