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1 11:09: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溝通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內容結構的完善
對敘事醫學的研究,學者傾向于研究其臨床用途,而對教學用途研究較少,如果敘事醫學要走進醫學生的課堂,勢必要將其理論進行系統化,內容結構進行完善,像現行的醫學課程一樣,對其定義、理論、應用進行系統性的開發。筆者認為其基本內容應包括三部分:一是敘事醫學的產生背景和理論基礎;二是敘事醫學的基本原理;三是敘事醫學的應用原則、訓練方法和臨床應用經驗等。構建敘事醫學的知識結構,是敘事醫學教育的基石。
2教學內容的編寫
基礎理論教學。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方向和基礎工具,編寫敘事醫學教材可以為教學和自學提供平臺。筆者建議教材應首先介紹敘事學的基礎知識,精選敘事醫學代表性作品,可以是整篇的短篇小說,也可以是長篇小說的節選,其后介紹平行病歷的書寫原則和書寫方式等,以此為框架編成一本教材。同時設置自主學習內容,以供學生課下閱讀和寫作訓練。實踐性教學。提倡實踐教學采用多種方法,如PBI討論、學生自主賞析疾病敘事作品、病房臨時陪護與病人展開人文對話等,以“實踐出真知”的原理切實提高醫學生的敘事能力。
3教學階段的制定
課堂授課階段。敘事醫學的教學應貫穿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學習的全階段,所以在基礎學習階段,應以理論授課為基礎,教授敘事學的相關知識、細讀的技巧和細讀文本類型的選擇等,并訓練學生的敘事表達能力和共情的技巧。臨床授課階段。臨床醫學學習階段,學生應在鞏固見習實習中的臨床醫學知識同時,與病人進行適量的人文關懷角度的對話,書寫平行病歷,作為PBI_(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小組的討論材料,教師可在討論中對學生的平行病歷進行點評。
4課程的基本環節
課程安排。根據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課程設置和臨床見習實習設置,宜將敘事醫學課程設置在第三或第四學年,與臨床學科如內科學和外科學的學習同步教學為好。學時安排:參考《醫學倫理學》和《醫患溝通學》等人文課程的學時設置,敘事醫學課程宜在32}36學時之間,課堂授課與臨床授課學時比例應大致為1}1。授課教師安排:教師團隊應囊括人文課程教師和臨床骨干教師,尤其是具有豐富的醫患溝通經驗和敘事醫學研究經驗的臨床醫生。教學場地安排:理論授課階段可安排在普通多媒體教室,而臨床授課階段應安排在醫院科室中,有助于課上和課外實踐環節的順利進行。
5自主學習的內容與建議方法
敘事醫學強調閱讀和寫作的訓練。課堂上和教材中可附有教材編寫組推薦的有益于敘事能力培養的文本,以提高學生的細讀能力。學生可通過自主堅持平行病歷和人文隨筆的書寫,以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6考核方式的制定
為了切實提高醫學生對敘事醫學的理解和應用,考核方式應涵蓋理論筆試與實踐考核。理論筆試的要點可包括敘事醫學基本理論的認識與理解、對選定的疾病敘事讀物的理解作答等;實踐考核應綜合學生在臨床中的表現、平行病歷的書寫、PBI教學中的表現等。此外尚可選擇課程論文或調查報告等考核形式。
近20年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對醫學教育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表現在部分教師和醫務人員不重視醫學教學、不重視醫療質量、對病人缺乏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缺乏職業責任感,同時像國際上幾乎所有研究型大學的醫學院一樣以科研成果作為鋼性的金標準,并以此獲得名譽、地位、金錢,而對教學的要求實際停留在文件里,表現在語言里。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臨床類醫學教師重視醫療效益、床位周轉率和獲取的經濟利益,而對教學投入不足,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濃厚興趣;而學術型醫學教師往往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能發表高水平論文的科學研究,沒有充裕的時間從事臨床實踐,也對教學工作缺乏熱情。而學生也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學醫的目的容易出現功利性傾向,就是希望以后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有一份豐厚的收入,對醫學的社會責任和自身的職業責任不夠重視[2]。應對這些挑戰需要進行全方位改革,首先是對報考醫學的考生要進行面試制度,只有具有同情心、責任感、平和的心態、具有良好溝通及協作能力的學生才能進入醫學院學習,而不是單獨的憑借考試分數錄取;其次要調整課程體系,構建合理的知識架構,在整個醫學生涯中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加強責任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再次需要改革對醫學教育工作者的考核體系,把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對醫務工作者加強職業道德、職業責任感的教育,并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待遇,使其沒有后顧之憂,積極投身于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
2招生數量與入學標準
我國目前大約有159所醫學院校(不含軍隊院校),其中合并于綜合大學或歸口教育部管轄的學校只有12所,其他眾多醫學院校都劃歸地方管理。這些高等醫學院校的辦學條件各不相同,師資結構不盡相同,辦學宗旨各有差異,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需要對所有醫學院校進行規范的評估和認證[7]。歐美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雖然已進入大眾化時代,但其醫學教育仍多以長學制、小規模的精英教育為主。近10年來,我國相當部分省屬醫學院校大力擴招,個別院校每年招生量多達4,000-5,000名,這種狀況很難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大規模招生勢必導致醫學人才市場供需失調,數年后醫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就會出現。醫學教育本來就是投資巨大,對社會回報滯后的一個學科,體現在國家對醫學教育投資大,同時醫學生的家庭支出也大于其他學科的支出,這種投入和支出不僅體現在本科教育階段,還體現在畢業后的培訓、繼續教育以及繼續深造階段,如果出現了嚴重的供需失衡,就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國家衛生部門或醫學行業學會每年應當作相關的調研工作,提出社會的需求數量,統籌安排來年的招生數量,以保證醫學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國的醫學生招生缺乏面試環節以及專業調劑的現象,不利于醫學人才的培養,應該規范醫學生的入學標準,在招生或錄取前對報考的考生進行嚴格的面試制度。面試主要評估學生是否具有與醫學有關的必要的生物學、化學及物理學的知識構架?是否具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利他主義精神?是否具備對醫學職業濃厚的興趣?是否具備冷靜、沉著的性格和靈活處置的應變能力等潛質?有無從事社會慈善活動或輔助貧弱群體的經歷及意愿?規范的入學標準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基礎,也有利于醫學教育的健康發展。
3人才培養體系方面
關鍵詞 醫學生 人文精神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筆者在醫學院校從事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多年,對醫學生缺乏人文素質的現狀深有體會和感觸,也聽到和看到許多關于此問題的研究論文和成果,也有許多真知灼見或所謂的良方,但成效甚微。以筆者之見,醫學生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僅僅是醫學生的原因和責任,而是有著諸多如社會環境、教育體制、學校及醫院環境等眾多因素造成的,當然還有醫學院校和醫學生自身存在著一些問題。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及修養,不僅僅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還需要醫學院校和醫學生的思考。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與我國社會的大環境有關,與我國的教育制度有關。我國的教育基本上以應試教育為主,小學和中學階段對人文素質教育相對弱化;在升學率的誘惑下,許多中小學丟棄人文素質教育,強化數理化和外語;學業重負使學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人文素養方面的課外閱讀;況且,現有的絕大多數教師本身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意義缺乏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其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也相對較低,所以教育者本人的人文素質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使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進入惡性循環。從家庭的角度講,許多家庭禁止中學生閱讀人文社科類書籍,這樣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封殺,進一步加劇了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嚴重缺失的現狀。
除了上述社會大環境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人文修養的缺失有極大的影響之外,還與我國的醫學院校這個小環境有關。
1 醫學院校醫學教育觀念的原因
(1)現代中國的醫學工作者仍然認為醫學是自然科學而忽略了醫學的人文要素。醫學是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為對象的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交匯滲透的綜合性學科。早在100 多年以前,細胞學家魏爾嘯就提出了醫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的觀點。從全面的角度看則反映了醫學在其關注自然屬性基礎上,更加注重以人為服務對象的社會性、人文性的實用價值。從這個意義上看,醫學也是人學。醫學文化既是醫學技術文化同時也是一種人文文化,有著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重作用。醫學關注人的生命健康,僅有醫學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以人文精神作指導的倫理規范、終極關懷去扶植。醫學教育既需要傳授先進的醫療技術,同時也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關心人、關懷人。醫學教育不是加工制造治病的“工具”或“工匠”,而是造就富有情感,最富人文關懷和人性溫暖的“醫生”或“藝術家”。救死扶傷是醫學使命,醫學是最富人文關懷和人性溫暖的科學。然而現代醫學丟失的,卻恰恰是這種至為寶貴的人性溫暖。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嚴重缺失,正是此“病”的根源所在。因此重視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是醫學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2)雖然新的醫學模式早已提出,但是生物醫學模式對于醫學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教師在講授醫學知識時不注意人文知識的滲透,依然強調人的生物屬性而忽視人的社會屬性,沒有真正地把醫學作為科學與人的統一體來對待,對醫學教育過于強調專業性、職業性而忽視人文性,造成了醫學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的弊端和缺陷。同時,醫學的學習本身就是相當復雜的,醫學的課程普遍存在課程科目多,學習內容繁雜,導致部分醫學生為了能夠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而對其他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或者說不愿抽出部分時間來學習人文科學知識的現象。
(3)教師和學生中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觀念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從教師的角度講,主要是一些教師(大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沒有多少意義,認為這與醫學沒有任何關系,醫學水平的提高在于長期與臨床的接觸與實踐,掌握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只是一種擺設或者說興趣,認為醫學水平的提高應該是在病房里多實踐才能實現。筆者也經常聽到有的專業教師反映“你們講的馬列和歷史政治課程到底有什么用”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樣的思想對處在單一的醫學院校的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從醫學生的角度講,他們同樣認為政治、法律、歷史、品德、文學欣賞、藝術欣賞等課程對醫學專業和醫學技術的學習和實踐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學醫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就是解決病患者的生理健康問題,認為“我們是學醫的,有必要了解這些嗎”,甚至理直氣壯地公開提出“我們是來學醫的,為什么讓我們學這些沒用的東西?”
同時,面對現在日益增加的就業壓力,用人單位的選擇是以個人對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為尺度來錄用的,掌握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固然能增加自己對醫學的了解和未來醫療實踐的能力,但在就業過程中這些都是內在的,沒有可以量化的標準和尺度,因此,為了解決好就業的問題,醫學生普遍認為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學習醫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可以等到就業以后再加強學習也不遲的觀念。
2 課程設置及師資力量的原因
(1)目前中國的醫學院校大多還是單一的單科性院校,醫學類課程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僅僅占到課程總門類的極少部分,況且就是這點課程更多的還是政治類課程,人文類課程極少,而且都是選修課,僅從包頭醫學院的課程設置來看,除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兩課”以及民族地區要求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之外,還開設了《公共關系學》、《中國古代文化概述》等少量的人文選修課,其所占學時和學分極少,因而學生對人文課程的重視程度和學習積極性就打了大大的折扣。
(2)與綜合性大學相比較而言,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師資隊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一是人數少,就一般而言,醫學院校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從事醫學教學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師從事人文知識人文素質教育,且大多都是在進行“兩課”教學的同時,附帶講授部分人文選修課;學校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僅有的少部分投資也都取決于領導者和決策者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水平,而在醫學院校,校領導更多的依然是醫學專業出身,對人文教育的認識水平明顯較低;同時由于幾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醫學生人數的增加,從而使這部分教師忙于自身的教學任務而無暇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變更教學方法;醫學院校引進文科類人才時主要是考慮滿足“兩課”類課程教學的需要;一些較高層次的人才或者其他門類如社會、藝術等方面的人才出于對自身發展的影響,一般不會就職于醫學院校。
3 實習醫院及臨床教師的原因
醫學生在正式走向社會之前,都有一個在醫院或醫療服務機構實習的過程,有的時間在半年左右,有的長達一年。在實習過程中,他們更多的看到了我國醫療體制存在的問題,也體會到了義務工作者的辛苦,以及醫患之間切切實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對這種矛盾和問題,他們也同他們的指導醫師一樣,同樣感覺到束手無策和無奈,從而只能更多地把自己努力和奮斗的目標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上,對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的塑造和提高也就看得很輕。同時,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原本與醫學融為一體的親情和仁愛,被醫學技術所代替。從保健和治療的客觀效果來看,醫學的服務質量在一步一步地提高;但對人,無論是對病人還是對作為正常人的關愛和尊重,在主觀上卻在一步一步退化,病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性化、倫理化的服務,但醫院卻遠遠跟不上這種變化。為了緩解由此產生的矛盾,越發求助于先進的醫療設備。而實際上,整個醫療過程越是物化或非人化,病人就越不滿意。病人越不滿意,越要借助于更先進的診療設備,更缺乏人性化的關懷和服務,造成惡性循環。所有這些,對還沒有完全走進社會、并不完全了解社會的醫學生的影響是及其深遠和深刻的,因此,實習醫院或其他的實習單位對醫學生人文素質和修養的形成負有相當大的責任!同時,負責指導醫學生的臨床教師,沒有把自己定位在教師的位置,而是更多的以臨床醫生的身份傳授給學生某些診療技能,忽略了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的教育和指導,他們對病人的冷漠和對病人痛苦的熟視無睹,對年輕的醫學生影響極大。
綜上所述,醫學生存在的人文素質缺失這種現象,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原因,也有學校及實習醫院和帶教醫師等小環境的原因,我們不能一味地等待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社會這個大環境,但我們至少可以通過醫學院校自身的努力,為我們的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做出應有的貢獻!
(1)利用“兩課”的主陣地,全面深入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從而使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特別是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熱愛本職工作,做一個愛崗敬業的醫生;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使學生把醫患關系放在法律視角下審視,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2)利用一切師資力量,多方位多角度開設人文選修課,廣泛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從現階段我們的實際師資和教學力量來看,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內容可以以學科構建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如文、史、哲、音、美、心理學、“兩課”等課程為主,主要讓醫學生建立對人、社會、自然和自身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態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同時輔之由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課程,主要有醫學哲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史、衛生法學、醫患溝通學等,主要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
(3)在醫學專業課教學中貫穿人文素質教育。專業課教學不僅是專業技能的傳授,更應該是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渠道。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滲透人文精神,加強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課堂教學不僅僅作為傳授醫技的渠道,更作為育人的渠道,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地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專業課教學中可選用該專業發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等啟發學生;還應增加相應的倫理學、社會學、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學內容。
(4)在臨床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臨床教學是學生初次接觸病人的機會,也是學生第一次體驗醫生職業的機會,因此,也是醫患關系的第一次實踐,如果結合臨床實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一定會達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各見習、實習教學單位應結合醫學生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單位曾發生的典型事例,進行醫學人文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學會從醫學、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決醫療問題,使臨床實習階段不僅僅是對醫學知識技能的實習,也是對醫學人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實習。
參考文獻
[1] 楊詠.文化自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發展的價值資源[J].醫學與哲學,2009.30(7):65-66.
[2] 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9.30(10):66-68.
[3] 崔新萍,劉西平,湯先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研[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9):8-9.
[4] 范延紅,董輝,王海昌.從醫患關系看當代醫學生素質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2):20-21.
關鍵詞:PDCA循環管理法;護理人員;繼續教育;管理效果
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后社會成員的一種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力日益激烈,國家、社會、事企業單位對繼續教育關注力度不斷提高,有利于進一步拓展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知識范圍,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護理繼續教育(CNE)是繼續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的終身性護理教育[1],CNE質量不僅與護理人員素質有關,同時依賴于CNE的管理水平。PDCA循環管理法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方法,包含了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四個環節,可有效提高CNE管理水平。我院針對60例繼續教育的護理人員進行分析,探討PDCA循環管理方法的實施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工作的護理人員中,選擇6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19~45歲,平均年齡(29.08±4.21)歲;工齡2~20年,平均工齡(13.28±2.23)年;學歷:本科7例,大專43例,中專10例;職稱:副主任護師以上2例,主管護師13例,護師28例,護士17例。
1.2方法 全部接受繼續教育的護理人員均實施PDCA循環管理方法,具體內容為:
1.2.1計劃階段 我院自制設計繼續教育內容需求調查問卷,由護理人員真實填寫,包括護理專科知識、技能、技術、業務、溝通、管理、計算機知識、法律法規、科研設計、論文等[2],并調查影響繼續教育質量水平的相關因素。根據調查結果,仔細分析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發生原因,并制定出有針對性管理措施,設計為期5年的繼續教育計劃,每年舉辦1~2個主題學習班,并提出具體實踐要點,檢查督促項目落實情況。
1.2.2 實施階段 根據第一階段所制定的計劃、方案選擇合適的培訓實施方法,針對性邀請老師授課,形式靈活機動,盡可能調動護理人員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訓方式可選擇①分層次培訓,分為新上崗護士、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四個層次,培訓內容包括護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實踐操作、崗位職責、規章制度、急救知識、健康教育、溝通學、管理學、臨床帶教、護理科研、先進技術等,內容由淺到深;②多種途徑培訓,組織優秀護理人員參加省內外、國內外進修和學術交流,定期組織院內大講課,科室內小講座,鼓勵護理人員自主學習,積極參加學歷教育;③多種方式培訓,示范教學、視頻教學、一對一輔導、現場指導等。
1.2.3檢查階段 對計劃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和偏差。對實施項目落實情況進行考察,針對存在的問題,需及時反饋。護理部每月開展一次例會,護士長考察1次/w,組長每日考察。
1.2.4處理階段 鞏固繼續教育取得的成效,針對此環節未解決的問題,需在下個循環中處理。護理部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并反饋給各病區護士長,不斷改進和完善繼續教育學習內容。
1.3評價指標 采用我院自制護理質量考核表對護理整體質量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基礎護理、特級或一級護理、文件書寫等,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好。同時采用我院自制滿意率調查問卷,患者(n=200)滿意率調查問卷內容:護理人員服務態度、語言溝通表達能力、實踐操作技能、知識技能等;護理人員滿意率問卷內容:繼續教育內容的實用性、針對性,教師授課水平,管理水平,教育管理效果等[3]。
1.4統計學處理 將此研究數據收集后建立數據庫,在統計學軟件SPSS20.0中作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處理,分別通過(n%)和(x±s)描述,數據比較和獨立樣本檢驗指標為?字2和t,如果結果為差異P
2結果
在護理人員繼續教育管理中,PDCA循環管理方法實施后護理整體質量、患者及護理人員滿意率均高于實施前,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繼續教育是一種特殊形式教育活動,針對專業技術、管理、行政人員知識和技能不斷補充、完善、拓展、提高,有效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護理繼續教育(CNE)是一項系統工程,前期需要全面評估、系統分析、縝密計劃,并確保后期認真落實,從而提高護理繼續教育水平。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服務范圍不斷擴大,這就需要護理人員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護理理念、護理知識、護理技術,從而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4]。加強護理人員繼續教育工作時,由于繼續教育項目設立和實施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護理人員僅僅為了學分學習,繼續教育質量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加強護理人員繼續教育管理顯得十分重要。
PDCA循環管理方法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5],主要包括4個階段,即計劃(Plan)階段、實施(Do)階段、檢查(Check)階段、處理(Action)階段,在計劃制定前,對護理人員繼續教育需求、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總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有針對地制定繼續教育計劃和方案;根據我院人力資源情況,選擇不同培訓方法進行項目的實施,充分調查護理人員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滿足其繼續教育需求;每日、每周、每月檢查項目落實情況,及時反饋信息,并總結經驗和不足,將當下存在的問題和成功經驗作為下個管理循環的依據,以此提高繼續教育管理水平。
本研究結果說明,在護理繼續教育中實施PDCA循環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科學性和實用性,有利于不斷完善和豐富護理人員知識和經驗,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不斷提升護理質量水平,促進我院護理學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玉霞,王汝雯,吳亞麗,等.PDCA循環管理模式下護理人員繼續教育成效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11):1083-1085.
[2]張李明,王清波,宿國波,等.PDCA循環在護理繼續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3):5732-5732.
[3]單玉云,倪佃芳,丁元霞,等.PDCA循環法在一級醫院繼續護理學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8):121-122,126.
關鍵詞 兒童康復 職業情感 培養 調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Investigation on Children'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Emotion Development
CHEN Jie, LI Wenqua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8)
Abstract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of 185 children graduating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 training pathways and effects of emotion through. Throug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way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rehabilit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 emotional Majors: if relevant curriculum, training programs,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 arrangements recommendations. Help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embarked 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jobs, do their jobs.
Key words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occupational emotion; training; investigation
0 引言
職業情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所具有的穩定的態度和體驗,職業情感的產生基于職業本身滿足了從業者的某種需要。教師的職業情感指教師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的情感,這種情感主要體現為對待學生的情感和對待工作職責的情感。
兒童康復是康復醫學的一個分支,是促進病、傷、殘疾兒童恢復健康的學科。兒童康復專業學生只有全面深刻地認識職業、對將來的教育對象即有特殊需要學生充滿積極的情感,才能做好特殊兒童教育康復工作。面對教授對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情感不同于普通學校教師,研究表明,現在有著很多的專門針對普通教師職業情感的提升策略,但是卻疏忽了特殊教育教師這一不可缺失的部分,這也使得社會弱化了特殊教育教師個體對待教師職業的認同感,所以就凸顯出了特殊教育教師對待職業情感的消極態度等。作為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的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兒童康復專業學生職業情感的培養在未來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引導他們正確理解自己的專業特點以及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培養積極的職業情感。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研究調查對象是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康復科學系2011級兒童康復專業學生。共發放網絡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5份,有效回收率達92.5%。其中性別上:男生12人,女生173人。生源地:城市103人,農村82人;專業:聽障33人,腦癱33人,孤獨癥119人;家教經驗:59人有,126人沒有。此次問卷共有設 21個選擇題,1題開放題。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職業情感培養途徑的調查,第二部分調查職業情感培養效果。
2 調查結果
2.1 職業情感培養途徑的現狀調查
2.1.1 本專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
通過對兒童康復專業畢業班學生進行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的調查,42.7%認為合理,54.3%認為不合理。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的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認為學校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存在有課程不夠專業化(38.9%)、課程內容不夠綜合化(60.5%)、課程內容不夠終身化(35.1%)、課程實踐類課程的缺乏(78.9%)等問題。
2.1.2 關于教育技能實踐類
(1)特殊教育職業技能訓練。通過對畢業班師范生進行教師實踐類的調查,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在兒童康復專業的教育教學職業技能訓練方面存在問題,具體表現在系科舉辦的教學設計大賽,說課比賽等。(2)教育實習的調查。大多數畢業班師范生都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專業對口的教育實習單位實習,調查表示:64.3%的學生實習與專業對口,35.7%是不對口的。在教育實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與實習指導教師溝通在實習當中所發現的問題和感受在溝通中遇到問題的比率:42.7%經常存在問題,42.7%只偶爾存在,10.8%和3.8%的學生是很少或者沒有存在問題的。學生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教育實習安排,對于對學校安排的實習滿意的學生占總數7.6%,較滿意和一般的分別占25.4%和63.8%,所以學生認為學校在培養教師職業情感方面都表現一般。
2.2 職業情感培養效果的調查
2.2.1 職業認同感
大多數學生對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特別是康復教師職業的意義理解,調查顯示92.4%的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45.6%的人對特教教師職業的真正熱愛,50.3%認為教師職業穩定,只有3.8%表示無奈之舉。由此顯示,大多數學生是真正的出于對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的熱愛和教師職業的穩定,驅使他們為以后選擇職業時墊下認識基礎。學生認為有其他工作的薪資高于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的薪資水平時,42.7%選擇可能會選擇其他職業,僅有17.8的學生選擇不會。說明學生們對特殊教育教師職業沒有產生較高的認同感。
2.2.2 敬業、愛業感
學生在通過長達近兩年的兒童康復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將近3個月的實習過程,還是十分喜愛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的,并且能夠很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能夠達到一種敬業的態度。通過對始終如一的從事于特殊教育教師的調查:49.7%和46.5%的人會或者可能會始終堅持下來。
通過兒童康復專業的學習更加熱愛康復教師職業的學生占82.2%,大多數學生都十分喜歡康復教師這個職業,他們不愿意就那么隨便的丟棄掉三年的知識體系,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學回答了否,其中包括了8位男生,占男生總數的絕大多數。他們主觀上不愿意成為特殊教育教師,特別是康復教師。即使經過了3年的專業學習,還無法形成對康復教師的熱愛。
2.2.3 對學生的熱愛
經過三年的專業課學習后,在進入到將近3個月的實習期,經調查69.7%的學生更加喜歡與殘障學生接觸,15.1%對此不確定。在“是否愿意主動幫助殘障兒童的調查”中91.9%的學生回答的是,4.3%不確定。學生超過一半的人數更加喜歡與殘障學生接觸,能夠與他們和諧相處;在施測的對象當中,有近乎全部的學生,能夠在這些殘障兒童或學生遇到困難時,積極主動的去幫助他們。
3 分析和討論
3.1 職業情感培養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調查研究表明,學生對于兒童康復專業職業的認同不夠全面,缺少積極的職業情感。迫使學生在面臨康復教師職業選擇時,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還是只是為了就業而擇業,這就使得我們的特色專業沒有真正發揮出來,也使得社會浪費了一部分優秀的康復教師資源。
3.1.1 從課程設置、培養方案、教育實習安排進行分析
在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學校在專業類師范課程設置不合理,尤其表現在教育實踐類課程缺乏;然而專業課教師在對于培養教師職業情感沒有系統的學習和介紹;學校雖開設了職業道德的課程,但也是泛泛而談。在培養方案方面,學生普遍認為系科舉辦的賽事以及公開教學活動過少,不能滿足學生對于教師技能訓練的需求,達不到對于技能訓練的要求和強度。
在教育實習安排方面,學生絕大多數都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專業對口單位實習,大部分學生在實習當中所遇到的問題都能夠經常與指導教師進行交流以及談及實習的感受等,但還是有少部分學生在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匱乏。大多數學生對于學校的教育實習安排,尤其在職業情感培養方面,沒有十分滿意的肯定,少數學生認為,學校的教育實習安排開始時間太晚和教育見習活動流于形式等。
3.1.2 從學生自身的原因進行分析
通過訪談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學生的專業知識不牢靠,在平時的專業課上,課堂效率低。專業課,大多數時間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幾乎沒有不能形成互動,造成一個填鴨式的教學。其次各系科雖然也曾舉辦各類有關專業技能、教學教法技能比賽,但是也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能夠真正的參與進去,這就導致還有絕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融合,處于一個停留階段。最后部分學生學習了專業知識后,不經常去參加一些見習、實踐。
4 建議
4.1 學校增加兒童康復專業學生職業情感培養的課程
學校對于開設課程應當考慮到學生日后的就業、擇業觀,所以也應開設相應的教師職業情感的相關課程,增加教育實踐類課程的開發,擁有一套系統的專門針對于兒童康復專業學生的職業情感培養課程;在教育教學當中,讓學生與老師之間能夠達到溝通有無,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觀眾。
學校可以采用“請過來,走出去”模式,請工作在第一線的優秀工作者到學校做報告。給學生講述自身的經歷,職業體驗等。或者不定期組織學生分批去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機構見習和那里的老師座談,使學生真正認識特殊教育事業,升華對特殊教育的熱愛。
4.2 著重打造系科專業教學技能類活動
系科應當著重打造富有特色、新意、建設性、獎勵性的各類有關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賽事,將專業特色的教育教學技能賽事打造成系科的特色活動,吸納更多更有才華的大學生群體參入到我們的技能訓練活動當中;經常觀摩優秀的特殊教育教師的公開教學活動,增加他們對教育教學活動的信心和感染力。
4.3 校內、校外實習有效結合
在實習期間遇到的相關問題與指導老師之間交流溝通,并且得到解決;校內和校外的指導教師與學生經常開會總結,根據每一位實習生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尋找問題,提升他們在實習期間的教育教法技能。指導教師以身為范,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4.4 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活動平臺
力爭從大一下學期開始,規定要求每名同學每學期必須去對口單位實踐,見習或者實操。由一年級開始直到三年級,以學分制計算。以此來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讓學生們將知識與實際相結合,運用到實踐活動當中去。聯系相關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各類殘疾兒童康復機構。讓學生開拓視野,鞏固專業思想,培養學生樂業的職業情感。
4.5 提前安排教育實習,增加學生的教育實習時間
不要讓教育實習流于形式,穩定扎實長久的教育實習。職業情感形成的關鍵是要有個人自己的“體驗”,學生認為教育實習安排在第二學期,學生需要準備的事情比較多,要寫論文、找工作等等一些問題,所以教育實習應當提前。
參考文獻
[1] 尚勇.試論職業情感的科學界定[J].理論與觀察,2007(1):23.
【關鍵詞】農村 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 心理衛生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2-346-03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ObjectiveTo know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nalysis the factors related to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to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towards them. Methods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sampling 3000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 Jiangsu, and launch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type survey by primary mental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MHRSP). ResultsScale reliability test shows: All subscales have good discriminating degree in the Scale. There are subscales with a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deviation such as: Conduct Disorder (16.1%), Learning Disabilities (14.8%), Mood Disorders (13.1%), Personality Defects (15.6%), which consist to the maj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lass, Age, Sex, Mother's Occupation, Family Income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score deviated rate of scales, Father Education Level,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Family Type, Whether The Student Is a only Child have no effect to score deviated rate of scales. ConclusionWhen we develop intervention programs to students in the region in primary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we should make them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presence of maj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Rating Scale, mental health
小學生處在身體生長發育和心理發育的早期階段。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可以為小學生身體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來源,而心理發育則需要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調查表明,我國約1/5的兒童青少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成為新的教育熱點[1-2]。為了解小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其影響因素,針對小學生的自身特點,本課題組于2010年6月期間對蘇北農村地區在校小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的現況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江蘇省北部地區(徐州市、連云港市、宿遷市、鹽城市、淮安市)農村在校小學生。
1.2 方法
1.2.1 抽樣方法 第一階段:隨機抽樣,抽取江蘇省北部5個縣或縣級行政區;第二階段:分層整群抽樣,在以上5個地區內分別隨機抽取1所農村小學學校,隨機抽取班級,以被抽中班級全部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每個學校抽取600人,現況調查總樣本為600*5(地區)=3000人。
1.2.2 調查方法 ①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 , MHRSP) [3]包括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性格缺陷、社會適應障礙、品德缺陷、不良習慣、行為障礙和特種障礙共八個分量表,每個子量表各有10個項目,共計80項。各條目均采用Likert 3分法(0=沒有,1=偶爾,2=經常)計分。計分為累加積分,各子量表得分0~20分之間,量表得分越高,說明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越多。
1.2.3 質量控制 對調查的每一個環節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質量控制包括設計階段的質量控制、調查實施階段的質量控制和資料整理階段的質量控制。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0軟件進行雙人雙機數據錄入,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信度檢驗、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問卷回收情況 本次共發放30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為2963份,有效回收率為98.8%。
2.2 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 2963例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11.7±1.21歲;男生1664(56.16 %),女生1229(43.8%);四年級871(29.4%)、五年級 984(33.2 %)、六年級1108(37.4%);單純與父母住1465 (49.4%),與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1261(42.6%); 單親家庭237(8.0%);獨生子女1074(36.2%),非獨生子女1889(63.8%);
2.3 被調查者的心理衛生狀況
2.3.1 量表得分的關聯性 量表的信度檢驗顯示,克朗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0.922,大于0.7,由表1可見,各個分量表間的關聯系數小于它們與總量表得分的相關系數,比如學習障礙和情緒障礙、性格缺陷、社會適應障礙、品德缺陷、不良習慣、行為障礙、特種障礙依次是0.599、0.540、0.562、0.488、0.456、0.340、0.417,它們都小于學習障礙與總分間的相關系數0.723,這表明該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區分度較好。
2.3.2 全部調查對象的量表得分情況 表2中列出了各分量表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行為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性格缺陷、社會適應障礙、不良習慣、品德缺陷、特種障礙;其中行為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性格缺陷是該人群中比較重要的心理問題。見表2
2.3.3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偏離程度
分別以MHRSP各個分量表和總量表的得分均值加一個標準差(x±sd)為界定, 高于此數值視之偏離, 統計出偏離人數 [4]。表2顯示全部被調查者的各分量表的偏離檢出率依次為:行為障礙(16.1%)、學習障礙(14.8%)、情緒障礙(13.1%)、性格缺陷(15.6%)、社會適應障礙(13.2%)、不良習慣(12.8%)、品德缺陷(10.5%)、特種障礙(9.9%);總量表的偏離檢出率為11.6%。見表2
2.4 各個量表得分得分偏離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分別以學生分量表和總量表的總得分“偏離”為因變量,一般特征中各個因素為自變量,進行統計學檢驗。
經過單因素分析得:男、女生在社會適應障礙、特種障礙、總量表的得分偏離率上存在差異;不同年齡的學生在性格缺陷、不良習慣、特種障礙的得分偏離率上存在差異;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障礙、性格缺陷、社會適應障礙、品德缺陷、不良習慣、行為障礙、特種障礙、總量表的得分偏離率上存在差異;母親職業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障礙的得分偏離率上存在差異;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學生在特種障礙的得分偏離率上存在差異。見表3
3 討論
3.1 本次調查采用的工具《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
《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HRSP)是在小學生心理調查中常用的量表。此外用于小學生心理調查的還有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5-7]。有研究顯示[8]:《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8個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均在0.834以上,說明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較好;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數為0.943,說明該量表各測題之間具有較高的一致性。通過對本次調查結果分析,我們發現量表8個因子的區分度較好。因此依據MHRSP的調查結果評定、分析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較強的說服力。
3.2 心理衛生狀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行為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性格缺陷四方面的得分較高,其均分都大于總量表得分,而且此四方面的心理偏離檢出率相對較大。張勇等人[4]的研究結果顯示:被試者總分的心理健康得分偏離率為16.67%;馬德珍等人[9]的研究結果顯示:農村小學生中MHRSP總分偏離檢出率為13.6%,行為障礙(15.6%)、學習障礙(17.5%)、情緒障礙(12.3%)、性格缺陷(12.7%)、社會適應障礙(12.7%)、不良習慣(11.6%)、品德缺陷(10.3%)、特種障礙(10.3%);這些結果都高本次調查的偏離檢出率。在以上結果中,行為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都是得分較高、偏離檢出率較大的因子。因此,在對該地區小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和指導時,應當著重進行:(1)指導訓練其日常行為(2)增加其與老師和同學的溝通學習、改善學習方法(3)疏導其不良情緒(4)引導其克服性格缺陷。
3.3 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經過單因素分析,從各因子的偏離檢出率看對蘇北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有影響的因素為性別、班級、性別、母親職業、家庭月收入等。
不同性別在社會適應障礙、特種障礙兩因子及總分的偏離檢出率都有統計學差異,社會適應障礙包括人際交往障礙(表現為自我中心、交友困難、不合群)挫折及應激等,而特種障礙主要體現在排泄、言語、睡眠、進食障礙等,可能由于男生女生生理上的差別導致這兩類障礙也出現差異,從而導致總分的偏離檢出率也出現差異。
班級是影響各因子偏離情況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各年級學生除情緒障礙外,其他因子的偏離檢出率都存在顯著差異。可能由于不同年級的學生受到的教育不同,生理心理所處的生長階段有所差別,導致在心理健康狀況不同。
母親職業與家庭月收入可以歸納為家庭環境因素。母親職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學習障礙上,而家庭月收入則表現在特種障礙,從傳統觀念上看,母親是與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不同職業的母親與孩子接觸的時間與方式各不相同,從而對孩子學習的引導頻率與深度也不相同,導致學生在學習障礙中存在著統計學差異;而家庭月收入對小學生的生活條件有著直接的影響,不論從衣食住行都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學生出現特種障礙的差異。總之家庭是小學生生活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長期性的特點,小學生從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舉止,父母采取的養育方式直接關系到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家庭需要與學校積極配合,家長不應當只擔負傳統意義上的養育職責,更要擔負起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教育的責任。
4 結論
本次調查顯示,《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HRSP)作為本次調查工具,可以有效地反映蘇北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行為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性格缺陷四方面的心理問題是該地區小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班級、年齡、性別、母親職業、家庭月收入是小學生量表得分偏離率的影響因素,父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家庭類型、是否獨生子女對各分量表和總量表得分偏離率無影響。
在今后進行小學生心理衛生干預工作時,要緊密結合該地區小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和這些心理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根據、有計劃地制定系統的干預方案,以有效提高該地區農村小學生的心理衛生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尹麗紅.淺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華章,2010:108.
[2] 蔣翠娟,農村地區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09.
[3] 殷炳江.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2-373.
[4] 張勇,栗克清,謝淑芬,等.四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及家庭環境狀況調查[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6,23(3):41-42.
[5] 蘆炎,陳嘉良.樂山市公辦和民辦小學生心理健康比較[J].時代教育,2009(6):103,105.
[6] 趙玫.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0,9(28):112-113.
[7] 馮秋景,趙笑梅.小學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5):123-128.
[8] 龔建良.《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的信效度檢驗及試用[D].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師范大學,2008,12.
[9] 馬德珍,江翠娟,李軍.濟南市長清區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6):653-655.
論文摘要:綜述護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工具以及護士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普遍性,護士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不同性別、學歷、護齡、性格特質、醫院性質、科室以及所處的應激狀態者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異。提出應重視護士心理健康,采取切實的措施和手段提高護士的積極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度,以促進護士心理健康。
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是幫助患者維護生命,促進健康的前提和保證。國內外有關護士工作壓力的研究表明,護士正體驗較高的職業壓力,而且護士所承受的壓力已經成為一種職業性危險,持續高水平的壓力能使機體內用以適應調節壓力的能量和精力耗盡,造成機體平衡失調,導致身心疾病。近年來,國內有關護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報道越來越多,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筆者綜述相關文獻,旨在引起研究者的進一步關注和探討,以期更好地維護護士身心健康,提高護理質量,共同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
1護士心理健康水平測量工具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技術手段研究者多采用臨床心理問題診斷技術常用的評定工具,進行定量定性研究,如常用9O項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卡特爾16種個性因素量表(16PF),抑郁癥自評量表(CES·D)、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焦慮狀態/特性詢問表(STAT)、MARKS恐懼/強迫量表、人體評定量表(GAS)、醫院焦慮和抑郁情緒測定表(HAD)、艾森克個性問卷(EPQ),情感平衡量表等,也有采用自制經過嚴格的信度和效度檢驗的相關量表和問卷。
2國內護士心理健康水平狀況
2.1護士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不高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約有15的人身體健康,而有15呈非健康、70呈亞健康狀態。醫務人員尤其在護士中,其亞健康發生率遠遠高于一般人群,護士存在超重和慢性疲勞為主要狀態的亞健康比重占75以上。很多研究表明護士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刮,某些心理健康問題在護士中普遍存在,如運用SCL一90量表評定,護士普遍表現異常的因子多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等,有的因子得分甚至顯著高于常模。但也有研究證明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高于般人群,這可能與護士接受的教育背景有關,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學知識,如了解心理學、人際溝通學等,有一定的自我調適能力。
2.2不同年齡、工齡護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異不同年齡段護士的健康水平及其表現方式不同,自我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工作年限長、職稱較高的護士自我肯定程度更低,年齡大的護士有更多的工作壓力,年輕的護士心理更健康。工齡在10~20年的護士心理健康水平較其他工齡段的護士差,工齡較長的護士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軀體化、抑郁;工齡較短的護士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恐怖。也有研究顯示,年輕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強迫、抑郁、焦慮、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可能與她們初出校門,工作經驗少,專業技術操作欠熟練,理論與實踐還不能很好的結合,動手能力不強,又擔心發生差錯事故以及臨床護理工作繁忙,護理文件書寫要求嚴格等因素影響以致心理壓力較大。而30~39歲年齡段的護士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能與年長護士技術嫻熟,精力充沛,受重視及處事較安詳機警、獨立性強,較自信有關。
2.3地方護士與軍隊護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異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與護士個性人格有關,有研究發現,軍隊護士與地方合同護士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軍隊護士由于長期受軍事化管理,其紀律性較強,情緒穩定而成熟,獨立性、自律性較高,富有事業心,有進取精神,精力充沛。而地方合同護士在其成長過程中,較少受嚴格的紀律約束,因此其性格輕松活潑、熱情,且做事盡職,有恒負責。由于軍隊護理人員擔負著軍人和護士的雙重職業特點,有雙重責任與工作應激,軍隊特殊的環境和要求、護理人員普遍的壓力源等造成了其某些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研究顯示,軍隊護士的焦慮、抑郁評分高于我國常模,且抑郁狀態檢出率高于正常人群,軍隊護士中易出現焦慮、抑郁狀態的人群特征是:25~35歲、6~15年護齡、情緒不穩定、A型行為者口。。也有研究表明,軍事應激條件下軍隊醫院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一般人群好,其心理健康狀況與其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密切相關。
2.4不同科別及醫院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狀況關于特殊科室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報道較多,尤其是精神科、急診科、ICU、院前急診門診和小兒急診科及手術室等特殊部門的護理人員,多數表明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及其他綜合科護理人員,可能與其特殊職業環境與護理對象的特殊性以及社會的偏見有關。也有報道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科室人員,可能與其接受較多的心理知識有關。另外,手術室護士的焦慮、抑郁癥狀發生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護理人員,且其抑郁發生率明顯高于普外科病房護士;而急診、院前急診門診和小兒急診科的護士較一般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護士更容易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軀體化、焦慮、強迫、敵對等。ICU護士具有更多的應激源,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低于普通內科護士,分析原因其相關性較大的不是工作量及時間分配的問題,而是管理及人際關系,護理專業價值體現及工作內容等方面的問題_2。而艾滋病病區護士抑郁和焦慮評分均值也明顯高于國內常模,造成艾滋病病區護士抑郁和焦慮的主要因素依次為:對艾滋病預后不良和傳染性的恐懼,擔心職業暴露,護理難度大,家庭和社會支持理解不夠。不同性質醫院間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存在差異。張麗對烏魯木齊市2所三級甲等醫院護士整群抽樣的調查顯示,綜合醫院護士較腫瘤醫院護士心理問題更為突出,綜合醫院護士的心理問題表現為強迫、抑郁、焦慮,腫瘤醫院護士表現為強迫和恐怖。其原因可能為綜合醫院較腫瘤醫院患者病情復雜,病程變化快、危重患者相對較多、護士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心理壓力大;而腫瘤醫院患者病情相對單一,家屬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死亡有心理準備,相對緩解了護士的心理壓力。
2.5應激狀態下護士心理健康水平應激是個體察覺環境刺激對生理、心理及社會系統過重負擔時的整體現象,所引起的反應可以是適應或適應不良。現代認知心理應激理論認為,應對方式作為應激與心身健康的中介變量影響著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在嚴重應激狀態下護士心理健康水平發生異常。在突發SARS疫情期間,發熱門診護士SCL一90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病房護士及常模,其中軀體化、精神病性、抑郁、恐怖、偏執、人際關系、焦慮、強迫等均有顯著差異,可能與SARS疾病的特殊性、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超負荷的工作狀態、角色沖突等因素相關。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其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使得護患糾紛呈上升趨勢。魏麗麗等研究發現護患糾紛事件中,護士SCL一90的9個因子得分及總均分均顯著高于常模,其心理健康狀況較一般人群低;其中護士SCL一90各因子與消極應對方式均呈顯著正相關,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5個因子與積極應對方式呈顯著負相關,除偏執、精神病性外,均與社會支持量表(SSRS)的4個因子呈顯著負相關。護士心理健康狀況除了與心理應激源的大小有關以外,還受個體應對方式的影響],不成熟型和混合型應對方式會加重應激反應,采用此應對方式的護士心理健康水平較成熟型應對方式者低。
2.6不同人格特質護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性格是一個人持久的、相對穩定的行為特點和行為傾向,也就是說每個人在應對時依其性格特征以習慣化的方式來面對出現的問題。不同性格類型的人在環境應激中所采取的應對方式不同,護士的人格特征會影響護士對壓力的感受,焦慮程度高的護士感受的壓力更大,A型人格作為壓力作用于人的重要中介變量與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A型人格的醫護人員工作滿意度低,心理健康水平差。鄒志方等研究發現,A型性格護士SCL一90總均分和其余9個因子均分均高于對照組護士和全國常模,陽性心理癥狀檢出率為54.8,主要分布在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強迫、偏執、焦慮;且A型性格護士的不良心理作用超過了專業訓練對心理的調適作用,其可能起到緊張“增敏”作用,故對緊張較敏感,在緊張源作用下其心理健康水平較低。而A型人格的人恰好可以成為促進各項事業積極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管理者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需要幫助護士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做到揚長避短非常重要。
2.7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不同性別護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隨著護理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高等護理教育已經成為現代護理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高護生作為未來護理事業的主流力量,其在校期間的心理健康水平勢必會影響護士角色適應過程,從而影響護理質量甚至護理事業發展的穩定。有研究顯示,高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體現出一些消極的人格特質,如合群性差,聰慧性低,情緒不穩定,缺乏恒心,世故,保守,緊張激動,好強固執,多疑,憂慮,自持等,在應激事件面前常傾向于采取不成熟防御方式和過多的進行掩飾,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1份有關不同學歷層次臨床護生的調查中顯示_l3,大專與本科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本科護生學制5年,畢業時年齡較大,相對于整體工作年齡較小的護士群體來說其自我調節能力及適應環境能力反而較大專生差,明顯存在一定程度的專業心理矛盾。此外,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在校男護生和臨床男護士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有研究表明女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護士,這可能與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和社會差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