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語文教育研究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01 09:01: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教育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篇(1)

中國語文獨立設科教育110周年之際,由上海師范大學李杏保教授領銜主編的《國文國語教育論典》(以下簡稱《論典》)隆重面世。是年,恰巧又恭逢上海師范大學60周年校慶,作為一名長期與李教授共事的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我有幸見證如此盛事,不免往事歷歷,心潮澎湃。

李杏保先生1961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學院,有18年中學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從教伊始,他就常常光顧舊書店,搜羅夏D尊、葉圣陶、朱自清、羅常培、胡懷琛、朱光潛等語文教育前輩的著作。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于1962年就已搜集到時人并不熟知的王森然的著作《中學國文教學概要》(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始知其為劉志丹、謝子長的老師,同志則為中國王森然學術研究會的第一任會長),并傾心研讀這部論著,萌生了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誠意。

1978年,他支教返滬,調入上海師范學院分院。在撰寫《試論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時,無意中接觸到大量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論文。不久,又在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搜集到了大量民國時期的上千種教科書。于是,醞釀既久而一氣揮就了《編纂〈中國新語文教育大系〉構想》。1984年,他與陳必祥等好友撰著了《語文教育發展史》;1986年,易名《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發展史》(語文傳統教育名家張志公樂為之題簽),在云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實際上,這些已經吹響了我國語文教育史研究的集結號,同時,也擘畫了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宏偉藍圖。

在隨后的15年,杏保先生等在語文教育史的教育和研究方面篳路藍縷地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犖犖大者,有著作《20世紀前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曾獲1992年第六屆全國圖書金鑰匙優勝獎)、《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1999年被中國新聞出版署、中國版協教育圖書研究委員會授予第一屆全國教育優秀圖書獎二等獎)、《語文學科教育參考資料類編》、《20世紀后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等。杏保先生在壯年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在當時的語文學科教育界,都可列為翹楚。今年,他年屆古稀晉五,依然壯心不已,應語文出版社之誠邀,“新編”了《國文國語教育論典》,實在令人稱道。

《論典》的另外兩位主編方有林、徐林祥先生在語文教育史研究方面亦用力甚劬。方有林在上海師大雖然師從于我,但是在專業深造方面向李教授請益尤多。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呂叔湘語文教育思想研究》已正式出版,并獲得學術界好評。徐林祥教授,是語文教育史研究專家顧黃初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持籌建并于2004年3月開通了中國語文教育網(http://)。他的《歷史追問:語文教育發展篇》,堪為語文教育史研究領域的佳作。

30多年前,上海師范學院(分院)建立的“民國教育資料庫”,在孕育《20世紀前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方面功不可沒。近年來,上海師范大學十分注重近代教育資料的搜集和開發,校圖書館在合并了原上海師院分院(現為上海師大奉賢校區)后,進一步建成了具有師范教育特色的“教師教育資源庫”,包括“中小學教材資源庫”“民國教育期刊電子資源庫”等,為語文教育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為扎實的史料支撐。這些,將為《論典》的再度開發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條件。

語文出版社為語文教育事業做了一件大好事。復興中華國文國語教育夢,是中華語文教育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夢”“中華文化復興夢”的必要條件。《論典》這部典范文獻,將久遠地迸射中華近現代語文教育的燦爛光輝。

為了更好地發揮《論典》的典范作用,倡議圍繞《論典》的出版,語文出版社還可以聯合相關出版社、語文類學術期刊,引導定期開展全國性的《論典》研讀活動,團結和吸引有志于語文教育史研究的同道,不斷拓展和深化語文教育史的學科研究,不斷涌現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或結集出版,或在相關雜志上刊載,或在網絡上發表……假以時日,語文教育史研究的史料將更為豐富,研究力量將不斷涌現和集聚,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將不斷注入凝重的文化歷史積淀。

篇(2)

論文摘要:語文教育要塑造創造性人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須而且應當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也就是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超越“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傳統偏見,提升“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科學品位,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高揚“語文即語言文章文學說”的現代觀念。

語文學科自1903年獨立以來,無論是晚清的“綱要”、后的“細則”、“五四”時期的“標準”,還是建國后的“文件”、“大綱”、“課標”等,雖然都曾對其定位有過一些說法或做過一些規定,但總的來說還是有些模糊而且籠統。由于定位不明確,導致中學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多帶有個人的一些偏好,有的把語文課教成“純語言課”,有的教成了“純政治課”,還有的教成了“純欣賞課”,似乎都未能真正找到語文教育的科學規律,未能真正解決語文教育的高耗低效問題。

語文教育要塑造創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達成創新品質的養成、道德意識的覺醒和自由心靈的建構,(zJsz就必須而且應當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即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超越“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傳統偏見,提升“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科學品位,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高揚“語文即語言文章文學說”的現代觀念。筆者試從五個方面分別論述。

一、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

我國語文學科長期以來未能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這是導致語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首要問題。語文教育要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須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

“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觀點以偏概全,但一些語言學家卻長期主張這種語文觀,它已成為20世紀語文界的一個世紀性的錯誤。“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內容僅限于語言本體發展及語言文字應用的研究,卻極少涉及漢語文章、漢語文學所綜合體現的深邃的思想和鮮活的意境,肢解了文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存在,這是極不符合“語文教育的科學發展觀”〔’]呂的。有些語言學家高唱所謂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實為“語言文字”引者注)的水平,實則把語文教育停留在字詞的解讀上。可是,識字和寫字只是母語學習的起步,還談不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真正理解和運用,因為,單個的文字是無法進行個體思維和社會交際的,只有組成篇章結構的文字團體(文章作品或文學作品)才能完整地表達思維成果,實現人際交流。所以,語文教育實際要求達到的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章和文學”147373的水平。因此,“語文即語言文字說”以“文字”囊括“文章、文學”是極不科學的,這種排斥“文章、文學”的觀點不僅沒有促進語文教育的發展,相反,它窒息了語文教育的靈魂,讓“語文”只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因而暗淡了語文德育的光彩和語文美育的魅力,使語文教育變成了一棵畸形的侏儒樹。語文教師應該對其出現的弊病多加反思,并做出細致的分析和深人的探討,從而大膽地起用“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章和文學的水平”這個新概念或新提法。

二、超越“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傳統偏見

語文教育還有一種觀點,即“語文即語言文學說”,這是導致語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另一個問題。

“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觀點也是以偏概全。這種偏狹的語文觀是從大學熏陶出來的。我國大學中文系長期以來其全稱稱為“漢語言文學系”,中文系的學生學的就是語言與文學。到了中學,似乎“語文”當然就應該是語言和文學。這其實是一個沿襲已久的常識性錯誤。因為文學作品除了以非寫實為主的文學,即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之外,還有更為廣泛的以寫實為主的文章即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普通文章以及多種變體文章。〔’J’歷史悠久的中國語文本來以文章作品為“正統”,古代的文章概念包括文學。自20世紀初,“五四”運動以來,文學的空前繁榮使文學作品逐漸上升為文體的“正宗”,后來轉而出現了“文學侵吞文章”的怪現象,突出地表現在把帶有文學性的“文章”統統歸人文學中的“散文”家族,于是“語文”中的“文”只剩下“文學”霸主,“文章”從語文理論中被排斥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語文教學委員會于 1954年2月在《關于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報告》中干脆將“語文”界定為“語言文學”,因而也就引來了不少學者地進一步闡發:“語文課是進行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的語言文學課”。[6]J0,如今,專門培養語文教師的師范院校中文系也紛紛升格為“文學院”(如果理解為“文”之“學院”倒是對的,實際上卻是“文學”之“院”),自然所開設的語文專業課也基本上是“語言學”和“文藝學”兩類課程,而“文章學”在語文理論中的應有地位被取消了。從世界發達的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來看,“語文”也不只是“語言”和“文學”兩項內容,“文章”(普通文章、專業文章、變體文章等)占有相當的比重;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時代雖需要“文學”人才,但更加需要和普遍需要的仍然是能寫“文章”的人才。所以,文章作品的讀寫聽說能力,應該是每個普通公民和專業人才的基本語文素養之一。這種“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霸主地位導致“文章觀”的正義呼聲遭到歧視,因而把“語文”的發展引向了歧途。

三、提升“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科學品位

語文教育要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須提升“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科學品位。

“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觀點以葉圣陶為代表。他多次寫道:“‘語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J,他還十分明確地指出,建國后有人將“語文”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兩種說法“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葉圣陶繼承中國古代傳統的廣義文章觀,一方面用“成篇之書面語”即“文章”來囊括“文字”,一方面用廣義的文章概念來包容“文學”。因為書面之“文”既不局限于單個的“文字”,也不盡屬于虛構的各類“文學”,還有實用的各體“文章”。如果要對“語文”內涵做出總體概括,則’‘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這種“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觀點,糾正了“語文即語言文字說”和“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偏頗,融文字、文章、文學于一體,概括性強,頗為全面。但是,這種學說未能徹底完成“文章”和“文學”的分野,未能科學地將文章本體、文章客體、文章主體等文章知識和文章閱讀、文章寫作、文章聽說、文章思維等文章智能及文章智育、文章德育、文章美育等文章情志等三個層面作為文章素養的有機成分。因此,“包容文學的廣義文章觀”與“侵吞文章的文學正統觀”二者在理論上是各有偏頗,在語言教學實踐上必然彼此牽制、互礙發展。需要說明的是,許多學者兼有“文學正統觀”和“廣義文章觀”,因而他們的宏文或專著中的“文章”、“文學”的概念是相互姐齡的。如果我們在承認中介性“兩棲文體”存在的條件下,堅持文章和文學的分野,就可以使文章和文學相對獨立,彼此平等,攜手共進。所以,“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觀點雖然較為科學,但是還不盡完善,沒有把“文學”的內涵顯示在定義上,還需要進一步提煉,并力爭使其更加科學化。

四、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

我國語文教育長期以來未能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這是語文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語文教育要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必須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

“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觀點以文化語言學的勃興為其重要標志。它承繼“文便是道’s[8]7719的傳統,突出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后,大批學者根據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把“語文”視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看作一種文化代碼,認為文化載體性就是語文的客體性能,掌握一種語文,就是接受一種文化價值,從而判定語文教育就是具有先導性的人文品格。所以,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規定:“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10當我們站在文化學的高度來審視語文教育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熱衷于談論“語言文化”和“文學文化”,卻極少有人提及“文章文化”,這也正反映出“書面文化”觀念的極度偏頗。縱覽中國文化史,無論從歷史年代、作品數量,或是從社會影響、文化主流等方面看,文章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橫看當今世界文化的大撞擊、大對流,也主要不是文學的大撞擊、大對流,而是文章的大撞擊、大對流。有學者認為,如果語文教育主要不是熏陶我們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就永遠沒有出路。因此,我們只有高舉“語文”的文化大旗,正本清源,才能真正找到語文教育改革的路向。而要找到語文教育改革的路向,就必須徹底打破現行語文教育的框架,把歷史和哲學吸納進來,讓文、史、哲“破鏡重圓”,使“語文”上升到文化的高度,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必須立足中國傳統,面向世界先進,大膽融合,從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上去熏陶學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做出貢獻。“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觀點是認識“語文”特性的一大進步,但是這種觀點不具有獨立的實體性內涵,它總是通過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等具體的語文形態體現出來的。況且,對于“語文”所折射出來的人文內涵,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而又系統的發掘。鑒于文章作品和文學作品均屬于觀念性的軟文化形態,僅僅是民族文化的一小部分,難以涵蓋活文化和硬文化的形態,因而用“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觀點來概括“語文”的內涵,就仍然顯得過于寬泛,有失籠統。

五、高揚“語文即語言文章文學說”現代觀念

我國語文學科的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長期以來未能高揚“語文即語言文章文學”說的現代觀念,這是導致語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核心問題。

篇(3)

關鍵詞:語文骨干教師;科研創新;建議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14)04-0075-03

一、調查概況

(一)調查對象及內容

本次調研以河南省內已取得骨干教師資格的優秀初中語文教師為調研對象,涵蓋了鄭州、洛陽、開封等14個地市的76名初中語文骨干教師(見表1)。

調查內容為語文骨干教師科研創新現狀:包括主持或參與課題科研狀況、現狀、教師個人科研意愿、科研創新環境現狀、科研指導需求等。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并輔之以個別訪談、座談等方法。

(三)調查問卷的發放及回收

本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76份,實際回收76份,有效問卷7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教師基本情況統計與分析

統計數據表明,在76名調查對象中,男教師32名,占42%,女教師44人,占58%,這個比例遠遠高于河南省初中語文教師的男女比例,說明在語文骨干教師中,女教師晉升的比例高于男教師,年齡主要集中在35-45歲之間,占72%,這個年齡正是年富力強,出成績的階段,代表著河南省初中語文教師的中堅力量和優秀群體。教齡10年-20年的占28%,20-30年之間的占67%,兩項合計占95%,表明其教學經驗比較豐富;學歷在本科以上,占99%;具有中教高級職稱的占91%;獲得省級骨干教師的年限5年以下和5-10年分別占43%、49%,10年以上的占8%,這與河南省骨干教師的政策有關,2001年河南省才開始實行骨干教師培訓,迄今剛剛12年。

(二)教師科研現狀情況統計與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語文骨干教師主持過省級課題的37人,占總人數的49%;參與過省級課題的老師共42人,占55%;主持過市級課題的老師有32人,占42%(本統計數字中包含部分既主持過省級課題也主持過市級課題的人數),參與過市級課題的老師34人,占45%;任骨干教師以后沒有參與過任何級別課題的老師有10人,占13%。從上述統計數字中可以看出,這些教師大部分具備主持和參與課題的經歷,對科研課題都比較熟悉和了解。

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師發表過CN期刊論文,發表文章篇目在5篇以下的居多,共51人,占67%;發表5-10篇的老師也有8人,占11%;沒有發表CN期刊文章的老師僅16人,占21%。大部分老師積極開展論文寫作,并有。發表的文章類型集中于隨筆占72%,教學反思占34%;其次是教育敘事,占14%;教學設計較少,僅占5%。大部分老師善于寫隨筆和教學反思,而針對課文的教學設計偏少。對于出色的優秀語文骨干教師而言,針對課文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他們比較擅長的,這方面應該給予指導和引領。

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語文骨干教師“經常”閱讀訂閱購買教育理論書籍;有四成的教師“經常”購買和閱讀語文教育教學專業雜志;其他人也“偶爾”閱讀,沒有人選擇“從不閱讀”的。這說明大多數語文骨干教師具有閱讀理論書籍與專業書籍的習慣。平時遇到教學問題,與同事討論的占78%;通過上網查資料解決的占67%;對于經過討論或者上網查還找不到滿意答案的問題,79%的老師會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只有20%的老師不再進行思考,這說明大多數教師有著良好的科研意識和思考習慣,這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必要條件。

(三)教師科研意愿統計與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幾乎所有(98%)的老師都認為科研有助于教學,但從對寫文章的主要原因和科研動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師的科研意愿來自于外界要求和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求的比例基本持平,都在四成左右。對于課后反思的態度中,確有感悟的比例較高,占到了84%。這說明對于初中骨干教師而言,自我發展與成長的意識較濃厚。

其中87%的老師覺得有必要(“非常必要”占42%,“必要”占45%)開設科研指導課程,說明其獲得指導的意愿比較強烈。在想得到指導和培訓的內容中,從高到低依次是:科研方法(68%),課題的選擇(48%),資料的整理與分析(42%),論文寫作(38%),資料收集(29%),對科研方法、課題選擇、資料整理與分析的需求強烈。在論文寫作方面,想得到指導的文章類型從高到低依次為:課例研究(75%),教學反思(50%),教育隨筆(36%),教育敘事(35%),其他(4%)。可以看出,課例研究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科研論文寫作方式,教學反思也已經成為教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教育隨筆和教育敘事類論文的寫作也比較受歡迎。這些論文類型都和教師的日常教學結合緊密,能夠提升教師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能力。在希望聽到的教育科研講座調查中,對于主講人的期待需求從高到低依次為:優秀一線教師(75%),雜志主編(43%),教研員(42%),高校研究人員(37%),其他(5%)。可見,最受歡迎的是來自一線的優秀教師的講座,他們的講座內容更貼近教師實際,更具有借鑒意義。

(四)教師科研環境調查統計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對于從事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條件依次是:科研氛圍(58%),個人興趣(33%),政策激勵(22%),空余時間(13%)。因此,營造必要的科研氛圍、采取一定的政策激勵是教育行政部分應該重點關注的。此外,教師的個人興趣和空余時間也很重要,特別是前者。

大部分學校的科研氛圍不錯,有58%的人認為本校有語文學科科研帶頭人;32%的教師認為自己所在學校科研氣氛濃厚;有61%的人認為學校只有個別人做科研;還有7%認為“大家都不做科研”。

在被調查者所在學校訂閱語文教育教學類雜志調查中,認為本校資料“非常豐富”的只有20%,大多數學校處于“有一些”的狀態,還有5%的學校沒有;在您所在的學校提供相關的語文教育類書籍調查中,認為本校提供的相關的語文教育教學類書籍“非常豐富”的只有12%,大多數學校處于“有一些”的狀態(80%),還有8%的學校不能提供相關書籍。

學校對于科研工作的提倡與支持也是科研環境的一部分,55%的學校制定有科研獎勵政策或激勵措施,78%的學校在評優、評先的過程中會考慮到科研工作狀況,80%的學校鼓勵老師外出參加學術會議或培訓。

三、建議

為了激發教師科研創新的志趣,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激發教師科研的熱情與志趣

從上面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多語文骨干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是為了解決教學問題和評職稱的需要,源于自身興趣的較少。要想真正做好教學科研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激發其熱情與興趣,并通過“研有所獲,研有所樂”的積極情感體驗,將興趣引向志趣的更高層次:讓教師把教學科研工作當成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認識到開展教學科研工作的真正意義在于實現自我的成長,從解決自己日常的教學問題入手,逐步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在行動的過程中,找到感覺,掌握方法,獲得成功,享受樂趣,從而激發自己從事科研工作的興趣,堅定開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志向。

(二)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

教師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其所在單位科研氛圍的影響。首先,應制定相應的獎勵政策和激勵措施,為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提供時間上的保障、經費上的支持。具體可以圍繞以下方面展開:對于在科研工作方面優秀的教師進行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比如,創建獎勵機制,對、主持或參與課題、編寫著作的老師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并在本單位開展科研評優工作。在學校的評優評先工作中考慮參與科研工作的狀況。制定相應的政策制度為教師外出參加學術會議或者培訓提供保障。

其次,要培養語文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是教師中教學科研方面的骨干力量,能夠帶領本學科老師進行相關問題研究,從而形成小型的研究圈子或研究團隊,營造較為濃厚的科研氛圍。

再次,要訂閱相關的語文教育研究雜志和書籍,為語文老師開展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資料保障。很多老師想做科研,但苦于沒有可資參考與借鑒的資料,靠教師個人力量購買畢竟有限。因此,學校應盡可能提供必備的語文教育專業理論書籍和較為權威的語文教育專業雜志,為教師開展教學科研工作提供基礎條件支持。

(三)加強科研的引領指導

定期開展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訓,可依據教師的需求,在培訓內容中加強科研方法,課題選擇,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面的指導,可聘請語文教育研究方面的專業研究人員進行專題講座,并開設相關的專題課程等。另外,可以與教研員、高校專業人員、教科所人員建立聯系,團隊協作,雙方、多方優勢互補,共同完成課題。在這個過程中,一線老師對如何進行課題研究更容易獲得直接的感性經驗和具體的研究方法。

篇(4)

(一)語文教育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工程素質的前提和基礎

語文素養、思維品質、自知能力、價值觀和世界觀等人文素養,對工程素質有著巨大影響,是培養和提高工程素質的前提和基礎。提高人文素養能促進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效果。語文教育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素養包括語文知識、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等,直接關乎人的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對于獲取工程知識、形成工程能力和培養工程意識具有重大作用與影響。楊雄里院士說:“在我看來,科學上的造詣和語言文字功底有某種必然的聯系,因為科學研究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而思維是通過語言文字來進行的。語言文字修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的思維能力強弱;文學修養又能影響到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科研成果需要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一個連語言都不能很好運用的人是決難寫好科學論文的。”

(二)工程素質對語文教育的制約

工程素質的核心是科學精神,求真、求實、求新、求變的科學精神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現代工程、網絡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產品,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也直接影響了人文理念和素養。科學技術本身就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教育和終生學習的主要內容,自然也是語文教材選篇的重要內容。科學可以改變人的世界觀,達爾文進化論顛覆了西方的神創論,基因的發現揭示了生命遺傳和變異規律,天體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則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科學改變了人的價值觀,知識和信息成了無價之寶,生態環境被重點保護;科學改變了人的發展觀,地球科學的發展消除了人類對于自然的恐懼,也告誡人類地球系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警示人類要愛護地球,傳統粗放式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遭到抨擊和禁止,人類應該“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學的進步使人類的發展觀經歷了從認知自然、開發自然到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變化,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三)語文教育要為提高工程素質服務

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主體在工程活動中會表現出對工程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工程質量和生命意義的追求等。沒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工程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在面臨個人利益與集團利益、個人生命財產與人民生命財產選擇時,由于缺乏正義、誠信和職業道德,而成為假冒偽劣工程的干將和奴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質的靈魂,二者相輔相成。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以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文精神為目標,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服務。

二、提高大學生工程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

語文教育兼具兩種功能,一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二是工具,即提升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對于大學語文而言,人文性是其課程定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樹立“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理念,發揮其獨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作用,為培養高素質工程人才服務。

(二)在語文教育中融入科學精神

語文教學既要解決學生熟練運用漢語言文字,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和培養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問題,又要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有機結合,可以通過科學典故講解進行滲透,也可以通過尊重歷史文化的求實精神加以熏陶,鼓勵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等,尤其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對比分析能力。

(三)在工程素質培養中植入人文理念

篇(5)

2001年7月,教育部制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公布,令人耳目一新。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育必須進行系統的改革,并對課程性質和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階段目標作出了遠比大綱深入具體的闡述和規定。從大綱到課程標準,是跨世紀的歷史飛躍,值得慶賀,更須深入學習。

本文僅就閱讀的功能談點體會。

課程標準在關于閱讀的“教學建議”中首先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我理解這句話至少包含三層信息。

一、閱讀具有多重功能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功能的認識受制于語文學科性質觀。1963年大綱奠定了“工具性”的地位,1978年大綱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與讀寫訓練“相輔相成”,1986年大綱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但在半個世紀中,語文教育實際上大多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兩極搖擺,直到20世紀末,把語文課變成純工具訓練的現象到處可見,而“語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的極端主張也時有耳聞。其實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證明:在世界語文教育中,不論是西方古典的歐洲模式、現代西方美國模式,還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模式,“都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顧實用性和教育性,既有技能目標又含價值目標,肩負培養能力和陶冶情操以利學生發展雙重任務”①。《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作了新的界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尊重客觀規律的,也是辯證的。

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性質定位,為審視閱讀教學提供了依據。我理解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是……重要途徑”的表述不是嚴格的科學定義,而是的闡釋。其核心理念是“閱讀功能多重論”,從而否定了與人相對的“閱讀功能單一論”。

我國有悠久的閱讀傳統和豐富的閱讀經驗,閱讀有多重功能似乎是常識,但在相當長時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真正起作用的似乎只剩下了一句話——“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或“閱讀是吸收”。更由于誤解和曲解,閱讀功能單一論或者把閱讀變成了寫作的附庸,或者變成純工具訓練,或者變成空洞的政治說教,結果或兩敗俱傷,或一事無成,白白糟蹋了本應用于閱讀的大好時光。

現代閱讀學認為:“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②這種閱讀基本觀點表明,閱讀自有寫作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

我曾撰文認為:閱讀文章有認知、實用和審美三重功能。認知功能:文章是社會進程的永久檔案,是客觀世界的真實映像,是思維創造的物化形態。閱讀文章是讀者認知客觀世界的向導。實用功能:文章是社會交際的必備工具,是文化傳播的可靠載體。閱讀文章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審美功能:閱讀文章可以增強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能力,激發審美創造精神。文章是作者審美觀照的結晶,又是讀者審美欣賞的觀象③。我還曾認為:文章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傳媒,也是政治和外交斗爭的有力武器④。當然這里講的包括文章寫作、傳播、閱讀、實踐的全過程。在《閱讀學新論》一書中我們曾指出,閱讀有求知、開智、立德、審美四個方面的育人成才功能,還從教育、文化、經濟、政治方面論證了閱讀的經國濟世功能⑤。

新課程標準在論述語文課程地位時曾提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依我的理解,新課程標準列舉的閱讀四重功能,“搜集處理信息”是實用功能,“認識世界、發展思維”是認知功能,“獲得審美體驗”是審美功能。這是語文教育綱領性文件對現代閱讀學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發展,是語文課程“工具人文統一”的性質觀在閱讀教學中的闡發,又是語文課程“多重工能”觀的體現,還與課程總目標中“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內容前后照應。四者依次對應智育、德育、體育、美育,這樣有利于把基礎教育的宏觀目標落實到閱讀教學的具體操作之中。

我把閱讀的多重功能比喻為“四重奏”。“四重奏”,指四件樂器的演奏同一樂曲。如“鋼琴四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鋼琴演奏。聲部雖有高、低、剛、柔之別,但旋律是和諧的,節奏是一致的。有效的閱讀過程,可以同時實現求知、開智、立德、審美多重功能。

二、實用是閱讀的首要功能

閱讀“四重奏”,不是各奏各調,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這正如“弦四重奏”以兩把小提琴為主,“鋼琴四重奏”中鋼琴是核心。

我曾把閱讀教學目標分為三個方面:直接目標——培養閱讀能力,間接目標——發展思維能力、潛在目標——陶冶思想情操⑥。意在強調培養閱讀能力、注重實際應用,是閱讀的首要任務。

從社會實踐看,語言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⑦。現代人閱讀,首先是為了社會交際,為了生存和發展。行政管理人員讀公文,經營管理者讀商務函件,師生讀教科書,一般人讀報刊、書信、電報,都是為了解決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新課程標準把“搜集處理信息”這一實用功能置于首要位置,表現出了求實精神和現代意識。

從課程設置看,開智、立德、審美,都不是語文一個學科的職責,而培養語言能力則責無旁貸。葉圣陶早就指出:閱讀與寫作的訓練“他科是不負責的,全在國文教學的肩膀上”,這是語文教學“獨當其任的任”⑧。

我國的文學教育多年受到冷落,近年大綱、課程標準加強文學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文學教育作為語文教育的唯一內容,則是不明智的。

這里大約存在兩個誤解:

一是只有文學作品才具備審美功能。其實審美教育并非文學作品的專利,非文學作品的一般文章,內容和形式都蘊含豐富的美質,文章閱讀同樣可以獲得審美體驗,文章教學的美育天地十分廣闊⑨。學生閱讀實用文章,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因此,為了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處理信息”的實用能力,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材中,非文學作品的一般文章應該占有適當比例,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加大文學閱讀的分量。

二是認為能讀文學作品就會讀一般文章。文學作品誠然是廣義文章的高級形式,但能讀《離騷》未必會讀《資本論》,能讀《三國演義》也未必會讀《相對論》。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著作)的閱讀,與文學作品的閱讀,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的。

朱光潛先生曾借一棵古松講過實用的、科學的和審美的三種態度。閱讀的目的兼顧向善、求真、審美。對大多數普通讀者來說,實用還是第一位的。閱讀教學把實用功能置于首位,審美教育作為潛在功能,才是符合實際的。

三、閱讀是和諧的心理過程

從行為結果看,閱讀的多重功能用我國的成語“一箭雙雕”“一石三鳥”“一車殺四卒”來比喻也未嘗不可。我喻之為“四重奏”,有三層意思。

首先,閱讀產生整體綜合效應。四重功能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大致同時完成的。一個閱讀主體,每次閱讀的目標可能并不一樣,有時重在求知,有時重在消遣,但在閱讀活動中,其他功能也隨之得以實現。瀏覽一部小說,本業間在消遣,閱讀過程中讀者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卻不知不覺受到作者的潛在影響,也會學到許多自然或人文知識,同時思維得到鍛煉而發展。這種內在聯系是不易察覺的,但又是緊密的、不可分割的。就像我們聆聽四重奏獲得的是整體印象,閱讀也應追求整體感悟、整體把握。

其次,閱讀的心理過程是和諧的。正如“四重奏”的四種樂器,雖然聲部有高有低,但節奏是一致的,旋律是和諧的,高音低音組成和弦,風格統一,不諧調的就成為噪音。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技能,在披文得意、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文章所描述的世界圖像就展現在讀者眼前,同時也獲得審美體驗,其過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和諧。

第三,閱讀的潛在影響深遠。優秀作品的影響力,可以延續相當長時間,古人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是說雅樂有延時效應。偉大作品引起的心靈震蕩,甚至能影響人的一生,改變人的命運。古今中外都不乏這樣的例證。

總之,新課程標準對閱讀功能的詮釋,比較全面,表述也恰當。其內涵很豐富,應該仔細領會。我理解“認識世界”應包括認識自然和社會、歷史和現實,還包括反觀自身,認識自我。“發展思維”,包括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還有創造性思維。“搜集處理信息”是現代閱讀的重要功能。但閱讀的實用功能不限于搜集處理信息。閱讀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現代件下,從作者到讀者的傳輸時間已經縮短到最低限度。通過因特網,人們可以查閱剛剛發表的論文,可以讀到朋友幾秒鐘前發來的E-mail,也可以一人或多人同時在網上聊天,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如果把“搜集處理信息”改為“交流信息”,似乎更能體現現代閱讀雙向互動的特點。審美閱讀過程一般要經感知審美對象、激發審美情操、培養審美觀念、參與審美鑒賞等階段,理想的結果是引發審美創造。新課程標準提到的“獲得審美體驗”,是閱讀審美過程的重要階段,能否有更恰當的表述也還可以考慮。

上述膚淺體會,懇請專家和同仁指正。

注釋:①甘其勛《中外語文學科性質觀之比較》,見《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②⑤⑥曾祥芹主編《閱讀學新論》,語文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③甘其勛《文章的功能》,見《文章學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④甘其勛《論文章的經濟和政治功能》,原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⑦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篇(6)

一、“語文意識”的定義

根據資料顯示,“語文意識”這一概念最早見于1999年第10期《語文教學之友》所刊載的錢呂明先生題為《關鍵是培養語文意識》一文中,隨后著名語文教育研究專家王尚文先生在2003年第5期《語文學習》上發表《語文意識:語文學習的階梯》,對“語文意識”下了定義之后,相關研究與探討才逐步深入展開。

錢呂明先生是利用類比推理方法提出“語文意識”的,由于各種原因,當時錢先生所提及的“語文意識”還只是一個只可意會、頗難言傳的概念。但該概念的提出對于語文教育、教學及研究具有深刻影響。浙江師范大學王尚文教授在《“語文意識”:語文教學的階梯》一文中,明確將“語文意識”定義為:“對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關注。”王先生緊接著指出:“‘語文意識’關注的是言語本身的物質存在,就要認真聽聽它的聲音,辨辯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體溫’,把它擺在它和整體的關系之中,擺在它和語境的關系中反復審視、掂量、咀嚼、玩味,從這里出發走上正確的語文學習之路。”[1]王先生以其扎實的研究、睿智的思想和積極的探索,對“語文意識”這一玄而又玄的新概念進行了界定,這一界定對于推動“語文意識”研究向更深、更理性、更科學的水平邁進具有重大意義。此后,相關研究者對“語文意識”的界定基本上是在王先生的定義上發展、豐富的,例如,溫州大學彭小明教授認為“語文意識是指我們在聽、說、讀、寫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文字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布局謀篇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即對語文的自覺關注。”[2]董明鳳老師認為“語文意識對大多數人來說首先是一種對語言的敏感, 即‘語感'。”[3]隨著研究的深入,錢呂明先生在《“再”論語文意識》一文中給“語文意識”下了一個更為全面的、合理的定義,即“‘語文意識’是對于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審美意識。”[4]

我們試著將王教授、彭教授、錢先生及董老師所下的定義進行對比觀照,不難發現彭教授關注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過程中的自覺,將王尚文先生所界定的概念具體化了,跟中小學語文教與學的聯系更加緊密了,因而有利于指導中小學語文教學在方法和程序上做到有的放矢。錢先生所下定義突破了王先生只關注客體的片面性,考慮到了主客體的動態變化與思想的內在生成,即教師或者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要素的變化。教育培養的目標是靈魂充實和敞亮、人格健康與完善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錢先生對“語文意識”的重新界定更加全面、更加豐富。而就董明鳳老師論及的語文意識即語感這個角度而言,語文意識還應該涵括語文教學中的兩極——閱讀與寫作,即對語言文字凝練處、精彩處的思考、品味與內化。

我們認為語文意識這一概念應該包含以下幾個要素:⑴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⑵本質是對語言文字得體運用的有意注意、自覺關注及審美評價;⑶重點是通過對言語內容的斟酌品味、推敲鑒賞涵養情感,發展思想然后抽象出言語形式。比如在賞析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時,除了要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更要關注一個“綠”字何以成為全詩的詩眼。掌握其形式:詞類活用,化靜為動,富于色彩美感。因此,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過程中應該聚焦于“怎么說”,也就是語言文字具體是怎么運用的;⑷途徑是強調家庭啟蒙、學校教育、網絡學習、社會實踐四位一體系統培養;⑸目的是通過培養語文意識提高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

二、語文意識的分類

錢呂明先生在2004年第8期的《中學語文教學》上刊載的《“語文意識”培養之我見》一文中認為,一般而言,“語文意識”至少應該包含朗讀的標準意識,說話的達情意識,書寫的規范意識,詞匯、名言警句、常見典故、生活素材的積累意識,語言運用的通順、得體意識,與常見文體相關的審美、評價意識等等,并且指出咬文嚼字、推敲斟酌應該是“語文意識”的核心。這是錢先生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站在與中學語文教學緊密聯系的聽、說、讀、寫等角度去概括和劃分的。

王清華在《開發學習資源 培養語文意識》中認為通過開發學習資源來培養的“語文意識”包括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積累、整合意識;培養學生實踐、運用意識。[5]

我們認為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類:⑴語言文字意識。即學生自覺地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否嚴謹、妥帖、巧妙,通過有意識地對語言文字運用做出辨析、品味,從而促進自身語言審美、反思和遷移能力的提升。⑵文學文章意識。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本文在此強調的文學文章意識其實也就是文體意識。那么,什么是文體意識呢?王元臣在2006年第8期《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上發表的《文體感下的寫作行為》一文中指出:文體感指的是主體對某種特定文體的全部表現形式規范的領悟與把握。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也曾論述過“閱讀與寫作是一種文體思維”。我們認為文體意識是指人們在文本的閱讀鑒賞與寫作實踐中,對不同文體模式的自覺關注、深刻體驗、熟練運用。對于學生而言,也就是要區分且把握文章體裁中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文學體裁中的詩歌、詞、賦、駢體文、小說、戲劇的本質。文體意識的凸顯對于促進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大有裨益。⑶民族文化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是課程目標之一。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字是祖國文化的結晶和載體。此處,民族文化意識即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自覺關注語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文化,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在心靈上獲得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在實際教學中, 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文化因子引導學生閱讀,啟迪學生與先賢和文本對話, 感受與領悟深邃的思想、博大的智慧。如此,學生不僅能體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而且能受益于優秀民族文化的陶冶,從而開闊視野,發展思想,升華精神。

三、語文意識的培養策略

錢呂明先生從“語文意識”是審美意識的角度出發,以審美的心理機制為抓手,總結了“語文意識”的培養策略。“語言積累是養成語文意識的基礎,咬文嚼字是養成語文意識的關鍵,聯想、想象是催生語文意識的激素,語文知識是培養語文意識的向導。”[6]

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鄭軍艷的碩士畢業論文《培養初中生語文意識研究》一文,從學校生活、課外生活、社會生活三個方面總結了“語文意識”培養途徑。例如,在學校生活中通過課文的朗讀教學、揣摩語言、積累素材、修改作文、作業藝術化設計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在語文課外活動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以及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在社會生活中培養,發掘生活中語文資源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7]

彭小明教授對“語文意識”培養策略也提出了見解。他認為,首先要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語文意識。指出了構建有效的語文知識體系和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非認知因素”以及教師對于培養學生“語文意識”的重要作用。其次,樹立大語文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8]

我們認為可以從家庭語文教育、學校語文教育、網絡語文學習及社會語文實踐等四個方面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具體而言:(一)培育語文意識要基于家庭語文教育。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一個時期,不,在人的整個一生中,是無可比擬的重要的。”家庭教育在孩子語文意識的培養上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家長可以通過創造快樂的心境、創造民主的家庭氣氛、培養興趣、引導孩子感悟藝術等方式培養孩子的語文意識。(二)提高語文意識則要注重學校語文教育。主要包括:1.教師發揮主導作用:講授語文知識、示范語文運用、訓練語文能力是學生養成語文意識的基礎;2.學生的主體努力:積累語言、品味語言、應用語言是養成語文意識的關鍵;3.學校的環境優化:養成語文意識的條件。(三)強化語文意識可以提倡網絡語文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重視網絡語文學習,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絡的新穎性、共享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強化學生的語文意識。(四)鞏固語文意識則要強調社會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們要努力創設條件,開發多種語文實踐形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語文實踐,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內容,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交流,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體驗、感悟、積累、提高,從而達到鞏固學生語文意識的目的。

四、語文意識的研究意義

王尚文先生認為“語文意識”是培養語感的途徑,應把“語文意識”視為語文教育的階梯,對提高語文教育的效果而言,這個“語文意識”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語文的韁繩。[9]

彭小明教授認為對“語文意識”的研究有助于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特別是能在幫助學生培養語感能力的過程中找到抓手,并指出學生語感能力培養好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提高了,這涉及語文教學的根本、終極目標。

錢呂明先生認為研究“語文意識”一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需要。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習主體的積極性比教授主體的積極性更重要,任何訓練題都不能代替學習個體的積極參與;二是因材施教,培養個性的需要。是引以促進學生個性思維品質的形成,形成自己特有的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乃至激發出創造性的火花。還可以促進學生個性言語品質的形成;三是終身教育的需要。[10]

我們認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王尚文先生曾在《“語文意識”:語文教學的階梯》一文中指出:“如果我們有了自覺的語文意識,學習語文就會事半功倍。”語文意識強調的是學生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對如何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一種自覺且有意識的審美活動。學生主體對語文學習的自覺行為、審美活動涉及到其意識的開發及開發之后的內化,從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和語文學習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語文意識為語文教學提供有效抓手,從而有助于豐富語文教育理論。觀照我國傳統語文的教學過程可以發現,語文教學基本上處于朦朧不可言說的狀態中,而這種狀態可以說是語感教學。教師讓學生熟讀、涵泳、品味但并不作深層次的講解,有悟性的學生是能悟出其中一二,但終究弄不懂的學生也大有人在,作文教學亦然。因為讀書、練筆、熟讀、涵泳這些都強調的是對語言和文字的感覺力和感悟力,而這種感覺即語感屬于語言無意識,無從傳授與考查。因此,與其說培養語感不如說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架設語文意識這座通往語文教學光明大殿的橋梁有助于我們把握語文教學的本質和目標,豐富語文教育理論。

注釋:

[1][9]王尚文.“語文意識”:語文教學的階梯[J].語文學習,2003,(05).

[2][8][10]彭小明.語文意識論.中學語文教學[J].2005,(06).

[3]董明鳳.注重語言形式是培養語文意識的重要途徑[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7,(05).

[4][6]錢呂明.“再”論語文意識[EB/OL].http://.cn/qianlvming,2009-03-12.

[5]王清華.開發學習資源,培養語文意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4).

[7]鄭軍艷.培養初中生語文意識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人文教育 人文關懷

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上網、出行等等都離不開對語文的應用。小學語文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最重要的部分,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小學階段直接關系著學生未來學習成績的好壞而且是學生性格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語文教育教學要重視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傳統的語文教育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標的要求,現代語文教育更重要的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要做到將課本知識與人文關懷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學生在成績和精神得到全面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

首先從學校方面講,語文這門學科是其它學科學習的基礎,隨著教學的改革,學校相對的教學方法也有所改變,雖然語文這門學科包含的知識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但是在諸多學科當中并不處于很高的地位。由于它本身在教育中的基礎性,很多學校幾乎忽略了對語文教學的重視,學校認為學生從出生就在接觸語文,學習語文知識,根本沒有學不好的道理,對于學生學習語文并不困難,所以順其自然的就把重點放在了其它科目上,認為其它科目對于學生來說會有更高的提升空間,這也就給學生潛移默化的灌輸了語文學習的不重要的觀點。

其次從學生自身情況考慮,在小學階段,學生除了語文之外比如說英語等科目,學生平時很少接觸,自身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這些學科上,而對于語文,學生從小就接觸語言,對語文的新鮮感早已消磨干凈,對于其它學科英語、自然等有意思的學科充滿了興趣,而且學生由于從小就接觸語文的原因,認為自己目前的語文水平就不低,學生潛意識里就忽略了對于語文的重視,認為學習語文并不重要,因此語文這門學科就被忽略了。

最后就是家長的影響,大部分家長對學生語文科目的成績并不怎么關注,而更多的是關注其它的學科,而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孩子安排課下補習,讓孩子上補習班,但很少有上語文補習班的,從家長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語文的關注度并不高。

二、怎樣加強小學語文教育的人文關懷

1.改善教學內容,要想提高人文教學的效果,我們的教師需要加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首先小學語文老師要有人文關懷的意識,給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課堂氛圍,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素養的培養,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選擇教學內容,開發學生潛力。對于和道德品質相關的知識,老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理得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培養。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文章或實例,對學生進行更深的講解,實現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養。

2.小學語文老師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在進行人文教育時,教師起著非常關鍵的引導和榜樣作用,因此要加強人文教育,前提教師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是前提,但自身素質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育學生時要做到以德服人,傳授知識的同時除了讓學生學到要求的語文知識,還可以做到心靈凈化,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3.教師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來進行人文關懷的培養。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媒介。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編者精心準備的,所選的作品一定符合本年齡階段的學生,適合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閱讀,所以教師要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學習教材知識領會其中的人文關懷,傳遞價值觀,提高自身的人文關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加強人文關懷的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但有一點必須強調加強人文怪壞并不是否定語文的工具性,如果忽略語文的工具性將會影響學生認知的發展,所以語文教學要處理好語文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發展,使得我們的語文課變得更加豐富。比如說在講課時教師可以根據講課內容,分析課文的寫法,帶領學生整理思路的同時可以給學生滲人所蘊藏的知識,像環境保護,個人品質的素養。不僅學習力課本知識,還滲透了人文素養,提高了學生自身素質。實現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素養的教學。

4.加強小學語文教育中人文關懷的質量,語文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限于文章知識的傳授,還要費盡心思將小學的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第二場所,教師應該提高學生語文課堂質量,把課堂變作學生實行人文關懷的地方,課堂與人文關懷兩者相互結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完成學習目標。老師通過提高學生對人文關懷的認識,選取多種方法。教師還可以采用先進的技術多媒體教學,來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并對此政策完成程度給予鼓勵和懲罰,來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信心,讓學生之間產生良好的競爭,通過這種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提高人文關懷的質量。

5.注重在閱讀和寫作中的人文關懷,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選取合適的閱讀資料對學生進行人文培養,灌輸人文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大膽使用新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寫作也占據著很重要的比例,根據學生的差異,教師要多方面選材,根據不同的題材,指引學生寫哪方面的文章,比如說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學生在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取寫作方式,最終完成自己的文章。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為語文教育事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小學語文教育決定著學生價值觀的樹立,加強小學教育的人文關懷,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能夠很好的塑造學生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不斷的更新教學內容,提高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追求高質量的人文關懷以及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初中教學中人文關懷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馮永洪.論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人文關懷.現代閱讀,201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噼里啪啦免费看高清片| 丝袜足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色老二导航| 夫妇交换性三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男男暴菊gay无套网站|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深夜放纵内射少妇| 人妻av资源先锋影音av资源|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舌l子伦熟妇αv|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护士的小嫩嫩好紧好爽| 亚洲男人天堂2023| 玩弄白嫩少妇xxxxx性|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新版天堂资源在线资源|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另类zozozozozo交|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中文字幕在线中字日韩| 真人插b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 t66y最新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 日本少妇寂寞少妇aaa|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