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及保護

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及保護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29 16:16: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及保護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及保護

篇(1)

關鍵詞: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式開發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6-0147-01

一、鄂溫克族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概述

鄂溫克族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其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溫克族人口數為30505在中國少數民族數中位列倒數第四。如被稱“索倫”的人數最多,約有兩萬三干多人,分布在輝河、伊敏河、莫和爾圖河、雅魯河、濟沁河、綽爾河、阿倫河、格尼河、諾敏河、甘河、油漠爾河流域。這部分鄂溫克人從事狩獵業和畜牧業及半農半獵為生,一部分人曾一度搞過農業;被稱“通古斯”的兩干多人,居住在莫日格勒河,錫尼河中上游一帶,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被稱為“雅庫特”一部分人,居住在額爾古納河和貝爾茨河(今激流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根據鄂溫克族人民的愿望,在呼倫貝爾盟民族事務委員會(擴大)會議上,人民政府根據他們一致的要求,恢復了原來的真正族稱——鄂溫克。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于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鄂溫克族還有許多獨特的民族風俗,如對火焰的獨特敬畏,鄂溫克族人敬火如神。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鄂溫克族人對火還有許多禁忌,比如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不許向火里扔臟東西,不許女人從火上跨過,不能用腳踩火等等。同時其獨特的民族節日“米調魯節”也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

二、鄂溫克族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保護現狀

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政府制訂了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策規定,大力開展傳統民族文化保護工作;但是學術界目前對于鄂溫克族民族文化的研究還處于統計、考證階段。對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方面的理論研究還十分欠缺。而在實踐領域,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由于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某些文化遺產甚至瀕臨遺失。

有以下情況:

1.民族文化受到周邊環境沖擊影響且傳播范圍逐漸縮減。

2.傳統民族手工技藝流失嚴重、文化傳承人匱乏

3.相關重視程度不夠,人民缺乏文化保護意識

三、鄂溫克族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式開發策略

(一)保護式開發概念及基本原則

對于鄂溫克族民族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式開發主要指以保護和傳承為基本出發點,在不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文化內涵和生活環境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開發,以開發促保護的方式。具體原則主要包括活態保護原則,研究、物化載體保護原則,立法、命名式保護原則,人格化載體保護原則

(二)關于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現狀及對策分析

從目前對于鄂溫克族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開發利用情況來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對其開發和利用沒有長遠規劃,多為民間自發開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民間的自發開發模式只追求文化開發的短期經濟效益,忽略了傳統文化遺產的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對傳統文化的內涵挖掘也不夠,品牌意識淡薄。

因此應努力加強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有許多唯一性和獨特性,在開發前應當制定科學有序的規劃方案,突出其文化精華,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給世人以耳目一新、難以忘懷之感;在開發前期階段,政府要承擔主導作用,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分類評價和統一規劃安排,制定科學可行的規劃方案,有一個統一的部署,既突出各地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每個開發項目更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形成區域優勢;開發要側重于特色和民族區域優勢,在保留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使其融入現代文明,推陳出

2.民族文化遺產開發過程中存在盲目性,過分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造成一定的損失。

針對這一問題,在開發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要保護地區文化的完整性,在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找好平衡點;在對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注意保護式開發既無論是研究者或保護者,都應當尊重傳承人的主體性和自主選擇,遵循其民族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同時可以采用建設“生態博物館”的方式,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內的鄂溫克族聚居區采取建立生態博物館的保護開發方式。在對靜態文化進行保護的同時也對動態文化進行傳承。不僅對文化現狀加以保護,而且還要接受其民族文化變異和發展的事實。

四、結語

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價值。雖然其民族人數不足三萬,但是其語言、歌舞、手工藝品、生產工具及、風俗習慣卻是我國北方民族的集中體驗。但由于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在對其實施保護措施時,應當聯系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調整及改善。相信通過堅持保護性開發的方式,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對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開發保護,能夠達到保證其在將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對于維護其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促進文化遺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最終達成保護與開發雙贏的保護式開發目標。

參考文獻:

[1]孟剛.2010中國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及現狀調查[OL].中國消費網·中國消費者報,2011,01,07,09:28.

[2]汪麗珍.保護與發展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J].民族文學研究,2006,01.

篇(2)

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與經濟實力、市場化程度有一定聯系。一般說來,強而有力的經濟基礎、完善的文化市場的確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湖北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應將目光瞄準發達地區甚至國外市場的需求,文化開發戰略一定要結合國家制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有關政策,要考慮湖北民族地區的歷史和人文景觀,還應當注意結合和利用區域原有的象征資源如語言、儀式、戲曲、說唱、歌舞等等。湖北民族地區各少數民族在學習、適應、掌握現代化物質手段和利用文化資源的同時,應該求助于自己的傳統文化。也就是說,“他們要對傳統文化的邊界、政治經濟的邊界、人格心理的邊界做重新調整,以求得在國際文化、國內主流文化和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文化之間的某種‘人文生態平衡’”。湖北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包括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良好的生態文化環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幾千年歷史風云的激蕩造就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源脈,使這片土地上遍布輝煌燦爛的文化遺存。

湖北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一為武當山古建筑群,一為鐘祥明顯陵(與明十三陵和清代諸陵等眾多王室陵墓合為“明清皇家陵寢”世界遺產)。先人留下的這兩筆文化遺產,珍貴且稀有,都是中國建筑史上具有獨特魅力的杰出代表。鄖西、鄖縣、長陽等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幾十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生息。京山縣屈家嶺出土的蛋殼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黃陂縣發掘出土的商代古城———“盤龍城”遺址,距今也有3500多年。還有武漢龍泉山明楚王墓群遺址、隨州擂鼓墩遺址、建始巨猿洞遺址、大冶銅綠山遺址等等。湖北大地還是一個人文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這里不僅有各種歷史文化遺址,還有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觀、民俗文化、民間藝術,以及許多優美的自然景觀。在這里適合“建設一些天然的生態博物館”,以便讓“珍貴的文化遺產盡可能原生態地保存和保護在其所屬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更多地保留歷史風貌、文化內涵和文化多樣性。湖北大地既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也是少數民族聚集之地,具有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特色鮮明、樣式眾多的民間文化。其境內共有少數民族40多個,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蒙古族等,各民族文化在這里共存共榮,構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共生地帶。區域文化的現代化需要充分展示和合理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在一切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中,文化資源是最高層次的,也是最具開發價值的。人類社會各民族的多樣性的文化、多重性的知識系統、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能夠為方興未艾的知識創新、欣欣向榮的知識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潛能,為具有高文化含量的新型人文經濟的形成開辟可觀的前景。因此,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生態的破壞是人類歷史的最大悲哀。文化生態的保護要求人們既要有很高的理論素養,又要有深遠的文化眼光。

文化資源的保護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要求把文化與其歷史和環境協調起來,使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相協調,保持它原生態的狀況。湖北民族地區開發涉及多個民族,沒有文化的溝通與認同,就會在文化交融中引起不必要的民族糾紛。湖北民族地區各民族豐富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保護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是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資源與民族根基,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成為湖北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就是保護民族發展的最初根源與面向未來的可持續性。沒有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扶植保護,不僅難以全面認識中華民族5000年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也難以完成建設新文化的歷史使命。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活力的源泉和體現,但是,“在以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為表征的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人類文化的趨同性、單調性、重復性色彩日益加重。無論是原有文化多樣性的繼承還是新的文化多樣性的形成與構建,都面臨重重困難”,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土壤正在逐漸喪失。因此,區域開發過程中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好與壞,也決定著開發的深度與廣度。任何一個地域和民族,如果閉關自守、故步自封,其特定的文化系統都終將走向單一化。同樣需要關注的是,民族文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強力沖擊下,正以驚人的速度與現代文化融合或走向弱化,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個性。因此,文化發展也需要像保護物種多樣性那樣保護區域文化的多樣性,像關注自然生態那樣關注區域民族的文化生態。無論是有形的文化還是無形的文化都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對于湖北地區許多少數民族來說,許多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口傳歷史、表演藝術、風俗習慣、節日禮儀等,是民族基本識別的標記,是維系民族、社區存在的生命線,尤其需要加以保護。民族文化生態的保護和開發,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倘若失去原有的文化生態,其利用也就無從談起。而保護又應是能順應時代潮流的開放性的保護,能逐步調整湖北民族地區各民族文化對現代文化的適應能力和消化能力,使該文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因子的同時,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要素,并不斷獲得新的發展。

二、發展湖北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戰略需要創新

湖北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極其豐富:民間傳統工藝美術及制作技藝,如土家吊腳樓建筑工藝,壩漆生產技術,西蘭卡普制作,民族美食合渣,炸廣椒制作等;傳統醫藥,如1500余種鄉土藥物,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兩大類獨特醫術;瀕危的土家語言;口述文學和傳統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剪紙等民間文藝,如建始絲弦鑼鼓、宣恩耍耍、長陽和巴東撒爾嗬、恩施山民歌、利川龍船調和肉連響、鶴峰和恩施儺戲、土家族古老而特有的來鳳擺手舞等;傳統禮儀、節日、慶典、游藝、禁忌、等傳統習慣,如土家族人的情人節七月十二“女兒會”,男婚女嫁唱《哭嫁歌》,死人唱《喪鼓歌》,跳撒爾嗬,建房唱上梁歌等;土著知識;以及與上述各項相關的代表性原始資料、實物、建筑物和場所等等。所有這些底蘊豐厚的物質文化或非物質文化、文化遺存和獨特的自然資源,都是有待進一步開發的文化資源。

合理地開發這些資源,就有可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其商品化程度卻很低,已有的文化產業精神內涵和藝術精致程度也較低,很難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這說明,空守著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并不能必然等來發達的文化產業,在世界性市場已經形成的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不在于擁有多少資源,而在于能利用多少資源。湖北民族地區要發揮傳統文化資源的優勢,必須實行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換與開發,特別是需要學會用市場的眼光來審視現有的資源,用市場的機制來整合現有的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一條根本經驗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發掘優勢,弘揚傳統,發展特色。發展文化產業,物質投資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傳統文化資源豐富也不是可以依賴的必要條件,關鍵在于人的觀念和智慧,特別是需要有機遇意識和創新意識。這里尤其要強調創新意識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創新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我國的文化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經驗可循,一切都要靠實踐、探索和創造。20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在世界強國進程中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的最大歷史性挑戰就是傳統文化現代化問題。不可否認,由于歷史的原因,湖北民族地區傳統文化中還沉淀著一些保守封閉的因素,使得荊楚大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商品和市場優勢,傳統的歷史文化優勢難以轉變為綜合創新的新文化優勢。同時,人們陳舊的觀念、落后的管理體制以及不規范的準入制等因素,都嚴重制約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亟需以觀念、戰略、制度等方面的創新來推動豐富的文化資源向發達的文化產業轉化。文化產業發展重要的是在觀念上創新。在市場主導生產的條件下,文化部門是一個精神型產業部門,文化產品是具有思想內容的物質產品,是精神價值具體物化的載體,文化生產部門應該追求的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只有消除了對文化及文化產業的狹隘、片面、模糊甚至錯誤的理解,充分認識文化產業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發展湖北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戰略也需要創新。戰略是著眼于全面與長遠的思考和決策,必須合乎實際,因地制宜。首先,要在產業選擇、發展模式、區域布局等方面確定湖北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大力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組織“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資源開發,使湖北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文化遺存以及民俗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和活力。其次,要以恩施、襄樊等民族州和歷史名城為龍頭,以文化資源為紐帶,加強地區間的聯動開發共建,形成具有時代特征和區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態。再次,要加強與文化產業化發達的國內、國際各地區的合作,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最后,要發展湖北民族地區基礎性文化產業,如藝術演出業、文學藝術創造業、教育產業、科研產業等。

文化產業發展還需要制度創新。具體包括完善文化市場管理的法律制度,規范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秩序;實踐廣泛開放、靈活適用的新的文化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對湖北民族地區現有的文化單位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建設湖北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建立現代文化企業制度,將經營性文化單位逐步向企業型、產業型文化單位轉變,形成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建立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大力扶持文化個體戶和民營文化企業,鼓勵個人、單位、團體捐贈和設立文化發展基金。諸如此類的制度建設和創新是湖北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湖北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化的設計應該自始至終融入我們對古典,也就是傳統文化精髓的推崇,使得文化發展中質樸與華貴、現代與古典相得益彰。通過創新和開發文化資源提高文化品位,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質的同時享受現代文明,是湖北民族地區在當代騰飛的關鍵之一。我們可以利用資源優勢,著力打造既符合市場需求,又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可以利用區位優勢,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實現各種文化在互補中的優化和創新;還可以利用系統優勢,開發高文化含量的文化產業,發展文化資源化的人文經濟。文化產業化不但可以使湖北民族地區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使湖北民族地區文化獲得可持續發展,使其地方文化優勢轉化為區位優勢,人文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種轉化具有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是傳統文化在新形勢下的一種自然延伸。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先進的文化可促使社會跨躍式發展,落后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深度發展。一種文化太古老,也勢必會太沉重。湖北民族地區傳統文化中沉淀有保守封閉的因素在所難免,因此,建構文化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需要有勇氣打破傳統文化中僵化保守的因素,打破現有重經濟輕文化的格局,在文化大開放中實現文化大開發。

三、湖北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途徑選擇

湖北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途徑選擇,既要從區域文化的現狀出發,又要服從于為實現區域的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個大前提,從歷史和文化的雙重視野進行科學準確的定位。

(一)增強人們的文化意識,培育現代文化人,凝聚文化建設的推動力量。

現代文化人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逐步實現了人的現代化,培育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廣義的文化人群體。美國學者英克爾斯認為:“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可見,在日益變遷的湖北民族地區文化氛圍中,直面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胸懷“文化人”的理想,增強文化的自覺意識,塑造具有獨立自主意識的全新的自我,逐步實現人的現代化,培育和形成一個廣義的文化人群體,既是區域文化建設的先導,也是社會現代化的關鍵。我們應該立足當下,批判性地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創新發展時代文化的精髓,增強人們的文化意識,實現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推動社會的進步。二是植根于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保護和培育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民族民間文化是發展民族地區文化的精神支柱與民族根基,塑造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以及風俗習慣等。增強人們對民族民間文化地位和作用的了解,增強對傳承人作用的認識,推動他們肩負并參與到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保護和培育工作中去,是從另外一個側面對湖北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推動和促進。

(二)實施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促進區域文化建設可持續發展。

篇(3)

廣大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幼兒教育則對孩子有最為深遠的影響,因此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以及利用被提到日程上來,它不僅能夠促進教育目標的完成,同時還能夠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我國目前頒布的與幼兒相關的法律有著非常明確的規定。為了能夠使得幼兒更好的發展,應該全面運用各種各樣的幼兒教育資源,家庭、社區、幼兒園都應該保持良好的氛圍,相互合作,為其良好發展創造基礎條件。但是我國目前的幼兒教育中盡管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在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第一,幼兒園園內的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最為豐富,小區、傳統節日資源也在不斷的加大力度進行開發利用;第二,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自然資源以及民間藝術資源盡管也一直都列為開發利用項目之中,但是大多數都僅僅流于形式,做過相關的嘗試與探測,但是對于如何具體開發沒有具體方案,仍在探索,對于這些資源的開發尚不完善,相對零散,沒有一套有效合理的整合模式。下面本文就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自然資源以及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教育中如何進行開發利用,促進幼兒發展展開詳細的探討。

二、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及利用

幼兒教育中,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往往比較缺乏,但是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卻是幼兒教育最為寶貴的教育資源。幼兒環境主要包括自然和社會兩種。而中國傳統文化卻是包含了自然及社會的綜合體,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大的益處。

(一)充分結合當地獨特的文化古跡

很多的城市經過歷史的沿革發展,都會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獨屬于自身的歷史名勝,例如,武漢的黃鶴樓、寶通寺、泉州是不僅擁有開元寺等歷史建筑,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這些歷史文化古跡都是能夠促進幼兒教育的良好發展。它不僅僅能夠節省幼兒教育的資金,同時這些歷史實物顯示還能夠促進幼兒對美學的追求,加強幼兒和其他人的交流溝通,其對與幼兒智力開發、美學審美、社交溝通等諸多方面都大有益處。幼兒擅長形象思維,因此對于直接感受到的事物印象更為深刻。可以直接組織幼兒對這些文化古跡進行參觀,老師可以從旁進行引導,講解一些有趣的與這些建筑有關的小故事,對相關景點展開詳細介紹,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僅能夠使得幼兒情感上更加豐富,同時也能夠擴展知識面。

(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需注意的事項

組織幼兒參觀歷史文化古跡進行實踐活動,盡管對于幼兒教育有很多的益處,但是這項工作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的繁瑣復雜。不僅僅因為歷史文化古跡的地形曲折復雜,容易發生危險事故,還因為幼兒數量很多,導致幼兒走丟,并且一些歷史文化古跡屬于重點保護區域,幼兒因為年齡較小,不懂世故,因此可能會亂寫亂畫,或者是折枝摘花,對古跡造成破壞。所以,在組織幼兒進行參觀實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在進行組織參觀之前,老師需要能夠提前去實地考察,同時對于路線進行優化設計,對于能夠對幼兒起到教育作用的區域重點標注;第二,在實際參觀時,一定要有醫療保護人員陪同,以便意外情況發生可以及時救援;第三,在較為擁堵或者是游客眾多的景點,要能夠積極組織幼兒牽手結隊行走,前后都有老師照料,避免幼兒走丟;第四,在提前考察時要能夠明確廁所位置,同時幼兒在如廁時一定要能夠有老師陪同,防止意外情況發生。

三、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現階段的幼兒教育,大多數都是從安全的角度考慮,老師極少讓幼兒走出幼兒園,去親近自然,走進自然。所以,幼兒有很少的機會可以從自然中獲得良好的教育體驗。一位有名的幼兒教育專家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要使得幼兒的眼界得以拓展,豐富其生活,就需要幼兒能夠多與廣闊的大自然接觸,大自然在幼兒教育中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而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就需要幼兒能夠走出教室,去認識世界,大自然是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一)帶領幼兒走出校園,接觸自然,認識自然,親近自然

1.從四季的交替變化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在春天,鳥語花香,老師就能夠組織學生去公園玩耍賞花,尋找春天的氣息和腳步,從各種各樣色彩艷麗的花朵中感知春天的特色以及勃勃生機。在夏天。老師可以組織同學們去湖邊觀賞荷花,絢麗開放,亭亭玉立,或者是組織學生在樹蔭下面團團圍坐,在一起做游戲,表演節目,或老師講故事,或組織幼兒去海邊撿貝殼,玩沙子等。在秋天,秋高氣爽,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氣息,小麥收割,喜氣洋洋,各種樹木的葉子也在慢慢的脫落,在空著肆意飛舞著,腳踩上去發出婆娑的聲音。可組織學生去果園參觀,親身感受沉甸甸的果實豐收的喜悅。在冬天,萬籟俱寂,有著漫天飛舞的雪花,整個大地被銀白色給覆蓋著,可組織幼兒去打雪仗,堆雪人,充分體驗冬天所獨有的樂趣。

2.積極開發自然界中存在著的天然材料。自然界中的花、蟲、鳥、樹、砂、石等等天然材料都是可以進行開發和利用的自然資源,都能夠用來幫助幼兒去認識世界,激發他們的探索熱情,帶給他們不同的啟發和靈感。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積極搜集身邊存在的天然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實踐進行開發創造。例如,一片落葉,可以以此展開想象,編造童話故事,也可以用來制作精美的書簽等等。除此之外,還有石頭、樹枝等都可以讓孩子們自由進行創造發揮,展開對世界自然的認識,達到一些生活經驗,感受樂趣。

(二)營造一種富有自然氣息的幼兒教育氛圍

感受自然,認識自然,不一定非得去大江大湖,高山大海,也可以自己在幼兒園中營造一種富有自然氣息的教育氛圍,自己在園中種植植物,方便孩子進行觀察辨認,同時這些種植的植物應該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幼兒自己參與到植物的種植過程中去,使得他們對于其生長過程認識的更加透徹。可養一些小金魚、小烏龜等,教育幼兒自己去飼養培養。

四、民間藝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民間藝術資源豐富,是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優秀積淀,涵蓋著非常廣泛的內容,不僅僅包括民間文學,還包括民族舞蹈、民族歌謠等。對這些民間藝術資源積極加以開發和利用,能夠促進幼兒智力、德育的發展,同時還可以給他們以美的熏陶,這些資源的對幼兒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幼兒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了民間藝術資源的重要作用,開始逐步探索展開了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其基本原則就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使得幼兒可以受到美得熏陶的享受,從中感體味到樂趣,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一)營造一種優美藝術的環境氛圍

一種帶有藝術氛圍環境的熏陶對于幼兒的成長發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僅僅能夠激發幼兒積極感受美好藝術,同時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這種藝術環境的營造可以是在課堂活動中,開展藝術教學,例如學習簡單的剪紙折疊,學做風箏,或者是教授陶瓷藝術等等,因為這些活動都能夠讓幼兒直接參與進來,因此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有一種直接的感受,對于民間藝術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逐漸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對于民間藝術的認識和理解。

(二)對當地具有特色的民間藝術資源進行積極的開發和利用

對民間藝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首先就要從本地區著手做起,每個地區都有著獨屬于自己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資源,包括剪紙藝術、京劇、皮影戲、陶瓷藝術等,這些民間藝術代代流傳,不僅僅技藝精湛,而且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給人以美的享受和體驗。例如在運用京劇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就可以創新設計教學環節,確定主題,之后用多種形式來展開,例如可以進行角色扮演、京劇說唱、京劇服裝繪畫、京劇知識競答等,使得幼兒可以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去,從中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培養審美洞察力。

五、結語

篇(4)

這要求我們英語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資源觀”,實現角色的轉變,優化教學資源組合,充分發揮各種課程資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實施課程目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鄉土資源以其特有的鄉土化和眾多優越性倍受廣大英語教師的喜愛。此外,現在中學英語試題中,體現生活、體現社會的信息資源越來越多,尤其在高中英語的聽力、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和作文中,大都是反映鄉土意識、時代氣息的東西。這些都要求學生更多地去了解生活、體驗生活,在“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學習中不斷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如今英語教師越來越重視鄉土資源在教學中的開發和運用。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不少學校和教師在這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卻步入了誤區,降低了教學效果,影響了鄉土資源的利用,造成鄉土資源“用之效果不甚明顯,不用棄之可惜”的“兩難”局面。筆者試就鄉土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中的誤區作一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矯治措施。

一、鄉土資源在英語教學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誤區

1、窄化鄉土資源的內涵。英語鄉土資源,主要是指學校所在社區(市、縣、鄉)的自然生態、文化生態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資源。包括自然風光、鄉土地理、人文景觀、名勝古跡、民風習俗、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政治經濟狀況、社會發展形勢等,內容十分豐富。

很多教師認為鄉土資源就是身邊無需加工、方便利用的現成資源。其實,鄉土資源的種類甚是繁多,有有形物質方面的,也有無形精神方面的,即使是有形物質方面的鄉土資源,有時也不是取來即能用的,何況由于資源取來的途徑和形式不同,其資源價值也就大不一樣了。以泉州市為例,可供開發利用的鄉土資源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⑴自然景觀、文化場所類。泉州地處風景秀麗的江南,這里的自然景觀,千奇百態、絢麗多姿,山山水水都是景,春夏秋冬皆風光。如、清源山、清水巖、永春牛姆林、深滬灣、黃金海岸、仙公山、岱仙瀑布等。

⑵人文地理、名勝古跡類。獨特的人文地理條件,悠久的對外開放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沉淀使泉州成為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又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之一,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全市列入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4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7處。主要有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清源山,反映海交史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宋代古船,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凈寺及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圣墓,并稱古代“三大叢林”的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全國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代表古代建筑杰出成就的東西塔、洛陽橋、安平橋,被臺灣人民稱為“開臺烈祖”的鄭成功陵墓和史跡,以及的臺灣民間有著廣泛影響的泉州天后宮、安海龍山寺、花橋慈濟宮,通淮關帝廟、泉州富美宮等等。此外,還有崇武古城、蔡氏古民居、天后宮、鄭成功史跡、涂門街等。

⑶歷史宗教文化類。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別是西晉和唐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于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⑷民風習俗、傳統文化類。泉州還擁有絢麗多彩的動態文化,是中國南戲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福建半壁江山”等美譽。不僅有“宋元南戲遺響”的梨園戲、提線木偶戲、布袋戲、打城戲和“漢唐古樂”南音,還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戲及新興的僑鄉歌劇等富有充沛活力的藝術瑰寶,深受海外僑胞、港澳臺胞所喜愛。

⑸經濟發展、社會變遷類。泉州地處閩南三角地帶經濟圈,其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一直處于領先水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更是聞名全國。轄區內眾多國內知名企業更為泉州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安踏、特步、恒安、德爾惠、三六一度、亞禮得、美克、匹克、鴻興爾克、七匹狼、富貴鳥、貴人鳥、九牧王、柒牌、利郎、旗牌王、麥根、雅客、惠泉、冠達星、九牧潔具、賽琪、帝牌、嗒嘀嗒、富貴鳥、勁霸、木林森、海天國際、潯興拉鏈、拼牌體育用品、與狼共舞、輝煌水曖、達利食品、親親食品、雅客食品、喜多多食品等等太多(中國品牌之都不是徙有虛名的)。

篇(5)

關鍵詞: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保護;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民族文化指某一民族所創造的不同形態特質的復合體,它是不同民族在其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而對于民族文化旅游,著名的旅游人學家科恩教授將其定義為“(1)觀光旅游的一種變體;(2)其目標所指的人群在自己居住的范圍內不完全屬于該國政治或社會意義上的主體民族;(3)由于在自然生態和文化特性方面的與眾不同,這類人群被貼上了旅游性標志。”將這一定義加以歸納可重述為“民族旅游是少數民族文化及其文化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為吸引物開展的一種旅游活動”。

民族文化旅游的開展,是現代旅游業對民族文化的開發利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它的商品化和資本化運作不可避免,而這種運作本身是對民族文化原生態的一種改變,即所有經商品化、資本化運作的民族文化都成了區別與其原生形態的再生形態。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旅游對民族文化本身及其發展是有相當大的影響的。在這個過程中民族文化保護的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然而民族文化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問題,卻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

1民族文化旅游能促進民族文化保護

1.1促進民族文化復興

旅游的發展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復興,這是學界公認的有利影響因素。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一些歷史、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很多風俗、傳統手工藝甚至語言文字都處于幾近消失的困境中。這主要是因為在一定社會背景下,這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部分內容在其他強勢文化的沖擊下,其意義和價值漸漸被消解,因而逐漸失去了其繼續存在的理由。然而旅游業帶著追求文化多樣化的目的到來,使這些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得到了全新的詮釋,因而他們不僅是成功的生產了下來,而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發展。民族傳統服飾的復興,傳統手工藝的蓬勃發展以及一些處于遺失邊緣的工藝的再挖掘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1.2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現代化

在這里我們將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解釋為: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化與當今的時代特征相結合、相適應的過程,是任何一個民族與文化根據時代要求對自身的調整和創新的過程。從這個層面上說,民族文化的現代化問題是少數民族文化乃至少數民族自身在現代化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現代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綜觀我國改革開放30幾年的時間,很多少數民族,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始終處于較慢的發展水平,這主要是因為技術、資金、人才的缺乏,在這樣的情況下,唯一能讓他們向主流社會發聲的,恐怕就是他們的文化了。而事實已經證明將民族文化資本化以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的最佳形式非旅游莫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民族地區經濟實現了現代化,民族文化才能現代化。其次,能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自身的發展。事實上,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都不再可能與世隔絕的存在了。無論愿不愿意,強勢文化始終能使弱勢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沖擊。而對于我國的很多邊疆少數民族而言,受到的更是來自西方文化與漢文化的雙重沖擊,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依托自身文化中精髓的部分區迎接和應對,而是無原則的全盤接受,那么自身的文化不僅不能實現現代化,反而會因為它價值的消解而走向消亡。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民族優秀文化為核心而開展的,在這一點上它就保護了民族文化的現代化不是拋棄自身價值的西化、漢化,而是在充分認識和保護自身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根據當今時代的要求進行調適。

2民族文化保護能促進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

2.1民族文化保護是開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礎

據有關部門的抽樣調查,來我國旅游的美國旅游者以欣賞文物古跡與民族文化為目的的占80%,以自然風景為目的的不到20%,民族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是未來旅游發展的兩種重要趨勢,對文化的保護從旅游開發的意義上來說就是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二者有如皮、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麗江過去只是一個邊疆古鎮,而如今已成為一個國際國內著名的旅游城市。東巴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麗江大研鎮世界文化遺產”和“東巴古籍世界極易遺產”的相繼申報成功不僅使麗江成為世界上少有的三大遺產的擁有地,更重要的是使文化在推動麗江旅游發展上表現得更為突出。麗江已成共的以文化走向世界,以文化連接世界,如今它更希望以文化擁有世界。

2.2民族文化保護是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核心在于文化資源,而資源吸引力的大小往往取決于資源本身的古老性、獨特性、民族性及其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是對文化資源品位保持與提升,是民族文化旅游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舉例說明,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就為麗江的旅游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據有關部門統計,麗江東巴文化產業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作為麗江旅游資源中的精品、極品,東巴文化被普遍認為是麗江旅游業過去、現在和將來發展的可持續性因素。麗江也深刻的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中國28處遺產保護地的7處做出愛護不利的批評的前車之鑒下,麗江立即展開了一場“去商業化”活動,這一活動最大的亮點在于相關部門將麗江古城內部部分商家遷出后,新建了傳統文化傳習場所。此舉不僅反映了麗江對自身旅游價值的準確定位,也反映出它對自身文化旅游發展的作用的清醒認識。

3民族文化旅游可能造成民族文化的破壞、因而需要在開發的過程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無論如何,旅游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產生的不良影響,是一個既存的無法回避的事實。這也是近幾十年來學者們研究的難點和熱點。歸結起來,學者們將民族文化旅游對民族文化的不利影響歸納為兩個大的方面:

3.1對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破壞

民族文化旅游的開展對當地自然環境的最大的不利影響就在于增加了環境的負荷,并且由于這種活動的持續不斷而最終超過環境的自然承載力,進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據有關部門報告,麗江玉龍雪山積雪每年以30米的速度后退,常年的雪線也以每年15―20米的速度上升,積雪量急劇減少。這當然與全球變暖的大氣候背景有關,但也與近年來麗江蓬勃的旅游業不無關系。玉龍雪山積雪量的減少直接會對玉泉河的補給造成困難,而玉泉河是麗江古城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重要保證,如果有一天玉泉河干涸那么由水浸潤著的東巴文化和古城人民的生活文虎也難保不會因此而枯竭。

3.2對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不利影響

(1)民族文化的同化。即少數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呈現處理向外來文化靠攏、趨同的傾向。表F在傳統的生產生活習俗逐漸淡化及對外來文化的一味崇拜。

(2)民族文化的庸俗化。這主要是由于旅游開發中不對少數民族文化做深入的了解,不分清精華和糟粕,出現了很多宣揚封建迷信等低級趣味的旅游產品。再者就是制造偽民俗,干擾旅游者視聽,第三方面是不顧及民族情感,造成對民族習俗的歪曲、丑化。

(3)民族文化的不良商品化。對民族文化的低級的商品化運作,使得民族文化內涵的表現越發的匱乏,民族文化旅游產品越來越成為用于換錢的簡單產品,而不是負載著文化精髓的主要用于文化交流的特殊商品。

(4)民族文化價值觀的退化與遺失。隨著民族文化商品化意味越來越濃,極其不正常的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在部分少數民族心目中發生了改變,拜金主義思潮有所抬頭,且原先的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等良好的經營觀念有所淡化。當地人的良好生活習俗和處世觀念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改變。

分析上述幾方面的不利影響,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都是旅游發展的負產品,它們并不是旅游帶給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全部。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到成熟的過程。民族文化旅游作為新興的旅游形式,在其發展中走了彎路,進步緩慢應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斷改錯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并且,我們對于這些不利影響的持久性及其程度都不確知,有時我們甚至忽略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及其選擇接納與排斥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不能輕言民族文化旅游是不利于民族文化發展的。

事實是,民族文化旅游對民族文化的破壞性是有限的,且是可以控制的,目前我們最缺乏的就是一套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民族文化旅游運行模式。一方面民族文化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是一對矛盾,他們的對立與沖突不可避免,因此它要求我們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既要依循科學原則又要遵守文化法則,將旅游開發的破壞作用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我們應充分利用兩者的矛盾運動,達到即是此案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又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的雙贏的目的。

4正確處理好兩者的相互關系

4.1進行民族文化資源普查,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如果我們不對現存的民族文化資源的數量、特點、賦存狀態有一個準確的認識,那么保護就無從談起。目前,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建立一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大檔案,以使我們的開發工作有據可依,保護工作有的放矢。同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規范開發利用的行為,將民族文化的開發保護工作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務必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4.2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生產、銷售的監管機制

目前,民族文化旅游開發中存在民族文化商品化特色不突出,質量普遍不高,質價不符等問題。對此,我們一方面應該擴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資來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市場機制來調節旅游商品的生產、銷售。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通過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有效避免一些商家過分的、不恰當的商品化。打擊旅游商品的生產、銷售環節中出現的假冒偽劣、以次充好、質價不符等問題。

4.3大力培養少數民族旅游人才,加大社區參與力度

社區參與一直被認為是開展旅游開發保護,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開發保護的一種有效形式,它充分考慮到了開發對象的切身利益。然而,我國的西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富集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為落后的地區,少數民族中很多人受教育水平較低,有的甚至還不懂漢語,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地社區的參與力度就相當低了。因此人才的培養就顯得至關重要,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旅游人才培養更顯其必要。一方面,旅游業已經成為大多數民族地區重要的產業,少數民族群體參與到其中的機會很大;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對自身文化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選擇什么,摒棄什么有不可辯駁的權利,他們作為這一文化的創造者和擁有者,更清楚怎樣的調節和適應更有利于自身文化的發展。

4.4生態博物館――一種新興的民族文化開發與保護模式

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于1971年由兩位法國的博物館學家里維埃和戴瓦藍提出,他們認為博物館應由集中走向分散,由都市走向民間,并提出了“博物館去中心化”的概念。具體說來生態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某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下的‘活態’文化為展示內容,將自然環境和環境中的全部文化予以實時的展示,讓來到生態博物館的人民能‘真實的’、‘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感受和理解特定生態環境下的民族文化景觀”。從中不難看出生態博物館是以文化及其賴以存續的生態環境的一體化保護形勢,而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生態博物館就與民族文化旅游開發與保護的發展原則相一致了。近年來,生態博物館理念在旅游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目前,我國的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已于1998年在貴州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梭嘎苗族彝族回族鄉建成,迄今為止這里已經接待了來自挪威、日本、美國、瑞士等20多個國家的參觀游覽者。生態博物館的建成,不僅發揮了它作為博物館的巨大社會功能,也對提高當地少數民族生活水平及保護當地文化產生了顯著的積極影響。因而這一形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目前我國已在貴州、廣西、內蒙古建成了七座生態博物館,涉及保護的少數民族有苗、布依、侗、壯、瑤、蒙古族。相信隨著不同文化類型的生態博物館的建立,這種新型的博物館形式能為建立一種新的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與保護模式提供更多的借鑒意義和啟發。

總之,民族文化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是存在著既相互矛盾有相互統一的辯證關系的,它提醒我們處理兩者的關系“非此即彼”和“因噎廢食”都是錯誤的。然而將兩者加以辯證的統一,又不似一句口號那樣簡單,對于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郭凌,陽寧東,王志章.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的空間生產研究――基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瀘沽湖的個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6669.

[2]張重艷.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麗江旅游文化資源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4):9799.

篇(6)

一、歷史村鎮旅游商業化的必然性

(一)經濟發展的需求

由于受到社會和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歷史村鎮的各種文化建筑得以保留,文化風貌得以延續。所以,這種原生態的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吸引力,旅游開發價值非常大。另一方面,歷史村鎮的地方經濟大都存在落后性,迫切需要改變當前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因此,將歷史村鎮與旅游開發充分結合,加快當地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轉變的速度,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歷史村鎮的旅游商業化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大勢所趨,具有必然性。

(二)空間上的允許性

在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中,旅游資源與服務資源往往是分開的,尤其是在住宿、飲食、購物等方面,通常是處于不同的區域內,具有滯后性,這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尤其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就是旅游空間。這種區域上的重疊性,為歷史村鎮的商業旅游化提供了相當程度上的便利。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旅游商業開發的需要,對居民的原始生活和生產方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為進一步滿足商業開發的需要,會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壞。甚至是出現文化氛圍為商業氛圍讓步的現象,這無異于會減弱歷史村鎮的文化價值。

(三)認識上的不斷變化

歷史村鎮旅游資源的特殊性決定,旅游者更傾向于在歷史村鎮之內享受旅游資源,尤其是該種旅游資源是與當地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結合在一起的。所以,游客進入特色文化氣息濃厚的歷史村鎮,在與當地居民生活進行親密結果的過程中,享受文化的熏陶和旅游的樂趣。尤其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表演等,更增添了對游客的吸引力。這就極大的刺激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當地居民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能獲得較高經濟收益,提高自身物質生活水平。

二、旅游商業開發對歷史村鎮的影響

(一)經濟方面的影響

歷史村鎮旅游商業化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拉動性。這種拉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商業化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它對于相關的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所以,歷史村鎮旅游商業化的過程,也是當地產業及相關設施不斷完善的過程。

2、歷史村鎮旅游商業化會改變當地的經濟結構,從而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旅游業具有無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等特點,是一種高效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4、歷史村鎮旅游商業在在對當地的設施和服務完善的過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對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商業化對于當地的經濟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隨著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商業化程度不斷擴大,會導致當地的資金向旅游業傾斜。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當地經濟結構的失衡,同時旅游業又具有脆弱性的特點,一旦發生變化,就會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惡劣影響。

(二)文化方面的影響

在歷史村鎮旅游商業化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的宣傳。該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在商業化過程中,因為旅游開發的必要,需要對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發掘。在文化繼承的過程中,還要加以完善和保護。這就促進了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有利于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保護。尤其是在商業化開發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觀念的變遷,促使當地文化觀念向著更為良性的方向發展。但是,旅游商業化在促進當地文化保護的同時,對于傳統的歷史文化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壞性。為了旅游商業化的需要,會對當地歷史文化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包裝,這就破壞了當地文化的真實性。

三、歷史村鎮旅游商業化的控制措施

(一)正確宣傳

利用輿論導向功能,讓人們對歷史村鎮旅游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這種宣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對當地居民進行正確的宣傳,從而讓他們正確認識歷史村鎮文化旅游資源的脆弱性,從而促進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并在開發過程中,保持文化的原始特色,還原歷史村鎮文化的真實性。

2、對游客進行正確的宣傳,樹立游客正確的游覽意識,并以保護性的態度進行游覽參觀。

(二)科學規劃

科學合理的規劃對于保護歷史村鎮旅游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要求相關部門正確認識歷史村鎮旅游商業化,在大力開發相關資源,提高當地經濟水平的同時,還要注意規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同時,還要注意協調旅游開發和文化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將二者進行有機的結合,促進歷史村鎮旅游商業化的持久發展。

(三)政策引導

當地政府在對村鎮旅游進行商業化開發時,樹立大局觀念,要從宏觀出發,確保旅游開發與歷史村鎮文化保護工作的同步進行。并在這一過程中,制定相關規范,以保證商業化進程中的規范化操作,并對相關企業的經營運作進行合理規范。此外,還要嚴格責任制度,確保各項政策規范的落實與執行。

四、結語

篇(7)

關鍵詞:文化館;城市文化建設;主動性;歷史資源;現代素質市民

一、文化館與城市文化建設

文化館,實質上就是綜合性文化中心,是供群眾便捷參與文化活動的事業單位。比如現在大肆宣傳建造的孔子學院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觀。文化館的類型多樣,職能繁多,諸如舉辦展覽、培訓文藝骨干、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化交流等等。因文化館的管理員、館員等的甄別嚴格,業務培訓技能突出,因此,其對群眾文化組織活動的開展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城市文化建設,是城市個性、城市靈魂、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現形式。城市文化囊括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既包含意識形態方面的部分,也包含生活方式、教育等非意識形態的事物。鑒于當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城市文化建設亟需健全完善。

二、文化館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

(一)提高文化建設主動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進一步增強,城市文化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也越來越突出,但是現代化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文娛活動更多存在于新媒體技術、多媒體終端中,而眾所周知,網絡活動在室內、個人家庭之中就可以完成。因此,也就造成了現在人們文化需求膨脹但又懶于主動參與群體活動的現狀。城市文化館的建設,使得這一不平衡問題得以緩解,有效提高了文化建設的主動參與性。一方面,城市文化館在各大社區的建設,其館區規模、地理位置、形式特點等的建設,有效拉近了人們的參與距離,不同類型文化館的建設,也豐富了文娛活動類型,可供群眾依據自身的興趣點參與不同文體活動,從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文化建設的參與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文化館的建設完善,也有利于豐富城市的文化氛圍。新時期下,城市競爭與城市發展,更多注重政策體系的規范、經濟效益的提升,而忽略了文化建設。文化館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廣泛平臺,無論是文化館團隊有目的性組織還是民眾自發的文娛活動,都使民眾大規模參與到其中。

(二)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歷史資源

現代化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發展更集中于經濟建設中。經濟建設又離不開建筑群體的開發,但在當前城市規劃“千城一面”的現狀下,城市自身個性被磨滅,城市文化建設缺乏代表性與特色性。此外,城市建設中,過度的商業化開發,使得新建筑群不斷涌現,導致部分人文信息歷史區域被夷平,久而往之,獨特隸屬于城市的記憶消失,使城市文化建設失去了傳統的根基。因此,當前文化館的建設,使得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成為有效途徑。文化館的部分職能中,包含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比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對社區特色文化活動資料的收藏、對文藝精品作品的保護等,有利于更好的繼承與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促進城市對自身精準定位,并以此確定自身的發展規劃。這種以文化館個體帶動城市整體文化建設的方式,也有利于鞏固城市地位,推動城市深遠發展。

(三)培養具備現代素質的市民

城市文化建設的主體與服務對象都是社會民眾,社會民眾也是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基礎力量。文化館的職能發揮與文體活動的組織,有利于培養現代素質市民。健康的、積極的文體活動對塑造人文性格,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文化館組織與推行的各項活動項目,諸如剪紙展覽、皮影藝術表演、城市歷史建筑風格學習等等,都代表著城市的主觀形象,代表城市靈魂面貌,而這些美好城市形象有利于喚起市民責任感與歸屬感,增加民眾對城市精神的理解度,使社會民眾認識到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對城市面貌、城市形象的維護,從細節著手,維護城市管理,從文化意識形態改善城市建設。

三、小結

城市化進城的逐漸加快,文化館建設也日趨完善。本文就文化館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方面進行了簡要分析與探討。文化館建設,對提高文化建設主動性、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歷史資源、培養現代素質市民等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城市文化建設是提高城市競爭力,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不僅需要文化館的積極建設,還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與社會民眾的廣泛參與,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促進城市文化建設進程的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曹甄婧.我國城市文化中心設計中的地域特色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2.

[2]韓振宇.新形勢下縣級文化館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探究[J].大眾文藝,2016(12):28.

[3]戴德鵬.新時期文化館建設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中的作用[J].青年文學家,2013(26):146-1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高潮+白浆+无码| 美女视频黄是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蜜芽|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美丽的姑娘高清视频免费中国观看 | 成 人 黄 色 视频播放165|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 西西4444www大胆无码| 小sao货揉揉你的奶真大电影|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五月丁香搜索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影音先锋中文字幕无码资源站|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丁香| 12孩岁女a处破娇小| 老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大全|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软件| 亚洲色偷偷av|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视频 | 五十路熟妇亲子交尾|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性自爱拍偷在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熟妇人妻系列a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色妞www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电影院|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偷看农村妇女牲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