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

時間:2022-03-26 06:09: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學生物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形象思維在生物學教學中的功能

腦功能定位學說表明,人類大腦由兩半球構成,大腦對人體的運動和感覺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 側重于邏輯思維,如語言、邏輯、教學、分析、判斷等;右半球側重于形象思維,如空間、圖形、音樂、美術 等。左、右腦半球猶如兩種不同類型的信息加工系統,它們各司其職,相輔相成,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思維活 動。左右兩半球信息交換的生理結構是胼胝體,它由兩億條神經纖維組成,每秒鐘可以處理兩半球之間往返傳 遞的40億個信息。傳統的教學,重視邏輯思維的培養,輕視形象思維的發展,影響著智力的提高。因此,我們 主攻思維能力的培養,應是強化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就形象思維在教學中的功能作如下探究。

1 感知是形象思維的源泉

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從感知開始,主要通過視覺把所學的生物形象信息傳遞給大腦,在大腦中留下痕跡,當 事情不在面前時,這種痕跡會再現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學稱為表象。人腦用表象材料進行思維,創造出新形象 的過程就是形象思維。沒有感知作基礎,表象就不會產生,沒有表象作材料,就談不上形象思維。因此,要為 形象思維準備豐富的表象,在教學中應抓好以下幾點:①加強實驗教學,這是形成豐富表象的主要途徑,一個 成功的實驗,會留下深刻的表象,應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實驗過程,從中獲得生動形象的表象。②運用 形象教具,來豐富學生的感覺,如模型、圖片、掛圖等。③理論聯系實際,廣泛攝取表象,引導學生到自然界 去識別生物、調查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等。④從聲象教材中攝取表象,聲象教材的優勢,能同時喚起聽覺和視 覺的興奮,促進左右腦協同工作,發揮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作用,以達到對生物本質的認識。在施教中,我 們提倡多種生物信息的滲透,以便形成豐富多彩的表象。例如“兩棲綱”的教學:①觀察青蛙外部形態,從而 培養學生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②觀察內部的結構,掌握結構的特點。③觀看青蛙生殖和發育電視片,理 解變態發育的特點。④從幾方面說明青蛙適應水生和陸生。

2 能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只有理解生物知識,才能把握生物的本質屬性。若脫離形象思維的支持,學生學起來就感到抽象、空 洞、難學。學生感到難理解的知識,往往是難以想象所造成的。因此,學生在教師誘導下,主要利用視覺接受 生物形象信號,在大腦中形成感知表象。然后利用豐富的感知表象,通過聯想、類比、分析、綜合、構思等形 象思維,把握事物的本質,獲得典型表象,把它表達出來,得到創新形象。例如用血循環這個典型表象,用聯 想和類比形象思維,結合形象特征,剖析脊椎動物中的代表動物,從而去理解生物進化的過程。見下表:

血循環特點 鯽魚 一心房一心室,一條血循環途徑 青蛙 二心房一心室,兩條血徨途徑,動靜脈血未分開 晰蜴 二心房一心室,有不完全隔膜出現,動靜脈血分開 家鴿 二心房兩心室,兩條血循環途徑,動靜血完全分開

從類比可知,脊椎動物進化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一般而言,形象思維力強,理 解能力也相應高,理解需要形象思維的支持,形象思維在理解中展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理解過程既 需要邏輯思維,也需要形象思維,兩者都是達到對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理性認識過程。

3 能促進對知識的記憶

記憶是知識的源泉,是智慧的倉庫。在記憶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屬雙重編碼,即表象不僅有形象 編碼,而且有語義編碼。雙重編碼的材料有利于理解、保持、回憶、應用和遷移。例如叩打膝蓋下部的韌帶時 ,產生了小腿突然跳起的反應,這一知識點以語義和形象相聯系的形式存入記憶中。形象記憶另一特征就是統 攝性,就是把一個完整的表象作為一個單元,儲存在大腦中,例如把人體血循環作為一個單元,記憶在大腦中 ,比分散的概念記憶要容易些。在施教中,應盡可能采用聲象教材,去強化記憶。實驗表明:人腦貯存形象信 息是語言信號記憶的1000倍,同樣的學習內容,單純用聽覺學習、單純用視覺學習視聽兼用學習,三小時后, 記憶效率分別是60%、70%、90%,可見聲象教材能提高記憶效果。

4 能有效地優化概念教學

生物概念的形成,一般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行為掌握,主要通過實驗觀察去感知基本事實,從中獲得 表象;第二層次是圖象掌握,主要從形象思維方面去掌握基本事實的本質特征,即通過聯想,類比、分析等形 象思維,去獲得典型表象;第三層次是符號掌握,以語言形式或數量關系去掌握基本事實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 系,即通過分析、推理、歸納、概括出生物概念。這三個層次,就是感性認識層次,形象思維層次,邏輯思維 層次。教師按照行為—圖象—符號三個層次去教,就可使概念教學處于最佳的狀態。例如“兩棲綱”的教學。 其過程簡要歸納如下:

附圖{圖}

5 有效地促進知識遷移

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和作用,其實質是一種揭示新、舊知識共同本質的過程。一般有兩 種方法,一是用聯想的方法,由舊引新,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的發展。例如講“視覺形成 ”時,首先復習眼的結構,然后再去講視覺的形成,即物體反射

折射 沖動 傳導的光線─成象于視網膜─視神經─視覺中樞—視覺形成。這 是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識結構,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最佳的固定點,新知識經同化或順應,構建新的認識 結構。二是用類比方法,比較新舊知識的異同點。人們對知識的學習有還原趨勢,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以原 有知識先入為主,把新知識理解為已有的知識。因此,要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以抵消原有知識對新知識的“ 還原”和“取代”,要善于類比新舊知識的異同,從求異中促進新知識的遷移。例如學了物質循環后,應與能 量流動作對比,見下圖:

物 流 能 流 流動 以無機物化合物形式 以有機物形式 內容 方向 返復 單向 流動 在一定范圍內能自動 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是遞減 規律 調節,維持平衡 的,傳遞效率為10~20% 范圍 生物圈 各級生產系統

6 能有效地強化生理教學

在施教中運用“釋文—成象—悟道”的教學思維層次,優化生理教學,其中“文”是“象”的載體,“象 ”是“道”的載體,而“道”是釋文、成象、悟道的結果,“象”是聯系“文”與“道”的中介層次,成象是 展開形象思維,悟道是運用邏輯思維。用“釋文—成象—悟道”的教學思維層次去施教:第一步誘導學生通過 實驗或演示,從中獲得生物表象;第二步通過形象思維形成典型表象;第三步把典型表象表達出來。例如滲透 原理的教學:①演示滲透作用實驗,使學生獲得滲透作用的表象;②把植物細胞與實驗中滲透系統作類比,從 結構上認識到相似性,然后再用細胞質壁分離及復原的實驗,證明植物細胞確實是一個滲透系統;③以文設圖 ,用圖示來說明滲透吸水的原理、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的過程,從中使學生獲得典型表象;④用語言符 號把典型表象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獲得的生理知識,科學鮮明、形象、好記,容易理解。總之,在教學中充分 發揮形象思維的功能,能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創新素質的培養

隨著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即將來臨,培養具有創新型的人才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應注重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調動學生開展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切實加強對學生的創新教育,這應當作為科任教師的重要工作目的確定下來,通過科任教師這個重要角色發揮作用,培養具有創新型的人才。

1、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對教師的講課大膽提出異議,形成師生之問的多向交流,對學生提出的異議要鼓勵和表揚,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組織一些生活垃圾如何處理、克隆及珍惜動植物的保護等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或辯論會,師生隨意交流辯論,在這種自由寬松的氛圍中進行思想交流,常使學生超越教師,對某些問題產生新的觀點和方法,這些觀點和想法對專業人士來說也許是陳舊的,甚至有時還顯得幼稚,但是對學生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創新思想的“火花”,教師應積極鼓勵,支持和肯定,通過開展諸如此類的課堂活動,既拓寬了思路,又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同時還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實在是一舉多得。

2、抓好課堂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不是一種基本思維形式,而是多種思維形式綜合作用的結果。創造性思維既是由多種思維組合而成的一種復雜的思維活動,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就不能只進行某一種思維能力的訓練。

2,1 抓好懸疑探索式教學方法的設計。善于質疑問難是開始創造的第一步,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注意設計好能啟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也要注意營造一個利于學生質疑問難的氛圍。

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設疑指導——閱讀思考——共同分析——簡要總結”的教學方法。我進行了“三先三后”教學方法的探索:根據計算機屏幕展示的問題和提供的材料,先由學生闖關思考,后由教師開導思路;先由學生發表見解,后由教師整理、提高;先由學生進行條塊分析,探索問題,歸納要點,后由師生概括、小結。有些章節,我則讓學生在閱讀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先根據教材內容提出有代表性的問題,然后再共同分析這些問題。我還將學生日常所提的具有獨特見解的特別是與知識和科技發展有關方面的問題登記造冊,深入分析,并鼓勵、表揚有關學生。長期這樣做,可培養學生深入探索問題的創造意識。

2,2 突出運用比較區別法教學,培養學生鑒別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在生物教材中,不管是植物、動物、人體解剖生理、細胞學,還是遺傳、進化和生態等方面的內容,很多都可以用比較區別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例如,“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五點區別”,“脊椎動物五綱在形態、結構、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生殖發育等方面的區別”,“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等很多內容都可以用比較區別的方法教學。重要的是要突出學生思維分析的過程,教師千萬不要包辦。長期有目的地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不但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區別的學習方法,還可以提高學生鑒別事物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3、鼓勵質疑。培養創新精神

“質疑”體現出學生對教學過程的一種積極參與,通過調動已有知識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蘊蓄突破,標志著學生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從學會走向會學。科學發明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有疑才能不斷拓寬學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鼓勵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在其有疑時,則為其釋疑。

4、利用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的應用(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優化了中學生物課堂教學結構,更新了教學手段,為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創設了理想的教學情景,它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強化的前提下,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證,同時,它也有利于生物教師以多種形式(實物,標本,掛圖,幻燈,錄像和多媒體技術等)主導教學活動,這樣,就會出現課堂活動多樣化,趣味化,科學化,和民主化,為思維訓練,能力培養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氛圍,圖文聲像,異彩紛呈,不僅加大了教學信息量而且也提高了教學信息的質,現代技術打破了傳統生物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等方面都受到的限制,讓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范圍內自由馳騁,它有利于進一步開發大腦潛能,提高思維的品味,諸如發散思維,標新立異等。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論中學生物教學的現狀與改進措施

[論文關健詞]:中學生物教學 教學現狀 教學措施

[論文摘要]: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重視發展學生的科學究能力。自課程改革以來,我國中學生物教學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和調整的問題。本文從生物教學的現狀出發,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探討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初中生物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在當前生物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仍然把知識的記憶當作教學的一切,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科思維。一些教師未能建立科學的教學觀和知識觀,雖然希望與學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課堂上沒能提供有效的問題情境,不能組織起真正有效的討論和交流,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生物學思維比較膚淺。

其次,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大多數學校缺乏必要的實驗器材和實驗材料,原本可以很生動的生物課顯得枯燥、無趣。由于學校沒有實驗經費投入,生物教學無實驗室,無實驗器材,無實驗材料,嚴重影響著生物學的教學。

另外,教學評價仍然按照傳統方式進行,往往只注重定量評價,注重分數,忽視了除分數以外諸多方面的評價,如學生的品德、學習態度、操作技能、創新意識及能力等等,教師只從考試成績上對學生進行人為的劃等、分類和排隊,強調評價的管理功能。這樣一來,教學評價由教師獨攬,學生沒有評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對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對術語、詞匯的記憶和使用能力也較差,勢必會挫傷一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二、改善生物教學質量的途徑

1.加強對生物課的重視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物學知識在工農業生產中得到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我國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規定生物課不是專業課,也不是勞動技術課,而是每一個接受中等教育的公民都必須學習的課程。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以及社會各界都應該加強對生物學科的重視,改變教學現狀,探索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應該增加投資,切實改善生物學教學環境,引進各種實驗設備,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以學生為本

生物教學要面向每一個學生,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科思維,完善學生的健康人格。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整個社會發展的作用,使學生能從生物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中的有關問題。教師必須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表演的舞臺,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具有獨立主體意識、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讓學生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我,獲得成功和生命價值的體驗,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與尊嚴。

3.改變教學手段

中學生物教學應該結合中學生的特點,采取形式多樣的教法,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實現教學過程智能化、現代化,使生物教學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學習成為興趣,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現代的探究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把文字教材按大綱要求改編成電子教科書,圖、文、聲并茂,把教師難以說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難懂的重點、難點,跨越時間與空間,跨越學科與領域的知識,形象、生動、有趣地向學生展現,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4.改進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只有深入進行各種課堂教學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生物學教學應使學生學習比較系統的生物基礎知識,初步掌握生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分類、遺傳、進化和生態的基礎知識,并了解這些基礎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在教學中要注意開展師生雙向活動,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因勢利導,結合講授課、討論課和實驗課,不斷加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更多地獲得生物學基礎知識和獲取基本的實驗技能,了解生物學發展的前景以激發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學習熱情。

5.實行探究式教學

探究性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等。教師應該加強探究式教學,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愿意探究的問題材料作為新課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內容,以圖片、文本文件為載體,以教師引導、學生講解、自主討論和辯論等為主要學習方式。例如在講解“綠色植物的色素種類及功能”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蓋?這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樣的聯系?然后通過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互相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活躍課堂氣氛。

6.改革評價機制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評價也需加以改革,評價內容應兼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各個方面,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公正、合理。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學生在個人品質學習與探究、交流與合作、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諸方面的發展,從而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7.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實施者和推動者,教師隊伍的發展和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有力的保障。然而,現在仍然有一些教師才用陳舊的教育理念,忙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日常教學工作,忽視了系統學習、研究生物課標和生物教材。因此,教師除了加強對生物的系統學習和研究生物教材以外,還應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系統學習,積極參加學科培訓,在持續學習中更新教育思想,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更新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三、小結

隨著生物學科重要性的提升,初中生物教學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加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應該改革評價機制,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公正、合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使學生學習比較系統的生物基礎知識,讓學生更多地獲得生物學基礎知識和獲取基本的實驗技能,了解生物學發展的前景以激發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學習熱情,從而發展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教學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學生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學生具有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在學習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調節,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能正確處理好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培養中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應幫助中學生樹立起以下四種觀念。

一、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首先是一種發展觀,它具有公平性(當代人、后代人或不同地區的人具有公平利用環境和資源的特點)、可持續性(當代與將來同等發展)、共同性(社會、經濟、生態的協調發展,是現代與將來各國各地區的合理、共同發展之路)。教學中可結合“進化論”、“生物群落的演替”等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發展觀。

二、環境觀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或供給為前提和基礎,因而人類必須合理利用保護環境,對已經破壞或污染的環境,應該設法治理或恢復,否則人類將會受到懲罰。人類要生存發展,就必須選擇適于自身發展需要同時也更有利于環境條件改善的生存方式。

教材中的有關環境觀教育的素材很多,如“環境保護”一節講到,由于大氣中二化碳含量增加,造成了大氣的溫室效應,使地球上氣溫上升,氣候反常;由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和湖泊等水體中排放,造成水體污染,嚴重影響了動植物的生存和人類的健康等。可結合生物課堂教學,以專題報告或課外閱讀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的含義及其復雜性,介紹全球及本地區的環境現狀及環境危機,使他們懂得人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產生危機感和緊迫感,樹立以環境觀點來檢驗社會經濟發展的思想,并以此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資源觀

自然資源通常是指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海域、野生動植物和礦物等,它是人類生產發展的物質基礎,可持續發展以資源的持續供給為前提條件,人類應該通過技術革新,提高利用率,注意節約等手段,保證自然資源的利用合理公平,不可吃“子孫飯”。

課本中涉及資源的章節很多,如“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這一節中講到,由于人們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不合理,許多野生動物的數量在一天天減少,有些種類已經絕滅或瀕于絕滅,這會給人類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在這里可舉一些具體的數例,如最近的100年內,每年就要滅絕1-2種鳥類;熱帶雨林中,平均每天滅絕1種哺乳動物。據估計,現在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到2000年,野生動物已減少15%-33%!學生聽后往往產生強烈的保護物種多樣性的歷史使命感!又如“環境保護”一節講到,由于人們對草原的不合理開墾、過度放牧等原因,使我國的草原面積大大減少,草原嚴重退化、沙化和堿化,優良牧草大幅度減少,使我們無法從生態系統中獲得持續穩定的產量。教學中還應結合“生態因素”的講解,向學生介紹自然資源可分為不可再生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和可再生資源,如果人類的開發利用超過其再生的限度,它們也就變為不可再生的。要讓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對自然資源要開發與保護并重,走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之路。

四、生態觀

生態系統的穩定,取決于其物質流和能量流的平衡,在一定限度內,人類可以改變這些流量,滿足人類對自然資源、物質和能量等的需要。然而,生態平衡又是“脆弱”的,如果人類的活動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打破固有的平衡,造成環境惡化、生態崩潰,從而威脅人類的生存,限制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課本中涉及生態的章節很多,如第九章引言講到我國黃土高原生態平衡的破壞,使黃河變成了世界罕見的“懸河”,給我國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第八章最后一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中通過“生物圈ii號”的實驗可讓學生意識到:憑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想在生物圈以外建立一個適合于人類長期生存的環境,還是無法做到的。教學中應結合“森林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等內容的講解,使學生充分認識森林、草原及鳥類等自然資源具有的生態環境功能,教育學生必須轉變從祖先流傳下來的對自然資源的根深蒂固的認識(即自然資源只具備有性),把自然資源的有用性與其生態環境功能同等對待,樹立正確的生態觀。

此外,還應在課外活動、教育實踐中,加強中學生可持續發展教育能力的培養。例如,組織中學生參與當地生態農業、環境監測等活動,培養他們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的能力。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淺談如何增強中學生物教學實效

【摘 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成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但是,各地中學普遍對生物學科課程安排較少。如何增強中學生物教學實效?本文筆者從注重課堂有效講授來提高質量、抓好課外探究教學來增強實效、拓展生物學知識來鞏固實效等三個方面提出教學策略。

【關鍵詞】增強;中學生物;教學實效

生物科學已經成為當今自然科學中越來越重要的前沿學科,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也成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在中考和高考各考試中,生物學科所占的比重較低等原因,學校普遍對生物學科課程安排較少。面對客觀現實,與其他學科相比,努力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的教學實效,就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有限的時間、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下,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如何增強中學生物教學實效?本文筆者從注重課堂有效講授來提高質量、抓好課外探究教學來增強實效、拓展生物學知識來鞏固實效等三個方面提出教學策略。

一、注重課堂有效講授,提高生物教學實效

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強學生自主獲得新的知識的能力。而不同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則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

1.生物學教師要努力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隨著中學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生物學課程的教與學方式、目的和評價標準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種變化過程中,生物學教師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就顯得十分迫切。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樹立起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為增強生物教學質量打下思想基礎。同時,由于生物科學技術發展迅猛,也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及時汲取新知識、新觀點,不斷充實自身的生物科學素養,提升生物教學功底。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適當拓展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準確度和實效性。

2.轉換角色,以學生為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提高生物學教學質量也要求教師及時轉換角色,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自己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導者”。教師的引導作用著重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勢利導,著重強化中學生各種基礎訓練,為今后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礎;二是因人施教,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功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指導方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旨在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求異質疑,在課堂上形成師生良性互動的局面,加強師生情感溝通。實踐證明,良好的教學氛圍一旦形成,就能明顯地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3.創設豐富的生物教學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生物學理論來源于生活,創設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情景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法寶。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要求、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的基礎等實際情況讓教學情景更加生活化。創設的問題情景最好要來自于學生的生活感受,使教學與生活合拍,實現由遠到近、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的認知和接受的過程,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設問“人在劇烈運動后為何會感到渾身酸痛”用以解釋細胞在無氧代謝過程中產生乳酸,體內乳酸積聚多了就讓人渾身酸痛的道理。

4.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學手段已經越來越普及,對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它能使抽象的生物學概念變得更加具體,使難以理解的生物學定律變得更加淺顯,還可以把復雜或微觀的生理活動過程簡潔地、直觀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探索知識。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還應該強調從“追求實效”的角度出發,力戒目前在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化”現象。這種現象使多媒體設備成了擺設、教學手段成為“時尚的花樣”而難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5.建立鼓勵性的課堂評價制度。鼓勵性的課堂評價的目的就在于盡可能地提高生物教學的實效。課堂教學評價應該以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成果為本,從而使評價成為激勵和引導學生爭取最佳學習效果的手段。突出教學評價的鼓勵性才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樹立積極、自信和必勝的信念。

二、抓好課外探究,增強生物教學實效

生物學是典型的實驗科學,生物學知識來自

于生活實踐。因而,生物教學除了課堂講授外,讓學生關注生活實際、動手進行實驗操作、走進自然進行科學探究等做法均是增強生物教學實效的必要途徑。這種方法改變了長期以來只強調讓學生學習書本知識,并以灌輸的方式進行講授,只是簡單地“授人以魚”,而沒有“授人以漁”的現狀。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提高生物學教學實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師要通過對觀察力的培養,使學生明了生物學知識學習和掌握需要樹立起嚴謹的學風、認真細致的方法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中觀察、探索、揭示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和生物科學道理。如,分析家酒為何會發酸,酸奶是怎樣制成的等生活中的原理都能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生物學知識。

2.開展探究性生物教學,鞏固生物學知識。實驗是生物學的基礎。教師通過實驗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課堂上學到的許多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理解和記憶。教師要以探究性實驗作為主要實驗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要能從課堂知識和生活實際中提出研究性課題,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學生自主地吸收生物學知識,應用生物學基本理論解決難題,從而促進自身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發展。

3.走進自然,應用知識,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融入自然、回歸社會,能夠更加豐富生物科學的體驗,進一步提升生物教學質量。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應用所學知識觀察動植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尋找和搜集學習資源,了解生物與人類衣食住行的密切關系。此外,教師還可安排學生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并開展討論,加深了解生物學知識與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以此來增強教學效果。

三、拓展基礎知識,鞏固生物教學實效

生物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綜合性學科,其成果的影響范圍輻射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生物學基礎知識來源于生活的“四面八方”,與生活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據這一特點,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適當拓展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內容,擴大中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對教學成果的鞏固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打破學科限制,開闊教學思路。在中學教學中,多學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物學亦如此,它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因此,找出生物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點,讓生物教學“傍”上其他學科則能夠建立起完善、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中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在講解視網膜成像以及遠視和近視的原理時,教師就可以借助物理學科的光學實驗儀器進行演示教學。教師在生物學中滲透進物理知識,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起到融會貫通的作用。

2.加強生物教學與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使學生理解生物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教師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如能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緊扣當今生物技術發展的熱點話題和前沿知識,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引領學生在理解生物科學的應用、解決現實生活難題中學習,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成效。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分析探討,從正方與反方提出證據,充分發表見解,可以形成共識、也可留下懸念,以此來調動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積極性。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農村中學生物學教學現狀令人擔憂

20世紀以來,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迅速的學科之一。生物科學技術在許多領域發生了重大突破,對人類的生存、人民健康、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面臨生物技術新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人民和政府普遍重視中學生物學教育。因此生物學科必然成為21世紀的主導學科。而我國中學生物學教育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充分體現生物學課程的價值。如生物學課時安排較少,占總課時比重偏少,生物課程設置的年級不盡合理,生物課程不納入考核科目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民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間接地對人的素養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而在農村,中學生物學的教學現狀更是令人擔憂。

1. 專業教師缺乏,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在農村,很多中學是沒有專業的生物教師的,有的學校即使有專業的生物學教師,但歷來受"生物學科是豆芽學科"思想的影響,專業的生物學教師被領導安排或自己主動要求上所謂的主科學科,如語文、數學等,而生物學科一般都是由完全外行的教師兼職任教。在許多領導和教師的意識中,任何一位教師都能擔任生物學的教學。于是,語文、英語、數學、物理、美術、音樂等專業的教師都有教學生物學的經歷。豈料,生物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非專業教師教學時只能照本宣科,以傳統的講授方式,把教材念一遍過去,或者讓學生讀讀、勾畫教師認為重要的概念或段落,然后讓學生強行背誦記憶重要知識點。有的教師甚至說:"對于有些生物學知識,我自己都不懂,怎么講,我只能把教材念一遍了。"的確,他們說的是實話。如果每一位生物教師都這樣教學,那么生物學教學的任務能很好完成嗎?現在新課程理念倡導探究性教學,倡導教師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學生所提問題多多,教師能組織、能回答嗎?外行來教,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狼狽狀態,這讓人不得不擔憂。

2. 教學方式單一傳統,新課程理念得不到落實

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探究學習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內涵和活力,但探究式教學畢竟是對生物學教師專業素養要求最高的一種教學策略,是我們教師以前幾乎沒有體驗或涉及的經歷,因而在將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過程中就會遇上困難。本身農村中學的生物學教師都是非專業教師,專業素質欠缺,加上"豆芽"學科的偏見,以及教師自身的畏難情緒與惰性,所以教學中教學方式單一,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為主。在傳統的滿堂灌課堂上通常是以教師的講述為主,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進行的是被動式的學習,機械地接受、記憶知識。課后學生能背誦、記憶一些概念、術語等就算達到教學目標。為了應對考試,教師要求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去死記硬背教材中的一些事實、術語和定義等知識,或者印制大量的試卷讓學生反復做、反復讀、反復背,考試中也許能取得好成績,教師也感到很有成就。因此,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一些教師的教學中,接受式學習常常被看成是高效率的學習方式。然而,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中,學生的興趣沒有得到激發,各種感官沒有充分調動,學生也就談不上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參與學習活動,掌握知識的質量就低,能力得不到發展。長此以往,學生對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就會感到厭倦,最終對生物學科喪失興趣而放棄學習。

實際上,學生學習科學不能僅僅是背誦一些事實或孤立的信息,重要的是要他們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建立對重要生物學概念的理解。如果課堂教學僅僅強調事實的傳遞和記憶,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建立和深層理解就會受到影響,使得許多學生雖然暫時能順利通過學業考試,但在隨后的生活中會就將事實類知識迅速遺忘。這樣的教學情況當然不符合我國以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新課程理念和改革方式。因此,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生物學教學應從記憶事實向理解概念轉變,強調生物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僅僅對事實的記憶,已經變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在新課程理念下,生物學課程如果還采用單一的教學策略難以實現教學任務。以探究式學習為代表的主動學習方式成為初中生物學課程改革的標志和突破點,并直接改變了生物學課堂上的教學活動。觀察生物學現象、記錄觀察結果、提出問題、分析相關的因素、收集證據、討論結果、辨析科學史中的事件、應對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已經成為今天初中生物學課題中常見的教學活動內容和學習方式。因此,就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進行有機的結合,面向全體學生,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3. 實驗教學幾乎為空白,學生能力得不到發展

生物科學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許多活動也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的。然而對于農村初中來說,生物學實驗教學幾乎是空白,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實驗設施設備欠缺。實驗教學就需要生物實驗室、基本的實驗器材和條件,還有實驗的動植物、微生物材料等。而在農村,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實驗室及所需實驗設備和材料,有的學校有實驗室,里面卻是空空的,沒有設備和器材。總之,學校不具備開設實驗教學的條件。

其次是生物教師不具備實驗教學的能力或懶于進行實驗教學。實際上,現在國家教育部是重視實驗教學的,對各級各類學校投放大量資金用于實驗設施設備的添置。可惜的是,這些實驗設施設備沒有用武之地,成為"冷備貨",在實驗室或保管室乘涼。運送來的時候是怎樣包裝的,現在依舊是那樣,包裝都不曾打開過。學生到初中畢業,沒有進過生物實驗室,沒有做過任何生物實驗,在農村初中不足為奇。實驗教學需要教師花時間和精力去準備器材和材料,而我們的教師無心去準備,于是以條件不具備為藉口,放棄實驗教學。有的教師全部用錄像片播放實驗內容,以此來代替學生親自參與的實驗活動,這種做法任何時候推而廣之就有失偏頗。

實驗包含著豐富的技能訓練,這里的技能,不單單是指操作技能,更主要的是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通過生物實驗,可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科學教育不是讓學生背一個個結論,而是要讓學生有一段研究科學的經歷。所以,在教學中應提出,不應該是"讀科學、聽科學、記科學、看科學",而是要"做科學、懂科學",提倡"做",在"做"中學知識,"講"是強加的,是灌輸,親身經歷才能理解。

面對農村中學生物學教學現狀,作為農村一線教育教師的我很擔憂,擔憂"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課程理念何以體現,擔憂在生物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所進行的生物學基礎教育是如此的不和諧。面對農村中學生物學教學現狀,我們應該思索:我們應該怎么做?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農村中學生物教學應立足當地經濟的振興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農村地區多數以農業為主,依靠種植業、養殖業來發展區域經濟。所以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當地經濟的興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而傳統的、落后的種植和養殖技術,使多年勞作的農民至今經濟收入偏低,無法擺脫貧窮的困境。如何讓當地農民從貧困走向富裕,如何振興當地經濟,是每個農村中學生物教師應認真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我們曾經對某鄉的種植業、養殖業進行了統計調查,結果發現現在許多農民還停留于一般的傳統勞作上,從事種植和養殖業的人數比例是極低的。即使少數人從事了種植業和養殖業,但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獲利很低,經濟效益很差。因此,中學生物教學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應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調整教學結構,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和掌握實用性較強的、對振興當地經濟有利的生物學知識。要達到上述目的,具體應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操作:

首先,教師應利用生物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在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不斷拓寬教學的知識領域。盡量將課本知識滲透到農作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飼養等實用技術中去,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銜接,以縮短課堂和社會的距離。

如在講“光合作用”時,可介紹大棚菜通光面積和光照時間;講“植物的礦質營養”時,可介紹小麥、玉米、棉花等所必需的礦質元素,進而講怎樣施肥、施何種肥,以及給植物適時松土的道理和介紹無土栽培技術等等;講“物質代謝”時,可結合動物育肥、食物加糖及適時閹割的內容進行講解。

實踐表明,將這些知識在課堂上適時滲透,不僅充實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樂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其次,教師應利用活動課,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自到田野、菜棚、豬場和雞舍等進行實踐學習,將學到的課本知識應用到種植和養殖的實際操作中去,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延伸了他們與社會相聯系的知識觸角。

如活動課中所學到的小麥銹病防治、雞的育雛與免疫及食用菌栽培技術等,為學生走向社會、振興當地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次,教師應依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調整課程內容設置,自編鄉土教材。如編寫《小麥的田間管理》《果樹的整形與防病》《西瓜的嫁接與管理》《養豬、養雞綜合技術》及《生態養殖設計與操作》等等,讓每位學生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學習掌握幾門實用技術,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素質。

上述內容,不僅是農村生物教學改革的探索,也是農村生物教學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的最佳形式和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和探索,以使生物教學更好地為振興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教學應加強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教育

現在的中學生正是21世紀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生力軍,用何種思想武裝他們將直接影響到社會前進的方向。 長期以來,學生從社會傳媒、教師講授所得到的衡量一個社會發展水平與國家富裕程度的指標,主要是人均國 民年生產總值。而事實上,人類社會自從50年代起實施聯合國提出的以人均國民年生產總值為主要發展目標的 經濟發展戰略以來,已經飽嘗這種急功近利思想所帶來的苦果:人口膨脹、能源短缺、資源匱乏、環境污染。 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于是從90年代起聯合國又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五大”也把它納入了我國經 濟發展戰略之中。

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能使人口、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相互諧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 人滿足需求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我們知道,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生態系統內進行的,人類目前面臨的 人口、資源、能源、糧食、環境五大問題也都是由于對生態系統的破壞而使之失衡造成的。而生態系統正是生 物學科研究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塊陣地,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 展戰略思想教育。

1.聯系實際,向學生闡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人類由于對自然規律認識不足,以及社會對自然的需求超過了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能力等原因 ,導致本世紀發生了國際著名的十大公害事件以及釀成了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十大環境問題。十大公害事件 是: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多諾拉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水俁病事件、四日事件、米糠 油事件、“痛痛病”事件、博帕爾毒氣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污染事件。在這十大公害事件中,共計死亡11222人 ,受傷中毒30多萬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美元。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土壤沙漠化日益嚴重 、森林遭到嚴重砍伐、野生動植物大量滅絕、世界人口急劇增長、淡水資源日趨減少、漁業資源銳減、河水嚴 重污染、有毒化學藥品越境轉移、地球溫度明顯上升、酸雨現象正在發展。通過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讓學生 明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造成生態系統嚴重失衡的殃及子孫后代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是不可取的。只有正確諧調 人與自然的關系,立足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2.樹立正確價值觀,提高學生對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要性的認識

這里的價值是人類判斷自身實踐活動結果的一種內在尺度。按照實踐所引起的生態系統的變化對人的需求 的滿足程度,以及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引起的作用,來區分價值的大小和正負。把凡是對生態平衡具有積極作 用,即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的改變,如荒漠變綠洲、荒原變良田、荒山變果園、荒灘變城市等,稱具有正價值 ;而對生態平衡帶來消極后果,即對生態平衡起破壞作用的改變,如大量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圍湖造田造 成氣候失調、片面發展工業引起環境污染等,稱具有負價值。只有具有正價值的改變即可持續發展,才會在滿 足人類自身需要的同時又造福子孫,因此要大力倡導;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的負價值的改變,雖它暫 時可以滿足現代人類的某些發展需要,仍必須加以制止。這樣讓學生在思想深處明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

3.確立正確評判標準,使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在學生心中扎根

目前,地球的嚴峻形勢告誡人類,我們的每一實踐活動都必須充分地估計到它的后果(特別是遠期的、間 接的后果),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我們以該實踐能否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環境條件為其是否必 須的最高標準。每當我們要建造一座水壩或一家工廠時,都必須把它的后果當作一個生態因素置于生態系統中 綜合考慮。凡是超過生態系統調節能力,會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而無法修復的改變必須取締;只有既能從生 態系統中獲取人類發展所需能源、資源,又不會使生態系統失衡的可持續發展才是行之有效的。從而使學生真 正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并能對人類和自身的活動作出正確的評判。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機地滲透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使這一思想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我們相信,人類只要高瞻遠矚,立足長遠,充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地球的明天一定更加絢麗多彩。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課閱讀教學

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應把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使學生重視教科書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善于閱讀,有的學生只是死記硬背,有的學生甚至看不懂課本。因此,教師必須進行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一、指導學生做好“標、增、注” 為了提高學生讀書的有效性,應該指導學生直接在教材上標、增、注。標:用各種符號來表示知識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內容,比較重要的內容,特別重要的內容,關鍵性字、詞,重要的段落,用各種符號標出。增:對于書上的難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極其簡要的文字說明。如紅細胞兩面凹的原因,教材上沒有解釋,學生可把它增補在書本上。注:對于教材個別地方必須“前挪”或“后錯”才能說明問題的,可批注在旁以備忘,便于閱讀時隨時查閱。如淋巴循環的作用中脂肪之運輸,此節教材沒講,但在消化系統中營養成分的吸收部分講到,可把它批注在旁?這些方法一般用在隨教師講解的讀書活動中。

二、揭示隱含未顯內容,引導閱讀 所謂隱含未顯內容,即課文中無文字說明,而在插圖中隱含、不易被學生發現的內容。例如:1?細胞有絲分裂周期圖中,隱含著分裂間期經歷的時間比裂期長的問題;2?光合作用過程圖解,隱含著光合作用釋放氧均來自反應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個碳均來自反應物的二氧化碳,暗反應的卡爾文循環將循環6圈;3?豌豆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圖譜中,隱含著純合體與雜合體的比例及新組合性狀占個體總數的百分率的問題。這些隱含未顯內容是學生理解問題、完成習題的障礙。所以,需教師正確并帶有啟發性的點撥,引導閱讀,使隱含內容外顯化,學生悟出了書本文字沒有表述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三、專題閱讀 對不同章節出現的同一類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組織成體系,讓學生閱讀。以染色體為例,教材上出現過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幾方面:1?染色體的形態、數目;2?染色體的化學成分———染色體與dna的關系;3?染色體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狀態;4?染色體的復制(時期與方式);5?染色體的傳遞規律;6?染色體變異與單倍體、多倍體。專題性閱讀,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礎知識形成整體性的知識結構網絡,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

四、重視設問,激發閱讀興趣 教師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重點、難點的需要,抓住那些牽一線而動全身的關節點編寫閱讀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啟動學生思維。如在學習《性別決定》時,可先向學生提問:“同樣是受精的卵細胞,為什么有的發育成雌性個體,有的則發育成雄性個體?同是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人體,為什么會男女有別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既動眼,又動腦,主動獲取知識,能有效地提高學習能力。

五、利用插圖,對應閱讀 生物教材中有許多重要的插圖、圖解把抽象難理解的文字敘述內容加以形象化、具體化、條理化,但學生往往忽略。

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參照插圖、圖解,與教材文字內容對應閱讀。例如:1?dna的化學結構、空間結構插圖與正文內容對應閱讀,由結構特點談dna的多樣性、穩定性、特異性。講授細胞膜結構、線粒體結構等都可運用這樣的方法;2?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插圖與文字內容對應閱讀,辨認分裂期。通過對應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容,增加記憶的深刻性。學生在考試時遇到文字題,圖馬上呈現在腦子里,幫助回憶、表達,遇到填圖題更容易填注。要引導學生邊看插圖邊閱讀課本,養成有圖必用的習慣。

六、易混內容對比閱讀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對比的方法而使認識得到深化的,對比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在閱讀時,要鼓勵學生多對易混知識進行對比,以利掌握和記憶。例如:在《生理衛生》的學習中,注意原尿與終尿的比較、三種血細胞的比較、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比較、神經與神經纖維的比較;在《植物學》的學習中,注意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比較、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比較等等。在布置給學生比較內容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采用適當的比較手段,如列表比較等。

七、指導學生在讀書中學會“提純” 生物學教材中基本概念與定義較多,而且表述簡練、抽象,學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而不容易記祝如果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歸納、概括和“提純”,就能增進對概念、定義的理解,便于記憶。“新陳代謝”一章有一段約200字的前言,敘述了什么是新陳代謝。由于這段課文寫得簡練、抽象、概括,所以很不容易記住,但如果在閱讀中指導學生學會對這段文字進行分析,提純要點,歸納出這段文字講述的是一個定義,兩個作用,兩種代謝,一個更新,就比較容易理解并記住了。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教學走出低谷的有效舉措——看綜合理科的實施

面對當前高考、中考取消生物科目,中學生物教學暫時處于低谷的狀況,我們浙江省生物教師既無須考慮 改行跳槽,也沒有生物學是副科中的副科的感嘆,而是面臨另一種挑戰,那就是綜合理科——《自然科學》的 實施迫使生物教師投身到熟悉新教材,把握教學目標,重新學習,自我完善的教學實踐中去。我認為,面對中 學生物教學目前的處境,另辟蹊徑,完全可以呈現“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那就是,綜 合理科的實施是中學生物教學走出低谷的有效舉措。

從教材情況看

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次教育改革的嘗試,均未觸及初中理科以分科方式進行教學的體系。現在浙江省初中 教材采用綜合理科形式的自然科學課程取代物理、化學、生物、自然、地理等分科課程,無疑是我國初中理科 教育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改革。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不同學科之間的概念、法則之間存在著遷移,尤其是鄰近的 學科。因此,把自然科學各分支學科綜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對這些概念、原理和法則的理解和掌握。從教育 學觀點看,把自然科學的共同原理和方法分散到各門學科中講授,既不利于教師的教,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由 于各門學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重復,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誤認識,以為這些 知識只適合于某一門學科的范圍。綜合理科可有效地避免這種傾向。

我省綜合理科——《自然科學》教材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具有突破性進展。教材以“人與自然” 作為中心概念,以“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身”作為認識展開的 線索,來構建學科知識體系。教材注重思想教育和德育滲透,無疑是當今教書育人的最好教材。同時,還充分 體現培養學生科學的技能方法和態度。

與舊教材相比,《自然科學》課本版面設計科學得體,文字簡潔明了,插圖色彩亮麗,圖文并茂,并在多 處以圖代文或用圖設疑,只問不答,給學生以無限思維的余地。課后設計“閱讀材料”、“探索與研究”等輔 助欄目,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整套教材中生物學知識比例不小。第六冊還有a、b兩種版本,對初三學 生進行分流教學,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出注重素質的教育。

《自然科學》被有識之士稱為“有見地、有膽量”的產物,編者被贊為“了不起”的人。

從學生角度看

中學生物教學處于低谷的主要原因是廣大中學生為了升學,只能跟著高考指揮棒轉,并非學生不喜愛生物 學,而是因為取消了考試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講究實惠,又使他們不得不把精力花在考試的主要科 目上,不能在生物學上花費時間和精力。

我們實施綜合理科——《自然科學》以來,發現教材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其知識深度、廣度 、難易適中,負擔合理,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例如,第一冊第一章豐富多彩的自然界,4幅彩圖加上優美的文字 ,學生學習興趣油然而生。相對而言,學生對動物學內容更感興趣。如第三章動物世界,學生們學習熱情高漲 。特別是做魚鰭功能實驗時,課堂氣氛活躍非凡。又如,第二冊人的青春期發育的生理學知識,95%的學生認為 非學不可,因為他們體會能學以致用,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

另外,《自然科學》配套的音像教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更令學生們喜愛。從學生反饋信息中得知, 最喜歡《自然科學》的學生人數占76%。

從教師角度看

《自然科學》在浙江全省實施,擺在教師面前的任務是重新學習,自我完善。生物教師除了從生物學老教 材框架中擺脫出來之外,還得學習新教材中有關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內容。生物教師的地位不僅沒有降低,相 對而言,因《自然科學》在初中升高中的升學考試中占150分反而有所提高。

生物教師每天忙于鉆研教材,相互聽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思考如何上好實驗課,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思考如何運用電教設備,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思考如何正確使用新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如何摸索一套新教 法。教研氣氛濃郁,生物教師人心空前穩定。

綜上所述,綜合理科——《自然科學》的實施是中學生物教學走出低谷的有效舉措。然而,一花獨放不是 春,萬紫千紅才是春。我衷心希望綜合理科能在全國全面鋪開,我們全體生物教師將以嶄新的姿態去迎接光輝 燦爛的21世紀——生命科學世紀的到來!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實驗教學

摘要:在中學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聯系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提出一些新建議。

關鍵詞: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課外實驗

“新課改理念”,就必須面向全體中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儀器設備或藥品的處理,對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和生理功能進行觀察和探究,使學生獲得、驗證或鞏固知識,并掌握有關操作技能,進一步發展智能的過程,稱為生物實驗教學。生物實驗教學的類型可分為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在此,本文聯系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提出一些新建議。

1.演示實驗

所謂演示實驗就是教師使用演示的方法,根據課堂教學計劃進行的生物實驗。演示實驗是中學生物教學中最常用的直觀手段之一。演示實驗比分組實驗容易開展,既節約耗材,又節省時間,更便于組織教學。因此,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特別要加強演示實驗的開展,以便提高教學效果。演示實驗的類型主要有:

1.1傳授新知識的演示實驗

在以獲得新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中,教師預先把實驗器材準備好,在課堂上邊講授邊演示,并對所用到的器材名稱進行介紹,講述實驗的目的、原理和條件,準確操作,規范動作,以達到預期的演示效果。當學生觀察到一個或多個現象時,教師通過談話啟發學生對所見到的現象進行解釋,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例如,在“鑒定骨的成分”時,教師把骨煅燒后所剩下的物質用鑷子打碎,問學生:“骨里含有什么成分?”學生可能回答含有“無機物”。此后,用清水沖洗15%的鹽酸浸泡過的骨,將其打結或折彎,又問學生骨里含有什么成分?學生又可能回答骨里含有“有機物”。最終,教師才叫學生總結骨里含有哪些成分?無疑,通過這樣的演示實驗來傳授新知識,就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說服力。

必須注意到,由演示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特殊性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特殊性的結論推廣到一般性的原理。例如,用魚骨來鑒定骨的成分,同時可以推廣到鑒定其它動物骨的成分。

1.2驗證、鞏固知識的演示實驗

以驗證、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為目的的實驗,從邏輯上看是從一般到特殊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先使用各種直觀教具講授新知識,待學生掌握了有關知識之后進行演示實驗,以驗證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例如,為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將遮光葉片和不遮光葉片作脫綠處理,用“滴加碘液”的方法加以驗證。若葉片變成藍色,說明葉片中含有淀粉。反之,則說明葉片中不含有淀粉。這樣,通過演示,學生鞏固了已初步掌握的知識,并加深了印象,進而提高了課堂鞏固率。

1.3指導性的演示實驗

它是指導學生進行正確實驗、實習等實踐活動的演示實驗。例如,當指導學生第一次使用顯微鏡時,教師先用一臺顯微鏡向學生介紹各部分名稱,并演示取鏡,安放、對光、觀察等。此后,在講授“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中,教師演示擦載玻片、蓋玻片、向載玻片上滴清水、取實驗材料等具體步驟。這種邊演示邊講述的教學方法,就比紙上談兵、抽象的講授效果好得多。

2.分組實驗

把學生帶進實驗室或教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操作而進行的實驗,稱為分組實驗。分組實驗更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操作技能,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應該指出,分組實驗既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后進行,又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長期實踐表明,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后進行,有利于學生驗證和鞏固知識。而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感性知識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技能。

2.1分組實驗的準備

2.1.1認真備好實驗課

教師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地實驗條件,弄清實驗原理,確定實驗目標。若是驗證實驗,教師必須預先寫出實驗步驟及實驗注意事項。若是探究實驗,教師則要擬定實驗計劃,具體寫出觀察發現的問題,作出假設,擬定實驗計劃,分析實驗結論。

2.1.2.充分準備實驗器材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實驗儀器的購買與使用往往受到學校經費的限制。由此,在制定分組實驗計劃時,教師必須根據本校的實際條件,對全程教學中所需要的實驗材料有一個全盤的計劃和安排,及時加以采集,購買或培養。此外,為了保證實驗課有充足的、合適的實驗材料,還可以向條件好的學校租借或交換器材,并靈活地把一些實驗提前或推后進行,以實現資源共享。更為重要的是,對實驗中的儀器設備和藥品,教師必須預先做好準備,分發到實驗桌上,盡量讓學生不離開座位就能完成實驗,減少人員走動,給組織分組實驗帶來方便。

2.1.3學生分組和培養小組長

教師根據班級人數、實驗桌的多少以及實驗內容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選出小組長。實驗桌上貼上編號,學生對號入座。同時,為了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和提高實驗效率,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助理作用。由此,教師要在課前利用課外時間,預先對小組長進行實驗室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從而在正式實驗時起到“小教師”的作用。不僅如此,小組長還應該承擔幫助教師管理實驗器材和藥品的職責。具體地說,每次實驗完畢,小組長要清點器材藥品,安排其他同學清理實驗桌衛生。而要做好這個工作,教師就必須對小組長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其愛科學、愛設備、助人為樂的思想品德。

2.1.4預先告訴學生實驗

在每次實驗之前,教師布置學生預習教材或復習實驗教材,使學生心中有數,作好實驗心理準備,收集相關知識,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實驗原理,順利完成實驗。

2.2組織分組實驗教學

很多實驗教師常常感到組織分組實驗費力、費時,常常不得不高聲要求學生保持安靜和不準亂動儀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實驗過程中容易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的局面。由此,為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和提高實驗效果,分組實驗可作如下安排:

2.2.1有秩序進入實驗室

各組的小組長帶領學生按1組、2組……依次進入實驗室,并根據桌上的編號,對號入座,這樣就可避免學生一窩蜂涌入實驗室去搶座位造成的混亂局面。

2.2.2指導分組實驗

對于教師來說,其職責主要是總攬全局和具體指導。而對于小組長來說,其職責就是組織和指導本組成員開展實驗。在此進程中,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操作錯誤,立即作好記錄,讓相關學生停止操作,指出其錯誤,并予以演示和引導。例如,在練習“臨時裝片”的制作時,教師發現很多學生撕取的材料較厚,存在著有的蓋片下有氣泡,有的把顯微鏡搬得太斜,有的染液流在載物臺上等問題。對此,教師要給學生現場演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最終達到規范操作的目的。

2.2.3離開實驗室

實驗課結束之前,教師要預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清理器材和桌上的衛生,隨后按順序離開實驗室,并請小組長留下協助教師清點器材。

3.課外實驗

有些實驗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育、觀察,但又不太復雜,也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外完成。顯然,由于課外實驗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生親手操作、親自管理和親自觀察下進行的,因此,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加深鞏固課堂學到的基礎知識和節省時間。一般而論,教師在組織課外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3.1課外實驗要與教學內容相關

課外實驗必須在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之后進行。例如,在學生學習了“莖的輸導作用”的生物原理之后,為了證明“有機物是樹皮內的篩管輸導的”,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外尋找樹枝“環剝”樹皮和長時間形成的“枝瘤”,或用“對照法”培養植物,使學生藉此了解到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從而解決了在課堂上不便操作的困難。

3.2布置課外實驗必須嚴格要求

教師對課外實驗的目的及其方法都要詳細說明,并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好記錄、測量和繪圖等工作。不僅如此,教師必須嚴格檢查學生所承擔的課外實驗,并盡可能要求學生上交課外實驗做出的實物,以督促學生完成實驗任務和為實驗室提供材料。

總之,生物教師既要端正態度,有奉獻精神,又要因地制宜,多想些辦法,創造條件開展好生物實驗。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淺議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探究

摘要: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從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驗本身來講,實驗教學應比課堂教學更易使學生產生興趣,樂于學習。本文對中學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策略作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中學生物;實驗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在組織教學、結果控制等方面比較費神,且占用時間較多,很多教師不大愿意進行生物實驗教學,特別是探究性實驗的教學。那么,怎樣才能上好探究性實驗課呢?

1探究性實驗論題的選擇

探究性實驗是一個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是一個挑戰未知領域的過程,這是探究性實驗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一個原因。探究性實驗論題應使學生能夠進行廣泛的聯系,讓學生將他們與論題相關的知識或體驗顯現出來。這些論題還能使教師看到學生可能產生的錯誤想法及學生的理解差距,從而在教學中解決這些問題。

1.1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論題

探究性實驗在選擇論題時,要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論題。論題不能吸引學生,即使它是專家們的寵兒,它的價值已經喪失了,因為學生不會去探究。如此,我們選擇探究性實驗論題時,要充分考慮論題與學生目前的生活有什么聯系,我們怎么能讓學生對這個論題感興趣,等等。如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校園和社區綠化的設計等實驗論題的選擇,學生就很感興趣。

1.2要選擇容易獲得資料和資源的論題

探究性實驗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究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需要去查找資料,需要去獲取各種實驗資源。這就要求我們選擇探究性實驗論題的時候,能夠引導學生找出這些資料和資源,甚至明確地指出是哪本書或是哪個博物館,以及如何獲得實驗需要的資源。當然,確認這些資源、資料并不是說在探究性實驗中一定會用到它,但是我們選擇探究性實驗時需要同時兼顧資源的豐富性和易用性,使學生選擇最好的資源。我們應通過確定和考慮大范圍里的各類資料和資源,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所中都能夠進行探究。

2探究實驗的設計與指導

實驗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基本手段,設計實驗是實驗研究的基本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科學地講解實驗的假設和目的,指導學生設計實驗。

2.1對照實驗的設立

為了更科學、更有說服力地論證假說,生物學實驗常設置對照實驗,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做出不同的教學處理,使學生充分認識對照組設置的必要性和科學性。探究肉湯變質的原因的實驗設計,就要準備兩個相同的耐熱玻璃瓶,分別裝入等量的肉湯,一個設法將瓶口密封,另一個不封口。將兩個瓶子中的肉湯都煮沸,取出并放置在溫暖的地方,靜置數天。可觀察到:密封的瓶子中的肉湯較長時間保持無菌,不密封的瓶子中的肉湯會較快變質。由此可以說明,引起肉湯變質的細菌來自空氣。再將密封瓶子的蓋子去掉,仍然放置在該處,幾天之后也發生變質,則進一步證明了所得結論。

2.2適宜條件的設定

生物學實驗實質上是一種人為控制條件下的生命再現過程。實驗中所涉及的可能影響到生命活動的所有條件,除了控制條件,都必須盡量控制在最適宜的條件下,以充分再現生命現象。如探究光照對植物生存的影響的實驗設計,就要在適宜的溫度、適宜的水分條件下,設計不同的光照條件去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

2.3注意實驗設計的可操作性

多數情況下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形式多樣,各有優點,但較普遍的問題之一是可操作性不強。為了確保實驗設計的可操作性,教學實踐中可以有2種處理方案:(1)圍繞同一個實驗課題的多個不同設計方案,讓學生比較、綜合并評價;(2)將實驗設計的目的和假說交給學生,讓全體學生來設計,再反饋有代表性的方案,通過討論評選出可行性方案和不可行方案,再在可行性方案中評選出最優方案、較好方案和一般方案。最后還可以討論方案不可行的原因,找出最優方案優在哪些方面?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求異思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探究性實驗結果的分析

探究性實驗完成之后,對于結果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而這一方面學生很容易忽略,他們往往在實驗結束之后便草草下了結論。事實上,對于探究性實驗結果的分析、判斷,甚至比實驗的過程還要重要。如著名科學家弗萊明提取到了青霉素,并判斷它可能是一種抗菌素,但僅此而已。他沒有開展觀察青霉素治療效果的系統試驗,他只給健康的兔子和老鼠注射過細菌培養液的過濾液———進行青霉素的毒性試驗,但從未給患病的動物注射過。如果當時他做了這方面的試驗,這種“神奇藥物”很可能會提早10年問世。對于實驗結果的分析,還要正確對待實驗結果的差異性。即使實驗步驟再準確,學生之間的實驗結果,是應該有差異的。為了減少實驗差距,實驗必須在相同的環境下,準備多于一次的測試,若有可能,應進行多次實驗,其用意是利用平均數,從而減少實驗中的結果差距。如探究水溫的變化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的實驗設計,教材要求設立的溫度有兩個:常溫下和升高10℃(或降低10℃)。不過,為了實驗尋求水溫與金魚呼吸次數之間的關系,可以在整個班級各個小組之間設置溫度梯度。假使常溫下為10℃,則可以讓各個小組在5℃、10℃、15℃、20℃、25℃、30℃、35℃、40℃不同溫度下進行測試,然后匯總全班所有小組的實驗數據,就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水溫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而且還可以繪制一張曲線圖。總而言之,中學生物中的實驗教學極其有利于學生興趣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與品質。教師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可以研究各種實驗教學的方法以利于學生在學習時興趣的提高.

作者:廖曉歡 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贛源中學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摘要:當前,生物學科的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作為非中考科目的生物學科并不計入中考分數,于是,從學校到家長、學生以致教師自身,就都產生了輕視的觀念,以至于生物學科的教學面臨較為尷尬的境地。我們只要轉變自身觀念,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愛上生物課的學習。

關鍵詞:考查類科目;教育改革;激發興趣;愛上學習

當前,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怎么產生的,又該如何解決呢?我談談自己對于中學生物課教學的思考。

一、生物屬于考查類科目,受應試教育影響較大

盡管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多年,但應試教育的思想仍然影響著今日的中學教育。在中學所設的諸多科目中,大致可以按照是否參加中考將其分為兩類:一是參加中考統一考試的,比如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還有物理、化學、思想品德、歷史等學科。前三科屬于主科,后四科屬于小科。因為前三科中考時占120分,而物理、化學,組成理科綜合占120分,思想品德、歷史,組成文科綜合占120分。二是計入中考總分的,比如信息考試占10分,理化生實驗占10分,體育三項考試占30分。三是既不參加中考統一考試,也不記入中考總分的科目,比如地理、生物。這兩科屬于考查類科目,在課業結束之后,組織統一的考查,以等級的形式給予學生評價,一般情況下均可以達標。這樣的分類標準就直接影響了中學生物學科的教學。因為生物學科屬于非中考類科目,這就決定了生物學科的尷尬境地。首先是學校的觀念。學校要出成績,出成績就得抓中考科目,與中考無關或者關系不大的科目只能讓路,盡管在七八年級依然給出了規定的課時,但是畢竟最終不參與中考,因此,便不受重視,只要最終能夠通過考查就行。其次是家長和學生的觀念。初中三年,家長和學生的目標都是考一個好的成績,升入一所好的高中。因此,那些中考類科目就受到格外的重視。看看社會上辦的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補數學的、補英語的、補作文的,甚至還有強化體育三項的,但沒聽說哪個學生需要補生物的。再次,生物學科教師的思想意識落后。受到前邊諸多因素的影響,生物教師也看清了本學科的地位,只能適應目前的狀況,備課上課,完成基本教學任務。

二、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生物的意義,主動學習

為了引起學生們對生物學習的重視,同時為了和高考接軌,前些年省里曾經多次動議,將生物、地理學科也納入中考科目。但幾次討論下來,最終無果而終,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認為目前中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如果將地理、生物納入中考,則無疑會再加重學生的負擔。但根據教育部關于中考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設計,生物學科的地位將會和除了語數外三科以外的其他幾科一樣,成為學生們選考的科目。這無疑是對生物學科的一大福利。改革值得期待,但當前如何搞好生物教學,還需教師團隊費些腦筋。我的做法是在生物課初始就讓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意義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首先,這門課程需要參加考查,即在初二學完時進行結業考試,盡管結業考試的試題比較基礎,但是也需要學生足夠重視,才好可以一次過關。其次,生物學科與很多專業相關,并且高中階段仍然要開設生物學科,如果學生在初中階段打好基礎,或許高中階段的學習就會更加輕松一些。盡管部分學生可能對這一學科不感興趣,但不能保證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一定與此無關,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學生還是需要學習并且學好這一學科。比如,生物制藥專業是目前比較熱門的一個專業,很多人都想在大學畢業之后從事這一職業,那么,他就必須學好生物這一學科。再次,在繁重的課業學習之余,認真學習生物知識,也可以換換腦筋,使得自己的大腦得到片刻休息。它也是調節學習壓力的一個重要渠道,當學生學習數理化感到累的時候,上一節沒有中考壓力的生物課,豈不也是一種享受嗎?!

三、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生物學科

生物學科既然不參加中考考試,這就減少了學習的壓力,反而有利于教師的教學。那么,生物學科真正拋開應試教育的限制,追求素質教育的目標。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是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愛上生物學科的學習。

(一)從學生的好奇出發,激發學生的興趣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他們的生理都在發生著一定的變化,從身體外形到內部器官,再到性機能的逐漸成熟,很多學生對自己、對異性都產生了好奇的心理。生物學科就可以從學生的這一好奇心理出發,告訴學生這些問題都可以在生物課的學習中得到解決,許多學生一聽馬上就對學好生物產生了興趣。的確,通過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人體的生理結構,并且對發育規律有了清醒的認識,從而能夠比較坦然地接受青春期的變化,減少了很多因為生理變化而產生的青春期心理問題。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學習生物學科對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還是很有益處的。

(二)巧用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問題教學法,是很多學科都會用到的方法。通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從而達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如果一個問題提出的比較巧妙,則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熱愛這門學科。比如,大家都知道人是最具有智慧的,這是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那么,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呢?人類的起源是怎樣的呢?這樣就激發起學生探究生命起源的好奇和興趣。教師順勢利導,讓學生通過學習生物學科相關知識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三)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問題

在課堂上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并不一定當場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渠道去探究。比如,教師引導學生可以通過去圖書館查閱圖書,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去搜尋相關的知識,也可以向其他人請教相關的答案。通過教學實踐,教師除了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理念,讓學生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這正是我們非中考科目所擔負的最重責任。

作者:程志霞 單位:河北省大城縣廣安鎮初級中學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教學滲透營養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在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中學生吃飽飯的問題已經解決,吃好還有待提高。對于生物教學來說,要從呼吁營養教育,生物課堂滲透,一日食譜制定和食品安全四個方面滲透營養健康教育的點滴積累,

關鍵詞:生物教學;營養健康;滲透

健康教育首先要使個體或群體掌握健康知識,提高認知水平,建立健康理念,從而促使人們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學生適逢身體生長發育和學習升學的重要階段,對營養的需求尤為重視。面對琳瑯滿目的食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吃出”健康來是中學生及其家長后勤工作的第一要務。

一、渴望健康,需要營養知識來引領

健康知識和認知水平的提高作為行為改善的先決條件,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臨床營養學會(ASCN)推薦標準是中學生在校期間不得少于10個學時的營養教育。我國衛生部在《全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規劃綱要》中指出“至2010年中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90%”。但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1600名中學生進行營養知識與飲食行為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學生對營養知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比如食用鹽加碘的好處的回答的正確率只有47.8%。曹春杰的調查顯示中學生每年平均接受營養教育的時間為2.8個學時;63.33%的學生愿意獲取相關營養知識,愿意接受營養宣傳教育。李建軍調查結果顯示,1年后健康教育組與對照組學生對健康概念和內涵的理解差別明顯,對以往所學健康教育內容不滿意和不很滿意的比例超過2/3。通過1年的教育,83%的學生認為概念比較清楚。這種意識是激勵學生自覺鍛煉、營養膳食的主要動力。

二、健康教育,承責生物課堂來滲透

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人》用一個學期時間學習人體,主要學習組成人體八大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若在課堂上適當拓展、滲透營養健康知識不僅不會沖擊雙基教學,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健康飲食。例如,在講述《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一節中,給學生印發一份《常見食物營養成分一覽表》,各類營養物質所占比例祥列其中。學生看后容易判斷哪些食物屬于富含淀粉的、蛋白質的和脂肪類的,省時省力還便于記憶。再如面對學生偏食問題,以蛋白質為例進行糾正:借用《竹桶效應》文化展示,學生知道決定竹桶盛水量的不是最長的竹子,而是最短的那支。食物所含營養被人體消化吸收后的利用價值同樣存在“竹筒效應”。食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和含量與人體蛋白質的越接近,必需氨基酸被機體利用的程度就越高,營養價值也就越高。動物性蛋白質中的蛋、奶、肉、魚等以及植物性蛋白質中的大豆蛋白質的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能滿足人體需要,在營養學上稱為優質蛋白質。其中雞蛋蛋白質的氨基酸與人體的最為接近。如果食物中蛋白質的氨基酸與人體的相差較大,則某些含量相對較低的必需氨基酸不但不能滿足機體合成蛋白質的需要,還會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在體內不能被充分利用。為了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混合食用多種食物,不吃雞蛋的學生已經后悔了,決定改變自己,接受雞蛋。這樣,偏食問題很快解決。

三、膳食指南,需要“一日食譜”來助力

中國營養學會根據營養原則,結合我國國情制訂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為輔)(飲食金字塔最底層,量最大,富含糖類,提供熱量);常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飲食金字塔中層,量少,富含蛋白質,滿足人體骨骼、肌肉等生長發育的需要),少吃肥肉和葷油(飲食金字塔上層,量最少,富含脂類,攝取人體必須脂肪酸);如果飲酒,應限量;吃清潔衛生、未變質的食物。經科學論證,早餐約占一天熱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約占30%。一天食譜的設計要根據膳食指南的種類和飲食金字塔的量比進行,不可偏廢。例如中學生早餐食譜比照如下:饅頭一個、小菜一盤、稀飯一碗,課間加蘋果一個(補充大腦消耗、緩解課堂壓力)。此為最底層,雞蛋一個為中間層,小菜里有少許油為最高層。也可牛肉面加雞蛋和小菜,課間加梨一個(增加維生素、清除牛肉面帶來的燥熱)。好的食譜設計要做到營養全面、均衡,以確保各項生命活動和生長發育最佳。

四、健康生活,需要食品安全來監護

歐玉英的調查顯示有50%以上的中學生選擇食物時最關心的是個人口味和愛好。把既有營養衛生,又利于健康作為第一考慮的僅有19.1%。而沒有包裝的麻辣條、五毛錢的辣好吃、果凍等有學生每天吃!2012年4月,央視主持人趙普在微博上爆料稱果凍很可能是破皮鞋制成;2014年10月22日,鄭州市現場查獲假食用鹽28噸;2014年11月,《新京報》記者調查到北京“泡藥”豆芽日銷20噸;2015年6月1日,海關總署查獲僵尸肉42萬噸,部分已經流入餐桌;經濟導報記者報道,山東章丘大潤發商業有限公司于2016年8月29日購進的小白菜等氧樂果檢出值為1.85mg/kg,與≤0.02mg/kg的限值超標近百倍!因“利”而生的“黑暗食品”流向消費者的餐桌,我們可能都消費過。愕然!我們此后如何吃得下,又如何擁有健康!我們除了依靠國家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以外,還要自我防范“病從口入”:盡量食用當地時令蔬菜、瓜果,吃的時候使用蔬果洗滌劑等方法去除農藥殘存后用流水清洗;盡可能食用新鮮的魚、肉、蛋、奶類;定型包裝食品要看是否在保質期內,是否注明廠名和產品批號等。

作者:李玉蘭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中學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教學中信息技術研究

【文章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矚目成就,科學技術逐漸滲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也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從信息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優勢入手,分析了當前我國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完善信息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學生物教學;應用;對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學中。為更好地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學生物教學在借鑒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信息技術對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進行改進,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研究信息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對教學水平的提高與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1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學生物教學的優勢

1.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生物教學模式下,教師大多照本宣科,采用灌輸式教育方法,學生只被動接受書面知識,缺乏獨立思考和分析。這種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抵觸,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而在中學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生物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音樂和視頻,能夠給予強烈學生聽覺和視覺沖擊,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1.2提高學習效率

信息技術能夠將生物知識具體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生物,觀察生物學科中的現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增強學生主學習的意識。另外,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可以將人類肉眼無法看見的微觀世界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同時,還可以全面地展示整個宏觀世界,將現實生活中極為少見的動植物呈現給學生。使原本抽象的書面知識,變得形象具體。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增強知識的直觀性,提高學習效率。

1.3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在教學改革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料查詢,并對所得信息加以思考和分析。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學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2.1教師準備不足

雖然信息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仍有一些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準備不足。首先,有些教師習慣傳統的板書教學模式,認識不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甚至認為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浪費時間;其次,有些教師對信息技術不了解,無法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最后,一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為了節約時間,放棄了采用信息技術進行課件制作和內容講解的方式。

2.2學生注意力的轉移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大多教師積極改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中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以及追求新事物的觀念,在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講課的時候,有些學生會轉移注意力,由注重知識轉而注重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比如,有的教師在上課時播放是視頻和錄音,使得學生出現放松的心態,只注意接收網絡視頻和錄音,而缺乏知識的聯系。

2.3教師直接引用教學視頻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方便了教師備課和信息的搜集,提高了教學質量。但仍有教師為了省力,直接將網上找來的教學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學生在學習中依舊處于被動地位,缺乏獨立思考和對問題的分析。另外,學生的學習水平不一,弱點不同,這要求教師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直接引用教學視頻缺乏針對性,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毫無益處。

3信息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提升教師素質

在信息技術運用于中學生物教學的應用過程中,學校應全面提升教師素質。首先,端正態度,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優勢;其次,與時俱進,提高教學技能。教師要積極學習信息技術,并探索科學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素質;最后,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增強責任心,端正工作態度,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

3.2加大重視程度

目前信息技術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但是仍有一些學校沒有多媒體設備。對于這中現象,學校和政府應提供資金支持,加強硬件建設,為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提供條件。另外,即使有些學校有多媒體設備,但由于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極少使用而成為擺設。對于這種情況,學校應積極重視,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培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習慣。

3.3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信息技術運用于初中生物教學中,會造成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轉移注意力。面對這一問題,學校應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學生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用途和作用。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運用信息技術查詢資料,探討問題以及分享學習資源,使信息技術發揮最大功能。

3.4采取預防措施

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學生物教學已成為普遍現象,學校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同時,應考慮到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采取措施進行預防。例如,多媒體的應用安全問題,多媒體設備的保護以及網絡資源的篩選問題。這些問題要求學校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制定相關方針,引導教師和學生正確對待和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學質量。

3.5探索科學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具有巨大優勢,但是如何科學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生物教學依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學校應在新課程改革的引導下積極探索科學的教學模式。在備課,講課以及測評環節做到正確運用信息技術。在備課環節,不只是將教案做成PPT,更要積極搜集相關資料為課堂講解做好準備。在講課環節,運用信息技術,增強知識的形象性和直觀性,但是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將重心放在知識的學習上。另外,在測評環節,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借鑒優秀的測評模式,使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發揮最大作用。

4小結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引起人們的重視。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擁有巨大優勢,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改變傳統的較學模式,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作者:徐會玲 單位:四平實驗中學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教學中環保教育分析

摘要: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污染也隨之日趨嚴重,環保教育的開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中學生物教學與環保教育的關系入手,對中學生物教學中開展環保教育進行探索,結合生物學自身的教學特點,通過書本理論知識學習、教學環節設計、實踐活動開展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保;教育;生態

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及社會經濟建設關系密切,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各國和人民的關注,環境保護需要全人類共同長期努力才能達到的。環境保護一直以來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普及環保知識,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廣大中學生增強環保觀念成為當務之急。只有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更好的掌握人類的未來。生物是研究生命現象和本質的一門基礎自然學科,而環保教育是生物科學賦予生物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1]。因此,開展環保教育非常必要,對中學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不僅是時代賦予教師的神圣使命,更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環保教育與生物學的關系

現在中學生物教科書中有很多關于環境保護教育的內容,有直接說明環保教育的,也有間接的。如初中生物教科書第二冊“生物與環境”中:什么是環境、環境構成要素、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基本原則等,“探索生物的奧秘”中:環境污染、自然環境保護等,都是有關于環境或環保相關的內容。還有植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動物的擬態、生物的多樣性、動物的保護、生物進化、資源保護、人口問題等等。這么多豐富多彩與環境有關的內容出現在生物教科書中,足以說明環境或環保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生物與環境

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又影響環境,同時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又影響生物的生活,如生活在草原上的兔子,以草為食物,依賴環境中的空氣、陽光、水等而生存;然而由于兔子以草為食物,又會對草原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若兔子大量繁殖,將會對草原造成很大的破壞,這樣又會造成食物短缺而限制兔子的數量。當前,各種工業與生活廢水的排放也造成大的影響,比如流入湖泊的工業與生活廢水,嚴重威脅著魚、蝦和貝類等水生動物的生存,破壞了湖泊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使湖泊變成“死湖”,甚至影響到周邊的農作物與樹木。生物與環境是相互依賴又相互影響的關系,只有保護好環境,生物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去。

(二)人口問題

人口的龐大對自然資源需求的壓力無疑加大了自然環境的壓力,人口增加將會引起糧食不足,必然導致毀林開荒、毀草墾殖、過度放牧和捕撈,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使資源耗竭,生態失衡。目前我國雖然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但我國的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盡管中國是世界上能源、礦產資源較豐富的國家之一,有很多資源儲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是我國現人口接近14億,人均資源占有量并不高。因此,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才能有效地減輕環境的壓力。

(三)生物的多樣性

所謂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總稱,有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等,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是人類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長遠目標的保證。可以用實例讓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和重要性。比如云南德宏就是一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有許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素有“熱帶亞熱帶物種基因庫”的美稱。生物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食物、藥材、衣物等生活必需品,還提供了清潔的空氣和適宜的環境溫度。而一旦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人類的必需品就會短缺,適宜居住的環境將遭到破壞,將會給人們造成是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我們應當抓住一切機會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他們在學習中深刻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二、如何從中學生物教學中體現環保教育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體現環保教育的因子,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主要以課堂教學入手,實踐為輔,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出吸引學生學習,感興趣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案,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一)通過書本理論知識學習,強化學生環保意識

課堂教育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很多時候在學生心里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有著更大的影響力。因此,作為生物教師往往可以通過作為教師的影響力,將有關環境保護的一些理念傳輸給學生,使其逐漸產生環保意識并從自我做起。從這個角度講,生物老師有責任將環保相關知識以有趣的、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融入課堂,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學習中得到了環保知識,并增加了環保觀念。比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節中,可以先介紹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原理。讓學生先了解光合作用的全過程,包括植物是怎么吸收利用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的;然后聯系生活講述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的危害,引出二氧化碳的主要危害作用。同時列舉數字介紹我國森林破壞的程度,通過用一棵樹每天吸收多少二氧化碳,釋放多少氧氣,從而推算出一棵樹一生的價值與貢獻,可得出綠色植物重要性。使學生看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危機感,強化學生環保意識。又如:在“生物的多樣性”教學時,聯系所學的食物鏈、食物網,可以列舉一些益蟲消滅害蟲的例子,結合濫捕、濫殺、濫食野生動物的情況,導致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2]。使學生認識到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二)通過生物教學環節,加強學生環保意識

生物教學不但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環保知識,同時可以利用各種媒體的宣傳知識,在課堂上給學生傳遞或穿插一些最新的環境保護相關知識。1.創設上課前后的5分鐘環保演講每節課老師可以利用5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讓他們上臺演講,內容圍繞學生通過課外的各種來源所了解或積累的有關環境與環保相關知識,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如: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環境質量的不足1%,許多大城市大氣污染程度已名列世界前列。目前,我國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多達200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成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類似方式既可以讓學生關心國家和社會,同時也可以了解環境污染的現實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又可以通過演講鍛煉膽量,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2.課堂穿插環保意識在緊張的課堂之余,作為中學生物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或小故事等方式進行環保的介紹,不僅放松了學生的心情,也可以豐富生物教學內容。比如關于的霧霾的視頻,可以讓學生了解因為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排放、冬季取暖燒煤等原因導致了大氣中的顆粒物濃度增加,在氣象條件作用下就形成揮之不去的霧霾,當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對人體有害,如長期吸入,嚴重者會導致死亡等。通過這些與現實相關的視頻或小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對環境及環保認識的積極性,并在潛移默化中在學生的心里種下環保的種子,使學生認識到環保應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三)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增進學生的環保意識

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可以開展一些實踐活動,把環保教育與生活聯系起來,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又能提高環保意識,并能影響與帶動身邊的人,使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進而增加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

1.鼓勵學生進行環保相關小實驗

動手做一些小實驗是提高中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愛好自愿參加,成立一些興趣小組。把相關環保的一些實驗插入課堂教學,即使在課堂中不能短時間完成,也可以分給興趣小組的人一起做,一起觀察,讓他們自覺地學習實驗原理及相關知識。當然前提是讓學生提升興趣的,又能讓學生從中汲取相關環保知識。如光合作用的實驗,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釋放氧氣。6CO2+6H2OC6H12O6+6O2+ATP(光照、葉綠素)[3]。可以選用2株相同的植物,分別放入2個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分別放入NaOH、Na2CO3溶液密閉封好,置于陽光下觀察一個星期,根據結果對實驗分析,得出結論,并說明綠色植物對環境的重要性。還可以做水土流失的實驗等等,根據教材內容帶領興趣小組設計出合適的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有的實驗會存在誤差,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舉兩得[4-5]。

2.開展有環保創意的小活動

在學生學習的課余時間,組織一些喜聞樂見的活動,將所學習的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擴大學生視野。比如利用身邊的一些廢舊、廢棄物品,制作設計一些有創新意義、有環保價值的作品,并加以相應的獎勵;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智力的開發有很大幫助,同時還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變廢為寶的真實涵義。通過此類活動,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鞏固學生的環保意識。

3.舉辦演講比賽或知識競賽

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宣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可推動學校每年舉辦一次關于環境教育的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在老師的帶領和引導下,讓學生設計活動的過程,形式可多種多樣,來加深學生的環保意識,讓環保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如:3月12日“植樹節”可以開展綠化美化環境活動,使學生參加植樹、種花種草或舉辦演講活動或知識競賽,使學生認識到植物在大自然的重要作用。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目的是喚醒和動員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結合環境日來教育學生保護環境應該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從而保護人類自己。

4.調查周圍環境

環境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可以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深入所在地區開展調查活動,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圍環境污染狀況及帶來的種種不良影響,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讓學生親身感受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去圖書館或相關部門調查了解這幾十年來的環境變化。通過相關的調查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讓大家認識環境保護的迫切性,更好地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開展環保教育勢在必行

生物教學作為環境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使生物教學成為環境教育的基礎,知道當今面臨的環境問題、環境危機,已經嚴重地威脅著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與持續發展。同時也在指導著學生如何去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力度加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劇增長,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加,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和形式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讓他們深刻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把這種意識轉化為一種習慣。尤其黨的“十八大”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從國家層面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可以此為契機,鼓勵青少年提高科學素質和熱愛生物科學,熱愛家鄉的思想和品質。當今世界我們人類立身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嚴重的威脅,開展環保教育勢在必行,保護環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作為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作者:王志遠 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教學多媒體技術分析

【摘要】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從走入人們視野中就迅速被應用到現代化生物教學中,但多媒體教學是一把雙刃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優點,但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針對多媒體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應用的重要性和存在問題分析,探討其應用方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中學生物教學;應用

多媒體技術作為新時代教育的重要手段與方式,它的存在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將該技術應用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其根本就是把信息技術與生物課本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出適合學生學習生物的教學環境,多媒體應用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擁有優勢。除此之外,多媒體能提高生物老師的教學質量,還能夠促進學生更為有效率的學習生物,培養他們的興趣與積極性。

1.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必要性

多媒體技術應用在生物教學中可以幫助老師向學生展示更為生動形象的課本內容,展示內容豐富多彩,比如生物形態構造,利用多媒體進行動態演示其復雜的生物構造,學生可以更為直觀的了解,而且還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觀察,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生物擁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中學生物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生物,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缺乏熱情

不少老師對利用多媒體來進行生物教學熱情缺乏,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認識不足。成為一位好老師需要經驗積累,這就導致不少老師年齡偏大,讓他們在接受新鮮事物上無法和年輕人相媲美,因此將多媒體應用到教學中,他們抗拒,拒絕了解利用多媒體技術給中學生物教學上帶來的巨大優勢,故步自封認為現有的教學方式是最佳方式;第二,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沒有全部掌握。雖然一些老師拒絕了解多媒體技術,但其他一些老師對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技術有一定接觸,但了解不全面,對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生物教學存在一定懷疑心理;第三,制作稿件和課件熱情不高。多媒體稿件內容豐富,因此制作十分復雜且需要時間,再加上學校沒有一定的鼓勵措施來支持老師在生物教學中的改變,因此與其在課件上進行研究創新還不如進行科研,對多媒體技術應用到生物教學中并不熱情。

2.2多媒體教學課堂容量大

一節生物課的重點、難點眾多,要從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方面來展現生物知識,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加強對知識的了解程度,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可實際教學中課本單元合并的現象相當嚴重,比如應該兩個課時完成講學的只用一個課時講解,把所有的內容混合在一起講解,這就導致多媒體課件中向學生傳遞的教學內容量過大,學生無法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完全掌握所學到的所有知識,不少學生呈現課后就忘記的現象,教學內容印象不深刻,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2.3多媒體教學完全替代教師教學

一些老師拒絕采用多媒體教學,還有一些老師把多媒體教學完全替代教師教學,雖然新時代教育改革實際上就是教育手段的改革,多媒體作為教育手段中最突出的方式受到廣泛關注,其效果也廣受認可,可讓多媒體教學完全替代教師教學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老師失去了原本主導地位,成為放映員,而學生成為觀眾,上課就像看電影。但實際上老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是不能改動,其作用不可忽視,也無法完全取代,多媒體作為新時代教育方式,可以代替老師教課的一部分,可不能全部代替。

2.4多媒體替代學生實驗或演示實驗

多媒體不論是演示性還是直觀性都非常強烈,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對生物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可無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更無法培養學生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學科方法。因此一些不復雜,耗時不久的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而耗時比較久,必須在實驗室完全的實驗,比如豌豆雜交,等,這些實驗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模擬實驗的過程,對提升教課質量也比較有利。

3.多媒體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3.1利用多媒體技術形象直觀地演示教學內容

生物形態結構復雜,且多樣化,無論在生長初期階段還是發育、繁殖、進化階段,其微觀表現都不簡單,通過傳統教學很難將其完全好并準確的描述出。但通過多媒體則可以實現。嚴謹、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課件讓老師避免隨身攜帶掛圖等各種生物教課道具,還能夠向學生直觀的展示所需要學習與掌握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性,生物知識更能輕松掌握。特別是利用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向學生解釋清楚其中的變化與演化過程的內容,比如生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遺傳變異、DNA復制等等,這些變化過程是人類肉眼所無法觀察清楚,必須要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向學生展示生物的動態變化過程,幫助學生了解生物演化的本質規律。比如對DNA構造的講解,傳統教學多以語言描述,但通過語言無法讓學生完全理解,多媒體可以將DNA轉變過程以動畫形式展現,輕松想學生展示DNA的復制過程,再通過老師語言上的講解,原本十分復雜的DNA構造就簡單生動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方便學生學習與掌握。

3.2利用多媒體激發中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激發學生對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并且始終處于最活躍的狀態下。多媒體教學特點顯著,它可以將靜態事物轉變為動態,可以將聲音和圖文融合,新鮮感強烈,信息量龐大,利用這些特點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而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利用計算機將生物的顏色、圖形等各種變化體現出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讓大腦對這些事物感到興奮,十分有利于學生接受生物知識速度的提高。除此之外,利用多媒體還能突破傳統教學難點,讓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通過多媒體較為直觀、生動的展現出來,把學生潛藏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出來,同時又保持他們對生物源源不斷的興趣。

3.3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

一定時間內向學生傳遞所教授的知識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就是常說的教學效率。我們都知道,人們是通過多種途徑與方式來獲得知識,接受知識并且對獲取知識進行處理。而多媒體就成為新時代最常用的知識獲取途徑,它將語言、文字以及動畫、視頻等多種方式結合于一體,令學生不管是手還是腦、眼、耳各個方面都獲得直觀感受與新知識,激發他們的對此的好奇心,進而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生物課程是十分復雜且耗時的課程,特別是在傳統方式的教學下,不論是板書還是掛圖、做模型等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這樣就減少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而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幫助老師教學省時省力,還能夠將課堂容量擴大,令教學效果大大改善。比如生物中的《減數分裂》這一課,如果利用傳統方式教學需要兩到三節課才能完成,而且學生在其中也無法真正系統的將知識掌握,但是借助多媒體就可以將課程時間縮減一半,還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引導思路思考,把每一個知識點了解透徹,學生學習起來也輕松很多,不單容易掌握知識還能夠將課堂容量提高,一舉多得。

3.4利用多媒體提高中學生記憶效果

傳統教學方式下要控制課堂節奏依靠的是老師的板書以及說話速度,但如果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且不能連貫教學,教學過程中會存在知識點遺漏的情況,但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則不同,提前將教學內容以電子文件的形式存放是它的優勢,不管何時何地只要有計算機就可以重現課堂知識,而且多媒體課件中設置的關鍵點也十分突出,有利于之后的生物知識學習,還能將上一課無法理解與未掌握的知識點重新認識。

3.5利用多媒體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多媒體技術雖是教學中有利的輔助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老師講課,但是卻無法將老師的主導地位給替代,而老師想要守住自己的主導地位就要將多媒體技術熟練掌握,并且通過多媒體技術將自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聯系更緊密。比如在備課時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置多個具有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回答、參與到其中,讓學生知道老師沒有忽視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這樣就可以縮小原本師生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聯系密切,促進學習。

4.結論

多媒體教學優勢明顯,將多媒體應用到中學生物教學中獲得的教學效果顯著。但應用程度要限制,完全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生物教學中不代表就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多媒體教學即使具有傳統教學所不可忽視的優勢,可作為老師不能將傳統教學完全舍棄。而兩者的結合下把生物課程內容充分完整的體現出來,才有利于中學生簡單獲取知、掌握知識,激發學生對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因此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中學生物教學的最佳方式。

作者:司馬依·沙衣木 單位: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學習策略指導教學探究

摘要: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有關資料,立足實際,對研究課題進行有意義的探索,學會有效的學習方法,以提升探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模式。在中學生物學科中實行探究性學習,能推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學生學會學習,提升科學素養。

關鍵詞:中學;生物;探究性學習

一、中學生物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社會發展的需要

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經濟迅猛發展,科技騰飛,人們的生活更是日新月異。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工作和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對人才的標準也越來越高。當今社會,人們更看重有創新意識、自主能力強、知識淵博的高素質人才。社會對人才的標準要求也影響到了學校教育,學校的人才培養標準也應朝著這方面改變。實行探究性教學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2.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來,新課改漸漸在全國各地普及,教育部提出,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改強調基礎、開放、民主、個性,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正是探究性學習的要求。在中學開展探究性學習,才能培養出符合國家要求的學生,構建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3.教育目的的決定

自古以來,開展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使他們成為能夠在社會上實現自身價值的人才。教育正是為受教育者走向社會打下根基。學校是現今最普及,也是認可度最高的教育機構,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學校存在的目的,是學校的立身之本。因此,面對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勢和要求,學校應積極推行課程改革,實施探究性教學,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利于社會的人才,為學生的未來添磚加瓦。

二、中學生物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原則

1.重視過程,提升學生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才,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真正重要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培養,是學生能夠從學習的過程中學到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甚至是為人處世、團結合作等生活道理,這才是能夠使學生真正終身受益的,也是他們真正應該從學習中、從學校習得的東西。實施探究性學習,應該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培養,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學會團結合作,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知識,更學會思考。

2.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探究性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要求就在于啟發性,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從而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獲得有效的結論。因此,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具體情況,合理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探究課題產生疑問,然后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思考,合作互助,探究科學知識,提升探究能力。

3.注重學生個性培養,因材施教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地域環境、家庭教育、生活經歷、性格特征等的差異,使每個個體各不相同。因此,對于學生,教師要看到他們的共性和個性,看到他們獨特的個性特征,看到他們各自的閃光點,并將其發揚光大。在生物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再沿用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同一種教學模式強行安在所有的學生身上,把他們教育成一個樣子的“人才”。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制訂教學計劃,推進學生的發展,這才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要求。

三、中學生物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1.設置多層次的教學目標

在中學生物探究性學習中,教師不能用普遍化的固定不變的“一個目標”“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使他們都符合“標準”,成為“合格”的“人才”,這樣反而會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阻礙他們的發展。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調整生物教學的方式和手段;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水平、性格特長等,將學生分為多個層次,根據學生的具體層次水平來設定生物教學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進行探究,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還要從多角度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并將教學目標細化和具體化,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步驟,能夠切實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和進度,有目的、有計劃地實現自身科學素質、探究能力的提升以及生物知識的豐富。

2.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探究

生物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生物知識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是對自然界的生物及其科學規律的研究,與生活密不可分。在生物教學中,如果教師光對生物知識進行理論探究,單純地講解客觀規律和研究結論,學生會感到枯燥和茫然,對教學內容提不起興趣,反而會打擊學習積極性。然而,生物知識本身來源于現實生活,多姿多彩,教師在探究性學習中如果能夠聯系生物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相關生活經驗,將生物學科知識與學生具體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生物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對生物知識進行探究,自然而然就會提升生物素養,增長科學知識。比如,教師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可以多開展生物探究活動,因地制宜設定探究主題,引導學生對身邊的生物現象進行發掘探究,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生活中的實物來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實驗教學中,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來設置實驗活動,以增加學生對身邊現實生活中生物的了解,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培養探究意識。

3.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學習反思是一種十分有益的學習方式,學生對課堂教學中學習到的生物知識進行探究之后要經過反思,對探究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以及自身的收獲進行歸納分析,并用以指導行動,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才能使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提高學習的效率,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然而,如何進行學習反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探究性實踐、自身的探究性教學的實際水平和現實情況,建立全面高效的綜合性探究學習評價體系,對探究性學習中的各個要素、環節進行全面合理的評價,使參與的教師和學生都能從中準確把握探究情況,了解自己在其中的優劣勢,并能立足實際,對下一次的探究活動及以后的學習給出合理的建議指導,獲得有實際意義的提升,提升探究能力,增長經驗,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經過這樣的學習反思,學習評價體系才能真正指導學生進步與發展,對探究活動做出有意義的總結,使師生能從評價結果中得到啟發,逐步提升綜合素質。教育的意義在于實踐,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實行探究性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學科知識,更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方法,提升探究能力,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發揚自己的個性,成為真正有用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周長林 單位:重慶市綦江區南州中學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中學生物教學導學案問題分析

新課程改革強調“建設高效課堂”,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其實質是在有效的單位時間內最大程度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與作用[1]。隨著課改的推進,當前課堂實踐領域涌現出探究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分層教學、“導學案”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其中的“導學案”教學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2]。“導學案”是指教師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編制的學習方案。“導學案”教學在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自主學習,注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合作探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3]。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導學案”教學通過任務前置,課后延伸,能讓學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針對性強,打破傳統的“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的教學模式,從而使課堂效益達到最大化,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創造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4-5]。在某種程度上,“導學案”可以說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大事件,甚至代表了素質教育推行以來的階段性成果[2]。通過調查中學“導學案”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成績變化、學生的認可度、學生的壓力和負擔以及學生對其實施現狀的評價情況,從學生主體層面探討在“導學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是我國新課改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需要。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2014年上學期,從寧波市甲中學(采用“導學案”模式進行生物教學)和乙中學(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生物教學)八年級各選取6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甲3班(46人)、5班(48人)、6班(47人)、8班(50人)、9班(48人)、10班(48人)和乙2班(50人)、3班(47人)、5班(49人)、6班(51人)、8班(48人)、9班(50人)。其中甲中學3班、5班、6班,以及乙中學2班、3班、5班所屬班級是理科實驗班,學生入學成績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屬于平均分班;甲中學8班、9班、10班,以及乙中學6班、8班、9班所屬班級是普通班,學生入學成績中等,學習能力一般,也屬于平均分班。兩所中學采用相同的教材(中圖版生物教材Ⅰ),學生入學分數要求基本相同,學生性別、生物基礎知識基本一致,且兩校師資力量基本相同,可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比較法

在學期初(2014年3月份)和學期中(2014年5月份),組織兩次生物考試,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時間、統一評分標準、統一閱卷,通過成績分析比較“導學案”教學和傳統教學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1.2.2調查法

為了調查“導學案”教學在學生群體中的真實反映,從“導學案”的認可度、問題現狀、學習負擔等方面設計了10個相關問題,對采用“導學案”進行生物教學的甲中學的3個實驗班和3個普通班共287名學生,在學期中進行問卷調查。

1.3數據統計

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3進行數據的t檢驗、方差分析等統計分析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學生考試成績的分析

2.1.1甲、乙兩所學校實驗班的兩次生物考試成績見表1。從表1可知,兩所學校實驗班學期初的考試平均成績、85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數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學生生源、生物基礎知識基本一致。但兩所學校在學期中考試的成績差異則較大,平均分差距由1分增加到6分,85分以上人數差距由2人增加到6人,60分以下人數差距由2人增加到4人,作為實驗組的甲中學實驗班考試成績要顯著高于對照組的乙中學實驗班(P<0.05)。表1表明:說明經過半年不同教學方式的教學,兩所學校實驗班的生物成績在學期中考試中出現了明顯差異,且成績差距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2.1.2甲、乙兩所學校普通班的兩次生物考試成績見表2。從表2可知,學期初甲、乙兩所學校普通班生物考試平均成績、85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數基本相同,乙中學學生考試成績較甲中學略微優異,但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兩所學校普通班的生源質量基本一致。但是經過半年不同教學方式的教學,作為實驗組的甲中學普通班在期中考試中平均分卻反超對照組的乙中學7分以上,85分以上人數反多出13人,60分以下人數反少了9人,差異極顯著(P<0.01)。另外從表1和表2數據可知,甲中學普通班的學期中考試,平均成績、85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數等指標均超過生源質量更好的乙中學實驗班。因此,“導學案”教學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

2.2調查結果分析

發放調查問卷287份,回收有效問卷287份,回收率為100%。統計結果見表3。

2.2.1“導學案”教學對學生學習具有積極作用表3統計結果表明:超過40%的學生喜歡采用“導學案”的教學模式,“導學案”的使用讓課堂教學真正發生了變化,超過56%的實驗班學生和超過44%的普通班學生都認為“導學案”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生物課程學習。“導學案”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認可度也較高。普通班有49.3%,實驗班有62.4%的學生都認為“導學案”教學能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習慣;因此,“導學案”教學對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學新課改背景下值得推廣的一種教學模式。

2.2.2學習壓力大、負擔重盡管“導學案”教學在學生群體中有較好的認可度,但在普通班的調查中卻有38.4%的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生物“導學案”教學,實驗班也有24.1%的學生不喜歡。筆者認為,這種不認可可能與“導學案”加重了學生的學習任務有關,特別是對于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尤其如此。“導學案”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先學后教,強調合作交流,基礎較好、學習適應能力強的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小些,能很快適應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反之,在“導學案”教學模式下,由于學生接受知識較慢,就會變得很緊張、很有壓力。由表3可見,普通班超過45%的學生都覺得“導學案”教學的內容較多,需要老師指導,比傳統的教學要緊張,更有壓力,而在實驗班只有3.5%的學生有這種情況。同時普通班只有12.3%的學生能嚴格按照“導學案”進行預習,34.2%的學生基本不預習,53.5%的學生不能按照“導學案”預習,即使在實驗班,也有39.7%的學生不能按照“導學案”預習,這進一步表明:“導學案”教學讓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學習負擔變重。這在表3的問題10中有體現,普通班有84.9%,實驗班有70.9%的學生明確表示采用“導學案”教學后課外作業增加了。

2.2.3“導學案”教學實施不到位根據表3中問題2調查結果表明:甲中學在生物“導學案”教學過程中,教師按照“導學案”的設計流程進行授課的在普通班和實驗班分別占56.2%和41.1%,普通班采用“自己講授的方式”進行授課的還占到33.5%,“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授課方式主要還是在實驗班,普通班只有10.3%。從“導學案”教學使用情況看,普通班“使用較少,但質量較高”、“使用較多,但質量較差”的比例高達49.3%,幾乎占一半,實驗班的比例只有32.6%。從課堂上“講練結合”的情況看,普通班有52.7%的學生明確表示課堂上不能保證“講練結合”,實驗班卻有44.7%的學生表示課堂上能保證“講練結合”,接近一半。從課前預習情況看,實驗班有56%的學生基本能按照“導學案”進行預習,普通班僅只有12.3%的學生按要求預習。這些調查數據表明“導學案”教學模式在甲中學普通班中的開展情況不如實驗班。這可能與兩個方面的因素有關,第一普通班的學生在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及學習習慣等方面整體較實驗班學生弱一些,不利于開展“導學案”教學;第二普通班的教師普遍較年輕,缺乏對學生學情的了解,教學經驗不足,對于“導學案”教學沒有經驗豐富的中年教師那么掌控到位,即使較多地使用“導學案”,其教學效果也不是很明顯,甚至讓學生感覺不到“導學案”教學的特點和優勢。

3“導學案”教學建議

3.1轉換角色,放手讓學生學

調查顯示,甲中學生物“導學案”教學實施情況并不理想,特別是課堂上很難保證“講練結合”,教師“以自己講授為主”的比例還很高。“導學案”教學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在于“多學少教、先學后教、以學論教”,在于思想點撥和方法引導,由此帶來教師課堂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再是一味從上而下灌輸、傳遞知識,不再是“標準答案”,而是需要去點撥、去引導學生,甚至組織誘導學生去質疑、去評價,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體驗的差異性,并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和困難,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調查結果表明:超過一半的學生都認為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得低于20min。因此,課堂不能“以自己講授為主”,要“以學論教,鼓勵學生自學為主”,放手讓學生學。在充分展開自己思維的同時,更要積極調動和拓展學生的思維,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動態靈活調控課堂,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講解和多余的指導,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思考和訓練時間,實現“多學少教、講練結合”。

3.2活用“導學案”,讓每個學生都學得好

就調查的甲中學而言,生物“導學案”的教學讓學生課外作業量增加,課前預習難度加大,特別是學習內容較多,更需要老師指導,整個學習過程顯得很緊張,壓力大。這些問題在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較弱的普通班更為突出。“導學案”強調自主學習,合作探討,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更有利,很容易拉大學生之間的差距,從而加重學生的壓力和負擔。筆者認為,學生壓力大、負擔重這種情況不能通過簡單的減少教學內容和課外任務進行緩解,而是應該在“導學案”實施過程中體現分類指導、分層教學的教育思想,活用“導學案”,避免好的越好、差的越差這種惡劣的教學局面,避免在“導學案”教學實踐中的同質化問題[2],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導學案”的“活”應該體現在教師對課程理解和教學反思的個體性、獨特性和差異性,切忌盲目借鑒、照抄照搬,切忌過度依賴權威性和行政化;“導學案”的“活”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的限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不能讓學生被“導學”,不能讓“導學案”反過來控制了學生,控制了課堂。只有活用了“導學案”,教師才能真正“導”,學生才能真正“學”,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每個學生都學得好。

作者:向福 張樂 江鈴 沈梅 單位:黃岡師范學院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核心概念下的中學生物教學

一、核心概念教學的意義

(一)核心概念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

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在認知結構理論中指出,學生學習與認識活動的實質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的過程。生物學習的認知結構,是指在一定階段學生對于生物學知識及其認識在抽象與理論思維層面上達成統一,在理解己獲得的生物學知識基礎上,結合現階段自身的思維、記憶、知覺、想象等心理特點,組合成一個具有內部規律的科學的整體結構,是一個不斷發展與提高的過程。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和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自然科學,內容涵蓋了許多概念性的知識,且初、高中知識的關聯性較強。以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前提,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結合一線教師精選的50個核心概念,讓學生在己有認知的基礎上,對舊知識不斷反思,對新知識進行探究。這樣一來,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知識、遷移應用知識,更好地進行學習。

(二)核心概念教學提綱掣領、去粗存精,有助于教師明確教學重點

核心概念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概括性,有助于教師前期備課和教學中把握知識的重點,將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用于重要知識的教學之中。教師將核心概念提煉并組合成體系,讓學生在系統學習中掌握核心概念的內容,以核心概念的內容為目標組織課堂內容,精選出較少量的知識,淡化無關的知識,比課程中龐大繁雜的知識體系具有更強的教育功能,從而明確教師的教學目標與方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由此可見,核心概念教學提綱掣領,有助于教師明確教學重點,是一種高效科學的課堂教學方式。

二、核心概念教學的思考

(一)準確把握核心概念的內涵,厘清概念聯系

傳統教育方法往往強調學生對事實信息的記憶和背誦,教師們過于關注細小、瑣碎的知識點,而核心概念包含了許多邏輯內容,涉及的是對抽象的重要概念、原理進行精心組織。許多核心概念包含的信息量較大,需要背景知識的輔助教學,因此,在實施具體的教學之前,教師自身要認真梳理各個概念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進行概念的細化拆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梳理構建概念圖,將所有聯系清晰地呈現出來,分析概念中的“關鍵詞”,從而達到引導學生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夠遷移應用于新知識、新情境中的教學目的。

(二)豐富核心概念的學習內容,創設生動導課

核心概念的學習包括兩個部分:第一是必須將事實性知識置于學習者的概念框架中;第二是概念被各種豐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實細節展現出來。概念放在一定的應用情境下才會顯得生動和有意義。在課前導入知識時,不能和傳統方式一樣,先呈現給學生概念的文字性內容,而是要精心準備素材,巧妙設計導課方式,激發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引導學生對核心概念有自主探究的熱情。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利用學生當前己有的知識導入,或者通過生物實驗、生物科學史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導入,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運用紀錄片等視頻材料進行導入,創設趣味性和知識性并存、探究性與科學性較強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的內涵。

(三)結合STS教育理念,創新核心概念的教學方式

STS概念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國,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和社會(Society)的英文縮寫,它旨在探討和揭示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151STS教育的內涵本質在于使人類經驗和社會科技發展融入到科學教育之中,一方面,讓教育緊跟時代潮流,另一方面,增強自然科學教育的社會化和應用性,運用STS的教育理念可以豐富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學形式。教師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中盡量來源于實際生產、生活,化抽象為具體,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豐富學生的知識內容,增強核心概念的應用性,鼓勵學生多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去看待和解決生產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統一,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完美結合。

(四)及時了解核心概念的學習效果,動態調整教學方法

教學評價是促進和鼓勵課堂教學、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對教師來講,要了解學生的真正想法,才能使教學內容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使學生厘清概念的關系,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的整體框架,幫助他們區分學習中的相異概念。因此,教師可以采取開放式評價方式,測試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深度,包括通過以問題簡答為主的對話方式對學生進行訪談,讓學生親自動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踐讓學生調研形成報告等方式,掌握學生在新的情境下概念應用的程度,動態追蹤核心概念教學評價的結果,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助于教師合理地調整教學方法。

作者:武俏然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第五中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igao视频| 色视频www在线播放国产人成 | 俺去啦最新地址|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国产 麻豆 日韩 欧美 久久 |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午夜福利09不卡片在线机视频| 国产呻吟久久久久久久92| 精选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av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在线视频|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女同|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小蜜被两老头吸奶头在线观看| 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 | 欧美午夜福利1000集2019年| 无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国产播放隔着超薄丝袜进入| 日本十八禁视频无遮挡| 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中国中文|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三级无码内射在线看|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人与禽性7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