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電子信息產業招商

電子信息產業招商精品(七篇)

時間:2022-09-03 08:44: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電子信息產業招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電子信息產業招商

篇(1)

[關鍵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4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2-0083-03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符合集約型經濟的要求,在當前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大環境下,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勢在必行。近幾年來,重慶市加快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一、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歷史

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始于20世紀30年代,是我國西部地區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最早的城市,早期的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集中在軍工企業。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78—1989年)

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經過初步調整、擴建與引進,形成從原件到整機,從科研到教育,從單機到成套服務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在技術引進、產品開發、產品質量等方面成績顯著,主要產品也逐漸升級為光纖通信設備、數字微波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應用產品、彩色電視機、儀器等電子信息產品,以及集成電路、微特電機等配套元器件[1]。

第二階段:調整階段(1990—1997年)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對產品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部分產品比如電視機等,產量逐漸減少,但另外一部分產品產量不斷提高,特別是通訊設備生產得到了一個較好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從事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

第三階段:發展階段(1998—2007年)

1998年,重慶市提出打造“重慶信息港”,軟件產業、信息家電、汽車電子類及新型元器件、智能化儀器儀表及數字醫療和通信設備等幾大重點發展的領域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效應開始凸顯,產業鏈得到延伸,信息產業從重慶市經濟的先導產業變為支柱產業。

第四階段:高速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

2008年重慶市被批準成為國家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在筆電和云計算等產業共同拉動下,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突飛猛進。隨著大型企業不斷落戶重慶市,不僅提高了重慶市的知名度,更促進了重慶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決心,創造性的提出“垂直整合”模式,減少了成本。

二、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產業總體規模

2011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及軟件業務收入共2522.4億元,同比增長85.5%。其中,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產值2016.6億元,同比增長95.3%。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62.19億元,同比增長87.7%;利潤65.93億元,同比增長21.32%;全行業銷售利潤率為3.54%。另外,電子信息產業外向型經濟也逐步發展。2011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品出貨值達到522.49億元,同比增長7.65倍。

2011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各個行業所占比重不斷改變,電子計算機行業在電子信息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占31%;電子元器件次之,占28%;視聽及家電制造占15%;專用材料占9%;電子測量儀器占7%;通信占5%;機電產品占4%;電子專用設備占1%。

(二)產業主要特點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型外資企業落戶,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的整體規模不斷擴大,電子信息產業也成為重慶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1年重慶市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862.19億元,同比增長87.7%,高于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增長速度。另外,重慶市信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不少新興行業也逐漸發展起來,特別是筆電產業,從無到有再到高速發展,其發展速度在國外也較為少見。

2.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2011年重慶市企業R&D研發投入強度為1.2%,比2005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重慶市的一些產品和技術在國內外逐漸形成一定的競爭力,特別是在數字醫療和通信等相關領域的一些產業和技術。重慶市政府努力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通過產學研的不斷結合,使國內外交流的環境也日益融合。

3.產業集群雛形顯現,一批園區相繼出現

重慶市被批準為國家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后不斷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向集群化、規模化和世界化發展。近幾年來重慶市在低成本筆記本電腦、集成電路、數字儀器儀表、通訊設備、汽車電子、信息家電、電子材料等行業中集群式發展較為明顯。另外,重慶市的電子信息產業逐漸形成一些產業園區,包括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和北部新區兩個中心產業園區,以及萬州電子材料園、中山元器件園、李渡LED園、茶園消費電子園等專業發展園區。

4.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

重慶市在2007年被正式批復為我國第一個統籌城鄉信息化試驗區后,其信息化的建設從點式的發展方式轉變為系統推動的方式,發展迅猛,備受國內外IT企業的關注。電話、電視和互聯網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以信息化帶動了工業化發展。

(三)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總體效益不高,產業結構單一

2011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為2522.4億元,雖說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長速度,但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僅占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的2.7%,與我國沿海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另外,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結構相對比較單一,電子計算機行業產值占電子信息產業比重已超過40%。這樣不利于抵御市場風險,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鏈,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產業結構亟待優化。

2.企業規模較小,龍頭企業較少,尚未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重慶市電子信息企業總體規模偏小,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作用不強,產業集聚性不強,難以形成具有較好合作發展的產業集群。優勢企業分散在不同的行業和業務領域,難以形成規模性和結構性的產業集群。另外,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缺乏具有帶動性的重點項目,未能形成較好的產業聚集效應[2]。

3.技術基礎較為薄弱,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起步較晚,技術基礎薄弱,缺乏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的支持,部分電子信息企業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在承接國際、國內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的影響,不能較好的發展。另外,重慶市現有企業技術研發系統還不夠完善,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缺少高端產品,企業R&D投入強度也要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3]。

4.復合型人才缺乏,產學研合作水平不高

重慶市高校數量有限,培育相關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偏低,再加上沿海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勢頭猛烈,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因此,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從業人員總量相對偏少,同時人才結構呈“橄欖形”,高級知識分子僅占從業人員較小的部分,相比之下,中級和初級人才占從業人員的絕大多數,與國際標準的1:2:7“金字塔形”人才結構存在一定差距,高、中、初級人才結構比例失調。另外,高校與科技研究機構之間沒有建立起直接的指導、協作與推進機制,產學研合作的整體水平不高[4]。

三、加快發展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的對策建議

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挑戰和自身產業發展的各種問題,重慶市需要積極面對,抓住機遇,利用各種資源,積極發揮優勢,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一)整合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抓住國家批準在重慶市建立我國內陸地區保稅港區和最大的綜合保稅區的機會,發揮重慶市光電子產業和電腦產業的垂直整合模式等優勢促進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為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奠定基礎和條件。利用政策上的優勢大力推進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優勢項目的發展,并著力加快發展其他項目,不斷優化調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結構,使整個產業能夠盡快達到一種較好的狀態。

(二)壯大現有企業,積極引進大型企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應當以現有企業為基礎,在管理、技術、設計、創新等方面不斷推動企業的發展,并以此為導向,引導當地企業投資重大項目的建設、經營;鼓勵龍頭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國界兼并和收購其他企業,以此不斷地擴大自身的規模;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引進大型企業,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業合作發展的良好格局,通過優勢互補,構建一條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聚效應。

(三)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學研合作

積極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在引進的過程中,要注意技術的實用性和先進性,加快技術引進、吸收、轉化和運用整個過程。在加快技術轉化和吸收過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再開發。企業需要加大自主創新的資金投入,特別注重建立和健全企業R&D機構,盡力構建企業產業技術互動體系,加強企業與高校院所的互動和合作,不斷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加強人才培養和復合型人才引進,建立有效的人才交流機制

第一,要培養自己的人才。重慶市各高校可以針對不同行業的需要,開設相關的學科,不斷培養相應的人才,推進學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等的合作,使人才培養更具目標性。第二,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一批國內外的復合型人才,建立起有效激勵人才創造性勞動的分配機制。另外,重慶市可以與周邊區域通過構建人才培養和人才流動機制,加快區域間電子信息產業人才的流動,實現區域內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五)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產業配套服務體系

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多采用園區的形式,因此,各產業園的資源需要進一步的整合,積極開展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產業技術開發平臺和企業技術創新平臺以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產業基地的建設,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利于產業不斷向園區轉移,從而形成較好的集聚效應。

(六)優化投資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

重慶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無論是規模、質量還是創新等方面都需要較快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因此,重慶市要不斷優化招商引資環境,打造政策洼地,增強招商引資的競爭力。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積極培育招商引資主體,可以通過中介招商以及優化投資軟環境等方式,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地位[5]。

[參考文獻]

[1]周旭.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現狀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43-49.

[2]田歡.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46.

[3]靳文志.增強天津電子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分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7(2):55-57.

[4]肖峋,朱傳言,王曉兵.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能人才開發策略研究[J].中國商貿,2011(33):235-236.

[5]何先剛,敖永春.國外信息產業政策的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65-68.

篇(2)

合作與支持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司長陳偉到會指出,北川縣委縣政府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思路是切合實際的,國家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蓬勃增長將會給北川帶來發展契機。希望合作雙方能用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精神來進行電子信息產業建設。賽迪集團與北川羌族自治縣合作,能夠為北川提供全方位的現代咨詢與信息服務,樹立了合作的標桿,希望在北川的未來發展中,實現部、省、市、縣的四級聯動,使得北川能夠獲得各界的更多支持。

綿陽市委常委、北川縣委書記劉少敏感謝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四川省經信委和四川省國防科工辦對北川的支持,表達了對本次合作的熱烈歡迎,認為本協議的簽署,對促進北川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加快推進北川羌族自治縣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洪京一對本次合作表達了殷切期盼,他表示未來賽迪集團將與北川羌族自治縣在產業規劃、咨詢培訓、信息化服務和宣傳推廣等多個方面建立戰略合作,并希望北川羌族自治縣能夠在國家“十二五”時期,借助國家中西部大開發以及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良好時機,推進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邁入快速發展通道

“十一五”時期,北川縣電子信息產業在國家及省、市政府支持下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特別是災后重建以來,隨著俊威電子、福德太陽能、虹源科技等企業落戶北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東產業園,維斯特電子交易所和北川佳欣投資公司陸續投入運營,全縣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結構和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北川電子信息產業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產業涉及電子商務、光電顯示、LED照明等領域,隨著園區入駐企業的正式投產以及電子商務企業開始在線交易,北川電子信息產業邁入了快速發展通道。

北川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思路是堅持新型工業化發展路徑,立足北川現實布局電子信息產業,以“四大新興產業”即“數字內容產業、電子商務產業、三網融合產業、物聯網產業”為發展重點和突破口,著力營造良好投融資環境,加強對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速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實現北川經濟轉型和跨越式發展。

篇(3)

關鍵詞:南京,電子信息產業,重慶

南京是江蘇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重慶是西南地區唯一的直轄市,也是西南地區的工商重鎮,一條長江把這兩個城市連接起來。同時,歷史文化色彩也跟這兩個城市罩上了相同的顏色,它們都擁有悠久、特殊的歷史背景,都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以“六朝古都”著稱,重慶是巴蜀文化的發祥地,幾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蘊使兩個城市有著相似之處。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兩個城市在各方面卻有了很大的差異。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潮中,南京鼎立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其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和升級,南京已發展成一個現代大都市。而重慶則是大農村、大城市、大工業、大農業并存,二元化特征鮮明的城市,信息化程度低,電子信息產業力量薄弱。那么二者同為長江沿線歷史文化名城,為何南京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如此之快而重慶此產業的發展卻顯得如此單薄呢?通過對南京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情況的探討,將給重慶提供很大的借鑒意義,以加快重慶信息化產業發展。

一、南京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近幾年南京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保持著猛烈的增長勢頭,從其所占該市GDP比重(2005年占42.6%)來看,它已成為拉動南京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其產值僅次于石化產業,躍居南京五大支柱產業的第二位。2004年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達到697億元,同比增長54%,增速創南京歷史新高。2005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突破千億元,高達1028億元,增長了47.5%。預計到2010年電子息產業規模將達到1 800億至2000億元,躍居五大產業規模之首。

2005年南京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呈現的特點:(1)主要經濟指標實現歷史性的突破。2005年電子信息產業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生產總值突破千元大關,創歷史新高;(2)產品生產形成優勢布局。在產品生產上,南京形成了以電子通訊和信息類產品鏈為龍頭的優勢產品布局。其中,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和移動通信手持機(手機),以及以平板顯示器為代表的顯示器增長迅猛;(3)產品出躍。2005年,在全市年出口達5億元以上的18家工業企業大戶中,電子信息就有10家,累計出口59.60億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68.7%,拉動全市出口增長48.6個百分點。2005年,電子信息產品成了南京市銷售和出口的主要力量;(4)軟件業貢獻份額大。近幾年,南京軟件業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貢獻力度均位列第一,2005年仍是南京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5)龍頭企業作用明顯。2005年樂金飛利浦液晶顯示(南京)有限公司、南京愛立信熊貓通信公司的年產值都超過50億元。

二、南京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和途徑

南京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之所以如此之快,與政策的引導以及各種有效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1.產業政策的引導。南京是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之一,交通便利,城市聚集力和輻射力較強。并且其人才資源雄厚,大企業、大院所、大集團密集。政府把握住這些優勢條件,選準發展重心,著力開發電子信息產業,加大支持力度以加速信息產業發展。在南京高新技術產業園內,政府制訂了許多優惠政策,如稅收的優惠、房租優惠、設立個人股、設立專項發展扶持資金和創業風險基金等等,吸引了大量企業入園,形成產業集群趨勢。

2.注重科技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培育。充足的人才資源和強有力的科技力量是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南京大力培養科研人才同時也不斷吸引外來高科技人才,擁有科研機構500余所、高等院校40余家、近6萬名相關專業人才,建有各類研究與開發機構543家,計算機及通信類國家開放實驗室3個,這些使得南京軟件研究和開發機構具有堅強的科研后盾。

3.重視骨干企業的培育。培育“骨干軟件企業”是南京發展軟件產業的一大策略。骨干企業能產生很強的示范引導作用,通過其孵化服務能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形成聚集效應。目前在熊貓集團、五十五所、LG—飛利浦和南京長江機器集團等骨干企業的支撐下,南京的軟件企業數量和產業規模均占全省第一,并且在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百強中,南京就有4家企業入圍。

4.重視軟件基地建設。長期以來南京都致力于軟件園建設,如今建成的南京軟件園和省市合建的江蘇軟件園,產業規模已非同一般,吸引了大批國內軟件開發和集成電路研發機構入園,目前入駐企業已有近600家。在產業集群思想的引導下,南京軟件基地初具規模:已形成由軟件園區、大學科技園區、珠江路科技園區、南京IT產業園區等構成的軟件孵化及產業化基地;形成了電力系統自動化及管理系統軟件、電信系統軟件、制造業信息化應用、嵌入式軟件、教育軟件、系統軟件等6大軟件產品群。同時,南京珠江路軟件產業基地、江寧IT產業園、溧水中山軟件園區也在加快基礎建設和招商工作,成為南京軟件產業的新增長點。

5.注重交流與合作。南京電子信息制造商注重產品技術在國內外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強調破除地方保護,降低準入門檻,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鼓勵外資及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信息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南京引進了統寶光電、瀚宇彩欣、新華日液晶、LG飛利浦、LG電子、中華映管等一批國際一流的LCD、PDP重量級項目,使其成為規模全國領先的平板顯示器生產基地。

6.強調特色。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不一定全國最大,但一定要最特——這是南京發展其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思路。他們在自主核心技術研發、軟件產業開發、科研成果轉化上力求有所建樹,發展自主品牌。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電力、電信、教育、企業信息化等軟件產品為龍頭的一批特色軟件產品群。

三、重慶市在電子信息產業上的薄弱環節

1.地理環境上的差距。由于歷史原因,重慶地處我國西南部,它不像南京那樣處于中國東部沿海開放帶,也沒有鄰近金融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北京,某種程度上使得其高科技水平與南京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科技人才匱乏。重慶高科技人才與南京比較也存在著差距:其高校和相關專業人才的數量比南京少,從事高科技研究與開發的科研所、重點實驗室也沒有南京多,同時還有個更嚴重的現象,重慶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光電子等科技人才和高校畢業生存在“東南飛”現象,無疑加大了重慶科技人才匱乏的缺口。

3.技術層次偏低。重慶電子信息產業主要生產的是末端產品(整機組裝),其中端產品(核心零部件)小,尤其缺乏前端產品(專利設計與自主開發),并且成果轉化率、產業轉化率也偏低。

4.行業龍頭企業及自有品牌少。重慶電子信息產業中龍頭企業較少(知名的有四聯集團、朝華集團、東軟金算盤和博恩科技),并且在高科技上自主創新能力較低,電子信息產品的自主品牌少。

5.電子信息產業總量小,規模小。2005年重慶占全國GDP比重為1.62%,而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GDP的41.74%,可見電子信息產業占全國比重不到0.5%。

四、啟示

重慶可以通過后發優勢,向南京市“取經”,從較高起點著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水平,擴大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具體來說,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1.強化思想觀念。電子信息產業污染小、效益高、盈利潛力大,同時還能創造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重視該產業的發展可以降低重慶環境污染指數,保護生態環境,緩解就業壓力,優化傳統工業,加快重慶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因此,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該產業巨大的經濟價值,加大支持力度。

2.聚集人才。聚集人才的途徑大致分兩種:一是本地培育;二是從外界吸引。首先依托教育資源培訓各類專門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并注意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東南飛”,同時要大量吸引外來高科技人才,內外兼修,打造一支高素質、多領域的信息技術人才隊伍。

3.充分利用人力成本低廉優勢。電子信息產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而重慶同等程度的人力資源成本相對低于我國東南部城市。據調查,重慶IT行業平均年薪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4.9%,軟件人力資源成本低于東部發達地區30%~40%。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通過相對較低的產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

4.以軟件業為發展的核心。南京軟件業的發展強有力的證明了軟件業在電子信息產業中地位的關鍵,它是電子信息產業創收的核心力量。故重慶也應重點發展軟件業,加強對軟件業人、財、物力和技術、政策支持,加強軟件學院、軟件評測中心建設,為軟件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5.培植骨干企業。應通過引資嫁接等方式,培育更多骨干企業,扶持大型企業的發展,鼓勵中小企業發展,逐漸形成龐大的產業體系,最終實現產業集群化。

6.打造產業集群。一方面,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內加強招商引資,加大對外技術引進與合作,推出重大對外合資合作、嫁接改造項目,廣泛引進具有帶動性的電子龍頭企業,構建完善的配套協作體系和產業鏈。另一方面,通過在政策引導和服務保障上的傾斜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為實現產業集群鋪路,以保持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7.提高創新能力。在引進和吸收的同時要堅持獨立性原則,開發特色產品,發展自有品牌,減少和避免與其他城市撞車或重復建設問題。

8. 打造特色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重慶市在光電子、微電子、通信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以光電子、微電子、軟件技術成果產業化為切入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打造“數字重慶”。

參考文獻:

1.,王良元.南京市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江蘇通信技術,2005,(6):21-22.

篇(4)

筑夢:信息產業精彩起步

今年7月30日下午,參加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的部分專家學者抽了個空,在北海市幾個園區轉了一圈,驚奇地發現過去腦海里一線品牌的電子信息產品:日本三洋激光頭、長城電腦、恒基偉業光能手機……竟然已經烙上了“北海造”的印記。

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公認的最前沿、最先進、最活躍和最具發展潛質的產業。

近年來,北海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初具規模,尤其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的入駐,北海出口加工區的發展加快,以及恒基偉業、銀河科技等一批企業不斷壯大,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北海的優勢產業。

北海具有較為完善的城市配套設施,在北海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時機已經成熟。去年8月30日召開的北海市四家班子聯席會議上,自治區黨委常委、北海市委書記溫卡華提出“要用十余年時間,全力建設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其他高新技術產業共同發展的北部灣(北海)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將北海打造成為北部灣‘硅谷’!”這一振奮人心的構想出爐,當即贏得與會者的熱烈掌聲!

一年的實施過程中,北海確立了以產業園區為載體,以核心企業為支撐,以東盟市場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工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計劃,力圖用十余年時間,打造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其他高新技術產業共同發展的北部灣“硅谷”。

同時。通過開發電子信息產業核心區,拓展以北海出口加工區為重點的外向型產業聚集區,做強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大學園區,把北海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化電子信息生產和研發中心、信息交流中心。

目前,北海已初步形成了電子工業體系,擁有中國電子北海基地、銀河電子科技園、恒基偉業北海科技園、新未來信息產業園、桂能軟件科技園、北辰普卡網絡計算機生產基地以及北海出口加工區的永昶、富達興、卓群電子、愛飛數碼、曉峰電子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電子信息企業。目前企業數量增加到38家,僅今年上半年,北海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超過40.2億元,同比增長35.6%,半年就完成去年該市全年信息產業產值的80%。在今年上半年新引進的81個新項目中,電子瞎息產業項目明顯比重增大。

發展:構建產業新洼地

當然,北海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仍然面臨基礎薄弱、經驗不足等劣勢。

為解決這些問題,北海市確立了對內立足現有基礎,改善發展環境的產業發展工作思路,對外加強同發達城市電子商會組織的聯系,主動承接電子產業轉移。

記者了解到,為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北海市按照“品牌引領、產業威鏈、集約發展、要素集聚、資源共享、區城同建”的思路,依托園區的快速發展,出臺優惠政策,從財稅、審批、開發建設、人才、技術創新等方面給予園區政策扶持。

北海市還專門成立了北海市電子信息產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全面負責北部灣(北海)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規劃、管理、建設。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陸、海、空立體交通架構。

在配套服務上,通過加強行政效能建設,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聯系了一批電子信息物流企業,計劃建設電子信息產品流通專業市場,建設海陸空聯運的現代物流網絡。

積極扶持具有一定基礎和品牌影響力的企業,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的公司和企業,大力扶持一批機制活、起點高、市場前景看好的成長型企業。

不斷健全配套服務體系,積極培養一批骨干企業做強做大,增強招商引資的實際效果,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自去年以來,北海市通過依托北海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出口加工區,發揮中電集團長城電子計算機公司、冠德科技(北海)有限公司、永昶科技電子(北海)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的作用,加強與東部城市電子商會的聯系,建立對口合作關系,引進電子信息產業項目;建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積極扶持電子信息產業項目。

昔日以房地產聞名的北海悄然出現了知名電子信息產業項目紛紛扎堆的現象:中國電子集團、日本三洋、臺灣仁寶、廣東永昶、恒基偉業等知名企業紛紛進駐。短短幾年時間,北海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已經發展成為廣西首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量最大的城市。

前景:人才高地助發展

“建設北部灣(北海)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對于北海乃至廣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廣西沿海地區建設成為經濟新高地和發展新一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溫卡華說。

為解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人才不足的軟肋,北海市積極籌劃,不斷搭建新的人才高地助推“硅谷”發展。

一年來,北海通過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吸引一批國內外高素質的電子信息產業人才到北海創業,引進和培養一批電子信息產業研發、管理、生產和營銷人才。支持電子信息企業建立研發基地、創業基地、企業孵化器,吸引人才,培養人才,打造人才小高地。

篇(5)

一、承接產業轉移的新形勢、新情況

我縣根據自身區位、交通、主導產業、低成本要素優勢等,主動做好溝通對接工作,確定以抓信息搜集、抓人員配備、抓機構設置、抓年終考核“四抓”為重點,努力把縣打造成“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縣”。但隨著招商引資工作向縱深發展,產業轉移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產業轉移要求不同。隨著國家法律法規體系的不斷健全和行政執法的不斷規范,政策優惠的空間越來越小,轉移企業對承接地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當地的人力、水、電、資源等“硬”環境建設,更注重于當地的“軟”環境建設,如當地的政府效能、人文背景、社會治安、民俗民風、居住條件、就業環境、產業配套能力、園區生活配套等。二是外貿出口企業受國際形勢影響較大。我縣的電子、科技、實業等公司受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導致出口歐美、中東市場的訂單不穩定;集團受匯率影響,導致一些大單、長單不敢接;鴻興旅游帳篷怕匯率波動過大,訂單太久的根本不敢接;科技因海外市場消費力下降,訂單銳減。三是龍頭項目引進較少。我縣雖然跟蹤洽談的10億元以上項目多,但真正簽約落戶的龍頭項目依然較少。四是招工工作效果不明顯。由于許多農村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導致縣內年輕勞動力極度缺乏,雖然企業紛紛敞開大門招兵買馬,依然滿足不了需求,嚴重影響園區項目投產。五是項目用地緊張。由于土地報批、林地報批指標有限,土地掛牌程序多、時間緊,嚴重影響項目建設的進度。

二、重點招商引資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今年以來,我縣緊緊圍繞“工業立縣”核心戰略,堅持以產業為支撐,著力發展電子信息、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產業特色逐漸成型,以、、等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線纜電工,以、等上市企業為代表的數字視聽,以燕啤、娃哈哈為代表的食品飲料,特色產業集聚已揚優成勢。一是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重點推進了產業園、科技、三期、光電、實業等重大項目,加速做大做強電子信息板塊,截至目前,園區投產電子信息企業近85家,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有25家,產業從業人數達1.7萬人;圍繞食品產業,組織編制了《食品產業園規劃》,重點推進和引進娃哈哈、奕方科技、久晟生物科技等重大項目,目前食品加工企業達4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食品企業有10家。1—6月,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42億元,同比增長28%;食品加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0.1億元,同比增長32%。二是傳統產業不斷提升。通過扶優扶強,圍繞酒業重點幫扶燕京啤酒拓寬市場,1—6月,燕啤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5511萬元,上交稅收達1198萬元;圍繞冶金業重點建設了鐵礦鐵精粉生產線業,1—6月,鐵礦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6億元,上交稅收達5000萬元。三是加快推進重大項目。按照“開工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的要求,嚴格落實領導掛點幫扶制度,集中力量加快推進23個重點幫扶工業項目建設,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動態跟蹤項目進展,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確保項目順利進資、開工、建設、投產。如環球新科技再次增資2000萬元人民幣,新華南運動用品公司已建成近8萬平方米的廠房、辦公室及員工宿舍,投資5000萬美元的音響整體搬遷音響生產線,現正在全負荷生產;總投資25億元的吉都置業,現已建成18棟商業店鋪,面積達18萬平方米。

三、對全省推進招大引強工作的建議

一是出臺政策措施。在全省的宏觀層面上,出臺鼓勵產業轉移政策措施,吸引沿海發達地區企業加速轉移到我省發展,出臺鼓勵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具體激勵措施,對有功人員重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二是加大電子產業扶持力度。走廊是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縣電子信息產業所占比重達到了近一半。懇請省委、省政府在資金、政策上對我縣電子產業加大扶持,在產業布局上對我縣有所側重,實施扶優扶強、做大做強。同時,抓好資源整合,對各工業園區產業發展進行統籌規劃、統籌考慮,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產業同構。

篇(6)

關鍵詞:外資企業 電子信息 產業集群 東莞

一、基于FDI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一)群體遷入型

即政府以政策措施吸引某一家大型跨國公司進入,或某一跨國公司因為偶然的因素發現這個地區的優勢而隨后遷入,如果該地區的要素條件適合該企業的生產,則會引發原來的或新的下游配套企業投資該地區,從而逐步擴大產業規模,增強集群效應。韓國、日本、中國臺灣等亞洲國家或地區都具有這種群體遷移的特征,在新的投資地能夠快速產生集群效應。

(二)定向嫁接型

“定向嫁接”是指在具備堅實基礎、具有成群條件甚至已經產生地方產業集群的區域,定向引進外資,形成集群內本地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緊密的產業關聯,同時可以拓展地方產業鏈或彌補產業鏈的薄弱環節。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往往具有先進的技術設備與更大的市場能力,在技術、創新、知識傳播以及理念方面也具有優勢,其可以促進本地企業與跨國公司進行產業合作,提高地方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市場能力。

(三)空間扎堆型

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引資,吸引跨國公司的不斷進入,當外資企業在某一區域達到較大數量規模后,也會產生集聚效應。FDI在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強的區域聚集特征,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此模式多是因為發展中國家進行強化開放、獲取先進技術的手段。由于這些外資企業可能處于不同產業,如電子信息產業、紡織服裝業等;它們之間缺乏產業聯系以及必要的價值鏈關系。但是,跨國公司的空間扎堆蘊含著生成產業集群的機遇,一旦條件成熟,就有可能形成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產業集群并迅速成長和發展。

基于FDI產業集群的形成并不拘于某一固定模式,而應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采用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而且三種形式之間具有交叉。例如,在期初可采用扎堆式引資,形成FDI的空間扎堆,由最初的雜亂到專業化,再到本地企業的引入,初步形成集聚效應,進而更容易實現外資企業的群體遷入;或者空間扎堆的跨國公司對當地企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本地產業集群的發展,之后通過定向嫁接式引資,推動地方產業集群的技術改進和產業升級。下文以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為例,探討FDI如何推動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以及地方如何使外資具有穩定性,從而使地方產業集群能可持續發展并具有競爭力。

二、基于FDI的產業集群動力機制: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實例分析

(一)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概況

目前,電子信息產業是東莞市第一支柱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明顯。據統計,東莞市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超過3000家,規模以上企業就有1604家,占廣東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總數的32.6%,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總數的8.1%。進入本世紀,盡管受到世界經濟增長減緩等因素影響,但是東莞的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仍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近十年來,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達30%以上,高出全市工業平均增長速度近10個百分點。在2000―2010年間,產品制造業年均增長率在30%以上,比同期工業增長速度高近10個百分點。

(二)內外企業有效互動與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演進

第一階段:外資首度進入東莞,引發孵化效應。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早期,東莞市利用自己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靠近香港的區位優勢和優惠政策,以及土地和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大量引進“三來一補”型的電子信息制造企業,以出口加工貿易的模式參與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分工并得以快速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在短時間內促使地方人力資本存量急劇增加,從而引發孵化效應。

第二階段:電子信息產業初顯集群效應,驅動外資大量進入。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東南亞遭受金融危機,各大跨國公司的生產制造基地向大陸開始大規模轉移;東莞各級地方政府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加大引進國際電子信息產業資本的力度。在東莞電子信息制造業集群過程中,臺灣電子信息產業大規模遷入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階段:大規模外資引發競爭效應和示范效應。臺灣電子信息產業的“遷入”直接誘導了當時國內處于蓬勃發展的家電、電子產業在東莞的投資,也吸引了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電子信息產業資本的跟進(ODM和OBM),尤其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國際電子信息資本在東南亞的生產基地部分向東莞集結,如諾基亞、東聚、京瓷、美能達等跨國電子信息企業追加了在東莞的投資規模,這些因素引發了當地的競爭效應和示范效應。

第四階段:區內外競爭加劇,推動本地企業和外資企業加強合作。目前,東莞電子信息制造業已基本形成了港澳臺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三來一補”企業和本地企業投資等多資金來源的局面已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三)內外企業有效互動的形成機制

1、顯著的區位優勢是東莞吸引FDI的基礎條件

東莞地處珠三角開放地區,位于穗、深、港“經濟走廊”的中心。正是這種優越的地緣位置與人文環境,使得東莞的電子信息產業得以迅速的發展,因而有利于東莞在吸引FDI方面獲得更多的機遇。

2、產業發展環境為內外企業提供競爭合作平臺

一是政府通過整合市內各種資源,推動企業經營方式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提升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水平。二是建立并逐步完善服務體系,降低外資企業的經營成本,加強外資企業與本地企業的溝通與聯系,促進本地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三是創造透明公正的投資制度環境,減少外資企業的交易成本和進入的制度障礙,增加對FDI的吸引力。

3、地方人力資本是內外企業達成合作的關鍵因素

外資企業進入東莞后,本地企業能夠通過不斷地向外資企業學習,在技術、管理等方面不斷地創新,縮小之間的顯著差距,突出自己的優勢,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實現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4、內外企業競爭與合作對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影響

隨著國內電子信息產品市場的競爭逐漸加劇,利潤空間也在不斷減少,無論是對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的本地企業還是對外資企業來說,“競爭對手”的概念將遠遠超出東莞本地的范疇。然而,位置上的接近性會產生直接而且較強的競爭壓力。另外,由于長三角地區、環渤海灣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的崛起,削弱了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多年積累的優勢,本地企業和外資企業都面臨著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挑戰。這些因素可能在降低成本和提供配套產品或服務的產業鏈合作上,促進本地企業與外資企業加強進一步合作;同時推動地方產業網絡向創新網絡演進。

三、結論與啟示

從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實例可以看出,外資的確能夠成為地方產業集群的重要主體。但是,外資是否能夠對地方產業集群具有持續的推動力,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集群外部效益和地方制度成本的影響、以及本地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融合方式與程度。

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發展經驗可以得出三點啟示。一是集群成長路徑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應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采用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而且三種形式之間具有交叉。二是外資企業的分工體系越來越細,這為本地企業提供了有利的成長空間。但是,由于本地企業創新不足,始終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因此本地企業應加強創新力度,通過不斷地學習,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從而不斷地向價值高端移動。三是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不僅要看重經濟增長的速度,更要看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潛力。

參考文獻:

①朱華晟. 基于FDI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動力機制――以浙江嘉善木業集群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2004(3)

②藍慶新. 論全球價值鏈下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升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5)

③廖蔚雯,張靜.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競爭優勢比較研究[J].金融經濟,2007(14)

④謝光亞,周琦.跨國公司與北京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關系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0)

篇(7)

關鍵詞:企業;以商引商;理論

一、“以商引商”的基本內涵

“以商引商”是招商引資的方式之一,也是當前招商引資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商引商”是近年來新產生的概念,還沒有準確的定義可循,“以商引商”是某區域以某企業為主體進行招商,引進外來投資者到該企業所在區域進行相關性產業投資的行為。

從投資方式上看,新引進的企業可以獨資新辦企業,也可以與核心企業參股、控股,甚至收購、兼并。

從產品結構上看,新引進的企業大都從事與核心企業生產銷售相同或有配套關系的產品,也可生產或銷售其他產品。

從結果上看,“以商引商”大都對招商企業和新引進的企業以及所在區域有利。

從意義上看,企業“以商引商”,有利于企業合作和協作,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有得于企業更多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有利于形成企業集中和產業集群。

從原因上看,因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會產生梯次擴散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發達區域向不發達區域流動,帶動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從社會效益上看,由于相關產業鏈的構建和形成,便于區域政府從地方發展、環境保護、收入水平、人才培養等多個角度進行宏觀政策的調控和把握。但是,這種擴散效應不會自發發生,欠發達地區要想利用擴散效應發展本地經濟,必須采取主動的姿態,主動承接這種梯次轉移,與發達地區形成經濟發展的對接。如今,招商引資已經成為發展本地經濟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個地方相互比優惠幅度、比政策扶持、比政府效率等,大搞優惠政策競賽,既浪費資源又未見成效。這種以政府為主導的招商方式,由于沒有形成市場化的運行機制,效果并不理想。與“以商引商”方式相比,政府招商聲勢大、活動多、成本高、見效慢,從國內很多地區,尤其是很多欠發達地區獲得成功的經驗來看,“以商引商”提高招商引資實效的有效途徑。

區域內通過核心企業的園區建設,實現在區域內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發展鏈條,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實現整個區域的經濟整體發展。從企業個體角度考慮,區域產業鏈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帶來了成本的降低;從整個區域角度考慮,將園區內企業看作超大規模的企業集合,各子個體之間形成的范圍經濟效應帶來了效率的大大提高。

從經濟學角度考慮,結合兩個基礎理論與一個實踐案例,來說明企業“以商引商”行為理論。

二、“以商引商”的理論基礎

(一)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是指企業因擴大某種產品的生產規模或經營規模而使收益增加的現象。有觀點認為只要企業規模擴大就會產生規模經濟。實際上,如果企業不只生產經營一種產品,而是由增加經營內容或產品品種等其他原因導致規模擴大時,不會產生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產生于單一產品生產規模或經營規模的擴大,當生產或經銷單一產品的單一經營單位所增加的規模減少了生產或經銷的單位成本時而導致的經濟。規模經濟表現為,隨著企業某一產品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長期平均成本不斷下降直至最低化。依據規模經濟產生的范圍,可以把規模經濟分為生產規模經濟和經營規模經濟。

1、生產規模經濟是指工廠生產能力的改變收益遞減的現象

工廠改變產品產量有兩種方式:一是在工廠設計生產能力不變條件下,通過增減材料、工資、能源等可變成本要素來改變產量,工廠的生產能力不同,最佳產量也不同;二是通過改變工廠的生產能力來改變產量。生產規模經濟的產生原因包括:滿足最小技術效率的要求、分工的利益以及輔助生產節約。

2、經營規模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擴大,企業經濟收益不斷增加的現象

企業利用規模經濟,既可以通過單個工廠的生產規模擴大,來降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獲得生產規模的經濟性,也可以通過經營數個最佳規模的工廠來獲得規模效益,即形成相當于最佳規模數倍的總經營能力,這種大規模生產經營的經濟性又稱為多廠企業經濟性。經營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有:采購成本節約、銷售成本節約、技術開發規模效應、規模管理以及融資成本節約。

(二)范圍經濟理論

1、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是指企業生產兩種以上產品或經營兩種以上勞務時,平均成本下降的現象。日本經濟學者植草益認為,范圍經濟效益意味著追加新的物品和服務進行聯合生產要比單獨生產的成本低。

范圍經濟的形成與投入要素的多用性有關。在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有一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受技術特性的限制,生產單一產品的企業即使在最佳生產規模的條件下,也不一定能夠充分利用全部要素。企業同時生產多種具有相關性的產品,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2、范圍經濟產生的主要原因

(1)投入要素具有多重使用價值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通用機械、標準化零部件和一般原材料等要素,大部分具有多種使用功能,可以適應多種產品的生產。利用企業的現有技術裝備聯合生產多種產品,有利于減少重復投資,降低產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在制造業中還經常可以見到,生產某種產品的原材料能夠同時生產系列副產品,當在一個企業中生產多種產品時,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的使用價值。

(2)充分利用品牌優勢和營銷網絡

企業增加經營品種,可以使價值鏈中的關聯部分得到利用。例如,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培育的品牌信譽,具有擴散效應,同時經營多個產品,可以共享廣告效應和品牌效應。另外,建立了完善的營銷網絡的企業,利用專銷網銷售多種產品,可以降低平均銷售成本。如果單一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以滿足采購和銷售經濟規模要求,經營多種產品,可以分攤企業倉儲設施的成本和運輸成本,分攤收集信息的成本。

(3)效率管理的覆蓋面擴大

如果企業管理者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很強的管理能力,擴展企業的經營范圍,增加其他產品和業務,可以使經營管理者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不必增加新的投入。

3、縱向一體化

縱向一體化,是指沿著某種產品生產鏈擴展企業的生產經營范圍,在企業內部連續完成原料生產,零部件生產和最終產成品生產等各個階段的生產。企業通過前向兼并或后向兼并可以實現縱向生產一體化,也可以通過向上游生產階段或向下游生產階段擴展逐漸形成縱向生產一體化體系。縱向一體化也是范圍經濟的一種形式。

企業選擇縱向生產一體化的經濟性表現:一是獲得連續生產效率。有些產品的生產階段之間具有較強的聯系,只有保持生產的連續性才能節約投入和保證質量。這就要求生產設施的空間分布相對接近,以便于產品傳輸和產量協調。例如,鋼鐵生產線的連鑄連軋是煉鋼生產與軋鋼生產連續進行的生產方式,在縱向生產一體化的企業中完成煉鋼與軋制,可以獲得性能更優秀的鋼材。二是節約交易貿用。所謂交易貿用是指企業尋找交易對象、談判、簽訂合同、監督合同執行以及為解決合同糾紛支付的法律費用等。交易費用理論的奠基者之一科斯曾作如下定義:“為了完成一項市場交易,必須弄清楚誰是某人與之交易者,必須通告人們,某人愿意出售某物,以及誰愿意在何種條件下進行導致協議的談判、簽訂合同并實施為保證合同條款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檢查,如此等等。”在市場上,企業購買原料和中間產品以及出售自己生產的產品,都要尋找出售者或購買者,要談判確定價格及質量、確定交貨期、監督合同的執行等等,這些交易活動都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縱向一體化的企業連續生產原料、零部件和產成品,通過內部計劃控制協調各生產階段的比例關系,因而不必進入市場采購投入要素或銷售產品,從而節約了交易費用。三是節約信息費用。位于某一生產階段的企業為了確保自己的經濟利益,必須關注上游生產階段的企業成本、質量和品種,也必須關注下游生產階段企業需要什么。當上游生產階段的企業數量和下游生產階段的企業數量較多時,企業為獲得相關信息而支付的成本水平也較高。在縱向生產一體化的企業中,由于相關的生產環節同屬于一個利益主體,因此,為內部信息交換提供了方便條件,外部信息進入企業后,也立即轉換為內部信息,沿著生產鏈依次向相關生產階段傳遞,形成信息流程優勢,節約收集信息和交換信息成本。四是強化控制能力。在縱向一體化的企業中,上下游生產階段被控制在同一管理機構下,實施統一計劃。這樣,各個生產階段所生產的產品質量更易于直接監督和檢查,相關生產階段所提供的服務也更為平衡和確定,從而可以確保重要投入要素的穩定供給,保證生產的連續性。

如果把縱向一體化視為范圍經濟的一種特殊形式。企業組織的內部經濟主要來自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范圍經濟獨立于規模經濟又受到規模經濟的制約。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范圍經濟是擴大了的范圍經濟,因為獲得規模經濟,表明企業采取了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方式,以最優組合方式同時生產經營多種相關產品,所產生的范圍經濟才具有倍加的效果。反之,如果企業是在規模不經濟的條件下同時生產多種相關產品,那么,可能會產生兩種效果:一是企業平均成本曲線有所下降,獲得一定的范圍經濟;二是多種產品生產加劇了規模不經濟,使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上升,出現范圍不經濟。在規模經濟顯著的產業,企業既追求規模經濟又追求范圍經濟時,企業的規模就會非常大。

三、恒基偉業“以商引商”的案例

(一)恒基偉業“以商引商”的背景

恒基偉業“以商引商”的背景是在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新背景下產生的。電子信息產業目前是我國第一支柱產業。從規模看,中國信息產業收入已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從全球的情況看,目前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加速向中國直接轉移。近幾年來,全球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分布向亞洲地區擴散的趨勢日益明顯。2000年亞太地區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占全球的比重為17.7%,而2004年已超過30%。隨著國外電子信息企業向中國轉移的加快,國內發達地區承接能力趨于飽合,高科技產業升級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電子信息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浪潮已經到來。這就為中西部經濟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沿海地區就承接了國外轉移來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了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沿海大城市在實現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水、電、油、氣、運輸等企業運作所必需的基本設施的供應捉襟見肘,資本邊際效益下降,很自然地要向內地轉移、擴散。此外,近年國家有保有壓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對沿海發達地區加強了土地、貸款等約束,也是高科技產業“走西口”的重要原因。

鑒于西部地區的自身條件,目前雖然還不可能像沿海地區那樣全方位、大規模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但通過招商引資大力引進龍頭企業,逐漸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最終將提升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發揮西部的自身優勢,振興區域經濟。

(二)恒基偉業“以商引商”情況

2000年廣西自治區開展“百企入桂”活動,充分利用少數民族自治政策、沿海開放地區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政策,努力提高入桂企業在廣西的比較利益,優化投資環境,降低入桂企業的投資風險,各部門密切配合,使之真正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堅強后盾。這些舉措與北海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配合,對恒基偉業產生很大的吸引力。

恒基偉業在北海投資興辦科技園的初衷是:抓住電子信息產業國際轉移的契機,利用工業園的低成本優勢和政策優勢,吸引外資和內資企業。建立集外向型加工制造和自主研發生產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形成集群效應,建成中國西部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并為北海市發展園區經濟,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推動工業結構調整的宏偉規劃做出貢獻。同時依托北海這個條件優厚的發展平臺,恒基偉業的技術實力、核心競爭力以及企業的綜合能力獲得更大的發展。恒基偉業的想法得到了北海市委、市政府的認可和大力支持。

2003年4月,北海恒基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北海恒基偉業科技園按照品質超前、低密度建設高科技園的設計原則,以及將人文環境、園區景觀與研發空間和生產環境有機結臺的設計理念進行建設,現已成為北海目前基礎設施完備、管理科學、服務配套的,集研發、生產、商務、生活、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高科技產業園區。北海恒基偉業科技園作為北海工業園的高科技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地,目前以恒基偉業為主體,通過先期的招商引資,已經引入美國和香港等企業入駐,另外幾家美資企業也到園區考察,表達了入園的意向。目前,北海恒基偉業科技園在規模上、廠商實力、企業品牌等方面暫時居于廣西開發區的前列,并正在積極探索了適合北海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途徑。計劃到2010年,科技園企業發展到100家,年產值突破300億元。扶持一批信息產業大型企業,10家企業進入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群。在新型通信終端、手機研發設計、通信軟件開發、增值業務平臺、光器件、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與模塊設計與研發等領域有重點發展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中小企業,增強產業鏈的創新動力,繁榮產業鏈。

在整個北海恒基偉業科技園中,存在著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地方政府、恒基偉業、科技園、入區企業等,他們在各自的職責內為整個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

從圖1可以看出,恒基偉業和廣西北海的結緣是相互合作雙贏的結果。北海恒偉業科技園的啟動和建設,是“以商引商”的一次成功嘗試。次做法獲得成功的原因得益于企業主導型經營和“以商引商”的發展模式。

四、企業“以商引商”行為的理論分析

(一)“以商引商”的概念

以商引商是某區域以某企業為主體進行招商,引進外來投資者到該企業所在區域進行相關性產業投資的行為。

(二)“以商引商”的行為分析(見圖2)

1、主體――核心企業

“以商引商”中通過一個企業作為招商主體,這個企業稱為核心企業。核心企業往往是某個行業或是某個地區中發展的佼佼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優勢:

一是主導企業一般都有眾多的配套企業和合作廠商,許多企業之間有多年的合作關系。如果有新的投資和發展機會,配套企業和合作廠商一般會隨主導企業而動。

二是只有企業最了解企業的需求,因此企業辦工業園區或科技園區,從園區規劃階段就能完全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園區發展目標定位上、在設施配套等方面更適合企業的需要。

三是企業之間的契約關系具有更強的約束力,相對于某些地方政府多變的政策,以及人為因素,企業的招商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四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更擅長做市場營銷,在招商方式上也更加靈活多祥。

五是企業與企業同在一個圈子里,溝通起來更容易,也容易達成共識。許多企業家之間有多年的交往,因此在招商引資方面。友情、親情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六是核心企業入住園區的主要形式是整體遷入、直接進駐;投資創辦子公司,納入企業發展重點戰略;合資創辦子公司,協調利益實現共贏。

核心企業作為企業“以商引商”行為的主體,研究的關注問題有:企業進入園區前發展與管理;企業進入園區后發展與管理;進入園區后管理與效益的縱向對比;作為核心企業的現有問題。

2、載體――園區

目前而言,企業以商引商行為主要仍依托于地方政府的劃撥開發區域為開發主體區域,如經濟開發區內的專門項目區、地方政府的集中開發區域等。這點與普遍的開發區招商引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國園區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政企合一型,特點是園區管控者兼具管理者與開發商的雙重功能:園區管委會與開發公司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或交叉兼職。如今仍有部分地方自辦開發區采用此模式。

二是政府主導型,即由作為政府派出機構的管委會或管理局來主導園區的開發并負責對園區進行管理。它是我國目前園區的主要類型,如各地大多數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保稅區等。

三是企業主導型,即由一家企業或設立一個企業來全面承擔園區的綜合開發與管理。北海恒基偉業科技園屬于第3種類型。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以商引商”行為。

園區作為企業“以商引商”行為的主要載體,其管理運營中的主要問題有:園區發展內外部環境分析;園區發展戰略;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園區環境保護發展。

3、協助者――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作為園區的政策制定者、監督者,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它對整個園區及“以商引商”行為主要是指導和協助作用。它在整個“以商引商”行為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充分發揮政府的指導、激勵和服務作用;充分關注區域發展中各個因素的協調,經濟發展、社會效益與環境保護持續發展的協調。

4、參與者――入區企業

入區企業作為整個“以商引商”行為的參與者,成為整個園區發展的重要承擔者、整個產業鏈的主要運營者,其關鍵的問題在于:“以商引商”行為過程中對入區企業的界定與選擇。

參考文獻:

1、陳章武等.管理經濟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王勇,騰如冰.產業集群的演化規律與可持續區域競爭力研究評述[J].集團經濟研究,2005(7).

3、錢志新.產業集群健康發展應把握三個問題[J].宏觀經濟觀察,200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专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蜜桃| 真人插b免费视频播放|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四十路の五十路熟女豊満| 日产学生妹在线观看| 我国产码在线观看av哈哈哈网站|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 av性天堂网| 99视频有精品视频高清|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亚洲人ⅴsaⅴ国产精品| 欧洲裸毛bbbbbxxxx|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 国产性色强伦免费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大全下载| 69风韵老熟女口爆吞精|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无广告|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电影| 狼人无码精华av午夜精品 | 无码人妻h动漫|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