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農業企業論文

農業企業論文

時間:2022-04-08 02:11: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企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企業論文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品牌營銷問題

一、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現狀分析

1.農業企業塑造品牌形象的力度不均。現階段有部分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還主要是依賴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聲譽的自然傳播,由于企業不注重企業品牌形象的塑造,造成了農業企業品牌營銷較難進行,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感知的是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而會忽略農業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品牌。這就給農業企業的后續營銷宣傳造成了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效果。這種情況又進一步影響到了農業企業進行品牌營銷的積極性,從而使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狀況陷入惡性循環。但是在生活中,消費者也能夠羅列出耳熟能詳的農業企業品牌名稱,比如金龍魚、北大荒、陽澄湖等,這說明有些農業企業品牌形象的塑造還比較成功,這些知名品牌形象為企業的營銷活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且也為消費者選擇產品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參考。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在消費者心中,農業企業的品牌形象還是偏少。從農業企業的角度來說,農業企業的知名品牌形象相對于農業企業的數量來說,也是偏少的,特別是中小規模的農業企業不是很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2.農業企業品牌定位有待加強?,F階段大部分農業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品牌定位比較模糊,較少能夠針對不同需要的消費者提供不同層次的產品或服務,這種情況可能會讓農業企業失去較好的潛在需求,浪費較好的營銷機會。農業企業的粗放型品牌定位可能會讓消費者感覺到沒有針對性、吸引力和歸屬感,從而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對農業企業品牌的較低認知度和忠誠度,進而影響到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企業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進行市場細分,從而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提供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產品或服務,增加農業企業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進而提升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效果?,F階段,也有部分農業企業開始注重品牌定位,比如陽澄湖大閘蟹就會根據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等級的產品。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農業企業的品牌定位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3.農業企業品牌延伸利用較好。現階段品牌形象塑造較好的農業企業都開始延伸企業的品牌,農業企業一般通過開發新產品或者引入其他的系列的相關產品進行品牌延伸。農業企業通過品牌延伸可以很好地利用已經擁有的品牌資產,給農業企業的新產品營銷帶來較大的溢價。這充分說明了農業企業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魯花、金龍魚等品牌都將品牌延伸到了油類的所有產品,這對于公司新產品的推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農業品牌的延伸和利用,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農業企業只有在維護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延伸,否則過度延伸就會有損品牌形象,從而讓農業企業得不償失。

4.農業企業品牌資產意識不足。農業企業品牌資產方面的討論主要聚焦于農業企業涉及兼并重組時,對農業企業品牌資產的價值評估。在企業并購過程中,品牌可以作為一種無形資產而具有現實的價值,特別是著名的品牌,其無形的品牌價值可能超過企業的有形資產。品牌資產作為企業一種無形資產,通過市場化運作可以為企業帶來豐厚的收益。較多從事基礎產品生產的農業企業品牌通過與產業鏈下游的農業企業品牌進行品牌聯合,從而利用品牌聯合效應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這樣既提高了農業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又提升了農業企業的品牌資產和價值。還有農業企業在涉及企業兼并重組時,農業企業價值的評估較少關注農業企業的品牌資產,這樣的資產運作容易讓一些老字號品牌消失?,F階段,農業企業在進行兼并重組時,特別是與外資相關的兼并重組時,農業企業的品牌資產意識不足,從而使一些老字號的農業企業品牌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甚至消失。由此可見,農業企業品牌資產意識不足,不僅會讓農業企業的價值評估不合理,而且也會讓一些老字號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消失。5.農業企業品牌關系還處在萌芽狀態。品牌關系主要涉及品牌與品牌、消費者與品牌、產品與品牌、營銷者與品牌、其他利益相關者與品牌等關系類型,但是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依然是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F階段農業企業較少關注品牌關系,對于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有部分農業企業通過農業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實踐,從而提升消費者對于農業企業品牌的認知度,加強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但是農業企業較少針對某一層次或者某一細分市場的消費者進行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所以說農業企業品牌關系的處理還比較粗放,處于萌芽狀態。至于品牌關系的其他內涵,比如品牌與品牌、產品與品牌等關系,大部分農業企業處理品牌關系還尚未涉及到以上領域。這主要跟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整體層次相關,但是品牌關系在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應該引起農業企業的關注。

二、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作用

農業企業品牌營銷可以給農業企業帶來諸多好處,對提升農業企業的知名度、競爭力、整合能力、農業產業化、區域經濟發展等都具有深遠的影響作用。具體體現在:

1.提升農業企業的知名度。農業企業通過建立產品或服務的品牌,并通過多種傳播渠道進入消費者的視線,從而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同時,也會引起農業企業的其他相關利益者的關注,比如競爭對手、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等。農業企業的這些相關利益者對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關注,自然就會提升農業企業自身的知名度。

2.提升農業企業的競爭力。農業企業在產品或服務的品牌化過程中,必定會對產品或服務注入更多的元素,比如科技創新、形象設計、營銷渠道等,這就在整體上提升了農業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層次,具有更多的企業特色,從而增強企業的多元化與差異化能力。農業企業的多元化與差異化能力又可能會強化農業企業的品牌能力,從而形成品牌發展的良性循環,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3.提升農業企業的整合能力。農業企業通過品牌營銷構建自身的品牌力,這種品牌力在農業企業相關的產業鏈整合過程中可以很好地發揮其影響力。這一方面體現了農業企業品牌資產的價值,另一方面給農業企業帶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F階段,農業企業的實力正在加強,并已經呈現出農業龍頭企業的強勢發展勁頭,中小農業企業百花競放的良好發展局面。在這種形勢下,農業企業很有可能迎來兼并重組的發展階段,這更能體現出品牌營銷提升農業企業的整合能力的作用。

4.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農業企業通過品牌營銷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競爭力以及整合能力等。這一方面會給農業企業帶來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從而農業企業可能會加快規模擴張和區域擴張;另一方面會給農業企業帶來產業鏈延伸的機會,從而農業企業可能會加快產業鏈的整合。這兩方面帶給農業企業的發展機遇,能夠提升農業產業化的水平。

5.加快區域經濟發展。農業企業通過品牌營銷增強自身競爭力、農業產業化水平的同時,能夠帶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改善農戶的生產水平,從而給農戶帶來經濟實惠,提升了農戶的收入水平,這一方面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另一方面加快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特別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營銷,還能夠帶動農業企業所在地區的產業集群發展,從而發揮農業企業的區域特色優勢,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

6.保障食品安全。農業企業通過品牌營銷,建立企業的品牌形象,形成企業的品牌資產,對企業有較大的自我約束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業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農業企業投入越多的資源能力建立品牌,就會越關注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否則品牌投入會因為產品或服務出現問題而功虧一簣。如眾人皆知的“三鹿奶粉”事件等,說明知名品牌出現產品問題后具有很大的風險,從而就會約束這些知名品牌的所有企業重視產品的品質,對于農業企業來說,尤其要重視產品的品質,這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食品安全問題。農業企業品牌營銷,一方面形成了對自身行為的約束與激勵,從而為廣大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安全產品;另一方面,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也給消費者的選擇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在食品安全問題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這種知名品牌的指引作用更加明顯。7.提升農業企業的業績。農業企業進行品牌營銷的直接原因和最大激勵就是品牌營銷能夠提升企業的業績。如果品牌營銷不能改善企業的業績,農業企業就不可能重視品牌營銷。品牌營銷可以發揮農業企業產品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從而擴大農業企業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空間,降低產品的固定成本,這樣既增加了每單位農業企業產品的利潤空間,又豐富了農業企業的利潤來源。雖然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也會給企業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相對于品牌營銷的收益來說,增加的成本可能只占一小部分。因此,我們說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能夠提升農業企業的業績。

三、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影響因素

在諸多行業中,農業相對來說是比較特殊的行業,農業企業的經營和發展環境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但是農業企業也具有其他類別企業的一般性。影響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因素眾多,比如農業企業的資源能力、農業企業的市場導向、經營環境等。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

1.農業企業的資源能力。品牌營銷對資源能力的要求較高,農業企業進行品牌營銷需要給營銷部門配置較多的資源。品牌營銷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財務成本等,農業企業如果沒有充足的人力與財力作為保障,其品牌營銷就會空心化,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而且品牌營銷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它還涉及到農業企業產品的品質,供應鏈的協同保障能力等,這就更加突顯了農業企業資源能力的重要性,因為資源能力會影響到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各個方面,所以說農業企業的資源能力對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的影響非常深遠,可以說是基礎性與決定性的影響。

2.農業企業的市場導向。市場導向其實就是反映農業企業對于市場的態度,市場導向較好的農業企業會將消費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從消費者的角度指導企業的運營,故市場導向較好的農業企業,其品牌營銷也會較好。反之,如果農業企業的市場觀念淡薄,就會出現“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那么農業企業就會忽視企業的品牌營銷。因此,我們認為市場導向對農業企業品牌營銷的營銷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業企業的市場態度、市場理念等方面,而且這種影響也是決定性的和深遠的。

3.農業企業的經營環境。由于品牌營銷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作為支撐,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建設與法治執行方面還比較欠缺,市場中存在一些品牌仿冒等有違市場公平競爭的行為,特別是農業企業由于涉及到一些比較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地方的法治意識比較淡薄,假冒偽劣情況較為嚴重,對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構成了一定的困難,這給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所以說,農業企業的經營環境對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4.農業企業的產品類型。產品類型對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具有很大的影響,一般農業企業提供的產品可以包含在較多的分類概念之中,比如快速消費品、日常必需品、鮮活產品、食品原材料等。對于面向大眾消費者的農業產品,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與其他類別的一般企業的品牌營銷類似,但是如果原材料類型的產品,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則應該有所針對性。另外,具有農業企業特色的鮮活產品則需要根據產品的季節性和特殊性等對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由此可見,農業企業產品類型的多樣性和特殊性會影響到農業企業的品牌營銷。

作者:馬中超 丁宇 李文勝 單位:新疆農業大學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基地建設發展

中國農業應盡快從當前的小農經濟模式下轉變為有限的大農業經濟模式。內外貿一體的集約化私營農業群體的出現將成為我國開放以來第二次重大突破。拓展國際蔬菜市場,引導國內市場消費趨勢。建立蔬菜、良種、育苗基地將成為加入WTO后中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快馬。

中國是一個較為落后的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有絕對多數。農業經濟問題的解決,取決于中國農業的經濟結構如何調整;種植結構是否符合中國的特點和能否順應國際農產品市場的趨勢;農業產業結構是否適合中國的國情并能盡快與先進的國際農業產業結構接軌。

濟南一品實業有限公司1993年從事蔬菜生產加工以來的實踐證明,蔬菜生產是我國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蔬菜出口量約為進口量的30倍,與糧食進出口相反,差距大,蔬菜的種植出口不僅可為國家創匯,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山東作為蔬菜大省,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額在全國均為第一。中國僅2000年一季度就出口47萬噸,增長13%。隨著入世和韓國、日本及歐美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蔬菜行業的生產成本和價格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優勢,這主要取決于蔬菜生產的特點,從種植到加工、出口,蔬菜等作物的優勢將在未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舉足輕重。

事實上,國際、國內飲食結構的調整決定了蔬菜業發展的主基調。無公害、新鮮蔬菜已成為現代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而不是副食品,溫飽型的飲食結構以糧食為主,小康型的主食結構已從肉蛋型發展至奶茶型,這證明了人們的飲食已經符合時展的趨勢,若我們的產業政策不符合當代人們飲食發展的趨勢,將被現代社會所遺棄。歐美市場超越我們較多,中國生搬效仿集約化、機械化、規?;?不論從經濟的角度還是政治的角度,都是站不住腳的,也將會對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我們要把“度”的問題把握好。如何看待歐美市場、學習歐美市場、效仿歐美市場,我們要走符合中國社會特點和中國特色蔬菜發展的道路。

亞洲較發達的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韓國等蔬菜消費市場已超市化、商品化、品牌化,各種新鮮和保鮮蔬菜加工制品,大宗蔬菜的產品初加工、包裝也達到相當的水平。而無論品牌、品質、品種還是新鮮程度,其要求并非我們不能達到,但他們從育種、育苗到栽培及大面積推廣,已形成系列化,產業化。從加工技術、包裝方式、運輸、倉儲、銷售均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體系。如果我們忽略了這個方面的因素,在種植結構的調整中就會多走彎路、延緩我國發展的速度。因此,必須找到一條適應國際市場發展趨勢,產品結構又適應中國農業現狀和規律的農業經濟道路。從經濟的角度來講,發達國家和較發達國家經濟的未來與我們經濟的未來目標是一致的,因而在中國即將入世的今天,農產品如何從農業科研、良種培育、育苗及推廣、種植結構及大面積推廣方面符合出口標準,從商品生產、初級加工、產品市場化、商品化、最后達到品牌化、市場化、規?;矫嫦率?形成一個符合中國農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良性循環。從一品公司幾年來農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拓展來看,應注意采取以下對策:

1.提高質量和新鮮度、包裝上檔次。對我們來講食用的黃瓜長一公分,短一公分的價格都一樣,而在發達國家的市場只認同它們要求的規格,長短一公分都將減少它的市場價值,甚至失去其市場價值。我們要在蔬菜品種選育、優種、加工技術、保鮮處理、倉儲運輸方面緊跟國際市場。提高包裝的水平與現代化,如環保型、拆疊式、可重復利用的包裝等。

2.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天品牌、未標明生產廠家或生產者的蔬菜無法在市場上立足。市場既公平又殘酷,一流的品牌、穩定的加工質量、企業的信譽,將成為市場的主基調。中國蔬菜產業市場化和商品化,還要有一段短暫的路程,但已為時不遠,3年至8年內中國將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蔬菜專業市場,中國的沿海地區成為相連的經濟作物帶或蔬菜作物帶,這就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旋律。

3.建立有序、有益、有節的農業經濟發展思路,才能保證人世后的中國農業駛入高速公路。一是有序的原則,二是有益的原則,三是有節的原則。從國際、國內蔬菜市場發展的趨勢看,兩者既存在聯動的市場關系,又存在相對獨立的市場關系。十幾年來,由于我國經濟開放受中國原有經濟結構和經濟政策的影響,如我國農業曾提出以糧為綱,廣積糧等,使我們在國際經濟大家庭中仍處于相對封閉和獨立的農業經濟狀況,而改革開放的20年來,國家農業經濟政策經過適度調整,又逐步與國際農產品市場靠攏,具備了相互聯動的農業經濟形態。山東作為農業大省,經過近10年來的調整,已成為中國的蔬菜大省,在為國家出口創匯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僅舉一個小例子來說,櫻桃西紅柿3年以前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為每公斤70元至80元的價格,現在國內市場價格已每公斤20元至40元,試想一下8年至10年前的中國市場,大眾是不可能接受這種高檔蔬菜的,當然,市場之所以能接受,主要還是取決于中國大眾收入的增加及總體經濟水平的提高。中國即將加入WTO,絕不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那種封閉的農業經濟模式,而是相互獨立而又相互借鑒和促進的雙贏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個節奏就是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蹺蹺板,只要我們適度把握好這個蹺蹺板的節奏,中國農業的經濟調整才會賞心悅目,走向一個平穩、安全的高速公路。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戰略上的方針和戰術上如何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是兩回事。

根據中國農業產業結構初級階段的特點,先以外保內,推進中國農產品種植系列化、專業化、加工產業化、商品市場化。后以內為主提高加工技術和包裝水平,拓展國際市場的農業經營主導戰略方向。根據一品公司在近10年來對農業產業的思考和具體經營實踐來分析,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揚長避短。山東是中國的蔬菜大省,而在10年前農民對種菜仍是小學水平的時候,我們若想以高科技的農業、加工技術改造我們的農民是極不現實的,也只能造成欲速則不達。以一品公司的主管品種“一品大蒜”為例,臨沂種植的蒼山蒜,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而一品大蒜的基地就是全國最大的大蒜之都金鄉。從外貿企業的推動試驗,大面積推廣到現在的商品化階段,經過15年的時間,形成了幾十萬人的種植隊伍,數萬人的加工大軍,這是金鄉大蒜能出口海外,在國際大蒜原料市場占主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金鄉縣在濟寧地區經濟和農民收入走在前列的保證。隨后又涌出許多大蒜產地,周邊縣區形成的大蒜種植優勢、加工優勢、出口優勢大都是短期的,但金鄉形成的優勢卻是周圍區域的基地無法比及的。#p#分頁標題#e#

“益都椒”是一品公司經營的又一品種,因為這種紅的不太辣的辣椒以出口韓國、日本、東南亞而出名,益都即現在的青州(原名山東益都),但大家不要以為它的產地在山東益都,而產地實際在山東的平度和膠州,為何國際市場要“益都椒”,是因為益都與韓國辣椒產區在地理位置上很相近。韓國和日本市場需求量很大,但真正發展起來的是與益都地理位置相近的平度膠州。從此例可以看出政府對一個產業要抓住機遇,否則就會稍縱即逝。當然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種植基地的建設,離開公司(尤其規模較大的私營進出口實業公司)+農戶+政府行為的模式,是很難形成一種品種系列化、規?;⒓确铣隹诩庸藴视帜芊蠂鴥仁袌龅男枨蠡氐摹.斎贿m時抓住機遇,培養和塑造一個品牌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要想在加入WTO后調整中國的農業結構,必須注意循序漸進的方針,農業戰略的調整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穩定的策略,而且不可朝三暮四,搞短期行為。必須考慮:

1.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中應從精放增長方式轉向集約增長方式。只有有序地增長,才能避免無序地競爭。

2.我國農產品相對與需求慢半拍。有力地支持農業種植企業、農業加工、出口企業、農業技術企業,農業外貿企業須采取公司+農戶+政府行為的模式。以實業公司為中心,而不是以過去的外貿公司為中心,調整單一的對外貿易思路,這種單一的外貿在國際貿易中心的優勢,隨著入世的到來,優勢以屬強勢之未。

3.有步驟地提高蔬菜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有序、有益、有節地盡快大力發展農業的專業化基地,形成有比較優勢的農業經濟作物專業種植基地和區域性的初級加工、倉儲基地,加適合國際市場的大蒜、辣椒、牛蒡、蘆筍已形成了部分專業化的地區就不要盲目擴大跟風。大白菜、蘿卜、洋蔥、甘藍等大宗品種,改良后屬主力品種加大推廣力度,特種蔬菜(葉類蔬菜、無土栽培蔬菜、菌類等),特種經濟作物,如特色玉米、豆類等,一旦山東、上海、福建、廣東的沿海地區形成分門別類的農業經濟作物帶,中國的經濟就會到朝陽之時。只有在種類、數量、產地上有相當規模和梯度的時候,我們的農業經濟才有可能發生質的變化。不能僅靠中國地大物博的先天比較優勢,還需努力取得后天的綜合優勢。

4.培育中國農產品的優質品牌。堅持在中國農業產業國際化的同時培育國內市場,建立自己的品牌,從一品公司從事農業產業方面的經驗看,國際市場、國內市場兩條腿走路是保證企業不衰的關鍵。

5.提高產品競爭力的著力點應轉向農業科技進步,特別是良種產業。要進入國際蔬菜市場就必須有符合國際蔬菜市場的品種,我國現有的大部分蔬菜品種品質差,不耐貯,種植品種單一,農藥、化肥使用不當,后期及收獲期管理差,初級加工落后,造成了許多蔬菜種類無法走向國際市場。要解決好這一點就必須首先解決品種引進、選育改良、消化及繁育、推廣工作。建立符合中國土地種植條件的育種、種苗基地就變得更加迫切,否則農業結構調整將是一句空話。同樣,我們的農業種植結構、農業經濟結構要盡可能地采取拿來主義的方針,縮短我國農業種植及結構調整的進程。因此建立符合國際市場的種苗基地是當務之急。

6.加強農產品市場專業化。依中國的國情和特點,農產品應從農業產后部門向產中和產前部門順序推進。(1)產后方面:對初級農產品進行初加工和精加工,大大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效用,增強競爭力,增強生產者的收入。(2)產中方面:必須在品種上不斷改良和提高,以低投入獲得高產出,取得強大優勢。(3)產前方面:從土地、化肥、農藥、水電、農膜、氣象、水文來考慮。

7.政府要建立一套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長期以來,國外發達國家對農業采取補貼、支持的政策。而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采取了農業支持工業的產業政策。國家不僅沒有給農民以價格的支持,反而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讓農業支撐工業發展。有關專家認為,在WTO框架下,農業競爭力要提高,上述政策就必須改變,要建立一套對農業完全支持的政策。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電子商務價值鏈優化探究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在我國的各行各業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在當今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運作模式。在農業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價值鏈已經很難符合時展的步伐和趨勢,傳統價值鏈的不足和缺陷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也逐漸的凸顯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商務價值鏈的出現有效的解決了傳統價值鏈帶來的不足,促進了農業企業的發展。針對這個問題,本文對農業企業傳統價值鏈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進行了分析,然后詳細探討了電子商務對農業企業價值鏈的影響,最終對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優化策略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農業企業;電子商務;價值鏈;優化

一、引言

眾所周知,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推動了各行各業中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所以說一個企業為了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處于有利地位就勢必要對自身進行改革和完善,企業的改革涉及到各個方面,其中就包括企業自身的價值鏈。在農業企業中,傳統商務模式下的價值鏈更加注重分工的細致以及實物資源的分配,依靠人工手段等傳統方式實現企業的價值。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這種傳統的商務價值鏈逐漸的顯示出一系列的弊端,比如說價值鏈過于冗長、內部多層管理結構過于復雜以及各種價值活動協作性不強等,這些弊端的出現嚴重阻礙了農業企業的發展,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該農業企業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被淘汰。電子商務價值鏈的出現能夠通過電子手段以及信息工具等將企業中的各個價值點進行緊密的整合,從而形成一條高效的價值鏈。因此,在現階段中,深入研究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價值鏈的優化策略已經成為眾多農業企業迫在眉睫的一項工作。

二、農業企業傳統價值鏈中的缺陷和不足

(一)農業企業的價值鏈過于分散和冗長

我們都知道,農業企業傳統商務模式下的價值鏈中的實體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等部分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這種限制下參與農業企業價值鏈的企業或者公司數量都會有明顯的增加,部分相對來說比較復雜的網絡甚至會包含著多個供應商或者承包商,這些供應商或者分銷商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到農業企業的價值鏈增值活動中。農業企業為了有效的解決工業社會信息在交流過程中容易受到時空限制的問題一般會選擇制定一些比較分散和冗長的價值鏈,這些分散、冗長的價值鏈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過長或者過于分散的價值鏈卻造成了農業企業交易過程中的成本明顯提高。

(二)農業企業價值鏈中的各種價值活動缺乏充分的協作性

在傳統的商務模式下,農業企業在運行的過程中其信息的交流比較容易受到時空的限制,所以這就造成了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嚴重缺乏,進而影響了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有的農業企業中甚至會出現生產部門、采購部門以及銷售部門等獨立工作的現象,這種現象會導致農業企業在運行的過程中不能對市場風向進行準確及時的把握。作為企業內部的采購部門來說,如果不能與企業內部的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進行準確的溝通,那么在實際的采購過程中就容易出現采購過量或者不足的現象,從而導致企業內部出現存壓或者運轉失靈的現象,最終阻礙了農業企業的正常發展。

(三)農業企業價值鏈的內部多層管理結構比較復雜

傳統商務模式下農業企業價值鏈過于分散和冗長不僅與供應商和分銷商的數量增多有關,同時還受到企業內部管理結構的影響。在這種商務模式下,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信息交流不充分不僅會造成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性比較差,并且還會導致農業企業內部的管理結構呈現出一種多層金字塔式的局面。也就是說,如果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受到時空的限制,那么為了保證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的充分性,企業內部就不得不增加更多的管理層,管理層的層次也就會相應的增加,長期發展下去,企業內部的管理結構就會形成一種多層金字塔式的局面。這種多層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容易造成企業的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以及面對市場變化時做出的反映比較遲鈍,種種現象表明多層管理結構最終會制約了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使農業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處于劣勢。

三、電子商務對農業企業價值鏈的影響

(一)電子商務能夠有效的縮短農業企業的價值鏈環節

電子商務在農業企業中的有效運用能夠將買方與賣方進行緊密的結合,商品市場由之前的有形市場轉變為無形市場,并且開始朝著世界各地擴展。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和應用,農業企業價值鏈中一些不重要的環節或者機能也都逐漸的消失。比如說,傳統商務模式下農業企業運行過程中一般需要中間商或者貿易商,但是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和應用,這些中間商和貿易商就會逐漸的消失,電子商務能夠有效的取代中間商和貿易商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相對于中間商和貿易商來說,一些專業行銷公司、專業物流公司等企業會逐漸的興起。電子商務的出現縮短了整個農業企業價值鏈中批發商和分銷商形成的價值鏈,降低了企業運行的成本,為農業企業的發展贏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二)電子商務能夠優化企業的組織結構,對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進行重組

電子商務在農業企業內部的應用能夠實現企業的數字化管理,從而對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改造。特別是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在電子商務的作用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組織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方式相對之前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可以說電子商務的應用明顯的優化了企業的組織結構,對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進行了重組,保證農業企業在平時的運行過程中能夠對市場的變化及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映及判斷,促進農業企業更好的發展。

(三)電子商務能夠實現企業內部營運集成系統的增值

當今社會中,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決定了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能夠進行信息交流,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范圍也就意味了農業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契機。特別是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業企業中的有效應用,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獲得了極大的縮短并且農業企業獲取新技術新思路以及新工藝的速度和效率也獲得極大的提高。通過電子商務,農業企業與供應商以及客戶之間還可以取得更為高效以及密切的聯系,這有利于促進農業企業及時的了解市場的動態變化,從而針對市場的變化做出最合理的決策。

四、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優化策略

(一)深化政府對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發展中的主導地位

毫不夸張的說,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主要受到政府部門的推動,在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深化政府的主導地位能夠有效的保障電子商務發展方向的合理性以及有序性,實現農業企業制定最佳的價值鏈。因此,為了有效的發揮政府部門在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發展中的主導地位,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政府部門應該為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制定一套完整的規劃,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指引正確的發展方向,在制定總體規劃時應該注意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相關政策相結合,保證農業企業電子商務在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堅實的政策以及制度作為保障。第二,政府部門應該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相應的政策體系。完善的政策體系以及法律制度能夠進一步規范和調節電子商務的行為,雖然我國在現階段中已經制訂了相應的法律政策保證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但是這些政策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對電子商務發展的保護力度還有待提高,所以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應該對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從而促進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更好發展。第三,加強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監管力度。監管力度的加強能夠有效的避免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及違法行為的出現,保證農業企業電子商務朝著規范化、體系化方向發展。第四,加強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專業教育,培養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專業化人才。國家相關部門應該根據我國農業企業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農業知識以及技術的普及和宣傳,保證農業企業在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中具有深厚的人才資源作為保障。

(二)合理改善和提高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環境

為保證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我們還要對其發展環境進行改善和提高。一般來講,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的改善和提高主要通過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建造物流中心兩個方面來實現。首先,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能夠有效的改善電子商務的發展環境。在我國現存的農業企業中,大多數農業企業都沒有自身專門的官方網站,這些企業在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宣傳和推廣時一般都依靠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但是這種宣傳和推廣方式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所以為了保證農業企業電子商務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中,我國應該對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統一管理,確保每個農業企業能夠通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對自身的產品進行有效的宣傳和推廣。其次,完善的物流配送環境能夠促進電子商務的穩定發展??梢哉f農業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有完善的物流作為基礎和保障。而要解決農業企業的物流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農產品物流中心進行建立和改造,包括農產品的儲存以及運輸等。其次要對農產品的物流提供相應的增值服務。最后就是要培養專門的物流管理人才,保證農產品物流的效率和服務水平。

(三)對農業企業電子商務模式進行不斷的創新

作為一個農業企業來說,如果要想在電子商務模式下有效的管理自身的價值鏈、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那么在進行電子商務模式的選擇時就必須與自身的實際發展狀況相結合,保證電子商務模式與自身的發展相適應。就我國目前的農業企業發展狀況而言,雖然電子商務的模式比較多,但是農業企業在選擇電子商務模式時卻比較盲目,結果導致了所選擇的電子商務模式不僅不能促進企業的發展,反而會嚴重阻礙農業企業內部的結構建設。因此,農業企業應該對電子商務模式進行不斷的創新,通過不斷的創新總結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電子商務模式,保證自身電子商務服務的合理開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現階段中,電子商務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農業企業中,電子商務與企業價值鏈的結合能夠有效的降低農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成本投入,同時還能夠促進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優化以及營運集成系統的增值,使農業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處于有利地位,實現農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穆肇南 單位:貴州商學院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信息化論文

一、農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含義及信息化建設項目特點

1.農業企業信息化項目技術復雜程度高。農業企業因為產品為種植作物,其生產經營受種苗、氣候、天氣、環境、土壤、降水、員工經驗、管理經驗、植物生長情況等方面的影響比較大,其信息化需求更難以把握,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的難度也比一般工業企業項目管理的難度更高。

2.員工信息技術程度低,導致項目實施難度高。如前所述,農業企業因受制于往前傳統的種植和生產管理模式,具體的基層管理人員甚至子公司經理的信息化技能嚴重欠缺,且年齡偏大。知識轉移的工作量困難較大,信息化技能培訓的難度較高。

3.信息化建設項目員工參與度低。農業產業由于多年來的傳統生產方式導致企業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對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習慣,也導致企業員工在信息化建設項目中的參與意愿較低。

二、農業企業信息化建設進度影響因素分析

1.信息化項目內在因素對進度的影響。(1)因農業企業的生產特點,導致進度受影響。在實際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幾方面的影響: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負責人職位問題,很少能夠熟知全局業務運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異。②需求描述的復雜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僅面面俱到,內部的關聯性很強,錯綜復雜。③需求審查的隨意性。面對如此繁雜的需求分析與描述舉行的需求評審,并不能對需求描述作深入細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統開發項目實現的條件。低估信息系統開發項目實現的條件表現在低估技術難度‘低估協調復雜度、低估環境因素這樣幾個方面。

2.組織保障體系對進度的影響。(1)根本導向問題。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如果內部協調不力、沒有形成合力,則最終很難完成信息化建設項目。這就必須要求項目管理組織必須明確工作基本準則和導向,在項目管理全過程都必需加以強調,否則,對項目管理的進度和成效將有極大的影響。(2)組織結構上的問題及其解決。作為項目管理的組織保證,項目組的組織機構對項目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組織結構是項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溝通信息、協調矛盾、控制進度、維持運轉和指揮決策等。作為一個日常生產經營工作任務較重的農業企業,不可能成立項目式的項目管理組織,該項目的管理組織成員是由各部門抽調搭建成的,項目的項目組是矩陣式的組織構架,矩陣式組織構架既有項目組織注重項目的特點,而項目成員又是某一職能部門的成員,從而造成協調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設項目進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農業企業必須做好業務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組的三個階段:初始階段、分析設計階段及實施階段。首先是項目的初始階段。這時應明確項目的內涵及意義,并由項目團隊將需要改進的流程與企業的經營結果如提高利潤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聯系起來,使企業認識到改進流程的意義。然后,正式進入流程的分析及設計階段。先對現有流程進行分析,可采用頭腦風暴法,列出現有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找出現狀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設橋梁。然后據此設計出流程的各個步驟及衡量的標準。最后,提出從現狀轉化到理想狀態的實施計劃。最后,是流程的實施階段。設計完流程并非萬事大吉,實施階段是關鍵。在這一階段,要先定義實施的組織結構,與相關部門及員工溝通,并提供培訓。(2)在流程改造的過程中,有幾點關鍵因素必須注意:一是必須有高級管理層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關部門的代表設計,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這樣才能保證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實施性強。

2.組織結構上的問題及其解決。(1)在企業內部必須明確信息化建設項目負責人與企業職能部門負責人的職責,確保項目負責人與職能部門負責人之間的權利平衡。在矩陣式項目組織結構中,項目組成員一般接受兩方面的領導:項目組負責人和原所屬部門負責人,一般情況下,成員對所屬部門負責人的忠誠度更高,因此,必須明確項目組成員在項目組內部的匯報關系,這樣有助于項目組成員對項目責任心的建立。(2)有效溝通和調節雙方矛盾。為了確保項目在時間、資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項目組負責人必須與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充分溝通,除了讓職能部門負責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認識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的重要性,項目組更必須幫助職能部門負責人充分了解項目各階段所處的環境、工作任務、對資源的需求、項目進展等等,從而使職能部門對項目組和項目有充分的認識,了解項目的資源需求,從而幫助項目組的工作順利進行。(3)確立項目管理工作的優先機制。在項目管理的實際工作中,隨時都會遇到項目組和職能部門之間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決的,或者說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過溝通解決的。當兩者的矛盾難以解決時,必須有一個機制來保證項目管理工作的優先性,這就從機制上確保了項目管理工作的優先性,從而保證項目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結論

農業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雖然有種種的困難和不利因素,但是只要從項目管理組織上重視,確保項目管理組織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項目管理機制的科學性,并根據農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項目特點,充分做好企業流程再造和項目需求分析,科學編制項目進度,就能最終保證農業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的進度和成效。

作者:孫淑君單位:浙江滕頭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履責分析及建議

本文作者:彭超1楊皓森2張照新1作者單位:1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2武漢大學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1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中的貢獻

扶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以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894家國家農業產業重點龍頭企業中已經有99.2%的企業建立了企業質量管理制度,90%的企業通過了ISO9000、HACCP等質量認證,69%的企業通過了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或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用于質檢、認證、檢疫等與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支出非常多并且逐年增加,2009年支出總額已經達到50.43億元。

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保護資源環境方面的實踐

近年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控制面源污染,節約農業生產資源,為農業節能減排做出了很多貢獻。2009年,“三廢”排放達標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已經達到862家,合格率達到96.7%。很多企業通過了ISO14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花大力氣進行農產品產量環境建設,還有部分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開展節能減排創新。如,好當家踐行資源友好型發展、山下湖珍珠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等。

3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保障員工福利方面的貢獻

農業產業化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為農民工提供了很多符合勞工標準的就業機會。2009年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為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270萬個,聘用的季節性臨時工68.09萬人,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臨時工年平均工資為8190元,大大高于同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很多企業還充分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通過多種方式,為員工個人發展提供條件。如,吉林敖東“以人為本”保障員工就業福利,不僅為公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同時保證員工實現自身價值。2.5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農村社區建設方面的努力近年來,很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契機,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通過產業帶動、村企聯動、投資推動、科技驅動、服務拉動和外向牽動等多種形式,實現強村富民、村企共贏,為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中糧(煙臺)公司在煙臺蓬萊開展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并成立煙臺南王山谷投資公司,聯合煙臺當地3個鎮13村集體和1980戶農民組成煙臺南王山谷葡萄生產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一體化經營模式,集中建設973.3hm2標準葡萄種植園,成為中糧長城高端葡萄酒的原料供應基地。

存在的問題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還要履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資源環境、保障勞工福利和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5大社會責任。然而,根據對目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情況的研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責任披露意識不強。為了更好地反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筆者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情況進行了研究,據調研數據統計,2007~2009年,在滬深兩市上市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78家,從中選取60家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總的情況統計如下:2007年,只有兩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其中,能夠意識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社會責任的企業僅有一家;能夠意識到“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責任的龍頭企業還是只有一家。兩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都能意識到“保護資源和環境”是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但沒有一家龍頭企業意識到“保障勞工福利”和“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是重要的社會責任。2008年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提高的一年。一方面,農業部強調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負有更重大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2008年底,深圳證券交易所明確要求納入“深證100指數”的上市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的規定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與此同時,上海證券交易所也發出了《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會責任的報告及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披露工作的通知》。這一年,滬深兩市社會責任報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達到16家。其中,能夠意識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社會責任的企業有9家,能夠意識到“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責任的龍頭企業有15家,16家龍頭企業都能意識到“保護資源和環境”是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僅5家企業意識到“保障勞工福利”是重要的社會責任,意識到“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龍頭企業數量達到4家。2009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有所淡化。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有關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規定以鼓勵為主,沒有強制性要求。滬深兩市社會責任報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仍然是16家,其中能夠意識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社會責任的企業有6家,能夠意識到“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責任的龍頭企業有13家,有14家龍頭企業能意識到“保護資源和環境”是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有3家企業意識到“保障企業員工福利”和“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是重要的社會責任,意識到“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龍頭企業數量為3家。

政策建議

數理經濟學分析表明: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付出的努力,隨著社會責任需求彈性的增加而增加,隨著產品價格需求彈性的增加而減小。目前,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責任披露意識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環境缺乏硬性約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處的市場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面臨著一個競爭性很強的市場。實證研究結果還表明:市場制度建設可以增加履行社會責任的壓力,為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意識提供外部環境。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植力度,可以增強龍頭企業競爭力,為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意識增加內在動力。此外,外向型企業社會責任披露意識較強,規模較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更傾向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推行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可以作為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制度的起點。根據研究成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議:一是,加強社會責任方面的制度建設,擴大強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范圍,工作的起點可以從大型骨干龍頭企業和外向型龍頭企業開始;二是,繼續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促使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發地履行社會責任;三是,農業產業化負責部門應主導建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為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可供參考的標準;四是,外向型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其產品出口遭遇外國社會責任標準提高負面影響的時候,應當在爭取國內企業緩沖期的同時,組織國內企業積極提高自身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能力;五是,加強對公眾輿論的引導,增強信息透明度,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機制,促進消費者“用腳投票”,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來自市場的動力。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文化建構研究

本文作者:張勝榮1,2金高峰3作者單位:1.江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2.福建農林大學經管學院3.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1CIS與企業文化

1.1CIS簡介

CIS是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將企業、機構的經營理念、精神宗旨等文化系統和哲學思想,通過全員的行為表現和整體的識別系統傳達給社會公眾,促使社會公眾對企業、機構產生一致的理解、認同和接納,從而為企業、機構樹立良好的形象,并支撐企業、機構更好地發展。CIS又包括理念識別系統、企業行為識別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理念識別系統(MIS)是指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經營理念、經營信條、企業使命、目標、企業精神、企業哲學、企業文化、企業性格、座右銘和經營戰略(包括生產和市場的各個環節的經營原則、方針等)的統一化。企業行為識別系統(BIS)是指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所有具體執行行為于操作中的規范化、協調化,以便經營管理的統一化。BIS對內包括規章制度、生產經營管理、職工教育、敬業精神、操作技巧、行為規范、生產福利、工作環境、廢棄物處理、研究開發等。BIS對外包括市場調查、產品開發、公共關系、促銷活動、流通政策、商品及廣告商、融資借貸等金融手段的拓展、傳媒渠道及傳播面的開拓、社會公益性或文化性活動等。視覺識別系統(VIS)是指純屬視覺信息傳遞的各種形式的統一,是具體化、視覺化的傳遞形式,是系列項目中最多、層面最廣、效果最直接的向社會傳遞信息的構成部分,包括基本設計、關系應用、輔助應用三個部分?;驹O計包括企業名稱、品牌標志、企業象征圖案、企業宣傳標語、吉祥物等;關系應用包括辦公器設備、標識牌、建筑外觀、衣著制服、展示、陳列等;輔助應用包括樣本使用法、物樣使用規格及其他附加使用等。

1.2CIS與企業文化

CIS與企業文化相輔相成,CIS將內隱的企業文化,統一并且系統的外化出來,在企業內外進行傳播。CIS與企業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2.1CIS與企業文化的區別。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與企業的領導風格、管理方式及行業特點、競爭特性等密切相關。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價值觀,基本內容是企業精神、經營戰略、管理理念、經營目的。雖然企業文化與CIS有共通之處,突出表現在MIS上,但MIS不能反映企業文化的全貌。BIS中行為規章制度部分是有形的,而企業文化是無形的。

1.2.2CIS與企業文化的聯系。企業文化是企業構建CIS的基礎。企業文化為企業CIS提供了思想條件和創造了氛圍,為CIS提供了人力資源和組織管理的保障,給予了CIS文化的載體。CIS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種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徑,MIS是企業理念文化的體現,BIS是企業行為制度文化的體現,VIS是企業物質文化的美化。CIS的實施本身就是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傳播過程。

2農業企業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企業是指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等生產經營活動,具有較高的商品率,實行自主經營、獨立經濟核算,具有法人資格的盈利性的經濟組織。改革開放后,農村商品經濟迅猛發展,農業企業出現了多種形式,發展了一大批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但是在農業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現象,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9年的“咯咯噠”問題雞蛋事件、2010年的海南“毒豇豆”事件、2011年的雙匯“瘦肉精”事件、2012年的“皮革奶”事件等。導致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當前,諸多農業企業雖然在表面上講企業文化建設,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許多不足。

2.1農業企業文化建設在MIS上存在的問題

2.1.1社會責任感不強。問題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體現了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社會責任感得缺失必然會反映在企業文化的理念建設中。由于整體理念存在問題,導致很多農業企業往往注重經濟效益和成本控制,忽視了環境保護和產品質量,侵害消費者利益。

2.1.2脫離實際。目前,不少農業企業的文化理念脫離實際,企業理念建設沒有結合自己企業的特點,盲目的效仿,或者是根據龍頭企業來進行模仿,或者是將一些大話和套話照搬成自己的企業理念,只得其形不得其精髓。部分農業企業認為MIS是固定不變的,可以一直使用,因此不注重對MIS的完善。部分農業企業受制于地方政府行政指導干預,將行政指導作為自己經營管理的理念,不能有效結合市場和社會的需求,使文化建設成為空談。

2.2農業企業文化建設在BIS上存在的問題

農業標準體系的建設關系到農業技術推行和農業行政執法的科學合理,對農業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有重要意義。目前,由于農業行業標準體系不健全,特別是農業綠色標準未能全面推廣,嚴重制約了農業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建設,也導致農業企業制度文化存在各種問題。

2.2.1管理制度混亂。不少農業企業的制度建設單純為建設而建設,不能聯系企業實際情況,照搬照套,在管理制度建設上不全面、不系統,不能將制度細化和規范化,難以發揮制度效應。

2.2.2員工培訓教育滯后。企業文化是人的文化,員工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而農業企業員工素質偏低,農業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方式推廣受制,企業理念建設的貫徹實施難以進行,使得企業BIS建設成為紙上談兵。

2.3農業企業文化建設在VIS上存在的問題VIS是企業文化建設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感官的方面。目前,農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在VIS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3.1VIS設計缺乏個性。農業企業由于產品種類多、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的VIS的個性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農業企業VIS設計也趨于同質化,中小型農業企業的VIS設計往往是對大型企業VIS設計的仿制。

2.3.2對VIS設計成果未能加以有效保護。許多企業在進行VIS設計后都有過被仿冒的經歷,而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被其它企業惡意搶注屢見不鮮。

2.3.3忽視了傳播媒介。農業企業進行VIS設計,往往只是簡單的標準化,忽視了傳播媒介的多樣性,在形式上不靈活。

3CIS模式下農業企業企業文化構建

3.1基于MIS的農業企業企業文化構建

3.1.1要樹立正確的理念。農業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更大利潤,農業企業所有的活動也正是為此而開展的,企業要樹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三效共贏”的企業使命,在企業文化建設的理念設計上不能脫離這一根本目的。農業企業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打造以“綠色文化觀念”為核心的價值觀。在實際操作中,要注意在價值觀、行為規范、道德風尚、制度法則、精神面貌等方面樹立正確的理念。在企業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將企業目的觀、質量關、人才觀統合起來設計企業理念。

3.1.2要緊密結合行業特點和企業特點。農業企業經營理念要符合農業行業特點,符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找出不同的側重點。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消費者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經營目標。因此,農業企業的MIS建設要根據客觀情況和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行調整。農業企業的經營戰略要基于政府的宏觀政策和行政法規,但不能簡單將行政指令作為自己企業理念,忽視了自己本身內在的企業文化。

3.2基于BIS的農業企業企業文化構建

3.2.1進行全面系統的制度文化規范建設。強化農業企業內部行為識別系統的制度規范,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種規范。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增強企業凝聚力,發揮協同效應。統一的業務規范能使企業員工業務水平,產品質量、服務質量隨之提高。企業的業務規范主要從生產安全規范、生產操作規范、營銷規范和服務規范著手。其次,要建立本企業的農業產品技術標準體系,特別是農業綠色技術標準體系。各類農產品從技術標準到生產工藝流程,到包裝、保管、運輸等方面,建立一定技術標準和規范。再次,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農業企業要建立針對不同部門,不同文化基礎的員工建立起多層次,全面可行的員工教育培訓體系。

3.2.2加強企業與外部的溝通。農業企業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公關體系,重視與政府機構、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的關系,完善對外公關制度。特別是要與媒體建立長效良性互動,及時給媒體提供有價值的新聞,邀請媒體參觀訪問,通過媒體了解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消費者需求和意見。另一方面要多舉辦或贊助社會公益、文化活動,通過這些途徑將MIS外化宣傳,成為企業有規劃的外部行為識別制度。

3.3基于VIS的農業企業企業文化構建

3.3.1凸顯個性。在VIS的設計中,農業企業名稱、標志和標準色等方面既要簡易,并富有個性,也要名實相符,不要刻意追求名稱好聽、好看而使公眾對企業經營范圍產生誤解。企業名稱一般具有民族性,農業企業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與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VIS基本要素和應用要素的設計上可以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例如:蒙牛的產品統一采用綠色標志,將象形與漢字書法和企業產品相結合,既符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與企業實際緊密結合。

3.3.2不斷更新發展。農業企業的VIS設計要能跟上企業的發展步伐,及時更新。VIS具有穩定性的特征,但不代表其一成不變,應該在原有的VIS上繼承和發展。如當農業企業開始國際化之路,就需要對企業的VIS進行更新,配合其國際化戰略?;蛘弋斊髽I發展到一定階段,MIS進行了完善,此時VIS也要跟進配合。如伊利集團根據MIS調整成功進行了品牌升級,對標識進行了調整。

3.3.3注意傳媒媒介的特點。農業企業的VIS設計應該針對不同的傳播媒介進行多方案配套。針對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可以進行動態設計;針對平面媒體如報刊雜志則要采用核心標識做為重點的靜態設計;廣播媒體則要著重對能通過聲音傳播的VIS要素如企業名稱、產品名稱等進行豐富設計。

4結語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軟實力作用日益凸顯。農業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贏得各利益相關者的認同,必須重要企業文化建設?;贑IS的建設企業文化是對企業文化進行系統的整合,可以明確企業理念,提高員工的凝聚力和整體素質,統一企業形象,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礎上,企業能更合理配置企業資源,提高運營效率,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技術革新狀況與策略

本文作者:韓學忠胡情祖?,|胡華明余必強作者單位:江西省玉山縣農業局

一、江西省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現狀

(一)同發達國家和地區比較,江西省農業技術創新水平相對滯后

在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增長科技貢獻率高達70%至80%,我國僅為30%至40%,而江西省更低,真正具有規模的轉化率不足20%。這些事實說明,江西省農業技術創新績效比較低,創新過程存在許多障礙因素。全省農業技術創新的空間相當大,開展農業技術創新工作大有可為。

(二)同農業龍頭企業創建之初比較,江西省農業技術創新工作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

中國加入WTO后,相對落后的中國傳統農業受到了發達國家高度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的挑戰。現在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全省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競爭亟需提高。在市場競爭需求的推動下,全省農業技術創新工作主體已逐步由政府轉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的決策管理層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農產品只有在科技含量上高人一等,才能在市場競爭上勝人一籌,農業龍頭企業必須緊緊依靠農業科技創新,降低成本,優化產品品質,才能增強自身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以玉山縣江西三清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為例,企業起步階段的產品大部分都是初級農產品、貼牌產品,消費對象是旅游團購和機關單位購買,主要是開發本地名特優農產品,由于資源和市場有限等原因,很難進行規?;a,企業難以做大做強。為了做大做強企業,幾年來,公司每年都從企業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技創新專項資金,2002年拿出科技創新資金50萬元同南昌大學中德食品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研發從紅薯渣中提取《高活性膳食纖維技術》,2004年拿出36萬元,同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合作,用于研發紅薯營養全粉技術。2008年拿出60萬元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合作,引進安吉白茶、金觀音等茶葉新品種,推廣標準化5000畝茶園建設。目前企業擁有的專利有3項:①高活性膳食纖維;②紅薯營養全粉;③速溶葛粉。企業由自主研發創新到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姻,對人才使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先后采用兼職、講學、科研顧問的方式從科研院所引進高級技術人才9名,采用送出去的辦法,企業送出技術骨干30名到科研院所、學習充電,通過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走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之路。同時公司設有農業職業技術學校、茶葉研究所等開展農業適用技術推廣創新。目前銷售網絡已遍布全國,在全國大中城市設有分公司、辦事處配送中心15家,建立銷售網點3500多家,設立專賣店8家,產品除在國內銷售外,還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歐盟等國家和地區。

(三)政府扮演角色得到有機轉化

計劃體制下形成的政府職能包辦一切逐步簡化為提供服務,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從政府轉變為農業龍頭企業。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技術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包括新思想的產生到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生產的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環節的有機結合。政府應以市場機制為推手,逐步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投資者和受益者。讓農業技術創新成為農業龍頭企業迅速成長的增長點,優秀的農業龍頭企業成為江西省農業技術創新的主力軍,使我省農業龍頭企業完成從初級農產品加工到具有核心技術的,以自主創新為發展方向的戰略轉型。

二、農業龍頭企業農業技術創新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的農業技術創新制度存在問題

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創新制度形成于上世紀80年代,雖經變革,仍然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體制色彩。這一制度下的農業技術創新全過程,即從研究開發到推廣應用完全受政府行政手段的支配。政府依據資源結構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增長的瓶頸制約,以提高科研資源的利用配置。同時借助行政手段為核心的農業推廣網絡將技術全面推廣。這一制度在基礎性農業技術推廣上行之有效,但伴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農業龍頭企業的技術需求開始演變為市場行為,成本與收益以及市場競爭尋向逐步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風向標。現行的農業技術創新制度暴露出以下問題。1.技術供給的激勵結構不合理,現行的農業創新制度不能有效地促使科研機構、企業及科研人員對變化的技術需求作出積極有效地反應。從而造成科研機構技術成果和社會研究資源無法轉向農業技術創新,造成技術供給的滯后和短缺。2.技術供給和技術需求不能及時聯姻?,F行技術市場未發育,無法利用市場這一信息溝通渠道。

(二)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管理決策者對農業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1.受計劃體制思想影響,部分農業龍頭企業決策層還未能認識到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應該是農業龍頭企業自身而非政府,因而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嚴重不足。要認識到農業技術創新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技術創新的重任只能由農業龍頭企業來承擔。只有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的農業技術創新,才能帶動中小企業和個體農業生產者形成群體規模,最大程度地利用、集成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才能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向農業科技企業發展,把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農民作為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同時發展現代農業要與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生態旅游結合起來。認識到強化技術創新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

2.阻礙江西省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原因:①資金缺乏;②信息來源不暢;③技術開發成本高;④缺乏技術開發人員;⑤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⑥缺乏完善的技術市場。

三、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一)農業龍頭企業積極主動開展技術創新

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不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更應該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龍頭企業應根據需要,密切跟蹤本領域科技發展國內外動態,積極尋求科技信息,根據市場需要主動開展技術創新;要積極主動地與科研院校聯系,有針對性地開發利用科研單位的科技資源,提升自身的科技實力;同時,龍頭企業之間、龍頭企業與行業協會之間也要加強技術合作,共同提高發展能力;要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想方設法提高人才待遇,為人才開展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環境。同時通過與科研單位開展聯合創新,設立教學試驗基地,選送技術人員到科研院校深造、吸引科研單位科技人員來企業工作等多種形式,全面提高技術人員的素質,不斷加強技術創新隊伍建設。

(二)政府導向與推動

政府部門雖然從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中解脫出來,但也應對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個正確認識。政府部門應從。培育技術市場,國家加大對企業科研項目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對科技企業進行稅收優惠,建立技術中介機構,幫助企業聘請專職或兼職科技人才,對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先進單位給予獎勵,對龍頭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幫助貸款及貼息,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通過以下政策與措施的引導推動,省農業龍頭企業必然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為核心,以產業鏈為主線,通過推進科企聯合、科企嫁接和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等多種形式,在主要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等領域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生物質產業等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領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市場占有率大的農業科技型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促進全省農業經濟工作上一新臺階。

總之,技術創新必然促進企業新市場的開拓,提高產品質量,豐富創新產品類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技術創新對企業的銷售收入和純利潤的貢獻率在逐年提高,必將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管理教學體會

一、教學內容上,大膽改革

1.堅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結合本地生產實際,及時補充新的知識和地方特色。專業課教材是經過專家、學者及長期從事專業教學的內行研究編寫的集科學性、知識性、系統性于一體的教學依據。但從目前來看,教材內容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內容繁雜。大學專業課本中的章節,高職教材全有,涉及內容面面俱到,成了大學教材的縮寫本。二是資料落后于時代。這些教材都是幾年前編寫的,引用資料年代久遠,有的已落后了,甚至在教學理論上也過時了,如有關計劃經濟的內容就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理論,作為兩種經濟的對比也不必過于繁雜。三是教材內容不能體現“地方特色”?!掇r業企業管理》教材的編寫是立足于宏觀大范圍,全國各地一致性的內容,沒有針對各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改革的力度做具體的講解,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以“教材”為本,把握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二是注意“篩選”,及時補充更新,并注意與課本內容的銜接。

2.堅持以本課程為基礎,注重各專業課程間的相關性,體現本課程的綜合性。《農業企業管理》是管理類專業中-f-I重要的課程,又是各專業課程知識的綜合運用,在講解時,如果只講解《農業企業管理》的理論,而不注重其他專業課程知識的應用,將是一種失敗的教學,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實際情況,以啟發式、提問式的形式使學生不僅學習《農業企業管理》中的理論,同時也要明確知道這部分理論基礎是哪門課程中哪種理論、哪種方法的具體運用,以及各課程間的相關性。如預測決策分析中,“資料”以《統計學》課程中的原理為依據而獲得,以《技術經濟學》課程中的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用《農業企業管理》課程中的理論進行總結。這樣一來,使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有一個整體化、系統化的認識,體現《農業企業管理》課程的綜合性,也鞏固了其他專業課程知識。

二、教學形式上。以理論教學為基礎,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是全面系統地向學生介紹專業知識的最重要的環節,是專業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教學,是學生進行專業實踐活動的理論準備。但是,高職的教學目標是培養生產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決定了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是教學的重點,在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除珠算、財會等一些技能之外,特別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農業企業管理》課程教學更應注重這一綜合素質的培養。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農業企業管理》中的理論與當前的政策及經濟理論界的新觀點相結合。比如,將《農業企業管理》產業結構這一知識和目前農村經濟改革的政策“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界提出“以畜牧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的新觀點相結合,這樣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結合了實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農業企業管理》中的理論與當地的實際相結合。理論是為實際服務的,脫離實際的理論是枯燥的理論,沒有實際意義,也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農業企業管理》產品成本費用這一知識的講解時,可結合農村實際工作中“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分析農民負擔過重的原因,同時,也把理論界提出的“費改稅”的觀點講給學生。

3.精心安排學生實習,做好實習安排和指導工作。結合理論知識適當安排一些市場調查、參觀及參與企業生產等活動,使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參加這些活動,比如在農村工業生產過程組織這一理論教學中,結合我院組織在華圣集團進行實踐實習這一活動,要求學生了解華圣集團的發展、產品生產線及組織管理過程,以實習報告的形式寫出“華圣集團產品生產組織過程之我見”,鞏固所學內容,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上要堅持啟發式教學原則。講解、調查、專題討論相結合傳統的教法造成學生參與意識差,學習興趣不高,不利于素質教育,解決的辦法就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把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調查、專題討論結合起來,使教學方法達到靈活、精巧、新穎。首先,由教師向學生系統地介紹專業知識,把學生引入門;其次,根據專業的特點和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專題,進行調查。第三,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調查任務,寫出調查報告,根據調查情況和專業知識的特點,確定討論的專題,開展研討。為了學好《農業企業管理》這門課,筆者常常利用寒暑假等節假日時間,要求學生針對農村經濟中實際問題進行調查,如農民負擔、農村教育、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人口與計劃生育、農村環保等問題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展開研討。這樣,既能使學生全面地掌握專業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增加內容,精心引導。培養學生課外專業閱讀能力及專業寫作能力為了使學生理解、加深、鞏固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教師要增加一些新的內容,特別是理論界的一些新觀點,而這些不僅需要教師翻閱大量的報紙雜志,同時,也要注重引導、培養學生的專業閱讀能力。這就需要我們為學生增加閱讀內容,對經濟專業的學生布置一些《資本論》、《經濟學》等專業著作的閱讀。要求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多翻閱各種雜志,如《經濟研究》、《農業經濟問題》、《農村經濟探討》、《陜西農業科學》等優秀期刊,既鞏固了專業理論知識,又擴大了知識面,結合了政策實際,也培養了學生閱讀、思考、寫作專業論文的能力。

五、教學語言的運用上注重語言的藝術性《農業企業管理》課程是一門文字性極強而邏輯性較少的課程,講解起來比較枯燥,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必然產生不良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對《農業企業管理》課程教學應力戒繁冗、蕪雜的廢話,應該具有悅耳的語言,起伏的語調,適宜的節奏,生動的形象,富有鮮明的情感色彩,更應注重專業課程的普通話教學,這也是語言藝術性的內涵。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職工素質分析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假設

1.員工素質

McClelland首次提出素質概念[4],隨后,Boyaztis、Spencer、仲理峰等國內外學者都對素質概念進行了各自的界定[5-7]。這些學者的共同觀點是,素質應由動機、個性特征、自我認知、社會角色、知識技能等五維度構成。員工素質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方面。國外學者提出員工素質對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而且隨著企業的不斷成熟,員工素質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斷增加[8];國內學者認為員工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成本[9];李書玲、韓踐等認為員工素質的提升,有利于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10]。孫建華認為提高員工素質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關鍵。[11]

2.農業企業員工素質

學者們普遍認為,農業企業員工素質偏低。具體表現為:1)受教育程度較低。員工大多數來自于農村,且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1],在企業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大?;虮究茊T工很少[12];2)忽視教育,放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的學習,不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13-14];3)依賴傳統經驗,在接受新觀念、獲取新信息、提高專業技能、參與市場競爭等方面阻礙極大[13];4)重視實踐,輕視理論[15];5)求穩求安,不愿冒險[15],缺乏團隊意識、協作精神[12];6)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缺乏應付國際市場的基本素質,網絡營銷、跨國營銷能力較差[1]。員工素質偏低給農產品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產品生產和加工的技術含量低、產品增值能力低、市場占有率低[2],給農業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在市場上缺少強有力的競爭能力。韓海斌和田建華認為,造成員工素質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農業企業重資歷、輕能力的意識根深蒂固,論資排輩現象普遍存在;員工培訓投入嚴重不足,缺少創新精神、團隊協作、市場競爭意識等基本素質,缺少對員工的思維和觀念的培訓。[12]雖然農業企業員工素質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總體來說,成果甚少,且所有研究皆是定性的描述分析,缺少定量的實證分析。

3.工作卷入

Lodahl&Kejner[16]最早提出工作卷入的定義。之后,Saleh,Kanungo,Lawler&Hal,lPaullay,Alliger&Stone-Romero等學者也對工作卷入進行了各自的界定。[17-20]但相比之下,目前大多數學者都贊同Kanungo[18]的觀點,認為Kanungo對工作卷入的界定更精確,即將工作卷入視為個體對工作的心理認同的一種總體的認知(或信念)狀態。有關工作卷入影響因素的研究,Brown認為職業倫理認同、自尊與工作卷入有顯著相關,而成長需要強度、控制點與工作卷入的關系不顯著。技能多樣性、反饋、任務重要性、工作挑戰性、任務復雜性等都與工作卷入有顯著相關性,員工在工作中參政議政的程度和上級對員工的認可程度與工作卷入具有顯著相性,工作卷入與人口統計變量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相關性。[21]周文霞和李博認為組織職業生涯與員工工作卷入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22]雖然工作卷入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從研究對象上看,目前僅局限于護士、教師、律師,且他們不屬于農業企業的員工,即以農業企業員工為對象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還沒有檢索到;從行業上看,缺少針對農業行業的研究,這就使得工作卷入的研究,缺少了一般性。

4.員工素質與工作卷入關系

龍立榮,方俐洛認為企業通過開發員工的人力資源,使員工的素質得到改善,進而提高員工的工作卷入程度。[23]劉雯清提出企業通過培訓和企業文化熏陶,來加強員工素質教育,以提高員工的工作卷入度。[24]任霞,孫紅的研究表明,加強員工綜合素質的培養可有效提高工作滿意度,進而提高員工的工作卷入程度。[25]但是,也有學者持相反的觀點。余琛認為,員工素質的普遍提高,使高素質人才層出不窮,產生了職業高原現象,進而降低了員工的工作卷入程度。[26]本研究贊同上述大部分學者的觀點,即員工素質越高,其工作卷入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本文假設:H1:農業企業員工素質與工作卷入具有正相關性。Brown把員工素質中的動機、社會角色和知識技能等維度列為影響工作卷入的因素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動機和知識技能與工作卷入關系顯著,社會角色與工作卷入的關系不顯著。[21]基于Brown(1996)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假設:H2:農業企業員工素質中的工作動機與工作卷入具有正相關性;H3:農業企業員工素質中的知識技能與工作卷入具有正相關性;H4:農業企業員工素質中的社會角色與工作卷入不具有相關性。劉雯清認為企業通過培訓和企業文化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員工的個性特征和自我認知,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卷入度。[24]考慮到農業企業與國內其他行業企業同處在一個大環境下,因此,可以推斷如下假設:H5:農業企業員工素質中的個性特征與工作卷入具有正相關性;H6:農業企業員工素質中的自我認知與工作卷入具有正相關性。

二、研究方法

1.數據搜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進行定量研究。調查問卷以員工素質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為基礎,問卷選項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表度量。鑒于農業企業員工中基層員工的人數遠遠多于管理層的人數,故本次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問卷。根據《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名單的通知》,在2008年6月—9月期間,選擇吉林省長春市五家典型農業企業員工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38份,逐一審查,剔除無效問卷12份,最終獲得有效樣本426個,有效回收率85?2%。

2.量表選用

工作動機采用的是張劍和郭德俊開發的企業員工工作動機取向量表,該量表由5個題項構成,經檢驗,其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lpha)為0?66—0?82,平均為0?736。[27]在中國市場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自我認知采用的是Wallace開發的自我概念量表WSCS(WallaceSelf-ConceptScale),量表由15個題項構成。[28]課題組根據農業企業員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很難區分相似詞語間的細微區的特點,將意思相近的題項進行合并,最后得到8個題項。經過SPSS軟件分析,證明修改后仍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0?652)。個性特征采用的是Lawrence開發的五大個性要素量表,量表由25個題項構成,在使用過程中曾獲得很好的信度和效度。[29]社會角色采用的是Rizzo等開發的角色混淆量表,量表由6個題項構成,本研究根據農業企業員工所從事的工作具有較強的程序化、不存在繁瑣的文字解釋、可操作性強的特點,經調整后得到6個題項。[30]經SPSS數據分析,具有良好的信度。知識技能是根據王瑛和張力軍對智力素質和能力素質的操作性定義,結合吉林省農業企業員工自身特點而設定的題項。[31]工作卷入量表采用的是由國外學者N?A?Jans開發[32],經河南大學任樂等學者根據我國企業員工自身特點修訂的量表[33]。修訂后的工作卷入量表含有7個題項,經檢驗具有較高的信度(0?8972)和效度。

三、數據分析與結果

分析的第一步是檢驗員工素質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而說明其在吉林省農業企業中的適用性。

1.量表的信度

信度(reliability)指的是當測量工具在測量任一概念時,檢驗其是否具有一致性。信度通常以Cronbach’sα的統計系數來進行測定。根據Nunnally的建議,α系數低于0?35屬低信度,應該拒絕使用;介于0?35與0?7之間為可以接受;α系數高于0?7屬于高信度同質性信度。本文主要研究員工素質與工作卷入之間的關系,所以分別對這兩個量表進行檢驗。Cronbach’sα系數可以看出員工素質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均大于0?7,說明這兩個量表具有較高信度。

2.量表的效度

效度是指測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所要測量概念的真實含義。本文采用內容效度來進行效度檢驗。量表內的項目愈能代表該概念的主要領域或范圍,則其內容效度愈好,內容效度通??梢酝ㄟ^經驗判斷進行。本文采用的員工素質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都是學者們在實證研究中經常使用且得到多次驗證的量表。同時針對該項目的研究,在問卷最后形成過程中,根據吉林省農業企業員工自身的特點和東北地區的語言特點,對題項的具體表達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以達到農業企業的普通員工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問卷每個題項的含義。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的內容效度具有保證,能夠反應農業企業的員工素質和工作卷入程度。通過上述信度和效度的檢驗,本文選用的員工素質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適合于吉林省農業企業。

3.農業企業員工素質及各維度與工作卷入之關系

驗證了員工素質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在吉林省農業企業適用后,本文對上述假設進行逐一檢驗。以員工素質為自變量,以工作卷入為因變量進行簡單回歸,來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利用SPSS軟件進行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員工素質回歸系數的P值小于0?05,證明吉林省農業企業員工素質與工作卷入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因此,假設H1成立。以員工素質的各個維度,即動機、個性特征、自我認知、社會角色、知識技能為自變量,以工作卷入為因變量,采用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利用SPSS軟件進行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由動機、個性特征和知識技能回歸系數的P值都小于0?05,證明動機、個性特征和知識技能對工作卷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假設H2、H5、H3成立;而自我認知和社會角色回歸系數的P值都大于0?05,證明自我認知和社會角色對工作卷入不具有顯著的相關影響,因此,假設H4成立,假設H6不成立。綜上所述,數據分析的結果是接受H1、H2、H5、H4、H3假設,拒絕H6假設。

四、結論與討論

1.研究的結論

(1)驗證了量表的適用性。本研究證實適合于西方國家的員工素質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經微調后,在農業企業中仍然適用。這一結論的意義在于:1)研究所選用的量表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農業企業員工素質和工作卷入的程度;2)利用這些量表能夠測試農業企業員工素質與工作卷入的關系。

(2)測試出員工素質及各維度與工作卷入的相關性和相關程度。農業企業員工素質與工作卷入具有正相關性。即員工素質越高,員工對工作卷入的程度就越大。其中的個性特征、知識技能和動機對工作卷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員工的動機、個性特征和知識技能越高,工作卷入程度就越高。且相比之下,個性特征對工作卷入的影響程度最大,次之是知識技能,影響程度最小是工作動機;而自我認知和社會角色對工作卷入程度的變化沒有顯著的相關影響。研究結果的啟發:1)農業企業員工素質的高低,將決定著員工對工作卷入的程度。因此,員工素質是影響員工工作卷入程度的重要因素。2)從員工素質角度出發,明確了提高員工工作卷入的方法。即應重點從員工的自我調節能力、交際能力、責任心、隨和程度及思維開闊程度方面關注員工的個性特征,努力識別和培養這些特征,并根據員工的個性特征,安排適合于他們的崗位,使其能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針對知識技能的培訓,不僅要加大專業技能的新知識、新技術的普及和培訓,還要加大市場營銷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員工改變營銷觀念滯后,市場營銷意識薄弱的致命弱點[1],使員工深刻理解他們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意義,以不斷地提升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在提高工作動機方面,應多給員工提供他們能夠勝任的、相對比較獨立的工作,并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認可,千萬不要拖欠農業企業員工的工資,因為問卷調查顯示,工資是農業企業員工的第一需求。關于自我認知和社會角色對工作卷入程度的變化沒有顯著相關影響的結論,本文認為農業企業員工不能通過員工素質中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角色兩維度來預測工作卷入的程度。

2.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1)研究樣本的局限性。首先,所選的樣本僅局限在吉林省典型農業企業的員工,而沒有對其他省份的典型農業企業的員工進行調查,因此,樣本的局限性對統計結果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

2)本研究所借鑒的量表大部分來源于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農業企業本身具有特殊性,本文應根據其特殊性設計開發量表,從而更加準確地反應農業企業的實際狀況。

3)研究對象還有待進一步細分。本研究在樣本選取過程中并沒有對農業企業員工的層面進行細分,對于不同層面員工的素質和工作卷入的關系,沒有分別地做出具體的研究,此局限性可作為以后的研究方向,以使員工素質與工作卷入關系的理論更加完善。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物流成本控制對策

一、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模式

物流成本控制系統對物流成本的控制模式有很多種,但由于物流戰略實施的環境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周期性特點,農業高新技術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實施以下模式。

(一)帶補償防干擾的鎮定控制模式

該模式首先確定物流成本控制的標準,然后編制物流成本的控制程序,實施物流成本戰略計劃f包括資源配置、控制步驟與支持政策等),然后根據預定的程序來實現物流目標成本。

(二)調節偏差的反饋控制模式

該模式首先確定物流成本控制的標準,然后編制物流成本的控制程序,實施物流成本戰略計劃泡括資源配置、控制步驟與支持政策等),并根據預定的程序來實現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標。該控制模式盡管沒有防干擾裝置,但設有信息反饋系統,預定的控制程序將在反饋信息的作用下自動調整。

(三)緊盯目標的隨動控制模式

該模式是在確定好物流成本控制標準后,并不預先設計好物流成本控制程序,控制系統只是緊隨著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標隨機應變地決定自己的控制程序。典型的物流成本控制原理就是追捕過程,狼的行為軌跡是隨羊的奔跑軌跡隨機應變的,并沒有預先設計的控制和調整程序。以上三種物流成本控制模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一起應用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物流成本控制。有些物流成本項目在發生之前就可以確定其影響狀況,因此,在事前就需設定控制程序,那么就可采用帶補償防干擾的鎮定控制模式;有些物流成本項目在發生之前僅能確定部分外界影響情況,在實施過程中會有預料不到的異常情況發生,需要進行事中事后控制,成本支出的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就利用反饋信息進行事中控制,那么就可以采取第二種控制模式;若在物流成本項目發生之前無法預計未來的影響物流成本的外部環境狀況,無法也沒有必要設定程序進行控制,在成本即將發生時根據預測的結果才隨機應變地實施控制程序,這時就可采用第三種控制模式。

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策略

(一)做好物流系統各環節日常控制工作

投資階段的物流成本控制內容主要有:合理先擇廠址,選址時應該重視物流這一因素,事先要搞好可行性研究,謀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合理設計物流系統布局,通過各種可行性論證,比較選擇多種方案,確定最佳的物流系統結構和業務流程;優化物流設備投資,即在進行設備投資時,一定要注意投資的經濟性,要研究機械化、自動化的經濟臨界點。產品設計階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內容有:產品設計的多樣化;產品體積的小型化;產品批量的合理化;產品包裝的標準化。供應階段的成本控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優選供應商;運用現代化的采購管理方式,如JIT采購和供應;采購途耗的最省化供應;供銷物流交叉化。生產階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有:通過合理布局可以減少物料迂回運輸,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過程中的物流運轉效率,降低生產物流成本;合理安排生產進度,減少農產品庫存。銷售階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有:通過延長備貨時間,增加運輸量來減少物流總成本;以銷售計劃為基礎,通過一定的渠道把一定量的貨物送達到指定地點;實行差別化管理,根據商品流轉快慢和銷售對象規模的大小,把保管場所與配送方法區別開來。廢棄階段的物流成本控制應避免廢棄物流,嚴格監督生產過程,提高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質量。

(二)實施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物流成本綜合控制措施

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物流成本的綜合控制,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對物流成本進行預測、計劃、計算、分析、反饋、決策等全過程的系統控制,以達到預期目標。對于事前控制,我們可以采用物流作業成本控制法從物流作業的角度來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事前控制主要涉及物流系統的設計,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物流設施、設備的配備,物流作業過程改進控制、物流信息系統投資控制等。據統計,物流成本中有60%至80%在物流系統設計階段就已經確定了,因此,物流成本事前控制直接影響到成本的高低。事中控制是對物流活動過程中成本的形成和偏離成本目標的差異及其原因及時揭示,并采取措施加以改進,保證物流成本的實現。這一階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針對物流的一個或某些局部環節的支出所采取的策略和控制,以達到預期的物流成本目標。在事后控制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首先應當建立獎懲和反饋體系,將企業完成目標后的獎懲條件制度化。然后進行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企業對各項物流作業績效進行考核,對物流成本控制實際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

(三)聯合優化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組合,降低物流成本

管理者應從系統全局的角度考慮各物流成本的綜合控制。在對企業物流成本進行控制時我們必須采取聯合優化的戰略,既要重視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更要重視其綜合控制,采用計算機功能軟件使整個物流系統化,協調好各要素之間的矛盾,把局部成本控制措施與綜合成本控制措施有機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聯合優化的整體,促使企業物流成本趨向最小化。

(四)正確把握物流服務與物流成本之間的效益背反關系

企業物流是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整體經濟活動的一部分,必須服從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總體經濟目標的要求,例如,在運輸、配送等物流環節成本控制方案實施時,必須滿足企業生產和客戶需求的及時性等方面的需求,在對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物流成本進行控制時必須從系統的角度考慮降低物流成本與提高服務水平之間的關系。在高水平服務和低服務成本之間存在著一種“效益背反”關系,即兩個事物不相容的關系。高水平、高標準的服務要求有大量的庫存、足夠的運費和充分的倉容,這勢必產生較高的服務成本;而低的服務成本所要求的是少量的庫存、低廉的運費和較少的倉容,這又必然會減少服務項目、降低服務水平和標準。因此,在農業高新技術物流成本控制中,既不能片面強調服務水平,不計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也不能單純地追求成本而忽視服務需要。由于顧客對企業的服務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如果企業的決策者還不盡快轉變觀念,勢必會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淘汰。“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已成為營銷的重要準則,物流也不例外,在物流服務與物流成本之間,應該肯定物流服務是第一位的。物流工作的第一使命就是使服務達到一定水平,而以盡可能低的物流成本達到這種服務水平則是物流工作的第二使命。因此,我們必須要明確物流成本控制目標是以成本為核心,按最低成本的要求,使整個物流系統化,它強調的是調整各要素之間的矛盾,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提供讓顧客滿意的服務的同時使物流總成本最小。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SWOT分析

一、農業企業的戰略分析

本文通過采用國際上通用的SWOT分析法,分別對農業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進行綜合分析,以期從中發現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外部機會與威脅,找出企業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為企業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一)外部環境分析

從農業企業面臨的外部機會來看,進入21世紀,農業企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首先,中國在成功加入WTO后,將有利于改善我國的農業資源配置和生產結構調整,有利于促進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改善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環境,有利于進一步擴大農產品的出口。第二,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建設社會時期,農業作為最受關注的產業,農業企業將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這也為農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第三,在2006年中國將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種田積極性也將空前高漲,農業發展將步入黃金時期,為農業企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第四,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農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智力支持。然而,事實上,除了上述有利的機會外,農業企業也將面臨著來自國際國內市場的巨大威脅與挑戰。

1.經濟全球化趨勢使我國農業企業面臨日趨激烈的國際化競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生產國際化進程在全球范圍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國農業企業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搶占我國市場,我國農業企業外部競爭環境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動態特點。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對中國農業的強烈沖擊使農業企業首當其沖。面對日益開放的市場,面對發達國家農業企業技術先進、資金雄厚和長期積累的國際市場營銷經驗和能力等諸多優勢,我國農業企業在WTO原則下失去政策支持與保護后,在市場競爭中面臨嚴峻挑戰。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國農業企業能否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依據國內國際市場的變化和競爭態勢以及企業自身的資源優勢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將成為農業企業能否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

2.我國農業企業對外貿易面臨綠色壁壘的嚴峻挑戰。由于全球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消費者的安全消費意識和綠色環保意識日益增強,世界綠色浪潮日益高漲。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人類健康為借口,對產品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技術標準、復雜的衛生檢疫制度或采用綠色環境標志、綠色包裝制度以及綠色補貼限制等,形成了出口國家難以逾越的綠色壁壘。綠色壁壘實質上是發達國家對其農業部門實施保護的一種新形式。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對外貿易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由于我國總體經濟水平不高,國民環保意識不強,國家相關法規不健全,環保技術發展和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滯后,發展綠色農業的經驗不足,近年來,我國農業企業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因農產品質量問題而被退貨和索賠的事件屢屢發生,已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聲譽及國際市場的開拓。據統計,2002年我國因綠色壁壘而造成農產品出口的直接和間接損失高達100億美元。如何突破綠色壁壘,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3.技術進步加快使農業企業面臨技術創新的巨大壓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已經成為企業的共同發展趨勢,其深刻背景就是戰后尤其是近十年來在技術和市場兩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技術變化主要表現在技術進步加快,技術創新的學科交叉性加強、復雜度和成本增加,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速度不斷提高,這些大大地增加了企業之間的互動和競爭優勢變化的速度。當前,世界農業正掀起一場新科技革命,主要是生物工程以及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農業生產日益趨向智能化、自動化、工廠化、信息化、市場化。許多發達國家,由于農業科技先進,農業產業化程度高,既有資源優勢,又有科技優勢,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是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強者。與之相比較,我國的技術環境還比較落后,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農業科研經費投入長期不足,農業科研投資強度低。近20年來,我國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在全國農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未超過0.5%,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倡的發展中國家至少應為1%的水平。在這種技術環境下,我國農業企業難以有跨越性發展。

4.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未來農業企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根據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我國農業企業未來的發展必須著眼于農村和農業的長遠發展,著眼于農民的現實利益,充分發揮農村人力資源的優勢,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強環境保護,提高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效地促進和推動農村新型工業化的發展。

(二)內部環境分析

我國農業企業除在物質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外,其劣勢突出表現在產品生產、技術研發、管理與營銷以及資金等幾個方面。

1.產品劣勢。目前,世界農產品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從價格競爭為主正在轉變為以質量和技術含量為主的全方位競爭。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突出品牌優勢和特色優勢是發達國家在開拓國際農產品市場中取勝的法寶。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的生產基本上是以能量高耗費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農產品生產缺乏質量規范和安全標準,農藥殘留量和重金屬污染嚴重超標,農產品在質量、品種等方面遠遠不能適應農業企業的需求,繼而導致農業企業提供的產品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主要表現為企業生產和出口的產品質量不高,品種單一,名特優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少,產品缺乏特色。而且,我國農業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當前雖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出現了一些名牌產品,但總體來看,品牌數量較少,特別是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更少,不利于企業創造品牌效應。

2.技術劣勢。技術水平低與產品競爭力弱是我國農業企業的通病。我國大部分農業企業科技力量單薄,各類技術人才缺乏,技術改造和創新能力低,技術儲備嚴重不足,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技術合作較少,新產品、新技術研發進程緩慢。我國的農產品優良品種和大多數先進加工技術設備主要依靠國外引進,在技術的吸收、消化和提高上較為被動,產品、工藝的更新改造艱難,質量和品種大眾化,產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場占有率低等“三低”現象。技術落后的制約還致使農業企業在營銷中大多采用相互競價的低水平營銷策略,品牌營銷手段落后,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3.資金劣勢。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業融資體系建設落后,無法滿足農業企業產業化經營深入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國家財政對農業企業的支持不足。近年來,國家財政支農資金一直沒有很大增加。盡管2001年八部委宣布對151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給予銀行信貸、財政支持和配股融資支持,但國家支持的農業龍頭企業不足全國龍頭企業總數的5%,絕大多數農業龍頭企業仍不能享受國家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農業信貸資金投入長期不足。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雖然也形成了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分工協作的格局,但隨著農業銀行商業化改革的推進,農業銀行的主營業務日益向城市和工業靠攏,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投放主要集中在糧棉基地建設、糧棉油收購和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改造上,農村信用合作社囿于自身的經營困難,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信貸支持力度也極為有限,使一些比較好的農業項目和企業難以得到信貸支持。農業企業常常只能在正常資金融通體制外活動,融資渠道狹窄,發展資金短缺,嚴重制約了農業企業的發展壯大。

4.管理劣勢。現階段,我國農業企業生產規模小,生產結構不合理,與國外農業企業相比有著巨大的差距。農業企業根植于農業區內,由于受農業生產的自然性、風險性和分散性等自身特點的影響,加之千年的小農意識羈絆,農業企業從管理理念、管理目標到管理策略、管理組織等都較為傳統,管理目標短期化,管理組織模式單一僵化,管理創新嚴重滯后。入世后,隨著擁有現代化管理水平的國外大型農業跨國公司的入駐,會使我國農業企業管理創新滯后的負效應更為顯現。

二、農業企業的發展戰略選擇

農業企業要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力,必須從全局的高度對企業的長遠戰略取向進行總體謀劃,選擇制定出能夠充分發揚內部優勢、彌補內部劣勢、合理應對外部威脅、牢牢抓住外部機遇的發展戰略,以建立企業未來的競爭優勢。

1?綠色戰略。我國農業企業實施綠色戰略是世界經濟范圍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我國經濟適應全球化進程的需要。農業企業的綠色戰略包含綠色農產品、綠色生產力、綠色營銷三大部分。綠色戰略來自于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主要包括綠色生產、綠色文化、綠色管理、綠色認證等內容。農業企業通過創建綠色文化,實施綠色管理,把環保思想貫穿于企業整個經營活動之中,把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作為農業企業開展生產經營的前提和出發點,使農產品的綠色生產實現源頭控制,同時抓好產后管理,防止農產品二次污染。此外,還要加快綠色認證工作的步伐,不但要加快我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工作,更要加快聯得發達國家市場的環境標志,使其成為農業企業開啟國際市場的金鑰匙。綠色營銷則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市場營銷觀念上的反映。綠色營銷的過程比較復雜,農業企業需要開展一系列工作如收集綠色信息、擬定綠色計劃、進行綠色定位、制定綠色價格、建立綠色渠道、開展綠色促銷等,為企業塑造良好的綠色形象??傊?綠色戰略是適應時代要求,反映全球消費趨向的戰略。農業企業通過實施綠色戰略,不僅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還有利于形成本企業所特有的、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超越的競爭能力,增強農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技術創新戰略。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與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技術轉移或擴散行為相關,決定著企業的技術水平、成本水平和差異化水平,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中最為關鍵的因素?,F代企業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選擇最能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技術,將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有機結合起來,重點實施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大力研發高精尖產品,加速產品品種和結構的更新換代,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紤]到我國農業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存在的諸如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障礙和困難,農業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技術創新戰略模式的選擇和實施。近年來,我國各地的實踐證明,農業企業要實施技術創新,可采取以下有效方式:一是組建專門的研發機構,培養一支有技術實力的科技人才隊伍,加強科技開發能力,融科研、試制、生產為一體,實現高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二是拓寬技術合作領域,大力推廣農科教與農業企業聯姻,鼓勵農業科研院所與產業化農業企業的產學研結合,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加快科技成果在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保鮮、運輸等環節的應用與轉化;三是注意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積極引進國內外農產品加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改造嫁接傳統產品,開發新產品,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

3?信息化戰略。目前,我國農業企業信息化工作還處于初級和摸索階段,雖有諸如后發優勢、政策支持優勢,以及規模小、流程少的獨特優勢等,但總體上來說,在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方面還處于弱勢地位。面對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和歐美國家農業信息技術已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的現實,我國農業企業推進信息化建設,既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又要結合國情,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制定適合自己的信息化策略。為此,當前我國農業企業信息化建設應遵循“局部先行”的原則,實施以管理系統為應用突破口、以信息資源為應用重點、外包服務為技術支持的策略,從最需要信息化的環節和業務側重點入手,開發和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規范企業管理,實現科學決策,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提升企業內部經營績效。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既要提高對農業企業信息化的認識,做到與機制、技術、管理和體制等創新活動相結合;又要抓緊制定、出臺農業企業信息化政策框架體系,為企業信息化創造良好、寬松的外部環境;還要考慮資本、勞動力、信息、知識等經濟要素和非經濟要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4?“走出去”市場戰略。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和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我國農業企業不能只是在國內市場上消極應戰,而應實施“走出去”市場戰略,樹立全球營銷和綠色營銷觀念,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進行國際化經營,增強跨國經營能力。為了能與國外大型農業企業相抗衡,我國農業企業還必須改變過去規模較小的不利格局,以國際市場為導向,走集團化經營的道路,加快形成強有力的大型農業企業和跨國公司,增強我國農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5?合作聯盟戰略。為了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應對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企業間的競爭關系已開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紛紛從對立競爭轉向合作競爭,其合作競爭的主要形式就是建立企業間的戰略聯盟,謀求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尋求優勢互補,實現既合作又競爭從而避免兩敗俱傷的局面。我國的農業企業要想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充分發揮自身核心專長的同時,必須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設計、新工藝采用、新質量標準控制、新市場拓展等方面與其他企業廣泛合作,結成各種形式的企業戰略聯盟,實現企業間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的優化組合,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實現“雙贏”或“多贏”。

6?品牌戰略。隨著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加劇,品牌競爭日漸成為農產品市場競爭的焦點。我國的農業企業經營者必須摒棄那種產品無需品牌的舊觀念,按照品牌發展戰略,從比較優勢出發,培育富有地域特色和差異性的優質農產品品牌,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打造品牌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加強品牌質量管理,運用品牌營銷戰略,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為企業和產品贏得品牌競爭優勢。

三、結束語

農業企業在確立發展戰略之后,企業戰略管理開始進入戰略實施階段。成功的戰略制定并不能保證成功的戰略實施。成功的戰略實施取決于企業內各職能部門的合作,取決于管理者能否建立有利于變革的企業環境。農業企業必須采取一系列正確的戰略實施手段,確保企業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戰略評價也對企業利害攸關,及時的評價與控制可以使管理者對潛在問題防患于未然。農業企業應進行及時有效的戰略評價與控制,提高企業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確保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把握主動,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創新現狀與對策

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科技創新概念內涵

1.農業產業化釋義

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龍頭企業和其他各類組織的帶動,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的經營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農業產業化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產物,是專業化和社會分工的結果,是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內在要求。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3個階段: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為第一階段,是農業產業化的探索階段;九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期為第二階段,是農業產業化的成長階段;進入新世紀以來為第三階段,是農業產業化的創新階段。

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組織有多種類型,但最常見的主要是龍頭企業帶動型(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帶動型和專業市場帶動型這三種模式。按照目前的統計口徑,龍頭企業帶動型要求企業的年銷售收入要在100萬元以上,帶動農戶要在100戶以上;中介組織帶動型要求中介組織的年經營收入在50萬元以上,帶動農戶在50戶以上;專業市場帶動型要求專業市場的年交易額在2000萬元以上。

龍頭企業帶動的是農戶。這種類型是以農副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為龍頭,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生產,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行一體化經營。該類型一般以“公司+農戶”為基本形式,這也是當前最常見的組織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特點是,龍頭企業通過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結成緊密的一體化經營體系,實現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一般來說,龍頭企業要與生產基地和農戶簽訂產銷合同,規定各簽約方的責權利。比如,龍頭企業要對農戶的產品設立最低保護價并保證優先收購;農戶要按合同規定定時定量向龍頭企業交售合格產品,由企業加工成制成品出售;龍頭企業要實行利潤返還,農戶可以分享農產品的加工增值和銷售利潤。

2.科技創新概念釋義

綜合有關創新的概念,我們可以把科技創新概念界定如下:科技創新是貫穿于整個科學技術活動過程中的所有創造新知識、產生新技術、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科學技術活動和經濟活動??萍紕撔率菫槿祟悇撛熵敻?、生存提供精神和物質支撐的復雜過程,經歷由創新沖動、行為實施到成果轉化等不同階段。經濟學史研究認為科技創新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帶來經濟發展史上不同階段的衍進—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高技術經濟,從資源占有方面來看,科技創新帶來經濟發展重點的變化,從勞力經濟、資源經濟到知識經濟??萍紕撔碌暮x很廣,既包括自身或單位內部研究開發的科技成果,也涵蓋從國外引進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新設備等,如何讓技術創新發揮巨大的作用,關鍵是取決于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速度。中國學者認為,科技創新是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統稱。

科技創新的構成要素主要由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創新資源、創新基礎設施和創新主體間性等要素組成。五個要素并非互不相干的,而是一個相互關聯和互動的、缺一不可的系統,系統各部分必須均衡發展,統籌兼顧,形成有機的協調關系,這樣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能力才能得以盡可能的有效發揮。

二.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1.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狀調查

安慶市是一個農業大市,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比重非常大,全市農產品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有棉花、水稻、水產品、林產品等,在改革開放以前和初期,其農產品的經營、生產主要以單個農戶或小型鄉鎮企業為主,其規模小,產品等級差,屬粗放經營,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確立,國家政策引導等因素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我市蓬勃發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6家(不完全統計),其中國家級2家,省、市級44家。此次以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方式為依據,匯集30家企業資料,分析農業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現狀及存在問題。

30家龍頭企業狀況分布:懷寧縣9家,宿松縣5家,樅陽縣2家,岳西縣3家,潛山縣1家,桐城市2家,宜秀區7家,市直1家,其中望江縣、太湖縣、迎江區、大觀區和開發區未納入統計。截止2008年底,30家農業龍頭企業年產總值768521萬元,年利稅總值67732萬元,利稅占年產值比例為8.81%。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17家,利稅超千萬的企業11家,企業平均產值25617.37萬元,平均利稅2257.73萬元。企業從業總人數17783人,從業技術人員2505人,占企業總人數比例14.09%。(部分企業為2007年底統計數字)??萍既藛T數比例超過企業總人數30%以上的有3家,占統計企業比例10%,30%—20%之間的有6家,占總數20%,其中有9家企業科技人員數占職工總數比例在10%以下。科技人員結構組成:共有博士10人,碩士36人,大學本科以上682人。有博士人才的企業4家,占企業數13.3%,碩士人才的企業10家,占企業數33.3%。建立專業研發技術中心企業3家,占企業數10%。有專業研發團隊的有5家,占企業數16.7%。同各科研院所(包括高校、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有5家,占企業數16.7%,擁有專利技術的企業14家,占企業數46%。2008年底止共投入科技研發經費17516.2萬元(24家企業統計數字),年投入100萬元以上的企業15家,占企業數62.5%,其中年平均增加投入幅度超過100%有27家,占企業數90%。

通過對被調查企業統計數據定量分析發現,我市農業龍頭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度普遍增強,體現在企業對科技投入幅度逐年增加,對科技人員為企業發展所起關鍵作用的重要性認識進一步增強。企業決策人對科技創新理念認知有較大提高??萍紕撔聻槠髽I發展帶來巨大效益逐步顯現。例如,我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安徽華茂紡織品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就成立了技術中心,下設紡部、織部、棉檢等10個試驗室,共有研發人員196人名,配置國際先進水平試驗檢測儀器,是全國同行業中先進的技術中心。該公司通過不斷加大研發經費,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吸引優秀人才,用新技術對傳統棉紡業生產進行改進和高度滲透,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到2007年底實現銷售收入14.4億元,利稅總額2.6億元,并創造了連續34年保持盈利的奇跡。宿松泊湖蟹業公司,自1996年成立到2002年,由于該公司實行粗放掠奪式經營,管理水平落后,導致虧損1474萬元,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2003年公司重組后,依照科學發展思路,更新觀念,在科技研發、技術、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先后同上海海洋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建立技術服務聯盟,三年中科技投入經費670多萬元,并以每年100多萬的幅度遞增投入,到2005年湖泊水質修復面積達90%。由此帶來產品質量大幅提高,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企業發展后勁明顯增強,企業一舉扭虧為盈,現以成為宿松縣的利稅大戶。由此可見,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30家企業在2008年度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仍然普遍盈利,直接解決就業人數17783人,而對于輻射相關產業,特別是農業種植、養殖業的貢獻更是不可估量。以宿松泊湖蟹業公司為例,該公司是從事水產品養殖的農業企業,占有湖面6萬余畝,年產值超億元,直接安排到企業就業人員200多人,幅射周邊四個鄉鎮,帶動8個自然村的農村人口就業服務。2008年止,職工年平均收入5萬多元。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緩解城市就業壓力,促進農村和諧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我市二個國家級龍頭企業科技創新示范作用

(1)安徽鴻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于1991年,短短17年間,公司由2萬元資產、4個員工的鄉間小廠發展成為總資產8億元、2000多名員工的現代化企業集團,成為國家農業產業化優秀龍頭企業首批151家之一。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羽絨被生產和出口基地,主導產品羽絨被的生產出口量占全國總量的24%,連續十年位居全國第一位。公司建設有省級優秀企業技術中心,產品已發展成羽絨被、絎縫被、化纖被、羊毛被、靠墊、睡袋、床上件套、酒店用品等200多個系列產品,年產水洗羽絨8000噸,羽絨被320萬條,絎縫被350萬條,90%以上產品出口到歐洲、日本、美國、澳大利亞、香港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鴻潤集團共實現營業收入13.5億元,其中出口創匯7560萬美元,實現利稅7830萬元,在桐城市內納稅2665萬元?!傍櫇櫋鄙虡艘呀浽诘?、法、英、意、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亞、日、美、香港等十個國家和地區注冊,鴻潤集團是國內羽絨被行業唯一集“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三項榮譽為一身的公司。公司已經通過了5項國際認證:國際紡織品環保Oeko—100認證,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美國聯邦的法律生產認證、美國聯邦的消毒生產認證、歐洲的SA8000社會責任認證。

(2)安徽霞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創建于1986年,是以農副產品羽毛絨深加工及其制品出口外向型企業,帶動水禽養殖和胴體加工共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0年,被農業部等國家八部委認定為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003年初,再次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安徽霞珍集團現有員工105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50人,成立了省級技術中心。固定資產1.1億元,占地面積10.2萬m2,擁有國際先進的羽毛絨加工水洗生產線4條,羽絨制品生產線4條,禽體加工制品生產線1條,各種加工、檢測設備1000多臺套。形成以安徽霞珍羽絨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擁有七個全資、控股或參股企業,在北京、上海、合肥、無錫設有進出口公司、辦事處、品牌旗艦店。基地水禽養殖農戶已達1400戶,年飼養量達210萬只,具有年產羽毛絨2000噸,羽絨制品240萬件能力。集團生產產品有羽毛絨、羽絨制品、禽肉制品、塑料制品等系列產品,其中擁有國家專利產品3個,主導產品“霞珍”牌羽絨被為省“名牌產品”、省“名牌農產品”,“霞珍”商標為省“著名商標”,羽絨制品90%以上出口至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加拿大、香港等14個國家進行了商標注冊,羽絨制品在國內獲準佩掛“中國羽絨制品信譽保證標志”,出口產品獲國際紡織品環保Oeko—100認證,美國的法律生產消毒認證,在同行中率先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和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2007年實現產值7.48億元,出口創匯5187萬美元。

3.省、市級龍頭企業科技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科技創新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我市各龍頭企業在依靠科技創新,將企業做大做強的認識水平不一,發展水平也不均衡,主要體現在:

(1)科技創新主體意識薄弱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的是千百家農戶、植根農村的特定環境,更應該樹立技術創新、新技術引進再創新的主體意識。我國科研投入、研發團隊等科技研發的主體資源,絕大多數分布在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科技研發的互通渠道不暢是其一,國家為農村一個企業研發量身定做的項目成本可想而知。只有走自主創新、新技術引進再創新的路子。我市兩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優秀龍頭企業的發展經驗表明:建立企業自己的技術中心,是植根農村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必由之路。我市有44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目前為止僅有一家建立了研發中心,科技創新主體意識薄弱。

(2)人才因素制約

企業科技創新,關鍵在于人才。調查發現,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部分沒有固定的研發人員,所填報的科技人員組成中,嚴格意義上絕大部分只能算為企業生產的技術人員,從事研發工作沒有資金、場地和設備的企業占90%。目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如宿松泊湖蟹業公司是一家從事水產品養殖的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經過多年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年提高。在今后的發展問題上,企業負責人直言:最大的問題是人才制約瓶頸,是企業上臺階、往更高層面發展的攔路虎。公司也嘗試過多種辦法來緩解人才瓶頸制約問題,如到大學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重金聘請工程師以上的水產養殖技術人員等等,效果甚微。這種現象也是我市大多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普遍存在的。據統計,企業反映人才缺乏的占被調查數90%以上。造成招聘人才難的原因有: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都在基層,相對工作環境較差,高級人才意愿不強。第二,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還停留在我給錢你干事的原始人才使用模式上,而對現代管理手段經常運用的技術入股等模式知之甚少。第三,由于我市尚處在欠發達地區,薪酬、待遇、保險等標準低,在吸引人才方面無優勢可言。

(3)引進、應用新技術不夠積極

據調查,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產品單一的占70%,有技術產品儲備的更是屈指可數,要求獲得新技術、同科研部門取得長期合作關系的僅占5%。由此可見,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該培育引進、應用新技術的意識。

(4)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均衡

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部分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這部分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意識不強。在被調查的30家企業中,雖然有近一半的企業擁有41項專利,但是大部分企業擁有的專利僅僅1—2項,并且以外觀設計專利類型為主;企業品牌意識淡薄。30家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國家免檢產品”2個。省“名牌產品”2個,省“名牌農產品”2個,省“著名商標”2個。已通過國際認證的企業2家,共11項??墒沁@些品牌均集中在4家企業之中。

(5)科技投入普遍不足

調查發現:在資金投入上,雖然絕大多數企業的研發經費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基數小,相對投入研發的實際數額不大,研發能力相對較弱。政府在對企業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方面支持力度不大,企業從別的渠道融資投入研發又比較困難,因此企業科技投入普遍顯得不足。在被調查的30家企業中,就有27家提出了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問題,占90%。研發經費投入缺失,導致企業升級擴張速度放緩,產品更新放慢,企業效益降低,發展后勁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三.對策與建議

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對于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此項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改善企業的生產經營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的必要保證,針對目前的現狀和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

1.加強引導,更新觀點,提高企業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各級政府尤其是科技主管部門應擔負宣傳、引導、規劃等職責。我市農業龍頭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是民營企業,其創辦人或負責人受知識層次、經營模式、生產環境等制約,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加強宣傳引導工作,建議組織企業負責人集中學習,到科技創新工作做的比較好的企業取經學習,增強對科技創新的感性和理性認識,提高企業決策人的科學決策水平。其次,各企業的決策者應加強自身科學思維能力的提高,自覺將科技創新工作納入企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

2.加大科技研發經費投入,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進行企業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研發經費投入,科技投入分幾個層面:第一是企業自身的科技投入。作為創新主體企業,決策者必須清醒認識科技創新對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加大科技投入,應該成為各企業的自覺行為,盡管近幾年,我市農業龍頭企業對科技投入經費逐年增加,但與創新型企業相比,差距很大。在被調查的企業中,絕大部分都沒有制定科技興企的戰略規劃,遇到技術瓶頸制約時,普遍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長遠考慮。因此,各企業首先要先制定完善科技投入機制,在每年度的企業利潤中,按照企業發展需求,按一定比例抽取經費,投入科技研發,引進人才,儲備技術等方面工作。此項工作要常態化,要在企業發展規劃中占據重要位置。

第二是吸引外來技術、資金參與企業科技創新。更新觀點,運用外來技術入股,借助外來資金研發,產生效益收入分成等方式,提升創新能力。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增加融資渠道。積極爭取承擔國家、省、市科技創新項目,取得項目資金支持,這些都是解決當前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科技投入的重要手段。第三是政府投入,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國力增強,國家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度進一步加強,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加大對科技投入的力度,但受各地產業結構不同、區域發展均衡度不同、各地政府投入狀況不同、對發展重點關注點不同等各方面因素影響,企業科技創新投入的力度也不同。就我市而言,政府對企業的科技經費支持同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市相比,遠遠落后。而對于農業企業就更少之又少。因此,建議政府對于科技投入要切實加大力度,在政策制定,資金安排規模等問題上適當向農業企業傾斜。科學運用扶貧基金、科技三項經費、增加農業金融貸款額度、引導吸引外來資金等手段,解決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的狀況。在資金投放方面,切忌撒胡椒面的方式,要側重扶持那些技術含金量高、產品質量好、發展前途大的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幾個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以點帶面,全面提升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的自身形象。

3.完善用人機制,建立人才激勵制度,吸引高素質人才參與企業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人才是第一要素,在被調查的農業龍頭企業中,絕大部分都對人才缺乏,人才難尋,人才難用的問題感到困惑,就現象看,一方面高素質人才大量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各企業又難以得到適用人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破解這種困局,第一,政府應加強引導,創造良好的用人環境。建議政府進一步出臺更加優惠的科技人員深入企業,特別是深入農業企業服務的激勵政策,在待遇、職稱、獎勵等市面進一步加大優惠力度,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服務基層,對于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業企業就業,政府應在各個方面給予更加關注,結合就業政策,給予一定補助和獎勵,使企業能夠更多地吸引這些人才加入發展。第二,各企業自身也要改善用人環境,尊重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人員的待遇。要拓寬用人思路,除重金聘用、臨時雇用、“借雞下蛋”等用人手段外,加強對本企業的人才培訓、挖掘本土人才也是方法之一。建議企業自定職工培訓計劃,以派出學習培訓和聘請專家到企業培訓相結合,提高企業科技人員素質;運用科技成果入股方式吸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做到將科技人員的勞動成果同企業發展的利益緊密結合,調動科技人員的服務熱情,參與企業的創新發展。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拿出一部分經費,進行人才儲備培訓工作:同高等院校聯合,以定向贊助與本企業相關學科或資助一部分品學兼優的學生形式,簽訂相關協議,待學成畢業后服務于本企業。總之,在吸引人才方面,要不拘一格,真正做到招得到,留得住,用得好。

4.加強產學研結合工作,促進科技創新上新臺階。

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目的是要做到效益最大化,而科技人員的研發成果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其最大的愿望。如何將科研成果與企業對接,大力開展產學研結合活動是最佳、最捷徑的路子。政府特別是科技主管部門在這方面應起主導、引領作用,建議政府部門集中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主動幫助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爭取各科技創新項目,獲取項目資助資金。同時企業要主動出擊,加強同各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聯合建立戰略聯盟,獲取技術支持,開辟科技創新新路子。

5.切實增強知識產權保護利用意識,樹立品牌觀念,提升企業的品位。

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較好的企業一般都擁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和名牌產品,如華茂集團的“乘風”牌精梳紗線,“銀波”牌坯布,鴻潤集團的“鴻潤”商標、霞珍集團的“霞珍”商標享譽全國,走向世界。但是,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絕大多數企業產品知名度不高,具技術含量也不先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品牌對企業發展所起的作用,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同時各企業要切實增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意識,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使企業產品的質量和品牌領先于同類企業,才能使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成本原因的確認探索

摘要:農業企業由于企業自身的需要,應更加準確地確定成本動因,為成本核算提供依據。文章通過分析影響農業企業成本動因確認的因素、成本動因確認應遵循的原則,為農業企業成本動因的確認及成本核算提供思路。

關鍵詞:成本動因;作業;農業企業

一、影響農業企業成本動因確認的因素

第一,作業發生的原因。成本動因的確認最主要是與發生該作業的原因有關,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原因和目的來確認成本動因。乳制品、肉制品等農業企業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的廣告費用在新產品的宣傳上,合理的廣告費投入應當與每期的收益成正比,即廣告宣傳費用的發生是為了當期取得更好的效益,所以廣告費成本動因可以認為是每期的收益。

第二,計量成本動因的成本。一次分配需要針對每個分配目標采集成本動因數據,無法采集數據則無法分配。所以需要考慮有關成本動因的資料是否易得,事先做成本效益分析。獲得成本動因越方便、成本動因信息資料的加工越簡單,實行成本越低,這樣的成本動因則越容易被選擇。

第三,成本動因與作業實際消耗的相關度。在分配過程中假設分配源的成本與成本動因的數量線性相關。在實際中,存在多個成本動因,成本動因數量與分配源成本線性相關最好的成本動因是最恰當的,這樣能保證成本信息的準確性。相關程度越高,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越小,選擇概率就越小。

第四,成本動因引發的人的行為。不同的成本動因有不同的分配結果,不同的成本分配結果以及基于不同分配結果的管理決策(如獎金)會對組織和員工的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因此必須仔細分析成本動因的行為導向作用。企業可以利用成本動因的行為導向功能,把員工的行為導向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方向。另外,成本動因的選擇不是單獨考慮其中的某個因素,而是受他們共同影響的結果。

二、農業企業成本動因確認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相關性原則。作業成本法的核心觀念是根據產品消耗的某一作業成本動因量將作業成本分配給相關產品。這實際上是通過觀察產品消耗的成本動因量,推導出每種產品消耗的作業量。因而成本分配的準確性取決于作業消耗量與成本動因的相關程度。

第二,成本效益原則。設計任何信息系統都必須考慮成本效益原則。選擇的成本動因數量越多,成本信息相對來說就越精確,但卻導致系統的高復雜程度以及高成本。這時,就涉及到了成本動因的合并??梢钥紤]將一些影響較小的成本進行合并,將具有同類性質的成本動因予以統一,使得計算更加準確,同時降低成本。

第三,易操作性原則。所選成本動因變量的數據要易于收集,并且具有代表性,能把產品與作業的消耗較好地聯系起來,并易從現存的資料中分辨出來。所選擇的成本動因還要容易計量。如果選擇農業技術復雜度作為成本動因,就要求用技術復雜度所具有的某種共同的可計量的特性來表示成本動因。

三、農業企業成本動因的確認

成本動因的確定是成本核算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成本動因選擇不當,不能反映成本庫成本發生的原因,也就無法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下面將農業企業的作業分為七個作業成本庫,并選擇對應的成本動因。

第一,原材料成本庫。農業企業生產中的原材料是指企業耗用的自產或外購的種子、禽畜、飼料、農藥、燃料、動力、肥料、地膜及其他。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一般都是種類多、批量大的,在成本歸集時可以使用一種成本動因來分配原材料的成本,為了精確再去細分每種原材料對應的成本動因,就會造成歸集費用較大、違背成本效益原則的后果,所以無論是購進的還是自產的原材料,都以原材料的成本為成本動因。

第二,生產成本庫。生產環節分為兩個部分:機器生產和人工生產。機器生產成本指農業生產中進行耕耙、播種、施肥、除草、噴藥、收割等機械作業所發生的成本。機器生產成本主要是由機器開動所引起的,我們就以機器工時作為成本動因。人工生產成本指直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水產業的生產人員發生的成本。由于在此過程中使用的機器較少,主要靠手工,因此,以人工工時作為主要成本動因。同時,企業應該注意避免企業人員為了利用成本動因增加分配報酬的比重而故意加大工作工時,在無法回避這類的成本動因的情況下,就盡量減少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第三,檢驗成本庫。由于農業企業的產品生物性較強,因此在出廠前需要經過嚴格的檢驗過程。檢驗庫成本直接由檢驗部門結轉而來,檢驗所發生的費用主要是由于檢驗時間和檢驗次數所引起的。企業應該采用與分配源成本相關性最強的成本動因,這樣才能保證成本信息的準確性。所以,檢驗部門的成本動因就是檢驗時間、檢驗次數。

第四,運輸成本庫。農業企業的生產部門一般會設在遠離城市污染的偏遠地區,這就給企業帶來了一大筆的運輸支出。運輸成本庫的成本直接由運輸部門結轉而來??梢宰鳛檫\輸成本的成本動因很多,如運輸時間、運輸噸數、運輸公里數等,但考慮到對準確性的影響,農業企業應該將運輸公里數作為成本動因最為恰當。

第五,其他成本庫。其他成本庫是指難以歸集到以上成本庫的成本。它包括農業企業的廣告費、市場調查費、人員培訓費,這些費用都屬于為了使企業實現更高的利潤而發生的。合理費用投入應當與每期的收益成正比,所以基于成本發生的原因,可以將企業的每期收益作為成本動因。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化研究論文

摘要: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理論界就開始了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隨著改革的深入及農業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農業企業化研究的內容不斷拓展,也不斷深入。

關鍵詞:農業企業化;研究;綜述

建國至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先后進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變革,理論研究也主要側重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與變革來展開,對農業企業化的研究尚屬空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不斷深化,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也時斷時續地貫穿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雖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數量也不多,而且也沒有引起理論界和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傮w來看,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在不同階段,研究背景、出發點、重點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確立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但在推行過程中也伴隨著理論上的探討和爭論。有人認為,應積極發展農工商聯合企業。這種觀點認為,農工商聯合企業有利于促進生產,可以滿足人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同時還可以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為農業現代化積累資金,也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社會化以及發展商品經濟等。發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國營農場和為依托組建聯合企業(肖毅為,1981)。這種研究大多立足于發展和社隊企業的基礎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認為,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應發展家庭農場和新經濟聯合體。這種觀點認為,家庭農場和新經濟聯合體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專業性、經濟性等特點,對于發展商品生產、活躍農村經濟、滿足社會對農產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作為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許岢,1983;周德星,1983);還有人認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對體制的巨大改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引導農戶走專業化的道路,發展專業化農業大戶,以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水平。這種觀點認為,農業大戶經營和家庭承包經營在性質上完全一樣,但可以避免小規模農戶經營的缺陷,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社會化、規?;?、集約化等,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應大力發展(孫仁,1983)。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農業經濟增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但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現出來。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微觀經營主體的改造問題又成為理論界研究的重要議題。這一階段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不僅拓寬了研究范圍,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對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進行了討論。研究認為,家庭經營制度通過兩權分離,調動了農民積極性,但形成的小規模農戶經營格局,屬于小生產的范疇,只能解決溫飽問題,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產者,不足以形成農業生產的優化規模,還需要以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企業化為方向進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徑(羅偉雄,1986;王文彥,1988;宋伍生,1988;張銳,1989);(2)主張積極發展家庭農業企業。這種觀點認為,家庭農業企業具有投資少、費用低、經營活、見效快、費用低等特點,是專業農戶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發展形式包括純農戶辦型、農戶和農戶或農戶和企業聯合經營型等(楊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張德山,1985);(3)提出了農業企業化發展思路。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是我國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規模農戶經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農業專業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還必須進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徑就是在農村培育農業企業,實行農業企業化(張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張銳,1989);(4)主張發展合作經濟與專業合作社。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應發展不同于公社化時期形成并遺留下來的并非真正合作經濟的真正合作經濟,發展重點應是各種專業合作社(喬長勛,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論工作者還對農業企業化的條件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規模經營和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研究者認為農業企業化必然是規?;a經營,而這又以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出農業為前提,所以,必須采取各種措施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黃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紀初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并不斷完善,同時,中國不僅面臨如何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問題,而且還面臨如何應對加入WTO后發達國家現代農業企業激烈競爭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微觀經營組織改造問題再一次引起理論界的高度重視。一些理論工作者把農業企業化作為改造農業微觀經營主體、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關于農業企業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兩個研究視角,一是從農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論述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認為農業企業化是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從某個特定方面如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專業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論述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許志平,1993;王洪昌,1997;胡鞍鋼,2001)。(2)關于農業企業化條件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關于資金、土地、勞動力、企業家等農業企業化要素條件的研究。認為推行農業企業化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土地、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和企業家等條件,創造這些條件是推行農業企業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是關于市場環境條件的研究。認為只有具備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機制,尤其是具備完善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資金市場以及勞動力和企業家市場,農業企業化才具有實行的可能性(李錄堂,1998;胡鞍鋼,2001)。(3)關于農業企業化模式的研究。這類研究有規范性研究,也有實證性研究,提出和歸納了一些農業企業化理論和實踐模式。如陳彤(1995)提出了“農戶經營企業化—農場制度—農業企業集團”三元結構模式、張杭(1995)提出了“農場化”模式、胡鞍鋼(2001)提出了“農戶聯合經營”、“委托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等四種企業化模式等。(4)關于農業企業化制約因素及對策的研究。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制約農業企業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轉緩慢、農業資金不足及來源有限、農業剩余勞動力過多、農業企業家匱乏及缺少來源等,應以促進土地流轉為目的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農村金融組織并強化和完善政府投資機制、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采取多種形式多層次地選拔培育農業企業家等(胡鞍鋼,2001;何勁,2002)。(5)關于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研究。一些理論工作者和研究機構通過對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實證研究后認為,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可以把資金、工業管理理念與經驗、技術與人才等引入農業,有利于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因此,應制定相應政策給予引導、規范與扶持(農業部農村改革實驗區辦公室,1995)。

我國關于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以農業制度改革與發展實踐需要為根據,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不斷深化研究內容,拓展研究范圍,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內容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完整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系統性研究成果,從而使所提出的發展思路和具體對策建議也缺乏系統性,要么過于空泛,要么顧此失彼而難以付諸實踐,要么只針對解決特定問題而難以解決全局問題。有關農業企業化模式的研究,實際上也大多是對實踐發展形式的一般性描述,缺乏建立在我國現實基礎上的規范性理論構想,所以難以形成推行農業企業化的整體性方案,降低了研究的實踐價值。因此,在現有基礎上,理論工作者還應進一步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農業企業論文:農業企業化探究論文

摘要: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理論界就開始了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隨著改革的深入及農業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農業企業化研究的內容不斷拓展,也不斷深入。

關鍵詞:農業企業化;研究;綜述

建國至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先后進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變革,理論研究也主要側重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與變革來展開,對農業企業化的研究尚屬空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不斷深化,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也時斷時續地貫穿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雖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數量也不多,而且也沒有引起理論界和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傮w來看,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在不同階段,研究背景、出發點、重點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確立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但在推行過程中也伴隨著理論上的探討和爭論。有人認為,應積極發展農工商聯合企業。這種觀點認為,農工商聯合企業有利于促進生產,可以滿足人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同時還可以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為農業現代化積累資金,也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社會化以及發展商品經濟等。發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國營農場和為依托組建聯合企業(肖毅為,1981)。這種研究大多立足于發展和社隊企業的基礎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認為,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應發展家庭農場和新經濟聯合體。這種觀點認為,家庭農場和新經濟聯合體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專業性、經濟性等特點,對于發展商品生產、活躍農村經濟、滿足社會對農產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作為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許岢,1983;周德星,1983);還有人認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對體制的巨大改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引導農戶走專業化的道路,發展專業化農業大戶,以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水平。這種觀點認為,農業大戶經營和家庭承包經營在性質上完全一樣,但可以避免小規模農戶經營的缺陷,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集約化等,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應大力發展(孫仁,1983)。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農業經濟增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但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現出來。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微觀經營主體的改造問題又成為理論界研究的重要議題。這一階段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不僅拓寬了研究范圍,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對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進行了討論。研究認為,家庭經營制度通過兩權分離,調動了農民積極性,但形成的小規模農戶經營格局,屬于小生產的范疇,只能解決溫飽問題,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產者,不足以形成農業生產的優化規模,還需要以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企業化為方向進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徑(羅偉雄,1986;王文彥,1988;宋伍生,1988;張銳,1989);(2)主張積極發展家庭農業企業。這種觀點認為,家庭農業企業具有投資少、費用低、經營活、見效快、費用低等特點,是專業農戶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發展形式包括純農戶辦型、農戶和農戶或農戶和企業聯合經營型等(楊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張德山,1985);(3)提出了農業企業化發展思路。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是我國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規模農戶經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農業專業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還必須進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徑就是在農村培育農業企業,實行農業企業化(張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張銳,1989);(4)主張發展合作經濟與專業合作社。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應發展不同于公社化時期形成并遺留下來的并非真正合作經濟的真正合作經濟,發展重點應是各種專業合作社(喬長勛,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論工作者還對農業企業化的條件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規模經營和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研究者認為農業企業化必然是規模化生產經營,而這又以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出農業為前提,所以,必須采取各種措施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黃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紀初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并不斷完善,同時,中國不僅面臨如何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問題,而且還面臨如何應對加入WTO后發達國家現代農業企業激烈競爭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微觀經營組織改造問題再一次引起理論界的高度重視。一些理論工作者把農業企業化作為改造農業微觀經營主體、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關于農業企業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兩個研究視角,一是從農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論述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認為農業企業化是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從某個特定方面如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專業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論述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許志平,1993;王洪昌,1997;胡鞍鋼,2001)。(2)關于農業企業化條件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關于資金、土地、勞動力、企業家等農業企業化要素條件的研究。認為推行農業企業化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土地、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和企業家等條件,創造這些條件是推行農業企業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是關于市場環境條件的研究。認為只有具備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機制,尤其是具備完善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資金市場以及勞動力和企業家市場,農業企業化才具有實行的可能性(李錄堂,1998;胡鞍鋼,2001)。(3)關于農業企業化模式的研究。這類研究有規范性研究,也有實證性研究,提出和歸納了一些農業企業化理論和實踐模式。如陳彤(1995)提出了“農戶經營企業化—農場制度—農業企業集團”三元結構模式、張杭(1995)提出了“農場化”模式、胡鞍鋼(2001)提出了“農戶聯合經營”、“委托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等四種企業化模式等。(4)關于農業企業化制約因素及對策的研究。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制約農業企業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轉緩慢、農業資金不足及來源有限、農業剩余勞動力過多、農業企業家匱乏及缺少來源等,應以促進土地流轉為目的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農村金融組織并強化和完善政府投資機制、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采取多種形式多層次地選拔培育農業企業家等(胡鞍鋼,2001;何勁,2002)。(5)關于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研究。一些理論工作者和研究機構通過對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實證研究后認為,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可以把資金、工業管理理念與經驗、技術與人才等引入農業,有利于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因此,應制定相應政策給予引導、規范與扶持(農業部農村改革實驗區辦公室,1995)。

我國關于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以農業制度改革與發展實踐需要為根據,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不斷深化研究內容,拓展研究范圍,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內容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完整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系統性研究成果,從而使所提出的發展思路和具體對策建議也缺乏系統性,要么過于空泛,要么顧此失彼而難以付諸實踐,要么只針對解決特定問題而難以解決全局問題。有關農業企業化模式的研究,實際上也大多是對實踐發展形式的一般性描述,缺乏建立在我國現實基礎上的規范性理論構想,所以難以形成推行農業企業化的整體性方案,降低了研究的實踐價值。因此,在現有基礎上,理論工作者還應進一步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 50岁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影院|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曰本| 97人人添人澡人人爽超碰|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丰满五十路熟女正在播放| 超碰成人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 极品老师腿张开粉嫩小泬| 成人做受黄大片| 好日子在线观看视频大全免费动漫|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伊人色综合网站无码 | 欧美黑人添添高潮a片www| 三级4级全黄60分钟|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 国产成人无码av|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 国产美女牲交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俞拍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看|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老师露出两个奶球让我吃奶头| 欧美极品jizzhd欧美| 中文字幕亚洲情99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