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新型工業化道路論文

新型工業化道路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1-09 02:30: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型工業化道路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型工業化道路論文

篇(1)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鏈升級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3-0202-03

引言

21世紀初中國作出了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重大決策,為了到2020年能基本實現工業化,中國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1]。黨的十七大將工業化進程與科學發展觀相融合,提高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到與人、自然、經濟、社會的協調與和諧。但是,如何才能保證中國能走上“新”的道路一直是各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尤其在資源有限、環境已遭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三次產業可持續發展是個棘手、刻不容緩的問題。本文主要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淺析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前進方向,并提出具體的實施建議。

一、新型工業化道路中的產業結構

新型工業化進程也是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時期,在這條路上“新”在哪里,應該轉向哪里,新的產業結構應該是怎樣的,一直是有爭議的問題。筆者在這里就其中關于產業結構的爭議較大的問題進行淺析,并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新型工業化道路中關于產業結構的爭論

1.“新”路上是否拋棄傳統產業。許多經濟學家將工業分為傳統和新型之分,但在這個問題中有一個關鍵問題卻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什么是新工業、什么是傳統產業,即判斷“新”、“舊”的標準是什么。一般認為,“傳統工業化是指以第一、第二次技術革命的誕生與完成為標志,以蒸汽技術與電氣技術等主導技術為武裝,以電能與磁能等能源為支撐的機器化大生產”。新型工業則主要是對應于第三次技術革命后發展起來的航天、生物、信息業等高新技術行業。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新技術不斷滲入各個領域,產業融合不斷發生,很難將“新”與“舊”明確區分開[2]。這樣,我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應該如何對待所謂的“傳統產業”?以汽車產業為例,從產品屬性、產業存在時間上講,這是傳統產業。但是現代的汽車生產中又引入很多新技術,僅僅是汽車的車門就不知道用來多少電腦程序和芯片。從生產方式上看,汽車產業又算是“新”產業。也許我們應該借鑒金融危機后美國的經驗[3]。美國政府無情地看著通用公司等汽車業巨頭破產,底特律從繁華的汽車城變為一片廢墟,貌似放棄了汽車這一夕陽產業。但是,美國政府仍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開發,甚至將其歸入大力發展的“朝陽產業”。一味強行地按某一定義進行劃分,只會墨守成規、形成誤導,影響工業化進程。

2.是否必須經歷重工業快速發展、比重提高的階段。這個問題一直是學界大有爭議的,以厲以寧和吳敬璉為代表主要分為兩派。厲以寧等人通過分析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指出進入工業化中期后,重工業增長加快是國際范圍的規律性的現象。這些觀點把實現重工業化看做“各國工業化的必經階段”、“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必經之門”、“不可逾越的鴻溝”。如20世紀初的美國、20世紀中后期的日本、韓國等就是如此,甚至香港、新加坡等小的經濟體也靠進口完成通過重工業比重大幅提高來帶動經濟增長的過程[4]。同時,這也符合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和中國經濟學家張培剛分別于1931年和1949年發表的研究結果[5]。所以他們認為“重工業化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中國工業化已經以重工業化發展為主要特點的歷史新階段”[6]。

吳敬璉一派則指出“必經之路”派的論證是不嚴密的。首先,“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要經歷一個重工業化階段”,不是現展經濟學的公認定理。其次,用短時間的數據,即中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51.8%上升為2003年上半年的57.5%的短期飆升,①并不能證明這是一個長期趨勢。同時,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也不能證明重工業已經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他們指出中國和發達國家的發展狀況不同,我們工業化時間較短、工業化的過程中已經進入信息化的潮流,發達國家的經驗不適合中國這樣的后進國家,“霍夫曼經驗定理”等傳統理論也已經過時,不可以作為理論依據。也有人從輕工業和重工業的分類上討論,傳統的農、輕、重產業理論已經無法準確反映今日的產業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廢棄。所以,輕重工業的劃分尚不完全清晰。從而證明了,即使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是生產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能由此推出重工業化優先增長的原理[7]。吳敬璉等人提出,以資源密集型的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道路是與中國資源稟賦狀況、環境承載狀況相沖突的[8]。

3.新型工業化中的產業結構調整具體指什么:產業間還是產業鏈。在權威的《新帕爾格雷夫大辭典》中,巴格齊這樣描述工業化,工業化主要體現在:“現在,一般來說,國民收入中制造業和第二產業的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業和第二產業中就業的勞動人口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趨勢……同時,整個人均收入也增加了。”[9]印度巴門拜的觀點與之類似。他認為“工業化是脫離農業的轉變,即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中的份額下降,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份額上升。”以上兩種觀點在“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之后的中國,甚至是現在都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10]。以致在講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時,很多人也將范疇過分局限于實現農業向工業的產業結構升級,或僅僅關注如何更好地發展工業體系來促進經濟發展。總體說來,這些觀點將工業化的闡述偏重于產業間的結構變化。其潛在的邏輯就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就是產業間結構調整的過程。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加入WTO、不斷增加的貿易同盟等的大力推動,中國很多年在較大程度上靠國際貿易促進經濟增長,其中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加工貿易為主,大搞OEM。“兩頭在外”導致利潤大部分在國外,中國只能獲得蠅頭小利,但是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這是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結果。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受到很大打擊。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很多經濟學家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應走出資本密集型的制造業,轉換到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核心技術、非加工貿易)和勞動密集型的服務產業上來。總之,就是向產業鏈的高端延伸,積極發展研發、品牌、供應鏈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環節。

(二)新型工業化道路中產業結構的選擇

1.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其實,近些年由于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融合的不斷加速,許多專家學者已經將視角放得更加寬泛,對“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詮釋也更加抽象化、概括化,總體說來就是整個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協調發展。不僅僅是農業向工業,工業向第三產業,或者工業內部結構的調整,當然就不會是必須走上重工業化的道路。

2.新型工業化道路中產業調整的標準。至于標準問題,在筆者看來與之前國家提過的“三個凡是”的標準極為相似。在產業相互滲透、交叉嚴重的現狀下,不可能提出任何硬性標準。在追求經濟效益高的基礎上,“新”的三大條基本標準就是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凡是符合這些標準的就應大力發展、不符合的就應改變,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無論是高新技術產業還是傳統工業行業、無論是產業間結構調整還是產業內產業鏈升級。

總之,新型工業化道路走得如何、走向何處,應當在科學發展觀的引導下,全面客觀地加以檢驗和評價,而所有檢驗標準歸根結底只有一點: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最終目標的實現。

3.片面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危害。如果將新型工業化道路片面地理解為只發展工業或其中某一部分,此外對工業化機制和工業化政策底的片面理解,都將會造成不良影響。曾經有人將其可能后果歸納為六個方面:(1)在城鄉關系上,重視現有城市發展,輕視農業發展,會造成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使二元經濟結構強化;(2)在產業資源配置上,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大力發展工業,割裂了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破壞了社會再生產循環過程;(3)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偏重發展大企業,會影響市場結構的合理性,影響市場結構的發育,不利于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4)重視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輕視勞動密集型產業,造成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一比較優勢的喪失,導致失業加劇;(5)重視物質產品生產,輕視基礎設施建設,造成經濟發展、國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不夠堅實;(6)經濟運行過程中,過分依賴“看得見的手”,輕視“看不見的手”,資源配置效率低下[11]。

二、新型工業化道路產業結構調整的途徑

根據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情,中國要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就必須將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善型經濟作為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走出一條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驅動的工業化道路。

1.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型服務業,降低過高的交易成本。在現代經濟增長中,服務業的迅猛發展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源泉。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經驗也已經說明,在從早期經濟增長向現代化經濟增長轉變的19世紀,商業、金融、法律等基本服務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對于降低制造業和農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整體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后,中國服務業發展速度高于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但低于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經濟結構中服務業的比重明顯偏低。2005年,中國的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40.3%[12],該比重已經連續三年下降(2003年為41.5%,2004年為40.7%),與世界平均水平(50%以上)和發達國家水平(平均為66%,其中美國為73%,日本為67%,德國為68%)[13]的差距十分明顯。

與國際上以生產業占主體的特點不同,由于中國服務業的內部結構處于低水平,消費性、傳統服務業(商貿、餐飲、倉儲等)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生產型服務業(金融、電信、保險、信息服務、物流等)發展滯后,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也已經是我們不得不走的道路[14]。

2.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國民經濟各部門效率[15]。較之先行工業化國家,中國工業化有一個較為優越的條件,這就是能夠利用20世紀50年代后發展起來的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改善增長質量,提高經濟效率。由于信息產業創新活躍,發展迅猛,能降低各行各業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這可以說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法中“新”字的重要含義之一[16]。

中國信息技術產業20世紀90年代后發展迅猛,其產值很快從1993年的913.4億增長到2001年的6 920.9億元,是1997年之后中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信息產業結構存在嚴重問題,硬件制造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遠遠超過軟件產業。

繼續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加快ICT在中國各個部門的滲透,降低信息成本,將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支重要力量。

3.城市化與工業化――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向城鎮工商業。對于工業化尚未完成的中國,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工商業轉移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另一重要途徑。這可以大大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2001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已由1952年的1.8243億增長到4.90855億人,農村勞動力占整個社會勞動力的67.2%,而且還以每年1 000萬人左右的速度在增長[17]。根據富余勞動力定義,傳統農業部門勞動邊際生產率等于零。所以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就相當于多創造出了產值、轉移到相對高效部門、提高了國民經濟效率。這也有利于中國城市化進程[18]。

4.重視技術創新,發展核心技術,促進制造業產業鏈升級。與科學相關的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是現代經濟增長中效率改進的一個源泉。中國是世界工廠,但是正如前面所說,中國企業在產品價值鏈中主要從事附加價值和利潤率都很低的裝配制造作業。從整體上看,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經費投入低,創新的組織機制不完善,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2.6%,約為發達國家的1/3;而美國為8.3%(2000),德國7.4%(2000),日本8.6%(1998)。加大研發力度已經是刻不容緩的,這是提高經濟效率的最主要的源泉[15]。

但是如何實現產業鏈向高端延伸、產業技術含量提高,是否所有企業都應向高端發展?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是企業和產業成長的“自然過程”,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時間、大批新型企業的成長時間都不長,在這不長的時間內,就出現大批在高端領域具備競爭力的世界級大型企業,反而是不正常的。我們一方面要有緊迫感,加快技術創新和進步;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拔苗助長”,是一些企業不僅失去原有優勢,新的優勢又沒形成,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新型工業化更多是一個市場問題,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建立一個有效支持這種轉變的制度機制是極為重要的。這必然要求我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中關鍵的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建立有限且有效的政府。完善立法、財政、監管體系,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順利運行提供服務和幫助。

只有市場和政府系統作用,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徹底實現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模式。

參考文獻: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

[2]徐險峰.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11.

[3]劉世錦.正確理解“新型工業化”[J].中國工業經濟,2005,(11):5.

[4]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修訂版[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16.

[5]重工業化之爭[N].中華工商時報,2005-02-04.

[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課題組.中國工業化進入新階段[N].經濟日報,2003-12-01.

[7]李永華.產業高度化不應是由輕向重的過渡[N].南方日報,2003-09-11.

[8]吳敬璉,江平.洪范評論:第2卷第2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9]新帕爾格雷夫大辭典[K].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861.

[10]張貢生,等.中國工業化道路選擇的現實問題[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6).

[11]安果.論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中國特色[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4:14-16.

[1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

[13]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2005)[Z].

[14]來有為.生產型服務業發展滯后對中國制造業和城市化進程的制約[G]//傳統與現代之間――增長模式轉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42.

[15]陳佳貴,等.以信息化推進中國的工業現代化[G]//中國工業化與工業現代化問題研究(中國現實經濟熱點問題系列).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170-197.

[16]姜愛林.21世紀初信息化推定工業化的戰略思考[J].經濟問題,2001,(8).

篇(2)

關鍵詞:城市化道路 城鄉二元結構 戶籍制度

近年來,中國的城市化道路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熱點,官方的口號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但是究竟新型城市化道路包括哪些內容,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至今都沒有統一的說法。本文根據城市化道路的三個基本要素對中國城市化道路和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根據城市化道路的三個基本要素闡述中國城市化道路的途徑

1、從城市化動力機制來看: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市場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

城市化的發展既是“路徑依賴”的結果,也是區域背景及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中國的城市化道路要根據自己的國情甚至是當地的區域條件來選擇途徑。在選擇中國城市化道路時,首先要決定城市化的動力。

不論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具體路徑如何選擇,始終努力發展經濟、促進經濟的增長,逐步實現工業化始終是首要任務。

現在各地的地方政府大力建設新城、新區就是政府主導型的城市化,這種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地方GDP的增長,但是由于政府主導型缺乏經濟基礎和市場自身的驅動,也出現了許多諸如鄂爾多斯“鬼城”等浪費土地、財政資源的失敗案例。所以,中國以后的城市化道路應該讓市場機制發揮主要的作用。

2、從城鄉關系角度:統籌城鄉發展,逐漸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城市化的核心是在產業的升級演進中,經濟結構從農業社會逐步發展為工業社會,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城市部門的轉移,說到底是人從農民變為市民的過程。但是,我國是人口大國,改革開放以來,GDP保持了9%左右的持續高速增長,但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化、農村人口向城市轉化的問題。

劉易斯在他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中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由于中國長期處于轉型期,再加上戶籍制度等行政安排,至今仍有超過半數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城鄉二元結構在中國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城鄉之間的關系,也包括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關系,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關系。工業和城市的擴張,使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和環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正因為此,中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需要逐漸改變當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公共服務如醫療、教育、就業等的城鄉一體化,逐漸從農業部門轉移勞動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保持城市化的步伐與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統籌城鄉、東西部的發展、協調好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

3、從城市發展方針來看:因地制宜,協調好大中小城市的關系

城市發展方針,是具體實施城市化道路時的戰略安排,表現為處理不同規模、類型城市之間的關系。我國地域寬廣,區域差別大,城市化不可能按某一個模式來發展。很多學者對中國是主要發展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存在分歧。

關于中國應該重點發展大城市還是中小城鎮的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很多爭論。代表性的觀點有復旦大學的袁志剛教授提出的大都市圈模式。他是考慮到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中西部交通不便并且環境的承載能力脆弱,如果繼續發展離散型的小城鎮,制造業的規模不能支撐城鎮的發展,人口和產業無法達到集聚效應,會造成基礎設施的浪費,也會加劇本來已經昂貴的交通、物流成本。但他的觀點沒有考慮到大都市圈給特大型城市帶來的環境、資源和管理方面的壓力,如北京的嚴重污染和交通擁堵,另外也沒有考慮到繼續重點發展北上廣等大都市,會使行政資源更多的集中在這些城市,進一步加劇城鄉區域間的不均衡。

據此,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方針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量和經濟結構特點,因地制宜,實現大中小型城市協調發展。在東部地區,可以實現大中小城市的均衡發展;在中西部地區,武漢、成渝、西安等大城市是區域經濟城市化發展的核心,適宜走非均衡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

二、中國城市化存在的瓶頸問題

學界普遍認識到,城市化未來將會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城市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也是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所在。但是,我們在看到成就和機遇的同時,也要看到中國城市化道路上存在的瓶頸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夠真正釋放城市化的潛力。

當前中國的城市化主要存在兩個瓶頸問題。一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有限。從18億畝耕地的紅線到最近兩年地方政府為了倒賣土地指標而驅使大批農民“被城市化”,還有大量城市的缺水、污染以及交通擁堵,都說明了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一旦超過了有限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另外一個瓶頸是由于歷史原因和戶籍等行政措施形成的城鄉差距很難消除。 每到春節大批的農民工踏上返鄉潮,給鐵路和公路交通造成了巨大壓力。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造成的,中國城市化道路的一個很大障礙就是戶籍制度的存在導致人為的限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徙。但是戶籍制度的改革又非常復雜,關系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切身利益,不能一蹴而就。

正如新一屆政府的總理在他博士期間的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所闡述的那樣,二元經濟結構的特點決定了中國城市化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道路。就當前來看,如何實現公共資源的一體化、真正的消除城鄉差距是中國城市化道路上必須面對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王一鳴.中國城鎮化進程、挑戰與轉型[J].中國金融,2010(04)

[2]陳甬軍.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J].理論參考,2010(02).

篇(3)

中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南建筑產業集團在建筑工業化NPC技術的探索、研發、專利申報、成果轉化等綜合方面先人一步,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已影響了國民的生活與健康,制約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為環境治理敲響了警鐘。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是促進建筑業、房地產業實現節能降耗和環境友好的必由之路。中南建筑產業集團在NPC技術的探索、研發、專利申報、成果轉化等綜合方面先人一步,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推廣NPC.技術,走一體化道路

中南建筑早在2006年就已意識到“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技術(簡稱“NPC技術”)將代表我國新型節能環保、低碳安全建筑的發展方向,也是未來建筑行業技術轉型的必然趨勢。”從而將建筑工業化提升至戰略轉型的高度。發展至今,其建筑工業化技術、管理標準體系已得到全面升級,N PC技術更是走在行業前列。

中南建筑與澳大利亞康諾克公司于2007年合作引進澳洲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技術,并結合國內規范予以消化吸收,海門工廠的成立標志著中南住宅產業化行動正式啟動。迄今為止,由中南建筑自主研發的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技術已形成論文19篇,獲得13項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專利國家級工法2項、省級工法6項,由中南建筑主編的《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體系技術規程》已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1年11月1日頒布實施,同時公司參編了遼寧省省級規范的編制工作。目前,中南已成立了一個住宅產業化專業集團公司(NPC公司)下設三個核心構件加工廠(分別是沈陽、南通、海門)、二個具有甲級設計資質的設計院、一個專業運輸公司。

區別于一般的產業化專業型公司,中南建筑現代化走的是一體化道路,從技術研發、產品設計、部件生產、裝配化施工到產品銷售等主要環節都實現自我主導、一體化運作。

中南建筑產業集團以前瞻性眼光,大力推廣NPC(全預制裝配)技術,預制裝配率達95%,并已實現多幢全預制裝配樓宇施工與銷售,實現了傳統建筑業顛覆性革命,開啟了全預制裝配樓宇產業化新紀元。自2008年以來,中南建筑完全以NPC技術成功開發建設的高層住宅、多層住宅、公寓、酒店、辦公樓等各類型綠色建筑項目達二十余個,其中已竣工項目達100萬平方米,在建項目達100余萬平方米。憑借中南建筑品牌的整體影響力、建筑工業化制造的建筑品質、精準高效的裝配施工、工業化環保優勢,中南建筑所用NPC技術建設的綠色建筑得到了國家、省市級政府、業主單位等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典型案例:中南世紀城96號樓

作為預制裝配住宅的代表作,由我公司承建的中南世紀城96號樓是建筑工業化的產物。它按照大工業生產方式,實現了構配件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組織管理科學化,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勞動生產率高,建設速度快,工程質量高;節能節材、省地省力,是建筑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權威部門和專家認為,“之所以說它是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一座里程碑,因為它達到了100米,代表著我們可以用建筑工業化的方式建到25層以上,達到100米了。”驗收專家委員會得出結論:“該工程能夠提高施工工效、減少質量通病、降低材料損耗,同時,具有降低施工噪音、防止揚塵、減少環境污染等特點,符合國家‘四節一環保’的綠色建筑要求,對推進我國建筑業綠色施工、節能環保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但中南世紀城96號樓并非夜成名,它的核心價值和引領性在于這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預制裝配技術住宅誕生于建筑業、房地產業的轉型年代,它對傳統建造方式的巨大變革,在國內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實現了三個突破,矗立了三座行業里程碑。

高度——國內預制率最高的全預制裝配住宅。海門中南世紀城96號樓高32層,建筑面積28000余平方米,建筑高度達到100米,預制率超90%,為全國首創。之所以稱其為高度,不僅僅是96號樓達到了建筑物在物理條件下的100米高度,而是科技含量和技術集成創新方面也有著自己的高度。

廣度——國內建筑工業化中商業純度最高的全預制裝配住宅。在我國房地產行業,25層被視為投資開發的臨界點。之所以稱之為廣度,不僅僅是它在技術方面的領先,而是它突破了阻礙商業力量大規模進入全預制裝配住宅的 “禁區”,以往全預制裝配技術的建筑都以小規模的政府公建項目為主。這樣就能夠為今后建設這類建筑在節約用地、降低成本、減少造價方面破解更多難題,起到了示范效應,形成了廣泛的推力。

維度——國內預制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體系(NPC)領先產品。96號樓符合長壽命、好性能、綠色低碳的發展目標和理念,是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開拓者和領跑者,除了其高度、廣度外,還有其維度方面發揮的作用,即在建筑中可以實現在復雜條件下的多樣性選擇,在各類房地產新業態中應用。96號樓作為全國首幢百米全預制裝配住宅工程在維度上發揮的作用,有可能超過其工藝和技術方面的價值。

篇(4)

論文關鍵詞:現代服務業;濟南;加快發展;產業結構升級

當代經濟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達水平,現代服務業的興旺發達程度已經成為衡量城市現代化、國際化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濟南市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把繁榮發展服務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筑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體系。面對建設和諧社會的新形勢,面對更為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面對國際服務業轉移的大背景,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搶占先機,全面提升濟南現代服務業水平,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現代服務業的基本內涵

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高度發展階段產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

(一)服務業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是現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動力。經濟發展史表明,產業結構的演進呈現一定的規律性。總體說來,產業結構的演進是由需求拉動和技術進步推動的結果。一方面,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需求必然發生相應變化,需求的變化必然帶來投資和生產的變化,從而拉動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另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變動呈現出不斷從低級向高級演進的趨勢.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日趨提高.逐漸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本質是市場化和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沒有現代服務業,就沒有新型工業化道路。產業經濟理論和國際經驗表明,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期一般發生在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轉化的時期。逐步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可以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創業的氛圍,可以與現代制造業形成互動的機制,從而強力拉動經濟的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基礎上,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而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服務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沒有服務業發展的支撐,工業化只能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在工業產品的附加值構成中.純粹制造環節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而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中物流與營銷、研發、人力資源開發、軟件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會計審計、律師等專業化生產服務和中介服務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成為企業提高競爭效益的主導因素。

(三)現代服務業是現代經濟貿易增長的主要力量,也是世界經濟產業轉移的新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后,現代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日趨上升,優化了服務業的內部結構,尤其是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普遍超出了服務業的平均水平。近年來.隨著服務貿易的增長,服務外包在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異軍突起、發展迅猛,成為現代服務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一些發展中國家從“世界工廠”發展成為“世界辦公室”,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區域中心逐步形成“總部經濟”效應。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服務外包的市場規模以每年20%一30%的幅度急劇擴張,全美2600多萬企業中,采用項目外包的超過2/3。特別是在IT產業,2006年全球外包服務總量3465億元。近年來,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出口的急劇增長正是得益于此。

二、濟南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要性

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擁有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濟南省會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

1.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完善城市功能、構建濟南都市圈的迫切需要。隨著區域一體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山東省“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在城市空間布局上繼續推進城市化發展戰略,明確要“重點發展濟南都市圈”,并制定了涉及濟南、淄博、泰安等7個地級市的《濟南都市圈規劃》。濟南作為都市圈內各地區的經濟聯系中心,擔負著為濟南都市圈內其它城市提供生產服務和發展機會、帶動都市圈整合發展的任務,擔負著積極承擔濟南都市圈吸引外部經濟要素、對外輻射經濟功能的窗口和樞紐職能。《濟南都市圈規劃》明確提出,要把濟南建設成為“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主導,以機械裝備與交通設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兩大產業鏈為內核的制造業發達的綜合性省會城市”。未來一段時間,現代服務業作為潛力最大的產業能否快速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濟南和整個都市圈經濟的增長速度。

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優化濟南城市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國際經驗表明,如果現代服務業發展不上去,傳統服務業也難以實現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中長期的基本戰略來考慮。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濟南工業興市戰略的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濟南經濟發展的主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要有現代服務業作支撐,在更高層次上為推動濟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保證。一方面,現代服務業可以使企業提升研發、營銷和管理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有利于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新型工業化為發展提供“硬件”,而現代服務業為新型工業化提供“軟件”,兩者同步發展,有利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3.發展現代服務業,是緩解濟南市就業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當前的就業問題既有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和國有資產布局優化所造成的結構性勞動力轉移問題,又有“三農”帶來的農村勞動力出路問題。這種雙重轉變造成的就業難題,將是濟南面臨的主要就業壓力。

近年來,隨著濟南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前幾年因高校擴招而延緩至今的就業高峰問題,濟南同樣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立足濟南實際,加快發展具有濟南特色的現代服務業,必將有力地緩解濟南的就業壓力。

三、濟南現代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濟南市服務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但與發達地區和現代化一流中心城區的要求相比,濟南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反映在速度、結構、規模、數量、品牌等幾個方面。

一是從產業內部結構看,濟南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明顯偏低。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應運而生的,目前濟南的服務業所占比重偏低,這與二次產業總量不高有很大關系。除市中、歷下兩個區外,其他縣市區現代服務業不僅總量不足,發展不平衡,而且內部結構也不盡合理。主要集中在商貿、餐飲、房地產等傳統服務業上,信息咨詢、金融、教育培訓、綜合技術服務、會計、法律服務、文化娛樂等知識密集型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服務業仍然處于低層次結構水平。

二是從產業內企業規模看,濟南現代服務業企業規模偏小。現有現代服務業中,除金融和軟件業的浪潮、中創外,其他類型的小規模企業占絕大多數,大型龍頭企業比較少,中等規模企業的實力不足,還不足以成為發展的中堅力量。以物流企業為例,雖然以蓋家溝、黃點、零點等十大物流中心匯聚了寶供物流、華宇物流、海爾物流等知名企業,但物流中心更多的還是大量的中小企業,其中不乏那些只有“一臺車、三個人”的個體物流企業。

三是從經濟結構上看,濟南現代服務業總量偏少。濟南現代服務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總量上仍顯偏少。據統計,2006年全市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比重為47.5%,拉動GDP增長8.1個百分點,而現代服務業僅占第三產業的43.2%,現代服務業完成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25%,對GDP的拉動作用不足4%,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距離建設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要求相去甚遠。

四是從發展程度看,濟南現代服務業知名品牌、支柱企業屈指可數。品牌戰略是提升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目前無論濟南引進的現代服務業企業還是濟南本土企業當中,知名品牌企業屈指可數。

四、加快發展濟南現代服務業的對策建議

(一)發揮后發優勢,構建清晰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思路。現代服務業是現代都市發展的助推器,要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擺在全局發展的重要位置,從戰略高度上提升認識,從根源上破除忽視服務業發展的舊有思維,將現代服務業作為一個戰略產業。首先,創新發展思路,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級、突出特色”為原則,盡快出臺未來段時期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具體措施。統籌發展和著力解決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關鍵性問題,突出重點、提前布局,增加投入,提高現代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其次,突出濟南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特點,加強產業規劃,選準發展重點,加快發展以現代金融、現代物流、軟件等為主的生產業,加快發展以會展、房地產、新型旅游等為主的城市功能業,加快發展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等在內的文化知識業,形成符合濟南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要求、體現資源比較優勢的支柱產業。第三,發揮省城優勢,明確發展目標。最近出臺的《山東省“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山東省服務業要按照“一圈”、“一群”、“一帶”的空間布局,重點發展以濟南為核心的都市服務業聚集圈、以青島為龍頭的半島城市服務業聚集群、魯西南服務業聚集帶,并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7%,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比重達到35%的具體目標。作為全省現代服務業的龍頭,濟南應進一步明確下步發展的具體增長目標和發展重點,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證措施,為下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優化發展環境,積極推進現代服務業市場化改革。良好的發展環境,是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必須進一步加快市場化建設,構建完善規范的現代服務市場體系。第一,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推進經濟資源配置由政府為主向市場為主轉變。第二,深化服務業企業改革,推進產權多元化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多層面扶持服務業龍頭骨干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集團。第三,引導和創造服務需求。引導工業企業將其核心競爭力之外的附屬服務剝離為社會化的專業服務、推進企事業單位的服務改革、充分吸收國際服務業外包等,擴大現代服務業的需求。第四,強化公共服務職能,擴展公共服務領域,打造服務平臺,進一步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在重視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相關制度規則等的軟件建設,以利于更好地利用公共服務設施提供更多更好的衍生產品。第五,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與實施城鎮化戰略有效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專業服務鎮、專業服務街,通過城鎮化建設逐步縮小城鄉服務業水平差距。

(三)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現代服務業行業水準和效率。一是要增加科技投人、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大力推進服務業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加大科技在現代服務業中的含量和滲透,優先發展技術含量高、關聯性大的現代服務業,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服務技術和流動組織管理手段,改造傳統服務業,全面提升企業素質、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二是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制定有利于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科技產業政策,形成符合現代服務業技術進步要求的新機制,有效整合濟南都市圈內的科技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在現代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三是要加快推進服務業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信息技術推廣和使用為重點,加強信息技術對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產業的改造和提升。

篇(5)

論文摘要:中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發展很不平衡。中國工業化發展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依靠科技與生產力,真正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發展、保護、治理的同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工業化是以機器大市場代替手工勞動的機械化生產過程,是生產方式的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的革命;它把發展領域從單一的部門突破到國民經濟全局,工業化的實質是包括農業在內的國民經濟的機械化和現代化;作為社會演進的動因與結果,工業化使得工業部門在國民收入、勞動力就業比重和生產要素消耗的比重持續增長。長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工業化是經濟快速持續增長和人類文明不斷進步與繁榮的動力。

工業化發展離不開道路選擇,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主要體現在:提高科技含量與信息化,注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合理的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以及最終提高經濟效益,強調統籌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統籌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統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就業的關系,實現好資本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中國自然資源與環境的發展現狀

中國從總量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很小。中國自然資源總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僅居世界人均值的第60位,其中可更新資源居世界第120位;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值居世界第80位;草地資源總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10;森林總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3%;煤炭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3;石油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天然氣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20。加上自然資源在品種、品位、開發成本等方面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和短缺,許多資源已經向亮出“黃牌”警告,耕地和淡水資源則接近人均最低警戒線,已經出示了“紅牌”。中國只有勞動力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而農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礦產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專利資源處于明顯的比較劣勢和競爭劣勢,在進口方面沒有發揮利用資源密集和資本密集的比較優勢。中國過去的發展是完全依賴國內資源供給來支撐巨大經濟規模并實現持續高速增長,供養和滿足10多億人口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二、中國資源消耗和利用及環境保護的現狀

中國近十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把工業化和城市化作為發展的方向。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缺乏的大國,實現工業化還是存在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先發展、后治理”的現象,存在很多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問題,尤其是在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方面缺乏有效機制。

中國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與實現可持續發展出現矛盾,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也出現了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一)生態環境惡化

中國過去的發展給環境帶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結構發生變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退化趨勢尚未得到遏制。根據專家測算,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和增長,如果將環境和資源成本計算進去,每年的經濟增長入不敷出。

(二)土地浪費嚴重

中國是人口眾多、土地有限的國家。由于中國的土地問題的模糊狀態,導致制定土地供應政策和實行土地商品化時存在盲目性與浪費性。以農業為主體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中,特別是房地產開發和廠礦建設占用農業耕地現象,使可耕種面積減少。

(三)資源短缺,且重復建設

中國人均耕地僅有1.4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礦產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一些重要礦產資源的國內保障程度低。盡管資源短缺,但發展過程中受技術限制,資源消耗和浪費非常嚴重。此外,中國近年來重復建設或者說過度建設比較嚴重。

(四)人口總量大,剩余勞動力多

目前,中國城市化發展,城鄉過剩勞動力比較大。受環境、空間和資源的限制,完全充分就業成為困難。

三、中國工業化發展與資源、環境建設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需要相應的資源提供支撐。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能源消費為基礎,經濟越是發展,能源消費就會越多。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改變,近年來煤炭消費量已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5%以上。煤炭消費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一)能源不足制約中國經濟發展

能源短缺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石油供應短缺問題很突出。中國的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七位,而石油消費量僅次于美國、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近10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原油消費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國內原油供應增長速度僅為1.67%。油氣生產增量不足,但需求增長強勁。據預測,未來1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將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長,年需求量在2.1億噸的基礎上,到2010年將達到3.5億噸,將成為世界主要原油進口國之一。

(二)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保證度差

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中國礦產資源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可以保證或基本保證2020年需求的有26種,不能保證的有19種。特別是石油、鐵、錳、銅、鉀鹽等大宗礦產,后備儲量嚴重不足,已不能滿足中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續擴大。

中國企業存在經營粗放、消耗高、浪費大、經濟效益差、缺乏競爭力等現象。中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每年可綜合利用的固體廢棄物和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中,沒有利用的價值達500多億元。據調查,中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

(三)環境破壞問題突出

工業化階段的經濟發展,總是要破壞環境。而環境是一種資源,并且是有限的資源。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同時他們將工業化階段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這些產業一般是破壞環境的。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這種產業轉移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將面臨更嚴重的環境破壞,即環境資源的耗竭。目前中國快速發展的產業依然是傳統型產業,發達國家都紛紛到中國投資建廠,或將原料生產基地設在中國,一定程度上將環境的成本附加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之中。

(四)資源開發與節約得到重視

中國一直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進步方面的投入,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緩解資源短缺,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如:從1995年到2000年,中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1990年價)由3.97噸標準煤降到2.77噸,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達4.1億噸標準煤;工業廢渣綜合利用率43%提高到52%。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調動了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如:2006年起,逐步對資源類產品開征“權利金、資源稅和特別收益金”,以此來建立節約型社會。

四、決策依據與政策建議

經濟全球化,要求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利用國際資源、資本、際市場和技術。全球化使得中國能夠在更大范圍內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為中國帶來了強大的外部環境壓力和環境建設動力,可以朝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的新型發展模式方向發展。

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具體做好如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重視能源綜合利用

在工業化發展中,一方面要追求傳統的工業化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要注意后工業化目標的實現,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減少環境污染和破壞。制定對外經濟戰略,特別要防止發達國家的污染出口政策對中國環境的破壞。在能源生產和消費方面,應當著重提高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經濟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二)保護環境、節約能源

環境保護關系到人類的生存,經濟的發展不能只注重效率,同樣需要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狀況,改善環境質量,以實現中國政府制定的節能目標: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將1995年2.33噸標準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噸標準煤,2030年的0.54噸標準煤和2050年的0.25噸標準煤。

(三)拓展國際市場

經濟全球一體化,中國經濟發展不僅要立足于國內市場,而且必須遵循國際慣例,參與國際競爭。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一是可以通過貿易途徑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二是挖掘資源開發和節約潛力,到國外投資開發石油等。

(四)發展高技術產業

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一方面,中國必須適應世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加速發展信息產業,扶持生物技術、新材料、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發展傳統產業。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高新技術產業要為傳統產業改造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促進傳統產業的提升和發展中,開辟自身發展的廣闊空間;傳統產業的改造一定要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提高發展的起點,發揮后發優勢。

(五)發展信息產業

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中國家,要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將工業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即在工業化的進程中注重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在此基礎上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加速工業化的進程,縮短工業化的時間和進程,提高工業化的內在質量。

在上述五個方面的工作開展中,重點是提高全民資源保護意識,改變靠消耗資源來發展經濟的模式,以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戰略指導,發展新型節能產業,以全球化的思想發展資源產業。中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從中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余、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200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Z].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4.

2、郭克莎等.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3、王克勤,喬國棟,黃厚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核心戰略——訪著名經濟學家樊綱[N].經濟時報,2002-11-20.

篇(6)

[關鍵詞]生態城市 含義 研究狀況

一、生態城市的含義

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BA)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但其概念迄今仍未達成共識。

1984年,原蘇聯生態學家揚諾斯基提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發展,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信息得到有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一種理想環境。同年,我國生態學家馬世駿認為:生態城市是自然系統合理、經濟系統有利、社會系統有效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

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雷吉斯特(Register)提出,生態城市追求人類和自然的健康與活力。他認為生態城市是生態健康的城市,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居的聚居地。

歐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人類居住區十項關鍵原則。楊開忠教授認為“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高度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生產性并有利于人們生存的城市。”

我國學者黃光宇教授等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我國著名學者黃肇義、楊東援在總結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的生態經濟理論,提出了如下定義: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

二、國外生態城市的研究

1820年歐文提出“花園城”的概念,倡導花園城鎮運動;1898年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中提出“田園城市”的理論,在城市規模、城鄉結合、人口密度、綠化帶等方面做出系統規劃,在其影響下,西方國家相繼出現一些花園城市。

20世紀以后,以美國芝加哥學者帕克的《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的幾點建議》(1916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第4次會議通過的《雅典》(1933年)、卡爾遜的《寂靜的春天》(1962年)、世界思想庫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1972年)、丹尼斯L.米都斯等的《只有一個地球》(1972年)為代表的著作,系統地闡述了社會學家和生態學家們對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環境惡化的擔憂,這引起人們更加關注保護生態環境,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較早涉入城市生態學研究領域,20世紀80年代曾組織召開了多次有關該領域的地區和國際學術會議,并從九十年代開始,在世界范圍陸續召開一系列生態城市研討會。

1990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伯克利召開了第一屆國際生態城市研討會,與會的700多名專家學者就如何根據生態學原則建設城市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設性的意見,并草擬了今后生態城市建設的十條計劃。

1992年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舉辦了第二屆國際生態城市學術研討會。大會就生態城市設計原理、方法、技術和政策進行了深入具體地探討,并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同年美國在加州的伯克利實施了生態城市計劃。

1996年在西非國家塞內加爾舉行了“第三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進一步探討了“國際生態重建計劃”。2000年在巴西國家庫里蒂巴舉行了“第四屆國際生態城市討論會”。 2002年在中國深圳舉行了“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討論會”。

2003年2月至4月,在中國深圳組織召開了“生態城市發展國際網絡討論會”,此次會議安排了生態城市規劃和管理、生態住宅和生態建筑、環城市生態系統工和固體廢棄物管理、綜合城市水管理、工業生態學問題、人類生態學和生態文明的能力建設等六個會組,在世界范圍內征集了更多的論文,有更多的人參與,把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推上空前。

三、國內生態城市的研究

我國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最早萌芽于古代“天人關系”的思想。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城市建設過程中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

近代以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研究起步較晚,1978年我國正式把城市生態環境研究列入國家發展計劃,許多學科,如生態學、城市規劃學、環境學,才開始從不同領域研究城市生態環境。馬世駿提出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我國生態城市研究奠定了基礎,一直指導著我國的生態城市復合系統理論的研究和實踐。

1986年以來,我國建立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生態城市示范點,推動了城市建設的轉型。1996年頒布的《國家環境保護“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提出“要建成若干個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清潔優美、生態良勝循環的示范城市”。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同時十六大報告還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也明確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確定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新的發展觀,要求不斷改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曉麗等.城市規劃原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4.L).

[2]忙福德,倪文彥,宋俊嶺譯.城市發展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黃光宇.田園城市、綠心城市、生態城市.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所,1998.

[4]王佳瑋.基于生態城市建設的產業綠色化研究――以上海市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第10頁.

篇(7)

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所面臨的重要課題。[1]在自主創新時代,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高等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起步較晚。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新時期,加強校企協同以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校企協同是校內、校所、校企、校地及跨境合作等多元主體的協同體系,是合作教育模式的創新,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校企協同教育是不同于普通的校企協作教育模式,是集應用型、創新型和實踐型于一體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和資源的優勢互補。

一、校企協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1.校企協同是推進我國高校自身改革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我國的教育體制也在不斷改革。當前,我國雖然是教育大國,但在科研、教學、實訓等方面的實踐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校企協同主要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來,建立起就業與培養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以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2.校企協同是我國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隨著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就業難成為了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校企協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是指通過傳授一定的創新創業教育知識,使學生在“做”中反饋“教”與“學”的效果和質量,在“學”中發現“做”中的不足和新問題,進而反饋到“教”,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以培養當代大學生適應經濟競爭和社會生存,學到自謀職業、自主擇業的方法和途徑。

3.校企協同是順應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以學校為主體的傳統教育模式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出現專業培養目標過于趨同,結構性矛盾過于突出的現象,導致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低、創新意識不強,人才結構與企業需求的契合度不高,極大地阻礙著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進程。校企協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應用型工程人才,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正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和關注。

二、校企協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1.校企動力不足,資源缺乏整合

校企協同在缺乏有效機制的情況下,企業往往不愿意切實參與人才培養。高校是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為主,考核評價中較多注重教學、論文和項目,雖然校企協同教育的模式在社會中推行已久,但就企業的創新能力和高校的人才培養情況來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脫節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沒有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導致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仍然多是選修和輔修的形式,內容上都是從管理類課程中移植過來,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使得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得不到開展。

2.校企合作不夠,協同平臺缺失

當前,我國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比較松散,仍然是以高校為主導,企業被動參與,兩者之間并未形成真正的協同。校企協同沒有從高校和企業的需求出發,企業較多扮演為高校學生實踐和實習提供場地的角色,沒有真正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的合作教育中來,發揮協同教育的作用,導致校企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難以實現。

3.校企師資不足,參與機制缺失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求教師同時具備實踐和理論的雙重條件,但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缺少這類教師,高校的創新創業教師多數來自輔導員、經濟類、管理類的專業教師,對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掌握較好,但缺乏實踐平臺上的工作經驗和專業培訓,不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在企業中組建專門的實踐指導老師隊伍,其成本又過高,若由現有員工作為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又存在員工素質不均勻和理論水平不高的現象。

三、校企協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

1.激發動力,加強校企資源整合

校企協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是以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為基礎的,具有合作共贏、成果共用、風險共擔的原則。高校是知識和人才供給方,企業是技術和經驗供給方,校企人才資源在結構上具有互補性和使用上的共享性,可以通過人才資源的共引、共用和共聘,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搭建開放式人才引進系統,以尋求人才資源的共同引進和資源共享,激發校企合作的動力。

2.加強合作,推進校企協同平臺建設

校企協同平臺是溝通理論教學和實踐的媒介,是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高校應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以教學為主,兼顧技術服務、科研、培訓及學生就業。高校也可以把企業的部分技術裝備引入到校園中,讓企業骨干帶領學生一起從事生產、管理等實踐活動,企業不但節約了勞動力和場地等硬件成本,又讓學生得到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機會。在科研和技術服務上,創新創業基地可與企業聯合攻關,即能解?Q企業的生產技術問題,又可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對創新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偷看各类wc女厕嘘嘘偷窃 |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男同gay18禁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精品看高国产精品不卡| 俺去啦最新官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添|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最新版|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日本无遮挡边做边爱边摸| 影音先锋中文字幕无码资源站|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中国a级毛片免费观看|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 熟女无套高潮内谢吼叫免费|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天天躁日日躁aaaaxxxx|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 中国免费看的片| 边做边流奶水的人妻| 亚洲无线看天堂av|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疯狂三人交性欧美| 熟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无码又黄又爽又刺激|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小说|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软件|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两口子交换真实刺激高潮| 韩国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站| 中国熟妇人妻xxxxx|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