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42: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師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科學素質;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行為
一、問題提出
科學素質是現代公民必備的一種基本素質,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各種層面對科學的認識組成。在本項研究中,科學素質是在生理素質基礎上,在科學環境和科學教育的作用下,通過個體主動認識和實踐,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與個體的學習、科研和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行為和科學知識幾個方面。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都很強調科學素質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特別是許多發達國家對培養人的科學素質都給予高度的重視。中國科協借鑒國際通用的測試公眾科學素養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從1992年開始,先后五次對中國公眾科學素養進行調查,盡管公眾的科學素質在逐步增長,但是發展不平衡,且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公民的科學素質整體水平不高。當前,有研究者對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師生科學素質水平不容樂觀。
全面的素質教育首先要求教師具有全面的素質。素質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的全面素質轉化為學生的全面素質的過程,教師科學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科學素質。加強和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非常重要,是提高我國公眾科學素質、趕上發達國家水平的前提。人力資源開發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的戰略地位,提高西部公民的科學素質是開發人力資源的前提。因此,提高西部師生科學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要培養和提高西部師生的科學素質,首先要對西部師生的科學素質現狀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本研究立足于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彌補了以往這方面研究的不足,從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和科學行為四個方面對西部六個省市不同階段的教師和學生群體進行分析和比較,以全面了解西部師生的科學素質現狀,從而有效提高師生的科學素質。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西南地區六個省市(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重慶、)抽取學生和教師共計2440名進行調查,具體抽樣情況見表1。
2.研究工具
本項研究的數據均源于西南地區“公民人文素質”數據庫。采用項目組編制的(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問卷),該問卷共有六個一級維度:道德素質、法律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審美素質、環保素質,每個一級維度下面又有三個二級維度,即意識、知識、行為。題目共分為兩類:一類是正誤題,對每一個選項,答對得1分,答錯得-1分,不答得0分;另一類是趨勢題,對于每一個選項,選擇記1分,不選記0分。每份問卷都統一編號,然后按照統一標準對資料進行審核、編碼并輸入計算機,結果用SPSS11.0進行統計。
三、結果與分析
1.不同階段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
圖1和圖2顯示,在科學精神上,所有學生選擇欣賞、追求、捍衛科學真理這三項的比例都比較高,中學生分別為76..0%、59.0%和42.0%,大學生分別為78.096、46.0%和38.0%,研究生分別為79.0%、58.0%和43.0%;而選擇興趣不大、反感和不清楚三項的比例都比較低,中學生分別為12.0%、5.0%和5.0%,大學生分別為18.0%、2.0%和5.0%,研究生分別為15.0%、4.0%和5.0%。在科學行為上,選擇善于發現問題的比例最高,大學生為64.0%,要高于研究生(56.0%)和中學生(59.0%),在善于發現問題原因、提出問題解決辦法和解決問題上,大學生分別為40.0%、40.00,6和32.0%,而中學生分別為46.0%、41.0%和39.0%,研究生分別為44.0%、43.096和34.0%,三者選擇很少遇到問題的比例相對較低,均不高于25.0%,中學生最低,為16.0%。
對不同階段學生科學素質的各個部分進行比較和差異檢驗,結果見表2。大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顯著高于中學生和研究生(P<0.05),科學意識隨著學歷的增高而逐漸增強,不同階段學生差異不顯著。在科學精神上,在對科學缺乏認識一項上,研究生顯著低于中學生和大學生(PC0.05)。在追求科學真理上,研究生顯著高于大學生(PC0.01);大學生更傾向于對科學的興趣不大和有機會才會學習科學知識,且均與中學生差異極顯著(PC0.01)。在有機會學習上,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C0.01);中學生更傾向于反感科學和追求真理,且與大學生差異顯著(P<0.01)。在科學行為上,大學生更善于發現問題,且與研究生差異顯著(P<0.05);中學生更善于解決問題,且與大學生差異顯著(PC0.05);大學生和研究生很少遇到問題,顯著低于中學生(P<0.05)。
2.不同層次教師科學素質的發展
圖3和圖4表明,在科學精神的各項上,幼兒教師選擇欣賞真理、有機會才學和捍衛真理的比例較高,依次為77.096、70.0%和53.0%,中小學和高校教師選擇欣賞、追求真理和有機會才學的比例較高,小學教師依次為68.0%、48.0%和43.0%,中學教師依次為了3.0%、50.0%和44.0%,高校教師依次為75.0%、55.0%和38.0%;而選擇反感科學和對科學不清楚的教師的比例最低,幼兒教師分別為2.0%和4.0%,小學教師分別為6.0%和4.0%,中學教師依次為3.0%和6.0%,高校教師依次為3.0%和5.0%。
在科學行為上,所有教師選擇很少遇到問題的比例都低于其他幾個項目,均低于30.0%,且在科學行為的不同方面表現出差異性,幼兒教師選擇善于發現問題(54.0%)和問題原因(55.0%)的比例較高,中小學教師選擇善于解決問題的比例較高,分別為49.9%和52.0%,高校教師選擇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辦法的比例較高,依次為55.0%和49.0%。
對于從事不同教學階段的教師進行科學素質各個方面的比較和差異的檢驗,結果見表3。幼兒園教師的科學意識顯著高于中小學教師和高校教師(P<0.001),幼兒教師和高校教師的科學知識顯著高于中小學教師(P<0.001)o在科學精神上,幼兒教師在追求科學真理上低于中小學和高校教師,而在有機會才學習上要高于后三者,在缺乏認識上低于中小學教師,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小學教師更傾向于反感科學,且與中學和高校教師差異顯著(P3.教師與學生科學素質的比較
對教師和學生科學素質四個方面的各個項目進行比較和差異的檢驗,結果見表4。可以看出,在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上,教師的平均分低于學生的平均分,且在科學知識上,二者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要顯著高于教師。
在科學精神的各個項目上,教師和學生選擇最多的三項是欣賞、追求和捍衛科學真理,選擇反感科學和不清楚的最少。通過差異的檢驗可以看出,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欣賞、追求、捍衛科學真理,且在欣賞科學真理上與教師差異極顯著(P<0.001),教師更傾向于選擇對科學興趣不大、反感科學、對科學缺乏認識、有機會才學等,且在缺乏對科學的學習和認識方面與學生有顯著的差異(P<0.05)。
在科學行為的各個項目上,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選擇很少遇到問題的要低于其他三項。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善于發現問題和問題的原因,且與教師差異極顯著(P<0.01),而在提出解決問題辦法和善于解決問題上,教師顯著高于學生,且在善于解決問題上,二者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這表明,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要高于教師,除了解決問題方面教師強于學生外,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的其他積極方面學生要強于教師。
4.教師和學生科學精神與科學行為各項之間的相關性
對師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各項成績求相關,結果見表5。欣賞科學真理的精神與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解決問題辦法間有極顯著的正相關(P<0.001),追求科學真理與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間有顯著的正相關(P<0.05),捍衛科學真理與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間有極顯著的正相關(P<0.001),這三項均與很少遇到問題有極顯著的負相關(P<0.001)。興趣不大、反感科學、有機會才會學習、對科學缺乏認識和學習與很少遇到問題間有顯著的正相關(P<0.05),而與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P<0.05)。
四、討論與對策
1.討論
(1)師生科學素質發展的不均衡性。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教師和學生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比較高,但是其發展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均衡性。相比較之下,中學生反感科學的較多,但是善于思
從事不同教學階段教師的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比較高,但是也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幼兒教師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要高于中小學教師,欣賞和捍衛真理的精神高于其他三類教師,但是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要低于他們,諸如反感科學、對科學缺乏認識等消極方面要低于其他三類教師,更多的幼兒教師有機會才會學習科學知識,幼兒教師更善于發現問題,卻不善于思考和解決問題。小學教師的科學精神相對較低,更多地反感科學,對科學缺乏認識和興趣,他們不善于發現問題。中學教師的科學精神和興趣要高于小學教師,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高校教師的科學意識、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興趣要高于中小學教師,更善于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低于中小學教師。
這可能主要與當前中小學的新課程改革有關。新課程改革提倡創新、實踐和人文。因此,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中小學教師要高于高校和幼兒教師,中學生要高于大學生和研究生。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誤區,弱化了科學的教育,使得中小學教師的科學意識、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興趣都低于高校教師和幼兒園教師,中學生低于大學生和研究生。現在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往往與科學對立起來,認為只學習科學知識就不能實現創新教育的目的。創新是在遵循一定的規范的基礎之上表現出來的新異性,是以一定的科學知識為基礎的。科學不僅使學生的思維更健康,而且使他們更富于理性。科學的教學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創新。因此,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就要加強科學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和中小學教師的科學興趣和對科學的認識,豐富他們的科學知識。
(2)師生科學素質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他們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知識水平較高,擁有健康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科學行為,善于發現問題,反感科學的比例最低。但是在科學素質的多數項目上,教師低于學生。
這種差異性主要是由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對現實和理想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面對著升學、就業等壓力,需要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其科學意識比較強,了解和接觸的科學知識也比較多,善于發現問題,并具有健康積極的科學精神。而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體,科學素質教育是其工作的內容。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學過程中,其教學技能和閱歷不斷地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高于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但是對科學知識的記憶卻不夠。教師更具有現實性。與學生相比,他們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較低,更傾向于對科學反感、興趣不大,有機會的時候才會學習。因此,學校和社會要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精神加以鼓勵和支持,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主動性,把對科學的學習和教學轉變為一種愛好,提高其欣賞、追求真理和學習科學的精神,進而提高師生整體的科學素質。
(3)師生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的一致性。教師與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行為各項的相關表明,具有欣賞、追求、捍衛科學真理的教師和學生經常遇到問題,且善于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有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而對科學興趣不大甚至反感的、對科學缺乏學習和認識的教師和學生則很少遇到問題,不善于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缺乏良好的科學行為。
這表明,科學精神與科學行為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積極的科學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反之,良好的科學行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科學精神。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彼此協同發展。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素質,首先要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相互促進的作用,使他們和諧發展。
2.對策
(1)拓寬科學素質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調查結果表明,師生的科學素質整體比較高,但是發展不平衡,有一部分人對科學缺乏興趣,有機會才會學習和宜傳。科學素質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任務,也是整個社會的任務,應該拓寬科學素質教育領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整個社會應積極行動起來,形成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立體的科學教育體系。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滲透科學的思想和理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探索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還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來影響、教育學生,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動手動腦能力,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新精神。另外,科學環境具有潛在性、非預期性的特點,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科學、文化環境,建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培養學生刻苦鉆研、求真務實的精神。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教育部門和社會要為學校創造必要的條件,形成對科學素質教育有利的輿論導向,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廣播、電視、報刊多開設科學文化專欄,充分利用網絡、電影、圖書等,把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作為科學教育基地。
(2)加強教師的培訓和學習,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教師在科學素質的多數項目上低于學生這一調查結果不容樂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獲取、運用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要實現教育目的,要求學生具備的素質必須要先在教師的身上體現出來。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科學素質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科學精神、全球觀念和民族意識、社會責任感、社會道德感、獻身教育的人生價值觀。
學習是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通過學習可以掌握一門學科,跟蹤一門學科的發展,能夠為獨立思考提供基礎,體現在實際行動中,把學習的精神傳遞給學生,虛心地接納別人的特別是自己學生的知識”。教師首先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地更新思想和知識,拓寬知識領域,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其次,還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不斷改進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養自身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另外,學校和社會還要創造各種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促進教師的發展和提高。只有不斷地加強教師的學習和培訓,才能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進而促進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高中英語教師可靈活運動多媒體等先進設備為學生創設更加真實的語言環境,從而讓學生更加充分地感知、體驗、適應語境中的語法形式。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經典動畫片《蠟筆小新》的片段或動畫截圖,播放里邊的一些臺詞。
如:“小姐,你敢吃青椒嗎?”這句話應該怎樣翻譯成英語?首先,小新這個動漫形象的出現,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樣輕松、活潑的動漫情境之中,再逐步引導學生了解Doyoudaretoeatgreenpeppers?掌握“dare”這個情態動詞的用法。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英語,是一門具有實踐性質的語言學科。英語新課程標準也提倡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和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因此,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也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例如,以“值日”為主題,師生之間可這樣進行交流:師:Haveyouemptiedthedustbin?生:Yes,Ihaveemptiedit.師:Butthedustbinisfull!Someonethrewwasteintoitagain.……師生之間可以自由發揮,并讓學生在對話中思考并掌握:完成時,是對過去行為對現在產生影響的強調,等等。在師生互動這種真實的語境下,讓語法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促使學生更加牢固深刻地掌握語法知識,同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以任務為驅動的語法教學策略的應用
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以任務為核心,以各項任務的完成為目標,來實現語法學習與掌握的目的。任務的設定應符合課堂教學的發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教師設定的任務,從而促使其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提高英語語法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學校于2007年建校,建校初期的前三年,在習慣養成教育中,堅持“基本常規常態做、勞動體驗人人做、家務勞動周周做、創新養成教育堅持做、養成教育展示有序做”的五做方針,結合寄宿制學校的工作實際,從解決孩子日常生活問題出發,在校領導的帶領與督導下和全體教師的時時規范中,成就了師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受到了社會及家長的好評。但是,隨著養成教育特色工作的不斷深入,愿景也不斷美好起來,期待特色教育不僅僅走進家庭,更希望通過教育影響家庭教育,最終通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就孩子優秀的意志品質。因此,學校將特色工作調整到構建立體的道德與行為習慣體系上來。40個梯次主題教育點,形成鮮明的習慣養成教育體系當下孩子身上普遍存在情感淡漠、意志力差等問題。因此,學校圍繞人際交流、生存能力兩條主線,建立了“祥云寶貝慧心巧手習慣養成”體系,將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忽略的問題和學生學習、生活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作為主題內容。如“會使用勞動工具,進行簡單修理”“生病期間如何生活”和“能掌握三種招待客人的方式”等;以班隊會課、心理健康課為教育平臺,通過家校的有效聯系與共同督促評價,將40個教育點的推動力,引發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情感體驗、生活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孩子的情商及生活技能,培養出具有優秀品質的生命個體。實際操作中,按各年級段的培養目標,設計了由易到難的梯次主題內容,通過“祥云寶貝慧心巧手習慣養成”手冊中“妙蛙種子學習技能指導”,給學生及家長提供習慣養成的有效方法,通過游戲、自敘、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行為訓練、討論分析等課堂教學,懂得如何不給別人添麻煩,如何與人交往中講禮儀,如何做生活的小主人。
逐步完善家長和社會層面的習慣養成教育體系一是家長層面。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良好教育。為此,學校積極參與了《現代學校制度中家長委員會研究》的“十二五”課題,成為威海市首批課題實驗校。在課題研究中,探索、挖掘家長這一教育資源,建立PTA家長教師聯盟,涵蓋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爸爸媽媽大講堂、親子共成長社會實踐活動、特色課程等,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有效鏈條,將優質資源共享。自聯盟建立以來,家長投入教育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調動,其中“爸爸媽媽大講堂”的教育主體從爸爸媽媽延伸至姐姐、爺爺、奶奶等每一個家庭成員,講堂內容涉及生命、文明、讀書、旅行、服裝、環保、美術、感恩、歷史、理財等多個領域,有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校教育的維度。在“親子共成長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以班級家長委員會為主體,經過不斷地實踐與思考,現已形成一套實用性強、安全系數高的操作體系。每個班主任還建立了“家校溝通點滴回憶”,將多元化的家校溝通形式及內容進行記錄,“點滴回憶”化成“點滴思考”,將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有效溝通,不僅培養了班主任的家校溝通能力,更提高了家長對于學校的理解度和透明度,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的三位一體。二是社會層面。現在出于安全、人力、財力等眾多方面的考慮,學校很難組織孩子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一個沒有社會實踐經歷的人就會缺少生活的技能。為此,學校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利用他們的人員力量和社會資源,組織學生走進社區、走進社會、走進自然,體驗不同的社會生活,明確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平凡而偉大的事情,最終形成孩子良好的生活態度及生活習慣。起初,實踐活動是希望以“觀察孩子在團隊里的表現”為主要目標,讓家長在活動中發現孩子習慣養成的優勢與不足,最終實現自覺發現與自我教育。通過家長牽頭、老師協助,實踐活動首先從最容易操作的爬山活動開始。活動中,孩子的文明禮儀、環保意識、團隊意識、抗挫折能力等素質一點點展現出來,讓家長很受啟發。接著,更多的家長向班主任老師提出申請,組織孩子進行不同形式、不同教育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
二、以課題研究牽引學生自主學習
學校注重師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從建校開始,學校就制定并實施了《威海市第二實驗小學學習習慣培養目標》,從課前準備、預習、上課、作業、復習等學習環節入手,制定培養目標和落實措施,每一環節都編寫學生耳熟能詳的兒歌加以提示和引導,常規習慣得以固化,實小學生的好習慣得到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在規范學習好習慣的基礎上,學校發現教學中教師規范多、放手少,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多、主動學習少。在固化原有好習慣的基礎上,兩年前在全校又開展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研究。按照“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教學模式的一般流程,上課教師出示簡單明確的學習目標,先學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示自學指導,學生自學,引導暴露不足;后教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兵教兵”的講解,然后進行適當的拓展與延伸練習。該研究使學校教學的出發點與著力點從教師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促進了師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自主學習,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研究,培養的是“會學者”,而不是“學會者”。
學校探索培養學生具有以下幾種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一是課前自主預習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課前適當的自學,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跡,必要時自主翻閱工具書或查閱資料。如在語文學科,培養低年級學生養成預習朗讀課文的好習慣;中高年級學生在教師提供的“預習五步”自主學習單的指導下,自主學詞、讀文、概況,提出自己的疑問。在科學學科,學生通過預習,自主合作查閱并共享相關資料,必要時學生提前動手做實驗。自主預習使得學習的起點不是零,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達到了思考與學習的目的。二是課堂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模式中,學生需要根據教師出示的自學指導自主學習。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在逐一細化好習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學生自主進行聽、說、讀、寫、算、評、議等一系列課堂活動。經過長期的訓練,目前每個年級的學生都逐步掌握了一些自己學段所需的自主學習的技能,這成為他們有效自主學習的法寶。三是課后回顧反思的好習慣。有了課后復習才有了學習的落實,培養學生養成回顧一天所學內容的習慣。學生把一天的知識點進行宏觀把握,自己劃分學科的重難點,把自己需要補習的內容和重點知識進行梳理,并聯系舊知識,做到心中有數。筆者所在學校數學學科一直堅持讓學生每晚“回顧一刻鐘”,這種高屋建瓴的回憶,有助于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體系。
徐萍、張芳、郭賢秀等老師所帶班級的學生,在回顧反思好習慣的引領下輕松學好數學。教師深入研究備課,內容緊扣課堂教學教學模式的研究促進了學校教師對教學的潛心研究,只有把功夫下在課堂,把時間還給孩子,把方法還給孩子,學生才能真正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朝著這樣的發展方向,教師在以下幾方面深入研究,取得成效:一是科學制定學習目標;二是合理設計自學指導;三是課上恰當適度點撥;四是課下協作學習研究。“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模式的研究使得威海市第二實驗小學的教學觀悄然發生著變化,教師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師生關系得以優化,師生的學習習慣得以提升。兩年來,第二實驗小學在省、市、區級優質課、優秀課程資源、論文評比中屢獲佳績。于愛任獲省數學優質課一等獎,被評為省級教學能手,李端主任獲省信息技術優質課二等獎,被評為市信息技術教學能手,劉丹主任、張芳老師在市優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近兩年學校選派的青年教師參加區優質課比賽均獲得一等獎,2011年環翠區課堂大賽學校喜獲數學、英語學科第一名和語文學科第四名的好成績。
三、強化內動力,促進習慣形成
在學校特色發展過程中,更多地注重對學生習慣養成的培養,但是并沒有忽視教師習慣的養成。眾所周知,教師的習慣不僅決定教師自己的命運,更重要的是決定了學生的命運。前三年,學校更多地是關注教師的工作狀態,努力在全校形成一種輿論導向,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因此,學校出臺了教師習慣五大類的50個好習慣,分別在各辦公室懸掛。最初,是讓老師對照著50個好習慣,根據學校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去養成。經過實踐,發現有點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覺,針對性不強。因此,在此基礎上,對教師習慣的養成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細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其一,制定詳細的教師習慣培養方案。學校主要根據教師的工作年限和工作經驗,設定了入門期教師、成長期教師、成熟期教師、骨干期教師等四個層次,對每個層次的教師在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等三個方面,提出了每個學期不同的習慣培養內容。其二,學校教師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對號入座”。之后,每個教師要針對自己的習慣養成,相應地制定出簡要規劃和具體發展措施。其三,學校在每周通過周計劃對教師的習慣養成進行指導和矯正。同時,通過及時的《教師工作狀態評價》和《教師習慣評價》,能夠及時矯正和推動教師的習慣養成。其四,學期結束,每個教師都要對自己本學期習慣養成情況進行總結交流,并且對下學期自己的習慣養成做出規劃。
四、結束語
以蚌埠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情況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隨機向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科技學院、蚌埠醫學院、蚌埠學院的200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4分,有效率為97%。對問卷調查所得到的數據應用相應軟件進行數理統計。
2結果與分析
2.1大學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特點
(1)課堂師生互動具有雙向性。課堂是教學活動得以進行的主要場所,教學行為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與互動的特定行為方式。教師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教師把課外的情緒帶到課堂上來,上課情緒低落或脾氣粗暴等,這樣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學生對教師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當教師教學情緒高漲時而學生情緒低落,對教師的提問沒反應等。
(2)課堂師生互動具有多重性特征———以教師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教師的角色、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方式、心智等因素都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互動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其在積極主動參與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發揮主體地位。
(3)課堂師生互動中非智力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學生的意志力、道德修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是互動的重要內容,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同等重要,同樣影響體育教學中的互動效果。
(4)課堂師生互動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同質性。課堂學習情境中師生情感和行為的性質具有一致性,如果一方表達的正性情感會使另一方產生正性情感體驗;如果一方表達的是負性情感會使另一方產生負性情感體驗。
(5)師生互動中非語言行為作用顯著。由于體育本身的特點,非語言交流或互動具有重要作用,它們不僅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組織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同時還會影響到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此外,還會對師生關系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2.2高校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主要影響因素
2.2.1體育教師的個人因素
(1)教師的教學理念
高校體育教學中師生間交流互動,是體育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交流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如何開展互動?或者說師生互動的條件是什么?這些條件直接關系到互動的深度、教學的效果,也就是影響高校體育教學師生互動的因素。而影響因素都有哪些呢?從表1可以看出,34%的學生認為最主要的是體育教師的個人因素;25.3%的學生認為是學生的個體因素。由此可見體育教師的個人因素在教學互動中占著重要的影響地位。教師個人因素是指教師的思想觀念、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及教師的個性特征等。所以說要想在教學中達到較佳的互動效果,成為一名好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個性特征這些教師必備的個人因素是很重要的。教師如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定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
(2)教師的專業素質、實踐素質
課堂學習中師生互動調控與教師的專業素質、實踐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本研究中教師專業素質與實踐素質界定為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教學能力。而其中體育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在師生互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調查發現,近71%的學生認為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實踐素質影響到了師生關系的互動。
(3)教師的個性特征
個性特征是影響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區別不同課堂教學風格的重要特征。體育教師的個性特征影響著學生對其喜愛程度。如果教師本身對所教授的內容含糊不清,有37%的學生表示將繼續聽講但情感消極;24.8%的學生干脆表示拒絕聽講,自己玩自己的;有19.6%的學生表示會跟老師提出意見;只有18.6%的學生表示為了尊重老師,而認真聽課。因此,教師本身對所教授的內容含糊不清,不但難以獲得學生的喜愛,不能引起共鳴,而且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
2.2.2學生的個體因素
(1)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程度
個性心理和興趣愛好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互動中的表現會有很大差異。外向、開朗好動的學生喜愛運動,更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互動,與教師同學交往合作。性格內向的學生不愛運動,在互動中表現為不愛動、不喜歡研究揣摩,其實他們更需要教師的鼓勵和幫助。
(2)學生的體育成績與任職情況
教師喜歡與成績好的學生或擔任班干部的學生進行嘉獎式交往,表現為教師向他們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還有經常請他們出來做示范或表演,也較多使用微笑和贊賞性的目光或語言。教師對體育成績較差的同學常常采用激勵性的教學措施,教授簡單的動作使其樹立自信心。而處于中間水平的學生如果在課堂中沒有主動找教師請教溝通則常常會被忽略。
2.2.3教學內容因素
體育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是通過教學內容這種特定媒介而發生和開展的,教學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對師生之間的互動影響非常大。如果上的是學生喜愛的項目,學生會很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去,更多地與教師交流來提高自身所喜愛項目的技能。反之如果教學的內容不是學生所喜愛的項目(如耐力跑),他們只會抱著隨便學學、盡快上完這堂課的心理,在課堂上則表現出不愛動、不愛問、甚至不想學的情緒,更不會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課堂師生互動中來。體育教學中一些集體性的項目如排球、足球、籃球、手球還有體育游戲等多人參加的項目,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或者競爭來完成。
2.2.4環境因素
(1)學校教學的組織情況
我國現階段的體育教學主要采用班級集體授課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方式既節約了教育資源又提高了教學效率,符合我國現階段的教學需求。班級學生人數的多少直接影響教學的組織,如果班級規模過大則不利于師生間的互動。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在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部分班級的學生人數遠遠超出了標準建制。在五六十名甚至更多的學生班級體育課堂中開展師生互動(特別是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的難度可想而知,師生之間難于深入互動。由于過多的班級人數,增加了課堂教學管理的難度,教師只能照顧總體水平,被迫搞“一刀切”。這樣就很可能忽視了許多學生的感受,也影響了整個班級氣氛。有研究表明,班級氣氛對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狀況和互動質量有著顯著影響,良好的班級氣氛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和教師都能感受和體驗到更多的正向情感。
(2)體育教學場地和器材條件
教學硬件設施是決定體育課正常開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現實中由于硬件設施的匱乏而導致體育教學開展受影響的情況屢見不鮮。一些對硬件要求較高的項目,如游泳、空手道、羽毛球等會出現因為場地設施因素而無法正常開展的現象。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都希望能多上游泳課,而由于天氣與泳池的限制而最終不能完整地學會游泳。籃球、排球、羽毛球等也因室內場地緊缺教學受到制約,難以很好地開展課堂互動。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體育教師個人的專業實踐素質影響師生互動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體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高,把學生放在“填鴨式”的被動位置,這樣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3.1.2體育教學場地與器材設施不足限制了師生互動的深度
近年隨著各高校擴招現象的普遍存在,使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部分班級學生人數遠遠超出了標準建制。傳統教學中只注重教師教和學生學,而忽視了學生對教師的影響、師生間的雙向交流等,導致師生間互動交流的不足。
3.1.3考核評價機制滯后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程度
現階段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還是僅以考試成績為主,沒有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只注重最終結果,沒有注意到學的縱向發展,忽視了學生的課堂表現、進步情況;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限制了教師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程度。
3.2建議
3.2.1提高教師素質,改良教學機制
教師素質的衡量是綜合性、多元性的,素質的提升需要社會、學校和個人的努力。應重視對教師教學理論的充實,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是教學素質的基石。同時對教學實踐的反饋也是教師要強化的領域,對課堂反饋信息的整合可以提升教學能力,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為師生的教學互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3.2.2采用科學合理的分班教學
班級人數過多不利于教學開展,教師在學生調動和課堂組織上也存在困難。建議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開設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如體育舞蹈、輪滑、健美操等)的行政班級,為師生提供較好的學習授課環境。
3.2.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書育人乃教師的重要職責,但在實際工作中,要真正把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并非易事,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將此二者結合的關鍵所在。師生關系作為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作為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成長氛圍的構成因素,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本文就和諧師生關系構建的必然性進行了探討,結合分析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影響因素,從師的角度提出作為教師應如何在建構和諧師生關系中發揮好自身作用。
關鍵詞:師生關系構建作用舉措
師生關系是學校同學、同事等諸多人際交往關系中最基本的社會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1]。和諧的師生關系應該體現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學活動中的民主、在相處氛圍上的融洽,以師生心理相容為核心,以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為宗旨。
1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時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教學過程的主體由教師讓位于學生,中心任務由教師的教讓位于學生的學[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曾有過這樣的描述:教師的職責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與學生互相了解,影響、激勵和鼓舞[3]。教師由學生的管理者逐步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由知識的傳授者逐步轉化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因此,舊的“師道尊嚴”式的師生關系勢必遭受強烈的沖擊甚至瓦解。
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大大擴展了人們的視野和知識領域,活躍了人們的思想。當代青少年的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求知欲望比較強烈;愛思考、多疑問、求新奇的思維特征比較明顯;平等感、民主意識比較突出[4]。師生關系極易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緒,學生常會因為喜歡一位教師而喜歡一門功課,同樣,也可能因討厭一位教師而討厭學習。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教育效果總是超出一般教師;嚴厲而冷漠的教師,雖然也可以保證講課正確無誤,但他卻可能使學生陷入無動于衷或反感的情緒中而一無所得。因此,面向當代青少年的教書育人特別要重視師生之間的溝通,營造和諧師生關系。
此外,從教育改革的角度看,“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價值觀的核心[5]。教育的過程是雙方互動、共同促進和提高的過程。現代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和開發學生的智力,師生關系作為現代教育環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這一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關系到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等。因此,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時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2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主要影響因素
簡單說來,師生關系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受學校的管理體制、學校領導者的觀念和要求、學校所在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師生關系更多的還是取決于教師和學生。
教師的領導方式、個性特征、業務能力、對學生的理解等因素會影響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多年來傳統思想影響,尤其在“應試教育”沉重壓力下,仍然有些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身份缺乏清醒的認識,對學生缺乏足夠的誠心與耐心,師生關系逐漸緊張化[6];有些老師對自身的職責任務不夠明確,不能滿足學生獲取知識外的其他需求,使師生關系的發展受到局限[7]。
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許多學校紛紛推廣網絡教育,這使得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寬,學生從學校教學渠道獲取信息的比例減低。而教師由于繁忙的工作獲取社會信息量相對不足,這使得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降低。另外,教育體系中,成績至上的評價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尚未得到落實,常常導致部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人潛能被忽視掉,也造成了師生關系的疏遠。
3教師如何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中發揮作用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學校大環境中,教師面對的多是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整體,不同的教師與這樣的學生班級所建立的關系是很不相同的。這說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在于教師。
教師應改變自己。近年來,新教師學歷學位的提高為師資隊伍的建設創造了條件,但這并不能等于教師教學素質和能力的提高[8]。營造和諧師生關系,教師首先應該結合自身的工作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師德素養和教學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去感染學生。其次,應該做好角色的轉換。在素質教育中,教師唱的不再是“獨角戲”而應是伴奏者,舞臺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在學習舞臺上演義的激情,而不再是學生的監督者。
教師要熱愛學生。正象夏沔尊說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應貫穿教育的每一個環節[9]。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手段。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伙伴,與學生一起探索、反思、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長,努力開發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積極情感因素;教師應注重師生情感交流,達成默契,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
教師要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要對學生一視同仁。要把學生看成一個獨立完整的人,雖不可能喜歡學生的一切,但要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把學生看成是與自己有著平等關系的公民,愛“金鳳凰”也愛“丑小鴨”。同時,把尊重和自我嚴格要求相結合,教師要敢于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采用合理方式肯定學生,賞識學生,讓學生感到教師的坦誠和求實精神,這種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要讓學生當主人。教育是要使每一個學生都在社會規范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獨特性和潛能。知識最終要靠學生自己去掌握和應用,這就決定了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未開發的潛能、智慧和精神力量,確信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才,接納、引導他們,并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成績,表達出由衷地贊美。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展示。
參考文獻
[1]馬榮秀.談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2004(7):38-39.
[2]李正田.樹立現代學生觀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J].新課程研,2008(5):175-176.
[3]包小紅.教育主體與師生關系闡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2):18-21.
[4]張曉翠.談談教書育人中的“師生溝通”[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1):64-66.
[5]石峻寶.“以人為本”教育觀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體育理論與教學,2004(6):02-06.
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師生雙方都能全身心投入,師生關系即教師興致勃勃,學生興趣盎然。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改變自己,提高自身的師德素養和教學能力,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過硬的能力去征服學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和社會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等特點,尊重學生,用愛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用耐心去教育每一位學生。
2.關注合理的時間分配
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指標之一就是合理分配時間。不管什么類型的課一般均由學、講、練三部分組成,講授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整個教學過程中練習的時間則不少于15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上精講精練,合理安排學習、講解和練習各個環節的時間。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合理收發批改作業等,以達到節約時間的目的。督促學生用課前預習、課堂作業的方式自學,不講學生通過自學可以解決的問題,精講學生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補充學生自學遺漏的問題,通過來回巡視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以自身嚴格的時間觀念影響學生,做到上課守時,不遲到不拖堂,讓學生利用好有限的課堂40分鐘,實現效益最大化。
3.關注良好的習慣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①聽課習慣,上課要做到“入耳、入目、入心”,坐姿端正,目視教師,勾畫重點,積極動腦,主動參與,踴躍發言,聲音響亮,書寫規范,獨立完成作業;②傾聽習慣,教師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適時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學生傾聽他人發言,積極思考,主動交流;③解題習慣,培養學生審題(圖)能力和一題多解的能力,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類問題,體驗策略的多樣性,從中優化一種策略,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④及時鞏固習慣,要求學生堅持先將新授內容理解、記憶后再做作業。
4.關注課后的教學反思
“和諧”在現代漢語中指配合得適當、勻稱;在哲學中指一個系統與外部客觀世界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處于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1]。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假若師生關系能處于平等、互助、自信、融洽、理解的狀態,那么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它能促使教學相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只要把握得當,處理得當,就能在班級管理中使師生相互尊重、信任、依戀與交流。所以,和諧師生關系在班級管理環境中處于最重要的位置,并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是班級管理的必然。
2班級管理工作中和諧師生關系培育途徑
2.1信任與尊重
信任、理解、互助與尊重是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信任學生,最重要的是相信學生具有可教育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一個孩子是毫無才能的庸碌之輩[2]。”為此,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只有建立這樣的信念才能成為一種力量,才能在這種力量的幫助下發現學生的才智與稟賦,才能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維護他們的尊嚴。對教師而言,在班級管理中寬容的、信任的、尊重的對待每一位學生,意味著教師教育思想的愈加成熟,具備了科學看待教育教學的能力,這樣的師生關系,使二者之間的思想交流暢通無阻,師生關系自然和諧穩定長久密切。
2.2傾聽與關愛
如今多數學生由于某種原因都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如父母離異;父母異地;學習成績不好;學生生活與家庭背景的差異等等,這些都造成學生在面對這些危機時會有一些不理智的行為,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講,由于他們思想尚未成熟,因此教師更應該時刻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雖然這些問題并不是一個人就能夠解決奏效的,但作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就應該給予他們多的支持,多的分析,多的關愛,并積極引導,才能使他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從自己方面尋找不足,只有這樣,學生在以后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才不會自暴自棄,才能保持青春蓬勃的進去精神。
2.3期待與欣賞
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并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成功渠道去努力,去完成教師給予的期望,并充分相信他們能夠實現目標。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實驗證明:在教育條件、師資水平和學習環境相同的條件下,班主任的期待與學生的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3]。因此,期待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源泉,是學生進步的階梯。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期望,促使學生產生理念并為之奮斗。同時,在學生為之奮斗努力的過程中,要求教師以欣賞的態度促使他們更加邁步向前,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溫暖鼓勵之情,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更具有自信心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