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政治教育論文

政治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08 11:22: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政治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政治教育論文

政治教育論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策略

一、在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界定

(一)網絡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內容上的契合之處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以及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黨和國家的行動指南,是培養大學生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理論基礎。通過網絡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大學生完整而準確地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與大學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的課堂相輔相成的教育方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要通過灌輸、滲透、引導,使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和理解社會主義,正確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正確認識和掌握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方向;使大學生在觀察、處理問題時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侵襲,自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

(二)網絡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法紀要求上的契合之處當代社會競爭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標。要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誠實守信,從具體的事情做起,養成良好的道德法紀品質和文明行為。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中心內容,應更加注重教育力度和實際效果,要發揮多種教育載體的綜合作用,強化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制特別是憲法的學習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年大學生在社會轉型、各種價值觀念相互滌蕩、碰撞的時期,嚴格遵守社會契約,公平參與社會競爭,合法獲取個人利益,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這在道德教育方面,在大學生的法紀教育方面,又分為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兩個方面。法紀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學生具有法紀觀念,形成遵紀守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解決大學生的“知法”問題。法律教育是高校以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為核心,重點加強對學生的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法律觀。紀律教育主要是指針對高等教育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和行為法規、規章,乃至高校為保障教學科研和日常管理所制定的校規、校紀,約束和規范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日常行為。校規校紀一定程度上是法律規范的具體化,這一環節主要幫助大學生解決“守法”的問題。法制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引導大學生將自己所接受的法律和紀律知識不斷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將理論變成指導自己行為的指南,使自己在實踐中做到既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又敢于同違紀違法行為做斗爭。

二、在網絡文化背景下,切實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探討

(一)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意識,教育大學生知榮辱網絡是人的活動場所,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不僅應當體現在現實的社會行為中,同樣應該體現在網絡行為中。要教育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網絡道德與現實道德的區別和聯系:區別一在于網絡道德的自主自律性。網絡社會中的道德不同于傳統道德,主要依靠輿論監督、導向作用來約束和規范網民個人行為,要以網民的獨立自覺,“慎獨”“慎初”“慎微”作為基本的道德自律的邏輯前提。因為網絡的虛擬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隱身的,對一些錯誤甚至不法的行為缺乏有力的懲戒措施,所以道德自律就愈發顯得重要。這樣,也只有將道德意識、道德行為、道德習慣提升到道德信念的層次才能更加科學有效地規范和約束網民的網絡行為。區別之二則是其多元兼容性。網絡作為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不同種族、不同國界、不同信仰、不同價值取向、不同立場的人在一起不可避免地產生碰撞、摩擦、沖突。所以必須教育青年大學生充分認識網絡道德的特點,教育其把握網絡交際的規律和尺度,明是非,知榮辱。

(二)加強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教育,提高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較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只是無條件地吸納、接受、認同既定的主流道德價值、道德規范和道德理想。因此,基本不涉及道德判斷能力教育問題,更談不上是非辨別能力教育。而今,網絡開放性與兼容性并存,各種信息包羅萬象,“一人一媒體”的現象廣泛存在,這樣加強大學生對是非、善惡、美丑的道德判斷能力教育必要且迫切。

(三)提高大學生的網絡自我控制能力,養成健康的網絡人格大學生心理的不成熟和不健康是構成其網絡中行為失范的一個重要因素。網絡的誘惑很多,特別是網絡中泛濫的色情、暴力信息,很容易使人的性心理畸形發展,產生暴力和極端的傾向。另外,大學生都喜歡上網聊天,進入聊天室后就與自認為志同道合的網友大聊特聊,甚至上網聊天,下網約會。孰不知,這種不設防帶來了許多問題。學校應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培養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大量個案表明,許多網絡上癮的大學生或網絡信息污染的始作俑者和沉迷者,往往都性格孤僻,缺乏理想, 缺少責任感,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網絡心理問題,比如網絡偽裝心理、網戀、網絡成癮、網絡依賴等人格障礙。這里我們還應該鍛煉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學生需要在網絡社會里保持清醒的認識和理性思維,正確認識網絡世界,正確對待網上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距,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區別,能在發生心理沖突時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采取理智的應對方式,能在網上生活中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只有具備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健全人格的網絡主體,才有可能成為適應網絡和現實社會的人。

(四)采取“外堵內防”的技術措施,加強對高校校園網絡管理所謂“外堵”就是利用現在的技術和手段,在網絡界面上設置“網絡管理器”,對所有的不良信息加以過濾,達到凈化網絡空間的目的。所謂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一些反動、惡作劇、暴力或黃色信息,這必須要通過技術手段來過濾。而對于網絡盜竊、詐騙、犯罪等各種違法行為,我們僅僅通過“攔截”是不夠的,要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同時還要加強網絡防范相關技能。其基本出發點是大學生還處于生長發育期,思想還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不強等諸多因素。

(五)加強網絡法制建設,提高網絡監管實際效果網絡管理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網絡的虛擬性,但虛擬并不是虛空,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人的現實生活的網絡延伸。雖說現實的法律不一定能及時地應對網絡上的各種問題,但是網絡社會仍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欲加強網絡法制建設,筆者認為應努力提高網絡管理技術,盡快推進實名制上網,努力使虛擬網絡現實化。現在我們國家推出《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網絡相關法律,這些法規對網絡和個人的網絡行為的法律責任做出了具體規定,但就實際狀況而言,現在的網絡管理是不夠的。現在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將網絡規定管理執行自覺化;二是各個網站要積極推出相關的管理規定。而在網絡文化管理方面,高校網站更要走在前列,切實保障網絡管理的實際效果。

政治教育論文:破解基層“四難”加強民兵政治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也發生了一些深刻的變化,一些固有的、陳舊的、過時的教育模式與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已不相適應,尤其在基層出現了“人員難集中、手段難創新、教員難落實、經費難保障”的“四難”現象,使基層民兵政治教育一度陷入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

為增強新時期民兵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提高廣大基層民兵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打牢其政治合格的基礎,近年來,____堅持從實地出發,立足農村基層工作實際,認真研究、探索、認識和應對新時期基層民兵政治教育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探索和初步解決了“四難”問題,使民兵政治教育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民兵政治教育人員集中難,成為制約民兵政治教育難落實的重要因素。當前,民兵組織開展活動、進行政治教育時人員難集中已成為普遍現象。據對一個離鎮區較遠、經濟相對落后的行政村的調查來看,該村有60%以上的青年民兵常年外出不在家,這給以戶口所在地為基準單位組建的民兵組織帶來人員難集中的問題。我們根據這一情況,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即:外出務工民兵由政府協調以管理區或村為單位,統一外出務工,在務工地建立民兵和黨團組織。經過實踐,這一做法起到了應有作用,也得到了廣大民兵的肯定和認可。在此基礎上,我們建議上級能按照上級對農村民兵的編組向各類企業擴展的思路,加大改革措施,采取屬地編組、屬地管兵的方法,使民兵現有住所、工作單位與原居住地或工作單位的民兵組織實行掛靠,達到民兵組織與民兵工作單位的統一,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民兵政治教育活動人員難集中的問題。

民兵政治教育的手段難創新,影響政治教育效果。一塊黑板、一支筆、一張嘴的相對滯后的教育模式,對新時期民兵所需的知識結構和求知欲望已不相適應,致使民兵聽課和學習的效果不夠好。這就要求我們要打破單調陳舊的教育模式,以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動提高民兵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具體工作中,我們采取了以下作法:一是注重利用現代農村遠程教育網絡和科技手段搞教育。如充分利用民兵干部例會日、鎮村集會日等,召集廣大基層民兵積極參與,集中收看遠程教育網絡上傳的國防專題節目,學習國防法規和民兵的性質、任務及國防知識等。二是注重結合開展重大活動搞教育。在開展重大活動時,如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同時,集中廣大民兵尤其是民兵黨員,把民兵政治教育融合進去,得到了廣大基層民兵的好評,收到了活動與教育相長的效果。三是注重借助社會的力量搞教育。新形勢下各行各業精神文明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政治教育的形式靈活多樣,效果也比較明顯。我們充分利用節日期間的他們開展的秧歌表演、娛樂隊巡游及自編自演的戲曲節目表演,有機地插入民兵教育內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民寨村在本村老年節期間唱大戲和秧歌表演中就有機穿插了民兵教育的內容,群眾反映良好。

民兵政治教育教員隊伍難落實,給落實民兵政治教育帶來困難。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村存在著對民兵政治教育教員隊伍建設不夠重視的傾向。民兵政治教育能否落實,抓好民兵政治教育教員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重視對基層專武干部及村民兵干部從事民兵政治教育能力的培養,培訓專武干部及村民兵專干時,將其從事民兵政治教育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培訓。二是搞好小教員的培養。從各民兵連抽調骨干,以辦培訓班的形式培訓小教員,使其輪流授課試講,讓勝任授課素質的人員擔任政治教員,確保基層民兵政治教育不流于形式,使以民兵連為單位的政治教育有教員、有人管、能落實。

民兵政治教育經費難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兵政治教育的開展。雖然每年政府都在落實武裝工作經費,但經費明顯偏少,不能滿足武裝工作的正常開展。特別是實行鎮財縣管后,鎮政府沒有經費支配權,無能力發放民兵的誤工補貼和保障教育經費,因此落實上級規定的民兵政治教育任務就顯得困難重重。近年來,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項措施,保障民兵政治教育經費多樣化。一是依靠政府撥付經費搞教育。政府把民兵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增強黨政領導愛武裝、懂武裝、管武裝的信心和能力,讓基層武裝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提高民兵戰斗力上去。二是依托“協會”籌措經費搞教育。廣大農村民兵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在他們的帶動下相繼成立了電線電纜協會、腐竹協會、畜牧養殖協會、木業協會等各類組織。在開展民兵教育活動時,借助各種行業“協會”的力量籌措部分資金,一方面聘請專家為協會會員講授急需的專業知識課,以解專業理論之渴;另一方面,組織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小分隊巡回講演,穿插一些民兵感興趣的知識進行政治思想教育。這樣,因為不存在由政府和職能部門發放誤工補貼的問題,較好地解決了農村民兵集中難的問題。三是爭取企業支持經費搞教育。隨著非公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民兵的比重逐漸加大,他們是企業中的骨干力量,既是生產技術能手,又是護廠治安中堅。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積極宣傳《國防法》,組織優秀企業主參加“軍事日”活動,增強他們的國防觀念,爭取企業支持一定的經費,利用交班、集會、職工培訓等時機由專職人員或企業主搞教育。

政治教育論文:對民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構建的幾點思考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和青年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要增強民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須緊緊扭住機制這個根本。本文重點從思想教育機制的內涵、作用,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措施入手,對領導機制、反饋機制、評估機制、保障機制進行了構建。

關鍵詞:民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隨著國家“科技興國”戰略的推進,民辦院校作為一個新興的院校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不斷增多,對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意識形態領域尖銳復雜的斗爭,如何才能確保培養出來的都是“四有”新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從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這個根本入手,以開闊的胸襟、寬大的胸懷、全新的思維和積極的心態來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探索新辦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進行不斷地創新。

一、建立領導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龍頭”,其是否完善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能否得到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有效實施,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和調控,形成黨政都重視的“大政工”格局,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院校正常的管理、行政和工作中,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杜絕 “大政工”變成“大而空”的現象發生。

存在的主要問題:高校實行在黨委統一部署下,校長及行政系統為主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實行這一機制的根本目的是扭轉政治和業務“兩張皮”現象,形成全員育人的工作格局。但在民辦院校重專業輕思想,政治和業務“一手軟、一手硬”的問題比較明顯。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夠,各部門只注重抓好本部門的業務工作,與己無關的思想嚴重,導致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滲透。專業教師中也存在著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

對策建議:第一,建立健全領導組織。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是各級黨委的重要職責,必須擺上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黨委書記是管思想、抓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切實負起領導責任。成立以黨委書記或黨委副書記為組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做好思想領導、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工作,確保方向正確,聚合力量。第二,建立科學的目標管理機制。科學確定教育目標是增強教育自覺性和實效性的關鍵。在制定教育目標時,要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目標和具體目標結合起來。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社會閱歷、生活經歷等情況,按層次、分階段確定目標,按照最近層次和最高層次的順序循序漸進加以實現。第三,建立明確的責任分工機制。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構成一個明確的工作責任制體系,并把抓思想政治教育情況納入評教內容,作為年終獎懲的重要依據,凡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實,導致思想政治工作運轉不靈,甚至由此出現重大問題的,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避免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使各部門和人員都能依自身職責,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開展工作,從而聚合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二、要建立反饋機制

反饋是控制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指系統輸出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通過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輸入端,從而對系統的輸入和再輸出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必定產生對教育者所實施教育的反應信息,這些信息通過不同渠道返送到教育者哪里,對教育的調控和再決策實施影響,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功能目的。建立一個暢捷的反饋系統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

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反饋信息收集少。對教育內容、受教育人員落實情況要求多、抓得緊,而對教育方法學生是否滿意,教育內容是否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等方面信息收集少。第二,報喜藏憂現象突出。即“只報喜、不報憂”,對采取的方法措施,取得的成績重墨濃彩;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輕描淡寫,即使反饋存在的問題也都是一些共性的問題,缺乏針對性和深層次的分析。第三,反饋渠道不順暢。反饋方法滯后時展,反饋渠道比較窄,導致信息反饋不上去。

對策建議:第一,建立信息接收機制。要設置以思想動態的調查研究為專(兼)職調研機構或調研人員,建立橫行到邊、縱向到底的反饋機構,確保各個層次的信息都能及時反饋上去。要健全反饋制度。既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內反饋調節制度,以協調系統內上下左右的反饋調節行為,也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反饋調節制度,以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對其他系統更好地發揮服務作用和促進作用。要靈活反饋 方法。采取走訪調查、聽取匯報、設立郵箱等方法,及時收集大量信息,為科學決策和調整方案提供依據。第二,建立信息處理機制。信息匯總處理是整個反饋機制建設的關鍵環節,這一環節的效果直接決定整個后繼反饋調節的水平。由于受眾的反饋信息比較零碎、分散,不利于調節,必須對信息進行匯總處理。信息匯總處理要堅持準確性與及時性的原則,及時準確地對獲取的原始信息加以匯總,并對其進行整理、分類、解剖,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細審思,得出科學性的結論,從而為實施有效調節提供依據。第三,建立信息調節機制。依據信息處理得出的科學性數據和信息,采取正反饋調節與負反饋調節、目標調節與手段調節、直接調節與間接調節等多種方法,及時對教育進行調節。

三、要建立評估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就是根據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對象的實際,確立指標體系,運用測量和統計分析等先進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有效管理和正確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評估主體單一,評估主體主要由教務部門人員擔任,缺乏其他部門人員參與;而且評估主體只有機關干部,缺乏作為受教育者和基層人員的參與和監督。第二,評估標準、內容隨意性比較大,在評估過程中,各單位評估的標準、評估內容不統一,評估標準比較隨意的現象多。第三,評估方法缺乏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運用,以定性考評為主,憑經驗、憑印象、憑感情的現象比較突出,缺乏數據支持和科學的分析測評。

對策建議:首先,科學確立評估原則,堅持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相統一、穩定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絕對性與相對性相統一的原則。其次,科學選擇評估主體,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過去只有教務人員進行教育評估的現狀,廣泛吸收各層次人員參與到教育評估中來,做到既要有機關人員,又要有基層人員;既要有教育者,又要有受教育者,實現評估主體多元化。第三,科學確立評估標準,堅持精神成果與物質成果、近期效益與長期效益、個體效益與群體效益、靜態效益與動態效益相統一,力求科學把握評估標準。第四,科學設定評估內容,既要評估教師隊伍,又要評估教學制度;既要評估教育內容落實,又要評估教育實效;既要評估教學方法,又要評估經費投入,做到評估全面、客觀,真實反映情況。第五,科學確立評估方法。充分借鑒現代管理學中的檢測、評估方法,堅持“硬標準”和“軟標準”的統一,采取重點抽查與全面考核、精確與模糊、定性與定量等相結合的評估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綜合性評估,從而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

四、要建立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前提和保證,只有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運行。保障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人才保障匱乏,由于民辦院校興起時間短,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年輕老師多,兼職教師多,高職稱教師少的“兩多一少”現象比較突出,教學經驗缺、精力難集中、能力跟不上的問題比較突出。第二,規范保障約束力不強。在立法上,規章制度不夠健全,離形成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法規制度體系還有較大差距,原則性要求多、操作性步驟少,靜態描述的制度多、動態組織的規定少。在執法上,憑經驗、拍腦袋作決策,“以言代法、以權代法”、隨意定標準的現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在監督上,流于形式的現象比較嚴重,面上了解得多,走馬觀花、聽一聽、看一看、轉一轉的現象比較突出,對具體細節關注的少;在群眾監督上,雖然公布了舉報電話和信箱,群眾對操作的程序參與少,舉報的人員少。第三,外部保障不健全,由于民辦院校主要由個人承擔學校的建設費用,經費有限,必要的教育設施、設備和活動場所缺乏,特別是圖書館各類書籍儲量較少。

對策建議:第一,隊伍保障。要把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教師選拔到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來,切實為教育的有效開展提高人才支撐。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關心、愛護、培養,通過解決待遇、生活等方面的難題,創造拴心留人的環境;通過送學深造、在職函授、專家輔導等方法,提高開展工作的能力,切實做到生活上關心、政治上愛護、工作上培養,使之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第二,制度保障。強化法規意識,使廣大師生牢記政策這個“生命線”、制度這個“保障線”、紀律這個“警戒線”,使制度體系成為自律與他律、自覺與強制相統一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經費投入、考評獎勵等方面的制度規定,依法加強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制度化、規范化。第三,經費及物質保障。要改變過去只靠“嘴皮子”的做法,加大經費投入,購置投影儀、音響、多媒體等設備資料,改善教育條件,確保學習有資料、教學有設備、活動有經費。要積極適應社會發展和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善于運用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總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須建立健全高效運行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實處。

政治教育論文:淺析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摘 要:大眾傳媒正以其強大的力量滲入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大眾傳媒對大學生 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此形勢下,積極研究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 革創新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眾傳媒; 思想政治教育 

大眾傳媒是一個由符號構筑的話語體系,是一種特殊的文本系統,通過文字、圖像、聲 音、故事情節等傳遞話語主體的價值觀、情感、反思和意向。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已經成 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社會生存資源的重要途徑,它的主要載體是報紙、電視、電影、雜志和 互聯網。大眾傳媒是一種話語權威,它始終處在主導地位,從言說權力的角度看,它是施予 者,受眾盡管千差萬別,但都只能是受動者,雖然手握遙控器或鼠標可以部分擁有選擇權, 總體而言,單向接受傳媒符號體系的傳遞是受眾們唯一的選擇。因此,在傳媒網絡體系覆蓋 下展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大眾傳媒的挑戰是不可避免的。

一、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物質條件,達到及時、省力的 效果。首先是信息傳遞的及時性。以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較單一,具有明顯的事后 效益。大眾傳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廣泛運用,大大提高了其時效性,尤其是互聯網絡 的發展,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大學生具有了平等的參與權。由于大眾傳媒受眾多、傳播快、 覆蓋面廣,而且自然、親切、輕松,沒有強制性,加之手段多樣、形式靈活,因而在大學生 中的感召力、影響力、滲透力十分強大。大學生通過網絡,隨時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發生 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大事。這種迅速、及時、準確的傳播方式,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 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式,傳播健康、科學、正確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強網絡空間的正確輿論 導向,達到更佳的教育效果。其次是教育信息內容的廣泛性。通過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 ,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第三是教育活動的替代性。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計算 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其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具有強大的替代功能。現在,網絡傳播被視為繼 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不久的將來,也必然會成為宣傳思想戰線的主要陣地之 一。第四是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大眾傳媒的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形 式,如聲音、文字、圖像、文娛節目、現場采訪、現場參與等。大眾傳媒具有聲色俱全、圖 文并茂、聲情融會等特點,實現了多種感覺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獲取量,為人們提供 真實的表現效果,感染力極強。使大學生在形象、生動、直觀的教育教學中,思想得到升華 ,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

二、大眾傳媒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大眾傳媒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單調、陳舊的缺陷,它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較多素材和信息。大眾 傳媒可以撇開一時一事的特殊意志和宗旨,追求一種團體精神,可以無條件地傳遞社會的正 義和良知,客觀、公正地揭露和抨擊阻礙社會進步的丑惡現象,從而凈化和提升人類的精神 ,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不斷地為大學生提供了人文精神。大眾傳媒還對社會發展的熱點、疑 點、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廣泛宣傳,進行追蹤報道,深入討論。社會不同發展時期的熱、疑 、重、難點問題,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研究的,通過大眾傳媒可以對人們明確方 向、弄清是非、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轉變思想觀念提供有益幫助。 

三、大眾傳媒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轉變。大眾傳媒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新的環境,其教育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首先是遠程教學和網上教育 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吸引大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教育,變為主動參與思想交流并 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導,把傳統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對面的直接教育方式變成 為間接方式。形成互動式、引導式的宣傳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灌輸”的實效性。其次是 與現在的電視教學、錄音、錄像教學手段相比,網上教育不僅具有快捷性、交互性,而且教 學水平高,學生收獲大。第三是網上教育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技術手段,把許多無法單純地用 語言表達的思想情感,借助于聲音、圖像、動畫等手段形象地表達出來。 

四、大眾傳媒的發展開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大眾傳媒以其廣闊的覆蓋面, 向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傳遞著不斷產生的、大量的思想和教育信息,從而必將深刻地影響 人們的思想,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另外大眾傳媒的根本性質決定了它本身具有宣傳、鼓 勵、教育、引導、批評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從而把大學生欲知、應知、未知的信息傳達給 他們,使大學生的思想能跟得上時展的步伐,并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

五、大眾傳媒的發展創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環境。高校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 重要搖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起著基礎性的導向作用。如何將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放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深入分析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對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挑戰和有利條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如何應對大眾傳媒的挑戰 ,因勢利導,使大眾傳媒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和有效途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 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黨的領導下,保證輿論宣傳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基本格 調,創建特色鮮明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強化大學生對網絡造假行為和有害信息的防范意識 ,積極做好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分析、解釋和引導,堅定大眾傳媒輿論的引導功能,形成積極 、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眾傳媒應正確引導,在激烈而復雜的文化沖突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 和態度,使現代文化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正確輿論導向的 傳媒文化中才能有效展開。

傳媒新文化應是一個全面開放的、多元的、協調的文化體系,以開放的姿態不斷吸納、 整合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傳媒新文化應有雙重文化結構。所謂雙重文化結構,就是使大眾 文化和提高性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并存。但這種并存并不是各 種文化平分秋色,而是在一定的關系下并存,使之能夠處于一種生長機制的良性狀態。沒有 提高性文化的滋補引導,大眾文化確實可能走向低谷;而沒有大眾文化作為支撐的基礎和市 場,提高性的文化完全可能在高唱陽春白雪中變成文化上的孤家寡人。

政治教育論文: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趨于復雜性

當今社會,各大高校已經拆除了傳統的“圍墻”限制,學校在人們心目中“世外桃源”的地位已經不復存在,隨著各種新媒體的興起,外界的各種誘惑、語言、文化以及思想不斷的傳播至學校,社會上的這些復雜的東西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此外,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學生獲取資料以及信息的方式變得多樣,這些信息可能來自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而帶有籠統色彩的地方性文化就容易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新媒體中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宗教等會極力推崇他們自身的思想,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接受這些觀念、思想,從而改變自己的理念以及信仰,可見,新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新媒體可能導致學生情緒不穩定,進而引發爭斗

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傳播速度快,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身邊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學生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信息并且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時下無論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召開還是馬航事件,打開電腦或者手機,你都會收到一系列的消息通知,如果大學生的情緒得不到控制,最終將會被輿論所吸引,導致過激行為的出現。此外,新媒體有可能導致校園群體事件的發生,大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9至22歲,這個年齡階段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維,在思想、心理、價值觀等方面都不穩定,一旦矛盾產生,他們就會拉幫結伙,以武力來解決問題。

二、解決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措施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理念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標牌,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探索新媒體背景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且對學生進行悉心的引導,爭取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正確的明辨是非,認清楚事情的真假,從而做到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最終走出新媒體所帶來的陰霾。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到新媒體的雙刃劍的本質,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2.建立起廣闊的交流平臺

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要了解一個人,你就必須與其進行思想上的以及精神上的交流,交流永遠是了解對方的最快捷的方式,也是走近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各大高校,學校可以建立溝通平臺,在平臺上,眾人皆是采用匿名方式進行交流。在這里,學生、輔導員或學校領導可以盡情的表達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在這里進行反應,對于學校存在的不利于學生發展的因素,要積極的提出來,并要求學校杜絕這些因素的傳播,最后促進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共同發展。

三、結語

新媒體是新時期大學生面臨的一把雙刃劍,在未來,新媒體還將持續不斷的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以及祖國的崛起,大學生必須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出發,認清新媒體帶來的益處與弊端。對于好的一面,我們要積極的將其延續下去,對于不好的一面,我們要做到堅決取締,因為這不僅關乎大學生自身,還與學校、社會、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

政治教育論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當代價值的研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目標、理念和原則,是教育主體對教育方向的選擇和把握,是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邏輯架構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開展的基礎。科學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問題。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歷史演進特點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予以厘清對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歷史演進特點則對此提供了諸多啟發。

改革開放前及改革開放一段時期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注重工具性的價值取向。統觀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所要求的價值目標,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過分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而忽略個體價值。在這種評價導向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內容上表現為,往往圍繞黨和國家的發展任務、發展目標來設定,而較少考慮個體的利益訴求,也就是注重集體利益而忽視個體利益,體現了評價取向的工具性特點。

盡管這種取向有其局限性,但其產生和發展卻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外資本主義勢力的極力扼殺和國內殘余反動勢力瘋狂破壞的復雜環境下,維持社會秩序穩定、肅清封建殘余、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思想、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成為首要的歷史重任。這一時期一切工作的核心是政治穩定。這種特殊的現實情況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評價必須以政治為中心、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和根本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面臨著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下加快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的形勢。這一時期,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這是工具性價值取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繼續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而言,教育是關于人的活動。人本身就是兼具自然性和社會性的存在物,而其本質屬性則是社會性。“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①因此,僅僅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工具性價值,無視其目的性價值,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變成遠離人們社會生活需要的空洞的理論說教,這必將遭到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觸,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由于過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政治價值或經濟價值,否定或無視本體價值和育人價值,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人”即受教育者的空場,內容設計上的片面性與殘缺性、手段方法上的單一性和刻板性、教育手段的單一性、目標規劃上的狹隘性和短視性。這種評價的價值取向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零效應或負效應,值得深思。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向以人為本轉變。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開始了從工具性到以人為本的偉大轉折。“以人為本”即把人的需要和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即要求通過評價活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為主體和目的,而不是客體和對象。從“四有”新人目標的確立到“以人為本”價值目標的提出,實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上的歷史性轉變。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轉變與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所帶來的種種變革息息相關。從國內來看,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深入發展的歷史過程,先是國家的工作重心由政治領域轉向經濟建設,而后注意到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進而到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繼而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最后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格局的轉變,這就決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辯證看待和處理一手抓經濟工作、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關系,把二者統一到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既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又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從國際來看,世界多極化格局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日益明顯。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阻擋,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國外各種思想文化潮流乘勢而入、相互激蕩;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轉型關鍵時期,各種社會問題矛盾突出,國際敵對勢力采取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手段,竭力對我國大學生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原有社會背景與現代社會背景的置換,決定了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由工具性向以人為本的歷史轉變。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未來發展

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分突出社會價值而忽視人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也表現出過分倚重工具性價值的傾向。②這不僅使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科學化水平大打折扣,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成效不盡如人意,嚴重阻礙著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地位的鞏固。

由于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仍然處于轉型期,所以歷史上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偏頗所帶來的影響依舊存在。這使得現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呈現諸多不足之處。

第一,價值取向單一化,這主要是指單一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評價上,傾向于知識性的傳授,而忽視思想、靈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評估上,重視認知過程評測,忽視情感體驗、意志鍛煉和行為訓練過程的檢驗;在評估方法層面則表現為定量成分太多,定性成分不足。

第二,育人本位的錯位與迷失。現行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過分依賴科學的范式,使評價過于重視數的測量而不是質的探究;注重終結性的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這種價值取向指導下,評價的“管理主義傾向”凸現,其根本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地位的不平等,是“忽視價值的多元化”。具體表現為,在評價中,重視評價者(即管理者)的價值觀,而忽視被評價者的價值觀,長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能將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或者會被淡化,從而導致個體的畸形發展、精神價值的喪失和道德水準的下降。

第三,學生本位價值觀的缺失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大學生理應是評價的主體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大學生僅僅是作為被評價的對象而參與評價,其主體性得不到體現,直接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利益受損和在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話語權的喪失。學生主體性在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雙重擠壓下無法釋放。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種種現實弊端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興起的背景下日益凸出,時代呼喚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理論的創新,實踐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轉變。面對新形勢、新境況,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須堅持以下價值取向的發展要求。

第一,時代性與前瞻性相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價值觀念及價值取向都是一定社會實踐的產物,都必然帶有時代的烙印。我國目前尚未完全得以改變的工具性、理論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與教育體制、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水平現狀等實際背景有密切的關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產物,是時代性的價值觀念體現。然而,就教育而言,它總具有前瞻性,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也應該著眼于未來,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做到時代性與前瞻性相統一,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促進和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第二,多元性與一元性相統一。人們價值觀的豐富性決定了價值取向的多元性。但從人類社會發展來說,價值取向又存在必然的一元性,價值取向的一元性與多元性是統一的。這種統一反映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上有兩個層次:在具體的層次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應該反映參與教育評價的各個主體的多元性特征;在較高的層次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又應該反映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的目標。強調多元性與一元性相統一,是一種發展性評價,體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人本價值取向與政治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

第三,個人與社會需要相統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基礎和關鍵是價值判斷。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活動也是一種價值活動,而價值活動的主體在價值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時必須遵循主體原則。馬克思指出:“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③根據價值活動主體原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不應僅僅對客觀的教育現象作判斷,而首先要對主體本身及其需要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價。但是,在階級社會里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的發展需要會制約社會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人的需要的滿足依賴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社會的發展必需人的推動才得以進行。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必須將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統一起來。

三、以人為本: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總標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歷史演進闡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發展規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未來發展趨勢指出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構建框架。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總標準,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體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一致。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現時代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總思想原則下進行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必然要求科學發展思想的指導,必然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現代主體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貫通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教育實踐活動。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項根本原則,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地位的不可動搖性,決定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秉承其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另外,“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的性也決定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弘揚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所當然地應承擔起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光榮使命。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精神需求與物質需要、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在以人為本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的指導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為以塑造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它的主客體都是人,是解決人的思想、觀點和政治立場,是從人出發建構在“人”的基礎之上的一項基本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需要,而“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人文關懷的價值旨歸,使其掙脫了“理論世界”條條框框的束縛,回歸教學意義生成之域的“生活世界”,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活的疏離、對人的割裂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淡漠。繼而扎根“生活世界”,關注人、促成人的主體性不斷優化;關切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人際和諧與個人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個人的生命價值得到最真的實現;關愛人的現實生活需要,使思想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融合,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意義上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精神需求。

人文關懷的價值宗旨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同時也升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現效性,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從“文本”向“人本”的轉變,促成其教學形態由單向灌輸走向平等對話,教育方式從“獨白范式”向“對話范式”轉換。更重要的是,這種人文關懷不僅為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提供了現實可能性,而且為教育者的自我發展與完善搭建了寬廣的平臺。因為,人文關懷的價值訴求作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貫穿于其交往活動的始終,使其真正達到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融洽的教育環境氛圍中彼此共享知識、情感共鳴、智慧共筑、意義共建,雙方相互影響、彼此促進、共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由此真正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具體的、歷史的辯證統一。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難見成效的癥結就在于其缺乏交往意識和人本精神。所以,時展內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歷史性的實踐活動應然地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就其本質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成人之學”,它理應成為以“人”的方式來關注人、認識人、理解人,促進人的發展,促進人的生命的精神交往的交往實踐活動,其交往的目的在于促進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展和教育者的提高。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環節,是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客觀指標,對其進行評估的過程,它是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服務的,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因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也必須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秉持其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和完善的價值取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就是要在測評中充分體現和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就是要在評價指標的設計中體現其對促進大學生個體人格發展和完善的價值所在及其對于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重要性;就是要使評價的結果能夠顯現大學生思想政治和人格發展中的缺陷,為我們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明方向;就是要在評價后的調整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總之,無論在評價指標的設計、評價活動的開展過程,還是評價結果的反饋、調節中都要時時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為本理念,使其無愧于“成人之學”的贊譽。

四、全面、協調、平衡:以人為本總標準的具體體現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將以人為本作為總的評價標準,而這一總標準在具體操作中又必須通過一系列具體標準體現出來,這些具體標準則呈現出全面、協調、平衡的特點。

1.經濟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反作用于經濟,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作為上層建筑形式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樣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并且通過自身的教育活動,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⑤就這一層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地體現了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要求,體現了一定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內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具有經濟價值,對其考評自然也要堅持經濟價值取向。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堅持經濟價值取向就是要考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為黨的領導服務、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服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是否樹立了科學的市場經濟觀念、是否能夠引導大學生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斷增強自我創新意識和競爭能力等。

2.政治價值取向

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仍要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最終取得偉大勝利的堅強保障。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崛起,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捍衛黨的領導地位。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領導階級,共產黨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為其階級統治服務的,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所決定的。換言之,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目的和價值都要服從、服務于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三個代表”的體現者,黨的理論與實踐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⑥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以擁護黨的領導為己任,以傳授、貫徹和落實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為價值追求。進而,在此基本價值觀的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基本價值取向之一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這種價值取向貫通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全過程,就是要做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指標設立中,不僅要對大學生對于黨的擁護程度予以定量的測定,還要給予定性的考察;就是要做到將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政方針政策作為評價的基本指導思想之一;就是要做到將評價的結果,經過科學的分析和總結,歸依到黨的領導上來,使其為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服務水平提供基本的借鑒,為改革、創新黨的領導指明理路。

3.理論價值取向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⑦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但是,馬克思主義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我們要不斷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將馬克思主義不斷推向前進,創新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測評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這一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掌握和踐行程度;就是要考量大學生對于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對未來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理解水平;就是要考察大學生對于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思想文化的態度;就是要在綜合考評的基礎上,使當代大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政治社會觀,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4.知識價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不僅涉及政治學、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倫理學的相關內容,而且包括法學、社會學以及人學的知識成分。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育人、發展人、完善人,但其同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也承擔著向受教育者傳輸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的責任,尤其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研究創新促進其學科自身的發展和完善。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指標之一就是考察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吸收“內化”情況以及“外化”成效;大學生對于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的熟識程度;道德知識的習得和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等等。這些觀測點都是基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知識傳授效果的考評。

5.生活化價值取向

從歷史源頭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社會生活的需要,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遷,離開了人的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從根本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為了生活,也只能在生活中才可以進行。但是,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陷于理想化、知識理論化、工具化的誤區,脫離了現實的生活世界。只有實行生活化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的母體,在生活中進行,為生活服務,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生命的活力,更有實效。

堅持生活化價值取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時刻關心大學生多層次的現實需要,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能力的發揮發展,注重大學生個性的彰顯和主體性的弘揚,營造生活化的學習環境。

政治教育論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方法的科學借鑒

論文摘要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勢不容樂觀,常用實施方法上存在教育方式單一,實效性不強等問題,加強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艱巨而迫切的任務。時代要求我們在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借鑒古代豐富理論資源,并學習國外思想教育的成功經驗,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實施方法的科學化邁出重大的一步。

論文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借鑒方法

高校作為發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肩負著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科學化的重要使命。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的科學化,突出表現在將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結合,以及東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滲透,即在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之精華的同時,借鑒西方一些國家成功的德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以科學運用。

一、堅持自我教育

隨著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彰顯,它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指導著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的科學化發展。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未能有效地體現“以學生為本”,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課仍以灌輸為主,其內容僅僅停留在知識化層面,教育過程偏簡單形式化,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講授的思想道德觀點,難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無論是通過對古代還是國外的道德教育了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都離不開引導學生堅持自我教育。

(一)學思結合與克己自律

學思結合是自己解決認知問題的一種修養方法。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通過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強調自己解決認知,提升理論修養。克己自律就是要通過行為修養方法達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約束的要求,讓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內求與慎獨

儒家思想中,自省內求,即自我反省,是在思想深處進行的自律修養。孔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并提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他認為,自省是完善人格,追求道德至高境界的一種途徑。慎獨,是一種習慣的自律養成,指在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小心謹慎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準則來思考并付出行動。它們二者不僅是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應當追求的崇高境界,均為我國古代修養傳統中的精華。

當代西方國家的德育體系無疑是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因為與他們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而單純地肯定或者否定其德育發展,要看到他們的德育發展長處,實現一定條件下的“洋為我用”。在加強“自我教育”這一問題上,英國和荷蘭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如,英國在實施德育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大德育觀念給于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們國家德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淡化學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讓他們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點具體說來,英國學校的德育既通過一些與德育緊密相關的課程開展,也用過其他課程的滲透方式進行,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自覺學習;還廣泛開設道德課,使用討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打下基礎。荷蘭高校則主張讓學生在開放中去思考,去選擇,重視挖掘他們自身的潛能,教師對學生的錯誤積極引導,給于學生自由的空間去釋放創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須引起我們高校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潛力,教育工作不能離開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真切關懷,如,將豐富政治理論學習置于生動的載體之中,與分組思考討論相結合等方法。由于每一個學生秉賦各不相同,思想道德教育要從實際出發,根據教育對象性格和能力等不同,對他們施以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充分注重從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出發解決不同的思想問題,把“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順情引導增強學生對道德的判斷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二、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一個人應該通過自己內心不斷反省,產生對一種思想的認同感,通過道德認識上升到道德實踐,即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這是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特色之一,古人在道德教育上不斷強調身體力行,重視道德踐履,如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先賢都高度贊揚那些雖不善于辭令卻躬行實踐道德規范的人士而恥于那些言過其實,知行不一的小人。

聯系今天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重理論,輕實踐”的德育現象在各高校仍普遍存在,教育工作者在傳授思想政治道德觀點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實踐離不開富有創新的理論指導,反觀美國近百年的道德教育發展史,只有尊重按照規律辦事,在不斷反思傳統德育模式的基礎上才能創新符合現實實踐要求的德育新模式。如此看來,只有形成符合我國高校實情的創新德育理論,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才能滿足高校現代科學化的德育發展要求。然而,在達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規范培養過程中,亦需要一定的“硬性”輔助方式幫助學生內化思想道德教育,我國古代教化民眾的方法就擁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主要以強制訓化和民間自發養成為主;類似于這一性質的還有英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制定校規,硬性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嚴格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

三、堅持滲透式教育

(一)隱性教育

西方國家在表面上雖不太強調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他們重在將政治觀點和價值取向滲透在教育規范之中。我國在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實際工作中,不僅要抓好顯形教育,還要學會運用隱形教育的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古代人們除了利用制度載體,教育載體外,還特別重視利用各種大眾傳播媒體開展教化活動,如編寫和普及啟蒙教學的手段進行道德教化等。隨著現代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有效普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僅限于課堂灌輸與開會宣講等傳統方法,更應當充分利用傳媒資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豐富化。西方大多數國家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方面亦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營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圍:美國在德育教育方法上開展多樣化教學,重視隱形教育與顯形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挖掘一切可能資源來豐富思想道德教育的載體,在堅持課堂教學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努力把它融合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如,通過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或通過校園建筑中增加名人塑像,紀念碑石等物質形態來激發學生成長,且開展生動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等,這種以滲透為特色的德育方式,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二)環境陶冶與教育者

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學校和教師的事,也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甚至是國外一些國家,運用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相結合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德育方式。儒家思想中,認為良好的環境熏陶會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認為家庭環境是教育的基礎,學校是道德教育最好的環境,良好的環境構建需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方入手,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建立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統,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

除了環境陶冶對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還特別重視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對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孔子認為,如果教育者自己不端正自己的行為,卻要求教育對象遵守道德準則,是不能令人心服的。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讓學生行有方向,用負責的精神和謙恭的態度去感化學生,最終令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教師不僅需要有深厚的道德修養,還要學會用豐富的道德實踐去鍛煉學生,這點上韓國在培養德育教師的工作上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韓國的德育教師一般要求具有專門進行道德教育學科的教學執照,在具體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韓國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對教師提出了四點重要的要求,即教師應該重視傳統道德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能夠使用不同的圖片、表格以及音頻視頻媒體等來反映傳統道德的精髓,努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實踐傳統道德的意愿和意志力,讓學生能對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進行理解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之中。

我國高校在培育優秀的德育師德和師資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者不但要給教育對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還更多地要提升自身素質,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儒家思想認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源于道德理想人格的感召力,主張通過塑造理想人格來激勵人們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各種需要中最高層次的需要。古有孔子塑造了圣人君子,仁人等理想人格來作為引導人們進行思想道德修養的榜樣和標準;孟子塑造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當今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時期,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但同時也帶來了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貪污腐化等負面問題,這些負面影響著高校的新一代思想健康發展,教師的行為對學生有著示范效應和感召力,因此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擁有優秀品格。

政治教育論文: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溝通能力培育研究

論文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個教育過程,又是一個溝通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者溝通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思政教育的效果,在積極構建和諧高校教育的今天,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的培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指出了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培育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思政工作者溝通能力培育的具體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論文關鍵詞 思政教育工作者 溝通能力 培育

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個教育過程,又是一個溝通過程,而成功的溝通可以使主客體在認識上產生認同,情感上發生共鳴,達到良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思政教育者其溝通能力的強弱決定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能否進行有效的溝通,進而制約著思政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實效,所以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的培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溝通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基石

高校思政教育溝通是教育者與大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溝通能力強的思政教育者能夠及時全面了解大學生的想法,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減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其有效性。

(二)促進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當今時代大學生強調個性,喜歡追隨新奇事物,不滿足于接受現成的理論,表現出很強的主體意識。溝通能力強的思政教育者能夠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幫助其認識自身價值,樹立正確的三觀,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三)構建和諧高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溝通能力強的思政教育者,一方面能抓住學生思想上的“敏感點”,進行雙向溝通,使學生樂于接受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認識的升華,從而達到大學生個人和群體的和諧。另一方面能促進師生的有效溝通,增進彼此的理解,達到大學生和思政教育者間的和諧,促進高校教育的和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溝通能力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溝通能力的內涵及基本結構

溝通能力是人與人之間借助信息、情感交流而達到溝通目的的能力。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溝通能力即在高校從事思政教育的人為了完成特定目標,用語言、文字等方式與學生交流,以相互了解、信任并達成共識產生一致行為的本領。本文的溝通能力特指在高校思政教育者同大學生溝通的能力。

人際溝通能力由溝通傾向、溝通技能和溝通認知能力三元成分組成。溝通傾向是指溝通的偏好與行為動力。溝通技能即溝通的行為表現能力,溝通認知能力是一種對溝通過程中的自我、他人以及溝通情境做出準確理解、正確判斷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溝通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代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溝通能力相對于過去有了很大提高。如服務意識、尊重意識增強,傾聽能力、表達能力等明顯提高。然而,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溝通傾向方面的問題。沒有敞開心扉與學生溝通。大多數高校思政教育者雖然愿意與學生溝通,但卻很少將心理感受告訴學生,沒有敞開心扉,不利于雙方信任關系的確立,導致思政教育溝通效果較差。

其次,溝通認知方面的問題。第一,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師生代溝和地位差異的存在,在實際溝通中學生大多沒能發揮自身的積極性。第二,不能切實體察學生的感受。思政教育溝通中存在著由于主客觀因素而造成的溝通障礙,使得教育者不能切實體察學生的感受。第三,正確選用溝通方式的能力不強。在高校思政教育溝通中教育者在針對男女生、理工科和文科學生,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方面做到還不夠好。

再次,溝通技能方面的問題。第一,不注重鼓勵學生反饋。思政教育者在溝通中大多只顧自己表達意見,而沒有積極鼓勵學生反饋。第二,沒有做到有效傾聽。良好的傾聽是有效溝通的開始,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溝通中開始意識到了傾聽的意義,但還沒能做到有效傾聽,釋疑、重述等技能用的比較少。第三,不善于使用非語言表達。非語言表達在溝通中起著強化效果、體現真相的重要作用。而思政教育者在溝通中使用非語言表達的頻率較低。第四,沒能充分利用網絡載體。網絡溝通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一種新型溝通模式,深受大學生喜愛。然而高校思政教育者對網絡載體的開發利用程度還較低,手機短信、QQ和EMAIL還好,MSN、BBS、微博和貼吧的利用率則超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溝通能力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溝通能力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究其原因具體分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其中沒有具體的溝通理論作指導,沒有建立健全溝通能力培育機制是外部原因;高校思政教育者自身思想上不重視,沒能與時俱進,客觀精力限制,沒能掌握有效溝通技巧是內部原因。

首先,來看外部原因。雖然溝通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溝通能力是成就思政教育者職業的重要因素,但是從現實狀況來看,溝通能力的現實地位低于其應有地位,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沒有具體的溝通理論作指導。在我國思政教育理論體系中并沒有專門研究溝通能力的文獻,或者在教學中沒有設置專門的關于溝通能力的課程,即沒有一套嚴整的關于溝通的理論去指導現實工作。

第二,沒有健全溝通能力培育機制。高校領導者沒有切實把溝通能力作為選拔教育者的重要指標,沒有將溝通能力強弱作為教育者績效考核的標準之一,沒有實施思政教育者能力提升工程,沒能提供鍛煉溝通能力的機會。

其次,來看內部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思想上不重視。思政教育者有的思想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在實際工作中對受教育者不是平視而是俯視,認為溝通就是“我說了算”。有的認為,溝通就是說教,這種對溝通的歪曲認識阻礙了他們溝通能力的培育與提升。

第二,沒能與時俱進。網絡等現代化的溝通形式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深受大家喜愛。

第三,客觀精力限制。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高等教育出現了大眾化的發展趨勢,高校學生人數增多,而思政教育者隊伍人數有 限,通常出現一個教育者負責幾個班級的情況,加上科研任務、生活壓力等,都導致教育主體沒有更多時間來提高自身溝通能力。

第四,沒能掌握有效溝通技巧。溝通是需要技巧的,掌握有效溝通的技巧對于教育者溝通能力的提高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發現高校思政教育者沒能做到有效傾聽,沒有鼓勵學生積極反饋,表達能力和非語言表達技能都沒有得到提高,這都制約了他們溝通能力的提高。

三、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培育的途徑

由于造成高校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存在問題的原因很多,分為內因和外因,所以在培育教育者溝通能力時也應該從多個角度針對內外兩方面來進行。

(一)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溝通研究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增強溝通的有效性,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本身,并將研究成果寫入教材,供高校思政教育者學習。

首先,深化一般理論的研究。理論是實踐的導向因素,加強理論研究是更好實踐的前提。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溝通一般理論上的研究,即進一步研究和界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內涵。

其次,深化特殊規律的研究。深化特殊規律的研究即重點研究溝通目標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規律;溝通目標與大學生本身思想狀況的矛盾規律;教育者與大學生在溝通過程中的相互作用規律;教育者與溝通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等。

再次,深化溝通心理的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溝通活動是溝通雙方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進行的。溝通者的心境如何,是否有良好的情緒情感狀態,是否有樂于接納對方意見的積極態度,都將影響溝通效果。因此,深化溝通心理的研究,應重點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信息的接受心理。

(二)建立健全溝通能力培育機制

首先,建立科學的選拔制度。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信仰堅定、業務精湛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這就需要嚴格把好選拔關,建立科學的選拔制度。其中將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作為選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指標,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其次,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將溝通能力強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績效考核的標準之一,并將考核結果也與獎懲、晉級掛鉤。積極與學生溝通且溝通能力強的思政教育者要受到表彰獎勵,同時還應大力宣傳他們的事跡,努力造成重視溝通能力培育的良好氛圍。

再次,建立領導參與的制度。建立領導參與溝通的制度,有利于暢通信息溝通渠道,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高校思政教育者客觀精力限制的問題。高校領導參與溝通的制度應包括領導參與溝通的行為上的硬性規定和參與次數的數量上的規定。基于領導所居的位置考慮,高校領導與大學生每月進行一次,每學期進行三、四次溝通與交流,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最后,實施能力提升的工程。高校要根據實際,從組織戰略和隊伍建設的高度實施多種形式的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提升工程,提供鍛煉溝通能力的機會,加快高校思政教育者知識積累、知識更新和能力拓展,使其人人自覺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三)加強工作者溝通技巧的學習

首先,學會有效傾聽的技巧。傾聽是心理溝通的基本技術,研究表明,在心理溝通中,聽的方面占40%,為此,教育者必須努力學習和提高傾聽技術。首先要善于傾聽,在溝通中,要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并鼓勵學生敞開心扉與你交談。其次要耐心傾聽,抓住學生語言中的關鍵點,全面理解學生講話的意圖。再次要運用“點頭”和“噢”、“啊”的聲音,不時回應學生。另外,要適當運用釋疑,對所講信息進行質疑和確認。第五要適時重述,以確定沒有誤解對方的意思。

其次,掌握基本的語言技巧。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很多,從目前的情況看,談話仍然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之一,思政教育者是塑造人的靈魂的,關鍵在于把親切感人的話語傳達給對方,使人受啟發、受教育。因此,思政教育者要用情真意切的話滋潤學生的心田,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提高非語言溝通技能。非語言表達在溝通中起著強化效果、體現真相的重要作用。在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矛盾的情況下,接收者更信任非語言提示。為此,教育者應利用非語言信息加強自己語言信息的力度,同時也應避免添加不必要的非語言信息,以免產生誤解。我們應經常自省自己的非語言表達,確保其與使用情境及自己角色的一致。

總之,現代社會溝通能力非常重要,而作為主導者的思政教育者其溝通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關系到高校師生的全面發展,關系到和諧高校教育的構建。

政治教育論文:道德情感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

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現象的真假丑惡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的情感體驗。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生長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所受的教育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和態度也就不同,因此在情感上出現的愛憎、喜惡與親疏就會有差別。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國民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道德滑坡”的說法涌現,許多關乎“道德”現象蜂擁而至。大學生對一些道德實踐置之不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被動地位。然而,當代的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希望,情感教育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高校大學生道德情感迫在眉睫。

一、道德情感的簡要分析

(一)道德情感的含義所謂道德情感,就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標準以及人們根據自己所掌握的道德規范對社會現象的真假丑惡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的情緒體驗。它是個人道德意識的構成因素,是情感的一種高級形式,是基于一定道德認識,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自己或者他人的道德行為產生的愛憎好惡的心理體驗。道德情感是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主體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會隨著人們的認識水平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和發展。總之,道德情感就是人們通過自身對外界的體驗和自身情緒的認識控制而形成的一種高級情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自身行為和現實社會的情感體驗。

(二)高校德育中道德情感的特征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情感依賴于一定的道德認識,但并不是有了某一道德認識,就會產生相應的道德情感,只有道德認識同人們的道德理念,人生價值觀,世界觀相結合的時候,才會形成對道德行為、道德現象產生情緒上的反應,然后在這個反應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道德情感作為人類高級情感,是人們對道德必然性長期體驗而形成的;道德情感作為主體的意識活動,又是以道德必然性作為對象和依據的。道德必然性從一個側面反映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及完善自身的道德需要;同時又滲透在每一個人的自我完善活動之中。道德情感就是需要這種永遠無休止地體驗必然性,不斷充實自己。其次,道德情感活動對情欲加以節制和引導。情感具有較多的理性內容,因此,在受理智控制的同時,也控制一些情欲。由于道德情感和情欲在性質上比較接近,因此道德情感的作用往往大于理智的作用。用理智控制情欲,通常會走向禁欲,導致無情無欲;然而用情感控制情欲,則可以適可而止,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最后,道德情感活動允許人們追求正當的情。人的需要產生情欲,情欲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關鍵在于合適與不合適。宋朝思想家陳淳說:“情者心之用,人之所不能無”,“如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哀而哀,當樂而樂,當側隱而惻隱,當羞惡而羞惡,當辭遜而辭遜,當是非而是非,便合個當然之則,便是發而中節。”也就是說,社會道德要求或道德必然性就是道德的情感;反之就是不道德的情感。道德情感活動,幫助人的情感符合道德必然性,因此,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們一定要充分認識道德情感發生發展的規律,研究道德情感規律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

(三)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在整個道德體系中,道德情感起著十分關鍵的地位。道德情感與道德認識、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緊密相聯、密不可分。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是極其關鍵和緊迫的。因為在高校德育中,道德情感的作用不可忽視,其作用如下:首先,健康的道德情感有利于大學生正確道德認識的形成,是大學生正常生活的根基。道德情感道德認識產生的基礎,良好的道德情感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的道德認識的產生和發展;道德情感為道德認識提供能源,為道德認識提供方向;道德情感可以深化大學生的道德認識,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會使大學生對道德認識產生濃郁的興趣,進而更深入理解道德認識。因此,注重高校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進而對大學生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氛圍。其次,道德情感可以培養大學生獨立的人格,同時對大學生起著感化的作用,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中,情感是主體意識對客體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而人的情感最顯著的主觀特征就是個體性,這種個體性是個體獨立性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個體能動性是個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高校德育教育中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獨立個體性,從而使大學生更好的發揮個體能動性。同時道德情感教育對受教育者起著一定的感化和陶冶的作用,教育者用健康的道德情感教育,比如鼓勵關懷受教育者,必能感化受教育者,進而形成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再次,道德情感是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動力因素,良好的道德情感起著自我監督的作用,并約束大學生行為。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會激起大學生正確的道德行為。如果大學生都樹立了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那么寶馬哥撞人、李剛兒子殺人等事件就不會發生。最后,道德情感的培養可以促進大學生素質的提高,進而更好的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在高校教育中我們往往重視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道德教育,而當今的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關注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可以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更好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二、大學生道德迷惘現象

在現代這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精神生活相對空虛的現代社會,“道德”二字似乎已經淡出人們的內心。大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關乎著整個社會發展。但是,現在的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道德觀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迷惘現象。

1、畸形的人生觀。在當今這個時代,很多大學生生活態度腐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現象泛濫,沒有人生追求,整日只知吃喝玩樂,不學無術。比較突出的是:精神上感到空虛,精神萎靡,貪圖安逸,不思進取。人生理念功利化,不懂得奉獻精神,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就是因為這種思想萎靡,才導致了現在社會上一大批的“啃老族”。

2、錯位的價值觀。在這個市場經濟的年代,很多大學生都認為,“錢就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似乎錢就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于是,就有一大部分的學生把賺取金錢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大小,這樣的評價標準嚴重背離了高校所倡導的價值觀。

3、迷失的道德觀。老人摔倒,無人扶起;寶馬哥闖紅燈撞人,交警制止卻慘遭謾罵;自我意識膨脹,只知道追求自我利益而不管集體和他人 的利益,缺乏責任心和集體觀念。在大學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現象。

4、偏離的道德情感。當今的大學生對人生的意義,人生的追求都感到迷茫。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都是追星一族,他們的偶像都是電影明星,模仿明星的穿衣打扮。學校上不努力不刻苦,就業時不切合實際,好高騖遠,生活上追求時髦,高消費,盲目攀比。這些現象都說明當今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有待加強。從上述敘述中,我們便可以看出,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有待加強,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

三、高校道德情感的培養方法

大學生正處于情感豐富期和發展期,各種情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當代大學生的情感世界。道德情感支配著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因此如何加強高校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至關重要。在制定培養方法的時候,最重要的一條是,道德情感教育符合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具體來說,由以下幾條途徑:第一,重視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豐富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增強道德情感體驗,做到以情育情。教育者要對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基礎和差異等狀況有所深入了解,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情感影響。教育者通過一定的語言來激發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對受教育者要經常進行表揚、激勵、肯定或者批評否定的形式,使學生獲得道德上的滿足或者產生否定的情緒體驗。在進行這種道德情感體驗的時候,教育者應該本著一種與受教育者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態度,只有這樣,才會激起受教育者對學生的親切感和信任感。比如,現如今很多大學生成為“啃老族”,高校教育者應該對此現象進行批評,引導大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第二,培養教育者道德情感人格,進行有效的情感疏導,做到以行育情。教育者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質,并且能夠以自身的情感情緒去感染和激發受教育者積極的、良好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在對受教育者進行有效的道德情感培養的時候,教育者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教育受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應該每周開次例會,用身邊發生的點滴關于道德的小事件和受教育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并且教育者要時刻關注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況,各個學校都要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老師,每個年級設置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心理委員,密切關注受教育者的情感動態。第三,豐富校園文化,營造開放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氛圍,做到以境育情。大學生正處于道德情感的豐富和發展時期,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進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比如,校園曲藝大賽,校園十佳歌手,校園十佳舞手,校園十佳朗誦者等活動,這些活動即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營造一種輕松的開放的健康的校園文化,為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氣氛。第四,加強社會實踐,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做到以踐生情。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這種社會關系一定是在生活中建立的。所以,培養和增強大學生的道德情感,除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外,還需要讓大學生從生活中進行學習,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除了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以外,教育者更為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校教育者要讓受教育者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可以采用社會調查的形式,讓大學生了解當今的道德現狀,并結合所學的知識提出解決社會道德丑惡現象的方法,讓大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大學生道德情感得到升華。為了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應該深刻認識到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感。

政治教育論文: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啟示

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實現教育目標、傳授教育內容,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當今世界,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和現代化程度的擴大和深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許多國家為了使國民適應現代社會尤其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國家從本國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國情出發,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現出豐富多采的面貌。

一、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點

(一)內容豐富,地位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和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因而在國外日益受到重視和鐘愛。新加坡政府把它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礎之一(另外兩個基礎是能力教育和雙語教育),使之具有戰略地位。美國許多州的大學都硬性規定,必須拿到政治科目的學分才能拿到學位。有的國家還專門建立了“社會道德委員會”等機構,實行專人專做道德教育的有關工作。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政府,撥出相當數量的專款,資助道德教育的調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美國的政治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有兩個主旋律:一是把美國的憲法和《獨立宣言》作為最高經典進行傳播和灌輸;二是宣揚美國的三權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顧、五強調”,即個人、社會、國家兼顧;法育與人情味兼施;理想與現實兼行;強調國情,強調國家利益,強調新加坡特色,強調內容形式應符合時代要求,強調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國的中小學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質和行為標準,使他們具有為發展社會生活、發展科學技術的獻身精神”。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組織化,這與韓國、德國十分相似。

(二)途徑廣闊,方法靈活。

第一,學校德育。

1.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專門設置了德育課。英國中學的德育教材是《生命線》,很有特點。如教材上有這樣一些問題:有人縱火會發生什么?一個男孩請他喜歡的女孩看電影,該由誰付款?為什么?讓學生討論,學會做判斷。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關心和發展深思熟慮的生活方式。日本的道德課教學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如講解、討論、看錄像、演劇、唱歌、辨論等。不拘一格、活潑有趣。道德課的評估不打分,而是對學生的有關認識特點和行為傾向進行分析。在美國,雖沒有專設道德課,但包含了許多德育課程的科目。而且,美國很注意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學習任何一門專業課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的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與專業有關的社會倫理問題,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以上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國學習。

2.組織課外校外活動。新加坡教育部規定中小學生必須選擇參加課外活動,并把分數計入成績冊。他們推行真實教育,課堂講授結合社會生活,不但帶學生去參觀社會發展的成就展覽,也帶領學生參觀監獄、禁毒展覽、反艾滋病展覽等。這樣學校德育就是開放的,延伸到學生的校外生活中。

3.隱蔽課程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師生關系、教師對教學所持的態度、學校提倡的東西、校內的輿論導向、校園的面貌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不亞于正式的課程,所以西方國家稱之為“隱蔽課程” 。日本極其重視隱蔽課程的作用,對教師的學歷、儀表、言談舉止甚至容貌都有規定;對學生的要求就更加嚴格,有詳細具體的學生守則、操行評定標準、多種多樣的獎懲制度。美國教育界歷來重視隱蔽課程對于學生思想品德成長的作用。一是力求課堂學習與環境教育活動目標一致。二是校園環境應與社會環境相一致;校內生活的倫理準則、價值觀念應該與社會一致,這樣在校內生活中獲得的經驗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4.務實的管理。許多國外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道德行為導向的管理。世界導師制發祥地的英國牛津大學對學生的衣食住行幾乎都有規定,導師對學生要求也非常嚴格。美國的公立學校也有類似我國學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學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外,還有管理學生的“硬任務”,如學生的注冊、考勤、身體及心理狀況,組織參觀、旅游,與學校和學生家長聯系等。香港地區的學校對學生管理的過程中,重視充分發揮學生會的作用,增加自治能力。

第二,社會性思想政治教育。

1.宗教教育。西方國家除直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繼承了把宗教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去的傳統。通過遍布全國的宗教團體和廣泛的宗教活動,把民眾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轉化為對政府的順從。美國政府極其重視利用公民宗教作為實行統治的思想輿論工具,美國公民自幼年起就時時處處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美國精神”也隨之一點一滴沁入心脾,鑄成他們的靈魂。在今天,俄羅斯總人口中有一半以上處于東正教精神思想控制之下,教會日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機構。

2.政黨與政治活動。政黨是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兩黨競選往往被看成是一場政治鬧劇,但從普及和宣傳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社會主張和價值觀念等方面來看,又是很有時效的。新總統的就職演說的主旋律就是愛國主義

。約翰·肯尼迪在就職典禮時講的“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么。”成為美國人崇尚的名言。1993年46歲的比爾·克林頓在就職典禮上喊出了 “振興美國”的口號,他號召年輕一代為美國的發展做出貢獻。這種政治活動給美國公民上了一堂關于美國價值觀念的政治課。

3.家庭教育。新加坡視家庭價值為東方社會生存發展的核心觀念,所以對于家庭教育格外關注。政治通過立法、政策導向來維護家長的完整,取得的效果非常明顯,是對學校教育很好的補充和深化。日本的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通過建立家長教師協會等組織來促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和配合。

4.大眾傳播媒介。大眾傳媒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和重要途徑。政府通過電視、報紙、電影、書籍等媒介宣傳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去影響公民的政治傾向、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目前,電影、廣播、電腦網絡、高保真唱片等技術已被國外學校廣泛運用于各類教學,包括德育教學。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提高了教學效果,也有益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知識水平。

二、對我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第一,借鑒別國經驗,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國際化趨勢提醒我們,務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戰略地位上來。西方發達國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視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敗壞、家庭崩潰等社會問題,現在各國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國現代化比發達國家晚了近一百年,我們已沒有時間重演別人的悲劇。必須借鑒別國成功的經驗,汲取其教訓,加強對社會成員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對教育效益的研究。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做法,由政治撥專款資助研究工作的進行。

第二,堅持“意識形態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

各個國家都在旗幟鮮明地宣揚本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美、英、法、德、日都在宣傳資本主義如何優越,新加坡、韓國則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傳自己的資產階級民主建國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蝕。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題中應有之義,我們絕不能忽視。中國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并且宣傳四項基本原則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含義,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西化”和“分化”。

第三,將學校德育重點轉移到發展道德思維和培養道德能力上來。

學校德育的任務是向學生灌輸社會的主導思想意識和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以往,我國的學校德育特別注重觀念的灌輸,在方法手段上缺乏靈活性,學生的道德思維得不到培養和發展。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學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對象置于一定的認識情境,幫助他們掌握認識問題的方法,提高處理問題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維模式,達到使他們獨立自主地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道德觀念的建立到道德行為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只有重視發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維,培養道德實踐能力,才能保證受教育者真正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

第四,加強社會大環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

國外非常重視社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為思想教育對象生活在現實之中,無時無刻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也必須搞“大政工”的觀念,調動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團體和大眾傳媒,注重營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強烈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人們在良好的大小氛圍中經受精神的洗禮,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覺性、社會良好的控制手段、專業人員的良好素質以及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

政治教育論文: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公共危機管制的有效性

一、問題的提出

公共危機管理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影響受教育者的心智模式來塑造人的行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服務于公共危機引致的心理問題的救治,也可以配合其他公共危機管理活動。一方面,公共危機往往造成嚴重的心理后果,公共危機管理也就需要關注人的心理問題。具體的,公共危機發生的不可預料性容易使人心理失控。公共危機的發生一般是人們預料不到的,甚至是不可預料的,往往在人們沒有心理與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爆發,給人們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公共危機發展的不易控制性容易使人陷入深深的恐懼。突然爆發是公共危機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們對事態的發展方向也難以做出客觀的判斷,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控制和處理危機的難度;公共危機及其后果的難以消除性會帶來嚴重的危機心理疾病。公共危機的發生,往往會給人們的心理和社會生活帶來很大的危害,而且有時還會引起連鎖反應甚至威脅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價值觀,而這些危害(特別是對人們心理造成的傷害)往往又都是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消除的。人們每每在此類事件面前驚慌失措、進退失據,個體失去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謠言滿天飛而致使群體失去理性。嚴重的個體還可能罹患心理疾病。如此種種的危機性心理后果需要開展適當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化解。另一方面,公共危機管理需要輔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公共危機管理屬于管理學的范疇,其對象主要是人,是現實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人。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管理不再是讓人們一味服從,而更多的是使人在為組織服務中獲得自身滿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就是做人的工作,其現實目的是“促進人的主體性發展,使人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以高昂的主體精神和激情投入人類發展的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在手段和目的上都是相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幫助人們保有特定的精氣神去面對大災大難,還能有效動員多方面力量積極參與到解決公共危機的工作中來。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與公共危機管理的關系機制

1.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的柔性公共危機管理管理有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之分,剛性管理是一種單向管理,往往不關心管理客體的心理感受,更多強調管理客體的服從。單純的剛性管理不僅可能無法化解危機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還有可能激化矛盾、影響社會和諧。而柔性管理則以人為本,管理者靠情感感召,通過建立良好的團隊人際關系使管理客體獲得歸屬感,從而提升凝聚力和戰斗力。無疑,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公共危機管理中柔性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剛性的公共危機管理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則更能夠準確地把握公共危機中群眾的思想狀況和心理趨勢,因勢利導,千方百計穩定和理順群眾的情緒,對人們因公共危機事件導致的心理危機、道德失衡、政治信念動搖等問題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疏導,幫助人們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賴,架起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共同戰勝危機的連心橋。

2.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保障公共危機管理的有效性不可或缺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價值導向,能通過引導思想從而達到規范行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危機管理中能統一認識、提升境界,教育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塑造共同的精神理念和堅定的政治信仰,從而有效地對人們的心理進行疏導,緩解和消除公共危機的負面影響,重新建立對生活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最終提升政府管理危機的有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機管理中不斷創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者的權威作用,教育對象只能服從。這種模式采取“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單向灌輸方式,往往不分對象地一刀切、一律化,要教育對象“老實聽話”、機械模仿。而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管理部門不可能只要求群眾盲目服從,這樣反而會激起群眾的反感甚至抵制情緒。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模式,始終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積極引導群眾從大局從發,把自身利益和國家、集體利益結合起來,同黨和政府一同戰勝危機。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針對人們的思想疑慮,不再單純地說教而是去解釋和用科學的實驗和數據來還原事情的真相,讓人民群眾對危機有一個真正科學的認識,從而樹立起戰勝危機的決心和信心。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關注點被擴展到生命觀、財富觀、民族團結觀、公共危機法制觀、危機心理、突發性危機事件知識和危機管理辦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得到不斷重組與創新。

三、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整合社會力量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公共危機特別是自然災害事件會對整個社會造成重大損失。受害對象具有全體性,社會公眾往往會成為最廣泛、最直接的受害者。而政府的力量又是有限的,僅靠政府的力量很難對危機實行高效、靈活的處理。為了有效化解公共危機,政府往往需要社會相關力量共同應對,結成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完整的組織體系,該體系是涉及多部門、全方位的應對網絡。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恰恰就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和能夠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構建一個全程全員的教育合力網和立體工作模式。因此,應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優勢,充分發揮其社會動員作用,動員各行各業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中來。為了能夠有效整合社會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常常采用的方式是,通過運用科學知識使公眾了解危機的真相,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亂,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通過宣傳鼓動,在全社會大力營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上下一心、齊心協力的社會氛圍,提升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民眾的團結協作精神,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和政府管理部門同唱一臺戲,形成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巨大合力。

2.榜樣示范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兩種模式進行。如果單純用顯性教育而忽略隱形教育,將未免過于簡單僵化,很難收到明顯的效果。隱性教育主要是通過榜樣示范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可以大力宣傳報道先進典型,用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來帶動群眾,以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來感染群眾,引領社會風氣,鼓舞干群斗志,激發民眾熱情,從而營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和衷共濟的精神氛圍,調動和積聚應對公共危機的強大社會資源和力量。在歷次公共危機中,社會各界積極投入到與危機的斗爭中去,涌現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跡和人物,如果及時宣傳出來就能夠對廣大民眾產生極大的示范引領作用。這些都應該成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

3.利益導向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公共危機面前,人們的利益受損,有人失去家園、失去親人甚至失去所有,對生活產生了絕望。公共危機發生后,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始終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從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著手,用真心去感受群眾在危機事件中的真實感受,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 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多安慰和鼓勵,用關切的眼神、鼓勵的話語、溫暖的擁抱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就能夠給他們帶來戰勝災害的勇氣和力量,使他們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并以積極的心態和政府一起應對和戰勝危機。

4.積極面向新媒體的“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就可能發揮綜合立體的滲透作用,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配合政府做好公共危機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及時在網上真實信息,讓群眾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揭露各種虛假信息和謠言,以事實真相安定人心。

5.關注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詢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心理咨詢是新的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突破,主要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對教育對象存在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予以調整、排除。實踐表明,公共危機往往導致消極社會心理的滋生和蔓延,進而催生一系列帶有一定破壞性和沖擊力的行為。如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心理恐慌的人數,在震區估計是實際受災人數的10倍以上。因此,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心理咨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采取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短信咨詢等多種方式,為受災群眾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幫助人們恢復心理平衡,引導人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對失去家園和親人的重點人群的心理疏導工作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危機的信心和勇氣。而對那些存在嚴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人群的恰當甄別和處理則為他們贏得了寶貴的救治機會。

政治教育論文:人文關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摘要:注重人文關懷首先要思想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樹立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的理念;其次,要有體制保障,建立相關機制體制確保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關懷的實現;再次是要有方法支持,不斷探索符合形勢變化的人文關懷方法。本文從以上幾方面系統論述了人文關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對于推動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途徑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以人為本”。人文關懷是以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之個性及其社會特征為基礎的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需求與價值等的尊重與關切,以及對人的解放、自由與發展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是以“人”作為其出發點與落腳點,它不僅承擔著引導人們進行價值追問與價值決斷的責任,還幫助人們解讀人生的終極意義。 但是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如何體現人文關懷、如何探索人文關懷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仍然是我們當前急切解決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方面著手注重體現出人文關懷精神,才能切實體現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一、思想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樹立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的理念

(一)注重人文關懷,是應對思想政治工作嚴峻挑戰的需要。現代化的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開始加速,或者說當一個社會處于轉型期,這時不僅社會問題頻繁發生,而且人的問題也大量凸現。當前,我國的社會轉型進入了一個重要的階段,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劇的社會變遷引發的心理問題、思想問題逐漸增多,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導致這些問題出現和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明了社會環境,明確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宏觀層面看,社會變遷的速度快、程度深、力度強,使人們對生活世界感覺表現出很大的陌生性。客觀方面看,社會變遷這一最重要的宏觀背景,具體、直接地表現為經濟體制、社會結構、文化模式、價值觀念等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對人們原已形成的社會心理、思想系統會形成巨大沖擊,從而構成對人們適應性的一種考驗。個體的適應性較弱,則是導致心理問題、思想問題現象產生的微觀和主觀層面的原因。社會變遷加劇與人們適應性減弱之間的矛盾,具體地表現在現實生活的不同領域之中,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問題及其形式:如社會競爭加劇所導致的壓力感加重;生活節奏加快所帶來的緊張感增加;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引起心理失衡;文化價值觀念的變遷造成心理上的困惑等等。

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是相互聯系、互為表里的。社會心理是社會行為的內在因素,而社會行為則是社會心理的外在表現。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問題”,是一個比“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礙”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大的概念。它包括社會成員在價值觀層面、人格層面和社會適應能力層面等出現的障礙性癥狀。之所以稱其為一種問題,是因為這種障礙性癥狀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不僅被當事人個體所感知,而且也會被社會有關方面所感知。 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思想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勢必反應到我們工作、學習、生活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并對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與發展帶來事實上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應注重人文關懷,加強心理問題疏導。

(二)注重人文關懷,是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四個深刻”是黨中央在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形勢進行綜合分析之后作出的科學判斷,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也對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既是工作理念的創新,也是方法的創新。人文關懷是統攝心理疏導的,選擇心理疏導方式本身就體現著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是實現人文關懷的一種手段,二者都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覺悟為歸宿,而不是脫離政治性、意識形態性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一方面,注重人文關懷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人文關懷是從關心人、理解人出發,充分考慮人的內在需求,努力實現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另一方面,注重人文關懷有利于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維模式。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慣于把問題癥結鎖定在或歸結為思想素質、政治覺悟或道德品質問題的思維傾向,因而容易造成錯誤地選擇切入點,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給人帶來某種新的心理傷害,導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失效。注重人文關懷則有利于分清問題的性質,找準切入點,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實效性。把注重人文關懷的新要求落到實處,必須堅持在繼承中創新與在借鑒中發展相結合,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拓展內容體系。主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突出自主精神、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協作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與時代精神相合拍的精神品質的培養,使人在對理想的追求中,領悟生命意義、存在價值、生活目的,找到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二,以促進人的心理和諧為基石,拓展心理健康與調適、心理疾病的預防與咨詢等內容,引導人們正確看待心理現象和問題,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第三,廣泛吸收和借鑒有益成果。思想政治工作不應囿于工作領域不同之管見,凡是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應對新形勢、新問題的成果都要廣為吸納,當前尤其要重視借鑒心理咨詢工作的方法。

(三)注重人文關懷,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實效的新途徑。注重人文關懷、緩解人的心理壓力,已經成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團結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課題,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新途徑。

首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理順情緒工作是維護安定團結的潤滑劑。人文關懷注重在全社會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以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與人關系上,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競爭、共同發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協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注重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學藝術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獨特作用,用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消除憂郁感、孤獨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緒,讓人們不僅生活上富裕,精神上也感到愉快,努力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冷靜理 性、合法有序地表達訴求,不做不利于安定團結的事情,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其次,關注人們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除物質需求外,還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還有滿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別是當人們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愿望就會日趨強烈。人文關懷高度重視人民群眾主體感受上是否滿意、是否贊成、是否高興;充分關注人的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關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造讓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選擇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創業和憑借自身能力改變處境的機會,促進人的個性、才智和潛能的充分實現;積極引導人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志向和目標,從勞動、從付出、從自己的創造和對社會與別人的關愛中獲得幸福;鼓勵人們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在為祖國和民族的奮斗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做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保健、子女上學、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盡可能地降低社會成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減少社會成員正常生存和發展的后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人們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為培育人的心理和諧提供社會環境支持,以保障和諧社會的構建。

政治教育論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教學研討

一、知行統一需要教師有一貫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項工程,而且是長期的又極為復雜的系統性的工程。我們的教育教學十分需要我們教師要有一貫性的教育思想,簡單一點說就是要讓我們初中學生在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常得到知行統一的教育實踐。這就需要我們去克服這些現象,首先是喊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思想,要想讓學生知行統一,教師的教學行為則首先必須言行一致;其次是閑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的思想也是十分有害的,筆者以為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教育教學,沒有什么事再大于我們的教學的;再次是情緒飽滿時重要,情緒發生問題時次要也是要不得的,我們應當充分地肯定,誰沒有個喜怒哀樂,我們可千萬不能拿我們的學生去開那種無聊的國際性的玩笑,我們的學生得罪不得,我們的教育懈怠不得。所以在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筆者始終堅持的是,努力開發讓學生得以充分而又廣泛地進行實踐的資源。關愛自然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良好的社會公德,但是在我們的諸多的公民中,這一點他們是極為麻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不少人視自然和環境為兒戲。這就需要我們去十分勇敢地站起來,既讓學生通過實踐去感受保護自然環境的意義,又讓學生走向社會去宣傳甚至于去進行一系列的有效監督。因此,在每年的夏秋兩季的收割中筆者總要組織學生做好禁止秸稈焚燒的相關工作,雖然是學生,但從某些意義上講所取得的效果亦還是十分顯著的。首先是一個個學生家庭不再去做那些有害環境的事;其次是有效地配合了政府禁止焚燒秸稈的工作得以迅速而又高效的落實。

二、知行統一需要教師有一套教育技巧

應當充分地肯定我們初中學生的學習還是十分辛苦的,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教育新政的實施從某些意義上講我們的學生是松了綁。可是我們不能不看到的是學生學習的負擔重的問題還是比較嚴峻的。因為人們的觀念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即總想讓自己的孩子考入高一級的名牌學校深造。教育的選拔機制仍然還是延續的一張試卷定終身的模式,所以學生所有的精力放到必考的課程學習上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教育教學的實踐驚醒我們,越是這樣我們就越要抓住課程內容去有效地加強初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就需要我們去認真研究并探索促進學生知行統一的藝術途徑,讓學生充滿激情地參與到一系列的知行統一的活動中來。還記得幾年間,我們的華夏大地發生了多次的而且又是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有時的災害則發生在我們學生的緊張復習應考的沖刺中,比如5.12的汶川大地震,那場面是驚心動魄的,怎樣讓學生去感受,使學生得到心靈的震撼?筆者做了這樣幾項工作,相磋于其他學科的老師,讓其準時收看電視的新聞和情景,讓他們看到災害的無情,讓他們感受到災害后舉國上下炎黃子孫的有情。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深入災區進行抗震救災的指導,諸多的志愿者前往災區參與救援行動,不少的公民進行無私的救助。學生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懾,尤其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政治教育論文:踐行真理,提高素質——談基層消防部隊政治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各種物質更加豐富多彩,這種狀況也給身處鬧市的基層消防部隊官兵帶來了極大的引誘性,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隊伍的穩定發展。因此新世紀里,基層消防部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性、時代性和先導性作用依然重要和突出;新環境下,我們必須適應隊伍建設發展的要求,立足于“打得贏”、“不變質”兩大歷史性課題,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部隊官兵的身心健康為主題,在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及時有效的解決官兵的現實的思想問題,防止和克服不良的傾向,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官兵,用正確的言論引導官兵,堅定官兵的政治信念,從而確保隊伍建設的正確方向,以全面提升部隊的戰斗力。

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基礎性工程,特別是在新世紀、新階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浪潮中,社會大環境五顏六色,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潮流”層出不窮。面對社會的挑戰,青年官兵思想將更加活躍,關注的熱點更加廣泛,諸如社會熱點、婚戀熱點常常成為他們思考和爭論的焦點。由于社會閱歷較淺,政治理論基礎較弱,辨別是非、善惡、利害的能力還不夠強,認識方式偏重直觀,往往對一些“熱點”問題思而不全,思而不正,思而不深,思而不解,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難題,感到茫然和無奈。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在基層消防部隊依然有賴于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努力做一名知識的富有者

對于基層消防部隊的政工干部來說,要用科學的理論和現代文化知識武裝頭腦,自己必須首先做一名知識的富有者,這樣才有更多的資本來教育、引導基層官兵的良性健康發展。

知識是開展工作的基礎。如今,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倍增的周期越來越短,知識、科技和個人素質特別是基層政工干部的素質在管理部隊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知識越來越成為隊伍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每一個基層帶兵人,必須學習新知識,不斷學習,不斷積累,做到厚積薄發。

基層干部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必須立足本職工作的需要。比如,如何幫助官兵增強政治辨別和行為控制能力;如何引導官兵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等等,都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知識。要學習創新理論,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信念,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要學習現代科技、經濟、法學等知識,為開拓創新積累必要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履行好職責,推進“兩化建設”,才能以新的視角和改革的精神去解決基層消防部隊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二、正確處理基層消防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基層消防部隊地處各自轄區的繁華地段,官兵的頭腦更加的活躍,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基層政工干部就要正確處理好工作中的幾點關系:

正確處理長效應與短效應的關系。所謂長效應,就是長時間或長期對官兵思想起積極作用,幫助官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謂短效應,就是短時間內或較短時間內對官兵思想產生積極作用,調動官兵在短時期內工作、學習、生活的積極性。作為基層的政工干部,要力求長效應,避免短效應,克服無效應,要防止和克服低格調,要防止將思想政治工作庸俗化;要防止和克服糊弄哄騙,防止對基層官兵思想產生誤導,而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實處,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

正確處理綜合效應與局部效應的關系。所謂綜合效應,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對官兵工作、學習、生活、訓練以及生產、施工、勞動等各個方面都產生過積極作用;所謂局部效應,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對官兵日常工作、學習、生活、訓練的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產生積極作用。基層政工干部一定要學會正確處理好綜合效應與局部效應的關系,既要幫助官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又要幫助官兵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既要引導官兵刻苦學習,又要鼓勵他們努力工作;既要完成滅火救災、搶險救援的任務,又要做好經常性工作。

正確處理內在效應與外在效應的關系。所謂內在效應,就是指體現官兵內在情感,調動官兵內在積極性;所謂外在效應,是官兵表現在日常工作、生活和訓練等各方面顯而易見的效應。內在效應與外在效應是相互聯系的,外在效應以內在效應為依托,內在效應要通過外在效應來表現。因此,部隊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強化內在效應上下功夫,要堅定官兵理想、信念、激發官兵的昂揚銳氣和昂揚斗志,通過做思想工作,使官兵不怕挑戰,勇于爭先,開拓創新,戰勝艱難困苦,以頑強拼搏的精神創造條件,干出一流成績。

正確處理積極效應與消極效應的關系。所謂積極效應,就是指能對官兵的日常工作、學習、訓練、生活等方面起積極作用;所謂消極效應,就是官兵對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認同、不理解、不配合,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對于廣大基層官兵而言,積極效應是主要的,但我們也應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始終伴隨著消極效應。基層政工干部要結合官兵思想實際做政治工作,要善于解開官兵心中的“結”,使官兵能從教育中受啟發;要認真傾聽官兵意見,善于凝聚官兵的智慧,尊重官兵的創造精神,將基層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形式多樣,有聲有色。只有這樣,我們的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才會盡可能的增加其積極效應,使廣大官兵樂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樂于積極參與思想政治工作。

三、基層部隊訓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圍繞貫徹新時期隊伍建設方針,積極做好訓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層黨支部的一項重要任務;認真抓好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實,是激發部隊練兵熱情,培育戰斗精神和優良作風的重要途徑。要充分認識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切實解決好政治教育的擺位問題。從當前消防部隊面臨的情況和任務看,應著重解決好:一是要明確做好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層隊伍建設的優良傳統。無

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振奮官兵士氣,激發練兵熱情,增強軍政素質,提高部隊戰斗力,進而出色完成各項戰斗任務的重要保證。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從根本上說是由業務訓練的地位決定的,它的根本任務是保證業務訓練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的落實,最大限度的調動官兵的練兵積極性,從而達到保證訓練任務完成的目的。不重視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重視訓練,削弱了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就是削弱了業務訓練。二是明確加強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層黨支部的重要職責。業務訓練是基層消防部隊的中心工作,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想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有地位,關鍵是黨支部要切實加強領導。一方面,黨支部要注重研究訓練指導思想、訓練方針原則和訓練中的思想問題,對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部署、有要求、有檢查,與業務訓練統一起來抓,切實做到“思想中有位置,工作中有路子,落實中有擔子”。另一方面,黨支部必須狠抓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對重要工作的落實情況要及時督促檢查,對訓練中的思想問題和傾向性問題要敏感、善于理性分析梳理,及時提出解決的辦法和建議。三是要樹立做好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標準。樹立訓練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標準,看業務訓練的要求是否落實了,有沒有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東西;看官兵的練兵積極性是否高漲,有沒有違背科學規律盲目蠻干的現象;看部隊的整體訓練質量高不高,能不能經得起實戰的檢驗;看部隊在完成重大演習任務中,能不能堅決執行命令指示,是否經得起各種復雜和困難情況的嚴峻考驗。要著力激發廣大官兵的訓練熱情,重點解決好練兵動力問題。一是要注重強化職能教育,引導官兵從本質上認清滅火作戰的規律,牢固樹立“滅火救援,服務社會”的思想。二是要注重發揮獎勵的導向作用,對訓練任務重、成績好的個人,在立功受獎、評選先進、入黨入團、等方面要給予傾斜。同時,要針對基層官兵的特點,運用多種獎勵形式和手段,充分調動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練兵積極性。三是要注重做好服務保障工作,作為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基層黨支部要多做具體性的工作,越是在訓練任務重、困難多、強度大的情況下,越要把服務保障工作跟上去。

要注重學習,勇于實踐,真正解決好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過硬的問題。基層黨支部決策水平的高低和個體行為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要加強和改善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注重提高領導班子的能力水平,努力做到“三個善于”:一是要善于學習。領導班子要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和政治教育能力,更新知識,轉變觀念,適應時代和隊伍建設的要求,從而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的信念和科學的思維來做好新時期訓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善于實踐。到訓練場上調查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摸索做好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環節,取得指導工作的發言權,從而把訓練中思想政治教育做活做實做到點子上,發揮出良好效益。三是要善于培養推廣典型。當前,在部分官兵中愛軍習武意識不濃、動力不足、上進心不強、甚至不愿當典型、不虛心學典型的情況下,更應發現培養、宣傳推廣愛軍習武、樂于奉獻、勇于競爭、開拓進取的各類典型,努力倡導爭當典型、愛護典型、學習典型的良好風尚。

目前基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仍然不容忽視,如何做好今后的政治教育是基層部隊所要繼續強調的重要工作,作為基層任職的政工干部就要在前進的道路上認清形勢,大刀闊斧的開展工作,通過不斷摸索,把基層思想政治教育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政治教育論文:論政治教育的概念

一、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概念辨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

從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再次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表明,這既是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視,也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階級性、社會性的調整,對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然而,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的共通之處在于都強調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重視,特別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關懷,都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強調以人為本,關懷、尊重受教育者。然而,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亦具有明顯地區別。人文關懷這一概念的側重點在于“人文”二字,即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關懷,這包括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關懷。而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側重點則在于“關懷”二字,關懷思想要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始終,不僅僅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也要全面體現關懷,要培養受教育者關懷人、關懷社會、關懷自然;在教育方法上要運用更人性化、更具關懷色彩的方法;在教育目的上,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被關懷品質的培養。

(二)關懷德育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

1.此“關懷”非彼“關懷”在筆者提出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以前,學術界比較廣泛使用的是關懷德育這一提法。然而在細細研究現有的關懷德育理論之后,筆者發現,現有的研究與其說是關懷德育,不如稱其為關懷倫理視野下的道德教育研究。可以說,關懷德育中的“關懷”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中“關懷”是存在著相當的差別的,可謂此“關懷”非彼“關懷”。簡單地說,關懷德育中的“關懷”是狹義的“關懷”,而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懷”是廣義的“關懷”。關懷概念首先是作為一種倫理思想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尤其以西方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派為代表。美國學者吉利根(C.Gilligan)在批判科爾伯格“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創建了關懷倫理,提出要注重道德教育中的“不同的聲音”,她認為女性更加傾向于以關懷和責任作為核心價值來解決道德問題。之后,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內爾·諾丁斯(N.Noddings)將關懷倫理應用到學校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道德教育的關懷模式。關懷倫理學的其他代表人物薩拉·拉迪克(S.Ruddick)、瓊·特朗托(J.C.Tronto)亦對關懷倫理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關懷倫理逐漸地突破女性性別主義的局限,關懷的概念界定亦逐漸明確,被認為是人類共有的自然情感。可以說,西方關懷倫理學派為關懷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關懷理論傳入我國之后,關懷倫理思想以及關懷道德教育思想對我國德育的啟示亦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然而,現有的研究亦僅局限于此,并沒有把關懷放到更為廣闊的古今中外思想長河中。而古今中外的關懷思想,如中國古代儒家的仁愛思想、西方的自愛、博愛思想,甚至佛教的慈悲思想、基督教的圣愛思想,這些都應該是廣義關懷的應有之義。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懷”概念,正是基于這種廣義的關懷。甚至可以說,這種廣義的關懷倫理思想與正義倫理思想共同構成了古今中外的倫理思想的基本內容。“如果說正義倫理的要旨表現為做須做的事情、得應得的東西,那么關懷倫理的精義則是為了被關懷方的利益而自覺地做比須做的更多的事情、得比應得的更少的東西。”[6]可見凡是強調對人、對物、對社會重視、掛念、付出的思想,都是關懷理論的重要思想資源,共同構成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這種建立在更為廣泛的關懷思想基礎上的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必將更具有包容性、更富有生命力。2.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一詞也可以分為廣義德育和狹義德育。狹義的德育特指道德教育。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道德教育是指“把一定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可見,狹義德育,更加強調對受教育者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而廣義的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基本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早期發展階段,有不少學者常常以德育一詞指代思想政治教育。關懷德育中的“德育”是側重于道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涵蓋的教育內容則是較廣泛的,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觀教育”[7](P4)5大方面。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態,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上也必然涵蓋以上5個方面的內容,其關懷理念也必然貫穿于這5方面的基本內容中。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懷關系中,開展以關懷自我、關懷他人為主線的道德觀、人生觀教育,以關懷社會為主線的政治觀、法制觀教育,以關懷自然為主線的世界觀教育。這也進一步說明,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縮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的范圍,而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內容和整個過程中,突出并堅持其中的關懷維度,以期在進行以關懷為主線的教育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內容。

二、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式或形態,是關懷思想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在這一概念基礎上衍生的。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的聯系在于二者都落腳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促使其成員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二者的主要區別則在于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把關懷理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一層更具溫情的色彩。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區別就是引入關懷理念,所以在明確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前有必要對關懷概念進行深入分析。對關懷概念的理解是理解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首先,從中文字面上分析關懷概念。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查找關懷,得到的解釋是“關心:關懷備至、親切關懷,關懷青少年成長。”可見,《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懷等同于關心。當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進一步查找關心一詞時,得到的解釋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視和愛護:關心群眾生活,這是廠里的大事,希望大家多關點兒心。”。[8]可見,在中文釋義中,關懷的對象包括人或者事物,關懷意味著對人或者事物的重視和愛護,常常關注、掛心、掛念。其次,如果我們從英文字面上對關懷概念進行分析,關懷則可以被翻譯成以下英文單詞或詞組:carefor;showloving carefor;showsolicitudefor;solici-tude;thought。這些英文單詞或詞組的含義分別是喜歡、計較、尊重、照料;眷注、關注;掛念、渴望;思想、思索、關心。通過對關懷一詞的英文釋義的查找與分析,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充分地理解關懷一詞的含義,關懷不僅僅是一種尊重、掛念、愛護的心態,更是一種為了實現這種良好心態而進行的思索、照料的行為。關懷是一種在心理動機和行為結果上都強調關愛他人或事物的概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理念和方法,關懷應該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相較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關懷理念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主體、內容、方法等方面均有變化。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而言,與更加強調政治性或者階級性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則更加突出其中的關懷維度,強調關懷性和政治性并存。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關懷可以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上,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強調且致力于培養受教育者具有感知關懷、回應關懷、實施關懷的品質,進而最終促進被關懷者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態,是關懷思想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傳統思政治教育中融入關懷理念,運用關懷方法,通過具有關懷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懷關系中,開展以關懷自我、關懷他人為主線的道德觀、人生觀教育,以關懷社會為主線的政治觀教育,以關懷自然為主線的世界觀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感知關懷、回應關懷、實施關懷的被關懷者品質的社會實踐活動。

三、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特征解讀

要正確理解上述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還需要從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懷性和政治性、關系性和動態性、自然性和倫理性、情感性性和知性的辯證統一中去把握。這也構成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關懷性和政治性的統一

關懷性和政治性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本質屬性與本質與兩個不同的概念。本質屬性的落腳點在于事物的一種性質,本質則落腳于事物到底是什么的事物。學術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的研究,迄今尚無定論。有學者堅持思想政治本質屬性是一元論的觀點,有的學者堅持二元論甚至是多元論。但有一點基本趨于達成共識,即認為政治性或者階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之一。筆者堅持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的二元論,認為關懷性和政治性同時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之所以仍然把政治性視為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因為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強調社會或社會群體促進其成員形成符合這一社會需要的關懷取向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其中的“社會或社會群體”、“符合這一社會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就明確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階級性。在中國社會,這個“社會或社會群體”是指中國的工人階級和最廣大的勞動人民。這就決定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或者階級性的屬性。這也順應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的目的。然而,更為重要的是,關懷性也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這一本質屬性符合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的,強調了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將關懷理念融入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中,試圖通過更富有關懷價值的教育方式與方法,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具有關懷敏感度、值得被關懷和懂得付出關懷的人。所以,關懷性不僅僅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一個特征,而應該上升到本質屬性的地位。總之,相較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和關懷性的兩大本質屬性。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在兼顧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雙重目的時,更加側重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更加側重培養散發著人性光輝的、具有關懷品質和被關懷品質的人。

(二)關系性和動態性的統一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9](P56)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即人無時無刻不處在與自然、社會、自我的關系中。”[10](P24)可見,人本身就是作為一個關系性的存在,每個人都是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一個結點。通過一個個相互聯系的結點,社會構成一個整體。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處于社會整體中的這一個個體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向心力,形成共同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從而產生社會歸屬感和社會凝聚力。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對人的關系性本質的充分認識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既符合人性的需要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實際的需要。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強調的關系有三大類,即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懷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懷關系。在第一大類人與人的關懷關系中又可以細分為人與自我、與熟人(父母、師長、朋友、恩人)、與陌生人三類。可以說,每個受教育者都是處于這樣一種交錯復雜的關系體系中,其關懷素質的養成有賴于與以上各種關系的關懷互動。從動態上分析,完整的關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至少包括以下4個環節:第一,具有關懷素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發現受教育者明示或暗示的被關懷的需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付出關懷、對受教育者開展教育活動;受教育者感知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第三,受教育者在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互動中體會符合一定社會需要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滿足被關懷需要;第四,也是最為關鍵的,被關懷者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起關懷品質,并實現角色轉換,能夠以關懷者的身份關懷他人,真正成為值得關懷和懂得關懷的人。縱觀以上4個環節,我們可以發現,整個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過程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懷關系中進行的,一旦在某一環節上關懷關系破裂,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就在那一環節戛然而止。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性與動態性相輔相成,使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在關懷關系中動態進行中,完成整個關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三)自然性和倫理性的統一

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然性是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展規律,它以人的同情、關懷的自然情感為基礎,使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具有自然的人性基礎。孟子在其《公孫丑上》中表明“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認為看到他人受苦的惻隱之心是仁愛行為的誘因。同時,西方思想家亞當·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論》中也著重論述了同情,這種對他人處境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人們道德行為的基礎。人類的這種惻隱和同情的情感是促成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情感因素。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正是同情、關懷這種情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關懷行為,促使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促進受教育者被關懷品質的養成。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性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具有關懷素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學生的關懷較多地來自倫理關懷。關懷倫理學派代表人物內爾·諾丁斯(N.Noddings)最先提出“自然關懷”和“倫理關懷”兩個概念,她指出:“自然關懷是原始的、自然的,無需做出任何倫理努力的。自然關懷與倫理關懷是不同的,后者必須作出前者并不需要作出的努力。”[11]可見,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實施主動關懷的積極德性,也來源于兩種:一種是自然關懷,一種是倫理關懷。自然關懷的心聲是“我想要去關懷他”,倫理關懷的心聲是“我應當關懷他”。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對關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是出于職業職責要求而對受教育者進行關懷,表現出較強的倫理關懷傾向。當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培養自身的關懷素質,促進從倫理關懷向自然關懷的轉變。這種發自內心需要的自然關懷將會更具感染力。二是指相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倫理要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動承擔關懷者的角色,對受教育者付出較多的關懷和愛護。“如果說正義倫理的基本精神是平等地劃分權利義務的界限,那么關懷倫理的基本精神則是為了被關懷方的利益而自覺地承擔更多的義務、放棄一些自己的權利和利益。”[6](P67)可見,關懷這種倫理思想強調付出大于收獲,甚至不求回報,它是一種較高的精神境界。而關懷思想指導下的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同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為了保障受教育者的利益和滿足其需要而自覺地去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付出 更多關懷。因此可以說,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高的倫理性。自然性與倫理性這一對關系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統一的,其主要表現就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同情、關懷的自然情感為基礎,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出倫理努力。同情、關懷的自然情感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實現的自然生理基礎,但如果僅僅依靠這一自然情感,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實效性的程度則有待考量。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如若達到教育效果,還必須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做出倫理關懷努力,并致力于把源自倫理關懷的行為轉化為真正來自內心需要的自然關懷。惟有如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實現其預定目標。

(四)情感性和知性的統一

注重情感因素是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它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視情感的作用,強調以情感人、以情促德。但同時,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也注重理性的作用。“認知是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依據。”[12](P94)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品德認知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依此,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亦會在強調思想政治品德情感的同時,注意提高其中的思想政治品德認知。此外,思想政治品德認知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中還發揮著一種特殊的作用,即思想政治品德認知為受教育者判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行為提供了依據。蘇格拉底曾言“美德即知識”,提出沒有知識不懂得善惡,無意為惡而為惡的人是不可救藥的。如果以這一思想觀照關懷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受教育者沒有關于何為關懷,何為公正,何為權利義務之“應該”,何為付出奉獻之“關懷”,就會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行為于無物,甚至是視為“應該”,從而喪失了感知關懷的敏感度。當人們指責受教育者“知恩不報”時,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性問題,即“知恩”,如果受教育者都不能將來自他人、社會的關懷視為恩情,那么“報恩”由從何談起呢?所以,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付出關懷、以情感人,更要讓學生首先明確何為公平、何種情況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何種情況他人、社會為你付出了更多等知識性內容。同時,關懷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個蘊含著關懷情感與關懷理性的概念。關懷倫理學派代表人物內爾·諾丁斯(N.Noddings)指出“關懷者在思維(理性)和感受(感性)之間的經常轉化,即理性與情感的融通性是關懷性理性的本質特點。關懷具有理性和情感的雙重屬性。”因此,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感性和理性、情感與知性也就實現了統一。綜上所述,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式或形態,是關懷理念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它與關懷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著明顯的區別。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形態,是關懷思想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傳統思政治教育中融入關懷理念,運用關懷方法,通過具有關懷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懷關系中,開展以關懷自我、關懷他人為主線的道德觀、人生觀教育,以關懷社會為主線的政治觀教育,以關懷自然為主線的世界觀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感知關懷、回應關懷、實施關懷的被關懷者品質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教育目的方面,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強調促進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同時也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教育理念上,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著重倡導關懷理念。對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界定具有較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這是繼續深入開展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基石,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益探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麦芽| 男女啪啪猛烈免费网站| 国产三区在线成人av| 男女超爽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全肉乱妇杂乱视频|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好日子在线观看视频大全免费动漫|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极品熟妇大蝴蝶20p| 夜夜爽www| 调教小奴高潮惩罚play露出| 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美女黄网站人色视频免费国产| 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国产成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精产品自偷自偷综合下载|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国产偷倩视频| 免费的成年私人影院网站|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国产精品户外野外| 丰满熟妇hd| 男同gay自慰网站| 国产成人av电影在线观看第一页 | 欧美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五月| 玩弄人妻少妇精品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 无码137片内射在线影院|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97国产免费人成视频|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不要vip网站|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www|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最新版|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www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