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建筑欣賞論文

建筑欣賞論文

時間:2022-04-23 10:04: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建筑欣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建筑欣賞論文

建筑欣賞論文:論建筑藝術欣賞在素質教育的價值

中央電視臺大樓、南京商茂大廈、芝加哥西爾斯大廈、悉尼歌劇院等,通過建筑藝術的欣賞,了解社會生產力發展史,感受現代化建設是如何令人振奮!中國現代建筑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突飛猛進,上海浦東金茂大廈(420米),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80米),與傲然屹立的東方明珠電視塔(460米)對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成為人們認識時代精神、觀瞻新風尚的窗口!這些現代建筑藝術的新成就為我們組織教學內容,發掘建筑的藝術感染力量,啟發學生思維,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而每位教師所面臨的困難是:素質教育如何操作?因材施教、因時因地制宜、分層次分程序教學是一個大的范疇,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去摸索、去實踐。“素質”一詞,生物學上本義指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即所謂的“遺傳因素”,它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

素質也可理解為:當你拋開一切知識與書本后剩余的東西,它不是某些具體的知識或技能,而是所有事物、知識、文化等在人的身體、心靈、頭腦、骨髓中內化之后表現出來的品質。“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也應該指與生俱來的好素質。有專家認為“,審美教育,是達成素質教育的最好途徑,也是當前教育改革及運作的突破口,更應是身臨現代困境的人和社會解放的必要中介。”審美心理結構的完善,將極大地影響人的智力開發,使審美教育與單純的以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的傳統模式的智力教育或空洞說教走形式主義的德育教育區別開,“以美啟真”“以美儲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建筑藝術的特征有四個方面:形式美、靜態美、動態美、意境美。課堂教學中建筑藝術欣賞方法,一是了解和掌握形式美法則,以審美的態度來欣賞;二是具備一些建筑學知識,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意圖;三是善于發掘作品的文化內涵;四是從整體結構上全面、完整地欣賞藝術作品;五是加強廣泛的藝術修養,掌握各類藝術相通之處。課堂教學中,有限的時間還要用于組織教學,教學任務是主要。如此,建筑藝術的欣賞內容必須有所取舍,以利于組織,發揮高效率。因此,應遵循潛移默化的原則,盡可能不顯現教育的意圖,以便更大效率地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所謂不露痕跡地起到教育目的。根據教學的需要,有時穿插在課堂教學中間跟隨某個知識點之后;有時直接在授課之前,開始上課時介紹;有時在課后和大家談論;更多時候是讓學生自主搜集這些信息,做調查報告,做展板展示,以拓展知識面,提升專業學習的興趣。

從基本層面上講,學生是愛學習的,然而傳統教育模式的打壓策略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加上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海量信息,學生不滿足于枯燥的課堂教學。計算機知識的普及,使學生興趣轉移,從互聯網上接受知識很快,它的優點在于信息多、更新快,問題出現在管理的調整和網絡的安全檢查方面,如一旦解決,則傳統的多教師教育局面將面臨沖擊,教育觀念的更新非常緊迫,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地探索實踐新的教學方法,讓課堂豐富多彩,使學生能接受較多信息。教育調查顯示,教師的人格力量和博聞強記是學生喜愛的重要因素。

因而,建筑藝術欣賞應用于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增加了知識的信息容量,同時,教者再控制好知識點的相互關聯,能有效完善教學環節,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我發現這種建筑欣賞的教學模式的確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學反饋顯示學生課堂上再也不是無所事事,而是積極參與的。

作者:袁順利單位:江蘇省溧水中等專業學

建筑欣賞論文:國內建筑藝術欣賞教育缺失與建構

一、幼兒園“中國建筑藝術欣賞”教育的主要類型要科學地開展

“中國建筑藝術欣賞”活動,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它是幼兒藝術欣賞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此基礎上,還要了解中國建筑藝術的基本類型,并根據幼兒的接受心理和興趣點,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基于研究,筆者認為,中國建筑藝術的形式多樣、造型各異,為了便于活動的開展,下文根據建筑的結構、色彩、裝飾、造型與占據的空間位置等構成的外觀特征與象征意義,依據滿足人們生活居住需要與精神文化需求的屬性,將中國建筑藝術分為園林建筑藝術、宮廷建筑藝術、民居建筑藝術、現代建筑藝術四大類,為幼兒教師組織相關教學活動時提供參考。

(一)“園林建筑藝術欣賞”教育

園林建筑是指建造在園林和城市綠化地段內供人們游憩或觀賞用的建筑。下面以蘇州“拙政園”園林建筑藝術欣賞為例,說明“園林建筑藝術欣賞”教育在不同年齡班應有的不同側重點。小班幼兒:感知拙政園園林建筑藝術造型中視覺藝術的美,喜歡觀看拙政園園林建筑藝術作品,能簡單表達自己欣賞后的感受。中班幼兒:通過欣賞拙政園園林建筑藝術作品,理解拙政園園林建筑藝術的基本組成部分,能簡單表述拙政園園林建筑藝術的特點。大班幼兒:通過欣賞拙政園園林建筑藝術,能夠運用美術技能表現拙政園園林建筑藝術的結構、色彩、造型等。

(二)“宮廷建筑藝術欣賞”教育

宮廷建筑藝術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規模宏大,雄偉壯麗,格局嚴謹,給人強烈的藝術感染。下面以宮廷建筑藝術中“故宮”欣賞為例,說明“宮廷建筑藝術欣賞”教育在幼兒園不同年齡班各有側重。小班幼兒:感知故宮的宏偉,色彩的鮮艷,造型的多樣性,對故宮的各種布局感興趣,喜歡欣賞故宮。中班幼兒:通過觀察與教師的講解,能理解故宮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典型建筑式樣,特點是布局方正整齊,各部分之間對稱、均衡、和諧,感受故宮建筑的藝術美。大班幼兒:在感知、理解故宮特點的基礎上,用涂色、填畫、造型等手段,表現出自己對故宮的感受。

(三)“民居建筑藝術欣賞”教育

民居建筑藝術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是人類最早的、最常見的建筑藝術類型。下面以欣賞“北京四合院”為例,說明在不同年齡班開展“民居建筑藝術欣賞”教育時的側重點。小班幼兒:感知北京四合院布局,對其布局產生興趣,能夠運用動作和表情表達欣賞后的感受。中班幼兒:通過觀察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解對稱建筑藝術的特點,知道東房、西房、南房、北房的名稱和位置。大班幼兒:在感知、理解北京四合院布局的基礎上,能通過動手制作北京四合院的模型,進一步表現自己對傳統民居建筑藝術的認識。

(四)“現代建筑藝術欣賞”教育

現代建筑藝術是指20世紀后建造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建筑。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代表性建筑“鳥巢”為例,它的欣賞活動在不同年齡班有不同的側重點。小班幼兒:感知“鳥巢”的造型美和主要功能,對比感知“鳥巢”與鳥窩的相似點。中班幼兒:通過理解“鳥巢”造型特點,知道其用途和意義,感知“鳥巢”的造型美、色彩美和線條美。大班幼兒:在感知與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繪畫、手工等美術技能進一步表現與表達“鳥巢”建筑的形狀、色彩、結構等,理解“鳥巢”的寓意及其中蘊含的中國現代建筑藝術美。在實施上述類型的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選擇一些代表性建筑物,而且要充分利用本土的優秀建筑資源,讓幼兒到現場觀察和欣賞,進一步感受身邊的建筑藝術美。

二、幼兒園“中國建筑藝術欣賞”教育的實施途徑建議

在了解“中國建筑藝術欣賞”教育的基本類型并確定了欣賞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網絡資源等多種渠道去收集豐富的欣賞資料,供幼兒操作,然后通過以下幾種途徑組織欣賞活動。

(一)在主題活動中系統而靈活地開展

主題活動是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主要實施途徑。在主題活動中應該有“中國建筑藝術欣賞”的一席之地:不僅可以通過集中教學活動開展,也可以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在組織教學活動時,中國建筑藝術欣賞活動不僅出現在藝術領域活動中,也應滲透在健康、社會、科學、語言等領域的活動中。活動的組織方式應以實地參觀考察的方式為主,讓幼兒在多通道參與的欣賞中親身體驗、真切感受到我國建筑藝術中特有的造型、結構、色彩等要素。也可以通過欣賞照片、課件和拼接圖片等方式,了解中國建筑藝術的視覺美,理解中國建筑藝術中造型的鮮明特點和象征性,體驗其中的情感。還可以通過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開展相關教育。比如,在建構區中教師可以投放一些自制的仿中國建筑藝術的活動材料,如畫有飛檐圖案的插塑等,供幼兒自主游戲;在美術區投放畫筆、紙張、顏料等,供幼兒自主表現出對中國建筑藝術的感受;在表演區,可以投放中國建筑藝術模型為舞臺布景,供幼兒戲劇表演時使用;等等。與此同時,在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有計劃、呈系統地安排中國建筑藝術的教育內容,讓幼兒能較為全面地感受到中國建筑藝術的基本構成、突出特點和整體精神風貌,從而循序漸進地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

(二)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滲透

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任教師。通過環境創設這個載體,為幼兒提供一種良好的欣賞環境,幫助幼兒自然地感受和理解中國建筑藝術。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環境創設:一是在幼兒園的建筑裝飾風格上突出中國建筑藝術特色,在造型上呈現中國建筑藝術的元素。比如在園內適宜的地方放置按比例縮放的中國建筑藝術模型。二是在班級的環境創設中,結合主題活動的開展,運用不同風格的中國建筑藝術元素來裝飾中國建筑藝術主題墻,并邀請幼兒參與設計和布置。三是在區域活動中開設中國建筑藝術欣賞區域,特別針對我國多個少數民族建筑藝術模型或圖片進行欣賞,如傣族竹樓、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房、客家圍屋等。

(三)在生活中隨機進行

“中國建筑藝術欣賞教育”還應在幼兒的生活中隨機進行。比如,教師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在外出旅游時,多為幼兒介紹當地的中國建筑藝術。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實地觀察和體驗優秀的中國建筑,感受不同時期中國建筑的特點和美感;也可以與社會聯系,組織幼兒參觀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充分利用幼兒的家庭資源和社區資源,延伸“中國建筑藝術欣賞”課堂。在上述基礎上,教師還要注重整理相關教育經驗,盡快將“中國建筑藝術欣賞”教育融入到當前幼兒園的美術課程中,以進一步豐富幼兒藝術教育的內涵和形式。

作者:王冰 付曉莉 李云霄

建筑欣賞論文:中國古建筑欣賞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云,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中國古建筑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筑外觀上看,每個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墻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筑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有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歷代建筑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筑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中國古建筑的屋頂樣式可有多種。分別代表著一定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特點是前后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又稱五脊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帝王宮殿或剌建寺廟等方能使用;等級次于廡殿頂的是歇山頂,系前后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筑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筑上;等級再次的屋頂主要有懸山頂(只有前后兩個坡面且左右兩端挑出山墻之外)。硬山頂(亦是前后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并不挑出山墻之外)。還有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于一點)等等。所有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無論它是源于古人對杉樹枝形還是對其他自然界物質的模仿。這種藝術性的曲線先陡急后緩曲,形成弧面。不僅受力比直坡面均勻,而且易于屋頂合理的排送雨雪。

從建筑類別上說,中國古建筑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殿堂,宅居廳室,陵寢墓葬及園林建筑等。其中宮殿,寺廟,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與總體布局方式即對稱齊整,主次分明。以一條中軸線將個個封閉四合院落貫束起來,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可以說是地道的儒家風范。唯園林建筑與此迥異,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是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與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國古建筑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前年來一直如此,并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筑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臺,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筑物還采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墻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梁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于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梁承重,墻壁只作間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墻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并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墻壁不承重,墻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于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于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筑,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后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筑的特點之一。

中國古代建筑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筑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中國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等種類。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筑、一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后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后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后為后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余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云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筑的莊嚴雄偉。這類建筑,不論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于禮敬崇高、莊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采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于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筑。這種情況最適宜于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于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采用著,并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筑風貌。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豐富。有的色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色調和諧,純樸淡雅。建筑師根據不同需要和風俗習尚而選擇施用。大凡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筑物多使用對比強烈,色調鮮明的色彩:紅墻黃瓦(或其他顏色的瓦)襯托著綠樹藍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畫,使整個古建筑顯得分外絢麗。在表現中國古建筑藝術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畫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

琉璃瓦是一種非常堅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強,,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磚瓦。琉璃瓦的色澤明快,顏色豐富,有黃、綠、藍、紫、黑、白、紅等等。一般以黃綠藍三色使用較多,并以黃色為最高貴,只用在皇宮、社稷、壇廟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宮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黃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綠色和綠色“剪邊”(鑲邊)。在王府和寺觀,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黃琉璃瓦頂的。清朝雍正時,皇帝特準孔廟可以使用全部黃琉璃瓦,以表示對儒學的獨尊。琉璃瓦件大約可分作四類:一類是筒瓦、板瓦,是用來鋪蓋屋頂的。第二類是脊飾,即屋脊上的裝飾,有大脊上的鴟尾(正吻),垂脊上的垂獸,戧脊上的走獸等,走獸的數目根據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級而決定。明清時期規定,最多的是十一個,最少的是三個,它們的排列是,最前面為騎鶴仙人,然后為龍、鳳、獅子、麒麟、獬豸、天馬……等等。第三類是琉璃磚,用來砌筑墻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類是琉璃貼面花飾,有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種幾何紋樣的圖案,裝飾性很強。

彩畫是中國古建筑中重要的藝術部分。我們今天看見天安門城樓、故宮三大殿以及天壇、頤和園、雍和宮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內外,特別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紅綠彩畫,使這些陰影部分的構件增強了色彩對比,同時使黃綠各色屋頂與下部朱紅柱子門窗之間有一個轉換與過渡,使建筑更覺輝煌絢麗,這實在是一種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畫也有實用和美化兩方面的作用。實用方面是保護木材和墻壁表面。古時候有一種椒房,即是在顏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僅可以保護壁面和梁柱而且還可散發香氣驅蟲。裝飾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內外明快而美觀。彩畫的圖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顏色,并逐漸繪畫各種動植物和圖案花紋,后來逐步走向規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時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時期的彩畫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完全成為圖案化的彩畫,分為和璽(以金色龍鳳為主要題材)、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琢墨、煙琢墨、雄黃玉、雅五墨等,它們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題材來定其等次貴*.另一類是后來才興起的“蘇式彩畫”(蘇指蘇州),它的特點是在梁枋上以大塊面積畫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內繪各種山水、人物、花鳥魚蟲以及各種故事、戲劇題材。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彩畫,如故宮太和殿的柱子以貼金瀝粉纏龍為飾,遵化清東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畫,達到了金碧輝煌登峰造極的地步。

樸素淡雅的色調在中國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園林、寺觀,以潔白的粉墻、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山區民居的土墻、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中國古建筑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筑物里面或兩旁或前后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筑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中國古建筑在建筑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辟的理論與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筑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建筑中有一種講究陰陽五行的“堪輿”之學,也就是看風水之學,其中雖然夾雜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鑒之處。特別是其中講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例如《管子》論述選擇都城條件時就強調,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澇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區城鎮、城堡、村莊、寺觀、園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隨著山形地勢起伏轉折,高低錯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邊的建筑物必然隨著港灣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歷代陵墓尤其重視地形環境。所謂的“龍脈”即考慮到周圍數里、數十里,甚至數百里范圍的地形、風水。園林更是綜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藝術,景隨時換,步移景轉。對園內外環境的關系,相互配合最為講求。“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明計成《園冶》一書中專門有“借景”一章。他說:“園林巧于因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把園外遠處的山峰岡巒、樓閣塔影以至山林樹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園內成景。景與景之間,也相互為借,隔院樓臺,出墻紅杏都可相互借用,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綜合上述,中國古建筑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給我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建筑欣賞論文:中國古代建筑欣賞

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綿綿五千年的風波歷史,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特色。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等。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它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是我們的文化瑰寶。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 建筑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綿綿五千年的風波歷史,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的沉淀,不僅僅凝聚在優雅詩詞歌賦和動人心弦的歷史故事中,更多的是存在于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的地方。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等。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云,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后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這種結構,之所以會如此久的存在于我國,大體是因為古代木材資源豐富,木材做的防震。而用石頭砌墻,需要很好的黏合劑,而且材料難求,這個在古代而言要有相當的財力和物理的,一般人家都是沒這個奢望的。

與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國古建筑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千年來一直如此,并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筑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臺,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筑物還采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中國古代建筑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筑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筑、一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后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后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后為后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余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云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筑的莊嚴雄偉。這類建筑,不論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于禮敬崇高、莊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采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于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筑。這種情況最適宜于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于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采用著,并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筑風貌。

中國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筑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于建筑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筑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采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于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豐富多彩,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于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雕飾是中國古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墻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筑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臺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筑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中國古建筑在建筑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辟的理論與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筑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建筑中有一種講究陰陽五行的“堪輿”之學,也就是看風水之學,其中雖然夾雜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鑒之處。特別是其中講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例如《管子》論述選擇都城條件時就強調,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澇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區城鎮、城堡、村莊、寺觀、園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隨著山形地勢起伏轉折,高低錯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邊的建筑物必然隨著港灣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歷代陵墓尤其重視地形環境。所謂的“龍脈”即考慮到周圍數里、數十里,甚至數百里范圍的地形、風水。園林更是綜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藝術,景隨時換,步移景轉。對園內外環境的關系,相互配合最為講求。“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明計成《園冶》一書中專門有“借景”一章。他說:“園林巧于因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把園外遠處的山峰岡巒、樓閣塔影以至山林樹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園內成景。景與景之間,也相互為借,隔院樓臺,出墻紅杏都可相互借用,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中國古代建筑,不僅僅是為了居住而已,它還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現狀和文化習俗。在中國奴隸社會早期,服務對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僅在規模上有差別,還有諸如使用夯土起臺,石灰抹面裝飾等區別。這種差別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級制度的發生。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倫理思想是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它一直是中國文化總體取向的依據,其仁義禮制思想為歷代統治者所倚重和利用,成為指導國家社會生活和行為的準則。這一點在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明顯的表現在建筑的禮制化上。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統治者都以建立的禮制為規矩準繩,當然建筑也不例外。等級森嚴,一絲不茍,這樣以禮制等級為依據,就不難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如何產生的了。建筑本身的結構和形象被人們與政治和人倫規范聯系起來,并認為這是本于天道的,因此,建筑等級制度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建筑的“內在”要求,不可違背。這就是由文化而發展來的建筑學,禮制的影響,使得中國古代的建筑除了在結構,布局,裝飾上具有別具一格的特色。大到故宮,園林甚至是陵墓,小道居民的住宅都有這些文化的烙印。

綜合上述,中國古建筑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給我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是我們現代人學習借鑒的一部百科全書, 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們不僅僅要保護好它,更要以此為基礎,使得我們的建筑學更上一層樓。

建筑欣賞論文:中國古代建筑欣賞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建立在城市之中,這些建筑猶如一道人工風景般映入我們的眼中,讓我們對其產生不同的聯想。建筑是空間的藝術,環境的藝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建筑始終保持了其自身的獨特性格。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是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以及自然觀的深刻體現。

[關鍵詞]對稱美 布局 形象美

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在許多方面,而中國古代的建筑更是讓古今中外對其嘆為觀止。其規模浩大、形象曼妙。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觀賞中國的古代建筑,感受中國古人的智慧。

一、中國古代建筑的對稱美

對稱美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一,我國古代很多事物都體現了對稱美這一思想,例如女眷的發飾,窗戶上的剪紙。同樣對稱美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我國古代建筑中,對稱無處不在。建筑是一代人生活習慣和思想的沿襲,所以我國古代建筑也深受宗教思想、文化教育等影響。道家的中庸思想在我國古代建筑中的到了很好詮釋,其具體思想就體現在古代建筑的對稱美上。

二、中國古代建筑與自然景色的天然合一

在科技還不發達的古代,淳樸的古人只能用迷信解釋那些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因此,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在我國古代的建筑中,有很多與天最接近的古建筑的傳說,如:云頂天空,蓬萊仙道等。事實上,也確實有很多建筑建到了離天空很近。例如布達拉宮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布達拉宮是13層宮殿建筑,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筑群。它的地理位置是古時候燃煙較少的西藏,而且它確實做到了“與天同高”,給人一種天空的假象。

我國古代建筑與自然的天然合一還體現在許多其它的方面。例如:我國古代的皇宮里都有御花園,而許多南方的園林小院里也有自己的后花園、假山、魚塘等。

三、庭院式組群布局

中國建筑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這些建筑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的追求,這些建筑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與歐洲等其他建筑體系建筑個體的體形體量、外向性格的強烈對比等有明顯差別。

在古代中國,封建思想牢固,有“長幼有序,內外有別”思想意識,所以古代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這種庭院的建筑方式體現了古人門第思想深固,另外這種庭院結構也能體現當時庭院主人的家世如何。一般情況下,庭院的規模和庭院主人的財勢官力是成正比的。這也就有了古語“庭院深深深幾許”,“侯門一入深似海”。

這種錯落有致的院落結構不僅加深了古人之間的門第思想,而且也給我們后人今天參觀留下了幾許神秘色彩。

此外,我國還保留了一些老北京四合院的房屋。這也四合院也體現了古人庭院式組群布局建筑。古人不僅愛將生前居住的地方建成庭院式結構,考察很多官宦人家的墓地,很多也是“庭院式”結構的,古墓中主墓是墓主人的死后棲息所,而除主墓外還有好多墳墓在古墓中,這些墳墓構成一個“庭院式”結構,把親人死后也可以聯系在一起,也體現了古人生死相依,封建迷信。

四、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中國古人無疑是最有想象力的。我國古代的建筑多半是以牛馬蛇神之類的動物作為依托來建筑的,在我國許多古樓之中,有很多房梁,支柱等建筑上都有龍鳳的雕刻,讓人望而生畏。而古樓的樓頂四周也多以神獸動物來裝飾,給人一種威嚴感。

而中國古代的石獅應該是中外顯著的標志之一。石獅多半放在古代權威人家的門口“看家”,讓對主人有非分之想的小人望而卻步。同樣,石獅高大威猛,目光兇狠,給人一種威嚴感,象征主人的財力與權勢。是家里、門第雄厚的代表。

《紅樓夢》中賈府無疑是當時最為有實力的家庭之一,而大觀園的門面上也同樣矗立著兩個石獅,象征著賈府的勢力。

此外,中國古代的建筑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不過,古代建筑在用色方面也是有階級之分的。不是每種顏色都是可以隨便運用的。即便如此,我國古代的建筑無不體現了一種大氣、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尤其是在佛門之地、皇宮貴族的應用,讓人看后無不感慨天朝的壯觀,浮想聯翩。

五、古代建筑與“風水”的結合

風水之說也是起源中國,并且可以說是流傳至今,在現在,我們很多家庭蓋房子還會找風水先生算上一掛。而在中國古代,由于古人對封建迷信的依賴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所建建筑每一處都有風水之說。尤其是國都選址,皇陵建造,無不是“風水寶地”。古人崇尚“天時、地利、人和”,而這里的風水就是講的“地利”,而風水寶地之處多是高山多水之處。先不說這些地方是否真是風水寶地,但是這些遠離塵世的地方多少可以使人心靈沉靜,是佛家陵墓的首選之處。也可謂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風水寶地了。

傳統風水學所追求的美,是自然的美。風水所說不需要雕飾,只需要選擇。在選擇風水寶地時,我們首先應當注重地勢的“美”與“惡”,與此同時,風水之說以天然的美為最好。這種天然美,就是井然有序的和諧。

其次傳統風水學說追求的美,就是整體的美,而并非零散的、支離破碎的美, 這種整體美,就是有機統一的和諧。和諧美,首先是體現在人為建筑與周圍大自然上的和諧統一,而在這個前提之下再追求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和諧美。 這種和諧,又和古人中庸的思想和為一體了。

六、總結

建筑的歷史美,主要是體現在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建筑上。我們人類的每個時代,均是用它所有的技術來創造建筑。而那些被歷史遺留下來的建筑,有它存在的理由,也有被我們欣賞的道理。

建筑欣賞論文:建筑學中外美術欣賞課教學內容初探

一、社會背景

在藝術史上,把古希臘羅馬之后到文藝復興之前的歷史稱為中世紀。在時間跨度上是指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15世紀的歐洲歷史,對于不同的國家,由于歷史、政治和社會狀況的不同,時間劃分也不相同。一般認為,歐洲中世紀在社會制度上屬于封建社會,而在中國,封建社會早在戰國時代就開始了。歐洲中世紀存在著世俗和教會兩種等級制度,國王把大部分土地封給大封建主,如公爵、伯爵、侯爵,后者把部分土地封給中等封建主,如子爵和男爵,中等封建主再把土地封給最低的封建主騎士。上一級是下一級的封主,下一級是上一級的封臣。天主教會也按等級分為教皇、紅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助祭、副助祭,這就是教階制。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完全被排斥在封建等級制之外。城市市民被稱為第三等級,政治上也處于無權的狀態。在中國,許多人誤以為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是不同的宗教,而事實上它們都屬于統一的基督教Christianity,只是由于具體儀規不同和基督教特殊的歷史而分為三個教派。基督教在中世紀消滅了所有的異教,基督教以外的任何宗教都被視為異端。在藝術史上,最能體現基督教思想的自然是教堂和與教堂相聯系的各種作品(包括祭壇畫和雕塑)。

二、教堂實例

基督教是由猶太教分化而來,產生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耶穌的門徒把基督教傳播到羅馬帝國,起先基督教是下層人民群眾信仰的宗教,羅馬帝國統治者擔心人數日益增多的基督徒會威脅到帝國的統治,對基督徒采取迫害的政策。后來許多中上層人士直至皇室成員都相信了基督教,君士坦丁皇帝終于在公元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教,380年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從此教堂在歐洲大陸廣泛建立,成為歐洲文化的重要代表。

(一)圣索非亞大教堂。

圣索非亞大教堂(Sophia Cathedral)建于公元532—537年,平面接近方形,東西長77米,南北長71.7米。前方有一座三面圍以柱廊的院子。中央大廳上方覆蓋著大穹頂,穹頂距地面55米。建筑師采用了一套穹頂體系支撐巨大的穹頂:正中高懸在上的是直徑33米、高15米的半球形穹隆,由40根拱肋構成,下接一個鼓座,在四角通過一種叫做“帆拱”的三角形拱體把圓形過度到方形平面,架在四角各一個南北長18.3米、東西7.6米寬的巨大半穹頂上,以抵擋大穹頂的南北側推力。大穹頂的側推力在東、西兩側各由一個半穹頂承受,半穹頂的側推力又由其拱角上較小的次一級半穹頂和墩座傳遞出去。在中央穹頂下面的鼓座上,開著一圈采光窗,從下仰望,大穹頂仿佛漂浮在半空中。墩座和墻體用白、綠、黑、紅等彩色大理石貼面,組成圖案,兩側巨墩之間有上下兩層列柱,柱身呈深紅或暗綠色。柱頭白色,上貼金箔。穹頂和拱頂以及地面用馬賽克裝飾。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土耳其人把圣索非亞大教堂也改為伊斯蘭教清真寺,在教堂外面四角增加了四個尖塔,內部也增加了伊斯蘭教箴言裝飾。拜占庭建筑在俄國、東歐得到廣泛傳播。拜占庭建筑在集中式基礎上又發展出平面十字形教堂,十字的四臂等長,稱為“希臘十字”。在十字的每一個臂上都升起一座穹頂,與中央大穹頂相呼應。

(二)巴黎圣母院。

基督教神學的秩序感在建筑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在“巴西里卡”的基礎上出現了早期基督教建筑和羅馬式建筑,后來又出現了哥特式(Gothic)教堂。

哥特教堂首先在法國出現,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是其第一個成熟的作品,這種風格后來逐漸普及到全歐洲。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1320年竣工。巴黎圣母院平面上屬于“拉丁十字”(和“希臘十字”相對,縱臂長,橫臂短)。整個教堂全長130米,寬47米,中部堂頂高35米。全部建筑用石頭砌成。正立面按常規向西,進門后是長達127米的中廳和左右兩條側廊,十字交點以東是祭壇、三面圍繞祭壇呈半圓的回廊和廊外隔成一間間的祈禱室。正立面是典型的哥特式雙塔結構,分三層:底層有內凹的三座尖拱券門,拱券門內側層層后退,下部布滿雕像,上部是層層線腳,被稱為“透視門”。右側“圣安娜門”的中柱上雕有公元5世紀時巴黎主教圣馬塞爾的像,拱肩是圣母和兩位天使,兩旁是莫里斯·德·蘇里主教和路易七世的雕像。中門表現內容為“最后的審判”,中柱上是耶酥在世界末日審判每個人的場景:一邊是升入天堂的靈魂,一邊是被推入地獄的罪人。左側的“圣母門”是三門洞中最精美的,中柱上雕有圣母和圣嬰像,拱肩部分表現的是圣母生平。哥特教堂的特點是垂直感強,整個建筑有一種向上的動感。巴黎圣母院屬于早期哥特建筑,到后來,哥特教堂更加強調向上的動勢。在巴黎圣母院內部,中廳的寬度是12.5米,高度卻達到30多米,上面交織著尖聳的肋拱。教堂后部在十字交點上是尖細的高塔,高達90米。橫軸向左右伸出側廳,立面上也有尖拱和圓形花窗。在教堂外面側部還有凌空的扶壁支撐教堂。

哥特式教堂主要在法國、德國等北部歐洲國家流行。歐洲有一種說法,認為那些又高又直的哥特尖塔正是北歐森林的再現。在南歐的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不太突出,開始得也比較晚。1385年動工,建了500年才完成的米蘭大教堂是其著名代表。“哥特”(Gothic)一詞是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它的貶稱,意義與“野蠻”相近,但在藝術和建筑史上,它卻逐漸成為了經典的象征。

建筑欣賞論文:中國園林建筑欣賞與設計

摘 要:我國園林建筑歷史悠久,類型多姿多彩,不僅有豐富的美學價值,也能為人提供方便。常見的園林建筑有亭、廳、樓、閣、廊等,其中以亭最為典型,亭不僅是園林設計中的重要建筑點綴,也是我國文化的重要元素,高處建亭可俯覽全景,深林置亭可如詩如畫,臨水筑亭可相映成趣。亭是我國園林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美令人贊賞,其設計理念亦值得探討。

關鍵詞:園林;建筑;亭

1 中國園林亭欣賞

亭是園林中頗為活潑的審美因素,她作為園林建筑中的建筑小品之一,其本身是一種藝術,同時又是審美的出發點,“江山無限景,全聚一亭中”,園林亭的美包含了其建筑本身、園林環境以及整體的文化內涵,“中國建筑之美為群屋之聯絡美,非一屋之形狀美也。”其美是多角度的,也是無窮的。

我國園林亭的美往往是虛與實的結合,是一種含蓄的美,飽含了濃烈的古典文化意蘊,所謂的"實"指的就是園林亭本身,她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有著自身阿娜多姿的美,而所謂的“虛”則是與園林相互輝映所營造出的美的意境,虛實結合,虛實相生。而設計師們所期待的就是讓變幻多姿的實體亭來獲取無限美的意境。

我國園林亭大多選用木質材料,因為木質材料建筑的園林亭往往能與自然融為一體,讓人感覺到大自然的親近,這種設計也正體現了樸素的宇宙觀,而亭的屋頂也是亭整體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形狀則富于變化,有簡單的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常見的六角形、八角形,還有靈活的圓形、扇形等,如八角的塔影亭給人以穩重壯實的美感,圓形的笠亭給人以溫暖和諧的美感,等等,其形狀的變化體現著人設計理念的靈活以及大自然的豐富和包容千萬景象。

隨著時代的發展,園林亭也得以不斷發展,增添了不少的元素和創新,園林亭的裝飾也呈現出各種風格,包括材料的運用以及色彩的處理等等,而在當代,園林亭的建造往往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尊重生態環境,同時還兼顧其地域特色以及園林所能帶動的輻射區內的經濟。

2 園林亭設計

園林建筑的設計主要體現在造型、布局、空間處理等方面,不同的設計給人的感覺千差萬別,類似的亭子建筑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能就是不同的韻味,而相同的環境中擺放不同類別的亭子也有可能一個是敗筆而另一個可能就是創舉了,所以,園林亭的選址一定要細細斟酌。園林亭選址與組景構思是分不開的,設計師必須要讓設計的亭子與周圍環境相融合,構成和諧統一的整體,而且還要充分考慮建亭處的地理因素對亭的影響,在保證美觀的同時,還必須保證建筑的質量,可謂內外兼修,園林設計師經常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園林的地理優勢,增添優美的風景。根據具體環境進行分析,平地筑亭往往選擇道路交叉口或路旁的蔭涼之處,這種亭子不僅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還能為游客提供方便,還能作為標志,指引游客;山頂或山腰建亭也非常普遍,比如疊彩山的游覽就是從亭子開始,行至半山腰又添置一亭,供游客駐足欣賞,待登上山頂,亭子又如終點,站在亭中,近處遠處的景色盡收眼底,而游客身處的亭也成為了美景中的一部分,山中建亭不僅能方便游客游覽,為游客提供絕佳的視角。

根據園林環境選定亭址,下一步就該深入研究亭本身的構造以及布局,使之與具體環境能融為一體。園林亭的平面結構往往比較簡單,基本都是選擇比較規則的幾何形體,其構造除主體構架的柱子、亭頂、欄桿、座椅之外,通常還會有桌子、碑匾等等,亭的入口普遍會選擇穿過式設計,一個或者兩個入口將人引入小亭。而亭屋頂的設計對于整個亭以及園林來說都很重要,因而其設計風格往往也比較多變,有三重檐、歇山、盔頂、平頂等等,強調自然野趣意境的園林亭,其材料多選用松、竹、棕櫚等結構或木結構,甚至是茅草頂也可以用來突出自然野趣的風格,也有仿歐洲古典、伊斯蘭等具有不同地域風情的亭屋頂,其柔美的線條給人不一樣的感受,為人營造出童話般的意境,但也不會顯得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同時,園林亭的裝飾也不能忽視,這些細節的設計不僅能體現出設計的精致,還能給人帶來很溫馨的感覺,比如淡雅的掛落能給人柔和之美,而精致的花格設計則能給人如詩如畫般的感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以及藝術的延伸,現代化的園林亭的設計在尊重其文化的基礎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提倡”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態以及”回歸文化,人文合一“的人文生態原則,要求園林的設計更多地與城市生活相融,提高人們的生活享受,因而,城市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園林以及園林亭,其設計往往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一種新的園林亭設計理念。

建筑欣賞論文:關于中外建筑欣賞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摘 要】 高職類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有個相同的特點,學生在上課時一味的追求軟件的技術運用,而設計的作品總感覺在設計上美感不足。原因是很多學生沒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者是學生的審美能力不行。學校開設一些基礎類課程,如素描、色彩、欣賞課等課程似乎是在給學生打基礎,但實際的教學中,課程的結構和學生之后的設計聯系不緊密。教學時經常是非常枯燥地講解圖片,這也成為這類課程一個很大的誤區。在此對中外建筑欣賞課程進行了以下幾點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法,以期對課堂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建筑賞析 教學設計 教學改革

眾所周知,藝術講求審美和精神,技術針對實用和物質。但是無論如何,藝術和技術都要結合才起作用。在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藝術設計類專業,其中藝術欣賞類課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課程,如:藝術概論、中外設計欣賞、建筑賞析等課程。老師上課的形式以講授為主,學生沒有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學習只是停留在簡單地被告知上。卻忘記上這門課程的真正目的是:通過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把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而大多數課堂教學中卻忽略了這些,迷失了教學的方向。筆者在幾年的教學工作過程中,通過課堂教學改革,總結出了以下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法。

1 明確教學目標和課程目的

高職藝術設計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強調動手能力,培養懂藝術設計觀念的操作能手。但很學生在非常熟練地使用一些軟件操作上做出來的作業總不盡如人意,其實就是忽略了基本美術知識的加強。以中外建筑賞析這門課程為例子,首先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學習此課程的目的。本課程旨在使學生通過中外建筑賞析,了解國內外著名建筑,從這些建筑中讓學生體會到各種建筑之美,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老師的講授對建筑審美有所感悟,課外學生通過閱讀去了解更多的建筑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和鑒賞能力。為后續將要開設的關于設計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做準備。比如:在欣賞作品的時候,需要從不同方面去考慮:材質、結構、構架、環境、技巧等,并且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課堂中應多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感悟,不應簡單的滿足于對表象的了解,學生只有對一個作品有了自己的感悟,知識才能升華成靈感,才更容易將其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去。學生了解了課程的目的,學習起來將更有動力,有方向。

2 課程的教學結構應辟新路

這里所說的教學結構應辟新路,并不是舍棄傳統,傳統的教學方式所講授的建筑欣賞給人的感覺是老師知識豐富而學生孤陋寡聞,課程上完后寫一篇論文草草了課。傳統的建筑欣賞課,大多老師都是按照歷史的發展去計劃上課的內容。上完課程之后留下在學生的腦海里的卻是很多歷史標志性的時間,建筑大師的名字,忽略了藝術設計學生真正要走的方向。那么課程的目的是什么呢?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重點應該是在短短的課程中如何得到“啟發”,如何去挖掘建筑中的精髓。所以作為建筑欣賞的教學不能再用老模式去講授課程。以下是我對該門課程的結構的理解。整個課程結構分兩部分:認識建筑藝術和體驗建筑藝術。課程根據學生專業可以選擇性學習。如室內設計方向學生,根據課時我們可以只學習體驗建筑藝術這部分,這部主要包括:民居建筑、園林建筑、宮殿建筑、宗教建筑。著重點可以放在各種建筑的特色上,這主要是為了能為學生以后的設計增加設計靈感。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內容結構圖

3 教學中應該要教學互相促進

時代在發展,城市生活的快節奏,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1]學習藝術也是一種提高個人精神情操的行為,它可以使人們在繁忙的工作后放下疲憊的身軀,感受身邊美好的事物。但在藝術作品教學中怎樣讓學生去思考藝術的內涵,領略作品的精髓,并探索新的藝術之路呢?我們以蘇州園林和蘇州新博物館為例。蘇州園林充分體現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設計構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筑,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都市內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山林”。蘇州新博物館設計者設計大師貝聿銘的祖籍是蘇州,對于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貝聿銘設計博物館新館,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在學生學習《園林建筑》這一章節時,我們可以把園林建筑與蘇州新博物館聯系起來分析,分析他們的傳承與發展。如果去枯燥的講解蘇州園林,學生可能很難領會園林的巧奪天工。但把當今的新博物館和蘇州園林聯系起來去思考,這也許能給學生更多的啟迪。如圖2所示。

圖2蘇州園林與蘇州新博物館

綜上所述,在進行藝術設計時不需要理論去左右設計,太注重理論,將把我們的設計限定在一個框框之內。在平時的教學課程中,首先要告知學生的是課程的學習意義,讓學生知道學習本門課程的目的。其次,舊的教學結構需要更新,用更好的方式去啟迪學生發現美。最后,教學中應該要教學互相促進,知識不是孤立存在,傳承與發展也是我們在設計中經常用到的。在課堂的內容的編排上要多引導學生去感悟美,引領他們去發現美、實現美,這才是課程的真諦。

建筑欣賞論文:中學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的欣賞

有人說建筑是首凝固的詩,其實建筑比詩更華美,更厚重,更感人至深。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這就使得中國古代建筑種類多樣,異彩紛呈,別具特色。在高中欣賞課中也有對中國古代建筑的欣賞內容,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古代建筑,能體會和感受建筑的內在美,這是任課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們對中國古代建筑感興趣,筆者嘗試了以下方法。

一、縮短古代建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興趣

現代社會是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新穎的建筑藝術作品羅列在我們眼前,學生往往受其影響,更愿意多了解現代建筑,而忽視了我國獨特的古代建筑。而這恰恰是我國建筑的根本,是不能忘卻的記憶。應該如何引起學生興趣呢?筆者覺得精彩的開頭很重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能使人眼前一亮,能成為課堂的“點金之筆”。精心設計的導入過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離散的自由思維狀態引導到教學中來,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建筑與我們的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視覺沖擊力很強的畫面來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皇權的象征――宮殿建筑》一課時,筆者播放了一段故宮的全景視頻。這段視頻的拍攝角度比較特別,在一分多鐘的背景音樂中,畫面從北往南俯瞰著故宮,極具震撼力的場面,讓人不禁感嘆故宮的龐大與威嚴。視頻同時也勾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覺得自己原來對故宮還是知之甚少的,因而自然而然地有了想去了解的欲望。

二、嚴謹的教學結構,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否就看教學過程是否嚴謹有序。關于中國古代建筑知識,我們可以從建筑的布局等方面去欣賞,從而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識,學習欣賞古代建筑的方法。中國古建筑例如住宅、宮殿等,在布局上有一些相似的規律。它們大多由若干個庭院組成。一般來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家中主要人物,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古人所說的“侯門深似海”就很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

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特性,筆者就舉故宮建筑為例。北京故宮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具有代表性。故宮建筑大家都比較熟悉,有些學生還去過故宮,于是筆者就請去過的學生回憶一下,在瀏覽故宮時都參觀了哪些地方,然后在故宮俯視圖上指出這些建筑的位置,嘗試讓學生總結參觀地點的規律。學生很快發現,原來大家幾乎都是沿著一根直線行走的,從前到后參觀了這條直線上的建筑。配合圖片瀏覽,學生得出結論,故宮建筑是沿中軸線左右對稱的,重要的建筑就放在這條中軸線上。然后觀看一段簡短的視頻,讓學生從幾張建筑照片中看哪種布局與故宮相似。大家都認為四合院的布局與其最為相似。這也就說明了故宮的布局是一種庭院式的布局,是一層套一層的。

通過圖片瀏覽,學生能感受到故宮建筑的布局是對稱的,而且是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同時也體會到了中國古代建筑獨特的藝術魅力。就像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筑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古建筑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體驗中國古代建筑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古典園林與我們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學生也都游覽過古典園林,讓學生用所學的分析中國古代建筑的方法去分析古典園林,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用分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既增強了相互間的合作能力,又在無形中融入課堂內容的學習中,課堂氣氛十分融洽。

這樣的學習方式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學習小組都很積極地去尋找關于園林的材料,并配合PPT講解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從PPT展示的過程中看到了學生對于園林藝術的獨特見解,每個小組重點分析的內容都不一樣,正好形成了知識的互補。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興致很高,在搜集整理制作的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有了自己展示特長的機會,在快樂中學習,這是最棒的學習狀態。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人類歷史上的那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就如一座座高峰,我們要定期登上這些山峰去看一看,去呼吸新鮮空氣去汲取營養,然后我們才能神清氣爽地下山,勇敢地投入生活。”對高中學生來說,更加要注重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熏陶,讓他們學會欣賞分析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體會建筑藝術的美感,汲取古典藝術的精華,從而更加熱愛中國的民族藝術,將中國的偉大文明傳承下去。

建筑欣賞論文:建筑審美欣賞中的意象重建

摘要:建筑既是實用的,也是藝術的,而藝術是要通過審美欣賞才能獲得的。在建筑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意象重建,它同時也是建筑審美欣賞的核心。本文從文學的美學角度,著重分析研究了在建筑審美欣賞中意象重建的作用和欣賞過程中領略的不同層次,由外及內,由里觸及建筑欣賞中人物相融的最高境界,以期提高建筑欣賞的品位與水平。

關鍵詞:建筑;審美欣賞;意象重建

建筑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是人們用泥土、磚、瓦、石材、木材、鋼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構成的一種供人類居住和使用的空間,如住宅、橋梁、體育館、窯洞、水塔、寺廟等等。廣義上來講,景觀、園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在西方,建筑素有“凝固的音樂”與“石頭史書”的稱譽。古羅馬建筑家維特魯耶的經典名作《建筑十書》提出了建筑的三個標準:堅固、實用、美觀,這三個標準一直影響著后世對建筑的認識和發展。

建筑物只是堅固、耐用卻不美觀,那它只能是滿足功能的房子。只有具備了實用和審美兩重性的建筑物才可稱為“建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建筑藝術。建筑具有獨特的審美,因而對建筑藝術的欣賞就要從領略建筑藝術欣賞內在的審美規律出發,探索建筑欣賞的內核——意象重建。

意象是一個內容豐富、結構復雜的系統,所謂“意”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的意向、意欲和表達的思想情感、藝術追求等,而“象”則指人們通過想象創造出來的,能為感官直接感受、知覺、體驗到的非現實的表象。意象是人與世界的交流融合中生成的精神品,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存在和一個審美表象系統(包括仿象、興象、喻象與抽象),經過物態化和物化構造生成的現實的藝術品。

為什么在欣賞建筑藝術時要進行意象重建?這是因為意象在建筑創造和建筑欣賞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創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而欣賞建筑藝術依然是意象生成的過程。在建筑物起始的構建及建造過程中,設計師及建造者們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依據自己的理念、思想、精神、情感意象傾注融灌于建筑中,在建筑物中無不打下建造設計者的精神世界與藝術追求的意象烙印。而審美欣賞者站在創作者的肩上欣賞建筑,在接受創造者原有意象的同時,也在重建擴展著自己對建筑的新意象。雖然這種建筑欣賞生成意象的契機來源于已有建筑藝術品,受其外觀和內涵的暗示與引導,重建的意象不會完全脫離原有意象,重建一個與原有意象毫無任何關系的意象,但這種意象的生成不是簡單的重復或復制,不可能完全獲得建造者創作的原始創意,而是欣賞者對建筑能動的產生意欲、情感、想象,重建著一個與原創意既有相通,又有區別的新的建筑意象世界,這一意象世界的生成是建筑欣賞的核心,其實質就是建筑藝術欣賞的意象重建。

建筑意象的重建,對于不同時代、不同環境和不同的人所生成的意象也不盡相同。從古至今,眾多名人名家、文人墨客和欣賞者住足在建筑成果前,在贊嘆中流連忘返,留下了無盡意象世界的千古絕唱。如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它最早出現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歷代王朝都進行過多次擴建與修繕,主要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把其作為城堡防御匈奴、東胡的南下掠奪,其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而隨著朝代的更迭,長城的防御功能逐漸弱化,賦予它更多的內涵是中華民族智慧與聰明的象征。由于它多建于群山之顛和逶迤的險山峻嶺中,為欣賞者留下豐富的意象世界。曾寫道“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和“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等大氣磅薄的詩句。而今,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成為向世人開放的游覽圣地。在穿越歷史的金戈鐵馬和崢嶸歲月的空間中,游覽者尋找著古人建造者的足跡,感嘆著先人們偉大的創舉,生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意象。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嗟嘆道:“在這里,我們要對中華文明表示極大的崇敬,在悠久的歷史面前,我們的時間太短暫了。”從單純的軍事作用,到成為一個民族的象征,再到對歷史感嘆的變化中,對長城的審美欣賞中所生成的意象,充分反映了建筑審美欣賞中意象的重建過程。

即使在今天,建筑欣賞的意象重建也無處不在,如當今流行的以“懷舊”為特征的新型審美需求,在許多地區成為時尚,如北京、上海等地區的一些老軍工企業、鋼鐵廠、紡織公司等廢舊廠房和設施,在工廠旅游、產業觀光、藝術工廠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建筑設計師們以新的視角重新定位、重新挖掘和重新改造,對這些老廠房和舊設施在實用功能、保護資源、歷史文化方面,從表現形式到建筑內涵重建意象,讓游人在留戀建筑原有創意的同時,對新創意也倍加欣賞,使老企業煥發了新的生命力與青春,也提升了建筑藝術的審美欣賞水平。

優秀的建筑藝術,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的欣賞者有著不同的意義。建筑藝術的欣賞,不是重建意象一蹴而就,對于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群體,它是一個開放的無終極結果的過程。欣賞者對建筑藝術產生審美的感受也是一個多重結構,它是由外到內,由表及里,不斷升華的審美感受,是從孕育到朦朧再到清晰的心理變化的階段性過程。因此,在建筑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對建筑審美意象生成各個層次的理解和把握,要細致入微的探尋這一精神層面在建筑意象生成過程的三個階段。

一、建筑立面須突出觀察

觀察是欣賞者透過藝術的形式符號在直觀層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對于建筑作品,欣賞者最初接觸時,首先看到的是由物質材料堆成的建筑外觀,通過建筑的名稱、實用功能及所處空間,對建筑外部形體有一個最初直觀的了解,通過建筑的線、面、造型、體量、排列、色彩等獨特的藝術抽象語言,欣賞者開始感覺到其背后隱含的或歷史、或文化、或地域等方面的意義,從意識上初步有了一個不太完整或是粗淺的意象,或多或少的能夠感覺到建筑外表所體現的直觀上的美。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朦朧之美,對于不熟悉的建筑作品,欣賞者憑借自身的藝術敏感力,來感受這種似有似無潛意識中的朦朧之美,但這種對建筑的感受畢竟是淺顯的,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理狀態,有些欣賞者甚至沒有感覺到建筑的這一朦朧之美,尤其是在一些建筑作品中,表現出的思想意義非常隱喻或隱晦,欣賞者對表現出的某種宗教、非現實流派、地域文化等缺乏了解和熟悉,如建筑上的后現代主義、新現代主義一些“光亮派”、“銀色派”、“高技派”等,其創造的意象就不是普通欣賞者所能體會到的。

建筑欣賞論文:古建筑欣賞

中國古建筑的屋頂樣式可有多種。分別代表著一定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特點是前后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又稱五脊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帝王宮殿或剌建寺廟等方能使用;等級次于廡殿頂的是歇山頂,系前后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筑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筑上;等級再次的屋頂主要有懸山頂(只有前后兩個坡面且左右兩端挑出山墻之外)。硬山頂(亦是前后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并不挑出山墻之外)。還有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于一點)等等。所有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無論它是源于古人對杉樹枝形還是對其他自然界物質的模仿。這種藝術性的曲線先陡急后緩曲,形成弧面。不僅受力比直坡面均勻,而且易于屋頂合理的排送雨雪。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云,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中國古建筑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筑外觀上看,每個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墻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筑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有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歷代建筑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筑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從建筑類別上說,中國古建筑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殿堂,宅居廳室,陵寢墓葬及園林建筑等。其中宮殿,寺廟,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與總體布局方式即對稱齊整,主次分明。以一條中軸線將個個封閉四合院落貫束起來,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可以說是地道的儒家風范。唯園林建筑與此迥異,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是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與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國古建筑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前年來一直如此,并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筑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臺,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筑物還采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墻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梁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于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梁承重,墻壁只作間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墻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并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墻壁不承重,墻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于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于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筑,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后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筑的特點之一。

中國古代建筑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筑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中國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等種類。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筑、一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后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后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后為后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余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云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筑的莊嚴雄偉。這類建筑,不論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于禮敬崇高、莊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采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于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筑。這種情況最適宜于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于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采用著,并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筑風貌。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豐富。有的色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色調和諧,純樸淡雅。建筑師根據不同需要和風俗習尚而選擇施用。大凡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筑物多使用對比強烈,色調鮮明的色彩:紅墻黃瓦(或其他顏色的瓦)襯托著綠樹藍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畫,使整個古建筑顯得分外絢麗。在表現中國古建筑藝術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畫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

琉璃瓦是一種非常堅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強,,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磚瓦。琉璃瓦的色澤明快,顏色豐富,有黃、綠、藍、紫、黑、白、紅等等。一般以黃綠藍三色使用較多,并以黃色為最高貴,只用在皇宮、社稷、壇廟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宮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黃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綠色和綠色“剪邊”(鑲邊)。在王府和寺觀,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黃琉璃瓦頂的。清朝雍正時,皇帝特準孔廟可以使用全部黃琉璃瓦,以表示對儒學的獨尊。琉璃瓦件大約可分作四類:一類是筒瓦、板瓦,是用來鋪蓋屋頂的。第二類是脊飾,即屋脊上的裝飾,有大脊上的鴟尾(正吻),垂脊上的垂獸,戧脊上的走獸等,走獸的數目根據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級而決定。明清時期規定,最多的是十一個,最少的是三個,它們的排列是,最前面為騎鶴仙人,然后為龍、鳳、獅子、麒麟、獬豸、天馬……等等。第三類是琉璃磚,用來砌筑墻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類是琉璃貼面花飾,有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種幾何紋樣的圖案,裝飾性很強。

彩畫是中國古建筑中重要的藝術部分。我們今天看見天安門城樓、故宮三大殿以及天壇、頤和園、雍和宮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內外,特別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紅綠彩畫,使這些陰影部分的構件增強了色彩對比,同時使黃綠各色屋頂與下部朱紅柱子門窗之間有一個轉換與過渡,使建筑更覺輝煌絢麗,這實在是一種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畫也有實用和美化兩方面的作用。實用方面是保護木材和墻壁表面。古時候有一種椒房,即是在顏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僅可以保護壁面和梁柱而且還可散發香氣驅蟲。裝飾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內外明快而美觀。彩畫的圖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顏色,并逐漸繪畫各種動植物和圖案花紋,后來逐步走向規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時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時期的彩畫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完全成為圖案化的彩畫,分為和璽(以金色龍鳳為主要題材)、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琢墨、煙琢墨、雄黃玉、雅五墨等,它們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題材來定其等次貴*.另一類是后來才興起的“蘇式彩畫”(蘇指蘇州),它的特點是在梁枋上以大塊面積畫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內繪各種山水、人物、花鳥魚蟲以及各種故事、戲劇題材。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彩畫,如故宮太和殿的柱子以貼金瀝粉纏龍為飾,遵化清東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畫,達到了金碧輝煌登峰造極的地步。

樸素淡雅的色調在中國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園林、寺觀,以潔白的粉墻、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山區民居的土墻、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中國古建筑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筑物里面或兩旁或前后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筑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中國古建筑在建筑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辟的理論與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筑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建筑中有一種講究陰陽五行的“堪輿”之學,也就是看風水之學,其中雖然夾雜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鑒之處。特別是其中講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例如《管子》論述選擇都城條件時就強調,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澇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區城鎮、城堡、村莊、寺觀、園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隨著山形地勢起伏轉折,高低錯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邊的建筑物必然隨著港灣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歷代陵墓尤其重視地形環境。所謂的“龍脈”即考慮到周圍數里、數十里,甚至數百里范圍的地形、風水。園林更是綜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藝術,景隨時換,步移景轉。對園內外環境的關系,相互配合最為講求。“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明計成《園冶》一書中專門有“借景”一章。他說:“園林巧于因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把園外遠處的山峰岡巒、樓閣塔影以至山林樹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園內成景。景與景之間,也相互為借,隔院樓臺,出墻紅杏都可相互借用,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綜合上述,中國古建筑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給我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建筑欣賞論文:我國古建筑的美學欣賞

建筑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一項很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具體到物力上就是建筑材料的使用。而由此散發的建筑美也給人深思,對于古建筑的美學欣賞必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建筑設計。

一、材質的美學欣賞

古代沒有現代的高科技沒有鋼筋混凝土,他們采用的材料大多都是純天然的,僅僅進行簡單的人力加工。技術條件決定了古代建筑只能以木材和石頭為主,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結構和石結構的。

就木結構而言,由于木材的長度有限,那么用木材構建的建筑也就不會很大,而且會有很多的支撐柱子,內部結構小巧緊密很有安全感。這反映出古代人追求內心的寧靜和高雅。這種小巧玲瓏的木結構建筑反映出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從美學藝術上講也就是取法自然。這樣的建筑群讓人有一種喜悅感,很有回歸自然的感覺。與歐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顯得溫潤柔和,同時顯示出中國古人欣賞自然的美學價值。北京故宮建筑群最主要材質就是木頭,體現古人追求意境和自然之美的美學觀點。

就石料結構而言,大多是指就地取材的山寺建筑和園林雕刻。相對于木結構的而言石料建筑較少,這與古代人力物力有限有很大的關系,盡管如此古代石料建筑還是和木結構建筑一樣最大的體現自然之美,很少有人類刻意雕畫的痕跡。許多流傳至今的皇家園林都是用天然成型的石料來布景。石料建筑與木結構的建筑往往相映成趣,渾然天成。

二、造型的美學欣賞

中國的古建筑可以說是形形色色,造型也是不計其數,每一種不同的類型都顯示出不同的美學價值。古建筑造型中最突出的是屋檐的造型。中國古代建筑的屋檐與屋身有很大的統一性與連續性,也就是屋身的變化會帶來屋檐的變化。古建筑的屋檐主要有屋檐高大、翼腳翹起的特點。飛起的屋檐有一種動態美,把本來靜止的建筑帶動的靈動欲活。這既有美學欣賞價值,也體現中國古老的動靜結合的辯證思想。

除了屋檐,屋頂的造型多為曲線形,像希臘那樣的平頂式基本很少見,這樣的屋頂使本來笨拙的建筑顯得靈動。而且這樣的架構符合沒美學的邏輯在簡單和自然中增加美感,靜態的屋身在動態的屋頂和屋檐的帶動下極具美感。

古代建筑造型中不可忽視的是斗拱,斗拱使連接屋頂和屋身的部分。中國古代建筑大都是木結構的,這就有了特殊的構件斗拱。斗拱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木材本身的結構把他穿插架構在許多木構件之間,一層層的疊加,放在屋檐下柱子和屋頂之間。斗拱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經過唐宋到明清時期發展成熟,他的最初出現只是為了連接柱子和屋頂,但隨著建筑業的發展變化,漸漸成了裝飾的結構。斗拱有著一律整齊的形式,而且相互對稱相互均衡,各個部件之間都十分的協調,而且銜接的很巧妙,使整個建筑擁有和諧的韻律。斗拱的構件大都是正方形和長方形,就是從側面看也多是倒過來的等腰三角形,從上面俯瞰有的斗拱成“十”字,有的是“田”十分的對稱。并且斗拱的外觀還有完整的幾何關系的美感,展現出和諧統一的韻味。這種斗拱除了實用和美觀價值之外,還或多或少的體現古代人的社會倫理和思想觀念,和各種制度的秩序美。

三、色彩的美學欣賞

建筑有了形還離不開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觀的建筑。色彩是一種特殊的符號系統,不同的色彩傳達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搭配和組合也會有不同的效果。色彩是比較形象直觀的表現方式,在建筑物上也是如此。中國古建筑大都是木質的,木頭容易潮濕被腐蝕,為了長久居住和保持就需要在木結構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來對建筑物加以保護。這些用以保護建筑物的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學欣賞的價值,這是古代實用和欣賞相結合的價值觀。在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是非常森嚴的,這種差別也明顯的體現在色彩上,尤其在衣服顏色的運用上要求十分嚴格。所以在古代建筑涂料的顏色運用也十分的謹慎。斗拱是在屋檐的陰影下面,常常以冷色調為主,比如青藍碧綠。木建筑的柱子和墻壁大都以丹紅色為主,這樣的紅色和檐下的青藍碧綠相互映襯,形成鮮明的對比,達到很美的藝術效果。這樣的對比色在寺廟建筑中運用的比較多,寺廟的柱子多用黑色,而底下的臺基多是白色,這樣就形成了鮮明的黑白對比。

古建筑中注意用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不能顏色太雜,這樣就不能現實建筑的莊嚴。我們經常用金碧輝煌來形容一座很富麗的建筑,但在中國古建筑中很少能找出能用這一詞語修飾的建筑,即使作為幾代皇宮的故宮也沒有色彩斑斕,而是以黃紅兩色為主。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那建筑不可避免的表現等級制度,所以流傳至今的古代建筑大都十分莊嚴,為了展現莊嚴在顏色的分配上不能雜亂。色彩的單純給人一種崇高的威嚴感,宮廷建筑的黃瓦紅墻達到了色彩的和諧還展現了皇家的雍容華貴。

四、平面布置的美學欣賞

古代建筑不僅單個的有很大的美學價值,就其整體的布局而言也具有很大的美學欣賞價值。古代的建筑都是庭院式的。有許多單個的房屋相互連接形成一座屋,然后在屋的周圍布置一些其他的景觀建筑,這樣的庭院和建筑構成錯落有致極具美感。古代院落式的布局是在重要的建筑前修建許都院落,主建筑放在庭院的最后,能夠激發人們尋找主建筑的興致和情趣,增加建筑的美感。同時依靠院落里的景致映襯出主建筑的重要地位和居住之人或擁有者的身份地位。古代的庭院還能使單一的房屋建筑富于變化,是主建筑的形態,呈現不同的姿態,從而達到襯托的效果。古建筑的庭院布局是建筑平面結構的縱深發展,呈現出非凡的藝術美感。

除了庭院組合古建筑也十分講究布局的對稱,主建筑大都建在中軸線上,其余的建筑都圍繞中軸線對稱分布,這樣均衡的布置嚴肅又井井有條,體現中國傳統的等級觀念和不容僭越的君臣關系。

庭院和圍廊組合的建筑在古建筑中是最常見的,像北京的故宮和明十三陵都是主建筑群掩映在層層的庭院之后,既顯示出皇家的威嚴,又有很大的審美情趣。

結語

中國古代建筑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他的燦爛輝煌也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中國古建筑除了深厚的文化韻味外,在材質、結構、色彩和布局上都體現很大的美學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分析思考。通過將古建筑與現代化建筑相融合,能夠更好地體現我國的建筑文化精髓,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毛片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2020| 香蕉av福利精品导航|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色94色欧美sute亚洲线路二| 日本做受高潮好舒服视频| 欧美午夜刺激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国丰满熟妇av| 亚洲 欧美 国产 制服 动漫| 人妻丰满熟妇岳av无码区hd | 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日韩午夜福利免费理论片秋秋|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 亚洲成熟女人毛毛耸耸多| 精品国产sm捆绑最大网免费站 | 67194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无码| 天堂资源中文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午夜一区欧美二区高清三区| 精品国色天香一期二期|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狠狠色色综合网站|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 永久免费看啪啪的网站|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成人免费视频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 亚洲成aⅴ人片|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