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生產論文

農業生產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2 17:41: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生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生產論文

篇(1)

包括三江中段——雅魯藏布江中游——阿里南部等地區,屬高原溫帶氣候。其特點是太陽輻射強,積溫少、暖季溫度不高。由于東濕西干,東部有較大面積森林分布,為我國重要的后備林區。西部為山地半荒漠、荒漠草原,生產力較低。中部雅魯藏布江河谷是主要農區,氣候半濕潤至半干旱,是目前我國喜涼作物高產紀錄不斷涌現的地區。從拉薩、日喀則、江孜等地的農業氣候資源來看,年總輻射量190千卡/厘米2以上,日平均氣溫≥0℃積溫2000—3000℃,最熱月平均氣溫12—16℃,年降水量300—400毫米。這種強輻射和較低溫度、半干旱的氣候條件,也可能是高產的重要因素。美國和秘魯的古士各河谷一些干旱和高海拔地區,具有很強的光照條件,雖然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溫度偏低甚多,但單季玉米的產量一般高于低海拔地區,只不過生長期較長,這和的情況差不多。

二、遼闊的羌塘高原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屬高原亞寒帶和高原寒帶氣候。最熱月平均氣溫大部分地區低于10℃,年降水量東南部為200—400毫米,是良好的天然草場;西北部為60—150毫米,為高寒半荒漠、荒漠草原,牧草低矮稀疏,不適宜開發利用。在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中,天然草場占全區總面積的92.9%,僅次于新疆,居全國第二位;森林占6.8%,僅次于黑龍江,居全國第二位;耕地甚少,僅占0.3%,但冬小麥、青稞、油菜籽等單產為全國最高。各地因基礎和條件不同,發展方向不一樣。藏東南的熱帶、亞熱帶山地,可因地制宜發展水稻、玉米和茶樹、柑桔、香蕉等糧食作物、經濟乍物和水果,以豐富和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藏東南的森林,具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功用,應有計劃的采伐和撫育,發揮以林護牧的作用。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為牧區中的農區,具備高產條件,應大力培養高產典型,多生產糧食和飼料,以促進牧業發展。廣大天然.草場的利用,應注意合理輪牧,避免負載過重引起草場退化,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綜上所述,生態環境獨特,農業自然資源相對集中,不僅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也.是重要的后備林基地和一季喜涼作物高產地區。堅持以牧業為主、農林牧結合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然資源、特別是氣候資源的生產潛力,對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三、農業的未來發展之路

在上文中我們論述了地區的農業生產發展條件,在此基礎上我們針對農牧業自身的發展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1、完善農業基礎建設,建立合理的農田灌溉制度對于農業發展而言,水利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于地理條件而言,水利設施的好壞直接決定農業發展。所以必須要興修水利以提高農地保灌率,平地筑田以保持水土,改土培肥以提高土地生產力。這樣為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2、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促進農牧林業綜合協調發展當前的農業發展面臨重重困難,尤其是產業結構發展更是面臨窘境。所以必須要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必須強力打造以種植業為基礎、畜牧業為主導、林業為保障的農村農業發展體系。

3、擴大森林的外延與內涵,建立強大的農業生態屏障受高原自然環境條件和歷史條件的限制,高原是一個脆弱的生態系統。因而應廣泛植樹造林以擴大森林面積,抓好森林資源集約經營、提高森林單位面積生產力以增加森林資源內涵,從而提高林分質量和防護效益,保證農業生產穩產高產。

篇(2)

1.1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符合現代教育規律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將信息以多樣化、非線性的形式加以呈現,其具有以下特點:①在知識結構方面,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以人類思維方法組織教學信息的方式,使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需要和學習能力來安排自己的學習。由于傳統教育結構是線性化的,因此,它根本無法多層次、多角度地獲得知識信息,而且無法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來完成學習。②在認知過程方面,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階梯式發展過程;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過程,由于對理論知識的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對于學生來說難以熟練掌握運用,不利于于階梯式發展過程的形成。而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很好地將感知、理解、鞏固與運用融合為一體,有效地促進個體主動參與、運用知識的遞進式學習過程中。

1.2可個性化自主學習,形成相互協作的教學環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也有互動教學環節,但只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在課堂上被動地互動教學,沒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F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呈現多元化,既有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課堂互動,又有課下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跨越時空的互動,也有同學之間的無限制的自由交流;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和機器之間的人機互動,這些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極大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所有這些顯然是傳統教學所無法完成的。

1.3促進了教學手段的發展,豐富了教學內容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將聲、文、圖像和動畫集于一體,能夠將抽象、晦澀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能夠將復雜的物體通過動畫及虛擬現實技術變得簡單易懂;能夠超越現實空間和時間,生動展示歷史或未來的認知對象;能夠將現實世界難以完成試驗、操作過程等在虛擬的世界里得到很好的實現,并且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這些都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占有的時間不斷擴大,使得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狀態。

2農業生產機械化課程實踐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農業生產機械化課程的實踐性很強,由于現在的學生年齡小,沒有參加過農業生產實踐,僅僅依靠老師在課堂上講授根本無法學生理解及掌握本課程的內容,但由于受到時間、地域及季節的限制,農業生產機械化化的實踐教學受到諸多的限制,有一些實踐教學根本無法完成或只是部分完成,這些也極大地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2.1學生的重視的程度不夠,與教師互動性不強

實踐教學雖然是教學的一部分,能夠增加學生實踐動手的能力,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但許多同學對實踐課沒有興趣,認識程度不夠,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態度不認真;由于生產單位條件比較苦,部分學生怕苦怕累,致使實習無法完成;教師在進行實踐課講解時,大部分學生只是被動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從不主動提出問題,課下與老師之間更是基本零互動,影響了教學效果。

2.2學校實踐教學的硬件條件無法滿足教學需要

本課程的實踐教學需要編制不同的作業機組來滿足不同機器的作業工藝,如耕地、整地、播種、田間作業工藝和收獲等。這需要很多與本地域農業生產相關的動力機和作業機,并且要求學生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會熟練運用和操作這些機械。但由于學校的經費限制,不可能全部購買這些農業機器用于實踐教學,雖然學生也參加過春播實習、秋收實習,但這些實習只是參觀實習,學生也沒有動手的機會,無法增加對這些內容的感性認識。

2.3由于季節性限制,實習生產單位不愿意提供實習地點

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很強,無論是春播還是秋收都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到生產單位實習,勢必影響生產單位的農業生產。因此許多生產單位都不愿意接納前來實習的學生,有的生產單位礙于情面,雖然同意學生實習,但由于現在農業生產單位的農業機械都屬于私人所有,怕影響生產和出現安全事故,不讓學生實際操作這些機械,嚴重影響了實習效果。

3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下農業生產機械化實踐教學改革的對策及設想

3.1以多媒體技術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技術是信息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涉及音頻技術、圖形與圖像處理、計算機動畫技術、計算機視頻技術、多媒體著作工具以及多媒體軟件開發技術等。教師在講授理論課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所要實踐的內容以動畫、視頻或者其他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要求學生課下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手段,去獲得所講授部分的多媒體內容,并要求學生將所找到的相關多媒體的內容用QQ或E-mail發給教師,作為給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2以互聯網為中心,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

互動教學法是教學方法中的一種,課堂上的互動不僅能夠使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課下互動,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思考課堂講授的內容和預習新知識的時候出現的問題及時得到解決。課下互動可以采取給老師打電話方式,也可以采取一些聯系工具(如QQ、E-mail和微信等)同老師聯系。對于經常與教師主動互動的學生,也作為給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

3.3以3D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為中心,建立虛擬農機實驗室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在現實世界比較困難完成和不能完成的試驗在虛擬現實的環境中得以完成。虛擬農機實驗室主要包括農機配備虛擬實驗室、農機作業虛擬實驗室。虛擬農機實驗室里的動力機和作業機都是根據實際的農機通過3D建模建立起來的模型,模型具有的功能與真實的機器具有的功能一樣。機器類型既有傳統的機器,也有目前在農業生產中應用較多的現代化機器。在農機配備虛擬實驗室,學生可以根據農業生產單位的實際需要,輸入相關的參數就能夠自動從虛擬動力機庫和作業機庫設計出幾種機組的配備方案,最后根據實際需要再確定出機組。在虛擬農機作業實驗室,學生坐在虛擬操作臺上,對農業作業機組進行操作,就如同親臨現場一樣。如耕地作業是采用內翻法還是外翻法,學生根據選擇進行確定,然后根據選擇的行走方式,學生就像親自駕駛真實的農機一樣,在田間耕作,當行走路線發生錯誤時,電腦會發出提醒;當耕作完成后,電腦會根據你操作的好壞,給出一個成績,并自動記錄到該學生的記錄下。教師根據每次操作的成績作為給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學生將耕地、整地、播種、田間作業工藝方法和收獲的方法等在虛擬農機實驗室操作熟練之后,再到實習單位去現場實習,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沒有條件到現場實習的院校,通過虛擬農機實驗室的訓練,也基本能夠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且不受時間和季節的限制。

4結束語

篇(3)

一、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與提高

明清時期的山西農民針對山西省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農作物的特性,對農業耕作技術努力進行了改進和提高。明人呂坤說:“沁水農政,令人起舞。大端多糞少苗,熟鋤多耕,壅本有法,去冗無差而已。其粟穗長可尺半,四五穗便可盈升?!S多力勤,八口饒養”,①因此呂坤得出結論:“膏田一畝,勝薄田十倍;精田一畝,勝荒田一倍”②。由上可見,明代的山西農民對種田已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方法,并特別重視糞肥和勤鋤,這樣田地的收成,將比薄田多10倍。同時,對籽種的培育也十分重視。如雍正《山西通志》載:汾州(汾陽)以北,早谷有一窩蜂、關東黃,夏谷有四根齊、六根齊、九根齊、枰桿黃、老來白、臨秋變等。汾州(汾陽)以南,早谷有馬拖韁、白老漢、竹葉青;晚谷有潞州黃、一把箭。早谷以60日為率,宜旱田;晚谷以120日為率,宜水田。潞州黃一種,早種則晚收,晚種則早收,水旱田皆宜。

由清人祁雋藻著,成書于道光十六年(1836)的《馬首農言》,則詳細總結了以壽陽縣為代表的山西農業耕作技術。如在農作物種植方面,祁氏指出:谷,多在去年豆田種之,亦有種于黍田者,亦有復種者。未種之前,應耕一次,耙二次,且以多為貴。黑豆,多在去年谷田或黍田種之,與春麥同法。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種之,其田秋耕者為上,春耕者次之,犁深二寸,耙一次,谷雨后種之。小豆,種法與黑豆同。大小豌豆、扁豆,與種春麥同時,皆系夏田,紅豆不拘遲早,鋤忌午日。綠豆與種小豆同時,宜午鋤,若鋤遇陰雨,多生旱蟲。蕎麥,多在本年麥田種之,有先耕后以耬種之,耕宜深二寸,耬深止一寸,種畢耙之,有和糞點者,耕止寸余深。油麥,多于去年黑豆田、瓜田種之,性喜濕布種之法。在耕作技術方面,祁雋藻說:犁之淺深有法,欲微深,則向前稍送之;欲微淺,則向后稍抹之;欲大深,則將上木貫打緊,下木貫打松;欲大淺,則反是。糞宜早運田中,不可遲延,三冬有暇即日運之,無暇日即至新春運之,田在河外,尤宜早運,凍解路淖,人力車力,均難施之,運畢須于田中椎碎。凡犁田,深不過六寸,淺不過寸半,山田四寸為中,河地秋三寸春二寸半,秋犁較春犁深五分或一寸。在農業工具方面,祁雋藻說:犁,耕田器也。耒耝,曰犁耙,所以散坺去芟,渠疏之義也。凡耕而后有耙。碌碡,北方以石,南人以木。耙而后碌碡焉。耬車,下種器也。镢,田器也。鍤,鍬也。所以開渠者。長鏟,踏田器也。鐵锨,惟宜土工。鏵,鍤糞,起土者也。鏟開生地,鏵耕熟地。北方多用鏵,南方多用鏟。養苗之道,鋤不如耨,耨不如鏟。耨,除草器也?!恶R首農言》還搜集了不少農諺,如“谷雨耩山坡”;“小滿種胡麻,到

秋只開花”;“麥望四月雨,立夏不種黑(豆)”;“四月四麥挑旗,五月端午麥秀齊”;“三月黑豆四月米”;“四月八,凍煞黑豆莢”;“芒種急種黍,夏至也不遲”;“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夏至日得雨,一點值千金”;“五月小,必定好,五月大,必定怕”;“伏里無雨,谷里無米”;“頭伏摟,滿罐油,二伏摟,半罐油,三伏摟,沒來油”;“頭伏蘿卜末伏菜”;“立秋有雨萬物收,處暑有雨萬物丟”;“谷兒掛黃頭,全憑鋤一鋤”;“過了閏月年,走馬就種田”;“耕三耙四鋤五遍,八米二糠再沒變”;“小豆犁淺,不如不點”;“莊稼黑豆,十年九得”;“小滿前后,安瓜點豆”等,這些農諺正是古代山西農業耕作技術經驗的結晶。

二、引進新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品種

山西引進各種新的農作物和園藝作物品種,歷來有之,而尤以明清時期較多。例如:

馬鈴薯,俗稱土豆,又名陽芋、山芋、地瓜、山藥蛋。馬鈴薯在南美洲有悠久的歷史,明末輾轉傳到中國。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稱:“陽芋,黔、滇有之?!轿鞣N之為田,俗稱山藥蛋”。按《植物名實通考》成書于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作者吳其濬曾任山西巡撫。說明馬鈴薯至遲在18世紀末以前已經傳人山西,而且發展很快,清季“植尤廣,邊縣以為糧”③。

玉蜀黍,通稱玉米,又名苞谷、玉秫、玉茭、玉麥。農史學家大多認為美洲是玉蜀黍的原產地。玉蜀黍約明代傳到川陜兩湖,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傳到山西④。在康熙《河津縣志》卷3就有關于玉麥的記載。道光以后,玉蜀黍在山西“凡山田皆種之”。光緒《五臺新志》卷2載:五臺縣“黍稷之外多玉茭”。

棉花,大約元末明初被引進山西種植。據《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九年(1396)二月載:“山西都司布五十萬匹,棉花十五萬斤,以本布政司所征給之”。說明當時的山西,已有辦納棉布、棉花之能力。山西產棉之地,在汾水河谷地區。明萬歷年間(1573—1620)曾任山西巡撫的呂坤說:沁水“有一畝木棉,可摘七八百斤”⑤。大抵明中葉以來,麻類品才逐漸被棉織品所替代,所以崇禎《山西通志》卷7載:平陽府(臨汾)“木棉衣被多方”。入清以后,棉花的種植面積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大。

煙草,明萬歷年間(1573—1620)從日本傳于福建漳州。明末,山西曲沃人張士英自閩攜種歸,初在曲沃,后來晉中、晉東南亦種之,“明季民窮,賴此少有起色”。⑥

西番柿,即西紅柿、番茄,原產南美洲,16世紀初傳到歐洲??滴酢侗5轮葜尽肪?有西番柿的記載,但歸花屬類,可能是一種野生番茄,至少是僅供觀賞,非食用品。雍正《澤州府志》載:“西番柿似柿而小,草本,蔓生,味澀”。山西把西番柿作為園藝蔬菜作物來栽培,大約是清末光緒年間(1875—1908)。

辣椒,又稱番椒,原產地在南美洲,明末輾轉傳到中國。康熙《保德州志》卷3載有辣角子,由此看來,山西至遲在清初已經栽種辣椒。

甘薯,又名紅薯,原產中美洲,16世紀時西班牙人移植于呂宋,此后由呂宋輸入我國⑦。清乾隆年間,晉南谷地已引人種植⑧。

落花生,約明代萬歷三十六年(1608)以前傳人中國⑨。沁水縣東大村有教花生感德碑。碑文記載著東大村人趙家常,清咸豐年間貿易于寧陵(一說在河南,一說在安徽),引進種花生技術,并勸導村人效種,獲利甚厚,由此而致小康者數十家。沁河兩岸的河

灣處,土質適宜于種花生。迄今上自治水,下至潘莊,凡種花生者,都是趙家常引種的延續。⑩

三、因地制宜的農作物區域分布與格局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多樣,南北中氣候差異很大。明清時期的山西農民根據本地自然條件的特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逐漸形成山西農作物區域的分布與格局。大致山西境內農作物區域有如下7種類型:

1、晉南盆地一年兩熟地帶。這里地勢低平,氣候濕潤,降水量較大,有數千年的農耕歷史,農業較發達,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高梁、谷子、薯類、豆類、棉花、煙草等。

2、晉東南山間盆地。這里是半濕潤性氣候,受干旱威脅小,有農作物精耕細作的歷史,但熱量不夠,水低地高,灌地有限,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谷子。

3、晉東南山地。這里耕地分布在河谷和山前黃土丘陵地帶,降水量較多,但常暴雨成災,以種植玉米、谷子為主。

4、晉中平川盆地兩年三熟地帶。這里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熱量集中,水灌設施較好,基本上屬半干旱區。主要種植冬小麥、谷子、玉米、高粱、薯類、豆類、棉花、麻類等,有套種輪作歷史,如冬小麥套種玉米,復種谷子和移栽高粱。

5、晉西北高寒區。這里歷史上為牧區,農業耕作粗放,農業生產水平較滯后,主要種植莜麥、馬鈴薯、谷糜、胡麻等溫涼作物。

6、晉北一年一熟地帶。這里地勢高,氣候寒,土地瘠薄,鹽堿地沙荒地多,無霜期短,僅一百三四十天,風沙嚴重。主要種植冬小麥、莜麥、馬鈴薯、玉米、谷子、豆類及煙草等。也實行混種、間種、套種。如春小麥混種馬鈴薯、玉米間作胡麻等。

7.晉西黃土丘陵地區。這里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農業耕作粗放,廣種薄收,以種植小麥、玉米、谷糜為主,有糧豆間作或輪作傳統。

總之,明清時期由于山西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農業生產方法的改進,農業生產得以有所提高。明人呂坤說:山西沁水“其粟穗可長尺半,四五穗便可盈升……一畝蜀秫,可收數十石者”⑾,一畝棉花“可摘七八百斤”⑿。人清以后,山西農業生產又較明代有了較大發展。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與提高,新的農作物引進與擴種,豐富了作物栽培內容,推動了生產力,并且促進了商品性農業的發展。就是自然條件比較差的地區,由于增加了適應性較強的旱田作物,也能得以取得較好收成。特別是馬鈴薯在土地貧瘠的高寒地區種植后,已成為這些地區產量最高的糧、蔬作物。農諺稱:“五谷不收也無患,還有咱的二畝山藥蛋”,可見馬鈴薯在這些地區的舉足輕重地位。經濟作物在山西種植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英人威廉遜《華北游記》稱:“離開平陽府以后,我們在距離子陽六十里的史村午餐,在這里……發現很多棉花”?!扒郑@個地方是以棉花市場著稱的,我們發現有大量的棉花在巨大的倉庫中貯藏著。在此后的旅途中,看見許多用土墻圍起來的村落,有很多的楊樹和遍地的棉花”?!霸谄阎?永濟)東北,我們看到大量的棉花和很多的辣椒”⒀。清末農工商部也稱:“山西以虞縣猗氏為產棉最盛之區,歲收約一百萬斤,歉年亦收五七十萬斤不等。次則解州、絳州、河津、芮城,又次則臨晉、安邑、平陸、秸山等縣”。⒁

注:

①呂坤《實政錄》卷2。

②呂坤《實政錄》卷2。

③光緒《山西通志》卷100,風土記。

④謝國禎《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呂坤《實政錄》卷2。

⑥光緒《山西通志》卷100,風土記。

⑦夏鼐《略談番薯和薯蕷》,《文物》1961年第8期。

⑧《甘薯的歷史地理一一甘薯的土生、傳人、傳播與人口》,《中國農史》1983年第3期。⑨《落花生傳人中國》,《歷史研究》1952年第2期。

⑩黎風《山西古代經濟史》第97頁,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

⑾呂坤《實政錄》卷2。

篇(4)

(一)高碳農業生產的雙重作用

隨著農業科技不斷革新,化學化技術、機械化技術等高碳農業技術廣泛應用,使我國的農業生產以化石能源為基礎,呈現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高碳農業生產特征。目前,在我國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化耕作大面積推廣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學化產品過量投入等造就了我國農產品產值連年增長的輝煌,但同時也催生了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碳源增加、碳匯減少等問題。這種高碳化農業生產路徑,是不可持續的,成為農業低碳化發展的障礙。高碳農業技術大規模超量應用,依靠高碳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的發展路徑對農業生產顯示出明顯的雙重性。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換來高產出,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但高產出與化學化產品過量投入、農業機械化技術廣泛使用密切相關。研究證明,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化產品對農業的增產效果明顯?;试诓煌r業增產影響因素中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效應最強。從2005年到2011年,我國糧食產量從48402.19萬噸增長到57120.85萬噸,增長18.01%,而化肥的折純量卻由4636.58萬噸增長到5704.24萬噸,增長了23.02%,快于糧食的增長幅度。說明化肥投入增加對糧食增產作用明顯,但利用效率遞減。農業化學品生產耗費大量能源,會形成巨大的碳排放;農藥、化肥等化學品長期超量投入,農業面污染嚴重,土壤質量急劇下降,農產品品質受到嚴重影響,農業持續發展受限。同時,農業機械投入的增加也促使糧食總產增加。如2005年至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由68397.8萬千瓦時增加到97734.66萬千瓦時,糧食產量也由48402.1萬噸增加到57120.8萬噸,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逐步增長。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比2000年增長85.9%。這表明近年來農業機械化水平及投入強度和能源消費增幅是農業總產值增長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國農業機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成為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農業機械質量和操作技術落后導致土壤油污污染,進一步加劇環境污染。這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農業效益的化學化農業、高能耗機械化道路急需改變。

(二)低碳經濟下農業生產路徑創新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基于石油化工技術和機械化技術的高碳農業生產路徑,在帶來農業產值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碳排放增加、農產品品質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是一種難以持續的生產發展路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轉變這種生產路徑,進行低碳生產路徑創新。農業生產路徑的創新是提高低碳農業的有效方法,能從根本上克服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利于低碳發展的因素,意義重大。發展低碳農業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其發展對農業生產路徑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業生產不能再走化石能源技術、機械化技術高度依賴的高碳農業發展道路,生態低碳高效將是我國未來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的新選擇。未來我們要改變對高碳農業生產的路徑依賴,走生態高效可持續的低碳發展之路。

二、低碳經濟下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的困境

(一)思想認識偏差導致低碳農業創新受限

目前,我們對低碳農業認識上還存在一定偏差。低碳農業走的是一條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效益發展道路,有利于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取得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而且具備碳匯功能,有利于碳固定、碳吸收。但低碳農業在我國剛剛起步,比較優勢還未充分顯現,其生態價值功能未被認識。人們甚至懷疑低碳農業技術的增產效果,更不用說自覺踐行低碳農業生產路徑。目前,化石能源技術和機械化技術增產效果仍較明顯,農業生產形成對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的依賴。在當前高投入才能高產出的理念支配下,低碳農業意識還未普遍形成。

(二)低碳技術創新瓶頸制約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

農業從“高碳”走向“低碳”,是一個從傳統發展路徑向創新性發展路徑轉變,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撐,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農業的關鍵。目前我國農業由高碳向低碳轉變最大的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受技術水平限制,目前我國低碳技術創新起點低,高端技術難以突破,低碳技術創新成果不多。再加上我國低碳技術創新環境差,資金投入不足,科研人員流失嚴重,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導致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和推廣。這些都導致我國農業低碳生產路徑的創新能力不足。

(三)農民素質偏低構成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障礙

農民是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的主體和實踐者,其低碳素養直接制約低碳農業生產路徑的選擇。低碳農業是高科技支持的農業,需要農戶具備一定的教育基礎和科技素質。當前,我國農民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員不到一半,文化素質整體較低。農民的科技意識不強。據第二次農業普查公報,2006年末,全國農業從業人員34874萬人,初中以下占50.6%。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低,很難適應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需求。同時,農民非農產業收入高,不愿再進行精細農田管理,往往用省工省時的化肥農藥和大機械化收割等簡單物化投入換來更多打工時間。農民低碳素養低,難以自覺促進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

(四)分散農業經營與低碳農業規模效益不適應

目前,我國農業仍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經營風險大,難以實現規模經營效益。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低碳農業技術的需求,阻礙了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土地流轉,但仍不能適應低碳農業規?;l展的需求。截至2012年底,我國土地流轉面積約2.7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1.5%,經營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超過270多萬戶,土地流轉規模仍不能滿足規模化生產發展需要。

三、低碳經濟下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策略

創新農業生產路徑,實現高碳向低碳轉變已成當務之急。如何加快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愈益成為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轉型的重點。積極探索,創造良好環境尤為重要。

(一)轉變觀念,樹立低碳農業發展理念

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將低碳化發展理念貫穿到農業生產的每一個具體環節,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為此,政府要轉變態度,高度重視。根據低碳農業發展要求,探索和制定科學的低碳農業發展技術路線圖,加大資金投入和宣傳引導,將農業生產引導到低碳農業上來。農戶作為應用主體,要形成低碳農業意識,充分認識低碳農業是關系到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全面繁榮的大事,使低碳農業成為自覺選擇。建立低碳農業示范園區,爭取較高的經濟和環境效益,示范帶動,會影響更多農戶樹立低碳理念,采用低碳農業技術。

(二)技術創新,實現低碳農業生產新突破

技術進步是低碳農業發展的關鍵,只有不斷的技術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推動農業由高碳轉向低碳。目前,必須圍繞低碳農業發展需求,大力研發和推廣先進的節能降耗型、生態環保型、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提供清潔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技術、農藥化肥減量及替代技術、能源利用增效技術等關鍵性技術,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提高生物質能源使用效率。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國際農業科技資源,在更高起點上實現自主創新和跨越發展。

(三)因地制宜,選擇恰當的低碳農業生產路徑

實現農業的低碳轉型,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可供選擇,主要有減源型、增匯型和低碳鄉村建設模式。減源化生產,利用低碳農業技術,盡量減少化學化產品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并在清潔生產中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匯型生產,利用耕地、林地、草地等進行固碳,提高碳吸收能力;低碳鄉村建設,創造優美發展環境,大力發展低碳休閑旅游,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多重效益。各地在進行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過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依據資源稟賦及發展條件,選擇恰當的發展模式,也可綜合利用多種發展模式,提升低碳生產水平。

(四)規模經營,夯實農業低碳轉型基礎

農業分散經營,既增加了低碳農業生產路徑創新的成本,也增加了農戶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低碳轉型。規?;a對低碳農業比較效益的實現意義重大。為此,我們要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加快低碳農業技術的規模普及和應用。同時,要進一步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提高農業合作組織規范運行水平,夯實農業低碳轉型的基礎。

(五)加強培訓,提高農業從業者低碳生產水平

篇(5)

論文關鍵詞:城鄉統籌,商丘農業經濟發展,有效途徑,探究

 

伴隨著城鄉統籌試點的逐步展開,我國農業經濟又將實現跨越式發展??疾煳覈r業經濟發展的歷史邏輯,不難發現:由長期剪刀差抑制農業經濟的發展;演變到通過工業反哺農業來拉動農業經濟的發展;直到現在將農業經濟發展納入到城市經濟發展的體系內。

在城鄉統籌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須明確這樣一個事實:受到我國各區域之間在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影響,在展開城鄉統籌實踐過程中,還應根據本區域的特性小論文,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綜上所述,本著以上農業經濟發展原則,筆者將就商丘農業經濟的發展途徑進行探討。

一、城鄉統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城鄉統籌的目的在于:改變以往將城市與農村經濟隔離發展的態勢,通過將農村經濟發展納入到城鄉一體化發展之中,在城市與農村經濟能量的耦合過程中,實現農村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其中,農村經濟又主要以農業經濟的形態存在著。

由此可見,城鄉統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可以闡述如下:

(一)農業經濟產業化的要求

農業經濟產業化可以被理解為:(1)農業生產企業化;(2)農業生產規?;?;(3)農業生產與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應鏈。其中,農業生產企業化在我國中西部地區仍然缺乏。將過去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轉變為企業生產模式小論文,才能通過分工、協作的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疾燹r產品生產的“最小有效規模”可知:農業產品生產由技術因素所決定,其最小有效規模偏大。為此,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方能在技術層面趨于最優經濟效益目標。對于第三個方面,則是城鄉統籌的應有之義。

(二)農業經濟與城市經濟互補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強調,農業與城市經濟發展類型之間的嚴格分工。因為,這種嚴格分工將使農業經濟發展類型,被鎖定在附加值較低的產業上。最終,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然而,城鄉之間一定的經濟互補性,可以通過一種耦合聯動,推進各自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小論文,在整體上增進了經濟福利水平。

二、基于內在要求探究商丘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導向

上文已從普適性層面闡述了“城鄉統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將目光轉移到河南省商丘市的農業經濟發展上,還須進一步探究其目標導向。最終,為商丘農業經濟發展有效途徑的夠建提供思路。

(一)培育河南東部經濟增長極

河南省的經濟若要實現騰飛,則需要省域各經濟增長極所建構的節點,在此基礎上完成各節點間的線型經濟覆蓋,最后在線型交叉中形成網狀結構經濟覆蓋,方能實現全省經濟全面發展。因此,商丘市處于河南省東部邊緣,通過聯動本市農業經濟發展,將夠建出河南東部經濟增長極,成為推動河南經濟全面發展的關鍵力量。

(二)建立溝通周遍省份的樞紐

河南地處中原,缺少區位優勢。從資源稟賦條件來看小論文,其農業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全國面食加工行業中,河南省也處于優勢地位。在這樣的比較優勢面前,河南省須通過商丘市的區位優勢,在該區域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來開展與周邊省份的經貿活動。

三、商丘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

通過以上兩個部分的闡述,有關商丘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如下:

(一)建立外向型農業加工生產基地

建立外向型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可以從兩個方面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1)滿足河南省對農產品的需求。這一需求,在本省經濟發展體系內,完成商丘農業經濟能量的積累。(2)建立與外省市及國外的農產品供給聯系。伴隨著商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效率的農產品加工、生產已無法被河南省所完全吸納。為此,須通過商丘市政府的農產品對外公關活動小論文,實現過剩產能的外部消化。最終,獲得農業發展資金。

(二)完善聯系城鄉經濟的物流體系

城鄉統籌實則促進了,城市與農村在產品生產與加工過程中的價值聯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現則是:供應鏈體系。在加速資本周轉的內在要求下,惟有完善聯系城鄉經濟的物流體系,才能實現。在物流體系的構建中,須把握這樣幾個技術要點:(1)不改變原有城市與農村的物流體系架構;(2)著重構建連接城市與農村物流體系間的節點;(3)由于農村物流體系承擔著農用物資下放,及農產品上收的雙重任務。因此,與城市物流體系連接的節點應設計為兩個。

參考文獻:

[1]趙奕凌.西部縣域工業發展資金缺損的機制分析與對策[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2]安永學.紅古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與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11(6).

[3]李壯壯.我國各地區農業綜合發展的評價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1(6).

篇(6)

論文關鍵詞:特色農業,發展路徑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鮮明的區域特點、獨特的資源條件和產品品質,并且已具備一定的生產傳統和產業基礎,經過扶持和培育能夠迅速在國內、國際形成較強競爭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農業產業,具有稀缺性、綠色性、區位性(結合WTO就是原產地原則)等特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特色農業特殊品質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可以填補和開發現有和潛在的市場容量;同時,通過標準化生產和質量認證形成的產品差異和質量識別也必然大幅提升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產業化水平。河南氣候條件和地理資源優越,農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特色優勢,發揮特色優勢,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業,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是河南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發展路徑的選擇對于特色農業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基礎性的意義。

一、特色農業的經濟學分析

1.推動農民增收

從種植業來看,目前我省農業種植大部分結構單一農業論文,特色不明顯;小麥、玉米是主要作物,雜糧和蔬菜的規模種植較少,商品化率不高。按每畝地年產1000斤小麥和1200斤玉米,小麥每斤1元、玉米每斤1元的價格計算,一般種植業每年畝產值在2200元左右。刨除耕地、化肥、農藥、機收等投入(每畝地大約需投入300元左右),收益約在1900元;加上每年的農業補貼,農民的傳統種植收益一畝地也只有2000元。當前我省農村人地關系屬于人多地少型,人均耕種面積不足2畝,傳統農業種植對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有限。突破傳統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挖掘和培育特色農業、提高農業附加值和效益,能有效推動農民增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怎么寫論文。

2.提升農業競爭力

特色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區域擁有的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能夠形成獨具特色的產品優質性、稀缺性和綠色性,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填補和開發現有和潛在的市場容量;同時,通過標準化生產和質量認證形成產品差異和質量識別,使其特色品質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優勢,這必然大幅提升農業的核心競爭力。面臨國內國際市場上激烈的農產品貿易競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能避開產品同質化帶來的低效益和弱競爭力;這對于促進河南省由農業大省到農業強省的轉變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3.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

在當前公眾對綠色無公害食品需求旺盛以及國際農業貿易中技術性壁壘的廣泛存在的條件下,特色農業只有通過現代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式,提升和凸顯產品自身無可比擬的質量特色優勢,才能夠在應對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必然要求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改變目前單戶生產帶來的農戶市場參與不足、農業附加值低以及產品質量不穩定等狀況,而特色農業發展促進機制體制的創新會進一步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水平。

由此,必須充分重視優質特色農業的挖掘和培育,不斷拓展特色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產值,使我省農業“質”“量”齊增。這對于我省三農問題的解決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二、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現狀與問題

1.積累了一定的特色優勢,但資源優勢開發不足

河南省特色資源豐富,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茶葉、花卉、畜禽、果蔬、木材、藥材等在內近70種口碑相傳的特色產品,如信陽毛尖、南灣魚、櫻桃谷鴨、雜交水稻、光山麻鴨、新縣銀杏、商城油菜、淮濱楊木、息縣半夏、平橋石榴、固始雞(鵝);泌陽、西峽香菇;靈寶蘋果、寧陵酥梨、孟津梨;河陰、封丘石榴;滎陽柿子;靈寶牛心柿餅;西峽獼猴桃;仰韶杏;靈寶、新鄭、內黃的大棗;信陽板栗;盧氏、輝縣的核桃;方城煙葉;南召柞蠶;駐馬店、南陽芝麻;開封花生;商城油茶;開封西瓜;中牟大蒜;淮陽黃花菜;淅川、永城小辣椒;固始“愣頭青”白蘿卜;杞縣、延津胡蘿卜;洛陽牡丹芍藥、延陵臘梅、開封、南陽、鄭州月季、信陽杜鵑;焦作四大懷藥、內鄉山茱萸;西峽山茱萸西洋參;南召辛夷;濟源冰凌草;封丘金銀花;輝縣、林縣山楂;新縣銀杏;正陽生豬、三黃雞;南陽黃牛;郟縣紅牛;泌陽毛驢;周口槐山羊、沈丘清真牛羊肉;固始土雞;淇河鯽魚;原陽大米;確山紅薯;道口燒雞;駐馬店小磨油;許昌腐竹;商丘醬菜;蘭考泡桐等。以這些特色優勢為基礎,我省特色農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農業論文,各地樹立了眾多的特色品牌,如華英鴨肉、文新茶葉、商城制鬃品、羚銳中成藥、奧龍牌色拉油、安太食品、維維、十三香(調料)、利維康、蓮花、宋河、金絲猴、輔仁等。但有些特色優勢沒有充分挖掘,沒有形成特色品牌和產業化經營。

2.農業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總體發展層次較低

目前,河南省有562家企業被列入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0家企業先后入圍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與全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總數908相比,只占不到4.5%的比例。從農業企業規模和農業產業鏈條的發展看,除少數知名企業外,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產業鏈條較短,品牌意識不強,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大多企業處于農產品初級加工階段,技術含量低、產業附加值少、產品單一,核心競爭力不足。很多特色產品質量上乘,但由于技術、資金和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加工和包裝簡單,品牌意識缺失,銷售半徑小,市場潛力和經濟價值沒有充分挖掘。

3.農戶認知不足,組織化程度低,參與意愿與能力不強

在目前我國還不完善的條件下,單戶種植(養殖)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形態;農戶是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對沈丘縣石槽鄉農戶調查得知,大部分農民對特色農業的概念表現陌生,缺少品牌意識,沒有提升產品質量的內在動力。觀念的落后、技能的不足和市場意識的模糊使得大部分農民在農業發展中只能扮演“耕種者”的角色,在產品質量提升、特色提煉、加工和營銷等方面嚴重缺位。同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速度緩慢,這一方面使農業生產停滯在單戶耕作的階段,難以實現規?;?、標準化,保證農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農業企業和眾多農戶之間的交易成本,難以在特色農業生產過程中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怎么寫論文。

三、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當前促進我省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深化認識、加強引導農業論文,堅持走產業化、標準化發展的戰略,并進一步理順和發揮地方政府職能,圍繞特色農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金融、信息、科技、服務等加強制度建設和政策供應,積極引導農戶和農業企業的發展,激發特色農業發展的原生動力,扶持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和農業企業的發展,暢通特色農業發展的生產、加工、營銷渠道;這是我省特色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現實路徑選擇。

(一)深化認知,理順職能,加強觀念引導和政策扶持

1.把握特色農業發展規律,理順政府職能

特色農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資源先決、市場導向、規模適度、科技支撐、產業開發。作為主導的一方,政府有關部門應首先深化對特色農業的認知,把握其發展的規律和原則,以更加科學地引導特色農業的發展。其次,通過理順政府職能,形成特色農業生產的專業領導機構和協調機制。圍繞特色農業的項目培育和遴選、扶持體系的構建、特色產品的質量認證、標志和識別,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逐漸形成專門領導部門和專業技術機構并完善其工作機制,實現對特色農業發展的垂直、高效引導。動員社會各界尤其是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力量,發揮其專業優勢,推動諸如農民培訓、技術推廣、產品推介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特色農業生產的專業領導機構和協調機制。

2.加強觀念引導和政策扶持,提升農戶參與意愿與參與能力

從觀念上使農戶對特色農業的發展前景有所認知,增強其市場經濟意識,提升其對特色農業發展的參與意愿。對農業勞動力群體進行定期培訓,使其具備特色農業發展意識,更新生產組織方式,促其形成專業化的經濟合作組織。完善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完善管理組織方式、人員編制、薪酬待遇、服務農戶的方式和渠道等,創建發揮農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的機制。加強對農民信貸的引導,在貸款利率、貸款額度、還款方式和期限等向特色農業傾斜。

3.做好區域規劃,科學布局特色農業

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考慮地區綜合條件,注重比較優勢的發揮,尋求最佳的發展方案。我省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厚農業論文,特色產品的發展基礎堅實,前景樂觀。在特色農業的布局上,應構建機制,綜合利用專門機構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對河南農業發展基本情況深入調研,依據各地的自然條件、生物資源、歷史文化、農戶已掌握的生產技術,以及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現有種類、質量和規模,制定科學規劃;使各地具有明確的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方向,避免地域不適風險、市場風險、需求不足風險和一哄而上的風險。

(二)堅持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戰略

1.堅持以農業產業化促使特色農業發展的戰略

產業化經營為特色農業的做大做強做優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使原來小規模的家庭式生產轉變為農業生產部門和關聯產業緊密聯系的社會化大生產;把傳統的家庭為主體的獨立經營變成由公司或聯合體為主體的企業經營;將原來相互分割的農產品經營環節重新加以有機整合,形成一體化經營的格局。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可使地區潛在的相對優勢轉化為現實競爭優勢,形成有競爭優勢和區域特點的主導產業。打造特色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完整的產業鏈,能提升特色農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也會帶動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

2.積極推動農業標準化發展戰略的實施

農業標準化生產能有效克服當前農戶分散生產帶來的隨意性,保持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優質性,也有利于避開國際農產品貿易中技術性壁壘的影響怎么寫論文。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發展特色農業,應著眼于生產、加工、流通三大環節,著力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和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積極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衛生安全水平;同時,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凸顯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高收益,促使農業標準化進入良性循環和高水平發展。

(三)構建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撐體系

1.完善農地制度

農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不全使土地分散耕作固化的狀況很難打破,對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農業企業的發展形成限制。應進一步完善農地制度,一方面,加強集體經濟建設,發展和強化其在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生產中的號召引導功能;另一方面,應健全農地流轉制度,保護農戶土地使用權權益的同時,通過流轉使農業規模用地得到實現和保障。這對于促進特色農業的企業化發展有基礎意義。

2.加大財政支持,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能有效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農業論文,促進農業產區與市場的銜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業市場效率,同時推動農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及其營銷網絡的完善,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當前我省農業基礎薄弱,水利、路網、通訊等不夠完善,農業信息化水平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另外,圍繞特色農業發展所需的技術研發推廣、農民培訓等都需大量資金支出。應采取稅收減免、投資補貼等方法,多方引進資金,多渠道增加對特色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供給。

3.鼓勵和扶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中小企業的發展

進一步制定易于操作的扶持政策,促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企業是發展特色農業的主體,也是農業企業化生產的重要載體;應繼續發展龍頭企業的同時,扶持農業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金融支持、人力資源環境優化、相關政策的推介、產品購銷平臺的搭建,引導各種資源的有效聯結,同時在企業品牌打造,相關政策適用等方面提供服務,促進農業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盧學英.關于發展我國特色農業的探討[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12.

[2]李八月.加強和改進對特色農業的金融服務[J]. 內蒙古金融研究,2009,2.

[3]岑榮.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促進農業增效增收[J]. 南方農村,2007,3.

[4]齊城.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需求與供給研究[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7.

篇(7)

論文關鍵詞:資源富集區,以工促農,定邊縣

一、引言

定邊縣地處陜西省西北部,是典型的資源富集地區:其所處的陜甘寧氣田是我國最大的陸上整裝氣田,已探明儲量2300億立方米;縣境內油區儲藏面積80平方公里,儲量近1億噸,已探明具有開采價值的三塊油田總儲量2500萬噸;此外,原鹽、無明粉、粉洗清鹽、碘鹽、芒銷、硫酸鎂、氯化鎂、粘膠土的儲量也很豐富。

改革開放以來,該縣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自1978年以來工農業總產值的年平均增長額為20264.52萬元,平均增速為39.6%。據統計,197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為5057萬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2032萬元,占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2%,而農業生產總值3025萬元,在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一半,達到59.8%;200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136.9913億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124.2381億元,占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0.7%,而農業生產總值為12.7532億元,只占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的9.3%。顯然,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的相對比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1978年的40.2:50.8變為2008年的90.7:9.3。綜上,在工業迅速增長的帶動下,農業雖然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農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明顯大幅下降。

農村經濟增長問題一直受到國內外經濟學家的關注。18世紀以來,國外出現了諸多有關農村經濟增長的理論,其中主要有:1、以格雷格、哈羅德、英尼斯、赫拉·名特等人為代表的農業資源開發增長理論,他們認為:從歷史來看,耕地和牧場的擴大是增加農業生產的主要途徑,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是農業增長的主要源泉;2、土壤肥力的保持理論,其基本觀點為:有三個方面可以大力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一是在農業中發展一套可以綜合利用土地的勞動密集型的作物種植制度,二是強調有機肥的生產和利用,三是強調發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和水資源的物質設施;3、研究地理位置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的農業發展的區位理論等。在我國,對農村經濟增長因素較早進行分析的是朱希剛。他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為主,測算我國“九五”期間農業技術進步貢獻份額。王偉、趙艷娟則在理論上分析了投資、消費、出口、科技進步等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吳方衛把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歸為耕地、農業資本投入、農產品市場化程度、農業勞動力投入、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等五個因素,比較系統的考察了建國后我國農業發展的情況。但是只有學者討論資源富集地區工業產值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定邊縣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的更是少之有少。

1978年以來農業統計方法和統計數據已經相當完善,并且1978年以后定邊縣油氣資源得到大力開采,工農村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本文選取1978年以來的時間序列數據和2008年的截面數據,通過工業總產值對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糧食總產量等3個指標的計算分析,揭示改革開放以來定邊縣工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及現狀、工業增長對農業發展的影響,進而提出一些促進資源富集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農村經濟各指標對工業總產值的實證分析

(一)農村經濟各指標對工業總產值的短期效應回歸分析

表1各指標對工業總產值的回歸結果

農業總產值

農民人均純收入

糧食總產量

常數

15765.547(4.116 )

748.397(4.931 )

97620.196(6.114 )

工業總產值

0.104(11.627 )

0.002(6.371 )

0.133(3.571 )

R值

0.958

0.879

0.718

R 值

0.918

0.772

0.515

修正后的R 值

0.912

0.753

0.475

標準差

11984.564

474.934

49965.697

F值

135.1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无码av无码专区|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免费导航|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专区| 中国性少妇内射xxxx狠干| 国产成人精品2021|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丰满少妇a级毛片野外| 无码办公室丝袜ol中文字幕| 亚洲男人天堂2023| 18禁美女裸体无遮挡网站| 欧美人妻aⅴ中文字幕|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熟妇乱子作爱视频大陆| 女人和拘做受全程看视频| gogo全球大胆高清人体444| 男人的天堂av网站| 韩国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a久久久久久|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中文字幕欧美人妻精品一区| 丰满又黄又爽少妇毛片| 日本丰满少妇裸体自慰|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 国产后入又长又硬|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 无遮挡啪啪摇乳动态图gif| 欧美熟妇色xxxx|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中文字幕人成无码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