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05:39: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教育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多媒體組合教學是一種較先進的教學工具,是教與學的輔助手段.傳統的體育教材只是文字敘述,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信息形式的多樣性是多媒體的優勢,它以各種形式,從各個角度,從不同側面,多信息、多視角、全方位、動態的表達科學道理,揭示自然的奧秘.因此,多媒體用于教學將具有廣闊的前景,體育作為溶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身體鍛煉為一體的學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論是體育理論課的教學還是體育技術課的教學.體育理論課的教學,如人體結構、人體生理、體育衛生保健基礎常識等.如能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圖片和動畫可以生動如實地展示人體的構造和功能.體育技術課的教學,如田徑、體操、球類等采用多媒體教學同樣有顯而易見的優越性,通過視角形象展示規范動作,通過動畫揭示動作的力學原理,學生耳聞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將動作要領熟記在心,再有教師指導動作,運動技術定會迅速長進.如何將多媒體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使之成為傳統教學的延伸、升華,從而優化課堂教學.
體育教學媒體主要包括掛圖、模型、錄音、投影、幻燈、電視、計算機等設備及其載體。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教學媒體可實現立體模擬、平面模擬、語言聲音重現、靜態實景重現、呈現動態過程以及促進教學雙方進行交互作用。其主要目的是給學生在學習體育時提供不同的刺激,控制直接的教學環境。青少年在學習體育的過程中,由于其身心發育的原因,往往容易產生興趣的轉移。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能便學生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掌握體育技能,克服傳統教學容易出現的厭學情緒。另外,通過多種媒體的運用,還能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智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多媒體用于體育教學無疑具有極大的優越性,但優越性能否充分發揮,關鍵在于媒體的制作和選擇,如何將多媒體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使之成為傳統教學的延伸、升華,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為此談談自己的觀點認識。
一、多媒體的直觀性有利于體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借助多媒體教學,它能有效的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是不容易觀察到的事物,用多媒體手段充分顯示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直觀功能,為突破難關創造出良好的氛圍。例如,小學五年級排球教材中的正面雙手墊球,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對擊球動作中的“蹬地、抬臂、跟重心”的理解一直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對整個擊球動作的重點和上、下肢協調用力,學生很難體會,教師的分析講解與學生的認識理解總是隔著一層,即使學生能夠將教師的講解一字不差地復說,也未必說明真正理解體會到動作的關鍵。我經過反復考慮后采用了計算機CAI課件,結合教師的講解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加深理解。由此共制作了三張動畫,第一張是擊球動作中的蹬地技術,通過計算機屏幕閃爍顯示動作的部位和用力的方向,并屏幕顯示“蹬地”的慢放動態過程,有效地從各角度、各側面來表現運動的方位、距離、運動軌跡等空間特性,讓學生建立起只有運用充分的蹬地才能將球墊出的概念。第二張、第三張是擊球動作的難點“抬臂、跟重心”,通過制作軟件,適時地用電腦加以調控,進行動作的分解演示,并對錯誤加以區分比較。這樣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識別能力,有利于學生正確掌握技術動作。通過屏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動作,用暫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特點,讓學生看清動作過程及技術關鍵,邊放邊討論,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理解“抬臂”不是手臂垂直向上抬,而是手臂跟著上體一起,使身體重心向前上方移動,達到協調的目的。為使學生的認識體會進一步鞏固,我提問:“如果去掉蹬地、抬臂、跟重心三個動作的其中之一,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同時通過計算機慢慢地將一個一個地動作交換隱去,學生看到了動作連續圖極不協調的畫面,由此,進一步體會到整個擊球動作技術中的重難點。這樣教學,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又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協調配合的概念。
體育教學中,利用多種媒體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觀化,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使教學有淺入深,由易到難,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二、多媒體的趣味性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
多媒體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這對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著極大的價值,它提供的許多可能性往往是我們普通教學手段所難以企及的。多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有靜有動,帶學生進入愉快的教學中,使學生對體育感到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中。
在設計編排中,我始終注意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小學三年級體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第一次課教學中,怎樣才能吸引學生?我找了一盤錄像帶錄下了幾位獲得世界冠軍的跳高運動員整個跨越式跳高動作的完整過程,用在導入課前先給學生放映展示,同學們看到優美的動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緒興奮,禁不住贊嘆起來,再配上飄逸的慢動作示范,加上教師的導語配合,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一堂課45分鐘內,學生的注意力、興奮點不可能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線上,這與學生的年齡、生理、心理的特點有關,為了再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課的尾聲,放一曲優美的慢節奏音樂,把體育的動律感和音樂的節奏感融合起來,使學生耳聞其聲,心如其境,這既提高了同學們的興趣,又達到了全身心放松的目的。
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適時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把涉及的重點內容的有關錄像畫面展示出來,既能起到讓學生領會動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投入體育課教學中。
多媒體的一些嘗試,使我感覺到多媒體的特點或者是優點是常規教法所沒有的,也是無法達到的。不同的教學媒體,均有各自的作用特點,只有合理使用,才可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我們要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的特長去呈現不同的教學內容或體現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多媒體輔之以體育教學中是很值得嘗試、探索和推廣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基礎教育新的課程體系已進入了全面實驗階段。新課程體系在課程的目標、功能、內容、結構、實施、評價與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而現代教育技術在輔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變教學模式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討。
現代教育技術對美術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最大,它極大的改變了美術課堂教學模式,下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說明。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自主學習是新的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學習方式。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學習概括地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按我的理解,自主學習就是指學生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自發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在解決問題中學習;自動投入到學習任務當中(這種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作出相應的調適,并能獲得良好的高品質的學習效果和情感上的滿足體驗。
1.1生動形象,激發興趣
當學生對學習的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認識到學習任務的意義時,他會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活動。傳統的教學手段和設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會影響教學的效果。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則在教學中大展身手,使教學具體、生動、形象,彌補了傳統方法的不足。多媒體信息,特別是圖像、動畫、影像、聲音使教材更為生動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升華為動態美,即將教材中蘊含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充分表現出來,同時刺激學生的生理感觀,激發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調動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活動,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因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使學生愛學、樂學。
1.2 打破局限,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
在《美麗的校園》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么一個課件:把學校的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用攝像機拍攝成視頻,讓學生感受學校的美麗所在。再把學校的兩排銀杏樹拍下來,讓學生用老師撿來的銀杏樹葉子制作美麗的校園場景,在討論和創作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非常興奮和積極的狀態,爭著和老師、同學討論。有個學生剛想出一個情節,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討論之后,馬上又推翻了,重又進行新的補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狀態下的學習就是一種高品質的自主學習了。如果沒有多媒體的加入,很難想象會有這么好的效果。
1.3改變授受局面,增強學生參與性
一般來講,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參與的活動,才會發展為自主學習。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課中,學生一看書上的漫畫人物,都說太難,不會畫。如果這時候要他們去創作,那就是一種機械學習和被動學習,學生的熱情、靈感都處于沉寂狀態。筆者設計了一個貼五官的游戲,把眼睛嘴巴簡化成弧形的小段,讓學生自己上臺來操縱鼠標,變化它們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種表情。拼出一種表情,筆者就點出相應的漫畫人物,都是他們最喜愛的形象比如柯南、櫻桃小丸子,配出笑聲哭聲等。學生都躍躍欲試,在作畫的時候還互相做表情,效果很好。
1.4降低教學難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多媒體恰如其分的聲、形結合,常常能把學生帶入美的情境中,多媒體在教學上大大強化了美術教學的視聽效果,減少了教學的難度,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產生不可遏止的創作沖動,激發出創造力。而且能節省教學時間,實現精講多練,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如《美麗的剪紙》一課,應向學生說清設計時要避免的幾個錯誤,筆者點擊鼠標,出示一種錯誤的設計法,讓學生討論錯在哪,如果這樣剪,會怎樣。并依次出示用此種設計法剪出來的錯誤圖樣,學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還有一些常見的方法比如通過“變色”、“閃爍”等手段突出重點,刺激學生注意。多媒體的應用使原來較難講清的問題變得簡單,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激發學生的信心,還能激發學生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2 明確主體,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2.1促使教師改變觀念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客體的觀念根深蒂固。新課程的改革要求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運用多媒體,教師更多地處于協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幫助學生行使主人的權力,與學生一起去面對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2促使師生關系和諧
長久以來,老師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學生面前,老師永遠都是管理者、領導者、指揮者,學生是被管的對象,在這種氣氛下師生關系緊張,學生置疑都不敢,哪里還能提創造呢。而在運用多媒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像一個組織者,引領者和主持人。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引發學生興趣、活躍氣氛、組織課堂,幫助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3 改變教學模式,進行因材施教
3.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使得以講授為主的傳統的班級教學發展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小組媒體教學法、微型教學法)、個別化教學和網絡教學(交互式網絡教學、遠程教育)并舉的局面。比如可以讓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進行一題多解,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一課的作業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等。
3.2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
美術課的作業形式似乎沒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紙上畫——水彩筆、鉛筆、顏料、毛筆墨汁,以及做——剪紙、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學生的智商和對科學技術的靈敏度都在提高,多媒體的出現給他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使美術課堂教學更快地與新課程改革同行,教師要充分、正確地利用多媒體,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樹立新的教育觀、人才觀,相信每個學生都能畫出最美麗最生動的畫卷。
長沙市芙蓉區五一中路小學:胡霞
小學社會是一門培養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最終服務社會的綜合性學科,是新型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在促進學生社會化的同時,還應該促進學生的情感、意志、行為、品格等方面的社會化。因此,小學社會的教學要面向社會,依靠社會,置身于社會生活環境之中, 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小學社會學科的教學要體現它的“社會性”,就要以社會信息為窗口優化教學內容,讓學生透過社會信息窗口,觀察社會的變化和發展,看到生機勃勃的現實社會。但社會課堂教學光靠老師語言、手勢、表情來吸引學生是很不夠的,它也要求聲情并茂,使內容的意境、教師的講解、學生的情緒三者發生同步轉移,把教師的理解轉化給學生。要達到上述目的,輔助以電化教學手段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利用音響創造教學氛圍,可以啟發學生聯想;利用圖象展現情景,可以誘導學生思維,使學生除了理性的認識之外,還有心靈深處的認可。
要使小學社會教學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落到實處,提高教學效益,就要進行三方面研究:
一要研究社會,廣泛地汲取社會知識,社會信息,不斷充實、豐富教材內容。
二要研究學生,了解他們的社會生活經驗與生活實際,對社會生活的態度、興趣與追求,對社會問題的看法,所掌握的社會信息,以更好地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引導學生觀察社會,了解社會,提高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三要研究教法,以嶄新的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方法,優化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取得最優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上好社會課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它上成學生喜愛的課。直觀激趣,運用圖片、實物、投影片、錄像等多種媒體進行直觀教學,既有助于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據此種種我們可以把社會課的教學模式特定為“信息加工”, 從社會生活和社會教材中獲取信息,在教學中對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加工,形成對社會的正確且有條理的認識,再把這種認識,即經過加工處理的社會信息逐步建立成完整的具有學科特色的CAI教學模式體系,并實現資源共享,使小學社會學科的教學研究上一個新的層面。
以上便是我的一點膚淺之談,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不斷探索。
英語課是綜合性工具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學以致用,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要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的,但我們目前的條件狀況卻并沒有使其發揮的余地,這在客觀上限制了它的鞏固和提高。因此,作為教師就要在日常授課中注意多加強語言使用的訓練,使學生學會英語思維,接受純英語的熏陶和感染,使其聽、說、讀、寫英語形成習慣,這對他們的英語的進步是大有裨益的。
為此,在日常授課中,我一直堅持用英語組織課堂,加強聽說訓練,即使一些較難的單詞我也盡量用簡單英語解釋。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覺學生的領悟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反映在課堂回答上比較積極活躍,聽力測試通過率較高。但缺點也因之產生:學生易產生松懈和厭倦心理,他們要時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師講的每一點信息,稍有疏忽便可能錯過對一個單詞或一句話的理解,長而久之便想放棄,于是就懶得去仔細聽講了,形成惡性循環,成績便很難提高了。
這時,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幫了英語教師一個大忙。它寓教育教學于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和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進行,從而在大腦皮層產生較強的反射,留下較深的印象。具體來說,我用過以下一些操作,提出來請廣大老師批評指正--
在復習上節內容上,我采取對話問答或習題鞏固等方式,對話輔以圖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進行,一般采取集體作答(together)或雙人一組作答(inpairs)。習題的處理連同答案一起設計上,使用微機幻燈片放映,答案單擊顯示,逐個進行。
在教授單詞時,我把單詞用微機幻燈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個單詞跟著相關解釋,然后打開錄音機放音跟讀幾遍。記住之后,再輔以單句翻譯,加強鞏固,這樣新單詞便在語音、語調、拼寫、釋義、運用等幾個方面得到加強,想記不住都困難。
在鞏固了新課、熟悉了單詞之后,就要對新課加以處理了,這時現代技術更顯出了它的無窮魅力,你可以用簡明的圖片(或從剪輯庫中提取或手工制作)將課文的大體概況作一圖標式的解釋,輔助學生的課堂學習,并且可以在聽課文錄音的同時,將課文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聽錄音的同時,思考問題。問題的設計盡量貼近課文的內容,同時可以起到訓練學生聽力和對課文理解力的雙重目的。此外,我們還有大量的媒體軟件可以利用,學校音像閱覽室里有各種各樣的有關課文的磁盤和軟件,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組片插件,鏈接控制播放,真的是方便極了。剩下的習題處理更是靈活自如,從題型設計花樣上,想達到的目的上你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顯示,尤其是各種教學軟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能將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再者,我校國際互聯網的開通,極大地將思維引入了一個更廣泛的領域,將現代教學技術的概念進一步擴大至整個互聯網這一龐大載體,使得我們能夠做到隨時從網上截取及時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學和研究,從而更大范圍地開拓了我們的視野,這是以往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我就曾利用網上信息上了一節較成功的英語自主選修課,我把從網上捕獲的關于圣誕節的故事,賀卡及插圖和幾首圣誕詩歌搜集整理在一起,加上課上我的解說和介紹,在圣誕節到來的時候,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選修課。
關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我們只是才剛剛開始,就已經顯示出了它的極大的與從不同的優越性,隨著它的深入和加強,它的更大更優越的作用必將得到更淋漓盡致的開發,這對于素質教育的推行,學生及教師負擔過重問題的解決,誰說不是一項有著重要意義的大事呢?
如今,現代教育技術越來多地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在數學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種媒體,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有效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
1 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幾年的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筆者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往往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他們在幼兒園習慣了以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故事形式進行學習,而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相對是系統的、枯燥乏味的。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經常利用多媒體把一個個的數學問題放在生動形象、有聲有色的故事情境中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更符合低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征,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比較數的大小”一課時,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灘上露出了美麗的貝殼。一會兒,沙灘上就來了很多的小動物,可是它們在吵什么呢?原來小松鼠、大白兔都撿了一籃貝殼。小松鼠數了數說:‘我撿了46個貝殼。’大白兔數了數說:‘我撿了38個。’小松鼠說:‘我撿得多。’大白兔說:‘我撿得多。’沙灘上的小動物們各有各的理。到底誰撿得多呢?還是我們小朋友來給他們當一下裁判吧?”通過比較小動物之間拾貝殼的多少來教學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 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彌補傳統教學的局限性
傳統教學中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足以滿足現在的教學需求了。傳統教學由于教學形式單一,很難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多媒體教學則能有效地改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數學課堂上,有很多“認識圖形”的課是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完成的。上這樣的課之前,教師要事先準備好教具和學具,但是往往單一的教具和學具并不能說服學生。筆者曾經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認識”一課,因為是公開課,所以經過了反復試上。在準備的過程中就為制作4 cm、5 cm、6 cm、10 cm的小棒而犯愁,一開始想到用彩紙分別卷成4種不同長度的小棒,這個時候小棒的問題是解決了,可是后來在操作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大的誤差。因為小棒稍微有點粗,學生用4 cm、6 cm、10 cm三根小棒輕而易舉地圍成了三角形,也就是說讓學生誤認為“當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時候也是可以圍成三角形的”。這個時候,教師再滔滔不絕地強調這種情況在理論上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學生難免不服,這一次操作以失敗而告終。
后來,在師傅和同行們的建議下,考慮用竹簽、鐵絲、細線……作為學具,這些學具相對來說比較細,誤差較小。最后,筆者想到用小時候玩的“彩色簽子”(一種細長的小棒,有很多種不同的顏色)來制作學具。這一次原以為萬無一失了,學生在操作的時候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還是傳來了兩種聲音:有的學生認為“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也有的學生認為“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小棒雖然很細,誤差很小,但是還是很難說服全部的學生,這樣的課堂很顯然還是有遺憾的。在實際操作中要避免絕對的誤差也是不可能的。
當傳統的教學用具不能完全解決操作中的誤差時,多媒體動畫演示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多媒體課件中,筆者制作了不同長度的小棒圍成三角形的三種情況,其中最長的一根小棒是固定的,而較短的兩根小棒是可以活動的,讓學生明確了當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時候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整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厚,由于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分歧,所以對多媒體動畫演示時的結果尤為關注,最后也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
3 運用白板教學,實現課堂交互性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也逐漸呈現出了它的局限性。PPT課件是教師提前精心制作的,課件中可以展示教師“預設”的資源,卻不一定能體現課堂上學生的“生成”。因為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活躍的,教師不可能預設出學生的每一種思考方式,總有很多“意外”生成。這時,交互式電子白板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技術手段走進小學數學課堂,它不僅能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還能彌補多媒體教學中不足的地方。
首先,白板教學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手段。交互式電子白板不僅有多媒體所具備的視頻、播放等功能,還可以隨時暫停,根據學生找到的信息進行圈圈、畫畫、復制、黏貼等,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和積極思考中來。
比如,在教學“找規律”時,筆者創設了下面的教學情境。
師:今天,老師帶了一個故事給大家,這個故事里蘊含著一些數學的道理,看看大家能不能觀察出來。(把魔法數學故事屋中的一本《小刺猬的項鏈》以視頻、動畫的形式插入白板課件中,教師可以在白板上一邊翻故事書,一邊講述,配上輕柔的音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把學生帶進數學的課堂。)
故事說的是一只小刺猬,一天……,來看一看他們各自穿成的項鏈吧!這是小刺猬的,這時……,大象看到了……,于是小動物們行動起來,它們決定要給大象一個大大的驚喜。它們做了一條最最與眾不同的項鏈掛在了大象的脖子上。(故事中小動物們帶的項鏈的顏色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師: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你從中讀出了它蘊含了哪些數學道理?(出示小動物帶項鏈的圖片)仔細觀察,它們的項鏈到底有什么規律呢?
學生同桌討論,集體交流,分別說一說有何規律,白板操作演示(圈出學生發現的規律,并復制黏貼在空白的地方,方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進行比較和分析)。
師:那這些項鏈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呢?
板書:幾個為一組,不斷重復出現。
照這樣的規律擺下去,小刺猬第4組珠子有哪些?小白兔第6組的第一個珠子是什么顏色?大象的項鏈第50組的最后一個珠子是什么顏色?
小結:正是這些圖形排列有規律,我們才能很快確定后面其中某個位置上是什么顏色。
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故事中感受生活中的規律,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利用電子白板,可以改變單一的課堂訓練模式,提高練習效率。
例如,筆者在教學“認識多邊形”時,就設置了下面的練習形式。
1)運用拖動功能,將預設的問題或情境先隱藏起來,根據教學需要隨機提取。拖出預先隱藏的蜜蜂蜂巢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蜂巢是由許多的幾邊形組成的?學生由于之前已經有了認識四邊形、五邊形的認知經驗,很快猜出是六邊形。然后教師拖出:由六條邊圍成的圖形是六邊形的定義。
2)無限克隆和書寫功能,既節約了在黑板上一次次畫圖的時間,又能將學生不同 的答案一一呈現出來。出示想想做做中的最后一題:“把下面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幾個?”因為分法不唯一,所以可以運用白板的無限克隆技術復制幾個圖形讓多個學生在白板上操作分一分、畫一畫,出現錯誤也可以用橡皮擦功能擦掉并及時糾正。
3)運用白板中現成的評價模板,學生做完之后,可以直接check答案的正確與否,方便又直接。現代教育技術為師生、生生互動構筑了一座堅實的橋梁。有聲有色、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從單調、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體會到數學課堂也是多姿多彩且趣味無窮的,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所以,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努力提高自己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摘 要】教育技術學是一個范圍很廣的學術體系,包括許多分支學科。它不應是信息技術或者網絡的壓縮版,更應該包括一些人文認知學科,比如心理學就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心理學理論 教育技術學
心理學在我腦中的定位一直是一門很高深很神秘的學科,當個心理醫生也曾經是我孩童時的夢想。進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心理學這門學科,可是到了學期結束,我只有一個感覺,就是只記住了一些結論而已,并不清楚這些結論成立的條件是什么,它是如何得來的。畢竟抽象的理論和短短幾節課是不可能讓我們對心理學有太深刻的理解的,也就談不上在今后的學習中將它與教育技術聯系在一起,融會貫通。
現在的教育技術專業的師資力量和招收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理工科出身的,當然我不是說理工科出身的人就搞不好教育技術,我只是想說如果只有理工科出身的人,那么會造成教育技術研究的范式相對單一,這樣是不利于教育技術的發展的。
教育技術學的研究發展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習”。那么,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學習是怎么發生的,應該怎樣去學習,這就是用到了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只有理解學習的發生和發展規律,我們才能夠改進它。可現在我看不到心理學在教育技術中受到應有的重視,更看不到心理學研究和教育技術研究交叉的跡象,相反的心理學的研究主體總是有意無意的和教育技術研究劃清界限,據很多資料考證,現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稍微有點名氣的專家中沒有一個是心理學專業出身的,甚至連教育學專業出身的人也少的可憐。而美國一些出名的教育技術專家,比如剛剛去世的加涅,都是一些杰出的心理學家。其實我認為只要是研究學習的,都可以稱之為教育技術專家,比如桑代克。現在我學習的教育技術里面的種種名目繁多的學習理論都被抽象成一條一條的原則,干癟的像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我們都被束縛在這些條條框框中,出不去。
我們暫且不管教育技術的專家們到底是不是教育出身還是心理出身,如果他們能夠意識到教育學、心理學在教育技術中的基礎地位并且付諸于實踐,我認為也就夠了,因為教育技術必竟是應用學科,究其根本就是一門技術層面的學科,這里的技術并不僅僅是指導計算機、幻燈之類的,而是指物質形態的技術和觀念形態的方法,教育技術的核心理論——教學設計也并沒有強調一定用計算機之類的技術,用教育、心理學原理來指導教學的實踐,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才是教育技術的根本。然而現狀讓我們不安。誰都說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有教育學、心理學等等,可看看教育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絕大部分偏重于物質形態的技術,一些教育技術領域的項目也偏重于技術,于是我們學的課、做的項目都偏重于技術。事實上技術也學的不怎么樣。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也只是表皮而已。這樣的教育、心理基礎,怎么才能用來開發符合教育規律的系統、課程?所以我經常是一談起教育就心虛。技術的發展是一日千里,所以教育技術專業的人就要忙著去學習那些變化著的技術。忙于學會技術,忙于把新技術用于教育中,這樣就出現了一堆不成熟的產品,教育技術專業的學術研究就更玄了,腦袋一拍一個結論、一個模式就出來了,查查文獻就出一個系統模型推廣,閉門一兩個月就出來一篇博士、碩士論文,這就怪不得搞教育、心理研究的人瞧不起搞教育技術的!瞧瞧教育、心理的研究,出來一個結論要經歷多少!
我的老師從我入學起向我們談論技術的時候就總是強調技術對教育的促進作用,比如網絡實現了學習的資源共享,為學習者之間的協作提供了可能,但是我們沒有談到網絡一方面為學習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資源的可選擇性,有利于個別化的學習,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學習者選擇信息的難度。“技術”就是適用于某種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它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關鍵看你怎么去使用它,這一點在教育技術中也是適用的。片面的追求技術上的先進性或者是狂熱的迷戀技術,認為技術無所不能,殊不知教育的對象是人——活生生的人!用技術去改造人?然后我們在另一邊宣稱教育技術可以促進素質教育,更有甚者,說教育技術可以實現人的主體性。
有人說教育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與此相對應就產生了兩種對立的教育觀:科學主義的和人文主義的教育觀。而我們最經常的聽到的一種論調是教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這種看似天衣無縫的論點實際上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命題。在實踐上毫無意義,科學和藝術并不是總是合而為一的。在教育中更是如此。如果我們把教育看成是科學,那么毫無疑問,教育被作為一種工具來看待——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在這種工具主義情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的也會成為一種工具。教育的異化導致了人的異化,在現時的條件下異化以人的物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人的主體性開始變的遙不可及,所有的關于人的終極關懷的價值也將最終得到背棄;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是藝術,那么藝術從本質上來講是非理性的,而教育技術作為科學的衍生物毫無疑問也是理性的,面對非理性的藝術的教育,教育技術何以自處?
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教育技術可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但是它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教育技術在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時無能為力。感性的認知是不能被理性的結論所代替的。當然抱怨、發牢騷不是解決之道,一個學科缺乏思考只能說明這個學科還十分幼稚。對于我等教育技術專業的小魚小蝦,靜下心來看看書、做點實事才是求學、為人之根本。
教育技術本身是偏應用的學科或專業,但是除了技術外,教育心理以及教育學、甚至社會學的重要性應該突出來,現在的技術不總是強調系統理論嗎?認識社會、認識人同樣是一個系統理論的作用。不要等到自己搞了一輩子才有些“悟性”的東西。作為人的學習過程來講,無論國外與國內,人的認識過程是有相同的規律可遵循,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國外的東西會比較好,最重要的一點,他們設計系統時,比較考慮人的心理活動的特點。我們國家對心理學理論的認識有了普及化的趨勢是近些年的事情,而且,以前的心理學教材讓人學起來實在沒什么興趣,人的心理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我們學理論而不去分析人的行為心理的特點,使心
理學系的學生畢業后馬上運用的能力又不強,這就更會讓人懷疑心理學的科學性。
隨著科技的不斷向前發展,現代教育與信息已經無法分開,這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各種技術(包括視音頻、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對支持和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是肯定無疑的。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中,投影儀、幻燈機、多媒體等電教設備實施已經進入了課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正確合理的使用這些電教器材,才能夠真正發揮他們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此外,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結構,結合認知學習理論,潛心鉆研教學教法,進行教學設計,同樣能夠優化教學。由此可見,將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曾經說過:“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作為內驅動程序系統中積極活躍的心理因素,對于學習起著催化劑的作用。所以說,激發和維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指向學習活動的動機類型,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認知內驅力是指一種掌握知識,技能和闡明、解決學業問題的需要,即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求知的欲望。認知內驅力既與學習的目的性有關,也與認知興趣有關。因為當一個人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它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會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而具有認知興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的學習,并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所以認知心理學家指出,教育的主要職責之一是要讓學生對獲得有用的知識本身發生興趣。在缺乏交互式學習的傳統聽說課堂上,學生以聽為主,處在被動的信息接受的地位,可以使學生由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積極接受者和知識運用者。各種多媒體軟件可以提供許多非語言素材,如時代的背景、形象及心理活動等,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視聽并用,這種全信息表達為教學提供逼真的表現效果,同時提供了圖形、聲音和語音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學習者靈活方便的操作控制學習,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心理學表明,感知越具體,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進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從而建立概念,培養能力。認知心理學認為創設感知意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制造出一種“不協調”,將學生引入一種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中去。多媒體教學所創造的美妙的教學情境,適時適度地為學生提供直觀刺激變抽象為具體,可集中顯現出時空變換的流動美,視聽兼備的立體美,景色物體的色彩美,師生的和諧美。這種情境能把學習的內容在大和小、動和靜、遠和近,快和慢,局部整體,外表和內顯之間相互轉化,打破了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給學生在視、聽、思等方面帶來的局限,學生的視野可在瞬間內完成時空的大跳躍。這就加大了教學的密度,極大的節省了教學時間,尤其是教學信息傳遞的增值率擴大,多次反復重現和化抽象為具體的特點。是教學內容鮮明生動,富于感染力,減輕了學生的負荷,優化了教學效果。
認知心理學家沃特海默依據自己對在校生的實驗,宣稱兒童普遍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傳統的教育制度往往被傳統邏輯和聯想心理學理論所支配,應對阻礙兒童創造思維能力發展負責,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動的畫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說會使學生處于驚奇探索的學習氛圍中,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又有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激發,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造一種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能夠大膽地各抒己見,往往可以使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增強其思維能力。
認知學習理論可以促進教育技術的發展,而教育技術的廣乏應用又實現了教育的優化,因此如何將認知學習理論與教育技術相結合,成了教育技術領域廣乏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以學習者為中心,這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教育技術的本質特征,也是形成學習者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前提。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是由教師控制教學,這意味著教師把學習任務、目標和策略強加與學習者,使得學習者不會思考,變得懶惰。而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多媒體教學中,是由學習者自己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習者有著較高的學習動機,學習者會積極思考,積極與環境交互,可以對信息進行有意義和創造性的加工,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過程的同部組織起來的技能”,是處理內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術中計算機的運用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作為教學傳遞的工具傳遞知識或訓練及技能,現在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注重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為此,教學軟件的類型也變得多樣化,除了過去大量開發的練習型、輔導型、游戲型、模擬型軟件外,問題解決型軟件開發有了很大的進展。這類軟件除了傳遞有關的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簡單的了解有關知識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學習者參與到其中去,運用發現法進行學習。強調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它的特點是關心學習過程甚于關心學習結果,要求學習者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過程中。發現學習有利與策略性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識結構的形成。
當前,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研究結果層出不窮,對教育技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教材一方面要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而改變教學方式,還必須研究和應用不斷發展的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心理學的認知學習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與學,從而達到在教育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最優化。因此,探討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術的觀念更新,把握課堂教學的未來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喜新不厭舊”的教育技術來說,對新思路、新方法有著天生的敏感,不時地把這些新的思想和方法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共同為現代教育學提供了新鮮血液,教育技術又從教育學的母體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到自己的體系中來。
鑒于教育技術是心理學、教學理論和應用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教育技術學要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我認為首先應該搞懂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她不是純理論的思辯,也不是純技術的盲目發展,應該把客觀——實驗模式和主觀——經驗模式相結合。
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教育學、教育哲學本身都是教育科學的分支體系,本是同根生的學科,當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構建一個樹型的體系:教育技術是主干,心理學和教育學是兩個分支,而這兩個分支又分為許多小分支,包括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教學論、德育論,但是任何一個分支都是與其它分支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內容摘要]本文以我校師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素質教育為背景,通過典型范例,闡述了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說明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作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現代教育技術的逐步普及與發展,為學科教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了教與學信息的傳輸過程,改變了應試教育的傳統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進了素質教育觀念的確立;它豐富的教育資源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間;它的形象化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現代教育技術創設一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往往起源于靈感及大膽猜想。他們經過細心觀察、分析,反復實驗、論證,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終于獲得成功。素質好的學生,他們的思維也是發散型的,頭腦中經常靈感萌生。比如,他們在學習圓錐曲線時,經常遇到動弦的中點軌跡問題,難免會萌發出這樣的問題:如果軌跡上的點不是弦的中點,而是弦上的一定比分點,結果又是如何?大家知道,方程與曲線是從"數"與"形"兩個側面對同一軌跡問題展開研究的。上述問題,從"數"的方面進行推理、運算,學生難以求出方程,即使求出來了,由復雜的方程也無法判斷軌跡的圖形。現代教育技術幫助學生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借助了《幾何畫板》,在"形"的方面下功夫,終于成功地作出了動弦的定比分點軌跡。通過鼠標的拖動,可以方便地改變這個定比,津津有味地觀察各種不同情況下,軌跡所形成的曲線圖形。他們做的是以前不可能進行的數學實驗,得到的是書上找不到的有趣結論。
利用《幾何畫板》,學生很容易作出極坐標方程ρ=asin(nQ)的圖象--多葉玫瑰線。這個圖象,用原始的描點法是難以作出的。在欣賞玫瑰線的"花瓣",隨著n的變化而變化之后,學生產生了疑問:(1)為什么曲線總是花瓣形的?(2)"花"的瓣數與n的關系如何?疑問激起了思維的火花,他們從"數"的方面去研究,促進了自己智力因素的發展。
現代教學技術創設了開放、合作、和諧的課堂教育模式,適應了現代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多媒體的介入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封閉模式。外語組為了使學生學好有關天氣的詞匯及日常交際用語,組織學生參與拍攝有關天氣的日常對話錄象帶,并通過剪輯、加工,制成課件,讓學生也上屏幕當當"小老師"。為讓學生學習有關形容天氣的副詞用法時,在課件中設計了下雨、刮風、打雷等有聲有色的動畫,形象而直觀地給學生一個印象:副詞與圖象所展現的動作有著密切的關系。為讓學生學好"現在進行時態",充分利用多媒體把形、聲、色等各種信息作用于學生感官,創設出一種溫馨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能力,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聽、說、讀、寫",寓教于樂,徹底改變了以前那種"一言堂、滿堂灌"的格局。
現代教學技術為情感的激發與思維的開拓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問題情境,它不僅可以使思維與情感的發展得到同步進行,而且可以使思維與情感活動圖示化、簡明化和流程化,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和諧發展。
《黃山記》是篇游記文章,作者徐遲以熱情奔放、酣暢淋漓的文筆敘述了雄放的黃山瑰麗奇特的景色。為了使學生學好這篇課文,體會作者獨出機杼的謀篇布局,教師從網上下載了有關黃山的精美圖片,根據課文的內容將所搜集的資料分成簡介、勝景、思考和小結四部份。其中簡介部分包括作者介紹、黃山的命名及形成,勝景部分則分為日出、佛光、云海、奇松、異石、林蔭道等幾類。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文的相應內容,結合學生思維的發展,點擊對應的按鈕,將輔以文字的精美圖片在屏幕上展現,讓學生有親臨黃山之感,使他們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得到和諧發展。現代教學媒體的介入,使教學過程得到了優化。學生從感官上具體地感受到黃山的獨特之美,激發了他們對新時代、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生在周記上感慨地寫著:"那溫泉、奇松、云海……都在向我招手,要我進去。閉上眼,我仿佛呼吸到了黃山清新的空氣。張開雙臂,我仿佛擁起了所有美麗。黃山的一切,我感覺到了!我能摸到了!黃山已植入我的心中!"
現代教學技術的虛擬仿真效果使學生如臨其境,使不可能進行的實驗在屏幕上展現,化微觀為直觀,化想象為直覺,化抽象為具體。
"質子的發現"、"重核的裂變"、"原子核式結構的發現"等都是屬于微觀領域的知識,相關實驗都無法在中學物理實驗室里完成,傳統的教學只能靠掛圖"空對空"地進行,學生難以理解。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生動地展示了盧瑟福發現原子的實驗,演示了鈾核裂變、鏈式反應等過程,清晰地分析了核反應堆及核電站的工作原理。這樣,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了他們的熱情與興趣;另一方面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分析實驗現象,模擬科學家們通過"大量實驗-理論論證-獲得成功"的發現新物理微粒及物理規律的過程,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透鏡成像是幾何光學的重點和難點,其實驗必須在暗室中進行,而且物體每改變一個位置必須在透鏡的另一側重新調整光屏的位置,直到找出清晰的像為止。利用《幾何畫板》制作的課件彌補了實驗的這一缺陷,它把實驗呈現在屏幕上,十分方便地進行動態操作,最后得出透鏡成像的規律,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降低了教與學難度。
現代教學技術實現了數與形的有機結合,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真切地展示了點、線、面、圖形、圖象的變化過程,使數學恢復了"動態"的本來面目。
以高中數學中的"函數的圖象"為例,按傳統的教學法,老師難以把變化中的圖象畫準,更無法在黑板上演示出其動態變化過程。圖象如何因參數A、ω、φ的變化而變化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了一個多功能的課件,使它具有三大功能:(1)五點法作圖;(2)圖象變換;(3)圖象的左右擴展延伸。課件適用于課本中相關章節所有例題及習題的輔助教學,既貼近于教學實
際,方便于老師授課,學生練習,又具備靈活性大、應變力強、生動直觀、操作簡便等特點。課件直接展示了曲線的變換過程,把變換中的每一個圖象清晰、準確無誤地呈現在屏幕上,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圖象生動、形象地動畫、平移、伸縮、擴展,強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極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課件操作簡易,便于學生參與。靈活多樣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課件中數與形的有機結合、數與形的相互印證,有利于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同步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使音樂欣賞課能真正具備"欣賞"功能。
多媒體課件《管弦樂曲》方便地幫助學生認識管弦樂隊中四個固定編制的樂器組和"特色樂器組"中各項樂器的性能和音色特點。在主界面中設置"體裁介紹"、"樂器介紹"、"作品簡介"、"思考與練習"等四個按鈕。任意點擊其中按鈕,就可進入某一次界面。如:點擊"樂器介紹"這一按鈕,次界面中出現"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特色樂器"等五個按鈕,再選擇按鈕點擊,可在出現的新界面中進行欣賞。
學生對"貝多芬"可謂知其名而少聞其"聲",課件《交響曲》通過由卡拉揚指揮的"第五交響曲(命運)"和"第九交響曲(英雄)"音像資料的欣賞,使學生感受到交響曲博大精深的感染力和貝多芬不朽的音樂風姿。
在設計方面,著意使課件具備有師生雙邊互動的功能。如在《交響曲》這一課件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欣賞過程中,設計了由學生操作的按鈕,用以選擇第四樂章代表性音樂主題的合唱音像或樂隊演奏音像,并可讓學生反復跟隨演唱。
音樂組收集了大量京劇、越劇、黃梅戲等知名劇種的名段音像資料,制作成課件《戲曲與曲藝音樂》,通過音樂欣賞,使學生感受到我國戲曲音樂的藝術神韻和動人風采。此外,通過多媒體播放音像的便利,把地方戲劇也請進教室,組織了泉州地方劇種"高甲戲"代表性劇目音像資料片段的欣賞,增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
現代教育技術使宏觀現象的教學具體化。
以教師制作的課件《地球的自轉》為例,課件運用GIF動態圖像結合Authorware5.0軟件的移動圖標制作三維動畫,把地球繞軸自轉同時繞日公轉的宏觀運動情景展示在學生面前。課件編輯了地球自轉的有關AVI影像動畫,生動直觀地解釋了自轉方向、自轉周期、晝夜更替、地球形狀等宏觀現象。動態的圖象與畫面,讓學生容易區別自轉周期的恒星日和太陽日,分析晨昏線和晝夜半球產生的原因,懂得不同經度的地區為什么地方時不同的道理,真正理解物體水平運動產生偏向、地球兩極稍扁及赤道略鼓都是由于地球自轉的緣故。
翻滾式的菜單:自轉方向、自轉周期、晝夜更替、地方時差、地轉偏向、地球形狀及退出等的設計,不但使本課教學內容的結構系列化、程序化,而且方便于學生自學與復習。
課件從不同角度展示地球運動的二維和三維空間模型,把宏觀的現象具體化,抽象的物質直觀化,動態的過程形象化,繁雜的知識系統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參與性,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了化學科的實驗教學。
原電池的原理是電化學的基礎。其反應中所涉及到的電子的得失及移動過程,是悄悄地進行著的,肉眼根本看不見。在化學實驗室中進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電池的實驗,往往由于難以取到純凈的Zn板,結果在Zn板上也會產生少量的氣泡。這就使老師一開始難以向學生解釋這一原理的科學性。解決上述問題的好辦法就是運用多媒體課件。用小圓點虛擬電子,設計動畫,讓Zn板上失去的電子沿著導線移動到Cu板上。兩個小圓點就是兩個虛擬電子,它們一起在Cu板上與H2SO4溶液中的兩個氫離子結合,形成了H2,氣泡就從Cu板上冒出。生動形象的過程,使學生容易明白原電池的原理。接著,學生不難對老師提出的下列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
(1)在上述實驗裝置中設置一個電鍵,當電鍵斷開時,哪一極有氣泡冒出?這時是否有原電池形成?
(2)若把"Zn-Cu"改為"Fe-C"或"C-C",能否形成原電池?
最后師生共同分析,發現化學實驗室中進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電池的實驗,在Zn板上也會產生少量的氣泡,是由于帶有微量雜質的Zn板上,隱藏著無數個微小的原電池的緣故。
現代教育技術使歷史鏡頭在學生面前重現,使學生品味到歷史的真實感,發揮了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
上《三國鼎立》,插入"火燒赤壁"電視片段,屏幕上"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深化了學生對重要歷史人物性格的了解。把"暗淡了的刀光劍影"重現在學生面前,讓"遠去了的鼓角爭鳴"在學生耳邊回蕩,烘托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收集珍貴的歷史圖像與影像資料,結合課本內容,整合成系列教學組件,上《世界現代史》,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代替了以前"紙上談兵"、索然無味的歷史教學。
上《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欣賞民歌《南泥灣》及影視畫面,展示"大生產運動"的場面,陶冶了學生熱愛黨、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操;重現"百團大戰"的歷史場面,讓學生感受到中國人民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堅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信念。
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元寶山鎮中學 薛承玉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影像等多種媒體的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從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強化學生的記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的有效途徑。下面就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所產生的效果,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賞心悅目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活動,調動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如我在講授《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中“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內容時,先播放一首學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灣》,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感受到南泥灣由“草莽叢生、野獸出沒”被開辟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的過程。聽完后,教師問學生: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什么階段?發生了什么事情?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正面臨什么困難?面對這種困難,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哪些措施?結果如何?以此引入教學。又如講《鴉片輸入和禁煙運動》一課時,先播放電視紀錄片《拒絕,遠離毒害》讓學生明白鴉片之害;再放電影《林則徐》中有關“禁煙”、“銷煙”的歷史背景及林則徐采取的禁煙措施片斷。進而引導學生看書思考: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要向中國輸入鴉片?清政府對待鴉片的態度如何?鴉片戰爭的爆發因何而起?讓學生看書展開討論,主動發言,教師給予輔導補充,這樣課堂氣氛活躍。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了主動、愉快地參與。很好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以突破教學難點。
歷史教材中有時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難點。而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解決了過去許多教師無從下手的苦衷。
如講“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對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學生往往難以記住。我在課堂上使用下載的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分別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經過的地域用畫的小帆船在經過的路線上行走,在路經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展示出時間和人物畫象,學生看了演示動畫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講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且能記住時間和航海家。起到了其它教學手段不能達到的效果。
又如講授“西安事變”內容時,西安事變發生后,國內各派的態度是學生難以掌握的難點,我播放了記錄片《西安事變》中的五個片斷:(1)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實行“兵諫”,扣留;(2)宋美齡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而斡旋;(3)親日的何應欽兵圍西安,派飛機轟炸渭南、華縣;(4)率中共代表團去西安調停;(5)張學良送到南京。進而提問學生:張、楊既然實行“兵諫”,但為什么不處決蔣?宋美齡和何應欽同屬國民黨人,為什么宋慶齡希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而何應欽則要用武力解決西安事變?是中國共產黨最兇惡的敵人,大革命時屠殺大量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為什么共產黨還要派代表團去西安調停,也希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學生聯系五個電影片斷,經過看書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問題,弄清了國內各派別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及目的,從而解決了難點問題。對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從全民族利益出發的偉大決策有充分了解。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的規律性聯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素質的基本要求。多媒體表現力強,信息量大,可以在課堂再現歷史場景,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最終形成一種能力。
如講“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內容時,先播放有關介紹金字塔的錄像,引導學生觀察:金字塔外觀宏偉、莊嚴;內部結構復雜,裝飾精致;工程堅固耐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金字塔象征著什么?在地處沙漠地區、沒有任何現代機械設備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來的?它的建造體現什么?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積極發言,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建造方案。既學到了知識,鍛煉了思維,又使思想得到升華。
又如講《甲午中日戰爭》這一節內容時,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海上奮勇抗敵,壯烈烈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后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挪用海軍軍費,建造公園;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北洋水師為什么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軍手里呢?學生通過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后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歷史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好教材,它在培養和塑學生具備良好的品德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作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擺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馬克
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情教育。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的課堂教學,單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景和環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優勢引起學生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而利用電教手段,就能解決上述難點。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如講“鴉片戰爭“內容時,可播放電影《林則徐》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精神不振,戰斗力削弱;政府白銀外流,影響清政府的財政入;人們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的認識,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自覺地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來臨,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會自主學習成為教學中的重點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起很大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列出閱讀提綱,指導學生閱讀,教師再針對提綱提出的問題,檢測出學生的閱讀情況,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形成很強的閱讀能力。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能力的基礎。許多學生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閱讀、有理解地閱讀,還沒有學會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用于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能在在他們的大腦皮層中留下了很多較深刻的歷史現象痕跡,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與不斷改革的教學手段相結合,一定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英語課是綜合性工具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學以致用,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要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的,但我們目前的條件狀況卻并沒有使其發揮的余地,這在客觀上限制了它的鞏固和提高。因此,作為教師就要在日常授課中注意多加強語言使用的訓練,使學生學會英語思維,接受純英語的熏陶和感染,使其聽、說、讀、寫英語形成習慣,這對他們的英語的進步是大有裨益的。
為此,在日常授課中,我一直堅持用英語組織課堂,加強聽說訓練,即使一些較難的單詞我也盡量用簡單英語解釋。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覺學生的領悟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反映在課堂回答上比較積極活躍,聽力測試通過率較高。但缺點也因之產生:學生易產生松懈和厭倦心理,他們要時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師講的每一點信息,稍有疏忽便可能錯過對一個單詞或一句話的理解,長而久之便想放棄,于是就懶得去仔細聽講了,形成惡性循環,成績便很難提高了。
這時,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幫了英語教師一個大忙。它寓教育教學于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和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進行,從而在大腦皮層產生較強的反射,留下較深的印象。具體來說,我用過以下一些操作,提出來請廣大老師批評指正--
在復習上節內容上,我采取對話問答或習題鞏固等方式,對話輔以圖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進行,一般采取集體作答(together)或雙人一組作答(in pairs)。習題的處理連同答案一起設計上,使用微機幻燈片放映,答案單擊顯示,逐個進行。
在教授單詞時,我把單詞用微機幻燈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個單詞跟著相關解釋,然后打開錄音機放音跟讀幾遍。記住之后,再輔以單句翻譯,加強鞏固,這樣新單詞便在語音、語調、拼寫、釋義、運用等幾個方面得到加強,想記不住都困難。
在鞏固了新課、熟悉了單詞之后,就要對新課加以處理了,這時現代技術更顯出了它的無窮魅力,你可以用簡明的圖片(或從剪輯庫中提取或手工制作)將課文的大體概況作一圖標式的解釋,輔助學生的課堂學習,并且可以在聽課文錄音的同時,將課文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聽錄音的同時,思考問題。問題的設計盡量貼近課文的內容,同時可以起到訓練學生聽力和對課文理解力的雙重目的。此外,我們還有大量的媒體軟件可以利用,學校音像閱覽室里有各種各樣的有關課文的磁盤和軟件,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組片插件,鏈接控制播放,真的是方便極了。剩下的習題處理更是靈活自如,從題型設計花樣上,想達到的目的上你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顯示,尤其是各種教學軟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能將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再者,我校國際互聯網的開通,極大地將思維引入了一個更廣泛的領域,將現代教學技術的概念進一步擴大至整個互聯網這一龐大載體,使得我們能夠做到隨時從網上截取及時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學和研究,從而更大范圍地開拓了我們的視野,這是以往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我就曾利用網上信息上了一節較成功的英語自主選修課,我把從網上捕獲的關于圣誕節的故事,賀卡及插圖和幾首圣誕詩歌搜集整理在一起,加上課上我的解說和介紹,在圣誕節到來的時候,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選修課。
關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我們只是才剛剛開始,就已經顯示出了它的極大的與從不同的優越性,隨著它的深入和加強,它的更大更優越的作用必將得到更淋漓盡致的開發,這對于素質教育的推行,學生及教師負擔過重問題的解決,誰說不是一項有著重要意義的大事呢?
[內容摘要] 本文以我校師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素質教育為背景,通過典型范例,闡述了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說明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 作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現代教育技術的逐步普及與發展,為學科教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了教與學信息的傳輸過程,改變了應試教育的傳統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進了素質教育觀念的確立;它豐富的教育資源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間;它的形象化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現代教育技術創設一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往往起源于靈感及大膽猜想。他們經過細心觀察、分析,反復實驗、論證,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終于獲得成功。素質好的學生,他們的思維也是發散型的,頭腦中經常靈感萌生。比如,他們在學習圓錐曲線時,經常遇到動弦的中點軌跡問題,難免會萌發出這樣的問題:如果軌跡上的點不是弦的中點,而是弦上的一定比分點,結果又是如何?大家知道,方程與曲線是從"數"與"形"兩個側面對同一軌跡問題展開研究的。上述問題,從"數"的方面進行推理、運算,學生難以求出方程,即使求出來了,由復雜的方程也無法判斷軌跡的圖形。現代教育技術幫助學生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借助了《幾何畫板》,在"形"的方面下功夫,終于成功地作出了動弦的定比分點軌跡。通過鼠標的拖動,可以方便地改變這個定比,津津有味地觀察各種不同情況下,軌跡所形成的曲線圖形。他們做的是以前不可能進行的數學實驗,得到的是書上找不到的有趣結論。
利用《幾何畫板》,學生很容易作出極坐標方程ρ=asin(nQ)的圖象--多葉玫瑰線。這個圖象,用原始的描點法是難以作出的。在欣賞玫瑰線的"花瓣",隨著n的變化而變化之后,學生產生了疑問:(1)為什么曲線總是花瓣形的?(2)"花"的瓣數與n的關系如何?疑問激起了思維的火花,他們從"數"的方面去研究,促進了自己智力因素的發展。
現代教學技術創設了開放、合作、和諧的課堂教育模式,適應了現代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多媒體的介入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封閉模式。外語組為了使學生學好有關天氣的詞匯及日常交際用語,組織學生參與拍攝有關天氣的日常對話錄象帶,并通過剪輯、加工,制成課件,讓學生也上屏幕當當"小老師"。為讓學生學習有關形容天氣的副詞用法時,在課件中設計了下雨、刮風、打雷等有聲有色的動畫,形象而直觀地給學生一個印象:副詞與圖象所展現的動作有著密切的關系。為讓學生學好"現在進行時態",充分利用多媒體把形、聲、色等各種信息作用于學生感官,創設出一種溫馨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能力,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聽、說、讀、寫",寓教于樂,徹底改變了以前那種"一言堂、滿堂灌"的格局。
現代教學技術為情感的激發與思維的開拓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問題情境,它不僅可以使思維與情感的發展得到同步進行,而且可以使思維與情感活動圖示化、簡明化和流程化,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和諧發展。
《黃山記》是篇游記文章,作者徐遲以熱情奔放、酣暢淋漓的文筆敘述了雄放的黃山瑰麗奇特的景色。為了使學生學好這篇課文,體會作者獨出機杼的謀篇布局,教師從網上下載了有關黃山的精美圖片,根據課文的內容將所搜集的資料分成簡介、勝景、思考和小結四部份。其中簡介部分包括作者介紹、黃山的命名及形成,勝景部分則分為日出、佛光、云海、奇松、異石、林蔭道等幾類。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文的相應內容,結合學生思維的發展,點擊對應的按鈕,將輔以文字的精美圖片在屏幕上展現,讓學生有親臨黃山之感,使他們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得到和諧發展。現代教學媒體的介入,使教學過程得到了優化。學生從感官上具體地感受到黃山的獨特之美,激發了他們對新時代、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生在周記上感慨地寫著:"那溫泉、奇松、云海……都在向我招手,要我進去。閉上眼,我仿佛呼吸到了黃山清新的空氣。張開雙臂,我仿佛擁起了所有美麗。黃山的一切,我感覺到了!我能摸到了!黃山已植入我的心中!"
現代教學技術的虛擬仿真效果使學生如臨其境,使不可能進行的實驗在屏幕上展現,化微觀為直觀,化想象為直覺,化抽象為具體。
"質子的發現"、"重核的裂變"、"原子核式結構的發現"等都是屬于微觀領域的知識,相關實驗都無法在中學物理實驗室里完成,傳統的教學只能靠掛圖"空對空"地進行,學生難以理解。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生動地展示了盧瑟福發現原子的實驗,演示了鈾核裂變、鏈式反應等過程,清晰地分析了核反應堆及核電站的工作原理。這樣,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了他們的熱情與興趣;另一方面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分析實驗現象,模擬科學家們通過"大量實驗-理論論證-獲得成功"的發現新物理微粒及物理規律的過程,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透鏡成像是幾何光學的重點和難點,其實驗必須在暗室中進行,而且物體每改變一個位置必須在透鏡的另一側重新調整光屏的位置,直到找出清晰的像為止。利用《幾何畫板》制作的課件彌補了實驗的這一缺陷,它把實驗呈現在屏幕上,十分方便地進行動態操作,最后得出透鏡成像的規律,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降低了教與學難度。
現代教學技術實現了數與形的有機結合,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真切地展示了點、線、面、圖形、圖象的變化過程,使數學恢復了"動態"的本來面目。
以高中數學中的"函數的圖象"為例,按傳統的教學法,老師難以把變化中的圖象畫準,更無法在黑板上演示出其動態變化過程。圖象如何因參數A、ω、φ的變化而變化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此,我們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了一個多功能的課件,使它具有三大功能:(1)五點法作圖;(2)圖象變換;(3)圖象的左右擴展延伸。課件適用于課
本中相關章節所有例題及習題的輔助教學,既貼近于教學實際,方便于老師授課,學生練習,又具備靈活性大、應變力強、生動直觀、操作簡便等特點。課件直接展示了曲線的變換過程,把變換中的每一個圖象清晰、準確無誤地呈現在屏幕上,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圖象生動、形象地動畫、平移、伸縮、擴展,強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極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課件操作簡易,便于學生參與。 靈活多樣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 課件中數與形的有機結合、數與形的相互印證,有利于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同步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使音樂欣賞課能真正具備"欣賞"功能。
多媒體課件《管弦樂曲》方便地幫助學生認識管弦樂隊中四個固定編制的樂器組和"特色樂器組"中各項樂器的性能和音色特點。在主界面中設置"體裁介紹"、"樂器介紹"、"作品簡介"、"思考與練習"等四個按鈕。任意點擊其中按鈕,就可進入某一次界面。如:點擊"樂器介紹"這一按鈕,次界面中出現"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特色樂器"等五個按鈕,再選擇按鈕點擊,可在出現的新界面中進行欣賞。
學生對"貝多芬"可謂知其名而少聞其"聲",課件《交響曲》通過由卡拉揚指揮的"第五交響曲(命運)"和"第九交響曲(英雄)"音像資料的欣賞,使學生感受到交響曲博大精深的感染力和貝多芬不朽的音樂風姿。
在設計方面,著意使課件具備有師生雙邊互動的功能。如在《交響曲》這一課件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欣賞過程中,設計了由學生操作的按鈕,用以選擇第四樂章代表性音樂主題的合唱音像或樂隊演奏音像,并可讓學生反復跟隨演唱。
音樂組收集了大量京劇、越劇、黃梅戲等知名劇種的名段音像資料,制作成課件《戲曲與曲藝音樂》,通過音樂欣賞,使學生感受到我國戲曲音樂的藝術神韻和動人風采。此外,通過多媒體播放音像的便利,把地方戲劇也請進教室,組織了泉州地方劇種"高甲戲"代表性劇目音像資料片段的欣賞,增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
現代教育技術使宏觀現象的教學具體化。
以教師制作的課件《地球的自轉》為例,課件運用GIF動態圖像結合Authorware 5.0軟件的移動圖標制作三維動畫,把地球繞軸自轉同時繞日公轉的宏觀運動情景展示在學生面前。課件編輯了地球自轉的有關AVI影像動畫,生動直觀地解釋了自轉方向、自轉周期、晝夜更替、地球形狀等宏觀現象。動態的圖象與畫面,讓學生容易區別自轉周期的恒星日和太陽日,分析晨昏線和晝夜半球產生的原因,懂得不同經度的地區為什么地方時不同的道理,真正理解物體水平運動產生偏向、地球兩極稍扁及赤道略鼓都是由于地球自轉的緣故。
翻滾式的菜單:自轉方向、自轉周期、晝夜更替、地方時差、地轉偏向、地球形狀及退出等的設計,不但使本課教學內容的結構系列化、程序化,而且方便于學生自學與復習。
課件從不同角度展示地球運動的二維和三維空間模型,把宏觀的現象具體化,抽象的物質直觀化,動態的過程形象化,繁雜的知識系統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參與性,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了化學科的實驗教學。
原電池的原理是電化學的基礎。其反應中所涉及到的電子的得失及移動過程,是悄悄地進行著的,肉眼根本看不見。在化學實驗室中進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電池的實驗,往往由于難以取到純凈的Zn板,結果在Zn板上也會產生少量的氣泡。這就使老師一開始難以向學生解釋這一原理的科學性。解決上述問題的好辦法就是運用多媒體課件。用小圓點虛擬電子,設計動畫,讓Zn板上失去的電子沿著導線移動到Cu板上。兩個小圓點就是兩個虛擬電子,它們一起在Cu板上與H2SO4溶液中的兩個氫離子結合,形成了H2,氣泡就從Cu板上冒出。生動形象的過程,使學生容易明白原電池的原理。接著,學生不難對老師提出的下列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
(1)在上述實驗裝置中設置一個電鍵,當電鍵斷開時,哪一極有氣泡冒出?這時是否有原電池形成?
(2)若把"Zn-Cu"改為"Fe-C"或"C-C",能否形成原電池?
最后師生共同分析,發現化學實驗室中進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電池的實驗,在Zn板上也會產生少量的氣泡,是由于帶有微量雜質的Zn板上,隱藏著無數個微小的原電池的緣故。
現代教育技術使歷史鏡頭在學生面前重現,使學生品味到歷史的真實感,發揮了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
上《三國鼎立》,插入"火燒赤壁"電視片段,屏幕上"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深化了學生對重要歷史人物性格的了解。把"暗淡了的刀光劍影" 重現在學生面前,讓"遠去了的鼓角爭鳴"在學生耳邊回蕩,烘托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收集珍貴的歷史圖像與影像資料,結合課本內容,整合成系列教學組件,上《世界現代史》,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代替了以前"紙上談兵"、索然無味的歷史教學。
上《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欣賞民歌《南泥灣》及影視畫面,展示 "大生產運動"的場面,陶冶了學生熱愛黨、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操; 重現"百團大戰"的歷史場面,讓學生感受到中國人民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堅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信念。
隨著計算機、網絡、信息等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走進了課堂,走進了中學生物教學領域。這些技術與教育理論的有機融合便形成了教育技術,它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自主性,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是新課程改革所要推進的重要內容。下面將從不同的方面,談談現代教育技術在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1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形象地演示生物教學內容。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許多知識的傳授必須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教學實踐中,不少學生由于對自然界的生命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而難以開展抽象思維活動。教師可利用因特網等渠道收集大量的生物課程資源,將其用多媒體組合,以便根據教學需要及時地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
1.1客觀地演示錯綜復雜的生物構造
“形態與結構”是生物新課程中份量很重的內容。常規教學主要用掛圖、模型進行演示,這些常規教具雖有很多優點,但也有不少缺點,例如掛圖只能從一個平面反映結構狀況,模型難以看清楚細微結構等。許多教育技術軟件能為生物教學提供三維圖像,因此教師便能用立體圖來表示生物體的外形及內部構造。如:細胞結構軟件既能演示靜態結構圖,觀察動植物細胞的構造,又可以使細胞在三維空間上作任意方向和角度的翻轉,觀察不同部位細胞器的空間關系,還可以配上文字解釋和有關的聲音。另外,有些軟件還可以通過器官組裝動畫、顯微遞進動畫等多種形式來表示生物的結構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2形象地演示變化多端的生命現象
“生命活動的基礎與變化規律”是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一般用語言文字描述、講解,教學效果不很理想。若教師以傳統技術手段,比如:幻燈投影,特別是抽動片、干擾片等方法來解決這一難題,都會因科學性欠佳、操作麻煩等原因而難以推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演示能夠清晰地展現過程動畫,能夠準確地反映生命活動的過程和規律,因而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學生難以通過語言的描述來理解,通過氨基酸縮合過程的動態演示,加速了學生的理解進程。再如:光合作用的過程,既使通過靜態的圖示學生也無法完全理解,而利用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循環過程動畫軟件,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深了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另外,在學生的觀察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暫停等按鈕,通過鼠標控制演示過程、局部放大圖和定格圖,這既有利于教師的講解和提問,又有利于學生的觀察和思考。
1.3生動地演示豐富多彩的生物類群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中學生物新課程中的又一重要內容。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往往因為對多種生物缺乏了解而覺得枯燥乏味,難以接受。CD-ROM光盤有著巨大的存儲量,一張“動物百科全書”的光盤中就有幾千種動物的資料,使用時只要移動鼠標,幾秒鐘內即可找到所需的資料,動物外部形態圖、生活環境圖、食性、叫聲、行為及地理分布等,都將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因而效果很好。對于一些光盤上沒有的資料,網絡可以成為有力的“搜索引擎”。
2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有效地創設生物教學情境
課堂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活動富有成效、必不可少的條件,它對學生的情感、意志、動機、興趣等都有直接的影響。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用多種教育技術,能較好地創設多種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計算機將聲像設備綜合起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強化學生的感知。例如:利用光盤介紹“瀕危動物”,它能夠使你看到逼真的畫面,聽到不同動物的叫聲及自然聲響,從而使你置身于自然環境之中。再如“血液循環”的教學軟件,它能使人“進入”血管之中,象血細胞一樣在血管和心臟內運行。以上這種新奇、真實的教學情境的渲染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網絡課件或PowerPoint等教育技術手段可以輕松的實現教與學的交互性,教師在講授知識或反饋信息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出疑問或展示習題,學生通過分析思考后給予反饋響應,計算機將及時給予評價,并輸出正確的信號予以強化。在上述過程中,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較好地創設了問題的情境,展示了學生積極思考的情景以及成功后的喜悅情境。
3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地構建生物新課程的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整體,它主要由教師、學生和媒體三要素構成。教學結構的合理性是指課堂教學諸要素在時間、空間排列組合上的合理性,既包括教學目標、學科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的合理性,也包括教學組織形式、層次過程和關系的合理性。研究新課程的教學結構,其目的在于尋找系統內部各因素、各活動、各階段的最佳聯系,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益。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教學領域中的使用主要是對教學的某個環節,如講解、演示、模擬、復習、練習、測試等發揮作用。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應把它看成為只是一種教學手段,事實上它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綜合。當它介人、參與課堂教學時,必然引起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一系列的變化,形成新的教學結構和模式。新課程中多媒體生物教學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3.1視聽與啟發講解相結合
這種多媒體教學方式的特點是為學生的學習,特別是教材的重點、難點的學習提供生動的素材,并通過必要的語言,引導問題,開啟思路,使學生在課堂上同時接受圖像、文字、音響、語言等多種信息,大腦的左、右兩半同時活躍,學習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克服思維障礙、疲勞被動等問題。
3.2視聽與探究討論相結合
這種教學方式依據發現法的原理,按照“提出問題一提供途徑一探索討論一得出結論”等步驟完成教學任務。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多媒體技術既可以創設探究的情境,為學生的探索提供途徑和素材,也 可以用于問題的提出和結論的形成。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思維活躍,按照多媒體提供的途徑和材料,努力尋求、探究知識的答案。
3.3練習與反饋相結合
這種教學方式主要利用了多媒體技術的交互性,按照“提問一回答一反饋”的過程,實行人機對話,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方式的特點是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促進學生的思維,并且學生能根據多媒體的反饋,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以上所列舉的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方式,協調運用了講解、談話、演示、發現和練習等方法,保證了與教學內容的高度統一,并且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合理安排了師生活動,因此教學結構更加合理,教學過程得到優化,課堂教學的整體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4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生物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主要有理論知識發現、實驗探究等形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是值得教師研究的問題。除了上面提到的多媒體技術可以與學生探究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外,利用計算機網絡也可以有效的開展探究性學習。互聯網的出現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它整合了傳統的各種大眾傳媒,構建出跨地域最廣、信息量最大的全球信息傳播系統,它以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迅速而及時地向學生傳播著各類科學文化知識、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等,其強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幫助學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新課程在能力目標上也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多種媒體搜集生物學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網絡本身具有的信息顯示的多媒體化、信息組織的超文本化、信息傳遞的即時性、信息資源的開放性、人機交互性等特點非常適合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開展探究活動。近年來出現的WebquestLearning(簡稱WL)是一種很受歡迎的網上探究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活動,有以下特點:(1)圍繞一個明確的主題或問題;(2)此類問題可以通過尋求信息而得到解答;(3)答案沒有惟一性。一個典型的WebQuest教學設計包括介紹、任務、資源、過程描述、學習建議、評價和總結7個部分。在這里,資源是指向網上相關站點的鏈接,指出一些可以被學習者完成任務的網址,并且應該在每一鏈接中嵌人對此資源的描述,以便學習者可以在點擊前知道自己將通過點擊獲得什么。具體案例請參見WTI主題探究網站(/wti/example)等網站。此外,網絡上的虛擬實驗室(如:青蛙解剖網上虛擬實驗室://wwwitg.lbl.gov/cgibin/vfrog_script等)和一些探究學習軟件(如:NETLOGO等)也能夠較好的幫助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5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學習自主性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時表現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它一方面表現為獲取外部信息時的自覺性和選擇性,另一方面表現為加工處理信息時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影響學習自主性的主要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以及知識結構、認知結構等方面。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努力增加學生的自主意識,并為學生提供多種性質的活動空間,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發展。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首先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的教學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能夠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因此它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學習。其次,多媒體技術傳授的知識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啟發性,結構嚴謹,環環相連,層層反饋,理淪和實踐互相聯系,新舊知識互相同化。因此,能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從而有效地推動學生的認知內驅力。第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的教學過程設計具有很強的新穎性和教育性,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能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經動手、動口、動腦等過程自主獲取知識。第四,“人機交互”對話能有效地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獨立地、有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綜上所述,利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也是一種獨特的教學過程,更體現了現代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將是中學生物新課程實施中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途徑當然,隨著觀念的發展、知識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的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探索,例如教學軟件的設計和生物新課程教學實際配套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如何恰當使用教育技術的問題;哪些教學內容適合(不適合)利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問題等。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將不斷實踐,以求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教育現代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習作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學生立足于社會,進行人際交流的基石。然而,當前農村的孩子由于受到家庭和社會等條件的制約,他們對社會上的信息掌握不夠,閱讀量欠缺,知識面不廣,學校和家庭兩方的生活單調無味、枯燥重復。所有這些都導致我們的孩子“習作無趣,習作無話”,處于一種“家長逼學,老師要我寫”的消極狀態。面對這些問題,現代教育技術給我們的習作教學帶來了一片光明的春天。本文就個人的工作實踐,談談粗淺的做法。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點,激發并使學生保持興趣
我們通過對農村小學生的習作調研發現:90%的學生由于受閱歷、見識、年齡的限制,在習作時常常無話可說或無法表達,久而久之,他們會對習作產生畏懼心理,進而失去興趣和信心。劉茂森教授在全國教育技術學校“十五”課題開題研討會上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點和情感激勵功能來改變學生的這種狀態,激發他們的習作興趣。在習作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文本、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進行聚合,利用其聲色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特點,突破時空,實施“穿越”,將習作的內容或范例等呈現在學生眼前,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習作訓練時,通過課件突破習作教學的重難點,使習作要求可視化、直觀化、可操作化,從而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他們有話可說,有事可寫,變怕寫為樂寫,以習作為樂事。如指導《介紹家鄉的一種產品》習作時,讓學生帶相機去家鄉特產區,拍攝家鄉特產制作成演示文稿。上課時再讓學生通過圖像把自己的家鄉特產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學生各個十分興奮,紛紛上臺發言。
二、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收錄并再現生活,豐富“話源”
常言道:“生活如泉源,文章則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暢流不停。”農村的孩子們雖然能充分地親近大自然,認識大自然,充分地接觸生活,習作材料隨處可見。但他們“不識金鑲玉”,習作時就無話可說,究其原因,這些孩子80%以上從小就隨祖輩生活,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祖輩只能照顧其起居,無暇顧及他們的學習等。不像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長期照顧并陪伴他們學習和生活,帶他們外出游玩,在玩的過程中,培養他們觀察、說話,不知不覺的就使孩子們豐富并積累了“話源”。這些都是農村的孩子們所不及的。與此同時也造成了他們不留心生活,不注意觀察,事過境遷,對人、事、景的習作只憑模模糊糊的記憶,結果只能是無病呻吟。針對此癥,我們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這個問題,即利用數碼相機、攝像機、手機視頻等高科技技術把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習與休閑,勞動與收獲等等素材進行收錄,在學生習作時再現此情此景。如:慶“六一”聯歡會開完了,要求學生寫一篇習作,可沒想到大多數同學的習作是流水賬,所有的節目都寫了,但沒有一個精彩鏡頭。好在我事先錄制了學生聯歡會的精彩過程,再經過剪輯配上字幕,上課時再現給學生,讓他們不知不覺地再次回到聯歡會現場,聯歡會的開始、經過、結果無一遺漏,場內場外的熱鬧氣氛,精彩的表演,激發學生的習作愿望。當學生要重點敘述某個節目時,將鏡頭定格,便于學生仔細觀察,繼而描繪出逼真的場面。
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豐富生活情感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然而,當前農村孩子對外面世界信息的了解與掌握非常閉塞,除了從電視上了解外,別無渠道;再加之:一是跟隨祖輩生活,他們的思想守舊,即使星期假日也只允許孩子們看看動畫片而已;二是現在學生學習的科目繁多、學業負擔重,疲于應付各種輔導,幾乎沒有時空去感知社會、品味生活、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談何關注外面的世界啊!最終導致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眼前書”,根本激發不了他們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時代性強、更新快的特點,給學生們提供豐富精彩的信息,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厚他們的“話源”,讓他們有話可講,有情可發,寫出發自心底的真實情感。
四、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啟發聯想想象
小學階段,孩子們處于身心和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在學習中好奇好問,敢想敢說,敢做敢當,他們不會“墨守成規”,聯想和想象非常豐富但仍有無限的提升空間。所以,我們可以把孩子們的這個特點作為契機,借助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感知生動活潑的畫面或視頻,刺激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使他們如臨其境,產生優美、激動、振奮、愉快的感受,引發聯想和想象。如習作教學《智牽駱駝》剪紙類想象作文時,我用課件出示《智牽駱駝》的剪紙,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要求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文中的小主人翁為什么會牽著駱駝?駱駝為什么會到外面去?駱駝肯跟著小主人翁回家嗎?結果怎樣?……學生的精彩聯想和想象層出不窮,思想的火花爆發出光芒,充滿童趣的想象作文異彩紛呈。
總之,在習作教學中,只要我們恰到好處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其獨有優勢,就一定能優化農村小學習作教學并提升其質量。
21世紀是高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科技應用與發展言傳身教的一部分。小學自然課內容廣泛,其中,有知識的獲取部分,也有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訓。如何在自然課上有效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達到教學的目的是當前教師們感受最多的地方。運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只是輔助教學。因此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其自覺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積極動手動腦參與實踐是自然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一、多個畫面,激發學習的興趣
孩子們天性好奇,對好玩的、新奇的事物非常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于此,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展示多個有趣的畫面,再配有聲音,音像結合。這不僅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又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變有意學習為無意學習,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如教第五冊《哺乳動物》一課教學時,我利用電腦軟件,向學生展示出許多動物的畫面,有獅子、老虎、貓、牛、羊等多種動物的圖片及哺乳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從生活、實際中去回憶,用找“共同特征”的方法發現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從而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最有吸引力的是“判斷下列動物哪些是哺乳動物”這一練習,當判斷正確時,會有一個小娃娃笑著給你打“√”;如判斷錯誤小娃娃就愁著臉,給你打“×”。此時學生興趣很濃,臉上洋溢著喜悅。
除用生動、有趣的畫面調動情緒外還可以創設情景。如講列:《人的呼吸器官》、《人的消化器官》時,一上課,我便出示了人體器官圖,面對畫面多數同學感到好奇,并觸摸自己身體的相關部位,這樣的開課好比一個引子,迅速地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事物的研究中去,創設了一個學習人體知識的氛圍。
教學中除使用現成的資料外,還可以自己設計制作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軟件,我們用電腦中的powerpint設計制作幻燈片,在畫庫中自行組合,適當配音,也可以設計板書、習題、圖文并茂,給課堂增添一點色彩和童趣。
二、播放資料,擴展知識面
小學自然知識面廣,有深度,作為老師要把握知識的度,既不能危言聳聽,讓孩子們感到有難度,又要確確實實讓大家學有所獲,十二冊《凸透鏡》一課,教學重、難點是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這些都是學生通過實驗自己獲取的知識,凸透鏡的應用方面,學生受生活空間的制約,不甚了解,此時,我播放了錄像資料,對凸透鏡在每種儀器中的位置,功能有了清楚的了解,增加了知識的存儲量。
課堂上時間、空間有限,老師的講解,學生的探究都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個別的,抓緊課堂的有限空間,適當播放一些相關的資料,具有拋磚引到的功效。如第十冊《彈力》一課,教學時,我播放了汽車減振,鼠夾等動畫片,最后又組織大家討論想法。同學們各抒已見發表自己的設想,表示要用彈力的性質自制一件玩具或工具。
播放錄像片斷,只適合一些簡介性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雖不是教學的重點,卻有啟迪思維,開闊視野,進行思想教育的功能。如第十冊《反沖》一課,學生對諸葛亮發明的“火龍出水”,知之甚少,課本中也只是一個簡單的畫面,于是我就從電腦中調查錄像片斷,里面有“火龍的頭、身、尾、噴火”的過程,火龍應用的地點,在接近目標時又是如何吐火的,以及它的攻擊性,當看到這時,孩子們對古人的聰明才智更為欽佩,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最后又通過介紹我國火箭的發展及發射火箭時的壯觀場面,大家頓時對祖國的日益強大而驕傲,此時老師再結合實際鼓勵大家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顯然會有事半功倍的收效。
各門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自然知識豐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既能吸引孩子,幫助學習,又能省時、省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它具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點。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能代替自然課中的實驗探究、觀察、推理、討論,它只是一個教學的輔助手段,我們在設計教學時還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實踐中學習新知,從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確立現代教育技術理念,建立新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
徐禮湘 于 2002-3-30 9:00:22上載(此信息被閱讀 354人次)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新型學科,是當前我國在基礎教育領域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理論基礎。尤其在步入信息時代的今天,它對于打破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裹足不前的局面,建立新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隨著各種教學軟件、硬件技術、教學理論及系統方法的發展與交叉,我們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界定越來越清晰。人們普遍認為,它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這就是十分清楚地確認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不難看出,我們強調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模式、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的優化組合的綜合研究。
實踐證明,以多媒體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生著如下的顯著變化:
1、學目標的調整與變化。小學語文各年級教學目標在強調“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具有高度創造性、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和信息獲取、分析與處理能力的新型個性化人才,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角色的變化。其一,我們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由原來的直接教學轉變為間接教學;其二,在師生直接交互的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講授者、傳授者,變成了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