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數字金融人才培養

數字金融人才培養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11 09:21: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金融人才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數字金融人才培養

篇(1)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高職金融; 培養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各大企業對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金融人才的專業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高校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扎實的金融理論知識,還要學會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影響下,高校對金融人才的培養模式也需要不斷創新,所以,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下,不斷尋找新型的金融人才培養方式,同時結合當前經濟的發展需求找到一種能夠提升高職金融人才培養水平的新模式。

一、當前形勢對高職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

(一)帶來的機遇

隨著互聯網金融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素質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這兩年里,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與運用給傳統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有助于金融人才的高效培養。同時,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相應政策也陸續出臺。傳統金融企業更多傾向與高端尖金融人才,而互聯網金融時代下,對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偏好基礎技能型人才。@對高職金融專業畢業生而言,正是一次機遇。

(二)帶來的挑戰

1.當前金融專業人才的就業現狀較差,金融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各大高校金融人才數量都在急劇上升,每年的畢業人數也在上升。在新常態下,已經畢業的傳統金融人才也會不斷學習互聯網金融知識提升自身素質,這些都加劇了市場競爭,市場接納金融應屆畢業生,特別是高職層次的應屆畢業生相當有限。

2.金融人才對就業情況過于樂觀,與現實的殘酷形成巨大的反差。大部分選擇金融專業的學生都對其就業情況過于自信,賦予了過多的美好的期許。然而現實中的金融人才就業壓力很大,大部分畢業生畢業后并未能走上金融之路,即使開始從事金融行業,最后也沒能堅持下去。

3.金融人才的專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盡管當前大部分高職學校加大了金融專業學生的培養力度,在學習過程中增加了實踐部分,還設置了相應的考核標準,通過考核后取得相應的證書,對從事一線崗位有一定的就業優勢,但普通高校近年來也逐漸重視考證和技能訓練,并利用其自身優勢加強了其學生專業技術方面培養,這對高職金融專業畢業生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二、新形勢下社會對金融人才的具體需求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及應用不過短短的幾年時間,但是它的發展速度令人驚訝,目前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金融行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給傳統金融行業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運用給我國金融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批批互聯網金融企業涌現出來,對互聯網金融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時展的必然,它是網絡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并且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網絡適用人群逐漸年輕化,我國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內容也需要定期更新與完善。其對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傳統金融中對金融專業的單一的執養。隨之而來的是,更迫切需要互聯網知識與金融創新人才的融合,這樣才能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三、互聯網+金融形勢下金融人才的培養模式創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了解到金融行業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了滿足當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需求,我們需要不斷創新金融人才的培養模式,可以參照以下幾點進行創新。

(一)不斷增強金融人才的互聯網意識及數字化理念

針對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我們應該不斷增強他們的互聯網意識及數字化理念,讓金融人才能夠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自身的金融學習水平。金融人才不僅要掌握互聯網相關的理論及技術應用,同時強調以互聯網技術為主體的信息技術對金融各個行業的滲透和融合。培育具備互聯網視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業務一線的,能綜合運用數字化資源、整合各類互聯網工具、推進金融創新的技術技能型的高層次人才。

(二)定期舉辦相關的金融比賽,不斷提升金融課程設置水準

單純通過課程教學并不能很好地提升金融人才的培養水平,我們需要定期舉辦相應的金融競賽,通過競賽加深學生對金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還能了解到金融行業的最新實踐知識,學校通過吸取大賽項目的內容和標準,重新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圍繞“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教學理念,把互聯網金融行業工作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和要求納入到日常教學,改變教師講的就業無用、就業有用的書木沒講的滯后狀態。技能大賽都會突出關注行業崗位最新的技術規范,注重學生的職業素養,全方位多視角的考查師生技能、創新、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心理素質等。以技能競賽為切入點,既能促進專業課程體系的與時俱進,又能讓高職金融專業廣泛接觸互聯網金融的最新發展趨勢,真止實現了技能競賽對教學改革的導向作用和賽、教、學的融合。

(三) 增加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提升金融人才的實踐水平

社會對金融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高校可以嘗試與金融企業合作,共同提升金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實踐性人才,讓學生學到更多更有用的操作技能使得學生能夠盡早走入市場,鍛煉學生的就業能力。同時可以采取定向訂單的培養模式,根據互聯網金融企業對基層一線業務崗位的具體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培養,讓學生入校開始就能按照企業要求去定位,真止實現從職業教育到職業實踐的對接。

(四)結合實踐提升學生的金融營銷水平,培養出更優質的綜合性人才

培養高職金融學生的最終目的就是為金融行業服務,我們不僅應該培養金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還要培養高職金融學生的營銷能力,為日后的就業做準備。同時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滿足市場對金融業務一線崗位的迫切需求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在專業課程設置上,要更多地偏向培養金融營銷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曉求.互聯網金融邏輯與結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篇(2)

關鍵詞:財經類院校;專業建設;數據分析;數據挖掘

一、引言

從大環境來看,如今,全球數據量均呈現激增趨勢,大數據時代全面到來,這不僅意味著社會需要更多信息分析人才,也說明相關院校要加強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從本國國情出發,我國從工業社會向以信息資源開發、應用和管理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社會轉變,計算機技術在各行各業普及應用,對經濟管理活動中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出有潛在價值的信息,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是信息管理學科研究的新方向。以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需求情況來看,懂經濟、懂計算機同時又能掌握數據分析知識的學生在就業時有相當的優勢,這恰好與我們哈爾濱金融學院信息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一致,如何發揮財經類本科院校的辦學優勢,建成專業特色,是此次本科教學改革的目標。

二、人才培養目標

對于我們這樣有明顯“金融特色”的院校,充分發揮在金融領域的辦學優勢,塑造出自己的金融特色,即:堅持服務于金融行業,跟蹤IT發展的前沿,把握財經行業在信息化方面的最新需求,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打造金融特色專業:金融信息管理-數據分析方向。培養具有管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專業知識,精通金融學、經濟學以及數據分析理論與技術,了解數據的商業價值,通曉以清晰直觀的形式提供數據分析結果的方法,強調學生掌握現代管理科學思想,掌握現代信息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實施和運行維護等方面的方法與技術,同時,更要具有較強的信息系統開發利用以及數據分析處理能力。

三、金融特色信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一)面向社會需求

2013年3月,IDC數字宇宙報告《大數據,更大的數字身影,最大增長在遠東》寫到:預計到2020年數字宇宙規模將達到40ZB。在這樣的大數據環境下,我國也必然需要更多高素質的信息管理類人才,例如,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保險、醫療衛生、電子商務、零售企業及政府數據中心等行業對大數據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所以,在此情況下,我院有必要在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的同時,面向社會需求,對信息管理專業數據分析方向人才的培養標準與目標進行重新定位,以確保符合大數據時代提出的新要求,順應大數據浪潮的發展趨勢。例如,未來對具有大數據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將快速增長,數據分析師、數據架構師、數據可視化人員、數據監管人員等和大數據相關的職位也將應運而生,因此,我院應當注重培養需要具備深度分析數據能力的專業人才,使其成為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為社會發展付出應有之力。

(二)教學特色

課程教學內容歸納為兩個模塊:“信息系統開發課程”、“數據分析課程”,其中,“信息系統開發課程”又分為“開發技術類課程”和“面向應用的課程”兩個子模塊,將程序設計類課程與管理信息系統理論課程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信息系統的實施、運行與管理方法,熟練掌握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最終通過案例實踐,深入理解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過程。“數據分析課程”又分為“數據分析方法課程”和“面向應用的數據分析課程”兩個子模塊,從而形成較為系統的立體化課程體系,數據挖掘是數據分析的核心課程,運籌學是輔助課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數據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工具,了解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備利用數據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制定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計靈活的人才培養方案,既要高度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拓寬實踐渠道。極力擴大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研究、實踐機會,在課堂教學環節中,設立一些針對某個合作企業的某些具體問題的研究項目,組織學生在該企業的資助下開展研究。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驗又提高了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還能促進合作企業的創新發展。

四、課程設置

計算機程序設計在數據架構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通識課基礎上,從第二學期開始,開設專業基礎課:C語言程序設計,專業必修課: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數據結構、Java程序設計、JSP程序設計、Web實戰項目(Java方向)等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以及SPSS、數據挖掘與分析類課程。同時,開設信息管理專業既有體系中的基礎課程:信息管理概述、會計學、管理學、統計學、運籌學、信息資源管理、數據庫原理及應用、UML與可視化建模、計算機網絡技術、銀行計算機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含課程設計)、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專業英語等。以及專業選修課:信息檢索技術、多媒體技術與應用二選一,電子商務概論、靜態網頁設計、圖形圖像處理三選一,IT項目管理、系統工程、ERP原理與應用三選一,企業資源規劃、經濟法、經濟學三選一。

五、強化實踐性教學

財經類學校在專業教學方面應該關注實踐性課程的設置,它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關鍵,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學科特點,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原本零散的知識點得以組合聯通,長久以來,高校辦學都在堅持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實現學術與職業特點的融合,要將“隱性”的課外實踐逐漸轉變為“顯性”的實踐課程。在落實學生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學校要積極引入從業資格課程、職業群集課程等等,強化專業實踐,與當地的金融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引入“3+1”的實踐教學模式,全面促進學生能力、素質以及知識等綜合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夠更加滿足當今市場對人才的各項要求。同時,學校還可以構建校企聯盟模式,協同培養人才,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為學校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以及展現自我的機會,幫助他們客觀的認識自身職業的特點,進而有目的的投入實踐學習,提升自身能力。實踐教學要側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要幫助他們更加適合當今市場的需求,樹立“厚基礎、精專業、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最后,要注重實踐評價,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實踐情況,便于查缺補漏。開展實踐教學,要綜合多元化的實踐渠道,融合先進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將課程體系內容與工作領域的相關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必須要使學生的專業能力、職能能力得到提升。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專業水平,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與就業,在目前金融類學科教學中應該加以推廣。

六、結論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應用以計算機為主的技術解決經濟管理問題的專業,應用范圍廣泛,技術性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化建設的推進,信息系統在運行中積累的數據量已經超越管理控制能力,社會對具有數據管理和數據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也在迅猛增長,信管專業的建設必須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重新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婷婷.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子教育,2014(02).

[2]石洪波.財經院校信息類專業數據管理與分析課程群體系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09).

[3]閆娜.大數據視角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11).

[4]陳紅琳.財經類院校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視界,2013(25).

篇(3)

關鍵詞:產業數字化;數字化產業;產教融合;市場營銷

一、研究背景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7.5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的19.1%,占GDP比重的7.3%。產業數字化規模達31.7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的80.9%,占GDP比重的31.2%。數字經濟內部結構呈現“二八”比例分布。2020年,三次產業加速數字化轉型,農業、工業、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8.9%、21.0%、40.7%,同比分別增長0.7、1.6和2.9個百分點。數字時代下,培養新一代國家建設人才已迫在眉睫[1]。數字化產業的發展,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保障。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算法、云計算服務、區塊鏈、數據安全、數字消費等各種數字化技術所用的新基建和數字化設備,使數字產業快速發展并得以應用。這些數字化企業的成長和壯大是支撐起產業數字轉型的砥柱。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深化產教融合。5G等新一代通訊技術的變革和應用,席卷行政服務系統、教育系統、金融系統、醫療系統等所有領域。高校傳統專業教育已不能滿足產業數字化新需求,唯有順應時代和產業的變化不斷更迭,才能培養出適合企業需求的新技能型人才。

二、數字經濟新業態產教融合現狀

美國能誕生如此眾多的互聯網巨頭,與其職業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合作教育”模式是將專業人才培養學校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訓練相結合的一種高等教育策略。2009年,美國將“合作教育”模式更名為合作與實踐教育(CEED)。該策略由于較好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等多方共贏,得到了美國相關政府機構、教育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2]自英國脫歐以來,歐盟經濟支柱主要來自德國和法國。德國作為老牌工業強國,雖然數字經濟發展相對較為緩慢,但是,其成功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模式——“雙元制”,卻值得學習和借鑒。[3]我國數字經濟新業態正處于剛起步階段,相比歐美等西方國家,我國亟需探索出適合我國“兩化融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模式。近些年“數字”成為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技術。但是,由于我國數字化人才較為缺失,暴露出高職技術型人才培養工作存在諸多缺陷。目前,關于高職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果并不多,尤其是關于“互聯網+”背景下的產教融合成果更是比較少。通過研究目前關于數字經濟新業態產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關于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及解決的方法。產教融合存在的困境與解決對策是當前研究的主要熱點;二是如何依托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例如,鈕雪林結合蘇州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專業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專業建設必須要以協同化對接、數字化改造以及融合化轉型等方面入手,提升專業建設水平;三是關于國內外不同育人模式的比較與實證分析。

三、“數字化轉型”下的產教融合新挑戰

(一)目標企業選擇難題

合作企業的選擇,需經過慎重甄選。企業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軟硬實力都不及大型優質企業,在承擔校企合作的教學育人中,人力、培訓、設備、場地、技術、管理、運營等各方面的成本和投入會成為其主要制約因素。同時,產業數字化也使得行業“洗牌”加劇,涌現出一批順應數字化轉型的優質企業,這批優質企業在產教融合中對人才培養方向更能把握時代脈搏。在目標企業的選擇問題上,需要高校對目標企業進行有效評估和謹慎甄選。

(二)企業課程與傳統教學內容不相符

在產教融合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企業課程與傳統教學內容不一致的問題,以及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水平低導致課程內容陳舊兩大問題。首先,在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形勢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仍然存在沿用陳舊人才培養方案和原有知識體系的情況,教材和教法,都沒有融入最新數字信息技術,專業建設停滯不前。課程負責老師不愿與企業深度融合,改革課程內容,導致最新的企業標準、企業操作規范、理實一體化課程及企業實訓實踐類課程無法順利推進。其次,當目標企業選擇不當,或企業發展速度大大低于產業變革,導致企業開發課程內容較為陳舊,尤其是在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轉折點,企業需要最新的工業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技術做支撐,才能在產教融合中開發和融入產業最新數字化技術內容。因此,新時代下的產教融合和產業人才培養,不僅對教師、教法、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合作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企業投資巨大,回報不穩定

首先,從課程的開發來說,需要校企的共同參與,針對學生群體,在現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開發一套既囊括現有知識體系,又符合企業標準的教材和課程。對于企業來說,需要企業上層戰略決策的支持和大力投入,需要有經驗的專職人員與課程負責老師積極雙向溝通,因此,人力成本的投入必不可少。其次,從實訓基地建設來看,校企雙方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設實訓室、實踐基地、教學設備、網絡設施等,合作期間產生的水電、培訓、師資等一系列費用,以及后期對實訓基地和設備的維護保養等成本,一旦由于種種原因使得校企合作不穩定,合作最終不了了之,企業投入將無法收回,也會造成高校國有資產流失。最后,從人才培養過程來看,校企達成產教融合意向,設置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校企合作教材,開設各類實踐實訓項目,最終完成學業,培養出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期間會存在人才培養的時效性,就業雙向選擇的不確定性等問題,并且對于企業來說人才培養周期大大加長,難以滿足企業短期人才緊缺的需求。

四、基于“數字”的市場營銷專業產教融合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產教融合過程中疊加產業數字化轉型,給校企合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下文將以市場營銷專業建設為例,研究和探索基于“數字”的產教融合新模式。

(一)“數字”發展背景

2015年阿里巴巴首次提出概念,隨著大數據技術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數字發展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例如,2018年我國數字規模為22.2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到179.4億元。由此可見數字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引擎。“數字”是企業級的業務能力和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其通過對業務、數據以及技術的抽象化,將業務按照領域進行拆分,以服務化的形式輸出共享能力。數字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數據層面上,數字有效解決了企業系統間數據孤島的問題,有效解決了數據“匯管用”的問題;在業務層面通過對各業務線的模塊去除,讓前臺業務走向市場,提升了企業的市場響應力;在技術層面,具有可擴展性,能夠讓整個網絡架構更加開放,避免了重復開發[4]。

(二)“數字”+產教融合模式“數字”產教融合模式,使市場營銷專業建設的教學廣度和教學深度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契合了高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將企業數字服務于教學,實現深度產教融合,如圖1所示。數字對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起到核心關鍵作用,在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中,涉及從生產制造、采購物流、倉儲運輸等生產制造環節,到客戶服務、數字營銷、門店調配等流通環節,再到結算中心、供應鏈管理、人資管理等企業運營管理環節。從人才培養角度出發,教育教學的視域更開闊,理念更趨全局化,對于市場營銷專業來說,教學廣度隨著數據的延伸,不僅涉及數字化營銷,而且延伸到了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門店運營、成本控制等多個領域,教學廣度得到了大大提升。從教學深度來看,從課本的理論知識為主,營銷策劃實踐為輔的傳統模式,轉變為更深層次的基于數據的數據采集清洗、可視化報表制作、公(私)域運營、大數據品牌營銷、內容營銷、算法和AI提升人效等基礎上的營銷戰略和營銷策劃,教學深度增加,專業深度增加,更適合數字時代人才培養需求。

1.數據采集

如圖1所示,產教融合部分包含兩大內容和一大條件。根據上文數據來源分類,企業數據分為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兩大類,數據的采集過程主要從離線采集與實時采集兩方面進行。首先,內部數據是指在根據企業內部經營情況,進行數據采集和數據篩選,主要包括不涉及商業機密的企業以往數據:營業額達標率、客單價、人效、毛利、進銷、損耗等數據。具體數據包括日(月)營業額、日(月)營業指標、日(月)完成率、客單數、客單價、人效、每日(月)同比、每日(月)增長率、客單增長率、采購、銷售、毛利(率)、陳列(樣品)報損、報損率、日銷前十等。其次,外部數據是指通過網絡爬蟲獲取的互聯網數據、第三方接口數據等產生的相關數據。最后,對于上述用于教育教學的數據,其數據量相當龐大。在互聯網環境下,客戶數據來源比較廣泛,既包括客戶辦理各項業務的數據。例如,客戶的基礎信息數據、客戶消費數據、訂單業務數據等等,還包括客戶位置移動范圍數據等。基于日益繁瑣的數據,需要系統要具備數據收集和儲存的系統作為支撐。因此,基于數字將數據進行整合,并通過全過程的數據采集才能獲取動態全面的數據,并最終篩選有效數據用于市場營銷專業產教融合。

2.數據應用

數據應用是“數字”平臺建設的核心,傳統的數據系統只是簡單地存放或者展示難以有效發揮數據的潛在價值,不能達到數字資產的應用價值。基于數字產業的發展,構建產教融合必須要將所有的數據納入到同一套系統中,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DNA”數據視圖,整合系統的所有資源,讓平臺系統內的成員都可以使用數據資產,以此達到支撐整個智慧運營體系的數據要求[5]。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數據應用,主要是利用智慧運營體系中數據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客戶精準畫像、企業科學決策、AI(算法)預測、制定營銷戰略、撰寫營銷策劃方案、個性化學習等,通過校企產教融合,將數據應用環節共同開發成各類數字營銷實踐課程。

3.基礎工具及條件

在數據采集和數據應用的過程中,校企共建實訓場地提供軟硬件保障,硬件設施包括本地機房、互聯網設備,物聯網、互聯網等,軟件設施包括數據采集分析工具(python、excel)、云平臺、數據共享數據等。通過云平臺和數據共享數據,服務器將操作實踐內容共享至學校機房,同時物聯網實現萬物互聯,校企指導老師在線指導和評估,前置課程中可加入一些基礎的工具課,或在實訓課中加入有針對性的工具操作模塊。數據是領先行業的共同選擇,構建了企業進行應用開發的新一代平臺型基座,通過數字賦能變革成為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本文秉承科學性和先進性原則,兼顧時展特征,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對基于數字產教融合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理論探索,希望能對高校實現新時代數字營銷人才的培養目標有所幫助,希望能對各專業建設改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希望能對地方經濟的建設發展有一定的啟發。

參考文獻

[1]劉常春,張曉丹.職業教育中的產教融合模式分析[J].電子技術,2021(12):200-201.

[2]汪福俊.美國應用型高校的合作教育機制——以德雷塞爾大學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8(12):57-67.

[3]陳保榮.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國際比較研究[J].職教論壇,2018(5):40-46.

[4]胡翰林,沈書生.基于技術的教育大數據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1(9):78-86.

篇(4)

【關鍵詞】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數智技術;高職院校

一、引言

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的驅動下,企業進入了數據價值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治理、數字化產業的協同發展新階段,形成了數字化商業的新范式,數據+算力+算法將成為企業的核心驅動力,財務活動數字化、自動化與智能化成為智能財務的時代特征。從未來人才需求導向看,傳統核算會計將逐漸讓位于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管理會計,而業財一體數字化核算能力、專業智能化工具應用能力以及大數據分析決策能力將成為數智財務人才的重要支撐,這也是未來會計專業教育的重點和機遇。管理會計作為一種以管理為導向的財務工作方式,管理相關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必然超越會計本身,是同時兼備記賬、核算、管理、分析、決策功能的會計,其管理思想與方法是天然的業財融合工具,是實現業財融合的重要橋梁與手段;管理會計的另一個核心要求是價值相關性,管理會計需要針對管理行為與價值創造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是管理與價值創造之間一個天然的紐帶。數據顯示,盡管目前我國的會計從業人員已超過兩千萬,但其中能承擔管理會計職能的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管理會計缺口超500萬,企業亟需管理會計人才。高職院校作為會計人才重要的輸出地,如何緊跟信息技術發展,準確把握企業數智轉型需要,構建融合“數智”理念與新興技術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體系與課程框架,培養符合數智時代需求的“智能型”管理會計人才,是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亟待破解的難題。

二、數智時代管理會計人才需求變化與供給分析

(一)國家宏觀政策和數智技術助推管理會計發展。自2013年以來,財政部將管理會計列為會計改革的重點方向,相繼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從管理會計制度建設、人才培養頂層設計、企業管理會計實踐、會計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這不僅對企事業單位會計工作提出了轉型升級要求,也給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隨著“互聯網+”對商業世界的滲透以及數智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動化、數據與效率成為企業轉型中的關鍵詞,財務人員角色由會計向顧問轉變,管理會計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數智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財務人員工作重心向管理會計轉移的效率和質量,成為管理會計更好地發揮作用的契機。在政策與數智技術的雙重推動下,管理會計將成為引領會計“升級”,推動“大數據+”戰略落地的有效工具。(二)企業數智轉型對管理會計人才需求迫切。“互聯網+”時代,企業經營管理面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經營環境更加復雜,企業組織形式逐漸從金字塔結構向扁平化演變,各部門之間互聯互通,企業戰略協作層面“數智化”“精準化”與“實時化”的要求是提升“業務→財務→決策”適配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傳統的財務體系存在信息滯后、決策滯后、行動滯后等突出矛盾,與新興業務發展不匹配,企事業單位的智能化財務,將轉變為以管理會計為核心的戰略財務、業務財務與數字化財務,管理會計與數智技術的結合將為“業財融合”“技財融合”“人財融合”構建聯系,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的加持不但能促進交易與分析的融合,提升財務效率與數字化水平,同時其新型智能化財務信息系統還能實現稅務、財政、金融系統信息的集成,會計核算、會計管理與經濟業務的實時、深度和無縫鏈接,對于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創造更大的企業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數智時代,科技、產業與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催生了新的財務工作環境,新的財務工作環境需要新的財務人才。高職院校作為財務人才的培育基地,必須改變“重財務、輕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全面改革和創新,著力培養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兼備的“高技術復合智能型”管理會計人才,為企業持續發展及建設提供人才支持(見圖1)。(三)管理會計人才供需匹配情況分析。數智驅動下,企業對于傳統財務會計的需求正在銳減,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數智化人才轉型成為必然趨勢,而當前會計人才的供給與需求是不匹配的,供給數量上整體供大于求;供給結構上低端人才過多,中高端人才供給不足;同時財務會計供給過剩,管理會計人才不足。究其原因,作為大量人才供給單位的高職院校,一方面,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支撐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傳統財務會計類課程占比較大,管理會計類課程設置單一,缺少業財融合管理能力培養的完整課程體系;而且,管理會計與傳統財務類課程不同的是,其橫跨了管理學和會計學兩個學科,“為企業管理服務”與“會計信息”之間彼此交融、互相補充,數智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二者之間的融合互動,數智時代的“跨界”和管理會計的“跨學科”的特質,以及專業知識的融合性和職業技能的多元性,對高職會計人才培養尋求在學科交叉、跨界融合上的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創新與變革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大挑戰。另一方面,管理會計的應用需要一個高度完善的信息環境,而目前管理會計信息基礎設施滯后,以管理為導向的會計信息基礎與技術建設亟待完善。由此可見,當前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脫節,實踐教學難以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局面尚未形成,這是制約管理會計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數智時代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轉型路徑

(一)拓展管理會計就業面向,重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數智時代,企業對價值創造型財務人員的需求劇增,傳統技術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已無法滿足新商業時代以“數智”技術為支撐、以業財融合為導向的財務工作需求。為此,需要重新定位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滿足企業財務轉型需求,以管理為導向的,面向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及相關會計信息數據分析等職業領域的,熟練掌握信息數據分析工具的高技術復合智能型管理會計人才。本文參考2019年2月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的《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就業方向、實務要求、所需數智化工具、技能要求、知識儲備等方面構建數智驅動下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要素框架(見表1),以期為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指明方向。(二)建設學科交叉的管理會計課程體系。當會計教育的核心轉變為“業財融合”與“價值創造”后,課程體系也要相應地從單純的業務核算型向以價值為導向的管理型轉型,需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科交叉與跨界融合為基本理念,構建涵蓋會計、計算機技術、大數據科學與應用等跨專業的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其中專業基礎課程可以分為財務會計實務、管理會計基礎理論、數智技術理論基礎三個層面,具體涉及財務會計賬務處理與報表編制、管理會計的基礎理論與主要工具方法的運用,以及大數據挖掘、處理與可視化分析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圍繞管理會計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與考核五大職能展開,具體包括:數智驅動下管理會計的預測、決策;內部控制與風險管控;財務共享流程的分析與優化;責任會計與平衡計分卡績效管理等。實訓課程以培養學生“業財融合”“流程把控”“決策分析”與“跨界融合”等能力為導向,可以開設企業全景運營仿真項目、大數據財務分析、企業財務共享沙盤模擬、跨專業綜合實訓等課程。專家實務課堂可以聘請管理會計領域或大數據專業領域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校外專家,面向會計專業學生開展不定期的實務案例講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增長見識,提升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是,校內課堂尤其是實訓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提升實務技能的重要載體,需要不斷更新各類硬件,Python、Hadoop等大數據智能處理軟件,以及ERP沙盤模擬與虛擬商業社會環境VBSE系統等,以滿足數智時代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需要。(三)完善平臺建設,構建管理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普遍存在過分注重會計核算類技能訓練、對企業業務流程認知不夠、企業決策分析類實踐教學不足、數據分析技能缺乏等問題,無法滿足數智時代管理型會計人才發展需要,管理會計實踐教學體系亟待建立。一方面,在實踐平臺搭建上,應以企業真實場景為教學情境,引進覆蓋管理會計規劃、預算、預測、決策及考核等職能,展現整體業務流程的管理會計實踐教學平臺,搭載先進的數智技術,以企業流程、業務經營案例為教學內容,促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另一方面,在實踐方式上,鼓勵企業更多地參與到會計專業群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實現全要素、全過程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企業和院校雙育人模式,搭建集教學實訓、生產實踐、產業與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相互銜接、補充與完善的產教深度融合體系(見圖2)。即學生完成管理會計理實一體教學實訓后,借助平臺開發面向企業實際工作情境的任務式培養項目,進入真實項目模擬實踐,通過建立系統而完整的知識和技能結構,為生產實踐積累企業真實工作業務與流程的素材和資源,進一步按照標準化流程和體系拆分為教學實訓所需的典型管理會計工作業務與案例,形成開放式的管理會計案例庫,實現教學資源源源不斷地自我生成和補充,實現專業技能提升與教學經驗積累“雙管齊下”,提升會計人才培養質量。(四)打造跨界融合的教師創新團隊。傳統會計專業師資專業背景相對單一,多來源于會計或臨近專業,在數智時代,已無法滿足管理會計跨專業課程體系的教學要求,因此,亟需打造融合會計、企業管理、供應鏈管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教育背景的跨界融合教師創新團隊。同時需積極推進企業實務專家進課堂,探索打造由校內專任教師、企業實務導師共同參與的管理會計精品課程群,以加強會計專業教學與企業實務發展的對接與聯系。(五)改革創新管理會計教學模式與方法。目前我國管理會計類課程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材內容落后,交叉重復,內在邏輯關系不清,學生無法形成系統的管理會計知識體系;二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主動研究、思考、分析問題能力較弱;三是案例資源的適用性較差,缺少與時俱進的、綜合性的“本土化”案例,學生缺少對管理會計實用價值的切實感受,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較弱。數智時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技術手段,完成傳統“講授式”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轉變,并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完善基于“探索+實踐”的管理會計教學模式改革與資源體系建設,探索“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PBL)”與“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CBL)”相結合的,搭載項目教學、翻轉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多元混合式管理會計教學模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嘗試與修正,重視提升學生在復雜環境中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校企合作,注重提煉中國企業管理會計真實運作案例,努力克服國際管理會計案例與先進教學方法運用過程中的“水土不服”等問題,提高預期教學效果。

四、結語

以數智技術為支撐,以跨界融合為特質的新商業對會計及相關行業影響深遠,對財務人員素質與能力要求更高,傳統財務會計亟待向管理會計轉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應緊跟企業轉型和技術變革,將數智技術與管理思想深層次地嵌入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過程始終,以需求為導向,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教學團隊打造等方面全方位創新高技術、復合智能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化騰等.數字經濟:中國創新增長新動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曲曉輝.基于財務云的企業戰略轉型及人才培養[R].教學研討會報告,2018.

[3]周守亮,唐大鵬.智能化時代會計教育的轉型與發展[J].會計研究,2019,(12):92-94.

[4]賀穎奇.管理會計概念框架研究[J].會計研究,2020,(08):115-127.

[5]孫剛.大數據驅動下業財融合導向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J].財會月刊,2021,(02):88-93.2019,(19):44-49.

[6]崔發周,張晶晶.高階能力導向的職教活動課程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21,(04):19-24.

篇(5)

筆者以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調查蘇州金融業對五年制高職金融專業人才需求的崗位要求,著手建立以五年制高職金融就業崗位為中心,工學融通、五維一體的五年制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即把五年制高職金融就業崗位的要求貫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崗位綜合能力和人才培養目標相互融通、崗位工作任務和理論知識技能訓練教學相互融通、崗位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相互融通、崗位工作環境與教學實踐環境相互融通,通過理論知識、技能訓練、案例引導、項目實訓、綜合實踐五維一體的教學,提高五年制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適應金融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下面具體談談重構五年制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

1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筆者認為,在重構五年制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之前,應首先明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而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先要搞清楚現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現狀和側重點。

1.1人才培養目標現狀

1.1.1人才培養目標普遍定位較低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片面追求人才的“第一線”認為高職人才的培養就是培養一線的操作人員,完全注重“技能”的培養,將高職教育與職業培訓劃等號,而忽略了“高等”二字涵蓋的含義,沒有充分地將“高”和“技能”相結合。

1.1.2高素質體現不夠全面

在素質培養中,只重視能力素質,而忽略了職業素質。雖然學校在制訂人才培養目標時都明確了人才的職業素質,但在職業素質培養方面缺乏系統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使得“高職業素質”培養難以落實。

1.1.3將知識的“夠用”片面理解為“實用”

在人才培養中,對知識的學習過分追求“夠用”認為“夠用”就是“實用”過分注重實踐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人才長遠發展對知識延續性的要求。

1.2人才培養目標側重點

要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準確定位,還要明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側重點。

1.2.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

職業教育是隨著近代大工業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一種以職業為導向的教育類型,是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活動。因此,職業教育強調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日本稱之為“企業眼里的職業教育”在德國它已成為“企業手中的職業教育”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需求主體,又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職業教育能否辦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參與程度。因此我們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界定為在一定的職業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形成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以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行動導向教學為主要的教育方式。

1.2.2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

隨著現代經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職業變動和職業技能的更新日新月異,這就要求高職教育應從大職教觀出發,以市場需求為動力,以就業需求為出發點,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職業素質出發,要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將教育的側重點放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和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上,換句話說,要側重于學習能力的培養。另外,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應付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的。雖然一個人憑自己的能力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如果把個人的能力與他人的能力結合起來,那么結果絕不會是“1+1=2”而可能是“1+1>2”因此培養高職學生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也同等重要。

1.2.3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宗旨

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

發展需要培養大批高級應用型人才,尤其是為地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就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結合學校優勢,創辦特色專業,培養特色人才。

2以金融專業為例探討人才培養模式

2.1蘇州金融業發展現狀

多年以來,蘇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加快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和市場體系,不斷增強金融業的社會服務功能,金融體系日趨完善,規模逐漸壯大,初步形成了以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為四大支柱,以其他非銀行金融業為補充的金融服務業體系。截止2011年末,蘇州全市銀行類機構共52家,保險業金融機構總數達63家,保險中介機構45家,保險分支機構800余家;證券公司及營業部61家,期貨公司及營業部23家;備案創投企業88家;擔保企業107家;各類小額貸款公司72家;典當公司49家。全市金融資產總量超2.3萬億元,金融從業人員超過4.4萬人。

目前,在金融危機沖擊和資源環境約束倒逼下,蘇州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任務更顯緊迫,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將同步進行,城市形態優化和城市功能提升將成為“十二五”發展的主旋律,這將催生大量的資金需求和豐富的金融產品需求。與此同時,江蘇省提出了立足區域、承接上海,將蘇州打造成接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服務區域實體經濟,輻射延伸金融功能的地區性金融中心,以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集聚區,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和產業投資等股權投資機構的集聚區,企業上市公司的集聚區。而這一切均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2.2重構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總和。從此概念中可看出職業教育理念、職業教育思想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賴以產生和完善的理論基礎。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做中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凝結的是實用主義的教育理念;現代較為流行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凝結的是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我國當前進行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就是要力求體現和落實就業導向的教育理念。因此,現行五年制高職金融專業主要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強調課程知識的理論性與系統性,以知識傳授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金融技能型崗位的需求,必須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崗位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將其歸納為以金融就業崗位為中心,工學融通、五維一體的五年制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2.2.1崗位綜合能力和人才培養目標相互融通

目前我校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一般均為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系統從事一線金融業務的基層崗位,也有一些在企業單位的出納、核算、記賬、主管會計、資金管理、倉庫核算等工作崗位工作。這些崗位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手工及機器點鈔、真假幣鑒別;會計數字的書寫技能;珠算加減法的基本技能;原始憑證的填制、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審核;曰記賬的登記、審核;銀行對賬及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填制;正確使用保險柜;計算機基本操作;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申購和認證;現金支票及轉賬支票的領用及簽發;提取現金的程序;一式多聯票據的書寫;“現金收訖”“現金付訖”和“營業專用印章”的使用;會計憑證的裝訂;賬簿的啟用及結轉;工作結交手續;正確進行稅務申報及繳納等。為此,我們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將崗位綜合能力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崗位綜合能力和人才培養目標相互融通。

2.2.2崗位工作任務和理論知識技能訓練教學相互融通

    根據學生未來就業崗位,分析這些崗位工作任務,制訂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教學任務,實現崗位工作任務和理論知識技能訓練教學相互融通。以銀行柜面崗位為例,其崗位工作任務一般有人民幣儲蓄;外幣儲蓄;儲蓄業務的會計核算;儲蓄利息的計算;支付結算業務的核算;機構往來業務的核算;電子匯劃業務的核算等。針對這些崗位工作任務,我們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增加了與之匹配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內容。理論知識包括儲蓄的概念和性質;有價證券的填寫;銀行專用印章的管理和使用;銀行賬簿的管理和使用;人民幣賬戶管理;外匯賬戶管理等。技能訓練包括人民幣活期及定期儲蓄業務;外幣活期及定期儲蓄業務;正確填寫銀行業務有關單證;柜員結賬;網點結賬;正確計算各種利息;電子匯劃業務;機構往來業務等。

2.2.3崗位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相互融通

教學過程根據崗位工作過程來設計。教學設計首先從“為什么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目的;其次,根據崗位工作過程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即確定“學什么”;再次,根據不同崗位的特點,確定教學應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學”;最后,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所實施的教學設計能滿足崗位工作過程的需要,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2.2.4崗位工作環境與教學實踐環境相互融通

教學環境要求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于課堂教學環境所需要的條件因素。通常意義上的課堂是指學校的教師,但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課堂也不再僅僅指教室課堂,還包括大自然課堂、社會課堂等。現在學生學習主要是在教室課堂中完成,而對實際工作崗位的環境認知很少,缺乏感性認識。為此,我們從兩方面著手建設:一是抓好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建設仿真實訓室,模擬實際工作環境來進行實踐教學;二是抓好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通過校外實訓,增加實踐感知,融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2.2.5理論知識、技能訓練、案例引導、項目實訓、綜合實踐五維一體

高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職業性和實踐性,因此在教學安排上要體現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并重,教學方式上要體現案例引導和項目實訓,教學效果考核要體現綜合實踐成績,以保證學生能夠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在教學內容上要體現專業課程與銀行、證券、保險等從業資格證書相銜接,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

篇(6)

關鍵詞:高職;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崗位群

信息安全是當前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焦點,在目前和將來都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安全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和政府、國防、金融、制造、商業等部門和行業密切相關,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1]。信息安全是一門新興學科,這方面的人才還十分稀少,尤其是政府、國防、金融、公安和商業等部門對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很大。解決信息安全供需矛盾的途徑是大力培養信息安全人才,積極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規劃。本文從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出發,在了解國內外著名大學以及職業院校的信息安全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對已有課程體系建設的特點和不足進行分析比較,并以我院信息安全專業為例,針對課程體系建設提出設想,進行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1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1.1以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為依據

專業教學設計應以職業標準中規定的素質、知識、能力要求為依據,抓住職業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兩條主線,培養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

1.2以就業為導向

課程設置要與職業崗位相符合,課程內容應滿足社會實踐的直接需要,能清晰地體現出職業崗位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職業能力和崗位技能。它主要表現在學校應主動根據社會需求設置課程;課程內容要強調貼近工作實踐,能反映學生未來工作狀況;學校應與行業保持緊密聯系,定期邀請企業專家直接參與課程設置[2]。

1.3專業知識與技能兼顧

專業課程設置應在分析崗位所應具備的專業技術應用知識和工作技能之后進行。為此,課程設置體系應分為兩部分:專業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應滿足崗位知識的基本要求,實踐課程體系應與國家乃至國際行業標準緊密接軌[3],制定嚴格有序的實踐教學過程及評定體系。

1.4以課程整合為手段

理論課教學在堅持“必需、夠用”的原則下,強調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綜合開發。課程模塊與模塊之間要求自然銜接和過渡,防止一門課開成多門課,多門課之間交叉、重復的現象。

2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信息安全專業人才需求的擴大,培養信息安全專業人才迫在眉睫。2001年以來,許多高校建立了信息安全專業。在國內,密碼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比較成熟,而在其他信息安全領域還未形成系統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體系。所以,信息安全專業課程建設方面還存在不足[4]。

(1) 信息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和相應的課程體系還很不完善。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人才培養的規格和一些具體做法都是各個高校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掌握的,沒有統一的指導性意見。

(2) 教學計劃不夠科學合理,課程體系沒有突出信息安全學科自身特點。在課程中注重密碼學、防火墻、入侵檢測等單純安全理論與技術知識的傳授;而對于如何構建安全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如何設計安全方案,如何實現安全系統等涉及甚少,但這些正是市場所需求的。

(3) 信息安全學科體系尚未建設起來,未形成系統的信息安全人才培養教育體系。盡管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開設信息安全專業,但所開設的專業課程主要停留在安全理論、安全策略等層面,這造成金融、商業、公安和政府等部門信息安全人才的缺口很大。

(4) 具有信息安全專業的院校實驗條件相對落后。信息安全學科既強調理論性,也注重實踐性,許多安全技術與手段需要在實踐過程中掌握。

3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分析

信息安全專業必須圍繞崗位群設置課程群支撐體系,課程改革也必須圍繞崗位群,以知識建構和應用能力培養為重點。目前,信息安全人才崗位大體分為以下三層:信息安全應用、信息安全技術以及信息安全管理。按照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信息安全專業應著重培養信息安全應用型和信息安全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而信息安全管理型為擴展目標。安全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由專業素質性課程支撐,信息安全技術型人才培養由專業能力性課程支撐,而安全管理型人才培養則應由專業發展性課程支撐。專業素質性課程是專業能力性課程和應用性課程的基礎,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專業能力性課程是專業素質性課程的延伸,是發展性課程的有力支撐,側重于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構建能力的培養;專業發展性課程是前兩者的最終目的,注重學生發展性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表1是對信息安全專業職業能力的簡單分析。

面向崗位群的需要,不同階段課程之間允許相互嵌套、融合、滲透。專業能力性課程群中,前期有幾門課程也可看成專業素質性課程,有些后期開設的課程可看成專業發展性課程,將共性的部分歸入能力性課程群,有些課程對于高職高專的目標培養來說,要求較高,應該合理地納入到選修課或專業方向課中。

4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解決方案

在較為科學的課程體系結構指導下,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圍繞職業崗位群需要,信息安全課程體系與各階段課程群分布如表2所示。

為突出應用、強化能力,信息安全專業課程體系設有四條主線,分別是操作系統主 線、編程能力訓練主線、網絡基礎知識主線及安全技術應用主線。

4.1操作系統主線

由于安全管理或安全方案的設計可能遇到各類操作系統,因此在操作系統主線中設計了三大主干課程:網絡操作系統、Linux操作系統及操作系統與安全,并且有延續關系。網絡操作系統主要了解各類網絡操作系統的基本內容及特點,要求重點掌握Windows網絡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和常用服務器的搭建與管理;Linux操作系統要求重點掌握Linux平臺下的常用服務器的搭建與管理;操作系統與安全則在前兩者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討論網絡操作系統的安全配置與管理,要求重點掌握常用服務器的安全配置與管理,并為安全技術應用主線奠定基礎。這三大課程由同一位專任教師授課,這樣可以更好地協調各課程的關系及重點內容。

4.2編程能力訓練主線

編程能力訓練主線包含四門主干課程,分別是C/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Java程序設計及TCP/IP編程,在編程語言應用能力方面突出C/C++語言課程的重要性,數據結構采用C/C++語言為平臺,和C/C++語言程序設計兩門都以周課時為6學時開設。TCP/IP編程是在前兩門語言的基礎上,根據崗位需求開設的,如對網絡應用系統的安全管理,因此四門課程有承上啟下的關系。

4.3網絡基礎知識主線

網絡基礎知識主線包括數字電路基礎與微機原理、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互聯技術等課程,目的是熟悉各種網絡硬件設備,掌握網絡結構,各課程之間可以整合。數字電路基礎與微機原理是數字電路基礎與微機原理與應用的整合。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網絡互聯技術兩門課程由同一位教師授課。

4.4安全技術應用主線

安全技術應用主線包括信息安全基礎、信息安全工具、數據存儲與備份等課程,結合高職類學生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將PKI技術、VPN技術、網絡攻防技術、信息安全策略和機制等課程列為專業選修課或專業方向課,作為必修課的必要補充,使學生能掌握核心技能。

4.5各專業課程關系及具體教學實施

除了上述四條主線課程群外,課程體系中還設置了輔助課程,如計算機專業英語、網頁制作與網站建設、SQL Server數據庫原理與應用等。四條主線的專業課關系:每條主線對應其相應的崗位要求和能力素質,主線內課程互相銜接、聯系緊密,主線間課程既彼此獨立,又相互補充,這要求授課教師相互間探討與交流,對交叉知識能有的放矢,做到不重復講授,對已講授過的知識只管應用。

在課程設計實施上,要求每個課程環節必須達到規定目標,盡量做到素質、知識及能力三層次不脫節。根據不同的課程主線,授課方式要求多樣化。操作系統類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在課程中學會應用;編程能力訓練類課程要求加強實例講解,進行項目式教學,強調學生仿照能力;網絡基礎類課程要求采取講授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要求精講多練;安全技術應用類課程強調在課程中引入大量應用案例,使學生在學習階段熟悉實際應用環境。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實踐課時總量必須達到總課時的50%以上。為此,在課程體系建設上,設計四個實踐環節,分別是課內實驗、項目實訓、畢業設計及畢業實踐。在課內實驗環節,根據課程特點設置一定量的課內實驗課時;項目實訓環節單獨安排在期末,用一至兩周用于主線課程的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環節安排在第六學期的前十周,由指導教師根據專業教學要求安排畢業設計題目,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畢業實踐環節安排在第六學期的最后六周,將學生安排到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成績由實習單位評定。

5結語

信息安全是IT領域的一個熱門專業,做好信息安全專業課程設置,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確保專業健康高效發展的關鍵。本文對信息安全的課程體系建設作了一些探索與改革。但目前高職信息安全專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從專業建設到課程建設還需要經歷漫長的實踐過程,而且IT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IT技術日新月異,因此,信息安全課程也要緊跟新技術的發展,適時作出動態調整,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Marianthi Theoharidou, Dlmitris mon body of knowledg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J].IEEE SECURITY & PRIVACY, 2007(March/April),5(2):64-67.

[2] 樓一峰.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基本特征與構想[J].職業技術教育,2005,26(13):48-50.

[3] 顧乃杰,黃劉生,劉小虎.關于信息安全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6,14(1):13-16.

[4] 宋虹,楊路明,王偉平,等.信息安全學科專業課程教學中資源整合的研究[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6,14(1):20-22.

Practice and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UANG Fang-ju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51, China)

篇(7)

關鍵詞: 信息與計算科學; 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實踐環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2)03-56-03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Xu Fengshe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Dezhou College, Shandong 25302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running schools which strengthens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takes into account mixing of subjects, emphasizes innovation application, the author describes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schemes and measures of reforms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is proposed training mode in training talents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course organization; practice

0 引言

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新的專業目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就是這次調整中的數學與統計學科的三個本科專業之一。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由信息科學、計算科學、運籌與控制科學等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數學類專業[1]。這一專業設置的背景是,信息技術已成為21世紀的核心技術,信息時代已悄然而至,為了緊跟形勢,教育部設置了這一專業,以期培養出一批有競爭力的人才。該專業的設置,反映了社會對數學學科人才的需求,為這個古老的學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各高校數學專業的招生帶來正面影響。這些年來,許多高校都陸續開設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并且對該專業的內涵、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認真而深入的探討。

德州學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2004年依托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開辦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在七年的辦學實踐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歷經三次大的修訂,2010年上半年完成了新一輪的培養方案的制定,并從2010級新生開始實施。本文將圍繞“強化數學基礎,兼顧學科交叉,注重創新應用”的辦學理念,論述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實施方案、具體措施,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成效,希望對同類院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建設有所幫助。

1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涵蓋了信息科學、計算科學、運籌學和控制論四個學科。信息科學是最新發展起來的主干學科,主要培養學生信息處理需要的數學基礎,相關課程包括現代密碼學、圖形圖像處理和計算機圖形學等專業課程;計算科學主要以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和物理學為基礎課,此外還有數值分析、數值代數和微分方程數值解等專業課;運籌學方向以最優化理論與方法和運籌學為基礎,解決現代管理科學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控制論方向主要研究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中出現的帶有控制參數變量的時變系統等[2]。很顯然,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一個數學專業,但又遠超出數學學科的范圍,它應該主要研究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礎與運用現代計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學與工程問題的數學理論與方法,專業定位與計算機科學和信息工程專業有明顯的區別。目前,全國各高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開設的課程、設置的專業方向各異。如何定位或者培養什么樣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探討的重要課題,這直接影響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設置。不同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定位將導致不同的課程設置和不同模式的人才培養。

全國各地人才市場的統計數據資料顯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1]。隨著德州市經濟的發展,科研院所、信息產業、銀行、證券、金融等行業需要相當數量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領域,更是迫切需要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掌握信息科學、計算科學和金融數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但現實是:一方面,市場急需的專業人才缺乏;另一面,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因此,我們培養人才必須變被動為主動,主動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使我們的“產品”成為“暢銷品”,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2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按照國家“教指委”的教學規范[3,4],立足德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在對目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建設現狀和畢業生就業情況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遵循“強化數學基礎,兼顧學科交叉,注重創新應用”的辦學理念,不斷調整和完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培養方案,通過課程體系模塊化、特色化等方式,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凸顯專業特色,使之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強化數學基礎的目標是讓該專業畢業具有較好的數學理論基礎,能夠利用數學理論解決信息科學、金融數學等領域中的實際問題,這是該專業學生最終具有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兼顧學科交叉是指該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專業,取各學科之長,形成本專業的特色,是本專業學生具有更廣泛就業去向的優勢所在。注重創新應用是指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素養、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以及應用能力,切實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根據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分析可知,該專業畢業生主要工作在科研院所以及信息、金融等行業。參照各兄弟院校的做法[5-10],我們制定了本專業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方案。

⑴ 專業定位

根據教育部專業規范,結合地方人才需求,我們將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掌握信息科學、計算科學和金融數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能運用所學知識和熟練的計算機技能解決信息處理、科學與工程計算、金融領域中的實際問題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⑵ 教學內容改革

為了落實“強化數學基礎,兼顧學科交叉,注重創新應用”的辦學理念,在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上,采取以下做法:

① 教學設計案例化。在數學分析、離散數學、復變函數論、數據結構、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案例,由此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② 案例設計主題化。在案例設計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課程理論與應用特點,將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學習內容有機地加以整合,構建成一個個教學主題,主題及案例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又有相應的教學內容,同時與實際應用密切相連,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有效地學習。

③ 主題設計項目化。在主題選擇過程中,密切聯系相關課程的應用和科研,根據學生知識與能力背景,將相關教學內容設計成任務明確的訓練項目,按照項目的要求,組織實施教學與考核,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應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以提高。

④項目設計科學化。對每個訓練項目,按照教學目標科學規劃,注重學科能力和課程能力的培養,突出問題,科學設疑,注重過程,講究實效。

⑶ 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為了培養市場需要的具有“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強應用”的應用型人才,我們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實行模塊化、特色化設計。所有課程被分為公共平臺課、專業主干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方向(特色)課等模塊。公共平臺課是指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信息與計算科學三類課程,主要包括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值分析、復變函數等。專業主干課是指本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包括離散數學、普通物理、數值代數、信息論與編碼、微分方程數值解等。專業必修課是包括運籌學、數據結構、數學建模與實驗、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等。專業方向(特色)課主要設置了信息科學、科學計算和金融數學三個方向。其中信息科學方向的主要課程為信息工程概論、計算機圖形學、數字信號處理;科學計算方向的主要課程為計算幾何、科學與工程計算、應用隨機過程;金融數學方向的主要課程為金融工程學、金融市場、國際金融。以上每個模塊,根據課程的性質分為理論類課程與應用類課程兩個系列,從而構建了新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知識交融鏈。根據知識模塊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形成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及優勢學科“微分方程及應用”、“粗系統理論及應用”、“密碼理論”、“金融數學”等特色方向的系列基礎理論課程,有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微分方程、復變函數論、離散數學等;系列應用性課程有數據結構、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運籌學、金融數學等。通過這些課程模塊的有機整合,實現了專業特色與學科優勢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凸顯出信息與計算科學的專業特色以及“微分方程”、“粗系統理論”、“金融數學”等的學科優勢。

⑷ 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各種實踐環節,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環節。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實踐包括課程實踐、專業實踐(包括畢業設計及實習)、社會實踐、就業指導實踐等。課程實踐是指數據結構和數學建模實驗、數值代數等課程的實驗課、課程設計等,通過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實踐中的畢業實習是讓學生到實習單位進行實踐,把所學專業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實踐中的畢業設計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實踐環節,既是對學生四年學習的全面總結和檢驗,也是對教學質量的全面檢查。社會實踐的目的是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學會與人交際,提高合作溝通協調能力。就業指導實踐是指針對社會現實和大學生的求職心態,對畢業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引導他們擺正心態、合理定位。

⑸ 創新課程體系構建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在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構造了以增強實踐技能、培養創新能力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運籌學、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等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數據結構課程主要培養學生針對實際問題選擇合適的數據結構、設計高效的算法、編寫程序的能力。運籌學旨在培養和鍛煉學生進行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的戰略決策以及信息系統整體規劃的實際能力。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科學的思維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實際上,數學建模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的思維過程。在學生學習上述課程的基礎上,我們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等,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3 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措施

為了拓寬專業口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德州學院數學系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措施如下。

⑴ 采取“2+2”的培養模式,實行寬口徑分流培養。學生在一、二年級按學科大類統一學習規定的專業公共平臺課程,取得規定的學分后,于第五學期分流到相應專業繼續學習。對未取得規定學分者,編入下一年級作試讀處理。學生試讀合格后可隨下一年級分流到相應專業,試讀一年后仍不符合要求者作退學處理。

⑵ 分流到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特長、志愿選擇信息科學、科學計算、金融數學等專業方向,學校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滿足學生的個人志愿。但在尊重學生志愿的同時,也會從專業布局、人才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合理調整專業方向人數,避免修讀方向人數嚴重失衡,以保證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⑶ 每一學年,根據市場調研情況以及學生就業情況,適當調整課程的設置,但調整幅度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以保證課程設置的穩定性、長期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⑷ 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于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等獲得較好成績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創新學分。

4 結束語

德州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之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該專業2011年被評為校級重點專業;建立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團隊;出版主干課程教材四部;有20多位學生在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等賽事中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有10多位學生能夠自主開發網站等。

結合市場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下一步我們要在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繼續探討和研究,以期更好地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龍章,王勤,楊帆.新建工科高等學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10.1:57~59

[2] 鐘獻詞,陳良,黃燕玲.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教育,2011.6:18~19

[3] 教育部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數學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關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辦學現狀與專業建設相關問題調查報告[J].大學數學,2003.1:1~4,6~10

[4] 張韻華,鄧建松,岳興業.中國科技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建設探索[J].大學數學,2009.2:4~8

[5] 劉修生,胡鵬.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建設現狀與實踐[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10.4:51~55

[6] 明廷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10.2:51~53

[7] 韓明,張積林.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和探討[J].科技咨詢,2011.10:89~90

[8] 鄭麗麗,李海東.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科技咨詢,2011.20:193,1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人妻激情乱人伦| 毛片免费全部无码播放| 欧美bbw极品另类|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色婷婷综合和线在线| 99re久久资源最新地址| 极品少妇的粉嫩小泬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国产-第1页-浮力影院| 国产乱子轮xxx农村| 亚洲碰碰人人av熟女天堂| 成 人 在 线 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中文字幕亚洲情99在线| 俺也去老色官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绿色|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在线视频夫妻内射| 国产一区内射最近更新|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色视频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生交片免费无码看人|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国产av国片精品|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 少妇爆乳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av免费专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