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理學習論文

地理學習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7: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學習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地理學習論文

篇(1)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兩大基本分支學科之一,在教育部頒布的學科專業目錄中,人文地理學是三個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中國科協從2009年開始開展學科發展研究,在地理學學科發展研究中,地理學家指出“明確人文-經濟地理學學科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人文―經濟地理學的科學地位得以進一步明確和鞏固,這既體現了地理學學科結構的客觀要求,也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別是高師院校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實踐環節、教學觀念等方面并未真正凸顯人文―經濟地理學的核心地位。因此,高師地理科學(師范)專業面對中學新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現實,加強高師人文地理學課程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一、高校地理學類專業人文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與中學地理課程體系脫節

目前高校特別是高師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重自然輕人文―經濟,與中學課程內容脫節嚴重。(1)自然地理課程,所占課時偏多,人文地理課程比重偏低;(2)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課程截然分開,忽視了地理學的統一性、區域性特征,如中國自然地理、中國經濟地理等;(3)部分自然地理過于專業化,如地質、水文、土壤、植物以及氣象等教材的內容過多過深,許多內容與中學教學內容關聯度很低;(4)在中學地理新課程內容體系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已超過60%,除傳統的農業、工業、交通、貿易等內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城鄉規劃、文化地理、休閑地理等內容增加,而目前高校人文地理課程開設過少,明顯薄弱,如重慶兩所有地理科學專業的高校,西南大學專業必修課程801課時中人文地理類占22%,專業選修課程設計692課時,人文地理類占13%;重慶師范大學專業課程中自然地理類課程課時占專業課總課時的70%以上。

2.人文地理系列課程及內容體系不適應基礎地理教學改革的需要

當前,高師人文地理類課程內容在時代性、實踐應用性與基礎地理教學內容的契合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缺陷,教學內容的“陳舊、混雜、空洞、盲從”比較突出,導致與中學教學內容脫節,不能很好滿足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需要。(1)內容、資料相對陳舊,反映當今科學發展和實踐的最新成果不足,缺乏時代感,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密切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極不適應;(2)大學教材內容與中學教學內容分裂,如經濟地理學內容與區域經濟學無異,而中學新課程改革涉及的必修內容主要是產業活動與地域聯系、地理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等;(3)教材內容盲目追逐國際熱點,機械照搬國外課程內容,抽象深奧理論的翻譯與缺乏實際應用價值的內容太多,而輕視我國數十年人文―經濟地理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這必然削弱其實踐性;(4)人文地理學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結合關系,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研究應貫徹始終,但一些大學教材內容多是諸多內容的混合雜糅而不是有機綜合,或“分支拼盤”,或人地關系中心論題不顯,以致于學科特色盡失,從而導致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無所適從”,出現“人文地理學到底是不是地理學”的疑問也就很自然了,同時還導致人文地理學與其后續區域地理內容體系脫節,其理論基礎課程的作用也被削弱。

3.人文―經濟地理實踐課偏少,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人文―經濟地理類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的特點,實踐性課程理應成為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中,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師院校的現行課程體系,基本上仍然屬于重理論知識傳授,輕能力的培養;重必修課,輕選修課;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設置,表現為理論課程偏多而實踐課程薄弱,缺乏能力訓練。部分學校由于多種原因,不開設野外實習課,大部分高師院校更沒有設置獨立的人文地理實習課程,致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僅是一些死教條、死知識;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沒有學深、學透,很難適應中學常規教學以及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需要。如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新培養方案中僅有自然地理類課程和綜合實習而沒有人文地理實習。

4.人文地理課程實施觀念和教學方法改革滯后

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系列課程設置中,培養實際需要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訓練的課程太少,甚至某些培養中學教師必備能力的課程根本沒有。有些課程設置,如選修課不是從學生需要或培養目標考慮,而是從教師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來設置課程,整個課程缺乏務實的內容,學生缺乏足夠的能力訓練。人文地理學教學中,重接受學習輕發現學習,即重視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知識,重視學生存儲知識和積累信息的能力,教學方法則過多地采用單一傳遞、講授、灌輸的方式,多元啟發式教學應用缺乏,因而,導致學生探究與發現能力以及實踐與創新能力不足。

二、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優化

1.修訂地理科學專業培養方案,科學架構人文地理學課程體系

修訂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真正確立人文地理學作為地理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地位。首先,將人文地理學通論、經濟地理學作為主干專業必修課程;其次,為了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圍繞中學新課程標準對應開設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鄉村地理學、旅游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課程;同時,應將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分為理論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以突出課程的實踐教學地位,鑒于課時及經費等實際情況,人文地理系列課程可以聯合進行實習,并在培養方案中體現“人文地理系列課程實習”課程設置。

2.改革優化理論教學內容,創新人文地理學通論內容體系

針對目前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應堅持經典與現代結合、基礎與前沿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國際與國內結合、教學效果與學習收益兼顧、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對接等原則進行課程理論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人文地理學研究以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為主線已成共識,因此,人文地理學課程內容改革應該圍繞以下主題:人地關系概述(理論、內涵、地理學研究重心)、各種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研究(經濟、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從四個方面展開:①地理環境對各種人類活動的作用規律分析,突出地理環境的基礎性作用,②地理環境作用下的各種人類活動空間分異規律,③各類具體人類活動區位規律,④各種人類活動空間變化趨勢等,各種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沖突與協調。

其中,人文地理學中的經濟地理學內容體系可架構為:(1)人類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結合關系即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布局體系或經濟活動的區位與空間組織是其研究對象;(2)經濟活動區位因素分析(自然、技術、社會條件、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等);(3)企業區位規律;(4)經濟部門區位規律:經濟部門差異與區位因素時空變化的交互作用分析,包括農業區位、工業區位、服務業區位;(5)經濟活動空間結構:產業部門差異與區位因素時空差異及其動態演變必然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包括區域空間結構模式、區域空間結構演變規律等;(6)經濟區域與區域協調發展:經濟活動區域的分異必然導致區域分工及經濟區域形成發展,包括經濟區域劃分、區域分工,區域協調發展等內容;(7)經濟活動全球化發展:全球化使經濟活動區位選擇空間擴大,經濟全球化基本特征及其區域影響是地理學的關注點;(8)經濟地理學的方法論。

3.構建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強化人文地理實踐能力培養

人文地理學的實踐應用性非常強,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谌宋牡乩韺嵺`教學薄弱與經費緊缺的客觀現實,從專業培養目標需求出發進行人文地理學實踐教學體系重建,遵循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需要與可能結合等思路設計形成驗證性與綜合性、研究性相結合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其內涵是:(1)課堂內實踐性問題-探究等;(2)實踐性作業,包括人類生活活動區位評價、論文寫作、數據分析處理等;(3)短程野外實習,包含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或人文地理綜合短程野外實習;(4)綜合野外實習,與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等課程聯合組織綜合實習(沿線開展經濟、旅游、聚落、人口、文化、民族、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的實習);(5)參與各種課外科技活動;(6)圍繞人文地理內容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4.注重課程教材選擇與建設,提高人文地理學教學效率

目前人文地理學通論教材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和高等學校教材《人文地理學》(陸琳主編)。主要教材各有特點,地理科學專業可以選擇一種主教材,但同時應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經典與現代結合、國際與國內人文地理研究實踐結合,與基礎教育銜接的要求優化更新教學內容。分支學科教材發展參差不齊,經濟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工業地理等教材建設較好,其他分支學科的教材急需建設,同時已有的經濟地理、人口地理等教材也應不斷完善優化內容體系,如經濟地理學目前沒有針對師范專業的教材,高教社《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導論》(修訂四版)都不能很好地滿足師范專業教學需要,《人口地理學》內容和資料也需更新,因此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類教材建設尚顯急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唯教材是從,必須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充分突出科學性、理論性、系統性的前提下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材,教師力求人文地理學教學內容體系實現經典與現代、理論與實踐、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國際與國內相結合,從而發揮教材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科學高效的引領作用。

三、高師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1.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有機融合

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重點、難點內容上,采取教師主講的教學方式,如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但同時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創造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對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將啟發式、討論式、問題―探究式、角色參與、實踐性作業、課程論文等方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這些方法有利于“主導”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如經濟地理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經濟區位的現實或熱點,將課程內容與經濟區位實際相聯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討現實問題、尋求理論解釋,從而使其掌握原理知識,再應用于實踐。這么做能增加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與加強實踐教學相結合

豐富的現代信息網絡資源為豐富人文地理教學提供了平臺。受課時限制,人文地理課堂教學應精細化,但其綜合性、交叉性要求學生吸收廣博知識和多種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教師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及精品課程網等,可開發多種教學資源,實現教學過程的全程網絡化,方便學生學習研究。人文地理的實踐應用性決定了教學中重視知識原理與經濟發展實踐結合的必然性,一方面,教師精選國家、地方以及教師科研實踐中有關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或者圍繞某人文地理問題讓學生收集多種地理信息資源并提供案例,師生共同分析,這有利于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提高;另一方面,完善人文地理實踐教學環節,將實踐教學融入整個教學過程(包括課堂內),設計形成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以此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3.完善學習管理制度與課程考核多元化相結合

加強課堂管理,同時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實行結構成績制:(1)課程考核成績結構化。如,作業、問題-探究問答、課程論文寫作與交流、網絡學習、期末考試等。(2)考核方法多樣化。平時考評考核包括作業、課堂討論、課堂問答等,課程論文評價包括選題價值、寫作水平、團隊合作精神、工作開展情況等,期末考試包括題型、內容、難易、綜合程度全面考慮。(3)考核內容的多元化。既考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綜合運用能力,也重視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主動性、創新性考核,一般通過筆試、口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通過作業、討論交流、課程論文寫作考核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及交流、課堂問答、出勤、科研成果等情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學風與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

4.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信息容量大(特別是地圖)、清晰性強、交互方便、信息獲取快捷等優勢,人文地理教學應在繼承與創新傳統教學手段的同時,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其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并使用內容和案例豐富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課件內容精煉準確、重點突出。交互性好,黑板效果和掛圖效果優秀的課件,更利于人文地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其二,通過網絡與學生實現互動交流,及時為學生提供學習服務,并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改進。其三,課程建設的基本過程、內容、所有教學文檔上網,給學習者提供較好的平臺。

教學方法多元化,一方面,推動教師鉆研教學,提高教師“主導”能力。多元化教學法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結合,教師“主導”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多元教學法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還要有很強的實際觀察分析能力,必須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研究教材與學生、理論與實際等諸多問題,因此,多元化教學法有利于促進教師努力鉆研業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多元化教學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多元化教學法要求學生自己或教師與學生共同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梁育填.提升人文-經濟地理學科地位,服務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J].經濟地理,2010,(3):357-361.

[2] 陸大道,陳漢欣.繼承傳統 開拓創新[J].經濟地理,2006,(1):1-2.

[3] 范牡丹,肖自明.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教育提出的新課題[J].改革與戰略,2007,(2):139-141.

[4] 周尚哲,李吉均,王恩涌.地理科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若干問題[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9-42.

[5] 李俊峰,劉學梅.新課改背景下高師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J].中國地質教育,2008,(2):102-105.

[6] 田建文.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23-124.

[7] 陸林,凌善金,王莉.試論高校地理專業人文地理學的教學改革[J].人文地理,2003,(5):65-69.

篇(2)

【關鍵詞】“引導――探究”教學模式高中地理實證研究

一“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內涵

“引導――探究”教學模式,旨在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探索,讓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體驗成功。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要讓學生去體驗知識、原理的學習過程,把感受內化為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態度和方法。“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必須以下三個條件。

㈠教師。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善于找出學生認知結構中與新問題的差異,為學生提供縮小這些差異的知識素材。同時,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參與學生的討論,并能在恰當的時候為學生架設探究橋梁,組織學生進行分析和思維的活動。

㈡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過程的樂趣,能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感興趣,注意教師提供的素材和設置的情景,參與同學之間的討論和分析,有獲得成功的欲望。具有愛探究,好質疑,重事實,求發展的態度。

㈢教學條件。為引出課題創設情景,配備一定的媒體。如視頻、音頻信息展示設備、地理實驗設備等;為探究過程提供環境,如視聽閱覽室、多媒體網絡實驗室、地理實驗室、地理園等。

二“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實驗研究的步驟和方法

㈠實驗研究的意義 通過推廣“引導――探究”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觀念得到更新,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使現代教育思想深入人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生本思想;轉變學習方式,增強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㈡實驗目標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探究與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㈢實驗步驟 實驗步驟分為準備、實施和總結完善三個階段。準備階段(2011年9月―12月):確定論文題目,初步形成論文提綱,撰寫校本實驗方案,調查分析實驗前和實驗后學生的現狀。實施階段(2012年1月―12月):撰寫開題報告,根據實驗方案、教材內容、學生實際開展研究課、公開課,并注意收集資料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做到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提升、邊完善;總結完善階段(2013年1月―12月):自查,對照方案分析、總結,查漏補缺,深化完善,收集資料,撰寫論文。

㈣實驗方法 ①調查分析法,采取無記名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內容為實驗班實驗前、后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地理學習興趣,通過對統計情況的分析,最后進行對比分析。②比較研究法,以2011年任教的高一年級實驗班高一⑴班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促使學生在地理學習成績和地理學習興趣方面的變化,將其與實驗后的情況進行對比,從而檢驗“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性。③測試法,以每學期期中、期末韶關市統考試卷為標準,對實驗班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和分析。

㈤實驗定量 “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實驗時間為2011年9月―2013年12月,實驗班級是廣東韶關韶鋼一中2011級高一⑴班學生。

三“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實證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經過兩年多的教學實踐,結果表明,“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是有效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㈠實驗前和實驗后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對比

2011年9月份與2013年學年度末對學生進行同樣的關于地理學習興趣的問卷調查結果對比分析。在進行“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兩年的教學后,超級喜歡地理的學生增加了12個百分點(5名學生);對地理科目興趣較大的學生增加了一個百分點(差異不太明顯);對地理科目興趣一般的學生增加了兩個百分點(1名學生);對地理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減少了15個百分點(7名學生)??傮w而言,“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是有效果的。

㈡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地理知識競賽活動所取得的成績,因為此類活動注重對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的遷移和靈活運用。在試驗期間,3名學生參加市中小學生“防震減災?自救自護”安全知識競賽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13名學生分別獲得廣東省中學地理奧林匹克個人一、二、三等獎。與往屆學生相比,競賽獲獎人數明顯增多,說明“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切實做到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知識,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學知識。

㈢實驗前和實驗后學生成績的比較

在整個年級整體水平相當的情況下,實驗班高一⑴班由年級平均分第二名躍居第一名,與平均分最低的班級由相差6.87分拉大到12.43分,成績提升顯著。

㈣促進了教師的自我發展

“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促進了教師專業的自我提升,帶動了整個地理科組的研究氛圍。兩年間有7篇論文在省、市論文評選中獲獎;2次被評為“青少年科技輔導活動優秀輔導員”;2次榮獲廣東省第二屆中學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在“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中榮獲一等獎總分第一名;新課程教改實驗報告《“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榮獲韶關市教改成果二等獎,教育教學科研成果豐碩。

實踐證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此模式建設了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良好環境,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信心、競爭意識和主動精神明顯增強,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此同時,教師自身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篇(3)

一、創設激勵性評價機制

創設激動性評價機制,即在課堂教學中,激勵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肯定性評價,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地理學習的興趣,同時它還有利于學生地理素養的全面提高。

所謂激勵性學習評價,意味著評價的結果,能對學生起到一個激發和鼓勵的作用和效果,基于此我們的評價機制可如此設置。我們可以將激勵性學習評價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激勵性評價,階段激勵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這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即時激勵,毫無疑問是要求地理教師要隨時隨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它要求教師要熱情高漲,認真傾聽學生講話,一方面要努力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表現的教學環境,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各種變化,隨時捕捉學生的優點。然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而使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處于一種興奮狀態。

二、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需要

有需要才會有行動、有動力。需要越強烈、越迫切,它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所以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只有學生真正意識到地理知識對生活及對他們將來的學習生活的意義,這樣才能產生學習地理學科的求知欲,從而形成強烈的求知動機。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師能夠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并進行生動形象地分析,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強烈愿望。例如:學生每天無論回家還是在校都要使用水,以前我們使用的是天然水庫的水,而目前卻要使用長江水,為什么我們要使用長江水,而且教師一再強調節約用水,為什么水會那么緊張,同時讓學生回家數一數,沿道有多少家工廠,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處在長江流域,水資源依然那么緊張,得出結論:化工廠導致的污染,即常說的三污,以及人們的生活用水,這一切導致我們都得用凈化后的長江水。那么,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以及如何處理化工廠的三污問題呢?要求學生就此寫一則調查報告,并形成論文形式,然后對學生的調查報告以及論文進行評選。通過這一活動,顯然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因為這讓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知識是一種迫切的個體和社會需要,因而學習氣氛會格外濃。

三、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辛诵枰蜁纬闪己玫那楦?,要促使欲望的增強,保持情感的濃烈,必須有濃厚的興趣去穩定、鞏固。興趣并不完全是與身俱有,雖有先天成分,但更需要后天培養。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興趣。

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生活中去,真正感受地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對地理的興趣效能。在地理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走出小課堂進入自然或社會大課堂去學習地理知識,不僅能夠激發地理學習興趣,同時還可進行鄉土教育。當學到人口問題時,可帶領學生到當地計生辦去查閱資料,了解當地近5年、10年甚至20年的人口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人口變化對生活、教育、經濟的影響。學到“三廢”污染的章節時,我們可帶學生到當地的化工廠去參觀。了解污水的產生,同時帶學生參觀工廠的污水處理系統,讓學生深刻了解三污產生的全過程以及了解處理污水的全過程。通過這一系列實地考察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了地理知識的表象儲存,提高了學生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不斷增加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廣度,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效應,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技能。

四、讓學生參與地理教學

參與是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體現。讓學生參與地理教學是依據現代教學理論“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基本觀點和心理學上的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觀點。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自學活動和實踐中進行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這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當學生能真正參與到地理教學中來,能真正體驗到主人翁地位時,相信對地理學科的學習將會更加主動,對學生自身也會起到一個更加激勵的作用。

首先,可以在以前常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備課,教師可以將備課筆記、教案先讓學生傳閱,對照學生自身做些修改,相信做完這些工作后的教學效果會更好??梢宰寣W生參與教學中教具的制作。這可以讓學生手腦并用,理論聯系實際。如簡易地球儀的制作、家鄉地圖的繪制等等,這些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更能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熱愛。讓學生參與練習和試題的編制。讓學生根據手頭資料以及教材創新來編制試題和練習,這不僅能夠起到對所學知識復習鞏固的作用,更能讓學生明白知識的運用,同時學生也能夠真正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習的主體作用。

篇(4)

【關鍵詞】地理教學;心理健康;疏導;對策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現在的高中學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明顯不足。這難免會對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表現一:盡管很努力,就是學不好。在地理學習中有這樣的學生,上課聽講十分認真,筆記做得十分仔細,教師講的每一句話都不落下,滿腦子裝得都是別人對教材的理解,沒給自己留下一點思考的空間。久而久之,這樣的學生在地理學習中不能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更不能積極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導致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思維呆滯。

表現二:態度不端正,學習很不認真。嚴重者上課不帶書本,不認真聽課,有時做其它作業,有時養神休息,上課注意聽講的時間不定,有興趣則長,無興趣則短。教師提的問題根本不去思考,作業靠抄襲別人,考試前幾天抱佛腳,混個及格就心滿意足。這樣對待地理的學習,結果就失去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提高地理素養的機會。

表現三:學習憑興趣,停留于表面,不肯深入。遇到教師講的知識和他所看過的新聞或體育比賽內容有關聯的,與他頭腦中儲備的信息產生共鳴的,就全神貫注地聽講,積極思考問題;遇到教師講有關地理圖表、規律、成因等理論性比較強的知識,他就沒興趣,不聽也不記;課堂討論中,他熟悉的事情,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但答不到點子上……結果就產生這樣的狀況:最初對地理學科充滿希望,但考試的結果常使他失望,而后地理學習的興趣逐漸減退。

表現四:地理學習重結果而輕過程。平時很少閱讀地理教材和圖表,上課也不認真聽講,預習、復習更談不上,因此基礎知識很不牢固,每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因此對地理學科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

二、高中地理學習中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

表現一的學生主要是因為其地理學習的能力低,也可以說是其地理學習的智力弱所造成的。學習能力的高低不僅與學生智力有關,還與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留心程度有關,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呵護,生活中孩子細心觀察的少了,直接動手的少了,這不利于學生從中獲取相應的經驗,理解能力也會下降。

表現二可歸因為地理學習動機不明確。此類學生,在問卷調查中他們普遍認為:(1)學地理沒多少用處,上高中就得學地理,不及格就拿不到畢業證;(2)為了在班里拿到好名次,各科都得學好,地理也不例外;(3)為了豐富頭腦中的知識,在同學面前談話時不“露怯”等等。

表現三,形成地理學習的阻礙的原因,從學習心理的角度來看,是其學習策略欠缺,這是地理學習成敗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課堂上教師提出一個難度較大、深層次的問題時,若與自己頭腦中的信息關聯,就會脫口而出,發表自己的見解。但追其究竟,他卻很難再談出更多、更深層次的見解。正是由于其缺少學習策略,特別是認識過程缺少自我規劃,影響了地理系統知識的構建,地理知識的系統性不完整,直接阻礙地理學科學習能力的形成。

表現四的學生在于地理學習成敗的歸因出現偏差,這是阻礙其地理學習的一個原因。地理學習形成障礙的同學往往歸因于外部,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卻用怪罪教師或同學來釋放自己心中的負荷,但結果卻在心中結成疙瘩,反而影響其地理學習。

三、高中生地理學習心理問題的疏導及對策

針對地理學習障礙表現及影響地理學習心理因素的狀況,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對地理學習心理障礙進行疏導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首先,對地理學習能力缺損的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智力方面不足的學生抓住地理學習障礙,與其它學科學習障礙的區別及特殊因素,將地理學習能力低弱的學生分為兩類,一類學生智力水平較高,數理化成績優良,但卻學不好地理;另一類其它各科學習能力一般,地理學習能力也低。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措施:首先從地理知識知覺和記憶能力培養入手,教給這些學生觀察、記憶地理現象、地理圖表、地理規律等要點的方法;告知他們地理學科的特點,要掌握時空概念等等。經過一段時間輔導,偏科學生進步較快,學習一般的學生有進步,但程度不同。但總體來說地理學習能力都有所提高。

其次,缺少良好的地理學習策略的學生,往往地理學習效率也不高,地理學習過程中障礙重重、舉步維艱。我告訴這些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要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我國著名學者黎世法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潛心研究,總結出“八階段”論很適合地理學習策略缺損的學生。即: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課外學習。我認為黎世法的八階段論貫穿于地理學習心理的整個過程、平時學習、階段復習、鞏固舊知識、聯系新內容,期末總復習都與之緊密相連。經過一學期的輔導,缺乏地理學習策略的學生,養成地理學習的習慣,找到地理學習策略,其突出的一點,基本上會編制章節知識結構圖,地理課前知道先閱讀沒有講的課文,復習已講的知識點,有的學生主動閱讀自己喜歡的地理課外書,自動撰寫地理小論文。

再次,非智力因素對地理學習心理過程干擾十分嚴重。針對地理學習中種種非智力因素癥候我在教學中采取如下策略:對學習目的不明確的,對地理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開學之初有針對性地上好導言課,讓這些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學習地理;平時授課注意與其它相關學科的聯系,使這些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科和其它學科作用是同等的,是所有學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授課時抓住有疑點的問題,設置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給這些同學提供發言機會,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地理學習的興趣。

最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性格,是消除地理學習心理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分別采取疏導、引導和教導等不同方法,改變其地理學習方式、方法,掌握較適合個性特征的地理學習策略。例如對于好動、放縱自己的學生,采取疏導措施,從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入手,從規定地理學習行程為線,常抓不懈,不斷規范其地理學習的行程,培養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對于由于膽怯、不善交際,而影響地理學習的學生,在學習中與其他學生、教師交流受阻,不利于地理學習過程中獲取更多有效信息,和開拓自身眼界、思維的學生。我采取引導的方法,在討論發言時多給提供發言機會;對于那些對現實抱有消極態度的同學進行教導,激勵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正確積極地對待人生、社會,努力學習地理,通過了解地理,探尋地理規律,把地理學習與身邊的生活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施良方著.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關鍵詞:地理能力;自主探究;思維能力

一、地理能力的概念

能力指的是可以完成相應活動的心理特征,同樣是人在實踐中的一種表現。因此我們將能力理解成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才智。而文章所提到的地理能力,為一種專項特殊的能力,指的是學生了解地理知識以及通過地理知識去探究、處理相應地理問題的才能。深化學生的地理能力,同時可以創造性處理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地理問題。

二、地理能力培養的主要目標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地理能力的培養主要遵循下述幾個目標:

1.地理自學能力的培養,也就是獨立閱讀地理知識內容的能力。比如,在讀的過程中找到教材“文字系統”的側重點,同時可以有效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可以單獨完成教材“練習系統”的相關要求。而實際上這也是課內的一種自主學習能力。

2.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所提到的地理思維能力指的是能夠有效地思考地理問題的能力。而且對教材圖文里出現的一些地理事物現象予以分析、對比、探索、整理等一系列認識處理。

3.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也可以說是靈活遷移地理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要求通過教材所學過的地理內容,去認識并處理現實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地理事物以及現象等。

4.創新能力的培養。地理的創新能力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以及否定精神,深化學生對書本的質疑以及自身的立場,創新能力可以促進學生特有的個性與個體差異化的理解及表達。

5.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指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與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動手實踐的意識,從根本上加強學生的動手以及實踐能力。

三、提高學生地理能力的舉措

在教學過程中要倡導主動探索以及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從根本上深化學生的地理學習、交流、批判性思考與處理相應地理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進行“自學”。比如,在學習區域地理的課程中,可以通過下述方式進行教學:在課程中引導學生創建自學模板,第一就是找位置,其中包括絕對位置與相對位置,第二,掌握自然地理特點,其中包括氣候、地形、水文以及土壤等,第三,研究經濟地理的相應特點,其中可包括農業、工業以及成因、港口等,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自學。在此過程中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分析三個側重點,其中包括:

1.此區的絕對位置,即此區所處的經緯度和附近區域的關系。

2.此區域的主要氣候以及地形特點,同時要以此分析土壤、水文、農業特點等。

3.實施跨區域對比,比如西亞的干旱與大洋洲、中亞以及北非等地干旱的特性差異等。利用這一系列的設計,不但可深化學生全球空間的意識,同時還對地理區域特點有更為多元化的認識,因此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在此過程中要注意適量給予學生學法上的引導,學生自學過程中的引導是成敗的核心要素,通常需要教師指出讀文圖的具置以及段落,同時讓學生了解閱讀的一些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而且還要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可以讓其先大致地讀一下,讓他們對知識的全局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對知識的重點等局部進行深入閱讀,最后回答出自學前所給出的相應問題。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促進者,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怎樣加強學生的“學”以及深化學生能力的培養上。同時在此過程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以及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從實際出發,加強學生的地理學習、溝通、批判性思考以及處理一些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的能力。

地理能力是一種專項特殊的能力,學生需要利用對地理的掌握以及通過地理知識去分析、解決相應地理問題的才能。在教學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并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從深層次深化學生的地理學習、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解決相應地理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要讓學生知道該怎樣獨立學習新知識以及科學地運用知識。

參考文獻:

篇(6)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發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人類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地理學是促進人地關系認識的質的飛躍的關鍵要素;它經歷了自然語言、地圖學和新一代以空間分析為核心的GIS階段。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給地理學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與機遇。當前,全球范圍內面臨著持續增長的人口與日益短缺的自然資源總量之間的矛盾,這成為實現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核心。地理學緊密地關注這一人類世界的永恒主題,RS、GIS等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空間分析的方法與理論模型為人類提供了問題求解的分析方法。于是,來自地理學、GIS、RS、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環境等多學科的研究人員自發地共同探討如何實現人類活動在規劃之初即實現最佳的環境效益問題,即以最小的環境代價獲取最佳的環境效益但又不至于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ESRI公司的有力推動,2009年舉行了第一屆峰會,GeoDe-sign的概念得以正式提出。盡管目前理論界尚未就GeoDesign的科學概念取得一致,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GeoDesign相關研究活動的開展,ESRI在其最新的軟件產品中已經部分地集成了具有GeoDesign功能的模塊。

受伊安•麥克哈格的《與自然共設計》的啟迪和斯坦尼茲景觀變化模型的影響,GeoDesign的核心在于將設計的理念引入到GIS系統的框架之中,研究一種可以融景觀規劃和設計、環境影響與評價、過程管理和結果預測于一體的地理規劃設計工具以及所涉及到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問題。GeoDesign具有廣闊的理論與實踐應用前景,也必將給我國高校在目前的地理科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體系設置、專業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帶來巨大的沖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eoDe-sign的核心理念就是建立“追求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或影響程度最小的規劃、設計活動”,這對我國廣大地方院校的地理科學專業開展專業課程設置具有重要的啟示,需要作深入、系統地研究。

2GeoDesign對地理科學專業的影響

2.1對學生的知識背景與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形成運用地理學思考和解決人文、經濟、社會領域的地理問題的基本技能,鍛煉運用地理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進行地理學實習、實驗的基本實踐技能。地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體系關注學生的地理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表1)。GeoDesign借鑒風景園林、環境科學、地理學、規劃學、再生研究及綜合。研究等諸多領域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用于在地區和全球尺度上通過地理位置和取向的優化來解決突出的問題。顯然,GeoDesign是新興的地理信息科學與景觀規劃設計領域的相關理論、方法融合的結果,關注學生運用GIS技術和地理學原理來評估人類活動所可能產生的影響的方法(圖1)??梢姡乩韺I今后需要更加注重拓寬學生的綜合知識視野,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領域,形成更加系統的復合專業技能。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要更加注重吸收多學科的知識并內化為自身的綜合技能,掌握新興的GIS、GeoDesign等專業技術并轉化為自身的地理知識創新技能。

2.2對地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變革的要求

目前,我國各類師范類高校大都開設了地理科學專業,且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定位為面向基礎教育輸送合格的中學地理教師。長期以來,這種定位為我國的地理專業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整體推進,這種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也日漸顯露:(1)由于中學地理師資的相對飽和導致地理專業的畢業學生就業競爭日趨激烈,部分高校的地理專業在招生、專業發展等諸多問題上面臨困境;(2)相對集中的地理學基礎知識的培養模式局限了學生主動學習并掌握地理科學領域的新技術,不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性較強的能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動態的知識結構,最終影響到學生綜合技能與就業取向;(3)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充分,很多學生畢業后即使是選擇進一步深造也仍需繼續學習在本科階段就應該學習過的一些技能性、實踐性課程;(4)沒有構建學生的可持續創新的地理科學知識終身素養。這說明了地理專業的整體辦學思路長期沒有得到有效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廣大師范類高校的地理科研工作者沒有及時地結合國際地理科學前沿研究領域對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思考。GeoDesign是一種統一的、具有較強的空間規劃能力但又不依賴于特定軟件平臺的地理科學整體思維方法,致力于解決復雜環境下的地理設計、分析、建模問題。因而,GeoDesign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設計規劃能力、空間分析能力和數字表達能力,這對現有的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2)。

2.3要求變革現有的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地理專業的改革,在課程體系設置、課程教學、教材建設、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由于地理科學前沿研究領域的很多科學理論轉換到專業教學領域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高校地理專業領域的教學改革仍然方興未艾。目前,美國的賓州州立大學、北亞利桑利大學已經開始開設GeoDesign的相關專業,開始正式實施GeoDesign專業的相關教學。這對將GeoDesign納入到我國高校地理專業的教學改革中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GeoDesign是一種全新的地理學空間規劃理論體系,緊密關注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它所提出的“改變自然,設計自然”的理念更加注重將地理學的理論、知識、方法運用到人類的實踐活動當中。GeoDesign以GIS作為技術支撐,以對空間活動的規劃設計作為目標,對于很多設計過程的中間結果可以在計算機中實現虛擬重現,這樣的特點非常有利于教學過程,學生不但可以觀測到中間過程結果,而且還可以對設計結果進行預測。所以,如何將地理學的理論、案例、實驗方法、實驗結果等有機結合,形成具有地理信息技術新特色的GeoDe-sign教學模式,這些都是對當前地理專業教學方式的重大挑戰。

3對地理專業環境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議

3.1設置學科交叉融合性強的環境保護核心課程

地理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始終以人地關系作為學科的核心領域?,F代地理學融合了地圖學、數學、計算機科學、遙感、自然環境、地球表面過程等諸多學科,隨著人類對地理環境問題認識的深入,其他學科的方法和理論不斷被引入到地理環境保護問題的研究當中。因此,目前我國高校地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設置中應當突出并強化新興的、綜合性強的、能體現地理學最新理論發展方向的交叉課程的設置,并鼓勵學生選修這類課程,以利于培育學生的環境素養并通過他們促進我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如地理信息科學是地理學與測繪、計算機等學科融合發展的新興學科,但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地理專業一般只開設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這樣一門較為簡單的課程,而對于其它技術性課程則多數不開設,在環境教育類課程設置中也不注新的學科理念、技術理念等的引入,這非常不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地理學在科學技術的驅動下不斷發展,形成了很多新的學科和專業,如GIS和GeoDesign。所以,在保證學生掌握必備的地理學基本理論的前提下,應該盡可能地將新興的交叉性強的地理類環境保護相關課程作為地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程,以利于他們形成更加良好的知識結構。

3.2加強學生終身地理素養和環境意識的培育

終身地理素養指的是學生能夠掌握與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夠形成持續的地理學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即使他們從學校畢業后仍然能夠自主地、不斷地學習新的地理學知識和理論,能夠關注地理學的研究熱點問題。這實際上是地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真正目標。對于我國高校地理專業的本科階段的學生而言,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科學思維方法,掌握必備的地理學軟件分析工具,構建運用計算機進行地理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學生一旦掌握了地理學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基本的地理學研究工具,在今后的工作與學習中,他們就能夠自主地圍繞某一地理科學問題開展相關研究活動,這不但有利于增強地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提高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師資水平。當然,對于如何構建學生的終身地理科學素養,既要開展相關評價方法的研究,也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和課程方案,更加要求廣大高校的地理學工作者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掌握某些地理科學的前沿研究領域。

3.3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掌握系統的理論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是現代高素質復合型地理人才的必備要素。近年來,歷經多輪地理專業教學改革,我國很多高校的地理專業的主干課程的課時總數都被不同程度的削減。但是,地理學始終是強調實踐動手能力的學科。現在地理專業的實踐動手能力主要由野外實踐、課程實習和畢業論文構成,在評價方式上主要有實驗報告、考察記錄和畢業論文等方式,加之現在很多實驗課程依賴于多媒體教學等方式,實驗課程的開設效果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些在客觀上都導致了地理專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有的學生甚至連ArcGIS、ER-DAS等主流GIS平臺軟件都不能熟練地進行操作。當今地理學走向跨學科交叉發展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GIS技術已經成為地理學研究的必備工具。

因此,探索學生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顯得尤為重要。以筆者所工作的高校為例,部分科研實力較強的教師結合科研項目的需要,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地理研究課題,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或者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參加“挑戰杯”等多種方式,使得很多有濃厚學術興趣的學生在實踐動手能力方面得到了鍛煉;此外,系部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有興趣的學生成立了“地理信息工作室”、“制圖規劃工作室”等學習團體,開展學科競賽,這些都為強化學生在課外通過自主學習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積累了有益的經驗。我們認為,GeoDesign代表了地理學發展的一種新趨勢,也體現了地理學在數字化時代不斷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特點。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不但要突出課內時間的有效利用,更要求教師要善于精選科學研究的案例并指導學生從事難度適中的地理學環境問題的科學探究。

4結語

篇(7)

1.社會發展的需求。資源、環境、人口問題是目前制約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問題,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解決方法,而這些問題與地理學科息息相關,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日益劇增。深入了解我國地理特征、資源分布、氣候結構等能夠有利于國家在農業發展、人口健康、資源整合等方面做出重要的決策和改革措施,促進國家產業優化和調整,提高國家競爭力并為世界環保做出貢獻。在國際上,地理學家已經通過多種方式解決了許多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社會發展趨勢和影響、全球氣候研究、地貌分析、資源開采等。未來中國地理學發展戰略主要體現在地球表層系統變化規律、區域開拓耦合技術路線、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對地理學家的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高校作為人才輸送的場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和區域性地理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未來地理學家和提高社會公眾地理知識的重任,提高高校地理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迫切任務之一,使其符合社會發展人才培養的需要。

2.我國地理學科發展的需求。傳統的地理學受到分解學術思想的影響,其綜合性方法論無法得到有效體現,大部分以分解的形式組合存在,相比世界水平比較落后。隨著應用生態學和系統論觀念的普及,我國開始對地理學重新定義,研究的重點也轉為綜合發展和要害分析方面。這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地理學范疇,傳統的地理學以靜態描述來記錄一個區域的景物,而新地理學又注重于人類活動在該區域內產生的影響,二者各有優缺點。新舊地理學的發展融合就要求高校地理課程教學需要與之相適應,取長補短。一方面,延續傳統地理學對地貌特征、人文景觀的記載和描述;另一方面,要對人類活動、社會發展等對環境資源的影響加以預測和分析。高校地理教學改革應該將新舊地理學所側重的問題加以融會貫通,堅持自然和社會綜合發展的原則,使得地理學科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3.高校教學改革的需求。在過去傳統教學觀念中,教師一直被當作教學的主要管理者和監督者,需要全面負責整個教學過程,這種灌輸式的觀念顯然已經違背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思維,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需要將學生的知識獲取從被動轉為主動,并且新時代下的學習強調各學科的關聯性、實踐性以及自主、創新的高級學習過程。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掌握如何學習的能力往往比單純地知識獲取更為重要,教師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并增加課堂的互動性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高校地理教學存在的不足

1.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地理學與氣候氣象、地質地貌、土壤情況、生物分布等學科聯系緊密,目前教材中的內容缺乏對這些學科內容的覆蓋,使得地理學科內容完整性降低,并且教材內容有些過于簡單或冗余,無法全面地講述地理學相關知識,高校地理的綜合性特點沒有得到較好的體現,這不僅無法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地理課程體系結構,還不利于學生通過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教材中缺乏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高校地理教材目前主要還是分析地理特征、形成機制、分布規律等,對于與地理學相關的環保、資源、可持續發展等現實問題卻鮮有涉及,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存在脫節。

2.理論和實踐沒有有效結合。傳統課堂教學課時有限,往往無法覆蓋知識點較多的地理知識,并且教學地點一直在課室當中,學生雖然能夠對地理基本概念、地貌氣候知識有所了解,但無法通過實地考察、野外判別、讀圖訓練等真正應用所學的知識。在課程安排上,只有很小一部分高校有地理野外實習以及地理實驗等實踐課程,并且這些實踐課程往往只有幾個課時,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和提高無法有效保障。隨著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也在不斷地突顯,已經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高分低能的現象不斷發生。高校地理教學應該根據地理學科自身特點,重視學科和教學發展的聯系性,才能制訂出符合新時代下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高校地理教學改革方案,提高高校地理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地理科學后備人才。

三、高校地理教學改革途徑和措施

1.完善地理教材內容,構建地理課程體系。根據高校對地理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高校地理教材的內容應該做出調整,摒棄重復過時的知識點,同時增加與關聯學科間的聯系,并加強環境、資源、人類等社會科學的應用研究。通過開展學科融合、專題講座、研究性實驗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將高校地理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完善的高校地理課程體系,從層次上和相互協調中規范整個教學過程。對于高校地理的實踐課程,除了一些戶外實地考察、實驗等動手環節,還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地理相關論文撰寫、地區資源的研究和調查、地理相關科技知識學習、參加專題講座和討論會等,實踐課程既是對地理理論知識的鞏固,也是對地理學科新技術新方向的認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完成學生地理知識的全面提升。

2.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學生學習知識需要動力、熱情以及積極性,當學生具備三項條件時,其學習效果就會提升,而這些恰恰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痛點。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間缺乏互動,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則在臺下被動聽,并且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只能通過作業或期末成績來衡量,無法做出一些差異化的評價。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高校改革需要從多元化的方式入手,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比如慕課課程、在線學習平臺、微視頻教學等豐富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解決困難能力等。同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應該轉變為引導者,通過任務教學法等輔助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掌握,并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制訂出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提高方案,最后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完成學習成果的檢驗。教師在整個高校地理教學課堂的角色從灌輸式傳授者向知識引導者的身份轉變,促進師生間的合作,在活躍的學習氛圍中,提高高校地理教學質量。

3.加強校企、校政結合,豐富學生實踐項目。實踐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最有效的方式,就目前而言,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擁有完善的教學資源能夠提供學生實踐環節的使用,但地方實驗室、地理測量儀器設備等掌握在政府和企業手中,因此,高校應該加強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通過租用地理實驗室、到企業普及地理相關儀器設備的使用、到規劃局學習地方環境規劃項目以及資源勘探與評估等政府企業項目,讓學生體驗到所學知識在社會中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以后就業提供方向和學習的目標,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作者:解瑞峰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葉汝坤.自然地理實習基地建設與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12-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 日产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下载 | 免费a级毛片出奶水|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伊人成综合网|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性少妇freesexvideos高清|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不卡av中文字幕手机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爱情岛论坛永久免费线路|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 手机看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小鲜肉自慰网站|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 色偷偷偷久久伊人大杳蕉| 97在线观看视频| 水蜜桃av无码| 四川丰满少妇被弄到高潮| 免费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老牛|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久久欢欢|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