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經濟建設論文

經濟建設論文

時間:2022-04-08 05:13: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經濟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建設論文

經濟建設論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資源消費量急劇增加,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應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各領域各環節,通過采取技術和管理等綜合措施,厲行節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社會發展模式。

一、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和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資源約束矛盾日益突出。從資源稟賦看,我國是總量上的大國,人均上的貧國。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氣人均占有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鐵礦石、銅和鋁土礦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45種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資源稟賦與人口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是一個資源消耗強度加大的階段,更加劇了資源短缺的矛盾。近兩年我國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又加大了國內資源的供給壓力。

環境形勢更加嚴峻。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水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二次污染嚴重。農村畜禽糞便、水產養殖污染,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提高國際競爭力面臨更大壓力。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競爭將更加激烈。目前,我國在出口產品結構中,初級產品和原材料仍占較高比例,處于國際貿易分工的下端。資源消耗高、浪費大、利用率低是產品成本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已經成為影響我國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制約著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關稅壁壘作用日漸削弱,但包括產品能效和環境標準、標識、廢棄物回收、包裝等“綠色壁壘”在內的非關稅壁壘日益凸顯,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擴大出口產生了日益嚴重的影響。

實踐證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不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難以為繼,環境難以承受。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減輕環境壓力,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

二、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實行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中央提出加快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以來,我國在推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總結、探索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在黨中央提出的“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方針的指導下,節能降耗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能源增長翻一番支撐國民經濟翻兩番的目標。在優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我國資源綜合利用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在借鑒國外發展循環經濟成功經驗和總結國內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有關部門和地區開展了循環經濟示范試點,探索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不同模式,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積累了經驗。

當前我國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還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和障礙。一是節約優先的方針未能很好落實,節約優先沒有很好體現到發展規劃、城市建設和各項工作中去;二是法律法規不健全,標準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三是尚未建立促進資源節約的長效機制,資源性產品價格不合理,支持和鼓勵節約降耗的財稅體制不完善,融資渠道不暢,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不徹底,難以形成促進節約的有效激勵;四是缺乏技術支撐,開發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的能力不強,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還不能適應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需要;五是全民節約意識不強,發展思路不對頭、消費心理扭曲、消費方式不合理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大障礙。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強化節約意識,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長效機制,以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為此,要著力構建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節約型的產業結構、節約型的城鎮化模式、節約型的農業生產體系、節約型的消費方式,樹立節約型的思想觀念。

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在需求結構上,要實現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向消費和投資雙輪驅動、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轉變;在產業結構上,要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經濟增長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帶動經濟增長轉變;在生產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增長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轉變;在資源利用方式上,要實現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轉變,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含量提 高、國民素質增強、質量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當前要全面推進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資源節約。

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要加快發展并做大做強信息產業,加速信息化進程;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推進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優質能源的比重。開發區建設要充分考慮節約用地,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功能定位,促進區域產業合理布局。加強重點行業能源、水、原材料消耗的管理,嚴格執行設計規范;加強節能、節水技術改造,加強廢渣、廢水、廢氣綜合利用管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構建節約型的城鎮化模式。城鎮化發展必須充分考慮自然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利用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資源。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積極保護耕地,提高單位住宅面積密度,改進建筑結構,增加可使用空間,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合理配置居住區綠化用地,土地使用功能適當混合。合理規劃城市交通運輸體系,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建立城市立體交通系統。大力發展節能建筑,推廣應用新型建筑材料,推進建筑廢物綜合利用;新建建筑實行裝修一次到位,禁止二次裝修。發展城市集中供熱,有條件的要發展分布式供熱;城市規劃要充分考慮水資源開采與補給的平衡以及供水與排水系統對節水的有效性;住宅小區建設要配套雨水、生活廢水收集與處理回用設施,加快再生水利用,推行分質供水。建立規范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因地制宜實施垃圾資源化利用。

構建節約型的農業生產體系。大力發展集約化農業和生態農業,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產品結構,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和精準化水平,節約使用土、肥、水、電、種、藥等投入要素。繼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節能型農業機械,提高資源能源的產出效率;推廣使用高效安全生物農藥,從源頭上消除餐桌污染;推廣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提高利用效率和附加值;積極推進秸稈、牲畜糞便等農業廢物綜合利用,搞好垃圾、污水處理,改善農村生存環境;大力發展沼氣工程并使之成為農村的補充和替代能源。

構建節約型的消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引導合理消費,反對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住房、汽車等新的消費熱點在拉動消費結構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鼓勵購買低油耗、低排量的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節水產品和再生利用產品。禁止過度包裝,盡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產品。

三、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將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長期堅持和實施節約優先的方針。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節約資源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意義,明確將“節約資源”與“控制人口、保護環境”并列為基本國策,將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把節約資源作為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把節約能源和資源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和深化稅收、財政、投資、金融等改革的重要內容。

加快法制建設,加強執法監督。要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解決無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加快《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健全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建筑節能、節約石油以及包裝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規,抓緊修訂《節約能源法》。建立執法責任制,保證現有法規的有效貫徹實施。要加快國家標準制度體系的建設,制定和完善各類產業標準、行業標準和產品標準,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執法監督檢查的力度。對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實行嚴格的開發準入條件;對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的新建項目,要從能源、水資源消耗以及土地、環保方面實行更為嚴格的產業準入標準。加快制定工業耗能設備、機動車、家用電器、照明器具等強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標準,修訂和完善主要耗能行業節能的設計規范,提高建筑的節能標準。完善重點用水行業取水的定額標準。建立和完善高耗能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強制淘汰制度,重點耗能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新建建筑的準入制度,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制度等。

完善促進資源節約的政策體系。加快完善自然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理順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積極調整水、熱、電、天然氣等的價格政策,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充分運用價格機制調控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制定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和節約型社會建設的財稅和收費政策。加快研究制定鼓勵使用節能節水減免稅產品的優惠政策和鼓勵發展節能車型與加快淘汰高油耗車輛的財政稅收政策;繼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調整完善資源性產品進出口的稅收政策。公共財政要加大對政府資源節約管理和政府機構節能改造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再生資源回收處理收費制度。完善礦產資源補償費制度。建立和完善企業生態恢復、破壞修復責任制度。對一些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工程項目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項目,政府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

加快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包括減量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優化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努力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瓶頸。堅持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加強工程應用科技的開發,將其納入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產業化發展規劃。

促進機制創新,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建立信息制度,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及時國內外各類資源節約信息,引導企業挖潛改造。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引導用戶和消費者購買節能型產品,促進企業加快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為企業實施節能改造提供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一條龍服務。同時,建立節能投資擔保機制,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擔保,促進節能技術服務體系的發展。推行節能自愿協議,即耗能用戶或行業協會與政府簽訂節能自愿協議。

此外,還要廣泛開展國情教 育,增強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和中小學生的資源憂患意識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

經濟建設論文: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用研究

【論文摘要】社會意識形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是個重要因素,因為在整個社會運行中,意識形態能發揮多方面的功能,而其巨大的經濟功能決定了我們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必須正確對待經濟發展與意識形態的關系,積極利用意識形態的反作用,為經濟建設健康發展服務。

【論文關鍵詞】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一、社會意識形態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意識形態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概念,意識形態同樣適用于辯證唯物主義社會觀,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物質發展變化而變化的。意識形態能直接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成熟的思想理論體系,其主要特征就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所謂實踐性就是指它來源于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并能反過來指導實踐,為人們從事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的指導,從而引領人們的實踐活動向更高的層次發展。社會意識形態的這種實踐性反映其對經濟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時,就是它能夠直接促進經濟發展。

經濟建設豐富和發展了社會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工業為龍頭,通過更新設備,加快技術引進、消化和創新,拓展產業鏈,發展各種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總體競爭實力。通過實施“東北振興”,“西部開發”、“中原崛起”等經濟建設戰略,不斷增強地區經濟發展實力,提高了全國的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實現了GDP數值的較快增長,但在一些經濟高速增長地區出現了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貧富兩極嚴重分化等問題,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對資源過度依賴等問題制約著發展可持續。由此可見,僅僅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并不能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國經濟發展形勢和迫切需要解決可持續的問題。迫切需要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論思想指導經濟發展。這就需要黨和政府創造性應用和發展馬克思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理論。由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并不只是一種單純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方式的改變,而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深層次變革,突出的表現是從經濟開始,再逐步向社會和政治領域滲透。

二、社會意識形態建設對經濟建設作用

1.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導向作用

引領經濟建設方向,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存在的,并為全體人民共有的。因為它是人民共同擁有的認知體系,所以它有助于人民彼此達成認識上的一致與行動上的統一。而處于黨政地位的意識形態都是與對經濟制度特別是對交換關系的正義或公平的判斷聯系在一起,目的在于說服人們相信現存的經濟規則是與正義共存的。成功意識形態的制度變遷和經濟改革會促進經濟增長。社會意識形態可以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制度解釋和價值支撐,使人們從內心認可經濟建設中各種財產關系的合理性、交換關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關系的正當性,強化人們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各種規則的“認同感”,以減少體制在轉軌及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摩擦費用,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意識形態是一種節約機制,這種機制是由意識形態的基本內容決定的。

2.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為經濟建設發展提供動力

經濟建設的客觀進程與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產生、發展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意識形態之間是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在十五規劃以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出現重大飛躍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程在本質上與社會意識形態具有目標的一致性、發展的互動性和價值的契合性。雖然國家處于全面經濟振興階段,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面臨著重重困難,迫切要求社會意識形態理論上的發展和創新。人民思想意識的更新和社會的不斷變革對社會意識形態提出了全新考驗。應對這些考驗,需要各級黨政組織從自身做起,為推進經濟建設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社會意識形態不斷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舊、平凡干事的思維方式,在具體工作中敢闖、敢試、敢爭;堅持開放創新,摒棄落后的體制機制,以敢于擔當、追求卓越執政理念,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審視自我、謀劃發展。并對全國總體格局進行了正確判斷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論概括。特別是在基本認清了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發展大勢,總結過去經驗,汲取歷史教訓,抓住歷史機遇,實現了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論創新。

3.社會意識形態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之文化建設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之重點。在經濟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各國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更趨激烈,其中的文化產業競爭又是文化軟實力競爭的重要載體。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內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文化看似無形,但對經濟發展的引領、鼓舞、凝聚和保障作用是現實而且巨大的。

文化發展問題事關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以解決的。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既是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以來,我國社會文化建設事業受到高度重視,文化氛圍更加融洽和諧,文化創新更加活躍,文化產品日益豐富,文化建設與政治、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從而有力地推動著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進程。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走過了30多年發展歷程。30多年來,中國人民走出困境,夯實了發展基礎,并積蓄起了強大的發展勢能。而當前,中國經濟建設已經進入了一個跨越發展、推進全面轉型的歷史新階段。新階段更加突顯的新特征、新任務是加速發展,釋放后發優勢,在這個“經濟建設升級”跨越發展的進程中,“文化興國”應勢而生,深入挖掘我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改造或摒棄那些原有的落后文化,加快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城市文化,培育和弘揚具有先進性、時代性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為引導、凝聚和激勵全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4.創新社會意識形態有效促進經濟建設發展

不斷創新社會意識形態理論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力。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更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條件下加強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之路。面對新 情況新問題,社會意識形態工作不改進就沒有活力,不創新就不能發展。因此,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指針,與時俱進地看待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繼承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個開放和不斷發展的科學體系,這就要求我們根據變化了的社會環境,提出新理論,解決新問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工業強則國家強”的理念,用足用活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政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優化升級,進一步完善經濟建設理論創新的生長點。堅持節約發展、集約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等“五大戰略”理論創新的原動力。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建設以來,根據時代的新特點和實踐的新要求,不斷地以自身的理論創新來推動社會意識形態的建設和發展,促進并維護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擴大了阜新社會意識形態影響力,從而實現了以人為本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實踐。

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

摘要: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統籌,努力形成“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良性互動機制,并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求加快國防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互動機制;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納入到更高層次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指導思想之中,并明確了“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方針,進一步形成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的戰略目標。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原創://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正確處理好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積極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認真處理好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從而不斷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增強國防實力和國家綜合國力。

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兩個方面,強調指出:“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依托,經濟建設搞不上去,國防建設就無從談起。國防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建設搞不上去,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難以保障。”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就是要確保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相互協調,并努力防止在實踐中出現相互偏廢現象。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防實力要與國家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相協調。沒有一定的國防實力,國家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無法得到保障。而脫離國家經濟建設安全環境,單純追求國防實力的增長將耗費大量的寶貴資源,影響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二是國防發展戰略要與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安全戰略和發展戰略是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得以延續、保持穩定和走向繁榮的兩個重要支點,只有在國防發展戰略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相協調情況下,國防和經濟的發展戰略目標才能得以真正實現。三是國防建設投入要與國家經濟的承受力相協調。經濟是國防的基礎,國防建設超出經濟的承受能力,不僅國防建設的目標難以實現,而且經濟發展也將因此受到拖累。四是國防體制要與國民經濟體制相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對國防體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經濟體制的變遷必然要求國防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防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須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協調。除此之外,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相互協調還包括其它許多方面內容,如國防發展方向要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國防政策要與國家經濟政策相適應等。

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內涵,隨安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和平時期,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防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依托,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前提下謀求發展。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只有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為國防建設提供雄厚的經濟基礎。因此,國防和軍隊建設要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下謀求發展,使國防投入、軍隊規模等控制在經濟承受能力范圍之內。二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加強國防建設。富國不等于強國,一個國家即使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若無強大的國防力量,也難于鞏固已有的經濟建設成果,難于取得與其自身經濟實力相符的國家地位。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三是要立足提高國防建設的效率和效益。當前,我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還存在某些不相協調的地方,一是國防發展實力與經濟發展實力不相協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我國現有武器裝備綜合質量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也不占優勢。軍隊建設整體上處于機械化和半機械化階段,而發達國家正在進入信息化軍事階段。二是國防費占gdp比重過低,同經濟建設面臨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不協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防開支占gdp的比重長期呈下降趨勢,“六五”和“七五”時期平均分別為3.6和2.0,“八五”和“九五”進一步下降到1.5,20__年回升到1.5,20__年進一步回升到1.7。盡管近年來加大了國防費的投入,但僅僅是一種恢復性增長、補償性投入,國防費占gdp的比重低于3的世界平均水平。為了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我們應當在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基礎上,適度增加國防費占gdp和財政支出中的比重,以增強國防實力和應對各種安全因素的能力。

二、努力形成“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良性互動機制

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是矛盾的統一體,推進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其實質就是盡量減少和降低兩者對立矛盾的因素,促進和強化兩者互為依托的能力。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軍民分離”和“軍民結合”兩種模式。在“軍民分離”模式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各自封閉、互不相通,兩者在資源的分配上通常表現為相互對立關系,難以起到良性互動作用。而在“軍民結合”模式下,國防領域和民用領域的技術成果、人才、資金、信息等可形成雙向擴散、交流和融合的態勢,促進國防與經濟良性互動作用。因此,通過軍民結合,不僅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克服資源重復配置現象,緩解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爭奪資源矛盾,而且可提高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效率與效益,從而能夠更好地推進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形成良性互動機制,就是要打破軍民分割、相互封閉的傳統界限,按照“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要求,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也就是,一方面將國防建設根植于國民經濟體系之中,形成國民經濟對國防建設的強大支撐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國防建設對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形成國防對經濟發展的強大牽引力。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建立起軍民結合、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在項目立項、資源配置等方面真正實現相互融合。國家和地方在鐵路、港口、機場等大型公共基礎建設以及光纜、 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網絡等信息化基礎建設方面,不僅要考慮經濟建設需要,而且應當充分考慮軍事和作戰需要,做到寓“戰場建設”于“經濟建設”之中,使一筆投資能獲得經濟和軍事雙重收益。軍隊在人才培養和后勤保障上要充分依托國民教育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通過軍事教育和人才培養體制的改革,做到寓軍事人才培養于國民教育體系之中,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健康協調發展獲得持久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通過物資供應、衛生勤務、交通運輸和技術保障等軍事后勤社會化和市場化改革,做到寓后勤保障于國民經濟體系之中,使軍事后勤保障的效率和效益得到顯著提高。應當按照軍民一體化要求,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加大軍民兼容設施的開發和利用力度,努力促進國防資源和民用資源的相互溢流和優化配置,使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生產力和戰斗力。努力發揮國防支出的投資乘數效應、地區乘數效應與就業乘數效應,使國防建設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和改善就業形勢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努力形成“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良性互動機制,積極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需要相應方針政策和法律制度為之配套。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國防市場的準入和退出制度。政府需要適度放寬國防市場準入,逐步降低民用部門進出國防市場的門檻,允許和鼓勵非公有經濟進入軍民兼容的軍工行業和非關鍵領域。同時,還應當通過相應的政策引導,使設備老化、生產能力過剩、市場競爭相對較弱的國有軍工企業,能夠自主地退出武器裝備生產領域,使有科技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民用高科技企業,能夠自主地進入武器裝備生產領域,從而徹底改變我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相對封閉格局,迅速扭轉國防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局面,并為“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良性互動機制的加快建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要抓緊制定并實施國家標準化戰略。必須及時修訂和完善軍用標準和規范,擴大軍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標準化和系列化程度。比如,在武器研制和采購方面,只要不影響武器裝備的作戰性能,凡是適合采用民用標準和規范的地方,就應當盡可能使用民用標準和規范,以此提高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軍民融合程度,從而達到降低資源重復配置和浪費的作用。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決策、協調和評價機制。在決策機制上,政府應當按照“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要求,把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納入統一規劃進行決策。其中,經濟建設的決策要貫徹國防原則,國防建設決策要反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在協調機制上,應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軍地聯系辦公會議制度,從項目立項、投融資、價格、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各個方面,加大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工作力度。在評價機制上,應當把“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作為衡量各級政府工作業績的重要考核內容,使各級政府在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同時,能夠兼顧國家安全利益。四是要進一步完善國防動員體系。讓有限資源在和平時期能夠最大限度地用于經濟建設,在戰時可有效地保障戰爭需要。最后,還應當健全和完善相應法律和法規,為“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良性互動機制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三、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求加快國防現代化建設

國家在一定時期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而用于國防建設的資源投入就更加有限。為了使國家有限資源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國防與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問題上,我們還必須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從當前我國現實情況看,經濟不夠發達仍然是影響我國綜合國力、制約我國在國際事務中所起作用大小的關鍵因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將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因此,我國用于國防建設的資源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有大幅度的增加。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時必須堅持協調發展、有所側重原則,避免出現全方位推進和平均著力而導致國防建設效率低下的現象。

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就是以增強國防實力和提高軍隊戰斗力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有限資源真正用在刀刃上,著力解決好影響和制約國防實力及軍隊戰斗力的關鍵因素。國防和軍隊建設是一個有機系統,根據“木桶效應”原理,系統的整體功能主要由系統的“短板”決定。為了提高系統的整體功能,就必須集中力量解決好系統的“短板”問題。為此,必須根據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特點和規律,抓住我國國防建設特別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有限資源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原創://一是軍事戰略威懾能力的建設。提高軍事戰略威懾能力是遏止戰爭,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手段。軍事戰略威懾力量的建設,通常被認為是“費效比”較高的國防建設活動。在國防投入一定的情況下,應當以足夠的投入確保急需的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和“殺手锏”武器的研制生產,并逐步裝備部隊形成戰斗力,從而依靠強大的國防實力和戰略威懾力震懾對手。二是國防和軍隊的信息化建設。建設信息化軍隊和打贏信息化戰爭,是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的重要建軍目標,也是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目標。為此,國防和軍隊建設要緊緊圍繞建設信息化軍隊和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加大軍隊信息化裝備以及信息化作戰指揮系統等方面投入,努力完成機械化與信息化復合式發展的雙重歷史任務,加快推進軍隊建設跨越式發展步伐。三是軍隊“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建設。現代信息化戰爭是一體化的聯合作戰,需要海、陸、空、天、電、磁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有效配合和聯合作戰。軍隊能否打贏現代信息化戰爭,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為此,需要加大軍隊“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努力建成一體化的作戰指揮系統、火力打擊系統、情報偵察系統、裝備研制與采購系統、動員及后勤保障系統等。四是國防和軍事人力資源建設。國防現代化建設,人才是關鍵,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加大國防和軍事人力資源的投入,提高國防和軍事人才的綜合素質,積極推進人力資源配置由 數量型向專家型和職業型轉變。

國防是典型的公共產品,而且是特殊的公共產品,國防現代化建設理應由國家來進行投資。但這并不意味著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切活動,都必須由國家來進行投資。實際上,國防建設的某些領域,國家完全可以充分依靠和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對軍事、民用技術協調互動重視不夠,軍用標準和國家標準的通用化程度較低,造成了大量社會資源的重復配置和低效率,不但損失了社會經濟效益,而且影響了國防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后勁。為此,國家對國防建設的資源投入,應該集中投在民用部門“不能”、“不愿”和“難以”進入的國防建設領域,如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中安全保密性強、投資大和風險高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這些領域,國家應當在項目立項、投融資、土地使用等各個方面,逐步加大對國防建設的支持力度。而對于一些軍民兼容性和非關鍵的國防建設領域,國家應當允許和鼓勵民用部門積極參與,以增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后勁。另外,還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管理手段,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國防費保障的信息化水平,促進國防費保障向精確化轉型,提高軍隊和國防建設的質量效能。

經濟建設論文:論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和諧關系

傳統林業和現代林業一直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來社會發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長、物質需要成倍增長,導致自然界的森林資源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傳統林業也必須進行調整和改變,不能持續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辦法,必須要堅持經濟和生態環境共同和諧可持續發展。同時,現代林業建立在標準林的基礎上,應注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試圖在林業生態發展和林業經濟發展中找到平衡,使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現從以下幾方面簡單論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關系。

1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意義

1.1現實意義

在我國社會和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生態環境呈幾何速度惡化,自然生態系統被污染和嚴重過度索取,大量自然資源都面臨著短缺和后續乏力,其中林業資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來說,作為可再生資源的林業,只要統籌科學、開發合理,是可以持續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但是,我國森林產業的現實狀況是:森林生態系統退化速度比建設速度快,局部好轉,總體惡化,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缺位、供體錯位,載體即林地和林木發展跟不上經濟發展需求。林業生態環境惡化造成了每年數百億的經濟損失,傳統的林業經濟模式已經無法適用于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改變勢在必行。

林業主要以森林為主要資源,森林是一種復雜的復合生態體系,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是人類氧氣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凈化器,也是生態鏈中重要的一環。

林業是所有生態建設的主體,同時其又可以是規模巨大的生態經濟循環系統,林業生產的物質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綠色能源,在節能減排目標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義和作用。林業又是生態文化的源泉。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樹立正確的森林經營理念,體現在人與環境、資源與生態、經濟與自然的協調和統一的發展,通過科學、政策、技術和不斷進步的管理措施,通過不斷地適應尋找到適合我國社會自身發展情況的道路,以期達到林業資源的多方面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1.2經濟意義

森林是大陸生態系統的主要環節,也是林業經濟的最重要載體。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是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最主要目標。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態系統不僅能夠持續提供生態效益也能持續提供經濟效益。被破壞的退化的森林不僅在物質生產能力上明顯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應減少。我國現有森林生產力只相當于其潛在生產力的1/3,這是國內林業產業界內的共識,因此恢復、開發和提高森林生產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業生態環境可以支持復合經濟體系的發展,可以幫助建設和發展多樣化的經濟結構,在成熟健康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會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失去推動力與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設功能性完整的林業生態體系的同時,形成以林業資源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為龍頭、以林業商品產業和綠色旅游產業為一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產品的深加工產業,逐步形成比較發達、系統和綠色的林業產業。

2林業生態保護建設發展的亮點

一是發揮林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優先并非不考慮經濟功能,只有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才有物質基礎;應分清國

家對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線,切實保護天然林資源,按照森林經營的技術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長的自然規律,科學合理地采伐利用,讓林業在發揮生態、社會效益的同時,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二是提高林農的積極性。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后,林業部門劃定采伐區域、數額,企業與林農實現“訂單林業”,減少了企業的灰色支出,使林農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業和林農植樹造林的積極性。三是建立林業要素市場。林業要素市場建成后,通過林權有序、規范流轉,可以盤活林木林地資產,解決森林資源經營周期長、效益兌現慢、生產風險大的問題,提高林農的生產積極性,促進林業規模經營、集約經營。通過林權證抵貸款,解決林農發展林業資金不足的問題,促進了社會閑散資金與銀行資金流向林業,加快推進林業產業化進程。

3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產生的新經濟建設點和經濟增長點

傳統林業只將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資源——木材上面,但是林業資源可以提供遠比木材更多的產 品,能夠對經濟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以下是3種主要經濟增長形式。

3.1促進森林旅游業的發展

森林旅游業的發展是林業生態環境最主要的貢獻。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閑娛樂也開始日益重視,森林旅游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也是擴大內需、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途徑,并且正在我國迅速生成和增長。完善的森林資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礎,森林旅游業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可以發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園、交通運輸、餐飲、商貿、旅行社、娛樂等多種依托森林資源的經濟體。此外,還可發展各種層次的輔助服務機構和組織,這些都是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多方支點。

3.2促進林業副產品產業的開發

林業資源除了能夠提供木材之外還能提供很多林副產品,如動物、林果、花卉、次生動植物資源。根據不同地區的林業資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產品產業,最主要的有野生動物資源產業、林果深化加工產業、次生動植物開發產業等。深化開發林業資源的副產品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機遇。

3.3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產業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的、科學的、持續的生態工程,需要有組織的、科學的、專業的主體承擔,這一投入過程本身就對經濟建設有著積極作用。要發揮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時社會和人民的力量,在保護林業環境的同時把林業融入到自然——社會大系統中去,使其成為社會生產和社會服務、生態建設和生態服務的工程。要突出“以人為本”和發揮人的主體性參與性,做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使林業保護產業社會化和社會的廣泛參與到林業保護產業中。充分利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讓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產業服務大眾,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出貢獻。

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并不與經濟建設相對立,相反,它是一個非常好的 經濟建設方式。提高林業資源利用率,充分發掘林業資源開發潛力,多角度建設林業資源相關產業,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變成經濟增長引擎。健康的生態林業發展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支點,提供形式多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和途徑,為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經濟建設論文:加強市場監管服務經濟建設

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責,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必要保障。

經過多年努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基本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監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論,基本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監管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基本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監管的工商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基本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監管的行政執法隊伍。

實踐證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條件對市場主體的行為進行日常的監督管理,有手段在短時間內對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進行大范圍的檢查和清理,有能力對嚴重的違法經營行為或重大應急事件作出快速反應。在我國市場監管體系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已成為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重要執法力量。

我們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加強經濟形勢變化對市場秩序影響的深入研究,采取針對性措施,大力強化市場監管,努力消除市場秩序中影響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突出問題,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市場交易秩序的水平進一步提高。面對____年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總結歷史經驗,立足當前實際,著眼長遠發展,只有依法加強市場監管,工商行政管理才能樹立公平公正的執法權威。

加強市場監管,必須更新監管理念。要把落后的、傳統的、隨意的監管思維向文明的、現代的、依法的監管理念轉變,牢固樹立科學監管、依法監管、有效監管的理念,努力做到創新監管、規范監管、高效監管。要把依法行政看作生命線,堅持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強化執法監督,促進公正、廉潔執法,營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加強市場監管,必須完善體制機制。要針對維護市場秩序的實際需要,著力在豐富發展“四化建設”的內涵上下功夫,著力在各項監管制度的完善上下功夫,著力在完善制度體系上下功夫,不斷推進“四化建設”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

加強市場監管,必須創新方式方法。要按照推進“四個轉變”的總體部署和要求,著力在鞏固和擴大創新成果上下功夫,著力在提高監管執法針對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著力在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大推進“四個轉變”的工作力度。

加強市場監管,必須提高監管效能。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要加強內部職能機構的協調配合、業務條線的上下聯動、區域之間的相互協作、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合作,加強資源整合,增強監管合力。要完善應急機制,健全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和管理組織體系,全面提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應急處置水平。當前,特別要注重從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和營造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出發,深入研究解決涉及全局和擾亂區域經濟發展秩序的問題,努力防止市場監管的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

今年的各項工作已全面展開,我們要始終牢記:只有做到公正執法,工商行政管理才有執行力和公信力;只有做到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才能實現規范監管、科學監管;只有做到廉潔文明執法,工商行政管理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只有做到創新監管機制,工商行政管理才能提高執法效能。我們要堅持把市場監管作為第一職責,強化監管,創新監管,以高效能的監管樹立工商行政管理公平公正的執法權威!

經濟建設論文:對省域煤炭經濟建設思索

一、內蒙古煤炭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煤炭產品結構不合理,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

雖然內蒙古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 但長期形成的以自然資源開發為先導,以原料輸出為依托,附加值較低、經濟效益較低的煤炭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嚴重制約了內蒙古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內蒙古當前煤炭生產主要以原煤為主, 這種固有習慣的傳統生產方式使得原煤深加工能力嚴重不足, 全區煤炭工業產品在高新技術方向的發展能力有限, 使得煤炭產品的附加值較低。 2009 年,全區加大了對煤炭深加工的資金投入力度, 一批煤制油項目加快了研發部署和生產,但就總體水平來看,煤炭深加工的量不足原煤總產量的 3%。

(二)煤炭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加劇

根據調查, 當前全區經濟在享受煤炭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收益的同時, 煤炭開采對全區環境的破壞也進一步加劇。統計顯示,因開鑿和采煤產生的廢石和煤矸石量與原煤產量的比例接近于 1:1,其中原煤產量與煤矸石的比例接近為 1:0.2~0.3。 當前內蒙古煤炭產量的逐年快速增長,因此,每年排棄的固體廢棄物也在大量增加, 預計每年將達到 6 噸以上。這些固體廢棄物,不僅對礦區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 對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更是致命的威脅。 但從煤炭工業對環境的補償力度方面看,開采原煤同時對環境的補償費用卻很少。根據對相關資料顯示,內蒙古 2009 年煤炭價格中用于治理環境的各種稅、在煤炭價格中僅為 25 元/噸左右,不到其/,!/煤炭銷售價格的 5%。

(三)煤炭收益分配不公問題突出

煤炭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 也產生了收益分配不公等問題。 以內蒙古重點煤炭生產地區鄂爾多斯市為例,部分地區發現煤炭后,開采企業或投資人以近百萬元/畝地的高價征集相關土地的使用權,使部分人一夜暴富, 但沒有被征集土地的居民群眾生活依然較為貧窮。同時煤炭開采后,真正受益的是與之相關的煤炭生產企業和個人, 而開采后所遺留的環境等問題則由周圍居民來承受, 煤炭經濟中存在著嚴重的收益分配不公問題。

(四)煤炭開采中資源浪費嚴重

據測算, 內蒙古每開采 1 噸煤就要消耗 2.5 噸的煤炭資源,同時約損耗與煤炭資源共生、伴生的鋁礬土、硫鐵礦、高嶺土、耐火粘土等礦產資源達 8 噸,損耗水資源 2.4 噸。 但在以經濟發展為各地區基本要務的思想下, 這種資源浪費并沒有引起各地區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 煤炭開采所引起的資源浪費現象依然嚴重。 同時,這種對資源的過度開采,也使得今后由煤炭生產所引起的環境補償費用逐步增加,今后全區僅礦區塌陷治理費以及植被再生費就需要上百億。

(五)央企煤炭生產企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度下降

作為最先對內蒙古煤炭資源進行大規模勘探和生產的中央煤炭生產企業,擁有著專屬的煤炭運輸線路和較為豐富的可供開采煤炭資源。 根據調查,央企煤炭生產企業 2009 年在內蒙古生產的原煤占到了全區原煤總量的一半以上,實現煤炭收入上千億元。 但由于歷史原因,央企煤炭生產企業將收入中的所得稅部分(所得稅率現為 25%)劃歸中央財政,而留給地方財政的僅為增值稅部分(增值稅率已上調至 17%)所得收入,中央和地方收益相差了近30%多,央企對內蒙古地區經濟的貢獻度較低。

二、政策建議

(一)改善資源管理政策,促進煤炭資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煤炭產品附加值

內蒙古煤炭資源現行的有償使用制度,是通過征收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實現的。 但是這兩種形式是以煤炭產量或銷售收入為征收基礎,不能真實反映資源本身的價值,沒有體現出煤炭資源資產化管理和資源有償使用的全部內涵,不利于提高資源回收率,也不利于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 要實現煤炭工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改善當前的煤炭資源管理政策。 對煤炭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以合理的資源價值為基礎,促進煤炭資源的合理配置,達到既保護資源又發展生產的目的。 同時,要繼續加強煤炭工業深加工能力,增加煤炭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價值,促進全區煤炭工業的整體效益的提升。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加快煤礦技術改造和強化科學管理,提高煤炭企業生產水平和質量信譽等方面品牌資源積累。 并且要加快實施煤炭資源綜合利用開發戰略,抓緊發展一批大型煤炭洗選加工轉化項目, 扶持水煤漿、“煤制油”工程項目建設,擴大原煤入洗比重和煉鋼噴吹煤生產規模,增加品種,提高質量。 同時加快非煤產品項目建設,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 實施煤炭液化、氣化、加大水煤漿生產規模,合理開發利用煤層氣資源,調整煤炭輸出產品結構,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內蒙古煤炭市場競爭力。

(三)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法規,加大煤炭企業對資源補償力度

要適當提高煤炭開采和生產企業對資源和環境補償力度,增加煤炭企業各種稅費。 同時,應建立有效的煤炭開采生態監測管理體制。解決各地區鄉鎮、個體煤礦只管挖煤賺錢,卻在安全、生態、環境等方面長期欠賬問題。 有專家估計,全國僅治理采礦區一項就需要投入上千億元。 因此政府在加大審查的行政執法力度, 對煤炭生產企業或個人進行的煤炭開采與生產活動進行一個有效的環境生態評審并建立相關的職能部門來規范煤炭開采中所引起的各種問題。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行煤焦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注重提高資源開采水平和洗選效率,以傳統礦區節能降耗、廢棄物利用和新建礦區原煤高效開采、洗精煤外銷、中煤及其他劣質煤發電、礦井水及生活廢水處理后回用、粉煤灰及煤矸石合理開發的煤炭礦區資源高效循環產業鏈.減少廢棄物排放和環境污染。 并促進煤炭資源效率的提高。

(五)加強對煤炭工業的節能改造,促進節能減排

要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煤炭生產資源回收率。按照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合理整合現有資源,堅持開辦煤礦標準, 提高安全裝備水平。 加快采煤改革的步伐,推廣采用粉煤和水煤漿燃燒、輔機系統等節能先進技術,擴大集中配煤、篩選塊煤、固硫型煤應用范圍。

(六)促進本地煤炭生產企業發展,加強相關煤炭生產企業責任

中央煤炭生產企業其對煤炭價格制定具有較高的話語權, 而其他各地區國有或私營煤炭生產企業對煤炭價格的制定一般依據央企煤炭企業所定價格定價,不公平的競爭,造成了煤炭市場競爭 機制的缺失,不利于煤炭生產企業間的正當競爭。應盡快依托本地區自身優勢, 積極促進本地區煤炭生產企業發展,同時,制定相關規定加強中央煤炭企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發揮中央企業帶頭作用,并建立一種有效的補償機制,對中央煤炭企業所得收益中,除支持了中央財政外,同時也應加大對其地方或省(市)經濟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經濟建設論文:強化媒體優勢服務經濟建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新聞媒體也日益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考驗。新聞媒體既是喉舌和工具,卻又不能全部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生存運轉;既要保證其政治導向的正確,又要計算其經營的成本和利潤。因此,廣告作為新聞媒體必須具備的一種宣傳形式,同時又成為我們新聞媒體不可缺少的經營項目。在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導下,我們云夢廣播電視臺遵循《廣告法》相關法規,努力探討廣告工作規律,做了一些工作,很愿意在這里拋磚引玉,以求教于各位。

注重政治意識強化導向性我們云夢廣播電視臺是全縣唯一的新聞媒體,其指導性、權威性、綜合性是顯而易見的。講政治的要求貫穿于我們廣播電視臺廣告工作的全過程,而不只是僅僅視為一種單純的經營活動。因此,我們在做廣告工作的時候,一直堅持“先看證件后談廣告,先予查證后擬合同,先審文字后拍樣片”的廣告工作操作原則。

廣告樣片出來后,依據“編輯初審,主任覆審,臺長終審”的審查程序,層層把關,把涉及政治,涉及大局,涉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字詞句和聲樂影反復斟酌,尤其是廣告詞中的一些絕對化用語、比較性用語,我們都予以嚴格剔除,并做好解釋和說服工作,敲定到既堅持政治傾向,又滿足客戶需求的那么一種定位。近年來,我們的廣告沒有出現任何政治差錯或主觀性宣傳。

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廣告的生命同樣在于真實。廣告宣傳不是一項單純的經濟活動,還肩負著引導縣內外消費者健康消費心理的責任。因此對每一項廣告業務,我們都認認真真地做好一個“真”字。我們近段制作某種藥品廣告時,采用了真實地址、真實人物和真實療效的實地拍攝手段,讓本地患者用本地語言敘說本人的醫療感受,達到了方方面面滿意的效果。

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一些麻煩。有的客戶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不惜提供虛假的廣告內容,甚至采用不正當的手段,以達到通過刊登廣告而贏利的目的。對一些醫療廣告、藥品廣告、郵購廣告,以及一些格調和質量不高的廣告,我們都本著對消費者負責,對廣播電視臺聲譽負責的態度,寧缺勿錯,寧肯不掙這個廣告費,也都堅決抵制。在非典猖獗時期,鄰近某縣市藥店要做板藍根沖劑廣告,因拿不出藥品檢驗紀錄,我們當即拒絕,藥店老板便拿著紅包到臺長家來,說是做生意要的是趕時間,希望先做廣告,后補檢驗單。為著全縣以及周邊地區民眾的用藥安全,我們堅持了原則,沒有做這筆廣告。

就這樣,我們通過廣告,使平民百姓既了解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的實際景觀,又讓他們接受了健康有益的經濟和文化信息,享受了正常的消費服務,使我們的廣告版面成為廣播電視臺其他版面內容的合理的延伸和補充,成為黨和政府經濟方針、政策形象化的、實際的解讀和宣講,讓廣告也成為對民眾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熏陶的有效載體。

注重競爭意識強化形象性廣告作為現代商業不可缺少的門類,不僅具有政治和文化的含量,而且有著自己獨特的規律特點。近幾年來,我國廣告業空前發展,經營單位從1996年的5萬家發展到去年的9萬家;而廣告額則從1996年的300億元增加到去年的903億元。這個領域的競爭也是空前激烈的。

作為我們云夢廣播電視臺,如何面對這樣的競爭呢?我們首先做到的是確立競爭意識,就是明確定位,發揮優勢,主動出擊,打主動仗。近年來,我們與中鹽宏博集團、富士特集團、美國杜邦公司等大型企業有過不少成功的合作,雙方也各自不同地取得了各自需要的利益。

之所以成功,其原因就是一條:解放思想,大膽出擊,以誠相待,平等互利。關鍵是,我們向我們的合作伙伴清楚地介紹了云夢廣播電視臺廣告的市場定位,把廣播電視臺的服務經濟特色介紹清楚,把可能的市場前景分析清楚,讓他們在產業誠信、產品誠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臺政治信任度的無形資產,把廣播電視臺潛在的傳播優勢發揮出來,把地域特色和地域優勢發揮出來,為這些大型企業的市場分割、市場重組、市場擴張、市場吞并而制造先期輿論,并進而凝聚企業文化,扮靚企業形象,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兼并而搖旗吶喊。

從某種意義上講,即使排除直接的經濟效益,我們也要為這些企業做好宣傳工作,因為這些從云夢土地上崛起的大型企業是建設楚天強縣的堅實基礎和力量。

我們十分珍惜我們廣播電視臺政治信任度的無形資產,我們在全臺開展了“四個珍惜”活動,即:珍惜廣電榮譽、珍惜工作機會、珍惜個人前途、珍惜家庭幸福。我們把塑造廣告客戶形象同塑造我們自身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凸現自身形象的基礎上做好廣告工作,講求誠信,講求信譽。

有一個外縣白酒批發商自制了一大批濃香型白酒,打算在云夢廣播電視臺投一筆可觀的廣告費,我們幫他分析了云夢地區的白酒消費習慣和狀況,并告訴他,目前云夢的白酒品種非常齊全,其中醬香型、清香型、濃香型、米香型和鳳香型各種酒的品種達幾百種,市場十分飽和,因此做大量廣告效果未必理想。對方很感激,盡管他沒有在廣播電視臺上做廣告,但卻幫我們聯系來許多其他的廣告客戶。這使我們認識到,廣告不是硬拉就能"拉"來的,誠信是產生效益的基礎。

今年5月,云夢城南醫院、縣衛生防疫站、國藥商場等10多家客戶因非典原因,經營一落千丈,有的客戶還準備撤離云夢市場,我們理解他們的臨時困難,主動承諾在有線臺和影視頻道免費為他們繼續做廣告,共同戰勝非典帶來的市場波折。我們的做法使客戶們深受感動,他們說,云夢廣播電視臺講求誠信,講求信譽,與朋友共存共榮,在這里投放廣告一百個放心。就這樣,我們以我們的理念,培養了一個又一個的忠誠的廣告客戶。注重經營意識強化效益性廣告工作既是宣傳,也是經營,是經營就不能不講效益,就要帶頭遵守工商行政法規和《廣告法》。在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具體支持和指導下,為了抓好廣告工作,我們成立了廣告中心,內設業務、制作、監播和收視調查等4個小組,規范地履行接聽電話、提供價格與段位信息、分工洽談廣告業務等職責。同時,多次組織廣告業務工作人員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和其它應知應會的工商法規與業務知識。為了更好地提高廣告質量,我們在年初投資了120萬元,對辦公場所進行了整體裝修改造;投資140萬元,對攝編播系統進行了更新換代,率先在全省縣市電視臺中實現了硬盤自動化播出,廣告制作和播出質量大為提高。

在此基礎上,我們明確地理順了三個關系:一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我們認為,廣告也是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把公益廣告也作為一項重要的事情來抓。今年,為了配合縣委大力開展再就業的工作,我們采用鏡頭組合方式,將做早點的、搞建筑的、拉板車的普通勞動者組織成一組動態畫面,既歌頌了勞動者默默無聞的勞作,又揭示了“就業的路就在腳下”這一極為樸素的道理,為下崗工人尋找新的就業門路提供了一個參照系數。與此同時,我們拷貝了中央電視臺的“誠實”“信任”“寬容”系列倫理教育公益廣告,在每晚黃金時段播送,以滴滴溫泉沁潤著人們日益向善的心靈。

二是企業效益與電視臺效益的關系。企業在廣播電視臺做廣告要追求一定的回報,這是天經地義的,廣播電視臺也要按廣告的規則取得自身的效益,其中的效益比例應該盡可能地數字化。夢陽集團是一家生產和經營食品、飲料與飲食的私營企業,我們把夢陽酸奶、王氏焦切和夢澤古酒系列產品與當地民間傳說進行了有機的結合,策劃出讓著名曲藝家張明智亮相熒屏的傳播方案,使夢陽集團名聲大振,企業效益成倍飆升,產品成功走出云夢。與此同時,我們廣播電視臺也按照與商家事先商定的比例,獲得了較為豐厚的回報。正是我們兢兢業業地為客戶傾心服務,20__年,我們克服了因非典帶來的重重困難,經營收入實現了歷史大跨越,全年廣告總收入比20__年凈增100萬元。文秘站版權所有

三是集體效益與個人效益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通過強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號召我們的廣告工作者既講市場規律,又講思想覺悟;既講合理分配,又講無私奉獻;既講全國同行業的大環境,又講云夢現實的小環境。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積極推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工資分配模式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要內容的結構工資制,以崗定薪、崗變薪變、按勞取酬、優勞優酬,以個人目前所執行的檔案工資為基礎,結合每月出勤狀況,外宣任務和廣告創收業績等因素,予以結構上的工資浮動,努力創造一個“多做貢獻多拿工資,少做貢獻少拿工資,不做貢獻不拿工資”的分配格局。

我們云夢廣播電視臺的廣告事業剛剛起步,未來的道路更漫長,工作更艱苦,挑戰更嚴峻。但我們有信心在全體同志的支持下,積極應對各種挑戰,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經濟建設論文:試論執法監察如何服務于經濟建設

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 是新時期紀檢監察工作最基本的指導思想。執法監察是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的有效途徑和最直接的體現。開展執法監察要緊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要通過服務經濟建設的工作實踐探索新思路,不斷提高執法監察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質量。

一、找準方向,增強服務經濟建設的針對性

執法監察為經濟建設服務, 既不是放棄本身職責去直接從事經濟工作,也不是單純對違規違紀問題處理,更不是片面的地方保護主義,而是充分發揮監督檢查職能,清除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種消極因素和問題, 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 治理經濟環境是執法監察服務經濟建設的切入點,抓住這個切入點,執法監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重點突出,才能體現出為經濟工作服務的自身價值。紀檢監察機關要主動貼近經濟,深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和最前沿,認真調查研究,查找并及時解決干擾、阻礙、危害經濟健康發展的矛盾和問題,為經濟發展清淤排障,保駕護航。就目前情況而言,干擾和影響經濟發展的消極不利因素突出表現為兩大矛盾:一是黨委、政府發展經濟的政策、決策、決議與個別單位部門貫徹落實上中梗阻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頂著不辦、落實不力;二是經濟發展所要求的優質高效服務、文明依法行政與個別單位部門及工作人員職責意識差、服務質量低劣之間的矛盾,表現為作風疲沓、效率低下,甚至亂收亂罰、吃拿卡要、作風粗暴 。另外,打假打私不力,制假售假泛濫,欺外排外、尋釁滋事以及擾亂社會穩定等問題也會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執法監察為經濟建設服務, 就要突出解決兩大主要矛盾,同時重視其他各類影響因素,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工作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對良好環境的培育、維護和治理,對于經濟發展振興的作用尤為重要和突出。因此, 堅持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為重點,充分履行監督檢查職能, 清理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和問題, 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這是當前及今后執法監察工作的主題和方向。

二、強化措施,拓寬服務經濟建設的途徑

為經濟建設服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任務。開展執法監察,既要樹立服務經濟的意識,找準位置, 明確方向,更要強化措施,拓寬領域,增強服務的力度,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我們認為,法監察為經濟建設服務,必須充分發揮兩項作用,當好兩個角色。一是充分發揮監督檢查作用,當好服務經濟的“檢查官”。執法監察作為紀檢監察機關的一項基本職能,有其獨特的職能優勢,從執法監察方式上,可以主動地走向監察對象,可以定期檢查,也可以隨時檢查;可以超前檢查、同步檢查,還可以跟蹤檢查。從對象上看,主要是對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法守法情況的監督檢查,是“執法的再執法,監督的再監督”。紀檢監察機關要深入經濟建設的實際,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機動地運用不同的監察方式,切實解決干擾破壞經濟環境,阻礙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當好服務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檢查官”和“ 守護神”。在監督檢查中,要善于突出重點抓典型,查辦案件樹權威,這是執法監察工作效果最有力的體現。在治理經濟環境方面,其作用表現在查處一件,帶動一線,影響一片,既對危害經濟環境行為起到了懲戒和教育作用,又能對各單位各部門特別是各執收執罰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起到較強的震懾和警示作用。同時,開展執法監察不僅要對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查處,還要關口前移,變事后懲處為事前防范,將被動查堵向主動預防轉變,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加大監督檢查的工作力度。二是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當好服務經濟的“協調員”。執法監察工作涉及面寬,業務性強,隨著反腐敗形勢的發展,在治理經濟環境方面的問題日益部門化、職業化、專業化,紀檢監察機關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僅當好“ 檢查官”, 還要當好“協調員”,要通過組織協調,調動起單位部門共同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既牽好頭,當好主角,又充分發揮有關業務部門的職能作用,主動搞好協調配合,把業務部門熟悉管理、法規、政策和內部監督的優勢同紀檢監察部門保護、懲處、監督、教育的優勢結合起來, 堅持不越位也不越權, 既不攬功也不諉過, 始終站在監督的角度 , 正確展行監察職能, 發揮綜合監督的整體效能, 做到優勢互補,形成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強大的工作合力。

三、創新機制,強化服務經濟建設的效果

經濟建設的發展在客觀上對執法監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執法監察服務經濟建設的思想觀念、工作方法也要適應形勢的發展而發展,促進執法監察自身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從而進一步強化執法監察服務經濟建設的工作效果。一要注意機制創新。開展執法監察最根本途徑包括專項檢查和受理投訴。專項檢查有目的、有計劃、有措施、有步驟是一個系統完整的過程,綜合性較強;受理投訴舉報,可以及時抓住群眾、企業反映的問題, 快速受理, 快查快辦, 主動性、時效性更強。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和充實專職執法監察隊伍,成立專門機構,開通熱線電話,認真受理企業群眾投訴舉報, 拓寬社會各界對治理經濟環境工作的監督渠道,要研究制定受理、審批、調查、處理以及督辦等一整套規范完善的工作程序, 做到既方便群眾反映問題,又高效優質辦理, 加大對損害經濟環境行為的監督和查糾力度。同時,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 研究效能監察、廉政監察和專項檢查在服務經濟建設中“三位一體”工作機制 ,探索重點經濟項目跟蹤督查機制,認真開展企業效能監察,加強企業內部監管機制。開展執法監察,只有在新形勢下大膽嘗試,敢于創新,敢于突破,才能更好地服務經濟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二要注意把握政策。在政策貫徹中,要正確處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既要認真研究國家大政方針、規定制度,又要立足地方實際,克服盲目性,增強創造性和實效性。處理經濟環境問題主要依據是黨政紀條規、公務員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但在治理經濟環境具體工作實踐中,通過監督檢查和群眾投訴反映的問題體現在多個方面,往往是群眾有反映,調查有結果,但在處理違規違紀行為上沒有更具體、更對口、符合地方工作實際的處理依據和標準。紀檢監察機關要注意加強制度

規定方面的總結和研究,在對違紀問題處理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當前,違反規定,片面追求單位部門利益,亂收亂罰、以權謀私、吃拿卡要成了影響環境發展的突出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要對癥下藥地進一步完善細化這些制度規定,為優化發展環境,嚴懲違規違紀行為提供更嚴格具體的處理依據和標準。要注意在工作實踐中定制度,又通過實踐對制度規定進行規范完善善,增強制度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從而建立執法監察服務經濟建設的長效機制。 總之,執法監察服務經濟建設,既要緊密結合經濟工作實際明確服務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又要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服務的思想觀念、工作方法上探索實踐,開拓創新,正確認識并把握好這一關系,執法監察工作才能有權威、有作為、有地位,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展現執法監察工作的生機和活力予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

經濟建設論文: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國土資源規劃工作人員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隨著現代化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國土資源規劃工作隨之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對其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就成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課題。到底規劃工作人員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才能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并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呢?本人通過多年的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并結合現代經濟的特點和未來規劃的發展趨勢,粗淺地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國土資源規劃工作人員應具備一定的政治素質

講規劃先談政治很多人不理解,在表面上看好似乎風馬牛不相及,殊不知,規劃和政治實則緊密相關,相輔相成。首先,規劃工作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起著龍頭作用,這已是廣大規劃工作者的不爭事實,而經濟與政治的關系又是密不可分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這已是政治經濟學家早就得出的科學論斷。當然還有無數的歷史事實可以充分證明。如我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由于受不同的政治路線影響,國家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全國人民有目共睹的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政治影響經濟,[本文作者申明:僅提供給文秘站 !注:]當然也就影響著在經濟建設中起龍頭作用的規劃工作。可以這樣說,很難想象一個不懂政治的人能夠搞出一個有遠見、有生命力的規劃來。因此,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國土資源規劃工作人員應該時刻把握好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提高自己的政治鑒別力和敏銳力,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時刻關心政治,不斷了解政治,并從中認清方向,看清形勢,及時了解現階段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規模,并用其指導自己的規劃工作,使之在實際工作中少走彎路,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科學的規劃建設,進而更好地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二、國土資源規劃工作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

業務素質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們規劃工作的成敗,還會嚴重影響著辦事效率的高低。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益更新,信息瞬息萬變,作為我們的規劃工作就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如果我們的工作人員不時刻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仍然靠吃老本,沿用舊法,遵循舊制,那么就會象老牛拉破車一樣落伍,就會被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所淘汰,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那么,較高的業務素質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我認為:首先就是要對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學懂、學通、學透,為什么?因為一個好的規劃,必定要在政策的范圍內,必定要在法律的制約下,離開了政策和法律而制定的規劃,就不是一個好的規劃。如果一個規劃工作人員對政策、法律、法規不懂或半懂,不通或半通,不透或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導致規劃工作的失誤或失敗,就會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如某些開發區的建設規劃,由于規劃工作人員對政策缺乏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導致一些方面的規劃起點不高,沒有遠見,致使一些剛建成不久的大樓,馬上要拆除,這樣不僅給縣域經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還給社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又如有些鄉鎮的集鎮規劃,由于規劃工作人員對國土法學得不夠,作規劃時沒考慮到國家的基本農田要受保護,隨意破壞了良田,留下了無窮后患等等。

其次,就是要熟練掌握相關的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電腦測繪、制圖等)。

如果一個規劃工作者對相關的高科技術不懂或操作不熟練,就很難如質如數按時制出高水準的規劃圖來。如果一個用地單位的規劃圖紙遲遲制不出來,或達不到預定的標準,那么,它不僅會嚴重影響用地單位的建設進度,還會損害本部門的形象,更不利于當地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因此,快速掌握和提高日益更新的與本部門相關的現代技術,是現階段規劃工作者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其三,就是要具有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工作態度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工作的質量和進度,特別是在進行現代化經濟建設的今天更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規劃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他不是寫小說、唱戲,寫寫而已,唱唱了事,至于后果怎樣管不了,而現代的規劃工作是實實在在的,它既要求澤及當代,又要考慮造福后世,既要講究經濟效益,又要創造社會效益,象過去的一些紙上寫寫,墻上掛掛的規劃已真正退出了歷史舞臺,一去不復返了。因此,在我們現代化經濟建設的今天,規劃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做作,必須要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有,規劃工作還要求要好中求精,有不得一絲誤差。俗話說:“失之毫厘,謬之千里”。圖紙上誤一厘米,實施中就會誤上一萬厘米甚至更遠,造成的經濟損失可就無法估量了。因此,在規劃工作中,必須做到精益求精。

三、國土資源規劃工作人員還應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的內容涵括很寬、很廣,很難面面俱到,一一細說,我這里著重就二個方面歸納淺談如下:

1、要樹立三種意識:即超前意識、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

談到“超前意識”的作用,我們規劃工作人員,無不身同感受,因為在我們以前的規劃中,有很多由于缺乏超前意識而導致了現在的落伍,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和需要,有的甚至不惜慘重代價重新規劃建設,因此,在現代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樹立“超前意識”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關于“環保意識”的重要,了解過去和現在的人都很清楚,過去由于在這方面缺乏深刻的認識,在城鎮的規劃上,很上考慮到隨著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的激劇增加,各種廠礦企業的蓬勃發展,會給周圍的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找材料到文秘站 -ˇ文秘站 網上服務最好的文秘資料站點!注:]致使現在一些城區的水域慘遭破壞,空氣被嚴重污染,生活環境每況愈下,導致現在政府不得不花大投入、下大力氣來治理和整頓。因此,樹立較強的環保意識,是對每個規劃工作者的基本素質要求。

對于樹立“憂患意識”,早在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就給我們做出了楷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在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今天,作為規劃工作者,更應該仿效古人,樹立“位卑未敢忘憂鎮、位卑未敢忘憂城”的憂患意識。在現代化城鎮規劃建設中,我們的規劃工作首當其沖走在先,對城鎮未來的發展舉足輕重。因此

,只有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才會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才會把規劃工作搞得更加完美無缺。城鎮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2、要具有三種基本功:即嘴功、筆功和做功。

“嘴功”即說話的功夫或語言的表達能力。有人說,搞規劃主要是靠腦的思維、靠手的操作,而與“說”沒什么關系。我認為并非如此,為什么?一個好的規劃當然離不開腦的思維,但當一個好的規劃在大腦中形成并要變成現實的時候,這需要一個過程。首先,就要領導審批通過,究竟怎樣才能順利通過呢?領導的能力水平千差萬別,有高素質的,有一般水平的;有內行的,也有外行的,如果遇到外行,僅憑一紙寫滿專業術語的文字報告恐怕還不能打動他,這時,“嘴功”就可以大行其道、大顯神通了,它既可以拋磚引玉,也可以旁敲側擊;既可以旁征博引,也可以引經據典,既有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又有通俗易懂的民間俗語。等等這些,都是“文字功夫”所不能及的。當然,對規劃的宣傳和付諸實施同樣離不開“嘴功”。因此,“嘴上的功夫不可小視,有些時間它甚至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功”,即寫文章,做報告的功夫或筆桿子功夫。一篇規劃論文或報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項好的規劃的順利實現。假如一篇規劃方面的論文如果用詞不當,或邏輯不強,或結構不嚴謹,或謀篇布局缺乏新意和特色。那么,就很難有說服力,就很難被讀者接受,自己的規劃當然就很難付諸現實,即便是再好的規劃恐怕也只能在想象中保存,在現實中流產。因此,練好筆桿子功夫至關重要。

“做功”,即做事的功夫,有人就會提出疑問:“做事還要有功夫?領導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這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我說,有這種想法的人肯定是個不會做事的人,至少是個不稱職的干部。我認為,真正的“做功”,主要應做到“實干加巧干,汗水加智慧”。一項工作的好壞既離不開扎扎實實的身體力行,還應該做到勤思考、善總結、多兼顧、巧安排。盡量在工作中減少失誤,少走彎路,提高辦事效率,提高工作質量,這一點,只要是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都有很深的感受。因此,“做功”在個人素質方面占有重要一席,絕不可等閑視之。

當然,綜合素質還表現在職業道德修養;求學治學的態度,等等一些方面,這里我就不一一論證。

那么,要怎樣做才能具備這些素質呢?

本人認為,要具備這些素質,必須通過學習─思考─再學習─再思考。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有選擇地學習,這樣才能不斷完善,不斷提高。

首先,是“學習”。談到“學習”,博覽古今中外的名人和學者,沒有一個不是通過學習,而到達成功彼岸的。大文學家韓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道出了從師學習的重要。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何況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知識越來越豐富,不懂的、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難道不更應該從師學習嗎?

要學習,向誰學,怎樣學呢?我想第一要向書本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前人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就是有前人的經驗教訓作基礎,就是有中華五千年廣博深厚的文化作根基,就是有源遠流長的世界文化的廣泛融合。這些文化的搜集和流傳主要靠書本。因此,讀書就成了承繼古今優秀文化成果的主要途徑。

當然,光靠書本還不夠。孟子云:“盡言書則不如無書”,因為書本上的知識畢竟有限。它總結的只是一個時期、一個階段、一個地方的一般現象和一般規律。對解決現階段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還可能不適應,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就難免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此,還得到實踐中學習。愛國詩人陸游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其中不難悟出實踐的重要性。那么,怎樣到實踐中學呢?我總結為“四多四少”。

1、多搞些調查研究,少搞閉門造車。

2、多向有經驗的同志請教,少來些夜郎自大。

3、多向有一技之長的同志學習,少一些驕傲自滿。

4、多征求群眾意見,少搞一言堂。

“實踐出真知,斗爭長才干”。我們只有所實深入實踐,不斷在實踐中學習,這樣才能更快地增長知識和才干。更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當然,僅廣泛的學習還不夠,還應該勤于“思考”。如果說“學習”是個搜集材料或信息的過程,那么“思考”就是個加工的過程。它是把學來的信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變成可利用的信息,它是把搜集來的材料合理加工搭配,變廢為寶,成為有用的東西。孔子云:“學而不思則惘”。意思是說:只學習而不加思考就會變得迷惑。又云“三思而后行”,即凡事都要再三思考后再做,等等這些精辟的論述無不說明“思考”的重要。因此,“思考”是提高自身素質最重要的環節。所以說,要加強學習,但更要勤于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再有,“學習和思考”是沒有時限的,它是一個循環往復,永無止境的過程。因為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類是不斷進步的,知識也是不斷更新的。所以,“學習和思考”就永遠不能停止。孔子云:“學不可以已”。也就是說:“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學無止境。”因此,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我們規劃工作者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勤于思考,不斷提高各方面的自身素質,才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總之,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我們國土資源規劃工作人員只有具備一定的政治素質、較高的業務素質、較強的綜合素質,并不斷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大膽探索、銳意進取才能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永立潮頭、永不言敗、永遠充當時代的弄潮兒。

經濟建設論文:探討如何提高林沙產業的經濟建設

1森林及生態工程建設現狀

為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東勝區開展了林業工程建設,先后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日元項目等項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根據2010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近年來實施的生態建設工程面積達到51245.2hm2。其中:天然林保護工程面積14010.5hm2;三北防護林工程面積3148.4hm2;退耕還林工程23410.0hm2;其他工程(日元項目)面積10676.3hm2。東勝區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勻等問題依然突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對森林資源的需求也必將進一步加大。一是社會需求向多元化發展與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保障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經營水平低、綜合效益差與促進區域發展、滿足林產品有效供給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應結合生態建設工程,進行沙產業建設。通過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的協調,國土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協調,行政地域間的協調,將林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牧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保證全社會的整體協調性。東勝區降水量少、大風天數多、蒸發量大、氣候干燥,自然生態系統脆弱,土地沙化、退化的潛在威脅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有效抑制,林業和生態建設的難度大。盡管東勝區林草植被明顯增加,但自然生態系統還未恢復,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情況還未得到扭轉,土地沙化、荒漠化的潛在威脅還沒有徹底擺脫。

2沙產業發展的措施

2.1充分發揮灌木樹種在沙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中所占優勢和地位日益突出。特別是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實施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灌木林在生態建設和治理沙地中的重要性,而逐步加強灌木林地的保護和人工造林力度,灌木林地的面積也逐年增加。

2.2協調發展,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

生態效益優先是加快林業發展的基本方針。林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雙重任務。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于國家經濟建設處于原始積累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第一需求就是木材,這就決定了林業必須把木材生產放在首位。現在形勢和條件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是生態需求,是防止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沙化和涵養水源、保護環境等更高層次上的需求。因此,必須走以生態建設為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大力加強天保、三北防護林和退耕還林工程,抓好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等重點工作,真正實現林業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戰略轉移。在嚴格保護天然林、野生動植物及濕地等典型生態系統,加快生態恢復與建設的同時,發展沙產業,積極建設綠色產業,發展循環經濟。要大力營造人工林,加快發展林產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新興產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強森林科學經營,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確保區域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健全發達的林沙產業結構,創造優良的林業投資環境,推進沙棘、沙柳和檸條等優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推進東勝林業生態建設,實現東勝林業健康發展。

2.3堅持科學發展觀,從東勝實際出發,確立防沙治沙及生態建設新思路

西部和南部沙區以種植沙柳為主,適當與檸條、沙棘、紅柳等樹種混交造林,“封飛造”結合,實施鎖邊封沙治理;東部地區以檸條、沙棘、油松混交林造林為主,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實踐證明,分區治理的措施是得當的,“十五”以來,東勝區累計完成植樹造林面積為8.4萬hm2,每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1.34萬hm2,每年可減少向黃河排沙3000萬t。全區治沙造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力地促進了東勝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

2.4實行全面禁牧,保護防沙治沙治理成果

實踐證明,東勝區禁牧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一方面,禁牧使造林保存率和造林合格率大幅提高,林草覆蓋面積不斷擴大,林草得到有效休養生息。全區林草面積達到20.3萬hm2,牧草的平均高度達60cm,年產草量達到3.04億kg,是1999年的50倍。另一方面,禁牧工作的順利開展,使畜牧業基礎建設得到有效加強,畜牧業生產結構更加合理和優化。到2008年底,東勝區已建成養殖小區60處;建設標準化棚圈600余處,3.6萬m2;建“兩貯三化”窖池8376處,總容積達21萬m3;青貯種植面積0.2萬hm2,產量1.2億kg;牲畜總頭數由1999年的11.06萬頭只增加至30.96萬頭只,羊絨產量由1999年的4t增加到58t;母畜和絨山羊的養殖比重增加,畜群出欄周轉速度加快,出欄率和絨毛質量大幅提高。

2.5大力發展林沙產業,努力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贏”東勝區

按照“綠起來、活起來、富起來”的基本思路,在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時,圍繞“調整結構、改善生態、增收增效”的發展戰略,堅持一手抓沙區生態建設不動搖,一手抓沙區資源開發利用不放松,立足沙區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積極做大做強以沙棘、沙柳、家具制造和生態旅游為主的林沙產業,并逐漸取得了“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明顯成效。

2.5.1轉變觀念,不斷提高對林沙產業園區的建設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東勝區林業建設轉變舊的觀念,充分認識到林業發展是基礎,農民增收是關鍵,農村進步是根本。一是要牢固樹立林業的發展地位。就是要充分認識到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的首要地位。二要切實提高對林沙產業建設的全面認識。在廣泛引導和教育廣大群眾提高認識,全面了解新時期新階段的林業發展方向,全面學會運用現代林業的標準和要求去發展。培養新型農民,最大限度地適應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的建設模式、思路和辦法。三要統籌協調、全面配合、共同營造林沙產業建設的良好氛圍,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轉變。

2.5.2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實現林業規模化經營龍頭

企業是林沙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東勝區按照“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思路,為增強龍頭企業輻射作用,東勝區對符合林沙產業政策、發展前景好、規模和效益達到一定發展水平的林沙企業,在資金、政策、人才引進等方面積極提供幫助和支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把園區建設作為林沙產業規模化經營的有效載體。一是要根據東勝的自然資源、經濟基礎、人才、科技及區位交通優勢,堅持“有所 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與當地特色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把沙棘、沙柳、檸條種植及精深加工確定為重點發展的產業和項目。二是政策到位。積極調動農戶種植沙棘、沙柳和檸條的積極性,堅持實行“誰治理、誰擁有、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對土地實行有效流轉和合理利用。三是服務到位。東勝區一改過去的舊的的思想觀念,扶持壯大林沙產業規模,加大對林沙產業的投入,帶動農民積極參與種植。不斷的擴大沙棘、沙柳和檸條的種植面積,形成了企業投資為支撐,地方政府投資為引導、農民投資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格局。為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國土增綠、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積極提供優質的服務。

2.5.3逆向拉動,林沙產業與林業生態建設協調發展

東勝區林沙產業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業經濟社會功能日益增強。依托得天獨厚的灌木資源優勢,積極實施“逆向拉動”戰略,用林業產業化的發展思維來指導林業生態建設,通過政策鼓勵、資金扶持等有效措施,支持宏業人造板、天驕沙棘資源、高原圣果等林沙龍頭企業,建成沙柳原料林基地2.53萬hm2、檸條原料林基地3.93萬hm2、沙棘原料林基地5.00萬hm2,建立健全發達的林沙產業結構,創造優良的林業投資環境,推進沙棘、沙柳和檸條等優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推進東勝林業生態建設,實現東勝林業健康發展。近年來,形成以沙棘加工為主的林果一體化和以沙柳加工為主的林板一體化的林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銅川鎮沙棘產業園區一期工程引進王致和天驕、高原圣果、伊利達、佳音和萬立五家公司,其中,天驕、高原圣果已經投入生產,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供不應求;二期工程現已啟動;宏業人造板廠年產高密度板8萬m3;林業產業鏈不斷延伸,食用菌生產規模逐步擴大;九成功、秦直通等生態文化旅游業日漸興起。林沙產業已經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5.4構建和諧,以林沙產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東勝區

在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結合東勝區實際情況,建成林沙產業園區,拉動生態建設,對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是通過林沙產業園區的建設,可以使當地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促進農村人口合理有序聚集,推進東勝區城鄉統籌建設。二是通過園區核心區的建設,使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合作組織、農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體效應、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產生明顯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總之,通過加快林沙產業園區建設步伐,可以從根本上縮短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入,對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大意義。到目前,東勝區林沙產業發展比較迅速,以沙柳原料為依托建成中密度纖維板創花板廠1個,年產量8萬m3,產值近1億元,年利稅2500萬元;以沙棘資源依托建成沙棘醋醬系列飲品生產線及沙棘深加工企業5個,年產量1200t,產值800萬元,利稅100萬元;以森林資源依托綠色生態旅游業方興未艾,使森林資源在發揮生態效益的同時,充分體現出經濟效益。

3結語

進一步延伸林沙產業鏈條,提高林沙產品的綜合利用和轉化價值,從而實現“高原增綠、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林業工作目標,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林業,推進林業現代化進程,實現林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經濟建設論文:經濟建設與改善民生的關系

一、幸福的涵義及其評價標準

1974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在其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論”。“伊斯特林悖論”提出經濟增長與國民快樂的不一致性問題,即收入增長到一定程度,國民的快樂與幸福感不再隨著收入增長而增長。[3]衡量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要看這種增長和發展是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總理明確提出,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人民并不滿意的增長。當前,國內外專家學者也對人本主義視角的經濟學幸福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山東大學心理學及社會學教授刑占軍的《幸福測量: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和《城市幸福感———來自六個省會城市的研究報告》,都在試求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幸福問題。幸福經濟學采用幸福指數(GNH)取代傳統經濟學的效用函數來計算主觀幸福。1972年,不丹王國提出了GNH的概念,并將追求該目標的最大化作為政府的最高發展目標。近年來,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并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幸福經濟學采用幸福指數來計算主觀幸福感。居民幸福指數(GrossNationalHap-pinessIndex),是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的居民對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整體的感受水平,是衡量人們主觀幸福感的具體感受程度的指標數值。如果說GDP、GNP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么,居民幸福指數(GNH)就可以成為一個衡量居民幸福感的標準。[4]居民幸福指數與GDP一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監控經濟社會運行態勢;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部分的幸福感,受到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政治因素的影響。作為制定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一種重要參考因素的幸福指數,與GDP的關系是辯證的。GDP是硬指標,是前提和基礎;GNH是軟指標,是動力和保障。居民幸福指數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所向的“風向標”。

二、經濟建設與改善民生的辯證關系

經濟建設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礎,改善民生是經濟建設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二者相互關聯,相輔相成,我們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協調發展。(一)經濟建設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經濟建設為改善民生奠定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歷史唯物主義和民生主義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不斷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增加民生財富,從而為改善民生奠定物質基礎;否則,改善民生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經濟建設為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保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基本方針。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經濟的發展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有利于解決好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有利于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從而為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保障。經濟結構單一的工業城市難以持續發展,經濟發展過分依賴資源開發和傳統產業,產業轉型失敗,居民生活質量下降必將導致破產。與底特律一樣,國內很多城市面臨著產業轉型、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現實困擾。高昂的房價、擁堵的交通、骯臟的空氣,促使諸多白領“逃離北上廣”。而“底特律之痛”警示我們,城市唯有實現產業再升級以獲得新的發展支撐才能持續發展。城鎮化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對于城鎮化,指出,中國的城鎮化規模之大為人類歷史所未有,不僅對中國的發展很重要,而且會影響世界。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廣大農民普遍愿望,它可以帶動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我們要從底特律破產中吸取經驗教訓,搞好新型城鎮化建設,它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其直接作用就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二)改善民生是經濟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以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與落腳點。”[5]澳大利亞華裔教授黃有光提出“東亞幸福缺口假說”,指東亞國家和地區不僅有高收入水平而且經濟具有高增長率,但整體上看卻比其它地區幸福水平低。“東亞幸福缺口假說”實際上是“幸福悖論”在東亞的體現。導致這一現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東亞地區經濟高增長和民眾高消費所引致的擁擠、污染和其他形式的環境破壞,經濟增長破壞了生態文明,導致人們感覺不幸福。[6]我國農民工“臨時夫妻”問題在2013年兩會上被廣泛關注。為了更多的收入,無數農民工進城務工,但由于戶籍、高房價、子女教育等原因,很多外出農民工沒法拖家帶口,不得不和配偶分居兩地,并在打工地與異性組織“臨時夫妻”,直接造成農村夫妻婚外戀增多,離婚率升高,嚴重影響下一代教育。這些問題凸顯了社會建設尤其是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在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產能過剩,對外部市場過度依賴的問題比較突出。投資是派生需求,是中間需求,消費才是最終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費拉動,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內需循環與良性互動。我們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協調發展。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宗旨是為了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讓人民富裕,讓人民充分享受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是經濟發展的根本落腳點,也是國家強大的根本目的,更是黨的使命。(三)改善民生是評價經濟增長的最高標準人民的幸福指數的提升是評價經濟增長的最高標準。經濟建設是改善民生的前提,改善民生是經濟建設的動力。要把GDP轉化為人民幸福,就得繼續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近年來,霧霾天氣侵襲我國東中部大片地區,尤其是京津魯豫、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大氣污染十分嚴峻;違規排污事件和水污染隱患,毒奶粉、瘦肉精等食品質量安全問題 頻現。“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作為關系到老百姓健康和安全的“底線”,已成為當前最大民生期盼。空氣安全、飲水安全、食品安全,成為社會各界聚焦的熱點。過度追求GDP發展速度,導致經濟模式太過粗放,過度重視具體經濟指標和發展數量、依賴資源開發,都是科學發展觀沒有落實好的“癥狀”。要從讓老百姓能呼吸新鮮空氣、喝干凈水、吃放心食品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出發,從吃喝住行讓人民感到滿意,逐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這才是經濟建設的最高標準。

三、倡導民生與經濟相結合的“民生經濟”模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建設與社會協調發展,倡導民生與經濟相結合的“民生經濟”模式,是基于幸福經濟學思想的“幸福國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執政為民的必然選擇。(一)提高發展質量經濟建設與改善民生息息相關,要把GDP增長轉化為人民幸福,就必須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老百姓更多地享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無論何種經濟增長模式,不管哪種經濟發展指標,都應表現為社會財富總量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傳統經濟學片面強調經濟增長指標,把工業化看成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內容,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尺度,把向自然的索取作為發展的手段。而幸福經濟學人本主義發展觀克服了傳統發展觀的片面性,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在發展目標上,要求兼顧整個社會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進步;而且這種全面進步是所有人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人民,促進所有人的全面發展,”提倡的是共同富裕;在發展內容上,強調既要考慮經濟指標的增長,又要考慮政治民主、科技進步、教育發展、生態保護、社會結構完善、文化繁榮以及收入分配的改善;在發展的后果上,強調低代價發展,既實現發展的代內公平,又保證發展的代際公平。我們要調整以GDP為中心的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模式,大力倡導民生經濟模式,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二)強調人的全面發展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貫穿經濟發展全過程,民生經濟是以人為本的經濟模式。傳統經濟學發展觀是物本發展觀,只關心物質財富增長,把人作為經濟發展的工具和手段。在物本經濟發展觀的指導下,人們一味追求經濟的數量增長,忽視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導致經濟發展成本增加,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現象。幸福經濟學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構成了科學發展觀的首要內涵。幸福經濟學人本發展觀克服了物本發展觀的局限性,把發展的終極關懷建立在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把人的全面發展看作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和強大的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作為發展的出發點與歸宿。在發展中不僅要重視物質增長,更要重視精神需求和社會關系性需求,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經濟過度依賴第二產業的發展局面,重視擴大勞動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促進政治民主和自由,健全公共服務,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醫療服務、中介服務、信息服務等與人的全面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以期達到最高層次的滿足水平———自我實現的幸福水平。科學發展觀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能力為目標,從人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們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三)注重可持續發展人的智慧和創新能力是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因素,積極發展教育文化,推動科技進步,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人類就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自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傳統經濟學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只注重人對自然的單向性索取,造成人與自然失調;在發展內涵上,只重視經濟指標增長,造成了經濟與政治、社會、文化發展不協調;在公平效率上,過分強調效率,忽視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造成公平與效率關系的不協調。我們要學會用經濟的方法、從經濟的角度研究民生問題,把改善民生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結合起來,既要保證經濟發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又要讓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實現民生與經濟的雙贏。經濟體系和社會發展必須統籌劃兼顧,協調發展,具體有以下五點:一是統籌城鄉發展,協調城市化和工業化與農業和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生經濟”要義就是創造和共享,經濟發展創造物質財富,為改善民生提供強大支撐,最大限度讓人民共享;二是統籌收入分配,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改善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狀況,擴大中等收入者的規模,提高社會整體的豐裕程度,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三是統籌區域經濟的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四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時,更要發揮好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職能,把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促進城鄉居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安定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五是讓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接軌,不斷融合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的功能,確保內外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美丽的熟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老熟妇毛茸茸|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脱了美女内裤猛烈进入| 国产波霸爆乳一区二区| 老鲁夜夜老鲁|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网站2|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 欧洲熟妇乱xxxxx大屁股7|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毛卡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野花社区观看在线www官网| 人妻在厨房被色诱 中文字幕 | 少妇人妻邻居|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 男女高潮又爽又黄又无遮挡| 欧美性色黄大片手机版|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