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02 09:18: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不利因素與對策

摘 要: 養成教育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農村中學生的養成教育面臨著來自于家庭、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不利因素的挑戰。改進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必須凈化校園內外環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機制,落實日常行為規范。

關鍵詞: 養成教育 農村教育 不利因素 改進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行為習慣更多地體現出人的素養。養成教育就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長期以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農村地區學校學生的養成教育一直不容樂觀。筆者在此對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和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希望對養成教育有所啟示。

一、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

關于養成教育的定義或含義,學界持各種不同的看法。從學校角度看,我們認同養成教育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各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素質,最終使人形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養成教育其實質是一種素質教育。它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學校教育中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育的基礎部分,更是教育的質的指標。其內涵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道德品質的養成;二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它是人的道德品質這一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這一外在表象的統一。

農村中學生的養成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新農村建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基礎。教育家葉圣陶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養成看似小事,卻關乎一個人的終身發展和一個民族的素養。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會影響人的一生。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有力保障,真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和道德高尚的公民,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需要。要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重要基礎。

二、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面臨的不利因素

1.家庭因素

獨生子女因素。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存在著許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閱歷,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理表現不成熟,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其他人的感受;自私褊狹,難于與人交往,難以適應集體生活。

留守兒童因素。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速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外出務工、經商者愈來愈多,從而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隊伍不斷壯大。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部分是其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屬,他們或疏于對留守兒童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的培養,或教育手段和方法不當,或寵愛溺愛,教育失當。

家庭教育缺位與失當也是養成教育面臨的一個不利因素。家庭應該是養成教育的第一場所和首要場所,然而農村許多家庭不重視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的培養。有些父母自身帶有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賭博等,給孩子不良示范;或者有些父母向子女灌輸一些錯誤的觀念和思想,與學校教育相違背沖突,造成孩子行為舉止的偏差。

2.社會因素

農村地區的一些不良風氣、社會陋習的不利影響。一些農村山區吸煙酗酒、打牌賭博、說臟話、亂扔垃圾習等現象司空見慣,人們也習以為常了。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強,長期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中易受其影響,被感染同化,一些社會陋習被學生帶進了校園。

社會拜金主義、不正之風的誘發。當前社會中,拜金主義盛行,一些人一切向“錢”看,從而使青少年認為金錢是第一位的,而不注重心靈的凈化,許多學生在校比錢多、比吃穿,胡亂花錢。自己的錢用完了,就去找同學借甚至是偷盜,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亂花錢和偷竊的不良習氣。此外,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正之風,如貪污腐敗、行賄受賄、拉關系、走后門、盜竊等,也易誘發孩子們的一些不良行為。

“讀書無用論”思想的泛濫。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教育大眾化,但農村學生考上本科以上學校的比例還比較小,高昂的學雜費與大學生就業不理想使得“讀書無用論”時常沉渣泛起。此種思想的存在,無形中導致學生不思進取、惰學、厭學甚至輟學,給養成教育帶來極大挑戰。

網絡、影視劇、黃色書刊的誘惑。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吧在農村鄉鎮開始出現,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網絡。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對一切充滿好奇心,同時判斷力、自控力有限,容易受各種不良信息的誘惑,誤入歧途。

社會黑惡勢力的誘逼。當前社會也存在一些黑惡勢力及社會滓子,他們除危害社會外,還將魔爪伸到了學校。他們利用各種卑劣的手段,慫恿、勾引、誘騙年幼無知的學生犯罪。同時,個別學生倚仗這些勢力在學校也是稱王稱霸,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3.學校因素

首先,學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學校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場所,然而由于升學考試壓力和各種評比,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工作重點側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沒有足夠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部分教師沒有樹立榜樣,做好表率,認為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個別教師的不良言行削弱了養成教育的實效。

其次,農村學校養成教育的體系和機制不完善。受制于農村地區各種不利客觀條件,加上主觀努力程度不夠,農村學校的養成教育往往比較零散,缺乏系統和長期規劃,養成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實效性差。

另外,農村學校管理存在問題。農村學校的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手段不道德,許多手段帶有強制性,不僅不利于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反而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再加上部分農村學校條件簡陋,生活設施不健全,客觀上阻礙了對養成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4.學生自身因素

學生自身因素是養成教育能否有效的內在重要條件。部分農村中學生從小受家庭和社會環境影響,已經養成了不良行為習慣,一時改正起來還比較困難。由于不良行為習慣客觀存在的示范效應,再加上部分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夠,使得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步履維艱。

隨著社會開放度和寬容度的提高,部分學生存在錯誤思想認識,把不良行為習慣當做追求個性自由。中學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部分學生思想行為比較叛逆,教育方法不當的話,養成教育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此外,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力量缺乏協調整合,沒有形成合力。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力量齊抓共管,協調合作,避免教育沖突造成的教育實效的消解。部分農村中學沒能整合三方面的力量,主導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

三、改進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對策

1.凈化校園內外環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環境對人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靈,激發人的開拓進取精神,約束人的不良行為。養成教育需要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具體要做到:

整治校外環境,尤其是校園周邊環境。學校應要求政府相關機構依法加強對校園附近的飯店、旅館和網吧、游戲廳、棋牌室等娛樂場所管理,徹底清理那些以青少年學生為主要顧客且不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場所。學校應加強與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等機構的聯系,共同構建一個文明有序、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對那些有違公德的各種不文明現象和行為給予道德譴責,樹立文明向上之風。

凈化校內環境。校園環境的改良應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入手:改進硬件,主要是健全學生學習生活相關配套設施;改進軟件——即學校管理要人性化,管理手段要具有教育性,避免不道德的手段和方法。另外建設好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讓學生在心理上對學校、班級、寢室等各校園角落有認同感、歸屬感,讓學生、學生家長信任學校、信任老師。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養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良好習慣的養成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自覺和主動的過程,如果學生沒有主動意識和精神,處在被動的地位,教育就將成為一種強制性行為,其實效性將會大打折扣。因此,在行為習慣培養中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避免他們被動地、機械地接受。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首先,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利用校會,晨會、班會等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喚醒學生對養成教育的需要;開展演講活動、討論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領會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意義;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如篩選一些詩歌、散文及《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等經典中的有益養成教育方面的片段,進行全校或年級或班級誦讀,啟迪學生們的精神世界。

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養成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體驗。行為規范變成習慣必須通過實踐活動這一中介,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和體驗規范的重要性,當這種規范變成內在需要,學生在類似情境中就會主動踐行某一規范,最終變成自己的習慣。比如要培養學生遵守秩序有先有后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下課時一起跑向教室門口,你搶、我擠,大家擠來擠去,結果誰也出不去,這就讓學生親自體驗到無秩序、無紀律就是沒有自由。每個學生在這種實際情境的經歷過程中就能產生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為上有所體現。反復多次的行為逐漸就能內化為內在需要,從而養成行為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中學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獨立性迅速發展的時期,養成教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追求獨立的需要得到滿足,但學校、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忽視。

3.健全家校合作機制

養成教育僅僅依靠學校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效整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多重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具體有如下做法:

建立家、校教育互動平臺和保障機制。首先,創辦和完善了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家庭教育組織形式。其次,開辟家庭教育指導渠道,如通過編輯家長學習材料,推動學習型家庭建設;舉辦家庭教育專題講座;開展對家長的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詢。最后,確立家長接待日,開放日等形式。通過這些舉措,我們實現了家庭與學校的教育互動。

同時,在社會上要加強宣傳,增強學校周邊居民的社會責任感及教育責任感,讓社會民眾監督學校和學生;與街道辦事處或村委會等機構保持聯系,了解學生在社會上的行為表現,對學生在社會上的不良行為予以及時制止糾正。

4.落實日常行為規范

養成教育的重點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落實并踐行各項行為規范,最終成為行為習慣。落實日常行為規范,首先要細化各方面的規范,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通過多種途徑踐行這些規范,如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主動參與的體驗教育,目標明確的訓練教育,教育實踐的強化教育;最后,對日常行為規范的落實進行監督評價,監督和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方面的力量,既有同伴之間,又有家長和社會人士。

總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養成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社會力量達成共識,共同發力,只有當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每個人的內在需要并自覺踐行,我們的養成教育才算成功了。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不利因素與對策

摘 要:養成教育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農村中學生的養成教育面臨著來自于家庭、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不利因素的挑戰。改進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必須凈化校園內外環境,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機制,落實日常行為規范。

關鍵詞:養成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行為習慣更多的體現出人的素養。養成教育就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長期以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農村地區學校學生的養成教育一直不容樂觀。筆者在此對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和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希望對養成教育有所啟示。

一、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

關于養成教育的定義或含義,學界持各種不同的看法。從學校角度看,我們認同養成教育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各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素質,最終使人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養成教育其實質是一種素質教育。它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學校教育中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育的基礎部分,更是教育的質的指標。其內涵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道德品質的養成;二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它是人的道德品質這一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這一外在表象的統一。

農村中學生的養成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新農村建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基礎。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養成看似小事,卻關乎一個人的終身發展和一個民族的素養。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有力保障,真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和道德高尚的公民,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也是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需要。要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重要基礎。

二、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面臨的不利因素

1、家庭因素

獨生子女因素。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存在著許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閱歷,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理表現不成熟,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狹,難于與人交往,難于適應集體生活。

留守兒童因素。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速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外出務工、經商者愈來愈多,從而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隊伍不斷壯大。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部分是其爺爺奶奶或其它親屬,他們或疏于對留守兒童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的培養,或教育手段和方法有限,或寵愛溺愛,教育失當。

家庭教育缺位與失當也是養成教育面臨的一個不利因素。家庭應該是養成教育的第一場所和首要場所,然而農村許多家庭不重視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的培養。有些父母自身帶有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賭博等,給孩子不良示范;或者有些父母向子女灌輸一些錯誤的觀念和思想,與學校教育相違背沖突,造成孩子行為舉止的偏差。

2、社會因素

農村地區的一些不良風氣、社會陋習的不利影響。一些農村山區吸煙酗酒、打牌賭博、說臟話、亂扔垃圾習等現象司空見慣,人們也習以為常了。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強,長期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中易受其影響,被感染同化,一些社會陋習被學生帶進了校園。

社會拜金主義、不正之風的誘發。當前社會中,拜金主義盛行,一些人一切向“錢”看,從而使青少年認為金錢是第一位的,而不注重心靈的凈化,許多學生在校比錢多、比吃穿,胡亂花錢。自己的錢用完了,就去找同學借甚至是偷盜,久而久之,自然就養成了一種亂花錢和偷竊的不良習氣。此外,社會上還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風,如貪污腐敗、行賄受賄、拉關系、走后門、盜竊等,也易誘發孩子們的一些不良行為。

“讀書無用論”思想的泛濫。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大學教育大眾化,但農村學生考上本科以上學校的比率還比較小,高昂的學雜費與大學生就業不理想使得“讀書無用論”時常沉渣泛起。此種思想的存在,無形中助長了學生不思進取、惰學、厭學甚至輟學,給養成教育帶來極大挑戰。

網絡、影視劇、黃色書刊的誘惑。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吧在農村鄉鎮開始出現,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網絡。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對一切充滿好奇心,同時判斷力、自控力有限,容易受各種不良信息的誘惑,誤入歧途。

社會黑惡勢力的誘逼。當前社會也存在一些黑惡勢力及社會渣子,他們除危害社會外,還經常將魔爪伸到了學校。他們利用各種卑劣的手段,慫恿、勾引、誘騙年幼無知的學生犯罪。同時,個別學生倚仗這些勢力在學校也是稱王稱霸,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3、學校因素

首先,學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學校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場所,然而由于升學考試壓力和各種評比,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工作重點側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沒有足夠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部分教師沒有樹立榜樣,做好表率,認為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個別教師的不良言行對養成教育的實效造成消弱作用。

其次,農村學校養成教育的體系和機制不完善。受制于農村地區各種不利客觀條件,加上主觀努力程度不夠,農村學校養成教育往往比較零散,缺乏系統和長期規劃,養成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實效性差。

另外,農村學校管理存在問題。農村學校的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手段不道德,許多手段帶有強制性,不僅不利于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反而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適得其反。再加上部分農村學校條件簡陋,生活設施不健全,客觀上阻礙了對養成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4、學生自身因素

學生自身因素是養成教育能否有效的內在重要條件。部分農村中學生從小受家庭和社會環境影響,已經養成了不良行為習慣,一時改正起來還比較困難。由于不良行為習慣客觀存在的示范效應,再加上部分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夠,使得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步履維艱。

隨著社會開放度和寬容度的擴大,部分學生存在錯誤思想認識,把不良行為習慣當作追求個性自由。中學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部分學生思想行為比較叛逆,教育方法不當的話,養成教育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此外,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力量缺乏協調整合,沒有形成合力。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力量齊抓共管,協調合作,避免教育沖突造成的教育實效的消解。部分農村中學沒能整合三方面的力量,主導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

三、改進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對策

1、凈化校園內外環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環境對人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靈,激發人的開拓進取精神,約束人的不良行為。養成教育更是需要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具體要做到:

整治校外環境,尤其是校園周邊環境。學校應要求政府相關機構依法加強對校園附近的飯店、旅館和網吧、游戲廳、棋牌室等娛樂場所管理,徹底清理那些以青少年學生為主要顧客且不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場所。學校應加強與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等機構的聯系,共同構建一個文明有序、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對那些有違公德的各種不文明現象和行為給予道德譴責,樹立文明向上之風。

凈化校內環境。校園環境的改良應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入手:改進硬件,主要是健全學生學習生活相關配套設施;改進軟件——即學校管理要人性化,管理手段要具有教育性,避免不道德的手段和方法。另外建設好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讓學生在心理上對學校、班級、寢室等各校園角落有認同感、歸屬感,讓學生、學生家長信任學校、信任老師。

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養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良好習慣的形成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自覺和主動的過程,如果學生沒有主動意識和精神,處在被動的地位,教育就成為一種強制性行為,其實效性將會大大折扣。因此,在行為習慣培養中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避免他們被動地、機械地接受。 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首先,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利用校會,晨會、班會等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喚醒學生對養成教育的需要;開展演講活動、討論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領會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意義;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如篩選一些詩歌、散文以及《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等經典中的有益養成教育方面的片段,進行全校或年級或班級誦讀,啟迪學生們的精神世界。

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養成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體驗。行為規范變成習慣必須通過實踐活動這一中介,學生在實踐活動去認識和體驗規范的重要性,當這種規范變成內在需要,學生在類似情境中就會主動踐行某一規范,最終變成自己的習慣。比如要培養學生遵守秩序有先有后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下課時一起跑向教室門口,你搶、我擠,大家擠來擠去,結果誰也出不去,這就讓學生親自體驗到無秩序、無紀律就是沒有自由。每個學生在這種實際情境的經歷過程中就能產生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為上有所體現。反復多次的行為逐漸就能內化為內在需要,從而形成行為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中學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獨立性迅速發展的時期,養成教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追求獨立的需要得到滿足,但學校、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忽視。

3、健全家校合作機制

養成教育僅僅依靠學校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效整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多重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具體有如下做法:

建立家、校教育互動平臺和保障機制。首先,創辦和完善了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家庭教育組織形式。其次,開辟家庭教育指導渠道,如通過編輯家長學習材料,推動學習型家庭建設;舉辦家庭教育專題講座;開展對家長的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詢。再次,確立家長接待日,開放日等形式。通過這些舉措,來實現了家庭與學校的教育互動。

同時,在社會上要加大宣傳,增強學校周邊居民的社會責任感及教育責任感,讓社會民眾監督學校和學生;與街道辦事處或村委會等機構保持聯系,了解學生在社會上的行為表現,對學生在社會上的不良行為予以及時制止糾正。

4、落實日常行為規范

養成教育的重點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落實并踐行各項行為規范,最終成為行為習慣。落實日常行為規范,首先要細化各方面的規范,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通過多種途徑踐行這些規范,如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主動參與的體驗教育,目標明確的訓練教育,教育實踐的強化教育;最后,對日常行為規范的落實進行監督評價,監督和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方面的力量,既有同伴之間,又有家長和社會人士。

總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養成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社會力量達成共識,共同發力,只有當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每個人的內在需要并自覺踐行,我們的養成教育才算成功了。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淺談中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1.養成良好習慣是中學生具有堅強毅力的標志。2.良好習慣是基礎教育大廈的基石。3.良好習慣是中學生實現遠大理想的航船。

關鍵詞:中學生 養成教育 德育

德育是各育的靈魂。加強德育有助于推動學生各育的發展,促進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實現,所以德育是學校工作的重點。而德育工作的重點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行為習慣,是使學生得到主動、活潑、健康、全面的發展,這是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中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好時期,抓住機遇,把握時機,研究技能,形成能力,是他們人生黃金時期的重要課題。而養成教育是他們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規范內容,是他們成人成才必備的堅實基礎。作為學校基礎教育范疇,是必須實施的一項教育內容,在引導學生具備優秀綜合素質方面也將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所以養成教育在初中階段是非常關鍵的。

我認為落實養成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深認識,才能貫徹好、實施好這一項內容。

一、養成良好習慣是中學生毅力的標志。

對中學生來說,好習慣的養成是要經過一個時期的。如果把學前教育算在內,至少有八九年時間的養成階段,這恐怕還未把幼兒1至4歲算在內。這樣長的時間里,經過幼兒教師的細心引領、學前階段的規范、小學階段的栽培,到初中階段已基本成型,應該說是沒問題,但在整個基礎教育過程中,有個別的例子,就是差生的問題,有思想道德,學業卻較差,同時各方面的習慣養成也參差不齊,這就是基礎教育在初中階段存在的問題。有時可以看到,養成良好的習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它必須有長期的引導、訓練以至精心呵護,經受反復、有耐心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養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規可依,要講明道理、為人和善,本著這樣一個決心,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因此,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教師首先必須具備這個素質才行。

養成良好習慣是中學生必須不斷強化、反復加強的訓練內容,也是學生堅強意志的明顯標志。在言談舉止、文明禮貌、衛生安全、勤勞節儉、學業刻苦、尊老愛幼等方面都要形成習慣,安然無變。如此,才能為養成教育的堅實、為學生堅強毅力的形成找到依據,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良好習慣是基礎教育大廈的基石。

中學生的良好習慣不僅僅牽涉到個人行為的事,更是未來社會公民素質的標桿。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的綜合素質也是國家發展的一個方面。目前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而不是來臨了再說。基于這種責任觀念,基礎教育大廈才能建設更好,必須有質量做保證,而學生各方面的良好習慣是基礎教育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決不能掉以輕心,從長遠的培養人才的戰略眼光來看,不抓緊不行,不落實不行,時刻體現出教育科學的前瞻性。養成教育要分步實施,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確定養成教育的訓練目標、內容、方法。這樣才能使養成教育收到實效、落到實處。

首先是宣傳動員,營造氛圍。比如,在師生必經的過道口設置“輕聲細語,言語文明”,“禮貌待人,愛護公物”、“與文明握手,與陋習告別”、“在家做個好兒女,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勵語“能主動拾起身邊的雜物,不愧是一個環保小衛士”、“你能在走廊里輕聲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內外墻壁張帖科學家、偉人畫像以及名言;在教學樓、實驗樓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訓、教風、學風、辦學宗旨為內容的標語或燈箱,使學生從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滲透和感染。

其次是強化訓練,自我養成。如強化自覺習慣的養成,要求做到:教師在與不在一個樣,作業布置與不布置一個樣。還有檢查反饋、走向自律。通過教師考核監督、學生值周檢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監督崗,以及文明學生評選等措施,及時檢查指導,及時反饋矯正,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熱情,提高自律能力。

三、良好習慣是中學生實現遠大理想的航船。

諺語有云: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大凡有理想的中學生,在他們自己的心目中都已確定了人生奮斗的目標。外向的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發誓要達到自己人生預定的彼岸;內外的暗中使勁,運足氣力,要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介于中間的既不沖動,也不著急,而是老牛拉車,慢慢來。那么,結果怎樣呢?這三種情形里邊,都有人實現了自己的遠大理想。人們發現,這一部分人在小學期間就已養成了各方面的良好習慣,到初中加以強化鞏固,至高中已定性并十分成熟了。這就給他們立志實現遠大理想創造了良好素養的根基,使他們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自由搏擊,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千軍萬馬奔獨木橋中未落,疾馳而過,這與平素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成正比的。遠大理想的實現,是有良好習慣奠定的,而不是靠異想天開而實現的。世間的事物就是這樣,機遇是有的,但你要自己創造條件。就是說,你的良好習慣為你實現人生的遠大理想插上了翅膀。

理想是人生奮斗的動力,但僅有理想,而沒有善于學習的良好習慣,沒有勤奮鉆研的毅力,沒有堅忍不拔的勇氣,就不會使理想變為現實。正因為這樣,中學生的良好習慣決定著自己的前途命運,是一點也沒有夸張。例如,現實中有的學生學會了上網,在虛擬的世界里搜索,結果越瀏覽越上癮,直至樂此不彼,從而造成了耽誤自己學業的惡果。這足以證明良好的習慣是人生事業成功的保證,是理想實現的保證,是綜合素質形成的重要保證。因而有無良好習慣,人生的結局也可能會迥然不同。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關于加強中學生養成教育的思考

前幾天,在報刊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國有企業廠長,在企業并不景氣的情況下,接到了一筆國外訂單,價值600萬元。全廠職工聞訊都歡欣鼓舞,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盼到談判那一天,廠長與外商談判得十分順利,眼看時已過午,廠長熱情地邀請外商共進午餐,然后再正式簽訂合同,大功即將告成。可就在去往餐廳的路上,這位廠長卻一口痰吐在了地上。外商見狀立即止步,表示合同不簽了,結束了還沒有開始的合作……

一個壞習慣,毀掉了一筆大生意,使得這位廠長錯過了一次成功的機會。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對習慣有句非常精彩的描述:習慣是我們存放在神經系統中的道德資本,你有了好的習慣,一輩子就享受不盡它的利息,你有了壞的習慣,一輩子就償還不盡它的債務,壞習慣能以它不斷增長的利息讓你最好的計劃破產。習慣看似事小,卻關乎一個人的終身發展和一個民族的素養。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在這個時期加強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對他們今后的發展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學校如何開展養成教育提出本人的幾點想法。

一、明確規則,讓學生在規范中自律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實施養成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明確規則,明辨是非,懂得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這里所說的規則,范圍十分寬泛,大到法律法規、道德規范,小到地方風俗、校紀校規。從學校的層面來看,學校應完善校紀校規,通過細化整理后形成各個序列,如學生的禮儀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安全習慣等,并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征提出相應的要求和細則。

在規則制訂的過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原則。一是起點要“低”。對學生的教育要低起點、嚴要求,致力于最基本的行為規范與道德品質的教育與養成。要從學校的整體教育思路出發,并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道德基礎,讓德育回歸生活,關注實踐,從學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最細微的行為習慣要求抓起。二是坡度要“小”。德育工作是個慢功細活,要從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事開始。按照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理念,通過小坡度的德育訓練,讓學生感受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實十分簡單,在真切的感悟中實現個人品質的提升。三是要求要“細”。只有細致的要求,學生接受、行動起來才不會覺得困難。在德育工作中,對學生提出的每一點要求,都應該是具體的、細微的,讓他們聽得懂、學得會、記得住。只有這樣,德育工作才會有良好的“落腳點”。

二、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

學校要加強宣傳,營造氛圍,使全體師生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在大型集會中進行宣傳。學校的開學典禮、平時的小結會、家長會、休業式等大型集會都是宣傳養成教育的好時機。其次,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養成教育的內容。各科任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抓住時機,將養成教育有機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再者,要通過黑板報、櫥窗、廣播、電視等媒體,宣傳習慣與人格、習慣與健康、習慣與成才的關系,加強以養成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如將學校的規章制度上墻公布、在教學樓走廊等醒目處懸掛名人畫像和有關養成教育的名言警句,達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目的。

三、創設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德育工作如何由虛變實,由模糊到具體,變傳統的說教、灌輸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為此,學校應該創設活動載體,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到具體的德育活動中來,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

學校的開學階段往往是開展養成教育的好時機,學校可以把新學期的第一個月作為行為規范教育月,開展軍訓、征文、演講、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活動,營造學生學習“規范”、執行“規范”的氛圍。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校要把學習、紀律、衛生、出勤、兩操等考核作為常規工作列入到學生個人和班級考核之中。通過評比星級學生、文明標兵、三好學生等,引導學生相互競爭,向先進典型學習。

同時,學校要根據本校學生實際,設計相應的載體,開展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如針對學生對師長無禮貌、亂扔垃圾、同學之間打架斗毆等現象,學校政教處、團支部組織學生開展了“新三彎腰”活動,即“見了老師彎腰行禮,見了垃圾彎腰撿起,發生矛盾彎腰致歉”。學校向每位學生發放了倡議書,舉辦了專門的啟動儀式,并通過家長會、校訊通向家長宣傳學校的做法,尋求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學校把此項活動的開展與班級考核起來,在期末評比“文明班級”和“禮儀之星”,師生們參與的熱情高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四、及時評價,讓學生在反思中感悟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中間會不斷地出現反復。這就需要及時評價,給予正確引導,促進學生反思,使學生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長。

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評價要有時效性。教育學家布萊克?威廉認為,最有益的教師評價應該是“具體的、描述性的和及時的”。學生對某個事件或某種行為關注的時間一般是很短暫的,我們通常把這個時間段稱為興奮期。教師如果能在興奮期內對學生的行為做出相應的評價,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二是評價要有激勵性。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盡量從正面引導。尤其是對后進生,更需要教師毫不吝嗇地給予積極的評價,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時機,進行表揚。三是評價要有針對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考慮時間、地點、場合等因素,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類型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四是評價要體現多樣性。對學生的評價可以采取自評、互評、集體評、家長評、教師評等多種方式,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促進學生反思,提高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五、結對幫扶,讓學生在關愛中成長

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由于受到家長的溺愛,普遍存在著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傾向,他們心理防線脆弱,經不起挫折的打擊。很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成績,而忽視良好習慣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校中的特殊學生群體也在不斷擴大,如離異家庭子女、單親家庭子女、留守學生等,這些學生在家庭教育上也往往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針對以上情況,學校選擇事業心較強的教師與“問題學生”結對,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通過對他們學習上輔導、思想上引導、生活上指導、心理上疏導,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習上,教師要經常對他們進行督促鼓勵,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指導。思想上,教師要經常觀察學生的行為,加強與學生的交流,發現不良傾向,及時加以引導。生活上,教師要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給予他們關懷和愛心。心理上,教師要從學生的言談、交友、周記、成績起伏等信息進行分析,發現情緒上的起伏,及時進行疏導,使他們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

總之,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強化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的養成教育必將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學生的素質必將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廈鎮第二中學)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中學生養成教育初探

摘要:養成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學生,他們正處在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此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能使學生形成健康且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本文從學生存在的不良習慣及其成因談起,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做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行具體分析,以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養成教育;不良習慣;成因

一、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

目前的中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他們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較多:在學習中,一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能自覺地學習,作業也不能主動完成;在生活中,不注意個人的衛生,更不關心公共衛生,隨手扔垃圾、隨地吐痰,在墻上、桌凳上亂寫亂畫,在公共場合、喧嘩打鬧,甚至無意識地搞破壞等。以上這些雖說都是一點小事,但若教師平時不注意從這些小的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就極易使學生形成錯誤的認識,進而影響他們的一生。

二、不良習慣的成因

學生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主觀原因外,大多都是由外部的客觀因素造成的。

(一)學生本身的主觀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雖然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判定,但是因他們生活的閱歷還不夠、知識的掌握還不是很豐富,所以他們的認識往往帶有片面性,甚至有時會很偏激,這極易導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對父母的說教產生抵觸情緒,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向著背道而馳的方向發展。

(二)客觀因素——外部因素

造成學生存在不良習慣的客觀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影響,還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等。

1.家庭教育的影響

(1)父母長輩的溺愛。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其無比寵愛,甚至溺愛,而對孩子缺乏應有的教育指導,這就導致學生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如嬌生慣養、好吃懶做,對學習漠不關心,對長輩不尊重,以自我為中心。

(2)缺少正確的家庭教育。一部分學生家長,尤其是在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和目標,不但自己不能給孩子以榜樣示范,而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也不能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僅是簡單粗暴地進行打罵,從而使孩子對家長失去了信任,產生了逆反心理,向著岔路越走越遠。

(3)望子成龍。當前社會形勢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很高,想讓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學、考研究生、讀博士甚至出國留學深造。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家長包辦了一切,孩子只需負責學習。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除了學習,對其他一切都漠不關心的態度,從而助長了這部分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

(4)特殊家庭的影響。特殊家庭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人生觀的形成影響是巨大。如單親家庭,這些學生由于父母離異、家庭破裂,其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和傷害,容易形成固執己見、性格孤僻的不良心理。他們缺少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尤其缺乏父母的管教,經常會無故逃學曠課,甚至無禮地對老師進行頂撞。另外,隔代監護家庭的問題對學生的影響也比較大。現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他們長期不在家,把孩子的監護任務交給了上一輩,而隔代監護的老人不但經濟上困難,且體力、精力、心理等各方面都已經跟不上孩子的需求。他們對孩子的管教基本上是放任自由,這極易使學生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氣。再有“空巢”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無人監管,父母、長輩都長期在外工作,因無人管束,缺乏自控能力,所以他們極易受社會青年引誘,把逃學、曠課當成家長便飯。

2.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一些弊端,極易使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習慣。如教育改革雖已經全面實施,但以升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還是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對一個學校教學好壞的評價還是以升學率為主。在這樣的教育機制下,很多學校的教學重點仍是只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重視不夠,尤其對一些紀律較差的學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從而致使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糾正,這在無形中也助長了不良風氣的形成。

3.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嚴重影響到了閱歷不深的學生。如吃喝穿戴的攀比、哥們義氣、不良信息等方面的影響,都極易使涉世不深的學生走向歧途。

三、如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就必須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為此,社會、學校、家庭都應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齊心協力、齊抓共管,把學生的養成教育確實落實到實處,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使之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家庭的正確教育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做好家庭教育,這就需要家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正確引導,耐心教育,從而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學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時,教師不能只講一些大道理,而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切身體會。如為使學生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教師可讓學生從自己洗衣服開始,對其進行教育。具體做法:教師可先講清洗衣服的步驟、洗滌劑的用法和用量,然后讓學生親手實踐,從而使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父母給自己洗衣服的辛苦,使他們學會體諒父母,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并努力學習,回報父母。

(三)全社會都要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

學生不僅生活在家庭、學校,更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因此社會各界也應關心學生的成長,抓住一點一滴,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切實落實養成教育,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養成教育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強學生自我形象的完善,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有著重要意義。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僅我們教師要做好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全社會也要共同努力,從而為下一代的茁壯成長不斷做出貢獻。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淺談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對策措施

養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在中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形成良好校風、學風的關鍵。

一、中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

(一)習慣影響。不少同學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上學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習慣,如順口說粗話、大聲喊叫、見人愛動手動腳等,雖然經過老師提出要求,知道必須遵守行為規范,但是由于舊習慣的影響,對新的要求還不適應,在一定情境下,舊習慣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

(二)觀念模糊,任性執拗。有些同學在家長的過分溺愛下,嬌生慣養,一不順心便用大聲哭叫、摔打東西、耍小脾氣等手段對家長要挾,而家長對此不加批評教育,反而遷就屈從。長此以往,滋長了孩子任意妄為的脾氣。這些都是是非觀念不明,愛憎情感不強的具體表現。

(三)明知故犯。這種情況在低年級學生較為少見,而在高年級學生身上卻表現明顯。這類學生熟悉紀律要求,也知道這些要求合理正確,但他們拒絕接受紀律的約束,對老師提出的紀律要求很反感,認為老師小題大做,吹毛求癡,從而抱著對抗的情緒,有意不遵守紀律。這樣的學生大錯雖然不犯,小錯卻接連不斷。例如:亂仍垃圾、自習課交頭接耳等。

(四)品質不良。少數高年級學生是非觀念模糊,黑白顛倒,感情冷漠,經不起利誘而發生打架斗毆、吸煙、喝酒等行為,這已不是一般學生違紀的問題,而是臨近刑事犯罪的邊緣,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如不及時接受教育和悔改,其發展前途很可能會走向犯罪。目前,違法犯罪趨于低齡化,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二、中學生養成教育存在問題

(一)在養成教育的內容上重視智育習慣的忽視德育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的,如培養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勞動衛生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等。但是在養成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和家長普遍對學生的智育顯得過于重視,側重學生的成績。由此在各種考試分數的量化處理下,學生的養成教育在內容上就顯示出注重學生思維習慣、學習習慣、答題習慣的訓練和引導,而學生的文明道德習慣、勞動衛生習慣就明顯遭受忽視。其實,在有些事實生活中流露出的不情愿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長期以來,學生的智育習慣的培養強化被各種選拔考試無限放大,以致學校、家長,乃至學生自身對這些所謂的勞動衛生習慣、道德習慣的養成都沒有足夠的重視,自然會出現學生對非智力習慣的培養的忽視,甚至造成學生的道德判斷的充滿功利性。

(二)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重視養成理論研究忽視養成實踐探索。養成教育在學生主體教育中處于一種基礎地位,是貫穿受教育者終身的教育。那么,養成教育的全過程實際是一個學生接受教育并不斷實踐的過程。可以說,養成教育實質上也是一種實踐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和學習,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在學生養成教育的實際過程中,我們往往關心我們養成教育的理論性研究,不斷思考適合學生實際的養成教育理論,而忽視了養成實踐探索。因為任何養成教育理論的實效性到最后都是由養成教育個體的差異性和養成教育實踐的效果決定的。

(三)在養成教育的開展上重視養成形式忽視養成內容。養成教育的實踐性要求我們必須組織一些輔助性的養成教育活動。養成教育活動過程中要體現學生主動參與的主體性原則,把每一次實踐活動,都組織成一次引導學生自我養成教育的有效活動。它可以避開其它教育方式單一說教的缺點,變簡單的灌輸為寓教于樂的活動化教育,是教師對學生行為施加影響和學生主動規范的最佳結合方式。但是,組織活動應明確養成教育的目的,精心安排,不能為組織活動而組織活動,流于形式。

(四)在養成教育的習慣形成上重視養成結果忽視養成過程。“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從心理機制上看,它是一種需要,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人的一種需要,如果不這么做,就會感到很別扭。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有自動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習慣的這種特性,就能認識到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重視養成結果而忽視養成過程,以為學生的養成教育是一蹴而就的,是短暫的階段性行為。

(五)在養成教育的規則上重視教師強制指令忽視學生民主公議。學校的養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班級來組織實施的,所以班級的常規教育對學生的行為養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班級常規教育體系主要包括紀律教育、習慣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

三、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對策措施

(一)激情明理,產生正確的行為動機,即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愿。所謂激情明理,就是讓同學們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端正同學們的認識態度,通過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進行內在激勵。其目的是使同學們認清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自覺地遵守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行有所依,建立一整套科學、具體可操作的行為規范。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分別給學生制定出系列性的養成規范,是使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圍繞養成教育的系列內容,結合我校的實際,依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學生守則》,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具體的要求,《班級量化考核細則》、《違紀學生處罰決定》、《校園衛生管理制度》、《自行車管理規定》等等,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中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同學們無論走到哪,無論什么時候,都有規范約束大家的行為,學生行為都有所依。而每一次制度規范,要求都非常具體細致、絲毫馬虎不得,正是由于規范具體明確,所以既便于執行,又便于檢查。實踐證明:規范是否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校實際,是養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如果規范大而空,當然可操作性差,養成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三)養成督促,建立嚴格的檢查制度。養成教育的內涵是要通過訓練活動,使同學們言行“規范化,標準化”它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各種規章制度,規則的制度與宣傳上,也不應停留一兩次活動上,重要的是貫徹在同學們的日常行為舉止當中,知規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規范,偶爾能守也不能叫養成習慣,而使學生最終達到“養成”目標的手段,就是長期的檢查、督促與訓練。 我校結合實際,建立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檢查制度,形成了“政教處年級組班主任班干部學生”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層層檢查,逐級落實。學生有《規范》的約束,檢查人員有檢查制度的約束,檢查的時間,次數、標準、反饋、評價都有具體規定,馬虎不得。總之,我校的日常行為規范的檢查督促,要做到“嚴、細、精、恒、實”的五字方針,養成教育的好與壞,提高學生遵守規范自覺性的有力保障。

(四)獎優促差,形成科學的激勵機制。我校實行量化管理,學生日常的行為表現與對學生的評價,班集體評價,班主任評價結合起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養成教育得到廣大師生的大力支持。在養成教育中,我們要發揮榜樣的作用,通過獎勵優秀個人、集體,激勵后進。不只是注重學生、班集體的學習成績,而是全面衡量一個同學一個班級,是否具備優秀的資格。這些活動,使學生有榜樣,努力有方向,同時激發同學的集體榮譽感,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壓力,而且變壓力為動力,迎頭趕上。

總之,校園精神文化由校園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加以體現,是師生共享價值觀、道德規范、行為規范、文化傳統、集體輿論及各種認同的文化意識。優良的校園精神文化能使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修養和學習習慣,促進他們的基礎文明教育和養成教育。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養成教育的設計與實施

摘 要:養成教育是對學生行為指導與良好習慣養成的一種教育模式。本文從及時整理、規范擺放,安靜打飯、不吃零食,文明休息、禮貌待人,快速就寢、安靜睡覺,文明乘車、禁品勿帶,垃圾入桶、零食勿入等角度探討了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養成教育的設計與實施。

關鍵詞: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養成教育;設計;實施

一、背景

1.學校合并后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

2009年學校撤并了9所小規模的初中。生源遍布集鎮周邊80多個自然村,學生上下學路途較遠,交通不便。辦學至今,采用半軍事化管理,學生的文明禮儀、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行為規范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大多學生存在缺少生活體驗、個人衛生差、花錢無節制、不會交往等情況。學校的發展,迫切要求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寬養成教育的內容,明確養成教育的細節,規范養成教育的步驟,深化養成教育的成果。

2.養成教育是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的必然要求

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在校時間多,學生生活在學校,學習在學校,活動在學校,學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生活實踐的空間。但如果寄宿學生的吃、住、行等生活得不到一個妥善的管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就無從談起。所以,寄宿制初中必須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

二、養成教育的概念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教育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中小學生還要注意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因此,養成教育是各所學校必須重視的一個課題,特別是寄宿制農村初中更應狠抓學生的養成教育。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農村初中,根據學校實際,我們制訂了養成訓練序列內容,并著重從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方面做了探索和實踐。

三、養成教育實施的具體措施

用一學年的時間分階段、逐步對養成教育的重點內容進行設計與實施。這些內容包括:

(1)及時整理,規范擺放。訓練時間:9月―10月中旬。

(2)安靜打飯,少吃零食。訓練時間:10月下旬―11月。

(3)文明休息,禮貌待人。訓練時間:12月―學期結束。

(4)快速就寢,安靜睡覺。訓練時間:開學―3月中旬。

1.及時整理,規范擺放

具體內容:學生寢室的內務整理和教室里各種物品的整理與擺放。

(1)寢室內務整理參照宿管處下發的規范。

(2)教室物品整理與擺放。①講臺、班主任工作臺等。②學生課桌(重點)。

(3)統一規范。①講臺、班主任工作臺等擺放規范。班主任工作臺統一放于教室后靠窗戶位置,桌面保持整潔、物品擺放整齊;書架統一放于教室右下角,書籍擺放整齊、飲料瓶擺放整齊;講臺內無其他雜物,數據線、遙控器用好及時歸位,講臺內外保持整潔。②學生課桌規范。把書分類:“常用書”,放在上抽屜的右上角,裝訂處朝左;“不常用的書”,橫放在上抽屜的左上角,裝訂處面朝自己;小的書按大小有序理好,疊放在“不常用書”的上面,裝訂處面朝自己;作業本疊放在下抽屜的右邊;工具書疊放在練習本的左邊;水杯、紙巾、雨傘、眼鏡盒等放在下抽屜的左邊;尺規、筆袋等橫放在上抽屜“不常用書”的前面;試卷統一用“手風琴試卷夾”掛在課桌側面。

(4)檢查方式。①養成教育領導小組不定期抽查。②德育處隨機抽查。③學生會學習部每日查。

2.安靜打飯,少吃零食

(1)內容。排隊進餐廳、安靜打飯、文明吃飯、收拾餐桌等各環節和確保100%就餐率;重點是打飯環節和就餐率。

(2)班級窗口安排(班級打飯窗口固定)。

(3)具體路線(從班級到餐廳排隊就餐的行走路線)。

(4)具體要求。①二樓就餐的班級按線路一行走,一樓就餐的班級按線路二行走。②教學樓區域,在八年級與九年級交接點,七年級與九年級交接點任意兩個班組成一個方陣(4路縱隊,隊伍要求整齊有序)。③兩個班并列前往餐廳,平行、前后班級之間保持兩米左右距離。在一樓就餐的班級從食堂一樓西面入口進入食堂(此入口只進不出)。一樓餐廳學生吃完飯必須從食堂正大門出來。④排隊進餐廳具體做到:班標帶領一路縱隊到窗口,第二路縱隊接上;不允許跑步進入餐廳,不允許亂插隊伍;進入餐廳途中少講話,不許與同學做一些影響餐廳秩序的動作。⑤若值周班窗口空著,則左邊窗口班級分一半學生到該窗口(若值周班窗口在最左邊,則右邊窗口班級分一半學生到該窗口)。⑥安靜打飯:進入餐廳后按規定窗口打飯,必須做到安靜,不可講話;在排隊打飯過程中人必須面向打飯菜窗口,遵守黃線規則,不可與前面同學勾肩搭背、交談。打好飯菜后不可在窗口逗留,不可在隊伍中穿插走動。⑦文明吃飯:做到對號入座,在吃飯期間不可講話。注重坐姿端正,不可蹺二郎腿,不可邊吃邊抖腳。不可奢侈浪費,必須把飯吃完。⑧收拾餐桌:做到餐具規范地放于指定位置,輕拿輕放。打掃班級吃飯區域時做到餐桌擦干凈,桌面上沒有任何油漬、痕跡。地面上沒有菜、飯殘渣。

(5)檢查與反饋。①檢查方式:學校德育處牽頭,以值周班、學生會為主進行細化督查。②反饋:做到每日反饋,落實到學生個人。不能落實到學生個人的落實到班級。班級接到反饋信息要做好班級的整改,對班級學生反復強調、教育。

3.文明休息,禮貌待人

(1)文明休息。具體內容:三禁止:課間禁止嬉戲打鬧,提倡同學之間文明交流;課間禁止在教室內相互推擠;課間禁止竄樓層、竄班級、竄年級。四提倡:提倡勞逸結合,下課走出教室調整狀態;提倡下課期間教室打開窗戶,做好通風;提倡下課期間與同學之間文明溝通;提倡下課期間文明休息,安靜地看看聽聽。具體操作:①各班開展有關文明休息為主題的班會課,使學生明確文明休息的具體操作內容;組建班級課間監督人員,結合學生思品考核,確保學生文明休息在班級內形成考核機制。②對班級文明休息加大力度巡視,初步形成學生課間自主管理機制。③對班級文明休息的情況,通過檢查進行每日反饋,并納入班級考核。對檢查結果落實到個人,落實不到個人則落實到班級。

(2)文明禮貌。規范方面:①不得隨意進出教師辦公室,進入辦公室必須喊報告,少先隊員必須行隊禮。②向教師問好具體規范:a.去食堂吃飯、回寢室路上規范為班級集體向教師問好。b.課間操進場、去科技樓上課路上取消向教師問好。c.大力提倡學生個人誠懇、禮貌地向教師問好。d.為營造良好的吃飯氛圍,在食堂內如碰到教師可不向教師問好。e.大力提倡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用語。

四、成效

1.初步形成了養成教育的序列化

通過養成教育的設計與實施,學校已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日常訓練為依托,以優化環境為重點的養成教育序列。養成教育的規范化、具體化、序列化,推動了學校養成教育工作的深化,增強了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學生切實受益,自覺約束自己、維護環境衛生、遵守學校紀律等,為學生一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快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校的養成教育彌補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的缺陷,提升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校園里學生見到教師幾乎都會主動問好,吃飯說話的人少了,塑料袋、紙屑、果皮等垃圾也有了自己的“家”了,課余時間追打狂鬧的人“靜”下來了。校園處處呈現出文明的氣息,學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3.積極推動了學校的德育工作

養成教育促使我校制度更加完善,學習風氣更濃,良好的班風、校風初步形成,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校園隨時隨地干凈整潔,教學秩序井然,環境優雅舒適,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得到了兄弟學校和上級領導的高度贊揚。

五、思考

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是實施養成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學生適量的參與學校管理是學校自我完善管理的過程。由于學校的很多制度都是從便于教師管理的角度而制定的,學生是被管理者,很多時候學生只能按要求去做,無法發揮他們積極主動的一面。因此,我們可采取培訓班隊委的做法,只要是在職班隊委都要培訓,通過培訓讓他們懂得如何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淺談音樂課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施途徑

摘 要: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情操的熔爐。音樂教育與學生養成教育緊密融合,它滲透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可以培養學生專注、細心的學習習慣,守時守信、團結合作的優良品質,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音樂教育; 養成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

一、愛國主義、集體意識在音樂教學中的實施

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

1.在平時的教學中春風化雨

中學生可塑性強,具有善于模仿、富于幻想、生動活潑的特點。因此,課堂上可根據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用榜樣的力量激勵他們。升旗儀式是音樂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集中體現。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境,適時升華學生情感

在教唱歌曲《大家來到美麗的山谷》時,可以設計情境,引導學生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同學們快樂地來到郊外,走近空氣清新、風景如畫的山谷。山谷中花紅草綠、茂林翠柏、小鳥啾啾;清風拂面、小溪淙淙……一切充滿著生機、充滿著活力。

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開辟新途徑

初中階段是各種習慣,諸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尤其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節省學習時間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最基本的方法。

1.讓專注、集中注意力成為習慣

集中注意力聽課對每個中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上課聽講一定要理清思路,把老師在講課時運用的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理解清楚,這樣才能使自己思維能力的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使知識的領會進入更高級的境界。

在排練合唱《黃水謠》的時候,一開始的第一個樂句比較長,這時老師需要在常規的換氣的地方之外設計若干個氣口,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定的換氣點,在經過分組訓練后形成各自固定的換氣點,這樣才能保證樂句、樂段的完整。可見,如果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的話,很難保證排練和演出的效果。

同樣的,在排練比較復雜節奏的段落時,更需要學生高度的精力集中,才能協力完成作品的演唱。

通過這樣耐心的排練,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集中、專注的良好習慣,也為他們的學習帶來好的幫助。

2.讓細心成為習慣

生活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做事馬虎毛糙,老師批評時卻往往振振有詞:我習慣了。教學中我們發現通過音樂課的學習,完全可以培養學生細心的習慣,逐步做到有條不紊、明察秋毫的。

在學唱歌曲《飛來的花瓣》時,歌曲中每一句的弱起對表現歌曲的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時就需要學生細心的體會并運用良好的呼吸,有表情的傳達給觀眾。

學習中,每當拿到一份樂譜的時候,必須很細心的看清每一個音符、節奏的變化,每一處力度的標記,每一處的表情記號。經過學習,學生會發現,如果不細心的話,是不可能正確、完整的表現音樂的內涵的,一首好的作品必須有好的表達,才能給觀眾帶來好的享受。這樣經過積累就慢慢的培養他們細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牛頓、瓦特,這些大發明家的成功都離不開生活中對細節的關注和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正是這些小的細節成就了他們最后的成功。

3.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耐心

歌唱、樂器演奏的學習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學好的,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

年輕人活潑、好動,這是他們的優點,但是在音樂的學習中恰恰又成為影響他們學習進步的最大的障礙。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很多學生在樂器演奏的學習中明顯的存在練習時間不足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坐不住”造成的。而基本功的練習恰恰需要嚴格按照要求,耐心細致的循序漸進地進步。

合唱排練中音準、節奏的訓練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來練習,比如排練歌曲《半個月亮爬上來》《回聲》時,歌曲中出現的變化音,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反復練習,而這樣的練多枯燥乏味,極易讓人產生疲倦,面對這些考驗和磨礪,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的培養了學生的耐心和毅力。

在教學中我們也發現:有過音樂學習經歷的同學,在遇到困難時比其他的同學更能堅持,更容易從挫折中走出來。

三、幫助學生養成守時守信的良好品質

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除了需要淵博的知識外,還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守時守信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一個人的素質的表現。在尊重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別人的尊重。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快速樂段中很多音符的時長僅僅只有幾分之一秒,這必然要求演唱、演奏中要非常的精準,試想在演奏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熱情》時,老是打結、忽快忽慢,那對聽者該是怎樣的折磨啊!即使是跟朋友在KTV唱歌時,如果演唱者跟不上伴奏,也是件非常令人難堪的事。

長期的音樂學習,長期在長長短短的音符之間穿梭來往,久而久之在音樂的欣賞和實踐中,便對“守時”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參加過演出的同學,一次次的排練,一場場的演出,老師強調的重點都是:遵守時間。

四、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現在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家長溺愛、有求必應,不少孩子也漸漸養成了惟我獨尊、自私、孤僻的性格。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因此,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就顯得尤為必要。

合唱是集體藝術,和諧與均衡是合唱的基本要求,因此,排練中要求每一個隊員盡量克服自己的個性,做到姿勢統一、呼吸統一、音量統一、音色統一、起聲統一、共鳴統一和咬字吐詞統一。大家在實踐中,不僅要演唱自己的聲部,還要聆聽本聲部其他人的演唱,同時還要聆聽其他聲部的演唱,使合唱各聲部成為一個整體。在長期的訓練中,逐步的做到各種因素的高度統一,使合唱達到較高的水平,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人際交往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提供鍛煉的機會。

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廣泛而又具體,對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音樂教育教學中,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把養成教育滲透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能力培養和音樂知識學習進行有機的結合,是一種有益的探索,相信必將會對學生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淺談中學生養成教育

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下面我對養成教育淡淡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養成教育要師表垂范

通過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自身的形象,言傳身教影響學生。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為習慣,可能會出現在學生的身上。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學生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于學生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要盡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于學生的幫助,我們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說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于向學生道歉。這樣,教師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范,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通過情感的交流,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一個幽默的玩笑,一句輕輕的問候,可能使其心靈受到震撼。

在教學中,我也十分注意師表垂范這一方面。有一次課間休息,一個學生將手里的廢紙朝樓下一扔,廢紙飄飄然地落到了教學樓前面的花壇里。我走過去對他說:“你看,樓下花壇里有一些垃圾,你去拿垃圾袋,我們去把它們撿起來好么?”我先下了樓,那名學生從教室取來了垃圾袋連忙跟了上來。不一會,我們就把花壇里的垃圾全部都撿到了垃圾袋里。最后,我滿意的對學生說:“你看,校園里沒有垃圾多好啊。”這名學生也微笑地點點頭。雖然在整個過程中,我只字沒有提該生亂扔垃圾的行為,更沒有批評他亂扔垃圾的錯誤,而是通過與學生一起動手撿垃圾的舉動,和對整潔校園的感慨,對學生進行了無聲的教育,這樣,即使學生意識到了自己亂扔垃圾的錯誤,有進一步理解了保持校園衛生的意義。

二、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學生的行為具有持續性和反復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須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一種不良行為的糾正,也須反復地進行指導、教育。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同時要注重師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三、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中學生行為規范”,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里,卻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班里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愿修好,上學穿校服,衣帽整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并且即使加以糾正。我們班上有個孩子一天到晚總是忙忙亂亂的,做事毛手毛腳,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每天上學總要把一些學習用具遺落在家里;平時挺聰明的,一到考試總因為馬虎,錯好多題;在家做些事也是摔壞這個,碰壞那個,父母、老師怎么提醒也沒有用。做事馬虎、毛躁、慌張、丟三落四是行為習慣較差的表現,這樣的孩子往往待人熱情外向,愛交朋友、愛幫助別人,這個孩子過高地估計自己,認為自己任何事都能辦,可總是由于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辦好,顯然,這樣的孩子做事計劃性不強,做事條理性差,隨意性太強。久而久之,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采取措施:

揚長避短。當孩子對新鮮事物產生新奇感,有強烈熱情時;當孩子對同學的一些事情表示要予以熱情幫助時……老師要及時對其正確引導,提示引導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于馬虎會造成什么損失?引導的目的在于使學生養成在做任何事時,都應認真細致,思考在前,就會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視結果,就會調動孩子自身的內在潛能,克服他做事馬虎、毛躁、慌張、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事事養成計劃性。老師利用晨會、周會或個別教育的時間,教育學生一個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應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前做哪些準備、如何開始等,也可以教會學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紙條,寫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時間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書包,早上出門前的思考等,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行為習慣的變化,也就在點滴小事中。

四、養成教育要“三位”一體從點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說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里,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后,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于繼續深化養成教育,并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例如,在家長的監督下要學生完成“十個一”活動,在家里做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看一本好書、看一部好電影等等,并制定“自評――師評――家長評”的評價制度,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做好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祖國未來的成長,需要一個相對純凈健康的環境。我們相信,只要加強領導,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人人參與,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壯、艷麗的花苗。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綜合實踐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

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養成教育強調教師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的熏陶,也要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需求,尊重學生個體發展需要。一個人的養成教育是需要家庭的引導、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對于個人的影響逐漸形成一個相對讓人滿意的結果的,大量的史實證明養成教育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下,各地的綜合實踐教育的影響在社會上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綜合實踐教育活動作為學生必修的一課,為養成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校是自2002年成立軍校至2012年確立為張掖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以來,學校的綜合實踐教育效果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這主要得益于實踐基地根據學生特點在綜合實踐教育活動過程中強化的行為習慣,抓實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培養了參訓學校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參訓學校學生的管理更加趨于正規化。

一、規范教育:強化組織紀律性,高標準、嚴要求

綜合實踐教育活動,為規范學生行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這種規范并不是要磨滅學生的個性,而是要使學生言行規范化、標準化。學生任何活動都必須按照基地的規章制度高標準、嚴要求,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強化紀律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名準軍人。

張掖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要求各校參訓學員在整理內務時必須做到:牙刷的方向、抹布的疊放和箱子的整理都嚴格按照教官講解內務整理的標準進行擺放,做到整齊劃一。剛開始,許多學生都表現出懈怠或無所謂,當教官在整理內務教學時,教官們整理的被子一下子讓學生目瞪口呆,贊嘆不已,于是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無形之中學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在內務方面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也使自己的內務達標;而在第一天訓練結束后的總結點評時,教官適度的激勵點評又把學生的熱情調動了起來,“這是你們第一次穿上軍裝體會當兵的感受,就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你們現在經歷的磨練,將會使你們一生受益。”在綜合實踐活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官每天都在出操前半小時到學生宿舍,把所有宿舍的衛生都檢查一遍;操場上教官嗓音嘶啞了卻仍然堅持上課。這種躬親示范、親力親為的做法既有利于對于學生嚴格要求,更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糾偏教育:點滴滲透,引導學生“先做人,后做事”

很多時候,學生一些不好的習慣得不到糾正,與教師的教育不能夠持續有著一定的關系,因為教師和學生朝夕相處的機會太少,教師的引導不能夠持續起效。在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就能夠獲得這樣的機會,來糾正學生的問題,也就是糾偏教育能夠切實落實,就手段來看,利用綜合實踐的機會,糾偏就是在重復的行為習慣強化中形成的,通過基地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約束力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為實踐活動學生內心有期許也有擔憂,期許是終于有機會獨立生活一段時間,憂慮使自身會有種種的不適應,尤其是想家的情懷,這就需要加強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當發現學生有這樣的想法時,及時和帶班班主任溝通,通過心理疏導讓學生放松心情,合理調適,讓學生對自己內心能呼喚:“我能,我行,堅持,堅持,堅持!”及而讓全班學生在訓練場大聲呼喊:“我能,我行,堅持,堅持,堅持!”這是學生一個宣泄和自我鼓勵的機會,形成一種自我信念,使他們學會堅持和擔當。

在綜合實踐基地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學生的腳被燙傷的事件,同宿舍的同學也許將他送到醫務室就直接回到訓練場,卻沒有向教官匯報。遇到這種情況,教官通常會嚴厲地批評他們,并讓這個宿舍的同學在全班進行檢討,檢討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教育。當天的晚點名就這件事情對生班進行教育警示,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錯誤,而不是懲罰。學生的團結絕不是在教官簡單的鼓舞中形成的,也絕不是唱一首《團結就是力量》就誕生了的,而是因為“愛”,因為他們更團結班集體,更愛訓練他們的教官、更愛班里的每一位“戰友”。這種發自肺腑的愛將他們凝聚在一起,才讓這個團隊有了驚人的“戰斗力”。

三、陶冶教育:重視團體活動,寓訓于樂

陶冶教育是精神引領的感染教育,為的是鞏固綜合實踐教育活動養成教育的成果。教官在嚴格要求的同時,還要和學生“打成一片有界限”,要了解學生的切實需求。在訓練之余適當地開展拉歌活動,不僅可以消除學生訓練的疲勞感,還可以為養成教育打上一劑“免疫針”。

綜合實踐教育活動的第四、五天,學生慢慢進入疲勞期,學生總是打不起精神,教官因為訓練進展慢也偶爾會出現一些急躁的情緒。針對這一現象,在休息的時間里教官組織學生體育游戲,并且教官也主動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之中。這樣學生放松了心情,也提升了訓練效果。

在手工制作和折紙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創作作品適時加以思想品德教育,如折出一個紙飛機,可啟發學生現在扎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能積極投身到祖國國防建設,成為國防建設的生力軍,報效國家,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折出心形圖形,可啟發心形代表什么?它有什么用?進而引到“感恩父母”這個話題上來,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根據不同的圖案、作品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在活動結束時,看著狼藉一片的制作現場,啟發學生該干什么?培養學生做事要有始有終,愛護衛生,保持環境,養成干凈整潔,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從陶冶教育的效果來看,它有利于學生思想認識的提升,并且伴隨著這種思想認識的提高會逐漸地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去,這樣學生就能夠慢慢地實現自我的完善和成長,成為指引學生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

總之,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對于他們的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而且龐雜的工程,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來對學生進行規范和科學的引導。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學生成長經歷中的必須課在落實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我們落實對于學生養成教育的唯一途徑,只是一個契機和平臺,教師要善于抓住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每一個機會對于學生進行引導,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因為任何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地去付出和努力,這樣學生慢慢才能夠養成好的習慣。

(責編 田彩霞)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淺談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培育

摘 要: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過程。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應該具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科學的學習習慣,理性的心理習慣。對中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培育,應該從制度、督察、激勵、榜樣、實踐、環境等多方面進行培養和落實,才能有利于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和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中學生 養成 習慣 教育

“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養成教育是一件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和整個民族素質不斷提高的大事。

習慣是忘不掉的,它是一種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對于中學生來說,養成教育應該包含以下幾種習慣的養成:

一、健康的生活習慣

一個優秀學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任何時候都能知道哪些事情該做、怎么做。哪些事情不該做、為什么。比如:衛生習慣,衣著穿戴,物品擺放,傾聽傾訴,按時作息等等,都是我們應該養成的健康生活習慣。

二、良好的行為習慣

某記者向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提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說:“在幼兒園”,“學到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仔細觀察事物”。通過這位科學家驚人的回答,說明了兒時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三、科學的學習習慣

中學階段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科學的學習習慣,不僅使學生能夠快速的融入的新的學習環境,而且對于提高學習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中學階段,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們尊重老師、自學預習、善于提問、專心上課、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仔細審題、練后反思、獨立作業、復習歸納、切磋琢磨、科學統籌、勞逸結合、省時高效、錯題整理、客觀評價等等科學的學習習慣。

四、理性的心理習慣

我們中學生應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客觀的面對成敗與得失。只有這樣,才能養成理性的心理習慣,達到換位思考、一日三省、不斷進步的目的,逐步樹立成熟的唯物主義人生觀、世界觀。

針對廣大中學生生活、學習、行為、心理特點,對中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培育,我們采取了下述措施:

1.制度――規范養成

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分別給學生制定出一系列的養成規范,是使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沒有合理的,得到徹底實行的制度,沒有行為范圍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語言都彌補不了這種缺陷,制度越嚴格,越明確,它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習慣的基礎”。實踐證明:制度、規范是否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校實際,是養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

2.督察――保障養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重復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人都是有惰性的,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出現反復也是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外力干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建立一套嚴格的檢查制度,長期督促、檢查學生遵規守紀的情況,是保障學生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因素。

3.激勵──促進養成

我校在對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將良好習慣的養成進行量化、細化和評比,把學生養成教育中的表現與學生、班集體、班主任的評價掛鉤,從而地調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在養成教育中,我們通過獎勵優秀教師、學生、集體,激勵后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4.榜樣――影響養成

中學生具有喜歡模仿,可朔性強,思想活躍,自尊心強的特點。我們應充分運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通過成功人士、身邊的先進人物的成長事跡,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和影響他們。此外,教師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也將對學生的習慣養成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5.實踐――鍛煉養成

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最簡要的方法就是,將養成教育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比如:開展“今天我當家”,“為父母過生日”,“為父母洗洗腳”等實踐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關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加大自我教育力度,利用團隊活動、周會、主題班會等活動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專題演講會、討論會、辯論會,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利用升旗儀式、晨會、周會、早操、課間操等活動加強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和養成教育,從而鍛煉學生的習慣養成。

6.環境――氛圍養成

一是利用制定校訓、校規、班訓、班規,時時警示學生。二是利用標語、口號、文化長廊、櫥窗、板報、手抄報等多種形式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三是利用校園廣播站,通過校園新聞、學生生活、好人好事、英語角等專向播音等多種形式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從而加強學生思想認識,矯正其不良習慣。通過環境和氛圍的營造,使學生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終達到對自身行為進行自我抑制和約束。

7.學校、家庭、社會――共建養成

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養成教育方面的各自特點。在學校形成一種品格高尚、思想淳樸、尊敬師長、刻苦鉆研的精神風貌,培養團結互助、關心他人、嚴肅認真、良性競爭的交往氛圍;其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在家長的配合教育下逐步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生活與學習習慣的養成;此外,還要與社會各個部門聯合互動,建立聯系,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從而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提供依據和參考。

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才能為學生的養成教育搭起共建平臺,同時為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供環境保障。

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培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我們作為主導者、參與者和建設者,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養成教育的探索

摘 要:語文教學在養成教育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其情感優勢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文章從借儒家精華凈化心靈、以經典誦讀提高品質、用作文教學培養習慣三方面探討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養成教育。

關鍵詞:語文課堂;養成教育;行為習慣;培養

語文課內容豐富,課文內容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可以用一篇篇美文去感召學生,讓他們學會做人,培養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全自我人格。馬卡連柯曾經在他的教育日記中寫道:“課堂真的好神奇,可以讓教師在小天地中帶領孩子去領略大世界。”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探索利用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僅能觸動學生心靈,讓學生如水的心靈泛起陣陣漣漪,而且能增加學生的社會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發展和完善他們的人格。

一、借儒家精華凈化心靈

學生難教,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教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盲目追求分數與升學。儒家思想中的禮、義、廉、孝其實恰恰是當下所提倡的養成教育的精髓。教師如果把古老的說教照搬到課堂上,學生就會聽而不聞,甚至會反感。如今的學生對自身以外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情感意識,他們喜歡通過自己的認知感知世界,感悟情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們眼中有世界、心中有情懷,在因形悟情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產生新的認知。如在教授《論語》一課中,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一個農村親戚的孩子來到你家,他穿著十分樸素,有點像少年閏土,你會如何接待?你會和他討論什么樣的問題?請大家分享類似的故事,然后談感受。一些學生說沒有什么好說的,農村孩子啥也沒見過,沒玩過游戲機,沒吃過“麥當勞”,沒……總之就是農村的孩子沒什么見識,不選擇和他交流。這時學生小Z站起來說:“不對!我家有一個農村的親戚,他比我小兩歲,但是他到我家替我掃地、拖地,什么活都會干。他給我講他遠大的抱負,說他將來要成為一名建筑師,把農村建設得漂漂亮亮的。他還領著我去了他們家,教我認識了那么多動植物。你們知道白面是怎么來的嗎?你們知道小米是怎么來的嗎?你們知道……”當時就有很多學生都睜大眼睛看著小Z。小Z接著說:“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小Z剛說完,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因為學生們已經意識到做人要謙虛,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教師進而接著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們的掌聲說明你們也都是君子,也都懂得尊重他人。

二、以經典誦讀提高品質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重視實踐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資源。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精粹,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是祖國文化不可或缺的最亮麗的一道風景。有很多的名人學者在回顧自己的求學成長歷程時,都感懷于多年的古詩文修養。古詩文中展現的豐富廣袤的世界、精彩紛呈的人生體驗、優美精粹的語句表達,都深深影響了他們的思想。由此可見,利用古詩文的美麗來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效果不可輕估。源于此,教師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舉辦了各種有趣的活動,如古詩文誦讀比賽、接龍游戲、古詩文鑒賞等。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懷,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寫作能力。

三、用作文教學培養習慣

平時的作文訓練,要注意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有一次,教師給學生們講《刀之愛》,這個故事借助奶奶在冬季用刀砍梨樹以使它來年能更好地開花結果,告訴人們父母偉大的愛不是溺愛。在精心挑選的優美的音樂中,教師讓學生們打開心扉,暢所欲言。接著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們完成寫作。這樣的寫作,學生們有話可說、有情可發,喜歡寫、愿意寫,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會更上一層樓。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倡導學生們寫隨筆。通過寫隨筆,記錄生活的點滴,可讓學生瞬間感悟,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進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養成教育時,應一切從學生出發,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同時,教師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習慣,從而成為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人。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淺談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

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十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深深的知道培養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下面筆者從不同方面來談談我是如何培養學生的養成教育的:

1 從班風、班紀抓起,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

班集體是培養學生個性的沃土,有了這塊沃土,學生的個性才能百花爭艷。集體活動,最能培養學生的凝聚力、集體榮譽感。我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如廣播操比賽、紀念一二.九大合唱比賽等活動。開學第一周的課間,我為班級選定"周班歌"--閻維文的《母親》,在歌聲中學生潛移默化的學會了以感恩的心面對父母的養育和師長的培育,學會了做人和感恩。同時,為加強組織紀律性的培養,我在開學初制定了班規。規范早讀、午休、自習課的紀律;力爭在升旗、間操和學校的各種大型活動中表現突出。

2 狠抓課堂紀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在課堂上,尊重老師的勞動,尊重知識,也遵守了紀律。要求學生要放得開,收得住。要配合老師上好每一節課。由班長總結當天的紀律情況。良好的班級紀律,先后被省科研現場會和教師招聘會選中上展示課,受到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3 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教會生存的本領

為了培養同學們的競爭意識,給更多的同學鍛煉的機會,班級的科代表、班干部在每次月考后,采用民主投票選舉的方式,進行輪換,讓他們互相監督,互相學習,輪流執政。我把學校各部門落實的工作都交給學生去做,如桌布、桌簽的購買、水飯費的統計等,在這種氛圍中,班干部的工作很盡心,很認真,也很負責任。

4 注重自覺性的培養

人的習慣與自覺性密切相關,自覺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能在他人的啟發誘導之下,自愿去做某種事情;另一種是面對某種事情,無需他人的啟發誘導,只要自己經過認真思考,或進行思想斗爭之后便能自愿去做;第三種是既無需他人啟發誘導,也無需自己進行思考或思想斗爭就能自然而然地去做某種事情。這第三種情況就是人們所說的"習慣"。具有良好道德習慣的人,必定是具有高度自覺性的人,也唯有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而培養出這樣的人,正是德育工作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學生的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勸導式的"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欲速則不達"。因此,教師必須以鼓勵方法為主,避免與學生發生摩擦,避免諷刺、挖苦等激烈的"霸王式"的語言,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如果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就會拒絕本門學科的學習。作為班主任老師,要寓"教"于學,寓"管"于學,"教""管"結合,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相關的故事,或發生在學生身邊事例,去教育、啟發學生。總之,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它是一個持久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密切聯系,互相配合,齊抓共管,才能讓充滿生機活力的習慣在中學生中生根、發芽、開花、才能結出碩果。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班級管理中學生養成教育探討

一、在班級管理中要注重培養全體學生遵守班級紀律的養成教育

在班級管理中,良好的班風是班主任管理班級的基礎。怎樣使全班學生能夠遵守校規校紀,形成良好的班風?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我個人認為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我們可以利用班會課全班集體制定班級全體學生需要遵守的管理制度,要求每個學生提出自己認為需要遵守的制度,并說說有什么必要性,同時可以讓其他同學積極參與討論,教師加以指導。在這一班級管理制度制定的過程中,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討論,就可以使他們明白遵守這些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某一條班級管理制度是哪些學生提出的,教師可以在班級公布的制度中予以注明,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維護班級管理制度的自覺性。班主任也可以自己在制度的制定中加入對班主任班級管理的一些要求。班主任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嚴格遵守這些要求。這樣制定的班級管理制度,就會形成上下合力、共同遵守的良好局面,今后的工作中,班主任只需要注重全體學生遵守班級紀律的養成就行了。

二、在班級管理中要注重培養全體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在班級管理中,全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班級學生學習成績穩步提高的重要基礎。怎樣才能使全班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形成良好的學風,我們可以采取下面這樣的措施: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學生,了解各個學生的優點、缺點、特長、愛好及家庭情況等。以“扶優幫差”為主,以學優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影響班級學生形成良好的學風。幫助學困生尋找自身不足,同時引導學困生發現自身的長處,協助他們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以恰當的激勵性表揚語言促使學困生樹立主動學習的信心。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班主任要密切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態,適時提出表揚或批評,督促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引起班主任注意的是這一習慣的形成過程對好多學生而言可能是個長期的、漫長的過程,要求班主任能堅持下去。

三、在班級管理中要注重培養全體學生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

在一個班級,同樣智力水平的學生在接受同樣的教育之后,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個體差異,學生自身的習慣因為家庭的生活環境不同、家長的具體要求不同,千差萬別。有的學生細心認真,一絲不茍。有的學生刻苦上進,持之以恒。這些生活習慣就決定了學生的學業成績。這也就說明學生的生活習慣對于班級管理工作有著極其密切的影響。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呢?習慣不是一天就能養成的。壞習慣養成了,改起來不容易。好習慣養成了,要忘掉也不容易。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有恒心。教育學生多向身邊的榜樣學習。以擁有良好習慣的人為鏡子,時時對照自己,矯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好習慣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是在不斷積累中逐漸完善的。任何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都需要一個漫長的完善過程,當一個人、一個班集體,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秩序,干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總之,班級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協作完成的一項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注重學生日常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以良好的習慣為基礎,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更好地生活和學習,以便班主任更好地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王鴻蒼工作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蟠龍鎮韓村小學

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中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一、不良習慣的成因

學生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主觀原因外,大多都是由外部的客觀因素造成的。

(一)學生本身的主觀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雖然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判定,但是因他們生活的閱歷還不夠、知識的掌握還不是很豐富,所以他們的認識往往帶有片面性,甚至有時會很偏激,這極易導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對父母的說教產生抵觸情緒,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向著背道而馳的方向發展。

(二)客觀因素——外部因素

造成學生存在不良習慣的客觀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影響,還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等。

1.家庭教育的影響

(1)父母長輩的溺愛。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其無比寵愛,甚至溺愛,而對孩子缺乏應有的教育指導,這就導致學生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如嬌生慣養、好吃懶做,對學習漠不關心,對長輩不尊重,以自我為中心。

(2)缺少正確的家庭教育。一部分學生家長,尤其是在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和目標,不但自己不能給孩子以榜樣示范,而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也不能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僅是簡單粗暴地進行打罵,從而使孩子對家長失去了信任,產生了逆反心理,向著岔路越走越遠。

(3)望子成龍。當前社會形勢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很高,想讓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學、考研究生、讀博士甚至出國留學深造。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家長包辦了一切,孩子只需負責學習。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除了學習,對其他一切都漠不關心的態度,從而助長了這部分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

(4)特殊家庭的影響。特殊家庭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人生觀的形成影響是巨大。如單親家庭,這些學生由于父母離異、家庭破裂,其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和傷害,容易形成固執己見、性格孤僻的不良心理。他們缺少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尤其缺乏父母的管教,經常會無故逃學曠課,甚至無禮地對老師進行頂撞。另外,隔代監護家庭的問題對學生的影響也比較大。現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他們長期不在家,把孩子的監護任務交給了上一輩,而隔代監護的老人不但經濟上困難,且體力、精力、心理等各方面都已經跟不上孩子的需求。他們對孩子的管教基本上是放任自由,這極易使學生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氣。再有“空巢”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無人監管,父母、長輩都長期在外工作,因無人管束,缺乏自控能力,所以他們極易受社會青年引誘,把逃學、曠課當成家長便飯。

2.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一些弊端,極易使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習慣。如教育改革雖已經全面實施,但以升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還是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對一個學校教學好壞的評價還是以升學率為主。在這樣的教育機制下,很多學校的教學重點仍是只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重視不夠,尤其對一些紀律較差的學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從而致使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糾正,這在無形中也助長了不良風氣的形成。

3.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嚴重影響到了閱歷不深的學生。如吃喝穿戴的攀比、哥們義氣、不良信息等方面的影響,都極易使涉世不深的學生走向歧途。

二、如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就必須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為此,社會、學校、家庭都應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齊心協力、齊抓共管,把學生的養成教育確實落實到實處,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使之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家庭的正確教育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做好家庭教育,這就需要家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正確引導,耐心教育,從而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學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時,教師不能只講一些大道理,而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切身體會。如為使學生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教師可讓學生從自己洗衣服開始,對其進行教育。具體做法:教師可先講清洗衣服的步驟、洗滌劑的用法和用量,然后讓學生親手實踐,從而使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父母給自己洗衣服的辛苦,使他們學會體諒父母,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并努力學習,回報父母。

(三)全社會都要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

學生不僅生活在家庭、學校,更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因此社會各界也應關心學生的成長,抓住一點一滴,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切實落實養成教育,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總之,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養成教育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強學生自我形象的完善,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有著重要意義。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僅我們教師要做好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全社會也要共同努力,從而為下一代的茁壯成長不斷做出貢獻。

作者:王根工作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學區初級中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亚洲成av人片在| 人嘼皇bestialitysex欧美|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3000部| 女邻居丰满的奶水| 97在线观看永久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高潮|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成视频年人黄网站免费视频| 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白嫩外女bbwbbwbbw|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dvd| 久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五月|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六月婷婷久香在线视频| 人妻被黑人粗大的猛烈进出|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在线影院|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麻豆| 日本少妇被黑人猛cao| 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 东京热男人av天堂| 国产精品女视频一区二区| 性xxxxx欧美极品少妇| 国产精品毛片大码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