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2: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加深知識理解與記憶
由廣義上看,歷史就是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人類社會史與自然史。而由狹義上看,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發生以及發展的過程。在這些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氣壯山河、宏偉悲壯的英雄贊歌;出現了發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會大變革等,這也是學生喜愛歷史的原因。對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觀聽、愿意記憶那些具有較強形象性的人物事跡以及歷史故事。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加以因勢利導,以突出歷史教學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講解歷史事件時,教師可盡可能地渲染氛圍,將枯燥單調靜態的文字轉為具體、生動、形象的場面,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深化知識;在分析歷史人物時,教師需要突顯人物獨特鮮明的個性特點,讓學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愛國主義精神。
再如學習《》一課時,教師可敘述道:由于社會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敗,盡管中國人民展開了頑強抗爭,然而中國民族危機仍然全面加深。通過這一生動導入,可激發學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產生的原因,以及這一條約對中國的具體危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出示八國聯軍侵華的動態示意圖及相關的紀錄片,八國聯軍在北京的暴行圖片及八國聯軍侵華紀錄片等。然后讓學生邊看邊歸納八國聯軍的暴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搶劫——共計數億兩白銀;屠殺——不勝枚舉;焚燒——昔日北京,只余一二。)這樣,通過圖片、視頻,讓學生可直觀形象地感知給中國帶來的危害,讓學生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落后就要挨打。同時,通過紀錄片,可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使其樹立榮辱觀念,發奮圖強。
二、注重知識關聯性,理清歷史結構與發展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對歷史知識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識點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講清本課知識點,而且要把握知識點間的縱橫聯系,以突出歷史知識的關聯,讓學生理清其發展過程,把握知識的區別與聯系。一般而言,教師需注意如下關聯。
第一,一堂課中歷史知識點的聯系。歷史事件的發生與發展有著其因果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以更好地理解知識。如學習《》一課時,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鴉片輸入及其危害的歷史材料,了解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的原因,分析鴉片對那時中國造成的影響。面對鴉片帶給中國的災難,清政府有何反應?從而引出,這是爆發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導學講述的經過及結果,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并思考這一戰爭對中國所產生的影響,歸納出產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與舊知的關聯。通過這一關聯,可讓學生回顧知識,實現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效果。如學習《》時,教師可導入新課: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百折不撓的中國人不斷展開抗爭與積極探索。那么,先進的中國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現哪些階級?他們各提出了怎樣的主張?其結果如何?②這三個階段有何特征?引導學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個階段:是技術方面的探索;與是制度方面,而則是思想文化方面。這樣,讓學生學會聯系知識,認識到中國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從淺及深的過程。
第三,歷史和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歷史與現實也是密不可分的,歷史屬于過去現實,而現實又是歷史發展。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相聯系,以深化知識。比如中外文化科學知識、當前重大新聞等,均是聯系歷史與現實的良好素材。如教學“明治維新”這一知識時,歷史教師可分析日本向西方學習取得重大進步的有關事實,再聯系奴隸社會末日本向我國古代隋唐學習、日本社會性質出現根本變化的相關歷史,讓學生明白:對于一個民族而言,若想獲得發展與進步,不但需要歷史條件,也應具有開放胸懷,敢于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科學文化,增強他們對目前改革開放的正確理解。
【摘 要】微課是教學模式的一種新型嘗試,本文中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微課,與大家來探討其應用意義、應用現狀和教學策略。
關鍵詞 微課;歷史;策略
一、微課的定義
微課的定義,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育教學實踐的要求,要求在視頻作為主要載體的基礎上,教師把自己在課堂內外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重難點或教學環節展開的教學活動記錄下來。“微課”的核心組成就是課堂教學視頻或者是教學案例片段,同時也包含了與該知識點相關的教學設計、教學素材、教學反思、課堂及課下測驗,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教學資源。
二、微課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如果沒有興趣的引導,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學習知識,尤其是歷史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歷史背景、意義、歷史過程需要記憶,課業負擔繁重,日漸增加的課業負擔更是讓學生畏懼學習、逃避學習,把微課引入課堂就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微課的內容新穎而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學生興趣,應用于歷史教學中更是可以把一些知識線索連成串,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形式幫助學生更加靈活地記憶和運用,而免除了刻板背誦帶給學生的壓力。
三、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特點和優勢
歷史教學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題材,很多的知識點具有連貫性和故事性,很適合以微課這種短小的多個知識模塊方式來展示,而微課具有主題鮮明、內容簡潔、時間較短等獨特的優點,將之應用于歷史教學中可以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也可以使學生在注意力較為集中的時期對教學重難點有一個較好的把握;同時,運用微課教學,大大豐富了知識點展示的形式,尤其是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文素養對公眾的熏陶,各種歷史題材的語言節目、名人講座、以及優秀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針對歷史教材里的很多知識點,教師都可以找到影片、名家講壇、說書,以及名師公開課等多種形式和多種素材,從而進行課堂教學和展示,很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對于歷史學習保持較高的求知欲。
四、微課在歷史教學中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
(一)微課時長把握不當
傳統歷史教學中,為了適應不同學生對于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差異,教學節奏進行得比較緩慢。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微課教學的展開。微課教學要求時長較短,使得每位學生在微課教學過程中都能保持較高的注意力和積極性,能夠比較輕松地掌握知識點。
調查發現,教學時間控制在五分鐘到十分鐘,可以使學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對集中地狀態,因此我們建議將每段微課視頻的播放時間設置在五分鐘到八分鐘左右的時長。由于微課的教學時間較短,因此在選材上要注意精簡、同時要能吸引學生興趣。通過在開始時播放微課視頻,開門見山導出主題和主要知識點,能夠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縮短傳統課堂的導入環節,提高課堂效率。而微課設置方式可以是一個題目或者是結合學過的相關知識點以及社會新聞、生活現象,當然也可以開門見山以名師講堂的方式直接進入知識點的展示。
(二)微課教學選材內容單一,沒有考慮不同層次學生需求
現在雖然教師們對于開展微課教學的熱情比較高漲,但是受備課條件和微課教學認知所限,教師通常只會準備一套微課內容,但是我們知道,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他們對于新知識點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學內容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對于學生整體的提升效果是比較小的,這就與我們實施微課課程的初衷相悖。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微課課程的選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微課素材,即使是同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受眾不同、他們對于舊知識的掌握度和新知識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針對接受能力快的學生,教師應將重點放在調動學生興趣,重在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微課設置要更加靈活、內容要更加豐富有趣;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就需要教師在新課開始前先幫助學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識點,才能保證新知識學習的連貫性,那么在微課選材上就不能有過多新內容,要重在舊知識的鞏固和新知識的連貫上,教學進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師對于微課教學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視自身課堂定位
推行微課教學以來,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部分教師以名師錄制的微課課程來代替了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整個課堂都是由一連串的視頻貫穿下來,放映結束,一堂課45分鐘也全部過去了。而學生對于視頻內容的把握、對于課堂的參與度、以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對于重點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熱鬧,而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
那么針對以上現象,教師需要找準自己在課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課占據課堂;教師在微課教學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課視頻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現知識點和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課引入歷史課堂后,教師在前期需要謹慎細致的選擇微課素材,課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課的同時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對微課中的知識點重難點有一個更加準確的把握,微課結束后,教師需要及時作好小結工作,幫助學生鞏固在微課中學到的內容,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時反饋和總結,完成對課程學習的鞏固和升華。
五、總結
微課教學引入中學歷史課堂是一個十分新穎的改革舉措,微課教學方式的成敗主要在于幾點,首先微課選材的把握既要較好呈現知識點,又要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微課的播放者和課堂引導者,幫助學生在微課中找準知識點,最后做好小結工作,幫助學生提煉和升華學習內容。只有做好以上幾點,微課教學應用于歷史教學中才能真正獲得成效。
參考文獻
[1]楊連瑞,肖建芳.英語教學藝術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呂良環.外語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一、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與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已經屢見不鮮,下面本人結合《民國時期的曲折發展》一課,介紹一下案例教學法實施的幾個步驟。
1.針對教學內容選擇案例。
教師的課前備課,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所以案例的挑選絲毫馬虎不得。在進行案例的挑選時,應選擇那些貼近教學課本、符合歷史事實、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案例。案例在選擇上要精、要有豐富的內容,在注重其教育內容的同時也要注重其趣味性、新穎性,要寓教于樂、情景交融。比如在《民國時期的曲折發展》一課當中,筆者便選擇了榮氏企業這一案例進行教學。榮氏企業作為我國民族工業的一個重要典型,顯示了實業家在當時的年代通過實業救國所表達出的強烈的愛國情懷。通過了解榮氏企業在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幾個階段不同的發展歷程,能夠對中國的發展原因與特征進行很好的解讀。通過向學生展示這些案例,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2.充分做好課前預習。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預習同樣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學生在課前對書本知識一無所知,那么他們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就會感覺很茫然。因此,在每次進行案例教學前,筆者都會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根據案例圍繞的中心問題熟悉相關知識,同時對課外素材、資料進行整理、收集,為案例尋找相應的知識點,對布置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梳理。在學習本課時,筆者便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少走彎路,更加扎實地對核心知識點進行吸納、掌握。筆者在備課時列好提綱,通過簡單的方式將書本核心知識點問題化。教師在現代教育中充當的不應是知識點的灌輸者。很多人都將教師比喻成園丁、將學生比喻成幼苗,如果大量的澆灌,我們都知道水分會通過花盆的通氣孔流失,而幼苗亦會因過度澆灌而枯萎。所以,知識傳授的問題在于精,而不在于量。通過學生的預習,讓學生對教材能夠達到一定層面的理解,而對重點、難點則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研究。
3.積極組織課堂總結。
在案例教學結束后,可以利用課堂剩余時間進行總結與點評。教師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要進行及時的指導、糾正,避免學生一步錯、步步錯。接下來讓學生選出代表進行課堂觀點闡述,教師進行總結。筆者在進行本課中的案例教學時,便采取了這一措施。在學生進行討論前,先提出疑問:榮氏兄弟靠辦面粉廠起家,因為沒有送禮拉攏關系,被當地士紳所抵制,而兩江總督劉坤一下了八道批示力保面粉廠。當時劉坤一這么做是為了什么?實業的創立對我國有什么樣的影響?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們討論得熱火朝天,每個人都踴躍發言,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案例教學法對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產生的效果
我在長期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思考、總結和探索,發現了一種對農村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定幫助的教學形式――“名詞化”教學。所謂“名詞化”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名詞的使用,用名詞展示課程目標,以名詞作引線貫穿課程教學,拿名詞作為學生合作和討論的命題,以名詞作總結課程內容的提綱,等等,從而調整課堂教學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我就“名詞化”教學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簡單介紹,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評和幫助。
一、課程標準的“名詞化”解讀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指導性綱要,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和教學效果的檢驗標準,所以教學的首要環節是對課標的解讀。農村初中教師對《課標》的學習和理解度比較低。如何做到相對恰當的課標解讀,既能做到相對清晰地解讀課標,又不會造成學生的理解混亂,我認為“名詞化”解讀是不錯的方法。我將目標初步拆分為“識記”、“理解”和“運用”三個層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尋課程標準描述的內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點”、“事件”等內容用名詞進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級第一課《》相關課標的表述是“講述林則徐的故事;列舉中英《》的主要內容,認識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我們能清晰地看見里面三個事件的概念“”、“《》”、“”。從表述的層次看,“”是識記層次,“《》”為理解層次,而“”則是運用層次。我們再將三個名詞根據層次用不同顏色表示:“”用黑色表示“了解”,“《》”用藍色表示“理解”,“”用紅色表示“運用”。這樣就對課標進行了相對簡單的“名詞化”解讀。
二、學習目標的“名詞化”展示和課程重難點的“名詞化”表述
課標解讀完成后,就存在一個目標展示問題。關于目標展示,我們大可以“名詞化”。在學習目標后展示幾個名詞,把重難點用不同顏色標識,這樣就既能讓學生基本了解課堂學習的中心內容,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以《》為例,我的學習目標展示就是“”、“《》”、“”三個名詞,而在“《》”、“”兩個名詞上,分別標識藍色和紅色以示本課的重難點。
三、“名詞化”“探寶式”閱讀
學生課堂教學中的自主閱讀是比較重要的環節,這個環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的能力,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了解相關知識的過程。農村中學的學生綜合素質是比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對簡單又好操作的“名詞化”“探寶式”閱讀。
“名詞化”“探寶式”閱讀,就是把課程中涉及的重點名詞提出,做出學生閱讀的第一目標,學生閱讀的第一任務是在課本中找尋到相應的名詞并勾畫出位置,之后以名詞為中心展開相應閱讀。當然在名詞設計上,有時候可以適當找一些有特點、特色甚至怪異的詞,容易激發學生“探寶式”的和興趣。比如《》中,我在自主閱讀環節中,就設定“”、“林則徐”、“關天培”、“香港”、“”等名詞,讓學生尋找位置。還把“”故意寫錯為“虎門燒煙”,把“鴉片”改造為“”,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難度,創造探尋名詞的樂趣。學生能很開心地接受這樣的引導并順利轉入自主閱讀中。
四、課堂教學“名詞化”流程
學生自主閱讀完成后,之后就是較為簡單的教學過程了。在“名詞化”課堂教學中,我主抓核心詞語的標識,以幫助學生找到知識點,理解知識點。還是以《》為例,在“《》”的內容環節,我讓學生首先齊讀兩遍《》的內容,然后拋出“香港島”和“2100萬元”兩個詞讓學生理解。這兩個詞是學生很容易誤解的,屬于考試易錯的部分,很多學生在描述《》時會把“香港島”和“2100萬元”寫作“香港”和“2100萬兩”。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為在學生的概念里,這兩組詞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詞給予較深層次的解釋。以香港的地圖說明“香港”是由“香港島”、“九龍司”和“新界”構成的;“銀元”和“銀兩”更不是一個概念,價值相差許多。
“名詞化”的教學很容易吸引學生眼球,也便于學生找尋知識的核心,方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所以在教學中適當地“摳字眼”也并非壞事。
五、課程討論“名詞化”議題
為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課堂學習的參與性,對課程部分內容的討論是必不可少的。在設置課堂討論的議題時,我依然采用“名詞化”方法,以名詞作為討論的主題。核心詞、特別的、有趣的詞語甚至改編的詞語,都可作為議題。設置議題的目標很簡單,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思考,引發學生討論,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成長。
再以《》為例,我設置議題“民族英雄”和“虎門燒煙”。在“民族英雄”的討論中,讓學生首先總結本課出現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和關天培,之后回憶七年級曾經出現的“民族英雄”――戚繼光、鄭成功等,總結“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問岳飛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這樣的問題能加深學生對一個歷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著是“虎門燒煙”的議題,這個名詞是我有意寫錯讓學生糾錯的,學生很容易找到我把“”寫做“虎門燒煙”了,也知道“銷”改作了“燒”,于是引導學生討論“銷”和“燒”的區別,“”為何不是“虎門燒煙”。這個議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六、課程總結“名詞化”反饋
課程知識總結是課程教學的最后環節(練外),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主完成課堂學習內容的總結。但是這樣一個總結過程操作難度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用練結知識的點的覆蓋面不夠;語言總結,時間過長。此時我們不妨再用“名詞化”總結。
“名詞化”總結的形式主要有兩種:1.板書總結,在課程開始進行“名詞化”目標展示時就留白,留下足夠書寫空間,在課程結束時補全。這樣很容易達到總結的效果。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上臺補全板書,也可以采用問答方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補全板書。2.語言總結,學生根據板書中核心名詞的展示,進行語言上的總結,甚至可以做一個“名詞串聯”的小游戲,讓學生根據名詞用語言將知識點用故事的形式復述和串聯起來,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微課;初中歷史教學;學習興趣;自主學習
微課是“微”時代的產物,具有時間短、目標明確、主題突出等諸多優點,同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受學生和教師的喜愛,微課是一種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它的出現必將會帶來教育的改革和課堂的高效性。自微課實施以來,本人積極學習探索微課教學模式,2015學年第一學期積極參加了區第二屆中小學教師微課競賽活動,對這一新型教學方式的認識和制作水平進一步提升。
一、微課教學有利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認真學習微課制作并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學情的基礎上,我選取了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4課的知識點《》。在全面分析《》這一課的教材和課標后,我把《》的內容作為本節微課的重點,《》的危害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作為難點,制作了學習《》的微課教學視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看到幻燈片自動翻閱,視頻中老師的聲音在那兒自問自答的情景時,學生的目光緊緊地聚集在大屏幕上,從學生的眼里我感受到了追求新知的渴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被點燃。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姆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有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整堂課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出乎我的預
料,自始至終都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討論的過程中,師生互動良好,課堂氣氛熱烈,課堂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微課教學有利于轉變舊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微課教學推動了初中歷史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中,教師主要在教室中完成講授任務,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學生在教室中根據教師的講解獲取知識,學生很少發表獨到的見解,師生交流對話的機會極少,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在《》這一微視頻中,我以一段新聞報道視頻回顧了失敗后,李鴻章赴日本議和的場景,清政府的軟弱退讓和日本咄咄逼人的囂張,最終達成了嚴重損害中國領土的《》的過程,然后一一展開條約的內容,學生根據這段微視頻中的視頻報道,總結歸納出《》的四條內容:割三地、賠二億、開四口、允設廠。通過我的實際教學,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很好地歸納總結知識點,自主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大的鍛煉和提升。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依靠教育信息化來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教師可以依靠微課短時高效、開放共享的特性來發揮其強大的生命力。微課教學體現了教師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極大地推動了初中歷史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微課教學有利于整合補充課堂容量,加強知識點的前后聯系貫通
初中歷史應是趣味性、故事性強的科目,現實是學生對學習歷史不感興趣,一個重要因素與教科書有關,教科書對歷史事件內容的敘述是簡單枯燥的,各個歷史事件之間是斷裂的,且與現實生活脫節,學生往往無法很好地去了解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過制作微課,教師可以補充許多相關的信息: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影音資料,從而有效地擴充教學內容,更好地還原歷史場景,讓歷史變得豐滿立體,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歷史雖發生在過去,但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不無關聯。在歷史課堂中,聯系時政熱點問題,更能體現歷史學習的現實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升華,學習歷史,以史為鑒,這是對學生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弱國無外交,只有國家強大、民族富強,才能更好地捍衛國家領土的完整。教師的補充觸動了學生的興奮點,引發了學生探求的欲望、參與的熱情,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精彩的課堂。
四、微課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適應信息化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在制作微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處理教材、整合相關知識;教師要學會正確使用錄音軟件,學著用恰當的語速、適度的停頓進行錄音;要學著影片的插入、聲音的剪輯嫁接;要學著讓聲音與畫面同步等等。比如,在制作《》這一微課過程中,在參閱教學參考書和網上的相關資料后,將最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整合。錄音的過程更是一波三折,說話稍有停頓或稍有差錯就得重錄,前前后后錄了十幾遍總算成功。在錄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圖片切換的速度與語言的同步,有問題的地方要稍加停頓等。這種新型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不僅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了豐富與發展,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促使教師在微課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研究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微課的創新意義就在于它構筑了一個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視覺媒體平臺。微課是在教育信息化及新課改背景下的大膽嘗試,它短時高效、開放共享、微小卻威力無窮的姿態正逐漸顯現出其強大生命力,微課不微,見微知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需要改革創新,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我們相信,應時代而生的微課一定能為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及素養打開一扇新的學習
之門。
參考文獻:
[1]夏忠文.利用微課程促進學科教學的應用研究與反思[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
關鍵詞: 人的發展 時效性的探索 引導學生的思維
有效教學是指實現教學的理想狀態,受特定的教學觀支配,所以,教學觀的改變會引發教學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學關注人的發展。
對教學目標的不同認識,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有效性認識。傳統教學中,教學目標注重知識的傳授,所以,對教學有效性的認識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識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也以落實知識點為根本。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就是說,判斷教學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識的多少為依據。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讓學生在這三個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將教學關注點轉移到人的發展方面。
2.有效教學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有效教學是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高效的學組成的一種活動,其目的是師生共同享受教學成功的喜悅。也就是說,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的,判斷教學的有效性要看學生學習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的達成度。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實現有效教學。
3.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
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由封閉式教學轉向開放式教學。與此同時,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也應發生根本變化,形成開放性、個體適應性、反思性特征。教師要把握全局,注重細枝末節,實現目標與過程的有效結合。
二、初中歷史時效性的探索
1.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與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只有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才能實施有效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中。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轉變教學觀念,使自己的認識更加貼近學生實際,通過分析和研究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尋找歷史知識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結合點進行教學,使歷史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需要,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體性。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時,由于學生都是“90后”,因此,結合他們這一代人的特點,以學生比較喜歡的動漫形式進行呈現。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所認識和體會。
2.改革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歷史教師只是歷史知識的“搬運工”,千辛萬苦地將知識“搬運”到學生面前,卻“吃力不討好”,學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厭煩。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乏味,嚴重影響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大刀闊斧地改革教學方式。由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傳統角色轉變為現代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討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設計科學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
首先,提問要緊扣課本,緊貼重、難點。教師要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之處,將基本知識點設計成條理化、系統化的問題,呈現給學生。例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侵略與反抗”時,從第二節開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探討,引導學生剖析。在這樣一些提綱挈領的大問題之下,再設計每一課的小問題。通過問題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又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的分析,加深學生記憶。
其次,注重提問的多樣性,把握恰當的提問時機。初中學生年齡較小,受教育的基礎與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異。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因材而異,因人而異,注重提問的多樣性。另外,提問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只有把握了恰當的時機,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
最后,設計問題要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對難度大的問題要體現梯度。如在教學“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時,我針對故宮和長城兩座歷史文化遺址,設計問題,逐步深入,引導學生猜想、總結。讓學生感受故宮建筑的莊嚴偉岸,認識封建專制時期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三、注重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歷史教學同樣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學法指導,力求教給學生能夠使其受益終生的學習方法。
1.列表歸納,條分縷析。
比如對于中國近代史上侵略者發動的一系列對華戰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侵略戰爭的名稱、經過,每次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造成的影響,通過列表的方式進行梳理,既簡單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2.圖文結合,激趣化難。
地圖是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工具。課堂上,教師應恰當運用地圖教學,指導學生識圖,將課文內容落實到圖上,培養學生的用圖技能,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得力助手。
有效教學是指實現教學的理想狀態,受特定的教學觀支配,所以,教學觀的改變會引發教學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學關注人的發展。
對教學目標的不同認識,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有效性認識。傳統教學中,教學目標注重知識的傳授,所以,對教學有效性的認識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識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也以落實知識點為根本。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就是說,判斷教學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識的多少為依據。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讓學生在這三個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將教學關注點轉移到人的發展方面。
2.有效教學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有效教學是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高效的學組成的一種活動,其目的是師生共同享受教學成功的喜悅。也就是說,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的,判斷教學的有效性要看學生學習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的達成度。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實現有效教學。
3.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
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由封閉式教學轉向開放式教學。與此同時,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也應發生根本變化,形成開放性、個體適應性、反思性特征。教師要把握全局,注重細枝末節,實現目標與過程的有效結合。
二、初中歷史時效性的探索
1.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與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只有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才能實施有效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中。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轉變教學觀念,使自己的認識更加貼近學生實際,通過分析和研究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尋找歷史知識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結合點進行教學,使歷史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需要,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體性。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時,由于學生都是“90后”,因此,結合他們這一代人的特點,以學生比較喜歡的動漫形式進行呈現。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所認識和體會。
2.改革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歷史教師只是歷史知識的“搬運工”,千辛萬苦地將知識“搬運”到學生面前,卻“吃力不討好”,學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厭煩。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乏味,嚴重影響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大刀闊斧地改革教學方式。由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傳統角色轉變為現代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討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設計科學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
首先,提問要緊扣課本,緊貼重、難點。教師要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之處,將基本知識點設計成條理化、系統化的問題,呈現給學生。例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侵略與反抗”時,從第二節開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探討,引導學生剖析。在這樣一些提綱挈領的大問題之下,再設計每一課的小問題。通過問題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又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的分析,加深學生記憶。
其次,注重提問的多樣性,把握恰當的提問時機。初中學生年齡較小,受教育的基礎與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異。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因材而異,因人而異,注重提問的多樣性。另外,提問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只有把握了恰當的時機,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
最后,設計問題要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對難度大的問題要體現梯度。如在教學“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時,我針對故宮和長城兩座歷史文化遺址,設計問題,逐步深入,引導學生猜想、總結。讓學生感受故宮建筑的莊嚴偉岸,認識封建專制時期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4.有效開發與利用歷史課程資源。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有效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對歷史教科書與其他科目及其資源進行有效開發與利用,使學生知道的風俗習慣、名勝古跡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學生看過的電影電視、聽過的歌曲、背過的詩詞等也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學生的生活經歷、社區的變遷歷史、地區名稱的改變、一張小小的郵票、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變遷等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其中鄉土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鄉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的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我所在的地區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本地區的教學內容不斷挖掘,引導學生通過鄉土資源的歷史、社區歷史、家庭歷史等親近歷史,熱愛家鄉歷史,并從中感悟歷史的生命價值,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還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注重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歷史教學同樣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學法指導,力求教給學生能夠使其受益終生的學習方法。
1.列表歸納,條分縷析。
比如對于中國近代史上侵略者發動的一系列對華戰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侵略戰爭的名稱、經過,每次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造成的影響,通過列表的方式進行梳理,既簡單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2.圖文結合,激趣化難。
地圖是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工具。課堂上,教師應恰當運用地圖教學,指導學生識圖,將課文內容落實到圖上,培養學生的用圖技能,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