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09:08: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工程專業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本文針對林業工程類專業構建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必要性進行論述,提出選擇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獨立評價機構、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畢業生信息化管理系統、統計匯總數據實施評價等四個步驟進行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林業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
1.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2015年5月4日,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教政法[2015]5號),明確部署構建“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格局。按照文件精神,到 2020 年,我國將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2. 構建第三方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第三方評價體系的構建,能有效加大高職院校辦學的透明度,改進教育教學實踐,使高職院校及時準確地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關注畢業生職業崗位中需要的技術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畢業生綜合素質,進而調整專業結構布局,客觀認識人才培養結果,把辦學置于社會監督之下,進一步深化專業內涵建設,提升高職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同時,構建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也是與國外先進的教育模式接軌的需要。
3. 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研究現狀
以林業工程類專業木材加工技術專業為例,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方面還處于真空狀態,還未構建和制定科學、公認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和標準,方法、途徑、體制與機制等缺乏。傳統的職業院校人才評價體系主要以卷面考試作為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標準,這種方式單一、缺乏科學性。為了更好地促進技能人才培養,國內學者提出了構建以“職業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發展檔案”為載體的綜合評價體系;以項目為主導的“多樣化評價”體系;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以能力或決策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等理論。其中第三方評價機制的建立是站在全新視閾下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具有公開、透明、全面、真實的特點。
4. 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的實施
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也可以稱為社會評價,其實施過程通常分為四個階段,如圖1所示。
4.1 選擇具有良好社會公信力的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
第三方評價的參與層面可以包括高職院校、政府、行業企業、教師、畢業生、家長、社會輿論等,那么由誰作為評價的主體是需要首先確定的問題,借鑒國內不少高校的經驗,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可以交由第三方獨立評價機構進行。目前最為知名且比較具有社會公信力的第三方評價機構為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已與國內近700余所高校建立了研究合作關系,是中國首家提供高等教育管理數據與解決方案的專業公司,也是高校、社會大眾、用人單位和政府公認的第三方權威數據機構。
4.2 建立切實可行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針對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進行評價,要考慮其專業特點,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建立人才需求、人才質量、專業人才的適應性等信息收集反饋系統,以形成人才培養與生產需求之間的主動適應,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更新機制。評價指標的選擇應凸顯林業工程類專業的特點,突出人才培養的績效評價,兼顧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具體實施林業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時,第三方評價機構應針對專業特點設計行業協會、用人單位和學生三套問卷,問卷應按照指標體系,同時體現專業特點,設計第三方評價指標權重時,要充分體現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雙主體地位,尤其是學生問卷對應人才培養內容指標的設計,林業工程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均應涉及。
4.3 建立畢業生信息化管理系統
第三方評價實踐中,各評價主體相對分散、獨立,各具特點,因此,采用開放性、便利性的渠道與方式,能夠讓大多數利益相關者都能充分參與評價。當前現實而可靠的做法是,利用網絡平臺開展評價,即設計評價問卷,開發評價軟件,然后引導、組織評價者參與網絡評價。網絡評價相對便利,沒有確切的時間限定,有利于參評者深入了解和分析問題,提出改進問題的策略和建議;十分易于組織,運行成本較低,也便于統計數據、分析原因、歸納結論。建立畢業生幾頁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實現畢業生和就業單位的信息錄入,就業信息,信息資料檢索和在線咨詢等功能,從而實現就業信息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
4.4實施第三方評價,促進專業建設與發展
在第三方評價實施過程中,應深度推進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互信機制,針對畢業生的信息采集,可以嘗試“情報員”機制,每個頂崗實習或畢業班級選取1-2名責任心和溝通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班級情報員,負責統計班級同學相關信息,并每月向學校信息管理員匯報,以確保信息管理系統及時更新。學校可向班級信息情報員支付相應經濟報酬。
第三方評價機構要完成調查問卷的設計、發放與回收工作,進行問卷結果的統計與分析,對應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給出結論,并反饋給相關高職院校,院校責成相關林業工程類專業指導委員會依據評價結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課程設置,完善實訓條件、創新教學方法,使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促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5. 結語
第三方評價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教育行政評估和學校的自我內部評估的教育新評價方式,既是簡政放權的具體舉措,又是推動我國教育評價方式改革的有力措施。構建第三方人才培B質量的評價體系對林業工程類專業真實有效、科學、客觀、全面地進行評價,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的重要手段。
摘 要:本文對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研究過程中存在的難題進行分析,嘗試給予研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和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林業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現狀;難題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專業設置的要求,林業工程類專業特指木材加工技術(含人造板自動化生產技術方向)、木工設備應用技術、森林防火指揮與通訊、林業信息技術與管理等4個專業。目前國內開設木材加工技術的高職院校有9所,在校生約1200人,企業人才需求約50000人/年;開設木工設備應用技術專業高職院校有1所,開設森林防火指揮與通訊、林業信息技術與管理專業高職院校有3所,此3個專業在校生較少,市場人才缺口較少。高職林業工程類專業的主要特點即行業工作環境相對艱苦,主要從事設備操作、設計、制造、管理、銷售等工作,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
一、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現狀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從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以及對就業人群的質量標準看,人才的素質問題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針對高職高專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進行評價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需要,有助于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目標,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是刻不容緩的。
1.國內研究現狀
以林業工程類專業木材加工技術專業為例,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方面還處于真空狀態,還未構建和制定科學、公認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和標準,方法、途徑、體制與機制等缺乏。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匱乏,需求旺盛,但畢業學生基本不能立馬上崗,未能表現出其明顯優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標準成為職業教育發展新階段,探索與建立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是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迫切之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刻不容緩。
開設有相關林業工程類專業的院校主要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改革及專業建設等方面研究較多。在國內,眾多的研究都還停留在探索階段,側重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結果的管理作用與導向功能,至于結構、內涵、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施等重要問題研究較少。傳統的職業院校人才評價體系主要以卷面考試作為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標準,這種方式單一、缺乏科學性。為了更好地促進技能人才培養,國內學者提出了構建以“職業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發展檔案”為載體的綜合評價體系;以項目為主導的“多樣化評價”體系;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以能力或決策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等理論。
2.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對于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評價體系,各個國家根據實際情況,形成獨有的體系。德國采用“雙元制”教育制度,即學校教育和企業在職培訓相結合;英國主要采用“三明治體系”及BTEC模式考核評價制度,由培訓企業協會和培訓機構緊密合作,提供就業支持和各種教育培訓;澳大利亞的AQF國家資格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韓國采用專科教育和技能競賽培養高技能人才;加拿大采用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CBE)模式和認證制度;以及國際上比較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柯氏四級評估模型的理論構架等研究。
二、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的難題
針對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理論無論多么完美,它最終歸宿還是實踐。評價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到底需要哪些指標、各指標的權重如何、針對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質量應如何評價等問題,只有通過深入的調查,才能獲得可靠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才能發現其特點,找出適合目前條件下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因此,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和評價體系的構建是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1.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問題
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方式可采用具有全程性、過程性和反饋性等顯著特點的CIPP模型分析法,即全稱決策導向型評價模型。CIPP模型是美國教育評價家斯塔弗爾比姆提出的,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四個方面,這四種評價可為決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設立合理的評價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是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關鍵所在。但是我們發現,一些指標如“校企合作開發教材使用情況、學生實踐課程比例、雙證書獲得率”等指標是可以量化評價的,而有些指標如“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 想要量化評價是很困難的,評價過程中的許多現象還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因此,如何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是目前評價過程中的一個難題。
2.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
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是復雜的綜合性問題,確定評價體系的內容原則應基于實踐調研與文獻檢索的基礎。實踐調研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調研問卷應針對職教專家、專業教師、企業代表、行業協會、學生、家長等進行分別設計。同時要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分析。問卷的“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測量時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問卷設計要保證信度的一致性和效度的顯著性。
評價指標體系中每個指標對于評價目標的意義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因此 ,在進行評價時 ,對每個指標賦予的權重也應該是不一樣的。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相對合理的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用客觀評價方法來分析指標間的相關性和各指標的權重,形成一套數據采集方便、指標權重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強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三、小結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高等職業教育林業工程類專業同其他專業同樣也遇到一些發展的瓶頸和亟待解決的難題。針對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只有解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和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才能實現林業工程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合理有效評價。
摘要:人才隊伍建設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司發展初期既要重視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也要重視人才培養。要通過不斷完善員工薪酬制度、績效評價辦法等形成企業特有的人才激勵機制,并建立起有效的員工晉升通道,實現人才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為企業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
關鍵詞:專業技術 人才引進 人才培養 激勵機制
人才是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公司發展初期既要重視人才引進,也要重視人才培養。公司成立三年來,規模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管理難度也在不斷加大。由成立之初的10幾人發展至40多人,針對公司人力資源發展現狀,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工作思路是:不斷健全科學、規范的用人機制,從激勵機制上為人才設身處地考慮,培養出人才,吸引住人才,聚集起人才,讓各類人才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一、人才引進
引進的人才要適用,確實是企業需要的人才,根據各崗位人才需求和可供選拔的人才資源之間的關系,有計劃、有目標地引進各類人才,使人才的補充、更新和增長及時得到滿足。多渠道招聘人才,通過校園招聘、網絡招聘、地勘系統內調動等多種途徑引進優秀人才。公司在每年的11月份,組織相關專業主管到地質類院校招聘,現場組織面試,選擇合適的畢業生,先安排到公司進行為期2-3個月的實習,通過實踐鍛煉,再根據雙方意愿簽訂就業協議,從而大大降低了員工入職后的離職率。公司成立第三年共引進專業技術人員12名,全部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并且具有巖土行業相關專業實習或從業經歷,主要分布在勘察、施工、監測3個急需專業。
二、人才培養與使用
在人才的開發和使用過程中,注重德才兼備和用人所長的原則,要善于發現和大膽使用尚未顯露但有真才實學的年輕人才,年輕人才有諸多優勢,如普遍的學歷優勢、思想更加開放、更富于創新精神等,摒棄過去“重使用、輕培養”的舊的人才工作觀念,加大對生產骨干與技術崗位員工的培養力度。要結合年輕技術人員個人的特長,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要創造一切機會和條件,信任他們、鼓勵他們,按專業為應屆畢業生分配輔導老師,幫助他們更好的完成項目,使新員工不斷得到鍛煉和成長。
積極為基層一線新員工提供成長、成才的平臺。公司在成立第二年引進碩士研究生3名,在市重點項目中大膽使用這些新人作為技術骨干,并出色完成了多個大型項目,受到業主的一致好評。加快青年后備干部培養,要結合員工的個人潛能、興趣志向、能力專長、發展趨勢、成長經歷等制定科學合理的干部培養規劃。對業績突出、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員工,要在考核考察的基礎上,給他們壓擔子,放手讓他們獨當一面,經受實踐的考驗。條件成熟的,及時提拔到領導崗位上。要培養既懂專業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營造濃厚的干事創業的氛圍。
培訓是人才成長的前提,巖土行業是一個相對艱苦的行業,對于新進應屆畢業生,公司要加強培訓和引導,將個人發展職業規劃與單位發展規劃結合起來,為每位應屆畢業生指明個人發展方向。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崗位業務、政策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提升業務能力。強化專業技術培訓,按巖土行業專業分類,組織技術人員對專業特殊難題、重點項目、有代表性工程案例等進行分析研討,拋磚引玉,解決難題。通過教育培訓,使年輕干部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為構建復合型人才隊伍奠定基礎。切實做好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工作,積極落實學科帶頭人帶培青年技術人員計劃,提高公司整體專業技術水平。
在公司的培養下,涌現出一大批技術過硬的、年輕有為的專業技術人才。作為專業和部門負責人,他們勤勤懇懇,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積極開拓市場,始終發揮著模范帶頭作用。公司整體經濟效益翻一番,這些都與公司大力扶持專業技術人員的政策密不可分。
三、人才激勵
通過認真研究現行薪酬制度的弊端,深入學習調研行業內外一些大型企業的經驗和做法,廣泛征求意見,從有利于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利于公司可持續發展出發,確定公司薪酬總體模式:即以崗定薪,按照員工所在崗位的技術復雜程度、勞動強度、崗位責任大小等確定工資。實行一崗數薪制,即在一個崗位內設置多個工資標準,以反映員工個人績效差別,使員工獲得與其技能等級和業績貢獻相適應的工資和待遇。同時,公司還制定鼓勵政策,鼓勵專業技術人員考取一級建造師、注冊巖土工程等職業資格,并對獲得資格證書的人員給予獎勵。
為鼓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有效改進員工工作績效,公司建立了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公司約束機制,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將員工工資與年度績效評價結合起來。使員工收入與貢獻大小掛鉤,每年年度績效評價結果做為晉級或升職的依據,各部門評出優秀員工,在全公司范圍內再進行一次綜合評估,部分優秀員工有晉級或升職的機會,同樣也會有少數年度績效評價不合格的員工降級或解聘,逐步建立能上能下的動態激勵機制。
通過不斷完善科學的員工薪酬制度、績效評價辦法形成企業特有的人才激勵機制,并建立起有效的員工晉升通道,實現人才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總之,在公司發展初期,通過引進適用的專業技術人才,花大力氣進行人才培養,對于年輕技術人員,我們要有不拘一格的用人氣度,也要注重遵循政策、著重長遠;不斷優化用人環境,使優秀年輕技術骨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使用中培養優秀人才,促進公司專業技術隊伍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新中國成立以來,交通運輸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及國防的鞏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不論從生產發展與生活需求的滿足程度來看,還是與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比較來看,我國的交通運輸業還是十分落后的。這突出表現在:運輸發展滯后,運輸能力不足,處于持續緊張狀態;運輸結構不合理,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未能充分的發揮;運輸設施與裝備陳舊、落后,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比較低;各運輸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動力不足、效益不高、實力下降等現象,浪費了本已十分緊張的寶貴運力。因此,研究交通經濟問題,探求其發展規律,結合我國實際,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適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求,是當前十分重要的問題。
一、 交通運輸直接影響社會財富的創造,且比重逐漸擴大
交通運輸業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從業人員、固定資產和創造的增加值都是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從1980年到2004年,我國的這幾大比重都呈上升趨勢。特別是交通運輸業創造的增加值也逐年遞增。交通運輸業雖然是物質生產部門,但它也是服務性行業,更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有直接的帶動作用。因此應放長眼光,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保持交通運輸與國民經濟的同步發展,保證交通運輸業直接效益的充分發揮。
二、 交通運輸業的先行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
發展交通就是發展經濟。目前,無論是企業的生產,新建項目的動工,特區、開發區的建設,都離不開交通運輸的先行。因此,能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關鍵要看交通運輸能否夠加快發展,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運輸保障,解決交通“瓶頸”,無論對近期,還是遠期,對局部地區還是對全國都有好處。
我國對城市交通規劃及交通需求的預測研究起步較晚,80年代才開始較大規模的城市交通規劃工作。歐美等發達國家比較重視城市交通特征指標預測技術的研究,大部分發達國家的交通工程建設進入現代化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了較成熟的預測技術。如,進行道路、交叉口流量預測的動態連續式交通分配技術,已經能模擬一天的交通需求的變化,在城市交通控制、線路誘導等方面廣泛應用。
三、 城市交通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
交通是沒有國界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交通。市場也是沒有國界的,路到那里,商品流通就跟到哪里。因此,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是重中之重,發展市場經濟,對交通運輸業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形成交通和市場相互促進的良心循環,才能真正達到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產業結構總體上尚不合理,產業素質低下,效益不高,究其原因,除長期政策造成各行業利益格局扭曲外,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的交通運輸業落后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未起到積極的作用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四、 發展城市交通是發展經濟的紐帶
在區域經濟中,城市點與點之間,以及城市與周圍鄉村之間,要在經濟上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發揮產業擴散效應和聚集效益,必須要有交通運輸這條紐帶聯合。“要想富,先修路”這樸素語言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近年來,我國城市里已經進行或正在進行著許多重大的城市交通建設項目,而且正在迎來城市交通大發展時期,能否是我國的城市交通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完善的管理體制、穩定的投資渠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交通項目費用的效益分析,迫切需要再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定量的分析手段,如調查統計、建立模型等,得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交通建設項目評價方法體系。
交通運輸終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交通運輸的狀況直接影響了工業布局、市場服務區域、城市規模等等。所以,應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待交通問題,應用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交通,運用經濟杠桿來調節交通的需求和供給,綜合考慮交通和經濟,而不能知識被動地以塞不塞車作為判斷交通狀況好壞的標準。必須把城市交通放在國民經濟的高度去衡量和認識。
五、交通運輸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在人民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是四個基本內容。在“衣食”豐裕的條件下,“行”的快捷、舒適將成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隨著人們個人支配時間的增多,探訪親友、外出旅游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行”的要求和費用都將大幅上升。這對城市交通、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旅客運輸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由于交通運輸緊張,交通環境惡劣,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影響了社會風氣的改善。因此,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對搞好精神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摘 要 為了能夠滿足目前建筑市場對工程管理專業畢業大學生的需求,以該專業教學現狀和特點為研究對象,提出培養工程管理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若干對策,為應用型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工程管理;技術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
隨著社會對高校人才需求的增加,各本科高校對人才的培養逐漸向應用型轉變,技術應用型大學注重打造具有特色的優勢專業、王牌專業,深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探索多樣化考核評價方式,積極與相關行業和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基地,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應用型高校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技術,推行案例教學,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更有利于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工程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專業性,所以培養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勢在必行。
1 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建筑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對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要求畢業生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然而我國各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目前還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雖然培養學生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都是培養具有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四類知識平臺,掌握現代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備從事項目管理的基本能力的專業人才,而且這是對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專業是對一個項目從前期策劃到正常運營全過程進行管理,包括項目的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勘察設計、招投標、施工前準備工作、施工階段、竣工驗收階段和試運行階段。目前,各高校為了迎合社會對該專業的要求,轉型培養技術應用型工程管理專業人才。該轉型還處于初步研究階段,培養方案、教師配備等還不夠完善,更急需對該轉型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完善。
2 工程管理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 工程管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專業,通過對國內一些高校的調研,發現目前工程管理專業大都還是按照以前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致使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能完全符合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目前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是以的數量和教科研情況為主要標準,導致很多高校教師都注重研究,這種研究型的教學方式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應重理論而輕實踐。這對于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相當不利的,與市場對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更不匹配。
教材體系不完善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各大高校對國家政策進行的積極響應,工程管理專業要求專業性極強,但據調研,各高校一般還是按照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給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訂購教材,而該教材卻不是按照實務工作的流程進行編寫的,而是較注重于理論知識的介紹,缺乏對實際工程案例的講解,并且知識點繁多且零散,以致學生學習完理論課程后,只了解了一些基本理論知識,而對于實際工程項目產生的一些具體問題仍然不知道如何處理。
工程管理專業學習的知識框架體系包括管理類、經濟類、法律類和技術類四個專業平臺,該專業的學生對這四個平臺的知識通過學習掌握以后,還是缺乏動手能力,都有涉及,但都不專業。究其原因是工程管理專業教材體系不夠完善,不能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從而使得工程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也達不到社會對他們的要求。
人才培養方案中工程實踐課程偏少 各高校對課程設置基本是理論教學遠比課程設計重要,很大程度上使得學生更注重理論課程的學習,而忽視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很多學生在做課程設計時,認為課程設計或者工程實踐課程只是一個形式。工程管理專業是對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的管理,是實踐性和動手操作性要求較高的專業,而在各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實踐教學基礎條件投入不足,校外實習單位難尋且崗位難找,大學生校外實習面臨邊緣化等問題,使得工程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普遍缺乏工程修養和工程實踐,在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下手。這往往不能滿足社會對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需求。
中青年教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 高校對于教師工作考核的一條主要標準就是教科研項目的多少,導致很多高校教師注重科研立項,而忽視了工程實踐的重要性。師資是高校教學資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最重要保障。各高校要培養出真正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就要有一支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兼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保障。這就要求廣大中青年教師完成從觀念到行為的一系列轉變。目前大多數高校教師是中青年教師,甚至是剛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生,他們由于教學工作繁忙,很難有機會去企業或工程現場進行鍛煉,導致嚴重缺乏實踐經驗。
3 培養工程管理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對策研究
明確定位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科學制定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技術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體系,搭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平臺的重要保障。應用型人才著重培養學生“將理論轉換為技術”的能力,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用人單位和社會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滿意度。因此,應圍繞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構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構建與社會實際結合、與職業標準結合、與行業需求結合;課程教學過程強調與真實生產過程或仿真場景結合,提倡采用案例、討論、實際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課程考核采用多樣化考核方式,知識與能力考核并重。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培養出的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才符合社會的需求。
加強教材建設,深化教學改革 針對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學校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還需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重點要修訂完善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進一步修訂并完善教學過程質量標準,重點修訂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還要修訂和完善教學建設質量標準及教學管理質量標準。此外,建立完善學校教學質量評價的外部社會評價體系。課程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針對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一些課程,但是目前幾乎沒有與改革課程相匹配的教材。因此,各高校應大力鼓勵教師自編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材和講義,積累改革實踐成果,與國家級出版社建立戰略性合作機制,陸續出版適合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鮮明特色的系列教材。
加強“雙師型”人才培養 高校教師隊伍的能力決定了人才培養的定位,工程管理專業由其專業性質決定了應培養一支能教學精實踐的“雙師型”人才隊伍。為此,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建設應用型教師隊伍,每年選派青年教師到相關企業或行業參加工程實踐能力培訓,參與技術創新、課程研究等實踐活動,強化產學研合作能力培養,鼓勵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實現既能上講堂,又能下現場,不斷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同時還要面積極主動向社會聘用企業具有較豐富實踐經驗、符合高校教師任職條件的各類高層次專業人才,為高校培養技術應用型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炬。以師風帶學風促校風,形成良好的師風、學風、校風和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創新建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專業師資隊伍。
加強工程實踐體系訓練課程 建筑類高校要培養出高質量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就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重,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突破現有學科體系框架,重構理論教學體系,專業課將校內學習模擬成實際工作場景,把學科體系系統重構成工程過程的系統化,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和加大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比重。
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更強調實踐環節的重要性,這就需要強大的硬件條件來支撐。目前,一些建筑類高校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工程實訓中心、校內實習基地、BIM實驗中心等,同時各高校也要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形成資源共享、人才共有、過程共管的聯合培養人才機制。
4 結論
隨著建筑市場的發展,社會對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寄予更高期望。這就要求高校結合所在行業現狀以及對人才的需求進行論證,在人才培養方式、人才定位、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大膽的創新改革,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和定位,堅持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有更多的機會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而且能在實踐中不斷更新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總之,高校應努力將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成適合社會需要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受西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委托,由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和長安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長安大學雜志社聯合舉辦的西藏自治區交通工程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研修班于2016年8月16日上午正式開課。
來自西藏交通系統,包括自治區交通廳、各地公路局、交通質監站等部門的100余名學員參加了培訓。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肖雨龍,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林,以及長安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郝培文教授,共同主持了開班儀式。
西藏天路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林稱,本次培訓圍繞著西藏自治區交通工程領域中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旨在完善學員的理論知識結構,幫助學員掌握先進技術,提高創新能力,受到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對于那些不遠千里趕來參加培訓的學員,西藏天路總工程師肖雨龍既銘感于他們的誠意,也寄予了殷切期望:“參加本次培訓班的學員都是區內交通行業的骨干力量,課程安排也充分考慮了西藏地區高寒高海拔交通工程的施工難題,希望大家認真聽講,把所學的知識和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為西藏自治區交通建設貢獻力量。”
長安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郝培文教授說:“雖然西藏在近幾年進入交通大發展的時期,但是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區,尤其是高速公路,目前只有兩條。毋庸置疑,正在規劃的高速公路即將迎來一個大規模建設過程。西藏獨特的地理與氣候條件決定了建設一條好的公路比內地艱難得多,因此藏區公路交通技術人員面臨的挑戰也比內地同行大很多。針對今后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我們認為很有必要開展一次技術交流和培訓。”為了緊扣本次培訓的主旨――提高西藏自治區從事交通工程行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強與區外施工技術研究人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完善高寒高海拔地區施工的技術儲備――幾經斟酌、篩選的題目涵蓋西藏自治區的發展現狀,多年凍土路基的病害與防治,水泥穩定碎石和瀝青混凝土施工,設備的實際操作以及瀝青質量控制等內容。
結合拉薩貢嘎機場高速公路的灌縫處置狀況,郝培文教授開始了本次培訓的第一堂課――《瀝青及改性瀝青質量控制技術》。他要言不煩地說:“半剛性基層的反射裂縫是世界性難題,出現裂縫并不可怕,但是需要及時處理。”隨著國家標準體系逐漸放開,日后國家標準、部級標準、團體(學會、協會等)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皆可以作為施工的依據,郝培文教授擔心互相抄襲、罔顧當地環境與氣候特點的地方標準繼續淪為一堆廢紙。“以西藏為例,有的攤鋪機在高海拔地區施工時會出現熄火等故障,那么我們應該選用什么樣的設備施工?這才是地方標準應該探討的問題。”
下午,郝培文教授對去年開始實施的《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細則(JTG/T F20―2015)》中應當注意的條款進行了條分縷析。隨后,徐工集團道路機械事業部西南大區經理裴厚磊詳細介紹了徐工集團與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在“十二五”建設過程中的戰略合作成果,徐工的成套筑養路設備,以及包含產品銷售、設備租賃、二手交易、配件商城四大模塊的徐工“路之家”APP。他分享的江蘇省在公路建設和養護方面的先進經驗,對于自然環境迥異的西藏也極有裨益。
8月17日,作為自治區“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綱要以及政府工作報告的核心起草組成員,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法制辦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區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宏發,在全程脫稿的關于西藏“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方式和趨勢的報告中,不但援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德國當代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的理論,更是對西藏自和平解放以來各階段、年份的經濟數據爛熟于心、信手拈來。他指出,1951~1959年,西藏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只有0.3%,1993~2015年則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長,由此證明了“沒有穩定,當前就難以發展;沒有發展,難有長期的穩定”,是故“十三五”期間西藏的經濟仍然要保持如此增速。他還說,截至2015年年底,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為7.8萬km,要完成2020年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1萬km的目標,西藏的交通建設大有可為,但是必須牢記“保護生態環境是底線、紅線、高壓線”。
“路面工程是一門通過機械設備將各種材料有效結合起來的技術。”長安大學的劉洪海教授在18日下午剛剛上課便開宗明義――設備的性能要與材料特性相適應;再先進的設備,也需要依據材料的不同調整參數設定。他舉例說,瀝青攪拌站的風油比不能照搬內地省份的設定,應該考慮西藏海拔高、含氧量少等特點,否則會導致燃燒不完全,形成積炭。劉教授不但分享了他考察德國道路施工時的見聞,還將斜壓接縫、攤鋪掛線、冷料流量標定等方面的經驗傾囊相授。他回答了學員們提出的大寬幅、大厚度攤鋪之優缺點以及施工后路面產生推移現象等問題,極好地詮釋了本次培訓的目的――解決交通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探討實際應用中的經驗。
隨后,沃爾沃道路學院院長邵文武從熨平板、操作控制系統、主機三個角度詳細介紹了沃爾沃攤鋪機在控制攤鋪質量方面的設計。他指出瀝青路面壓實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碾壓速度過快、灑水量過大、對振動壓實本質的理解不夠深刻等,同樣值得注意。
此外,長安大學公路學院的劉永健教授、毛雪松教授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中心副主任樊凱,分別作了題為《中小跨徑鋼橋應用技術》、《多年凍土地區路基病害與防治技術研究》、《多年凍土地區道路工程設計理論與實踐》的報告。其中,毛雪松教授指出的多年凍土路基的主要危害根源以及多年凍土地區工程的核心問題,樊凱老師關于西藏公路等級的見解――不能簡單地按照內地交通量確定等級,要強調以功能確定等級的重要性,對于前來參加培訓的西藏自治區內交通工程專業技術人員今后的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19日中午,學員們領到了西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頒發的證書,宣告本次西藏自治區交通工程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研修班培訓圓滿結課。
摘 要:建設工程專業技術資格電子化評審對于全面推進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提高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實現評審的公開、公平、公正,以及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江蘇省在建設工程專業資格評審全流程中,通過網上申報、電子化評審、電子票決、相似性警示等功能的應用,實現了電子化、自動化、智能化。
關鍵詞:建設工程 池化技術 相似性比對 PDF切片技術
1 項目背景
專業人員專業技術資格申報、評審涉及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也是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實施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手段。經過多年的實踐,江蘇省建設工程系列專業人員專業技術資格管理已經形成申報、審核、分類、匯總、評審、票決、公示等一整套較為規范完整的工作體系,但每個環節均采用傳統的人工處理模式,存在工作量大、易出錯、分析能力弱等較多問題。建立一套符合建設工程專業技術資格申報、評審和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統已是專業技術資格業務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將對促進公平正義、方便申報人、減少成本、提高效率有著積極的意義。
2 總體架構
采用J2EE技術,基于Windows2003/2008 Server操作系統,Oracle 11g數據庫、Weblogic應用服務器進行開發,集成了MyBatis、Spring、Ajax、Pentaho、Mondrain等開源框架,具有優秀的穩定性和強大的擴展能力,滿足業務不斷擴充和靈活變化。
3 核心功能
建設工程專業技術資格電子化評審平臺建設的目標是利用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安全保障技術、構建全省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服務系統,實現專業人員專業技術資格管理的信息化、數字化、陽光化、自動化等,使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更為高效、經濟、安全、方便、快捷。通過制定統一的評審工作流程與操作規程,使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工作更加科學、規范、協調和統一,減少評審工作自由裁量權,避免人為因素干擾,提高評審工作的科學性,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的評審環境。
3.1 申報電子化。申報人員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平臺上隨時隨地進行專業技術資格申報、提交和修改,不再需要拿著紙質材料來回奔波于專業技術資格管理部門,大大方便了申報人,提升了申報效率。
3.2 評審網絡化。通過電子化評審平臺,小組評委和執委會專家一律在平臺上完成資格條件審查、現場答辯、小組討論投票、大組會討論、大組投票等全部評審工作,實現紙質材料評審向網上評審的轉化,同時對評審工作進行全程自動記錄。
3.3 票決自動化。小組投票和大組投票均通過平臺的自動票決功能進行統一投票,在組織人員的全程控制下,由系統自動生成票單供專家進行投票,自動對票單進行實時統計,并同步將投票結果公布,完全排除人工處理環節。
3.4 抽查隨機化。評委評審結束后,通過平臺可以按照需要對評審材料進行隨機抽查,并對發現的評審質量問題進行進一步核查處理和過程追溯。
3.5 分析智能化。平臺可以對申報和評審過程的每個環節和評審結果進行自動數據統計,形成多級分析匯總數據,通過報表、KPI、OLAP等多種方式,對申報評審工作、專業技術資格人才庫等進行決策分析。
3.6管理協同化。通過省、市兩級平臺,實現了全省專業技術資格管理機構在預審、終審等不同環節的工作統一協同,實現了初級、中級和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屬地化管理下的申報材料,評審結果等專業技術資格數據的充分共享。
4 項目創新
4.1 多源異構數據關聯應用
為了建立全省完整的專業技術人才庫,加強不同領域專業技術人員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整合應用,省住建廳對建設工程專業技術資格申報信息庫進行了充分共享,提供了多種開放信息共享接口,與其他專業技術人才信息庫形成充分對接,同時與權力陽光運行系統、優質工程評審系統、建設工法評審系統、執業資格注冊系統、建設領域信用平臺等上下環節的信息系統進行關聯應用,為提升建設領域的整體信息質量和業務處理效率提供支撐。
4.2 PDF文件切割傳輸顯示技術
申報人的申報材料繁多,在系統中產生的PDF申報材料文件也比較大,在審核和評審過程時,容易造成網絡傳輸顯示時等待時間很長。針對此問題,系統研發了PDF文件動態切割引擎,當超過指定頁數或大小的PDF文件需要傳輸顯示時,系統在后臺自動判斷,根據需要使用PDF文件動態切割引擎將其切割成若干個較小頁碼的PDF文件流,或者轉化為更小格式的圖片文件流,然后再進行網絡傳輸和顯示,這樣可以在不影響查看效果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文件顯示速度。
4.3 PDF相似性比對顯示技術
申報人在填寫申報材料時,會盡量多的填寫業績材料,以往專家在評審申報材料時,需要人工去比對、剔除部分雷同的業績材料,來保證評審的正確性,這個對于紙質材料來說,工作量巨大,而且比對覆蓋面非常有限。
對此,系統采用針對申報材料PDF文件的相似性自動比對技術,判斷可疑的相似業績材料,在PDF文件上動態高亮顯示,對專家進行提醒,并可以一目了然的調看相關業績材料,大大減少了比對工作量。
系統在相似性比對時,首先會自動識別出材料中對應的項目信息、獲獎信息、論文著作信息等,然后進行分類相似性比對。對于項目信息和論文著作信息,自動與其他人的相關信息和歷史申報信息進行比對;對于獲獎信息,首先平臺中存儲的歷史主要獎項庫進行信息比對,比對獎項名稱、獲獎人和時間,然后再與其他人的獲獎信息和歷史申報的獲獎信息進行比對。
進行相似性比對時,系統采用條件隨機域CRFs模型來建立比對算法。首先根據歷史信息建立項目名稱、獎項名稱等這些內容的特征詞庫,然后根據特征詞庫對文本進行快速識別和分段分詞,然后與其他人的相關信息和歷史申報信息進行分段匹配,自動計算文本的相似度,最后根據匹配的相似度以及時間、單位等輔助信息來綜合判斷,當某個業績與另一個業績的相似度達到指定閾值時,則認為其屬于雷同業績材料,在專家查看時給予高亮警示。
5、項目應用
5.1突顯嚴謹性
通過4大核心環節,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所有申報材料實施評審前公示,從源頭筑起預防作假的第1道防護墻 ;評審采用相似業績自動比對和警示,評審全程留痕,對破格晉升人員采用A/B角評審等方式,保證了評審的客觀公正,在評審過程中筑起第2道防護墻;采用隨機抽查方式,監督檢查專家評審質量,并將專家評審行為記入信用檔案,充分體現評審的公正性,筑起第3道防護墻;評審結果在平臺上統一公示,接受全社會監督,筑起第4道防護墻。
5.2應用便捷性
充分體現優質、便捷 、高效的服務原則。電子化申報縮短、簡化了申報程序,提高了效率。對申報人采用引導式填報模式,避免了信息誤填、缺填和同一信息的重復填報;通過網絡信息交互,大大縮短了往返于申報人所在地與專業技術資格管理部門之間的時間;采用平臺公告、短信通知、QQ群答疑等多種方式將所有應該公開的信息,包括評審進程,及時告知申報人,為申報人提供了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
5.3 體現科學性
充分體現科學、嚴謹、效率的評審原則。網絡化評審,自動化票決,隨機化抽查,對破格晉升人員實施A/B角評審,建立獲獎項目數據庫,對申報人申報業績實施智能化查詢和相似性比對、警示,對專家評審質量進行監督抽查,采用評審前后兩段公示接受全社會監督,充分體現評審工作的科學、嚴謹。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將評審專家從查找、比對、摘錄、謄寫、簽字確認等繁雜重復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來,聚焦于對申報人專業技術水平的研判,提高了評審質量,提升了評審效率。平臺的應用縮短了三分之一的評審時間。
5.4資源節約性
充分體現申報評審工作的集約、節約的原則。按照每年中級和高級申報人約 2000人,每次申報節約打印材料、專家評審、交通運輸費用 按照500元/人 計算,每年至少可以節約成本100萬元以上。
6 結語
建設工程專業技術資格評審電子化需進一步建立數據融合共享機制,將建設工程專業技術資格電子化評審平臺,與政府部門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系統、執業注冊人員系統、優質工程管理系統和住建領域一體化信用管理平臺相關聯,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共享應用、聯動監管;利用云架構集約化數據管理特性,運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和 OLAP 分析等技術,對數據信息進行多維度分析,為進一步推進建設工程專業技術資格管理工作的科學、規范、公正,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
[摘 要]暖通工程作為民用建筑專業技術工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其能夠有效指導民用建筑工程的建設,保證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用建筑的數量有所增加,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在暖通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質量難以符合規定的標準,并且部分居民在入住后改裝暖通系統,導致暖通故障時常發生,影響工程施工質量。本文就對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專業技術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民用建筑 暖通工程施工 專業技術
暖通工程作為民用建筑施工中的關鍵部分,其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具有直接的影響。一般而言,優質的暖通工程能夠有力保證居住環境的良好性,但是如果暖通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存在問題,將會對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1]。因此在民用建筑中進行暖通施工時,需要科學選用專業施工技術,保證暖通工程的質量,實現民用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一、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現狀分析
對于民用建筑中的暖通工程而言,其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難以有效控制工程進度。部分施工單位以及施工人員在進行暖通工程施工時,對其沒有較為清醒的認知,僅僅認為其是一種輔助工程,因而對其不夠關注。由于暖通施工進度與建筑工程的整體施工進度聯系較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建筑工程的質量。因此施工單位必須要進行科學規劃,有效控制施工進度,確保工程的安全以及質量,減少不同因素對施工造成的不良影響,從而有效保證建筑工程的進度。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供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工程的進度,因此必須要對施工材料的供應問題進行充分考慮。二是資金無法有效落實。我國部分建筑商為了謀求最大化的經濟利益,惡意拖欠或拒絕支付資金給施工單位,這樣會影響工程施工的進度,資金項目無法有效落實,會對工程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另外,部分建筑單位對暖通工程施工不夠重視,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注。這樣往往會使施工單位缺乏資金,施工單位為了獲取更多經濟利益,可能會偷工減料,選擇劣質材料,從而影響工程質量,致使工程完工后無法正常使用。三是設計圖紙缺乏不規范。就工程施工來看,設計圖紙的科學合理性直接關系著工程的正常進行。目前許多暖通施工項目在圖紙設計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圖紙設計缺乏規范性;設計圖紙的關鍵部分沒有相關的說明;部分圖紙對規格無法進行準確計算,從而浪費大量的工程施工材料;設計圖紙與計算內容不相符等。這些會嚴重影響工程的施工進度,對整個工程施工效果產生負面的影響,從而導致工程質量不達標,工程存在安全隱患。
二、民用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專業技術分析
(一)地暖工程施工技術
低溫熱水供熱系統作為地暖工程中的重要系統,在其實際應用過程中應做好相關防護工作。首先應對地熱管地板的質量加以保證,這樣在進行低溫熱水底板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擴散低熱,充分發揮地暖施工技術的作用。同時需要合理安裝鋁箔熱反射膜,選用具有較強高熱性能的擠塑板,促進供暖效果的提高。其次在進行地熱工程施工時,需要提高隔水工程施工的質量,確保地熱系統運行的穩定性,避免漏水現象的出現。最后應將保護材料覆蓋在盤管和分水器的交接部分,從而避免盤管出現氧化情況。當然在應用地暖工程施工技術時,應對地面蓄熱性能和供暖砂漿工藝加以提高,保證地熱工程的質量。
(二)通風工程施工技術
對于民用建筑暖通工程中存在的問題而言 ,其多是與熱預留孔洞存在緊密的關系。一般民用建筑在正常施工過情況下,往往會在施工圖紙上將工程的預留孔道加以明確標注,但是在實際施工中沒有將孔洞位置進行具體標注,導致孔洞預埋工序難以順利實施[3]。基于這種情況,需要強化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的交流,做好相關交底工作與排查工作,保證預留孔洞的尺寸與規定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需要重視混凝土澆筑工序,詳細排查混凝土振搗與前期配備時的松動和位移情況,及時出現問題,促進工程質量的提高。
(三)保溫工程施工技術
保溫工程是建筑暖通施工中的重要環節。在保溫施工過程中,如果施工技術和施工質量不過關,將有可能導致冷凝水管出現故障,從而影響系統的整體運行,浪費資源。水項目施工部分是暖通保溫施工中的難點,在水項目施工時,監理人員必須要密切關注和監督施工工序;施工人員在進行施工作業時,必須要嚴格按照施工計劃方案進行,確保保溫作業能在管道試壓合格之前以及頂棚安裝完畢時完成。一般在保溫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主要包括墊木與管道間的空隙過大、閥門保溫范圍較小、墊木與保溫材料間連接不緊密等。因此在保溫施工過程中,要保證保溫材料的耐火性能,粘合劑能與絕熱材料相匹配。
(四)暖通設備安裝技術
在對暖通設備進行安裝施工之前,對機房內部地坪的施工進行確定,確保其能良好施工,并對墻壁粉刷工作加以重視。所有暖通設備在安裝前,必須要保證各項施工的基本需求,并且其驗收工作要由專門人員負責,確認其合理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準備施工工作[4]。另外,在擺放暖通設備時,要使管道與暖通設備的走向保持一致,充分考慮暖通設備預留的檢修空間,有效保證設備周圍能夠有足夠的空間。在對空調設備進行安裝時,空調風機盤管要與裝修棚頂高度相對應,積水盤的擺放位置與空調機排水方向要基本一致。
結束語:
綜上所述,暖通工程作為民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內容,其在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民用建筑中進行暖通工程施工時,必須要準確分析暖通施工的現狀,強化施工圖紙審核,有效運用地暖、通風、保溫和暖通設備安裝等施工技術,從而促進暖通工程施工質量的提高,保證建筑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實現建筑行業的長遠發展。
摘要:通過對海外火力發電廠EPC工程的執行經驗總結,筆者發現熱控系統的冗余要求、汽機自動升速系統、汽機熱應力計算系統、性能計算和優化系統、機械監視系統、執行機構、電纜及電纜支架、儀表管路及附件等很多方面的技術要求與我們國內常規的設計、工程標準和習慣都有一定的差異,本文將做詳細比較分析。
關鍵詞:海外;火力發電廠;EPC工程;熱控專業;技術規范;差異比較
1 引 言
隨著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實力的增長和國內電建市場的逐漸飽和,在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有很多中國電力設備制造廠家、工程承包公司、貿易公司在從事著電站的出口貿易活動。下面筆者以某涉外火力發電廠EPC項目的技術規范為例,淺談一下火力發電廠涉外總承包合同中常見的熱控專業技術要求。
火力發電廠總承包合同中的技術規范一般由項目業主委托其設計院/咨詢公司起草,其涵蓋的內容細而廣,涉及到項目描述、工作范圍、設計要求、性能要求、冗余要求、質量保證服務、工程設計服務、現場服務、試驗和調試、總平面布置要求、廠房、設備布置要求、資料文件要求、項目管理要求、環保要求、機務、電氣、熱控、土建等各專業的具體技術要求,除此之外還附上項目的煤、油、灰、水等必須的分析報告、備品備件清單、推薦供應商清單以及特殊工具清單等等。具體到熱控專業,主要有以下要求:
2 儀控島整體設計要求
主要是對本電廠投入商業運行時要達到什么樣的自動化水平提出要求,要求提供的控制和儀表系統要能夠保證電站安全、有效和可靠的運行,至少能夠實現以下功能:
a)機組的所有常規運行(包括所有正常,危機,啟動,停機運行以及帶負荷運行)。
b)電站運行人員沒有足夠時間完成的一些非常規運行。
c)要求能夠實現參數的閉環回路調節控制,從而優化汽機,鍋爐和輔助系統的運行。
d)能夠實現開環回路控制以及各個動力設備的自動聯鎖和保護。
e)能夠實現設備運行狀態和系統參數的連續監視。
f)要求所有顯示,報警和控制設備的設計都要符合人體工程學,把運行人員的誤動作
降低到最底限度并最大限度的提高運行效率。
一般從電廠的運行經濟性考慮,涉外工程中常見的要求是BTG島(機爐電三大主機及輔機和附屬熱力系統)由中央控制室通過DCS、DEH等分散監視、控制系統進行監視、控制,單元機組每值設運行值班員4~6人。化水、循環水處理、污水處理、輸煤、除灰、空壓機等輔助系統由PLC組成的輔助系統控制網監視、控制,化水、輸煤、除灰可配套就地操作員站,每值設運行值班員共3~6人,燃油、循環水系統可配置遠程I/O系統,將控制和監控功能歸口于DCS中央控制。
3 工程范圍
整個電站的控制和儀表系統包括DCS及其配套的硬件、軟件、一次/二次儀表、汽水分析系統、氣體分析儀表、汽包電接點液位監視系統、爐膛安全監控系統、汽機自動升速系統、汽機調節系統、汽機熱應力計算系統、機械監視系統、性能計算和優化系統、聲光報警系統、呼叫系統、火災報警系統、主時鐘同步系統、控制盤、臺、柜、儀表盤、接線盒、電動、氣動、液動控制閥門及執行機構、電纜及電纜支架、儀表管路及附件等,能夠完成整個電站鍋爐、汽機、輔助和公共系統的監視、控制、報警、聯鎖和保護等功能。
其中冗余要求、汽機自動升速系統、汽機熱應力計算系統、性能計算和優化系統、機械監視系統、執行機構、電纜及電纜支架、儀表管路及附件等很多方面的技術要求與我們國內常規的設計、工程標準和習慣都有一定的差異,作者在本文下一節中將有具體描述。
4 詳細技術要求及與國內工程的差異比較
4.1 控制系統(包括DCS、DEH、PLC輔網控制系統等)
a)對DCS的要求
控制器處理能力要求最大負荷時CPU出力不超過60%(還包括考慮將來15%的擴展空間),高速數據總線要求最大負荷時占用帶寬不超過60%。系統響應時間為滿負荷時的響應時間,重要的模擬量信號如汽包液位、爐膛負壓等響應周期為50ms,一般的信號響應周期為100~250ms,開關量響應周期為100ms。顯示器要和其他系統能夠高速通訊,顯示內容能在1s內更新,最大更新時間為1s。SOE信號要直接通過硬線連結取自就地信號,每臺機組最少要提供256個SOE點,每點處理周期為1ms。
b)對DEH的要求
汽機DEH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汽機轉速和負荷控制,汽機自動啟停控制,熱應力計算,超速保護和汽輪發電機監視。其它硬件性能要求基本與DCS相似。其中汽機自動升速系統和汽機熱應力計算系統目前國內幾大主機廠的產品配置與國外業主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異,國外工程一般要求汽輪機在結合熱應力計算的基礎上保證汽輪機啟動時能夠達到“一鍵開機”的要求,即該自動系統將自動的將汽機從零轉速升速到同期轉速,然后帶到額定負荷,然后連續監測機組運行至滿負荷,不影響機組壽命,包括自動同期。從而最小的避免由于運行人員認為錯誤造成的事故。這對控制系統、檢測系統、設備、安裝調試工藝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國內幾大主機廠的產品一般對熱應力計算最多只提供高壓轉子、中壓轉子熱應力計算,且機組壽命消耗百分比技術有所受限,還不能完全實現機組的“一鍵開機”功能,也達不到對機組機組壽命消耗百分比的量化計算。
c)對PLC輔網控制系統的要求
PLC硬件安裝包括1:1冗余的CPU,存儲器,電源,通訊和I/O總線. 冗余設備能夠在5ms內自動轉換.
d)冗余要求
鍋爐,汽機的重要保護系統,要配置三重冗余的硬件(即三重冗余互為熱備用的CPU,存儲器,電源,通訊和I/O總線)和三重冗余的測量元件。這種三重冗余的技術要求在國內應用還是較少的,且成本很高,目前GE公司配套燃機的MARK-VI控制系統采用的是三重冗余的控制系統,但筆者認為在常規的火電項目上到雙重冗余的安全性已經比較成熟,三重冗余的應用并不經濟。
對于重要的閉環控制回路,系統測量元件要3取2冗余配置。儀表管路、取樣器或各溫度計套管(溫度元件)都要獨立安裝,不能共用(部分流量測量元件可選用同一取樣裝置)。
其余保護用邏輯控制系統和相關測量元件要配置雙重冗余硬件。
4.2 主蒸汽流量測量
常規的主蒸汽流量通過調節級蒸汽壓力可以計算出來,但有些國外項目要求在過熱器出口管路上設置流量噴嘴以直接測量主蒸汽流量,實踐證明這種方式無論從測量精度還是還是經濟性角度考慮都不是筆者推薦的方案。
4.3 輔機設備的狀態監視
對于大型動力設備,重要動力設備,包括送、引、一次風機、鍋爐給水泵、凝結水泵、機力冷卻塔風機等、要提供足夠的數量的振動監視儀表。國內一般對鍋爐給水泵、凝結水泵等轉動設備不做振動監視要求。
4.4 儀表管路及附件
一般的要求對于高溫、高壓介質采用P22無縫合金鋼管(按照 ASTM A335,GR.P22標準),對于低壓、低溫介質采用A106無縫碳鋼管(按照 ASTM A106,Gr.B標準),對于壓力不小于4Mpa的高壓動力管道上要安裝雙一次門和2個排污門。
國內按照國標要求對于高溫、高壓介質加強接頭和一次門采用12Cr1MoV無縫合金鋼管,儀表管路可以采用1Cr18Ni9Ti不銹鋼材質,對于低壓、低溫介質可以根據需要采用不銹鋼或碳鋼無縫管,對于對于高溫、高壓介質要安裝雙一次門但排污門一般設置1個。
4.5 電纜
一般對動力電纜和控制電纜要求為鎧裝電纜、銅芯、低煙阻燃,一般不要求采用電纜保護管,但補償導線和信號電纜一般要穿在電纜保護管內。國內由于電纜敷設時普遍在就地側應用電纜保護管,因此對低壓動力電纜、控制電纜和信號電纜都不做鎧裝要求,且一般考慮的經濟性都采用阻燃電纜而很少采用低煙阻燃電纜。
國外業主一般習慣采用多芯的控制電纜和信號電纜(一般32芯以上),且在就地區域根據需要加端子箱進行分配,這對材料成本、電纜敷設成本和工期都有很大節省,但對設計和接線的難度有了一定提高,國內對合并電纜的設計還是有一定差異,一般信號、控制電纜最多不超過19芯。
要求電纜的接線盒端和測量元件端要掛好金屬標牌,敷設電纜時,在電纜橋架內最長每隔1米就要用鋁制電纜卡子卡住電纜。國內一般根據施工習慣的不同,電纜標牌采用塑封或著PVC材質,橋架中電纜綁扎采用外敷塑料的鐵綁線或者塑料扎帶。
4.6 聲光報警系統
每臺機組配置一定數量的聲光報警窗口,信號直接從就地采用硬接線接入,目前新上的項目在大量的使用了大屏幕后,都已將傳統的光字牌報警系統取代。
4.7 執行機構
從安全性和操控性方面考慮一般調節型執行機構都要求采用氣動執行機構,但目前部分品牌的電動執行機構在這兩方面也有非常優秀的表現,從經濟性和施工難易程度方面考慮建議兩者皆可適當考慮。
4.8 電站性能計算和優化
要求控制系統及就地設備均能夠做到對電站的鍋爐,汽機,鍋爐給水泵,凝結水泵,除氧器,凝汽器等各個設備的性能,輔助電站功率/效率,汽機熱耗,燃料利用率,鍋爐效率,設備運行時間,電站熱耗,電站功率因數和發電量,發電機功耗等進行性能計算并根據計算的結果自動調節系統或提出優化方案。目前在國內部分項目上也有過應用,但應用還不成熟且優化軟件需要進口,耗資巨大,筆者建議國內電站出口商在與國外業主澄清時需要重點關注。
5 結束語
總體而言,比較國內外火力發電廠熱控專業的技術要求,筆者認為在工程方面國內已處在領先的地位,但設計、制造的精細化程度和自動化程度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摘要】績效管理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績效考核是組織績效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核心是促進企業獲利能力的提高以及綜合實力的增強,其實質是做到人盡其才,使人力資源作用發揮到極致,選擇合適的績效考核方法直接影響績效考核效果,本文主要探討針對工程咨詢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績效考核方法。
【關鍵詞】工程咨詢 企業專業技術人員
一、常見績效考核方法分析
常見績效考核方法介紹和適用性分析如表1。
表1 常見績效考核方法介紹和適用性分析
二、適用工程咨詢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績效考核方法
(一)工程咨詢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特點
從工程咨詢的本質來看,工程咨詢技術人員是企業的核心主體,是維持企業活力和發掘創新力的關鍵。工程咨詢是一種高智能的技術服務活動,咨詢活動的效果質量不僅取決于專業技術隊伍的總量能否滿足業務的需要,而且取決于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素質的高低。
(二)適用工程咨詢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績效考核方法比選
表2 適用工程咨詢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績效考核方法比選
三、工程咨詢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績效考核方法應用
作為一家從事新能源工程咨詢企業,A公司目前已成立近二十年,現有員工70多人,其中從事工程咨詢專業技術人員60余人。
A公司人力資源部對全員績效考核均為態度、潛力、業務三部分,態度考核側重員工對于文化等主觀認同度的測評,潛力考核側重員工對于崗位勝任度的測評,業務考核側重員工工作完成情況的測評,并占絕大部分權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考核主要針對執行項目進行考核,日常在項目完結時進行單個項目測評,年終績效成績為個人全年度完成項目日常測評平均分與占業務部門完成項目總數權重的乘積。
該績效考核方法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應用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1、態度和潛力測評在績效考核中作用不大;2、業務考核只是單純得對已完成工作進行打分,缺乏指標要求,對員工如何提高績效缺乏引導性;3、當年績效考核方案在年終和實施,無法引導和控制員工行為,從而取得好的績效。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A公司人力資源部參考各種績效考核方法,主要綜合了KPI和MBO績效考核方法的優勢,針對業務部門推出一套新的績效考核方案。
首先,從KPI方法考慮,因態度和潛力考核相對專業技術員工為非關鍵性因素,將只作為績效參考,不再納入最終績效考核成績。
其次,利用KPI方法從企業目標中挑選出對企業業績起到重要作用的指標,然后將這些指標按照MBO方法劃分到各個業務部門,再在各個部門內部將分指標劃分到各個員工,使員工明確當年個人績效指標要求,例如:要求員工當年執行多少個項目,項目質量有何具體水平標準。
最后,年初當年績效考核方案,并要求業務部門中層與專業技術員工一對一溝通確認員工的績效考核指標要求,保證績效考核效果。
四、結論
合適的績效考核方法將有助于企業績效管理的實施,績效考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并且能隨需而變。對于工程咨詢企業內執行業務的專業技術員工,分別給予公平合理的執行力評價即為對他們的績效考核,最終實現員工的良好績效表現和良性循環。
【摘要】隨著國際石油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及人才流動市場的日漸活躍,石油工程專業技術人員流失現象日趨嚴重。而企業的科學有效持續發展,人才是關鍵所在。企業要留住人才,就必須清楚了解人才流失的原因。本文針對石油行業鉆井工程技術人員流失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人才;流失原因;對策
近年來,隨著國際石油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及人才流動市場的日漸活躍,石油工程專業技術人員流失現象日趨嚴重,已成為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問題。造成專業技術人員流失的原因有社會環境因素和人才自身因素,也有國有石油企業管理觀念、模式等方面不相適應的因素。我們應該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在人才競爭的賽場上,我們的國有石油企業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留住人才?
一、鉆井工程技術人員流失現狀
雖然企業人員有合理的流動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必要的,但當前人員流動也存在不合理性。一是流失率較高。我處從2001年至2008年招聘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98人,流出38人,占引進的19.2%,且呈高發態勢。二是石油主專業技術人員流失較多。流失人員中有較大比例是具有中、初級職稱的石油工程、油田應用化學、機械(電氣)自動化等石油院校主體專業的技術人員,這些人有專長,有管理經驗,大部分是所在單位的生產技術骨干。隨著時間的推移,已有向具有中、高級職稱和管理人員擴展的趨勢。從近三年外流人才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有一定現場實踐經驗而且也有國內外項目合作經驗的專業技術骨干人員身上,近三年總共流失的21人中,有5年及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約占62.0 %,有對外合作經驗的約占60.0%。有人曾戲說:石油企業就像是一個大的“培訓基地”,很多外資、民營石油企業里的高級技術人才,都是從國有石油企業里挖去或跳槽過去的。長此以往,企業的凝聚力和整體工作氛圍也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些如不加以控制,最終將影響企業持續發展的潛力和競爭力。
二、鉆井工程技術人員流失的對策
人才資源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應更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和經營,努力尋找穩定人才的有效途徑。只有系統科學地開發和培養人才,合理地設計崗位,讓他們在工作中有施展拳腳的機會、有展現自己的舞臺,才能進一步推動企業的發展。
1、完善績效評價體系,建立良好的薪酬機制
薪資盡管不是激勵員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卻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可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也是防止員工流失的必要條件之一。應盡快健全人才培訓、考核、使用相結合并與待遇相聯系的激勵機制,建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參照的薪金標準。要用國有石油企業的美好發展前景吸引人,尤其是國有大企業穩定的制度環境、宏偉的發展藍圖、良好的工作空間更是我們的比較優勢,著力用事業凝聚人才,用機制培養人才,用制度激勵人才,用真情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逐步拉開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從事高技術含量和一般性技術工作人員的收入差距,以工作能力和貢獻大小作為衡量報酬多少的標準,采取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更好的發揮工資分配的激勵作用,進而激活員工的積極性。可探索建立鉆井工程師、定向井工程師、鉆井液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的分級管理、量化考核制度,使崗位業績與薪酬掛鉤,提高能力水平高、責任心強、貢獻大的專業技術人員收入,有效調動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企業還應該幫助員工合理度量其投入和收益,讓員工不僅看到物質回報,而且看到企業為其提供的發展空間、工作氛圍、提升機會以及地位、榮譽等精神回報。
2、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設計
為促進人才發展,可在職業生涯規劃實施制度建設上進行積極嘗試。一是實行基層輪崗鍛煉制度。有計劃地安排員工到不同崗位進行鍛練,采取老帶新、師帶徒、導師制的方式,使他們盡快熟悉本專業的生產工藝流程,積累專業工作經驗,塑造堅韌不拔的品質,為個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二是積極促進人才流動,量才適用。盡可能給大家創造選擇崗位的機會。有計劃地對優秀員工進行 域內、域外、海外項目的輪崗培訓。通過輪崗,不斷提高業務技能,豐富工作經歷。三是將員工的知識更新和繼續教育貫穿全過程,使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培訓以本崗位專業知識培訓為主,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管理知識、基本技能培訓為輔。培訓采取脫產與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力爭形成培訓——提高——再培訓——再提高的良性循環。還應積極創造條件,安排員工參加本專業或相關專業的學術交流、技術考察等活動,及時掌握國內外學術的發展動態,拓寬視野。
通過定期對員工職業規劃進行評估,適時地調控,及時地建議,有目的地培養,為員工成才鋪路搭橋,調動員工學習的自覺性,讓他們更好地工作,順利地成才。
3、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不斷適應企業發展需要
以強化技能操作、改善知識結構、注重技術創新為重點,采取短期培訓、系統講座、外派委托培訓的方式,既有內部組織的一系列針對性崗位培訓,也有外送高等學校深造、國際化學習考察,著力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使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經常化、正規化和制度化。嚴格執行《年輕干部崗位基本功訓練實施辦法》,舉辦各專業工程師季度培訓班,培訓內容不僅包括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研究應用,還對當前技術工作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剖析提示,同時結合培訓內容進行崗位基本知識和基本功測試,測試結果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年度考核內容之一。通過這些方法使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技能水平得到明顯提升,踏上了適應鉆井發展的快車道。還鼓勵員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發展需要,選擇優秀員工參加與其業務相關的學習和培訓。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2012年鉆井專業業務競賽中,我處六位選手組成的江蘇油田代表隊奪得佳績,取得鉆井專業團體第三名的好成績, 2名選手摘得金牌桂冠。
4、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崗位及不斷提高發展的機會
在新的國際石油行業形勢下,只有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堅持以人為本,優化人才結構,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努力建設一支專業配套、結構合理、素質優化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才能增強國有石油企業的競爭力和凝聚力,使石油企業不斷做大做強。
垞電公司黨政堅持人才強企戰略和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努力為專業技術人才施展才華創造平臺。自2008年推行首席工程師評聘制度以來,先后聘任首席工程師40余名,進一步調動了專業技術人才的積極性。
一、健全完善制度,規范有序操作
1.建立設置機制。公司在推行首席工程師機制之前,調研分析了同行業各類專業人才的技術水平和緊缺程度,側重于機、爐、電等主體專業,同時考慮機關和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的分布情況,分別設立了鍋爐、汽機、電氣、熱控、化學等專業工程師,并注重對聘用人員學歷、技能和成果的優先選擇,注重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的優先考慮,使所聘用的專業工程師不僅是本專業的學科帶頭人,而且在公司和部門具有較強的示范性和代表性。與此同時對聘用的人員不搞固定制,對不能履行職責者,及時解聘,對缺額及時補位,以保持所聘職位相對穩定并符合質量標準。
2.建立競聘機制。從對參聘人員資格審查,到崗位條件的要求,到競聘過程的規范運作,再到任職后的跟蹤觀察,嚴格做到耐心、細心、精心|。整個競聘過程嚴格按照個人申請、部門推薦、民主評議、理論考試、現場答辯、公開公示、組織考核、研究審批等程序執行,達到了公開透明、公平公正。
3.建立跟蹤管理機制。公司極為重視對聘用首席人員的跟蹤管理。第一,明確職責,根據生產實際需要,規定聘用人員必須承擔技術革新、技術攻關任務,推廣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攻破生產現場存在的技術難題,對在任期內不稱職的,取消其稱號并停止相應待遇。第二,實行“全出競進”的動態管理法,每一屆管理期限為2年,期滿后按程序重新競聘。第三,實行目標管理和年度考核,根據其完成課題情況和主要業績成果,對照標準進行考評,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示,對考評末位的談話提醒,督促其不斷改進提高。
4.建立待遇薪酬機制。根據公司經濟效益和崗位需要,參照同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收入情況,提高了首席人員的崗位工資標準,設立了專項津貼,按月發放到他們個人的工資賬戶上;對首席人員技術成果轉化的所得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給個人,同時在建立補充醫療保險、健康體檢、企業年金、脫產學習培訓以及療養、休假等方面,向首席人員給予一定的傾斜;在首席人員申報科研項目、發表技術論文、實現技術革新時,公司優先給予經費和其它方面的支持。
二、發揮首席機制作用,推動企業科學發展
首席工程師機制的推行,催生了諸多技術成果,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技術支持部專工李長年自被聘為首席工程師以來,先后實施了2×135MW機組循環流化床鍋爐四臺冷渣器改造和鍋爐防磨技術改造,每年可節約標煤1.48萬噸。原電氣專業工程師李全超對公司2×135MW機組四臺一次風機分別加裝了變頻器,廠用電率由改造前7.6%降為改造后的6.7%,達到了節能降耗的目的。垞電公司2×135MW循環流化床鍋爐原采用爐內噴加石灰石粉的方法進行煙氣脫硫,不但造成較大的浪費,而且降低脫硫效率。鍋爐專業工程師李洪波作為鍋爐專業課題組組長,主動承擔了這一技術攻關課題,在充分調查論證和試驗的基礎上,提出改造方案,自行設計圖紙,并親自組織實施,在投入很少的情況下攻破了這一重大課題。在滿足環保要求的前提下,每天可減少石灰石粉用量約100噸,相關設備節約用電約3200千瓦時,每年可節約費用137萬余元,既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的,又提高了企業效益,取得較好效果。該項目被江蘇省總工會和經信委評為優秀合理化建議。
三、從建立用活首席機制中得到的啟示
1.創新了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和使用模式。實行首席制破除了專業技術職務存在的終身制,使專業技術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克服了只講待遇、不講奉獻,只講級別、不求成果的弊端,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職酬相符,從而推動了職稱評聘工作逐步向評價社會化、用人聘約化、管理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2.發揮了專業技術人員的示范作用。實行首席制為廣大科技人員樹立了一個標桿,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首席人員既是技術尖子,又是員工身邊的技術專家,最具有說服力和感召力,首席人員的評聘和其創造的技術成果,一方面極大調動了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爭先創優、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較好地帶動了員工學習掌握和應用新技術的主動性,同時也使被聘用人員自我加壓,為了首席的榮譽和稱號不斷地努力學習,形成了“人人爭當首席,首席帶動全員”的良好局面。
3.優化了人力資源配置。首席制突破了原有的成功理念,使人人都可以成為人才。在發電廠技術人員密集型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較多,但相應的管理崗位較少,建立首席制無疑為專業技術人員更好地發揮專業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平臺。同時由于首席人員定期評聘,不搞“終身制”,讓大多數專業技術人員可望也可及,逐步形成了人才培養競爭的“暢通工程”,開發了優秀人才,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摘要:現代機械行業,研究型和技能型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需求的大多數,本文以復合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針對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提出了“專業+工具”的培養模式,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關鍵詞:機械專業 教學改革 專業+工具
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對人才類型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但介于學術研究型和技能型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需求的大多數[1]。以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本文對工程應用背景下的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技術課程的改革進行簡單探討。
一、“專業+工具”培養模式的提出
現在機械類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和降低風險,絕大多數工程人員都是利用軟件在虛擬條件下完成項目的設計和仿真分析等工作,所以在工程應用的背景下,工程應用型機械類專業人才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全面系統的專業知識,同時又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工具解決工程上的實際問題。未來應用型機械類專業本科生至少應具備如下兩種基本能力:一是具有本專業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二是具有分析解決機械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計算輔助工具進行工程開發和虛擬設計的能力。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理論依據提出的,意在培養“專業+工具”的工程應用型機械類本科人才。
二、存在的現實問題
據調查,目前國內機械企業對機械類本科生就業后的普遍反應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上崗適應慢,動手能力較差;二是缺乏對現代工程工作流程的了解[2]。因此,在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理念上,應注重學生對知識結構的自我構建,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及計算機輔助與虛擬設計的能力。存在的現實問題如下:
1.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基本上開設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程(CAE)和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等相關計算機輔助課程,但這些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相對“孤立”,在專業技術課程中沒有很好的應用,也沒有真正的融入整個教學體系中。
2.缺乏專業工程應用的“標準訓練”,即學生對技術標準的規范性應用不夠嚴謹,而且對工程設計過程缺乏實踐認知過程。
3.獨立學院學生學習底子薄,學習能力相對較差,但機械類專業技術知識比較深奧,存在學生較低學習能力與深奧專業知識的矛盾,同時存在高校教育滯后于工程實際應用的矛盾。
三、改革的意義
1.在工程應用的背景下構建適合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的課程體系,為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的進一步發展打好堅實基礎。將工程軟件融合到專業技術課程中,將專業技術課程中抽象的、枯燥的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化,降低專業技術課程學習的難度,并能真實感受其在工程中的應用。
2.能讓學生具有利用專業知識和計算機輔助工具進行實際工程開發的能力,即“專業+工具=工程開發”的能力。能讓學生建立虛擬設計的工程意識和設計能力,規范其對專業技術標準的應用。
3.通過此項目的實施,學生會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享受學習,形成學生主動學、教師喜歡教的和諧師生關系。
四、改革方案
教學改革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分別實施和貫通,最終做到“專業+工具=工程開發”的融合。
1.在專業技術課程教學上,要使學生建立專業理念,形成專業思維,要掌握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兼顧“工具”的使用。
2.在專業軟件課程教學上,要掌握軟件基本應用技能,并學會利用“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專業技術標準的應用能力。
3.在實踐教學課程教學上,要做到“專業+工具=工程開發”,模擬工程環境,熟悉項目開發流程和專業技術標準。
五、改革效果
目前“專業+工具”的培養方案,在我院正在逐步實施,特別是在專業技術課程的理論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良好,學習興趣及積極性明顯提高。相信隨著該方案的進一步完善與實施,更多學生將會從中得到鍛煉和啟發,為我國機械行業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7月23日,為做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項目和崗位培訓項目實施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根據《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實施方案》,制定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項目和崗位培訓項目實施辦法。
一、目標任務
2011年至2020年期間,在裝備制造、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海洋、金融財會、生態環境保護、能源資源、防災減災、現代交通運輸、農業科技、社會工作等12個重點領域和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法律、咨詢、會計、工業設計、知識產權、食品安全、旅游等9個現代服務業領域,每年培養培訓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80萬名。大力開展以提升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為重點的崗位培訓,每年培訓具有中高級職稱的骨干專業技術人才19萬人。
二、組織實施
(一)項目實施實行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類指導、分級組織的原則,采取年度項目計劃管理的方式進行。
(二)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指導協調小組根據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確定的工程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開發一覽表和實際情況,制訂各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項目和崗位培訓項目年度實施計劃。
(三)各領域牽頭部門,負責本領域兩個項目的總體規劃、專業指導、技術引領、行業動員。根據本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任務,將培訓指標分解到省級牽頭部門,由省級牽頭部門提出落實方案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
(四)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省內各部門的落實方案進行總體平衡調整,確認本地區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項目總體指標,報國家工程指導協調小組審核后組織實施。
(五)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門、中央企業和國家級重點行業協會等涉及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需求較多的單位,可直接向工程指導協調小組申報培訓指標,并按工程指導協調小組批準的計劃組織實施。
(六)中國繼續工程教育協會及各地各部門繼續工程教育協會、行業性協會學會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配合相關領域牽頭部門,主動承擔工程培訓任務。
(七)每年年底,由各省級牽頭部門匯總本地區本領域培訓情況,同時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上級牽頭部門。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本地區工程各領域培訓情況進行匯總,報國家工程指導協調小組;中央層面各領域牽頭部門對本領域培訓情況進行匯總并報國家工程指導協調小組。
三、培訓要求
(一)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主要依托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和有關培訓機構,開展集中培訓、高級研修、崗位輪訓、實地考察、案例研討、在線學習等活動,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和行業特色采取靈活多樣的培養培訓方式。
(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要緊貼實際需要不斷創新,根據急需緊缺人才的職業發展需求,以更新知識、掌握先進技術、提升專業技術水平為主要內容。對專業性強且需要持續深化的相關領域,可采取跟蹤培養方式進行。
(三)崗位培訓要結合工作崗位的專業特點,針對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和工作需要,開展人才理念更新、知識更新拓展、科學精神和職業道德養成、實踐能力提升、團隊合作、技術適應、創新創業等能力提升訓練,重在完善知識結構,增強綜合素質,提升崗位適應、職業發展能力。
(四)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時間每人每年不少于72學時,崗位培訓每人每年不少于36學時。
四、考核監管
(一)工程項目承辦單位對學員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合格者頒發統一印制的《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培訓證書》,相關情況記入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證書,并記錄相應學時。
(二)建立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項目和崗位培訓項目的課程備案公示、證書登記統計制度,依托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管理網站和工程各重點領域相關網站進行。
(三)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定期對本地區各領域培養培訓的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組織管理和實施效果等進行抽查,提出考核意見,記錄考核結果。
(四)國家工程指導協調小組要加強指導和監督,通過督導檢查、監測統計、情況通報、專家評估等辦法,加強對工程組織實施工作的監管。
五、經費支持
(一)按照分稅制財政體制要求,各級政府承擔的工程項目任務,由同級財政予以保障;各部門承擔的具體工程項目任務,按照部門預算管理規定,向同級財政申請經費支持。
(二)政府財政專項經費主要發揮對工程項目經費的支持和引導作用,用于培養培訓的選題論證、專家授課、教材及課件開發等費用。
(三)各用人單位按規定比例提取職工培訓費。要保障本單位開展工程項目支出,加強企事業單位繼續教育經費提取和使用的監督管理。
(四)鼓勵社會、用人單位、個人共同參與,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3月19日,按照《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為做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組織實施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了《2012年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工作計劃》。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是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龍頭工程,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人才工程。2012年是全面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的開局之年,總的任務要求是:以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為重點,大力實施四個重點項目,加強工程運行管理機制建設,樹立工作品牌,強化工作基礎,提升培養質量,全面推動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工作發展。具體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實施高級研修項目
一是下發2012年高級研修項目計劃,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高水平、小規模、重特色的要求,充分考慮各地各部門的申報建議,遴選確定200期高級研修項目,著力增強選題的戰略性。二是指導各地各部門開展高級研修項目培訓,突出培養的實效性、手段的創新性、組織的協調性,充分發揮高級研修項目在對口培訓東西部人才、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示范引領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作用。三是研究制定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培訓證書管理辦法,加強證書管理。
二、探索推進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建設
一是開展第二批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申報認定工作,統籌考慮領域、地區布局,新建20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不斷完善基地建設相關機制;二是調研指導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建設,在實踐基礎上研究確定基地承擔工程任務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基地在工程實施中的基礎性、示范性作用。三是促進基地交流,針對基地建設管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共性問題,組織各基地推薦部門和建設單位進行交流研討,完善基地管理,探索推進基地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三、統籌實施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項目和崗位培訓項目
一是協調明確工程實施重點領域的牽頭部門,召集各領域牽頭部門會議,組織測算各行業急需緊缺和骨干人才培養指標,確定本年度培養任務(見附件);二是各領域牽頭部門根據本年度培養任務,將本領域培訓指標縱向分解到地方,由各地行業牽頭部門提出落實方案,報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匯總審核;三是各地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本地區各領域培養指標,平衡確定本地區工程總體指標,報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指導協調小組;當地行業牽頭部門將平衡確定后的各領域培養指標,分別報各領域行業牽頭部門備案;四是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匯總上報本地區各領域培訓情況,各領域牽頭部門匯總上報本領域全國培訓情況;五是加強對各地各部門的指導協調力度,統籌現有培養渠道,整合條塊資源,并選擇實施條件較為成熟、社會影響大、工作基礎好的若干領域進行重點指導和督促檢查,積累工程實施經驗。
四、構建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運行管理機制
一是成立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指導協調小組,指導地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有關重點領域行業主管部門成立相應的指導協調機構,加強工程的組織管理和統籌協調;二是借鑒“653工程”經驗,建立工程運行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地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有關中央企業、培訓機構的作用,推動工程順利實施。
五、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基礎建設
一是研究起草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經費使用、基地建設等管理辦法,爭取出臺《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二是加強繼續教育網絡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繼續教育網絡平臺在政策引導、工程宣傳、數據統計、資源共享、遠程施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強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會同牽頭部門分行業制定培訓大綱,實施精品課程和精品教材工程,編輯出版知識更新工程公需科目教材等;四是積極研究推進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國際交流培訓,參與國際繼續教育活動。
六、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輿論宣傳和信息溝通
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對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政策部署、重點項目、重要成果、先進典型進行宣傳報道;利用人才工作信息等渠道,加強系統內外的工程實施信息交流,為工程實施打下良好基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