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1 22:5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信息、生物、新材料三大前沿領域
信息、生物、新材料是21世紀前30年發展最快、最熱門的三大領域,它們集結了當今世界最強勢的研究力量。但在這些關系未來發展的關鍵領域中,我國許多核心技術仍依賴追蹤、模仿和引進國外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從更寬的視野來看,不僅僅是這三個領域的發展需要高揚“自主創新”的信心與勇氣。實際上,整個中國科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對外要適應國際科技競爭的緊迫形勢,對內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戰略性需求。而原始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薄弱,已成為當前和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影響我國整體競爭力的極大障礙。
面向未來15年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即將,科技部等有關部門正在著手制定科技“十一五規劃”——關于中國科技“未來”的探討與關注,在最近一年多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就是在這樣帶著幾分焦灼、幾分期待、幾分信心的探討氛圍中,“自主創新”成為人們關于中國科技發展的共識。
帶著這個共識,再來看中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變成了未來發展的重大機遇。未來10年,中國在這三大領域中最有可能實現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群究竟有哪些?有限的科技經費究竟應當投入到哪些突破口?
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
移動通信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大奇跡。2004年12月,全球(蜂窩)移動通信用戶總數已達17億以上,超過已有百年發展歷史的固定通信用戶數。過去10年,移動通信技術完成了由第一代模擬通信技術向第二代數字通信技術的過渡,當前正處于由其巔峰狀態向第三代(3G)移動通信技術過渡的進程中。
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紛紛投入力量進行第三代及下一代移動通信標準、技術和產品的開發。
——3G移動通信:國際電信聯盟(ITU-T)批準為3G的三大標準分別是歐洲的WCDMA,美國高通公司的CDMA2000和中國大唐電信的TD-SCDMA。3G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開始商用。
——增強型3G(Enhanced3G):為了克服3G技術不能很好支持流媒體等業務的不足,國際電信聯盟已在制定增強型3G技術標準。專家預測,增強型3G技術將進入商用。
——4G(或Beyond3G):下一代移動通信即所謂超3G(以下統稱Beyond3G)技術的研究是國際上的熱點。Beyond3G具有更高的速率與更好的頻譜利用率。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已開始4G框架的研究,預期Beyond3G技術可望在2010年后開始商用。
中國移動用戶總數已達3.34億,居世界第一,總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同步,處于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過渡時期。我國3G移動通信技術已經具備了實現產業化的能力,我國大唐電信2000年5月提出的TD-SCDMA標準已成為國際電信聯盟正式采納的三大標準之一。此外,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開展了Beyond3G技術的研究,預期該技術可望在2010年后開始商用。
Beyond3G技術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德爾菲專家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研發水平比領先國家落后5年左右,通過自主開發或聯合開發,在未來5年可能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一批高技術通信設備制造業公司,在第三代移動通信設備(3G)等研發方面緊跟國際前沿,打破了國外公司對高技術通信設備的壟斷,開始參與國際通信標準的制定,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具備實現技術和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契機。
中國下一代網絡體系
下一代網絡(NGN)泛指以IP為核心,同時可以支持語音、數據和多媒體業務的因特網、移動通信網絡和固定電話通信網絡的融合網絡。
世界各國和國際通信標準化組織都在積極開展下一代網絡的研究開發工作。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ITU-T)、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第三代伙伴組織計劃(3GPP)等,都在致力于下一代網絡體系的研究。目前,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歐盟都已啟動了下一代互聯網研究計劃,全面開展各項核心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我國在下一代網絡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較大進展。“九五”期間,863計劃建成了“中國高速信息示范網”(CAINONET)、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中國高速互連研究試驗網NSFCNET”等重大項目,目前已開始基于NGN的軟交換技術在移動和多媒體通信中的應用研究。中興、華為等企業還推出了基于軟交換的NGN解決方案;在下一代互聯網研究上,中興、港灣網絡等推出的高端路由交換機,可應用于國家骨干IP網絡建設,以及大中型寬帶IP城域網核心骨干和匯聚。國內公司還開始自行設計高端分組交換定制ASIC芯片。我國已成為少數幾個能夠提供全系列數據通信設備的國家之一。
下一代網絡技術對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對改造和提升我國傳統產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從總體上看,我國互聯網技術跟隨國外發展,在技術選擇上缺乏系統研究,走過一些彎路,至今與國外仍存在較大差距。無論網絡用戶規模、網絡應用、網絡技術或網絡產品都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全局著眼,應不失時機地開展中國下一代網絡體系的研究、應用試驗、關鍵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不能像第一代互聯網那樣,技術、標準都是外國的,給國家安全造成隱患。
納米級芯片技術
當前,集成電路的發展仍遵循“摩爾定律”,即其集成度和產品性能每18個月增加一倍,按照器件特征尺寸縮小、硅片尺寸增加、芯片集成度提高和設計技術優化的途徑繼續發展。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升級換代速度加快。當前國際上CMOS集成電路大規模生產的主流技術是130nm,英特爾等部分技術先進的芯片制造公司已在用90nm進行高性能芯片生產。2005年,美國AMD公司已開始量產90nm的高性能芯片,國際上對65nm技術的開發也已成功。伴隨130nm到90nm技術的升級,考慮到擴大生產規模和降低成本,大多數公司將使用12英寸替代8英寸硅基片,這也必將帶來半導體設備的大量更新。
近年來我國一些先進集成電路制造公司的崛起,使國內集成電路制造工藝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有了顯著的縮小,但整體水平仍與先進國家相差2~3代。目前,我國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年設計能力已超過500種,主流設計水平達到180nm,130nm技術正在開發中,90nm技術的研發也開始著手進行。從產業發展看,我國集成電路已初步形成由十多家芯片生產骨干企業、十多家重點封裝廠、二十多家初具規模的設計公司、若干家關鍵材料及專用設備儀器制造廠組成的產業群體,設計、芯片制造、封裝三業并舉的蓬勃發展態勢。以中科院計算所為代表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在CPU研發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標志著我國集成電路設計具有較強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目前我國芯片業大多集中在低端的交通、通信、銀行、信息管理、石油、勞動保障、身份識別、防偽等領域,IC卡芯片所占比重一直占據芯片總體市場的20%左右。
世界第一顆0.13微米工藝TD-SCDMA3G手機核心芯片10月9日在重慶問世
今后的IC是納米制造技術的時代,而納米級芯片技術是我國趕超國際的關鍵,它的成功將會是我國IC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持續發展的動力,專家認為應優先發展。
中文信息處理技術
包括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在內的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是漢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融合,是一門與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數學、控制論、信息論、聲學、自動化技術等多種學科相聯系的邊緣交叉性學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994年,微軟開始進入中文軟件市場,微軟的WORD把國產WPS擠出了市場,繼而Windows中文版又把國產中文之星擠垮。微軟憑借其強大的優勢地位,使國產的中文信息處理軟件舉步維艱。中文版的Windows、Office等占據了大部分的中文軟件市場,使中文信息處理逐漸喪失了其特殊地位。
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我國的中文信息處理,包括中文的編碼、字型、輸入、顯示、輸出等的基本處理技術已經實用化,目前正在逐漸擺脫“字處理”階段,處于向更高級階段快速發展的時期。包括中文的文字識別機和手寫文字識別、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語言理解和智能接口等技術的研究已獲得進展。中文的全文檢索、內容管理、智能搜索、中文和其他文字之間的機器翻譯等技術也正在開發、研制,并取得了較大進展,涌現了聯想、方正、四通、漢王、華建等公司。
隨著中國加入WTO與世界各國交流的逐漸擴大以及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中文信息處理技術越發顯得重要,其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將大大促進我國科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在信息時代得到新的發展。未來無疑應當加強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發投入與政策傾斜。
人類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20世紀末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被公認為生命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其規模和意義超過了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隨著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以及其他重要微生物等50多種生物基因組全序列測定工作的完成,國際基因組研究進入到功能基因組學新階段。
功能基因組學已成為21世紀國際研究的前沿,代表基因分析的新階段。它是利用結構基因組所提供的信息和產物,發展和應用新的實驗手段,通過在基因組或系統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使生物學研究從對單一基因或蛋白質的研究轉向多個基因或蛋白質同時進行系統的研究,是在基因組靜態的堿基序列弄清楚之后轉入對基因組動態的生物學功能學研究。從1997年迄今已發表的有關功能基因組學的論文數以千計,其中不少發表在《細胞》《自然》《科學》等國際著名刊物上。
目前功能基因組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基因測序技術研究。預計今后幾年內,測序技術將繼續發展,特別是有一些重要的改進將直接用于功能基因組的研究;二是單核苷多態性(SNP)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SNP單體型研究;三是基因組有序表達的規律研究。主要包括基因的深入鑒定、基因表達與轉錄組研究、蛋白和蛋白質組研究、代謝網絡和代謝分子研究、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等;四是計算生物學和系統生物學研究。
近幾年來,在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的資助下,我國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中華民族占世界人口的1/5,有豐富的遺傳疾病家系資源,這是我國發展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有利因素。“十五”期間,我國參與國際蛋白質組計劃、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高質量按時完成了項目中所承擔的21號染色體區域的任務,建立并完善了中華民族基因組和重要疾病相關基因SNPs及其單倍型的數據庫的建設,在國際一流雜志上發表了一批高水平學術論文,申報了一批國家專利,收集、保存了一批寶貴的遺傳資源,并初步建立了遺傳資源收集網絡和資源信息庫的采集管理系統,組建了一批國家級基地,培養了一支隊伍,建立了一批技術平臺。但總體而言,我國在功能基因組研究及應用方面的原始創新成果數量較少,還不能為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知識和產品。
未來研究重點包括:
——功能基因組研究。重點開展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人類功能基因組研究和重要病原微生物及特殊微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
——蛋白質組學研究。蛋白質組學是一個新生領域,目前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仍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我國應選擇具有特色的領域開展研究;
——生物信息技術。我國的研究重點應集中在生物信息數據庫的構建、生物信息的開發、加工、利用及生物信息并行處理方面;
——生物芯片技術及產品。通過微加工技術和微電子技術在固體芯片表面構建的微型生物化學分析系統,以實現對細胞、蛋白質、DNA以及其他生物組分的準確、快速、大信息量的檢測。常用的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生化反應芯片和樣品制備芯片等。生物芯片的主要特點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動化。我國生物芯片研究緊跟國際前沿,它將對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醫學診斷、新藥篩選具有革命性的推動作用,也將對我國人口素質、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等作出巨大的貢獻。
專家認為,我國人類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研發水平比領先國家落后5年左右,若能高度重視,充分利用我國已有的技術和資源優勢,未來10年我國可能實現人類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跨越發展。
蛋白質組學研究
隨著被譽為解讀人類生命“天書”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實施,生命科學的戰略重點轉移到以闡明人類基因組整體功能為目標的功能基因組學上。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執行者”,自然成為新的研究焦點。以研究一種細胞、組織或完整生物體所擁有的全套蛋白質為特征的蛋白質組學自然就成為功能基因組學中的“中流砥柱”,構成了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戰略制高點。
目前蛋白質組學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和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技術方法,進行蛋白質組分析。為了保證分析過程的精確性和重復性,大規模樣品處理機器人也被應用到該領域。整個研究過程包括樣品處理、蛋白質的分離、蛋白質豐度分析、蛋白質鑒定等步驟。
附圖
自1995年蛋白質組一詞問世到現在,蛋白質組學研究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的蛋白質組研究也在迅速開展,并取得了許多有意義的成果,中國科學家已經在重大疾病如肝癌,比較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973”計劃的資助下,我國已經開始了二維電泳蛋白組分離研究、圖像分析技術和蛋白質組鑒定質譜技術研究等。
如何抓住國際上蛋白質組學研究剛剛啟動的時機,迅速地進入到蛋白質組學研究的國際前沿,是擺在我國生命科學研究發展方向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發基礎較好,只比先進國家落后5年左右。蛋白質組學屬科學前沿,專家建議結合我國現行的基因組研究及其他有我國特色或優勢的領域開展研究,不要重復或追隨國際已有的工作,而應走自己的路,未來10年內有可能取得重大科學突破。
生物制藥技術
生物制藥被稱為生物技術的“第一次浪潮”,其誘人前景引起了全世界各國政府、科技界、企業界的高度關注。
在過去的30年間,全球生物技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美國著名咨詢機構安永公司2004年和2005年發表的第十八和第十九次全球生物技術年度報告分析,2003年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營收達410億美元。目前已有190余種生物技術產品獲準上市,激發起投資者對生物技術股與融資的興趣。
近20年來,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2004》統計,我國已有25種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疫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上市藥物達9種,重組人ω-干擾素噴鼻劑2003年4月獲得國家臨床研究批文,可用于較大規模高危人群的預防。但總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醫藥生物技術產品的銷售收入僅占醫藥工業總銷售額的7.5%左右。
為加快我國生物制藥技術的發展,今后的研究開發重點是:
——生物技術藥物(包括疫苗)及制備技術。圍繞危害人民健康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腫瘤等重大疾病和疑難病癥的防治與診斷,應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等技術,開發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藥物、反義藥物、基因治療藥物、可溶性蛋白質藥物和基因工程疫苗,拓寬醫藥新產品領域;
——高通量篩選技術。目前,國外許多制藥公司已把高通量篩選作為發現先導化合物的主要手段。典型的高通量篩選模式為每次篩選1000個化合物,而超高通量篩選可每天篩選10萬多個化合物。隨著分析容量的增大,分析檢測技術、液體處理及自動化、連續流動以及信息處理將成為未來高通量篩選技術研究的重點;
——天然藥物原料制備。目前,已經發現人類患有3萬多種疾病,其中1/3靠對癥治療,極少數人能夠治愈,而大多數人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以往多用合成藥物,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自我保健意識增強,對天然藥物的追求與日俱增。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加強天然藥物的研發。
生物信息學研究
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以計算機為工具對生物信息進行儲存、檢索和分析,對基因組研究相關生物信息獲取、加工、儲存、分配、分析和解釋——上世紀80年代一經產生,生物信息學就得到了迅猛發展。其研究一方面是對海量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服務;另一方面是利用這些數據,從中發現新的規律。
具體地講,生物信息學是把基因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為源頭,找到基因組序列中代表蛋白質和RNA基因的編碼區;同時,闡明基因組中大量存在的非編碼區的信息實質,破譯隱藏在DNA序列中的遺傳語言規律;在此基礎上,歸納、整理與基因組遺傳信息釋放及其調控相關的轉錄譜和蛋白質譜的數據,從而認識代謝、發育、分化、進化的規律。另外生物信息學還利用基因組中編碼區的信息進行蛋白質空間結構的模擬和蛋白質功能的預測,并將此類信息與生物體和生命過程的生理生化信息相結合,闡明其分子機理,最終進行蛋白質、核酸的分子設計、藥物設計和個體化的醫療保健設計。
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已經將基因組信息學、蛋白質的結構計算與模擬以及藥物設計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它將導致生物學、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多種科學文化的融合,造就一批新的交叉學科。
科學家們普遍相信,本世紀最初的若干年是人類基因組研究取得輝煌成果的時代,也是生物信息學蓬勃發展的時代。據預測,到2005年生物信息的全球市場價值將達到400億美元。
我國生物信息學研究起步較早。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學者就在《自然》上報道了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計算機分析的工作。目前,多家大學和研究機構也相繼成立了生物信息中心或研究所,各種原始數據庫、鏡像數據庫和二級數據庫也已經逐步建立,同時我國還建立了相關的工作站和網絡服務器,實現了與國際主要基因組數據庫及研究中心的網絡連接,開發了用于核酸、蛋白結構、功能分析的計算工具以及蛋白質三維結構預測、并行化的高通量基因拼接和基于群論方法開發的基因預測等多種軟件。中國學者還運用自主開發的電腦克隆程序,開展了大規模EST數據分析,建立了一系列基因組序列分析新算法和新技術,并在國內外著名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進展,尤其在人類基因組基因數目的預測上獲得了與目前的實驗事實相當吻合的結果,在國際上獲得普遍認可。
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技術
最近幾年,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的巨大影響,已引起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研究中最活躍的是育種技術——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技術進行品種改良,創造更加適合人類需要的新物種,獲得高產、優質、抗病蟲害新品種。這使得新品種層出不窮,品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將由現在的30%提高到50%。國際水稻研究所已經培育出每公頃7500公斤的超級水稻,非洲培育出增產10倍的超級木薯。
我國該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如植物轉基因技術、細胞培育技術、秈稻的全基因組測序、花粉管通道轉基因方法等,使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農作物新品種成為現實和可能。目前,已培育出畝產達到807.4公斤的超級雜交稻;2004年轉基因抗蟲棉的種植面積已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50%左右;利用細胞工程技術培育的抗白粉病、赤霉病和黃矮病等小麥新品種已累計推廣1100多萬畝;植物組織培養和快繁脫毒技術在馬鈴薯、甘蔗、花卉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專家認為,我國農作物新品種培育的研發基礎較好,整體科研技術與國外處于同等水平,只要充分利用資源,發揮優勢,很可能在該領域取得突破。
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
納米科技是上世紀末才逐步發展起來的新興科學領域,它的迅猛發展將在21世紀促使幾乎所有工業領域產生一場革命性的變化。納米材料是未來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物質基礎,許多科技新領域的突破迫切需要納米材料和納米科技支撐,傳統產業的技術提升也急需納米材料和技術的支持。
近年來,科技強國在該領域均取得了相當重要的進展。
在納米材料的制備與合成方面,美國科學家利用超高密度晶格和電路制作的新方法,獲得直徑8nm、線寬16nm的鉑納米線;法國科學家利用粉末冶金制成了具有完美彈塑性的純納米晶體銅,實現了對納米結構生長過程中的形狀、尺寸、生長模式和排序的原位、實時監測;德國科學家巧妙地利用交流電介電泳技術,將金屬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成功分離;日本用單層碳納米管與有機熔鹽制成高度導電的聚合物納米管復合材料。
在納米生物醫學器件方面,科學家用特定的蛋白質或化合物取代用硅納米線制成場效應晶體管的柵極用以診斷前列腺癌、直腸癌等疾病,成百倍地提高了診斷的靈敏度。另外,納米技術在醫學應用、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納米器件等方面也有新進展。與此同時,國外大企業紛紛介入,推動了納米技術產業化的進程。
當前納米材料研究的趨勢是,由隨機合成過渡到可控合成;由納米單元的制備,通過集成和組裝制備具有納米結構的宏觀試樣;由性能的隨機探索發展到按照應用的需要制備具有特殊性能的納米材料。
納米材料和技術很可能在以下四個領域的應用上有所突破:一是IT產業(芯片、網絡通訊和納米器件);二是在生物醫藥領域應用納米生物傳感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到2010年將給人類帶來新的福音;三是在顯示和照明領域的應用已有新的進展,納米光纖、納米微電極等已產生極大影響;四是納米材料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在基因修復和標記各種蛋白酶等方面蘊育新的突破,預計2010年納米技術對國際GDP的貢獻將超過2萬億美元。
我國納米材料研究起步較早,基礎較好,整體科研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處于同等水平,部分技術落后5年左右。目前有300多個從事納米材料基礎研究和應用的研究單位,并在納米材料研究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據英國有關權威機構提供的調查顯示,我國納米專利申請件數排名世界第三位。
國內目前已建成100多條納米材料生產線,產品質量大都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差距一是在納米材料制備與合成方面尚處于粗放階段,缺乏應用目標的牽引,集成不夠;二是納米材料計量、測量和表征技術明顯落后于國外,對標準試樣和標準方法的建立重視不夠,對表征手段的建立投資不足;三是納米材料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出現脫節,納米材料研究缺乏針對性;四是學科交叉、技術集成不夠。
鏈接:
信息技術正在發生結構性變革
目前,信息技術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革,在信息器件向高速化、微型化、一體化和網絡化發展的同時,軟件和信息服務成為發展重點。大規模集成電路正快速向系統芯片發展;移動通信技術正在向第三代、第四展,將提供更優質、更快速、更安全的服務,并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三網融合趨勢進一步加快,無線網絡成為世界關注的重點;全球化的信息網絡將像電力、電話一樣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信息服務,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將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重大影響。
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領域的發展方興未艾,極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
大顯神通的新材料
高性能結構材料是具有高比強度、高比剛度、耐高溫、耐腐蝕、耐磨損的材料,對支撐交通運輸、能源動力、電子信息、航空航天以及國家重大工程起著關鍵性作用。
新型功能材料是一大類具有特殊電、磁、光、聲、熱、力、化學以及生物功能的材料,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和國防建設的重要基礎材料。當前國際上功能材料及其應用技術正面臨新的突破,諸如信息功能材料、超導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能源材料、生態環境材料及其材料的分子、原子設計正處于日新月異的發展之中。
正如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孫武所言,欲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對“政治、天時、地利、將領和法度”5個要素運籌帷幄,通盤考慮。兵書上講:兵者,詭道也。所謂“詭道”,就是謀略、策略、計策、智慧。“戰略”絕不是小竅門,而是大智慧。被稱為我國古代兵法策略奇書寶典的《三十六計》,就是根據敵我雙方的實力和態勢設計的6套36種戰法—謀略,包括: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和敗戰計等。敵弱我強可以有勝戰記,比如“圍魏救趙”、“聲東擊西”、“以逸待勞”等;敵強我弱也有6套辦法,比如“瞞天過海”、“美人計”、“苦肉計”、“空城計”,以至于最后弱不抗敵時的“走為上計”(保持實力,適時再戰)。根據敵我雙方條件的不同,都有制勝的方法。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波特(Portor)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企業要有自己的“圖景”或“愿景”,即對未來境況的一種框架式設想和設計。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戰略規劃”。波特的這種景觀設計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幫助殼牌公司在政治、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的情況下頂住了危機,渡過了難關。石油行業一些企業家把戰略的具體內涵應用于企業發展之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埃克森美孚公司的發展戰略是“技術自主研發”,花大功夫開發形成獨有技術,一旦獲得成功便實行壟斷,以獲得巨大經濟利益。這家公司強調“源頭創新”、“挑戰極限”、“技術創造卓越”,并聲稱要“在所有業務領域內都有一系列行業領先的技術,從而保障其業務領先地位”,“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要保持獨特的競爭優勢”。現在“人們只知道埃克森美孚是一個成功的公司,但不知緣何成功,重要答案就是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戰略”。殼牌公司的發展戰略是“有選擇地在能夠給公司帶來效益的某些技術領域成為領先者”,“在技術開發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通過高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技術的價值”,“成為業界在勘探開發領域最快、最具創新的應用者”。BP公司的發展思路與其他公司不同,它“著眼于技術的應用,而不是發明權和擁有權”,“公司會從任何地方尋找最佳實踐,并將其快速轉化為自己的業務,新的技術開發領域僅限于那些能夠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威德福公司創建時間雖短,但它依靠優厚的資金投入,實行“并購擴張戰略”,迅速崛起成為擁有技術實力的大牌公司。這些公司的發展戰略和技術謀略不盡相同,但都獲得了成功。這說明,戰略選擇是取勝的法寶,采取什么戰略、策略是由各種因素決定的,但選擇的正確與否,結果會大不一樣。我國也有成功經驗,例如大慶油田,就是技術制勝的典范。多年來一直堅持強勢科技,聚集隊伍、超前儲備、適時開發、形成產業、十年一代,確保產量長盛不衰,始終保持大型砂巖油田開發的世界領先地位。百年老礦延長油田,不為人先、不恥最后,也找準了發展謀略,利用靈活的資金政策,采用“并購”和“應用”的拿來主義,6年時間把年產量提升到1200萬噸,噸油成本全國最低,并實施了“一業主導、多元支撐,油氣并重、油化并舉,油氣煤鹽綜合發展”和“穩油、增氣、擴化”的戰略,重組整合,強強聯合,不僅走出了邊區,而且已經成功走向世界舞臺,在20個國家56個油氣區進行了勘探開發活動,使百年老礦煥發青春,再鑄輝煌。
2戰略的基本內涵
2.1戰略的長遠性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戰略”正是“遠慮”的體現,從長遠來謀劃國家或企業的生存、發展之大計。縱觀國內外近、現代科技進步的歷程,既有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50年一遇技術換代的長周期,又有石油行業10年一遇的專業技術換代周期。大慶油田也正是依靠5代技術的迭代升級才確保了50年的持續高產穩產(圖1)。超前做好技術儲備,是技術發展戰略的重要內涵。通常,從國家、企業到科技部門要按規范制定1~5年發展計劃,重要的部門或領域則要適時開展或由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研究制定5年以上的發展戰略,以科學判定未來發展方向,指導中、短期計劃規劃的定位和運作。遠期預測難度大,一旦預測準確,則可以“事半功倍”,作用十分重大。
2.2戰略的全局性、整體性戰略必須以全局發展為對象,圍繞整體發展目標而制定,國家層面如此,企業層面也如此。全局性、整體性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戰略行動的全局性、整體性。戰略計劃、分計劃及實施步驟、時間節點要相互銜接,行動上形成一個整體。二是內部功能的全局性、整體性。作為企業,要根據企業業務戰略目標確定技術創新戰略目標;根據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確定科技資源配置和體制架構;根據體制架構的需要制定關鍵流程;根據關鍵流程確定績效考核和激勵指標。通過績效考核和激勵指標的落實保證關鍵流程運行,通過關鍵流程運行保證體制架構運行,通過體制架構運行保證創新技術的實現,通過創新技術的實現保證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實現,通過技術創新戰略目標實現保障企業業務戰略目標的實現(圖2)。三是創新過程的全局性、整體性。技術創新過程分為4個階段,即技術原理—技術原型—工業性試驗—產業化(圖3)。國際上把技術創新過程稱為技術成熟度,分為9個級別,技術原理探索階段為1、2、3級,技術原型研發階段為4、5、6級,7級為中試,8級為工業性試驗(初步形成產業標準),9級為產業化。大慶油田聚合物驅油技術是超前15年儲備、整體謀劃、實現工業化接替的典型成功案例。四是方向、目標的全局性、整體性。各個戰略要素都要圍繞一個統一的戰略方向、戰略目標整體部署。如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國民經濟按“農、輕、重”的比例安排;70年代提出的“煤、電、油”能源戰略;這些整體性的戰略方向對國家和行業技術發展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國家戰略是這樣,企業戰略也概莫能外。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油)確立的四大戰略就是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科技創新和持續重組的管理創新是推動公司主營業務發展的根本動力(圖4)。
2.3戰略的系統性戰略是一個系統。縱向上有國家—行業(地方)—企業戰略,下級的戰略意圖服從上級的戰略要求,如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國民經濟產值翻兩番”、“分兩步走”。中國石油是下屬的一個戰略單元,及時跟進,提出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及“油氣并舉”的發展戰略,與國家戰略相呼應;在橫向上,各戰略按系統滲透、相融,這一條也十分重要。對于企業,有三個必不可少的相關性戰略,即業務(生產)發展戰略、營銷戰略和科技發展戰略,業務發展是根本,營銷是策略,科技是保障。企業業務發展戰略是決定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近年來企業科技發展戰略一般都遵從世界著名理特管理顧問公司推出的“第三代研發”理念,即企業科技的總體目標來自于業務發展的總體戰略需求,科技的發展,以此定位。據理特公司表述,第三代研發理念使得“技術問題納入了企業最高領導者的日程”,“獲得業務生產部門強力拉動和支撐”,“使技術轉移不再成為問題”。據統計,以此理論指導制定的科技發展戰略和重大研究項目,周期縮短了30%~50%,研發效率提高了20%~50%。中國石油“八五”業務發展規劃提出“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油氣并舉”的戰略指導思想,30多年來,科技戰略和科技工作以此部署,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保障東部穩定、西部發展方面特別是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取得了極大成功。價值鏈是系統性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制定企業科技發展戰略應該堅持的又一個重要原則,對于中國石油這樣上中下游一體化的企業集團,更要從價值鏈上來權衡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比如作為以資源采掘為長效獲利的企業,是否可以提出“重視資源獲取、保障全局發展”,“重視工程裝備、形成產業優勢”等通過從“價值鏈”上找重點和突破點的方法,形成一些重大的戰略指導思想。
2.4智慧和對陣戰略必須有“對陣”的部署和“智慧”的體現,要有對立雙方、爭斗的“形式”和制勝的法寶。對于石油技術戰略來說,“敵人”或“對立面”就是國內、國外的“同行”,制勝的法寶就是擁有并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力爭“優先摘取掛得最低的蘋果”,保障企業獲得最大的利益。技術競爭、爭斗的形式,理想境界當然是全方位的“擁有”、“壟斷”和“控制”,但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石油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日趨減少和技術需求難度的不斷加大,永遠的壟斷、全面的控制和擁有已不現實。除了有條件局部擁有和“壟斷”之外,“合作代替對抗”、“共享代替競爭”、“雙贏代替獨享”這種戰略聯盟,已逐漸成為企業保持長效利益的最佳選擇。理特公司提供的資料表明: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的20年,國際上5個大的油公司和技術服務公司研發費用已由80%自主研發變為80%合作研發,這個趨勢還在延續。我們也看到,建立戰略聯盟已成為我國近期外交戰略的重中之重。技術發展的“智慧”和“謀略”就是在準確科學地評估未來15年國際、國內油氣及相關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可能實現的技術進步以及這些技術分別對油氣及相關能源發展的貢獻的前提下針對性地提出技術制勝的方案與對策。為此,必須要深入研究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內、國外同行業的競爭環境,包括國家層面宏觀環境、石油石化行業環境、本公司環境,并對競爭者有量化表達的優劣勢分析。從宏觀的視野、不同層面的優勢格局和戰略前景,初步選取對2030年公司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技術。戰略性技術是指具有全新的理念和技術含量,技術成熟度高,可與相關技術形成配套,對油氣行業產生重大效益的技術。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凡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和生產需求的到來,作為創新驅動的原動力,就會迅速推動出現一批新技術,正如恩格斯所說:“一旦社會上發生了需要,就比十所大學更把科學推向前進”。一批新技術中必然會出現“戰略性技術”,石油行業公認的20世紀后50年影響石油工業上游發展的三代“戰略性”技術是“數字測井”、“二維、三維地震”和“信息×集成的I2油藏表征”。1995年美國國家石油委員會(NPC)組織89家公司從11個領域250項技術中預測了21世紀初影響石油工業發展的35項戰略技術,經證實已基本實現。這些技術數量很少,但占有新增長生產力的很大比例。以我們自身的需求為主,對這些技術的準確預測十分重要。二是對初選的戰略性技術進行技術獲取的可行性評估,包括技術的價值風險、市場風險、成本風險和時間風險,優選出可行的戰略性技術。三是明確戰略性技術獲得的方式。凡風險小、可有效獲取、他人難模仿、可獲知識產權有效保護、可為公司獲得重大生產成效的領先技術,實行自主研發;研發條件差、快速追趕周期短、成本風險大,或其他產業已建立領先地位和知識產權的技術,可以采用合作研究或并購等形式。這里要特別提醒在戰略制定時,不要輕易把“競爭對手”或“領先技術”估計得太低,也不要把“關鍵技術”和自己的目標定得太高;理特公司的研究報告提示,一項戰略性技術從“一般”到“領先”所需的投入比從“零”到“一般”要多5倍。必須在分析戰略性技術時通過多因素綜合評估,認真區別每項技術是不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主源流,擁有這些技術能使競爭對手受到什么損害?如丟失多少市場,增加多少投資;如何保持優勢?該報告提示,“一個強大的公司總是知道誰是領先者”,“真正的領先者總是知道誰是第二,誰是第三”(我們經常在表達自己是“領先”或“領跑”時并不清楚第二、第三是誰),“試圖取得領先地位不僅風險很大,而且成本高昂”。1995—2003年,殼牌公司平均年投資達7.5億美元,試圖全面領先,結果僅在20%關鍵領域達到了目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強大的公司都不是全部“壟斷”和“擁有”,而是采用多種形式獲取最優技術資源。要在戰略成效最大化的前提下,在引領、追隨、低成本跟蹤和并購之間找準平衡點和切入點,這才是謀略的重中之重。
3如何科學制定戰略目標
技術發展戰略必須有戰略目標、實施方案和實施步驟。戰略目標是戰略的靈魂,是實現長期競爭優勢最大化的綜合體現,也是實施戰略的一切手段、措施的最終歸宿。戰略目標既要宏觀、簡約,又要明確、清晰。在制定科技發展戰略時必須充分考慮:一是未來的方向性。方向性是戰略目標制定的首要。當前,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的興起和煤制氣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油氣勘探開發具有常規與非常規并舉,向深層、深海傾斜,向煤化工轉型等發展趨勢,特別是今年11月主席代表我國提出了2020—2030年CO2減排和發展新能源的承諾。未來10~20年如何瞄準和調整業務戰略方向凸顯重要和緊迫。方向性失誤是最大的失誤,必須認真把握。20世紀70年代的“川氣出川”重大工程國務院作為國家戰略啟動了9省13市同時動工,結果因“資源”的技術評估失誤,“源頭”出了問題,造成了重大損失,這些教訓必須吸取。二是目標的預見性。現在我們考慮的“十三五”的戰略目標定在2030年,既不能是2020年,也不是2040年,要根據歷史、現狀和未來形勢的準確分析,實現科學預見。科學是探索未知的事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組織了大規模高層次科學家認真研究設計了3年,2008年正式立項,目標是2020年。2014年中國工程院組織的科技重大專項中期評估,設定的目標大都偏離實際,有的定“低”了,有的定“高”了,說明預見性是必須深入研究的一個難題。三是可行性。規劃的核心技術能否實現,用何種方式可以實現,必須要對15年以后的研究環境、市場前景做出相應的論證,使其切實可行。四是可考核性。戰略目標要用數據說話,要有量化指標,包括能夠體現主營業務領域中主體技術的技術水平、產業化水平、科技競爭力等重要的量化指標。2014年筆者參加了由中國工程院組織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期評估,就是緊緊抓住專項目標中的量化指標。這些指標體現了目標的內涵。是否把戰略的實質和內涵高度濃縮到目標的“方向性”、“預見性”、“可行性”和“可考核性”,是衡量科技戰略質量、水平的重要標志。
4公司戰略的框架結構
手機銀行作為技術進步帶來的新興業務在近年來發展如火如荼,這一業務作為一種結合了貨幣電子化與移動通信的嶄新服務,移動銀行業務不僅可以使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處理多種金融業務,而且極大地豐富了銀行服務的內涵,使銀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較為安全的方式為客戶提供傳統和創新的服務。在開通手機銀行功能后,多數業務可以由客戶自行在手機銀行進行操作,并且在客戶觀念中,手機銀行較之第三方支付平臺軟件具備更高的客戶信任度,更能及時對銀行業務進行推廣。這就要求銀行在業務上相應進行改革,適應新技術帶來的發展趨勢。
在2014年開始興起的另一項新興服務--智慧銀行是傳統銀行、網絡銀行的進階,是銀行企業以智慧化手段和新的思維模式來審視自身需求,并利用創新科技塑造新服務、新產品、新的運營和業務模式。智慧銀行由全息投影技術、遠程視頻技術及相應的銀行自助機具創新等組成。并且智慧銀行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柜臺業務流程。
客戶與銀行工作人員的交流被智能化的技術手段代替,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并且對于現有銀行網點也進行了有效利用,降低直接成本。由此可見,在科技推動下的銀行新興業務服務為銀行帶來了更多的利潤增長方式,優化了現有業務流程。
二、未來銀行業務發展趨勢初探
銀行業務如何適應科技發展是作為金融服務企業最為關心的。從我公司長期服務于銀行的一些經驗和理解出發,筆者認為在近期科技發展推動下,銀行業務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點。1.互聯網金融推動銀行業務,線上線下業務趨于一體化互聯網金融有著注重客戶體驗、善于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未來業務有很大影響。未來銀行業務將對客戶進行全方位大數據的收集,并據此進行客戶習慣的分析和挖掘,預測客戶行為,進而做到有效的客戶細分,提高業務營銷和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當前市場案例可以看到,互聯網金融成功的企業都有很強的用戶黏性。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充分發揮行業優勢,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客戶需要的不僅是快捷的轉賬、匯款等服務,更需要包括理財、咨詢、貸款等在內的便捷金融服務,如果滿足客戶的這些金融需求,需要銀行同時打造線上線下服務的一體化。使客戶能夠在線上體驗到線下辦理業務的滿意服務、高度安全。因此可見線上線下業務一體化的趨勢將是銀行業務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2.離柜業務高速發展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革新和各種軟、硬件技術的突飛猛進,銀行已經逐漸突破傳統發展模式,手機銀行、自助銀行、智慧銀行等不需要進行柜臺服務的業務操作方式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快速發展,擴展了銀行原有內涵。手機銀行,讓客戶體會高效與便捷,利用手機下載相應客戶端可以隨時隨地辦理相應業務。智慧銀行作為科技化的綜合解決方案,在實現客戶自主辦理業務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服務內容,豐富了客戶在業務自主上的內容,應用了更加智能化,更加先進的自助機具,給予客戶更大的便捷。
荊楚網消息 (湖北日報)(記者謝斌)武漢將向優秀的自然科學學術論文頒發政府獎和獎金,以表彰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
記者昨從武漢市政府辦公廳獲悉,《武漢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評選獎勵辦法》近日頒發。該市將每2年評選一次優秀學術論文獎,每屆授獎210篇,其中,一等獎10篇、二等獎50篇、三等獎150篇。
武漢地區科技工作者公開出版、發表或在學術會議上全文宣讀交流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應用科學、工程技術、交叉科學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科技規劃、科技管理、科技咨詢論證和科技建議等軟科學方面的論文均可參評。
國家統計局今日“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科技發展成果豐碩。
報告稱,“十一五”期間,科技產出成績斐然,專利和論文位居世界前列。全國累計登記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9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160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305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2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王忠誠、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王振義等9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報告指出,這5年間,中國還涌現出了一大批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科技成果。具體如下:
——“嫦娥”一號、二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使中國跨入深空探測新領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研制成功,并在國際TOP500組織的最新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建成;
——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支線飛機完成總裝下線并首飛成功;
——首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海上試驗突破3700米水深紀錄;
——首次環球大洋科考凱旋;水稻基因育種技術再獲突破性進展;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首次獲批生產。
報告指出,專利數量是反映一國科技產出能力的重要指標。“十一五”期間,中國專利部門累計受理境內專利申請363.6萬件,授予專利權202.8萬件,境內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24.7%和35.4%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專利數量的持續增長,反映了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日益提高。
報告還指出,論文也是科技產出成果的重要體現形式。2008年《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三種國際上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分別收錄我國論文11.7萬篇、8.9萬篇和6.5萬篇,分別是“十一五”期初的1.7倍、1.6倍和2.1倍,世界排位分別從第5位、第2位、第5位上升到第2位、第1位和第2位。
一、各國競相出臺納米科技發展戰略和計劃
由于納米技術對國家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及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各國(地區)紛紛將納米技術的研發作為21世紀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器,相繼制定了發展戰略和計劃,以指導和推進本國納米科技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制定了國家級的納米技術計劃。一些國家雖然沒有專項的納米技術計劃,但其他計劃中也往往包含了納米技術相關的研發。
(1)發達國家和地區雄心勃勃
為了搶占納米科技的先機,美國早在2000年就率先制定了國家級的納米技術計劃(NNI),其宗旨是整合聯邦各機構的力量,加強其在開展納米尺度的科學、工程和技術開發工作方面的協調。2003年11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21世紀納米技術研究開發法案》,這標志著納米技術已成為聯邦的重大研發計劃,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研究中心、基礎設施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養等全面展開。
日本政府將納米技術視為“日本經濟復興”的關鍵。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將生命科學、信息通信、環境技術和納米技術作為4大重點研發領域,并制定了多項措施確保這些領域所需戰略資源(人才、資金、設備)的落實。之后,日本科技界較為徹底地貫徹了這一方針,積極推進從基礎性到實用性的研發,同時跨省廳重點推進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和加強國際競爭力的研發。
歐盟在2002—2007年實施的第六個框架計劃也對納米技術給予了空前的重視。該計劃將納米技術作為一個最優先的領域,有13億歐元專門用于納米技術和納米科學、以知識為基礎的多功能材料、新生產工藝和設備等方面的研究。歐盟委員會還力圖制定歐洲的納米技術戰略,目前,已確定了促進歐洲納米技術發展的5個關鍵措施:增加研發投入,形成勢頭;加強研發基礎設施;從質和量方面擴大人才資源;重視工業創新,將知識轉化為產品和服務;考慮社會因素,趨利避險。另外,包括德國、法國、愛爾蘭和英國在內的多數歐盟國家還制定了各自的納米技術研發計劃。
(2)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瞄準先機
意識到納米技術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韓國、中國臺灣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也紛紛制定納米科技發展戰略。韓國政府2001年制定了《促進納米技術10年計劃》,2002年頒布了新的《促進納米技術開發法》,隨后的2003年又頒布了《納米技術開發實施規則》。韓國政府的政策目標是融合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3個主要技術領域,以提升前沿技術和基礎技術的水平;到2010年10年計劃結束時,韓國納米技術研發要達到與美國和日本等領先國家的水平,進入世界前5位的行列。
中國臺灣自1999年開始,相繼制定了《納米材料尖端研究計劃》、《納米科技研究計劃》,這些計劃以人才和核心設施建設為基礎,以追求“學術卓越”和“納米科技產業化”為目標,意在引領臺灣知識經濟的發展,建立產業競爭優勢。
(3)發展中大國奮力趕超
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較強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的勢頭,也制定了自己的納米科技發展戰略。中國政府在2001年7月就了《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綱要》,并先后建立了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納米技術專門委員會。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將明確中國納米科技發展的路線圖,確定中國在目前和中長期的研發任務,以便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指導與協調,集中力量、發揮優勢,爭取在幾個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鑒于未來最有可能的技術浪潮是納米技術,南非科技部正在制定一項國家納米技術戰略,可望在2005年度執行。印度政府也通過加大對從事材料科學研究的科研機構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強材料科學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納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二、納米科技研發投入一路攀升
納米科技已在國際間形成研發熱潮,現在無論是富裕的工業化大國還是渴望富裕的工業化中國家,都在對納米科學、技術與工程投入巨額資金,而且投資迅速增加。據歐盟2004年5月的一份報告稱,在過去10年里,世界公共投資從1997年的約4億歐元增加到了目前的30億歐元以上。私人的納米技術研究資金估計為20億歐元。這說明,全球對納米技術研發的年投資已達50億歐元。
美國的公共納米技術投資最多。在過去4年內,聯邦政府的納米技術研發經費從2000年的2.2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億美元,2005年將增加到9.82億美元。更重要的是,根據《21世紀納米技術研究開發法》,在2005~2008財年聯邦政府將對納米技術計劃投入37億美元,而且這還不包括國防部及其他部門將用于納米研發的經費。
日本目前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納米技術投資國。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支持納米科學研究,近年來納米科技投入迅速增長,從2001年的4億美元激增至2003年的近8億美元,而2004年還將增長20%。
在歐洲,根據第六個框架計劃,歐盟對納米技術的資助每年約達7.5億美元,有些人估計可達9.15億美元。另有一些人估計,歐盟各國和歐盟對納米研究的總投資可能兩倍于美國,甚至更高。
中國期望今后5年內中央政府的納米技術研究支出達到2.4億美元左右;另外,地方政府也將支出2.4億~3.6億美元。中國臺灣計劃從2002~2007年在納米技術相關領域中投資6億美元,每年穩中有增,平均每年達1億美元。韓國每年的納米技術投入預計約為1.45億美元,而新加坡則達3.7億美元左右。
就納米科技人均公共支出而言,歐盟25國為2.4歐元,美國為3.7歐元,日本為6.2歐元。按照計劃,美國2006年的納米技術研發公共投資增加到人均5歐元,日本2004年增加到8歐元,因此歐盟與美日之間的差距有增大之勢。公共納米投資占GDP的比例是:歐盟為0.01%,美國為0.01%,日本為0.02%。
另外,據致力于納米技術行業研究的美國魯克斯資訊公司2004年的一份年度報告稱,很多私營企業對納米技術的投資也快速增加。美國的公司在這一領域的投入約為17億美元,占全球私營機構38億美元納米技術投資的46%。亞洲的企業將投資14億美元,占36%。歐洲的私營機構將投資6.5億美元,占17%。由于投資的快速增長,納米技術的創新時代必將到來。
三、世界各國納米科技發展各有千秋
各納米科技強國比較而言,美國雖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現在尚無確定的贏家和輸家。
(1)在納米科技論文方面日、德、中三國不相上下
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進行的納米論文統計結果,2000—2002年,共有40370篇納米研究論文被《2000—2002年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納米研究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且增長幅度較大,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0.22%和18.26%。
2000—2002年納米研究論文,美國以較大的優勢領先于其他國家,3年累計論文數超過10000篇,幾乎占全部論文產出的30%。日本(12.76%)、德國(11.28%)、中國(10.64%)和法國(7.89%)位居其后,它們各自的論文總數都超過了3000篇。而且以上5國2000—2002年每年的納米論文產出大都超過了1000篇,是納米研究最活躍的國家,也是納米研究實力最強的國家。中國的增長幅度最為突出,2000年中國納米論文比例還落后德國2個多百分點,到2002年已經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與日本接近。
在上述5國之后,英國、俄羅斯、意大利、韓國、西班牙發表的論文數也較多,各國3年累計論文總數都超過了1000篇,且每年的論文數排位都可以進入前10名。這5個國家可以列為納米研究較活躍的國家。
另外,如果歐盟各國作為一個整體,其論文量則超過36%,高于美國的29.46%。
(2)在申請納米技術發明專利方面美國獨占鰲頭
據統計:美國專利商標局2000—2002年共受理2236項關于納米技術的專利。其中最多的國家是美國(1454項),其次是日本(368項)和德國(118項)。由于專利數據來源美國專利商標局,所以美國的專利數量非常多,所占比例超過了60%。日本和德國分別以16.46%和5.28%的比例列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英國、韓國、加拿大、法國和中國臺灣的專利數也較多,所占比例都超過了1%。
專利反映了研究成果實用化的能力。多數國家納米論文數與專利數所占比例的反差較大,在論文數最多的20個國家和地區中,專利數所占比例超過論文數所占比例的國家和地區只有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這說明,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納米技術研究上具備一定的實力,但比較側重于基礎研究,而實用化能力較弱。
(3)就整體而言納米科技大國各有所長
美國納米技術的應用研究在半導體芯片、癌癥診斷、光學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蹤等領域快速發展。隨著納米技術在癌癥診斷和生物分子追蹤中的應用,目前美國納米研究熱點已逐步轉向醫學領域。醫學納米技術已經被列為美國國家的優先科研計劃。在納米醫學方面,納米傳感器可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多種癌癥進行早期診斷,而且,已能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前列腺癌、直腸癌等多種癌癥進行早期診斷。200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癥研究所專門出臺了一項《癌癥納米技術計劃》,目的是將納米技術、癌癥研究與分子生物醫學相結合,實現2015年消除癌癥死亡和痛苦的目標;利用納米顆粒追蹤活性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活動也是一個研究熱門,這對于研究艾滋病病毒、癌細胞等在人體內的活動情況非常有用,還可以用來檢測藥物對病毒的作用效果。利用納米顆粒追蹤病毒的研究也已有成果,未來5~10年有望商業化。
雖然醫學納米技術正成為納米科技的新熱點,納米技術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的應用仍然引人關注。美國科研人員正在加緊納米級半導體材料晶體管的應用研究,期望突破傳統的極限,讓芯片體積更小、速度更快。納米顆粒的自組裝技術是這一領域中最受關注的地方。不少科學家試圖利用化學反應來合成納米顆粒,并按照一定規則排列這些顆粒,使其成為體積小而運算快的芯片。這種技術本來有望取代傳統光刻法制造芯片的技術。在光學新材料方面,目前已有可控直徑5納米到幾百納米、可控長度達到幾百微米的納米導線。
日本納米技術的研究開發實力強大,某些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尚未脫離基礎和應用研究階段,距離實用化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在納米技術的研發上,日本最重視的是應用研究,尤其是納米新材料研究。除了碳納米管外,日本開發出多種不同結構的納米材料,如納米鏈、中空微粒、多層螺旋狀結構、富勒結構套富勒結構、納米管套富勒結構、酒杯疊酒杯狀結構等。
在制造方法上,日本不斷改進電弧放電法、化學氣相合成法和激光燒蝕法等現有方法,同時積極開發新的制造技術,特別是批量生產技術。細川公司展出的低溫連續燒結設備引起關注。它能以每小時數千克的速度制造粒徑在數十納米的單一和復合的超微粒材料。東麗和三菱化學公司應用大學開發的新技術能把制造碳納米材料的成本減至原來的1/10,兩三年內即可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日本高度重視開發檢測和加工技術。目前廣泛應用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近場光學顯微鏡等的性能不斷提高,并涌現了諸如數字式顯微鏡、內藏高級照相機顯微鏡、超高真空掃描型原子力顯微鏡等新產品。科學家村田和廣成功開發出亞微米噴墨印刷裝置,能應用于納米領域,在硅、玻璃、金屬和有機高分子等多種材料的基板上印制細微電路,是世界最高水平。
日本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積極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內為納米技術尋找用武之地,如制造單個電子晶體管、分子電子元件等更細微、更高性能的元器件和量子計算機,解析分子、蛋白質及基因的結構等。不過,這些研究大都處于探索階段,成果為數不多。
歐盟在納米科學方面頗具實力,特別是在光學和光電材料、有機電子學和光電學、磁性材料、仿生材料、納米生物材料、超導體、復合材料、醫學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較強。
中國在納米材料及其應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分析和單原子操縱等方面研究較多,主要以金屬和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為主,約占80%,高分子和化學合成材料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而在納米電子學、納米器件和納米生物醫學研究方面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
四、納米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
目前,納米技術產業化尚處于初期階段,但展示了巨大的商業前景。據統計:2004年全球納米技術的年產值已經達到500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14400億美元。為此,各納米技術強國為了盡快實現納米技術的產業化,都在加緊采取措施,促進產業化進程。
美國國家科研項目管理部門的管理者們認為,美國大公司自身的納米技術基礎研究不足,導致美國在該領域的開發應用缺乏動力,因此,嘗試建立一個由多所大學與大企業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納米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緊密結合在一起。美國聯邦政府與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一起斥巨資在洛杉礬地區建立一個“納米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以便及時有效地將納米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產業界。該中心的主要工作有兩項:一是進行納米技術基礎研究;二是與大企業合作,使最新基礎研究成果盡快實現產業化。其研究領域涉及納米計算、納米通訊、納米機械和納米電路等許多方面,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將被率先應用于美國國防工業。
美國的一些大公司也正在認真探索利用納米技術改進其產品和工藝的潛力。IBM、惠普、英特爾等一些IT公司有可能在中期內取得突破,并生產出商業產品。一個由專業、商業和學術組織組成的網絡在迅速擴大,其目的是共享信息,促進聯系,加速納米技術應用。
日本企業界也加強了對納米技術的投入。關西地區已有近百家企業與16所大學及國立科研機構聯合,不久前又建立了“關西納米技術推進會議”,以大力促進本地區納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東麗、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紛紛斥巨資建立納米技術研究所,試圖將納米技術融合進各自從事的產業中。
歐盟于2003年建立納米技術工業平臺,推動納米技術在歐盟成員國的應用。歐盟委員會指出:建立納米技術工業平臺的目的是使工程師、材料學家、醫療研究人員、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能夠協同作戰,把納米技術應用到信息技術、化妝品、化學產品和運輸領域,生產出更清潔、更安全、更持久和更“聰明”的產品,同時減少能源消耗和垃圾。歐盟希望通過建立納米技術工業平臺和增加納米技術研究投資使其在納米技術方面盡快趕上美國。
英文名稱: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4-6708
國內刊號:11-5820/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