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

時間:2022-05-23 11:03: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物流管理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對我校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的一些思考

摘 要:探討學校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物流專業發展的緊迫性,提出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物流專業建設的措施和想法。

關鍵詞:物流;物流專業建設;思考;就業

近幾年,物流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物流企業極度缺乏中、高級人才,該問題已成為物流產業發展的瓶頸,甚至制約了現代物流發展的步伐。但與此情況不符的是,目前我校物流專業的招生情況并不理想,對物流管理專業進行專業建設調整和提升勢在必行。

1 我校物流專業存在問題以及現狀

1.1 招生困難

我校物流管理專業是從2006年開始招生,招生情況出現了過山車似的變化。2006年,我校物流專業的人數是150人左右,2007年學生人數是260人,2008年學生人數是304 人,2009年學生人數是104人,2010年學生人數是80人,2011年學生人數是85人,2012年學生人數是60人。近兩年,物流專業招生困難,一方面,是各媒體深刻分析了制約我國物流發展的瓶頸和頑癥——進城難、亂罰款等問題,影響了家長的心態,使學生家長對物流專業產生了困惑;另一方面,我國物流發展速度雖然快,但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和企業物流公司還處于傳統的手工搬運、裝卸、儲存等階段,造成學生畢業工作環境差、工作辛苦、待遇差等情況。再加上目前從事物流的人員素質較低,大多是文化層次較低的農民工,僅經過簡單的培訓就上崗,這就使家長和學生認為不經過系統的學習也可以干物流工作。

1.2 就業不理想

1.2.1 生源結構

目前,我校物流專業的生源結構,尤其是男女生比例不是很合理,歷屆物流專業大多都是女生多男生少,比例為6∶4.很多物流企業都是從以前的運輸、倉儲公司轉型過來的,很多企業的業務活動特別是基礎操作業務還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因此,很多企業在選擇員工時還是傾向于選用男生,這樣就使女生在頂崗實習和選擇就業崗位的機會相對減少,而且其就業面較窄,主要集中在一些信息處理工作、倉庫管理工作崗位等,這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造成思想負擔。

1.2.2 就業心態

大部分學生對自身定位或評價過高,缺乏吃苦耐勞、踏實苦干的精神,很難堅持從基層或一線的操作崗位做起。從我校的畢業生調查表中可以發現,畢業兩年后,只有10%左右的學生繼續從事物流工作。這說明,學生就業心態不平穩,也會影響學生的實習效果,影響企業與學校之間建立的合作關系。

1.2.3 師資力量薄弱

我校有四位物流管理專業的專任教師,其中,三位是經過相關專業學習和培訓后成為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還有一位是大學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學工作崗位的,缺少企業實踐經驗,可以說在實務操作方面是空白的,即使考取了相關技能證書或參加過一些短期培訓,也只是在學術理論方面有所提升,真正的實際操作經驗還是有限的,甚至沒有實踐操作的經歷。在平時的工作中,教師又忙于教學工作,缺乏在現代物流企業中的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導致在實訓教學和技能操作教學中也只能是進行一些最基本、最簡單的物流實操的講授和練習,這樣必然會出現學生操作技能低下的情況,就業領域也肯定會受到限制。

1.2.4 實訓室建設滯后

我校目前只有一個不到100 m2的物流實訓室,只有少量的實訓設備,只能實現簡單的倉儲實訓作業,而且實訓指導教師缺少項目實踐經驗,不能很好地把實際案例引入到教學中,不能將實訓項目與課程有效結合起來,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同時,實訓室結構模式單一,實訓內容、形式單一,簡單驗證性實訓較多,而綜合、設計性實訓較少,無法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的能力。

2 完善和深化物流專業建設的措施與想法

2.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勞動部頒發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并結合企業的用人需求,以“支撐現代物流技術崗位核心能力的知識、技能需要”為原則來制訂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我校物流專業要培養的是電子商務與物流、企業物流和物流企業人才。中級班的培養目標是倉儲配送方向和物流信息處理方向,主要是向電子商務與物流、第三方物流和企業物流企業輸送從事裝卸、檢驗、保管、揀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線操作人員。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倉儲、配送的基本流程,掌握倉儲、配送所使用各種工具的相關知識,能夠作出合適的計

劃并掌握一定作業能力的技能型、應用型中級技能人才。高級班的培養目標在倉儲配送方向和物流信息處理方向的基礎上增加了港航物流管理方向和采購方向,向制造企業、專業物流企業、國際運輸企業輸送從事外貿跟單、報關和報檢等國際物流運營工作的一線操作人員,使學生了解國際物流中報關、報檢等貨代的基本流程,能夠根據業務需要填制與國際物流有關的各類單據的高技能基層管理人才。因為物流行業是一個寬口徑行業,在物流過程中會涉及多個作業環節,所以,專業的整體設計要根據學校的規模、資源和區域經濟特點等實際情況來設定。

2.2 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的物流專業課程建設必須根據企業和社會勞動力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以服務經濟建設為宗旨,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構建以“品德+技能”的物流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將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品德課、社會關鍵能力課、職業技能基礎課、職業能力專項訓練課、職業技能綜合課和選修課等五個模塊。每一模塊對應相應的能力結構,每一門專業理論課程都配有相應的職業能力專項訓練,將能力本位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同時,應增加實訓(實踐)課程教學比重,增加物流企業參觀、學習內容,頂崗實習內容,新增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環節。

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上,要針對運輸配送、倉儲、快遞、采購、營銷、信息、客服等主要崗位群設置課程,整合課程內容,動態調整與優化專業教學方案,構建與物流職業、崗位緊密結合的“寬平臺,多方向”課程體系。“寬平臺”為專業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的職業技術課程平臺;“多方向”為四個物流職業方向。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第一、二學期學習職業基礎課程,第三學期學習職業技術課程,第四學期學習職業方向技術課程(學生依層次和中、高級就業定位,選定職業方向),第五、六學期在校外訂單企業、聯合辦學企業或其他企業進行生產實踐和頂崗實習。品德課、社會關鍵能力課要貫穿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教學活動始終,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3 師資培訓

要進一步增強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優化教師工作分配。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①學校與物流企業深入合作關系,并制訂嚴格的教師頂崗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每學期定期派出教師到合作物流企業頂崗工作或帶班。②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專業教研活動,參與校內外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積極提高自身水平,提高自身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校每幾年組織一次校園技能大賽,制訂技能競賽的實施辦法和獎勵措施,全面提升教師參與技能教育、教學的積極性,不僅能增長見識、擴大自己的專業視野,增強溝通能力,還能對日常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師資培訓除了向“雙師型”目標努力外,因為物流行業是一個寬口徑的行業,在物流過程中會有多個作業環節,涉及的課程也較多,所以,作為物流專業的教師不但要能上幾門專業課程,還要明確自己的專業領域。專業教師應該要知道自己在哪些專業課程領域有優勢,哪些教學領域更適合自己,從而將自己教學能力培養的重點放在該課程上,做到“精益求精”,以更強、更有效的專業教學能力幫助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和最強化,做一個既有較高理論教學水平,又有較強實際操作教學經驗的“專才”,真正做到“術業有專攻”。

2.4 校企合作

通過校企深度融合,讓企業充分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制訂和實訓、實習、教學質量監控等教學過程。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實訓基地,聯合進行技能測試,使人才培養更貼近企業需求,更具針對性,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好地完成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畢業實習。同時,企業接納專業教師參與實踐活動,每年寒、暑假安排專業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活動。院方盡可能利用現有資源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及時滿足這些單位對提高技術人員素質的需要,具體做法是:依托校企合作企業——廣東省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和南方物流有限公司等,建立穩定、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關系”,建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學習、參加生產實訓,此合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2.4.1 入學的生產認知階段

在入學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專業介紹和專業認知教育,組織學生參觀南方物流有限

司、廣東省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等企業,對他們進行感性教育,并邀請企業人員到學校為學生們開設專業認知講座,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還可以為優秀畢業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學生在此行業中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做好職業定位和職業方向的規劃。

2.4.2 中期實訓

在二年級第三學期期中考試結束后,前往公司進行中期實訓,為期二個月。將課堂搬到企業,在這些企業建立培訓基地,共同制訂培訓方案,聘請企業員工擔任培訓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倉儲作業實訓環節。

2.4.3 頂崗實習

學生根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選擇職業方向,并到公司進行頂崗實習。

2.5 實訓室建設

依據課程培養目標、實訓項目來建設校內物流實訓室。在實際教學中,對相應課程標準加以修訂,修訂完善《倉儲作業實務》等課程的課程標準,強化實訓、實踐環節;在運輸、倉儲類課程設置相應的實訓、實踐教學內容;編寫、修訂運輸管理、倉儲管理、貨代管理的實訓指導書,進一步加快和完善“實驗室”建設的步伐。同時,要更新、增加實訓設備,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制度建設,使物流管理綜合實驗室更規范、更先進,能更好地滿足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科研的需要。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問題初探

摘 要: 文章針對物流管理專業,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國內部分中高職院校進行了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分析了當前我國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情況。

關鍵詞: 物流管理專業 中高職銜接 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分工專業化的提高,其越來越受各個國家所重視,作為國家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搖籃。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主要分為中等職業教育(下文中簡稱中職)和高等職業教育(下文中簡稱高職)兩個辦學層次,在職業教育整體發展的洪流推動下,我們發現這兩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銜接出現了一些問題,為此針對物流管理專業我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國內部分中高職院校進行了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分析了當前我國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情況。

一、對高職階段學生職業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認識較為一致

從調研數據統計看出,高職學校對物流人才職業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認識上,除了與人合作能力和與人交流能力外,均要高于中職學校。特別是解決問題能力高出較多,59.23%的高職學校認為非常重要,45%的中職學校認為非常重要。在與人合作能力和與人交流能力方面,中職學校要高于高職學校,認為非常重要的占90%,高職學校分別為82.17%和76.15%。綜合比較得出:中職學校和高職學校對學生在高職階段職業核心能力重要性認識比較一致,排序由高到低為:與人合作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二、對高職階段學生專業能力重要性的認識差異較大

調研顯示,高職學校與中職學校相比更重視專業能力,高職學校認為“非常重要”的專業能力選擇上,任何一項都比中職學校的選擇高。高職學校認為高職階段最重要的專業能力為倉儲作業能力和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認為非常重要的分別占60.77%和57.69%;其次為物流市場拓展能力和配送作業能力,分別為51.54%和49.23%;最后為運輸作業能力,占44.62%。中職學校認為高職階段最重要的專業能力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認為非常重要的比重占45%;其次是運輸作業管理能力、配送作業管理能力、倉儲作業管理能力,分別為35%、35%和30%;認為重要性最低的是物流市場拓展能力,認為非常重要的只占25%。

綜合比較分析調研情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高職學校普遍較各中職學校更重視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

2.中職學校對高職階段專業能力重視度的排序由高到低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運輸作業能力、配送作業能力、倉儲作業能力和物流市場拓展能力。

3.高職學校對高職階段專業能力重視度的排序由高到低為:倉儲作業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物流市場拓展能力、配送作業能力、運輸作業能力。

4.在倉儲作業能力和物流市場拓展能力兩方面,中高職重要性認識差異最大。

三、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認識差異較大

調查發現,高職學校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重要性的認識落差較大。倉儲作業管理、配送作業管理和運輸管理“非常重要”的評價達70%左右,認為物流基礎和物流信息管理“非常重要”的分別為56.49%和53.44%,物流營銷為47.33%,認為供應鏈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和采購管理三門課程“非常重要”的學校只占35%左右。中職學校對高職階段所有專業課程的評價認為“非常重要”的比例都比較低,均在50%以下,其中配送作業管理和供應鏈管理均占45%。倉儲作業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都為40%,物流基礎、運輸管理和物流營銷均為30%,物流成本管理和采購管理僅為20%。通過數據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高職學校對高職階段課程重要性認識的排序由高到低為:倉儲作業管理、運輸管理、配送作業管理、物流基礎、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營銷、供應鏈管理、采購管理和物流成本管理。

2.中職學校對高職階段課程重要性認識的排序由高到低為:配送作業管理、供應鏈管理、倉儲作業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基礎、物流營銷、運輸管理、采購管理和物流成本管理。

3.中職學校比較重視配送作業管理和供應鏈管理能力的學習和培養。

4.高職學校比較重視物流倉儲、運輸和配送知識的傳授。

5.中職學校對各課程的重視程度都較高,評價相對平衡。高職學校對供應鏈管理、物流營銷、物流成本管理和采購管理等課程的重要性評價相對不高,對不同課程重要性的評價差異較大。

四、課程設置重復

對比中高職課程設置情況可以看出,在專業課程上存在較高的課程重復度(見下表),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中高職在課程設置上不能形成良好銜接。

五、分析結論

通過上述調研結果我們可以分析出,中高職在對高職階段學生職業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認識上較一致,中職定位于“作業層”,高職定位于“作業管理層”的人才培養,而在專業能力培養和專業課程的重要性認知上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在后面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上加以統一,同時中高職在課程設置上存在重復現象,這需要兩個層次院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統籌考慮,保證各階段人才培養的質量。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物流管理專業“產學研” 結合方式探索

隨著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物流管理專業的改革也要從注重理論教育的傳統培養模式轉變到與實踐相結合的“產學研”培養模式。根據教高〔2006〕16號《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教高〔2012〕4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關于產學研結合創新教學模式的精神,結合我校專業特點和地方區域對快遞物流人才培養的要求,探索出一條符合適合本校本地區的“產學研”研究之路:制定了以增加實踐教學比重,重新分類制定實踐教學標準的方針;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服務海南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盡快建立健全與本地物流發展特點相符合的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當前我國高校物流專業實訓基地和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物流行業在我國近些年來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出現的人才缺口也很大,人才成為嚴重制約快遞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雖然有 200 多所本科院校和一批大、中專科學校開設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國際貿易、國際貨運及國際物流等物流類專業,但是無論從人才的數量或質量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問題,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實踐能力無法勝任物流企業和快遞企業的需求。一方面是企業有旺盛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卻是培養出來的人才企業無法使用,這說明我們目前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與實踐需求有很大的脫節,主要問題表現為:

1.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知識缺乏。很多學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建立在課堂教學理論,企業實訓實踐。老師只管教、企業只管用。結果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脫節太遠,學生不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教學效果不理想,實踐達不到預期要求。

2.教學硬件條件差,無法滿足需要。很多學校建設的實訓室,只有一些簡單的設備。對物流專業學生的培訓還局限在簡單的包裝、運貨、分類等方面。大多數還是手工操作,沒有引入現代化的計算機實訓和軟件操作,以及現代化的物流設備。很多時候只能帶學生去物流企業參觀,然后課堂上紙上談兵。學生最終無法掌握實踐知識。

二、我們在研究“產學研”結合方式中遇到的問題

1.物流專業的社會認知度還有待提高。目前社會上還是有不少的人對物流這個行業有著不正確的觀點和認識。所以導致學生在選擇這個專業學習和就業的時候也有不正確的觀點。對此我們還需要加大對物流快遞行業的宣傳力度,讓大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2.學校自身認識的不足,影響了對物流快遞專業“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探討。我們的人才培養體系和課堂教學方式中,教育觀點要從培養一個合格的畢業生轉變到培養一個合格的物流專業人才上來。這樣我們才能扭轉單純的為了畢業、為了文憑而培養學生的現象。

3.海南省快遞業對高校人才培養方式的認識不足。目前許多的快遞企業、物流企業對校企結合培養人才的方式認識不夠。企業單純的從自身利益出發,不愿意投入過多的資金協助學校建立實訓基地,只想利用學校提供的廉價的學生勞動力去實習或者工作。這種合作模式將嚴重阻礙物流行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一個新的產學研的模式,建立新的結合方式,實行新的合作類型。將單純的實訓基地建設成一個綜合培養學生、企業員工各方面知識的培訓平臺。

三、海口經濟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思路

1.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研究方式和指導思想

海口經濟學院的物流管理專業在2011年就開始積極探索物流管理專業發展方向,如何將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教研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經過二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快遞行業為依托、以快遞企業為平臺,“一個中心、三個支點、六個結合”的專業特色。一個中心是指“海南快遞物流發展研究中心”;三個支點是指“海南郵政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快遞行業發展交流基地、全國快遞人才培養基地”;六個結合是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行業發展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行業培養和訂單培養相結合,實習實訓與就業相結合,全日制教育和在職培訓相結合,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

2.“一個中心”的領導作用

通過“海南快遞物流研究中心”建立“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四位一體的結合方式。中心先后承擔了多項省教育廳、省社科聯關于物流行業的研究課題,還有“海南郵政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快遞行業發展交流基地、全國快遞人才培養基地”的成立,順利的建立起來集生產型、教學型、科研型于一身的現代化實訓基地。先后與圓通速遞公司、中海物流公司等企業和簽署物流管理專業共建合作協議,合辦校園快遞物流產學研實訓基地、校外物流產學研實訓基地,探索快遞物流方向、國際物流方向從課程、教學、實訓、實習、就業、科研等“一條龍”合作教學模式。一方面為本專業的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了基地,滿足了本專業學生認識實習、畢業頂崗帶薪實習和就業的需要。另一方面為教師的教學科研提供平臺。

3.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建立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擴大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范圍,將現代化的物流訊息及時傳遞給學生,我們制定了專門的人才培養體系,而且由專職教師和物流企業兼職教授以及校外實訓基地的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教學與實訓。根據本專業確定的培養目標、企業對專業素質和崗位技能要求,我們把課程的形式、性質、功能劃分,合理設置各門課程,將物流、國際貿易、外語等相關課程進行有機的結合。做到知識面廣、實用性強,達到教學效果好、教學質量高的目的。以實踐教學為中心,將基礎理論教育與物流操作實踐、外貿單證實訓等實踐課有機結合。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學校和企業提供的現代化的操作設備和配備相關的物流實訓軟件,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將枯燥的理論教學融入生動的實訓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實踐練習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最后進行考核方法的改革,不單一的采用試卷考核的方式,加強口試、現場考核等形式,全方位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重視收集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反饋信息,改進下一步的教學,完善人才培養系統。

四、對推進“產學研”結合模式的建議

通過借鑒國內外高校對物流管理產學研結合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可重點從以下方面推進我院物流管理專業的產學研結合。

1.加強海南快遞物流研究中心的促進和引導作用。為了進一步協調學校在教育、企業在人才需求和研究中心的研究需要,將這三部分有機的協調起來。應該以海南省快遞物流研究中心為指導中心,大力倡導物流產學研合作,對企業的物流產學研相結合的項目,通過研究中心的指導作用,以物流行業的理論研究為引導,對海南省乃至國內外的物流行業的發展進行研究。對物流行業的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對本省物流行業和物流企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加快海南省物流行業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2.積極探索和推廣更有效的物流產學研結合模式。物流企業在我們的物流專業的教學技術創新和投資中的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學校和科研機構應主動深入海南地區的企業了解物流市場需求,針對海南省獨特的交通條件和地理位置,以及海南省的經濟發展現狀。對海南省物流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把握企業對物流科技和人才需求的發展動態和趨勢,有效地解決企業的物流技術與管理方面的難題。

3.加強物流實訓基地的建設。物流實訓室及相關配套建設,是我們進行產學研結合的重點。將本校的物流實訓室建設為海口市或者海南省物流實訓培訓基地以及職業資格鑒定中心等。我們還要一方面加強基地的硬件建設,加大加快引進先進的物流設備和配套的電腦、軟件等。另一方面大力引進專業師資力量,大力引進物流專業高層次教師和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兼職教師,為專業化的人才培養鋪平道路。

4.建立產學研結合機制下的高校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從高校的發展角度來看,產學研結合可以實現物流研究創新、培養合適人才,通過新的產學研相結合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方面都有提高,在就業中有較強的競爭力。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在產學研結合的推動下重新規劃和完善我校的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產學研結合模式,在這種機制下培養符合本土需要,有較強實戰性和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建立產學研結合機制下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將物流企業和學校聯合起來共同制定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科技、資金、人力和教育資源,共同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物流專業學歷人才。同時,還應該加強對物流快遞企業各層次工作人員、管理人員的短期培訓,提高企業儲備人才的素質和水平,改善物流企業中高層管理水平,為企業的良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關于“訂單式”培養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模式的探索

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必然帶來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物流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一躍成為當前中國人才市場12種緊缺人才之一。在運輸、儲存、包裝、流通加工、搬運裝卸、信息處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個功能環節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去操作。到2010年我國大專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約為30萬以上,中級物流管理人員不低于50萬人,高級物流管理人員或物流戰略、物流設計管理人員不低于4.5萬人。一方面是社會物流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中職學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就業難,這種供求矛盾如何有效協調好、解決好,就成為中職學校一個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此,學校組織專門力量,深入企業,調查、分析企業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養規格。同時,與我校簽訂合同的企業專門派技術人員參與我們物流專業校本課程的建設,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簽訂用人合同,并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負責招生、培養和就業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的辦學模式。這就是我校最初的“訂單式”物流人才培養模式。

一、訂單式培養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模式的含義與現實意義

1.“訂單式”培養是指用人單位與培養單位簽訂用人協議,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充分利用雙方的有利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實現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最后由用人單位按照協議約定安排學生就業的合作辦學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為我國職業教育注入了辦學活力,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的途徑。

2.教育發展必須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為經濟基礎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根據市場和物流業發展的需求進行合理的調整。現代的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術,又要懂得物流經濟。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組織管理的才能,并能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而且無論遇到什么環境,經過努力都可以很快適應。

3.訂單式培養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模式,為國家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對口的物流人才。該模式的突出特點在于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利益的實現為中心,達到了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接軌,學生實踐技能與崗位要求的一致。

二、“訂單式”培養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模式的實踐探索

1.讓企業參與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中職物流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不能再“關起門來辦學”。企業應介入學生的培養,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企業的認識,了解用人單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根據企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通過這種產、學、研結合及校企簽訂“訂單式”合作培養的模式,真正培養出符合物流企業和輸送企業實踐需要的技能人才,這是一個對社會、企業、高校以及學生均有利的多贏模式。

2.“訂單式”培養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不僅解決了物流管理教學寬而不精的弊病,還可以扭轉企業找不到合適物流人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提升了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確保更多的畢業生能順利就業。另一方面也為高職院校開發物流校本實訓教材,如何編寫出能體現以學生為本位,突出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物流專業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指導思想和正確方向,使教材開發與教法改革與時俱進。同時,在教學管理上,實行“教學—實踐—教學—實踐”雙循環互動教學模式,把課堂傳授理論知識與現場獲取實際經驗結合起來,大力推行“教、學、做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強學生適應崗位群的能力,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三要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是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關鍵,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引進來、派出去”的方式提高師資水平,比如,安排物流老師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物流企業研發工作,提升教師自身研發能力,及時地了解物流企業最新的技術信息,同時通過引進企業物流管理具有豐富經驗的人才,或者聘請企業物流經理來校兼職授課等方式,因為只有教師的實踐技能加強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才能相應提高。

3.推行“訂單式”培養,強化“雙證制”建設。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宗旨,與珠江鋼管有限公司簽定了“物流工程材料管理”訂單班、與海鷗衛浴有限公司簽訂了“物流配送”訂單班。具體操作是:根據訂單企業職業崗位及技能要求,成立由學校和企業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共同制訂了訂單人才培養方案,包括確定培養目標、培訓項目和崗位訓練流程。校企雙方共同建立頂崗學生實訓檔案和跟蹤考評記錄,安排專人對“訂單式”培養班級進行管理,實踐環節的時間接近總計劃的50%,學院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頂崗時間、崗位輪換等情況進行跟蹤考核,根據技能水平、頂崗工作中的表現等,由企業鑒定、考證打分,成績合格者由訂單企業錄用就業。

同時,將職業資格證書與崗位技能證書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把職業技能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然后進行職業資格的認證,使學生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考取助理物流師職業資格證書、報關證、叉車操作等崗位技能證書,實現“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相融合、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相結合”,以滿足學生將來發展的需要。

三、物流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

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物流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順利地實現了校企無縫式對接就業,就業率達到100%。為了及時地了解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獲取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工作單位對畢業生的工作滿意程度、工作適應性、薪資水平、思想狀況、實際技能的運用等信息。學校對2009、2010、2011級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進行了就業跟蹤調查,根據收集回來的信息資料得知,學生對工作勝任情況如下:完全勝任占到54.68%,基本勝任占46.32%;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評價,對學生滿意的占89%,對學生基本滿意的占11%,對學生不滿意的占0%。從中可以說明學生的適應能力較強;另一方面與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創新能力及責任心、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對學校而言,借助訂單班這種以就業為導向的產學結合模式,既培養了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提升了辦學質量,有效地提高了學校就業率,又擴大了生源,鍛煉了教師隊伍,實現了“教學與實踐相融通、操作與崗位相融合”。同時,訂單培養也促進了校企結合,促進了高職教育體制改革,達到企業、學校、社會、學生四方共贏,真正體現了學有所教、學有所用、學有所去。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物流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探討

產學研合作,是指生產、教學和科研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培養人才的一種教育模式,主要是利用學校和行業、企業、研究機構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適合行業和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堂教育是難以實現的,大量的要依靠社會實踐。走產學研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之路,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操作性都較強的專業,在物流管理專業建設過程中,應致力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力爭實現由傳統培養模式到“產學研”培養模式的轉變,形成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專業特點相符合的產學研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物流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指導思想

在深入研究與逐步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物流管理專業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的基本指導思想,即擴大規模,優化專業結構,圍繞產學研一體化教育,提高辦學效益。

1.1以市場和就業需求為導向

專業設置、人才規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培養規模均應根據市場和就業需求以及物流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及時進行調整。

1.2以校企合作和產學結合為途徑

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與資源,將專業理論學習與社會現實要求相融合,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縮短畢業生的適應期,達到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共贏的格局。

1.3以學生應用能力和素質培養為核心

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核心,實現教學與能力形成過程的一致,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特征。

2.物流管理專業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思考

我國的產學研合作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物流管理專業也是一個新興的專業,總體來看,產學研合作教育還不夠成熟。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比較成熟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借鑒發達國家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經驗。

2.1對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合作層次的思考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并非是單一的,而是呈多樣化的形式,如美國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出現過多種模式,比較典型的有大學科學園區模式、企業孵化器模式、具有聯合協調機構的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模式等 [1]。

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1)共同研究。大學和企業的研究人員就共同的課題開展合作研究,結合雙方的技術創新能力創造科研成果;(2)委托研究。大學接受企業和中央政府部門的委托和經費支持進行項目研究,提供科研成果;(3)委托研究員。指民間企業的技術和研究人員到大學和大學共同利用機構,接受研究生水平的研究指導,把握最新的研究動態;(4)共同研究中心。其作為大學與產業界聯系合作的窗口,既是共同研究的場所,又是企業技術人員接受高級技術培訓的課堂;(5)大學科技園[2]。

物流管理專業可以學習比較先進的合作形式,在合作形式上拓寬渠道,加強實質性合作,多方位、深層次合作,使產學研合作教育避免形式化、表面化。(1)就業定向與畢業實踐相結合。在產學研結合的教育過程中,校企雙方對學生進行共同考核。對考核合格者,可直接就業。實習期間企業專家為學生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提供指導。(2)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模擬企業真實工程環境,引入企業真實工程案例,使專業培養更具真實性、有效性,也使教師的實踐操作經驗得以加強。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參與企業的設計與生產。企業提供全套教學資源和實訓項目,使學生不出校門在實訓工廠里就可以體會真實項目的整個開發過程,提高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

2.2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環境的思考

著力構建有利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環境。主要包括:(1)政策環境。制定一系列相關優惠政策,促進產學研合作健康發展。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在日本的產學研合作教育體系中,政府的地位特別突出,具體表現在:①制定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方針和政策。政府通過了一系列計劃使產學研合作成為一項基本國策;②提供大量資金資助企業的研發活動;③鼓勵各類大學的教師通過產學研合作進行科學技術實驗,保證他們擁有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及使用權;④對有關專利權的收入實行免稅;⑤整頓產學研合作的聯絡機構,加強這些機構的服務職能;⑥培養一批專業人才,研究如何把大學的科學研究與企業的科技需求結合起來[3][4]。我國政府是產學研合作的倡導者、調節者、戰略決策者、技術傳播者、環境創造者,可制定政策,并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對合作的成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科研合作經費,利用經費投入的方向和規模程度來體現政府的科技發展戰略和規劃;通過稅收減免等方式支持、促進產學研合作;為產學研合作提供各種配套措施,建立產學研合作的官方服務性機構;重視國際性的產學研合作,鼓勵國內的組織和結構參與國際性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科研能力。(2)信息環境。要加快信息化、網絡化的建設,同時也要大量發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中介組織。(3)法制環境。產學研合作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要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建立健全完善相應的法規條例,完善技術合同、知識產權等各項法律、法規,以法律手段來保障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順利進行,維護合作各方的利益,把產學研合作教育納入法制化軌道。

2.3 對產學研合作教育各方動力機制的思考

一是學校的動力機制。在政策上要為產學研合作教育創造良好的校內環境。學校在職稱評聘、利益分配、評獎評優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傾斜政策,使潛心研究并參加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教職員工得到公正的待遇。為了有效地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需要建立產學研合作的工作機制。制定 “產學研合作工作條例”,對產學研合作的工作機構、工作內容、工作制度等作出明確的規定,并且將產學合作內容作為教學工作年度考核內容。

二是參與學校產學研合作單位的動力機制,這包括合作單位管理層的動力問題;合作基地督導教師的動力問題。要做好產學研合作教育,就必須形成一整套動力的激勵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但現實情況是,各方面的積極性并不總是一致的,學校的積極性很高,但合作單位并不是很積極。產學研合作教育如何調動各方的參與積極性,形成各方的互利互惠機制、多方共贏的局面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4 對產學研合作教育各方合作機制的思考

產學研合作教育必須圍繞市場的近期和長遠的需求,通過對市場的敏感性把大家吸引到市場這個共同目標上,形成長久穩定合作的基礎;必須加強合作各方的互相了解和理解,建立起“面對面”的交流平臺,通過合作對各方的人際關系、技術經濟實力、工作方式方法進行整合并充分利用,才能建立起深厚的關系,形成長期有效的合作[5]。產學研合作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在推行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時候做好各方面的配套工作至關重要。比如,基于產學研合作為導向的專業教學計劃可能和學校教務部門的統一要求有沖突,有關的管理部門應給予一定的改革空間和政策支持,才能保證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順利進行。

3.結語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一條有效途徑,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并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以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合作,從而培養大批應用型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淺議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

1 高職院校綜合實訓課程重要性分析

高職院校是集專業性、技術性與職業性為一體的綜合教育類型,其對人才的培養更加重視對基本工作流程、專業技術、綜合技術運用與操作等能力的培養[1],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開設一些相關的綜合實訓課程,來輔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并運用相關能力,推動學生綜合技術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的發展。

高職院校開設綜合實訓課程訓練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綜合實訓課程訓練通常都是以崗位需求與能力鍛煉為主,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滲透實訓技巧,突出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強調將只有技能中所涉及到的多種理論知識與技術操作訓練技巧技能進行有效的結合,并將二者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實訓過程中進行有步驟的演練,這種綜合性的實訓課程開發與訓練能夠深入推動高職院校課程建設與理論完善,同時還能夠有效研究出適應自身實際發展需求的課程訓練模式與方法。其次,高職院校專業實訓課程的開發相對一些普通高等教育來講,具備自身特殊的需求與特點,不管是其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演練都尚處于一種探索階段,并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標準,因此要求不同專業應與本行業實際發展狀況及需求進行聯系,并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進行方案的設計,以推動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的雙發展。

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是現階段高職院校發展及社會生產需求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課程,因此需要給予充分重視,要求高職院校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與實際社會需求,有效利用綜合實訓資源,并結合行業新標準,探索出適合物流管理專業持續發展的綜合實訓課程開發步驟與方式。

2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步驟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主要包括如下步驟:

首先,通過對企業的規范性及典型性進行分析,明確課程所對應的職業需求與崗位要求。從現階段物流企業的發展角度分析可以發現,企業的規范化崗位訓練是物流管理專業培訓課程的重點內容,也是極容易被忽視的內容,作為物流管理專業來講,首先應該充分了解并重視專業實訓課程,重視所在行業的行業需求與特點。高職院校要推動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首先需要準確定位企業基本需求狀況,并對企業的實際生產與經營狀況、企業的關鍵崗位與崗位需求、企業崗位的安全性與質量要求、企業的基本設備與效益等進行分析與學習,以提高人才培養的知識系統性與整體性,推動綜合實訓課程的有效開發。

其次,要對企業所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進行分析,同時確定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2]。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發展,需要針對市場中的相關行業企業對新技術與新服務的實際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從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入手,強化技術改造,重視設備的升級與多元化經營管理的實現,進而推動生產效率的提高。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指導學生深入實地,積極主動的了解并掌握相關企業需求信息,有針對性的解決現階段企業所需要解決的難題,以確定實際崗位能力需求與崗位發展需求。

再次,要認真分析崗位職業需求,綜合提升學生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進而設計合適的實訓項目與基本內容。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需要根據企業對崗位基本技能與素質的要求為中心,并結合學生實際知識與技能現狀,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與知識培訓。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需要重視崗材結合,強調因材施教,即將企業的職業崗位需求與學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結合起來,強調綜合實訓的基本教學體系。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需要不斷進行專業內部的有效融合,強調實訓模塊之間的溝通,促進課程的充分開發,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職業愛好,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物流企業的多種崗位需求。

最后,強調企業產品發展及技術發展方向,不斷更新實訓課程的基本內容。現階段,企業在發展路線上均具備的前瞻性的發展意識,一方面要強調市場的現階段需求,同時還關注未來市場的潛在變化,因此企業重視動態的發展,這要求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也要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及時更新實訓知識與內容,突出新技術的應用[3]。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需要強調持續發展性的基本原則,及時跟蹤整個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開發新技術與新設備,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推動學生綜合素質與技能的提升。

3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方法分析

通過對物流管理專業行業特點進行分析,并結合實訓教學基本經驗,總結出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的幾種方法:

第一,選擇性移植法,即不斷吸收現階段國內外相關高職院校物流管理相關專業內較為成功的綜合實訓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有選擇的借鑒已開發成適合自身院校與自身專業實際發展需求的綜合實訓課程,并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及教學范圍與教學程度進行必要的補充,以完善綜合實訓課程的基本內容。

第二,能力中心的方法,即根據專業實際特點,開設具有相關行業與企業的教學內容,突出課程的綜合性與實用性,強調繼續教育的重要性。這種方法的運用要求重視對學生自身工作技能的訓練,圍繞技能培養確定相關的實訓內容,比如相關專業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操作技能與步驟、基本方法與訓練技巧以及職業基本道德等。另外,在實訓過程中,還需要針對現階段市場中所需要的新產品與新技術進行相關技術發展動態的實訓內容開發。

第三,任務分析的方法。任務分析的方法即充分確定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的基本內容,按照內容要求進行步驟分解,確定崗位職責與工作任務,按照標準的操作流程對項目進行具體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進行知識與技能的訓練,之后對步驟進行分解,突出分步驟的重要性與準確性,這種以基本技能為中心確定實訓課程基本內容的方法在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的重要性、課程開發基本步驟與方法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綜合實訓課程需要重視物流管理相關專業的崗位職責,重點強調相關技術與工作流程,突出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培養,推動教學單元的具體化與教學方法的模塊化,以推動綜合實訓課程的順利開發。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物流管理專業專科教育的幾點思考

1 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及專科層次的辦學情況

我國的物流產業將會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迅速增長,未來國內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基于這種預期,近年來物流管理專業蓬勃發展。據統計,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自主設置物流管理專業的高校僅有幾所,從2000年開始,教育部特設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專業,截止2010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開辦物流管理專業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開辦博士研究生層次的高校有12所,開辦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層次的高校有20多所,專、本科層次的高校各占一半左右,至于在其他專業下面把物流管理作為專業方向的高校更是數不勝數。也就是說,全國一千多所高校里,幾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并且有很多高校還在申辦物流專業。

從專業發展背景來看,我國目前開辦物流管理專科教育的高校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具有交通運輸等工科行業背景的高校,比如航運、公路、鐵路、民航等專科及高職院校,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大多是在交通運輸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是具有物資管理、貿易流通類專業背景的高校,比如原物資部、商業部所屬的部分高校,這些高校的物流專業基本是在原物資管理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三是具有電子信息行業背景的高校,比如部分郵電類高校,這些高校更偏重于電子商務基礎上的物流專業教育;四是沒有任何與物流主體功能相關行業背景的高校,以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專業為基礎而開辦的。

2 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生就業分析

2.1 行業背景不同的高校,學生就業差異較大

正如前面分析,開辦物流管理專業的高校分為以上幾個類型,各自有不同的行業背景。反映在學生就業方面,出現了不同行業背景的高校學生就業差異較大的局面,比如,具有海運或水運行業背景的高校,在港口、貨代、船代等部門就業具有明顯優勢,而具有鐵路行業背景高校的畢業生,在鐵路及相關部門就業具有明顯優勢。之所以出現以上情況,一方面是該類高校與以前的辦學部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該類學校的教學始終圍繞著行業背景而展開,具有明顯的行業特色,所以畢業生受本行業企業的歡迎。而沒有行業背景的高校,學生就業的單位較為繁雜,沒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甚至在專業外就業。

2.2 就業數量較高,就業質量偏低

由于物流行業發展較快,物流人才缺口較大,因此目前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相比較好,基本都可以在本行業或其他行業的相關崗位內找到工作。但與之對應的就業質量則較低,比如工作環境、工作報酬、勞動保護和勞動關系等方面明顯較差,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大學生就業整體環境的影響外,和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現狀也密不可分,行業發展的低端,造成低端崗位成為吸納畢業生的主體。

2.3 學生就業具有顯著的地域差別

由于物流產業在不同的地域發展程度不一,產業規模差異較大,因此吸納畢業生的能力在地域上存在明顯差別。對不同地域的多所高校和物流企業進行調查后發現,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畢業生的就業明顯隨區域變化而變化:沿海港口城市對物流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較大,而內地需求較小;而內地經濟總量越大的區域,物流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較大,經濟總量小的區域,物流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則少。之所以出現以上情況,顯然是由于物流產業在整個社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行業特點而造成的。

3 物流管理專業專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3.1 專業課程設置缺乏核心競爭力

由于物流的功能較多,物流產業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業態,因此物流管理專業的主干學科涉及管理、經濟、工程技術等許多方面,涉及面很寬。目前在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課設置上,除具有行業背景的高校有意識地重點開設具有行業特色的課程以外,現在大多數高校物流專業的課程設置是“大雜燴”型,就是從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的課程里抽出與物流相關的課程組成物流專業的專業課,課程內容與其他專業嚴重重復,缺乏反映本專業核心競爭力的課程,或者雖有該類課程,但課程內容空泛,不夠深入,無法體現本專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3.2 課程內容過于宏觀,微觀研究不足

目前物流管理專業的教材理論性偏強,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對物流活動的“意義”、“分類”、“原則”、“特點”的簡單概括,類似于科普讀物,內容過于宏觀和常識化、理論化、感性化。為數不多的反映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能力的課程如《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等課程卻需要良好的數理分析能力,而多數高校物流管理類專業學生在高中階段以文科為學習背景,識記能力偏強,而定量分析能力偏弱,因此該類課程的講解也很難深入。另外,涉及企業層面的具體操作流程或者運作過程的內容則少之又少,沒有突出企業員工層面必備能力的培養,對微觀的物流運作缺乏足夠的訓練。

3.3 重管理能力的培養,輕操作能力的培養

在高校招生規模連年擴大的背景下,專科層次大學生的就業崗位基本上是操作層面的崗位,因此對畢業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較高,而對其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并無過高要求。在能力培養上,物流管理專業專科畢業生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備強大的技術操作能力。而目前的專科層次物流專業教育則偏重管理能力的培養,學生談起理論來頭頭是道,而對物流技術與裝備等方面的內容則明顯缺失,這與物流行業的需求狀況明顯錯位。反映到現實中,就出現以下現象:企業招不到適用的畢業生,而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卻充斥市場。雖然多數高校設置有物流實驗室作為模擬訓練場所,但僅具有認知實習的作用,與物流運作的實際狀況差距很大。

4 采取的措施

4.1 強化反映本專業核心競爭能力課程的設置

任何一個專業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競爭力,這個核心競爭力是該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主要標志。如果一個專業沒有自己特有的知識體系和建立在該基礎之上的核心競爭力,那么該專業就不能稱為“專”業了。那么物流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物流專業是一門多重交叉學科,筆者認為其核心競爭力是建立在技術和信息之上的運作管理能力。沒有技術和信息支撐的物流運作管理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同樣,缺乏運作管理能力的運輸、配送、倉儲等活動也不是現代物流業的核心能力的體現。

對于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筆者建議采取“經濟管理+信息管理+技術裝備”的“三大模塊”結構。“技術裝備”是指要讓學生掌握物流技術與準備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見的物流技術裝備;“信息管理”是指要讓學生熟練掌握物流軟件的使用和維護;“經濟管理”是指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優化管理能力。“經濟管理”模塊目前已經十分重視,而“技術裝備”和“信息管理”模塊是需要加強的部分。

4.2 圍繞區域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確定專業課程設置

物流管理專科層次的辦學主要是以為當地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因此專業課程的課程不能想當然地設置,而是一定要找準畢業生就業的市場定位,一定要結合行業或當地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定位來設置專業課程。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產業發展一般都依托于當地港口和航運業,因此當地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可以側重國際物流,以此為核心開展專業教育,細化國際物流相關的知識體系,力爭把學生培養成未來的港口、航運方面的人才;內地商貿業發達的城市,專業課程可以側重于配送、采購等課程,以此為核心展開專業教育,細化與配送、采購相關的知識體系,力爭把學生培養成未來的理貨員、采購員等職業人才。

4.3 突出崗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養

在大學連年擴招的背景下,官方明確把專科教育定位“為生產、服務、管理的第一線培養高級實用人才”,專科層次的畢業生就是面向生產第一線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執行層次的人才,更不是決策層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專業專科教育除了對學生的基本知識能力的培養外,學生的崗位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養特別重要,必須加大這方面的培養力度,而不能依舊偏重于理論知識。

5 結束語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現狀下,專科層次的物流管理專業教育一定要以物流產業發展現狀為依托,以就業市場的現實為導向,圍繞物流產業發展,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培育核心競爭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更要面向生產第一線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能力,更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術,最終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淺析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帶薪課程實習的問題和對策

一、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帶薪課程實習的問題

(1)學生方面的問題。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的宗旨是培養適應物流行業一線需要的要素質技能型人才。帶薪課程實習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完美結合的教育模式,使學生能夠盡早的進入企業經營過程中學習實踐的課程實習。學生在完成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后進行的一項重要實踐教學環節,主要由學校、企業、學生等共同參與,具有管理主體多元化、實習地點分散化、實習崗位職業化、實習內容多樣化等特點。因為,帶薪實習的以上特點,使在這個階段學生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到準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不適應;二是學生缺乏社會適應能力及溝通技巧;三是學生對自己課程實習目的不清楚,認為是必須經過的一個環節;四是對課程實習的艱苦性準備不足;五是大多數學生缺乏理論和實際對接;六是學生在參加帶薪課程實習中的自身權益如何得到保障。(2)企業方面的問題。雖然高等職業教育在政府、學校層面上,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學校在與企業聯系學生課程實習上,表現出有較高的主動性。但作為帶薪課程實習主體之一企業,對接受學生實習并無積極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企業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足。這種提法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既可以說,一方面企業對高職高專學生缺乏認同感,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效果不了解,對學生有顧慮;另一方面企業擔心學生在企業工作的安全責任劃分問題,即學生走出校門,學校認為學生是企業中的特殊勞動者,理應受到試用期員工的權益保障,企業認為學生是生產崗位的特殊學生,學校還是主要責任人,而學生家長認為頂崗帶新課程實習是學校安排到企業實習的勞動者,如果學生有問題,學校和企業都有責任。二是缺乏能承擔較多學生課程實習的崗位與生活條件(特別是住宿條件)。三是缺乏學校與企業結合的雙贏機制。四是政府對企業在帶薪課程實習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二、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帶薪課程實習的對策

(1)實習前的準備。帶新課程實習的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習前的準備工作。一般而言,我們做好如下幾個方面準備:一是指派經驗豐富、有責任感的中青年教師,制定完善的實習計劃、內容等向同學們介紹,使同學們更多的了解本次實習的目的;二是實習教師應與班主任一起,及時向參加本次實習的同學家長聯系并告知實習情況;三是實習教師應聯系本次實習企業相關部門到學校進行實習前的動員,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使同學們進一步的了解企業。(2)實習過程管理。一是帶薪課程實習期間,學校應安排指導老師入駐企業,代表學校配合企業對學生在企業遇到的問題進行,進行第一時間的指導和管理;二是指導教師應加強對實習過程的監督,及時與學校領導、企業和學生家長建立多方面的溝通機制;三是指導教師多方面引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立足企業崗位進行實習工作;四是指導教師應多與企業的各主管部門部長、經理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關系,為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奠定基礎。(3)實習后的交流與總結。在整個實習階段,我們除了重視實習前的準備、實習中的過程管理工作,我們還應該把實習后的交流與總結放在第一位。因為,如果我們把實習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得以總結并記錄下來,將對以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有一定借鑒意義。例如:認真聽取,指導教師、企業主管部門和實習生所在具體部門的意見,總結在實習過程中的問題和做的好的方面。

總之,帶薪課程實習,是一種新的課程實習類型,它能幫助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嘗試具體的工作崗位;為將來的就業充分準備。因此,對于高職高專院校,如何做好學生帶薪課程實習工作,提升實習實際效果,并將帶薪課程實習、學生就業等相結合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對于提高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以及適應社會、適應市場、適應就業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

1 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培養定位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是由中山市人民政府與電子科技大學合作共建的獨立學院,與研究型大學相比,其培養的人才應具備更強的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與高職院校相比,其培養的人才應具有更為寬廣的理論基礎和可供廣泛遷移的知識平臺,并且具有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因此,要求學生既具有扎實的經濟與管理理論基礎,更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旨在培養適應珠三角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現代物流業是一個兼有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特點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務行業,物流管理和運營工作需要各種知識和技術水平的勞動者。根據市場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狀況,可將物流人才分為4類:操作型人才、中級管理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和理論研究型人才。作為地方應用型物流管理專業,結合珠三角物流市場需求特點,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物流管理將有針對性為各類企業培養具有職業素養、道德素養和身體素養,并系統地掌握現代物流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具備相應實踐操作技能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中高級物流管理人才。

2 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目標

實踐教學是高等院校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有計劃地組織學生以獲取感性知識,進行技能訓練,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各種教學形式的統稱。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僅僅依靠理論教學是不夠的,實踐教學才是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環節。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實踐教學應該以就業和發展為導向,以應用為主旨,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體現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具體說來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通過單項能力、模塊能力、綜合能力和擴展能力的順序分階段進行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二是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奉獻精神、團隊精神、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等職業素質方面的培養;三是通過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四是鼓勵支持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

3 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盡管目前企業對中高級物流管理人才是“求賢若渴”,但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對獨立學院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當前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盡如人意。通過對珠三角各用人單位進行畢業生跟蹤回訪,用人單位對獨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較高,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明顯不足,創新意識不強,理論強于實踐現象突出。究其原因,獨立學院物流管理的實踐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實踐教學體系缺乏科學設計,大多借用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職高專的教學內容,東拼西湊;實踐課時明顯偏少;實踐內容單一,缺乏整體性;實踐設備匱乏,沒有貨架、叉車、條碼識別器等專業的物流設施設備;畢業實習流于形式,存在走過場的現象;實踐教學經費支持不夠等。

4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為了消除實踐教學流于形式、走過場現象,提高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結合珠三角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確立了“全過程、多元化、分階段”的實踐教學思路。

所謂全過程,是指將實踐教學任務貫穿大學教育4年之中,從大一開始到大四,每年都組織學生進行有關的實踐,形成物流實踐教學一體化,即將社會實習、物流案例教學、課程實驗教學、物流企業模擬實驗、專業實習、專業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系統研究與實施, 使之相互促進的一種全程實踐教學模式。

所謂多元化,是指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采取了校內實驗室軟件模擬實驗、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實地參觀與頂崗實習、與中山市物流協會、商會合作舉辦講座及利用學生家長資源投入實踐等多種方式。

(1)軟件模擬實驗。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的開展主要依托物流管理實驗室的一批管理軟件。包括用友erp系統、絡杰斯特物流信息平臺系統、商友企業物流實景模擬系統、泛華訊物流系統等。通過仿真企業實務環節,將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融合成一個系統。學生通過仿真企業實務環節,可以掌握采購與倉儲管理、運輸與配送管理、物流企業調度等各方面的技能。

(2)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已經與威高物流集團、金濤果蔬物流有限公司、完美集團、天潤物流市場、廣通物流有限公司、九州通醫藥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實踐教學合作關系。利用這些合作企業,廣泛開展了認知實習、核心課程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

(3)突出物流協會的引導作用。學院與中山市物流協會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定期邀請市內知名物流人士到學校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舉辦高水平講座,通過言傳身教,讓物流管理學生能從杰出物流人士身上學習物流職業精神和提升物流職業素養。并且在院內成立自己的物流協會,倡導會員培訓(舉辦物流知識講座)和開展校內物流實踐隊(校內快餐送達、快件的分發、學校大型活動設施設備的搬運等),突出物流協會的引導作用和影響力。

(4)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為學生實踐服務。由于地處珠三角經濟區,加上獨立學院的性質,學院的家長資源與西部城市和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更具優勢。大部分學生家長都是企、事業單位的中層管理人員,甚至是企業領導人,這就能為學生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所謂分階段,是指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分為基礎認知實習、課程實習、專業實習、跨專業實訓平臺和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5個階段,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專業有步驟有計劃的進行。

(1)基礎認知實習。通過到中山市各物流基地實地參觀幫助學生了解物流企業或生產銷售企業物流運作的基本流程,在物流企業或生產銷售企業的倉儲管理、運輸與配送管理、采購管理、供應鏈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統等方面得到鍛煉,增強感性認識。

(2)課程實習。倉儲與配送管理、運輸管理、采購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核心課程,都安排有課內實踐環節。部分課時安排上機模擬實踐外,同時會安排課時帶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相關業務流程的調研和分析實踐,讓學生掌握加工、包裝、裝卸、運輸、儲存和配送等物流環節的組織和管理能力。

(3)專業實習。利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期間,安排學生到物流實踐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完成理論知識到實踐的轉化,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企業工作的適應能力,積累實踐工作經驗,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4)跨專業實訓。在中山市政府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參照廣東商學院經濟與管理實驗中心建設經驗,經濟與管理學院建設了耗資400多萬元的跨專業實訓平臺,為學院經管專業學生提供了寶貴的綜合實訓機會。跨專業實訓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共計96學時,可使學生了解分屬于各門理論課程中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甚至物流與其他經管類專業的緊密聯系,提高從事物流管理的職業適應能力。同時,還可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和組織能力等。

(5)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是教學體系中一個重要綜合性實踐環節,是學生在大學畢業前進行的全面綜合訓練,應用掌握的理論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適應社會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學院物流管理專業采取調研報告、畢業論文、小組畢業設計、創業方案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使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與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5 總 結

隨著實踐教學改革的深入,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實踐教學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經學院申報、專家評審、現場考察等多個環節,獲批為2012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與威高物流合作建立的“基于物流管理專業核心崗位群任務驅動的綜合實踐教學基地”成為廣東省立項項目獲得資助。但物流管理還是一個年輕的專業,探索并提高教學效果, 輸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是一項需要持續改革的系統工程。學院將繼續深化物流管理實踐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學習借鑒國家級和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先進經驗,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下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學模式探討

高等院校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注重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這是新時期整個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物流管理專業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能動性。在培養本專業學生專業課學習興趣和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兩方面都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跨平臺資源共享的特點,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親身體驗各種自主性物流專業課學習,同時還能實現便捷的溝通交流。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幻燈機及網絡等多種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于一體的多元化的教學和學習環境,開展生動而形象的教學。

一、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

以筆者所在的學校九江學院為例,我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培養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具備扎實的物流管理、數學、外語、電子信息技術、國際貿易、法律基本理論知識,熟悉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和其他企業物流管理的業務流程,掌握相關基本操作技能,為國家培養能在經濟管理部門,貿易公司,物流企業從事政策制定、物流業運作管理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在網絡、多媒體、計算機的基礎上構建物流管理專業課的教學模式,是為了達到上述培養目標。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教學模式應當是一個包括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主體、教學客體、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基本要素的相對獨立的教學運作體系。教學要從實際出發,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在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學模式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的以書本、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的教學了,新的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二、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學模式

多媒體技術是具有集成性、實時性和交互性的計算機綜合處理聲音、文字、圖像的多種媒體信息的技術。多媒體技術能夠滿足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的各種需求,在物流管理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更為直觀和立體的效果。

(一)多媒體演示型教學

專業課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利用多媒體來編寫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課件來輔助自己的講解。多媒體的使用節省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板書所占用的大量的時間,老師講課的連貫性更強,并且能夠向學生傳達更多的信息。物流管理專業課的教學有其特殊性,課程中的很多內容,用語言很難描述清楚,而利用圖片展示、音頻視頻播放則可以直接有效的將信息傳遞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來學習,可以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性。

(二)網絡交互型教學

在多媒體網絡的媒介下,信息傳遞更加快速。師生之間的交流除了口頭交流,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可以以圖集、文件等形式來交流。教師針對學生各自情況,為其設定相應的內容。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傳遞的是隨時隨地受教育的概念。

九江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已經建立起了物流管理教學網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模塊:網絡平臺、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試題庫、網上作業管理系統。同學們需要相關資料可以直接下載,比如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等。具體實踐中,教學網站資源中有專業課每一章節的學習建議和重難點提示,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什么疑問,可直接到相應板塊中發表意見,這樣老師就能及時了解到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并能及時的解答。

另外,筆者在建立網上教學資源的時候還特別注意加強課外知識等素材的建設,設置并推薦了物流行業相關的資源網站,鼓勵學生利用這些網站或搜索引擎獲得大量信息和資源,及時掌握物流管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物流管理是應用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我校物流管理專業課基本上都設置了課程內實驗課,課內實驗課大都在物流管理實驗室完成。在實驗課的授課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屏幕監控來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自我分析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鉆研和創新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物流管理專業課的考試大多是書面的閉卷考試。通過物流管理網絡平臺,可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考試形式,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考試系統進行考試,同學們一人一臺計算機,考試時輸入自己的帳號密碼進行考試,系統自動控制時間,這樣一方面考驗了同學們專業知識的掌握水平,同時還檢驗了同學們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水平。

三、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物理管理專業課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為輔。“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起組織、管理、引導作用,不僅僅是教學生一些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習方法,所以強調在教師的引導下的自主學習。

(二)網絡所提供的信息資料是海量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收集相關的材料來豐富教學內容,增加課堂的知識性和課堂知識的容量。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出的教學課件,使得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方面同學們理解和掌握。學生在學習時不會趕到枯燥乏味,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教師利用多媒體語言教學系統,可以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跟蹤記錄和分析,學生提交的作業或問題答案等依據這些信息,及時的調整教學進度,教材內容,教學計劃等。它的使用能大大優化教學手段,并且教師的備課、教學都是有針對性的,能夠大大的提高教學質量。

(四)教學方式的網絡化,擴寬了教師和學生溝通的途徑。通過創造這樣一個交互式的學習環境,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進行的是面對面的交流,但由于課堂上老師面對的是眾多的學生,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和每個學生有單個太多交流,其交互性發揮得并不充分,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而網絡化的交流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四、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物理管理專業課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的觀念問題。首先,專業課教師不能因為習慣了傳統教學模式,而拒絕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要明確網絡和多媒體是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是為了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的。其次,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挑戰,專業課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外,還要掌握基本的多媒體網絡技術,這樣就要多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

(二)學生適應問題。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而網絡媒體中大量信息在課堂上的出現,學生對媒體的使用,注意力的分配、轉移等等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對老師控制課堂提出了挑戰,也值得廣大師生積極研究和認真探索。

(三)網絡平臺和軟件的維護問題。網絡平臺要有專人進行維護,及時的進行更新;目前各種軟件較多,專業課教師要精心挑選軟件,教師上課前對軟件操作非常熟練,另外還要要考慮到教學軟件和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相互關系,選擇適合師生需求的軟件。

五、結論

原教育部部長周濟說過“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否,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啟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變被動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授式教

學為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的探索式學習。我國的物流人才仍處于一個很大的需求狀態,但是真正高質量高素質的物流人才仍然不多。因此構建這種高效優質的現代多媒體立體化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是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學模式改革的前進方向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研究

[摘 要]本文從崗位需求和崗位能力的要求出發進行了物流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研究,以安徽省為例,分析了區域及行業的特點并進行未來需求的預測,保證物流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適度超前,能滿足當前以及未來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要。全文以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的建設為例,進行了與我國中部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物流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物流專業;崗位需求;崗位能力;核心課程

1 物流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程序

高職院校核心課程的開發應適應社會大生產的需要,從職業分析入手,以職業的實際需要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在開發過程中納入行業、企業、產業、職業、實踐等要素。通過分析比對我們運用以下開發程序對高職物流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開發,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2 物流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

2.1 人才需求現狀分析

根據教育部高校物流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據,2010年,我國大專以上高級物流人才需求量為30萬至40萬人,在職人員培訓需求為100多萬人,其中高職高專層次的物流專業管理人才需求約占60%,在對各類物流企業的調研過程中發現企業對物流人才有明確的素質要求。

①擁有基本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操作技能。高職物流人才不僅要能夠熟練使用現代物流技術裝備而且要掌握物流各項業務的具體操作流程以滿足客戶的需求。②獨立的工作能力和出色的物流營銷能力。我國的物流企業多處于快速成長期,企業布點建網,特別需要具備市場開拓能力,能夠獨立工作的人。③靈活處理不同境況下的物流業務能力。社會對物流的需求和提供物流活動的對象種類繁多,物流活動沒有固定的運作模式可循,物流人才必須具備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能夠靈活處理不同境況下的業務,滿足物流多樣性的需求。

圖1 物流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程序圖

2.2 人才需求新特點

核心課程的開發與建設要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中部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目前出現兩大主題:一是制造業由沿海向中部轉移,二是糧食及食品安全問題。

(1)制造業由沿海向中部轉移對中部物流人才知識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業企業物流現狀不盡如人意,突出表現為:物料流混亂,重復搬運多,生產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動路徑長;時間占用多,產品交(供)貨時間長;空間浪費大等。這就要求現代企業的物流管理者不僅是運輸和倉儲專家,而且還必須熟悉軟件程序及信息技術系統,掌握電子商務技術;在采用企業外橫向一體化時,供應鏈管理者必須具備整條供應鏈服務(購買、倉儲、顧客服務、信息技術)的知識。同時還要熟悉生產工藝流程,有生產工藝設備及需求的知識和信息,掌握企業內供應鏈流程、企業前向的制造供應鏈流程、企業后向的銷售供應鏈流程等。

(2)中央1號文件已經連續十年聚焦農業及農村問題。“十二五”規劃中有很多重要的決策,突出的一點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今年以來農產品漲價、糧食危機、食品安全等一直牽動著老百姓的神經。安徽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在安徽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從全國看,安徽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豬生產基地,其農產品單位耕地面積產量居全國前列,然而傳統物流不能有效支持農產品的流通。原因有三:首先,由于農產品與工業品不同,是有生命的動物性與植物性產品,所以農產品的物流特別要求綠色化,在物流過程中做到不污染、不變質;其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流過程中的保鮮、冷藏、冷凍等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再次,由于農產品價格較低,體積大,必須要做到低成本運行,這對農產品物流管理提出較高的要求,然而我國農業物流人才的培養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2.3 目標崗位群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務分解

針對中部區域和行業的特點,本次研究把物流目標崗位群分解成運輸、倉儲、配送、采購、營銷、國際貨代、物流信息7個職業領域,并對其所承擔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了全面分解。

2.4 提煉職業能力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應以培養服務企業第一線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宗旨,以物流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群)所需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確定高職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在加強學生品德修養、人文素養和文化知識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實用技術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培養。

2.5 確定專業核心課程

根據運輸、倉儲、配送、營銷服務、貨代報關、信息處理、成本管理等主要物流業務的工作過程,分析其能力、職業素質和知識,將最能體現專業核心知識和核心能力的《物流信息技術》、《冷鏈物流》、《生產運作管理》、《客戶關系管理》4門課程確定為本專業的優質核心課程重點加以建設。

基于崗位能力的核心課程建設思路如圖3所示。

3 總 結

核心課程是由高職人才培養中構建學生關鍵職業能力的課程組成,選擇并建設好相關課程就可以基本保證培養的學生達到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主體目標,并可以基本體現出學校和專業的培養特色。同時核心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院校專業建設者們應深入市場廣泛調研,及時了解畢業生的供求情況,并根據自身條件適當地進行調整。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是,遵循職業教育基本規律,以適應現代經濟建設、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為原則,建立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密切協作、相互促進、互利共贏的機制,以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根本目標的高職教育模式。《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中都明確指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大力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職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來,物流行業發展迅猛,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各地物流人才缺口巨大,而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旨在為社會培養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

1 當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500多所高職院校開辦物流專業。從我國高職院校物流專業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都是從物資管理、交通運輸管理或商業儲運等專業發展演變而來的,辦學時間普遍較短,辦學規模較小,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有待改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1 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不完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我國物流管理理論和專業教育都得到長足發展,但物流理論的研究和專業學科體系的建設還不夠完善,現有的物流理論不成熟,幾乎都是從國外引進,還沒有形成與本國本地區物流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課程體系。

目前絕大多數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普遍存在過分強調理論知識教學的現象,實踐課程較少,不符合物流管理專業實際操作性較強的特點,不能適應物流企業發展的需要。

1.2 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我國物流管理專業教育起步較晚(2001年,北京物資學院首次開設物流專業),當前,從事高職院校物流專業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從管理學、經濟學、工業工程、計算機科學等專業轉行而來,對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不扎實、不系統、不全面,而且,如本院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基本上是從高校畢業直接進入學校教學,嚴重缺乏物流行業的實踐經驗,專業教師隊伍中真正具有物流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教師比例很低,而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更注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的質量和專業教育的發展。

1.3 校內實訓設施不足,難以滿足實踐教學要求,畢業生不能凸顯“高職”特色

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對實踐教學要求較高。另一方面,物流實訓設施價格較高,占用空間大,在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存在諸多困難,校內實習實訓條件不能滿足課程實踐教學的要求,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教育比不上本科教育,實踐教育又不能滿足職業崗位的需要,不能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畢業生與市場吻合性差,滿足不了物流企業的需求。

2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實習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不足,不能滿足企業需求

如上所述,由于學生在校期間實踐教學不足,學生實踐能力較弱,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到企業實習期間,只能簡單地打雜,無法做到真正的“頂崗實習”。部分“頂崗實習”的學生存在角色轉變慢,不能盡快適應崗位要求;缺乏責任心,組織紀律性較差;與人溝通能力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足等。有些企業還反映,一些學生的價值取向不正確,要求工作條件好一點,待遇高一點,輕松一點;一些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乏科學的規劃,不肯腳踏實地,逐步提高,只想一步登天。有些貨代企業反映,許多學生實習時不愿意當業務員,到企業去攬貨找業務,吃了幾次閉門羹就認為太難了,一般連兩個月也堅持不下來。

2.2 實習學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實習學生既是在校學生,又是企業員工。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實習學生在遵守校紀校規的同時,更應遵守所在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所在單位有責任對實習學生進行嚴格管理。然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實習學生雖然暫時是企業的“員工”,但又與真正的企業員工不同,企業對他們缺乏約束力,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最終導致實習學生紀律散漫,學校不知道學生是不是真正在實習,而企業地學校的學生管理存在較大怨言,甚至很多企業提出部分實習學生影響了了企業的正常運作,學生“頂崗實習”的時間與企業工作安排相沖突等。因此,實習學生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2.3 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如上所述,由于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不強和實習學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企業在接收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需要付出較大的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培訓,輔導,安排工作崗位,工作場地等。在很多時候,實習生剛能真正頂崗作業的時候,甚至還沒有能真正頂崗作業的時候,實習的時間也結束了,而企業辛苦培養好的學生最終畢業以后也不一定能到該企業去。這些都使得企業的付出較多,而收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最終導致部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有些參與的企業也很難長期堅持下去。失去企業的參與,這無疑又給“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提出了難題。

3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策略

3.1 深化高職物流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實施校企共建,促進人才培養模式一體化

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即一體化,是提升職業教育水平的必然選擇,也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積極與物流企業合作,實施“校企共建”,即共建“師資隊伍”,共建“實訓基地”,共建“人才培養計劃”,共建“課程”,共建“課堂”。校企雙方通過這五個“共建”,促進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一體化的有效實現。

(1)共建“人才培養計劃”。專業積極聘請相關行業、企業領導和專家,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制定本專業符合社會和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制訂和修訂工作。通過校企之間的密切合作、企業全過程參與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使畢業的學生就業更有保障。

(2)共建“師資隊伍”。一方面,聘請物流企業及相關單位經驗豐富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操作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擴大“雙師型”隊伍數量。例如:物流管理專業聘請了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朝豐,義烏國際物流中心主任朱麗嬌為兼職教授;另一方面,校內專職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及業余時間深入企業進行調研,頂崗實習等,提高專職教師實踐技能。

(3)共建“實訓基地”。按照專業建設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與物流企業及相關單位互動,先后在義烏國際物流中心,義烏民航機場、江東貨運站,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掛牌建立實訓基地。

(4)共建“課程”。專業緊緊圍繞物流及相關企業的實際運作情況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標準,不斷進行課程改革,認真聽取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意見,聘請企業領導、技術骨干參與課程改革。同時對物流管理專業職業崗位進行具體剖析,根據物流企業的工作流程、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要求,設置了《現代物流管理概論》、《運籌學》、《運輸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生產與運作管理》、《商品存儲與配送》、《采購與供應鏈管理》、《貨運實務》等專業主干課程,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深化改革,壓縮理論課時,強調實際訓練,以訓代講。

(5)共建“課堂”。一方面,專業從物流行業、企業聘請一大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定期或不定期給學生授課、開設講座、作學術報告,把來自企業經營管理和實際操作第一線的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最新經驗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企業為學校提供場地,方便本專業教師和學生進行現場教學,如:義烏市易開蓋實業有限公司為本專業《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的現場教學提供生產車間,《商品陳列與禮儀》由教師組織學生在世紀聯華、好又多、有加利等各大超市進行現場教學,效果顯著。而且企業為學校提供校外實訓基地的同時,由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業務骨干擔任實訓指導教師,現場解答學生疑難問題,使學生和教師都受益匪淺。

3.2 開辟各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物流實訓設備價格高、占用空間大等客觀因素,都給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造成了較大的困難。但作為高職院校,培養高質量的專業人才是首要任務。專業建設更不能坐以待斃,而應積極開辟各種途徑,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事實上,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等途徑來實現,例如:培養供應鏈管理的實踐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對企業真實案例的分析講解,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崗位環境,分析實際形勢,尋找科學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國際貨運業務中的單證操作能力,可以通過對企業真實案例和單據的學習和填制,來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總而言之,在校內,也可以盡力營造企業的真實環境和氛圍,通過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滿足企業的需求,讓學生走入企業以后,能真正地做到“頂崗實習”。

3.3 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完善實習學生的管理制度

專業學生在進行頂崗實習之前,必須具備相應的職業素質,對于物流管理專業而言,主要指具有“守時、守信、高效、服務”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具備國際商務活動所必須的法律素質和人文素質。對于實習學生的管理,學校與企業應加強溝通,實現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實施細則和應急措施等,簽訂學生管理協議。本院物流管理專業還為每位實習學生制定一名的校內指導教師和一名企業指導教師,雙方定期溝通,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針對具體問題共同商議解決方案,以確保實習順利進行,并達到較好的實習效果。

3.4 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

根據我國的國情,要構建最優化工學結合高職教育培養模式,就必須樹立抓經濟必須抓職業教育,抓職業教育必須抓校企合作的觀念,堅持政府主導和宏觀調控作用,調動行業、企業支持高職教育的積極性,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高職教育,使行業、企業成為工學結合的主體(至少是利益主體)。離開行業、企業的支持,“工學結合”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就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相應政府部門應積極出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積極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本院物流管理專業的發展受到義烏市現代物流管理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重視,為專業辦學積極聯系本地物流企業,為校企雙方牽線搭橋,使得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總之,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高職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只有探索不同的“工學結合”的培養方案,才能解決人才適應崗位需求的問題。“工學結合”作為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應該大力推廣,有關各方應該為工學結合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真正做到企業、學校、學生的共贏。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物流管理專業(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分析

我國的碩士研究生可以分為普通碩士研究生和專業碩士研究生,普通碩士教育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授予學位的類型主要是學術型學位;而專業碩士是具有職業背景的碩士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由于國內物流管理方向絕大多數都是普通碩士研究生,所以本文論述的研究生是指普通碩士研究生。

1 我國物流教育歷程

1.1 物流教育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物流”課程初次引入高校課堂,之后我國不少院校陸續開始設置物流類專業。2001年教育部批準物流管理專業作為目錄外專業開始恢復招生,在這之前全國開展物流教學的大學僅有15所。2002年全國正式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物流工程專業或者x相關專業方向的大學約60所。2003年全國已有120所高校開展了物流管理與物流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2004年已有200多所高校開設了物流管理與物流工程方面的課程。到2008年年底,我國開設物流類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308所。

1.2 物流管理專業碩士專業設置

目前國內物流類碩士研究生專業主要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兩個方向,少數學校也開有物流經濟方向。現在的物流專業一般設置在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交通運輸學院、機械學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單獨成立物流學院(系)。各個院校通常考慮學校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特色設置物流專業,發揮自身優勢。在開設有物流學院的學校,如北京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結合本校理工類特色,其物流專業大多數都設置在工學學科門類下,授予工學學位;而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工商大學等,結合本校財經類特色,其物流專業大多數都設置在管理學學科門類下,授予管理學學位;還有一些具有行業特色的學校,如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在物流專業的設置上充分考慮到海運、港口的特色,其物流專業設置比較全面,涉及經濟學、工學、管理學多門學科,合格的畢業生可授予經濟學學位、工學學位、管理學學位。我國物流專業的背景多種多樣,有從交通運輸、機械工程等工科基礎上發展的物流工程專業(目前僅54所),也有從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基礎上發展的物流管理專業(高達254所)。

1.3 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培養方案是培養單位進行研究生培養的主要依據,一般包括:培養目標、研究方向、學習年限、課程設置、考核方式、學位論文工作、培養方式與方法及各培養單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其他內容(如教學實踐、科研實踐、學術活動等)。培養方案應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核查。針對教育部規定以及我國高等院校具體情況,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培養目標:政治思想上要求碩士研究生要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樹立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在專業知識方面培養具備扎實的管理學、經濟學、系統規劃理論等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獨立從事物流管理專業領域科學研究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2)學習年限: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為2~3年,實行彈性學制,可以提前或者推遲畢業。

(3)學位論文工作:大多數高校要求論文選題密切結合本學科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4)培養方式方法:碩士生的培養方式為導師負責制,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要求在申請答辯之前修滿所要求的學分。

2 問卷調查內容與反饋信息

2009年11月,我們對北京某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做了問卷調查。此次問卷調查共發出98份,收回89份有效問卷,被調查人員涉及研一(28人),研二(34人),研三(36人)。調查的內容涉及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專業教材、教學實踐等方面的問題。由于篇幅限制,調查問卷的具體內容在此不予顯示,關于統計分析的結果將在下文中分別說明。

2.1 關于學生來源問卷調查

調查問題與統計結果:①你的本科專業是什么?本科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僅為14%,管理類相關專業的學生占47%,理工類學生占24%,其他專業的學生占15%;②研究生之前對物流管理的了解程度:很了解的僅占3%,一般的占40%,不是很了解的占36%,不了解的占21%;③選擇物流管理專業的原因:認為是學校的熱門專業有前途占57%,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占20%,別人的建議占10%,隨便選的占13%。

總體來說,我們國家的物流管理專業教育起步較晚。從對北京某高校的學生的來源分析,本科就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數同學是從管理類相關專業轉過來的,同時還有少量理工類學生,所以很多同學在研究生之前對物流知識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并且很多同學選擇物流專業也是因為是學校的熱門專業,再加上近年來社會上對物流炒得比較熱的緣故。

2.2 關于培養效果的問卷調查

調查問題與統計結果:①你認為該校畢業生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如何?認為一般的占54%,很好的占6%,好的占16%,很差的占24%;②你對研究生教育的教學模式是否滿意?表示一般的占48%,不滿意的占33%,滿意的占16%,非常滿意的占3%;③你覺得國內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如何?是否需要改進?表示一般、需要改進的占58%,不好、應該完全推翻的占18%,很好、不需要改進的占7%,好、可適當改進的占17%;④你是否認為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有繼續深造的必要?不需要的占52%,沒有影響的占20%,非常需要的占17%。

總體來看,學生對現階段的教育模式基本持肯定態度,但也有33%的學生表示不滿,說明還有待進一步改善。在問到北京某高校畢業生的競爭力時,54%的同學表示一般,24%的同學表示很差。從此結果來看,該校物流管理專業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急需改善。另外,針對該校的具體情況,僅有17%的同學認為有繼續深造的必要,可見畢業以后參加工作的同學占絕大多數。

3 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概況

結合《物流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問卷調查》結果,我們擬從課程設置、專業教材、師資力量、教學實踐四個方面討論一般院校物流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情況。

3.1 課程設置

我國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一般分為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兩種,其中學位課包括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課,非學位課包括選修課和必修環節。各個學校的公共學位課基本相同,為第一外國語、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非學位課里面的必修環節基本類似,是學術交流、文獻綜述與開題報告、實踐教育等。財經類院校開設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包括:供應鏈物流、供應鏈管理、戰略管理、采購與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與物流等;理工類院校開設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主要包括:運輸系統分析、運輸管理與政策、交通運輸與規劃、物流工程、物流技術等。調查問卷顯示:研究生基本肯定本專業的課程設置,但未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56%的學生表示學習該課程對于以后的工作用處不大或者是完全沒有用處,44%的學生表示課程的學習對于以后從事物流行業有極大的幫助。

3.2 專業教材

物流管理是從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相對較新的學科,兩百多所院校在近十年成功申辦物流管理專業后,急需大量的教材,造成教材的出版時間短、任務重,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另外,各院校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的不同也使得教材難以普遍適用。現在充斥市場的物流專業教材和輔助教材內容多相似,引用的參考文獻多雷同,缺少具有真知灼見的專業教材。目前,碩士研究生所使用的物流類教材與本科生無明顯區別,專門針對碩士研究生所編寫的物流類教材很少。從問卷的調查結果看:僅有7%的學生認為現在的教材很好,表示一般的占49%,表示沒用的占30%。說明現階段的教材質量還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3.3 師資力量

現階段我國的物流教師大部分是從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機械工程、交通運輸等相關專業轉行而來。從而造成物流管理專業所開設的通用課程如經濟學、管理學、財務與會計、人力資源管理等師資充足,而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如供應鏈物流、物流園區規劃、運輸與配送、倉儲與終端管理、物流分析、戰略采購與供應鏈管理、運營規劃與控制等的使用與開發等需要專業師資擔綱的課程教師稀少。問卷結果顯示:有59%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質量一般,認為不好的占28%,說明現在學生對于老師的教學方式和結果都不甚滿意。

3.4 教學實踐

現階段的物流教育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播,碩士研究生的教育亦是如此。我國一些院校中對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要求,一般都是參加“三教(助學、助研、助教)”。從調查問卷中也可以說明這一點:52%的學生表示自己在社會實踐方面需要加強,而另有28%的學生表示自己動手能力需要加強,在問到現階段北京某高校物流學院安排的實踐活動能否滿足需求時,表示完全不能的學生占37%,另外有27%的學生表示少了點。

4 思考與建議

根據對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育現狀研究,以及結合對某校問卷調查數據資料分析,我們認為,目前在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著許多問題與課題需要解決、研究,但首先需要解決下述幾個問題:

第一,物流管理專業教育要與最新的物流科學研究緊密結合。科學研究是碩士研究生階段教育的

重要內容,與教學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物流管理專業教育者在教學與實踐過程中要與最新科研成果相結合,在課題研究中提高碩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

第二,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向綜合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是按照學校特色,這種課程體系設置勢必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過窄,嚴重影響學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國內各院校不僅要突出特色,還要加強基礎課程的配置,在“寬口徑、厚基礎”上下工夫,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的學生。

第三,提高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師資水平。物流師資水平決定教學水平,特別是我國不少高校對研究生的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教師稀少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這一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在校教師接受專業培訓和聘用國內外物流專家和企業資深物流經理為客座教授等辦法來實現。

第四,組織物流管理專業教材編寫。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配備適用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組織物流領域的專家學者編寫適合我國國情的優秀教材,同時也可引進國外優秀的教材作為參考。另外,需要增加專門針對碩士研究生教材的編寫量,提高物流教育層次性。

第五,注重實踐與案例教學。物流是一門新學科,又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物流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除了參加“三教(助學、助研、助教)”實踐外,還可以利用校內外資源讓學生增加對物流設備設施、物流業務流程的感性認識。一些有條件的院校可以開展案例教學,通過視頻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加速物流知識的傳播和更新。

物流管理專業論文:基于“雙元制”的應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創新

從能力需求來看,物流行業需要三種物流管理人才:操作型人才、中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結合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來看,操作型人才通常由高等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來完成,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則針對中、高級人才的培養,其目標是培養具有較為牢固的理論知識、外語水平,具備物流管理、規劃設計等較強的實踐能力的專業物流管理人才。對于本科人才還要求其終身學習的能力,即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堅持繼續學習,將實踐所得的知識升華為理論,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因此,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必須關注物流行業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與發展,創新培養模式,結合企業需求與時俱進,提高實踐實習教學水平。從長期發展來看還必須加強專業教學條件建設,建設具有高水準學歷和職稱結構的師資隊伍,并依托企業人力資源建設高水平兼職教師隊伍;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升實踐教學模塊的重要性和時長,并圍繞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路徑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和實踐環節,使學生的管理能力在本科階段就得到充分的鍛煉。這些要求使 “雙元制”成為應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創新的有效途徑。

1培養模式創新的內涵

1.1人才培養必須結合市場需求

應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必須在結合市場需求、行業發展、學生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實現理念創新。筆者認為,將雙元制思想與本科教育相結合是實現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理念創新的重要途徑。在創新理念過程中,應該結合對于大學教育本質的研究從辦學理念、教育思想上提高認識,使物流管理專業的辦學目標與途徑實現接軌并能夠與物流管理專業特點相結合,進而深化教師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解、提高創新意識,在培養方案制定、執行、改進方面達成共識,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發展。這些理念上的轉變和提高能夠有效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為培養方案的持續、有序改進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1.2培養模式創新是管理過程創新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應該針對專業特點促進管理過程創新,在與培養方案工作相關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機制上有所改進。在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質量控制等方面堅持引入制度管理和標準化管理,使培養方案相關工作有章可循、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在工作流程方面要結合教學管理改革完善培養方案制定、論證工作流程,使專業教學能力與物流人才需求在培養方案工作流程這一平臺上充分結合,使之更為科學、合理。同時,管理過程創新要求建立專業培養方案執行過程的動態反饋機制,實現對培養方案執行效果的及時跟蹤和控制。

1.3培養模式創新是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應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新的培養模式必須具有攀枝花學院特色、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求,而這一模式的基礎在于設計制定出符合教學改革要求、滿足應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養各方面要求的雙元制培養方案,使物流管理人才培養與物流企業發展相結合,使專業建設真正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綜上所述,培養模式創新必須在創新教育理念的基礎上,使物流管理專業發展在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獲得內生動力和新的理論支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要關注培養方案內容的選擇和提高,必須具有前瞻性和適應性才能以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必須能夠脫離傳統本科教育理念的范疇,進入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雙元制層次。

2雙元制培養模式創新對教學工作的促進

雙元制培養模式對于教學工作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方案制定、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

2.1雙元制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關鍵是著眼于大學畢業生能力對于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因此在保證本科教育的理論學習要求前提下強調畢業生應該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適應能力,同時還必須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提升能力。

2.2雙元制培養模式下的培養方案改進

首先,培養方案制定工作從過去的階段性工作轉變為教研室日常工作,工作時間更為充分、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力特質,實現合理分工、優化組合,使培養方案制定過程計劃合理、充分反饋、及時改進,從程序上保證了培養方案制定的質量。其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對于搞好培養方案執行、及時反饋培養方案執行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及時跟蹤培養方案執行效果起到了促進作用,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教學反饋機制的建立,進而推動教研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再次,培養模式創新與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完善始終相始終,能夠更好地適應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需要、滿足人才市場對高層次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使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最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培養方案改進能夠在課程建設方面產生有益的推動,實現了對于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和技能、專業方向、實踐環節和選修環節等課程模塊方面的改進,使課程設置能夠及時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不斷調整、創新,改進了原有課程內容并通過增設新課程滿足了專業發展需要。培養方案制定工作必須考慮教學改革、教學研究與教師能力培養的協調一致,切實提高教師對于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的理解,運用企業力量提高專業建設水平,促進專業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創新人才培養。

2.3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高了師資隊伍建設水平

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鍛煉教師團隊、塑造新型組織文化具有長期的促進作用。使教師能夠更好地把握本專業領域的發展,使教學與科研的結合落實到教師個人的能力提高、工作開展上;同時,雙元制培養模式能夠顯著提高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水平,通過企業的印證促進教案編寫、大綱制定、教材建設,使教師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提高培養方案制定、論證、執行、反饋等具體環節的工作質量和業績水平,對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

3物流管理專業雙元制培養模式構想

3.1物流管理本科雙元制培養模式基本思路

確保應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注意改變觀念,以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適應能力為培養核心把握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改進培養思路,從根本上提高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水平,使之更好地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型大學建設的需要,這就要求人才培養不能夠局限于學校范圍內,必須考慮企業對于人才培養的潛在作用;其次,必須針對傳統的工作思維全面改進培養方案制定流程,同時加強課程模塊的論證分析,使人才培養目標在培養方案中能夠通過階段性、系統性的課程模塊設置得到真實反映,這不僅要求更加嚴密的課程體系,而且要求學生能力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同步。

新的培養模式必須與專業建設和教學水平提高相結合,考慮到攀枝花學院的辦學特色,該模式立足于攀西地區地方經濟發展,通過分工協作提高教學水平和師資隊伍建設,所有教師通過參與培訓、帶隊實習等方式全面提高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水平。以高級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為目標,在保證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以“雙元制”培養思想為導向,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課程設置以崗位執業活動為核心,物流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相結合,突出管理實踐能力與業務操作的培養,通過學校與企業在物流管理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方面的協調,使學生能夠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3.2培養模式構建

(1)對于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的借鑒。在保證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從辦學思路、培養單位、學生身份、教師構成、教學內容、課程時間、考試方式、經費保障等維度進行改革,形成由經管學院與相關物流企業“雙元”組成,教育模式由理論學習與物流管理實踐“雙元”構成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緊密結合“雙元制”思想,具有系統性和階段性特點、具備質量保障和改進功能的培養模式。通過整體性教育,使學生獲得綜合職業能力,即專業能力、工作方法能力、個人能力與社會能力。

(2)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建立校企合作。以高級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為目標,以“雙元制”培養思想為導向,立足于地方經濟發展,建立“學校+企業”合作培養機制,打造適合于物流管理本科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雙元制”培養模式。設計橫跨物流管理專業多個相關領域的整體性項目對學生進行訓練,修改現行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編寫特色教材,針對不同人才培養階段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針對社會需求展開人才培養。完善校企合作、使企業和行業協會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承擔相應任務和責任,參與制定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參與教學內容實施和相應考核。

(3)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就業能力培養框架。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課程設置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經管學院與物流企業在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方面的協調,使學生能夠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學生+員工”模式實現理論教學與實習實訓充分結合、教學團隊和教學資源建設與人才培養同步提高。建立高端復合型教學團隊、提高教學與科研能力,搞好精品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資源水平,使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實現對接,搞好高層次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畢業證+執業資格證”模式。

4結論

市場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結合這一要求對于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改進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提高教學工作水平、服務地方經濟,進而推動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性人久久网av|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 午夜伦4480yy私人影院久久| 少妇愉情理伦片bd|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版综合 |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2021| 中国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永久免费a∨片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 夜夜爽夜夜叫夜夜高潮|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4399|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6080yyy午夜理论片中无码| 夜夜爽www| 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 成 人免费va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国产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日欧一片内射va在线影院|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 肥老熟妇伦子伦456视频|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无码人妻h动漫| 欧美高清熟妇啪啪内射不卡自拍| 中年熟妇的大黑p| 电影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