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旅游經濟論文

旅游經濟論文

時間:2022-04-01 05:35: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旅游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旅游經濟論文

旅游經濟論文:揚人文資源優勢做旅游經濟文章

我鎮南接姜堰城郊,北連古鎮溱潼,是泰州、姜堰到溱湖風景區的必經之地。這里是世界珍稀保護動物麋鹿的故鄉和最后的野生消失點,有建于唐代的太平橋和被列入航空標志的參天銀杏,又是清代“一門五都督、三科兩狀元”名噪一時的劉氏狀元的誕生地。為此,我們把發展思路定格為水鄉生態旅游鎮,從放大人文優勢效應角度出發,圍繞“狀元”品牌,“麋鹿”金牌做好開發文章,讓人文資源這種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和對外招商資本。一、多渠道挖掘,突出體現一個“全”字

由明到清,橋頭的豪門旺族—劉氏家族先后有數十人中為舉人、進士,5人官任都督,2人為武狀元,高官、名流煊赫鄉里五百年之久。特別是同胞弟兄同為武狀元在中國科舉史上實為罕見,堪稱絕代雙驕。因此,有詩贊譽“一門五都督、三科兩狀元”、“青黎高照無雙閣,皇榜連標第一家”。由此可見,研究劉家的興衰沉落,開發劉家的人文資源有著極高的史學價值和前景看好的旅游經濟價值。基于這一指導思想,前幾年,我們已經會同市政協文史工委一道對劉狀元有關史料進行了搜集整理。在此基礎上,市文史委還編印了《劉氏兄弟狀元世家》、《劉狀元捉拿掃帚星》等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梳理,有關劉氏狀元的人文資源有以下三個方面:①目前可以開發的景點主要14處,它們分別是狀元衣胞住址、養馬廳、栓馬屋、土地廟、狀元府址、廒屋垛(屯糧處)、溜馬場、武書房、關帝廟、馬路、紅牌溝、黑牌溝、劉家洼飲馬池、狀元墓地;②現存的遺址文物有狀元府遺址、狀元盔甲、弓箭袋、大刀、練功石、石鼓、栓馬石、紅木床(狀元床)、誥封圣旨五件、劉氏家族(族譜)、《劉狀元捉拿掃帚星》唱本、府址水井2口(其中一淡一咸);③流傳的軼事傳聞有:劉狀元捉拿掃帚星、劉國慶御前殿試、劉公府異母神童、高員外愛才提親、刀挑碌碡、劉氏與丁楚玉、土地神跪拜、劉狀元改道、關帝廟征前許愿、寶燭、住客棧拿妖捉怪、選葬地、劉國慶病逝。下一步,我們還從保護和利用現有的人文資源角度出發,進一步加強對人文資源工作的領導,成立鎮人文資源工作領導小組,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下設人文資源工作辦公室,明確專人具體負責人文資源的搜集、開發和保護工作,盡可能地搜集更多、更全、更詳實的歷史資料。確保人文資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合理的開發利用。

二、高起點規劃,突出體現一個“武”字

劉氏狀元因武聞名,以武著稱,在民聞特別是在東南沿海一帶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至今仍有不少老百姓對傳說《劉狀元捉拿掃帚星》樂不津道,因此,這為我們打造狀元品牌,叫響狀元品種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市場基礎。為了更好地開發資源,我們將聘請相關專家擔任旅游產業開發顧問,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由專業院校按照高起點規劃,分年度實施的原則,對恢復狀元府原貌進行修編規劃。整個修編規劃,在以明清史料為依據,以英武、勇猛為魂,力求再現昔日劉氏家族的輝煌的基礎上,與產品開發延伸結合。一是與武警或體協聯合創辦形式獨有的武校,進一步拉長產品開發產業鏈,不僅有利于推動旅游業的健康發展,而且為社會培養輸送更多的實用型人才。二是把旅游與實用有機結合起來,積極策應風景區的開發,主動與溱湖大道溝通連接,在狀元府東側、溱湖大道西側興建一個休閑健身俱樂部,其中分設狀元射擊場、狀元健身房、狀元溜冰場,進一步做大狀元品牌。三是與發展經濟開發旅游產品結合起來。一方面把現有的狀元茶項目做大,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力求利用旅游推動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圍繞狀元的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性,有目的地開工狀元酒、狀元鴨、狀元服飾、狀元兵器等相關的旅游產品,把武狀元精神發揚光大。

三、市場化運作,突出體現一個“活”字

開發狀元府,做大狀元品牌,需要一大筆資金投入,鑒于橋頭實際,僅僅依靠自身財力十分困難,因此,我們將采取多條腿走路的辦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一是在景點開發上。一方面,對現有的人文資源進行保護,把現存的劉狀元遺物與當地農戶簽訂保護協議,同時加強對民用建筑的控制,減少日后規劃建設時拆遷難度和費用。另一方面,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分步實施14個景點。二是在資金籌措上。我們采取兩手抓的辦法,一方面積極申報重點三產發展項目,爭取上級的支持和扶持,同時爭取專項資金貸款。另一方面,積極走以資源招商的路子,形式上允許獨資、合資、參股或者出讓項目經營權;方法上靈活多樣,可以整體承包經營也可分項承包經營,或者先運作后規范;條件上不受限制,只要有投入都可以協商合作。三是在市場炒作上。要想做響旅游品牌,必須加強對外的宣傳推介。為此,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做好推介文章。即加強與旅游公司的聯手合作,主動與相關著名旅游公司接軌,請他們出面幫助宣傳推介自己的旅游項目,借他們的優勢,克服自己先天不足的困難。加強與藝術影視界和企業界的聯手合作,以狀元史料為題材,創作狀元題材的影視作品,通過大眾傳媒提高狀元知名度,擴大狀元對外影響,增加狀元品牌叫座率。加強與武術界的聯手合作,力爭把狀元武校辦成武術人才培訓基地,積極創造條件,舉辦定期武術或中華武術研討聯誼會,走借力造勢,借梯登樓的路子,全方位擴大對外影響。四是在利益分享上。總的原則是讓投資者受益,根據投資額的構成比例大小和資金渠道,確定利益分享辦法,可以按股分紅,也可以一次性出讓經營權,還可以買斷經營。其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推介門檻,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個人參與加盟開發狀元旅游項目,為致富的方百姓大開方便之門。

以上僅僅是我鎮開發狀元府的初步設想,還有許多不成熟之處有代進一步完善,但是開發狀元府勢在必行。今后我們將圍繞發展思路,強力推進,強勢打造狀元品牌,積極走資源產業招商路子,為發展地方經濟拓寬思路,拓 展平臺創造條件。

旅游經濟論文:經濟轉型期鄉鎮旅游發展問題

1河北省環京津農村游發展的戰略意義及發展現狀和前景

1.1發展河北省環京津農村旅游的戰略意義因河北省環京津帶地區承擔著為京津地區阻擋風沙、凈化水質和供給水源的任務,當地的工農業生產和資源開發受到限制,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個環京、津100km的貧困帶。在不改變當地繼續作為京津生態保護屏障的前提下,逐步轉變當前傳統單一的種植業開發模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開發高附加值的新型農業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當地經濟成為迫在眉睫的戰略任務。國內外諸多實踐證明,農村旅游則是當前農村經濟中最具附加值的產業之一。河北省大力發展環京津帶農村旅游能夠充分挖掘當地農業資源的價值和作用,把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和其獨特的民俗文化以及區位優勢等無形資產轉化為合理的經濟收入,并產生立體式的乘數聯動效應:可以使環京津貧困帶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在不離鄉土的情況下就業;可以使當地特色農產品減少流通環節而直接面向都市消費者;可以推進當地包括旅游、飲食、住宿、購物第三產業發展;可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加速當地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因此,順應經濟轉型的時展潮流,通過政府規劃和扶持,運用現代手段和技術,大力發展環京津帶農村旅游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2河北省環京津農村旅游現狀及發展前景經濟發展規律和發達國家實踐經驗表明,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旅游業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201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而一項最新的假日監測數據也表明,70%城鎮居民選擇鄉村作為出游目的地,尤其是在當前房、車發展受限,股市不景氣的情況下,農村旅游日益成為都市居民休閑消費的重要選擇。河北省農村旅游也因而得到飛速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河北省開展鄉村旅游的鄉鎮達300多個,1400多個村落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就業30余萬人,年接待人數4000萬人次,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1]。在河北省農村旅游市場中,據京津兩小時車程的包括廊坊、保定、張家口等7個市所轄的57個縣(市)的河北環京津帶農村旅游具有具有區位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統計數據顯示,北京2011年人均GDP達到1.2447萬美元,天津市達到1.3391萬美元,兩地均接近富裕國家地區水平,擁有較高收入水平的客源市場和效益優勢。環京津帶是河北省旅游資源富集區,有壩緣山地、森林草原、天漠和沙漠草場等特色資源,還有涼爽的避暑氣候、清新的空氣、優質的雪場和良好的溫泉資源等,除此之外有傳承并保存下來的地域鄉土文化,如紅色革命遺跡、歷史文物古跡、農村民俗風情等,為河北省發展環京津鄉村旅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河北省環京津帶農村游發展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2.1經營特色和市場定位存在偏差河北省環京津農村游主要面向京津的現代都市人群,提供都市人休閑、度假。農村旅游的特色就在“農家”和“休閑”。但現實中,眾多行為卻體現了其在定位上的明顯偏差。往往“農味不濃”,一些農村旅游項目盲目追求城市化、現代化,模仿城市餐廳或娛樂城的經營內容和經營方式,淡化了農村游的特點。片面強調規模而忽視自身經營特色,將京津大都市游客重新置身于喧囂的都市環境,無法滿足京津都市游客對農村旅游越來越高的品牌化、多樣化、內涵化、人性化消費需求。

2.2經營產品同質化嚴重河北省環京津農村旅游缺乏河北省鄉土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的支撐,產品同質化嚴重,特色品牌項目較少,沒有與京津形成錯位發展。從功能上講,主要以觀光、餐飲、住宿為主;從類型上看只是局限于爬山、打牌、釣魚、按摩、溫泉、滑雪等單調的娛樂項目;鄉村文化展示方面也只是對常見的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器具進行展示,沒有體驗性旅游內容。缺乏農家旅游的獨特魅力特色,旅游開發項目低檔次、重復性,同質化現象嚴重。依靠“低質低價”路線、小規模經營,同時受到京津競爭性壓抑和區域性屏蔽。京津本地農村游由于同城效應和交通優勢以及較為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務,使之在類似旅游項目的選擇中成為京津游客的首選市場。最終使得同類產品競爭中京津地區對河北省農村游產生了一定的替代效應,對其發展構成了較大的生存壓力。

2.3大旅游理念缺乏河北省環京津帶包括環京津57個旅游重點縣(市)。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管理各自為政及知識結構、經營管理能力、傳統小農意識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部分農村旅游景點孤立發展,整合意識、品牌意識淡漠,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不注重對文化內涵的挖掘,品牌形象不突出,資源與資金沒有在有限的范圍內形成合力,總體上尚未形成河北省農村旅游自身的產品特色,建成的精品較少,產品品質不高、特色不突出、規模體量小、建設水平低、功能設施差等問題普遍存在,致使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2.4基礎與服務設施及旅游環境建設薄弱河北省環京津地區與京津優越的交通條件相比,存在路面窄、彎道多、路況差、易堵車等問題,公共交通不發達,缺少集約化的旅游集散及咨詢中心,旅游公路沿途的休閑服務設施配套不足,目前遠沒有達到旅游交通的“舒適、快速、順暢”的要求。河北環京津地區農村游接待村鎮的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薄弱,如電力供應的緊張、自來水供應的不足以及垃圾及時清理的困難等,其規模難以擴大到游客需求的水平。河北環京津的一些縣城和旅游景區“臟、亂、差”的面貌也急需進一步改觀。環境脆弱、生態承載力有限,也是河北省環京津農村旅游所在地的共同特點。

2.5組織管理水平不高河北環京津帶農村游具有明顯的家庭管理的特點。一些農村游開業、停業還很隨意,經營的隨意性和招待客人的不周直接影響了人們農村游休閑的層次和情趣。由于缺乏權威、統一的協調管理機構,部分農村旅游開發管理較為混亂,小范圍內 產業要素重復配置,創新項目少,形成了市場開發重復、產品單一的現象,在游客數量增長有限的情況下,造成導致拉客、搶客、宰客現象的發生,惡化了行業競爭環境。經營戶在經營管理上缺乏管理方面的技能,由于農村生活狀況相對封閉、經濟落后,很難吸引外地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整體發展。

2.6營銷手段和品牌建設落后旅游營銷渠道在旅游市場開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河北省環京津帶農村旅游景區無論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門主導的營銷,還是農戶主導的營銷,一般都過于迷信“回頭客”和口碑宣傳,仍存在著“先等當地旅游發展起來,再拿錢來宣傳促銷旅游”的落后觀念。所采用的促銷方式大多為廣告、人員推銷等,而且力度不大,有少數經營者在互聯網上設立了宣傳網頁,取得了一定的營銷效果,但由于網頁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功能簡單等原因,還無法對鄉村旅游形成強有力的支撐。目前,河北省環京津帶農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及推廣不足,大部分農業旅游景區(點)普遍知名度不高,缺少品牌營銷意識,從而使得河北省環京津帶農村旅游產業缺乏應有的競爭優勢。

3經濟轉型時期河北省環京津農村旅游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變觀光型、同質化產品為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河北省環京津帶農村旅游面對的主要是京津市場,在旅游資源上京津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應強化與京津休閑旅游同源異質的互補功能。同質化的資源需要差異化的產品,類同化的市場需要錯位化的經營。既要積極與京津進行實質性合作,整體策劃,互利共贏,更要在環京津農村旅游精品的設置上揚長避短,打造產品的差異性和互補性,開發培育能夠代表河北農村旅游形象的標志性產品。充分發揮環京津農村地域內藍(海濱海島)、綠(自然生態)、紅(革命圣地)、白(冰雪)、黃(皇家文化)5大特色農村旅游優勢資源,聯合打造海洋、避暑、草原、溫泉、冰雪、運動、皇家、狩獵8個旅游特色資源,這些資源就是河北面對京津的差異化資源,實現和京津的錯位發展,塑造獨特的競爭力。另外河北省環京津帶各縣市,還應當結合當地區位和資源,積極培育新型業態,開發不同消費時段和不同消費內容的農村旅游系列產品,推動其旅游產品轉型升級。根據距京津地理位置距京津地理位置和雙休日、“黃金周”、寒暑假、帶薪假期等不同時段設計開發農村度假旅游產品[2]。例如在京津冀城鄉結合部可以建設商務會議型農村旅游區,也可以根據地位優勢大力發展會展旅游。在京津城市近郊,建設休閑娛樂型農村旅游,在保持現有的棋牌、歌舞、體育、垂釣等常規休閑娛樂活的基礎上,拓展以河北鄉村特有的民俗文化、農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休閑型旅游;開發各類型主題農業游樂園,設計供游客參觀游覽、進行參與性活動的游樂型旅游,改變目前旅游產品以靜態觀賞田園風光為主,設置情境讓旅游者感受農家人和農家生產、生活的樂趣,獲得全新的農村旅游體驗;豐富以當地農村綠色、特色食品為主的特色農產和風味小吃等美食品嘗旅游活動;開展農業文化考察、特色農業考察、農業技術培訓農業知識學習等農村研修性旅游活動;借鑒海南、云南發展經驗,加快環京津帶農村養老旅游項目開發,促進當前的“銀發旅游”向養老休閑型轉型升級[3]。

3.2變門票經濟為綜合經濟全面提升目前河北環京津農村旅游總體上處于觀光型階段,以門票經濟為主,旅游景點和旅游產品的層次、檔次還不夠高,旅游產品單一,缺乏整合聯動,遠不能提供吃、住、行和游、購、娛等一站式的體驗。應該圍繞京津游客高層次、多元化農村旅游消費需求,充分發揮旅游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的作用,系統謀劃大旅游產業發展,把農村旅游與生態農業、度假、娛樂、商務等活動結合起來,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不斷放大旅游產業的規模效應和輻射效應,積極開發旅游衍生產品和服務,提高附加值。尋找當地農村土特產品、飲食、文化新的增長點,把音樂、影視動漫、重大體育賽事等都可以作為旅游產業經濟增長點。易縣清西陵搖滾音樂節、張北草原音樂節、河北動漫節等都是將文化產業與旅游緊密結合獲取社會和經濟效益的范例。另外,也可以開發和利用河北環京津帶特有的區位優勢和山水資源,引進或合作承辦大型會展活動,以會展經濟帶動旅游消費功能的提升,逐步實現農村旅游產業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變。

3.3變初級的粗放服務為現代化標準化服務河北省環京津農村游的服務要有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做到讓游客吃得開心、住得舒適、游得便捷。為此應盡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改善交通道路基礎設施,提升旅游咨詢服務,建立旅游標識系統,加強旅游安全救援等設施;進一步推進農村旅游標準化建設,推行GB/T19000質量管理認證體系。在景區的環境保護和管理方面,推廣GB/T24000環境管理認證標準。建立涵蓋酒店、餐飲、娛樂、交通、旅行服務等完善的服務標準化體系,切實提高農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構建環京津帶農村旅游誠信體系,建立和實施旅游企業的誠信評價制度,利用媒體和群眾監督,規范農村旅游經營企業和從業人員的經營行為;建立有效市場監督制度,嚴格落實環京津旅游市場監督的屬地管理原則。對非法經營、非法旅游小廣告、社會旅館非法攬客和購物商店的欺客宰客行以及游區內各類餐飲和紀念品質量問題等,屬地的農村旅游管理部門應會同公安、工商、質量監督、衛生管理等相關部門進行有效治理,完善旅游市場秩序。

3.4 變單一的景區發展為拉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模式河北省環京津帶的57個市縣區要積極開展跨地域、跨行業、跨景區的合作,謀求市場合力,做大做強河北農村旅游的品牌。切實發揮河北省政府在培育市場主體、規范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環境和整體宣傳促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應進一步發展創新鄉村旅游景區的管理體制,加快市場化運營步伐,有效整合環京津區域的旅游資源,實現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促銷和統一保護,避免區域內低端無序的不良惡性競爭。努力形成河北省區域內資源共享、產品互補、配置合理、區域分工明確的局面,進一步實現河北環京津農村旅游的“無障礙”化,提高旅游產品的整體競爭力,發展大旅游,進而帶動河北省局部經濟的發展。

3.5變傳統單一的營銷宣傳模式為現代化營銷手段進一步整合現有的各種傳播渠道,開展多種多樣的營銷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進行廣告或形象片的宣傳,以舉辦重大文化節慶活動為載體,借助舉辦各種農村旅游推介會、交易會、農產品博覽和展銷會等[4],重點宣傳河北省農村旅游的突出特色,打造整體品牌形象。加快建設旅游電子商務網絡,建立以“數字旅游”為平臺的宣傳促銷和日常管理系統。提高農村游經營者的網絡營銷水平,通過網絡宣傳,推動旅游產品網上銷售。建立農村旅游電子商務環境,實現網上結算。依靠專業網絡公司技術支持,依托行業協會規范管理,形成政府倡導和組織,企業參與,銀行介入,以網絡公司為構架,由行業協會來推動的現代的旅游信息化組織模式。

3.6變開發掠奪式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方式逐步轉變環京津帶農村旅游經濟增長方式,重視農村旅游的環境保護,從對農村資源的淺層掠奪性開發轉向資源的深度利用,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強化環京津帶農村的環境保護、資源保護、景觀保護建設,保障和修復農村生態環境的完整性、真實性和穩定性。堅持“保護優先、永續利用”的方針,在科學規劃、有效管理、合理開發、和諧發展的前提下,正確協調環京津農村旅游中游客與自然的關系、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的關系。通過“傳統的資源,現代的市場;傳統的文化,現代的解讀”,為河北省環京津帶農村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5],推動河北省環京津帶新農村建設及和諧發展。

旅游經濟論文:對國內旅游經濟績效研究階段特點的理論

從當前國內對旅游經濟、績效的評價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大都是在引用和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套用了相關的主流的實證模型,定量為輔,定性研究居多。從評價的范圍看大都將注意力放在了宏觀層面的經濟效應上,微觀層面的研究較少,對旅游業自身績效的關注也很少。由于旅游業是一個牽涉面很寬泛,涉及部門諸多的綜合性產業,其中離不開大量數據的支持,而這些數據很難獲得,因此旅游經濟的定量研究很困難。從現有文獻的總結說來,大致按照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內容的不同傾向,本文總結了當前國內旅游經濟和績效評價的研究內容,對國內旅游經濟績效研究階段及其特點進行述評。

一、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在這一階段,國內主要是集中對旅游經濟的定性分析探討,研究的成果很少,缺乏足夠的準確數據,大都是靠研究人員的主觀經驗判斷,所取得的成果也相對缺乏說服力和科學性。

二、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這一階段對該主題的研究步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豐碩,在研究方法上也開始較多的使用定量方法,通過搜集相關的數據,采用數學模型和統計學方法實證分析研究旅游經濟和績效的評價,與簡單的定性研究相比,大大提高了成果的科學性和說服力。保繼剛、楚義芳(1999)是國內第一個全面分析評價旅游經濟這個主題的學者,為該主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參考價值,他們運用相關統計數據對我國國際旅游的創匯效應、收入效應和就業效應及旅游產出乘數進行了初步的估算。陸林(1996)、潘景勝等(1998)都是通過選取國內的某一城市或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運用各種分析方法和相關數據討論了旅游經濟的相關情況,其中陸林使用了季節差異分析、旅游者消費水平比較分析和投入產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黃山的旅游經濟狀況,而潘景勝則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旅游業進行了類別細分,同時運用了專業化指數和結構變化指數研究了上海國際旅游效益問題。李江帆等(2001)認為旅游給予當地的總收入并非總產值,在這一過程中有許多的中間消耗,將此部分消耗扣除后的增加值之和才是國內生產總值。因而旅游總收入并不等同于國內總產值,兩者不具有可比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還從第三產業中與旅游密切關聯的五個部門中,把其增加值按照一定的比例剔除旅游者消費的部分,納入旅游增加值中,并由此得出了旅游消費的剝離系數這一概念。然后運用該系數估算了19個省市的旅游增加數值,定量分析了旅游對GDP的貢獻。之后,又選取了廣東省作為實例,計算其旅游業的中間投入比例、分配比例、就業系數、價格波動指標、中間需求率等。

三、提升階段(2000—現在)

這一時期,學者們的研究也愈加深入,逐步開始使用較為復雜、更加完善的數學模型,并開始對國外的相關成果進行評價,發現其不足,采納其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段時期的關注點在于整體上評價和把握區域旅游業的經濟績效。宋子千等(2000)通過對相關行業的重新劃分,單獨細分出旅游相關行業、基本行業和間接相關行業等,并提出了產業和行業增加值的概念,通過合理構建完備的評價指標來評估旅游業的經濟地位,他認為旅游業產值的增加對GDP產生了積極的貢獻,并可以運用旅游生產總值來評估某地區旅游發展對GDP的貢獻,也可以看出旅游產值的增值拉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薄湘平和薛晶晶(2001)采用經濟效益指標和社會效益指標對中國旅游業績效進行了綜合評價。資源并不是影響旅游業績效的關鍵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旅游資源賦存對旅游業績效的貢獻度更大。張帆等(2003)以秦皇島為實例,深入研究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對經濟的貢獻度,通過使用投入產出模型和TSA的相關研究方法從對經濟總量的貢獻、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和提供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計算當地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魯明勇等(2005)在以旅游基本部門為基礎的前提下,運用投入產出的關聯分析法,結合TSA,合理構建了旅游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的評價指標體系,更全面、系統和科學地展示了旅游業對相關產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游達明和許斐(2003)采用旅游收入、旅游就業人數、旅游投資效果系數、旅游利潤回收率等指標,提出了區域旅游經濟效益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薄湘平和楊帆(2006)從產出角度出發,構建區域旅游業經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我國31個省市作為區域研究單元,對我國2004年省際旅游業的經濟績效進行了評價對比研究。研究發現,我國區域旅游業經濟績效的整體水平偏低,區域間發展極不平衡,兩級分化較為嚴重。各區域在旅游經濟規模、旅游經營水平及盈利水平上差異較大,從而決定各地區發展旅游業的目標、方向,途徑也各不相同。陳海波等(2006)選取了江蘇這一實例,研究了該區域接待游客人數與旅游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說服力,使用了面板數據模型,通過構建合理的模型,選取合適的指標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江蘇各個地級市中游客每遞增一萬人對旅游收入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通過聚類分析指出蘇州、無錫、南京和泰州屬于第一類,即游客數量的增加可以較大幅度提高旅游收入。王鳳(2007)對我國典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績效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旅游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資本化率與公司績效呈穩定的顯著正相關關系,但過高的財務杠桿水平卻包含著巨大的財務風險,理應積極開拓多種提高業績的路徑。陸相林(2007)應用DEA方法中C2R模型,選取相關指標,從效率和規模收益兩個方面對山東省17地市旅游發展進行評價,根據分析結果把這17個地市劃分4類,針對不同類型提出相應的對策。徐曉娜,翁鋼民(2007)運用SOM神經網絡模型對我國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進行聚類,選取7個反映旅游需求發展情況的特征指標,將39個城市聚為6大類,最后分析了6個類型各自的旅游需求特征及其區域差異。生延超,鐘志平(2009)借鑒 物理學耦合度函數,構建了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模型,并以湖南省為例對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實證研究。郭金海,韓雪,羅浩等(2009)通過經濟空間差異分析方法ESDA技術,對1997-2007年我國省域入境旅游經濟的時空演化格局進行研究。分析主要發現:①省域總體空間差異緩慢擴大;②至2007年我國省域入境旅游經濟已形成“三階梯、兩頂峰”的空間發展格局;③省域間明顯表現為一種“先進帶動后進”的發展模式;④各階梯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并由于主導作用的不同而表現為不同的發展趨勢。朱承亮,岳宏志,嚴漢平等(2009)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對2000~2006年我國區域旅游產業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區域旅游產業效率呈現出一種穩步上升趨勢,但總體水平偏低,全國均值僅為0.632,可見在現有技術進步不變的前提條件下,我國區域旅游產業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同時指出我國旅游產業效率區域差異明顯,東部地區高于中部地區且在全國平均效率水平之上,而中部地區又略高于西部地區且均在全國平均效率水平以下,但從變異系數來看這種區域差異正在逐步縮小。

從上述國內旅游經濟績效研究階段特點來看,總體上相關研究呈現從偏重定性分析到注重定量分析,從研究方法單一到多種方法全面開花的趨勢。研究內容也逐漸從相對空泛的宏觀研究轉變為比較深入的針對專門問題而進行的微觀機理分析,研究成果也越來越豐富,與我國區域旅游逐漸興盛的發展軌跡相吻合。

旅游經濟論文: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一體化發展研究

[論文關鍵詞]關中—天水經濟區 旅游 一體化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旅游合作已成為各地旅游業參與市場競爭、實現聯動發展的重要途徑。關中—天水經濟區在旅游資源、經濟基礎、交通設施、產業政策等基礎條件方面具備比較優勢,為區域內旅游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和可能性。關天經濟區旅游一體化發展應從加快旅游資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線路,構建無障礙旅游區,建立共享信息市場,實現區域旅游整體促銷,鼓勵區內各地市民互訪等方面展開。

關中—天水經濟區范圍包括陜西省的西安、咸陽、渭南、銅川、寶雞、楊凌、商洛(部分區縣)和甘肅省天水市所轄行政區域,總面積7.98萬平方公里。該經濟區旅游資源豐富,經濟基礎較好,交通設施比較完善,旅游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指導下,在經濟區內培育一體化旅游市場,實現區域無障礙旅游是其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一體化發展的背景及理論基礎

(一)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一體化發展提出的背景

1、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共同體聯合組織”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發起,經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協商,就關中—天水經濟區六市間建立旅游友好合作關系事宜達成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在六城市間成立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共同體聯合組織”,西安市旅游局為常設執行主席方。這一組織的成立,使關天旅游一體化發展問題被提上議程。

2、《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正式出臺。2009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制定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發改西部[2009]500號,以下簡稱《關天規劃》)正式出臺,標志著關天經濟區的發展上升到全國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層面。《關天規劃》明確要求:加強精品旅游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提升旅游資源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強旅游管理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旅游經濟,把經濟區建設成國際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為了貫徹落實《關天規劃》提出的這一產業政策,經濟區內各大旅游城市展開聯合行動。

3、西安、天水兩市簽署戰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協議。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簽署《關于進一步加強兩市戰略合作的框架協議》和《旅游合作協議》。根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市將建立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地開展交流與合作,構筑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協議》的主題是:著力打造西安—寶雞—天水絲綢之路旅游走廊,力爭開通兩市旅游專列,逐步推進區域內無障礙旅游,積極探索兩地旅游一票制。

(二)關中—天水旅游一體化發展的理論基礎

1、不平衡增長理論。不平衡增長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1958年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提出的。赫希曼認為,發展道路是一條“不均衡的鏈條”,從主導部門通向其他部門。首先選擇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部門進行投資,可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增長論主張集中有限的資金,扶持具有較強產業關聯度的產業部門。從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資源狀況來看,必須用有限的資源優先發展具有優勢的產業,而旅游業就是這樣的產業。旅游業具有較大的綜合關聯效應,其發展不僅可以帶動與之相關聯的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教育事業、住宿業、房地產業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動與之相關聯的鐵路運輸、餐飲、航空運輸、批發和零售等產業的發展。

2、增長極理論。增長極理論最初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提出(1955),后經布代維爾(法)、弗里德曼(美)、繆爾達爾(瑞典)等人豐富和發展。增長極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實施平衡發展只不過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推動空間經濟極化發展。建設增長極的根本目的在于釋放極點能量,以帶動外圍地區的經濟增長。在關中—天水經濟區內,通過旅游一體化的發展,以西安作為增長極,通過區域之間的合作,釋放核心區西安的經濟能量,從而帶動區內其他城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3、“點—軸”開發理論。完整提出“點一軸系統”理論的是我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先生。該理論認為,社會經濟客體在區域內總是處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社會經濟要素在“點”上積聚,并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點”是指一定區域內的各級中心城市,是區域內重點發展的對象。“軸”指由交通、通信和能源通道連接起來的基礎設施,對附近區域有很強的經濟吸引力,而軸線上集中的社會經濟設施通過物質流和信息流對附近區域有擴散作用。“點—軸系統”理論是區域開發的基礎性理論。已經在我國國土開發和區域發展中廣泛應用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區域旅游開發同樣具有非常 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4、核心—邊緣理論。核心—邊緣理論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認為,任何一個國家都由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核心區域和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邊緣區域組成,核心與邊緣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發展關系。核心居于統治地位,邊緣在發展上依賴于核心,但這種空間結構地位并非一成不變,區域的空間關系會不斷調整,經濟的區域空間結構不斷變化,最終達到區域空間一體化。從關天經濟區的實際來看,西安依靠其豐富的旅游資源,便利的航空、鐵路等交通條件及其在陜西省的重要政治地位,成為區域內旅游發展的核心城市,周圍的咸陽、渭南、寶雞、天水等城市為西安旅游業發展的邊緣區域,表現為一個典型的“核心—邊緣”模式。

二、關天經濟區旅游一體化的合作基礎

(一)旅游資源基礎

關天經濟區旅游資源類型豐富,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人文活動等類型,既具有統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異性和互補性。眾多的資源類型為旅游一體化整合、提高整體吸引力提供了基礎,而其中最具優勢的資源集中于歷史人文方面,是國內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富集區。旅游資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媧、炎帝、黃帝等中國始祖文化,大地灣、北首嶺、梁帶村、半坡等原始遺跡文化,周秦漢唐等中國盛世文化,麥積山、法門寺、大雁塔、樓觀臺、龍門洞等宗教文化,以及關山、秦嶺、渭河等山水文化。關天旅游一體化發展可以根據區域文化特征,在產品及線路設計、形象塑造、營銷宣傳等方面,從大區域整體文化入手,形成獨具特色的整體性旅游形象。

(二)社會經濟基礎

關中—天水經濟區是繼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之后我國西部第三個國家級經濟區,是我國西部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各地在經濟發展上各有所長。西安是陜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銅川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煤炭、石灰石、油頁巖資源儲量大;寶雞工業基礎雄厚,是西部工業重鎮,裝備制造業優勢突出,重型汽車、數控機床、精密磨床、電子儀器儀表、石油鉆采設備、鐵路橋梁及鈦材等60多個產品銷量居全國或世界同行業前列;咸陽被譽為“中國第一帝都”,擁有深厚的傳統醫學文化積淀,歷史上名醫藥師薈萃,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醫學文化遺產,素有“醫藥保健城”的美稱;渭南是陜西“糧倉”、“棉庫”,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是陜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國最大的果汁生產基地,也是陜西乃至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而今已成為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1997),突出的農業優勢使其被譽為中國“農科城”;天水有“隴上小江南”之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發展種植業和農林產品深加工業前景廣闊。各地區經濟發展上各有所長,優勢互補,為整個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三)交通設施基礎

便捷的交通條件是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基礎。關天經濟區交通設施良好,貫通東西的隴海鐵路是這一區域的鐵路交通動脈,隨著寶天高速的開通,高速公路也橫貫這一地區。目前關中地區已經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的暢達的交通網絡,基本實現了區域內部通道和對外交通干線網絡化。特別是西寶、鄭西高鐵的開通和對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點旅游景區線路的完善,使經濟區的旅游交通更為通暢。根據《關天規劃》方案,關天經濟區下一步將繼續大力發展公路及鐵路交通,擴建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新建寶雞機場,遷建天水機場。到2020年,實現區域內所有縣(市、區)通高等級公路,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的“兩環三橫四縱六輻射”高速公路網絡。

(四)產業政策導向

國家在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立“關中一天水經濟區”,旅游業是經濟區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之一。陜西是我國現代旅游發展最早的區域之一,而關中地區的旅游發展一直是陜西人文旅游的核心。隨著旅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關中地區各地都出臺了支持旅游發展的產業政策。西安市以建設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為主線,通過放寬旅游市場準入、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等保障措施,加快把旅游業培育成為第一主導產業;渭南市發改委深入市內各景區景點調查研究,學習借鑒旅游產業發達地區的經驗,結合渭南實際,提出了《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咸陽與西安合作建立“大長安國際古都旅游圈”,以提高自身旅游價值;寶雞市在2009年初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并成立文化旅游發展的專門委員會,提出了一系列與旅游有關的招商引資項目;天水市通過制定高標準旅游規劃、加強營銷宣傳力度、加大對旅游的投資來確保旅游業的支柱產業地位,并且主動與關中地區各城市聯系,構建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經濟合作共同體。地方政府種種積極的產業政策成為旅游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進關天經濟區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對策

(一)加快旅游資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線路

關天經濟區內各城市旅游資源豐富、互補性較強,要想充分發揮其旅游資源優勢,區內各方必須用“大旅游、大發展”的思想指導旅游一體化發展,共同編制區域旅游發展規劃,打造統一的關天經濟區旅游品牌,樹立關天經濟區旅游的整體形象。在旅游空間競爭與合作時,既充分體現各自的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優勢,既有特色項目又不會產生近距離的替代產品,借對方的資源優勢來彌補自己的資源缺陷,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區、線路,以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完善差異化的旅游產品體系,構建互補的旅游產品群,滿足不同層次旅游者的需求。

(二)構建關中—天水無障礙旅游區

無障礙旅游是各旅游區為了消除區域壁壘,達到區域間旅游經濟合作,旅游資源、產品、市場和信息的共享,實現旅游價值最大化的一種新型的區域旅游合作形式。構建關天無障礙旅游區需做到以下幾點。實現游客在關天經濟區旅游過程完全無障礙,在食、住、行、游、購、娛等各方面都能達到同城旅游的效果;允許經濟區內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區域內開設分支機構,鼓勵優秀旅游企業跨城市連鎖經營;逐步取消關天經濟區內的國內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 社組團及其他旅游壁壘和進入障礙;在交通上,要突破行政區域界線,優化區域交通網絡,實現區域內主要景點、景區之間的高可達性,從而真正實現無障礙旅游和區域旅游的—體化。

(三)建立經濟區共享信息市場

區域旅游合作主體的行為決策是否有利于雙方合作的展開,依賴于各合作方信息的對稱性。因此,為了使區域旅游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各城市之間經濟政策和相關措施要盡可能公開,以增加區域旅游合作的可預測性,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鎖而導致的合作風險。各地應加快建設區域信息化交流網,加強與國家以及國際相一致的電子商務規則標準和法規等方面的建設;建立區域信息交流協作機制,加強區域信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實現區域內公共主干信息傳送網、衛星傳送網、信息應用系統的聯通;聯合出臺電子政務信息和信用體系信息的共享方案,盡快建立跨省區、覆蓋整個區域的旅游信息平臺,保證游客在異地可直接了解到區域內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產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各旅游城市互為旅游客源地、互為旅游接待地,通過高效的信息平臺,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實現多方互利共贏。

(四)實現經濟區旅游整體促銷

要加強關天經濟區內各城市之間的交流,推動各市旅游共同發展。以提升區域旅游形象為目的,建立政府、企業聯合的宣傳促銷機制,把一些品位度較高的旅游景點進行打包宣傳促銷。各市應積極組團參加對方城市主辦的線路推介會、旅游文化節、旅游論壇等活動,相互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在可能的情況下,聯合組團參加國內、國際旅游展覽會,共同編印旅游地圖、旅游指南、旅游畫冊,制作旅游光碟,合力打造區域旅游品牌;積極利用政府信息網和旅游網,實現各市旅游網站友情鏈接,不定期區域旅游協作信息;對區域內各城市間旅游宣傳片進行置換播出,讓本市市民能夠了解區域內其他城市最新的旅游資訊,激發市民旅游動機,實現客源互動;實現旅行社、星級飯店、景區、交通等宣傳促銷互動,使旅游線路推介宣傳品進大堂、宣傳音像品進客房、旅游工藝品和土特產進商場、菜肴風味小吃進餐廳;在本市旅游咨詢服務中心設立區域旅游宣傳咨詢專柜,在星級酒店互相擺放對方城市的旅游宣傳資料,擴大旅游宣傳促銷的覆蓋面。

(五)鼓勵區內各地市民互訪

為積極營造關天經濟區旅游快速發展的氛圍,盡快形成“中國國家地理中心之旅”(首屆關—天經濟區各市旅游局長座淡會中提出,2010)的熱潮,區內各大城市應共同實施市民互訪旅游計劃,即在政府的主導下,指定專業旅行社,通過工會、婦聯、教育、老齡委、共青團等組織和部門以及街辦、社區,組織行業職工、學生、老年人和市民,開展以兩市互為旅游目的地的各種獎勵游、療休養游、修學游、夕陽紅游、休閑游等形式多樣的市民互訪旅游計劃,以此引領旅游導向、實現旅游互動;在政府主導下,由旅游、文物、交通等部門與旅游企業攜手,以優惠價格、優良產品、優質服務,互推惠及民生的旅游產品,以此激發民眾的旅游動機、刺激旅游消費

旅游經濟論文:印度尼西亞經濟的新支柱:旅游業

印尼是一個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海洋,火山與湖泊等自然景觀,遍布各地的名山古剎,以及多姿多采的民間文化,使印尼在發展旅游業方面有著許多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長處和優勢。印尼旅游業起步較晚,但70年代中期以來發展迅速,外國游客和旅游外匯收入與年遞增。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不僅為國民經濟建設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為商業、酒店業以及旅游商品的生產帶來了生機,而且解決了大批社會閑散人員的就業問題。旅游業已成為印尼國民經濟的一項支柱產業。

一、迅速崛起的旅游業

1976年印尼接待外國游客40萬人,1979年上升到50.1萬人,1981年為60萬人,1982年為59.2萬人。在1983~1989年期間,赴印尼旅游的外國旅游者人數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長,印尼接待的外國游客人數由1983年的64.4萬人增加到1987年的106萬人(首次突破百萬大關)、1988年的130.1萬人和1989年的162萬人。旅游業直接創匯也由1983年的4.4億美元上升到1988年的10.6億美元和1989年的12.8億美元。進入90年代以后,印尼旅游業繼續呈現勃勃生機。1990年印尼接待外國游客217萬人,旅游外匯收入18.9億美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33.9%和47.3%。1991年印尼政府舉辦“1991年印尼旅游觀光年”,歡迎世界各地游客到印尼觀光旅游,結果當年到印尼旅游的外國游客達到250萬人,外匯收入25.2億美元,首次超過橡膠業,成為僅次于石油天然氣、紡織成衣和膠合板業的第四大創匯行行業。1992年和1993年,印尼吸引外國游客分別為320萬人和340萬人,外匯收入進一步上升至32.7億美元和36.4億美元。1994年到印尼觀光的外國游客突破400萬人大關,超過政府原定的390萬人目標,外匯收入46億美元,比1993年增長17.8%。1994年12月31日,蘇哈托總統宣布1995年為“印尼共和國獨立半世紀之年”,旨在進一步提高印尼觀光旅游業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外國游客到印尼觀光。預計1995年印尼將吸引外國游客450萬人。據印尼旅游與郵電部長預測,在1999年以前,旅游業很有可能取代油氣、紡織和膠合板業而成為印尼賺取外匯最多的行業。到印尼旅游的國外游客主要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和澳大利亞。國外游客在印尼的停留時間平均為12天,超過大多數亞洲國家。每個外國游客在印尼的消費是逐年提高的,1990年每個外國游客在印尼的平均消費額為966.81美元,平均每天81.79美元;1994年每個外國游客的平均消費額提高到1194.43美元,平均每天115.63美元。

二、政府的政策措施

印尼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不僅得益于自然、地理條件和文化傳統,而且更多地得益于政府為發展旅游業而采取的有效的政策措施:

1.簡化手續 1983年4月印尼政府作出關于東盟、歐洲共同體28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逗留2個月以內的,進入印尼可免簽證的決定。到1993年底為止,印尼政府已先后宣布對45個國家的游客免辦簽證,這些免簽證的游客占印尼接待外國游客總數的90%以上。

2.成立專門機構,將旅游業列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并對旅游業投入巨額資金 印尼從1969年開始重視發展旅游業,成立了旅游、郵政和電訊部,下設專門負責旅游業的旅游局;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印尼把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正式列入國家的經濟發展計劃,此后,印尼政府制訂的幾個五年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都對旅游業的各項發展指標作了具體的規定。1990年10月,印尼頒布了《旅游法》。為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印尼政府每年都撥出大量資金發展旅游業。政府對旅游部門的投資,1992年為13億美元,1993年和1994年分別為5.52億美元和4.05億美元。政府還鼓勵私人投資旅游業,加速旅游設施的建設。

3.積極發展國際航空事業 從1984年開始,印尼國營鷹記航空公司開辟了國際航線,目前該公司已同世界上的28個城市有定期的航班往來業務。此外,印尼還允許28家外國航空公司開通至印尼的航線,為了更多地吸引外國游客,印尼1989年宣布開放雅加達的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棉蘭的婆羅尼西國際機場、巴厘的烏拉萊國際機場和萬鴉佬的薩姆拉杜朗宜國際機場。

4.興建旅游賓館,加強人員培訓,提高服務質量 印尼政府最近幾年對旅游業的投資主要用于興建旅游賓館。印尼目前共有623家國際標準的賓館酒店,其中29家為五星級,51家為四星級,客房總數57389間。據預測,到2005年,印尼必須再興建14萬間客房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需要。印尼已在全國建立35所旅游學院、60所旅游中等專科學校以及30多個旅游和飯店員工培訓中心,旨在為旅游部門輸送合格的人才,提高服務質量。

5.與周邊鄰國開展旅游合作 印尼已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達成協議,共同投資5.7億美元,將三國沿海地區開發成國際旅游度假勝地,建成“東方加勒比旅游區”。印尼還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旅游機構協商,建立具有協調功能的常設旅游聯盟機構,以加強三國旅游業之間的相互合作、聯合促用和共同開發。印尼還與緬甸簽訂了旅游合作協定,準備幫助緬甸培訓高層次 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務人員,進而推動兩國的旅游合作。

三、發展趨勢

印尼雖已躋身于世界20大旅游強國的行列,但仍遠遠落后于其東盟鄰國—泰國和新加坡,即使與馬來西亞相比也有不少差距。由于印尼國內對石油需求日益增加,很有可能在2000年停止出口石油,印尼紡織品出口則已面臨中國、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同類產品的激烈競爭以及歐美各國貿易配額的限制,膠合板的出口增長速度也已開始下降。因此,旅游業在印尼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日益重要。為此,印尼政府提出今后開拓旅游業的幾項新舉措:加強宣傳活動,進一步提高民眾的旅游意總值;增建旅游設施,提高服務質量;開發新的旅游景點;增設新的旅游項目,發展會議旅游和海洋旅游;加強旅游專業化,等等,以推動印尼旅游業再上新臺階。

在加強對外宣傳方面,印尼政府準備在海外設立更多的辦事機構。目前已在新加坡、東京、法蘭克福、悉尼、洛杉磯等地設立了印尼旅游促銷中心,今后擬在荷蘭、法國、加拿大也設立類似機構。印尼還準備利用各種機會,推出各種形式的旅游觀光活動,政府繼1991年舉辦“印尼觀光年”之后,又于1992年1月發起一場為期10年的“歡迎到印尼旅游”的運動。作為該活動的一部分,印尼1995年在日惹主辦了國際旅游文化會議,在泗水舉辦世界帆船比賽大會,并全年在歐洲舉辦印尼文化活動。同時,印尼還計劃派出更多的藝術代表團出國訪問演出,在國外舉辦文化藝術展,宣傳印尼旅游業的魅力。

印尼政府已意識到發展“會議旅游”的重要性,并將此作為推動今后旅游業發展的重點。為此,政府為到印尼舉行的國際性地區會議提供現代化的會議場所、配套的先進通訊設備、訓練有素的服務人員、便捷的交通等,并為與會者安排豐富多彩的會間節目及會后娛樂。90年代以來,印尼政府先后在雅加達舉辦了“1990年印尼旅游展覽會”“1991年貿易與旅游展覽會”和“亞太旅游協會論壇”,在萬隆舉辦了“亞洲旅游業討論會”,在巴厘舉辦了“亞太旅游協會第40屆年會”以及“世界旅行社代表大會”等。1993年,印尼作為東道主承辦了世界旅游組織第10屆大會和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1994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二次非正式首腦會議在印尼的茂物舉行。據統計,1993年在印尼共召開了642個國際會議,與會者共計12萬余人。1994年印尼共接待了有14萬多人參加的753個國際會議。這些會議不僅為印尼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尼的國際知名度。現在印尼政府正致力于興建國際會議中心,并計劃將雅加達、棉蘭、萬隆、三寶壟、日惹、泗水、登巴剎和烏云潘當等八座城市逐漸發展成為會議旅游中心。

印尼政府希望到“六五”計劃結束時的1999年,到印尼的外來觀光客增加到600萬人,2000年上升到700萬人,到2005年進一步增加到1100萬人,屆時印尼可能超過泰國,成為東南亞地區接待外國游客最多的國家。

旅游經濟論文:芻議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

【摘要】 在旅游業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的重要經濟產業部門乃至經濟支柱產業的今天,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國取得了一些進展,并成為許多地方和部門規劃中不可缺少的項目。開發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形式,將經濟效益,生態保護和社會效益三者結合起來,對于避免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近二十年來,國內外的業內人士、學者們定義了生態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須依照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資源長期培育生態旅游,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倡導生態旅游的觀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態旅游研究基礎上對其定義進一步地探討,并對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加以分析。

【關鍵詞】生態旅游 定義 經濟意義

一、生態旅游概念的再定義

"生態旅游" (ecotourism) 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義不僅是指所有游覽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強調被觀賞的景物不應受到破壞。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范圍內提出并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后,生態旅游才作為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Hetzer認為所謂"生態上的旅游"應具備四個內涵:環境沖擊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當地文化并將沖擊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給予當地最大經濟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滿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從當地社會參與出發,認為生態旅游隱含了地方社區參與觀光發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發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區能適當地行銷、設定旅游規范與產業經營規范,以及合理取得財務來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區的資源與環境品質。

世界銀行環境保護署和生態旅游學會給生態旅游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護協會(NACS-J)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山 禾,2004)是:"提供愛護環境的設施和環境教育,是旅游參加者得以理解、鑒賞自然地域,從而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護,為地域經濟做出貢獻。"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態,已經成為國際上近年新興的熱點旅游項目。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為基礎的生態旅游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生態景觀為消費客體。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實、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

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態旅游峰會的致詞中指出的"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群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游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

"生態旅游"這一概念經由國外傳入我國并逐漸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標志著生態旅游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在過去的十年中,有關生態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征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游"概念以中國特色(馬聰玲,2002)。國內出現的"生態旅游"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如"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則 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展開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旅游生態工程和旅游活動。""生態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將自然環境教育和解釋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態上可持續管理的旅游。"

《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管理暫行辦法》中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識為取向,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確保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旅游活動。"

目前,生態旅游一詞雖已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對其概念的定義仍存在很大爭議,有的定義仍沿續綠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旅游產品。而新的觀點則認為生態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游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關于生態旅游的概念可分為三個范疇:

一、 從旅游發展戰略上對生態旅游進行定義。這一定義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為生態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態旅游看作一種旅游發展模式,將旅游發展與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認為只有同時具有保護資源和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態旅游。

二、 基于旅游主體行為對生態旅游定義。這一概念傾向于市場和消費行為為生態旅游核心內容,將生態旅游做為一種旅游產品向市場推銷,向旅游者提供沒有或很少受到干擾和破壞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環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學旅游、探險旅游等旅游類型。這種類型的旅游活動相對一般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并可以增強旅游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 從旅游資源價值觀的角度定義生態旅游。這一定義強調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行為規范和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資源價值觀,通過旅游活動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建立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觀。

總之,生態旅游定義應包涵兩個基本內容:首先,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資源基礎的旅游活動;第二,生態旅游是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游開發方式。中國生態旅游實踐的研究上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游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游規劃案例研究。

二、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探討

從以上生態旅游的定義中我們發現,旅游資源與景觀環境,人文資源緊密相關。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地理學者 Kirk(1951) 即指出:在被人類感知之時,環境被賦予了形狀、內聚力與意義的整體,一旦意義被賦予后,便會代代相傳(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觀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 O. Sauer (1925) 所關注的物質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異義,例如象征(symbolic) 或美學面向等隱喻的景觀概念陸續被學者們提出。他們對于文化在景觀描繪及意義賦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對于文化和意識形態而具有選擇性對景觀觀賞行為作出分析。景觀是人類周遭可見的實體環境,也是一種可以提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為人類保護它的理由,生態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經濟意義。

(一) 生態旅游是對不可再生性資源的保護。作為一種資源從架構上進行分析,旅游景觀不僅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而且遭到破壞就無法復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論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發展,還是經濟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長",或隨成長而來的并發癥(沖擊),地球上有限資源所受的壓力日增,大量消費的結果,使旅游資源日益趨于匱乏。從物質循環的觀點來看,物質循環是地球循環系統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巖石圈所含的物質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對人為物理變化最具抗拒性,換句話說,旅游景觀的改變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資源的性質。

(二) 生態旅游能夠滿足人類對生活品質的不斷需求。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類需求層級中,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無疑的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動包括在大自然環境中的自然欣賞以及在文化環境中,對人文景觀的欣賞。從這種活動中不僅獲得適當的身心運動和鍛煉體魄,使身體更加健康;更因為活動中的靜態休閑活動以及凈化心靈滿足人們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獲得的各種感受 (feeling),而使他感覺幸福(Sense of well-being),培養人們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懷,以及對精神上的追求。這些都是人類經驗(experience)的有益面,強烈的使人獲得滿足感,強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樂。除了這些身心所獲得的感受之外,同時也獲得知識、記憶、價值、態度、信仰、感動、欲望、情調等內心的成長。這些感受的獲得正是情意教學的目標,也正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資源所提供自然實習是大眾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好教材與教學環境,也是對書本教材的有益補充。最后,由于從事旅游活動的增加,人們對于生態旅游和環境品質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類要求清新的空氣和純凈的水源,以及減少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破壞的訴求。由此可見,人類的生活需要生態旅游進行調劑,為了滿足人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求,人類情愿花錢去獲得更好的旅游質量。總之,不管時代多么進步、工商業多么發達,人類對生態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 生態旅游是對歷史資源的傳承和延續。當我們在西方文明的侵襲下慢慢失去民族傳統特點的時候,屬于我們的旅游資源也漸漸地消失,如果我們不能以生態旅游的理念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沒落了!旅游資源是經由中華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夢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相當的重要的遺產。從旅游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各個歷史階段的痕跡,這些痕跡使我們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象征意義和潛作用力,生態旅游也后世子孫留下最好的寶貴財富。

(四) 生態旅游的社會生態價值鏈。大自然是一切科學發展的泉源,提供科學研究的環境。無論是生物科學﹑自然科學﹑或是工程科學都可從自然中找出法則。同時,旅游資源提供了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場所。由于無限制地不當開發及大型的人類社會活動,因此生態旅游將有助于集水資源保護、生物的保護、人文形態的保護﹑歷史與古跡的保護﹑原始環境的保護﹑游覽觀光資源的保護,以及土地資源的保護等。可以避免許多人為因素所引起的災害,而成為安定的自然環境。

(五) 生態旅游的經濟影響體現為三個方面:直接、間接和交叉影響。直接影響反映在單個旅游者會由于生態旅游環境和行為支出增加,而間接影響體現為提高其它的旅游 消費行為,交叉影響是生態旅游帶來的諸如"口碑效應"等潛在影響。生態旅游具有的可持續發展觀能夠不斷地促進區域的經濟活動,通過經濟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可以使社會分工達到合理化,擴大社會就業機會。正如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秘書長艾杜阿爾多·佩德羅斯在第二屆國際生態旅游論壇(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態旅游在內的旅游經濟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就業方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尤為顯著。世界旅行與旅游理事會總裁讓-克勞德·鮑姆加騰認為,私有企業進行生態旅游開發除盈利外,還要保護環境,取得社區的支持。同時,厄瓜多爾學者奧斯瓦爾多·馬吉奧研究得出一顆50年古樹發揮生產氧氣、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為動物構建家園等作用,其價值為19萬美元的結論。可見,生態旅游構筑的價值鏈不僅僅是現實經濟意義上的,也是潛在的,長期的(聶曉民,2004)。

三、結論

研究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的目的所在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我們人類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旅游資源是人類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質;環境則是資源的狀態;而旅游生態就是在旅游過程中人與自然界中各種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資源觀就是資源的持續利用。通過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實現地區經濟和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應該維護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要求維護生態平衡。人類不可能不發展,生態不可能不改變。生態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復,只有樹立生態動態平衡維護觀才是科學的,才能為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服務。

當我們追溯歷史,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是基于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古國,人類才有了今天的發展。盡管人類開始懂得理解自然,親近自然,明白自然與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應該形成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現在,我們在發展生態旅游中應該回報自然,在原生態保存完好的景區景點,應采取開發單一旅游線路、不要過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數量、規定活動范圍等方法來盡可能地減少發展旅游業給當地生態帶來的不利影響,遵循自然法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在開發資源、增加當地收入中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旅游經濟論文:體驗經濟下旅游者需求轉變和消費決策層次分析

一、當今我國旅游者需求分析

(一)傳統旅游者與當代旅游者特點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由服務型經濟模式向體驗型經濟模式轉變,當今旅游者的出游心態、出游行為與出游目的都與傳統旅游者有所不同,而旅游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態度,也逐漸開始向體驗產品和體驗服務方向轉移(邵炎,2012)。傳統旅游者與當代旅游者的特點對比,詳見表1。

當代旅游者相對于傳統旅游者對野外活動更具自主性和積極性,注重在野外游玩過程中的自身體驗,地方特色對當代旅游者較之傳統旅游者更具吸引力。總體上來看,當代旅游者已經由不成熟向成熟逐漸轉變,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旅游者出行獨立化;對旅游消費品的選擇需求個性化;對旅游路線不再局限,偏向于隨性出游;對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旅游景點能夠細心觀察游覽;在旅游過程中開始親身參與,且懂得保護景點(賈麗霞等,2012)。

(二)當代旅游者的消費需求轉變

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應提高,廣大消費者消費水平的提升帶動了我國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2011年,我國旅游產業較之往年有明顯復蘇跡象,全年旅游收入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35億人次,同比增長1、24%,全年入境旅游收入484、64億美元,同比增長5、78%;國內旅游人數26、4億人次,收入1、9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和21%;旅游業總收入2、2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8%(王海莉,2012)。從數據上可以看到,旅游產業在我國市場不僅巨大,且發展速度快。如何抓住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愛好,對旅游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當代旅游者的思想逐漸開放,旅游獨立化、個性化、自由化成為幾大新特點,人們對于旅游產品的要求也發生了基本的改變,旅游者不再只是以到達旅游終點為目的,旅游途中的體驗和經歷也成為他們關注的重要部分。

消費結構改變:傳統旅游者在旅游途中較注重物質需求,而當代旅游者較之于他們,更多的傾向于體驗情感,對于旅游產品能否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更加重視。傳統旅游者旅游只是單純為了在景點留下足跡,這是與當代旅游者最大的不同,當代旅游者更多的注重在旅游過程中對本身情感的釋放(曹楊等,2011)。所以當今旅游產業要想繼續拓展旅游市場,其旅游產品不應僅僅局限于保質保量的原則,應將產品與旅游者緊密聯系,充分考慮當代旅游者的情感需求和個性化追求,滿足旅游者在體驗經濟的背景下對旅游產品的各種審美標準。

消費內容改變:傳統旅游者喜歡組團旅游,較為大眾化;而當代旅游者更喜歡一個人單獨旅行,追求自由與個性。由于旅游業發展速度快,導致很多旅游工作者來不及對旅游產品重新規劃,不能滿足當代旅游者的體驗需求和消費欲望,這是很多旅游景點不景氣的主要原因(江杉等,2011)。當代旅游者的體驗經驗以及對景點的認知度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對旅游產品的審美眼光也有了質的改變,普通的旅游產品已經不能再滿足他們對消費品的體驗需求,自然不能引起他們的消費欲望。近幾年的旅游消費者開始傾向于年輕化、獨立化以及個性化,很多旅游景點開發的旅游項目諸如探險、極限運動、美食旅游、景點一日游等,滿足了大部分當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體驗需求(張玉香,2011)。

消費方式轉變:傳統旅游者傾向于隨大眾旅游,所以在旅游途中進行消費的時候,大部分旅游者都會有一種被動接受消費的心態。當代旅游者更喜歡主動參與,隨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需求去消費。在體驗經濟背景下,旅游產業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當代旅游者作為旅游產業的消費主體,充分考慮了個人的個性化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物質需求。這種情況下旅游產業應當更積極主動的迎合旅游者的意愿,滿足他們在旅游途中主動參與體驗的欲望,實現他們對自我情感釋放和自我價值肯定的最終旅游目的。

(三)體驗經濟背景下旅游的特征

1、旅游消費情感化。人類的需求,可將其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文明進化,在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基本已經得到滿足(許建,2010)。依據我國的經濟發展特色,對于人們在情感和歸屬上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小康階段。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富裕階段。有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小康社會實現程度超過80%,雖然還未達到富裕階段,不過由于多元化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我國消費者在消費思想和觀念上都能夠跟國際接軌,所以在這一階段,消費者在考慮情感需求的同時也逐漸開始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2、旅游消費個性化。每一個旅游者都不屬于相同的消費層次,這就需要旅游產業對旅游者的需求提供多層次性。現在的旅游群體已經由傳統的中年化向年輕化轉變,旅游消費主體的轉移也直接導致了旅游產品的結構特點發生改變,當代旅游者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定旅游路線,旅游過程也不再像傳統旅游者那樣固定的旅游模式,自由化、多元化、個性化以及體驗化是當代旅游者旅游中的主要追求。

3、旅游消費參與化。經濟模式由服務經濟向體驗經濟過度,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自然也有所轉變。作為旅游者以往只是被動跟隨,而當代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顯然主動性更強,能夠自主規劃參與,且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旅游行程變得豐富多彩。很多當代旅游者會主動參與對各種消費產品的生產環節甚至設計環節,當旅游者自己文秘站:成為產品生產者,價值創造者后,實現自我價值的感覺會油然而生,這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階段,也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結果的一個縮影。現在旅游者越來越多的參與到旅游過程的各種互動項目中,不僅正面推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使旅游者的身體得到鍛煉。

旅游經濟論文:弘揚海洋文化 發展旅游經濟

21世紀將是海洋經濟時代,而海洋旅游業則是前景廣闊的海洋產業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旅游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海洋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形式,被認為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之一,因而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重視和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國際旅游的主流。據有關資料介紹,在發達國家,海洋旅游業產值一般都占到整個旅游業產值的2/3左右。在我市,隨著八仙過海口、海洋極地世界、蓬萊水城保護開發等景區(點)的相繼投入使用和動工,海洋旅游業也已占據了蓬萊旅游業的主導地位。如何進一步弘揚我市悠久的海洋歷史文化,發展現代海洋文化,豐富海洋旅游資源,促進整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有關海洋文化的定義也多達幾十上百種,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有的認為:海洋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是人類擁有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人認為:海洋文化是一種泛文化意義和文化現象,是海洋生態環境所提供的對人們生活、生產、價值觀念、性格、習俗的物質的精神的總體文化現象和表現。西方學者認為:古希臘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頭等等。

當代海洋文化學科建設的積極倡導者,青島海洋大學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論》中表述:“海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和體系,就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和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對于大陸文化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商業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時代都代表了當時的一種先進文化,其顯著特點就是開放、開拓和進取。它是千百年來沿海人民頂狂風、戰惡浪、不畏艱險、勇于拼搏、敢于冒險的精神的結晶。

二、我國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發展情況及相互關系

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燦爛的大陸文化,也創造了輝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漢時期,我國就已開辟了與東南亞、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貿易往來。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陸輕海思想和閉關鎖國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強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種原因,近幾百年來,中國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衰落了。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海洋經濟和海洋文化的發展,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才真正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我們黨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內的東部沿海地區,使得這些地區的海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發揚光大。改革開放為弘揚海洋文化提供了機遇和動力,反過來,先進的海洋文化又促進了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也正是改革開放,才使得我國海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興,從而在提高海洋意識、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使海洋事業得以快速發展。2003年5月19日由國務院印發施行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奮斗目標,為我國海洋經濟今后一個時期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建設海洋強國,是中華民族繁榮復興的偉大戰略任務。要想把中國建設成為海洋強國,必須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必須有堅強的經濟基礎,也必須弘揚先進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是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都是以瀕臨海洋為前提,以海上交通運輸和商品貿易等為基礎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是共生共榮、相輔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的。海洋經濟是海洋文化的基礎。沒有海洋經濟,就不會產生海洋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的繁榮,也就沒有海洋經濟的發展。只有大力弘揚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識,才能促進海洋經濟的繁榮,帶動海洋產業和沿海各涉海行業的發展;海洋經濟發展了,反過來又會促進海洋文化的繁榮,二者相輔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市的海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海洋資源豐富,獨具特色。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淀深厚的海洋歷史文化

研究蓬萊的海洋歷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獨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蓬萊的航海活動就已興起。地近遼東、中貫群島、補給方便、航行安全,這些適應古代航船逐程推進航行的有利條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聞名于世。春秋戰國時期之后,登州古港一直是歷代王朝開展海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齊桓公在此大興魚鹽貿易,秦皇漢武在此尋仙求藥,漢代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在此發軔,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備轉航。作為中國古代南北海運交通的重要樞紐,登州古港曾與揚州、泉州、明州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譽海內外。港盛城興,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動了蓬萊的興起,登州蓬萊被長期作為州、府所在地,成為膠東半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時間長達千年之久。

蓬萊人杰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甲午抗日將領宋慶、晚清名醫張伯龍、民族實業家叢良弼、一代梟雄吳佩孚、愛國將領于學忠、現代教育家楊振聲等等。蓬萊有眾多名人遺跡,朱處約、袁可立、戚繼光王世貞以及馮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詩文篇章。宋代詩人蘇軾曾在蓬萊任過五日登州知府,寫下了“東方云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 的著名詩篇《海市詩》。

(二) 浩氣長存的海洋軍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軍事建設得到了不斷加強。宋慶歷二年(1042年),登州軍民實施了大規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處筑沙堤以護戰船,在港口東西兩側建寨城以安軍營,建成了一個在古代難得的海防軍事要塞,名曰“刀魚寨”。以此為標志,登州蓬萊變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質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自然港變成了人工港,繁華的商貿港口變成了威嚴的軍事重地。“刀魚寨”的海防建設不僅體現在港口建設上,同時也體現于常備水軍的建設上,登州水師是北宋時期京東地區唯一的水師。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魚寨”的基礎上環筑土城,增設軍事設施,名曰“備倭城”,俗稱蓬萊水城,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明代偉大的軍事家、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在此操練水師,人稱“戚家軍”,為以后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獨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

蓬萊擁有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藍天、碧海、金沙以及離蓬萊近在咫尺的長山列島,構成了蓬萊獨特的濱海旅游資源。境內有國家4A級風景名勝景區蓬萊閣和蓬萊水城、亞洲展示面積最大的海洋極地世界、擁有我國最大的海上園林和最長的海上長廊的八仙過海景區、在建的媽祖文化藝術公園以及與蓬萊隔海相望并一起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海上仙島”長山列島等,構成了蓬萊豐富的海島、海洋旅游文化資源。自2000年以來,蓬萊市連續成功舉辦了5屆“和平頌”國際青少年文化藝術盛典,同時還成功舉辦了全國帆板賽、沙灘手球賽等體育比賽,以及1988年、2005年兩次海市蜃樓的全程拍攝和電視連續劇《八仙過海》的拍攝等文體活動,進一步豐富了蓬萊的海洋文化內涵,開拓了發展海洋文化的新領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萊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漁燈節”。“漁燈節”是流行于山后初家、山后陳家、山后李家、山后顧家等漁村的節日,節期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漁燈節”是漁民的狂歡節日,規模最大的屬山后初家和蘆洋村。屆時,漁民紛紛給龍王廟送燈、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漁業豐收。建國后龍王廟漸廢,改為設供祭船、送漁燈、放鞭炮,近年又同時舉行娛樂活動,場面壯觀、熱鬧,吸引遠近眾多的游人前往參觀,充分展示了蓬萊海洋民間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萊的民間藝術漁民號子、大秧歌、剪紙以及蓬萊的飲食文化和土特產品等也都極富海洋文化特色。

四、我市海洋旅游經濟的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市海洋旅游經濟的發展情況

旅游業是蓬萊的傳統產業和主導產業,是蓬萊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點。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達到1.2億元,綜合收入達到15億元,對地方財稅貢獻率超過30%。隨著2004年9月亞洲展示面積最大的蓬萊海洋極地世界正式開業,我市海洋旅游經濟收入已經達到了全市旅游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據了旅游業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從經濟收入方面,還是從對蓬萊旅游業的拉動發展方面,可以說,海洋旅游在我市的旅游業中已經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海洋旅游資源開發方面,近兩年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2003年,擁有我國最大的海上園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長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樓閣的八仙過海口景區投入運營;2004年,擁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圓柱缸、亞洲最大的熱帶雨林館、國內最大的鯊魚館和海龜館、亞洲展示面積最大的海洋極地世界投入運營;投資5億元、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軍港——蓬萊水城明代古軍港保護性修復工程目前正在順利進行,預計2006底可全部完工并對外開放;國電聶家沙灘室內海水浴場項目開發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之中,預計2006年底投入運營。隨著以上項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歷史時期的海洋文化為題材的海洋旅游項目極大地豐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內涵,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市旅游業的整體快速發展。

(二)目前我市發展海洋旅游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海洋旅游項目不夠豐富,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游項目主要有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八仙過海口等景區(點),以及部分海上觀光和沙灘休閑娛樂等一些小項目。這些項目的成功開發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內涵,促進了我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海洋旅游經濟要想達到一定的規模,僅靠這幾個項目是不夠的,在海洋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觀要效益,向海島景觀要效益,向海上景觀要效益,向海底景觀要效益,全方位、立體化地利用好各種海洋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創造海洋旅游經濟的規模效益。

2、對廟島群島的海島景觀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與長島在旅游業發展方面的合作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海島景觀資源是海洋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雖有豐富的海岸景觀、海濱山岳景觀、海洋歷史文化景觀等海洋旅游資源,但唯獨缺少吸引力很強的海島景觀資源。長島在中國版圖上稱為廟島群島(古稱沙門島),共由3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56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46公里,享有“中國的夏威夷”之美譽。這里一島有一島之奇,一景有一景之麗,因海蝕地貌形成的各種奇礁異石,古樸清幽,玲瓏剔透。而其豐富的海島景觀資源正是蓬萊旅游資源中所欠缺的。如何進一步加強同長島的合作,利用好長島的島嶼景觀,豐富我們蓬萊的海洋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經濟的雙贏,是需要雙方進一步加強交流與研究的課題。

3、海洋旅游淡季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動、旺季有高潮”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研究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存在較大差別,這種差別強烈地吸引著久居大陸和城市的人們,紛紛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帶來的無窮樂趣。蓬萊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海洋資源、紛繁的神話傳說、優美的山海風光、眾多的名勝古跡等旅游資源,每年吸引大約二百萬的中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但由于北方地區氣候等方面的原因,這二百萬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游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數量相對較少。如何解決旅游淡旺季問題,做到“淡季有活動、旺季有高潮”,使我們蓬萊的海洋旅游資源在淡季對游客同樣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加強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游經濟發展的建議和探討

(一)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

1、以游艇俱樂部為核心,推進海洋旅游資源開發

(1)游艇業的發展現狀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費額高達400億美元,如果加上相關的維修、管理、娛樂等費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經濟收入將超過500億美元。全球發達國家平均每171人就擁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蘭等地更高達每8人擁有一艘,就連內陸國家瑞士也達到每69人擁有一艘。中國雖然海岸線總長3.2萬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里,但游艇俱樂部的數量卻寥寥無幾。在造船上,中國已占領5%的國際市場,但游艇產業卻幾乎是一片空白,每年游艇出口僅有1700多萬美元。

據統計數據表明,在當今世界船舶市場上,游艇工業在國際上有著巨大的市場份額。僅休閑豪華游艇一項,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年的銷售總額基本上保持在1600億元上下,而最近幾年更是上升至2000億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運動器材,年貿易額基本上達到3000多億元,甚至超過商船和遠洋發達國家的銷售總額。因此,從未來發展來看,中國游艇業發展的潛在市場空間非常巨大。

(2)我市游艇業已具備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條件

從發展游艇娛樂業的條件來看,我市已具備了發展的物質條件和消費群體基礎。蓬萊是全國著名的海濱度假旅游勝地,海岸線長65公里,與由30多個島嶼組成的廟島群島相距僅6.6海里,海岸景觀和海島景觀資源豐富,為游艇娛樂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蓬萊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達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時,蓬萊也匯集了相當規模的外商投資群體、企業成功人士和每年約二百萬左右的游客,這更為我市海洋旅游業的大發展、游艇消費步入到中產階段家庭提供了消費群體基礎。可以說,目前我市發展游艇娛樂業的時機已經較為成熟。

(3)以游艇俱樂部為核心,開發系列海洋旅游產品

A、觀海旅游產品。蓬萊海域風光秀麗,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閣凌空”的蓬萊閣、怪石嶙峋的田橫山、山巒疊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島羅列的廟島群島,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虛無縹緲、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樓。在開發上可以“游艇俱樂部”的形式向俱樂部成員推廣專門設計的旅游線路產品,向國內外游客宣傳各種形式的觀海旅游。

B、海洋體育競技旅游。蓬萊沿海海岸線漫長、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體育競技旅游條件優越。可以發展海釣、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沖浪、滑水、劃船、水上飛機和沙灘足球、沙灘排球等運動。游艇俱樂部會員一般為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長期的商場、官場生涯中,培養了一種敢于正視挑戰的冒險精神,而海上體育競技活動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刺激性和娛樂性特點,正符合了游艇會俱樂部會員的消費品味。并且,海洋體育競技旅游符合國際旅游潮流,海上體育賽事具有轟動效應。可利用游艇俱樂部會員的名聲、資源,迅速提升游艇俱樂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費更深入到普通消費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同時還能夠迅速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萊海洋旅游的品牌效應。因此,應優先將其開發成為蓬萊海洋旅游的拳頭產品。

C、海洋夜生活。旅游夜生活是當代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樂部會員生活中的一塊重要空間。開發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在游艇俱樂部建造和完善具有現代氣息的舞廳、卡拉OK廳、高檔夜總會以外,還應從蓬萊特色出發,開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產品,營造一種蘊涵著豐富海洋文化內涵的夜生活氛圍。

D、海洋漁業旅游。蓬萊海洋漁業旅游業的開發,可以開展參與性旅游。一方面,可以游艇俱樂部為核心,舉行各種形式的釣魚、釣蟹等活動,另一方面,也可讓游人隨船出海,開展垂釣和養殖旅游等活動。還可以興辦海洋漁業展覽館,陳列各時期的漁船、漁具等實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蓬萊海洋漁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E、海洋食文化旅游產品。品嘗風味餐飲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為吸引游客的旅游資源。蓬萊海域盛產鮑魚、對蝦、海參等各種海珍品,用這些海產品制作出具有蓬萊地方風味的海鮮佳肴,還有馳名中外的加吉魚,更是蓬萊的傳統拳頭水產品。“食”是旅游的主要內容之一,但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僅為大飽口福,更重要的是體會異國、異地的風情與文化。

F、以游艇俱樂部為核心,開展各種形式的品牌宣傳活動。可以游艇俱樂部為核心,組織“游艇俱樂部發展與海洋旅游業開發國際研討會”和“國際游艇拉力賽”等各種形式的品牌宣傳活動。發揮蓬萊市游艇業的消費帶動作用,為沿海地區游艇業的發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將游艇俱樂部精心打造成蓬萊海洋旅游的一張名片,吸引海內外的游客在蓬萊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游服務,并為在蓬萊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閑運動、辦公、商務、聯誼于一身的高檔次的游艇消費活動,使游艇俱樂部成為一個成功人士業務交往的俱樂部,事業發展的平臺。

2、開發水下潛艇觀光旅游項目

海上蓬萊的秀美景色早已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萊是什么樣呢?水下潛艇觀光無疑對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據 新浪網六月十九日報道,我國首艘民用全潛式觀光潛艇在大連完工并通過國際論證,而這艘被譽為“水下豪華客機”的民用觀光潛艇造價僅為200萬美元,遠遠低于國外同類潛艇,但其安全系數與在陸地幾乎無異,技術性能優越。觀光潛艇的國產化為乘坐潛艇觀賞蓬萊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條件。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國內只有海南三亞有一艘自芬蘭引進的全潛觀光艇,每位游客水下觀光50分鐘,收費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搶抓機遇開展水下潛艇觀光旅游,必將成為膠東半島乃至北方地區的又一個旅游熱點項目。

3、以蓬萊水城為依托,建立海上影視基地

蓬萊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民間風情濃郁、神話傳說紛繁、濱海特色鮮明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擁有蓬萊閣、蓬萊水城、戚繼光故里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百個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資源豐富。登州古港曾與揚州、泉州、明州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譽海內外。北宋中期,蓬萊變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華的商貿港口變成了威嚴的軍事重地,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目前,投資5億元的蓬萊水城明代古軍港保護性開發修復工程正在順利進行,預計2006年底可完工并對外開放。工程完工后,蓬萊水城將重現明代古軍港的原貌。以蓬萊水城為依托,結合蓬萊閣、戚繼光故里、八仙過海口以及蓬萊和長島海域的海洋景觀資源,把旅游文化與影視文化結合起來,打造一個海上影視基地具有優越的條件。基地可以影視拍攝和旅游觀光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攝以古代港口商貿和海洋軍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可以拍攝反映現代海洋文化的影視作品。游客除了可以在片場看到明星拍戲外,影視基地還可以不定期地舉行明星與影迷的見面會,讓游客"零距離"接觸明星。觀影視拍攝,邀明星合影,請明星簽名,與明星互動,以明星的名人效應來宣傳蓬萊,推動蓬萊旅游業的加速發展。

(二)加強與長島的合作,充分利用廟島群島的海島景觀豐富我市的海洋旅游資源

長期以來,長島與蓬萊在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尤其在旅游業方面,長島對蓬萊的依存度較高。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長島與外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蓬萊。蓬萊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與長島的海島景觀資源呈互補關系。蓬長雙方應該在旅游業的發展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特別是在對長島的島嶼資源開發方面,更應該開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萊可以借助長島的島嶼資源開發豐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資源,長島也可以借助蓬萊巨大的旅游市場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形成旅游經濟的雙贏局面。

(三)劃分淡旺季重點促銷區域,強化旅游宣傳促銷工作針對性

蓬萊具有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既有適合夏季海洋旅游的海岸和海島自然景觀資源,又有適合冬季海洋旅游的室內人文海洋景觀資源,如海洋極地世界和在建的聶家沙灘室內海水浴場等。在旅游促銷方面,可以根據季節的不同,劃分區域、突出重點進行宣傳。如旅游旺季可以內陸地區為宣傳重點,讓久居內陸的人們親身體會大海帶來的無窮的樂趣;旅游淡季可以沿海地區為宣傳重點,讓常年生活在海邊的人們體驗到冬季在海水中嬉戲的享受和觀賞海洋極地動物帶來的樂趣,做到“淡季有活動、旺季有高潮、年年有創新”,有效地解決淡旺季海洋旅游旅客嚴重失衡的問題。

旅游經濟論文:簡述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論文關鍵詞:旅游產業 區域經濟 相關產業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產業的特性,認為旅游產業是后發展地區最具比較優勢、具有率先實現對外開放和跨越式發展條件的產業。旅游產業作為一個經濟性的產業,具有關聯度大,綜合性強,能極大推動經濟的增長,我們需要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樹立發展旅游產業的觀點。最后,作者指出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必須注意旅游產業的發展的落腳點、盲目擴大景區產業規模以及旅游產業小圈子等方面問題。

一、旅游產業是后發展地區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

貧困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世界許多國家都十分關注并提出了不少解決此問題的對策與措施。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貧困落后地區多數是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但同時也多是旅游資源富集的地區。根據比較優勢原則,落后地區應該選擇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而放棄機會成本較大的產業重點發展,西部的農牧業和采掘、原料工業長期以來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其存在的基礎是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很大,而這一部分成本既沒有從經濟的角度進行量化考核,也沒有從社會的角度進行環境保護的考察。現在看來,其實際的機會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備繼續作為先導產業的條件。

西部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且具有獨特性,旅游產業是西部真正的優勢之所在。從自然旅游資源來看,目前西部12 省區擁有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占全國總數的35 %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占總數的34 % ,國家森林公園占總數的18 %;從人文旅游資源來看,西部12 省區擁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占全國總數的32 %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總數的28 %。同時,西部還是我國最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西部地區的旅游資源品位高、種類全、有特色,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旅游業本身以及它帶動的相關行業能夠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尤其是從一、二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從而為西部貧困落后地區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提供一個適當的結合點,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過開發貧困地區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開發特點鮮明、品位較高的旅游產品,而且能夠通過旅游開發及旅游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脫貧致富,擺脫以往部分地區因貧窮而破壞生態,越破壞越貧窮的惡性循環,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二、旅游產業具有率先實現對外開放的產業優勢

旅游經濟本身是一種開放型經濟,一個地區獨特的旅游產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從而使旅游業一步成為對外開放的外向型產業,這不像其它產業發展外向型經濟那樣需要較長的整體水平提高過程。旅游產業總體上看不是高技術產業,對人才、技術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創匯產業,只要其旅游產品具有特色,對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競爭力就強,就可能使其國際旅游在旅游產業整體水平尚不高時能得以快速發展,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促進整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自身也需要對外開放。這是因為,一個地區發展旅游尤其是國際旅游,必然要建設一批符合國際水準的旅游接待設施,如賓館、餐館等,這些設施,一開始就必須按國際旅游的通用標準進行建設,與國際接軌;這些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一開始就引進外資和外國的管理方式與模式,促進了與國際的接軌,從而使得旅游產業成為了不少地區率先對外開放并推動地區對外開放整體步伐加快的先遣隊。旅游業的發展等于向外國人開了一個窗口,比較全面地展示該地區的面貌促進外國人對該地區的了解,同時也促進了當地對外國人需求和國際慣例的了解并對各相關要素加以改進,促使旅游地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旅游區的投資環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對外開放的力度與步伐:

首先,旅游業建設發展的蓬勃興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經帶動了欠發達旅游地區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及相關產業的同步發展,為旅游地區發展新興產業,如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也為外來投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實際上,貧困地區多數是少數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同時也多是旅游資源富集的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這些地區往往存在著基礎設施差,進不來、出不去等問題,從而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自中央確定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后,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的支持,尤其是對旅游業等產業的支持,其中發行國債的相當一部分將投入到對西部地區旅游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中來,這是西部旅游地區難得的發展機遇。

其次,從旅游業的微觀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業的發展來說,也會對旅游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部門中,旅游企業率先走向國際市場,領風氣之先,引進外資、人才和境外先進的經營方式,實現了與國際慣例接軌。發展旅游業,尤其是引進各類旅游企業,通過這些企業先進而規范的管理理念和運作模式,將對旅游地區當地政府部門和當地企業的管理和運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從而促使旅游地區總體投資環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業的發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態環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區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綠化工程、退耕還林等同時進行,協調發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麗,也帶來接待地環境形象的根本改變,綠化檔次越來越高,環境也越來越好。這對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對外開放,是個極大的推動。

最后,加快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有對基礎設施等硬環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對良好的旅游環境和社會風氣等軟環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旅游地區還需要通過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旅游經營服務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禮貌,旅游環境整潔優美,旅游活動健康高雅,這樣便為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同時也為旅游地區的總體投資軟環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尤其是國際旅游的發展,能夠帶動旅游地區人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轉變和創新,使旅游地區在觀念上進行超前思維和創新思維,這對推動地區的對外開放,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作用。同時,旅游在引來人流的同時,還會引來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例如被國際風箏協會推選為"世界風箏之都"的山東濰坊,過去只是一個手工業小城,自美國西雅圖風箏協會主席赴濰坊旅游從而引發了山東濰坊的國際風箏節以來,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資也碩果累累,第五屆風箏節總成交額達10·66 億元。

三、旅游產業是具備跨越式發展條件的產業

有關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論,從摩爾根的人類文化論到馬克思、恩格思的歷史唯物論,都論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生產工具。在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不能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的階段不能超越生產力發展階段。但是,我們通過以下對旅游業本質、內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旅游業最具條件超越整體生產力發展水平而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這并不違背上述理論和原則。

旅游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與通常工業生產產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對生產工具的要求與工業產品生產也有較大不同,旅游業不需要生產的廠房,不需要對所生產產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應的機器和工業產品生產完成后必須的物流配送體系,旅游業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產品形成后為游客消費(參觀、欣賞) 這些產品時提供服務的勞動者,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規范化的人力資源培訓來解決。旅游業所需要的資源與工業生產所需要的礦產資源、能源資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資源的整體組合,生態環境旅游資源各項重要的組成因素在某些情況下,就直接成為旅游產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業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務要素,不光是為調整旅游業的中間環節(旅行社、飯店、旅游交通企業) ,更重要的是對旅游消費者多樣化的、不斷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滿足。由此可見,旅游業所需的生產要素與以往各種產業所需的生產要素有所不同,這說明旅游業發展本身具有的特性與人類生產力發展階段,與生產力發展的時代性、階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旅游業的發展可以超越本國、本地區生產力發展的階段。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對旅游業發展所需的生產要素必須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發展水平。

四、旅游產業能夠通過自身的加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在促進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全球生態環境危機,工業化對環境的破壞己是一個無可爭辯、無法逃避的事實。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己進人到后工業化時代,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點己轉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環境破壞為特點的綠色經濟和以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為特點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太空技術為主的高科技經濟,也就是著力于生態社會、知識社會的發展,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也在緊跟世界發展趨勢,致力于追趕甚至某些領域的超越。但是,對于廣大的不發達地區尤其我國西部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非常落后,它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要實現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由貧困向溫飽的轉變。而實現這個轉變,面臨的將是項目如何選、資金人才哪里來、市場哪里找等一系列對于他們而言非常艱難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對生態可能造成的嚴重破壞。那么,對于那些旅游資源富集的欠發達的非工業地區,能否找到一條捷徑繞開工業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態社會、知識社會呢? 答案是肯定的,捷徑之一就是發展相對而言投資較少、招商較易、市場風險較小,同時又是典型的綠色經濟產業的旅游業。從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優勢、發展階段和發展前景來看,我國西部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是具有促進經濟跨越式發展可能性的產業。我們知道,我國西部地區一些省份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現在基本上還處在農業社會階段,剛剛進人工業化初期,如果按照傳統的思路就是工業化一步一步發展,但很難有超越。所以,必須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觀念進行發展創新,大膽地提出并努力推進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使這些省的總體經濟發展實現一個跨越,從工業化發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態社會、知識社會。

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而且還可以使貧困地區超越生產力發展階段水平而率先實現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費水平的跨越式發展。如果說國際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國的財富向旅游目的地國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財富進行再分配,那么,國內旅游則能把國內財富從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轉移,使國內財富在地區間進行再分配。一般地說,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外出旅游的人數較多,經濟欠發達地區外出旅游的人數較少,當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足以吸引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前往旅游時,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費對當地的旅游生產顯然是種外來的刺激。這種刺激,不僅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是個促進,而且由于旅游業的聯帶性,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也是個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興辦旅游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到一業興而百業旺,可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縮小自己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近年來,中國一些整體經濟發展基礎較差、水平較低而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老、少、邊、窮地區(即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窮困地區) ,走向旅游脫貧、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如貴州省緊靠黃果樹景區的黃果樹村,1992 年全村人均吃糧200 市斤,人均年收人130 元,隨著黃果樹景區的開發,許多農民投身其中,到1998 年全村人均吃糧400 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 元,一步由貧困邁入了小康,黃果樹村也因此而實現了貧困地區經濟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為一個產業,不僅可以"治窮",一個景點富一個縣,一個景點富一個村,一片景點富一個鎮;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在四川阿壩州旅游景區開發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賣東西,賣的時候也不會討價還價。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些頭腦靈活的當地百姓,不僅習慣了做買賣,而且逐漸由生疏變得嫡熟。可見,旅游給阿壩州老百姓帶來的,并不只是金錢收入,更具有意義的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烙守了幾輩子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其實并不難理解。旅游業必然帶來地區的開放,隨著游客而來的是新的信息、觀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與融合中,人們的視野會更加開闊,思想會更加解放,也會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窮"是經濟效益, "治愚"是社會效益,旅游產業將"治窮"與"治愚",將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融為了一體。

五、旅游產業帶動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既然旅游是一個經濟性的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關聯度大、綜合性強,能極大地帶動和拉動區域經濟的增長、財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旅游發展中,首先要注意一開始就把旅游當作一種產業來抓,樹立起發展旅游所需要的產業觀念。

一是旅游產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它具有綜合性,一業舉百業興,同時又具有依托性,百業托才能舉一業。綜合性和依托性決定了抓旅游產業發展就是抓結構調整、產業聯動、投資環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實質是抓了持續發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經濟跨越式發展培育支柱產業的全局高度,來看待旅游產業的發展,首先要為它的發展創造出良好的環境,百業托其一業,使其迅速發展壯大,培育為支柱產業,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其一業舉百業興的帶動效應。為此,必須充分認識旅游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和階段,如旅游產業功能的階段、旅游發展模式的階段、旅游產業投入產出的發展階段、旅游業增長速度的階段等,按不同階段的不同規律性要求做好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充分發揮其不同階段的不同作用,從而既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二者間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二是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走集約化經營之路。要把區域旅游發展的落腳點放到旅游的產業化發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強帶動區城經濟社會的發展上,實現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的轉變。

目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尚處于高速增長的粗放化經營階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產業本身來講還處于出售資源的階段,即把景區景點當成了旅游業的全部,沒有"加工"增值,沒有把旅游業涉及的食、住、行、游、購、娛充分連接、帶動起來。為此,應著力把這些相關要素發展起來,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時間,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費文出,從而大幅度提高旅游總收入,實現旅游收入主要靠門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長向旅游產業總收入的集約型增長轉變。

1. 景區景點只是旅游發展的載體而不旅游發展的全部,要把旅游發展的落腳點放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上,促進產業聯動從而形成產業鏈。這樣才能提高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而不僅是景區效益、門票效益,才能形成輻射、擴散效應,才能使旅游資源大縣、旅游資源大市、浪游資源大省變為旅游經濟強縣、旅游經濟強市、旅游經濟強省。

2. 不要盲目擴大景區的產業規模。要協調好城市建設與景區建設的關系,依托城市服務設施,增強城市產業功能,防止脫離城市己有設施、功能而景區重復另搞一套,從而"熱"了景區"冷"了城市。要把景區接待區的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通過旅游的帶動,不斷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切實避免景區"城市化"的趨向。

3. 出旅游點的小圈子,形成旅游點、旅游線、旅游板塊、旅游中心城市的區域結構,促進區域旅游的綜合發展,從而最終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旅游經濟論文:芻議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

【摘要】 在旅游業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的重要經濟產業部門乃至經濟支柱產業的今天,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國取得了一些進展,并成為許多地方和部門規劃中不可缺少的項目。開發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形式,將經濟效益,生態保護和社會效益三者結合起來,對于避免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近二十年來,國內外的業內人士、學者們定義了生態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須依照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資源長期培育生態旅游,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倡導生態旅游的觀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態旅游研究基礎上對其定義進一步地探討,并對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加以分析。

【關鍵詞】生態旅游 定義 經濟意義

一、生態旅游概念的再定義

"生態旅游" (ecotourism) 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義不僅是指所有游覽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強調被觀賞的景物不應受到破壞。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范圍內提出并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后,生態旅游才作為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Hetzer認為所謂"生態上的旅游"應具備四個內涵:環境沖擊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當地文化并將沖擊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給予當地最大經濟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滿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從當地社會參與出發,認為生態旅游隱含了地方社區參與觀光發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發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區能適當地行銷、設定旅游規范與產業經營規范,以及合理取得財務來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區的資源與環境品質。

世界銀行環境保護署和生態旅游學會給生態旅游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護協會(NACS-J)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山 禾,2004)是:"提供愛護環境的設施和環境教育,是旅游參加者得以理解、鑒賞自然地域,從而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護,為地域經濟做出貢獻。"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態,已經成為國際上近年新興的熱點旅游項目。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為基礎的生態旅游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生態景觀為消費客體。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實、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

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態旅游峰會的致詞中指出的"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群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游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

"生態旅游"這一概念經由國外傳入我國并逐漸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標志著生態旅游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在過去的十年中,有關生態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征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游"概念以中國特色(馬聰玲,2002)。國內出現的"生態旅游"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如"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則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展開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旅游生態工程和旅游活動。""生態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將自然環境教育和解釋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態上可持續管理的旅游。"

《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管理暫行辦法》中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識為取向,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確保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旅游活動。"

目前,生態旅游一詞雖已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對其概念的定義仍存在很大爭議,有的定義仍沿續綠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旅游產品。而新的觀點則認為生態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游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關于生態旅游的概念可分為三個范疇:

一、 從旅游發展戰略上對生態旅游進行定義。這一定義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為生態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態旅游看作一種旅游發展模式,將旅游發展與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認為只有同時具有保護資源和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態旅游。

二、 基于旅游主體行為對生態旅游定義。這一概念傾向于市場和消費行為為生態旅游核心內容,將生態旅游做為一種旅游產品向市場推銷,向旅游者提供沒有或很少受到干擾和破壞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環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學旅游、探險旅游等旅游類型。這種類型的旅游活動相對一般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并可以增強旅游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 從旅游資源價值觀的角度定義生態旅游。這一定義強調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行為規范和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資源價值觀,通過旅游活動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建立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觀。

總之,生態旅游定義應包涵兩個基本內容:首先,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資源基礎的旅游活動;第二,生態旅游是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旅游開發方式。中國生態旅游實踐的研究上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游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游規劃案例研究。

二、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探討

從以上生態旅游的定義中我們發現,旅游資源與景觀環境,人文資源緊密相關。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地理學者 Kirk(1951) 即指出:在被人類感知之時,環境被賦予了形狀、內聚力與意義的整體,一旦意義被賦予后,便會代代相傳(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觀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 O. Sauer (1925) 所關注的物質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異義,例如象征(symbolic) 或美學面向等隱喻的景觀概念陸續被學者們提出。他們對于文化在景觀描繪及意義賦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對于文化和意識形態而具有選擇性對景觀觀賞行為作出分析。景觀是人類周遭可見的實體環境,也是一種可以提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為人類保護它的理由,生態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經濟意義。

(一) 生態旅游是對不可再生性資源的保護。作為一種資源從架構上進行分析,旅游景觀不僅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而且遭到破壞就無法復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論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發展,還是經濟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長",或隨成長而來的并發癥(沖擊),地球上有限資源所受的壓力日增,大量消費的結果,使旅游資源日益趨于匱乏。從物質循環的觀點來看,物質循環是地球循環系統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巖石圈所含的物質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對人為物理變化最具抗拒性,換句話說,旅游景觀的改變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資源的性質。

(二) 生態旅游能夠滿足人類對生活品質的不斷需求。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類需求層級中,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無疑的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動包括在大自然環境中的自然欣賞以及在文化環境中,對人文景觀的欣賞。從這種活動中不僅獲得適當的身心運動和鍛煉體魄,使身體更加健康;更因為活動中的靜態休閑活動以及凈化心靈滿足人們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獲得的各種感受 (feeling),而使他感覺幸福(Sense of well-being),培養人們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懷,以及對精神上的追求。這些都是人類經驗(experience)的有益面,強烈的使人獲得滿足感,強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樂。除了這些身心所獲得的感受之外,同時也獲得知識、記憶、價值、態度、信仰、感動、欲望、情調等內心的成長。這些感受的獲得正是情意教學的目標,也正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資源所提供自然實習是大眾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好教材與教學環境,也是對書本教材的有益補充。最后,由于從事旅游活動的增加,人們對于生態旅游和環境品質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類要求清新的空氣和純凈的水源,以及減少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破壞的訴求。由此可見,人類的生活需要生態旅游進行調劑,為了滿足人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求,人類情愿花錢去獲得更好的旅游質量。總之,不管時代多么進步、工商業多么發達,人類對生態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 生態旅游是對歷史資源的傳承和延續。當我們在西方文明的侵襲下慢慢失去民族傳統特點的時候,屬于我們的旅游資源也漸漸地消失,如果我們不能以生態旅游的理念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沒落了!旅游資源是經由中華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夢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相當的重要的遺產。從旅游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各個歷史階段的痕跡,這些痕跡使我們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象征意義和潛作用力,生態旅游也后世子孫留下最好的寶貴財富。

(四) 生態旅游的社會生態價值鏈。大自然是一切科學發展的泉源,提供科學研究的環境。無論是生物科學?自然科學?或是工程科學都可從自然中找出法則。同時,旅游資源提供了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場所。由于無限制地不當開發及大型的人類社會活動,因此生態旅游將有助于集水資源保護、生物的保護、人文形態的保護?歷史與古跡的保護?原始環境的保護?游覽觀光資源的保護,以及土地資源的保護等。可以避免許多人為因素所引起的災害,而成為安定的自然環境。

(五) 生態旅游的經濟影響體現為三個方面:直接、間接和交叉影響。直接影響反映在單個旅游者會由于生態旅游環境和行為支出增加,而間接影響體現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費行為,交叉影響是生態旅游帶來的諸如"口碑效應"等潛在影響。生態旅游具有的可持續發展觀能夠不斷地促進區域的經濟活動,通過經濟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可以使社會分工達到合理化,擴大社會就業機會。正如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秘書長艾杜阿爾多·佩德羅斯在第二屆國際生態旅游論壇(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態旅游在內的旅游經濟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就業方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尤為顯著。世界旅行與旅游理事會總裁讓-克勞德·鮑姆加騰認為,私有企業進行生態旅游開發除盈利外,還要保護環境,取得社區的支持。同時,厄瓜多爾學者奧斯瓦爾多·馬吉奧研究得出一顆50年古樹發揮生產氧氣、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為動物構建家園等作用,其價值為19萬美元的結論。可見,生態旅游構筑的價值鏈不僅僅是現實經濟意義上的,也是潛在的,長期的(聶曉民,2004)。

三、結論

研究生態旅游的經濟意義的目的所在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我們人類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旅游資源是人類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質;環境則是資源的狀態;而旅游生態就是在旅游過程中人與自然界中各種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資源觀就是資源的持續利用。通過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實現地區經濟和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應該維護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要求維護生態平衡。人類不可能不發展,生態不可能不改變。生態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復,只有樹立生態動態平衡維護觀才是科學的,才能為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服務。

當我們追溯歷史,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是基于自然資源的不斷開發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古國,人類才有了今天的發展。盡管人類開始懂得理解自然,親近自然,明白自然與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應該形成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現在,我們在發展生態旅游中應該回報自然,在原生態保存完好的景區景點,應采取開發單一旅游線路、不要過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數量、規定活動范圍等方法來盡可能地減少發展旅游業給當地生態帶來的不利影響,遵循自然法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在開發資源、增加當地收入中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旅游經濟論文:淺談青島市旅游經濟優劣分析與對策

[論文關鍵詞] 青島市 旅游需求 旅游供給

[論文摘要] 本文以旅游經濟的供求機制作為切入點,結合青島旅游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了青島市旅游經濟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在2008年,青島市迎來奧運會的同時也迎來旅游經濟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青島的旅游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嶗山風景區的嘗試性開拓、即墨溫泉的開發、沿海一線風景區的改良以及城市容貌的改進,都給青島的旅游經濟帶來了勃勃生機。近年來,青島的旅游業始終以平穩的步伐向前發展,2002年,青島市旅游業總收入達到150.52億元,相當于全市GDP的10%,而到了2006年,青島市旅游業更是持續快速增長,接待海內外游客2886.45萬人次,增長14.7%;旅游總收入達325.2億元人民幣,增長百分之26.7%。旅游業收入在青島的GDP中占據了極大比重,且仍然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這給青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無窮動力。但與先進城市相比,青島的旅游經濟還存在不少差距,其自身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旅游經濟的供求機制理論

旅游經濟學中采用旅游需求與供給均衡的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本文將對旅游經濟的供求機制理論做簡要闡述:

旅游需求產生的最基本決定變量包括旅游支付能力、充足的余暇時間和旅游動機。在這三個變量同時得到滿足的時候,旅游需求就表現為現實旅游需求。要增強旅游需求的有效性,也應當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旅游需求需要有更多、更長、更集中的余暇時間。自我國實行周五工作制及三個黃金周假期后,國內旅游的蓬勃發展的現實表明,有充足集中的余暇時間對旅游需求的市場化十分重要。其次,要增強居民的旅游支付能力,這需要政府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進行改革。以上提到的兩點,旅游從業者依靠其自身根本無法實現,使得這兩個因素成為外生變量而無法掌控。然而旅游動機卻可以通過旅游從業者在旅游供給上的努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

旅游供給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以一定價格向旅游市場提供的旅游產品的數量,具體包括經營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資源、旅游交通、旅游設施和旅游服務等。發展旅游產業必須有與旅游需求相適應的旅游產品。旅游產品的核心依托是旅游景點的開發。而不同類型的旅游景點會形成不同的旅游體驗;即便是相同的旅游景點,不同知識架構和審美背景的旅游者也會形成不同的旅游體驗和評價。因此,旅游景點的開發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意滿足不同的游客對旅游景點的不同要求。旅游交通是出行的前提,一方面游客更愿意到容易到達的地方度過自己的閑暇時間,另一方面,良好的交通條件使得游客不必將時間浪費在路上,同時提高了城市的整體形象。住宿設施包括飯店、旅館和近幾年流行起來的家庭旅館等。住宿設施的數量以及舒適程度和價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旅游供給的有效性。

通過對旅游供給與旅游需求的內含層次分析,可以發現,并不是所有的需求和供給都能進入旅游經濟循環,有些不良的旅游供給不但不能促進旅游需求的實現,而且可能攪亂旅游供給市場,抑制旅游需求的形成。要想使旅游經濟能夠有一個持續、有效、快速地增長,必須保證旅游供給增量的有效性,推動旅游供給存量的有效化。

二、青島旅游經濟的供給及優劣勢分析

本文提到了旅游需求是一個外生變量,其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游客具有相應動機才能使得旅游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加,而旅游從業者無法直接決定其增加與否。然而,從業者可以通過完善旅游供給間接影響旅游需求,從而帶來旅游經濟的增長。我們結合青島旅游業發展的現狀著重從旅游供給上分析青島旅游經濟的優劣勢:

1.青島旅游產品的供給。青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以及后天培養的一系列人文旅游資源成為青島發展旅游經濟的優勢力量。2002年、2003年及2004年,青島市重點旅游項目投入資金分別達到30億元、34億元和33億元。2003年4月,海爾集團、青島啤酒博物館、青島港、華東葡萄酒釀酒有限公司一次性通過國家旅游局專家組進行的示范評審,獲得首批“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稱號。僅2004年,青島市的4家工業旅游示范點就接待海內外游客53.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854萬元。工業旅游已經成為青島大旅游格局中的獨特一翼。同時,2003年至2006年,青島還“生產”出了度假旅游、觀光旅游、海洋旅游、節慶會展旅游、體育健身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等7大系列產品。正是旅游產品的日益豐富,使青島的旅游品位得到提升。據有關統計研究表明,2006年,海內外游客在青島的平均停留天數已達到3.5天,比2005年整整多出一天半。近兩年來青島市推出新旅游景區(點)22個,從而使青島市旅游景區(點)總量達到88處。一系列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都極大地促進了青島旅游業的發展。

但是在旅游產品的供給上青島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現在:

(1)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品牌。富有紀念意義的旅游商品是體現旅游特色的最好憑證。從青島旅游商品發展的歷程來看,居多的是日用品和一次性消費品。

(2)青島市的旅游環境不理想。首先,青島的夜生活不發達。在冬季往往七八點鐘街上就少有人來往,一些商店也早早關門,在春夏的旅游旺季,一些主要景點營業時間僅維持到八點,通宵休閑可供游客游玩的旅游景點屈指可數。其次,個別景區服務態度差,欺詐游客的現象屢有發生。飲食、旅行社、近郊游等行業每年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欺詐顧客的現象,2007年5月1日執法人員僅在一個景點就抓獲30多起“黑照相”事件。這一系列與青島美麗風景不符的現象必然會阻礙青島旅游經濟更快的發展。

2.青島市旅游交通。近年來,青島的交通設施也在不斷完善。青島公路交通十分發達,已建成濟青、膠州灣、西流、雙流、濰萊、棲萊、青銀等7條高速公路,成為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擁有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最長的城市。2004年4月“新”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啟用,青島與韓國之間國際旅游新航線開辟,2004年嶗山風景區太清大通路段改造及太清至八水河步行棧道等工程建成,隨著全市主要道路的通暢,青島交通也帶動了青島旅游經濟的增長。

然而,青島的交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的,其主要癥結在于:

(1)夜晚的城市交通并不完善。青島的公交車在20∶30左右基本上就不再發車,有少部分公交線路營運的22∶30,在此之后路上很難遇到公交車。而出租車在夜晚收費比日間更貴,這就使得一部分低收入游客喪失。

(2)交通要道環境美化力度不夠。流亭機場作為青島惟一的民航機場,其所在的城陽區周邊環境并不理想,不是煤炭場地,就是破舊的老樓,從機場駛往市區的必經的李滄區,環境更是臟亂差,不僅綠化上與市南區存在差距,就連最基本的城市市容的整潔都不能保證。這給青島的旅游經濟帶來很壞的影響。

3.青島的住宿設施。應當說青島的住宿設施已日趨完善。現在,青島擁有包括香格里拉、頤中皇冠大酒店、海景花園大酒店、麗晶大酒店在內的近百家星級酒店,可以向國內外的中高層的消費者提供充足的住宿服務。此外,青島還擁有以農家宴為主要經營方式的家庭旅館,既可以滿足一些游客渴望接近大自然的需求,又可以緩解旅游高峰期游客入住困難的問題,極大地拉動青島旅游經濟的供給。

三、青島旅游經濟存在的問題的解決對策

針對上文提到的青島旅游經濟供給中存在諸多問題,筆者提出了以下相應的對策建議:

1.規范旅游市場運行秩序。當前規范旅游市場運行秩序應著力抓好三個重點:一是加快建立旅游投訴聯動網絡,完善由旅游、公安、工商、物價、交通、城管等有關部門組成的旅游綜合執法體系,健全執法監督、社會監督、義務監督、輿論監督“四位統一”監督網絡,加強旅游市場綜合治理。二是建立和健全導游計分制度、導游勞動報酬制度、旅游行業傭金收受制度、導游服務機構市場化等四個機制,大力推進旅游行業標準化建設。三是加強旅游市場跟蹤調研,切實解決旅行社、旅游飯店、景區景點存在的諸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工具不足等現實困難和突出問題。

2.大力開發郊區旅游。青島市區的開發已經沒有更大的空間,然而像萊西、平度、即墨、膠南這些郊區仍然有很多有文化底蘊或風景優美的景區可以開發,從而形成青島大旅游的格局,而不是旅游一線的一個中間站點。

3.開發形式多樣的旅游紀念品。青島在開發旅游紀念產品方面有很大欠缺,旅游從業者應當開拓思維,充分結合青島山、水等各項特色,不斷開發真正具有青島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提高紀念品檔次,注重紀念品的質量,并不斷完善購物環境,從各個方面調動游客購買產品的積極性,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4.豐富青島夜生活文化。其重點在于適度的延長主要旅游景點的開放時間,延長一些大型購物中心的營業時間。

5.加強鐵路沿線、機場到市區沿線的美化工作。要給外地旅客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兩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若要青島投入巨資,改造鐵路沿線、機場到市區沿線,操作上并不現實,但是可以考慮將景致不錯的地方空出來,讓外地的旅客欣賞,在有礙觀瞻的地方,樹起5米高的廣告牌,讓旅客們看到的是形象生動的廣告。如此,既可以給外地游客一個美好的形象,又可以宣傳青島企業和產品;既促進了青島旅游業的發展,又帶動了廣告業的發展。

旅游經濟論文:淺談經濟落后地區學生對紅色旅游的認知和意向行為特征研究——以永州為例

論文關鍵詞:經濟落后地區;紅色旅游;認知;意向行為

論文摘要:基于調查得知,經濟落后地區學生對紅色旅游的認知和意向行為特征表現為:知曉率低,主要的了解渠道是電視;學生外出進行紅色旅游主要受到景點服務質量、講解水平和知名度的影響,在紅色旅游方式友情彰顯,喜歡和同學朋友一起,其外出旅游時間集中在寒暑假期,以增長見識和放松休閑為主要目的,消費水平低,但其意愿消費比實際消費高,有一定的拓展空間,在下次紅色旅游景點選擇上,以韶山和長沙的相關景點為主。據此,提出相應的營銷對策。

一 研究背景

潛在旅游者行為特征研究是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國外對其的研究始于20世紀6o年代,主要以旅游者的人口學特征為基礎來探討旅游者本身的屬性,重視理論意義,1967—1969年英國地理學家羅杰斯(H·B·Rodgers)主持了第一次試驗性全國游憩調查,獲得了有意義的旅游流規律資料;隨后1978年,波蘭學者A·Szwichtenberg采用問卷方式對旅游者進行調查,找到了相應的旅游行為特征。80年代后的研究注重指導性和實用性,并將心理學內容引入進來,主要側重于對旅游需求模型和旅游流形成機制的探討,如Shih(1986)提出了價值與生活方式的概念,他認為感知和形象是目的地選擇的決定因素,Joseffink和AlfredKobsa(2002)基于潛在旅游者的行為和特征,提出了一個個性化的服務模式。

從國內情況來看,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針對客源地居民的行為特征進行的研究:保繼剛早在1987年以行為科學為指導揭示了北京市居民的旅游動機、動力、決策、偏好等方面的特征,其后他還對旅游者空間行為規律對賓館選址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吳必虎對中國城市居民關于旅游目的地選擇行為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4條基本規律;許春曉采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長沙居民周邊休閑旅游和出游特征;王家駿研究了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及旅游決策行為,得出了兩點推導結論。其二是潛在游客類型或旅游形式入手探討其潛在市場的規律:李麗梅、保繼剛(2000)研究了中山大學大學生旅游行為特征”。吳峰山(2005)調查了山西體育旅游潛在客源市場并提出發展對策。

我國學者對紅色旅游的研究成果頗多,大量集中對紅色旅游基本問題的研究基于紅色旅游資源,提出發展對策,最近一段時間關于紅色旅游的區域合作問題討論熱烈,以紅色旅游客源市場為研究對象的文獻相對較少。

無可否認,學生是紅色旅游的主體對象,然而,從研究內容來看,目前卻難以找到研究學生紅色旅游的行為特征的相關文獻,針對落后地區學生紅色旅游行為特征的研究更是鮮見,因此,對其的探討將是紅色旅游研究的一個有益補充;從時間來看,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后,迄今紅色旅游發展已逾三年,今年正好處于綱要的中期階段,在這個時候對此問題進行研究,對紅色旅游的發展作一個回顧性的評價,意義重大。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端,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改革開放以來,永州經濟發展同全國雖亦步亦越,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整體水平仍落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和周邊先進地區,而且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可能”,因此,將其作為經濟落后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子2007年4月對永州市九中、永州市三中、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及湖南科技學院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涉及初中、高中、大專及本科層次,共發放問卷640份,回收580份,回收率90.6%,剔除非永州籍問卷及其它無效問卷,共整理出有效問卷488份,有效率為84.1%。問卷設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為人13統計基本資料,二為對紅色旅游的認知、消費、評價等行為特征資料,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其中有關紅色旅游的意向行為特征等問題以多選為主。

基礎數據經SPSS13.0軟件處理。共分三個步驟,第一步,對背景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出永州學生的人171特征;第二步,采用交叉分析和卡方檢驗,針對學生對紅色旅游的知曉狀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第三步,主要運用描述性統計對永州學生的意向行為特征進行闡述。卡方檢驗是用于檢驗兩個名義變量之間是否存在聯系的統計分析方法。P值表示檢驗的顯著程度,P值越小,說明顯著程度越高,本次卡方檢驗中所設定的顯著程度為0.05。

三 數據分析結果

(一)背號數據分析

統計表明:男女比例分別為41.6%和58.4%;來自農村的學生占75%,來自城鎮學生的占24%,其他占1%;初中生10.o4%,高中生26.7%,中專生19.67%,高職生15.4%,大學生27.66%;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元以下占3.29%,200—500元占3.48%,500—1000元占11.89%,1O01—2000元占8.2%,2001—3000元占7.79%,3001—5000元占8%,5000元以上占14.34%,不知道的占43.03%。以上數據男女、年齡、學歷背景結構合理,來自農村的學生多、家庭年收入較低,均符合永州目前以農業為主、農村人13居多的客觀情況,調查數據真實可靠。

(二)學生對紅色旅游認知研究

1.了解程度分析。調查對象中,了解紅色旅游的占45.8%、不了解的占54.2%。數據說明,不了解紅色旅游的比了解紅色旅游的學生更多,紅色旅游宣傳的效果堪憂。作進一步分析發現,在顯著度為0.05下,將性別、學歷和戶籍來源分別對紅色旅游了解程度作卡方檢驗,檢驗值列入表1。

表1顯示,僅學歷和戶籍來源地的P值小于0、05,即統計上認為,性別在紅色旅游的了解上無顯著差異,不同學歷或戶籍來源的學生對紅色旅游的了解呈現顯著差異,分析卡方檢驗的統計量得出,初中、中專和高職學生對紅色旅游的了解的實際頻數大于期望頻數,而高中和本科層次的實際頻數小于期望頻數;來自城鎮的學生比其它戶籍來源的學生更了解紅色旅游。

2.信息來源渠道分析。通過電視來了解紅色旅游知識的比例最高,達到了60.1%。其它媒介按選擇比例高低依次為他人介紹(17%)、網絡(12.1%)、廣播(5.8%)、雜志(2.7%)、報紙(2.2%)。

進一步經交叉分析得出,雖然學生獲取紅色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但在次要渠道的選擇上有較為明顯的分異:性別上表現為女學生更偏向于他人介紹和報紙;學歷上表現為高巾和大學生偏向于報紙和廣播媒介,初中生、中專和高職學生則偏向于他人介紹,高中生主要通過網絡途徑;從戶籍來源來看,來自農村的學生對紅色旅游的了解渠道集中于電視,其它的媒介選擇頻率很小。

(三)學生紅色旅游市場的意向行為特征分析

1.影響紅色旅游出行因子的均值比較分析。影響紅色旅游出行的因子共設計10個,采用里克特五點量表法,其中1分~沒有影響,2分~有點影響,3分~一般,4分~很重要,5分~特別重要。經均值計算后按大小順序將有關數據列入表2

一般而言,里克特量表1~5等級評分在1~2.4之問表示反對,2.5~3.4之間表示中立,3.5~5之間表示贊同。從表2可以看出,永州學生進行紅色旅游最為重視的是服務質量、講解水平和知名度,其余因子均處于中立。

2.紅色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特征分析。受測對象中,了解異地文化和休閑成為了學生紅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分別占47.6%和42.8%,這與學生處于受教育階段渴望知識、緊張學習之余想放松這一現實情況比較吻合。

在旅游方式的選擇上,成為首選方式的是和同學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占了57.1%,其次才是選擇和父母親戚一起(32.9%),最后是自己單獨出游(10%),旅游方式的選擇表現為友情彰顯。

3.消費行為特征分析。將學生的紅色旅游實際花費與意愿花費的數據經統計后列入表3,可以看出,學生的實際花費和意愿花費水平都較低,且選擇頻數按花費的多少順序依次減少,說明學生無收入來源,對待旅游花費持慎重態度;再比較學生的實際花費和意愿花費可知,在100元以上的消費空間里,學生的意愿花費要高于實際消費,這說明,永州紅色旅游學生市場的花費有拓展的可能。

4.旅游時空特征分析。有72%永州學生在紅色旅游出游時間上選擇寒暑假期,26%的人選擇五一、十黃金周旅游,僅0.8%和1.2%的人選擇了雙休周一和周一到五外出,永州學生能理性地避開旅游高峰期,大量集中選擇寒暑假外出進行紅色旅游,而極少選擇學習時間外出,這一方面表現出學生有要充實假期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永州學生以學習為重的心態。

在下一次出行的紅色旅游景區的選擇上,韶山以70.7%的選擇頻率遙遙領先,緊跟其后的是長沙的紅色旅游景區,這說明景點的知名度對學生的影響較大,省會長沙對學生也有著較大的吸引力。

四 結論

學生對紅色旅游認知特征可表述為:第一、了解程度低,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了“不了解”;第二、學生了解紅色旅游的主要渠道是電視。說明盡管紅色旅游曾經一度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茶地宣傳,但在經濟落后地區的效果卻不理想,因此,要達到中央和政府的對紅色旅游發展的要求,加強宣傳是當務之急。經過卡方檢驗和交叉分析發現,學歷和戶籍來源地對學生了解紅色旅游有顯著影響,高中與本科學歷的學生對紅色旅游了解的實際頻數小于期望頻數,來自農村的學生知曉率相對較低,因此在實踐中,除了繼續強化電視的宣傳功能外,通過報紙和廣播加強高中與本科學歷層次的紅色旅游的宣傳和教育,采用報紙或老師介紹等方式提高農村學生的知曉率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學生對紅色旅游所表現的意向行為特征可總結為:第一、學生外出進行紅色旅游主要受到服務質量、講解水平和知名度的影響;第二、學生紅色旅游出旅游時間集中在寒暑假期,偏向于采取和同學朋友一起的旅游方式,以增長見識和放松休閑為主要目的;第三、旅游消費水平低;第四、在下一次紅色旅游景區的選擇上,以韶山和長沙的相關景點為主。因此可以推測,在永州學生的心中,韶山和長沙的紅色旅游景點的服務質量、講解水平和知名度相對較高,各旅游企業可以考慮在寒暑假時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前往這些旅游目的地,選擇水平較高的講解員進行講解。鑒于景點的知名度影響永州學生的出行,紅色旅游的意愿消費較實際消費高,紅色旅游從理論上應該有一定的拓展空間,因此,應注意加強本地紅色旅游的宣傳,提高知名度,培養高素質的紅色旅游從業人員,為本地紅色旅游發展打下基礎。

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展現永州學生紅色旅游的認知和意向行為特征,重在“是什么”,對“為什么”等問題未能深入探討,需要另文闡述。未來還應對永州學生紅色旅游認知和意向行為特征做時間序列上的動態研究,揭示其歷史演變規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在线| 日本阿v视频高清在线中文| 人妻 丝袜美腿 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最近2019中文字幕大全第二页| 国产在线永久视频| 性欧美69式xxxx|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av| 豆国产97在线 | 亚洲|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1|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色爱天堂老鸭|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永久无码精品| www国产内插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china熟女熟妇乱老女人| a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入口| 国产精品妇女一二三区| 天天综合爱天天综合色|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国产 精品 丝袜| 狠狠色色综合网站| 免费女人高潮流视频在线观看|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小宝极品内射国产在线|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