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5 04:17: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現代社會關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采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間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于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的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鑒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夸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贊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美國中小學參與心理咨詢的人員有如下幾類人:有關的醫療專家、健康專家、教育專家(包括教育專家、學科教師、特殊教職人員、資源人員)、行政人員、學生、家庭成員和學校協助部門等。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我分管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詢室了解情況,我發現我班學生×××徘徊在門外,我覺得應該幫助他。于是經常找他閑聊,了解到他因學習壓力過重,致使學習緊張、焦慮,成績下降,進而產生自卑心理,結果惡性循環。找出癥結后就能“對癥下藥”,我與他分析原因和尋找解決的辦法,他初中成績拔尖,父母期望過高,高中基礎不扎實,學習競爭激烈,一時無法擺脫失敗的困惑,便產生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無法靜下心來學習。我提出如下幾個解決辦法:一、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二、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三、調整心態,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四、學會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經過多次的心理疏導,他的情緒終于較為穩定,成績也穩步上升, 2 0 0 2年高考總分取得631分的成績,各學科中最高分是語文659分,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試論中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趨勢

論文關鍵詞: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趨勢

論文摘要:近十年來,中國學者對軍校學員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徑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是:理論水平較低,指導實踐不力;專業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規范;消極傾向顯現,研究不能全面發展;地區間差異大,整體水平偏低。今后的研究將更廣泛而普遍的開展,并建立完善的理論體系,指導實證探索;總結已有研究成果,進行針對性教育;多種方式相結合,繼續探索發展性的教育模式;深化研究,全面推進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教育體系,創新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學者所進行的多項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發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軍校學員具有軍人和大學生的雙重身份,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參戰人員要承受高強度的體力和精神負荷,面臨更強烈的心理壓力,要求具有高負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勞、干擾能力等心理素質。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軍校學員良好的心理素質,防治心理疾病,維護軍校學員良心理健康的任務刻不容緩,但由于學科建設和培訓制度遠遠跟不上實際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沒有經過專業化、系統化自理學知識培訓的情況下便倉促上崗,開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體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開。

一、中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問題

中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盡管在近年來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歷史短、起點低,研究基礎和研究力量比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

1.理論水平較低,指導實踐不力。中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論性研究方面的問題表現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爭鳴類的研究少,發展層面的研究少,服務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相脫節,導致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缺乏有效指導,從而使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因脫離實際而價值不大,使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因缺乏科學指導而盲目運轉。總體上,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水準不高,低水平的簡單重復現象嚴重,缺乏系統的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

2.專業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規范。由于某些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較低,特別是缺乏相應行為規范的約束和指導,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失控現象時常發生。在實踐性研究方面表現為:研究對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結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準確性,研究變量失控性,數據統計隨意性等。目前中國對軍校學員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鑒國外現成的量表作簡單的調查和一般性驗證。在選擇研究的工具上,國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試)、16PF(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EPQ(艾森克人格問卷)等,其中MMPI在近幾年用得比較廣泛;國內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來自國外,主要有SCL-90(心理衛生自評量表)、16PF、EPQ、SAS(焦慮自評量表)、生活事件調查問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樣本量僅為1388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心理素質也在發生著變化,這類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漸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質疑。

3.消極傾向顯現,研究不能全面發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前中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現了一些消極的發展傾向,導致研究不能全面的發展。如個別化傾向、醫學化傾向、片面教育化傾向、萬能化傾向等等。咨詢和治療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學校將學生視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醫療的方式對待那些心理問題并不嚴重的學生。最后,一直都有學者在探討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關系的問題。但研究者多從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道德建設的影響角度出發,分析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道德建設的工具價值,沒有把兩者放在宏觀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的終極價值缺乏關注,在模式構建和機制創新上探索較少。

4.地區間差異大,整體水平偏低。當前,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國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等地已進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與實踐,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國而言,其研究分布廣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對集中在經濟、教育比較發達的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研究力量相對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來選擇研究對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機構(主要為研究所和軍校)的城市,當地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就能受到較多關注。北京、廣東、浙江、上海、江蘇這些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東南沿海等地區研究數量明顯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數量少的地區其研究水平還處于基礎階段。

二、中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趨勢

今后一段時期,中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將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對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會日益深入和廣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理論體系,指導實證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經歷理論探索階段,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關于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標準等理論一直是研究者關注較多的問題,這些理論建構雖說沒有完善,但基本上已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相信今后一段時期,這些理論體系將更加完善。正確的理論,必然要指導實踐。目前,中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實證研究的道路,雖然已經有很多學者開始研究諸如個別、團體心理輔導或咨詢、角色扮演訓練、課堂教學、情景練習等不同方式在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這些研究成果還遠遠滿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論的指引下,實證研究必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趨勢。

2.總結研究成果,進行針對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以及不同性格類型的人進行與之相關的教育。中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的諸多問題及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一年級軍校學員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是對大學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學習與專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二年級學員則為人際交往問題、學習與事業問題、情感與戀愛問題;三年級學員主要為自我發展與能力培養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戀愛與情感問題;四年級學員主要戀愛問題及未來發展和能力培養問題。從年級看,四年級學員的心理問題要多于二三年級大學生;從地區看,農村貧困學員心理健康狀況的全貌,針對他們各個時期的思想特點、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對他們進行教育、咨詢和治療,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結合多種方式,探索發展性教育模式。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目標是要對學員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進行有目的的培養和促進,使他們的心理素質不斷優化,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能適應社會,健康地成長和良好地發展。面臨著國際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趨于整合的新趨勢,當務之急應加強對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積極開展以發展性、預防性為主的教育活動,以增強軍校學員對挫折與生活壓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廣泛開展對軍校學員各種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所以,軍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應盡快從被動轉向主動,積極開展多種方式相結合,且以發展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軍校學員心理和行為問題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狀態。

4.深化研究,全面推進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隨著觀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將會獲得更廣泛而普遍的開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逐步擴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區。另外,研究也將涉及到所有與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有關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識、外界環境及休閑活動、精神疾病及生理問題、一般心理健康、轉業、心理輔導及治療、學習、人際交往、情緒情感、人格特點等。不僅如此,服務對象也將進一步擴大范圍,從學校逐步推廣到社會,不僅重視學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關注教員、家長及監護人等的心理健康,滿足他們的需要,使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實施和普遍發展。

5.健全教育體系,創新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大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發展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是軍校學員樹立思想、確立“三觀”,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趨于完善的關鍵時期。但部分軍校學員心理發展中存在問題,將對其思想道德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今后各軍校應把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軍校學員思想道德建設體系中考察,探索軍校學員心理品質發展與思想道德發展的有機聯系以及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思想道德建設體系優化及完善。在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結合的基礎上,構建新形勢下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模式,創新軍校學員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效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淺析中專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時體現在班級管理中

論文關鍵詞:教育 心理素質 自我調適 心理咨詢 集體訓練

論文摘要:健康是現代健康觀念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非常有必要加強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結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學實踐,本文就如何加強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討和分析。

一、加強中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取得進步。

當代中專生將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挑戰。要想發展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技術、良好的能力結構,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中專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和心理上的急劇發展給他們帶來許多新的問題。如果這一階段缺乏引導,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那么,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兩組數據:1、在一次對全國近3000名大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42.73%的學生“做事容易緊張”,55.92%的學生“對一些小事情過分擔憂”,47.41%的學生“感覺人與人之間關系太冷漠”,67.26%的學生“在心情不舒暢時找不到朋友傾訴”,48.63%的學生“對考試過分緊張,感到有些吃不消”。2、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王極盛教授對北京兩萬多名學生的測試結果表明:當今中學生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枯燥的數字說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對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開,如學科滲透、心理咨詢、團隊工作等。本文主要結合班級管理工作實踐,就班主任如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探討和嘗試。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終注意把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磨煉頑強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在2002年我所帶的班高考成績名列前茅,就業技能全校第一。全班總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錄取線61.7分,(全校唯一一個全部上線的班),本科錄取率4%,專科錄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線率居第二。我所教的計算機屬于專業基礎課的一部分,我班高考專業基礎課平均分200.4,居全市第一,高于市平均分23.5分,現在所帶的班在幾次考試中均居前列,在就業技能比賽中均表現突出,被評為優秀班集體。

所有這些成績與平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二、中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中專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強自我調控,提高適應能力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得標準。

為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和社會適應能力,我主要引導學生接受環境、順應環境,針對環境的變化對自身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積極的心態適應環境。同時學會在生活中不斷反省自己,認識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方式,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在學習方面,知識密度大、知識難度加深,課程進度快。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學由于住宿要開始新的集體生活,和同學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遠離父母,還要學會獨立處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學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學習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師的得力助手。現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謂人才濟濟。所有這些都要求學生重新認識自己,調適自我,給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從一年級新生入學開始,就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心理保健的重點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教會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加強對學習心理和學習規律的科學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

2.開展心理咨詢,注重個別輔導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學生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需要心理的關愛和情感的交融。

通過探索與實踐,使我深深認識到,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和學生接觸的最多,時間最長,最有利于做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學生最好的心理醫生。班主任要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來指導學生科學地學習和調整心理狀態,培養學生的樂觀穩定的情緒和開朗堅強的性格,以及廣泛的學習興趣,探究和創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競爭的優良品質,為他們將來的成才與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班主任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和理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雙方達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學生的精神壓力,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二年級上學期時,高年級有位學生因父母離異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而休學。后來,為了讓她盡快從心理陰影中解脫,回到學校照常學習,校領導把她特意安排到我班,希望我能從心理的角度幫助她。最初她對學習和學校都充滿了恐懼,她從不主動說話。非常膽怯。幾天后,她請病假回家,連續三天沒有到校。在我和家長的交流中,我發現她除了有一些生理上的不適外,更多的是心理不適。確切地講是逃避現實,逃避生活,懼怕交往。當我了解到這些時,我果斷地要求家長立即讓她返校,并要求家長配合,堅持每天送她到校。同時我安排了班干部和學習好的同學幫助她的學習。我經常與她談心。當我了解到她曾學過長笛時,在班會上,特意把她的家長請來,專門為她安排了一個長笛獨奏節目。事后,她說:"我已經很久沒有在這么多同學面前吹笛子了!漸漸地,她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話也多了起來,性格也活潑了許多,經過半年的訓練她已基本恢復正常,找回了失去的自信,最后考上了大學。

心理教育在班級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管理的一個必要的手段,希望有更多的班級管理者參與心理教育這個重要的話題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淺析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關鍵詞:家校心育 協同開展 優勢互補 形成合力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而在社會參與的力量中,家庭對小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家長是否有效地協同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協同開展,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互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優化。

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環境主要有學校、社會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而在社會參與的力量中,家庭對小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是整個社會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則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礎。所以,家長的教育行為是關系著孩子良好個性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關系著民族素質、國家命運的大事。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是學校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家校心育的協同開展,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補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優化。

目前,有關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學校如何指導家庭,認為學校在協作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現實中家長素質良莠不齊;另一方面,學校是從事教育的專門機構,擁有大量的教育專職人員,懂得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能按教育規律科學地對兒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起主導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成為一個一致的過程。而如何深入進行合作,家庭在協作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如何發揮,未有較深入的研究。這就造成了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現狀,在實踐中存在著種種問題。

一、家校協同開展心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教師對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足

我曾對本校部分學生家長,進行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家長認識到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認識與行動存在差距。無論是與教師的談話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家長很少涉及或沒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從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看,大部分家長缺乏參與意識,沒有認識到參與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或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專業人員的事情,是學校的任務,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一上了學,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兒地全推給了學校,從思想上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把家長參與看作是學校推卸責任、是學校無能的表現。

在對數十名教師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教師認為“與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會工作得更好”,認為“后進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家長讓孩子看電視太多了”,“覺得家長不關心他們的孩子”,“放棄了父母的職責”。有個別教師認為,家長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養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長并不太了解,學校若組織家長參與心育麻煩太多,簡直是自討苦吃;或認為除了學校家長對學校的其他活動并不積極,他們跟教師在教育問題上存在不同的見解和期望,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另外,一些學校認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個心理咨詢室或輔導室應付上級檢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談不上與家長合作;或只由個別教師面向少數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要與這些家長聯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化,熱衷于編家長讀本、講概念,搞形式主義。

(二)實踐中家校協作心育的誤區

1.目的不明,活動簡單化。在實踐中,一些教師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于家長,認為是家教不好。或者將家長會,家訪等家校協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長告狀的好機會,很少與家長協商解決問題。反之,家長也會有這種行為。有了這樣一道屏障,雙方根本無法平等地進行溝通合作。另外,學校開展的活動少有心理教育色彩,與班隊活動協同;或在家長學校活動時什么都講,沒有專題。

2.活動缺乏針對性,流于形式。學校開展的健康教育活動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目標籠統而空洞,內容龐雜而無序。往往是班主任認為必要時就進行,許多是有了問題才想起家長。即使是已經開展的活動,也往往沒有計劃、活動記錄和總結,在活動時間上時斷時續,只是圍繞幾個大的時期如期初、期末、節假日等進行,就是健康教育板報和小報也是幾個月才出一期,家長學校好幾個月才組織一次活動,隨意性、盲目性強,家長所獲得的也只是一些規勸性的知識和技能,很難遷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學校為中心,雙向交流少。許多學校在實踐中采用簡單的灌輸方法,僅僅把書報雜志上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傳欄或小報上,算是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家長會幾乎成了報告會——基本上是教師講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只是接收器。這種單向交流,處處以學校為中心,只考慮到學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專業人員匱乏,部分教師專業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協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教師。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無論從規模還是業務水平,都不能與現實的需求相適應。專業教師相當匱乏,一所學校專職教師一般為1名,而需要服務的學生達幾千人。部分教師盡管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的訓練,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由于教育教學經驗不足,還基本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有的教師倉促上陣,缺乏科學基礎知識,容易誤導學生,造成不良影響;有的教師只是講授心理學知識,并要求學生上課記筆記,劃重點,在對家長進行輔導的時候也是如此,這種重知識輕體驗的授課反而加重了學生負擔。另外,部分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優秀師資的欠缺,是制約家校協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

二、國內外開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國外如何開展家校合作

當今世界各國已普遍認識到,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難以完成的,需要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學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來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美國學者按家長在學校合作中擔任的角色分為三類:

①家長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家長以這種角色參與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小報、家庭教育咨詢、家校書面聯系、電話聯系和個別家長約見等。

②家長作為學校活動的自愿參與者。這類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長報告會、課外輔導、家長幫助指導職業實習和特殊技能訓練等。

③家長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家長參與決策的具體合作方式有:家長咨詢委員會、教師-家長會、家長出任校董事會成員等。

2.我國開展家校合作的實踐

在我國,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傳統的“家長會”。根據學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開學、期末考試結束或舉行大型活動之前,召集家長到校,溝通雙方的情況。

二是近年來興起的“家長學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家長了解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為家長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技巧。

三是家訪。一般情況下,學校會將普防、隨訪和定期訪問結合。家訪可以具體個別地針對學生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家校聯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家長對教育子女的主動性。

三、我校家校協同開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強化協作理念,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

1.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提高教師的認識和心育水平。學校要創設良好的家校協作氣氛,首先要培訓教師,讓所有教師明確協作的意義及目的,懂得學校與家庭的協作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利益。另外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提高教師的心育水平。我校全體教職工通過定期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如:①征定并閱讀《中小學心理健康》雜志;②請進來,2007年7月我校請山西大學心理教育專家劉麗老師、2008年9月請太原電視大學的張奠石校長為全校教師作專題講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專人到北京和哈爾濱參加了全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論壇;2008年10月校領導親自參觀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一是讓教師學習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認識,增加自身素質;二是掌握協作心育的基本要領,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家長為協作伙伴,視家長為教育資源,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來。

2.通過參與活動和針對性培訓,提高家長的認識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過每年落實“421”工程。即:4次家長培訓會;2次家長參與的親子活動;1次家長開放評價。

首先,每學年初要進行家長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參與教育的情況,及時捕捉信息。通過匯總,了解家長參與情況,已有的認知水平,進行針對性的培訓。①對家長所存在的心育問題,劃分類型,再有針對性地組織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能密切聯系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②組織專家與家長面對面座談,現場解疑。如:我校請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專家對全校家長進行專題講座,隨后進行了與專家的面對面交流;2008年請“知心姐姐”報告團的老師對全體家長進行賞識培訓;③向家長發放有關學習材料,并推薦針對性較強的書籍;④請學校的部分教師、優秀家長介紹成長的經驗,因為榜樣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容易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產生隱性和顯性的綜合效應。2007年11月我校組織學校領導、優秀教師夏燕萍和袁巧榮分年級與家長進行座談;2008年5月邀請長治好家長周大淇對全校家長進行經驗交流;⑤學校有針對性、有計劃地組織一些親子互動的情境活動,如:每年5月的體育節,親子趣味運動會,設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與孩子的項目;11月讀書節,父母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們作為主要組織者,使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認識,并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觀念,更主動地與學校協作。

(二)協調組織機構,促進家校協作升華

為鞏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須建立專門的組織協調機構。因為家庭和學校建立有效聯絡時,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可能很難達成目標,需要學校從制度方面對合作加以保障與鼓勵。

為此,學校應成立專門的協調機構,逐步形成從上到下的行政領導、主要負責人、家長委員會三方指導體系。行政領導負責抓具體協調工作,協調各方,齊抓共管,統一領導,形成合力;主要負責人實行指導與管理結合、扶持與檢查并重的工作方針,保證家校協同發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標明確,方案落實;家長委員中的專家、學者、家長代表負責調查反饋合作情況,通過舉辦培訓,經驗交流等方式,推動家校的有效協作,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三)從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長自身素質

1.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系列講座,傳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為家庭、學校的協作打好基礎。家長學校授課內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從學校工作出發,也從家長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參加講課的有專家學者,也有學校的領導、教師,還有家長本人。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舉行大型心理健康講座以及經驗交流會,給家長提供相互學習的平臺。如:在聆聽了長治優秀家長周大淇的經驗介紹后,家長寫心得交流講座感受。另外通過參觀學生作品;召開小型家長座談會,共同研究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如:2008年11月我校舉辦家長學校的代表座談會,讓家長學校的成員來到學校參觀校園、學校的設施設備、參加學校學生的早操、進到教室聽教師授課,并和校領導座談等;2007年5月,校長、心理教育的兩位專家和學校單親家長召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討,就單親家庭的教育問題展開了討論,為單親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訪是學校和家庭聯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訪制度。學校要求班主任每學年對學生普訪一次,對學生存在的缺點和問題,主動從學校、教師的角度承擔責任,不埋怨家長,不指責學生,和家長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開了全校教師集體家訪大行動,全校教師家訪一位結對的學困生和一位單親家庭的學生,走入學生的家庭,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并通過和家長的討論、了解,共同找到學生存在問題的癥結,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和辦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強宣傳和咨詢,讓家長和社會更多地了解并關注學校教育,形成積極參與教育的協作氛圍。利用學校板報、廣播、家庭教育小報等,指導家庭教育。請家長走進校門,參與學校活動,了解學校,重新認識學校,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舉辦親子趣味運動會;6月舉辦學生綜合展示活動;下半年舉辦“讀書節”親子共讀書并交流分享活動;英語節家長參與活動,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體驗教育,增強親子感情。

(四)挖掘社區教育資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區教育是時展的客觀要求。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更包括社區的、家庭的正規的、非正規的一切教育過程。實施家校合作,客觀上必須進行教育空間的拓展,開展全程、全員、全方位的社區教育,讓每個學生、每個家長,隨時隨地都有學習的機會,隨時都能感受到“教育場”的作用,從而提高家校協作的成效。社會的教育資源豐富多彩,如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公園等文化設施,各類工廠、機關、部隊,還有社會上各種文藝人才、英雄人物、離退休干部、教師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學校主動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把家長學校與各種形式的社區活動聯系起來,加強指導與引導,整合與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大環境。

總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開展,才能優勢互補,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試論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探索

[論文摘要]文章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意義,探討高師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現實意義,以聲樂演唱與教學為例,對在高師音樂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高師音樂教育 結合 聲樂

一、在高師音樂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關于心理健康的含義,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環境能高效而快樂地適應;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積極、豐富而持續的心理狀態;還有人認為心理健康表現為積極性、創造性、人格統一,有行動熱情和良好的社會適應力。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所說的在高師音樂教育中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以上的作用外,還在于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更好地完成高師音樂教育中技能課的訓練,從而達到服務社會的目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當前社會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提倡人的全面發展,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是提高人的素質。人的素質是指人在生活、工作、社會活動中所具備的自身條件,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關注其他教育的同時,必須關注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自尊自信的社會心態的功能。當今社會,體制交替、觀念沖突、文化碰撞,人們的思想困惑越來越多;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人際關系的緊張,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這感染和沖擊著高校的大學生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自尊自信的社會心態,能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的功能。我國目前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的功能能夠引導人們從全局出發,珍視歷史機遇,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中去。

3.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育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功能。當今社會,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功能不僅能夠引導人們加強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還能引導人們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排除心理障礙,積極看待人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及時排解其心理障礙,增強生活信念,啟迪認識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他人、社會聯系起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排除人格障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人格是人際關系的產物,人格障礙是指人受環境有害因素的影響而偏離常態發展產生人格變異,導致工作、學習、生活上的一系列心理障礙和疾病。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可使這類人認清自身的人格偏差,逐步修正人格偏差,最終形成健全人格。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人們辯證地看待問題,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當今社會的青年一代在順境中長大,承受生活打擊的能力不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他們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看待生活的磨難,掌握生活中的辯證法,恢復心理平衡,勇敢地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自我,處理好人際關系。要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就要正視不和諧因素的存在,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看待他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集體的關系,在交往中完善自我,提高整體心理素質。

(三)高師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結合的現實意義

要想做好新形勢下的高師音樂教育工作,不僅要深入研究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規律、特點,還要深入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的規律特點。運用心理學理論研究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對做好新形勢下的高師音樂教育工作有很大的益處,需注意以下兩點:

1.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心理活動中除智力因素外的一些心理因素,它起著牽引人們思想發展的方向和深度的作用。當今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不僅需要較高的智力因素,也需要較高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把二者統一起來。

2.個性型與合作型的統一。高師音樂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的同時又要兼顧音樂教育的規律,針對特殊音樂人才進行因材施教,讓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展,同時與社會的需求和群體組織需求相結合,有正確的合作觀和群體創造意識。

二、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培育心理和諧,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一)心理和諧的表現及其規律

人的心理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首先表現為個體內部心理和諧;其次表現為人與事的心理和諧;再次表現為人際關系的心理和諧。心理和諧的集中表現是對外適應和對內協調,能夠客觀看待社會和自我內心世界,愉快接納自我,承認現實。

(二)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培養心理和諧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提高整體素質。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培育人的心理和諧,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大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最終塑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健康素質等。二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高師音樂教育要注重培養和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培育尊重他人獨特個性、成長經歷和生活經驗和情趣的意識和感受。

三、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質培養的內涵

(一)智力品質培養

智力品質是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操作系統。人在實踐活動中表現的能力的大小主要看其智力結構的質量。高師音樂教育者智力素質的培養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影響教育的各種因素和問題進行加工能力培養。高師音樂教育者要具備科學研究能力,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教育影響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二是傳遞教育影響的組織管理與語言能力培養。組織管理能力培養包括確定集體目標和計劃的能力、協調組織能力和思想教育能力;語言能力培養要培養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講究語言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二)情緒情感品質培養

情緒和情感是心理素質結構中的動力成分,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具有自發性因素,需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加以控制。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情緒培養的主要內容是使其懂得情緒情感產生的機制、特點、功能及表現特征,了解自己情緒情感發生發展的特點、水平和規律,注重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級情感的陶冶。

(三)需要與動機品質培養

需要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意識到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的追求;動機是激發或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的心理動力。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與動機品質培養的主要內容是使其了解需要與動機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自己的需要層次、需要結構、動機水平的優勢與不足,了解影響自身的需要與動機水平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掌握運用需要與動機理論來努力提高自身的需要層次與動機水平。

(四)自我意識培養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對自己與環境關系的認識。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自我意識培養的主要內容包括懂得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機理與過程,了解自我意識發展對人才成長的重要作用,提高自我意識,實現自我修養能力的提高,善于利用自我意識,實現自我調控,保持心理健康。

四、高師音樂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法

以聲樂演唱與教學為例。聲樂課以及由聲樂課派生出的聲樂作品賞析課、聲樂教學法等課是高師音樂教育中的主干課程。在聲樂演唱與教學中,人們重視歌唱中的各種技能技巧,往往忽略心理因素對聲樂演唱與教學的影響。

(一)生理心理學原理與心理健康在聲樂藝術中的應用

1.歌唱時對聲音的感知。聲音是聽覺的藝術。人對聲音的感知取決于聲音的四要素:音高、音量、音色、音值。人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是憑借聽覺器官接受聲波刺激所形成的整體聽覺印象形成的。聽覺印象有兩種:一種是普通聽覺,是指聽覺器官對外界聲音刺激的直接感受;一種是內心聽覺,是指音樂家在想象聲音或各種聲音的配合時在音樂概念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聽覺印象。初學聲樂的人在歌唱時自己聽到的聲音往往與別人聽到的聲音有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聲音傳導的路徑是不一樣的。所以,一個有經驗的教者會耐心鼓勵和引導自己的學生學會分辨好與壞的聲音,進而建立自己的內心聽覺。

2.歌唱中的音樂想象。音樂想象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它與感知覺、意象、聯想、思維、情感及意志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一種主觀積極的心理活動。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時首先是在頭腦中把歌聲和具體音調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清晰明確的意象,通過思想上預想的活動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連續貫穿的表情。

(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歌唱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1.消除歌唱中的技術障礙與心理障礙。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任何活動是在心理調節下進行的,心理活動直接關系到人的實踐和行為能力。歌唱技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對于技巧而言,有人經過幾年的大量、刻苦的練習能運用自如,而有些人雖然經過大量的練習卻無法解決聲樂技術上的難點。這些難點之所以不能消除,筆者認為,心理上的障礙是主要原因,它導致在練習中調節失控,進而出現技術問題。

2.培養良好的歌唱。一是日常技術訓練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發聲器官各部分肌肉都處在平衡協調的積極狀態,日常技術訓練時要心情平靜、精神集中,要把平時練唱當成最愉快、最舒心的事情,內心充滿自信,不被技術方法所嚇倒,充分相信自己,切記在練習中要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二是登臺演出的心理狀態。對于歌唱者來說,初次登臺大多是在臺下唱得不錯,一上臺就大打折扣,手腳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本來很熟練的曲目卻出現“卡殼”。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怯場”。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怯場”并不是普通意義所說的上臺緊張,而是指一種極度緊張的病態,如不及早糾正將會產生很嚴重的負面結果。解決辦法首先技術要過關,要想在臺上有充分的自信,臺下必須把自己的技術練得有相當水準,只有掌握了較為精湛的歌唱技藝,才會在臺上鎮定自如,獲得預期的演出效果。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演出態度,有些人在演出前個人思想雜念太多,總是處在患得患失的情緒之中。要教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歌唱態度,消除自卑感,消除患得患失的思想,正確地認識自我,從自我中解脫出來,保持心情愉快,松弛神經,去除恐懼,這樣才能獲得一個良好的演出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論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拓展訓練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拓展訓練;心理發展;開發與設計

論文摘要:通過拓展訓練的闡述,使人們了解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給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拓寬教學內容提供了理論依據。

拓展訓練是一項集求生、驚險、刺激、娛樂、教育于一體的極限運動。現在這項運動已經被許多國家的各級學校所喜愛,并有了專門的訓練內容和方法。對在校青少年進行針對性的求生意志、信念、欲望的訓練,幫助受訓者克服恐懼心理、堅定求生信念、建立團隊精神,拼搏進取,以無畏精神更好地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

拓展訓練給學校體育改革以深刻的啟示和有益的借鑒,特別是在野外生存訓練受到很大限制的情況下更具意義。它借助于身體練習達到促進心理發展的目標,使身體練習原有的隱性功能“顯形化”,其效果顯而易見,而這一點正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內容和要求之一。正在試驗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心理健康”這一學習領域中提出了一系列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如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系;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等。新課程標準強調要注意創設一些專門的情景,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很好實現體育課程在心理健康領域制定的學習目標,深刻認識和理解拓展訓練在促進心理發展方面的特殊價值和實現這種價值的條件,具備設計、創編拓展訓練方式、方法和內容的本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拓展訓練促進心理發展的條件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體育鍛煉可以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對抑郁、焦慮和困惑等消極的心境狀態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因此,本文認為,拓展訓練的困難度、危險度、合作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負荷的主要外部條件。訓練對象通過觀察、記憶、想象、思維協同等認知活動積極參與競爭,接受挑戰,從而體驗到成功感和滿足感。正如Sonstrotm所說:“鍛煉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慮水平的途徑之一就是參與者能夠勝任某中任務。”這一觀點與班杜拉的自定效能理論是一致的。班杜拉認為,人們完成了他們認為是較為困難的任務時,其自定效能水平就會提高。對沒有鍛煉習慣的人來說,鍛煉是一件困難的事,如果他們能夠使自己養成鍛煉的習慣,就會體驗到一種成功感。這種感受將有助于打破抑郁、焦慮以及與其他消極心境狀態相關聯的惡性循環。因此我們認為,有一定困難和危險的拓展訓練手段,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和有趣的訓練方式能引起較強的心理反應,能對訓練對象在動機、情緒、意志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人的心理感受只有在承受負荷的情況下才能逐漸成熟并得到發展。如果訓練對象在心理上無任何負荷,無法引起較為強列的心理體驗,只是在機械地重復動作,那么,這種練習就失去了其促進心理發展的作用。

二、拓展訓練對促進心理發展的價值

從上述拓展訓練促進心理發展的條件可以看出,沒有一點困難和危險,不需要合作和缺乏趣味的練習,可能具有一定的促進身體發展的作用,但促進心理發展的價值卻不會太高。身體練習只有具備適宜的困難度、危險度、合作度和趣味度,才能引發心理負荷,促進人的心理發展。

1.拓展訓練可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是決定達到某種目的,自覺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狀態。意志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的集中表現。人們的意志具有不同的品質,而良好的意志品質應指向與進步的方向和具有崇高的社會價值。意志品質應由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組成: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自制性以及精力與毅力。拓展訓練的困難度決定了練習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困難但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訓練具有較好的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特殊功效,可增強訓練對象自尊、自信,促進訓練對象具有正確評價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觀念的形成。但如果難度太大,超出了練習者的能力所及,就會挫傷練習者的自信和積極性。因而,只有練習的難度略高于練習者的現有水平,才可獲得較好的參加內心理發展的效果。

2.拓展訓練可以培養訓練者的勇敢精神。訓練的危險度是指訓練對象在訓練過程中出現脫手、跌落等危險性的程度,它對訓練對象的勇敢精神是一種挑戰[1]。拓展訓練過程中,訓練者往往需要克服各種器械或其他障礙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容易產生恐懼感,這就要求必須克服恐懼心理,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表現出勇敢精神。但訓練者戰勝恐懼,完成了一個具有危險性的動作時,他會有信心倍增、重塑自我的感覺,有危險的動作還可使人的潛能得到開發,產生前所未有的體驗。當然,選擇和設計具有危險度的練習一定要有相應的安全措施,確保練習有危險性但卻不會產生危害。

3.拓展訓練可以培養訓練者的自信心。對于一個人的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來說,自信心是最為寶貴的,它是個體獲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證。缺乏自信心往往表現為害怕失敗、消極對待、懷疑自己。真正的自信心不僅僅表現在認為自己是一個勝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時才具有,在失敗時自信心是最寶貴的。真實的、穩定的自信心就是在這種成功和失敗中培養和形成的。拓展訓練以其獨有的形式,使訓練者互相鼓勵、互相影響,從而使訓練者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模式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影響,從而使他們建立在從事任何事時都要始終充滿自信的堅定信念。

4.拓展訓練能夠培養團隊協同精神。社會交往理論認為:令人愉快的社會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我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重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從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人際交往離不開互相信任,互相協作的精神。拓展訓練的大部分項目如直體后倒、攀天梯、互相攀巖等都強調互相協作、互相信任的團隊精神。在訓練過程中,團隊各成員為完成共同的目標而進行協作,彼此為對方提供有利的條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過合作,每個成員都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依賴,都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使自己的活動成功,達到自己的目標,而這樣就會使團隊成員對自己的活動感到滿意,并彼此產生好感進而互相信任。因此拓展訓練對協調人際關系,培養通力合作的團隊精神具有良好作用。練習者會在集體中享受到助人與被助的快樂,體驗到集體的力量與合作的愉快并增強相互信任感。

三、怎樣開發和設計拓展訓練的內容

拓展訓練在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多維學習目標上是有差異性的,并非所有的拓展訓練內容都具有等效的價值。如果我們有側重地確定了課程的學習目標是心理健康領域的內容,我們就應該有側重地選擇那些有一定困難度、危險度、合法度和趣味度的拓展訓練內容,同時,我們還可以設計,創編具有促進心理發展價值的拓展訓練內容。

1.創設合作情景。拓展訓練多以集體形式進行,人際關系呈群體多向性,這種群體多向性的人際交往和互動有利于培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因此,在創編拓展訓練的內容時,對訓練者提出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動作的要求,創設合作練習的情景,可以有效提高練習的合作度。如要求全組同學相互配合用自體或器材組成某種圖形,在特定的約束下共同通過一段距離;兩人一組在合作下完成某種動作等。

2.增加情景暗示。有些拓展訓練只要增加一些情景暗示,會使訓練者充滿興趣或產生某種新奇感覺,從而使訓練更為驚險刺激。如進行攀天梯或互助攀巖以及在平梯上作懸垂行進等內容的訓練時,訓練者暗示訓練對象:你們現在是在通過萬丈深淵,一旦失手就會粉身碎骨。此時,訓練對象的心情就會大不一樣,訓練所具有的心理負荷會有所提高。

3.設計的訓練內容應具有非常規性。所謂非常規性動作就是不符合人們日常動作習慣的動作,如手倒立等。非常規的身體練習會使訓練對象產生恐懼、刺激的感覺,從而對訓練對象的勇敢精神和自信心發展產生影響[2]。如在單杠上做“掛膝倒懸垂”、“跪撐”,在跳箱上做“跪跳起向前跳下”以及“拓展練習”中“向后背摔”等。需要注意的是,非常規動作并不一定難度很大,“向背后摔”一點也不難,卻能引起練習者強烈的擔心和疑慮,產生較好的促進心理發展的作用。

4.變換訓練的形式。變換訓練形式可使訓練對象產生興趣。人們總是對新鮮的事物容易產生探求的欲望,有興趣可以使練習者注意集中,情緒高漲,產生愉悅的心情。如隊列隊形練習中的隊形變換、跑步的路線、徒手操的動作、練習器械的特征、游戲的規則等。變化可以出新,出新才有魅力,一成不變的訓練是不會讓訓練對象有興趣的。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摘?要】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進一步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措施.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結合

據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中有20% 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而能主動到心理咨詢門診咨詢的學生卻只有l%~2%,與有20% 左右的學生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相比較,相差甚遠,因此說,心理健康教育尚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性教育、咨詢性教育和良好行為的訓練。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據黨的教育方針,為實現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政治目標,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期轉變其思想,進而指導其社會行為。兩者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機制和情緒、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兩者都是為了塑造大學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們成為適應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的合格人才。事實上,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反映出來的許多問題,往往與其心理素質特點有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從我國高校的現狀來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備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大多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師以及各級學生工作干部與全校學生進溝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質也沒有截然分開。實踐也證明,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可以變“等學生上門咨詢 為“主動登門診療,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質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培育的效果。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關鍵是找準結合點,把握結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如心理負擔、心理障礙、心理疾患等。心理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思想政治問題的解決。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的層面上,不能在更高層次上給大學生以引導,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暫時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能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起著正確的導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必須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責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關鍵是要把握好結合度。對心理、精神問題的研究,離不開社會的、政治的、思想認識方面的研究和指導。對因這兩方面因素交織而產生的問題,可以從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問題的解決與思想認識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同時。也必須看到,大學生中確實存在著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純心理的問題。對此,應從心理的特有規律出發去觀察、分析癥狀。對癥下藥。不宜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態的進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要給予熱情、細致的關心,了解他們致病的原因,主動與心理咨詢機構聯系,反映情況,配合心理治療,在灌輸正確思想的同時,有的放矢,幫助他們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的措施

1、統一思想認識。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結合。對此,存在不同認識,有的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必然的聯系:有的把火學生心理問題與思想認識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大學生心理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是與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發展中的問題密切相關的。對這一類問題。我們必須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把兩者真正結合進行,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態勢,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奠定基礎。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應變能力不強,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經濟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適應不良等。① 環境應變問題主要在新生中表現突出。從中學到大學,環境發生了改變,離開了長期依賴的家長和老師,部分學生失去了在家獨住一間房和看電視、上廁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門的優越條件,面對新的集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學習特點,導致出現了適應困難,感到壓抑、焦慮,甚至出現種種神經衰弱癥狀。這類問題,在學生走上實習崗位時也會有所表現。②自我認識失調,主要是指一些大學生在中學時是學習尖子,老師表揚,家長、鄰居、親友夸獎,同學羨慕,常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我感覺良好,但到了大學,這種優越感消失了,面對眾多比自己強的同學,加上自身學習方法不適應,學習上一有波動就出現自信心下降,甚至產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際關系障礙主要是指由于溝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態度與技能等導致人際關系不協調,甚至引發人際沖突的狀態,而陷入孤獨、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經濟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貧困生中表現突出。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異很大,需要用錢和家庭無支付能力的矛盾沖突導致一些貧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適應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學的性知識,性沖動與性壓抑的矛盾沖突導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戀愛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據此,應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相應措施。(3)分面、線、點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落到實處。面上教育,就是針對全校學生開展心理衛生宣傳普及活動,結合實際適量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讓所有學生了解心理衛生的基本知識、心理健康的標準,掌握維護和增進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徑;認清心理咨詢的性質、任務和服務范圍等。宣傳普及活動可采取多種形式,如通過廣播、校報、墻報等進行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舉辦心理衛生知識的專題講座;定期進行心理衛生方面的集體公開咨詢活動等。通過活動,使學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當產生心理問題時有接受咨詢的要求,能自覺調節、保持心理健康,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線上教育,就是通過設立心理咨詢信箱、開辦熱線電話、組織心理測試等活動,在積累學生個性資料的基礎上分類處理,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跟蹤把握學生心理波動變化軌跡。建立動態的。思想心理模型 ,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更為科學、扎實。點上教育,就是個別的心理咨詢活動。它要求心理咨詢員認真聽取前來咨詢學生的講述,準確地認同其內心體驗,積極響應其講述內容,推動其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障礙與挫折,并通過適時的自我披露相關經歷增進與前來咨詢學生的情感聯系,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別談心活動溶為一體。

4、實施家校溝通 ,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得到學生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絕大多數家長雖然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忽視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諸方面的健康。從而使得一些政治上無所追求、思想上不求進取、道德上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心理上有輕度障礙的大學生發生問題不能及時發現。更得不到及時教育與治療,給社會、學校、家庭都會留下一定的隱患。實施。家校溝通 ,就能達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設一支訓練有素、務實敬業的教師隊伍,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直接同學生接觸,對學生中各種問題最了解。給他們補充心理學、心理醫學及心理咨詢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然后以他們為主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機結合. 同時,應適量從心理學,心理醫學方面轉調一些人員充實這支教師隊伍,對他們補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樣,逐步培養、建設一支既掌握大學生思想認識發展規律,又掌握心理咨詢基本知識技能。務實敬業的教師隊伍,進而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

6、擺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在醫治大學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時,有責任向學生指出更高的目標,培養他們確立更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 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責任感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具有導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引導學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心理健康教育為輔助。兩者的位置不能顛倒。只有這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形成良性循環。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析

摘 要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在辦學模式上的一種嘗試,它是公辦高等院校教學資源與社會資金的有機結合的產物。就我國目前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就如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 獨立學院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體制

1 引言

由于獨立學院的特殊性,其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比其他普通大學更為重要,因為獨立學院的學生有著更加沉重的心理負擔,關于沉重的學費和那不堪一擊的文憑,這種心理負擔從他們選擇獨立學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接著,就伴隨著他們度過幾年的大學生活,直至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

面對如此沉重的心理壓力,我們的學生怎么有足夠的經歷去面對生活和學習呢?所以,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行。雖然獨立學院近幾年有很大的發展,但它還是處于摸索實踐階段,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比如說,如何在獨立學院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還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案。

獨立學院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同于普通公辦學校學生,沒有國家和政府在經濟上的幫助,不能享受各種優惠待遇,得不到全社會的認同,但他們也不同于一般的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學生都經過高考,并且分數達到了一定的標準,通過正規錄取手續入學的學生,他們在很多方面比民辦學校學生有優勢。

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只針對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同學,而應在全體學生中進行,讓大家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共識。據調查,有超過半數的獨立學院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主要包括自卑、焦慮、困惑等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給學生的精神蒙上了陰影。

獨立學院學與普通大學生最大的不同點就正在于有著強烈的自卑感,他們因為高考沒有考好,在被逼無奈時才做出選擇的,這成為他們心靈上的陰影,因為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他們就感到沮喪,對未來沒有信心。

在大學里,作為獨立學院的學生,我們更要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學會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用一種極端的方法去思考問題,遇到事情一定要冷靜,切忌義氣用事,心理健康狀況與學生的學業息息相關,心理上若存在問題,其他各方面勢必會受到影響,在獨立學院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不能很好地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常會感到焦慮、恐懼、煩躁等。為此,文章對此進行了探析。

2 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生活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接受著父母對我們的熏陶,家庭的不和諧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給他們的心理留下陰影。據調查,離異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問題較正常家庭孩子多得多,家庭生活的無序、父母態度的粗暴,極易導致孩子形成自卑、粗暴的性格。另外,獨立學院獨生子女較多,無論家庭條件的好壞,都會受到父母的愛護,有的甚至是溺愛,導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賴性強、辦事情沒有主見,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2)學校原因。作為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由于獨立學院的發展還不完善,有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在客觀上給學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另外,由于學生自己不能溶入大學這樣一個環境,缺乏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種孤僻的個性,導致了心理問題的產生。

(3)社會原因。獨立學院作為社會上的新生事物,還不能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由于人們對獨立學院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之獨立學院本身也暴露了一定的問題,所以獨立學院在社會上并不被人們看好,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就業等很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甚至是歧視,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另外,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也充斥著大學的校園,對那些意志不堅定的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加之大學生涉世未深,在社會經驗、個人修養等方面還有一些欠缺,不能有效地抵制歪風邪氣的侵蝕,結果導致很多學生心靈扭曲,從而誤入歧途。

鑒于上述種種原因,我們應當對獨立學院學生的思想狀況給予高度的重視,在獨立學院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會對學生的人格完善、情緒調節、習慣養成、人際交往、自我意識,以及處事態度等大有幫助。

3 加強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對于那些比較自卑的同學要引導他樹立起做人的勇氣,相信自己能行,對于那些比較暴躁的同學,可以和他們心平氣和地談,讓他們從無數次的心平氣和中也學會忍讓。

(2)通過講授一些心理健康基礎知識,比如說如何判斷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如何人際交往等等,更重要的就是讓同學們學會如何進行自我調節,并且要形成自我調節的意識。

(3)在基礎知識了解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可以通過一些實際的測試加以鞏固,并且可以通過設置一些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接著讓他們試著去解決,從而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另外還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生們的個人修養會不斷提高,心態也會表現得比較平靜。

(5)擴大宣傳,要充分利用高等學校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校刊、校報、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4 提高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措施

(1)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首先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不久的將來要獨自面對來自各方面的競爭,人格是人心理行為的基礎,它會直接影響 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一個人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優良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2)認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只有知道了怎樣的心態是健康的,知道如何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

(3)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文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陶冶自己的情操,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參加活動還可以增加與同學的接觸,為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

(4)在獨立學院里設置心理健康咨詢室,當學生發現有心理問題時,可以隨時進行心理咨詢,將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淺析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游戲

論文關鍵詞: 游戲 學前兒童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 針對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對兒童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游戲自身的特點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方法和要達到的目的有著相似性和統一性,使游戲成為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學前期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不僅是人的認知、語言、動作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學前期兒童的身體和思維都還處于人發展的初級階段,其認知思維和語言能力都還處于一種不完善的狀態,以怎樣的方式來開展學前兒童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呢?筆者認為游戲能有效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既給學前兒童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寬松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沖突,又能讓他們體驗到自主快樂,激發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積極健康的心理。

1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賽里格曼引發的心理學研究的新視角、新領域,它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對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并以此來激發人自身所固有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并運用這些積極因素來增進人類的健康、幸福,促進社會的繁榮。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孟萬金教授整合借鑒西方積極心理學及積極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消極、被動、補救向積極、主動、預防和發展的方向轉型,應該重視全體學生,并全面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個別學生及其心理問題。除了以積極視角、主動態度之外,還要用積極的途徑、思想來培養受教育者的積極心靈,最終實現積極健康心理教育目標。

2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給學前兒童播下了積極心理的種子

學前期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不僅是人的思維、語言、動作、身體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我們在重視兒童智力和身體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兒童的心理發展,不能忽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兒童其實也是有煩惱、有憂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問題也同樣會影響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積極、主動、預防,所以對學前兒童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重要。知識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同樣心理健康教育也應在學前期得到重視,如果在學前期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理念的指導下給學前兒童播下積極心理的種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將會對個體的整個人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戲中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3.1 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雖然幼兒神經系統在學前末期已經發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腦皮質機能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發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們的皮質抑制機能還是較弱,因而是不宜對幼兒提出過高的抑制要求的。認知方面,學前兒童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性占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性只是初步發展。兒童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使得兒童在認識和把握事物時主要是以事物的具體形象即表象來進行的,很少憑借對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關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兒憑借概念、判斷或推理來認識、把握事物是很有難度的。學前兒童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認知思維是具體形象性占主導。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決定了對幼兒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積極心理健康知識去簡單傳授。能有效開展幼兒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戲,幼兒好奇、充滿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圍環境去實現某種意愿的沖動等等都讓幼兒對游戲特別青睞,而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體驗又能幫助他們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從而形成積極、主動的健康人格。

3.2 學前兒童青睞的游戲

作為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游戲對于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可以促進他們的身體、智力、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許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紐斯指出游戲可以使兒童自尋其樂,并可鍛煉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活潑和各種肢體的敏捷;羅素也曾經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須為他提供玩耍和裝扮的機會;陳鶴琴認為小孩子是好游戲的,幼兒是以游戲為第二生命的。

學前期幼兒的運動和言語能力發展迅速,他們已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能做各種運動,還能說一些連貫的較準確的言語。但他們的發育還不夠成熟和完善,雖然渴望參加一些成人活動,卻又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束縛,而游戲恰好為幼兒的這種渴望創造出一個不受約束的可以供其體驗的世界。體驗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成為他們對待世界最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幼兒正是在游戲中用體驗來認識、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戲中,幼兒體驗著自由性、體驗著愉悅性、體驗著創造性,感受到興奮、幸福、無拘無束。

3.3 游戲與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游戲有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認為游戲是幼兒發泄情感,避免損傷的出口。游戲能使幼兒擺脫現實環境及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滿足,愿望不能實現時,緩解他們的心理緊張,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沖突,并幫助他們在主觀上實現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從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戲的作用,也認為游戲是幼兒情感發泄和思想表現的健康方式。在游戲中,兒童可以“復活”他們的快樂經驗,也能修復他們的精神創傷。學前兒童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選用游戲的方式符合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方法的選擇要求,孟萬金教授在《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具體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更加強調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游戲正是一種有著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的活動,它不是教師的知識灌輸,而是兒童的自我參與,是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間的互動,其中的喜、怒、哀、樂幼兒都是以一種愉快、樂意的心態去體驗、去感受的。

幼兒在游戲中有著“主觀層面的積極情緒體驗,體驗著主觀幸福感、自尊自信、樂觀希望,等等”。游戲是令幼兒體驗到自由、愉悅、創造與自我力量的活動:在游戲的王國里,他們成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卻了外在的強制與壓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戲之中,在游戲中自由表現,自如發揮;他們在游戲中無論是興奮、激動還是嚴肅、憤怒,都毫無例外地感受到愉悅;擺弄游戲材料控制所處的環境,與伙伴的積極活動及相互的影響,都使幼兒體會到了自身的力量,獲得了創造的體驗。健康、積極的游戲不僅能發展兒童語言、動作、表達、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還能培養幼兒積極、樂觀、進取等優良品質,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試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代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初步探討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容、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論文關鍵詞】心理健康;素質;健康人格;情感體驗;行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是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這種以人為本,追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自然成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下面我就淺談一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小學生處在少年時期,他們思想單純,活潑好動,自理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不良現象的影響,加之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大多受到雙親家庭的溺愛,在幼年期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對以后的成長相當不利,心理素質脆弱,必須對他們進行心里素質的培養,進行愛國主義、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紀等教育,使他們逐步成長起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克服個人主義,文明禮貌、遵紀守法,養成學習、生活及日常活動的好習慣,為此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實踐中對德育內容的拓寬,是對德育對象的深刻了解,同時也是時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教育。

2.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容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幾種標準:一是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并能進行正常的判斷和推理;二是要有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與周圍人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五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了解自我,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為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含:智能發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過教育,使學生了解智力發展規律,挖掘智力潛能,優化智力結構,培養創新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要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把自身融于集體之中,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適應環境的改變和所遇的各種困難。

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3.1提高自身修養,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的,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注意利用人格的張力感染和教育學生,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以逐步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建設未來的使命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不僅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養,力求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2營造和諧氛圍,優化心理環境。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這一精辟見解不僅強調了師生交往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師怎樣才能善于與學生交往。

3.2.1以朋友的身份走進課堂。試想: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于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他們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是完全不拘束的,膽子特別大,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也輕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學生。教師的身份應是多重的,教師的責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然而學習上的困難等還會使他們產生憂慮。如有的孩子,父母對其學習的期望值很高,這些學生每次考查前都會憂心忡忡,怕萬一“失手”,該如何是好?教師此時就應以長輩的姿態出現,告訴學生成績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們平時學習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檢查,況且,語文這門功課不是一個分數或等第所能測量出來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學得能力,學到本領,不要太在乎這一兩次成績,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會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會的。細心開導,孩子們逐漸會對此憂慮慢慢減輕。然而,解開了束縛后,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佳。

3.3挖掘教材榜樣,培養健康人格。新教材極為重視人的發展,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從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得以滲透。教材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僅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還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3.1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質,培養學生高尚的社會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養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從其內容來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審美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社會勞動和公共事務的義務感,對社會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感及國際主義情感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如教材中《萬里長城》、《趙州橋》等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讓學生為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而驕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審美感是一種與人的審美需要相聯系,由美、丑現象所激起的一種高級社會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的課文舉不勝舉。用這些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學生,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友善、熱愛人生、熱愛生活。

3.3.2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態度,培養對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表現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氣餒,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優秀品質。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以這些模范人物為榜樣,學會處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可以說,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語文課本就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

3.4搞好實踐活動,滲透心理教育。教育改革不斷地發展,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光憑每周幾節課的學習當然是遠遠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的。所以,我們必須“開小灶”——搞一些語文活動給學生補充“營養”。

平時我結合語文實踐活動,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現象,策化一個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活動,并有計劃有步驟開展。諸如“我能行”系列活動:“上課大膽發言,我能行”、“待人寬容謙讓,我能行”、“幫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難,我能行”……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鍛煉,培養心理素質。

3.5以作文為渲泄,保持陽光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么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會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語文教師去探索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新的任務,同時又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我們應該努力創設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試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導人文精神

論文摘要:當人類盡情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的巨大福祉時,人類的生活卻越來越非人化。“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現在教育上,如為了讓孩子將來多掙些錢滿足他們的物質欲望,我們正在殘酷地剝奪孩子的童年,將他們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學習和習題的演練中。教育中的拜金主義、拜權主義、分數掛帥、文憑至上等功利主義思潮盛行,社會責任、道德倫理、民族使命和人類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脹的個人私欲之中。孩子們出現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現象越來越讓人揪心。

論文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人文精神 拜金主義 科學技術 物質欲望 功利主義 社會責任 道德倫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究其原因,是我們的社會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學者指出,我們都是在一種缺乏人文關照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從開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會一直如此。在學校教育中,雖然我們也開設了文史哲藝等培養人文精神的學科,但不少老師迫于升學壓力,把人文學科變成死記硬背的東西來應付考試,而科學課程如數理化生等又專注于理性邏輯思維的訓練。這兩類知識在傳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識的深刻內涵而成為空洞的教條,也就失去了價值導向功能和啟迪益智的功能。我國教育的根本問題在于摧毀了人的精神自由,剝奪了人探究、創造的自由。成長于這種環境的人,很難有一種人文的自覺,很難認識到人文在整個社會中應該具有的價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如何使學生從小有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讓其健康成長?如何讓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園?我們認為,除了在學科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為一條很好的途徑。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程利國教授認為,在心理科學中,人文精神應該優于實證精神而居于主導地位。“我們人類之所以需要心理學,不單單要通過實證的手段去獲取心理活動的規律性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們精神生活的質量,讓人們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會價值。在當今世界,關于人的價值、人的命運、人的需要、人的創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際關系的協調等,已日益成為哲學和心理學共同關注的聚焦點。這些聚焦點,正深深地嵌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折射出新時代精神的精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強調人的尊嚴,把人看作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肯定作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生命追求、理論闡釋、價值觀念、實踐準則和評價體系。它既包含狹義的科學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實、創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狹義的人文主義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是對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種“全人化”,它是一種普遍的人文關懷。一個社會如果缺乏對人類社會終極關懷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該走向何處;一個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喪失了起碼的道德感和羞恥感。可見,任何時候缺失人文精神,必會喪失人所應有的一切生存意蘊。

人文精神關注的對象是人文世界特別是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價值。人文精神的目標指向是使人“真正成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種德育觀念,一種教化傾向,這是極為重要的。人文精神與德育,無論在內容方面(如怎樣做人),還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為育人的一門學問,是對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覺的精神闡釋和守護。在一定意義上說,德育實質上是一種人文教化。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倡導建立的現代德育更強調的是培養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還要包括非認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適應環境、承受困難,開創精神,善與人處等。要讓學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與社會需要的多樣才能。實現這些培養目標僅靠說教是不能實現的,必須用人文精神去化育。這些,都涵蓋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中。

二、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體現和實踐人文精神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發展全體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為目標,心理素質是以個體的生理條件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發展整合的,并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素質。它包括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性因素三個方面。

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就是使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發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適應能力,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奠定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的實質是一種適應。適應本身就具有發展的功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種發展的理念,提倡全人發展,全體發展,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潛能開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幫助他們度過成長中的危機,為其終身發展和最終的自我實現奠定內在基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具有為人服務的傾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輔導者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際關系,體現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豐富與充實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滿足了學生精神心靈的需求與人格發展的需求。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實踐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為最高目標,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動視為價值世界的核心,強調人是基本的出發點,也是最后的歸宿;強調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突出人是主體的原則。一個社會要能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使人們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要發展人的個性,沒有個性的充分發展,人們的潛能就得不到發揮,就無法貢獻自己一份獨到價值。所謂個人的個性發展,即把自己培養成具有主體意識而又富于真才實學的人,它是個人獨特潛能的充分發揮。人的個性的發展本質上就是人的全面發展,是個人天資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所以,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觀。人性觀是指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背后的深層次的教育觀念,它深刻地影響著教育者的教育行為。在學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學校管理制度,強調教育民主,強調尊重學生;要堅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則,教育工作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關注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不斷發現自我和完善自我,使個性不斷完善。

2.強化養成性,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學生有一種人文的自覺

養成是一個非認知心理過程的內化過程。教育者要重視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要強化學生在其非認知心理發展過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養成”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徑。因為人文環境作為無形環境或隱性文化在人的綜合素質和人格精神養成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是無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們都有這樣的一種經歷:在一個優美、整潔的環境中,你會不由自主地愛惜周圍的一切,文明習慣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別。正是這種人類個體普遍存在的品質,才使得人和環境間的無意識關系發揮作用,更有助于內化。

所以,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應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學生有一種人文的自覺,使人文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養成。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環境、充滿人文精神的課程體系、優美的藝術、意味深長的語言、優良的行為、可敬的榜樣、多彩的活動,這些有形無形的環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帶著快樂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漸養成一種人文的自覺。

3.樹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人文精神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表現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與他人的關系上,表現為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這一內涵時,首先應表現在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健全的個性,創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精神,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嚴格界線,用一顆平常之心、平等之心與學生交流。“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總能使學生樂意親近并視之為楷模,從而形成強大的“向師性”。這種“向師性”對塑造學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潛移默化性,學生在教師人格喚醒與鼓舞下,能逐步確立基本的道德規范與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表現出智慧的進發、道德的判斷和審美的追求。

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體現,尊重人的價值如何權衡,如何為人處事,如何看待權威。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

校園是一個小社會,在充滿人文氣息的氛圍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真善美,養成人文的自覺等方面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淺析高校保健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探討

論文關鍵詞:保健體育課 心理健康 特殊群體

論文摘要:普通高校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保健體育課已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組成部分。當前,學校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體現教育的公平性,普及體育及其健身理論,就必須把握好保健班學生體育這一環節,保障其接受體育教育的均等機會。為此,筆者從構建高校保健體育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保健體育課程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內容的編制等幾方面提出了一點思考,為完善高校保健體育課教學提供參考。

一、保健體育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1、保健體育與保健體育課

保健體育教學是通過對體質與健康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和衡量指標等有關知識的傳授, 幫助學生懂得人體保健的基本規律,鼓勵學生有達到健康狀態的愿望,引導學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養成有益于健康的鍛煉行為,并知道在必要時,如何尋求適當的幫助,使之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保健體育課是為身體比較弱、有某種疾病(暫時性或終身性)和身體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種缺陷的學生開設的體育課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的方法, 對由精神壓力和沖突引起的心理障礙和軀體性不適反應,進行預防性教育和處置,以便達到指導青少年講究精神衛生、幫助解決心理困惑、預防因心理障礙而導致的心理變態。高質量的保健體育課教學,可以改變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體育鍛煉既是一種身體活動,也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體育鍛煉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而且對心理健康也有積極的作用。保健體育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雖內涵不同, 但它們的確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健康有助于促進身體健康。因此,對高校病、殘、弱“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保健體育課,要做到身體與心理健康教育合二為一,才能符合體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體育課的現狀

1、對保健體育課認識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已把保健體育課列為高等學校體育課的一種類型, 并明確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

2、保健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的組織與方法針對性不強

普通高校保健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都不一樣, 但大同小異。說明多數學校已認識到身體康復,不僅僅是生理機能的康復,更是通過體育手段,增強對生活、學習的信心,形成積極的期望。調查中還發現:多數學校把許多中國傳統的養生、康復手段拒之門外,只有少數學校在開展,其原因是:多數教師因以前沒有觸及過此類教材,而不能適應教學。此外,多數學校未能安裝健身路徑等器材,康復體療器材匱乏,不能更好地、各盡所需地開展體療康復運動。由此可見,保健體育實踐部分選擇教材單一,重統一輕個體差異,這就很難激發保健班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學生難以體驗到保健運動的愉悅感, 其影響學生終身健身習慣的養成。

三、保健體育課課程的構建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樹立新的保健體育教學思維模式

加強對高校保健體育課教學的組織領導, 重視體育保健課程的建設工作,加大實施力度,并推廣傳統康復、醫療體操及適應性康復體育的教材。任課教師加強對傳統醫療體操,如練功十八法、八段綿、五禽戲、易筋經等進修學習,以適應教學。同時還應打破以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為主的教學體系,逐步走向以增進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相結合,培養學生終身鍛煉能力和習慣。將傳統體育和現代體育有機地結合,構建一種新型的保健體育課教學模式。

2、完善殘疾體弱學生的教育體系, 培養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

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切實把殘疾人體育教育納入本地區教育總體規劃, 建立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機構, 使殘疾學生體育教育向正規化、科學化方向發展。同時結合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規律,對現有的學生體育教學大綱進行相應的調整, 以便教師對各類殘疾學生進行有效教學, 使體育保健課更加符合殘疾體弱學生個體的需要,適應殘疾人群眾體育的發展要求。

3、構建合理的保健體育課教材體系

保健體育課教材的選擇和構建, 應根據保健體育課程目標,在充分考慮保健班學生身體特點的基礎上,選編教材。從保健體育資料及目前病殘學生的現狀看,保健體育課內容應包括保健知識,即為保健理論部分;身體練習,即為實踐部分;個人選用部分,即為終身體育能力(自己創編鍛煉方法組合或擅長項目的某此創新)。高校病、殘、弱學生的康復不僅需要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 而且需要營養和生活衛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體育課理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身體練習的內容應根據個別情況通過課外體育活動進行選擇。

4、建立合理的保健體育考核辦法

客觀地評定學生的成績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又能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體”學生在校期間體育水平的綜合能力,有利于通過科學的考核評價來提高高校保健體育教學質量。高校保健體育課的考核應根據教材內容體系而定, 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項目相結合,對病、殘、弱學生加大課外體育活動考核比例,以創編鍛煉方法組合和擅長項目選擇考試,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做到以人為本,遵循病、殘、弱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所用,便于學生課外自學、自練,達到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

四、總結

總之,新形勢下的高校殘疾體弱的體育教學,要將“康復、保健、健身”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使學生掌握康復、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識,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終身體育與保健打下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人的發展中既包括身體的、生理的發展,也包括心理的發展。可見在學生整體素質中,心理素質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是有效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進行智力開發的前提;是引導學生正確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進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的保證;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必備條件。因此素質教育應包括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

現在,人們已逐漸達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即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態,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健全安好的狀態。"這表明人的健康不僅要重視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視心理健康。這對我們從事教育的教師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現在,我們面對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由于社會的不良影響和家庭的影響,學校教育的失誤,導致他們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學習困難、、情緒不穩、孤獨膽小、懼怕挫折、缺乏毅力,進而身上存在著懶惰、怯懦、自私等缺點。如果學生的這些缺點不能正確引導的話,他們的主體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發揮。

人類已經步入二十一世紀,社會競爭也更加激烈。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承受各種挫折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須具有國際競爭力,且極具創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發展的中樞樞紐,是為人一生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的催化劑。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共識,因此我校十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97年我校參加了北大兒童心理學系許政援教授主持的《學習困難兒童心理因素的研究、鑒定與培養》。在許徐教授和中科院心理所專家的指導下,對四至六年級學生進行了智能、認知、個性、社會交往等70項測試與調查,對個別心理障礙明顯的學生,進行了心理咨詢和訓練。我們還建立了充滿溫馨氣息的心理咨詢室--"向大自然敞開心扉"。

在70項測試的基礎上,我們又和美國賓法夕尼亞大學合作,在俞大維博士的指導下,篩選出48名同學,征得本人和家長的同意,分為四組,由我校兩位經過培訓的年輕教師從98年9月11日開始"樂觀人生課程"。經過半年的培訓,參加本課程學習的同學明顯感到自信心增強,心理承受水平提高,開始能夠進行一定的情緒調節。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看到了心現健康教育給孩子們帶來的生機,同時我們也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僅對一部分發現問題的學生有點為時已晚,應面向全體,防患于未然。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專家和一部分老師遠不能達到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全員參與。

一、研究的目的與具體目標

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通過研討我們要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建構學生健康的心理。

根據授課內容的不同我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學會自我控制,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學會正確的認知自己,樹立 "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學會自我激勵,了解興趣的來源及其產生的神奇效果。

4、學會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他人,了解一些評價他人的技巧。

5、學會和諧地與人溝通,尊重他人,助人為樂,培養良好的個性。

6、學會調節自己的心境,擺脫煩惱和焦慮,保持樂觀的情緒。

二、設計研究方案

1、 全體動員,全員參與。學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師針對自己班學生所存在的問題,有目的性地選擇教材內容,開展組內研究。

2、 根據年齡段,選擇切入點。由于學生的年齡段不同,面對的心理問題也就各個相同。因此,我們以學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為基礎,以心理導向教材為依托,我們選擇了低年級:《你能堅持多久》、《聰明的我》。中年級:《了解興趣》、《怎樣看待他人》。高年級:《尊重他人》、《尋找快樂》這六課書進行了全校的專題研究。

三、進行教學研究,探討有效的教學方法

通過研討,我們達到了這樣一種共識:心理健康課不是語文課,更不是思想品德課,絕不能僅僅滿是于讓學生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主動討論,扮演角色,體驗情感促進他們的心理發展。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l、輕松自然的導入,創設溫馨的課堂氣氛

溫馨的課堂氣氛是使學生愉快地參加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享受獲取知識樂趣的心理條件,也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良好環境。因此,教師的導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年級的潘東輝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方法:首先放起輕松優美的音樂,然后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款款而談:"同學們好!伴著悅耳的音樂,非常高興,我們又來到了輕松愉快的小學生心理導向的課堂,誰愿意把你最喜歡做的事或最喜歡的學科告訴給大家,讓我們一同來分享你的歡樂……"這樣,使學生在極其放松自然的狀態中不知不覺地走近了老師。

2、生動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思考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因而生動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學生、啟發學生的思考。根據這一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級的《尋找快樂》一課教師播放了一段配樂故事《國王與農夫》,聽后引發學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國王"擁有那么多的財富為什么還不快樂?而一貧如洗的農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卻覺得非常快樂呢?這正是這節心理健康課要討論的重點。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仔細讀文,反復思考得出:國王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它欲求過高,而農夫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經常想著那些比自己還不幸的人。從而使學生悟出了尋找快樂的第一種方法--"降低欲求"。

3、激烈地爭論,在雄辯中明理

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是非評價極其不穩定,老師創設情景恰到好處地引起爭論,可幫助學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討論中明辨道理。如在四年級《怎樣看待的人》一課中教師恰當地運用了這一方法。首先教師播放了一段錄像,然后讓學生針對片中的"小刺頭"對小組長小明的評價:"臭美,不關心同學,不愛幫助人,批評人粗魯、驕傲。"展開激烈地辯論。正方、反方各自舉出事實闡明自己的觀點,同學們也是各抒己見,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種意見是正確的呢?老師并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來到"智慧泉"邊的森林里看看小動物們是怎樣給即將報考雜技學校的小猴子寫評語的。(小動物們給小猴子寫鑒定,既看優點,也看缺點)這時再引起學生進行第二次的討論:"小刺頭"對小明的評價有沒有片面、偏激的地方呢?經過討論,孩子們的認識像無數條上溪匯入江河一樣走到了一起。從而得出:①評價他人要從事實出發,既看優點,也看缺點。②不能從自己的好惡去評價別人,要客觀、公正。啟思明理水到渠成。

4、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相結合,產生情感體驗,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五年級《尊重他人》一課中,教師設計了"實話實說"這一教學環節。學生通過扮演主持人、特約佳賓、觀眾, 模擬生活情景,實話實說,坦白內心。孩子們那一句句熱情洋溢的贊美與致謝;一聲聲發自內心的歉意與懺悔,催人淚下。這一課在五年級連講了三個班,每到這個環節都出現了高潮,引起了學生感情的共鳴,都有學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動的淚花,真正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與實例相結合,使學生轉變觀念,接受心理訓練

小品表演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特別是心理健康導向課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更適合學生表演,而每一個小故事中都包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它使學生在愉悅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轉變了觀念,接受了心理訓練。四年級《尊重他人》和五年給《尋找快樂》的教學中都運用了這種方法。同學們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品表演總結出了一條條評價他人的技巧:寬宏大量,善于原諒別人;寬容大度,從別人的失敗中看到成績;熱情贊揚別人的長處,使人悔悟自己的過錯;用贊美的評價去改變有缺點的人。找到了尋求快樂的心理防衛術: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換個環境;降低欲求;幻想成功;肯定自我;轉移注意等等。使學生明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世界上不少事,是好是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想法,可以說快樂是一種自我選擇,快樂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6、引導反思,糾正自我,尋求新知

心理健康課對于教師來講是傾聽、是引導;對學生來講是傾訴、是交流。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說心里話、宣泄情緒、情感的機會和場所。在感知、體驗、明理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過去的行為和經歷進行反思、檢查、評價,從而調整自我,尋求新知,使問題得到補步的解決。如:在五年級《尊重他人》一課的最后,老師安排了寫謝意卡和歉意卡這一教學環節。教師飽含深情地引導學生:"同學們,在我們朝夕相處的五年中,我們每個人都得到過別人熱情的幫助,讓我們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溫暖,心中充滿感激之情,那就讓我們借此機會寫張謝意卡,表達你衷心的感謝!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別人的事,仍讓你感到很后悔,那么,來,就讓我們寫張歉意卡,表達你深深的歉意。讓我們在這千禧之年到來之際,把憂愁、煩惱留在舊的一年,讓我們帶著快樂的心境,朝氣蓬勃,攜手走向新世紀。通過"寫卡--讀卡--送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糾正舊我,尋找新我。

7、捕捉教育時機,彌補缺失的愛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拔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可見,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時機,隨時讓自己的心對準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尋找快樂》一課中,一個男孩子勇敢地講述了自己心中最隱秘的故事,他說:"我父母在我四歲的時候就已經離婚了,可是他們一直瞞著我,前幾天才告訴我。聽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們,躲進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快樂與不快樂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況且離婚是他們倆大人的事,并不說明他們不愛我,再說還有大姑疼我,我生氣又有什么用呢?"聽著這個孩的內心獨白,老師熱淚盈眶,充滿深情地對他說:"你真是個敢于面對生活、勇敢、善于調節自我的孩子。老師相信你,今后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你都會勇敢樂觀地面對,蔡老師和全班同學都愿意做你永遠的朋友!"全班同學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我堅信,這一刻將給他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老師真摯的話語,同學熱烈的掌聲將永遠激勵他戰勝困難的勇氣。

8、精心設計的結束語,升華、啟思、充滿激勵

精彩的結束語不僅僅是對全文內容的總結升華,更是對學生寄予的無限期望與啟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種形式:

①總結式。例:《怎樣看待他人》"學會正確地看待他人,這是我們合作的基礎。一位曾有幾千名科學家參與的登火星計劃中承擔重任的華人科學家說過:"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來社會的創造,需要我們在各方面與他人合作,發揮各自的潛能,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地看待他人,正確地看待自己。"

②期望式。例:《尊重他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十日寒。"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交往中尊重他人,以真誠友好的態度對待他人,贏得更多的朋友,人人做受大家歡迎的人。

③啟發式。例:《了解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同學們,現在的學習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是實現我們自己理想的基礎,讓我們注意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并把興趣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出示投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趣作舟。 ④祝福式。例:《尋找快樂》(伴著"祝你平安"的樂曲)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許多的不平之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你遇到不公正待遇時,你就要降低欲求,尋找快樂;當你不被別人理解受到委屈時,你就要轉移注意,消除煩惱;當你考試沒考好時,你就要對自己說,不要緊,下次再努力。這樣你就會心里充滿陽光,臉上綻出甜蜜的微笑。請記住: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哭,他就對你哭;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老師衷心地祝愿同學們: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快樂,愉快健康地成長!

四、總結與討論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心理健康課應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感知、體驗、明理、反思、遷移、運用的過程,并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要體現以下六條基本原則:

1、平等性原則。我們要求老師在課上與學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師,更是朋友,這是上好心理課的關鍵。

心理健康課對于教師來講是傾聽、是引導;對學生來講是傾訴、是交流。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說心里話、宣泄情緒、情感的機會和場所。在感知、體驗、明理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過去的行為和經歷進行反思、檢查、評價,從而調整自我,尋求新知,使問題得到補步的解決。如:在五年級《尊重他人》一課的最后,老師安排了寫謝意卡和歉意卡這一教學環節。教師飽含深情地引導學生:"同學們,在我們朝夕相處的五年中,我們每個人都得到過別人熱情的幫助,讓我們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溫暖,心中充滿感激之情,那就讓我們借此機會寫張謝意卡,表達你衷心的感謝!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別人的事,仍讓你感到很后悔,那么,來,就讓我們寫張歉意卡,表達你深深的歉意。讓我們在這千禧之年到來之際,把憂愁、煩惱留在舊的一年,讓我們帶著快樂的心境,朝氣蓬勃,攜手走向新世紀。通過"寫卡--讀卡--送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糾正舊我,尋找新我。

2、尊重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尊重學生的言行,呵護學生的人格。

3、鼓勵性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敞開心扉,吐露心聲,坦白觀點。

4、參與性原則。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心理訓練全過程。

5、目的性原則。心理訓練目標一定要根據學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學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師的教學目標就可以隨之提高,反之亦然。

6、娛樂性原則。心理訓練應在學生愉快的活動中操作,只有產生快愉快的體驗,才能達到訓練目地。

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輕松自然的導入,生動有趣的故事,引人入勝的畫面,緊張激烈的競賽,積極參與的小品表演,熱烈的討論,形象的練習,及時的反饋之中,才能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我校第一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結束,通過本階段的工作我們發現:全校同學普遍增強了自信心,學生們參與活動的熱情提高了。"我很笨","我不行"的想法逐漸被"我最棒","我能行"所取代。心理健康教育還融洽了師生關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礎上,實現了學生生動、活潑、健康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法国白嫩大屁股xxxx|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性大毛片视频|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五十丰满熟妇性旺盛|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国产97在线 | 中文|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黑人玩弄人妻中文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欧美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一区 |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丰满少妇大力进入|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18禁美女裸体网站无遮挡|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曰本 | 国产精品 自在自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888|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流水|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中国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野花大全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7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强行糟蹋人妻hd中文|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