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3 04:26: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德育工作,推進素質教育所必須的。充分認識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緩解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危機,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如何能更切實的進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了必須要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這一群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心理狀態較為復雜,變化也較大,其心態既不同于入學前的高中時代,也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在校生,這是因為他們剛剛跨入大學校門,在生活環境人際關系學習方法等方面都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這一時期心理方面產生的問題也比較多,如不能及時加以解決,則對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都會產生消極影響。我國過去只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單一的教育模式和簡單的教育方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因此,創造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新模式、新途徑和新方法,既是我國教育理論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教育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大學教育重中之重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套方法和技術,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先進的和科學的教育觀念。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己開始受到我國大學的重視,但目前它在一部分大學中仍只是形式而已,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都是單獨作戰,與大學其他課程內容并無聯系。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對心理健康實質內涵的認識有所偏離;另一方面來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即心理健康問題應由心理工作人員來解決而不需要與其它部門進行合作。隨著我們對心理健康實質的深入研究與理解,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大學教育應有的必要之一。隨著這種觀念的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將最終成為高校整體工作的組成部分之一,二者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形成一個良好的教育體系。從國際和國內的形勢看,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將逐步融入普通教育,雙軌合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二)構建大學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要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還應注重學校生態環境的建設和完善。首先,樹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通過教育糾正學生的缺點、培養優點,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能力和社會道德,使大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地發揮并把生活幸福作為高校教育奮斗的目標。其次,優化校園環境,通過綠化、建筑等美化校園。注重學生在校生活的生活質量的改善,特別要關注貧困生,通過提供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崗位等方式予以幫助,使他們自強自立,順利完成學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愉悅其身心,提高其校園生活的滿意感,同時還可以通過板報、廣播、社團活動、以及心理健康活動月等來宣傳積極的心理健康內容,引導大學生發揮自身的力量和潛能,預防心理問題,促進心理健康。
(三)完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結合本校大學生特點,以圍繞大學生健康成長為第一目標制定切實可行且科學的規劃。
1、行為規范教育
行為規范教育不但影響一個人的為人之道,更能影響一個人以后的綜合素質,由于應試教育的傳統思想影響,當代大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有許多不足之處,表現出一些不良現象,如不良網絡行為、抄襲、不誠實、浪費、感情用事等等都是行為教育和道德教育問題。隨著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增多和復雜化,進行大學生行為規范教育刻不容緩。
2、提高適應與創新能力
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當代大學生成功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大力開展學生創新教育,是各個大學適應時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內容。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生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論是對國家、民族,還是對大學生個人的健康發展、成功就業等都是極其重要的。
3.個性培養
健全個性的培養和教育大學生健全個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內容,其主要標志是: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自我修養,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積極的自我觀念等等。
4.社會關系的培養
人際關系和正確的婚戀觀教育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問題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維持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條件之一,也是當代大學生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大學階段正處于性生理機能成熟而性心理發展相對滯后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婚戀觀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重點之一,影響著大學生今后的生活與成長,如何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各大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事實證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根據實際需要研究出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摘 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構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環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主要包括組織體系、隊伍體系、課程體系、活動體系、 心理普查、建檔及咨詢體系、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和心理健康科研工作等,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 體系 構建
1 工作目標與思路
著力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通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設施,以“5?25――我愛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為主要載體,廣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大力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強化心理健康意識;通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及時化解心理疑惑,預防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加強社會價值的行為規范,助推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
2 黨委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組織、設施健全
2.1組織體系健全
學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主管學生工作的學校黨委副書記擔任組長,學工部長、心理學教研室主任擔任副組長,各分院黨總支書記為組員。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簡稱心理中心),負責組織、策劃和實施全校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建檔、研究及教育,并指導學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互助協會和朋輩心理熱線;二級學院設立心理輔導員,具體負責本院系的心理工作,與學校的心理中心呼應,形成工作協同機制;三級班級設置心理委員,負責落實校、院的各項心理工作。四級建立心理危機轉介機制。與當地的精神衛生醫院建立聯系,防止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2.2硬件設施完備
心理中心占地面積720平方米,設有心理咨詢室、沙盤治療室、心理測驗室、團體咨詢室、宣泄治療室、行為訓練室,放松治療室、基礎心理實驗室、圖書資料室、接待室、辦公室和宣傳欄。配有心理測試電腦21臺,裝有70多個心理測試單機版和網絡版軟件及各種心理訓練軟件,購置普通心理實驗儀器17臺,生物反饋儀2件,音樂治療儀、腦電波治療儀各1套,總投資100萬元。
2.3師資隊伍專業
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給心理中心配備2名專職教師,負責全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心理教師有心理學及其相關教育背景,具備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同時邀請心理教研室有資格證的老師兼職做心理咨詢,為學生排憂解難。二級學院的心理輔導員具備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定期組織培訓,鼓勵考取國家級心理咨詢證書,建立職業化、專業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3 課程體系
一是開設了公共必修課。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完整的課程計劃、大綱和教材,課程設置1學分,全校學生必修,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和心理教研室的老師共同授課,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是一種以“體驗性”教學為主的教育,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或設計專門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參與中體驗,在感悟中獲得成長的經驗[2]。確保了大學生在校期間系統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心理健康觀和自我心理保健意識,獲得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與技巧,促進學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心理素質。
二是開設選修課。開設了“面對抑郁”、“變態心理學案例”、“青年心理極其調節”和“現代社會心理學”、“愛情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成功心理學”、“心理學英語”等選修課,每年有近一半在校生選修,豐富了大學生的心靈世界。
4 活動體系
每年組織“5.25――我愛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
一是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分享陽光,分擔風雨”心理情景劇大賽、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影片賞析、學校十佳心理使者和優秀心理使者評選、大型心理趣味運動會,制作心理宣傳欄、心理漫畫展、心理微電影,世界睡眠日條幅簽名儀式,“給你一只手”公益活動、“愛的抱抱”愛心活動“畫心情”書畫比賽,征集心理格言軟筆、硬筆書法作品、“心理歷程”文章、最美笑臉征集等系列活動。
二是發行心理期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刊――《心晴》已發行4年。該刊物著眼于普及心理常識,刊登“美麗心靈”主題征文優秀作品,解答熱點心理問題等內容。
三是校報開辟“心理平臺”專欄。每期校報安排心理指導老師撰稿,分析學生心理案例,介紹心理健康知識。
四是開通了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網站設有“心聞快報”、“心靈雞湯”等專欄,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介紹自我心理調解的方法。
五是拓寬心理信息傳播渠道。開通了心理骨干QQ群、飛信群、微信圈,利用學校廣播站定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5 開展心理普查、建檔和咨詢工作
每年新生入校后,逐一接受 SCL-90和UPI問卷普查。發現異常者,由心理指導老師單獨約談,結合心理委輔導員和班級心理委員平時觀察,最后確定是心理問題重點人的建立重點學生追蹤檔案,同時指定本班或本寢的同學作對該同學進行心理幫扶,實行動態監測。對于心理問題嚴重的同學及時進行轉介,防止重要的危機事件發生。
在日常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咨詢,根據情況采用個體和團體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
6 心理科研工作
心理中心的老師在工作過程針對發現的問題進項課題立項、發表文章,有力的支持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苦、長期的工作,需要形成“全員參與、全過程教育、全方位服務、全面覆蓋”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體化、教育主體的多元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樣化[3]。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駕護航。
摘 要 針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本文結合作者實際工作情況,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成因,提出構建網格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過橫向建立課程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縱向完善層次性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加大投入力度,營造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氛圍等方式大力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體系 網格
大學生是處于人生重要轉折期的特殊群體,他們生理發展漸趨成熟但心理卻未達到真正成熟。①在競爭激烈的21世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和諧校園建設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系著學生的成長成才、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更關系著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這樣的形勢下,要求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實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健康的人格。基于此,筆者結合實際工作案例和有關調查數據,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了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需求,以期改善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更加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1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成因分析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引發的自傷現象屢有發生,據各大高校新生心理測評數據顯示:大一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大約占學生總數的8%左右,且該數據有上升趨勢。筆者以國內某大學學生為對象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調查人數98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60人;研究生48人,本科生50人。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心理很健康的學生比例占31.6%,認為自己心理比較健康的占62.2%,83.7%的受訪學生承認曾受到心理問題困擾,而在調查人群中,對于“你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來自于哪里”的問題,67.3%的學生選擇了人際交往壓力,59.2%的學生選擇了學習壓力,72.5%的學生選擇了情感問題,80.6%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壓力,35.7%的學生選擇了家庭原因,43.9%的學生選擇了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20.4%的學生認為如果身邊的朋友存在心理問題自己會受到影響。調查結果表明,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的求助主動性較差。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掌握工作的主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況
自2001年以來,國家教育部、團中央等部門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并進行了全面部署。全國各高校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和優勢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心理教育工作體系和平臺的整體構建,以及專業化心理咨詢師隊伍、心理輔導員隊伍,學生骨干隊伍等多維工作力量的發展不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并通過開設各種講座、建設心理健康網站等形式系統預防,綜合服務,精細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但目前國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研究依舊存在“短板”,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主體力量不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客體缺少參與熱情等。調查顯示,只有24.5%的學生明確表示遇到心理問題時會主動求助,60.2%的學生僅表示可能會求助,其他學生均表示不會求助。如何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從根源上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擾,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防患于未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筆者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向專業化、普及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強。
3 構建網格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力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這種情況在全國高校中普遍存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缺失與不足需要我們正視,更重要的是要不斷付出努力,改善現狀。筆者認為:構建網格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網格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橫向建立課程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縱向完善層次性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全面營造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氛圍。
3.1 橫向建立課程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近年來,高校普遍開設心理學范疇公共限選課。以某大學為例,開設的社會心理學、戀愛與婚姻等心理學相關課程均受到在校生的普遍歡迎,每學期選課均為爆滿。筆者調查顯示:約86.7%的學生上過或想上心理健康類的課程,76.5%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將心理健康知識類的課程列為大學必修課,69.39%的學生獲取心理學知識的途徑是看書或上網獲得信息,只有3.06%的學生表示自己曾通過系統的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涵蓋“在我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提供參考意見”、“解答一些思想問題”、“介紹一些為人處世的經驗”、“介紹和開放校內外資源”、“在我難以自我控制時給予警醒”等內容。這充分說明學生對心理學知識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并且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極大地信賴感和期望值。
而現狀是,高校當前開設的心理學限選課、不定期的心理學講座等課堂容量無法完全滿足全體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求。且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具有隨機性、長期性等特點。只有通過設置橫向到邊的心理學課程,普及科學的心理健康知識,才能讓心理學知識長期、穩定的伴隨大學生的成長。心理學課程體系建設應注意根據學生年級從低到高依次實施通識教育、活動教育、專題教育及提升教育,以增強知識層面與學生需求的匹配度。同時,還要加大對心理學課程師資力量的建設,滿足課程講授的需求。
通過專業化的授課,學生可以系統掌握科學的心理健康知識,能正確看待自身心理健康狀況,使他們消除對心理學的陌生感,增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而系統的掌握基本的心理調適方法,可使大學生在需要心理自助或心理幫扶時能及時有效的做出正確判斷并付諸正確的行為,達到既能自助也能助人的效果,更能較大的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3.2 縱向完善層次性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大學生心理問題有不同層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大區別。有明顯抑郁、自殺等傾向的個案需要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從專業角度介入,由具體事件引發的偶然性心理障礙也許只需要同齡人的開導幫助。調查顯示,當面臨壓力或煩心事時,67.34%的學生愿意向朋友訴說,41.83%的學生愿意選擇自己認識或了解的老師進行心理咨詢,58.17%的學生愿意選擇完全不認識的老師或專家進行求助。而有65.3%的學生明確表示當自己遇到心理問題時不會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求助。因此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具有不同層次的制度、團隊和載體,縱向設置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縱向的層次性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主要包括: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應具有專職教師,并具備臨床心理治療的實踐經驗以及從事心理專業教學研究的能力,總體掌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情況,整體規劃和安排心理工作;學院輔導員、班主任、研究生導師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個性特點、學習工作及人際交往狀況等了解較多,應當具備基礎的心理學知識,作為兼職心理老師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交往、適應和發展等方面面臨的一般性心理問題,并具有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應急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班級和宿舍層面應設有心理委員和心理信息員并做好對他們的培訓教育,重視他們的作用,建立學生之間的互助機制,通過開展朋輩互助、同伴教育,建立心理工作一線的監督和預警機制,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控制心理危機的發展。②
縱向分層的工作體系,為學校動態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現狀創造了多渠道的空間和途徑,也為大學生尋求心理幫扶提供了最順暢最人性化的渠道,為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3.3 加大投入力度,營造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氛圍
盡管大多數高校均設有專門機構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我國心理學研究和教育整體起步較晚,目前其在校園中的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在不愿意求助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學生中,25.76%是因為害怕暴露自己的隱私,34.84%是因為不知道心理咨詢中心的聯系方式和預約方式,還有39.4是因為不相信心理咨詢可以解決問題。此外,35.71%的學生不知道“525”的含義,只有29.59%的學生參加過心理活動,50%的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和心理咨詢中心的宣傳了解中心的辦公地點和聯系方式,但仍有38.78%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心理健康求助要求,因此不關注也不知道心理咨詢中心的聯系方式。這說明大學生群體對心理學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對用心理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缺乏信任,有些甚至完全不知心理學是什么,更不能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氛圍營造。加強對專兼職師資隊伍的培訓,提升學校整體教師隊伍的心理學素養,尤其不可忽視對專業教師和研究生導師的心理學教育。學校同時應重視心理健康協會等學生社團的作用,并依托他們,以充分開展各類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心理活動為載體,提升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力。
此外,大學生心理健康除應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以外,還需要家長、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應當在做好校園內工作的前提下,盡可能爭取更廣闊的平臺和更豐富的資源,通過新生家長見面會、個別溝通等方式多與學生家庭建立聯系,讓更多的人和機構關心和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參與到實際工作中來,形成良性的工作氛圍和工作機制,共同為大學生打造輕松、愉快的心理成長空間,讓健康的心理伴隨大學生成長成才。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均發生深刻變化。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對人們的社會心理產生強烈沖擊。對于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乎自身的成長成才,也影響高校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構建行之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高校共同關注的焦點。
一轉變教育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度被人們所忽視。擴招帶來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加、不良社會風氣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多元的沖擊等,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狀況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社會對大學生的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以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惡性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當今社會人才的競爭不僅是知識、技術和能力的競爭,更是個體心理素質水平的競爭。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以及發展的基礎,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構成中的核心成分。高校應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觀,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納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建立全面素質教育的理念。
二強化組織建設,構建“校―院―班”三維一體的心理健康體系
堅強的組織領導、完善的制度體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則難以落到實處,難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化、制度化和長效化。高校應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領導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體系之中,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給予專項支持,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運行。
一是在學校層面應成立一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負責組織、策劃和實施全校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建檔、研究及教育,并指導學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為“中心”劃撥專項經費,配齊配強心理學專業師資隊伍,設立專門工作場所,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校的順利開展。
二是在學院層面成立二級“心理健康輔導站”,配備專門指導教師,具體負責本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工作。由于辦學規模的日益擴大,高校大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單一校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新形勢的需要。因此,應成立學院層面的二級“心理健康輔導站”,與校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形成工作協同聯動機制。
三是在學生班級班委中設置“心理健康委員”,負責落實學校、學院的各項心理健康工作,建立“校―院―班”三維一體的工作機制,實行了各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無縫對接,使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層層落實,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
三以學生為本,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路徑
1建立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當前國內高校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主體是輔導員,而輔導員的專業背景復雜多樣,具有心理學方面專業的輔導員則尚顯不足。專業的不對稱性和絕對數量的不足性,要求高校必須立足現有的輔導員實情,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專業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培養一批具有國家專門機構認證的心理健康咨詢師,建立一支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專家化隊伍。
為此,學校應依托校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對各二級學院的“心理健康輔導站”負責老師開展集中性、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項培訓。通過訓,確保學院“二級心理輔導站”指導老師均具備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對專業水平較高的指導教師,學校資助其考取“國家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通過內部培養一批專業化、職業化和專家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2采取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一是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堂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應根據師資力量開設全校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或選修課,面對全校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態化、穩定化和持續化。
二是開設心理知識專題講座。不同性別、年級和家庭環境的大學生,其呈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對心理知識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譬如,大學新生主要存在大學學習與生活的心理適應性問題;大二、大三年級學生主要面臨發展方向模糊、人際關系緊張、情感戀愛困惑等心理問題;大四學生主要存在就業壓力、擇業困惑、社會角色轉變等心理問題;貧困生內心自卑,缺乏自信問題,等等。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中出現不同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三是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朋輩輔導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與支持,提供一種類似心理咨詢的幫助。研究發現,多數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最先向朋友傾訴和尋找幫助,極少數人尋求專業的幫助。因此,學校各級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從中招募一批熱心助人、熱愛心理的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通過強化培訓,讓朋輩心理輔導員了解心理健康基礎知識,掌握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識別,提高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能力。讓更多的學生成為高校心理咨詢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
四是個體咨詢與團體輔導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個體咨詢能夠有針對性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由于高校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單一的個體咨詢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對于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共性問題,團體輔導則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五是積極開拓學生“第二課堂”。形式新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高校可以開展心理話劇比賽、心理電影觀賞、心理沙龍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3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社區
學生社區是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社區里學生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思想狀況等更加趨于具體真實。當前國內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與咨詢機構多與學校行政機構設在一起,物理距離上遠離學生社區,在學生社區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相對薄弱。
隨著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高校應在學生社區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站”,并在學生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宣傳、普及、教育及咨詢活動。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一步貼近學生、融入學生,縮短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和學生的參與性,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拓展學生社區的育人功能。
四以預防為主,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預警機制
完善的危機預防機制,是杜絕大學生心理健康惡性事件發生的有效途徑。首先,掌握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規律,做到科學防范。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事件的發生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并非是偶發事件。學業困難、家庭貧困、家庭重大變故、季節環境因素、男女情感破裂等,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了解和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的發生發展規律,主動介入、提早防范,把危機控制在萌芽狀態。
其次,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實行動態監控。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自身認知水平的改變,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在新生入學時,對全體新生開展一次心理健康狀況測試,了解每位學生的氣質類型、人格狀況、性格特征等,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同時,對篩查出具有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對其進行專門輔導,解除心理危機因素。此外,將學生的家庭成員情況、經濟條件以及不同學期的學業狀況一并納入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實行動態監控。通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較好地實現了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狀況的早監測、早評價、早預防、早介入。
再次,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轉介機制。高校開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運用心理學原理與方法,對學生在學習、生活和適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輔導與教育,旨在化解大學生的心理矛盾、發揮其心理潛能,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而對學生出現的嚴重心理障礙或重性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等,學校不具備治療的資質和條件,必須與當地醫療機構密切配合,開展早鑒定、早轉介、早治療,避免更嚴重的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因此,高校應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鑒定與轉介機制,防范危機的蔓延和造成更大的損害。
五優化人文環境,發揮文化育人“軟實力”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受學生自身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積極向上的人文氛圍,對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與感染的作用。高校應加強校園規劃和環境治理,注重人文景觀設計,凝練學校人文精神,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的“軟實力”。
摘要: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著眼于當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結合高校大學生的實際,強調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動地適應,而應積極主動地去建構,在合作與和諧的氛圍中,開創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新局面。提出解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具有現實意義的途徑,幫助高校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關鍵詞: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的概念也從一開始的身體健康沒有疾病發展到現在的不但身體健康、還要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等。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更是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此,高校需要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體系,努力培養一批適應學校和社會發展的心理健康人才。
一、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概述
社會建構論是當代西方心理學中的一股重要學術思潮。它認為知識不是一種科學發現,而是一種社會建構。社會建構論心理學(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會建構論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學中的反映。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認為:
第一,人的認識過程是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而不是被動的反映過程。個人描述、解釋、說明他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過程是建構的過程。
第二,從社會建構的觀點來看,心理現象存在于人與人之間,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對話、協商、沖突、修辭等社會性過程,是人際互動的結果,是社會建構的產物。
第三,心理狀態、心理過程要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語言是現在的,一切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都是建構的。
二、社會建構論心理學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從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強調建構積極、主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氛圍。
積極、主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氛圍需要高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5.25心理健康月活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活動、大型心理情景劇表演活動、心理健康測試活動、心理圖片展示活動、心理電影賞析活動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建構積極、活躍、健康的校園氛圍,對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件提供良好的基礎。
第二、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強調建構溝通、對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過程。
有了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相互溝通、相互交流、不斷互動,在溝通、交流、互動中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是不斷變化的,需要不斷調整的。大學階段對于大學生來說有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正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的過程中解決自身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通過和大學生不斷的溝通、交流、互動,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基于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
基于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正是要在積極、主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氛圍中,體現溝通、對話、交流、互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過程。
第一、在建構的溝通對話思想中促進學生自身不斷學習心理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課下交流互動能夠學到許多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在學習和互動中,不但獲得了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還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能夠幫助大學生在遇到一些心理問題時,自己或求助于他人進行很好地處理。
第二、在建構的溝通對話思想中促進家長與學生的溝通,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大學生雖然已經從中學階段進入大學,但還未真正接觸過社會。他們雖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但卻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他們不僅需要學學的課程知識,更需要在父母、家庭的幫助下,在和家長的溝通互動中,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學會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
第三、在建構的溝通對話思想中增強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交流。
在大學校園里,學生接受各個科目門類的教師傳到授業解惑。大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的是與教師會自己的溝通對話。在溝通對話中教師更多地了解學生,學生更多
的學習成長。
第四、在建構的溝通對話思想中,媒體盡量摒除負面新聞的傳播,多給學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大多數人傾向于關注負面的東西,新聞報道更是如此。很多負面的新聞報道最能博人眼球,而正面的、積極的新聞報道看得人相對較少。鑒于此,需要媒體在溝通對話的氛圍中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媒體環境。
第五、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作用。
在建構的溝通對話思想中,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大學生心理
健康教育活動,指導學生更多地掌握心理知識,提升心理水平。
在建構的溝通對話思想中教育行政部門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個凸顯的位置上,給予政策、資金的支持,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
如此,在學生、家長、教師、媒體、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等多方面的溝通協作的基礎之上,構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定能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長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安徽 淮南 2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