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7 09:05: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生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管理理念相對落后。高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實現這一辦學目標,高校必須重視學生的管理工作。傳統的學生管理理念是以教師“施教”為主的“學生適應式”,在管理者眼中學生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缺乏社會經驗,所以從管理的決策到管理的實施都是管理者“憑經驗、憑感覺”一手操辦的,管理者只把學生當作被管理的對象,對學生只是“剛性”和“硬性”的馴化、約束和指揮,對于學生有怎樣的特性大多管理者會忽視這些,從而激化了學生的逆反心理,阻礙了學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主創新的意識開發,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綜合發展。
(2)管理模式硬化。現階段高校學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和外控性管理,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者往往只考慮滿足社會發展的單方需求、適應學校穩定與快速發展的需求、過分注重管理者的權威作用和施教過程,而忽視學生個體的需求、目標追求、主人翁地位和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得部分學生精神因素扭曲、潛能發揮受限、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下降,主觀能動性降低。
(3)管理環境社會化嚴重。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也逐漸置身于開放的環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腐朽的社會思想給學生的正確觀念與價值取向的形成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傳播方式的不斷增多,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絡為載體,迅速傳播,加大了學生價值判斷的難度,增大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難度;高等教育“市場化”日益突出,更多的社會人參與到學生的管理工作中,增加了學生權力維護的難度。
(4)管理者隊伍綜合水平較低。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體系下,管理者是以“事務型”為主,專兼結合的管理隊伍,多是本校畢業生,專業限定在本校內,多數沒有進行專業的學生工作培訓,特別是生源的不斷擴大,學生的年齡層次、知識水平差距明顯加大,現有的管理者中明顯缺乏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行政管理學、社會學、法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管理者在工作的過程中,只是對學生進行管理,對崗位的職責認識只停留在“學生管理者”的層面,不能以一個“師者、朋友”的身份去權衡學生管理與教學管理之間的關系。
(5)管理制度法制化、合理化欠缺。教育的過程是人文精神熏陶和提升的過程。因此,作為管理者必須尊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然而現有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利用自己的權威,將學生視作“物”置于從屬地位,忽視學生自我發展的積極性,遏制學生特長發展;不信任、不了解、不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管理的過程中缺乏人文關懷;對管理者的考核缺乏明確的法律學生工作和職責約束,造成他們往往只是憑良心工作,無積極性,無上進心。
2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途徑探析
2.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觀念
(1)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管理理念。學生在管理的過程中自覺的接受教育是管理的最終目的。因此,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要不斷的融入教育的內容和目的要求,體現教育的精神,增強管理者的“育人”意識,在“硬性”的管理中融入“柔性”的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學生管理工作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意識,達到引導人、培養人、塑造人、規范人和激勵人的管理目標,實現真正的“管理育人”。
(2)構建“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效果的好與壞,關鍵在于學生對自己在學校中主體地位及對學習、戀愛、人際關系等滿足的程度,管理工作離開了對這些因素的認識、把握和分析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圍繞“學生”這一中心,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性格特點和不同思想水平的學生,調整管理方法和管理內容,幫助學生解決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尊重、理解、關心和信任學生的基礎之上建立師生間平等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對管理工作提出的意見和見解;制定管理者互相監察機制,防范和杜絕管理者濫用權力和暗箱操作。
2.2與學生社會工作相結合,相互推動
(1)創造輕松和諧的管理環境。學校是學生成才成長的重要基地,校園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前景。學校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重要分支,其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學生管理工作契合度很高。因此,我們應將社會工作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立足于“以學生為核心”的工作理念,進行小班化教學,搭建師生“面對面”論壇,平等、自由、寬松,而非命令式、禁止式語言的師生交流平臺;鼓勵管理者走進學生課堂、學生宿舍、學生社團,解學生之疑,并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符合學生創新發展的教學、管理方案。“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明顯增多,高校學生管理者可以利用E-mail、QQ、微信、微博等通信手段與學生交流思想和見解,針對部分學生可以設置專門的網絡學習游戲,在教育活動中滲入生活氣息。
(2)專業化、制度化隊伍建設。①“輔導員—教師—黨務工作者”三管齊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因此,一支專業化的管理者隊伍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的教師之一,開展時事政治學習月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管理;其次,教師結合教學管理,制定教學與學生管理工作例會制度(定期的會議)、師生定期交流機制(利用網絡和交際平臺)、課堂考核、學生放假等協作機制、聯系家長制度以及學生培養警示教育制度,確保家長知曉學生的真實在校情況;再次,借助黨建工作,增加學生民主活動的種類,為學生提供自由論壇的機會,開展黨務工作者業務培訓,強化其“育人、親學生”的意識,為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②明確管理者的崗位職責。為了更好的管理、引導、服務、教育學生,第一聘請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專業并經過專業培訓的專職管理人員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第二明確各部門學生管理的內容,根據各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學生專門配置為其服務、發展、心理咨詢和實踐等方面的管理人才,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事務性管理;第三安排管理人員進入課堂開展與學生的互動教學,親近學生,將管理柔性化,同時為在工作中成績顯著的管理者,提供再深造的機會。③專業培訓、職業道德優先發展。高校學生管理者能力、素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第一,要具備一支專業素質高的管理者隊伍,將應聘者的道德素質考察納入重點考察點,提高道德“入口關”;第二,組織管理者系統地學習管理專業知識,參加管理知識培訓,在學習中優化管理者的知識結構。
2.3與教學管理相結合,開發資源
(1)教學相長。教風、學風是高校穩定快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教學帶動學風,以學風促進教風,推動學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環和穩定的發展,找準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的契合點,利用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的互補和互,從輔導員、學生家長、教師等社會人力資源收集教學信息,配合各管理部門的工作,達到教學相長。
(2)法制化建設。根據國家相關法律,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學生管理的法律規范,對現有的違反新法律的學生管理制度要及時修正或廢止;界定教師、學生和學校的法律關系,從高校學生管理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學習圈、結社權等,進一步明確師生和學校的公民和法人的關系,促進學生受教育權和學校辦學自的行使;組織師生員工參加普法講座和培訓,提高管理者的法律素質,維護學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