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加工貿易論文

加工貿易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6: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加工貿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加工貿易論文

篇(1)

加工貿易結業論文范文一:淺析中國加工貿易模式

[摘要]自1978年中國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加工貿易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主導和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本文通過對中國加工貿易模式和發展現狀的淺顯分析,闡述了加工貿易在中國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試圖通過剖析其現實存在的問題以探索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

[關鍵詞]中國 加工貿易 現狀 地位 作用 問題

一、 中國加工貿易模式及發展現狀

1.1中國加工貿易模式的基本特點

1978年中國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中國的加工貿易產品開始突破了原有的土特產、傳統工藝品、食品等,加工貿易產品結構逐漸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貿易的產權性質結構以三資企業特別是外商獨資企業為主體;企業規模結構上向規模化發展;地區結構上從以廣東省為主的廣東向福建、江蘇、上海、山東和天津等六省市集中 。

1.2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

在全球產業轉移和政府經濟政策雙重影響的宏觀背景下,中國加工貿易發展極為迅速。近年來,中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動態優化趨勢十分明顯,主要從服裝、紡織品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通訊、計算機以及生物制藥等高科技產業的中間品生產以及制成品的組裝轉變。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主體結構亦不斷優化,投資主體從20世紀80、90年代港澳臺逐漸擴大到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到90年代初開始,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FDI成為中國加工貿易的主要資金和技術來源。

二、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2.1加工貿易是中國現階段最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外貿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績顯著,這與加工貿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是分不開的。從1981年到2008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在中國貿易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了50%,整體呈上升趨勢;加工貿易凈出口呈劇烈上升趨勢,而其它貿易凈出口則呈現遞減趨勢。據《中國對外貿易戰略性進展研究》統計:截至2009年底,中國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共計12.6萬家,直接從業人員達3000余萬人,約占中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由此可見:加工貿易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力量,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功不可沒,在中國國民經濟體系中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2.2加工貿易緩解了中國勞動力有余而原材料不足的矛盾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受到生產要素不均衡的嚴重束縛,即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資金、技術要素短缺,造成勞動力資源的嚴重閑置浪費。加工貿易是全球化條件下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工業化的一條新道路。因此,加工貿易恰恰為中國工業化提供了條件,將中國剩余的勞動力資源與引進的資金和先進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制造能力,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2.3加工貿易增加國內就業、促進社會穩定

據統計: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直接就業人員在3000萬以上,加上依托貿易從事配套產業和服務業的就業人員總計達4000萬以上,另外加工貿易帶來許多具有競爭優勢的新產業,這無疑增加了中國國內的就業崗位,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三、中國加工貿易面臨的問題

3.1加工貿易處于產業鏈低端水平,附加值低,貿易利益微薄

中國加工貿易雖然數量巨大,但主要參與的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非核心環節,相當大一部分尚處于簡單加工和組裝型發展階段,技術含量不高,產業鏈條短,增值率低,以至于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國內技術產業的拉動能力較弱。舉個例子:中國工廠生產的芭比娃娃(BarbieDoll)成本0.35美元,但是從采購、倉儲、訂單、出售,最后在沃爾瑪或家樂福超市的零售價是8.99美元,然而我們的玩具加工制造商所得的利潤只有不到2%。諸如此類具有比較效應的數據比比皆是,這是何故?原因就在于我們在產品的整個價值鏈里,扮演的只是最不能創造價值的單純依靠勞動力的加工制造者的角色。

3.2加工貿易過分依賴國外投資商,國內制造業技術水平較落后

事實上,中國的絕大部分出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更不是中國創造,而是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獲取高額利潤的方式。由于制造業技術水平較落后,中國在加工貿易過程中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仍需大量進口,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關鍵部件更是嚴重依賴進口,這種 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貿易方式無疑對中國經濟增長收效甚微,同時還會造成中國相關原料工業發展的滯后,最終影響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

3.3加工貿易發展的地區分布不平衡

中國加工貿易是從東南沿海開始發展起來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山東、福建、浙江等沿海開放省市。2007年中國地方累計進出口貿易額中,廣東、江蘇、上海、山東、福建等省市加工貿易總額近86.4%,而加工貿易總額位于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區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比重不到6%。加工貿易地區分布的不均衡可能會導致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同時也使經濟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的資金、勞動力、資源等大量流入東部地區,給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導致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最終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中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策略

4.1 實現加工貿易的產品升級

通過引進一定的升級措施,提高加工制造的技術水平,使加工貿易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向該行業的縱向發展,由原來的初級加工和制造轉變為更加深入的生產和制造環節,增加使用這些原材料生產同類產品的技術難度。這種拓展可以使相關產業之間強強聯合,也可以使某個企業在原有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向相關行業橫向延伸。從而提高加工產品的附加值,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盈利水平。另外,要提高加工貿易制造環節中的增值含量,就必須控制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的數量,提高加工貿易的制造水平,通過制定加工貿易準入規則,將不符合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淘汰出局。

4.2提高內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地位,降低對外資的依賴程度

加大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適應市場的能力,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加工貿易;要賦予內資企業平等的競爭機會,營造有利于內資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為內資企業提供有關技術服務、市場開發、信息咨詢、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支持與服務;要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內資跨國公司,只有擁有更多這樣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才能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才能引領加工貿易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

4.3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對于優先發展起來的中國沿海地區,可以按比較優勢,提升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進入國際技術貿易的循環。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可以發展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和先進生產制造基地;京津唐及環渤海地區根據技術知識比較優勢,重點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品;東北老工業地區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和重化工業。鼓勵東部發展空間較小、已趨飽和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逐漸向中部地區轉移,并輻射至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做好產業承接轉移工作,帶動中西部的崛起與復蘇。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協調、可持續以及科學發展。

五、結論

綜上所述,加工貿易作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的一種重要的貿易方式,自從在中國出現以來就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有利有弊,但總的來說是利大于弊的,并且中國發展加工貿易仍有多方面的優勢,就中國現階段國情以及當今國際經濟大背景來說,這一貿易方式也將在中國長期存在并持續發展[7]。同時,針對現實存在的實際問題,中國加工貿易的未來轉型升級也應與新發展觀相一致,向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型。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加工貿易在中國發展的優勢,使其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最大化,同時盡量避免或最小化其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和不利因素,從而讓加工貿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和保障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有效動力,加速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前進步伐。

參考文獻:

[1]廈門大學《中國經濟問題》雜志社網站信息.Http://xmu.省略

[2]沈玉良,孫楚仁,凌學嶺.中國國際加工貿易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

[3]顧衛平.中國對外貿易戰略性進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中國海關統計年鑒.中國海關雜志社.

[5]孫文杰,王巖.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和轉型升級.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年第17卷第5期.

[6]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網站信息. Http://Ggjs.省略

加工貿易結業論文范文二: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探討

摘要:進料加工貿易以進料加工手冊為起點,雖自手冊備案開始即全程監管,但因各種不可避免的企業趨利心理及客觀上本身即無法全面監管而帶來的名義上雖監管,但實際上無法監管的現實,再慮及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所帶來的其他各項問題,筆者認為進料加工這種貿易方式勢必逐漸被更易簡單操作、更節省監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劃一、更使貪利者無從隱藏的貿易方式所替代。

關鍵詞:進料加工貿易;海關監管;出口退稅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帶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加工貿易以三來一補為起點(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而近年來進料加工已逐步占據主要地位(進料加工是指國內有外貿經營權的單位用外匯購買進口部分或全部原料、材料、輔料、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裝物料加工成品或成品后再返銷出口的業務)。

在進料加工貿易下進口的原料免稅,出口可退稅,且進料加工貿易在外匯創收,技術進步、稅收貢獻等各個方面都優于三來一補貿易,故不僅政策鼓勵,企業亦樂于享受免稅并退稅的政策。但在進料加工貿易看起來很美的外表下亦隱藏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海關監管所面臨的問題

1.加工貿易手冊的形式化問題

進料加工貿易以開立貿易方式為進料對口的加工貿易手冊為起點,在手冊中海關要求備案各款出口成品、進口料件的品名、規格型號、數量、單價、總價,并備案成品對應料件的單損耗情況。但因對各項需備案項目應細化至何種程度缺乏標準,故海關操作彈性較大,有的企業可能因產品本身型號較單一,而將成品備案至最細化的型號,而有的企業因產品型號繁多(有的多達幾百種),而將成品按類別進行備案。而對按成品類別進行備案的企業則其單損耗亦勢必需按類別備案,但相同類別不同型號的產品會因尺寸大小的不同、工藝流程的不同而導致其實際的單損耗并不相同。現行很多客觀上僅能以成品類別來備案的企業的做法是將各種同類但不同型號成品的單損耗進行加權平均,在加工貿易手冊中備案的即為此經加權平均的單損耗率,亦即形式上的單損耗率,但一經備案的加工貿易手冊將成為企業進出口報關及海關檢查的依據,也即依據即可能演變成形式上的依據,在源頭上即與實際存在客觀上的差異。

但若慮及此問題而要求所有企業的成品均需以最細化的規格型號來備案,則很多型號繁雜且產品更新換代快的企業將面臨無法操作的困難,企業報關人員即使每天都沉浸在不停地更新成品、審海關編碼、審單損耗的過程中可能仍無法滿足市場變化的要求。

2.進口料件與出口成品監管問題

因進料加工貿易下進口料件免稅進口,且海關對于進出口的實際查驗均采用抽驗,故即存在部分企業可能免稅進口的料件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即本是與手冊上備案的料件不相關,或僅是類似的物料卻以手冊上料件免稅進口。

因進料加工貿易下進口料件為免稅進口,故不允許在未補稅的情況下制作產品內銷,即使對這部分進口料件的邊角料及產品生產過程的廢品均存在補稅的問題,但現實情況下有部分企業為了規避一般貿易打稅進口材料生產內銷產品的成本或申報過多邊角料或過多廢品無法平衡手冊的備案且補稅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的問題,可能采用廢品或次品充成品報關出口以平衡手冊的方式。

因上述手冊本身備案時即與實際存在差異,且在進出口時亦存在可能的監管漏洞,并且既使手冊備案時正確無誤,但生產過程是有很多無法客觀化的變數的,而手冊備案的僅是客觀的單損耗,故在海關下廠對進料加工企業的進口料件與庫存存貨進行查對時,按手冊備案計算的相關庫存將與實際企業的庫存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企業為可消化這部分差異帶來的罰款、補稅問題又勢必想出很多辦法,如偷梁換柱、指鹿為馬等等。

二、稅務管理的問題

1.進料加工貿易下關聯交易的問題

現行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多是先由投資者或與投資者密切相關的人員或公司先在境外注冊境外公司,該境外公司負責向海外供應商實際購買料件,亦負責向海外客戶接單并實際銷售,而大陸境內的進料加工企業的料件向該境外公司以進料加工方式免稅購進,生產的成品亦報關出口給該該境外公司。因進出口對應的都為實際上的關聯公司,故進口與出口的單價都存在可隨意調整的漏洞,而在現行對國際貿易各類信息的共享程度非常有限且境內外稅負相差較大的情況下,這類關聯交易的稅收問題將是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

2.出口退稅的監管問題

因可能存在進口料件的混淆進口,出口成品的殘次充出口、進口料件與出口成品的單價隨意調整等問題,而稅務部門在受理出口退稅申報時以企業的進口報關單及企業的賬務處理為依據。故可能造成參與出口退稅的各項數據的真實性問題。

三、與一般貿易方式相比存在政策明顯偏移問題

1.進料加工企業進口料件時免稅進口,且進口料件因可采用收匯差額核銷故可不對外付匯,故進料加工企業可大大減少進口料件部分稅金及購買成本的資金占用,但一般貿易企業進口原料需實際付匯購買且打稅進口。

2.因進料加工貿易企業實際上對的供應商及客戶均為自己的投資者,且在收匯核銷上可采用差額核銷(即將出口收入金額減去進口料件的金額后的差額收入外匯),而一般貿易企業僅在收匯核銷上僅能采用全額核銷,而出口退稅均需在收匯核銷后方可參與退稅計算,故進料加工企業因其進口報關單亦可參與收匯核銷,故其在收匯核銷上明顯占時間上的優勢,從而 在收回出口退稅資金上亦占先機。

四、更易操作、更易監管亦更公平貿易方式的探討

如上所述,進料加工貿易以進料加工手冊為起點,雖自手冊備案開始即全程監管,但因各種不可避免的企業趨利心理及客觀上本身即無法全面監管而帶來的名義上雖監管,但實際上無法監管的現實,再慮及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所帶來的本文所述的各項問題,進料加工這種貿易方式是否有可再改進的空間?或者將如三來一補一樣將逐步淡出歷史舞臺?而換之而來的將是更簡單操作、更節省監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劃一、更使貪利者無從隱藏的貿易方式?

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幾點作探討:

1.因進料加工貿易料件免稅進口,成品亦免稅出口,故海關從手冊備案至手冊核銷全程均對進料加工貿易進行監管,但因客觀存在監管難的問題,極易導致花費巨額的監管成本但整個的監管過程仍流于形式,且容易滋生本文所述的眾多問題,故筆者認為應逐步地縮小加工貿易的規模直至最終完全取消此一貿易方式。企業進口料件需以實際價格報關交稅進口,成品出口仍適用退稅政策,且成品出口報關單上價格亦應嚴格按實際價格報關。海關可將原用于監管進料加工手冊的人力物力用于對交易真實性(包括實物真實與價格真實)的監管。

2.在取消進料加工貿易的操作下,降低了企業采用關聯交易轉移稅收的操作空間,在現行的稅收政策下企業的實際稅負率勢必大于現行進料加工貿易操作方式下的稅負率,故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以平衡貿易方式變動對企業帶來的沖擊。

五、結語

進料加工貿易在我國的經濟舞臺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對外貿易的形式應有不同的更新,在一種貿易方式已帶來極大的弊端的情況下我們應不斷開拓,尋求更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更利于監管的嶄新模式。

參考文獻:

篇(2)

一、加工貿易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25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對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擴大就業、推動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7%;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加工貿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04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47.6%;其中出口2418億美元,占比55.2%,進口1629億美元,占比39.5%;加工貿易增值率47%;當年創造貿易順差789億美元。多年來,加工貿易累計創造3000萬個就業崗位,累計貿易順差3942億美元。

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占總加工貿易的80%;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達77.5%,高于來料加工出口2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別為90.2%、6.6%、3.2%,增速分別達到43.5%、16%和53.8%。同時,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也達到76%,高于來料加工進口26.2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分別為93.4%、4.1%、2.4%,增速分別為41.9%、9.2%和64.4%。是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275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51.9%,其中加工貿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02億美元,加工貿易占到90%左右。

從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看,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帶來國際產業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開始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分銷網絡、供應鏈管理以及研發、運營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這無疑為我國加工貿易未來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對的新機遇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當前,一般制造業已成為全球供給普遍過剩、邊際收益嚴重遞減的成熟技術行業,國際相對價格的剪刀差已從工農業產品之間轉化為知識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發達經濟的優勢已轉型升級到虛擬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階段。我國不是新技術的策源地,而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運營中心,而是中低端技術和產品加工制造環節的供應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低生產成本優勢,在全球占有明顯有利的地位,“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的國際競爭優勢,是現階段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因此,通過新形式的加工貿易來提升我國的加工制造能力,為世界大跨國公司提供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以及管理的配套體系,是加快我國企業“干中學”過程,積累全球化大生產經驗的最有利捷徑。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產品內部的工序或工藝細分化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一個趨勢是隨著跨國公司在空間上把不同的生產環節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地區,建立研發、生產和分銷系統的全球體系,使國內分工轉化為國際分工;另一個趨勢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帶來產業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本、技術、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間和范圍集聚所帶來的外部性規模效應。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不僅由于“成本驅動”而把采購、加工制造、組裝配送環節轉移到中國,同時由于“市場驅動”而把技術、管理和資金帶進中國。而且,由于中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跨國公司不得不主動把區域研發中心、運營管理總部、地區物流中心逐步轉移到中國。可見,國內市場的充分競爭,是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管理和資金資源的重要手段。中國低生產成本優勢與跨國公司生產以及綜合物流運作能力相結合,就可能形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網絡提供從采購、加工制造、倉儲運輸一直到分銷和售后服務的合作。從發展前景看,全球化不僅可以帶來使中國加工制造能力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的機遇,而且能夠創造把加工貿易升級為綜合優勢的機會,使加工貿易的發展開始新的轉型。

再次,我國目前的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產品或工序上,即主體技術和加工制造檔次仍處于低端。我國與印度相比,雖然后者對外開放比我們晚12年,近年來實際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只接近我們的十分之一,整體經濟實力有明顯差距,但印度近年來通過吸收新技術、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僅在著名的軟件、信息技術咨詢、呼叫中心、芯片設計以及未來的金融服務、工業工程、風險和行為分析以及藥品研發等服務領域為跨國公司提供海外分包業務,從而大大壓低了世界服務業成本;而且在汽車、制藥、化學制品以及資本貨物等領域正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并吸引世界大跨國公司尋求規模化進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應當盡快把我國加工制造技術整體升級到中等檔次,而且應加快形成生產和研發、品牌優勢。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貿易發展的新戰略,促進其轉型升級。

三、加工貿易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

l、擴大加工貿易活動的領域,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作為涉及外資、外貿和國內產業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要重點考慮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國內產業、企業、產品以及產品內部工序的帶動、輻射和擴散作用。在吸引外資和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要考核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國外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加工配套的情況,鼓勵包括民營中小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系和全球采購體系。在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同時,應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切實解決國內中小企業缺少融資能力、缺少國際市場資訊和人才、缺少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缺少技術和產品更新能力等具體困難,使更多國內企業在為跨國公司提供配套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走出去”搞加工貿易。

2、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通過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合作提升外資的技術、管理和資金檔次。要鼓勵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更高層次的合作配套,不斷加快“干中學”和畢業的速度,使加工貿易環節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提升到輔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級到高級復雜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組裝環節,真正掌握參與和管理全球化企業的經驗和竅門。在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競爭的準入平臺,創造更規范的投資和競爭環境,比優惠政策競爭更重要。

3、加工貿易的主體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為主轉變。目前,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占80%,民營企業僅占5%;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基本是外商投資企業。這反映了國內企業目前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從長遠來看,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主動參與全球化的進程,可以充分發揮我國在資源配置、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控制等方面的優勢。因此,下一階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點,應是培育、鼓勵、扶持國內企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研究制定有關政策,鼓勵國內企業通過國際合作以及政產學研聯合,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搞進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數國內企業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國際資訊網絡,應考慮建立開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合作機制。

4、對加工貿易要從嚴密監管向風險管理、貿易投資便利與規范高效科學的監管方式轉型。對此,一是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和隨機檢查監督制度相結合。對加工貿易的監管,最大的難度是遍地開花,監管執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應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包括合同、票據、憑證以及財務帳目等原始資料。數據的完備性,企業誠信狀況的評級及違法記錄,企業法人代表和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等明確的規定;建立監管部門與企業的良好伙伴關系,把責任重點轉移到企業自身而不是監管部門。監管部門在確保加工貿易企業貿易便利和誠信的前提下,實施隨機的檢查監督,一旦發現有違法行為,則嚴懲不貸。作為企業守法自律機制的保證,對企業誠信狀況要有一套相對完備的評價體系。這套體系應與企業其他誠信認證系統相兼容,以全面獲得企業是否講求誠信的資料和數據。只有處理好企業自律和高效執法之間的關系,才能夠真正提高監管效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的現代監管制度。這套制度首先是規則化管理,不能隨意改變或任意解釋;其次是有明確的執行程序,公開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組織架構,這種架構應是由海關、邊檢、工商、稅務、口岸管理等縱向一體化組織分別管理向扁平化的綜合協調監管的組織架構過渡;最后,監管應當是簡明有效。雖然加工貿易星羅棋布、遍地開花是中國特色,但監管體系建設仍應逐步向國際規則接軌。在這方面,政府職能要真正實現轉換,明確監管部門的第一要義是提供“服務”,然后才是有效“監管”。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求加快監管體制的改革,包括調整監管職能,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使監管有利于加工貿易的發展而不是增加發展的障礙。

三是大力發展電子化監管體系。在簡化程序的同時又要保證有效監管,就應加強監管手段和工具的現代化,包括監管的電子和網絡化改造。目前存在著一種傾向,即技術和網絡投資過度,投入了巨額資金改造技術和設備,使監管的技術基礎設施達到了國際水準,但這些技術設備的應用效能很低,出現了硬件過度發展,軟件嚴重滯后,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改變這種情況的一個辦法,就是從監管對象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電子基礎設施的軟硬件投資和改造,并提高監管部門的應用水平和能力,從而形成有形和無形監管相結合的新監管體系。

篇(3)

[關鍵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產業升級

一、引言

我國的加工貿易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發展的,我國的加工貿易1978年起步,從無由有,從小到大,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加工貿易已經占據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工廠”大背景下,必須借鑒世界其它國家加工貿易的先進經驗,并聯系中國的實際,從戰略的角度來思考和改革我國的加工貿易。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為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明確了方向,也標志著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開始。

二、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原因

加工貿易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一種重要方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加工貿易己成為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方式之一,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但加工貿易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呈現新的特點,中國的加工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我國加工貿易迫切需要轉型升級,以實現平穩發展。

1.國內原因

(1)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的現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轉型升級進程加速。具體表現如下:①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明顯改善。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帶來大量新產品、新技術,形成了新的產業。②加工貿易的產業鏈不斷延伸。隨著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產業集聚效應導致產業鏈向上下游環節的延伸,同時還將一些本土產業納入加工貿易引致的國際生產活動,從而不斷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③加工貿易“區域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2)我國加工貿易作用。①增加外匯收入。②增加勞動就業。③吸引外商投資。④促進產業升級。

(3)我國加工貿易現存的問題。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①加工貿易產品技術含量低,產業升級作用有限。②與國內產業的關聯度低,產業波及效用小。③利用加工貿易走私、騙稅的情況嚴重。④加大了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國際原因

(1)國際環境存在的機遇。國際環境是影響加工貿易發展的外部條件,在新的世紀里,國際環境將呈現新的特點,這為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①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②貿易投資自由化的發展和國際資本流動的繼續擴大為發展加工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③新一輪世界經濟結構的再次調整和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為我國加工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

(2)在國際環境中面臨的挑戰。①發達國家壟斷高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②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價格持續低迷。③區域內貿易額占本區域對外貿易額的比重越來越大。④國內市場被外國產品占領的份額明顯提高。

三、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我國加土貿易的蓬勃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加工貿易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小容忽視,正確認識和解決這些制約因素將成為我國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產業基礎問題

(1)勞動力供給。(2)技術水平。(3)技術吸收和創新能力。

2.監管體制缺陷

(1)加工貿易遍地開花對監管形成了嚴峻的挑戰。(2)加工貿易的監管政策滯后于業務的發展。(3)加工貿易周期長,涉及部門多,監管難度大。(4)現行分類管理辦法不利于加強懲罰走私的力度。(5)海關本身的監管力不足,監管任務重,法律意識有待提高。(6)技術標準不規范。(7)審批把關不嚴。(8)保證金臺賬制度需要進一步落實。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3.政策環境弊端

(1)沒有退還企業所繳納的全部增值稅。(2)免稅優惠造成國家稅收的大量流失。(3)走私活動猖撅。(4)加工貿易政策嚴重威脅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就業。(5)外資在加工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6)地區差距拉大。

四、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策略

1.改善產業基礎的策略

(1)仍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短期內,雖然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增殖率低,但畢竟能吸納一部分人就業,增加一部分國民收入,國家也能得到稅收,所以,目前我國仍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生產環節的加工貿易。

(2)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的力度通造就大批適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所需的技術和管理類人才,吸引國外高層次人才到我國創業,為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結構。提升加工貿易企業技術開發、創新和行銷能力,著力吸引外資公司把技術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研究設計和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我國,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升級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實現加工貿易的主體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為主轉變。

(4)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需要國家在促進加工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設立具有標志性的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貿易政策時,應將高新技術產業與一般制造業區別對待,鼓勵企業利用加工貿易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

(5)促進加工貿易產業內優化升級。要實現加工貿易產業內優化升級,除了在產業鏈中游精選,從事加工制造鏈增值大的環節之外,還可進入如下三個產業鏈的重要延伸領域: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提高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能力;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積極發展國際物流和配送業務;向產業鏈配套拓展,進入關鍵零部件和設備制造業。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加工貿易由OEM向ODM、OBM轉變;以保稅區轉型和建立保稅物流園區為中心;促進加工貿易國內配套產業的發展。

2.改革監管體制的策略

我國在改革加工貿易的監管模式時,要盡量吸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但不可完全照搬任何一國的模式,必須從中國的現實出發,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加工貿易監管模式。

(1)主動突破傳統監管理念,創新引領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這看似合理的傳統監管理念上制定的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己嚴重不適應當前產業垂直分工引起的產業鏈環節外包化的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如不加以調整必將嚴重制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2)正確處理“加強監管”與“促進發展”的關系。從本質上講,“加強監管”與“促避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促進發展”是目的,“加強監管”是手段.

(3)完善加工貿易管理制度的原則。首先是規則化管理,不能隨意改變或任意解釋:其次是有明確的執行程序,公開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組織架構,這種架構應是由海關、邊檢、工商、稅務、口岸管理等縱向一體化組織分別管理向扁平化的綜合協調監管的組織架構過渡;最后,監管應當是簡明有效。

(4)博采眾長,優化我國加工貿易現代監管制度。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管理制度應選擇銀行擔保為主、先征后退模式,以后逐步引導加工貿易企業進入出口加工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在未來形成多元化的加工貿易管理體制格局。

(5)貫徹分類管理的思路,實現多種管理模式的共存。根據國家產業、環保等政策以及監管成本效率,明確加工貿易政策的適用范圍;完善特殊區域管理政策,進一步落實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的政策定位,充分發揮其區域封閉管理的優勢;加快對出口規模較大的加工貿易企業推廣電子聯網、電子手冊等新的監管模式,為大型企業創造更加有效率的運行環境,對信用記錄不良、運作不規范,或首次從事加工貿易、信用無法判定的企業要實行“保證金實轉”、擔保等辦法,在提高政府退稅效率的前提下,還可以考慮對其深加工結轉時部分稅金實行“先征后退”。

(6)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提高監管水平。大力發展電子化監管體系,從而形成有形和無形監管相結合的新監管體系。

(7)健全加工貿易服務體系。首先,健全和完善國家相關政策.如稅收政策,金融政策,外經貿政策,產業政策。其次,加強監管部門的有機協調與配合,形成對加工貿易協力共管的格局,提供優質服務。最后,大力發展我國服務業,提高服務水平。

(8)大力推廣“大通關”試點取得的成功經驗,提高監管的效率。要大力推廣已經在上海“大通關”改革試點中的成功經驗,實行“異地報關、電子報關、提前報關”,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天候查驗,24小時通關”。對于對通關效率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實行“提前報關、艙單后核;即時提貨、機場直遞;實時監控、卡口驗放”的通關模式。

3.優化政策環境的策略

(1)產業政策引導。從事加工貿易必須以不損害國內產業和同類產品生產者的利益為前提。因此,必須將加工貿易的發展納入國家產業政策的范疇。可采取以下措施:國家經貿委有關部門應對加工貿易合同進行必要的評估;提高企業加工貿易中的國產原材料的采購率;促進加工貿易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的國產化。

(2)經濟政策支持。在貿易政策上,應當對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放開加工貿易經營權,對不具備加工能力的協資企亞取消其加工貿易經營資格,確保加工與貿易有機結合。在財稅政策上,實行擔保條件下的保稅政策和財政信貸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政策相結合的制度。在有條件實行封閉式監管的保稅區域;對沒有條件實行封閉加工的企業,實行財政信貸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制度。作為境外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境外加工貿易是我國企業走出國門的重要方式,對推動企業國際化經營、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擴大出口具有重大的意義。

(3)海關監管制度。參照國際慣例,結合我國的國情,制訂統一的加工貿易管理法規,用法律來明確加工貿易的概念、性質和制度程序。進一步加強監管海關力度,促進企業的依法納稅意識。在堅持銀行保證金臺帳制度的基礎上,落實好分類管理,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對資信良好的企業繼續實行臺帳空轉,對資信不好的企業和敏感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以增強海關監管的有效性。運用出口加工區模式管理加工貿易。在借鑒國外的經驗后,本文建議把出口加工區模式作為加工貿易制度變遷的合理選擇,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引導現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出口加工區轉型,成本低,見效快,符合國家規范加工貿易管理的初衷;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在不同的地區設立不同層次的出口加工區;在中西部地區設立出口加工區,享受與沿海加工區同等的優惠政策。超級秘書網

五、結論

綜上所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戰略。首先,應把引進來、扎下根、本地化作為不同階段的目標和任務,創造產業、產品、工序的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良性機制;其次,加工貿易應由加工制造為主逐步向采購、加工制造、分銷服務、售后服務以及研發、信息資訊等方向轉型升級,沿著價值鏈逐步由低向高、由簡單向復雜、由生產向綜合服務和全球運營方向轉型升級,其中全球化綜合人才的培養和選擇機制至關重要;再次,加工貿易的未來轉型升級應與新發展觀相一致,向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型。

參考文獻:

篇(4)

1.1私營企業增長迅速

由加工貿易出口構成層面來看,私營企業在2001年時,占據0.22%,加工貿易額為5.26億美元;至2006年時,所占比重上漲到2.1%,加工貿易額達到176.75億美元。而由加工貿易進口構成層面來看,私營企業在2001年時占據總比重的0.1%,加工貿易額為2.5億美元;至2006年時所占總比重上漲至1.3%,加工貿易額增加為109.5億美元。六年時間外資企業的貿易額實現了33.6倍增長,而私營企業增長速度則更甚與外資企業,達到了43.8倍的上漲水平。

1.2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

2009年時,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了總比重的81.4%,而來料加工貿易所占比重降低至18.6%。不難看出占據我國加工貿易主體地位的便是進料加工貿易,并且其所占比重呈現上漲的趨勢。

2我國出口加工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較大比重

通過對深圳工業產業的調查后發現,其加工貿易總比重中,有70%均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這70%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所掌握核心技術的產品不足5%。另外,我國企業投入研發與銷售收入的比例還不到發達國家與地區的五分之一。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直接延長了產業技術進步的周期,使得絕大多數企業的關鍵部件以及技術均依靠與進口,直接對這些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及提升利潤空間帶來了阻礙。

2.2高污染,高耗能產業比重較大

我國出口加工貿易中,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占據極大比重,尤其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加之過于重視就業率擴大以及短期經濟效益,并且加工技術不夠先進,使得我國進出口加工貿易在發展與引進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測算,我國每生產世界GDP的5%左右便需要消耗掉30%-40%的資源。另外,來華投資的出工外商加工企業,不僅對我國土地資源、勞動力等進行利用,更是尋找到我國尚未健全的環境保護體系中的漏洞,將資源價格進行扭曲,將許多其本國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加工業轉移至我國。

2.3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基本處于國際產業增值鏈條低端環節

我國加工貿易產品處于國際產業鏈條的低端環節中。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能夠占據價值鏈上游,隨著不斷投入設計與研發,能夠促使產品保值增值。目前我國多數出口加工貿易企業均處于價值鏈低段,不得不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換取甚少的價值增值,不利于長久發展。

3我國出口加工貿易完善對策

3.1改善加工貿易產品結構,推進服務加工貿易發展

各級政府需要定制出一系列有關政策,推動我國加工貿易鏈條能夠在國內完善運轉,這樣才能夠使得相關企業把握更多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內容,有傳統的單純加工發展為能夠自主創造、營銷以及服務等。另外則需要根據目前實際情況重新定制頒布限制類商品以及禁止加工貿易的商品目錄,將落后的低技術含量、高污染以及高耗能的進出口加工貿易阻擋在加工貿易優惠政策之外,保護具有綠色環保特點的加工貿易的發展。

3.2提高加工貿易監管力度

首先需要利用“圈養式”代替傳統的“漫山放羊式”,對進出口加工區進行模式管理,其管理需要始終貫徹限制增量、規范經營,優化存量以及提高水平的總原則。這樣的管理模式能夠使得各級政府對進出口加工貿易企業實行規范化管理。另外,我國需要不斷健全以及出臺新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定制出相應進出口加工貿易準入規定,將目前諸多監管機構各自為政的現象改善,促進重點部門,如稅務、海關、外貿等對進出口加工貿易的協調監管,提高監管的力度以及有效性。

3.3促進加工貿易企業技術創新

篇(5)

本文其余部分結構如下:第二部分是相關文獻的回顧;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工貿易模式困境與產業轉移;第四部分分析了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中的區域和諧發展問題;第五部分為基于中國紡織服裝業出口的一個經驗研究;最后是簡短的小結。

二、文獻回顧

有關產業轉移的理論研究可以追溯到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1936)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說”。他以日本的棉紡織業為例分析了產業跨國梯度轉移的過程,從而奠定了產業國際轉移的理論基礎。后來小島清(1973)在“邊際產業擴張論”中提出了產業移植的比較優勢這一概念,從比較優勢變化的視角探討了國際產業轉移規律,揭示了產業跨國轉移的根本動因。20世紀60年代,Ver-non(1966)的“產品生命周期說”從技術層面解釋了產業在國家間的梯度轉移問題。這些理論較好地解釋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現象。維爾斯的小規模技術論、拉奧的技術本地化優勢、坎特威爾等的技術創新升級理論則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解釋了產業轉移。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國際分工中出現了一個新現象:產品內(Intra-production)分工代替了傳統的產業間(Inter-industry)分工和產業內(Intra-industry)分工。所謂產品內分工,指通過產品制造中生產環節的工序分解,把產品的生產過程分散到擁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國家進行,從而實現了產品生產進而貿易等資源優化配置的全球分工模式。產品內分工理論的興起和發展,較好地解釋了以跨國公司主導的FDI方式下的國際產業轉移的新特點。Helleiner(1973)首先觀測到了在縱向一體化條件下跨國公司主導的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存在著勞動環節轉移這一產品內分工的新形態,從而奠定了產品內分工理論的基礎。其后,Finger(1975)分析了發展中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的海外組裝(Offshoreassembly)這一產品內分工現象。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承接產業轉移的產品內分工新模式不斷出現,相關的理論研究也日益增多。這個時期以來對產品內分工的研究基本沿著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其一,分析產品內分工的收益分配,并據此解釋產品內分工的主導因素。比如Hederson(1991)的網絡壟斷性的國際市場結構決定了產品內分工中的貿易利益分配。Gereffi(1994,1999)從產品內分工中的商品鏈(GlobalCommodityChain,GCC)地位的不平等這一現象出發,解釋由于進入壁壘的不同造成的產品內分工的不同收益分配。其二,通過產品內分工解釋其對國際貿易、技術創新等的影響。有些學者得出的結論是產品內分工能夠促進國際貿易,改善參與國的福利水平,比如Amdt(1997,1998)的研究;而Deardorff(1998)的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同時,中國東部沿海區域通過加工貿易等方式融入了國際市場,國內外學者也開始把研究的目光轉向了這方面。Rahardja(2007)通過分析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機械產品貿易,發現中國出口的增大并沒有形成對東南亞出口的擠壓,原因就在于東南亞國家增加了對中國中間產品的出口份額和提高了出口單價。

產業轉移在中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轉移的基礎、模式、效應等方面,其中就包含產業梯度轉移理論和實證研究。陳建軍(2002)分析了產業梯度轉移和東擴西進戰略,并用浙江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施建軍等(2007)通過借鑒歐盟東擴和泛珠三角的經驗,提出了長三角擴張有利于資源互補、產業分工協調和結構優化升級,從而更有利于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觀點。劉志彪(2007)對全球價值鏈和國內價值鏈進行了比較研究。卓越等(2008)通過對中國紡織業的分析,認為跨國采購商主導的分工格局和升級控制,把從事加工貿易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鎖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從而陷入“悲慘增長”。

梳理有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從產品內分工的視角來研究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和諧發展問題目前還不多見。本文在已有的產品內分工研究基礎上,提出通過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和產業升級及產業梯度轉移,擴大內需,實現區域的和諧發展。

三、加工貿易模式的困境與產業梯度轉移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體系,為中國企業找到了進入全球最終市場的途徑。中國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左右,屬于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對于大國來說,這種外向型戰略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本身就難以為繼,全球經濟危機更有可能使其雪上加霜。

(一)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式微

1經濟增長速度趨緩

在經歷接近30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的增速將趨緩:2003--2007年每年高于兩位數的增長將告一段落,2008年的經濟增速為9.3%,2009年預計增速為8%左右。傳統的依賴外貿出口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將面臨新的考驗。

在出口方面,1981--1992年間,一般貿易出口額大于加工貿易出口額,1993年加工貿易出口額首次超過一般貿易出口額,期間盡管1994年一般貿易出口額略微大于加工貿易出口額,但此后加工貿易出口額開始逐步超過一般貿易出口額,2005年達到最高的1014億美元后開始緩慢回落,但仍然遠遠超過一般貿易出口額。在進口方面,剛開始是一般貿易進口額大于加工貿易進口額,然后在1994--1999年間加工貿易進口額大于一般貿易進口額,此后一般貿易進口額又超過了加工貿易進口額。總體而言,呈現出一般貿易進出口額所占比重下降而加工貿易進出口額比重上升的趨勢(詳見圖1、圖2)。

從產品內分工的視角看,東部地區乃至全國以加工貿易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是高能源消耗、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的代工制造模式。這種代工模式的邊際回報率已經處于下降區問,外貿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力也在下降,跨國公司主導的FDI代工模式的技術擴散效應也不明顯。更嚴重的是,這種模式不利于本土產業升級和提升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和諧,也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可持續發展。

2資源和環境約束加大

過去的外向型、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資源消耗擴大。據統計,中國工業部門每年多用能源約2.3億噸標準煤。中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僅為30%,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無論是按照每千克石油當量產出的GDP,還是單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計算,目前中國比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低15%以上,比歐盟國家則低40%以上。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但沒有出現能源消耗彈性系數的下降,而是出現了近幾年能源消費的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反常現象。此外,中國的戰略資源石油和重要工業原材料對外依賴嚴重。

3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加劇

產品內分工下的東南沿海地區以代工模式參與國際分工的另外一個影響是導致中國地區差距進一步加劇。本來在要素充分流動的情況下,東部地區參與國際分工吸納中西部的勞動力和原材料,通過國際貿易能夠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從而縮減地區差距。但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以產品內分工方式參與的國際代工生產,其增長收益是偏向于資本、出口和政府的。已有的研究表明,代工模式下的收入主要流向了資本的所有者跨國公司、以稅收獲利的地方政府以及某些資源和能源的壟斷部門。從而,產品內分工下的代工模式不但沒有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而帶來的地區差距的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了地區經濟差距。地區發展差距的進一步加大不利于社會和諧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困境的突破:國內價值鏈構建中的產業升級與產業梯度轉移

東南沿海地區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下的代工模式所遭遇的困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空間遭遇了瓶頸。跨國公司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下產品內分工把東部沿海地區嵌入在國際價值鏈的最低端,即原始設備制造(OEM)階段,其設計、品牌、銷售以及關鍵零部件等都處于跨國公司控制之下,跟國際市場的最終需求之間聯系薄弱。因而中國盡管能夠以成本競爭優勢獲取加工貿易方式的國際代工生產,但正是由于這種生產選擇的成本導向使得中國在國際需求發生變化時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就是這種分工格局下國內市場的割裂。這種割裂表現為加工貿易的零部件和中間產品來自國外進口,東部沿海地區是以土地資源吸引了包括中西部在內的勞動力資源與跨國公司通過FDI帶來的資金、成熟技術以及設備等結合進行生產,然后出口世界市場。候鳥式的加工貿易方式跟國內市場沒有太緊密的關聯。不但如此,這種產品內分工下的代工模式還進一步割裂了國內市場:原來的國內裝備制造業的市場被其進口設備奪走、優秀人才被挖走、本土品牌被合資收購等方式后退出市場,等等。

面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在國內價值鏈構建中通過產業升級和產業梯度轉移突破加工貿易企業的困境。產業升級和產業梯度轉移都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本身也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而來,在經歷這么多年的發展后,也必然面臨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現實問題。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只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1加工貿易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按照Humphrey(2002)的觀點,可以分成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但對于產品內分工下嵌入全球價值鏈中的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而言,必須尋找新的思路。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成本優勢喪失的同時,已經完成資本和一些技術的積累,因而,已經具備了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的可能性。此外,在鏈條升級方面,加工貿易產業可以從原來的加工制造向生產業、物流、品牌等升級,而把制造加工環節轉移出去。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市區的一些生產企業,比如上海制造局改造成為上海智造局,從原來的生產制造升級為創意產業園區的智造。

2加工貿易產業轉移

對于一部分有能力有條件通過產業升級擺脫過去價值鏈中低成本價格競爭的加工貿易企業,這當然是一種最優選擇;但并非所有的企業都得放棄成本競爭的利器。加工貿易產業本身成本導向屬性決定其總是在尋求成本洼地。從這個層面而言,加工貿易的產業轉移是繼續尋求成本競爭的一種現實選擇。同時,產業的升級也需要產業轉移為其騰出空間。通過加工貿易產業的轉移,把加工生產轉移到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乃至中西部地區去。從而在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仍然能夠利用成本優勢保持出口份額。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都屬于尋找新的競爭優勢的行為,而那些不能升級或轉移的產業將被市場淘汰。

3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和轉移的結合——國內價值鏈的構建

基于成本的考慮,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后會更多地就近采購和就近雇傭;同時,通過企業前后向關聯形成的產業集群將通過分工的深化增加中間產品的種類和數量,最終擴大對中間產品的需求。隨著雇傭勞動工資收入的增加與采購的增加,國內銷售增加。在這一過程中,采購一生產一銷售等更多環節都在國內進行,從而國內價值鏈體系建立。隨著整個國內價值鏈的完善,國內勞動和資本獲取的收入進一步增加。

在國內價值鏈構建的進程中,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必然伴隨著產業的轉移。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均衡,國內市場呈現一定的梯度分布,這為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方面可以把東南沿海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從而為產業升級騰出空間。依據產品內分工理論的價值鏈升級,即為已經轉移出去的加工貿易企業提供生產,包括融資、研發、品牌、物流、銷售等環節。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又可以為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后的一些新興產業提供足夠大的國內市場需求。這時,加工貿易產業可以根據國內市場的反應更為迅速地調整產品、改進技術,進而完成產業升級。

過去東南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僅僅參與加工制造,處于價值鏈低端,與國外市場需求隔離,本土企業因為是被動嵌入在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中因而面臨升級困境。現在如果東南沿海在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和轉移的結合過程中完成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又反過來促進產業的升級,最終形成動態循環,促進經濟持續增長。

四、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與產業升級促進區域和諧發展

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與升級能夠促進區域和諧發展。這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1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

由于內部矛盾的積累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思路需要調整。而加工貿易的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能夠提高要素的優化配置進而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這包括勞動的合理流動和資金的合理流動以及技術的梯度分布過程中的流動。此外,加工貿易產業的梯度轉移還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能源和礦產資源。

2產業的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

按照產品內分工理論,東部沿海地區與后發區域應該形成專業化程度高、互補性強、城市間協作性良好、產業特色突出、制造業布局隨城市等級梯度發展的格局。產業的梯度分工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的梯度轉移后,為產業升級騰出了空間;二是后發區域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通過完善配套能力,在有選擇性地發展低成本和充分就業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實現國內價值鏈的構建。這兩者結合起來,能夠形成產業升級和產業梯度轉移的有效銜接進而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

3產業梯度轉移有助于實現社會和諧

發達國家的經驗已經證明,從工人靠近工作到工作靠近工人的改變,能夠促進家庭的和諧。在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中,相對以前背土離鄉的狀況,以農民工為代表的勞動力可以在距離家庭更近的地方工作,這有助于在工作的同時更好地關注家庭,從而大大提高家庭及社會的和諧。

4一體化的國內市場與一體化的國際市場促進區域和諧發展

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國內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的和諧發展,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表明,在一體化的國內市場和一體化的國際市場關系上,大國模式和小國模式有著極大的區別。探索一條區域經濟與區際貿易協調的內需主導型的開放經濟,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

總之,我們的分析表明:加工貿易產業通過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能夠促進區域和諧發展,從而實現共享式繁榮。

五、紡織服裝業的經驗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承接紡織服裝業的國際產業轉移,借助加工貿易的方式,紡織服裝產品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

1紡織服裝業的出口情況

1994年,中國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出口額為342.17億美元,2007年增長為1711.7億美元。但2006年以來,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出現了下滑。圖3比較直觀地說明了這一情況。

2紡織服裝業出口的困境

近年來,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調整、原材料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一些低附加值、資源性工業品的出口難度加大。其中,紡織服裝業出口所受的影響更大。據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在這些因素作用下,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明顯感受到傳統的出口競爭優勢受到削弱。第104次廣交會上,出現有訂單已經或準備轉向更具成本優勢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現象。當外部需求縮減后,出口進一步下降。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前6個月中國紡織服裝出口727.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多重因素使得紡織服裝業遭遇“寒冬”,其競爭力處于下降通道。

3困境的突破:升級和轉移

面對“寒冬”,一些大型紡織服裝企業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優勢,開始進入紡織服裝的品牌和設計環節,把紡織服裝的生產外包,完成產業價值鏈上的升級。在價值鏈升級的同時,紡織服裝產品能夠通過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質量安全和環保認證及檢測,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一些企業則繼續挖掘成本優勢,如通過進入國內市場或者把產品的生產進一步轉移到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其產業轉移可能包含三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省內轉移以實現雙贏。目前,紡織服裝產業的梯度轉移尚未出現大面積的跨行政區域趨勢,更多的轉移仍然在省內進行。典型的例子有蘇南企業到蘇北投資新廠轉移生產,粵南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慢慢向粵北和東西兩翼發展,福建、浙江一些產業集群也向周邊擴散。省內的低成本地區成為中國紡織服裝業梯度轉移的第一站。第二種途徑是向中西部轉移。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市場結構的巨大變化,內需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將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內地。目前,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主要產業轉移接受地的實際投資同比高速增長。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向中西部轉移,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能源優勢及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大量節省經營成本的同時充分帶動中西部資源的利用,使東部沿海的經濟要素與中西部資源要素互相結合,實現東中西部聯動,達成雙贏局面。此外,紡織服裝產業向內地轉移可以兼顧出口和內需的雙重需求。這種產業梯度轉移過程也實現了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從而成就多贏:既平衡了區域經濟發展,又完成了產業梯度轉移并保持了成本競爭優勢。第三種途徑是產業向海外轉移。目前除了部分優勢企業可考慮這種途徑,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要實現這樣的轉移還不成熟。最后,有一些中小企業由于成本優勢的喪失只能放棄出口,退出市場。

篇(6)

加工貿易是一國利用本國的生產能力和技術,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進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種貿易方式。伴隨著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專門化生產的日趨成熟,加工貿易的發展空間空前廣闊,充分利用本國的勞動力資源和技術含量獲取加工貨物的更高附加價值成為了眾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承接國際資本、技術和產業轉移、拓展對外貿易、發展民族經濟的一條捷徑。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以優惠的保稅政策吸引外資在沿海經濟特區開展“三來一補”等加工貿易活動,從此,我國加工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5億美元激增到2006年的8319億美元,增長了333倍;同期,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從5.7%提高到48.6%。加工貿易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增長點,對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作為一個內陸省份雖然加工貿易起步較晚,但省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充裕的勞動力為加工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在江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省內各項優惠政策的鼓勵下,江西加工貿易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當前產業西移、萬商西進的大好形勢下,如何抓住江西省作為中部省份的地理優勢,勇于承接西移的東部加工工業,突破性地發展江西加工貿易,并藉此擴大江西省的對外貿易,帶動江西省經濟快速增長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江西省加工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一)近年來,江西省加工貿易取得的成就。江西省加工貿易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主要以“三來一補”的簡單加工業務為主。近年來,在“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的戰略定位指導下,江西省加工貿易發展較快,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00年的1.99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3.72億美元(見表1);從事加工貿易業務的企業也從2000年的74家增加到2006年的196家;紡織品、服裝、鋼材、稀土金屬及化合物、農產品等成為了江西省的主要加工出口商品。

(二)江西省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江西省的加工貿易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全國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顯(見表2)。

2006年是江西省加工貿易發展最好的一個年份,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了13.72億美元,但這僅相當于廣東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0.4%,江蘇省的0.8%,山東省的3.2%。同時,從表2也看出,廣東、江蘇兩省的加工貿易均占本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而江西省的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對本省的外貿進出口總額的貢獻率僅為22.2%,江西省的加工貿易尚未成為本省的優勢領域。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江西省加工貿易仍未見有突破性的發展,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江西省加工貿易的加工商品簡單、加工層次較低、加工鏈條短。以2006年為例,江西省加工貿易項下大類出口商品僅14種,主要是紡織品、服裝、打火機、鞋類、智能卡等商品,加工還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上,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低。

2.江西省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數量極少。2006年,江西省有進出口實績的經營企業為1089家,開展加工貿易并有實績的企業為196家,僅占18%。而廣東省2006年實施了海關聯網監管的加工貿易企業就達1833家,這些聯網企業進出口總額已占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68%。

3.江西省的加工貿易尚未產生規模效應。到目前為止,江西省內尚未形成系統的加工產業鏈。全省的加工貿易還處于星星之火狀態,各個加工企業各自經營,互不關聯,嚴重影響了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和整體效益的推進。

二、沖破江西省加工貿易發展瓶頸需抓住當前東部產業轉移的契機

由于江西省底子薄、基礎差、技術相對落后等原因,僅憑本省自身的力量,省內加工貿易一時難有較大的突破,但如果江西省能充分認識到當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有利形勢,并在與東部產業對接中突顯本省的優勢,加工貿易必將有突破性發展。

(一)產業轉移。產業轉移是指某些產業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地區,是產業在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的動態變化過程。隨著國際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不斷推進,跨國運輸、通訊等經營成本大幅度降低,國際產業轉移成為二十世紀后半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

[next]國際產業轉移使全球經濟呈現出了區域波浪式發展態勢:經濟發達地區的創新型產業激活了當地的經濟,形成了經濟;當下一輪的創新產業出現時,這拔經濟轉移至另一經濟次發達區域,形成了當地的經濟;當這一經濟在當地失去動力時,又轉移至另一經濟欠發達區域,再次形成當地經濟。雖然產業在與當地對接時會受當地經濟現狀的制約而影響其效力,但對當地經濟來說,無疑是參與最新產業的歷史性機遇,會給當地經濟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迅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步伐,重點發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創新性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而將附加值較低的一般勞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向其他國家和地區大規模轉移,從而形成了當前新一輪的產業轉移浪潮。

與此同時,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東部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由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加工業為主,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普通機械制造業等成為了主要的加工貿易行業,其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的增幅尤其突出。此外,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也占有了較大的比重。產業提升讓東部地區在承接國外產業轉移時有了更強的競爭力,為我國東部地區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給東部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近年來,隨著東部地區民工荒的持續、環境壓力加大、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沿海省份生產成本不斷攀升。有統計表明,現在沿海地區的生產成本已經高于中西部地區30%-50%。一些尚未進駐中國大陸的外資企業放棄在東部沿海城市設廠打算,而是直接把經營地點定在了中西部地區;有些已在沿海設點的外資企業也漸漸僅以東部城市作為面向世界的窗口,而把生產基地轉移至成本較低的內陸省份。陸續向中西部遷移的沿海產業資本越來越多,這為中西部地區承載東部產業轉移提供了空間。

(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江西省在中西部地區優勢明顯。在中西部地區當中,江西省具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特別是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優勢和條件。

江西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是中部地區唯一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毗鄰的省份,是東部沿海省份的后方;同時,江西省又位于中西部地區的前沿,是中西部地區走出去的必經之地。江西省與武漢、南京、上海、深圳、港澳等中心城市相鄰近,直線距離僅六、七百公里。這種區位優勢為江西省承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這三個最具經濟活力、最富饒地區的輻射,并為其配套服務提供了極好的地理條件。

江西省物產豐富,長期以來是東部沿海省份加工貿易生產所需生產原料的供應基地,水利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淡水養殖等資源非常豐富,極具開發潛力。

改革開放近30年來,江西省工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產品的配套生產能力不斷增強,飛機、汽車、醫藥、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已粗具規模。在農業方面也已涌現了一批有特色、有規模、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農副產品基地。近年來,江西省的交通運輸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原有的鐵路交通樞紐外,南昌、九江均有較大規模的集裝箱碼頭,六條高速公路相繼竣工,省會南昌的國際空港也增開了直至韓國、澳洲的國際航線,基本形成了便捷的水陸空交通網,可以為加工貿易提供快捷的物流保障。

與東部地區相比,江西省生產成本較低,江西在工業用地、水、電、住房等方面供應相對充足,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勞動力成本只相當于沿海發達地區的一半左右。

廣東、江蘇等省加工貿易迅速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一個區域加工貿易的發展是伴隨著該區域充分參與國際分工,積極融入產業轉移而發展的。江西省如能抓住此次產業轉移的契機,切實以各種方式承接來自東部地區乃至國外的產業轉移,江西省的加工貿易將沖破發展瓶頸,迎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江西省的經濟也將籍此邁入一個長期高速發展階段。

三、圍繞產業對接,江西省發展加工貿易的對策

1.提高政府對加工貿易的支持度,不斷出臺加工貿易優惠政策。近年來江西省政府加強了對加工貿易的宣傳力度,營造發展加工貿易、愿意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氛圍。2006年6月,江西省外經貿廳廳長楊洪基在中部博覽會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研討會上以政府官員的身份做了熱情洋溢的演講,暢談如何發揮江西省區域優勢,發展加工貿易。目前,較為緊迫的是需盡快出臺一些鼓勵加工貿易發展的具體措施,如簡化加工貿易審批手續、改進監管方式、提供加工貿易便利通道、縮短出口退稅周期等。同時,政府應加強外經委、海關、稅務和商檢等部門的合作,共同加強對加工貿易的引導,有力地推動加工貿易向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方向加速發展。

2.加強招商引資的力度,激勵西進產業在贛落戶。東部產業轉移雖已是一個必然趨勢,但其他中西部省份也早已意識到了承接產業轉移為當地經濟帶來的效益,如何讓轉移的產業落戶在江西還看江西省的招商引資力度。

首先,要加強招商引資的宣傳力度,要通過各種途徑對外宣傳江西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宣傳江西對外商和外資的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企業有興趣駐足江西。

其次,要拓寬投入渠道,創新融資方式,要按照市場經濟運行體制以及與國際接軌的要求,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堅持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內外資多元投入的機制,鼓勵投資的落戶。

第三,在宣傳招商引資時,要特別注意突出江西省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要注重資源消耗與綜合效益產出比,盡量引進資金和技術密集型項目,杜絕環境污染項目;要因勢利導,優化引資的產業投向結構,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帶動作用大的高新技術產業、機電設備、汽車、飛機制造等大規模的制造業等產業,直接促進江西省的產業結構升級。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生產、物流成本。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江西本省的基礎設施建設要經得起考驗。雖然目前江西省的大交通框架已基本形成,省會地區的城市建設和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加強,但各地市,特別是各縣、鄉、鎮的基礎設施狀況讓人擔憂,部分鄉鎮的道路、水電依舊得不到保障。為此,江西省的基礎設施建設要與沿海經濟帶的產業布局和腹地的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統籌規劃,要通過加強對交通網絡的建設和規劃,構筑現代物流大通道,暢通江西省走向海外市場的各個出入口,做到既通達沿海、海外又連接腹地。同時,要充分發揮江西省省內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集中力量,解決企業用水、用電問題,保證各鄉鎮工業園區的水電正常運行。

4.以科技進步帶動產品深加工,拉長加工貿易產業鏈,引導產業升級。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過程中,江西省要依托當地已形成的加工產業基礎,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有針對性地引進具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在省內投資,借助外力,加快本省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同時,要加大對配套企業的科技、資金和信息的支持,發揮政府、科研單位和中介機構的作用,為有能力進行配套生產的本地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聯合技術開發、人才培訓,努力提升這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加快推動產業縱深發展和推進產業升級。

5.建立加工貿易產業園區,打造加工貿易企業的航母,推動加工貿易集聚發展。園區化發展和規模化發展是引導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江西省要結合目前本省的工業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建設一批加工貿易產業園,對在贛落戶的新建、擴建、改建大型項目實行園區化管理,充分發揮產業園區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在引進企業進駐加工工業園區時,一定要在引進大企業、大項目上下功夫,通過這些大企業自身的凝聚力,在加工園區形成帶動效應,以點帶面,形成輻射作用,從而拉動全省加工貿易集聚發展。

參考文獻:

[1]隆國強.加工貿易發展問題研究[J].國際貿易,2006,(9).

篇(7)

一、影響加工貿易技術進步與技術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術溢出是加工貿易對當地企業的技術示范效應和競爭效應等帶來的對當地產業技術進步的綜合外部收益。對當地競爭企業的技術創新的示范、刺激與推動,稱為平行溢出;對當地上下游關聯企業的技術進步的示范、援助與帶動,稱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東道國還是在發展中東道國,如果能夠確定發生了技術轉讓,技術溢出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貿易可以帶動相關聯產業的發展,通常情況下,技術溢出效應與加工貿易所聯動的當地產業鏈條的長短成正比。

一項技術轉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術轉移的輸出方、接受方、技術轉移渠道和技術本身。當技術既定時,影響技術轉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術的收受雙方和技術轉移的方式。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跨國公司是技術轉移的輸出方,跨國公司轉移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術壟斷的前提下,獲得技術創新的利潤最大化。

以技術壟斷為前提,跨國公司進行的技術轉移都是成熟性技術,因此,不論處在全球化生產鏈條的哪個環節,從事加工貿易的東道國企業都不可能獲得最先進技術的轉移,依靠技術轉移也就不可能實現產業技術的趕超。這是對加工貿易技術轉移的起碼定位。即使位于較核心的產業鏈條,依靠技術轉移與核心技術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面臨的情況就是很好的說明。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越近,他們通過外部化購買就越困難,即使實施內部化轉移,與核心技術依然保持差距。

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跨國公司按照各個子公司和分包體系在全球化生產體系中的位置決定其轉移的技術水平,并根據其技術綜合能力提升技術水平。因此,加工貿易發展初期,東道國當地產業的綜合技術水平和比較優勢決定了其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位置,進而確立了技術轉移的初期水平。長期來看,東道國如果能夠不斷推進產業技術的進步和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進而提升其在產業鏈條中的位置,跨國公司將會穩步提升技術轉移的水平。為保持和提高跨國公司整體的競爭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較大的情況下,跨國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斷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業的技術水平。亞洲國家計算機產業技術轉移水平不斷提升的動力,就來源于母公司與子公司和配套企業雙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術轉移方式也對技術轉移效果產生影響。與外部化轉移相比較,內部化轉移的相對優勢突出表現為兩方面。其一,許多不愿對非關聯方出售的有價值的新技術通常只有內部化方式才能獲得,這對于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出口競爭能力是十分關鍵的;其二,內部化轉移使子公司更容易獲得與轉移技術相配套的資金和新的管理與組織技術、營銷方法、培訓方法及其他知識,這是技術低成本、高速度轉化為生產力的條件。內部化轉移的最大缺陷在于東道國企業受到跨國公司“所有權優勢”的控制,因此,在跨國公司體系內部使用的新技術和相關經驗資產向東道國產業的深化和溢出可能會受到阻礙,子公司會傾向于依賴母公司的技術轉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這樣,短期里,外資企業的加工貿易生產和出口效益顯著,但長期里,完全依靠外企從事加工貿易,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難有提高。

通過加工貿易推動現代產業發展的韓國和我國臺灣,在產業技術能力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術轉移,這種發展模式的前提是當地公司有能力通過外部化轉移形成有效的生產力和后繼的深化發展能力。隨著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對尖端產品需求的增長,他們發現外部化轉移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內部化轉移和外部化轉移應并行,并相互促進。同時,無論是內部化還是外部化,東亞產業技術成長的成功經驗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戰略促進轉移技術的深化和外溢,這一整合戰略包括建立廣泛的教育基礎和對民族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力扶持。這一戰略對于消化吸收轉移技術、縮短技術差距、提升產業鏈條中的位置,進而最終形成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術溢出是技術轉移的后續過程,對關聯產業的技術帶動是技術溢出的主要渠道。在開放經濟中,在產品質量、運輸成本等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公司傾向于當地采購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工貿易發展初期,由于對當地企業缺乏了解并難以建立強有力的信任關系,或服從于跨國公司整體戰略需要,子公司會從國外采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當地化戰略的實施,當地采購率會穩步增長。長期來看,關聯產業的發展狀況關鍵取決于當地企業的供應能力。加強當地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的聯系,提高當地供應商的生產能力,是擴大技術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關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和外溢的研究還發現,通常情況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對技術轉移和外溢的效果產生影響:其一,外資企業的股權安排。合資企業一般比獨資企業會產生更強的技術轉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資企業的建立方式。在內資企業基礎上建立的合資企業比新建企業有更強的技術吸收和轉化能力,因而會產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國公司來源。不同國籍的母公司技術水平和技術轉移戰略不同,進而形成的轉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歐美國家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數較強。

研究表明(江小涓,馮遠:合意性、一致性與政策作用空間:外商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的行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國公司戰略影響,面向東道國國內市場的外商投資,通常不會使用母公司最先進的技術,但由于面向國內市場,往往國內采購比例較高,發展配套產業意愿較強,研發行為較為積極,因而,其技術的溢出效應較大。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國內市場,這種跨國投資對民族產業的沖擊是直接的和強有力的;面向國際市場的加工貿易投資,為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結構變化,保持市場競爭力,絕大多數企業技術水平較高,一部分會跟隨母公司保持國際先進水平,但與國內產業關聯度較差,發展配套產業和進行研發的意愿較弱,因而,“飛地效應”明顯,技術溢出效應較校另外,由于面向國際市場,這種跨國投資對民族產業的沖擊只是間接的。

理論和經驗都證實,東道國在加工貿易發展中存在著很大的努力空間。如果在加工貿易的發展中能夠適時提高技術水平,發展起配套產業體系,加工貿易的“飛地效應”就會得到有效抑制,產業關聯效應會得到發揮。此時,跨國公司會相應調整在該地區的戰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目的,跨國公司會提高子公司的技術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環。80年代亞洲“四斜的產業升級就是建立在當地企業在加工貿易發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應能力的基礎之上,在我國深圳、東莞和蘇州等地,加工貿易產業配套發展趨勢十分明顯,并且,這些配套產業能力成為吸引新一輪外商投資的優勢,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態勢已經顯現。

二、中國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

我們首先考察加工貿易技術水平的現實狀況。表1展示了加工貿易企業對自身技術水平的評價。如表1所示,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有近1燉4企業的技術水平屬于國內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強的企業使用母公司的先進技術。由于各項選擇可以復選,我們尚不能判定使用國內先進水平技術的企業是否超過3/4,但1/4企業使用國內一般技術,表明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項調研中顯示的三資企業的技術水平,而且也低于人們的預期水平。

技術使用水平與加工貿易的行業特征息息相關。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木制品、雜項制品行業,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在國際市場上已相對較高,外資的優勢可能更多地表現在銷售渠道和提供服務等方面,而在高技術行業,外資帶入的技術水平會相對提升。這是加工貿易企業技術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術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資主體的影響。如表1所列,大型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加工貿易投資,使用母公司先進水平的企業比例最高,使用國內一般水平的企業比例最低,而中小企業則相反。中小企業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價勞動力,他們進行的多是發達國家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鏈條的再轉移,因而技術帶動作用相對較弱。

從企業類型上考察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可以發現,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居母公司先進水平的企業比例最小,三資企業該項比例最大。相反,在國內一般水平的企業比例中,集體企業最小,但國有企業的比例遠高于三資企業。總體看,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落后于外資企業,其中,國有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最低。國有企業是我國內資企業中技術整體實力最強的群體,國有企業的技術實力沒有顯現,是加工貿易發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母公司先進水平12021.05

B、母公司一般技術水平8014.04

C、國內先進水平26847.02

D、國內一般技術水平14024.56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2加工貿易技術水平與投資主體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3加工貿易技術水平與企業類型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4加工貿易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

(與國外同行業企業相比)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5加工貿易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我們再從相對競爭優勢角度考察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表4和表5分別展示了與國內外同行業企業相比,加工貿易企業的競爭優勢。與國外同行業企業相比,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競爭優勢依次排列為:按客戶需求提供生產和服務能力強,勞動力成本低,質量一流,技術先進。其中,勞動力成本優勢位于第二位,表明勞動力價格低廉雖然仍是我國加工貿易的強項,但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中,靈活多變的生產和服務能力更為重要,過硬的質量也是競爭取勝不可缺少的要素,而這些恰恰是內資企業所缺乏的。技術要素在四項選擇中居末位,并且比重遠遠低于其他三項選擇,表明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總體上看并不具備技術優勢,勞動力優勢仍是競爭取勝的決定因素。這也是加工貿易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與國內同行業企業相比,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競爭優勢依次排列為:擁有國際銷售渠道,工藝設備先進,技術先進,資金充足、規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產成本低。其中,“擁有國際銷售渠道”比重最高,說明擁有國際銷售渠道是外資投資加工貿易的首要優勢,也表明獲得國際銷售渠道是我國內資企業發展加工貿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藝設備先進”的比重緊隨其后,這是大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通過將先進技術物化為先進設備,轉而采用廉價勞動力操作的結果,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相當一部分資本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加工是以勞動密集型操作方式實現的。

我們最后考察加工貿易的技術來源和技術開發,前者是加工貿易企業技術的主要外部供給,后者是加工貿易企業技術的內部自我獲取能力。按照表6提供的數據,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主要來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開發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國內外購買比重不大。調查還顯示,母公司提供的技術中,35%是母公司先進技術,24%是母公司一般技術,41%是國內先進水平,仍有11%是國內一般水平,也就是說,母公司提供的技術中,有少部分僅屬國內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強的企業獲得了跨國公司母公司的先進技術,這是十分值得重視的。

接受調研的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開發狀況優于預期水平。70%強的樣本企業設有技術開發機構,近半數的樣本企業能夠提供企業所需大部分技術。這部分技術開發的層次受制于加工貿易生產產品的性質,但對于先進技術而言,它能夠成為有效的技術進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加工貿易企業技術的主要來源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26145.79

B、主要由國際市場購買5710.18

C、主要由國內市場購買417.32

D、本公司自主開發27048.21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7母公司轉移技術的技術水平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母公司先進水平9235.25

B、母公司一般技術水平6424.52

D、國內先進水平10841.38

E、國內一般技術水平2911.11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8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開發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有技術開發機構并能提供企業所需大部分技術26748.28

B、有技術開發機構但只能提供企業所需少部分技術12222.06

C、有技術開發機構且出售技術專利71.27

D、沒有技術開發機構15828.57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三、加工貿易的產品性質

考察加工貿易產品性質,可以測度其產品的技術含量,進而得出有關技術進步的狀況。課題組調查的加工貿易樣本企業中,57%的企業從事成品組裝生產,20%的企業從事零部件生產,35%的企業從事中間產品生產,同時,67%的企業的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7%的企業生產屬于資本密集型,17%的企業生產屬于技術密集型。總體來看,加工貿易擺脫勞動密集型生產的企業在20~30%之間。

從外方投資者的角度來觀察,大型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在加工貿易階梯中的狀況與其它投資者相比沒有明顯的差別,說明無論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還是亞洲新興工業體的中小企業,他們移入中國的全球化產業鏈條的性質基本相同。但考察加工貿易要素密集度,來自投資者的差異就十分明顯,大型跨國公司投資的加工貿易中,勞動密集型生產的比例遠遠小于其他投資者,而技術密集型生產的比例遠遠大于其他投資者,說明即使在相同的生產鏈條中,跨國公司投資進行的加工貿易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這對于我國提高產業的技術密集度、實現制造業的技術密集化具有重要意義。

表9加工貿易的外方投資者與加工貿易階梯(%)

成品組裝零部件生產中間產品生產

A、大型跨國公司58.2618.2634.78

B、個人投資者55.1715.5241.37

C、中小企業51.4124.6533.80

D、其他68.756.4525.80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0加工貿易的外方投資者與加工貿易的要素密集度(%)

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其他

A、大型跨國公司56.938.7630.668.03

B、個人投資者78.313.616.0213.25

C、中小企業75.542.7213.0411.96

D、其他61.1111.1113.8922.22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加工貿易企業出口產品的升級換代情況反映了加工貿易發展的技術進步狀況。在表11中可以看到,與投資初期相比,44%的企業產品已經進行了升級換代,還有15%的企業產品面臨新的升級換代。產品的升級換代主要取決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戰略的決定,再者,產品升級換代與否還受樣本企業投資設廠的時間的影響,因此,沒有產品的升級換代并不代表技術陳舊和落后,44%的升級換代比例表明加工貿易近半數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實現了技術進步。

從產品性質考察加工貿易的技術含量,結果表明,我國加工貿易生產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產經營鏈條的勞動密集型環節,技術含量不高,實現技術進步的企業比例尚不足半數,與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推動技術進步的意愿顯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樣本企業中,有35%的企業進入了中間產品的生產,30%的企業在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鏈條中從事著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活動,這是我國加工貿易向技術密集化制造業發展的良好開端。

表11加工貿易企業出口產品的升級換代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與初期產品相比,實現了升級換代24044.28

B、與國內產品相比,實現了升級換代10319.00

C、競爭能力強,不需要升級換代7614.02

D、母公司沒有升級換代計劃478.67

E、面臨升級換代8315.31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四、加工貿易的產業關聯

發展配套產業,是加工貿易帶動產業升級的主要途徑,也是加工貿易實現技術轉移和技術外溢的直接渠道。通過當地采購,通過對當地配套商產品生產的質量監督、技術援助,跨國公司可以帶動配套供應商和分包商的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當本地產業還沒有具備配套生產能力時,外資配套企業的進入,可以通過示范效應、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環節為當地企業培育和發展配套能力提供間接條件。通常情況下,當地采購率越高、采購產品的技術含量越大、內資企業進入配套體系越多,技術轉移和外溢效果越明顯,則加工貿易通過配套產業發展對技術進步的積極作用發揮越充分。

表12、13、14分別展示了樣本企業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情況。根據表中展示的情況可以看到,46%的企業在國內進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購,與其它采購來源相比,國內采購成為加工貿易企業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廣泛的來源途徑(表12)。但調研數據也顯示,加工貿易企業國內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業零部件采購總量中的比重較低,在機器設備總量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國內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只占13%(表14)。國內采購的狀況說明,加工貿易的國內配套作用很低,大進大出的局面沒有徹底改觀。在這種情況下,加工貿易對關聯產業的技術帶動作用難以發揮,技術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接受調查企業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來源

企業數比重

A.母公司內部采購9516.8%

B.母國進口10718.9%

C.訂購方提供13724.2%

D.其他國際采購20436.1%

E.中國國內采購26146.2%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65142.3%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3接受調查企業國內采購比率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4接受調查企業在國內采購的原材料與零部件屬性

企業數比重

A.初級產品28149.7%

B.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23140.9%

C.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制成品7413.1%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65103.7%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5顯示了加工貿易企業對配套企業的技術援助狀況。可以看到,實施了技術援助的企業占有效樣本企業的36%,64%的企業沒有實施技術援助,其中,27%的企業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技術援助。技術援助比例不高,這既與國內采購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有關,也與大量采購來源于國外配套企業的跟隨進入有關。從不同的投資主體進行考察,大型跨國公司比其他投資者具有較強的技術援助傾向,47%的大型跨國公司投資的加工貿易企業對配套企業進行了技術援助,這一比例比中小企業高出近18個百分點,大型跨國公司子公司的技術援助在技術水平和援助效果上顯然也要高于中小企業,因而,調研結果表明,他們在推動配套產業技術發展中的作用總體上優于其它投資者。

表15加工貿易企業對配套企業的技術援助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進行技術援助19135.97

B、沒有技術援助15128.44

C、準備技術援助509.42

D、不必進行技術援助14126.55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6不同投資主體對配套企業的技術援助(%)

大型跨國公司個人投資中小企業其他

A、進行技術援助46.9232.4729.5243.75

B、沒有技術援助27.6925.9727.7131.25

C、準備技術援助6.159.0912.053.13

D、不必進行技術援助19.2332.4731.3321.88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亞洲“四小龍”的經驗表明,以內資企業為主體的供應商群體是加工貿易避免“飛地效應”、加速升級換代的重要保證。因此,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發揮現有產業的生產和技術能力,推動現有內資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融入配套體系,是我國加工貿易發展中有效拉長產業鏈條、促進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和外溢的重要方面。根據表17的調研數據,有49%的企業與國有企業有配套關系,僅次于外資企業51%的比例,其余依次是民營企業、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拋開配套產品的技術含量來看,國有企業在配套體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這有利于推動加工貿易的技術進步步伐和提高技術外溢效果。但實地考察調研表明,為加工貿易配套的內資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配套產品的技術含量很低,加工貿易的主要配套產品,特別是中間產品的配套生產基本是由跟隨進入的外資配套廠家完成的。

表17加工貿易配套企業的構成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國有企業27649.11

B、集體企業14024.91

C、鄉鎮企業12021.35

D、民營企業16629.54

E、外資企業28550.71

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課題組企業調查。

表18在國內采購原材料與零部件(或設備)的主要障礙

企業數比重

A.國內產品價格高于進口品8915.8%

B.國內產品質量不穩定39470.1%

C.國內產品交貨不及時7413.2%

D.缺乏國內供貨商的信息519.1%

E.國內采購運輸環節沒有保障234.1%

F.母公司的發展戰略安排285.0%

G.國外客戶要求使用進口原材料或零部件14926.5%

H.國內采購出口退稅時間太長10719.0%

I.深加工結轉手續太繁瑣10418.5%

J.其他142.5%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62183.8%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18是樣本企業對國內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障礙的信息反潰從表中可以看到,“國內產品質量不穩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礙,選擇該項因素的企業比例高達70%,并與其他選擇拉開了很大的距離,表明我國企業進入全球化產業鏈條、拉長加工貿易產業鏈的主要、最大障礙是產品質量問題。其余幾項選擇比例相對較大的障礙性因素依次分別是,國外客戶要求、出口退稅時間較長、深加工接轉手續繁瑣、國內產品價格高和國內產品交貨不及時。除去出口退稅和深加工結轉兩項政策面問題外,其余都與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息息相關。因為長期里,客戶出于降低成本考慮,都希望采購本地化,只有當本地企業產品質次價高時,才會要求使用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推動內資企業積極提高技術管理水平,提高內資企業的分包供應能力,形成加工貿易技術進步與產業關聯的良性循環,成為我國加工貿易今后發展的核心問題。

五、加工貿易的人力資源投入

隨著跨國經營的當地化發展,對當地人力資源的培育和人力資源的流動成為技術外溢的間接渠道。對于投資方而言,相對于資金和設備,掌握技術資源的人力資本的沉淀是其撤資轉移時100%的損失,因而也是東道國最保險的收益。所以,鼓勵外資企業人力培訓、促進人力資源流動是各東道國外資政策中的重要內容。通常情況下,外資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當地化比例越高、人力培訓狀況越好、流動性越強、向內資企業流動越多,技術外溢效果越好。

表19、20顯示了對加工貿易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聘用和培訓情況的調研結果。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到,加工貿易企業當地化比例很高,近80%的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主要來自本地招聘。同時,加工貿易企業的人員培訓狀況也較好,85%的企業對員工進行國內培訓,還有24%的企業對員工進行出國培訓。高比例的當地聘用率和培訓率有利于提高員工素質、培養精良的技術管理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隊伍,同時也為員工流動進而產生技術外溢創造了條件。

表19加工貿易企業管理與技術人員的主要來源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主要來自外商投資國6711.45

B、投資國和本地招聘457.69

C、主要本地招聘46779.83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20加工貿易企業員工培訓狀況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出國培訓12721.30

B、國內培訓50985.40

C、沒有培訓538.89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21、22顯示了對加工貿易企業員工流動情況的調研結果。根據表中數據,加工貿易企業員工隊伍基本穩定,同時,72%的企業存在合理的流動,這種流動為技術外溢提供了前提條件。但如表22所示,加工貿易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主要在外資企業之間“跳槽”,流入外資企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占流動的70%,這使得通過人才流動實現的間接的技術外溢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外資企業外,人才流動的主要去向依次是自創企業、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其中,向國有企業流動比例最低,并與前兩者差距較大,表明國有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很差,民營企業是未來實業界接受技術外溢和實現技術進步的主要載體。

表21加工貿易企業員工流動狀況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很穩定,基本沒有跳槽14524.09

B、存在合理流動43371.93

C、流動過于頻繁264.32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22加工貿易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流動方向

企業數占有效樣本企業比例%

A、外資企業37669.12

B、國有企業529.56

C、私營企業10118.57

D、自己創立企業10619.49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考察加工貿易企業員工聘用、培訓和流動情況可以看到,加工貿易企業人員聘用的當地化比例很高,培訓狀況良好,流動性也很強。但由于當地企業在用人機制和經營環境方面與外資企業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人員流動主要在外資企業之間進行,外企向內企的流動比例較低,從而使得以人才流動為渠道的技術外溢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人才流動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只有當內資企業具備或創造出相應的人才吸引機制,上述狀況才可能發生改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善交vide欧美|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欧美超级乱婬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bbwbbw高潮喷水| 国产玉足榨精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资源官网在线资源|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另类老妇奶性生bbwbbw|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丰满大爆乳波霸奶|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麻豆|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影视|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中文字幕无码av波多野吉衣| 人人做人人爽人人爱| 老太脱裤子让老头玩xxxxx| 男ji大巴进入女人的视频小说 | 人禽杂交18禁网站免费|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性色av一二三天美传媒|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牛鞭伸入女人下身的真视频| 永久免费av网站| 超碰色偷偷男人的天堂|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