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舍生取義的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的高中作文總是以“方法講解———學生寫作———作文評改”的過程展開教學,按照葉圣陶先生所說,這與“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嚴重的不一致”,封閉的作文寫作模式也使得學生寫作失去了源頭活水。正常的寫作過程首先要有寫作素材的積累,對生活有一定的感悟之后,根據自身原有的素材積累,構思成文。在課堂中一味強調“寫”,省去了其他應有的環節,學生對作文的認識也較為模糊,缺少相應的具體的實踐,作文水平自然難以提高。為了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教學過程的控制。制定教學計劃是高中作文教學過程控制的一個重要體現,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情感。這種培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自然的神奇與壯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心時事,為寫作積累更多的材料;進行各種語文實踐,如組建文學社團等;高中生已經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教師可以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利用網絡上的優質語文資源。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曾經論述:“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有了良好的寫作思維方式和情感積蓄,學生的的靈感容易被激發,寫作也就更加容易。
二、適當進行方法指導
首先是明確文體目標。現在的作文大多是話題作文,并且為了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施展才華的空間,作文題目一般也不直接要求文體,而是“文體不限”,學生在審題之后往往心中一片茫然。這主要是沒有掌握一定的審題技巧和明確的文體概念造成的。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方法引導,并引導學生了解各種文體寫作的主要特征,學生了解了這些特征之后可以對這些文體進行逐一的訓練,在經過一輪的訓練之后,學生會熟悉哪種文體是自己的專長。如果用于應試,學生就可以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有明確的問題目標,哪種寫作形式是學生擅長的,哪些是學生的弱點,教師都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培養學生全面的寫作能力。其次是善于思考,寫好議論文。學生在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文培訓之后,記敘文的寫作能力一般是比較過關的,高中作文要在記敘文寫作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議論文寫作重在思辨能力,如課文中選取的優秀議論文《六國論》開篇就說“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一語中的。《孟子•告子上》論述自己“舍生取義”的觀點,首先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用了比喻的形式辨明“生”、“義”不可兼得,要舍生取義的觀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思考,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是寫好議論文的關鍵所在。再次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到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杜甫的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著深厚的知識儲備,學生寫文章的時候,好的素材與語句表達方式自然能信手拈來,立成佳作。教師可以推薦給學生一些名著,也可以讀一些短小的優秀文章,如《讀者》、《意林》等都能給學生的寫作提供很好的指導作用。“厚積而薄發”,豐厚的積淀才能造就優秀的寫作能力。
以2012年全國大綱卷(文題見第29頁)為例談談材料作文的選材與語言。
材料作文在審清題意后,還要明確寫作的文體,選取新穎的作文素材。從選材上看,可以寫對生活、學習、事業、人生的看法,古今中外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內容,關鍵是要圍繞材料選擇,材料要用得準確,扣題要準,能不能將真情實感融入材料中,能不能將材料細節處理好,這些都是能否寫好材料作文的關鍵。
當然想要寫好,先要了解材料作文選材時常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千人一面,耳詳能熟。表現在材料老套,無法吸引讀者;二是堆砌材料,不加選擇。表現在材料用得多,但不典型,甚至脫離材料;三是東拼西湊,一味模仿,給人一種抄襲之感。
我們要盡可能地選擇具有以下五個特點的材料:全面的,具體的,典型的,多元的,新鮮的。也就是說作文材料除真實、典型外,還應力求新穎。具體做法是認真思考,必須經過“放棄――選擇――再放棄――再選擇”的選材過程。要放棄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發現。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是刻骨銘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橫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靈的情感。
下面就這則材料談談選材:
一、 從經歷中找素材
個性化的經歷是寶貴財富,積累經歷建好庫存是選材出新的必備功夫。
二、 從名人中找素材
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從事生物化學研究和教學,在教學和研究中,他發現自己有創作科幻小說的天才,于是他對自己作出了冷靜客觀的分析:“我不走可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學家,但我可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毅然告別了大學課堂和實驗室,回到家里,專門從事寫作。阿西莫夫這一聰明的舍棄,成就了他一生創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輝煌業績,也為他贏得了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幻小說家的榮譽稱號。
【思考點】
舍棄有時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時之痛苦,就有可能招來終生的痛苦。阿西莫夫當時選擇舍棄自己朝夕相處的實驗室和講臺,內心無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為他挺住了一時的痛苦,成就了后來的大業。不做出舍棄,那才是阿西莫夫終生的痛苦和悔恨,甚至是世界的一個遺憾。阿西莫夫聰明的舍棄,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讀者和世界的幸運。
引入名人言論詩句要恰到好處,對詩詞名句的“改裝”須服從材料、主題需要,體現個性。另外,引入古人素材要有新的視角。
生命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歌德
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會越早發現新的奶酪。――斯賓塞?約翰遜
三、 從課本、名著中找素材
如舍生取義類的,或面臨人生抉擇時的取舍類的文章,都可作為這篇材料作文的選材。《莊子》、《藥》等。
四、 從感悟中找素材
感悟是一種思考,一番由表及里的探求,它沒有曲折的情節,卻有著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以此作為素材具有引導性和深刻性。
如【材料二】
有一次甘地乘火車,他的一只鞋子摔到了鐵軌旁,此時火車已經開動,鞋子無法再撿回來。于是甘地急忙把穿在腳上的另一只鞋子也脫下來扔到第一只鞋的旁邊。一位乘客不解地問甘地為什么這樣做,甘地笑著說:“這鞋無論多么昂貴,留下一只也沒有用了,將這一只也扔出去,撿到這鐵軌旁的鞋子的窮人就能得到一雙鞋子了。”
【思考點】
本來令人很沮喪的事,這么一處理,給人一種挺舒坦的感覺。既然努力已無任何成功的可能,與其在那里無望地堅持,白白費力勞神,還不如果斷放棄。有時適時地放棄會使我們放下某種沒有必要的負擔,而且還會看到因放棄某事而產生的新的希望。哲學家說,一扇門關閉了,另一扇門卻有可能為你打開。
五、 從“生活語文”中找素材
當代影視、報刊、網絡等媒體提供的素材,具有鮮活性、即時性和多向性,假如你是一個有心人,養成搜集貯存這類“活水”的習慣,那么寫作時就會左右逢源。
【材料作文的語言】
一、 準確運用各種修辭手法
美妙的文章離不開修辭手法的準確運用。文章有了修辭,才具有文采,才具有可讀性。
1. 善用排比,如:好畫,是因為舍棄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為舍棄了多余的音符;好詩,是因為舍棄了多余的詞藻。
2. 妙用比喻,如:學會放棄,放棄是一針清醒劑。讓你靜下心來反思,讓你的頭腦更加清晰。做什么事都得量力而行,你不會一伸手就能摸著天際。學會放棄,放棄是一個更新的起點。
二、 注意句式的轉換
適當地變換句式,能使行文搖曳多姿,能更好地突出想強調的東西(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以起到不同的表達效果),如主動句與被動句、肯定句與否定句雙重否定句、反問句的轉換,駢散結合,長短互用等。主動句、被動句可以強調是施動還是被動,肯定句、否定句、反問句可以表達不同的語氣,結合使用,語言變化多姿。駢句是由排比句、對偶句等構成的,它體現了語言的均衡美和對稱美。所以句式靈活多樣,長短變化,整散結合,可以加強語勢,使語言和諧,強化語言的感染力。
三、 恰當引用古詩詞文
不僅可以引用古詩文中的美文佳句,還可以靈活引用詩句、歌曲、 名言、俗語、諺語、歇后語等等。適當地引用、仿用與化用古詩詞文,可讓作文語言錦上添花。
四、 注意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能使語言跌宕有致、起伏變化,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作文如能加以運用,一定會使作文光彩奪目。在記敘文中,要善于運用描寫,繪聲繪色地描寫人、事、物的情狀,還要適當議論、抒情,以增強生動性。在議論文中也要注意敘述和抒情,增強文章的聲色。
總之,只要我們掌握了一定的錘煉語言的方法,再加強平時的積累和練習,就一定能寫出生動優美、文采飛揚的美文華章。
下面是有關學會舍棄的好句子,給同學們參考。
放棄是一首流浪的歌,低回吟唱在心頭,是失意的人生充滿振臂而呼的自信;使跌倒的信念重新拔地而起;使消沉的斗志面向晨曦噴薄而出;使世俗的紛爭化干戈為玉帛……
找準自己的位置,你就會煥發出你應有的美麗。有了一個清新的頭腦,你就可以認真 構想你的前景,你一定會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
放棄,既是遍歷歸來的路,又是重登旅程的路,還是對過去誘發深思的路,也是對未來滿懷憧憬的路。千萬朵智慧的燈火燦爛著溫柔和明朗的天空,牽出生命音樂般輕柔的翅膀,牽出一生春光明媚的季節。
生活中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有得也有失,擁有一顆達觀、開朗的心,就會使平凡暗淡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那種曾有過的莫名的憂傷和生命的空無,會使一生猶如過客。
學會放棄,讓傷心隨風而逝,只有快樂相隨……
學會放棄,在落淚以前轉身離去,留下簡單的背影;
學會放棄,將昨天埋在心里,留下最美的回憶;
不管昨天擁有晴朗,還是陰霾,學會放棄,你將從自己的明天,獲得更新的一輪太陽,獲得任你馳騁的更大的一片藍天!
學會放棄,放棄不是舍棄,是一種等待,等待更好的時機。“義”字化身的武圣關公,不也有過“降漢不降曹”的經歷?可他“人在曹營心在漢”,心中總想著扶劉復漢,最終就有了“千里走單騎”的壯舉!
歷經歲月,人總是要成熟的,我們有時總會在人生得失間猶豫徘徊,往往我們又會失去更多!其實,人生總是要學會放棄,才會得到更多的收獲!
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要注意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名著的讀后感600字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名著的讀后感600字以上1《老人與海》是由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的作家,厄納斯特·海明威所寫的,這本書中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堅強,而又細膩的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住在墨西哥灣中打魚的老人,他名叫桑提亞哥。這位老人一連84天,連一條魚也沒有捕到。第二天,這位老人獨自一個人去了茫茫的大海,逐漸進入了遠海。找了一個合適的地方,開始下餌。老人不知道等待了有多久,突然,一條罕見的大馬林魚上鉤了。
這條大馬林魚和老人僵持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天快亮的時候,大魚把老人拖倒在艙板上,老人的左手抽起筋來了,他想:你能堅持多久,我就能堅持多久!三天后,老人終于把大馬林魚給殺死了。疲乏之極的老人張起帆,拖著大馬林魚的尸體回去了。
可在半路上,又遇到了一大群鯊魚。老人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首先用魚叉,叉鯊魚,可是,沒過一會兒魚叉斷了,他就用棍子繼續打,棍子卻被咬去了,又扭下船漿朝鯊魚掄過去……第二天,漁民們在沙灘上發現了一條身長18英尺的魚。這時,老人在他的窩棚里,沉沉地睡去……
讀了這本書,我被桑提亞哥這個老漁夫的這種堅強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盡管桑提亞哥這位老漁夫在路上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是他都把這種種困難全部克服了!他的心中只有要快點回去,和漁民們分享快樂!
隨著故事的深入,這位老漁夫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不斷的'提升。他一連84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但是他仍然樂觀開朗、一如既往。在與大馬林魚、鯊魚的搏斗中,他忍饑挨餓、竭盡全力。桑提亞哥這個人物,體現了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贊美了人類生命的偉大。塑造了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勇于面對暴力和死亡的硬漢性格,體現了人的勇氣與不屈不饒的精神。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向桑提亞哥爺爺學習,不應該一下子就放棄,要堅持到底。正如厄納斯特·海明威所說的:“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
名著的讀后感600字以上2如果不是考試的需要,我也許不會看這本管理學方面的國外教材,因為就管理學專業書籍來說,我覺得浙大邢以群老師寫的《管理學》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寫的很好,推薦大家去看看。
這本書延續了國外教材淺顯易懂的寫作風格,全書的框架簡單明了,首先是緒論,介紹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識,和管理學歷史,后面分別以管理工作的4個基本職能來論述: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很多國內外管理學方面的書的結構都延續了這一體系。除去團隊管理的許多原理,以自我管理來說,我們能從管理學的4個基本職能中學到什么呢?
計劃:一個很深刻的體會就是:如果你對事情、對時間的安排實現做計劃,哪怕花上幾分鐘想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哪幾件事情,那么你所要完成的事情和所要經歷的時刻會變得完全沒有目的,渾渾噩噩,時間過得很快,到頭來發現該做的事情沒有做,而時間卻浪費殆盡。與其浪費這大把的時間,為什么不能靜下心來計劃一下當下的事情呢?一天的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對時間的利用率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日后成就的差異。但是自從電腦普及之后,人們在無聊的網絡上,看著輕浮的文字,宣泄著自己的情緒,似乎電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份浮躁和虛度光陰。“吾日三省其身”,每天給自己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的心靈片刻的寧靜,做好計劃。
組織:一個溝通好的組織肯定是一個好的組織。一個人的組織能力體現在哪里?就是他的溝通技巧,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是否得當,這方面確實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領導:一個好的組織有一個好的領導才能成為一個團結高效的團隊。因此,領導的能力十分重要,至少要從幾個方面來提高自己的領導能力:職業態度,人格價值觀,學習精神,以此來帶領,激勵員工。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權變因素,即充分考慮到團隊中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外在的,內在的都要考慮。
控制:計劃出來了,組織、領導也都有,事情也不一定會很順利,因為各種促使事情達成的因子都在不停的發生著變化,因此控制就非常重要。當發展出現偏差時,要做出控制和決斷,既不能死板硬套計劃,也不能隨意變動計劃,控制是一門大學問,做好控制的前提是你有一個大的目標和方向或者有一個成熟的價值觀,控制只是對方向進行微調。
名著的讀后感600字以上3孫悟空是《西游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
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叫響了“齊天大圣”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不放過一個妖魔,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孫悟空那種正義大膽、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么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他有時愛撒個謊;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他的毛病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因此人們并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
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行端正,會念真經,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龍馬雖說沒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甘心當好后勤,不好出風頭。不過我還認為唐僧過于善良,誠心向佛,哪怕對待壞人也十分好,因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質。
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總之,師徒四人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長處,哪怕是他們的短處也必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話,要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
名著的讀后感600字以上4“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這句出自莎士比亞的名句,在中國也能得到應驗,在男人殘酷的政治和戰爭漩渦中,女人作為弱者往往成為被歷史忽視的人群。
作為女性,貂蟬為《三國演義》中純男性世界爭添了不少柔和的色彩,她是王允除掉董卓的法寶。可貂蟬的事跡在歷史上沒有記載。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于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后,貂蟬周旋于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于秋波,報董卓于嫵媚。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后,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并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正是由于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才有了兇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門樓上的殞命。
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里,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為報王允教養之恩而甘愿獻身的貂蟬,被羅貫中稱贊的智勇雙全,舍身救漢的奇女子,看似女中豪杰,實為男人手心的尤物而已。
在男權社會下,年輕貌美的貂蟬剝奪了愛與被愛的權利,身不由己,踏入虎狼之穴,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的身體,完成了男人所謂的“義舉”,但即使舍生取義,也難免被扣上“紅顏禍水”的帽子。貂蟬何其不幸!然而,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后,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跡。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這個疑問從群雄爭霸開始一直到歸晉統一也沒有解開,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于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貂蟬已隨清風而去,化作了一片白云。
名著的讀后感600字以上5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一直深受著廣大學生的青睞,帶著對這本書的好奇,一同隨著主人公走進了這本書中。
全篇著重描寫了魯濱遜在荒島上通過自己的勞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戰勝了惡劣的環境,與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鄉,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賞的不是魯濱遜的勤勞與勇敢,而是他那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個孤零零的大活人獨自在荒島上生活了十幾年,沒有人陪伴他,甚至于最基本的,與一個人簡簡單單地說會兒話都做不到。整個荒蕪的島上沒有房屋,沒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其實魯濱遜也是一個常人,他沒有什么驚人的本領可以在這凄涼的環境中久久地掙扎。可是他承受住了這個打擊,發揮出超出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了重新拾起勇氣,魯濱遜寫了一張厲害差異表,把種種可能都分析出來。無論是出于消極還是積極,這使得他能夠冷靜下來,從只會空想的日子里解脫了出來,學會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從而勇敢地去面對現實,去改善現狀。
但是比起魯濱遜來,我們這些當代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太糟糕了。不要說像魯濱遜一樣經歷那樣的磨難,即使是一些不順心的芝麻大小般的事情也會輕易地被其打-倒。經常從報紙和電視上得知,每年都會有許多學生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其中的起因往往只是和父母吵了幾句、考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或者是老師批評嚴厲了些,有些人甚至還抱著“視死如歸”的氣勢,其實這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現,是多么的可笑并且可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