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播策略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藝作品評論征稿啟事
中國畫“象思維”再認識
質化、技術反智與拜金主義
在“常規電影”中鍛造春節檔
數字藝術應有獨有的批評體系
網絡文藝的主流化與新格局
精耕細作的影片才會有高回報
春節電影“新民俗”的文化意義
金融資本進軍電影產業的利與害
當代學者的歷史責任和精神追求
本刊召開編委會暨辦刊工作研討會
跨越時空的紅色記憶與鏡像呈現
民族集體記憶的文學記錄與表達
題材文藝創作的立意與類型
巴赫金的對話思想和跨文化研究
“中國古典舞”名分的古今之辨
中國電影結構性調整與科學發展
當今書法展覽場域下的審美心態
超越影像:中國電影的文化景觀
關于書法人文精神若干范疇的思考
北京劇場藝術生態失衡現狀的思考
中國戲曲的海外傳播與接受之反思
傳統戲劇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模式
詩意地棲居:自然文學的魅力與追求
張世英對中國當代美學理論的推進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文化立命,萬有相通
眾籌:藝術公共化對“個體中心”的消解
熱血鑄就經典:紅色戲劇的回顧和思考
論文化相對主義之下的當代分析美學策略
網劇生態觀察:概念、歷程與類型分析
中國傳統音樂在世界音樂市場中的角色
近年來國產電影的表演美學及文化分析
從侯孝賢電影看電影與音樂的互文本關系
2015年中國電影創作的新格局與新問題
當代中國電影合拍片的發展模式與態勢
從曲藝流變看藝術傳統的活性與價值重塑
從第五屆全國青年美展看創作的趨向與缺失
奧斯卡美學密碼:談《荒野獵人》的啟示
從藝術價值鏈理論看文聯組織的新職能
20世紀中國畫學之理論建構與價值取向
首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培訓班開班
構建中華民族當代哲學精神的一位學術大師
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樣保護與發展保護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啟動“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巡察
“新絲路·新思路:民族文藝論壇”將于呼和浩特舉辦
時代哲思,高遠境界——我心目中的哲學家張世英先生
第25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將研討“中國電影新格局與新發展”
買方市場條件下企業的市場營銷
復雜環境下高技術企業營銷風險研究
供應鏈管理結構模型的分析與研究
CRM在汽車營銷企業中的開發與應用
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實施策略
我國企業綠色營銷理念及實踐的特征分析
新經濟條件下的我國企業營銷創新
企業營銷的戰術策略
提高市場占有率常見的錯誤及對策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企業市場營銷
企業綠色營銷與我國對外貿易
我國中小企業提升市場營銷能力的戰略選擇
市場營銷與企業文化
客戶與供應商的戰略伙伴關系及其管理
試論企業營銷能力的培育與增強
我國企業實施整合營銷戰略的對策
論生態型企業營銷體系及其建立與改造
論營銷渠道模式轉型
論企業的網上病毒性營銷策略
對國有企業物資采購管理的探討
淺論市場競爭中的企業市場創新
構造3維市場營銷 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合作營銷戰略研究
論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營銷創新
企業綠色營銷探析
高科技企業的網絡營銷
企業市場營銷組合決策的神經網絡模型
提升中國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客戶關系管理
我國科技企業營銷體制中的觀念導向
新產品試銷評價方法研究
論中國轉型市場中企業營銷的預警管理
網絡環境下企業創名牌的營銷策略
論現代企業分銷渠道建設
企業供應鏈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及其解決方案研究
企業營銷失靈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物流的合理化研究
淺論"知識營銷"對企業營銷管理的影響
基于環境管理的企業綠色營銷對策
試論企業營銷戰略規劃
市場營銷觀念與商品包裝的倫理道德問題
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思想與戰略管理
面對全球競爭的企業營銷對策
論企業營銷的市場導向
"客戶顧問制"與營銷創新
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發展
21世紀企業營銷新理念
企業的網絡營銷策略
淺論企業顧客關系管理的核心——忠誠度
對當前企業營銷問題的點評
世紀之初我國企業營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對綠色營銷的探討
分銷網絡的有效管理與創新
用服務"粘住"你的顧客——略論企業的服務營銷
中小企業應確立營銷新觀念
現代市場營銷信息系統探討
可持續性發展與企業綠色營銷
企業網絡營銷的策略選擇
企業營銷活動的"催化劑"
供應鏈企業外部績效評價子系統研究
論渠道價值鏈增值管理對策
互聯網技術與關系營銷的實現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業務外包——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企業營銷理念創新的幾點思考
略論采購成本的控制
供應鏈中的合作與模式匹配的研究
論綠色營銷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企業如何面對和參與供應鏈競爭
我國企業營銷策劃的困境及對策
客戶關系管理價值鏈研究
客戶檔案知識的挖掘方法研究
論市場秩序與企業信用
項目管理在組織市場調研中的應用初探
淺析新時期的合作營銷關系
基于電子商務的物資供應管理系統設計
論網絡營銷與企業謀略
論知識經濟對企業營銷活動的影響
中國加入WTO后的企業營銷對策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戰略
新經濟背景下的企業營銷e化
企業供應鏈的結構類型研究
論企業的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方案的設計與選擇
試論企業內部控制點的增設在企業材料采購中的作用
論企業建立顧客導向營銷觀念
加強商品審美研究 搞活企業市場營銷
買方市場條件下企業的營銷戰略和策略分析
企業市場營銷創新是全球化營銷的必經之路
企業虛擬經營的營銷戰略思考
網絡時代企業營銷策略整合
淺談買方市場條件下企業營銷戰略
現代企業中的服務營銷
企業市場策略常見缺陷分析
淺談產品直銷的利與弊
營銷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中國企業實施營銷戰略的現實意義
信息傳遞障礙與營銷效率研究
模仿創新的特性與營銷環境分析
淺議利用營銷中的非價格因素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以客戶關系為中心的業務流程重組
企業現代物流是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關鍵
銷售經理的基本素質
市場細分和定位技術在后發企業的應用
信息系統在供應鏈與物流系統中的戰略價值
"青年文明號"在企業營銷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越區銷售"問題的分析及對策
企業營銷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提高顧客價值意識 增強企業競爭優勢
企業銷售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電子商務背景下企業營銷模式的創新方向
影響顧客忠誠度因素探析
論生產企業對分銷渠道成員的管理
信息化、標準化是供應鏈管理實施成功的關鍵
企業客戶關系管理(CRM)的導入與實施
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與策略淺議
論加強物流管理提高企業績效
讓客戶關系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企業發展綠色食品營銷策略探析
市場對接過渡期的企業營銷策略
無縫營銷管理——企業戰略聯盟有效運行的基本保證
試論企業分銷渠道的創新
企業營銷管理研究——"顧客中心論"的企業營銷戰略
淺談企業如何控制銷售信用風險
上市公司關聯購銷交易實證研究
電網經營企業的營銷戰略
基于知識經濟的企業經營方式與營銷渠道的變革
WTO條件下的企業市場營銷
WTO與我國企業開展國際市場營銷
營銷管理支持系統及其內在運行機制
"差異化策略"在企業營銷中的運用
企業物流一體化研究
論內部營銷策略組合及其應用模型
論企業物流的營銷戰略
客戶關系管理中客戶發展的理論研究
信息經濟中的管理鎖定策略及其應用
試論企業綠色營銷的發展
論協同合作式的供應鏈管理
開拓國際市場的產品營銷策略探討
現代企業如何保證物資采購效果
加入WTO后制造企業銷售通路建設的思考
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問題及對策研究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經營方式與營銷渠道的變革
略論供應鏈戰略聯盟的內涵,類型與管理
客戶關系管理視角下的分銷渠道整合
客戶行為與區域市場渠道策略
企業名牌戰略與營銷策略問題初探
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實施對策
基于供應鏈的網絡化制造體系結構
談知識營銷在企業營銷創新中的杠桿作用
銀行與中小企業融資關系比較與選擇
企業開拓目標市場策略新論
淺析企業如何獲取分銷渠道競爭優勢
供應鏈企業間的委托問題及道德風險的防范
基于顧客的新型供應鏈管理模式初探
論現代企業的顧客滿意觀和顧客資產觀
面對WTO中外企業營銷落差比較
CRM在中小型企業中的實施與應用
當代企業營銷策略創新
企業電子商務系統的構建
論產品的知識營銷
方法目的鏈短化的原因淺析
CRM在藥品營銷渠道管理中的應用
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基于移動Agent建立企業動態供應鏈
當前環境變革中我國企業營銷理念的轉變
中小企業實施CRM方案的誤區與對策
WTO與中國企業市場營銷
新世紀的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
加入WTO對我國企業營銷的影響及對策
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聯合定價決策模型探討
網絡經濟時代的客戶關系管理
供應鏈伙伴關系的雙贏研究
客戶關系管理(CRM)的理論及應用探討
論網絡營銷對企業的影響
價格戰的原因探析與對策研究
客戶忠誠與客戶關系生命周期
略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管理意義
綠色營銷與企業可持續發展
顧客關系管理:對顧客網絡及其知識管理的系統剖析
中國 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所需條件分析
探究企業電子商務組織的新型管理模式
理解客戶關系管理——談客戶關系管理的戰略意義
關于企業物流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探討
當前企業營銷觀念及其規則分析
文化營銷——企業營銷能力構建的戰略選擇
論我國企業市場營銷創新
創造基于供應鏈管理的顧客價值
顧客忠誠的價值驅動模式
企業供應鏈管理及其信息保障機制
新經濟下的企業網絡與超市場契約
供應鏈競爭力的廠商均衡分析
綠色營銷初探
高技術企業市場營銷特殊性分析
網絡經濟與客戶的數字化管理
數據挖掘在客戶關系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企業的市場營銷創新
組織市場上購買決策者的結構類型與企業的營銷對策
論企業網絡營銷中的物流策略
論企業營銷活動策劃的專業化
西方的顧客忠誠研究及實踐啟示
以企業營銷新理念迎接入世挑戰
網絡經濟環境下企業經營模式與營銷渠道變革
企業營銷創新的內容和重要性
基于供應鏈伙伴關系的產品定價問題研究
供應鏈系統的物流規劃模式
供應鏈的自動補貨模式及其價值
博弈理論與營銷創新
激勵機制在現代人事管理中的運用
對客戶忠誠創造價值問題的探討
現代供應鏈聯盟問題研究
顧客滿意度中的顧客競爭性評價
建立企業采購內部控制制度的構想
綠色營銷與企業經營策略分析
論企業產品營銷策略中的道德問題
有形產品的服務提供方式研究
顧客價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徑
我國企業知識營銷現狀與對策
客戶關系營銷——現代企業競爭的有力武器
論營銷流程再造
談企業營銷費用分析和會計處理原則
企業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
面向過程的供應鏈工作流管理研究
企業應對價格戰的策略
客戶關系管理的困惑與發展
實施綠色營銷的意義與對策
借鑒ISO9000的管理思想精髓優化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及備件訂貨問題研究
入世以后中國企業的市場營銷戰略研究
試論企業銷售渠道的創新與優化
牛鞭效應的危害及其對策
基于供應鏈戰略目標的性能檢測指標研究
企業電子商務盈利策略探析
基于企業整體模型的供應鏈信息流研究
供應鏈性能評價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基于零部件歸并問題的采購策略模型(英文)
企業對市場需求的能動作用研究
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行為和企業營銷策略研究
網絡時代的消費特征及營銷對策
客戶全生命周期利潤預測方法的研究
談新經濟時代的營銷創新
國際營銷中產品的包裝,促銷與傳播學
服務營銷與企業經營戰略
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企業產品試銷中若干問題的探討
基于資源利用綜合水平的采購量分配方法
我國企業間促銷管理的實證分析與對策
企業物資供應與管理改革探討
信息傳遞障礙與國有企業營銷效率研究
我國企業營銷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及運行
論交易成本與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客戶關系管理核心思想淺析
基于機制設計的供應鏈優化整合決策效應分析
21世紀企業營銷管理創新研究
誠信營銷與企業發展
企業營銷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論關系營銷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
全球綠色營銷趨勢和我國企業的策略
試論營銷策略在現代企業中的地位
企業供應鏈構建與優化對策研究
市場營銷戰略失誤與民營企業"流星現象"
試析企業客戶資本管理
關于構建中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測評體系的探討
阻礙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與對策
營銷創新——21世紀中國企業營銷的必然選擇
現代企業實施關系營銷的對策
VMI供應鏈系統的經濟效果評價研究
論跨國公司全球戰略下的市場營銷
淺析營銷適宜度
基于相對熵的營銷機會模糊評價
現代企業的物流革命與營銷創新
電子商務下企業CRM的實施研究
當代企業營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試論關系營銷
企業營銷理念與品牌提升策略創新
入世后市場營銷環境的變化及企業營銷對策研究
論企業營銷形象內在素質的塑造
21世紀企業營銷變革與創新方向
過程工業供應鏈計劃調度模型?
制約我國企業開展綠色營銷的深層原因及其對策
基于客戶發掘,客戶全面解決方案的科技型企業盈利模式探究
樹立現代市場營銷觀念與實現"兩個轉變"的關系
論網絡信息環境下的顧客忠誠管理
試論市場營銷組合4PS向4CS的轉變
VE原理在營銷策略中的應用
質量文化在供應鏈管理中的融合作用
客戶資源的特征及CRM模式在企業中的實施
企業內部營銷及其實施策略探討
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淺析
供應鏈系統運行評價研究
"定制營銷"理念的前瞻及潛力芻議
淺論企業的營銷腐敗
供應鏈中的道德風險問題
供應鏈中的信息流運作模式
基于過程的供應鏈重構模式與選擇
電子營銷與中國企業營銷策略的變革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優化乙肝治療方案真實評價治療效果劉士敬,朱倩
最佳療效的保證楊曉帆,宮劍濱,江時森,陳銳華
應用Markov模型進行臨床決策分析的思考孫曉花,劉愛忠
2型糖尿病醫療后果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論楊土保,孫振球
婦科內分泌疾病診療的從優選擇王林,辛曉燕,郭照江
關于腫瘤專科診療最優化與過度醫療李剛,梁紅娟,郭照江,閔婕,張,蘇勤
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研究倫理”培訓班現在開始報名
食管癌內鏡技術最優化原則的思考李健,易會興,王立東
“向癌癥宣戰”計劃的經驗教訓李吉學,李燕杰,王立東
結核病的再燃和控制新策略王爽,郭曉明,邱淑文,劉鳳芝
現代醫學人文回歸的學術性與現實性趙美娟
論護理學是醫學中人文精神的主要承載者馬翠云
醫院門診計算機就醫流程中的人文思考谷穎成
現代醫學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統一與臨床醫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李宏宇,梁斌,李榮祝
心、腦科學與醫學人道主義價值觀蘭禮吉
循證醫學對醫學不確定性的影響曹曉曼,劉秦
循證醫學發展對臨床醫學科研人員的啟示謝峻,陳大軍,王琳
關于一稿兩投問題的聲明
正確理解和應用循證醫學的思維方法段登志,段呈玉,滕毅山,張瓊
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與醫學適宜技術的推廣羅海彥,胡長林
“零缺陷”與醫療糾紛的防范朱少銘,周娟
納米細菌與冠心病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尹倪,陳勝喜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考王新華,劉恒,龔曉會
慢性心力衰竭與β受體阻滯劑任延平,呂卓人
視網膜手術的發展與思考楊詠梅,吳欣怡
近視眼治療史的回顧與思考王華,劉雙珍
胰腎聯合移植的倫理透視陳新華,鄭樹森,施衛星
生殖細胞基因增強技術的倫理爭議與對策姜力駿
膚紋學研究的倫理問題張海國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中的哲學思考肖毅,張東華,劉文勵
現代移植醫學與再生醫學的差異和互補高昱,高銘仁
法制環境下的現代醫學——一個必須面對的新問題王瓊書,李靈杰,宋華
新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醫療行業的影響及醫療行業的對策溫宇英,丁乾
社會實踐在衛生法教學中的應用翁開源
中醫要有自己的金標準彭堅,吳興旺
中醫藥研究的“復雜性”辨析——兼談證候研究的思路程偉
中醫學的傳統優勢與現展的思考丁建中,張六通
試析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理論賈林祥
從對人性的關注看心理療法的整合趨勢楊文輝,姚樹橋,賀達仁
新形勢下的危機干預:2001年“9.11”事件后的新澤西MaureenM.Underwood,JohnKalafat,辛晶
也談手術速度劉泉開
模棱兩可的“準生命”——一把并不好使的剃刀樊嘉祿,劉燕
數字化醫院下的科研管理劉樹雷;
提高醫藥倫理審查質量、促進生物醫藥科技發展許嘉齊;
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倫理委員會SOP解讀沈銘賢;胡慶澧;丘祥興;
臨床研究中的受試者權益保障面臨的挑戰茅益民;
臨床試驗的科學性和倫理問題金丕煥;
北京地區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現狀的調查分析吳曉瑞;李義庭;趙學志;羅艷俠;
倫理委員會繼續培訓項目和質量管理伍蓉;劉海濤;鄒和建;
農村地區PLWHA心理支持項目研究江啟成;方桂霞;李佳;李珅;
農村艾滋病人心理支持典型案例分析方桂霞;江啟成;楊善發;
HIV母嬰傳播防治中的現存問題和對策高艷納;王紅紅;
河南省農村地區艾滋病衛生服務系統反應性分析魏俊濤;朱偉;吳昊;趙曉媛;張傳排;
醫學人文精神缺失的認識根源李振良;李肖峰;
論醫療行為中的職業冷漠與人文關懷許小鳳;惠礽華;
論新戒毒模式的人文內涵羅濤;郝偉;鄧奇堅;
我國公立醫院治理機制改革模式及效果研究趙明;馬進;
我國公立醫院產權改革探析王小麗;
我國醫院公益性淡化的表現及其成因分析孔祥金;李貞玉;
各國醫療鑒定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邱實;鄧世雄;
論對患者自主決策權的限制蔡昱;
略論禪與心理治療相關的幾個主題朱浩;朱蕾;
禪宗牧牛圖對現代心理治療技術的啟示程志立;張其成;
基于正念禪修的心理療法述評余青云;張海鐘;
中藥藥性理論的哲學詮析王磊;彭勁松;楊云松;
關于耳穴的認識過程邊慧;周文琪;
淺淡《周易》與《黃帝內經》中的象數思維高立珍;孟彪;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探析何穎;
創新、奉獻精神與醫學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黃正接;羅琪;張亞強;胡詠暉;
現代醫學發展對中西醫結合教學的影響王煒;張艷萍;朱虹;
臨床醫學科研人才培養的實踐范式研究王彬;郭啟勇;周文穎;
助產士與中國近代的分娩衛生趙婧;
論日本漢方醫學古方派的崛起楊晶鑫;
人是目的——《醫學與哲學》雜志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醫學人文的合作與實踐蘭禮吉;李琰;
《醫學與哲學》引領我們開展教學和研究工作王洪奇;
追尋心理問題的社會根源——評《社會角色與心理健康》胡志海;
倫理委員會的建設與運作——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問題國際研討會綜述劉閔;
第九次亞洲生命倫理學大會論文摘要選譯(Ⅲ)王延光;馮超;
醫學整合:增進國民健康的必由之路——在首屆醫學發展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尹力;
以人為本全面推進醫學整合——在醫學發展高峰論壇上的講話吳啟迪;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醫學發展高峰論壇北京共識
“醫學發展高峰論壇”新聞稿
中國人口健康轉型與醫學整合饒克勤;
中國醫改進程中的慢性病預防控制楊功煥;
醫學整合:我國醫改目標實現的關鍵李立明;
醫學整合的境界、胸懷和志氣陸廣莘;
論醫療實踐中的人文關懷凌鋒;
論醫學的人本體及其文化內核耿拔群;范群;
語義結構理論與臨床推理鄧云龍;袁道瑞;楊帆;潘辰;田勇泉;
抗原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胡濤;劉希偉;付強;張海霞;
論醫患溝通中醫生的語言溝通技能謝保群;
基于語料庫的醫生第一人稱復數指示語研究楊石喬;
社會學視角下的“醫學邁向社會”周業勤;
和諧醫患關系中醫生的言語禮貌策略分析宋振芹;
一項創新性微創手術的倫理爭議黃瑾;
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中的倫理學思考周曉軍;李雪梅;
肺結核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楊健;劉穎;宋文質;
性病診治中醫療告知的倫理學因素探討蔣明華;
抑郁癥:一種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劉歌;趙山明;
抑郁自我圖式研究范式進展陳聰;
進食障礙亞臨床狀態的概念及診斷陸曉花;張寧;
辯證行為療法的回顧與前瞻舒姝;劉將;
臨床醫師成才規律的調查與分析袁蕙蕓;李享;周瑩;程華豐;范關榮;
判例教學法對我國衛生法教學改革的重塑與推進峗怡;賀加;
人體形態學教學中的哲學思維——以組織胚胎學為例胡軍;宮琳琳;王效軍;宋陽;楊佩滿;
通向斯德哥爾摩的“七彩拼圖”——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成功法則田文澤;
RNA酶的發現與啟示翁屹;劉銳;
衛生法學論文狀況研究報告——《醫學與哲學》對衛生法學學科發展的獨特貢獻姜柏生;任元鵬;
《醫學與哲學》載我學海泛舟三十年高也陶;
摯友師長同行事業命運與共——情寄《醫學與哲學》30年慶徐維廉;
第九次亞洲生命倫理學大會論文摘要選譯(Ⅰ)馮超;
眾多媒體關注首屆醫學發展高峰論壇高度評價會議豐碩成果楊陽;
抓住機遇,銳意進取,期盼更多的學術大師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馮長根;
聚焦醫學理念關注現實為繁榮醫學與人文貢獻力量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報告杜治政;
在東西方交流與合作中促進醫學創新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彭瑞聰;
為病人提供適度和可及的技術服務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胡大一;
一定給予《醫學與哲學》更多的支持在紀念《醫學與哲學》雜志創刊30周年暨廣州醫學辯證法講習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唐建武;
中國醫學哲學30年劉虹;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醫學整合與倫理重構——祝賀《醫學與哲學》創刊三十周年范瑞平;
三十而立,走向成熟——一本雜志倡導著與醫學有關的另一種生活程偉;
寫在《醫學與哲學》辦刊30周年之際李中琳;
干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倫理問題的再調查:結果與建議丘祥興;胡慶澧;沈銘賢;田一飛;王一飛;
2010年建構中國生命倫理學研討會及中美生命倫理學暑期研討班通知
中國臨床遺傳學檢測的倫理問題陳瑛;錢吉;李紅;
論家系遺傳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王利紅;陳曉陽;楊同衛;
“柔性支架”——社會工作方法介入醫患危機曲玉波;
“關系就醫”現象的調查與分析屈英和;田毅鵬;周同梅;
醫療團隊視角下新型醫護關系的構建于紅典;夏保京;謝鵬;
論文摘要:互聯網的出現給人類的教育活動、特別是面向成人的繼續教育活動帶來了全新的改變。分析了網絡出現給繼續教育帶來的發展機遇,并指出了網絡背景下繼續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
人類社會發展的腳步已經邁入了以互聯網為特征的信息時代。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世界,正在變革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的生存方式。互聯網在給人類生存方式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人類的教育活動,特別是面向成人的繼續教育活動帶來了全新的改變。
一、網絡對繼續教育的促進作用
1.改變了繼續教育的時間觀。網絡技術在繼續教育中的運用,沖破了傳統教育中的時間藩籬,使隨時學習成為現實。靈活的時間安排是在職成人參加繼續教育的一個必要條件,也是成人學員對繼續教育技術進步的理想與期盼,但是傳統的繼續教育難以滿足這樣的條件。網絡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局面,全球網絡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時間觀念,把時間的限制縮減到無窮小。網絡的數字化不僅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渠道,使網絡日益成為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的多媒體,而且縮小了信息儲存的空間,使信息的儲存變得簡單、方便、易行,特別是隨著各類U盤的使用,大量信息已經達到了隨身可帶的地步。通過網絡借助計算機多媒體,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空閑時間隨時安排自己的學習。隨時學習再也不是夢想,已經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2.改變了繼續教育的空間觀。網絡技術在繼續教育中的運用,沖破了傳統教育中的空間限制,使隨地學習成為現實。全球網絡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地域觀念,把距離的限制縮減到無窮小。在傳統教育下,教室是最基本的空間單位,要學習、要求知必須到教室中來,不管這個教室處于什么方位,離你有多遠。網絡的發展則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極大地延展了教育空間。不管你身處何地,只要身邊有一臺電腦,一根電話線(或安裝了無限網卡),就可以通過網絡選擇自己喜歡或應該學習的內容,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足不出戶向千里之外的老師請教,向自己的同學尋求幫助。網絡技術的發展將使教育超越空間的限制和文化的隔膜,走進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空間,成為沒有國界的全人類的教育。
3.緩解了繼續教育師資緊張的矛盾。由于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的傳統課堂教學客觀上需要大量的主講教師,而高校在辦學指導思想上又往往把繼續教育定位于利用校內富裕資源層面,導致繼續教育的師資隊伍長期處于一種緊張與不穩定狀態。網絡技術在教育上的運用,則有效地解決了繼續教育師資緊張的矛盾。一個課件制作完成后投放到網上,可供數百乃至數千名學生同時使用,這不僅規范了講課標準,提高了講課效率,而且在客觀上節約了大量的師資。而隨著所需聘用主講教師人數的大量減少,在繼續教育教學中對教師的選擇就可以做到優中選優。讓最優秀的教師來做主講教師,讓最優秀的主講教師按照繼續教育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制作出適合成人學習的課件,從而保證了繼續教育的授課質量和學員的學習效果。
4.解決了繼續教育中的“工學矛盾”。工作和學習的矛盾是在職成人學習中由來已久的矛盾,從繼續教育這種教育形式誕生的那天起,工學矛盾就出現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的學習一般由單位根據工作需要統一作出安排,由此帶來的工學矛盾雖有但不突出。然而,在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職工學習已不再由單位安排,而是由職工個人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自行安排,由此產生的工學矛盾十分突出。在傳統的繼續教育模式下,不少學員常常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法按時參加面授階段的學習,且一旦缺課很難再向老師請教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極個別學員因為多次缺課而最終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在網絡教育模式下,學員既可以通過網絡視頻點播系統學習,又可以用電子郵件向老師請教,還可以通過論壇或聊天室向同學請求幫助,從而使工學矛盾帶來的學習障礙化解于無形之中,工學矛盾名存而實亡。 轉貼于
二、網絡給繼續教育帶來的挑戰
1.要求變革傳統的繼續教育思想觀念。長期以來,我們秉持并加以運用的教育思想與觀念,包括據此所形成的教育理論,無一不以工業文明為背景,無一不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在培養目標上,總是局限于“知識主義”舊觀念,不能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在教學內容上,以書本知識為中心,不能反映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體現網絡時代精神,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會講授”為重點,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在教學形式上,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強調傳授知識標準化,忽視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一般采用教科書、粉筆、黑板、圖表、模型等靜態設備進行,滯后于時展的要求。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將徹底沖擊現代教育的理論基石,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在工業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教育理論,重新考察工業革命以來的教育觀念與實踐,對教師的概念和職能進行反思,并對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進行重新定位。
2.要求改變傳統的繼續教育形態。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其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始終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和制約。在人類的教育歷史進程中,圍繞著傳播媒體和技術工具的變革,教育形態曾發生過兩次重大的改變:其一,文字的出現改變了原始的口耳相傳的教育形態,不僅使“眼看”、自學成為了現實,而且極大地拓展了受教育對象的范圍,加速了人才的培養;其二,印刷術的產生改變了教學內容的載體,不僅提高了印刷書籍的速度和質量,加速了文化和知識的傳播,而且為近代班級授課制的誕生奠定了教材基礎。如今,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媒體的網絡的出現,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因此,繼續教育應作如下方面的轉變:一是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化;二是從課堂教育向網絡教育轉化;三是從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轉化;四是從學歷層次教育向淡化學歷層次轉化。
3.要求變革傳統的繼續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與普通高教一樣,長期以來繼續教育實行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即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或者灌輸給學生。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這種建立在主客二分、主體控制客體哲學基礎上的教學方式,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對學生一方來說,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可以想象,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如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肯定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可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最大弊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出現,學生獲取信息手段的豐富,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占有者、先知者、權威者,原先那種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的“靜”式教學模式將被徹底打破,代之以重體驗、感悟、探究和創新的主動式教學模式。
4.要求革新傳統的繼續教育內容。傳統教育以傳授知識和記憶知識為主要內容,特別重視陳述性知識的教學,卻忽視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低下。在網絡技術背景下,人類科技知識的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根據有關專家統計和預測,20世紀70年代知識積累速度為二十年增長1倍,20世紀90年代減為十年,21世紀初降到三至五年,今天互聯網上的數字化信息每一年就會翻一番,未來三十年人類科技知識總量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00倍。而與此相反,知識的半衰期卻在日益縮短,工程知識的半衰期由原來的五年縮短為二年,社會科學由十年縮短為五年,而計算機信息的半衰期僅有半年。知識總量的迅猛增加和知識半衰期的疾速下降,給更新教育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網絡的繼續教育,要走出傳統教育中以傳授陳述性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模式,要更加重視程序性知識,特別是策略性知識在教育中的傳授與運用,不僅要教給學生必備的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技能,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方法。
5.對繼續教育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以來,教師就是知識的化身,就是文化的代表。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是教學雙邊活動中的主導者,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傳授者和解釋者,而網絡背景下,教師已不再是知識和文化的權威擁有者和為學生提供信息的唯一來源,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由教學雙邊活動的控制者成為教育和學習的參與者。網絡背景下,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教師要完成角色的轉變:從知識的傳授者向知識獲取體系的建構者轉變,從知識的領路人向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轉變,從教材教學的執行者向教學資源的設計者轉變。第二,教師應該了解和熟悉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并具備對計算機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第三,教師應該熟悉與網絡相關的知識,切實掌握在網絡上進行教學的方法,并能夠利用網絡進行教學、通訊與查詢。第四,教師應該具備與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相關的知識,并能夠運用多媒體工具進行課件制作與開發。第五,教師還應該具有教學設計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學模式,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和方法,實施既定的教學方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譚萍.論網絡對終身教育的影響[D].南寧:廣西大學,2002.
關鍵詞:全球化; 高校文化安全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B0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211-02
“高校文化安全”是指高校大學生群體所堅守的民族文化和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因外來文化沖擊而動搖,使自身情感和行為長期保持一種安全穩定的狀態。當今的文化交流與交往處于前所未有的時代,文化交往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會產生一些國家意義上的文化安全問題。而作為整個國家文化安全體系重要基石之一的高校,歷來是知識薈萃、思想爭鳴的文化集聚之地,是發展和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先鋒力量,其文化安全程度關系到國家文化安全乃至民族的振興,因此,維護好高校的文化安全建設刻不容緩。
一、文化全球化視域下維護我國高校文化安全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伴隨著全球化向縱深方向發展和西方文化的滲透擴張,文化安全特別是高校文化安全愈來愈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其重要性和緊迫性顯得尤為突出。
(一)加強高校文化安全建設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
文化安全是整個國家安全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國家提供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為國家經濟與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脅和侵略,那么必然會對本民族和國家帶來巨大災難,進而危及到整個國家的安全。而高校文化安全又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石。所以,加強我國高校文化安全建設,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安全意識,保障國家的穩定發展和長治久安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加強高校文化安全建設是應對西方文化滲透的需要
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與科技優勢,大力推行文化帝國主義,通過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機會宣傳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而部分大學生由于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足,在各種繁雜思潮的影響下,很容易迷失自我。因此,加強高校文化安全建設,使高校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目標,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三)加強高校文化安全建設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民族精神需要炎黃子孫去傳承和延續,而高校大學生恰恰就是肩負這一偉大使命的重要使者。所以,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中存在的對民族文化安全意識淡薄與缺失的現狀,大力加強高校文化安全建設,引導大學生真正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主要載體,不僅可以在與多元文化的劇烈碰撞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并且對民族文化的弘揚、傳承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加強高校文化安全建設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外來文化對我國文化造成的沖擊在高校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當代大學生大都生活在國際化氣息濃郁的社會氛圍中,一部分大學生立場不夠堅定、信仰不太明確,其思想極易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動搖了他們的價值信念。這就需要我們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用占領高校學生的思想陣地,讓他們在中國社會主義土壤上健康的成長。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文化安全現狀
(一)強勢經濟對高校文化安全帶來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客觀上為西方消費主義文化移植到我國高校提供了便利條件。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優勢為后盾,大肆采用各種手段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傾銷,利用各種物質產品對我國高校進行文化滲透,在物質消費中將這些文化移植到高校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價值觀等方面中去,這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了嚴峻的挑戰。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生活方式的西化將從根本上動搖我國社會主義大廈的價值向度和思想基礎。
(二) “文化帝國主義”對高校文化安全帶來的影響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是西方國家進行文化滲透的重點。他們憑借雄厚的文化資源和強大的文化傳媒力量,不斷輸出自己的文化產品,大肆宣揚和傳播自己的文化觀念和意識形態,推行“文化帝國主義”,企圖通過文化滲透的方式來控制別國,進而削弱別國的民族凝聚力,以達到控制別國文化的目的。高校是信息傳播最集中的中心之一,是經濟全球化推動下的全球文化互動的前沿陣地,大學生在接受外來文化方面有特殊的優勢,所以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文化滲透的重點。
(三) 文化網絡化對高校文化安全帶來的影響
時下,網絡正日益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和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網絡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的迅猛發展在極大地豐富了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給人們尤其是給高校大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由于部分大學生認識和辨別事物的思維能力、抵御外來誘惑的能力不高,導致部分大學生精神空虛、迷失自我、價值取向歪曲、責任感淡化等問題的產生和蔓延。
三、維護我國高校文化安全建設的策略
(一) 構筑文化安全預警與防范機制
維護高校文化安全加強高校文化安全建設,應著力構筑高校文化安全的預警與防范機制。因為任何一種危機,都有一個由孕育、發展到爆發的過程。為此,我國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學有效的文化安全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依托宣傳部、校團委、學生處等相關職能部門,采取多種方式,對那些可能會危及到高校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進行鑒定和識別,科學分析這些不安全因素對高校大學生所產生的沖擊和影響程度,及時、準確地做出預警反應,增強大學生的文化抗干擾能力與鑒別能力,并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安全觀;充分發揮高校公安派出所文保職能,加強與公安、教育、文化、共青團等各部門的溝通協調制度,從內部防范入手,形成文化安全保衛工作的合力,構筑起嚴密的文化安全防范網絡和保障體系。
(二) 加強文化安全意識教育,維護高校文化安全
思想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因此,高校首先要大力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我們要始終堅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西方強勢經濟的文化影響,正確認識文化帝國主義的實質和網絡文化的雙重性;要注重加強國家文化危機意識的教育和傳授,使高校大學生能夠對當前我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所處的弱勢地位及面臨的嚴峻挑戰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對當前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潛在風險和威脅產生危機感,從而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安全意識,有效抵御文化風險。
(三)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維護高校文化安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高校是推進先進文化發展、傳播先進文化的基地,而基于目前高校部分學生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的現狀,我們必須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用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引領大學生文化的發展方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主題,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高校文化安全建設的精華,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作為高校文化安全建設的發展基礎,使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中明辨是非、把握方向、正確認識,自覺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使高校文化安全得到維護。
(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維護高校文化安全
面對來自于西方發達國家文化強權的巨大壓力,我們只有更加熱愛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培育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才能堅守民族文化根基,才能有民族文化安全意識的真正樹立,也才能自覺抵御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文化滲透的本質是要別國人民逐步淡化甚至拋棄本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轉而信奉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突出民族精神,讓高校學生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使心靈上有一種歸屬感,從而不斷增強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 打造網絡文化安全平臺,維護高校文化安全
網絡文化對高校文化安全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鑒于此,首先,高校要善于運用網絡工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網絡文化中去,用先進的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在網絡世界中唱響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其次,高校要實施宏觀導向和微觀監管并舉,維護良好的網絡秩序。正確把握網絡的宏觀導向,爭得網絡文化的話語主導權,為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有利的網上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的網絡道德氛圍,為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提供安全的網絡文化環境。最后,要充分整合包括校園網、BBS和貼吧在內的各種網絡媒介形式,打造自己的校園文化傳播體系,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將先進文化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構筑一道堅實的網絡文化安全防線。
參考文獻:
[1] 于濱.略論文化安全視域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
[2] 顧文兵.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芻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1).
【關鍵詞】 大學生 閱讀教育 閱讀傾向 閱讀觀念 分級法
閱讀教育是大學生從文本中獲取信息、收集信息資料、攫取知識、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閱讀教育包括:閱讀書籍的調查與研究、文本的評價與選擇、閱讀的方法、閱讀的過程和管理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動,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
1 大學生閱讀現狀和閱讀特征
閱讀是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最佳方式,大學生的求知欲在閱讀教育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滿足。閱讀能力是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進入“知識經濟”的21世紀更需要提高大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對他們進行閱讀能力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1 大學生閱讀現狀
大學階段是性格塑造、行為養成、觀念形成和知識面拓展的關鍵時期。要想提高自身素質建設,閱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現今,很多大學生都整日在圖書館里“讀書”,甚至有些學生常常熬夜“閱讀”。大學生的確在認認真真地“讀書”,但不容忽視的是他們所讀之書大多以應試和放松為目的,而前者尤為突出。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在閱讀專業類書籍的同時,對于文學作品類、成功勵志類、歷史傳記類、也頗為關注,閱讀內容呈現出多元的趨勢。但是,大學生對經典著作的閱讀趨勢有所下降,整體閱讀趨于快餐式,部分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休閑、娛樂、消遣的態度。同時能夠進行系統閱讀的學生總量逐漸減少。而且,有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課外閱讀中英語讀物所占比例較多,功利性讀書的傾向極為明顯,存在趕時髦、隨大流的現象。
1.2 大學生閱讀特征
當代大學生閱讀目的不明確,消遣性閱讀表現突出,閱讀內容顯得很寬泛,雖可以開闊視野但卻不利于專業能力的提高。閱讀興趣廣泛但不專注,喜歡閱讀卻沒有計劃,閱讀過程大都隨意,對讀物價值的判斷能力較差,對讀物不能有深度的思考,只能是淺嘗輒止。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文獻信息載體變得越發多樣化,不但有傳統的紙質讀物,又有現代的多媒體資源,這都為大學生的閱讀帶來了多種選擇。網絡閱讀具有方便、快捷、容量大、信息廣等特點,所以廣受大學生的青睞,很多同學能夠充分利用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但在那里,大部分上網學習的學生并不是讀書或是查看新聞,他們更多的是聊天或者打游戲。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鐘情于網絡閱讀,網絡閱讀是一種只有廣度而沒有深度的閱讀,會造成大學生閱讀能力的下降,不利于人文素養的提高和人生觀的養成。所以對閱讀多樣性的合理選擇也同樣是一門學問。
1.3 社會因素對大學生閱讀的影響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中,這就需要更多的掌握更高技能、更有實用價值的高素質人才。但與此同時,高校不斷擴招則使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就業的巨大壓力無可避免。因此,在如此大的壓力之下,在校大學生不得不認清現實,努力為就業謀劃,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所以大學生們不得不狂啃書本,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掌握和提高就業的素質和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而且在社會發展的同時,財富意識也已經逐步滲入了大學生的意識之中。他們注重實際,講求實效,必須務實。這種情況大多出于兩方面的動機,貼補生活和鍛煉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為了不斷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他們就必然會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閱讀材料。這樣,社會因素也就迫使大學生閱讀,用知識來武裝頭腦,提高自身。
2 大學閱讀教育的重要性
開展閱讀教育是信息社會對人們讀書學習所提出挑戰的基本需要。開展閱讀教育是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施終身教育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2.1 閱讀是信息化社會的基本特點
大學生想適應這個信息化的社會、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閱讀。閱讀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使其具備良好的閱讀思維能力閱讀選擇能力和閱讀評價能力以及閱讀效率能力。在信息化社會里,需要大學生具備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而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基本途徑就是閱讀。
2.2 閱讀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良好的校園環境構建了一個舒適的學習氛圍;積極的校園精神組成了一個激勵的閱讀環境;多彩的文化活動形成了一個陶冶人的校園空間。閱讀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如何能使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更上一個新臺階,大學生閱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2.3 閱讀是大學生成才的基本能力
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是大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途徑。通過閱讀可以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同時閱讀課可以使大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新的學業。高等學校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搖籃,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跨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閱讀是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傳承人類知識經驗的重要手段,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基礎。
3 提高大學閱讀教育的措施和幾點意見
復旦大學哲學系張汝倫教授曾說“人的素質只靠學習英語和電腦是培養不出來的。人的素質只能靠人文教育來培養,而閱讀經典應該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針對大學生的閱讀傾向,高校圖書館應該積極采取相關的應對策略。
3.1 分級法
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于一切都是陌生的,缺乏自學的能力,學習方法也不適應,對他們進行閱讀教育,重點在于突破原本固有的閱讀觀念,改變教育考試中的教科書和參考書模式,探索新的閱讀理念。安排新生進行必要的入館教育,讓新生親身體會圖書館的悠遠寧靜,以及濃郁的書香,使每個學生心中都能明白圖書館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地位、作用,懂得閱讀在信息時代的重要意義,從而使新生確立良好的閱讀動機。為同學們進行一次講座介紹學校圖書館中的具體構造和功能。使新生對圖書館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其更加喜歡館內的環境學習于其中。
大二和大三的學生,他們已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身心發展也漸趨穩定,絕大多數學生對學好專業知識都充滿信心。在閱讀傾向上明顯少了許多盲目性但面對市場雙向選擇,畢業自主擇業的就業形式使學生將精力放在應付各種過級或證書考試上,大部分學生到圖書館借閱圖書是為了參加各種類型的考試,目的就是取得一些證書以吸引用人單位的注意,這也是導致其所學專業的基礎知識不扎實的原因,所以很難適應當今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要,因此使得就業更加困難。這就需要高校采取有效形式,培育其自覺拓展專業知識面,構建專業知識體系的內在機制。
大四的畢業生,他們幾乎已經掌握了所學專業的知識,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他們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在要做完最后修讀未修完的專業課程的同時都忙于畢業實習和完成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且面臨畢業后如何選擇就業方向的問題。因此,他們的閱讀既是為了繼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也是為了完成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和為畢業后的擇業搜集、積累資料。在閱讀傾向上帶有比較明顯的實用性和功利性。所以,圖書館應對其畢業設計或論文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有針對性地開展文獻信息檢索課,對畢業生的論文和設計進行有針對性的文獻信息檢索指導。
3.2 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閱讀教育是對大學生閱讀行為和活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令他們具備良好的閱讀思維能力、選擇能力、評價能力和效率能力。我們可以在閱讀教育中開展對大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研究、知識的教學、能力的訓練、閱讀態度的培養及閱讀活動組織與管理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以提升大學生閱讀興趣。亦要建立大學生讀書社團,開展各種讀書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高他們的自主閱讀意識。指導學生處理好閱讀經典名著、學術專業和休閑讀物、時尚或流行讀物的關系。也可以在活動中重點推薦一些閱讀書目,特別是引導新生按要求閱讀書籍,可以降低閱讀過程中的淺嘗性,全方面把握學科專業的知識體系,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
3.3 建立大學生閱讀教育制度
閱讀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如若要有效的開展則必須有制度為基礎。第一,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成立學校層面的大學生閱讀教育工作機構,全面研究、指導、協調全校的大學生閱讀教育工作,讓新生從第一天起就收到閱讀的教育,讓閱讀融入到新生的生活中去。第二,可以開設閱讀教育課程,指導學生正確閱讀。這需要學校各方面的支持,如加強閱讀教育的師資力量,增強教材建設的內容,使專門的研究機構確立目標,研究大學生閱讀的心理,從而找出提高大學生閱讀的方法。第三,可以建立閱讀激勵機制,以促進學生閱讀。在閱讀教育中,可以有目的閱讀,例如開設“閱讀之星”等方式來激勵大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大學生可以自主的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主動性。第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利用廣播、校報、宣傳欄作為媒介,來宣傳閱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引起全校師生的重視與關注,使大家能重視閱讀、關注閱讀、參與閱讀。
3.4 加強圖書館建設
盡管多數大學生具有自主性學習能力,但是部分學生還缺乏理性剖析自身素質的洞察能力,其閱讀傾向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對大學圖書館的管理方式和服務意識作出相應的調整,圖書館員不能定位于“管書”、“守攤”的層次上,而該成為知識的加工者和傳播者,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圖書評介和優秀圖書推薦工作,在培養健康的閱讀習慣上發揮出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舉辦讀書比賽活動;館員開展優秀圖書導讀或評介活動等。圖書館員的指導與推薦在大學生閱讀教育中會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總之,大學圖書館要加強服務意識,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擔當起“知識輸出”重任。
4 大學生閱讀教育的思考
雖然現在的大學生在以往中小學學習的時候就已經進行了大量的閱讀訓練,但是根據調查顯示,他們的閱讀能力仍然較低,以致于很難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對大學生學習能力、掌握知識的要求,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更需要提高大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需要讓大學生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它屬于讀者的意識活動,是讀者進行閱讀活動的動力。大學生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不一定能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所以必須對他們進行閱讀觀念教育,使之真正認識到閱讀活動的意義,并使他們保持良好的閱讀心態,以更好地掌握閱讀能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白明鳳.大學新生閱讀教育之思考[J].賀州學院學報,2010年,26卷(4期):100-103.
[2]馬春時.略論閱讀的基本原則[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0(1).
[3]趙鶴齡.21世紀的教育:學習時代與關心人類的命運[J].北方論叢,1994(1).
[4]苗春德.宋代教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451.
[5]張明霞.淺談大學圖書館的閱讀教育.昆明大學學報(綜合版)[J].2004(2):85-87.
關鍵詞:傅恩;《花間集》;英譯;傳播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3-0127-05
早在詞成為宋代的繁盛文學體裁之前,晚唐五代時期即出現了第一部文人詞集――《花間集》。該集收錄18位詞人的500首詞作,是早期經典古詞的集中刊刻。“《花間集》規范了詞體的文學特質與審美基礎,在中國文學史(詞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素有‘倚聲填詞之祖’的美譽。”①
在西方世界,首先對《花間集》(Among the Flowers: the Hua-chien Chi)進行全本英譯嘗試的是美國漢學家傅恩。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花間集》全譯本。縱觀海外眾多中國古詞的翻譯,“傅恩的《花間集》翻譯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地方”②。富有開創性且獨具特色的傅恩《花間集》英譯本,它的體例如何,翻譯究竟有哪些特點,出版30余年來在全世界的傳播與接受情況是一種怎樣的狀態?筆者擬做一次系統性的梳理與歸納。
一、譯者傅恩與《花間集》譯本
譯者傅恩,英文名Lois Fusek(羅伊斯?福瑟柯),系美國當代著名女漢學家,畢生以中國古代語言文學研究為志業。出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探究,她遵循當代海外漢學家的一貫做法,取漢語名字“傅恩”,曉諭漢學界。傅恩早年求學于耶魯大學,1975年在著名漢學家傅漢思(Hans H. Frankel)的指導下,以論文《曹丕詩歌研究》[The Poetry of Ts′ao P′i (187-226)]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傅恩入職芝加哥大學,任中國語言文學教授。傅氏的代表性著述有《〈高唐賦〉論》(The "Kao-t′ang fu", 1972-1973),《評〈鐘與鼓:口語傳統中的經典詩學〈詩經〉〉》(Review on The Bell and the Drum: 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 by C. H. Wang ,1974),《評〈辛棄疾〉》(Review on Hsin Ch′i-chi by Irving Yu-cheng Lo, 1974),《三遂平妖鰨郝薰嶂械耐ㄋ仔∷怠罰The Three Sui Quash the Demon′s Revolt: A Comic Novel Attributed to Luo Guanzhong,2010)等。
1982年,傅恩翻譯的《花間集》在紐約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系該社“東方經典譯叢”(Translations from the Oriental Classics)叢書之一,其底本是1960年中國臺北出版的《宋本〈花間集〉》。為了進行準確的譯介,傅恩綜合參考了各種《花間
收稿日期:2017-01-09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gxyqZD2016409)。
作者簡介:葛文峰,男,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博士生(淮北235000)。
集》箋注,涉及中國的多種刊本:華連圃的《花間集注》(上海,1935)、李冰若的《花間集評注》(香港,1960)、蕭繼宗校注的《花間集》(臺灣,1977)。其中,“華、蕭二人的評注與詮釋影響了傅恩對《花間集》的解讀,對其翻譯助益頗大”③。
傅恩《花間集》譯本除卻500首花間詞的譯文(共160頁)之外,其中的副文本極為豐富。“引言”(共32頁)是譯者解讀、翻譯、研究《花間集》的總結性論述,分為“翻譯方法”與“《花間集》簡介”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譯者著重介紹了自己翻譯花間詞的方法,意在將花間詞的體詞特征傳遞給英語讀者;第二部分簡述了《花間集》的成書背景、主題特色,重點論述了溫庭筠、韋莊的花間詞文體,并從跨文化、比較文學的角度,將溫、韋與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象征派詩人波德萊爾(Baudelaire)進行對比分析。傅恩認為,《花間集》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第一種矛盾是花間詞嶄露頭角于唐代璀璨文學的黯淡之時,卻又得益于唐詩的滋養,逐步形成了新的語言與審美;第二種矛盾是《花間集》反映的詩性是男性、女性雜合的兩性對立統一;第三種矛盾是花間詞逐漸脫離了音樂傳統的束縛,其創作脫胎于嚴格規約的曲調和旋律④。《花間集》的“序”由歐陽迥撰寫,盡管譯者對其中的觀點不完全贊同,但是仍舊忠實地譯出“序言”全文(共4頁)。“花間詞人小注”(共6頁)含有譯者所撰18位詞人的簡介,含生卒年、出生地、人生概說與詞作略論。“詞注”(共4頁)主要是譯者對花間詞中的地名、典故、文化專有名詞進行的闡釋性解說。“詞牌索引”(共8頁)將《花間集》中所有詞牌列舉出來,詞牌是意譯的,輔以威妥瑪拼音,并將其關涉的花間詞人與頁碼分別列出,便于讀者檢索、查找。“總體索引”(共4頁)以專有名詞字首字母為序,關聯譯集中所在的頁碼,極大方便了讀者閱讀。譯者在譯本體例上作出的種種努力,是為了向英語讀者引介“詞這一文類的特色和其中所體現出的獨特文化內涵及《花間集》的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的重要影響與意義”⑤。
二、傅恩《花間集》英譯的策略與特點
身為漢學家兼翻譯家,傅恩《花間集》譯本翻譯方法上的最大特點是傳譯“詞”的文體特征,尤其是古詞作為區別于古詩的“長短句”形式特征。詞體外在形式結構的靈活多樣,與詞作的內容密切相關,其自身具備一種意蘊表達,更直接影響著詞作的敘述與審美生成。因此,傅恩首創了一種針對詞體形式特點的翻譯方法――“結構對譯法”。她論述道:
我在翻譯《花間集》的過程中,竭力賦予不同詞作結構以獨有的意義表征。花間詞的翻譯不僅在于文字意義的傳達,更在于其特定的詩學形式書寫。誠然,英漢語言的差異,決定了結構層面的轉譯極為困難。但是,對于《花間集》而言,各類不同詞體結構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進行全集翻譯的時候。……如果采用(最為流行的)自由詩體翻譯《花間集》,那么,詞體形式的重要意義則無法顯現⑥。
由此可見,傅恩英譯《花間集》的主要目的之一即從本質上向異域讀者傳達詞與詩的美學內涵差異,不同詞牌下的詞作,字數、行數、平仄、韻律等“長短句”結構形式的語言外在之美,是一種全新的文學閱讀體驗。為了達到在翻譯中體現詞體結構的目的,傅恩以譯文的長短映射原詞中漢字字數的多寡。在同一首詞作中,原詞每行的字數越多,與之對應的譯文長度越長;原詞每行的字數越少,與之對應的譯文長度越短。如果原詞出現字數相等的兩個或數個詞行,譯者則盡量使得它們的譯文長度保持一致。傅恩坦言:“明知以英語體現詞體的形式特點極其困難,但我還是盡力而為,將其展現在譯文中。”譬如她翻譯的韋莊詞《荷葉杯》。
荷葉杯"Lotus Leaf Cup"(Ho-yeh pei)
絕代佳人難得,It is difficult to meet with so exquisite a beauty,(6)
傾國,A ruin of states.(2)
花下見無期。We may not rendezvous among the flowers.(5)
一雙愁黛遠山眉,Her darkened brows are like the far distant mountains.(7)
不忍更思惟。No longer can I bear the thought of her.(5)
閑掩翠屏金鳳,Idly I close an azure screen golden with phoenixes,(6)
殘夢,My dream ending.(2)
羅幕畫堂空。I am very alone within the painted hall.(5)
碧天無路信難通,The sky has no road by which I cold send on a letter.(7)
惆悵舊房攏。My heart grows heavy in these old rooms.(5)
原詞共有上下兩闋,計8行,譯文相應地分為兩個詩節(stanzas)。在每行譯文的右端,譯者用阿拉伯數字標明原詞每行的漢字字數。盡管譯文的未適與原詞的字數無法做到一一對應,但是,就譯文的整體性而言,已然彰顯了原詞結構“長短句”形式的參差之美。即使對于不諳中國古典文學的外國讀者而言,通過閱讀這種形式新穎的譯文,也能對《荷葉杯》詞牌的形式有較多認知,直觀地領會到古詞為何又稱之為“長短句”,感受古詞獨有的結構之美,將中國古詞與古詩區別開來。毋庸置疑,這對西方讀者了解和探求古詞的文體特質有極大的意義。傅恩的這種“結構對譯法”重點將形式結構對于古詞的重要性譯介給西方讀者。不僅如此,花間詞緊湊的結構形式所具備的決定性張力,契合了詞作主題的表達。無論是原詞還是譯文,其中流露出的典雅、矜重而不過分悲憫的情感,正得益于花間詞這種結構形式的平衡與支配。
在詩歌翻譯中,形式與意義的傳達始終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形式的保真傳譯,必然影響意義的忠實翻譯,是為“因形害義”;意義的貼切翻譯,又必然影響到形式的完整再現,是為“因義害形”。傅恩的“結構對譯法”為了達到原詞與譯文在形式上的對稱與呼應,她必須調整譯文的內容,增添、刪除某些字詞,進行靈活的改譯。比如另一首韋莊詞《浣溪沙》的翻譯。
浣溪沙"Sand of Silk-washing Stream" (Huan-ch′i sha)
清曉妝成寒食天,A clear dawn graces the morning of the Cold Food Festival,
柳球斜裊間花鈿,A cluster of willow blossoms sets off her golden hairpins,
卷簾直出畫堂前。She rolls up the curtain and goes out of the painted hall.
指點牡丹初綻朵,The tiny peony buds are just starting to burst into bloom,
日高猶自憑朱欄,The sun is high, and yet she stands by the red railing,
含顰不語恨春殘。She quietly frowns, hating the spring that will fade away.
《浣溪沙》共6行,每行7個漢字,行行字數相同。在譯文中,為了保持結構的對等,譯者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譯。第一行的譯文里,雖然舍棄了女主人公“她”的“妝成”,但是添加了動詞“grace”,銜接了“清曉”與“寒食天”兩個意象,擬人化地傳譯客觀景物;同樣,第二行省略了柳球“斜插在鬢發、裊娜多姿”的動態;第三行刪減了“直出”中“徑直地、直接地”(directly, straightly)的含義,沒有描述原詞中女子率性的性格;在第四行中,原詞的邏輯主語是“她”,如果直譯為“She points at the newly-bloomed peony”,其長度明顯短于傅恩的譯文,破壞了譯文的整體結構。故而,譯者以“牡丹”作為句子的敘事主語,輔以“burst into bloom”短語,做到了與其他每行譯文的“等長”。末尾兩行,譯者分別以并列句與狀語從句的句法形式,實現了譯文在長度方面的整齊劃一。傅恩發揮了譯者的主體作用創造性地進行改譯,但是并未改變原詞的抒情基調,原詞與譯文最大限度地“兼顧了形式與內容,做到了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⑦。
傅恩對花間詞形式結構的執著并不意味著她無意傳遞原作的文學意境與文化內涵。為避免過多腳注影響讀者的流暢閱讀,譯者將大部分注釋移作尾注,僅保留少量至關重要的核心詞解釋,作為頁下注。如譯者對《花間集》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姹女”“王昭君”“長門宮”“屈原”“西施”“唐玄宗”“玉兔”“鴛鴦”等名詞進行了釋義。如前文韋莊詞《荷葉杯》中的“傾國”一詞,譯者解釋道:“此為描寫中國古代美人的慣用語,出自漢代李延年的《佳人歌》,他的妹妹李夫人為漢武帝劉徹寵妃。《佳人歌》云‘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⑧這種歷史文化背景的交代,更有利于讀者對上一行“絕代佳人難得”譯文的理解。
三、傅恩《花間集》譯本的傳播與影響
傅恩《花間集》譯本1982年初次出版發行,1985年再版。35年來,該譯本在全世界得到廣泛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傅恩《花間集》譯本傳播地域廣泛,遍及四大洲。目前,美國“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館藏檢索系統,可以查閱全球25000余家公立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圖書收藏情況。筆者借助該系統檢索發現(2016年7月3日),在遍布北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的17個國家和地區中,共有312家圖書館藏有《花間集》譯本。美國有261家,英國有11家,澳大利亞有9家,德國有5家,荷蘭有4家,加拿大有3家,中國大陸與香港各有3家,意大利、瑞士、丹麥、瑞典各有2家,新加坡、墨西哥、新西蘭、法國、土耳其各有1家。其中,美國館藏的傅恩《花間集》譯本占全球館藏量的83.7%,遍及美國48個州,幾乎實現美國全國性的覆蓋。其次,傅恩《花間集》譯本引起了學界的密切關注。一部文學翻譯作品能否引起目的語國家的學界關注,是否出現相當數量的譯評,是衡量該譯著影響力大小的核心標準之一。而且,“有影響的國際譯評主導著歐美文化語境中跟閱讀翻譯作品相關的輿論,影響并形塑著讀者的閱讀選擇、闡釋策略及價值判斷”⑨。關于中國文學譯著正面評論有利于擴大它的影響,引導著海外讀者的閱讀選擇。
傅恩《花間集》譯本出版之后,旋即引起海外漢學界的高度關注,著名漢學家迅速撰文,對其進行積極的評析。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華裔中國文學教授張振翱(Dominic Cheung)在《當代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Today)雜志上的專題評論,不吝贊譽之詞:“傅恩的花間詞翻譯的極好,意象也以最近似的英文譯出。她的翻譯捕捉到了花間詞既通俗又文雅的妙處。”⑩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華裔漢學家魏世德(John Timothy Wixted)在《亞洲研究》(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雜志上的譯評認為,“傅恩英譯的《花間集》是一部罕見的、成績卓然的譯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B11。哈佛大學知名漢學家伊維德(Wilt Idema)在具有120余年歷史的漢學名刊《通報》(T′oung Pao)上撰文指出:“傅恩英譯的《花間集》為西方讀者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充滿吸引力的古詞選集,對美國漢學界的中國詞學研究頗有幫助。”B12美國卡萊羅納大學中國文學教授杰姆斯?哈格特(James Hargett)在國際權威刊物《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上高度評價道:“傅恩以一人之力譯完500首花間詞,實屬不易。《花間集》華麗、優美的辭藻極難譯為順暢、可讀的英文,但傅恩做到了!這對于(英語世界)中國詞學研究極為有利。”B13再次,傅恩《花間集》譯本被引率高,并入選經典中國文學外譯叢書。在國際漢學界,傅恩的《花間集》譯本被作為代表性的中國文學譯著而受到廣泛的閱讀,進而被其他漢學著作、漢詩譯集所援引,被漢學界視為中國文學研究的必備書目,并在諸多代表性著作、譯作中加以參閱,列為參考文獻,如表1所示。
表1以傅恩《花間集》譯本作為重要參考文獻的外文圖書信息統計表
編著者外文圖書名稱時間(年)
Burton Watson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 Poetry1984
Greg WhincupThe Heart of Chinese Poetry1987
Patricia Ebrey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1993
Julie LandauBeyond Spring: Tz′u Poems of the Sung Dynasty1994
Huaichuan Mou Rediscovering Wen Tingyun: A Historical Key to a Poetic Labyrinth2003
Wilt IdemaChinese letterkunde: Een inleiding2006
Ronald C. Egan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2009
Xiaorong LiWomen′s Poetry of Late Imperial China: Transforming the Inner Chambers2012
顯而易見,傅恩《花間集》譯本得到了學界持久的關注。表1中的八部詩選、著作均出自國際漢學巨擘之手,在學界影響巨大。例如華茲生(Burton Watson),他以研究、翻譯中國文學聞名于世,曾榮獲哥倫比亞大學翻譯中心的金牌獎章(1979),兩度獲得“美國筆會翻譯獎”(America PEN Translation Prize,1981、1995),并于2015年獲得“拉夫?曼海姆翻譯終身成就獎”(The Ralph Manheim Medal for Translation)。又如漢學家朱麗葉?蘭道(Julie Landau),是華茲生的高足,專注于中國古詞研究。她在Ω刀鰲痘間集》譯本細致研讀的基礎上,翻譯出英語世界第一部宋詞選集《春之外》(Beyond Spring),該集列入美國“亞洲經典譯叢”(Translations From the Asian Classics),影響頗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伊維德(Wilt Idema)在其荷蘭語著作《中國文學導論》(Chinese letterkunde: Een inleiding)中仍舊對《花間集》譯本多加贊譽、參考,在荷蘭漢學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些都足以說明傅恩《花間集》譯本在專業學者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普遍接受的程度。另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漢學家梅維恒(Victor H. Mair)編著的《哥倫比亞中國傳統文學簡編》(The Shorter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2001),直接從傅恩《花間集》譯本中選取韋莊的《菩薩蠻》與李煜的《烏夜啼》譯文。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華裔漢學家蔡宗齊(Zong-qi Cai)編選的《漢詩閱讀:指南選集》(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A Guided Anthology,2007),也從傅恩《花間集》譯本中選取了溫庭筠的《謁金門》《菩薩蠻》《更漏子》以及晏殊的《浣溪沙》等詞作的譯文。傅恩翻譯的花間詞以其可讀性與經典性得以入選美國高校的中國文學讀本,進入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擴大了《花間集》譯本的讀者群體,影響力持續提升。
2012年,傅恩《花間集》譯本入選中國的“大中華文庫”系列叢書。1995年立項的“大中華文庫”項目,是我國首次系統地、全面地向海外譯介中國文化的國家工程,也是當下“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大中華文庫”“從選目、版本到翻譯,都非常嚴謹。(編譯工作)由最適合的專家來做,保證了版本選擇權威、英譯準確傳神、體例妥當完善”B14。作為叢書之一的《花間集》譯本,沒有重新選擇翻譯家進行復譯,而是直接采用了30年前的傅恩譯本,既充分認可了她“英譯準確傳神”的高水平翻譯,又證明了該譯本在刊行后產生的世界性影響。對于一位美國譯者的中國古詞譯本而言,傅恩《花間集》譯本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之后,又能返回母國,納入文化外譯的國家級戰略計劃,確立了該譯本作為世界性譯著的經典地位,實屬難能可貴。
綜上所述,傅恩的漢學家文化身份決定了《花間集》譯本的學術性基調。35年的歷史證明,傅恩的《花間集》譯本不僅實現了世界性的流傳,引起國際中國文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融入了世界文學,而且也確立了翻譯文學的經典地位。這對于中國文學如何成功走出國門,如何走進他國讀者的閱讀視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與借鑒價值。
注釋
①李冬紅:《〈花間集〉接受史論稿》,2004年,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第1頁。
②⑤黃立:《英語世界唐宋詞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7、60頁。
③涂慧:《如何譯介,怎樣研究:中國古典詞在英語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66頁。
④⑥⑧Lois Fusek. Among the Flowers: The Hua-chien Ch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 1-32, p. 63, p. 59.
⑦楊萍:《翻譯的形義平衡與失衡》,《中國外語》2005年第2期。
⑨劉亞猛、朱純深:《國際譯評與中國文學在域外的“活躍存在”》,《中國翻譯》2015年第1期。
⑩Dominic Cheung. Review on Among the Flowers: The Hua-chien chi by Lois Fusek. World Literature Today, 1983(2): pp. 346-347.
B11John Timothy Wixted. Review on Among the Flowers: The Hua-chien chi by Lois Fusek.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84(1): pp. 163-165.
B12W. L. Idema. Review on Among the Flowers: The Hua-chien chi by Lois Fusek. T′oung Pao, 1985 (1/3): pp. 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