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09 05:31: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快洮北區現代農業發展

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快洮北區現代農業發展

現代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現實選擇,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

1.注重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用產業化思路謀劃畜牧業發展

規模化養殖是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推行產業化經營,是實現畜牧業標準化生產、提高畜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根本途徑。洮北區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吉、黑、蒙“兩省一區”的交界處,為白城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區幅員面積2568.8平方公里,總人口50.9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8.9萬,農業人口22萬,全區轄10個街道、5鄉6鎮和鎮南種羊場。洮北區是國家確定的半農半牧區,農業生產的強項在畜牧業,優勢在畜牧業,發展農村經濟的增長點也在畜牧業。省政府今年啟動現代畜牧業4年提升計劃,為畜牧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推進洮北區新農村建設,應充分利用洮北區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自然優勢,把建設現代畜牧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學發展觀謀劃洮北區畜牧業發展,圍繞提質增效,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奶牛、肉牛、肉羊三大產業,兼顧其他養殖,全力推進傳統畜牧業改造升級,形成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新型發展格局,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建設優勢突出的畜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區域優勢、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要把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作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突破口,加大養殖小區建設力度,促進分散養殖,家庭小規模經營向規模化生產的轉變,以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建設為載體,推進畜牧業規模經營,逐步淘汰分散飼養、粗放經營的傳統模式。在基地建設中,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規劃要求,合理劃定畜禽養殖的禁養區、限養區,遵循選址科學化、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原則,創建典型示范戶,引領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實現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跨越,打造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畜牧業增長點。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增強發展畜牧業帶動作用

龍頭企業建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先決條件,要把穩步推進資源整合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輻射帶動面大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加快畜牧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拉長畜牧業的產業鏈條,使畜產品在多層次、多環節中增值,提高畜牧業的比較效益,引導帶動養殖場(戶)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要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增強龍頭企業的實力。鼓勵現有龍頭企業改造升級,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升市場競爭力。支持企業通過直接投資、訂單生產等方式,參與畜產品基地建設,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龍頭企業與養殖基地、農戶緊密連接、互利雙贏的運行機制,使廣大養殖者更多地分享產業化帶來的經營成果。扶持和發展畜牧專業合作組織與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在市場開發、信息服務、行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度,壯大集體力量,抵御抗風險能力,積極培育市場營銷主體,支持龍頭企業、畜牧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和各類營銷組織采取產銷直掛、連鎖經營及網上交易等形式參與畜產品流通,以信息化推動畜牧業現代化。

3.實施科技興牧戰略,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

進一步完善畜牧業技術服務體系,提升服務功能。要突出科技興牧,加大

畜牧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強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和群眾需求,創新技術推廣工作機制,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科技培訓活動,及時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傳遞市場信息和技術信息,提高廣大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引導養殖戶加大科技投入,應用先進技術,科學飼養管理,提高養殖水平和經濟效益,以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生產技術的革新推動畜牧業發展,改變畜牧業生產中存在的憑經驗養殖、飼養方式粗放、經濟效益不佳的傳統模式。大力推進良種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區、鄉家畜改良網絡和服務體系,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堅持“引育繁”相結合方針,推廣冷配技術,滿足畜牧業發展對良種的需求,提高畜禽良種覆蓋率。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著力抓好基層畜牧獸醫站建設,充實加強力量,保障工作經費,全面提高動物疫病預防控制能力和水平,確保動物防疫工作的正常開展,要貫徹“預防為主”和”依法防控、科學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針,嚴格執行動物防疫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建立起政府負總責,部門各司其職、全民參與的防疫機制,搞好疫情監測預警,扎實開展計劃免疫,加大檢疫執法力度,嚴防嚴控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流行。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監管,建立畜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強化畜禽養殖檔案管理,實行養殖全過程質量監管,規范飼料、飼料添加劑及獸藥的使用,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確保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喝上“安全奶”。注重環境保護,強化養殖場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實現清潔養殖,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4.政策引導,強化畜牧業發展保障

一是要強化組織領導。政府部門要把扶持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畜牧業發展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增加服務意識,營造良好環境,動員、引導、組織廣大農戶大力發展畜牧業,及時解決畜牧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國家支持畜牧業發展的各項措施,充分利用國家惠農興牧政策支持廣大農戶發展畜禽養殖。三是依法治牧。相關部門要深入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畜牧法》、《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加大普法力度,提高生產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嚴格行政執法,打擊違法經營行為,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標準化與現代農業發展關系探析

摘要 總結 了 現代 農業的基本特征,探析了標準化與現代農業 發展 的關系,指出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基礎,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標準化。

關鍵詞標準化;現代農業;基本特征;關系

勞動生產率是衡量現代農業的重要指標,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大的社會 經濟 條件,現代農業有著明顯的時代和區域特征。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和重要特征之一,標準化在穩定農產品質量、農業產業化、科技成果推廣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現代農業發展對標準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將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機械化、精確高效農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規范市秩序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國內外農業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基礎。無論是大規模農場化經營還是設施農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標準化的支持。大規模農場化經營所必需的機械化、農藝與農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都是標準化的成果。設施農業更是以市場為導向的高科技、高標準精確農業生產。因此,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包括農產品生產及加工、流通的標準化,帶動農業生產專業化和區域化,進而推動農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

推進農業標準化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的重要手段[1]。近年來,因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導致的農產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了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這些問題的出現或多或少都與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標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有關。同時,又缺乏相應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對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進行嚴密的過程監控,使得農產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沒有農業標準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食品安全保障。

推進農業標準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選擇,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現代農業不僅要求農產品品種要標準化、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化,農業生產管理也要標準化,還要求農業市場規范、 農村 經濟信息建設也要標準化。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農業標準化的過程、農業信息化的過程和農業市場化的過程[2]。

1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

世界農業發展的 歷史 ,尤其是歐美現代農業的發展已經證明農業現代化是在 工業 現代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具備以下幾個重要特征。

1.1較高的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是衡量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標志,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農業發展的歷史表明,持續提高的勞動生產率是農業產業吸引人才和資本進入的重要指標,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第一產業,農業的發展依賴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不同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條件,農業現代化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因而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1.2具有很強的區域特色

農業對環境的依賴很強,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與其所處的區域環境密切相關,因而現代農業有著很強的區域特色,這也是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但是農業資源又是脆弱的,部分資源如淡水等又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注重對農業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是現代農業發展所必需的。

1.3科技貢獻率高

現代農業是在工業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現代工業裝備的,其基本特征是:技術性能優良的現代農業機器體系被廣泛應用,因而機器作業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業;同時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 科學 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產業。

1.4市場化程度高

傳統農業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給自足,因而現代農業只有面向市場,提高商品率,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才能建立起科學完整的產業體系。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產模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以適應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優質化、多樣化、標準化的發展趨勢。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

2農業標準化與現代農業的關系

2.1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基礎

(1)標準體系的過程控制作用。標準化最重要的作用是過程控制作用,即準確識別過程、制訂優化的程序和方法,實施標準得到最佳秩序、持續改進和提高,也就是常說的pdca循環。農業生產過程中準確地識別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建立起系統化的標準,就形成了覆蓋農業生產和加工全過程的標準體系[3]。標準體系的實施將強化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控制,使農產品的質量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

而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產過程不可預期性更強,也就是農業生產的結果即是最終的農產品受環境變化的影響特別大,任何一個環節的失控就會使最終的產品質量失去控制,近年來反復出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就證明了這一點。因而在農業生產中加強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尤其重要,只有過程受到生產者和監管方法的控制,才能確保生產的結果符合市場的預期。

(2)保障農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高。農產品是農業生產和加工的最終結果,是農業生產成果的集中體現,是農業產業利潤實現的載體。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提高,因而市場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是持續變化的,或者說是持續提高的。農產品質量的最直接體現就是產品標準。產品標準是農業生產標準體系的核心,也是農業生產的目標。農產品質量標準既能夠客觀地反映市場,又能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不斷改進和提高,再回到生產環節,對生產過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對生產過程的標準也提出更高的要求[4]。

農業標準化還是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調節農產品進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國加入wto后,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受到了安全標準的挑戰。我國90%的農產品出口 企業 ,不同程度地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影響,如有機農產品、農業gap生產等都是更高標準的農業生產。同時,由于我國標準“門檻”低,加之檢測能力弱,客觀上為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入我國市場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勢下,加快建立符合國際規范和食品安全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3)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推進農業標準化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進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的實踐證明:農業標準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有效途徑,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保證,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是新世紀新階段推進農業產業革命的戰略要求。

農業標準化既源于農業科技創新,又是農業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載體。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廣應用的覆蓋面。同時,標準的提高又會推動科技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新時期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的實施過程,既是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行為標準化的過程,也是規范千家萬戶農民生產行為和應對千變萬化農產品市場的過程。可以說,沒有農業的標準化,就難以實現農業的產業化。

2.2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標準化

(1)土地制度。規模化是現代農業的基本要素之一,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是土地制度,這是由于農業對土地資源的嚴重依賴決定的。無論從歷史還是國外發展歷程看都是如此。我國農業過去逾30年所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承包制基礎上的,曾經給

(2)農業產業化的市場規范機制。 現代 農業是直接面向市場的產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是必需條件。而我國農業產業市場化程度仍然較低。近幾年來很多農產品出現價格的巨幅波動,造成農民收入大幅降低。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農業生產者綜合素質還比較低,還不具備直接面向市場的能力;另一方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市場規范機制未完全建立起來,流通環節對農產品市場的主導作用太強,農業專業化合作社未能真正發揮聯系市場的橋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的波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國外農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都是由專門的協會或公司來組織,相應的 法律 法規、行業協會標準等都起到約束和規范作用。因此,建立起適應我國國情與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 相適應的市場規范機制和體系顯得尤為迫切。

(3)農業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最明顯的標志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不斷地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基礎設施和現代化的物質裝備條件。而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又要求不能片面地追求大規模農場化生產,集約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種現代生產投入要素,包括水、電力、農膜、肥料、農藥、良種、農業機械等物質投入和農業勞動力投入,從而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目的是人們現實的選擇。標準化作業可以提高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規范使用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控制水平,對農產品質量穩定起到保障作用。

探索不同形式的農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化生產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有效的方式。最高水平的專業化生產應該是社會化,也就是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部分產品或服務進行 工業 化改造,利用工業化的成果來提高農業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現實情況下涌現了很多農業組織,要充分利用標準化“統一、簡化、選優”的原則進行組織,獲得最佳秩序,以確實提高生產率。

3結語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離不開當地的社會經濟 發展 條件。標準化是現代管理和現代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現代農業生產追求的高質量農產品需要標準化;現代農業生產要求的機械化需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標準化;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生產、精準農業都需要更高水平的農業標準化來控制生產過程,因而現代農業發展過程需要更加重視標準化的基礎和保障作用。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農產品加工業有關稅收問題探討

[摘要]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主動力,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撐和戰略選擇。但是就稅收政策而言,在支持范圍、力度、效果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與國家產業政策有欠協調之處。針對這些不足,要進一步挖掘稅收政策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的潛力,大幅提高加工水平和增值率;集成和優化產業政策,增強政府支農稅收扶持力度;優化農產品加工的制度環境,充分發揮稅收政策效應等。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現代農業;稅收政策;稅收優惠

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重點,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近年來,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總量最大、發展最快、對“三農”帶動最大的支柱產業之一。到2007年底,全國達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7萬多家,總產值4.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1.1萬億元,約占gdp的8%,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大于1: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45%,從業人員1785萬人,占全部工業從業人員的28%。據測算,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的比值每增加0.1個點,就可以帶動230萬人就業,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93元。因此,大力支持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還可以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益,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自2004年以來,中央5個一號文件都提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稅收政策作為國家實施宏觀調控、促進農業和國民經濟其他行業協調發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方面具有較大的作用空間。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稅收支持政策”,明確提出稅收支持政策的重要性以及進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因此,從現代農業的角度出發,分析農產品加工業面臨的稅收問題,研究和探討如何實現稅收政策的優化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進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一、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撐和戰略選擇

現代農業突破了傳統農業僅僅或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緊密結合,使農業的內涵不斷拓寬,鏈條更加完整,整體素質和比較效益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實質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按照21世紀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目標,到2030年前后我國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時,農業內部傳統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將由現在的近70%下降到30%以下,而農產品加工業、鄉鎮企業等非農產業的比重將由現在的30%上升到70%以上,農業的主導產業及其相關的產業綜合體系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和轉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飛躍和革命。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證明,農產品加工業是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關鍵環節,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和樞紐。

我國當前正處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的歷史軌跡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恩格爾系數降到40%左右的時候,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開始由直接消費向間接加工食品消費轉變;當人均gdp超過2 000美元,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期。2007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2456美元,農村恩格爾系數為43.1%,城鎮恩格爾系數為36.3%,正處在這樣一個新的階段。食品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方便化、營養化、安全化等新特點,作為食品工業基礎的農產品加工業面臨著新的挑戰。農產品加工業應向著有利于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引領農業向著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效益化的方向發展。應有利于實現分散農戶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拓展農產品市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二、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農產品加工業面臨的稅收問題

近年來,由于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國內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致使我國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許多挑戰。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連接農業與工業的橋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紐帶,是政府支持的重要產業領域,但是就稅收政策而言,在支持范圍、力度、效果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與國家產業政策不協調的地方。其主要表現在:

(一)農產品加工總量水平和增值率低,稅收政策潛力有待挖掘

1 稅收政策不統一,優惠面過窄,制約著農產品加工總量水平的提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產品加工業又是食品工業的基礎。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總產值已經超過農業總產值的2~3倍,而我國的農產品加工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43%,發達國家農業初級產品與加工產品的產值比為1:3.4,而我國為1:1。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潛力巨大。

稅收政策不統一,優惠面過窄,成為制約加工水平的因素之一。一是現行稅收政策規定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可免征企業所得稅,省級及以下認定的龍頭企業沒有此項優惠政策。而且國家對龍頭企業的認定標準所依據的規模和效益需經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審查確定,要求較高,大多數企業無法達到認定標準,結果是只有大型涉農企業能夠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這無疑會制約占農產品加工企業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的發展。二是從事農林水產品加工的重點民營企業不能享受同國有農業企事業單位征收企業所得稅同等的稅收待遇,造成了稅收優惠資格的差別,影響了中小企業生產加工的積極性,不利于發揮稅收政策的刺激效應。三是國家確定農產品初加工范圍過于狹窄,免征增值稅的效果不明顯。四是對農業投入物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沒有優惠稅率或還不夠優惠,保護支持力度不夠,制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

2 關于農產品深加工的稅收優惠政策缺乏,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低下。在我國,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以鮮銷為主,其中2次以上深加工還不足20%。且貯藏水平較低,損耗一般在20%左右,比發達國家高出5~6倍。而隨著加工的深入,農產品的附加值將越來越高。據專家測算,農產品深加工在產值為3億元的水平上,其中加工附加值可以達到1.2億元。價值1元的初級農產品,經加工處理后,在美國可增值3.72元,日本為2.20元,而我國僅為0.38元。若根據發達國家對農產品加工深度為70%的平均數據,如果以20%為一個增值基數計算,理想的增值為原產值的2倍,是現行增值的5.26倍。2004年農業部《農產品加工行動方案》計劃通過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縱深方向發展,力爭每年為農民增收人均貢獻20元,每年吸納農民就業100萬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現行稅收政策存在與國家行動方案不協調的地方:其一,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沒有優惠政策,影響深加工的發展。《關于明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所得稅減免問題的通知》規定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業”取得的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從2008年1月1日起,從事農產品初加工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的企業免征企業所得稅,而對精深加工項目沒有相應的規定。其二,現行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沒有激勵從農產品的初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的機制,割裂了農業產業鏈條的連續性,也相應提高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稅負。其三,規定只對于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目錄和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引進項目的農產品加工設備,除不予以免稅的進口商品外,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而且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不利于企業的設備更新、技術改造。80%的加工設備仍處于發達國家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這也使得農產品加工增值空間大為減小。其四,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值稅稅負重。表現為農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企業,如竹木產品加工業、畜產品加工業、食品加工業等,其作為原料購進的大部分農產品按13%稅率計提進項稅金,銷售時卻按17%計提銷項稅金,稅率差達4%。在這種稅制下,即使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增值也要交納增值稅。而只要企業加工增值,其增值稅負就要高于其他工業品的17%的一般水平,且加工增值率越小,增值稅稅負就越大。稅費負擔重,制約了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化發展。

(二)農產品加工體系鏈條不緊,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未成體系

1 支持農產品基地建設的相關稅收優惠措施不具體。農產品加工業是從基地建設、原材料生產、加工、營銷的一體化過程,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稅收。從國內外的實踐經驗看,政府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地建設,一是可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二是可以為加工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三鹿奶粉事件中更可以看出高標準的農產品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雖然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印花稅、房產稅、契稅等稅種都規定有對農民和農業生產實行減免稅的政策,但都還不夠具體;流轉稅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優惠政策制定也不夠細致,沒有具體的優惠措施予以配套,優惠對象的覆蓋面比較窄,缺乏對農業專業化生產、區域化生產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利于擴大農業生產基地、提升農業生產規模。

2 “以稅惠農”政策成效有限,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自2006年1月1日起,所有農業稅、農業稅附加及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全部廢除,并結合農村稅費改革,降低了農產品經銷和加工的增值稅稅率,減免了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各服務實體的所得稅,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按現行增值稅制,農民仍需承擔購買生產資料的稅收,特別是農民得不到出口退稅的好處,影響其作為最基礎的生產環節的積極性。因此,僅從農業生產方面減輕農民稅收負擔,靠農業增產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效果已十分有限,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之比從1991年的2.4擴大到2007年的3.3,收入差距繼續呈擴大趨勢。

而制約農民參與農產品加工和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除這些直接稅費因素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的教育層次低,文化素質不高。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文化程度分別為文盲、小學、初中、高中的農戶,其人均收入比前者依次分別高出32.9%、30.3%、12.7%。而據世界銀行專家研究,勞動力受教育的平均時間增加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會增加9%。因此,通過提高農戶的教育層次有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稅收政策可以尋求宏觀調控作用的空間。

3 現行涉農增值稅制對農產品經營支持效果欠佳。雖然對農產品經營企業收購農產品減免了該環節的增值稅,并可按規定稅率實行進項抵扣,但該減免政策執行起來比較繁瑣,稅務部門很難核查其真假,不利于農產品市場流通;增值稅發票難以獲取,影響進項稅額的抵扣,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企業稅負。

4 現行所得稅制對農產品加工業投資的激勵作用有待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特殊屬性和地位決定其投資主體的積極性一般不高,資金來源窄,數量有限,而稅收政策的助推作用沒有發揮好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對個人來源于農業企業的投資分紅收益,按現行政策須繳納個人所得稅,對于收益低、風險大的農業企業投資者而言,寧愿改變資金投向。二是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的收入、社會捐贈等是否給予免稅沒有明確規定;對社會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捐贈,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稅前列支時遇到嚴格的政策限制。三是稅收優惠形式單一。稅收優惠手段主要是稅收豁免和優惠稅率。單一的稅收優惠政策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納稅人的負擔,但不利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投資增長和技術進步。

5 農業科技稅收政策不協調,農產品加工產業后勁不足。農產品附加值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其生產、加工、包裝以及銷售全過程的科技含量。在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過程中,需要積聚更多的技術含量和以農產品貿易標準為主的知識含量,使精深加工后的農產品能持續在市場銷售中獲取理想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為49%,真正能夠形成產業化規模的還不到20%,而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對農業增長貢獻率為70%~80%,美國更高達80%~90%。一方面,國家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少,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0.2%~0.5%,而發達國家為2%~4%,發展中國家平均約為1%;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足0.2%,而發達國家為0.6%,發展中國家平均為0.4%。另一方面,農業科技供給中,專業技術人員投入不足,發達國家技術推廣人員占農業人口之比為1:100,而我國為1:1200,平均1萬畝耕地不足1名專業技術人員。從財政科技支農的角度看,農產品加工業基本不存在特殊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業企業提供職業技術培訓、就業服務的中介組織、教育培訓機構等也缺少稅收激勵。

(三)農產品加工業制度環境有待優化,稅收政策的引導作用不強

1 環境稅收制度不健全,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最終產品必須是安全、優質的消費品,相應為其配套的大面積基地必須實現標準化生產,大大減少和控制農藥、化肥、污染水源的產生;同時在收購、儲藏、加工過程中,也要避免農產品損耗污染。而隨著加工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可減輕25%~30%的農產品損耗產生的污染,而且還會由于其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但是,我國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大多作為廢棄物扔掉。現行稅法規定,綜合利用農林水產廢棄物生產的產品,經有關部門認可,可享受減半征收、免稅或先征后退的增值稅優惠政策;除此之外,暫時沒有專門針對農業生態的稅收優惠措施,以引導農業生產和投資的良性循環。

2 稅收管理和服務意識不夠強,優惠政策有待于進一步落實。調研中發現,一些稅務部門稅收管理和服務的意識不強,政策宣傳不夠到位。一些地方并沒有兌現或沒有全部兌現國家出臺的有關農產品加工的稅收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個別地方還存在不管企業有無利潤,強行給企業分配定額稅收任務的現象。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加重了企業稅負。

三、優化稅收政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運用稅收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充分釋放農產品加工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成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在發達國家,與產值相對應,對產后加工環節的投入比例要大于對農業的投入,而我國財政支農側重于生產環節。因此,要強化政府對農業產后環節的扶持力度,建立保護和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制度和機制。在出臺鼓勵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銷售網絡和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給予一定期限的特殊優惠的同時,發揮稅收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高效、可持續發展。

(一)進一步挖掘稅收政策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的潛力,大幅提高加工水平和增值率

1 實行統一的稅收優惠政策。一是盡可能降低農業產業化企業稅收優惠的準入門檻,取消規模、效益等認定規則的限制,中小型企業只要符合國家產業發展導向就給予相應的稅收支持,增強其發展后勁。二是對從事農林水產品加工的民營加工企業,應當享受《關于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有關財務稅收問題的通知》和《關于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有關稅收問題的補充通知》規定的國民待遇。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對從事農林水產品加工的重點民營企業,享受與《關于國有農業企事業單位征收企業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同等的稅收待遇。三是對于精深加工項目享受與初級農產品同等的待遇。

2 擴大農產品初加工的范圍。對一些沒有納入農產品初加工范圍的初加工項目或不合理的項目重新進行界定。技術含量較少的各類加工農產品應認定為初級農產品,由國稅部門出具免稅單免稅。

3 減輕企業的增值稅稅負。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參照實行抵扣率和征收率相同的抵扣辦法,按17%或13%進行抵扣。對深加工采取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的企業,建議3年內免征增值稅,3年后除執行農產品加工業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外,在目前兩種稅率中,統一使用初加工農產品的稅率和金額,開具增值稅發票。

4 提高農產品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將現行13%的出口退稅率調整到17%,達到工業品出口退稅的平均水平。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國內沒有的高新技術和設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二)集成和優化產業政策,增強政府支農稅收的扶持力度

1 大力支持農產品基地建設,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在現有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基礎上,通過稅收政策的調整,如減免基地建設的耕地占用稅、房產稅、契稅,鼓勵優質專用農產品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發展一批布局合理、專用、優質、穩定的優勢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對所有企業和個人轉讓農業土地使用權的收入免征營業稅、所得稅,以鼓勵農業用地的合理流動和集中。加快制定增值稅農業產業化優惠政策,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特別是種子種苗培植基地、蔬菜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培育基地、牲畜及水產品養殖基地等,在產品深加工以及經營和銷售上,給予相應的優惠,強化集約化效應,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2 逐步統一城鄉稅制,使農民從農產品加工業中真正受益。首先,創造條件盡快建立城鄉統一的稅收制度,消除稅收方面的城鄉差別。其次,制定和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減少個人對教育的現金投入,在增加受教育機會的同時,騰出更多的資金用于發展其他農業生產加工。再次,可比照下崗人員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最后,由于新一輪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近期返鄉的失業農民增多,可從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等方面鼓勵他們以個體或農民合作社的形式回農村投資新建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取得多方面的效果。

3 完善涉農產品經營的增值稅政策,促進農產品流通。對現行農產品收購稅收政策進行改革,取消農產品加工和經營企業收購農產品的進項稅額抵扣規定,以利于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促進農業生產者調整種植結構,增加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對農產品加工和經營企業實行超稅負返還或超稅負即征即退政策,加強對農產品收購行為的監督管理,杜絕虛假的農產品收購行為。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稅收進銷項稅額“倒掛”,防止一批農產品加工和經營企業長期無稅的現象。

4 優化所得稅政策,提高個人和企業投資的積極性。一是對個人來源于農業企業的投資分紅收益減免個人所得稅。二是對農民合作組織或行業協會的經營性收入、會費收入、服務收入和接受捐贈的收入等實行免稅支持政策。三是鼓勵采取多種稅收優惠形式,實現以稅收豁免、優惠稅率等直接優惠為主向以投資抵免、再投資退稅、稅收扣除、加速折舊等間接優惠為主的轉變,鼓勵和促進企業引進外資、民營資本和工商資本,多渠道籌集資金,從而提高稅式支出效果。

5 完善農業科技稅收政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稅收對農業科技進步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和激勵作用,通過制定有利于農業科技進步的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建立科技創新機制,鼓勵企業和社會增加科研技術運用與推廣的投資,提高農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品質,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考慮與農產品加工質量體系的建立配套實施,在保證質量第一的前提下,將稅收優惠的重點轉移到科技孵化器培育和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方面,建立起符合國際規范和要求的稅收優惠體系,以促進農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其次,加大對農業科技人員的稅收優惠力度,如對農業科技人才的科技收入減免所得稅。再次,對社會各界向農村教育培訓機構和農業科研機構的捐贈不設最高捐贈限額,可據實在稅前列支等。最后,對專門服務于農村的教育、科技、文化等服務產業予以適當的營業稅和所得稅優惠政策。

(三)優化農產品加工業的制度環境,充分發揮稅收政策效應

1 擴大稅收調控空間,促進生態農業發展。首先,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生態農業和生態示范區的建設,科學使用化肥、農藥,把生態農業建設和保護自然資源作為促進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其次,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對于副產品研發成果轉讓可免征企業所得稅,購買副產品加工設備用于生產允許其加速折舊,若為國內不能生產的進口農業設施和設備,則免征進口關稅和增值稅。對生產有利于環境的綠色環保產品的,給予企業所得稅減稅甚至免稅的規定,促使農業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向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向調整。最后,對農產品創新項目、科研產品要在稅收上給予支持和優惠,促進其培養附加值高的新農業產品。大力支持和發展“生態農業”,促進其出口,增強其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增強“外向型農業”的經濟實力。

2 規范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提高稅式支出效率。首先,各級稅務機關應加強稅務服務和管理,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經營創造條件。其次,各級政府要從扶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真落實已經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糾正個別地方不管企業經營狀況強迫企業定額交稅的行為,切實減輕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稅收負擔。

總之,稅收政策作為國家產業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使稅收調控效應更加明顯,應與國家整個財政支農政策緊密結合,在加大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對農產品深加工扶持力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稅收的宏觀調控作用,提高稅收支持的績效。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鹽城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摘要]隨著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江蘇省海岸線最長、灘涂面積最大、農業份額第一的鹽城市,在現代農業方面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近幾年來,鹽城市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對策;鹽城

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岸線占江蘇56%,沿海灘涂面積占江蘇67%,農業份額全省第一的鹽城市,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蘇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全力推進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市沿海現代農業建設,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外向、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建成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農業觀光休閑基地。鹽城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產基礎和區位優勢,發展現代農業潛力巨大。

一、鹽城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現狀

近幾年來,鹽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農業第一市”的戰略目標,著力推進現代高效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強載體建設,為現代農業構建發展平臺。一是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達168個,面積規模已達59萬畝,輻射帶動面積超過300萬畝,累計投資總額達15.52億元。二是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目前已在全市范圍內規劃建設了13個縣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規劃面積5.32萬畝,已完成道路、電力、給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投入2.2億元。50個重點鎮中有42個已在工業集中區中規劃設立了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三是加快推進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全市已建成農產品批發市場65個,累計投資總額26.2億元。全市已經基本形成了“市有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縣有綜合批發市場、鄉有特色批發市場、村有農產品購銷經營部、組有農產品經紀人”的五級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

這三大載體的建設有力地帶動了鹽城市高效農業的發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農業72.2萬畝,比年初增20%,總規模已達431萬畝;新增設施農業22.6萬畝,比年初增27.6%,總規模已達104.5萬畝;高效農業占農業的比重已達35.2%,設施農業占高效農業的比重達23.7%。

2、著力制度創新,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預流轉”制度。鹽城阜寧縣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預流轉”制度,為現代高效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條件。所謂土地“預流轉”,就是由村組與土地承包農戶預先簽訂流轉意向協議,并向農戶預付一定數額的訂金。在未正式流轉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戶經營,當有現代農業項目進入時再與農戶簽訂正式流轉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農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農村土地儲備。既尊重農民意愿,又確保農民在流轉中受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流轉的積極性。2009年阜寧新增流轉土地20.3萬畝,全縣已累計流轉農村土地37.84萬畝,占總承包地面積的41%。二是成立了資金互助合作社。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需要較高投入,很多農民就因為“囊中羞澀”,貸款難而萌生資金互助合作的動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114個,共有10.27萬社員入社,吸納社員股金及互助金11.12億元,投放互助金9.33億元。三是創立了“黨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組織化模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東臺市富安鎮在1998年7月組建了全國第一家蠶農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黨委。在栽種、收烘、繅絲等環節,每個關鍵崗位都是黨員帶頭,為大伙樹立榜樣。他們的產業鏈延伸到哪里,就把黨支部建到哪里。該合作社已經帶動了近30萬農民致富。目前,鹽城全市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845個,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規模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

3、強化科技興農,形成現代農業的差別化競爭優勢。一是引進新品種。甜葉菊是天然的甜味劑植物,其干葉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熱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東臺市特有的沿海富鉀沙土壤和海邊氣候,使種植甜葉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被認定為最適宜生長甜葉菊的全球少數幾個地區之一。在產業化帶動下,東臺市2009年的甜葉菊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2萬畝,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沖刺。近年來,鹽城市每年引進的新品種有5~10個。二是引用新技術。好品種需要新技術作支撐,舊品種也能因為新技術而煥發新的生命力。搶占農業新技術領域制高點,全方位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已經成為鹽城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涵。在阜寧縣三灶鎮頭灶村境內的航天育種基地,有被稱為“植物偉哥”的黃秋葵,有孕婦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處的“菜用肉西瓜”,還有可長到如高爾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據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級人才分布在鹽城各地從事現代農業的種植和加工,為提升鹽城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廣高效立體種養新模式。大豐市推廣的30多種稻田、棉田種養高效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0.3%。東臺、阜寧、鹽都、射陽、建湖等縣市區采用多種復合經營模式,有的實現一年五種五收甚至六種六收,畝收入萬元以上。

二、鹽城市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鹽城現代農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突出表現為龍頭企業數量少、個頭小、帶動力弱。鹽城在江蘇乃至全國來說都算是農業大市,無論是農業生產規模還是農副產品產量在全省都遙遙領先,但在農副產品加工上卻有些滯后,還沒有培育出像徐州維維那樣銷售幾十個億、上百億的大型龍頭加工企業。鹽城市龍頭加工企業的規模和數量與農業大市的地位極不相稱,農產品絕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級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這也是鹽城市農業生產規模全省前列,而農民收入卻處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近年來鹽城市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對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著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覆蓋面小,組織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數量和規模都不大,聯系農戶有限,服務半徑小,帶動能力弱。二是運作程序不規范,缺乏發展的后勁。目前大多數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操作還不夠規范,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間環節、輕產前產后,類型單一。大多是生產型或中介性質,而作為產前服務尤其是產后加工環節的專業合作組織數量極少,對農產品加工增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作用極為有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不能將分散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農民將無法公平參與市場競爭,農民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地位也很難確立。

3、土地流轉工作面臨困難。有些農民不愿意將土地轉讓給別人,哪怕雇人種也不轉讓。原因在于:一是目前農業稅已經全部減免,農民種田不但沒有稅收,而且還有補貼。二是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他們輕易不會放棄。三是傳統的種植習慣,使農民對土地產生了依賴,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他們有安全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轉的成本和難度。雖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積推廣,還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4、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一方面是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需要技術和服務,另一方面是傳統的農業服務體系嚴重弱化,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導致技術推廣難,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浪費嚴重。

三、加快發展鹽城市現代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有些地方的現代農業發展快,關鍵是有龍頭企業作支撐。因此,鹽城要把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1、要著力培育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基地,一頭連著市場,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推動力量。對成長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要積極通過戰略培育、資本運作、品牌戰略等各種途徑,使企業做大做強。要認真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在資金、信貸、用地、用電、市場開拓、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實減輕企業不合理的負擔。要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使土地成為企業的綠色車間,使農民成為企業的產業工人。

2、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功能。要加快推進企業與基地的一體化進程。必須進一步密切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關系,真正把基地作為龍頭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加快一體化經營步伐;基地建設也要圍繞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實行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二)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特色是現代農業的核心競爭力,鹽城的農業資源、產業、發展路徑等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必須發揮優勢,塑造特色,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

1、著力打造區域特色。沿海縣(市)要依托豐富的沿海資源,大力發展海水灌溉農業、耐鹽農業和海產品養殖,加快建設沿海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大市區及周邊地區要重點在都市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發展上求突破,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上帶好頭;鎮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目標,強化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創建一批特色強鎮、強村。

2、大力培育產業特色。目前響水的百合鮮切花、濱海的生豬、阜寧的苗木花卉、射陽的麥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鹽都的草莓、大豐的海水蔬菜、東臺的設施蔬菜等產業特色鮮明,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自身的優勢,把這些特色產業培大、強,同時要把農業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好。

3、積極創建品牌特色。農業發展要走品牌化經營的路子,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努力把這些優勢特色產品做出規模,把品質創優、品牌叫響。圍繞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名牌產品,精心組織農業招商活動,積極推進射陽、鹽都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創建工作,并以此為平臺,加大產業招商力度,爭取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投資鹽城農業,加快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

1、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信息準確、傳遞暢通是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盡快建立規范、高效、誠信的農業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政策、供求、價格、氣象等農業信息服務,避免農民盲目生產經營。在加強農業部門自身信息隊伍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對村組干部、農民經紀人、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訓,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發揮農業信息“二傳手”的作用。農業信息服務是一項社會公益性職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設施,配備專門人員,落實專項經費。

2、健全農業市場服務體系。農產品銷售難,關鍵是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首先要構建暢順高效、便捷安全的農產品流通體系。要進一步完善五級市場流通網絡。市一級要重點培育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縣一級要抓好綜合批發市場建設,鄉鎮一級要加快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專業市場,村一級要建立農產品購銷經營部,組一級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經紀人。要鼓勵農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設立專門的批發市場、銷售專柜、建立直銷點等,拓展本地農產品銷售渠道。

3、健全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要構建新型的農技服務體系。公益性農技體系負責病蟲害防治、動植物防疫檢疫、農業抗災減災、面上農技培訓等服務;經營性農技體系重點開展種苗與農資供應、配套技術指導、加工、運銷、信息等各類技物結合型服務。要積極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掛鉤,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新設施的引進、消化和吸收,提升農業科技的貢獻份額。

(四)要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層次和水平

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應該對它們進行扶持、指導和引導,不斷提升它們的層次和水平。

1、加大宣傳和扶持力度,擴大覆蓋面。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力度,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稅費減免、信貸支持、用電用地等方面進行扶持,為其提供登記輔導、產業發展、市場營銷、運行管理方面的指導,進一步增加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量,擴大覆蓋面。

2、健全產權聯結、資產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一是健全產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入股參加合作,逐步形成以產權要素聯結的緊密型利益共同體,讓合作經濟組織成員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資產運營管理機制。依法獨立建賬,并為每個成員單獨設立賬戶。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實行嚴格的會計管理,切實加強財務審計,定期將財務狀況向全體成員公布,接受全體成員監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按照法律的規定和章程的約定,建立合作組織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額)返還的制度,對成員實行多形式、多環節的讓利、分紅和返利,保障每個成員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強服務功能。要著力引導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各類服務經營實體,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服務功能。要順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引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生產示范基地,從而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不斷增強自身的功能。

(五)要積極推動土地的合理流轉

要實現現代農業所需的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勢在必行。雖然鹽城近幾年在土地流轉方面進展較快,率先實行了土地“預流轉”制度,但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應該大力推動土地的流轉。

1、加大宣傳。土地只有搞規模經營才能產生規模效益,這是經濟規律,但農民自身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加之耕者有其田的傳統觀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轉很難實現。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號召廣大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參股或出讓形式,走土地規模化經營之路,創造土地流轉的氛圍。

2、財政扶持。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來源,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很強,失去土地就意味著生活沒有了保障,在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農民輕易不會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出讓。要使土地流轉順利進行,必須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對出讓土地的農民可采取補助養老保險金辦法,以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對牽頭流轉的合作組織或龍頭企業按流轉集中的土地面積對其農田基礎設施投入進行適當補助,以鼓勵他們承租農民土地,帶動農民增收。

3、典型引導。鹽城市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典型,他們為土地的合理流轉積累了很好的經驗。例如,鹽都區步湖路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花卉生產,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通過租賃等方式將土地從農民手中流轉出來,達到一定規模后,對農田基礎設施加以完善配套,再將土地倒包給農民經營或“反聘”這些農民當工人。對農民來講,除了每年可獲得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還能獲得工資報酬,所得的收入遠大于自己耕種的收入;對龍頭企業來說,既有了自己穩定的原料基地。又可獲得規模經營帶來的規模效益。這是當前比較理想的土地流轉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構建黑龍江省公共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摘 要]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公共財政的支持,公共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必須構建起長效機制。從黑龍江省現實出發,構建公共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主要包括:增強農業信貸資金的保障機制,加大農業激勵引導機制,實行培訓保障機制,建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穩定增長機制,完善縣鄉財政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新型公共財政的監督機制。

[關鍵詞] 現代農業;發展;公共財政;長效機制

一、構建公共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的必要性

黑龍江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全省耕地1151.6萬公頃,人均耕地10畝,位于全國之首,黑龍江省的主要糧食作物為雜糧,以玉米、水稻、高粱較多其中小麥、大豆都位居全國首列,經濟作物以甜菜、亞麻、向日葵為主,產量常居全國第一位。因此,農業的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原材料,而且為工業的發展積累大量資金,工業的現代化發展依賴于農業的支持,同時農業也是重要的物質資料,保障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農業也是一個具有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弱質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部門來說吸引資金的能力比較弱,要想更好更快的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依靠公共財政的有效支持。黑龍江省對現代農業的投入雖然呈上升趨勢,但是依然存在資金短缺,結構不合理,機械化水平不高,科研設施不足等問題。因此,為了提升我省的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用現代化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的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的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就必須加大對現代化農業的財政投入與支持。

二、構建公共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為我們發展現代農業提出了新的目標。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是現階段財政支農工作的重點和熱點。

(二)設計原則

1.深化改革創新體制促發展原則。通過政府投資引導,推進土地依法合理流轉、專業化生產、產供銷一體化機制的形成。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逐步把農民培育為投資和建設主體,促進農民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規模不斷擴大。

2.利用科技帶動農業建設的原則。農業的現代化需要科技的進步、依靠現代化來技術裝備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開發和農業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3.擴展資金渠道振興現代農業的原則。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挖掘自身的潛力,多方籌集資金,增加資金的投入,同時利用國家的財政支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及運用優惠政策吸引金融機構和其他資本對農業建設的投入。

4.強化區域重點開創特色產業的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的地理位置及經濟條件分配不同比例的資金投入,對于發展較好的區域加大重點扶持力度,使其帶領其他區域更好更快的發展,天然的地理條件決定了農業產品的特殊性,應增加資金投入對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使特色化產業及產品成為我省的代言人。

三、公共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設計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公共財政的支持,為了使財政更好、更準的支持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下面對公共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進行了長效機制的設計(如圖):

(一)增強農業信貸資金的保障機制

由于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的發展程度還不是很高,農民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能力來抵抗農業風險,私營保險機構對農業風險不能完全承擔,因此,需要公共財政提供農業信貸資金來保障農民遇到的經營風險和自然風險,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積極運用財政資金引導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投向現代農業建設,從而來完善我省的農業風險的保障體系。

(二)加大農業激勵引導機制

首先,黑龍江省應該對支持現代化農業的龍頭企業采取激勵政策,運用稅收優惠等政策來扶植企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其次還應該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的經濟組織形式,加大對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加大對農村經紀人的發展以及農業產品品牌的財政投入,來提高黑龍江省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機現代化程度,提升黑龍江省農業產品的品牌效應。農業激勵機制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產業化和機械化水平的發展還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降低農產品成本有利于增強我省農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最后,加強對農業科研技術的投入,對農業有科研貢獻的人員實行獎勵機制,加大科研人員對農業科技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實行培訓保障機制

現代化農業需要有專業化農民,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有助于改善農民的觀念、提高農民素質、培養專業的農民,擁有專業技術的農民能夠起到帶頭作用,能夠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能夠領導農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正是達到了國家對農業補助和投入的目的。

(四)建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穩定增長機制

進一步調整全省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穩定的財政支農資金增長機制。確保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預算支出,財政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實行創新政府支農投資方式,采取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財政貼息等多種方式,發揮政府支農投資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完善中央支農投資協調機制,捆綁使用各類專項資金,建立以規劃定項目、以項目定投資的政府支農投資管理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

(五)完善縣鄉財政體制和運行機制

要按照“理順分配關系、合理劃分財權事權和財力向基層傾斜”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使國家財力在各級政府之間、各個區域之間的分布更加科學合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可靠的財力保障。同時要積極推行“鄉財縣管鄉用”、“村賬鄉代管”和涉農補貼信息化發放等財政改革,使國家財力最大限度地實現既定目標,惠及廣大農民,減少資金運行中的跑冒滴漏,提高使用效益。

(六)建立新型公共財政的監督機制

首先,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建立新型財政監督機制,加快財政監督立法進程,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其次,監督方式要有所創新,改變單一的事后監督方式,取事前預警、事中監管、事后評價、跟蹤反饋等多種監督方法,形成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并存的新格局。最后就是建立靈敏的財政監督信息反饋系統,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數據共享,透明。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談鹽城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問題與對策

摘要:隨著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江蘇省海岸線最長、灘涂面積最大、農業份額第一的鹽城市,在現代農業方面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近幾年來,鹽城市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對策;鹽城

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岸線占江蘇56%,沿海灘涂面積占江蘇67%,農業份額全省第一的鹽城市,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蘇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全力推進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市沿海現代農業建設,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外向、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建成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農業觀光休閑基地。鹽城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產基礎和區位優勢,發展現代農業潛力巨大。

一、鹽城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現狀

近幾年來,鹽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農業第一市”的戰略目標,著力推進現代高效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強載體建設,為現代農業構建發展平臺。一是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達168個,面積規模已達59萬畝,輻射帶動面積超過300萬畝,累計投資總額達15.52億元。二是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目前已在全市范圍內規劃建設了13個縣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規劃面積5.32萬畝,已完成道路、電力、給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投入2.2億元。50個重點鎮中有42個已在工業集中區中規劃設立了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三是加快推進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全市已建成農產品批發市場65個,累計投資總額26.2億元。全市已經基本形成了“市有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縣有綜合批發市場、鄉有特色批發市場、村有農產品購銷經營部、組有農產品經紀人”的五級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

這三大載體的建設有力地帶動了鹽城市高效農業的發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農業72.2萬畝,比年初增20%,總規模已達431萬畝;新增設施農業22.6萬畝,比年初增27.6%,總規模已達104.5萬畝;高效農業占農業的比重已達35.2%,設施農業占高效農業的比重達23.7%。

2、著力制度創新,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預流轉”制度。鹽城阜寧縣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預流轉”制度,為現代高效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條件。所謂土地“預流轉”,就是由村組與土地承包農戶預先簽訂流轉意向協議,并向農戶預付一定數額的訂金。在未正式流轉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戶經營,當有現代農業項目進入時再與農戶簽訂正式流轉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農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農村土地儲備。既尊重農民意愿,又確保農民在流轉中受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流轉的積極性。2009年阜寧新增流轉土地20.3萬畝,全縣已累計流轉農村土地37.84萬畝,占總承包地面積的41%。二是成立了資金互助合作社。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需要較高投入,很多農民就因為“囊中羞澀”,貸款難而萌生資金互助合作的動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114個,共有10.27萬社員入社,吸納社員股金及互助金11.12億元,投放互助金9.33億元。三是創立了“黨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組織化模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東臺市富安鎮在1998年7月組建了全國第一家蠶農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黨委。在栽種、收烘、繅絲等環節,每個關鍵崗位都是黨員帶頭,為大伙樹立榜樣。他們的產業鏈延伸到哪里,就把黨支部建到哪里。該合作社已經帶動了近30萬農民致富。目前,鹽城全市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845個,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規模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

3、強化科技興農,形成現代農業的差別化競爭優勢。一是引進新品種。甜葉菊是天然的甜味劑植物,其干葉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熱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東臺市特有的沿海富鉀沙土壤和海邊氣候,使種植甜葉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被認定為最適宜生長甜葉菊的全球少數幾個地區之一。在產業化帶動下,東臺市2009年的甜葉菊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2萬畝,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沖刺。近年來,鹽城市每年引進的新品種有5~10個。二是引用新技術。好品種需要新技術作支撐,舊品種也能因為新技術而煥發新的生命力。搶占農業新技術領域制高點,全方位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已經成為鹽城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涵。在阜寧縣三灶鎮頭灶村境內的航天育種基地,有被稱為“植物偉哥”的黃秋葵,有孕婦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處的“菜用肉西瓜”,還有可長到如高爾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據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級人才分布在鹽城各地從事現代農業的種植和加工,為提升鹽城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廣高效立體種養新模式。大豐市推廣的30多種稻田、棉田種養高效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0.3%。東臺、阜寧、鹽都、射陽、建湖等縣市區采用多種復合經營模式,有的實現一年五種五收甚至六種六收,畝收入萬元以上。

二、鹽城市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鹽城現代農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突出表現為龍頭企業數量少、個頭小、帶動力弱。鹽城在江蘇乃至全國來說都算是農業大市,無論是農業生產規模還是農副產品產量在全省都遙遙領先,但在農副產品加工上卻有些滯后,還沒有培育出像徐州維維那樣銷售幾十個億、上百億的大型龍頭加工企業。鹽城市龍頭加工企業的規模和數量與農業大市的地位極不相稱,農產品絕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級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這也是鹽城市農業生產規模全省前列,而農民收入卻處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近年來鹽城市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對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著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覆蓋面小,組織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數量和規模都不大,聯系農戶有限,服務半徑小,帶動能力弱。二是運作程序不規范,缺乏發展的后勁。目前大多數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操作還不夠規范,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間環節、輕產前產后,類型單一。大多是生產型或中介性質,而作為產前服務尤其是產后加工環節的專業合作組織數量極少,對農產品加工增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作用極為有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不能將分散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農民將無法公平參與

市場競爭,農民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地位也很難確立。

3、土地流轉工作面臨困難。有些農民不愿意將土地轉讓給別人,哪怕雇人種也不轉讓。原因在于:一是目前農業稅已經全部減免,農民種田不但沒有稅收,而且還有補貼。二是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他們輕易不會放棄。三是傳統的種植習慣,使農民對土地產生了依賴,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他們有安全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轉的成本和難度。雖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積推廣,還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4、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一方面是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需要技術和服務,另一方面是傳統的農業服務體系嚴重弱化,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導致技術推廣難,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浪費嚴重。

三、加快發展鹽城市現代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有些地方的現代農業發展快,關鍵是有龍頭企業作支撐。因此,鹽城要把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1、要著力培育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基地,一頭連著市場,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推動力量。對成長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要積極通過戰略培育、資本運作、品牌戰略等各種途徑,使企業做大做強。要認真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在資金、信貸、用地、用電、市場開拓、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實減輕企業不合理的負擔。要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使土地成為企業的綠色車間,使農民成為企業的產業工人。

2、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功能。要加快推進企業與基地的一體化進程。必須進一步密切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關系,真正把基地作為龍頭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加快一體化經營步伐;基地建設也要圍繞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實行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二)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特色是現代農業的核心競爭力,鹽城的農業資源、產業、發展路徑等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必須發揮優勢,塑造特色,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

1、著力打造區域特色。沿海縣(市)要依托豐富的沿海資源,大力發展海水灌溉農業、耐鹽農業和海產品養殖,加快建設沿海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大市區及周邊地區要重點在都市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發展上求突破,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上帶好頭;鎮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目標,強化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創建一批特色強鎮、強村。

2、大力培育產業特色。目前響水的百合鮮切花、濱海的生豬、阜寧的苗木花卉、射陽的麥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鹽都的草莓、大豐的海水蔬菜、東臺的設施蔬菜等產業特色鮮明,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自身的優勢,把這些特色產業培大、強,同時要把農業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好。

3、積極創建品牌特色。農業發展要走品牌化經營的路子,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努力把這些優勢特色產品做出規模,把品質創優、品牌叫響。圍繞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名牌產品,精心組織農業招商活動,積極推進射陽、鹽都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創建工作,并以此為平臺,加大產業招商力度,爭取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投資鹽城農業,加快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

1、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信息準確、傳遞暢通是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盡快建立規范、高效、誠信的農業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政策、供求、價格、氣象等農業信息服務,避免農民盲目生產經營。在加強農業部門自身信息隊伍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對村組干部、農民經紀人、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訓,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發揮農業信息“二傳手”的作用。農業信息服務是一項社會公益性職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設施,配備專門人員,落實專項經費。

2、健全農業市場服務體系。農產品銷售難,關鍵是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首先要構建暢順高效、便捷安全的農產品流通體系。要進一步完善五級市場流通網絡。市一級要重點培育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縣一級要抓好綜合批發市場建設,鄉鎮一級要加快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專業市場,村一級要建立農產品購銷經營部,組一級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經紀人。要鼓勵農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設立專門的批發市場、銷售專柜、建立直銷點等,拓展本地農產品銷售渠道。

3、健全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要構建新型的農技服務體系。公益性農技體系負責病蟲害防治、動植物防疫檢疫、農業抗災減災、面上農技培訓等服務;經營性農技體系重點開展種苗與農資供應、配套技術指導、加工、運銷、信息等各類技物結合型服務。要積極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掛鉤,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新設施的引進、消化和吸收,提升農業科技的貢獻份額。

(四)要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層次和水平

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應該對它們進行扶持、指導和引導,不斷提升它們的層次和水平。

1、加大宣傳和扶持力度,擴大覆蓋面。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力度,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稅費減免、信貸支持、用電用地等方面進行扶持,為其提供登記輔導、產業發展、市場營銷、運行管理方面的指導,進一步增加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量,擴大覆蓋面。

2、健全產權聯結、資產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一是健全產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入股參加合作,逐步形成以產權要素聯結的緊密型利益共同體,讓合作經濟組織成員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資產運營管理機制。依法獨立建賬,并為每個成員單獨設立賬戶。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實行嚴格的會計管理,切實加強財務審計,定期將財務狀況向全體成員公布,接受全體成員監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按照法律的規定和章程的約定,建立合作組織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額)返還的制度,對成員實行多形式、多環節的讓利、分紅和返利,保障每個成員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強服務功能。要著力引導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各類服務經營實體,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服務功能。要順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引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生產示范基地,從而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不斷增強自身的功能。

(五)要積極推動土地的

合理流轉

要實現現代農業所需的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勢在必行。雖然鹽城近幾年在土地流轉方面進展較快,率先實行了土地“預流轉”制度,但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應該大力推動土地的流轉。

1、加大宣傳。土地只有搞規模經營才能產生規模效益,這是經濟規律,但農民自身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加之耕者有其田的傳統觀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轉很難實現。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號召廣大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參股或出讓形式,走土地規模化經營之路,創造土地流轉的氛圍。

2、財政扶持。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來源,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很強,失去土地就意味著生活沒有了保障,在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農民輕易不會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出讓。要使土地流轉順利進行,必須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對出讓土地的農民可采取補助養老保險金辦法,以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對牽頭流轉的合作組織或龍頭企業按流轉集中的土地面積對其農田基礎設施投入進行適當補助,以鼓勵他們承租農民土地,帶動農民增收。

3、典型引導。鹽城市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典型,他們為土地的合理流轉積累了很好的經驗。例如,鹽都區步湖路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花卉生產,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通過租賃等方式將土地從農民手中流轉出來,達到一定規模后,對農田基礎設施加以完善配套,再將土地倒包給農民經營或“反聘”這些農民當工人。對農民來講,除了每年可獲得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還能獲得工資報酬,所得的收入遠大于自己耕種的收入;對龍頭企業來說,既有了自己穩定的原料基地。又可獲得規模經營帶來的規模效益。這是當前比較理想的土地流轉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談鹽城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問題與對策

摘要:隨著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江蘇省海岸線最長、灘涂面積最大、農業份額第一的鹽城市,在現代農業方面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近幾年來,鹽城市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對策;鹽城

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岸線占江蘇56%,沿海灘涂面積占江蘇67%,農業份額全省第一的鹽城市,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蘇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全力推進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市沿海現代農業建設,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外向、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建成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農業觀光休閑基地。鹽城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產基礎和區位優勢,發展現代農業潛力巨大。

一、鹽城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現狀

近幾年來,鹽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農業第一市”的戰略目標,著力推進現代高效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強載體建設,為現代農業構建發展平臺。一是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達168個,面積規模已達59萬畝,輻射帶動面積超過300萬畝,累計投資總額達15.52億元。二是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目前已在全市范圍內規劃建設了13個縣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規劃面積5.32萬畝,已完成道路、電力、給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投入2.2億元。50個重點鎮中有42個已在工業集中區中規劃設立了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三是加快推進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全市已建成農產品批發市場65個,累計投資總額26.2億元。全市已經基本形成了“市有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縣有綜合批發市場、鄉有特色批發市場、村有農產品購銷經營部、組有農產品經紀人”的五級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

這三大載體的建設有力地帶動了鹽城市高效農業的發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農業72.2萬畝,比年初增20%,總規模已達431萬畝;新增設施農業22.6萬畝,比年初增27.6%,總規模已達104.5萬畝;高效農業占農業的比重已達35.2%,設施農業占高效農業的比重達23.7%。

2、著力制度創新,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預流轉”制度。鹽城阜寧縣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預流轉”制度,為現代高效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條件。所謂土地“預流轉”,就是由村組與土地承包農戶預先簽訂流轉意向協議,并向農戶預付一定數額的訂金。在未正式流轉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戶經營,當有現代農業項目進入時再與農戶簽訂正式流轉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農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農村土地儲備。既尊重農民意愿,又確保農民在流轉中受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流轉的積極性。2009年阜寧新增流轉土地20.3萬畝,全縣已累計流轉農村土地37.84萬畝,占總承包地面積的41%。二是成立了資金互助合作社。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需要較高投入,很多農民就因為“囊中羞澀”,貸款難而萌生資金互助合作的動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114個,共有10.27萬社員入社,吸納社員股金及互助金11.12億元,投放互助金9.33億元。三是創立了“黨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組織化模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東臺市富安鎮在1998年7月組建了全國第一家蠶農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黨委。在栽種、收烘、繅絲等環節,每個關鍵崗位都是黨員帶頭,為大伙樹立榜樣。他們的產業鏈延伸到哪里,就把黨支部建到哪里。該合作社已經帶動了近30萬農民致富。目前,鹽城全市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845個,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規模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

3、強化科技興農,形成現代農業的差別化競爭優勢。一是引進新品種。甜葉菊是天然的甜味劑植物,其干葉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熱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東臺市特有的沿海富鉀沙土壤和海邊氣候,使種植甜葉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被認定為最適宜生長甜葉菊的全球少數幾個地區之一。在產業化帶動下,東臺市2009年的甜葉菊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2萬畝,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沖刺。近年來,鹽城市每年引進的新品種有5~10個。二是引用新技術。好品種需要新技術作支撐,舊品種也能因為新技術而煥發新的生命力。搶占農業新技術領域制高點,全方位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已經成為鹽城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涵。在阜寧縣三灶鎮頭灶村境內的航天育種基地,有被稱為“植物偉哥”的黃秋葵,有孕婦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處的“菜用肉西瓜”,還有可長到如高爾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據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級人才分布在鹽城各地從事現代農業的種植和加工,為提升鹽城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廣高效立體種養新模式。大豐市推廣的30多種稻田、棉田種養高效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0.3%。東臺、阜寧、鹽都、射陽、建湖等縣市區采用多種復合經營模式,有的實現一年五種五收甚至六種六收,畝收入萬元以上。

二、鹽城市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鹽城現代農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突出表現為龍頭企業數量少、個頭小、帶動力弱。鹽城在江蘇乃至全國來說都算是農業大市,無論是農業生產規模還是農副產品產量在全省都遙遙領先,但在農副產品加工上卻有些滯后,還沒有培育出像徐州維維那樣銷售幾十個億、上百億的大型龍頭加工企業。鹽城市龍頭加工企業的規模和數量與農業大市的地位極不相稱,農產品絕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級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這也是鹽城市農業生產規模全省前列,而農民收入卻處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近年來鹽城市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對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著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覆蓋面小,組織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數量和規模都不大,聯系農戶有限,服務半徑小,帶動能力弱。二是運作程序不規范,缺乏發展的后勁。目前大多數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操作還不夠規范,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間環節、輕產前產后,類型單一。大多是生產型或中介性質,而作為產前服務尤其是產后加工環節的專業合作組織數量極少,對農產品加工增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作用極為有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不能將分散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農民將無法公平參與

市場競爭,農民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地位也很難確立。

3、土地流轉工作面臨困難。有些農民不愿意將土地轉讓給別人,哪怕雇人種也不轉讓。原因在于:一是目前農業稅已經全部減免,農民種田不但沒有稅收,而且還有補貼。二是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他們輕易不會放棄。三是傳統的種植習慣,使農民對土地產生了依賴,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他們有安全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轉的成本和難度。雖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積推廣,還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4、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一方面是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需要技術和服務,另一方面是傳統的農業服務體系嚴重弱化,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導致技術推廣難,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浪費嚴重。

三、加快發展鹽城市現代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有些地方的現代農業發展快,關鍵是有龍頭企業作支撐。因此,鹽城要把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1、要著力培育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基地,一頭連著市場,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推動力量。對成長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要積極通過戰略培育、資本運作、品牌戰略等各種途徑,使企業做大做強。要認真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在資金、信貸、用地、用電、市場開拓、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實減輕企業不合理的負擔。要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使土地成為企業的綠色車間,使農民成為企業的產業工人。

2、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功能。要加快推進企業與基地的一體化進程。必須進一步密切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關系,真正把基地作為龍頭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加快一體化經營步伐;基地建設也要圍繞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實行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二)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特色是現代農業的核心競爭力,鹽城的農業資源、產業、發展路徑等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必須發揮優勢,塑造特色,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

1、著力打造區域特色。沿海縣(市)要依托豐富的沿海資源,大力發展海水灌溉農業、耐鹽農業和海產品養殖,加快建設沿海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大市區及周邊地區要重點在都市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發展上求突破,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上帶好頭;鎮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目標,強化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創建一批特色強鎮、強村。

2、大力培育產業特色。目前響水的百合鮮切花、濱海的生豬、阜寧的苗木花卉、射陽的麥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鹽都的草莓、大豐的海水蔬菜、東臺的設施蔬菜等產業特色鮮明,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自身的優勢,把這些特色產業培大、強,同時要把農業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好。

3、積極創建品牌特色。農業發展要走品牌化經營的路子,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努力把這些優勢特色產品做出規模,把品質創優、品牌叫響。圍繞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名牌產品,精心組織農業招商活動,積極推進射陽、鹽都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創建工作,并以此為平臺,加大產業招商力度,爭取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投資鹽城農業,加快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

1、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信息準確、傳遞暢通是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盡快建立規范、高效、誠信的農業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政策、供求、價格、氣象等農業信息服務,避免農民盲目生產經營。在加強農業部門自身信息隊伍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對村組干部、農民經紀人、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訓,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發揮農業信息“二傳手”的作用。農業信息服務是一項社會公益性職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設施,配備專門人員,落實專項經費。

2、健全農業市場服務體系。農產品銷售難,關鍵是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首先要構建暢順高效、便捷安全的農產品流通體系。要進一步完善五級市場流通網絡。市一級要重點培育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縣一級要抓好綜合批發市場建設,鄉鎮一級要加快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專業市場,村一級要建立農產品購銷經營部,組一級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經紀人。要鼓勵農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設立專門的批發市場、銷售專柜、建立直銷點等,拓展本地農產品銷售渠道。

3、健全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要構建新型的農技服務體系。公益性農技體系負責病蟲害防治、動植物防疫檢疫、農業抗災減災、面上農技培訓等服務;經營性農技體系重點開展種苗與農資供應、配套技術指導、加工、運銷、信息等各類技物結合型服務。要積極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掛鉤,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新設施的引進、消化和吸收,提升農業科技的貢獻份額。

(四)要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層次和水平

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應該對它們進行扶持、指導和引導,不斷提升它們的層次和水平。

1、加大宣傳和扶持力度,擴大覆蓋面。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力度,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稅費減免、信貸支持、用電用地等方面進行扶持,為其提供登記輔導、產業發展、市場營銷、運行管理方面的指導,進一步增加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量,擴大覆蓋面。

2、健全產權聯結、資產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一是健全產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入股參加合作,逐步形成以產權要素聯結的緊密型利益共同體,讓合作經濟組織成員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資產運營管理機制。依法獨立建賬,并為每個成員單獨設立賬戶。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實行嚴格的會計管理,切實加強財務審計,定期將財務狀況向全體成員公布,接受全體成員監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按照法律的規定和章程的約定,建立合作組織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額)返還的制度,對成員實行多形式、多環節的讓利、分紅和返利,保障每個成員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強服務功能。要著力引導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各類服務經營實體,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服務功能。要順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引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生產示范基地,從而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不斷增強自身的功能。

(五)要積極推動土地的

合理流轉

要實現現代農業所需的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勢在必行。雖然鹽城近幾年在土地流轉方面進展較快,率先實行了土地“預流轉”制度,但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應該大力推動土地的流轉。

1、加大宣傳。土地只有搞規模經營才能產生規模效益,這是經濟規律,但農民自身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加之耕者有其田的傳統觀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轉很難實現。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號召廣大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參股或出讓形式,走土地規模化經營之路,創造土地流轉的氛圍。

2、財政扶持。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來源,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很強,失去土地就意味著生活沒有了保障,在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農民輕易不會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出讓。要使土地流轉順利進行,必須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對出讓土地的農民可采取補助養老保險金辦法,以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對牽頭流轉的合作組織或龍頭企業按流轉集中的土地面積對其農田基礎設施投入進行適當補助,以鼓勵他們承租農民土地,帶動農民增收。

3、典型引導。鹽城市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典型,他們為土地的合理流轉積累了很好的經驗。例如,鹽都區步湖路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花卉生產,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通過租賃等方式將土地從農民手中流轉出來,達到一定規模后,對農田基礎設施加以完善配套,再將土地倒包給農民經營或“反聘”這些農民當工人。對農民來講,除了每年可獲得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還能獲得工資報酬,所得的收入遠大于自己耕種的收入;對龍頭企業來說,既有了自己穩定的原料基地。又可獲得規模經營帶來的規模效益。這是當前比較理想的土地流轉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科技組織管理創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科技組織管理是指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的決策、規劃、領導、投入、實施和控制等組織管理活動,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從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演變過程、國際農業科技的發展趨勢和增強我國農業現代化科技支撐能力的現實需求來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組織管理創新,既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十一五”以來,為有效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我國積極探索農業科技組織管理模式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開創性地構建了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對全產業鏈各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攻關的科研組織管理模式。二是積極探索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以技術攻關、試驗示范、轉化推廣為重點,形成了多學科集成、上下游一體、大兵團作戰的協同創新機制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農業科研組織模式。三是推進農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和成果轉化,率先在中國農科院作物所、中國農業大學玉米中心等4個中央級科研單位開展了從“收益分配”擴展到“權益分配”的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將種業科研成果歸屬依法賦權給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鼓勵科技人員持股兼職,推進科技成果公開交易。四是建立學科群為主的農業部重點實驗室體系,以33個綜合性實驗室為龍頭、224個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為骨干、269個觀測試驗站為延伸,建立了縱橫交錯、協作緊密,突破部門、單位、學科界限的農業協同創新網絡。五是實施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建立了“學科集群—學科領域—研究方向”三級學科體系,形成了以提升創新能力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目標、以促進科研產出和科技貢獻為導向的績效管理機制。

一、農業科技組織管理存在的問題

宏觀層面來看,農業科技管理體制還有待完善。一是缺乏超越部門利益的農業科技管理協調機構。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無論是以前的“政出多門”還是現在的“高度集中”,均未從根本上實現對部門利益的超越,中央相關部門間爭職能、爭資源的問題始終存在,管理合力難以形成。二是中央與地方政府農業科技事權財權劃分不清。中央過多安排了應由地方安排的應用性科技任務,地方反而過多將基礎性研究納入發展重點,這導致中央和地方投入錯位嚴重,上下一般粗現象普遍存在。三是政府與市場越位缺位并存。政府過多包攬了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等應由市場主體承擔的科技工作,企業與科研機構一起競爭公益性科技資源,使得本應由公共科研機構使用的科技資源被擠占,應由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投入被擠出,導致農業科技投入低效重復。中觀層面來看,行業科技需求體現不夠。在科技計劃需求凝練階段,科技主管部門對行業部門意見征集沒有形成固定渠道和常態化機制,有時出現個別專家和單位代替部門意見的現象,導致技術措施與產業政策措施難以有機結合;在科技計劃評審立項階段,過于重視紙面程序,未按照“S曲線”理論從嬰兒期、成長期、成熟期、衰敗期四個階段決定項目投入強度,導致部分項目評審針對性、公正性、科學性不足;在科技計劃實施階段,項目實施團隊過于龐大,涉及研發區域過于廣泛,“聯合起來拿錢、分頭開展創新、拼湊起來交差”的現象仍然存在,“把政產學研用集聚到一個關鍵問題、把創新技術集成到一個縣域、把成果轉化集中到主產區”的格局尚未形成;在科技計劃驗收階段,行業主管部門、產業終端用戶參與度低,對是否解決實際問題、能否快速轉化成果要求不明,導致科研項目“沒有通不過的驗收、沒有不先進的技術、少有突破性的成果”,產出了許多“職稱性成果”,難以進行熟化、推廣和轉化。微觀層面來看,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不高。一是科研評價與激勵機制不合理。目前的科研評價與激勵過于看重競爭性科研項目的爭取,以及論文、科技獎勵等顯性成果的獲取,導致對行業發展影響長遠的公益性與基礎性研究等無人問津。二是薪酬分配與職稱晉升制度不合理。科技人員薪酬分配制度固化,個人薪酬提升渠道不暢,與實際貢獻切實掛鉤的彈性薪酬機制未建立;職稱晉升方面人為影響因素眾多,與是否開展重大創新、解決重大科技問題聯系不緊。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權益改革等政策尚未落地,兼職兼薪操作困難,科技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協調不夠、意見不一,政策紅利無法充分釋放。三是科研投入精準程度不夠。科研經費在一些領域“大水漫灌”、在一些領域又“嚴重干旱”,科技人員普遍對經費投入缺乏“安全感”;科研投入結構性失衡,科研經費充足、人員經費缺乏,“有錢打仗、無錢養兵”的現象普遍存在,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難以提升;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投入不足,科研設施基本運行費缺乏,基礎支撐、試驗示范難以長期穩定開展;公益性、戰略性、全局性方面的科技創新弱化。四是涉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企業技術創新環境不夠好、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等,導致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意愿不足,投入缺乏,對研發人才吸引力不足。五是科技資源共享不足。平臺設施缺乏系統規劃和統籌布局,重復建設和過度集中問題突出,運行維護費用缺乏,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重建設、輕管理、利用效率不高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科技組織管理創新需遵循四項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始終把滿足農業科技跨越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重大科技需求作為農業科技組織管理創新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貫穿到頂層設計、資源配置、評價激勵等各個方面,促進管理創新與科技創新、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堅持創新引領。始終把強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效率的重要動力,逐步理順各部門、各層級、各主體關系,創新完善分類評價制度,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形成創新新動能。堅持系統協同。始終把強化農業科技管理的宏觀統籌和協調聯動作為精準配置科技資源和推進科技創新有序開展的重要前提,推動國家、區域、行業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實質運行,謀劃設計一批重大科技任務,形成農業科技創新合力。堅持效能優先。始終把提高創新效率、強化支撐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能力作為農業科技組織管理創新的落腳點,優化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賦予科研院所更多自主配置科技資源的權利,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升創新效能。

三、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組織管理應從五方面發力

創新科技決策機制,建立超越部門利益的農業科技會商制度。超越部門利益的藩籬,充分吸收部門、專家、企業、新型主體意見和建議,努力實現決策科學、責權一致、主體協同。一是發揮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協等學術團體在國家農業科技宏觀戰略制定、重大農業科技任務凝練、重大農業科技項目設立中決策咨詢作用。二是國家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和農業行業科技委員會定期磋商協調農業科技重大事項,形成國家層面農業科技會商協調機制。三是組建由行政領導、科技專家、農業企業、推廣人員和新型主體等組成的行業性智庫,為行業需求征集和專業機構驗收提供決策參考,確保重大科技任務選題聚焦國家目標、創新過程貼近產業需求、創新成果滿足生產需要。創新項目管理機制,建立行業部門全程管理農業科技項目制度。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關于“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在創新需求凝練、任務組織實施、成果推廣應用等方面的作用”精神,重點是抓好“兩頭”、帶好“中間”。源頭把好立項關,由行業部門牽頭負責行業科技計劃的需求征集、任務凝練、指南編制等,體現行業特點,精準反映產業發展實際需求。末端把好驗收評價關,由行業部門牽頭組織項目驗收和評價,確保科研項目研究任務與生產實際需求相銜接,真正實現“題目來源于實際,成果應用于生產”。科技創新過程中,促進技術措施與相關政策措施、工作措施融為一體,保證科技項目實施服務于農業生產主戰場、主產區和主導產業。創新科技投入機制,建立農業科技精準投入方式。一是支持重大戰略和補齊發展短板。圍繞“支撐、引領、趕超”目標,以及功能化、設施化、綠色化、高效化、標準化和數字化等農業現代化重大任務加大投入,形成一批引領性重大成果;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節本增效、質量安全、生態安全等技術短板加大投入,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提供科技支撐。二是體現行業管理部門和新型主體的需求。將科技創新與行業管理措施、政策措施有機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和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模式。提高面向基層一線的科技成果供給質量和轉化效率,服務和滿足現代農業新型主體創新、創業的需要。三是加大基礎性、公益性和長期性研究投入。在全國布局建設一批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生態定位觀測站、國家農業科技數據中心,持續開展觀測監測和數據收集分析等基礎性、公益性和長期性的工作。加大農業科研單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裝備投入,打造一批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創新科技服務機制,建立農業科研與推廣高效結合模式。一是推進農技推廣機制創新。圍繞滿足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需求,探索農技人員通過進入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機制,讓農技人員留得住、干得好。構建推廣機構、科研教學單位、市場化組織、鄉土人才等廣泛參與、分工協作的農技推廣服務聯盟,實現農業實用技術成果組裝集成、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無縫鏈接。二是開展區域農業科研推廣機構整合試點。借鑒國外經驗,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與地方農業推廣部門整合或聯合建設農業技術推廣試驗站,將試驗站建成上聯高校、科研院所,下接新型經營主體,集技術研發、成果熟化、推廣服務和人才培訓為一體的公益性服務機構。鼓勵涉農大學的農學院院長兼任地方農技推廣機構負責人,增強農技推廣機構的源頭活水,拓寬大學科研選題針對性。三是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有效形式。鼓勵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社聯合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需求為導向,為用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和一站式配套服務,滿足農戶多元化服務需求,提升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服務水平。創新技術使用機制,實施農民自主選用技術后補助項目。借鑒日本和韓國允許農民自主選用貸款和自主申請項目創新創業經驗,設立農民自主選用農業技術后補助項目,改變以往要農民培訓、要農民接受技術等自上而下的做法,真正使農民由“要我用科技”變成“我要用科技”,推進農村“雙創”。一是精準掌握農民科技需求。依托基層農業推廣機構、產業技術體系和村鎮縣行政管理力量,通過逐戶訪談及時準確掌握不同縣村、不同產業、不同時期農民在高效生產、結構調整、規模經營、加工轉化、提質增效、循環利用、休閑觀光等方面的技術需求,在科學研判、準確聚焦、反復遴選的基礎上,建成試點區域農民科技技術需求清單,并建立定期更新機制。二是構建農業技術供給庫。針對不同區域農民技術需求清單,整合本區域內不同行業、不同學科的科技資源,構建上中下游一體的聯合攻關和成果熟化機制,形成滿足試點區域需要的基層農民技術供給庫。三是技術自主選用清單。形成可供農民自主選用的不同類型、不同年度的技術清單,通過媒體、微信和手機APP等多種方式向社會,供具備一定經濟條件和實施能力的農民創新創業時自主選用。構建農業技術供給網絡咨詢平臺,確保每項技術都有專家與需求農戶對接和跟蹤服務。四是實行全程培訓和指導。在技術供給專家的指導下,按照無償服務的原則,組織農技人員對自主選用的農戶上門培訓服務,包教包會、全程跟蹤。農技人員建立臺賬制度,對技術成熟度、農民使用技術的態度、實際效果效益等進行全程記錄。五是對農民自主選用技術進行后補助。依據臺賬記錄、輻射帶動效果、資源環境友好程度以及行政干部和技術人員的綜合評價等綜合因素,在考核驗收的基礎上,財政對自主選用并推廣實施的農民按其總投入20%~50%的比例給予補助。

作者:李少華 單位:農業部科技教育司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現代農業發展問題及應對策略

摘要: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面臨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低、生產成本高、生產規模狹小,生產效率低、政府投入少、農民素質整體低等問題。當前,應通過堅持城鄉統籌,完善利益補償機制,促進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規模經營道路,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等措施,推動我國現代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問題;對策

1現代農業概述

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現代經營管理、現代農民等先進生產要素武裝,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征將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和提高。其顯著特征:一是以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機具等現代物質條件為重要保障的規模化農業。二是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主要動力的科技化農業。三是以產加銷、農工貿緊密銜接統一為特征的產業化農業。四是以多渠道、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支撐的社會化農業。五是從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生產、生態、文化傳承、休閑觀光等多功能轉變為目標的多元化農業。

2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面臨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低、生產成本高、生產規模狹小、生產效率低、政府投入少、農民素質整體低等問題。a.現代農業發展受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制約。中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嚴重不足。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經濟發展和水土流失加快,耕地面積一直呈銳減趨勢,耕地質量的減退以及建筑業對耕地的掠奪,極大地影響現代農業發展。此外,淡水資源總體短缺,時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開采地下水,缺水將成為制約許多地區農業發展的瓶頸。農業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局面沒有改變,臺風、酷暑和嚴寒等極端氣候現象發生的概率增加,區域性、季節性的干旱、洪澇災害交替出現并有加劇的跡象。b.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低。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深入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的問題,已經由農業生產環節轉向農業產前、產后環節。我國很多水利設施,不僅多年來沒有新發展,而且不斷老化失修。如在許多農業主產區,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欠賬多,許多水庫不能灌溉。每遇嚴重災害,單產和總產都要下降。農業產前、產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還加劇了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和拓展農產品市場的風險,導致農民來自于農業的收入容易出現較大波動。c.農業生產成本升高。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一方面導致土地要素價格上升,另一方面也帶來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結構的變化。農業土地、勞動力要素價格上升,農業生產高成本,對農業的影響是深刻的。一方面,高成本導致糧食和農業比較效益下降,種糧口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糧食和農業安全面臨的考驗越來越嚴峻。如果沒有有力的政策舉措和機制創新,糧食和農業生產萎縮的風險是存在的。另一方面,農業經營的高成本也將促使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業政策調整。d.農業科技進步難以滿足發展需要。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依然落后于實際需要。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落后于農業科學研究,許多農業科研成果還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二是農業科技人員少,組織機構不健全。全國有約1/3的鄉鎮、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三是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差、待遇低、活動經費少,影響了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隊伍的穩定性。四是農民接受和運用科技成果能力較低。e.規模小,生產率低。農戶分散經營方式不僅生產和交易成本高,影響勞動力及農業固定資產的充分利用,而且也制約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化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和使用,致使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發達國家。f.政府農業投入有待增加。近年來,我國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雖然在年投入量上呈現增加趨勢,但是在農業、農村資金投入落實中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農業農村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發展資金短缺情況仍未改變。二是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對制約農業發展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不夠。如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接補貼,補貼標準低,不足以抵消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三是資金投入管理分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g.農民素質整體低。因為農業生產條件、收入,與外出打工的工作條件和收入無法比擬,所以當前中國農村一些有知識、技術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經商,向非農產業轉移,以致很多地區是老弱婦孺在從事農業生產。這部分農民,接受農業高新技術的能力低。農村勞動力相對低下的素質,對建設現代農業造成很大阻礙。

3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在資金、人才、技術資源等方面仍相對匱乏。當前,應通過堅持城鄉統籌,完善利益補償機制,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走內涵式規模經營道路,加大政府投入和保護力度、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等措施,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a.堅持城鄉統籌,實行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從我國人口大部分在農村的國情來看,既難以依靠城市工業積累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足量資金,也不能完全依靠城市二、三產業發展吸納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農村工業化必須與城市化結合進行,拆除城鄉壁壘,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形成城鄉發展、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實現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b.完善利益補償機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是調整糧食風險基金比例,保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需要。中央財政增加補助地方規模和比例,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補貼力度,切實減輕主產區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二是在糧食主銷區建立糧食生產補償基金,出臺相關運費補貼等政策,幫助主產區解決商品糧外銷、外運的問題,緩解地方政府的壓力,充分體現向糧食主產區傾斜的政策。三是在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合作建設糧食生產基地,通過現有政策和渠道加大對糧食主產區投入,在糧食主銷區提取部分土地出讓金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給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基地,加大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和轉移支付效果。c.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要實現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關鍵在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當前,政府應采取有力措施,免費為農村培養科技人才,提高現有科技人員待遇,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其次,應建立以國家為主體,企業、農民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確保在農業科研和推廣方面的經費投入以及科技成果及時推廣應用。d.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大農業,走內涵式規模經營道路。選擇國有集體農場、龍頭企業、種養殖專業大戶,在高效種養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創匯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銷售領域發展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種養業的生產規程、農產品加工的標準化流程、質量檢驗檢測規程,有意識地采用技術含量高、資金投入適度、產品附加值高、經濟效益顯著的經營項目,使農業從勞動密集型逐步轉變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相結合的有競爭力的產業。e.加大政府投入和保護力度。應切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大幅增加有利于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和農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資金投入比重。①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②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③加大對農業公共服務的投入;④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集中產糧區主要糧食品種良種補貼等各項生產補貼制度,根據需要適時建立其它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補貼制度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補貼制度;⑤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f.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首先要使一部分農民成為專業化的生產經營者,建立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同時,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發揮農民合作社的橋梁作用,在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方面逐步實現社會化。g.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建設了一套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的技術體系,注重推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促進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緊密銜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成功地解決了農業科技與農民的技術對接問題。

作者:周雙雙 單位:寧波大學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現代農業發展思路與對策

摘要:本文介紹了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分析了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對策

1雙灣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金川區雙灣鎮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南與永昌縣接壤,東與武威相連,北靠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西與張掖地區山丹縣毗鄰。全鎮轄13個行政村,63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260km2,總人口2.5萬人。轄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4℃,年均日照2878h,無霜期156d,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土壤土質松軟,土層深厚肥沃,地下水資源富足,適宜多種作物生長。近年來,雙灣鎮堅持以城郊型農業發展為定位,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按照“抓特色促增收、抓產業促發展、抓科技促提高、抓統籌促和諧、抓基礎促后勁”的工作主線,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15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4298元,連續保持10%以上的增速。

1.1主導產業發展情況

多年來,雙灣鎮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努力優化產業結構,現代農業漸具雛形。重點培育壯大了紅辣椒、玉米、瓜果、露地蔬菜等優勢產業,種植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85%以上。建成特色優勢產業基地7733.33hm2、經濟林果產業基地653.33hm2、蔬菜產業基地3000hm2,瓜產業基地666.67hm2,農產品總量達到30萬t。雙灣西瓜、雙灣食葵、金川紅辣椒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其中“雙灣西瓜”躋身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大力扶持發展規模養殖小區和庭院舍飼養殖,建成規模養殖場23個,發展規模養殖戶107家,畜禽總量達32.7萬頭(匹、只),同比增長5%,以畜牧園區為龍頭,養殖小區為支撐,千家萬戶養殖為基礎的養殖體系不斷完善。

1.2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情況

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雙灣鎮共發展雙豐辣業、天樂食品、神農眾和、金源牧業、天牧乳業等各類農業產業化企業34家,主要采取“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運行模式。目前,全鎮已初步形成了以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以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各類經營性服務組織為支撐,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共同協作、相互融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規范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46個,創建國家、省、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16個,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經濟社會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1.3土地流轉情況

鎮政府大力推行“以井定田”、“小塊變大塊”等土地適度集中模式,全面完成了全鎮62個村民小組8400hm2土地整合工作。在此基礎上,推進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向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866.67hm2,占全鎮耕地面積的34%,耕地分散、設施老化、勞動力依賴程度高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經營打下了堅實基礎。

1.4主推技術

為促進雙灣鎮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種植業經濟效益,避免種植戶盲目引種帶來損失,雙灣鎮引進高產、優質、抗性好、適應性強、有潛力的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推廣,先后引進糧食、瓜果、蔬菜、藥材、肉羊等農、林、牧新技術和新品種15類60個。同時,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高效套復種、育苗移栽等新技術12項。 重點推廣高效農業節水技術,完成全膜雙壟溝播、壟膜溝灌節水面積6000hm2,實現平均節水15%,增產10%,有效提高了農業科學生產水平。

2雙灣鎮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發展規模優勢不明顯

當前,雙灣鎮農業生產經營仍以種植業為主,約占大農業的70%,且糧食作物占有很大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盡管金川區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但總體上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偏大,經濟作物所占比例偏低,影響了農業產業協調發展。同時,全區農業生產方式仍然是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存在有產品無品牌、有市場無批量的問題,大部分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對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的作用不強,標準化體系建設仍需加快。

2.2農業產業化組織競爭力較弱

龍頭企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畜產品仍處在初加工階段,產業帶動能力不強。龍頭企業與基地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對接,良性互動。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化內部結構松散,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產加銷脫節現象仍很突出。

2.3農業科學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落后

農民對生產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與勞動的投入之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經營方式粗放,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不足。農業科研力量比較薄弱、基礎性研究相對滯后,導致科研聯合攻關和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較長,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新型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和方式還處于起步階段。

2.4農業服務方式轉變滯后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土地流轉需求日益迫切,農業經營主體的轉換需要一批在農業信息、農業技術、生產物資供應、生產作業、產品銷售方面提供綜合配套服務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目前,全鎮農業專業服務組織發育滯后,對現代農業發展服務水平還比較低,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還處于自發狀態,缺少政府的有效組織和規范指導,導致許多大企業流轉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廣大種糧農戶由于處于分散無助的狀態,不能通過自身的互助合作解決土地科學經營問題。

2.5農民自身素質較低

農民作為市場的主體,其市場意識、質量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效益意識不強,加之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造成其在接受新觀念、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參與市場競爭等方面存在障礙,使之難以沖破傳統農業和小農意識的束縛,缺乏承載現代科學技術的文化知識積累,掌握的勞動技能知識有限,嚴重影響著效益農業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輸轉。

2.6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部分農田水利等設施老化,水資源短缺,發展后勁不足,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很有限。此外,家庭聯產承包造成一家一戶作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小規模經營,限制了大規模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操作,農業機械化發展緩慢,農業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

3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今后一段時期,全鎮農業要按照優質、安全、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堅持縱向抓生產、橫向抓基地,關鍵抓龍頭,核心抓效益,大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切實推進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農村經濟結構日趨合理,農業基礎設施明顯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村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民收入大幅增加。爭取到2020年,全鎮實現農業增加值20436萬元,年均遞增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265元,年均遞增11%。

3.1堅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成果層出不窮。雙灣鎮農業科技研發方面相對滯后,但在科技應用方面具有潛在優勢,科技應用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揚長避短,雙灣鎮要在科技應用上做足文章,以提高農民素質為基礎,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不斷推動科技進步,使農業發展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和高效生態農業的要求,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以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全力抓好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農業機械化應用、畜產品高效養殖、保護性耕作技術、“三沼”綜合利用等實用技術推廣,讓更多的農業新技術成為增加農村經濟效益的助推器。同時,采取政策傾斜、財政補貼、科技培訓、專家指導等多種方式,加強科技示范戶的扶持力度,努力實現良種、技術、農機、信息“四到戶”,使核心示范戶真正具有科技帶動的實力。在此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加強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依托金川區節水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擴大節水農業示范推廣力度,大力探索設施農業滴灌節水技術,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以促進畜牧業標準化生產為方向,整合畜牧、農業資源,大力實施沼氣池建設,積極探索種、養、沼相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努力促進農業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現代化方向發展。

3.2堅持用先進的組織形式經營農業

現代農業必須要有先進的組織形式來經營農業。全鎮要在主體的企業化、農民的組織化、經營的產業化和產品的品牌化上狠下功夫,全面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各類經營大戶,全面整合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全面調節生產與市場、基地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構筑各環節相互連接、利益協調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當前鎮域內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規模相對較小,輻射帶動能力相對較弱,要緊緊圍繞農產品加工企業,著力從企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配套完善各項服務、整合資源優勢、拓展產品運輸銷售渠道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其放手發展,做強做大,真正成為帶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的“龍頭”。狠抓品牌質量建設,堅持強化宣傳、擴大影響、主動出擊、整體推進的思路,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導企業樹立精品意識,做響品牌,做強企業,帶動產業快速發展。要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其橋梁和紐帶作用,使分散的農戶形成一個整體去面對市場,以提高農民的市場談判地位和農業的綜合效益;要多品種、多門類建立專業協會,不斷完善組織體系,制定規章,明確責、權、利,形成“市場一動,效益跟上;市場一調,產品就調”的網絡預警機制。

3.3堅持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

現代農業客觀上要求現代設施和裝備的配套。針對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健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相對薄弱的實際,要緊緊圍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先進的設施武裝農業,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以改善農機裝備結構,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為重點,大力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積極引導農機戶購置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著力提升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以“保護自然植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積極抓好風沙治理、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工程等生態環境治理項目,促進生態建設健康發展。高度重視資源合理開發,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堅持合理開發與節約保護并重的方針,依法加強對水資源、礦產、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嚴禁亂采濫伐,濫墾濫牧,從根本上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重視項目建設,緊緊抓住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大力爭取并實施高效畜牧養殖、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不斷增加對農業的投入,進一步夯實農業和農村發展基礎。

作者:嚴天龍 單位: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農業服務中心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思考

摘要:

農業機械與農藝技術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產過程中,兩者缺一不可。推動農藝農機融合能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因此,本文將主要從農機農藝融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推動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對策這2個方面進行闡述,為有效融合農機農藝提供合理化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

農機農藝;現代農業;發展思考

1農機農藝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農機農藝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進行農作物品種選擇時,忽視了機械化生產的適應能力。農藝工作人員沒有深入地了解農業機械的原理,導致生產理念缺乏;傳統的農業技術僅僅是通過手工方式開展,忽視了機械化生產的需要,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在農業種植區域、農作物品種選擇上,農業機械研發人員缺少認識,在研發過程中出現農業機械實用功能差的狀況,不適應農藝的發展;在進行農機與農藝推廣的過程中出現著力度弱的情況,沒有將新農藝以及農機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廣到農業生產中。

2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2.1樹立農機農藝協調發展的觀念

將農機農藝有效融合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普及現代農業技術需要強有力的農機裝備支撐,如果沒有廣泛地使用農業機械,農藝技術便難以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想要充分地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將其應用到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中,必須要使農機適應農藝條件。因此,在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樹立農機與農藝協調發展的觀念,最終達到雙贏的局面,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2.2加大農機農藝推廣力度與范圍

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推廣農機形式。通過農機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園大力推廣。將農機先在示范區試用,當取得良好實驗效果時進一步推廣。定期召開機械化生產大會,向農業人員示范農機使用方法以及農藝新技術等,促進農藝農機結合;通過農業合作社推廣。充分地發揮農業合作社的作用,實現一定范圍內的統一流程與生產標準進行農業生產活動。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與標準化,進一步加快農機農藝融合步伐;通過農技人員培訓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加強對新型農業人才的培訓,當其掌握了先進的農藝技術以及農機使用方法之后,讓其指導農民群眾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新型農業人才要發揮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傳身教,促進農業機械與農業技術有效融合。

2.3政府加大農機農藝資金扶持力度

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這必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在農機農藝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作用,重視農業生產工作的開展。根據農業生產發展現狀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加大農業扶持資金投入。相關農業部門也要積極爭取政府資金扶持,將資金應用到農機農藝專項專研中,促進農機農藝項目推廣,增加農機農藝資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確定相應的獎勵制度,對于積極轉變使用農業新技術以適應農業機械生產需要的個體與合作社進行相應的資金獎勵,從而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促進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地促進農機與農藝的結合。

2.4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領域間的合作

在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的過程中,要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就農機農藝融合工作實際情況,確定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根據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職,扎實開展工作,從而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在促進兩者融合的過程中,要制定出相對完善的發展規劃,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最終建立起與該項工作相適應的長效工作機制。在農機農藝融合中,要加強各個領域之間的配合程度,讓不同學科間的人才協調處理工作,嚴格地落實生產工作。加強農業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在工作實踐中做到人員有保障、技術有保障,達到一致的步調與意見,有助于農機農藝的融合發展。所以,在兩者融合過程中,要整合部門與社會等多個方面的資源,建立起常態化的合作發展機制,構建起一個社會化的合作平臺。農機部門在引進新型農業機械時,要考慮農業技術規范要求,而農業部門在進行農藝發展時也要考慮農業機械發展特點。最終做好農藝農機融合工作,做好新技術的推廣工作。

3結語

促進農機農藝的有效融合,提升農業機械的質量,推動農藝技術改革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雖然在當前發展背景下,農機農藝融合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作為一名基層農業工作者,針對農機農藝融合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積極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樹立農機農藝協調發展的觀念,并通過各部門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領域間合作,促進我國農機農藝融合,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作者:周云珍 單位:云南省易門縣龍泉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現代農業對農業發展的啟示

摘要:

巫溪縣山大坡陡,立體氣候變化多端,耕作水平嚴重滯后,農產品種類小而全、多而雜,沒有支柱產業支撐,有特色沒產業。陜西省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在土地流轉、產業培育、產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和成效給給巫溪縣農業發展創新帶來了新的啟示。

關鍵詞:

山區;現代農業;發展;措施

為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提升農產品質量,有效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打造成生態農業,參觀了陜西省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他們在土地流轉、產業培育、產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和成效給參觀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巫溪縣農業發展創新帶來了新的啟示。

1楊凌現代農業園區概況

楊凌區位于渭河流域關中平原腹地,東距西安市82km,西距寶雞86km,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線及西(安)寶(雞)高速、中線公路從區內穿過,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轄4鄉1鎮、1個街道辦事處,人口18.59萬,其中農業人口11.9萬,土地面積134km2,其中耕地面積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陽市楊陵區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規劃面積22.12km2,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由陜西省直轄,并和19個中央部委共管。現代農業園區位于楊凌示范區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鎮、大寨鄉、揉谷鄉及楊村鄉的一部分,規劃總面積55.33km2。

2楊凌現代農業園區的成功經驗

2.1土地分戶經營轉向集約經營

園區內原來的土地也是分戶承包經營格局。為了做成產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前提下,以村為單位成立“土地銀行”,即村委會牽頭,把農民的土地集中租賃回來,再由村委會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出讓、租賃等流轉形式進行統一規劃和開發。進入園區的企業、科教人員的項目用地,由示范園區土地流轉辦公室負責土地流轉雙方建立土地流轉關系;進入園區的農村專業合作社以及其它農村經濟組織所需用地,由示范園區土地流轉辦公室協調土地流轉雙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轉關系。這樣就把分散經營的土地集中起來,有利于集中開發,集約經營。

2.2高標準規劃強政策支持

農業園區立足長遠,放眼世界,規劃遵循以人為本、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按照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吸納國內外農業領域的高科技成果,設計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規模性、循環性與生態性于一體的“一軸、一心、八園”格局。園區建成后,主要進行現代農業新技術創新、示范與推廣,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種、農產品加工和觀光旅游等8大產業。政策上給予強力支持。對于符合條件進入現代農業創新園、國際科技合作園的企業和科技人員實施的項目,土地租金給予全額補貼;符合進入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的企業,租地規模在0.07km2以上的,項目實施滿3a的,根據項目實施情況,全額返還前3a土地租金。對在種苗產業園實施項目的企業和科教人員,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據項目實施情況,給予20%的租地補貼,連續補貼3a。

2.3傳統分散農業發展為現代產業化精品農業

以前,園區內的農產品品種多而雜,產量小,沒有特色和規模。現在,通過土地流,已經建立總面積6.8km2標準化果樹生產基地,4.4km2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6.37km2標準化專用小麥玉米生產基地,3.82km2標準化奶牛養殖基地,1.83km230萬頭養殖規模標準化養豬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個標準化西農莎能奶山羊養殖場,0.13km2標準化養雞場,0.07km22個標準化養兔場。將標準化種植園與養殖區有機結合配套,嚴格按照標準化栽培與養殖技術規范進行生產,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糧等標準化有機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實現作物栽培品種、栽培技術、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達到標準化管理。完全改變過去那種散而雜的局面。

2.4初步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服務格局

通過經營管理體制創新,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使園區成為楊凌農業高新技術博覽會實物展示平臺,成為農業高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樣板,成為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與示范效應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農業園區。目前已經建立了現代化農業創新園、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園、現代農業企業孵化園、種苗產業園、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科技探索園、農業產品加工園和物流園等8個園區,初步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服務格局。把分散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農民成為農業園區工人,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分散的農業經營模式。

3現代農業園區對巫溪縣農業發展的啟示

巫溪縣山大坡陡,立體氣候變化變化多端,耕作水平嚴重滯后,農產品種類小而全、多而雜,沒有支柱產業支撐,有特色沒產業,有產品無產量,有質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機制不健全,農業投入嚴重不足,聯結機制不力,嚴重制約著我縣農業發展。從楊凌現代農業園區成功的經驗來看,應面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立足優勢和特色,找準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打造巫溪縣特色農業。

3.1樹特色倡精品,推行區域布局

巫溪是農業的優勢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規劃布局時應根據巫溪縣自然資源、市場需求和發展優勢,充分利用豐富的珍稀物種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時因地科學規劃,改變過去那種“小而雜、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界線,選擇具有巫溪特色的產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產業。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動植物,可以走人工馴養馴化道路;充分利用現有的綠色中藥材、“兩薯”產業、高山蔬菜等將產業做大盤強;還可以利用畜牧養殖和農業種植相結合的模式打造種、養、加產業鏈。巫溪也是渝東重要旅游地帶,充分利用旅游資源打造觀光農業,把原始的農業做成現代的特色農業和精品農業。

3.2引外資育龍頭,培育支撐產業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一個龍頭能帶一群產業,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現代農業必須依靠企業支撐,沒有企業農業也就很難做大做強。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寬松環境,筑巢引鳳,極力引進外資,在土地流轉、設施建設、產品流通、資金扶持、信息服務等方面出臺政策給予支持,采取多層次、多途徑不限行業、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作為產業支撐,并圍繞主導產業,盡可能做到高起點、大規模、活機制、多形式,盡可能給投資企業帶來快捷服務、方便辦事,引導扶持企業主抓特色產業發展。

3.3進人才強科技,推進現代農業

巫溪縣要真正打造現代高科技農業,科技人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撐,因此必須加強基層推廣體系建設,引進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術過硬、工作扎實、作風正派的農業科技隊伍。完善健全技術服務體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術推廣機制,不斷開發、引進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普及,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3.4活機制重投入,助推產業發展

巫溪縣特色農業雖然規模已具雛形,但規模小,產品開發缺少深度和廣度,產業效益差,其原因在于機制不活,投入嚴重不足。因此要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創新機制,加大投入。應理順關系,改變多頭管理、重復建設投資局面,要加強部門協調,改變行業分割、部門封鎖現象,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領導、統一實施,充分發揮各部門在產業鏈中各環節的作用和職能,正確處理各部門的利益關系。整合項目資源,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力度。依托龍頭企業,以鄉鎮為產業單元,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打造優勢產業。優先扶持大戶、專業合作社等具有市場潛力的經濟實體,打造生產基地,助推產業發展。

作者:向智勇 單位:重慶市巫溪縣尖山鎮農業服務中心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低碳經濟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摘要]

隨著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不斷提高,各國相繼開始研究發展低碳農業,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其每年的碳排放量大多來自農業生產,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成為黑龍江省快速發展的首要目標。文章借鑒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外以及江蘇、四川國內兩省的低碳農業發展經驗,從政策、措施及高新技術研發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分析黑龍江省低碳農業發展現狀的優點與不足并對其加以調整與完善,整理并歸納出符合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現狀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和支撐體系,全面推動黑龍江省低碳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

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支撐體系;經驗借鑒

1國外低碳經濟視角下現代農業發展實踐

近年來,世界各國結合本國的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來發展低碳農業。因此,低碳農業在各國各有不同的發展形式。

1.1美國低碳農業的發展實踐

美國是世界的農業巨頭,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第二,美國采用了許多固碳、減排的方案和措施來改變農業的發展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1.1政策方面

(1)氣候交易所政策。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一個溫室氣體排放登記、減排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交易平臺。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于2005年推出了現貨和期貨交易的交易義務。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成交的二氧化碳量在近年已超過2000萬噸。

(2)現代農業低碳化的相關法律。美國制定的一系列法律為其實現低碳農業提供了保障。各種低碳能源相關法律的制定將發展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目標等提升到了法律層面,具有國家約束力。(3)實施清潔能源政策。美國在清潔能源的使用和發展方面有專門的預算。為了鼓勵新能源的使用,美國政府對農民采取了一系列補貼和激勵政策。

1.1.2措施方面

(1)農業耕作制度。一方面,為了增加農產品產量和提高土壤肥力,美國不斷進行科技創新,開創農作物新品種。另一方面,為增強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日益惡化的現狀,美國釆取了保護性耕作及休耕制度。通過植樹造林來增加休耕農地的土壤有機碳儲存容量。

(2)農業化肥施用方式。美國成立專門機構估計不同農作物對肥料的不同需求,將化肥精確地施于農作物的固定部位,通過提高農作物對化肥的吸收率來減少化肥的流失,從而提高效益。

1.2澳大利亞低碳農業的發展實踐

1.2.1政策方面

澳大利亞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對其農業進行宏觀規劃,主要針對清潔能源的使用和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展開討論。

1.2.2措施方面

(1)資金措施。澳大利亞釆用農業啟動和發展貸款、生態資源保護項目貸款等措施,為當地低碳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低碳農業技術措施。澳大利亞形成一套高科技農業灌溉系統,對農作物進行有效、合理的灌溉,有效地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使水資源得到了可持續利用,大大減少了農業用水方面產生的二氧化碳。在提高耕作效率的同時保護環境。

1.3日本低碳農業的發展實踐

1.3.1有機農業與綠色農業

有機農業方面,日本主要推廣減少化肥的使用來保護土壤;綠色農業方面,日本研究應用了一系列先進的農業技術,降低農業生產對土壤的損壞,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1.3.2建立低碳農業先進區

日本主要是通過建立綠色農業先進區,在發展地區推行先進區發展低碳農業的政策和手段,并對其進行完善和修改。這一方法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3.3成熟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日本正逐漸形成由中央領導的從上到下貫通為一體的低碳農業技術創新體系。這一科研體系從各方面集合社會各層人才,全面有效地對低碳農業技術進行研究,同時,營造了一個全民注重發展低碳農業的氛圍,為國家培養相關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

2國內低碳經濟視角下現代農業發展實踐

2.1江蘇省低碳農業的發展實踐

2.1.1發展模式方面

(1)多層種植模式。江蘇省結合其地理優勢和低碳農業發展經驗,開創了多層種養模式,各層作物相輔相成,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2)有機農業模式。江蘇省為了達到農產品市場競爭劉晨曦:低碳經濟視角下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支撐體系的經驗借鑒產業經濟力,采取了建立綠色節能農業生產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

(3)農業廢料循環利用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將農業肥料如秸稈等作為沼氣工程的原料來實現資源、廢料循環利用。江蘇省主要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單位建立沼氣工程的基本體系,在低碳視角下實現了低碳農業。

2.1.2生產技術方面

(1)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江蘇省研究開發了多種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的農業生產中。該技術的使用減少了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了綠色生態。

(2)節水農業技術。江蘇省實行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有效地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

2.1.3政策方面

2011年江蘇省出臺了與土地、水利等相關的一系列通知。這些通知對促進農田水利的建設、節水農業的推廣奠定了基礎。江蘇省還下撥補助資金,用于完善農業發展方式,實現了長江與太湖、淮河水系的互調互濟。江蘇省鼓勵農民購買并使用高科技農具進行機械化生產,并對其實行補貼政策,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這些措施的實施使江蘇省農業生產標準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整體提高,為實現低碳農業奠定了基礎。

2.2四川省低碳農業的發展實踐

2.2.1發展規劃方面

四川省政府出臺了有關方面的一系列規劃,這為低碳農業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經過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四川省終于在近幾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農業保險方面,2011年四川省保費規模居全國首位。農業保險為四川省發展低碳農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2.2.2發展模式方面

(1)城郊低碳農業發展模式。該發展模式主要是對城郊地區進行研究,在這些地區推廣觀光型農業,在吸引游客、增加本省的財政收入的同時減少化肥的施用,提高土壤固碳能力。

(2)丘區基地型農業低碳化發展模式。該模式是以節能和使用清潔能源為主。通過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產品的使用來保護土壤;通過使用滴灌、噴灌的方式來節約資源;通過推廣秸稈循環利用來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

2.2.3高新技術方面

(1)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方面,四川省建立多家專業機構收納專業人才,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幫助農民解疑答惑。

(2)高新技術推廣方面,四川省已成立農業、畜牧業、水產業為一體的高新技術推廣機構,專業推廣人員已經延伸至各村。

3低碳經濟視角下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對黑龍江省的啟示

盡管各國、各省之間的農業發展情況各不相同,但綜上所述,我國黑龍江省應借鑒各國、各省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及支撐體系,結合本省農業發展特點,建立適合自己的一套發展規劃。

(1)護地減排。土地可以為農作物提供碳源,健康的耕地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為實現低碳農業奠定基礎。另外,保護耕地還可以提升土地肥力,實現土地可持續發展。

(2)構建政府支持政策。政府的宏觀調控對低碳農業的發展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各國、各省低碳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及財政支撐。所以黑龍江省政府應該結合本省的農業發展現狀制定相關的政策,并對低碳農業的發展進行合理規劃。

(3)積極研究開發高新技術。縱觀各國、各省的發展經驗,高新的農業技術在發展低碳農業方面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黑龍江省應該吸取各國發展經驗,積極使用先進的低碳農業技術。

(4)提高農民素質。只有高素質的農民才能積極配合政府使用先進農具并自覺地推廣低碳農業。所以,黑龍江省應該注重農民素質的培養,為低碳農業的開展做好人力儲備。

(5)建立低碳農業支撐體系。一個合適并完善的農業支撐體系對低碳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和引導性作用。通過研究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可知,黑龍江省要想發展低碳農業,需要社會各階層共同努力。其中,政府應該制定明確的政策來進行宏觀引導,農民應該積極響應政府的引導,企業應負責研發相關的先進農業技術為低碳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作者:劉晨曦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

現代農業發展論文:現代農業發展思考

摘要:

兗州是傳統農業強縣,小麥玉米栽培技術、產量品質等一直處在全國前列。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兗州緊跟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展現出新的發展特點。文章通過總結當前農業生產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對下一步發展方向做出分析。

關鍵詞:

現代農業;一體化種植;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理念

兗州地處魯西南平原,是全國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從21世紀90年代的“噸糧縣”、“雙千市”到21世紀初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兗州始終將農業發展作為全區的主導產業。特別是近年來,兗州區緊跟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布局,不斷注入科技要素,創新小麥玉米一體化標準種植模式,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劃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現代示范區,加快優勢產業發展,建設兗州農業生產大數據信息平臺等,兗州農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1目前的生產特點

1.1糧食作物面積占據優勢,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

兗州區耕地面積50萬畝,轄7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小麥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均在35萬畝左右,占耕地面積的70%,糧食作物種植仍占據優勢地位。從2005年起,借助于“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及“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項目實施,連續11年開展小麥玉米高產攻關田建設,小麥最高畝產達到805.9kg,玉米最高畝產達到1034.55kg,連續多年達到魯西南最高水平。通過高產攻關田建設進行技術試驗集成,應用于大田生產,帶動全區糧食生產水平持續提高,2015年全區小麥平均畝產556.1kg,玉米平均畝產625.1kg,分別比山東省小麥平均單產(411.7kg)、玉米(430.8kg)平均單產高出144.7kg、194.3kg;比濟寧市小麥平均單產(506.9kg)、玉米(567.5kg)平均單產高出49.2kg、57.6kg。同時為適應市場及種植大戶需求,持續開展作物品種更新、技術熟化集成等試驗,示范推廣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229、“9088”、紅地95,以及適于機械籽粒收獲的玉米品種迪卡517等一批作物新品種。兗州區是全省重要的農機生產基地,現有五征集團山拖農裝、大豐、國豐、玉豐、大華為龍頭的農機生產企業近120家。區農業局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大了與農機部門及農機企業的溝通,如果農藝上對農機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與農機企業聯系,進行樣機打造,服務于生產,使農機農藝達到深度融合。農機農藝在本區已進入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良性軌道,農業機械化水平進入了高級發展階段。

1.2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快速,生產方式呈現多元化

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兗州區確立了“一離、二轉、三引”的工作思路,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土地規模經營方向取得了顯著成就。截至2016年10月,全區共流轉土地面積30萬畝,其中土地全部流轉村達80個,共發展50畝以上種糧大戶345戶、注冊家庭農場89家、成立農民合作社620家,為全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撐。同時培育發展了一批農業企業(公司),引入了農業發展新理念,形成自己的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的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1.2.1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自主經營

經營土地為家庭成員分的承包地,自主決定種植作物及耕作方式。這也是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一直實行的生產方式。

1.2.2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

種糧大戶一般是由原農機手轉化而來,他們擁有農業生產過程所需的全部或部分機械,服務于自己承包的土地,部分種糧大戶聯合起來,成立專業合作社,每個成員的機械都入股到合作社中,根據需求進行調配使用或增添機械。在服務本社成員的同時,還參與招標購買政府社會服務,合作社成員之間既相互獨立,又抱團發展,提高了整體效益,目前這種方式是當前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中普遍采用的生產方式。

1.2.3專業合作社+服務

由原農機手發展而來,自己不承包土地,成立合作社,配備農事操作全套機械,發展本村或附近村農戶為合作社成員,對成員提供從耕整到收獲一條龍托管式服務,不負責作物產量,只收取作業費用。同時兼營化肥、農藥等常用農資,提供產銷等供求信息,協助成員購買農資,出售農產品。采用這種方式合作社風險小,收益穩定。

1.2.4農業企業(公司)帶動發展

目前兗州各類農業企業(公司)近100家,它們有的只從事生產,有自己的基地,進行種植或養殖;有的既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又能進行產品加工及銷售;還有的沒有基地,只是作為紐帶,在企業與種植戶之間架起橋梁,提供企業所需的產品信息,組織農戶訂單生產,為生產全程提供技術服務,簽訂保產、最低價格包銷協議。如本區三大種子公司兗豐、齊魯、紅地均屬第二種類型,有自己的良種生產基地,并以種子加工銷售為核心,采取企業+合作社(村委)+基地模式,通過訂單將企業和農戶利益捆綁在一起,實現雙贏,這三家種子企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本區成為了全省有名的小麥良種生產基地。

1.2.5網絡廣泛應用,實現一二三產融合

一些年輕、頭腦靈活的新型職業農民在承包土地,進行種植或養殖的同時,利用網絡,創建自己的品牌,進行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實現一二三產的融合。如“創客商貿”公司創建的“兗府煎餅”,自己生產、網絡銷售遍布全國;“菜如貽農業有限公司”與天津雷沃集團聯合創建的e田靠譜作業平臺,通過手機實現了農機手與種植戶的直接對接,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作業效率。

1.3標準化種植面積逐步增加,農作物品種多樣化

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及市場需求影響,糧食種植效益逐年下降,為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實現節本增效,根據本區生產實際,大力推廣了小麥、玉米一體化增產模式,實行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全年畝節本增收350元以上,自2012年至今,一體化種植模式面積已達到25萬畝,占到全區總種植面積的70%,該模式在2016年已通過了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標準化種植示范區立項,2018年將達到全區糧食種植總面積的80%以上。一些種糧大戶為追求更高經濟效益,打破原來單一的小麥/玉米種植模式,農作物品種開始多樣化,大豆、甘薯、馬鈴薯、高粱、谷子、綠豆、紅豆等小作物面積快速增加。以大豆為例,2013年大豆種植面積僅400畝,2016年已達到16658.5畝。農作物種植品種的多樣化對農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指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4農業發展理念向綠色、精準、高效轉變

近年來,兗州區順應國家對農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行供給側改革、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發展需求,規劃建設了10萬畝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取得了顯著成效。示范區開展大方田改造,采用小麥玉米一體化標準種植模式,全程機械作業;安裝殺蟲燈進行生物防治;建設專業植保隊伍,采用大型植保機械統防統治;完善農業互聯網系統,建設農業大數據信息平臺,實現網上種田等,農業發展由原單純追求產量向綠色、精準、高效現代農業方向轉變。

2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種糧效益下降,農戶種糧積極性降低

近年來,糧食價格不穩,特別是玉米價格,2013年還在2.1元/kg左右,到2015年下降到1.5元/kg左右,降幅達30%,而農民種糧成本不降,種糧大戶享受的種糧補貼少且不持續,效益降低,嚴重影響農戶種糧積極性,因此,雖然這幾年本區退林面積增加,但種糧面積并未有顯著增加。

2.2新型職業農民創新意識強,但法律意識、風險意識差,盲目引種,跟風發展

借助于各類農業培訓項目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科技素質不斷提升,他們頭腦靈活,不再局限于傳統小麥玉米種植,敢于嘗試,但法律意識、風險意識差,盲目跟風,造成損失。2016年,一種糧大戶,早春種植40畝馬鈴薯,因不懂技術,產量低,還影響了下茬玉米種植,加上土地承包費,一年損失近10萬元。還有種糧大戶,不考慮本區自然氣候條件,盲目引進不適宜當地種植的小麥、玉米品種,給農業生產及社會安定帶來極大隱患。

2.3農業技術集成熟化好,但應用到田間地頭的比率較低

目前本區農作物種植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明確,配套技術集成熟化好,完全能夠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但在生產實踐中,這些技術真正被農戶應用到田間地頭的比率相對還較低,原因多種多樣。如澆越冬水,即保證小麥安全越冬,同時為早春麥田管理爭取主動,但很多農戶因為澆過了出苗水,為節約成本,冬前不再澆水,趕上冬季干旱年份,造成冬季凍害死苗嚴重;實施玉米機械單粒精播,要求播種后立即澆水,保證出苗,但很多農戶重視程度不夠,多數7~10d才澆水,造成田間出苗時間不一,整齊度差。

2.4農作物種植品種多樣化,技術人員指導能力需要加強

受主要糧食作物價格下調影響,很多農戶自發調整農作物種植品種,呈多樣化發展。農戶在種植這些作物過程中,遇到生產問題,第一想到的仍是向我們農業技術人員咨詢求助,但因為本區多年來這些作物種植極少,農業技術人員平時關注學習少,更談不上有經驗積累,這就要求農業技術人員要適應形勢需求,加強學習,盡快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3幾點建議

3.1以持續推廣小麥玉米一體化增產模式為抓手,實現提質、節本、增效

實踐證明,小麥玉米一體化增產模式的推廣,加快了全區機械更新步伐,提高了全程機械化程度,取得顯著成效。下一步我們要整合農業項目,擴大高標準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建設區域,加大推廣力度,同時細化各項標準化操作規程,將農機操作、規范播種、關鍵生長時期管理、專業植保統防統治、農業物聯網應用等環節有效銜接,在提高糧食品質、減少生產成本的前提下,保證產量,實現糧食種植節本增效。

3.2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做大做強本區優勢產業,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農業企業上連市場、中接基地、下連農戶,以農業企業為龍頭,來促進全區優勢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意義重大。如:以三大種子企業為龍頭,來帶動小麥良種產業持續發展;以玉米深加工企業百盛生物為龍頭,帶動優質玉米生產基地建設;以益海嘉里集團為龍頭,促進綠色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建設;以興冠農業為紐帶,發展優質小雜糧及特色農產品種植等。目前本區農業企業眾多,僅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就有42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5家,市級36家,要充分發揮這些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獨具兗州特色的農業產業鏈條,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3.3整合培訓資源,增強培訓內容的前瞻性、針對性,提高培訓效果

培訓是增強技能的重要方式,將各類農業項目的培訓內容進行整合,統籌安排,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前瞻性,切實提高培訓效果。如針對種糧大戶的培訓,要注重實用性,增加作物供求信息、田間課堂、示范區觀摩、經驗總結交流等;針對農業合作服務組織及小農企業,加強法律法規、規范經營、質量安全等方面知識介紹;針對技術人員,根據農民需求,增加不同作物技術培訓,提高業務指導能力,增強與農戶交流溝通能力,將農業技術用簡潔平實的語言讓農戶理解、接受并應用。

3.4搭建糧食高產創建平臺,建設高標準試驗區、示范區,通過現場觀摩,確保各項技術真正落實到位

通過搭建糧食高產創建平臺,利用農業物聯網設施進行農業大數據采集,建設糧食綠色高產高效攻關試驗區、萬畝核心示范區和12.8萬畝輻射區,提高現場觀摩實效,開展農業大數據信息采集,培育多種形式的糧食社會化服務組織,扶持發展大型植保機械、無人飛機噴藥,安裝太陽能殺蟲燈,促進農業生產防災減災,最終實現控水、控肥、控藥“三控”目標,扎實推進糧食綠色增產技術模式的推廣。

3.5加大農業執法力度,規范良種、農藥等農資市場,維護農民利益

只有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才能保障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要聯系相關部門,持續加大對農作物良種、生產資料經營部門及提供各類農業服務的專業合作社的農業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培訓,避免各類坑農害農事件發生。

作者:王燕 張玉允 倪倩 袁士濤 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 日韩 欧美 综合 制服| 另类内射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午夜性无码专区|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pp| 欧美一性一乱一交一视频|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门卫又粗又大又长好爽|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爰色欲 |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疯狂性受xxxxx另类|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四虎| 亚洲人成色77777|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二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妇女馒头高清泬20p多| 欧美艳星nikki激情办公室|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加勒比一本无码精品|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美女|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成人色区|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黑森林av导航| 起碰免费公开97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