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2 06:14: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風景園林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以水資源為出發點闡述雨水資源在城市空間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美、德、澳、日、英、新西蘭等發達國家及我國對集雨型海綿城市的研究,總結我國城市綠地建設中忽視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問題,對風景園林專業教學在未來建設海綿城市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提出針對性的策略。
關鍵詞:水資源;海綿城市;風景園林學
一、序言
水是一種可循環利用的持續性資源,是維系我們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園林綠地中不可或缺的景觀要素。我國城市公園綠地對雨水的利用起步晚,未形成系統有效的雨水利用策略,如今,水資源的緊缺、水資源浪費、城市內澇、生態環境的退化等問題,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生活。隨著我國城市內澇問題的加重,雨水景觀利用問題在2013年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提出在全國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鼓勵雨水自然、生態的處理方式。因此,如何將城市建設發展與水資源的利用結合起來,更好地做到遵循自然、順應自然,并實現雨水利用帶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
二、國內外海綿城市的動態
(一)國外海綿城市
國外海綿城市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雨洪的利用上。美、德、澳、日、英、新西蘭等發達國家走在探索的前列,改變以往國外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做法,在雨水系統資源收集、管理、循環利用上,并成立了國際雨水集流利用系統協會,各個國家研究制定了不同性質的國家級地方政策法規,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國家的水資源匱乏問題,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行雨水貯留滲透計劃。80年代末民間“日本雨水貯留滲透技術協會”成立。90年代頒布“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把雨水滲溝、滲塘及透水地面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1996年開始對地下儲雨裝置給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補助金,并形成制度。德國是最早對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國家,上個世紀初期就已經了“對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統的建設和測量”,1989年就出臺了雨水利用設施標準(DIN1989),它以德聯邦水法、建設法規和地方法規形式對水資源循環利用提出要求,引導水資源保護與綜合利用;采用經濟手段控制排污量,征收雨水費用(也稱為管道使用費);技術上,德國城市雨水利用主要體現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等三種形式。受美國BMPs影響,德國采用雨水系統的措施類型是“濕地過濾溝系統(MR)”。目前德國“第三代”雨水利用技術及標準已經實施,柏林等一些城市已將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環境、城市生態建設等結合起來進行設計,已建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目前在政府的引導下,德國雨洪利用技術已經進入標準化,已經形成針對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管理較為系統的法律法規、技術指引和經濟激勵政策。美國城市雨洪管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水量調控。20世紀30年代,主要重點是控制洪、減災和疏浚河道;第二階段是水質改善。從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重點是點源污染的控制、防治水土流失、濱水區環境的保護和完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等。1972年,美國聯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對非點源水體的污染控制和源頭控制與研究,技術處理上強調工程和非工程、生態與自然措施結合的方法;第三個階段可持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今,重點是控制非點源、雨水循環、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維度綜合運用等。1990年,美國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環境資源署提出了低影響開發(LID)的理念與技術體系,它是彌補BMPs技術上的缺陷,在BMPs基礎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綜合技術體系。LID是一種基于微觀尺度控制的場地設計策略,其原理是通過滲透、過濾、蒸發、截留等方法模擬雨水的自然水文過程,將徑流控制源頭,減輕城市排水管負擔,結合景觀設計,創造出優美的空間環境。澳大利亞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設計(WSUD),2000年就政府與規劃部門召開了“水敏性城市設計――城市區域的可持續排水系統”會議,它與BMPs相比,包含內容更為廣泛和全面,核心是城市生態系統,注重水質的保護和改善,把雨洪管理與城市給排水和城市規劃設計相結合,倡導多目標的發展方式,維持城市水資源的良性循環發展。英國1999年提出可持續的排水系統(SUDS),該系統從宏觀的角度優化集水區域,全面考慮雨水徑流的水質、水量、景觀和生態價值等因子,通過過濾式沉淀槽、洼溝等與BMPs技術措施結合,改善城市整體水循環和區域水生態系統。
(二)國內海綿城市
我國城市的雨水系統研究開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結合國外成熟的雨洪控制系統技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作為試點,水利部于2001年頒布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標志著雨水系統控制技術的初步成熟。2004年,深圳市引入低影響開發理念,與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聯邦環保局開展相關技術交流與研究,簽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沖擊開發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協議框架。編制城市綠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術規范,積極探索在城市發展轉型,建設“低影響開發城市雨水系統研究與示范”項目的光明新區,轉變城市雨水系統從快排為主到“滲、滯、蓄、用、排”的建設理念,為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2014年2月出臺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設施運行管理水平。切實加強城市暴雨內澇防治工作。一是實施“城市排水(雨)綜合規劃綱要”并編制“全國城市排水規劃的設施建設。二是圍繞加快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推進低沖擊發展和建設模式,加快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滲水、蓄水、凈化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它強調以彈性、慢排緩釋和控制源頭分散為理念,整合降水、地下水循環系統性、地表徑流等給排水各個環節,以應對復雜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為建設新型城鎮化提供重要保障。城市綠地是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城市的海綿體。綠地是城市最重要的透水性下墊面,承擔著城市雨水徑流滲透、城市水循環的平衡、生態環境的修復等作用。海綿城市建設其實就是構建一個低影響雨水系統,通過滲透、停滯、積蓄、凈化、排水等其他技術手段,使水循環徑流更加順暢、自然。我國在城市綠地建設中強調“大”字優先,違背城市可透性的基本原則,忽視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出現大尺度的硬質鋪裝廣場、大水面等,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
三、對高校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提出的挑戰策略
風景園林學是規劃、設計、保護、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學科;是以維護人類居住和生態環境的健康與安全為目標,如何有效保護和恢復人類生存所需的戶外自然境域?作為高校的風景園林專業,應該把構建生態安全系統、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和水循環系統納入教學中,并更新園林設計教學理念、技術實踐研究和掌握風景園林行業規范標準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基礎學科教育,培養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
規劃設計是風景園林學科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加大投入基礎學科研究,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需求,拓展風景園林學科領域。從基于建筑學視覺到BMPs、LID、MR、WSUD、SUDS、LIUDD等水文水力學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再到雨水處理、植被選擇、后期維護管理、國家政策法規、技術規范制定等都需要在實踐需求去完善解決,縮小學科專業與社會需求之間差距。
(二)更新教學內容與理念
改變以往的教學體系課程,增加一些水文水力學相關的課程,聘請一些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面與雨洪管理、雨水收集、水生態生態環境、水文學方面有實戰經驗的教授授課。對風景園林專業教師隊伍進行培訓,加強對雨洪利用的研究,編寫與之相關的教材,更新教學理念,開設相關課程設計。
(三)擴大學科交融
本學科的融合需要市政工程管理、建筑學、生態學、農學、城市規劃學、給排水、經濟學、藝術學、歷史學、風景園林學、管理學等專業門類的知識,交替運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綜合應用各種科學和藝術手段,更好地協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
(四)多渠道拓寬實踐平臺
國內一些較出名的園林設計公司、設計院和企業已經與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向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等交叉、新興領域擴展,開拓水生態修復領域的市場,實現雙贏。建立長期校外實習和就業實踐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專業實習實踐,是提前了解行業現狀的重要平臺。
四、結語
在國家新的政策下,國家確定16個城市成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以海綿城市為目標,發揮利用雨水資源的優勢,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生態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因此,風景園林專業人員正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不僅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作為一個園林專業教育工作者希望在新時期、新形勢政策、新技術理念的指導下深刻理解風景園林專業的特征,明確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多學科知識,拓寬眼界,強化專業素質的培養,培養出更加適應社會需要具有扎實知識和技能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
摘要:根據我校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特點制定風景園林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培養計劃中提出了5種技能的復合應用型人才PEDES培養模式,構建了5大模塊的課程體系,強化了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手段,優化了課程數量及開設時間順序,并對畢業總學分、實踐安全性、創新學分獲取及專業能力評估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風景園林;本科;復合應用型;培養計劃
一、制定背景
復合應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1-2],這不僅契合了當前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也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復合應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現為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復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將所學知識或原理直接用于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領域[2]。風景園林專業通過技術服務社會,其知識體系具有交叉性和綜合性,這與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一致。本科專業培養計劃是人才培養的總綱,也是高等教育教學的核心,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3]。在當前國家生態環境戰略決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環境建設為中心的風景園林學科發展形勢較好,農林、建筑、藝術、師范等院校的風景園林本科教育事業百花齊放,結合各地區特點和學校辦學實際情況,形成特色是專業生存發展的客觀要求[4]。因此,風景園林復合應用型本科培養計劃相關的研究和實踐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和清華大學建筑系聯合創辦的造園專業[5]。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學、景觀設計等專業近250所本科院校的辦學規模(2015底統計)。2011年風景園林學獲教育部新增一級學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設立風景園林本科專業[6],這標志著該人專業教育培養事業凝聚了共識,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期。
廣西大學園林教育始于1994年園林專科,1999年升為當時廣西區內唯一的園林本科,2006年獲得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二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獲風景園林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4年獲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建設試點
和風景園林專業碩士點,2015年風景園林本科專業獲教育部批準并開始招生。經過20余年的辦學積淀,依靠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形成了以林業為背景,園林植物資源及利用為優勢,生態、工程、設計、管理并舉的學科特點。
文章基于學校關于制定2015版本科專業培養計劃的任務,依托學科特點,在廣泛調研和多年園林專業培養的基礎上,參考《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對風景園林專業本科培養計劃進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參考。
二、制定過程
(一)制定原則
學校確定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應用為背景,以技術創新為主線的辦學思想,并為2015版培養計劃提出了準確定位、彰顯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動的基本原則。從中不難看出,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是我校辦學的核心,培養計劃的制定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核心。就風景園林專業而言,不僅課程設置、教學和實踐要走向社會,教師與學生也要面向社會;同時,企事業單位也需要走進專業,走入課堂。校際間、校企間、師生間、員工間呈現出來的多層次、全方位的互動是知識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轉變,也是以獲取學分為主的傳統封閉型課程體系向以獲得技能為主的現代開放式課程體系轉變,這必然要求相關課程設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據上述制定原則,學校對本次培養計劃編制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一是學時和學分上要求培養計劃課內總學時數不超過2 700學時,每18學時(含理論教學和以學時計算的實驗教學)計1學分,集中進行的實踐教學環節為每周1學分,勞動每周0.5學分;二是在課程體系上要求必須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領域課程、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四部分;三是理工農類本科專業實踐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25%,企業培養的學分(學時)數達到15%,選修課占課內學分數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20%。課程設置是培養計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由于風景園林的綜合性特點,需要開設的課程眾多,總學時數的限定和相關學分比例的規定為本次課程計劃安排帶來不小難度,借鑒已有園林專業課程設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選。
(二)專業定位
專業定位對于培養理念的明確和專業課程的設置至關重要。一方面,專業定位需要與市場結合。隨著新型城鎮化成為當前中國發展的戰略決策,受過高等教育的風景園林專業技術人才社會需求旺盛,而廣西區內培養風景園林本科人才的高校僅有桂林理工大學和廣西藝術學院。因此,通過確定綜合、全面的教育培養思路既區別于區內其它高校,也符合社會對一專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專業定位還需有別于已有園林專業。在對國內高校同時開設園林與風景園林專業的調研分析得出,風景園林專業更偏重于規劃設計、工程建設與管理。綜上所述,本專業定位確定為立足廣西、面向全國,培養系統掌握園林植物科學知識,具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工程建設管理的復合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三)培養理念
風景園林專業服務于人居環境領域,具有工科性質且獨立于其它工學門類,學生對專業的理解會經歷入門認知、基礎學習、專業掌握、技能創新幾個階段,人才培養體系呈現多層次和專業化的特點。這要求教育培養必須滿足認知過程,在全程互動模式下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并服務于社會,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導,知行與踐行相互聯系與統一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理念,為培養掌握系統的風景園林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應用研究、科技開發和工程管理能力,綜合素質高、開拓創新、實踐能力強、富有開拓精神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奠定基礎。
三、制定結果
經過園林系多次討論,學院審核最終確定培養方案,專業名稱為風景園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專業代碼082803,學制4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畢業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個學分(表1),包括通識必修課42.5學分、通識選修課10學分、學科基礎必修課47學分、學科基礎選修課14學分、專業必修課23學分、專業選修課15學分、實踐必修(含專業實踐、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36.5學分、實踐選修2學分。
在學時與學分數統計上,培養計劃總學時數為3412,其中必修課學時數為2674,選修課學時數為738,課內學時(包括理論教學、課內實踐和隨課實驗)數為2476,獨立設置的實驗教學學時數為252。另外,專業實踐學分(包括課內實踐、隨課實驗、獨立實驗教學和集中實踐)77.5,占總學分的41.22%;企業培養學分32.5,占總學分的17.29%;選修課學分41,占課內學分的29.82%,均滿足學校的相關規定,尤其強調了實踐教學重要性,見表2。
在課程設置上,除了保留園林專業一些傳統特色課程之外,還結合當前社會需求和風景園林學科發展設置了一些新的課程,如生態規劃、遺產地保護與規劃、地景資源及規劃、鄉村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3S”技術等。另外,整合學院生態學優勢學科,開設了由外籍教師主講的生態與保護前沿雙語課程。
四、制定總結
(一)專注5種技能的PEDES培養模式
培養模式是對培養過程的設計、建構與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較流行的培養模式為CDIO,代表了工程項目中“構思―設計―實驗―運作”的四個層面,國內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點上加入“道德”、“誠信”和“素質”。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風景園林綜合性較強的特點,結合復合應用型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提出5種技能的PEDES培養模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植物運用(Plant):掌握園林植物學、風景園林樹木學、園林植物栽培學、園林苗木學等方面的知識,能夠識別華南地區常見園林植物并熟練運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國地景資源管理、“3S”技術、生態環境保護和園林工程技術方面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施工組織與管理能力;(3)規劃設計(Design):掌握風景園林設計、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環境生態設計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并具有較高的手工和計算機圖面表現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4)綜合表達(Expression):掌握一門外語和較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文字撰寫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5)科學研究(Science):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獨立獲取高新技術和前沿科學知識、信息處理,并能夠運用科技創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PEDES英文譯為“足”,PEDES模式可稱為大足培養模式。風景園林是關于土地及空間設計的科學和藝術,在景觀營建的過程中需要腳踏實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養模式與風景園林本質契合。PEDES培養模式一方面體現于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另一方面也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加以強化。
(二)構建5大模塊的課程體系
風景園林涵括理、工、農、藝術、管理5大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根據課程性質,確定了園林植物、規劃設計、工程技術、文學藝術、經濟管理5大模塊,進而形成相應的5類專業課程模塊(圖1)。模塊構建有效減少了學生選課學習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統的專業教育;同時,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特長深入對某一模塊的選課學習,還有利于多元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為差異化擇業和就業奠定基礎。
(三)校企合作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校企合作有利于學生專業實踐和提高就業率,也有利于企業貯備人才和提高知名度,還為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支持,是一個校、企、生三贏的策略。通過與行業內數十家知名設計院所、企事業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并聘請企業導師,從而把學生推向社會,讓企業走到課堂,提升了專業活力。在制定企業培養計劃中,按照風景園林工程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工程實踐和研究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校企聯合培養,合作模式包括校內課堂教學和企業實踐教學兩大部分。其中,承擔校內課堂教學的企業人員由于工作繁忙,持續一個學期兼職授課存在困難,這要求對課程計劃安排進行改革。
1.優化課程學分,讓企業走進課堂
達到畢業要求的最低學分為188學分,該學分是在園林專業培養計劃基礎上,依照學校關于課內學時和實踐學時要求,同時考慮學生大學四年學習負擔而確定。除去通識課和公共課之外,本專業共設88門專業課程(含集中實踐課),共159個學分,平均1.81學分/課(圖2)。除創新實驗4學分和畢業論文13學分之外,所有課程均不超3學分,整體呈多門數、少學分的特點。小而多的課程體系滿足生態多樣性原則,順應“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教育變革[8],也能減少多學分課程的高權重屬性,成績匯總還能更好地評價學生專業學習水平。
風景園林專業學科涉及面廣,導致多知識點、多學時、多學分的課程較多,如都在一個學期完成將導致學生負擔過重,學習效果不好,也會讓教師整個學期束縛于教學而無法兼顧科研和學術交流,還讓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導師難以真正走入課堂教學。因此,把部分課程分解為兩到多門,實現
理論與實踐相對獨立,從而增加課程數量,減少每門課程學分數。這不僅豐富了學生視野,也為課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礎。如規劃設計類必修課程貫穿第2-6學期(表3),讓學生獲得較為持久的技能訓練;獨立設置的實驗必修課程為企業導師在較短時間內參與教學提供便利。
(四)課程開設時間與順序符合認知過程
課程開設時間與順序是一個復雜的技術調整過程,既要考慮課程知識體系的先后銜接,還要考慮考試和考查課程門數的安排情況;既要滿足每學期開設課程數與學分數均衡,還要考慮每學期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協調;既要考慮專業教師全年均有課程安排及特殊要求,還要考慮季節對課程安排的影響等。如設計類課程需要先完成制圖類、美術類、植物類等課程的學習;風景園林樹木學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識別觀賞特征;選修課應分配到每個學期保證學生都有課可選,且不會出現低年級多選課到高年級少選課的不合理現象。
因第8學期為畢業設計(論文)和畢業學分不夠的補選階段,無具體課程安排,所以根據1―7學期課程學分、門數等相關指標統計繪制圖3。從總學分數(含全部選修課學分)來看,1―6學期所修學分在27~29之間,按20周/學期、最低40學時/周計算,理論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個學期的教學任務,考慮學生不是所有選修課都選,整個學期課程的時間安排游刃有余;從必、選修學分上看,必修學分呈先穩定再逐步下降,選修學分與之相反,二都互補;從課程門數上看,除第1和第7學期課程門數為13外,其它幾個學期課程門數在16―18之間,相對均衡;從考試考查課門數上看,考試課程門數呈先增后降至第7學期為0,考查課程門數從第1學期的8門穩步增至第7學期的13門。這些不僅保證了某學期不會出現無課可上或課程任務過于繁重的問題,也符合學生對專業認知從興趣到了解再到熟練應用的心理過程。另外,第7學期安排課程總學分僅為22.5,必修課程較少,且大部分為考查類選修課,給予學生充足時間準備求職就業、各類考試和考研升學等。
五、討論
(一)畢業總學分的優化與降低
我校93個四年制本科專業在本輪培養計劃制定的畢業學分最低為176、最高為192,風景園林專業的188學分排在42名,處中等偏上的位置。隨著當前創新型國家戰略的穩步推進,實施素質教育則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立足點和突破點[9],有必要在實踐和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并適當降低畢業總學分數。
(二)實踐教學存在諸多安全問題
實踐教學在培養計劃中占據較為重要的位置,由于風景園林專業的大部分實踐無法在校園或者實驗室內完成,且部分實踐需分散進行,然而學生需走出校外參與實踐,必然面臨個人、財產、意外事故等諸多安全性問題。是否因為安全風險過大就放棄校外實踐?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但實踐各環節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規范措施應該怎么制定、合作企事業如何確定等都需要長期探索。
(三)創新實踐課程的實施
我校統一確定了4學分的創新實踐課,該課程由“科研學分”、“學科競賽學分”、“技能學分”、“社會實踐學分”和“創業實踐學分”5部分若干子項構成。學生只要完成5項中的某一方面就可獲得課程學分,因此學生獲得學分的途徑很多。就風景園林專業而言,學生拿到駕駛執照就可獲得學分,然而獲取這樣的創新學分并不能達到專業創新的目的。因此,強化學術科研和設計競賽,確定多項的綜合考評,區別制定適合風景園林專業的創新實踐學分管理辦法顯得格外重要。
(四)專業能力的評估
培養方案提出的5大專業課程模塊,兼顧了課程學習、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和個性化。通過對每個模塊賦予權重值,模塊內課程的量化考核可作為用人單位評估學生專業能力使用,也可為校際同專業培養的橫向比較提供基礎,但如何量化和權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總之,本次培養計劃的制定以復合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為宗旨,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優化組合,難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完善,為風景園林人才培養事業盡一份力。
[摘要]風景園林學科因其綜合性、交叉性強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艱巨性,不斷探索發展完善的教育方法是每個風景園林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南京林業大學“小花園”競賽近年長足發展,可以很好地實現風景園林教學中的價值導入,通過優秀競賽案例解讀探索實踐教學的有效方式,希望有助于教育方法的完善,為其他院校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教學;價值導入;實踐教學;小花園
一、風景園林教學價值導入與專業實踐
風景園林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學科,一套完整的風景園林教育體系應該包含價值觀的建立、方法的訓練和實踐技能的培養[1]。
園林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目前專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園林設計教學不僅是教授設計技能,更重要的是價值導入,風景園林的核心價值觀在于吸收歷史經驗、尊重自然、承擔社會責任、表達文化、實現生態平衡等幾個方面,學生只有建立正確的風景園林價值觀,形成正確的設計思維模式,才能從被動的模仿設計轉向自覺的探索與實踐。園林工程是風景園林教學另一方面的重要內容,設計是否可以落實是檢驗設計價值大小的一個標準。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是中國風景園林教學體系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才能將書本和課堂所學的知識發揮和鞏固,然而大多數學生缺乏實踐的機會。
在設計與工程兩方面的學習中,學生存在一些普遍困境和誤區,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認為方案構思就是圖紙上的平面構成或者形態表達,欠缺對場地現狀的考量。二是認為自然生態理念就是“一些生態詞語和一張種植平面圖”。生態觀念是園林設計所必須考慮的基本內容。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要學會在設計時將生態觀念實踐到園林基礎之中,而不是把種植物當做體現生態設計的唯一方式。三是大多數學生的方案設計缺少“工程技術概念”[2],方案設計與工程建設脫節。擁有尺寸、尺度、構造、材料的實體感受與方案設計之間的轉換意識和專業辨識能力是一個合格的風景園林師所應具備的能力。
上述問題體現了當下風景園林教育中的兩個缺失,一是未能給學生建立完善的園林價值觀使設計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二是缺乏給學生實踐鍛煉的機會,學生在校階段無法對施工形成完整正確的認知。南京林業大學“小花園”競賽通過近十年的不斷發展,在這兩個方面做出努力以實現思維與實踐的結合,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
二、“小花園”競賽簡介
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小花園”設計與營建競賽自2007年開辦以來作為一個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的項目而廣受歡迎,成為學院傳統的教學實踐競賽項目。活動多年的舉辦留下了豐富的資料與經驗,為探討園林實踐與建造教學提供了可靠案例。筆者集中收集了近幾年的小花園競賽資料,為尋找近年來“小花園”競賽發展的歷史脈絡,找尋其繼承發展的關系,筆者整理了近四年的競賽概況,列出表1:
從表1中可以歸納分析出以下幾條信息:
1.歷年競賽主題所提出的“自然”、“花”等關鍵字表達生態的價值觀,“詩意”、“東方”等體現學習歷史、表達文化的價值觀。通過主題表達的形式輸出價值導向,學生們在解讀主題、表達主題時自然就將價值觀帶入作品之中,例如圖1、圖2均為“花?徑”主題下的作品,前者從自然角度考慮,將花與徑巧妙結合,生動有趣;后者則從人生哲理角度理解,把徑與花想象為人生道路與境遇;
2.今年的小花園競賽從往年歷來的秋季開賽改為春季開賽,結合主題分析,春季植物花材等更為豐富,有利于營建出更為豐富多彩的小花園,增加設計的多種可能性,同時也是對園林四季造景的積極探索;
3.歷年競賽場地大小均為南林大景園內面積僅4.5m2的矩形場地,設計及營建總人數4人以內,突出了小花園競賽的“小”字,較小的場地考驗學生對尺度的把握和對設計細節的考量。從施工考慮,小場地適合沒有經驗的學生進行施工,不過更具挑戰性,十分考驗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4.今年小花園營建施工的時長比往年縮短了一半多,施工難度大大增加,表現出競賽經過多年發展對豐富的實踐經驗的自信和不斷挑戰與創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工期的縮短使得學生必須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優化施工模式,鼓勵學生在施工工藝中嘗試創新;
5.歷年的競賽營建經費都不高,旨在鼓勵學生積極尋找可循環再利用的廢棄材料,實踐生態設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實踐平臺隨著行業的發展與時代要求的變化而不斷改革、創新、優化,這種與時俱進的改變大大提高了本競賽活動的實踐價值,也能始終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共同創造最佳的實踐效果。
三、“小花園”競賽過程
(一)方案設計――價值導入
競賽前期通過方案遴選來確定投入建造的設計方案,在方案層面綜合考量學生的基礎設計能力,包括對主題理念的理解、場地尺度的把控、設計元素的使用、植物配置設計等。
1.主題的解讀是整個作品設計思想表達的核心。主辦方希望通過主題傳遞出的信息、價值觀,參賽者接收到的越多則越能進行完整的表達。以2016年競賽主題“花?徑”為例,一等獎獲獎作品《尋芳九曲》(圖3)對主題的解讀是:回歸“徑”的本意――狹長的道路,陡曲的山路,野徑生花,尋芳九曲,喚起人們的自然生態意識,鼓勵人們回歸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之趣。此方案將主題解讀到位,將兩種元素合理地結合,又體現自然生態寓意。
2.設計尺度的把握是較大的考驗。尺度背后隱藏的是設計美學、人體科學、心理感受、社會習俗、現實邏輯等等許多方面。合宜的尺度把握是對正確價值觀的反映,尺度感的訓練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小花園場地很小(僅2.5m*1.8m),對尺度的要求更集中于設計美學、現實邏輯等方面,即使如此,對沒有實際經驗的學生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他們要使用精簡的元素來表達完整的設計方案。2014年一等獎獲獎作品《風雨聲聲》(圖4)用幾塊青磚壘出別致錯落的院墻和一口古井,墻與井的尺度大小、空間位置布置的十分和諧,雖在方寸之間,卻在各元素的相互呼應之下使園林“以小見大”了。
3.設計元素的應用是設計者的巧思。地形、水系、道路、建筑、植物是園林設計的基本要素,在小場地中合理組織這些元素或做出必要的取舍是相比面對大場地時更突出的問題。2014年二等獎獲獎作品《境心》(圖5)在設計元素的應用上顯得較為純熟,作品借鑒枯山水的形式,在兩處堆高的地形之間鋪以白砂,白砂兼具了道路和水體兩個元素。
4.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小花園的點睛之筆。以《風雨聲聲》為例,青磚堆筑的古井之中,栽植一株銅錢草,磚縫布置一些苔蘚,經過這樣看似簡單的植物配置之后,井的生命力與意境立刻突顯(圖6)。
5.生態設計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生態、低碳、可持續等理念應始終貫穿設計至施工的方方面面,一座生態的園林是“活”的園林,能煥發生命活力。生態優先理念注重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整體可持續發展[3],將這一理念落實到設計之中是每個園林設計師的義務和責任。實現生態園林的粗放式管理,對降低養護管理消耗也有重要意義。
(二)施工營建――專業實踐
工程與技術涉及地形、水體、道路、種植、材料、結構、構造、工藝等諸多方面,是風景園林實踐的基礎,也是風景園林師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光從書本和課堂教學中獲取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不斷的現場觀察和營造的實踐來積累。
1.實際營造園林帶來的多重感官體驗也是對圖紙設計的重要反饋。《風雨聲聲》方案中流水的視覺流動性、水聲與竹籬上的鈴鐺的聽覺體驗絕非通過紙上方案可以獲得。2015年一等獎獲獎作品《禪茶一味》方案留白營造的禪思冥想的空間、主體竹構內LED光源營造明月照竹林的意境也需要建造之后才得以體會。實踐使得設計師有了重新審視設計的機會,在這些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園林的設計將愈發貼近生活,打動人心。
2.正如建筑模型的制作之于建筑設計的重要性,園林模型的建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設計所要表達的效果。《尋芳九曲》方案受垂直村落啟發,考慮在土地面積稀缺的情況下,將道路立體化,并通過高差變化營造山路九曲的效果。三維空間中豐富的高度及位置變化通過營建輕松地表達出來,再選用不同高度不同生態位的植物配合立體道路,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景致豐富有趣。
3.施工的過程往往能使同學們對設計產生新的認知。施工中最先開展的是地形骨架的梳理,而其設計中對應的豎向設計在方案設計過程中卻容易被同學們忽視而不被優先考慮。這種認知必須在施工之后才能得到,設計與施工的的交錯互動是圖紙與土地的交流,對于學生今后的設計有積極的作用。
4.施工營建的過程也是考驗學生動手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過程。 2016年小花園的建造時間一反常規,由原本的半個月施工時間縮短為七天,雖說有往年經驗的支撐,但對于同學們尤其是初次參加活動的同學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參加營建的十四個小組最終都順利完工,活動中新老參賽者表現出的傳承互助精神也是小花園作為一個傳統競賽項目的寶貴財富。
值得高興的是,小花園競賽一直以來在價值導入和專業實踐兩方面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筆者通過對2015年競賽一等獎作品的分析來作為實際案例解讀,如表2:
結語
小花園競賽堅持年年開展的目的便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園林人才。2016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第十屆小花園設計與營建競賽順利閉幕,經歷了十年的不斷開展,小花園競賽已成為園林院一項引以為傲的傳統活動,被打造成為一個教學品牌項目,不僅吸引廣大師生的關注,更引來外界專家媒體等的關注報道。這個實踐的平臺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希望其能為風景園林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貢獻一份力量,為其他園林院校的實踐教學提供一個參考,也期待活動自身能多加吸取各方經驗,不斷創新,不斷提高。
摘要:分析了風景園林專業辦學現狀,探索了長春大學旅游學院風景園林專業“3+l”人才培養模式,從風景園林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體系完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總結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的成果。
關鍵詞:風景園林專業;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
1 引言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了將風景園林專業定為一級學科專業,這標志著風景園林學科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1]。由于各類學校辦學層次、辦學歷史、學科背景以及地域影響等因素不同,出現了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盡相同的局面。多數高校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不強,不能適應人才市場對風景園林人才的需要。要進行高校轉型發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必須隨之進行改革,為進一步激發高校的辦學活力和轉型動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結構調整作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轉型發展成為必然[2],培養應用型人才,要以市場為導向,以面向基層,服務社會為目標來進行。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是一所三本院校,生源質量較重點大學和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培養出能為地方風景園林行業做出貢獻的合格畢業生,就一定要突出專業特色。因此,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根據所處的地域、教學條件,重新修訂了原有的培養方案。在教學中發揚專業優勢,與園林行業對人才需求接軌,將人才培養定位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增強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自2013年起進行“3+l”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
2 “3+1”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意義
2.1 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從2013年開始,長春大學旅游學院修訂了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探索風景園林“3+1”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入學后的前三年進行系統的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專業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能力訓練,最后一年去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實踐教學學習。
2.2 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意義
目前,由于風景園林專業在吉林省開設較晚,園林行業急需實踐能力強的專業人才。因此,需要將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針對園林市場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需求,充分發揮“3+1”人才培養模式的作用,使學生能夠適應人才市場需求,成為復合型人才。學生可將理論知識融入園林實踐,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可以在一年的園林實踐中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實踐經驗,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完善的實踐能力于一身。“3+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為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3 “3+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3.1 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優化課程設置
3.1.1 培養目標
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不但要學習專業基本理論知識,還要著重提升實踐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等工作,成為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技能的技術人才。基于此目標,提出了風景園林“3+1”人才培養模式,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具有“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面寬,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3.1.2 優化課程設置
風景園林是一個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需要文學、藝術等多學科的融合和支撐[3]。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要突出“應用性”、“復合性”、“設計性”的特點。因為“3+1”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前三年把全部課程講授完畢,筆者結合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的實際情況,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多次討論與研究,科學地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對原來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如:將原來培養方案中的《旅游學概論》、《旅游資源與開發》等與園林就業關系不大的課程刪減下去,將其學時增加到《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園林規劃設計》等與學生就業相關的核心課程中。又如:把《測量學》的理論課與實驗課分開設置,《測量學》實驗改為獨立設置的課程。這樣,加強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大了設計類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的比重,從而建立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特色課程體系。
3.2 改革實踐教學體系
3.2.1 增加實驗、實習的實踐教學比重
在構建實驗、實習課程體系時,打破過去傳統的實驗、實習教學模式,增加了一些實驗課的學時數。如《測量學》的實驗課由原來的16學時增加到24學時,《測量學》、《園林樹木學》教學實習周數由原來的一周分別增加為兩周。通過實踐教學比重的增加,提升了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科學研究等能力。在實驗考核上,增加了實驗操作考核的項目,增強學生動手、親身參加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踐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3.2.2 利用校外實習基地培養學生
該校十分重視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和管理,建立了“吉林省中辰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景園林建設有限公司”、“長春鈺霖市政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2個能夠長期合作的實習實踐基地。
在本科最后一年的畢業實習前,首先利用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然后專業教師根據學生的就業意向和專業課學習情況將其分成參加園林規劃設計實習或園林工程實習兩部分;再結合實習公司的用人崗位,分配學生去不同的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如有的學生手繪和電腦繪圖能力強就分配他們去以設計為主的園林公司;有的學生想去施工為主的園林公司,就分配他們去這樣的園林公司進行畢業實習。
學生在實習期間,結合實習單位的生產實際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由校內導師和實習單位的導師共同指導,提高設計(論文)的質量。學校規定在實習結束后,由實習單位給每個參加實習的學生做實習鑒定,只有實習合格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畢業論文答辯。這樣,能夠促使學生認真對待并積極參加畢業實習。
學生通過在校外實習基地一年的頂崗實習,提升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使就業競爭力明顯提高,一些在實習期間表現好的學生能夠被園林公司錄用,成為公司的正式員工。通過畢業實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解決了一些學生的就業問題。
3.2.3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科技競賽及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如組織學生參加第九屆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組織學生參加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創新精神、專業技能的全面提高,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敏捷的思維能力。
4 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座談會等形式,對畢業生、用人單位進行了調研,總結“3+1”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點。
4.1 學生就業競爭力增強
風景園林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后,由于校內的實驗、教學實習及校外的實踐教學環節得到加強,學生的實踐內容更貼近生產實際。學生在園林公司由具有專業經驗的技術員現場指導,使學生的園林施工能力、設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用人單位一致評價“3+1”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后,畢業生的實踐經驗豐富,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如2013級的學生在剛剛參加3個月的畢業實習后,已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與實習單位簽訂了就業合同。
4.2 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效果明顯
結合學科優勢,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各級創新創業競賽,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近年來,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在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獲獎多項,如在第九屆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中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分別取得吉林省級競賽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國家級競賽三等獎一項。
4.3 青年教師的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長春大學青年教師基本上都是從學校畢業后就來到學校工作的,缺乏園林生產實踐經驗。學校支持青年教師深入園林生產第一線,安排青年教師去校外實習基地帶領學生參加園林公司生產與管理等活動。在實踐中,把園林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提升了實踐教學的能力。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后,青年教師得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有助于對教材上生產實踐方面內容的深入理解,從而提高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如風景園林專業的一名青年教師在2015年全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獎賽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青年教師通過在園林公司的實踐,更加了解企業對風景園林人才的需求,在今后課程講授中能夠根據生產實踐的需要進行講授,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對我校建立一支高學歷、高技能的師資隊伍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4 探索科研方向,促進企業發展
“3+1”人才培養模式使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參與到企業的生產與管理等工作中,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行業中出現的問題,幫助園林企業提高工程及管理的效益。教師在解決園林生產實際問題的同時可以探索科研項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教師科研項目的申報,提高教師科學研究能力。
大四學生經過一年的生產實踐鍛煉,就業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一些學生已經成為今后企業發展需要的綜合性人才,校外實習基地可直接把畢業生留下工作,既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又為企業輸送了專業人才。
5 結語
風景園林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使風景園林專業培養的人才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更能適應園林人才市場需求,使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得到了提高。為學生提升職業崗位技術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同時促進了青年教師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獲益的不僅僅是學生,對于學校、企業和社會來說也能夠滿足各自的需求。
[摘要]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影響著風景園林設計者對于環境的設計與評價,是高校風景園林設計專業的重要輔助課程之一。本文通過總結風景園林專業環境心理學的特殊性,試圖探索適合該專業的環境心理學教學方式和方法。
[關鍵詞]風景園林環境心理學教學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到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園林規劃設計等多領域,因此有著眾多的別稱(如人類生態學、生態心理學、環境行為心理學、建筑心理學等)。
環境作為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場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心理認知,而心理影響著設計的表達。因此,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設計,環境的設計必須建立在環境心理學的基礎之上。風景園林涉及城市規劃、美學、建筑學、文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多專業融合是其顯著的特點。作為風景園林的學生和從業人員,園林設計與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設計都是為人服務的,沒有將環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徹,其職業生涯也無法走的更遠。因而,環境心理學已成為很多高校風景園林設計專業的重要輔助課程,在掌握風景園林設計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將景觀設計與人緊密結合在一起,解決人在場所中的各種需求。
筆者根據風景園林專業的教學特點,結合五年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實踐,試圖探索出適合該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
1、風景園林專業環境心理學教學中發現的問題
1.1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心理學理論知識薄弱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課程,部分基本理論來源于心理學和社會學,涉及到眾多的理論和專有名詞,對于沒有心理學基礎的風景園林本科生來說,不可能嚴格按照心理學和社會學體系去教學,學生們在短時間內對于復雜的理論和名詞容易混淆,掌握不好;同時,由于各種理論觀點在特定的領域都有它們一定的道理,而彼此之間的差異、矛盾甚至對立,讓學生分辨起來難度很大,重點也就不容易把握,在學習中容易陷入迷茫。[2]
但環境心理學知識同時也具有易感性和易操作性。[3]本學科很多知識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觀察和總結的,同學們通過身邊的實例進行分析和總結,會發現枯燥的理論即是生活中實例的總結和凝練;由于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在特定環境中的行為模式,許多實例方便操作,容易驗證。在講授時,可以用小實驗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能調動課堂氛圍。
1.2缺乏針對風景園林設計的環境心理學研究
環境心理學,又常稱為環境建筑心理學,從20世紀60年代末在北美興起至今,其研究主要針對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展開,而對風景園林的相關性理論研究甚少。各大環境心理學的教材中,針對理論的案例分析也主要是建筑或城市規劃方面,風景園林的案例不多,因此可供學生學習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少,無法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實例場景中進行案例分析,不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使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2、針對風景園林專業環境心理學教學的方法總結
針對風景園林專業環境心理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總結出適合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于環境心理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效果,使得學生將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與風景園林設計中緊密結合。
2.1凸顯風景園林專業特色的教學方式與方法
針對風景園林領域的心理學原理和原則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依托于現有環境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形成更貼近、更適合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的環境心理學教學體系,以指導學生完成風景園林課程設計。課堂上可通過大量案例講解,引導學生將環境心理學與風景園林設計理論緊密結合,如在舊城更新中,不重點以整個城市為著眼點,而是縮小尺度,以中山岐江公園和天津萬科水晶城等為例,向同學們講解更新中有選擇性的保留場地上的設施對于居民心理上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外部公共空間景觀營造、植物配植、園林色彩、園林照明中的心理學應用規律等。
2.2設置“調研”環節,強化課程理論
要求學生進行課后調研,使得學生在逐漸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不斷地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鞏固心理學相關理論,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設計問題,為今后的設計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層次的維度。
學生可根據課堂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理論作為調研的主題,如人的行為習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間活動研究,博物館的展品尋址、參觀模式、博物館疲勞及其應對策略的研究,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問題,社區中的人際交往問題等;針對主題,選擇典型的場所、適宜的調研方式、合理的調研人群、適當的時間進行調研。可選擇觀察、提問、問卷、測驗、模擬等方式,盡可能將過程作科學的設計。要求最后提交調研報告,包括問題的提出、調研方法的設定、過程簡述、數據統計結果(附調查問卷、簡圖等原始資料)和必要的分析,并得出結論。同時制作PPT,進行匯報。
2.3授課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
環境心理學理論陌生、枯燥,不易于理解是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于此,環境心理學課程授課形式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旨在激發學生設計的興趣和靈感。比如在講構造論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認為是先前經驗的記憶痕跡加到感覺中去,構造出一個知覺形象”,可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少女與老婦系列圖片進行對比展示,讓同學們對枯燥的理論有非常形象的認知,從而記憶深刻;在認知地圖和評價地圖的環節,采取讓同學們手繪青島農業大學、青島市城陽區認知地圖并制作評價地圖,從而發現并討論設計的利與弊;在學習人的行為習性,如左轉彎習性、抄近路習性、距離保持等時,可以設計一些小實驗,在課堂上實地驗證(如靜立時人躲避方向的特點),不但能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豐富課堂氣氛,還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而積極的投入到分析學習之中,亦可帶同學們走出課堂,進行實地的觀察;課堂上根據調研的內容,讓同學們進行PPT講解,擺脫被動學習的模式,變成老師講亦可以學生講,學生調研匯報、老師提問、大家討論的方式。經過幾年的循環教學發現,早期學生的發現一般較為淺顯,總結出的知識也不豐富,但通過師生交流與討論,后期能得到很好的補充與提高,理論知識也得到加強。
在靈活的教學方式下,可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導性,師生互動在教學中往返交替,學生和教師通過不斷探索、完善欠缺、教學相長,能夠完善知識結構,建構知識體系,將枯燥的心理學理論變得更有趣味性、更易理解。
作者簡介
梁紅(1982-),哈爾濱人,青島農業大學講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城市生態方面的教學與研究。
國務院辦公廳〔2015〕75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城市綠地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的主要物質空間。作為人居環境三大學科之一,風景園林學科在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重大挑戰。風景園林專業應該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以海綿城市為契機推動學科與專業發展。
一、海綿城市建設的提出
“海綿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的《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在2013年底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強調到要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海綿城市,讓自然做功。
(一)海綿城市建設提出的背景
“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災害”這三大水資源問題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都是廣泛存在的并且也是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但與此同時,水生生物棲息地喪失、干旱、氣候變化、水生生態系統退化也同時出現,這些綜合癥狀都是與水和水循環自然過程有關。海綿城市是可持續雨洪管理系統的中國表述,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有助于解決我國的水問題和水危機。
(二)那海綿建設概念的定義
“海綿城市”概念的產生源自于行業內和學術界習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亞人口研究學者布吉(Budge)應用海綿來比喻城市對人口的吸附現象,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其定義為:“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法。”
(三)海綿城市建設的意義
海綿城市的意義就在于對整個城市自然生態的綜合整治,通過順應自然規律的方式解決包括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充、水資源補充、生物多樣性保護、微氣候調節等多個綜合的水相關城市發展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
二、風景園林專業與海綿城市建設
風景園林學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這一學科是以“生物生態學科”為主,并與其他非生物學科(如土木、建筑、城市規劃)、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學科。其核心工作即城市的環境綠色生物工程系統。
(一)風景園林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機遇
綠地是海綿城市主要的物質空間構成,也是可持續雨洪管理措施的主要載體,是對傳統觀排水系統(灰色基礎設施)的一種“減負”與補充;同時綠色基礎設施設計正是現代風景園林專業的重要實踐領域和研究內容。因此在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風景園林學科面臨巨大的建設需求。
(二)風景園林專業目前在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1、在海綿城市建設系統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確
從專業外來說,雨洪管理傳統上由市政、水務等專業負責,盡管海綿城市中明確了園林是系統構成中的一員,但我國目前的海綿城市建設指南中,明顯仍然是市政等與工程相關的專業或技術做法更受到重視,基于綠地設計的內容相對較少。
實際上,目前的工程系統傾向于把水與土分離,把水與生物分離,把排水和給水分離,把防洪和抗旱分離,是一種“水適應人”的價值觀和技術管理體系。有學者已經提出本專業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共同領導者”和多學科整合平臺的重要依托,這亟待成為專業內外的共識。
2、海綿城市相關基礎研究和數據平臺構建不充分
我國建設海綿城市的很多規范和技術導則參考了很多美國的BMPs、LID的相關內容,但成功的海綿城市建設一定要科學嚴謹地基于本地條件進行研究。海綿城市技術設計需要的氣象、水文等基層資料一般分屬不同機構管理,設計部門獲取并不容易,這直接影響了可持續雨洪管理相關設計的決策依據。國外經驗是建立共享的數據平臺提供設計機構,幫助建設、設計方更科學合理的完成相關設計工作。
3、相關人才的培養與繼續教育亟需相應更新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跨思維、跨尺度、跨學科的高度綜合復雜城市生態建設,所謂跨思維是從“水適應人”的思維轉變到“人適應水”的過程。跨尺度是指海綿城市不僅僅是雨水利用和管理問題、應用LID技術和場地措施,還應該包括宏觀尺度、中觀尺度的保護區域水文循環過程,應該是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尺度的承接與配合;跨學科是指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不僅需要風景園林學科對綠色基礎設施的相關規劃與設計。
三、總結
在此背景之下,風景園林學科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面臨的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更是重新讓公眾正確認識專業定位的重要契機,但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整合風景園林專業的共識,共同努力從研究、教育和專業實踐領域的積極探索,共同促進風景園林學科對中國海綿城市的貢獻。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摘要:隨著我國目前經濟和社會文明建設快速發展、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城鎮化進程持續加快,這就更加加劇了對于風景園林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但是,由于我校風景園林專業開辦時間不長,在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在實踐教學體系中會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就以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切入點來進行探究,為培養和造就大批具有創新人格、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打下基礎。
關鍵字:風景園林 實踐教學體系 問題 構建措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我國對于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它對于加強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建設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的教學中,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應當合理配置和結合,在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踐教學可以起到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而風景園林專業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風景園林專業畢業生就不僅要具備扎實和廣闊的理論基礎,而且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我國一些高校近年來針對風景園林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并且也陸續都有一些高校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實踐體系,但是,如何培養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高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和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一、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于已經設置了風景園林專業的各大院校的研究和分析得知,目前各高校在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其課程體系不健全,尤其是實踐課程體系不健全,這極大制約了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培養。這些存在于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著“重認知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問題。由于風景園林專業的傳統教學計劃將關注點過多放在了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上,往往就會出現實踐環節內容和手段方面的單一性問題,課程設置具有盲目性,最終造成了學生實踐時間少,不能與實際操作和應用緊密結合,更不要說在實踐中創新。由此,教師們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也常常會采用較為傳統的“灌輸式”,沒有將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融入師生互動中,也沒有積極調動起學生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可謂是“重認知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直接影響了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第二,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著網絡教學資源缺乏的問題。對于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既需要傳統教學資源,又需要新型的網絡資源,尤其是后者,它對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和實際應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雖然各高校通過采用各種制度或是措施來積極鼓勵和激發專業教師積極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和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進行實踐教學的開展,但是,風景園林專業對于開放式網絡教學體系還是很缺乏的,無法真正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因此,網絡資源的缺乏不需要校園資料室及網絡的大力建設,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最新期刊、資料及網絡知識和信息中,以便更多去了解世界各國最新動態好信息。
第三,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實踐經費緊張的問題。想要大力開展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就必須要增加實踐教學所需要的實訓基地以及相關配套的各項保障,這就使得人才培養成本得以增加。而目前我國各高校對于諸如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或是對于實踐性教學硬件的投入都不足,這就極大影響了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基于以上對于存在于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問題的分析不難發現,積極開展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和關鍵。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第一,完善與構建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想要實現完善與構建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就需要從創新應用能力培養入手,著重于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這是完善與構建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支撐。不同的學校具有自身的特點和特色,其學生的實際情況也千差萬別,因此,要業立足本學校和本專業,符合國家宏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并結合本校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來突出實現該專業人才培養,以重點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為目標并結合實踐人才的培養。為此,要建立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就有實際情況的多層次實踐性教學體系,努力實現培養學生感性認知理性以及實際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注重公共實踐和各類實習的結合、主干課程與畢業設計以及課外第二課堂的結合,實現多方位、多角度的融合和共同發展,這將有助于推動和激發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還可以積極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具有主動參與性的互動性活動并進行產學研互動和實驗創新模式的集合,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知識和創新人格的完整構建,共同為學生的發展而發揮作用。
第二,統籌與完善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一定要以學生為主,即:緊緊圍繞學生的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諸多實際應用的培養,統籌與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努力探索和創建實踐教學環節的不同階段的合理安排和設置,將實踐環節內容擴大化,可以包括專業認知實踐階段、專業綜合實踐階段、專業頂崗與畢業實習階段,逐步構建與不斷完善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綜合能力培養體系。為此,針對風景園林專業來說,可以在專業認知實踐階段環節設置有關園林認識和樹木學實習、美術與測量實習、測量實習、生產與實踐實習;而在專業綜合實踐階段就可以專門針對學生專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將其從感觀認知上升到規律性的認識與掌握,因此,在這個環節,可以進行有關理論課的課內實踐環節的設置;到了專業頂崗與畢業實習階段,就可以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應用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方式來實現的。例如,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設置《美術》、《園林設計初步》、《建筑設計》、《風景園林設計》等課程并進行相應的實踐設計或是頂崗實習設計等。此外,有關生產實習的活動可以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入校外實習基地和其它相關單位,內容要與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相關,企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相應地,教師可以將該專業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相結合,涉及生產實踐項目和工程實踐項目,內容有關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領域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形式上可以采用“真題真做”或“真題假做”,通過畢業設計進行綜合訓練,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第三,探索適合風景園林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法。想要取得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目標還要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它們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風景園林專業人才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在教學方法改革中,要對以往傳統式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黑板為中心”的模式進行改革,改變這種單向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努力實現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方法,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目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實際的實踐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例如:充分利用多媒體或是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師授課,更具有教學直觀性和表現力;還可以進行諸如合作式教學方法和小組式教學方法來增強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性,努力摸索并應用以“研究性與引導式學習”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并以此為基礎來積極開展各項實踐性教學活動。風景園林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發揮其主導性作用,又要激發所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提問、啟發式與課堂討論等教學手段來調動課堂學習氣氛,增加師生互動和溝通。注重案例教學與“現場教學”,通過實踐性活動將學生帶到施工現場、植物園、苗圃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通過現場教學,讓學生對諸如工程施工的組織管理、現場布置、地形測繪、土石方工程、園林等施工技術問題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并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們進行實際的各類型綠地的調查分析來體會不同類型綠地設計原則、方法的真正應用或是各類景點設施布局的全面了解,最終以提交相應的實習報告及測量圖紙來衡量他們的實踐性活動的成果。
第四,構建引導學生自主實踐和開放式創新的訓練平臺。構建引導學生自主實踐和開放式創新的訓練平臺是進行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此,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即:(1)加強風景園林專業校內外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圍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就是要建立風景園林專業校內和校外實習基地,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互學、互教”的多項課外創新實踐活動,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造了良好實踐條件。以校外合作的形式來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這就可以使得學生的園林認識和樹木學實習、生產實部分在這些實習基地得以完成和實踐。當然,通過實施“項目”教學,進行實戰訓練,建立科學靈活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這是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最為有效的方式,并通過風景園林設計工作室模式與“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極大延伸了教師的實踐教學課堂。(2)進一步完善實踐性活動的實驗室建設工作,為此,就需要從加大實驗室常規工作和實驗教學的檢查和監控入手,進一步規范實驗教學,使之成為成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基地。還可以在校內建立諸如建筑設計模型、植物學等實驗室等來滿足學生們的實踐學習需求和實踐實習需求。(3)積極開展有關風景園林的精品課程教學,同時建設和利用好課程教學網絡平臺來共享這些精品課程教學,這樣說進行實踐性教學體系構建的重要手段。還可以積極指導大學生進行研究性與創新性項目的研究和操作,構建“學生主體、創新導向和開放管理”的創新實驗模式,從而推動的自主創新長效機制的建立。(4)建立實踐教學考核體系,這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建立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隊的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考核以及綜合技能評價機制,充分發揮實踐性實習基地的作用,明確實習指導教師的職責與實習基地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堅持學生實踐的嚴格考核,這是確保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對于實踐性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書,明確實習目的、實習要求、實習考核制度等。
總之,創新型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不僅僅是要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完善,還需要從諸如師資隊伍建設組建、教學內容組織、教學質量評價等各個方面進行努力,這樣才能實現最終目標。為此,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統籌與完善實踐教學環節、探索實踐教學方法、構建引導學生自主實踐等是進行風景園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重要途徑,一定要結合本學校本專業的特點和特色來構建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全面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性發展。
摘要:本文以專業第二課堂的創建實踐作為分析材料,對風景園林專業在加強專業技能培訓的教學上與城建系學生工作、學生創業指導、黨建工作的對接、整合方面進行探討,積極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上延伸專業課堂教學,進行專業文化建設,活躍專業教育氣氛,積極推進專業建設的一體化,擴寬專業培養面,顯著改善學生專業學習的學風。
關鍵詞:第二課堂;平臺構建;專業學習;學風建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發展需求的不斷提高,風景園林事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學科的快速發展對于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的完善性、科學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學教育中,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認為第二課堂既是專業教育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組成,一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為數眾多的接收能力不同的大學生,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進行統一傳授,難以做到因人施教,特長潛能得不到發掘,專業能力也難以整體提高;另一方面,現今專業教育體系更多地注重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往往忽略專業“德”性教育,導致思想道德教育與專業教育嚴重脫節。因此,如何構建一個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團隊專業學習氣氛、專業教師便于實施專業輔導、專業訓練的,能與第一課堂教學對接,并能通過專業活動培養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的形成,提高綜合職業素養的第二課堂――課外綜合學習平臺,成為現今專業教育研究值得關注、探討的問題。
一、課外綜合學習平臺
課外綜合學習平臺應該是一座橋梁,一塊陣地,不僅聯系著每一位教師和同學,讓教師間、師生間、同學間的課外學習交流得以保障。同時,也為師生課后學習生活,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并在學生構建并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過程中,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風景園林專業是一個專業實踐訓練所占比重較大的應用型專業,第二課堂的構建將有助于學生完成從認知到綜合的學習過程,實現感悟力、判斷力、想象力、規劃設計與工程實踐能力、交流與協調能力5方面專業能力的提高[1]。總體來看,課外綜合學習平臺的職能應該包含專業學習、科學研究、社會實踐與“德”、“行”培養四個方面,互為補充又各有側重。課外綜合學習平臺體系應該包含兩個基礎平臺,既專業學習平臺和實踐創新平臺。
1.“知”、“行”合一的專業學習平臺。高等教育階段,無論哪個學科,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一般都會經歷認知、理解、應用、綜合4個學習階段。從專業的綜合能力培養來看,學生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由學得到創新的形成過程[2]。當學生從普通教育轉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就會受到課程因素、管理因素、資源因素、評價因素等各種因素的影響[3]。在這個存在多變因素的過程中,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對于如何構建培養體系,更多的是將重心放在如何解決課程因素與資源因素分配及利用的平衡上,往往輕視管理因素和評價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各因素間關系失衡的情況,最終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知”、“行”某一方面有所缺失,產生“質”的不同。因此,如何協調好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并讓它們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要求相互促進、形成合力,進而從根本上提升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的質和量成為了關鍵[4]。根據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科特點與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學習平臺應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要求,提供自主性學習、興趣化學習、拓展性學習和技能強化學習的相應職能。
2.“德”、“智”并重的實踐創新平臺。目前高等院校對于大學生的培養要求,除擁有扎實的專業綜合能力外,還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思想道德與文化的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格素養,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與其相結合的實踐活動,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的形成,這些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因此,構建實踐創新平臺時,應更多的考慮如何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在符合大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的情況下,將專業學習與黨建工作有機結合,用正確的工作導向,拓展工作思路,創新工作載體,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學科整體發展。通過培養學生能動性、自主性、參與性、合作性、超越性的實踐活動,開發學生潛能,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提升綜合素質[5]。從“德”、“智”并重的培養角度來看,社會實踐平臺的職能應包括黨建思想工作、就業創業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學科綜合服務等。
二、園林書苑課外綜合學習平臺的構建
園林書苑是云南農業大學園林園藝學院園林系、城建系經過多年的努力,建設起來的集課后專業學習、專業培訓和黨建活動為一體的綜合學習平臺。書苑的建立既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加強鞏固,又可以將課堂拓寬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激發同學的專業學習興趣,活躍同學的專業學習氣氛,強化同學的專業綜合技能,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學風,不同年級同學的相互幫助、關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完善自我,形成了以書苑為中心的課后學習、交流及意見回饋的團隊學習環境,不僅豐富了黨支部的活動,還能夠更好地促進師生共同進步,成為風景園林專業、園林專業老師與同學課后學習、交流及意見回饋的平臺。
1.園林書苑概況。園林書苑創建于2005年,前身是園林系圖書室。目前已經建設成為學校的黨員活動示范點和社會實踐示范團隊,基本搭建起一個融合黨建、專業學習、思想品質培養、社會實踐能力鍛煉為一體的綜合平臺,致力營造一個“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的專業文化氛圍,試圖以第二課堂的方式,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教育、科技人文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通過大量的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在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強化方面,成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進一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達到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根本目標,從而健全和完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塊體系構建這一系統工程。園林書苑是由一個以俱樂部形式建立的讀書會和日常管理的部門構成。管理部門根據專業需要,職能需求,從最初簡單的3個部門,逐漸擴充到了今天的8個部門。各部門間分工明確,發揮的作用也各有不同。①讀書會員俱樂部:城建系、園林系全體教師和學生均是俱樂部成員,定期開展讀書周活動,并根據情況舉辦學習沙龍,以一種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讓同學從“被”看書逐漸發展成想看書、愛看書,盡量彌補課堂理論教學的不足,充實學生專業理論知識體系。②班長聯合會:由城建系、園林系各班班長組成,是各班與書苑的連接橋梁,可以增進書苑和各班的聯系,及時反饋各班意見,以便書苑更好地服務于院、系及同學。③專業學習興趣小組:由書苑組織,活動涉及學科的各個領域,如規劃設計、模型制作、植物養護、植物培養研究、花卉精深加工等,以便高年級同學帶動低年級同學,使興趣相投的同學在一起互相學習,教學相長,共同進步。④圖書部:負責管理書苑所有的書籍、資料、圖書室和微信平臺、QQ群的正常運行及維護,利用現有設施條件,制作專業電子書籍文獻等,提供一個專業書籍全面豐富的查閱地點。⑤采購部:為全系師生代購繪圖工具、繪圖耗材,訂購書籍期刊和書苑其他機構活動必需品的采購等,同時兼具財務管理職能。⑥植物部:負責聯系與安排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志愿者,以及植物方面其他實習活動的組織與人員安排,溫室植物的栽培與養護,園林植物分類與識別,植物電子圖庫的制作等。⑦培訓部:負責每期手繪、計算機輔助設計培訓班與考研輔導的課程安排及管理,配合各系開展好各種專業培訓,專題講座等。具有針對性地增強同學們的專業技能。⑧活動部:班級間活動的組織與策劃,配合園林各支部的黨建活動,開展與專業相關的各類活動,如作品展、創業就業指導、專業文化走廊建設等。⑨宣傳部:負責書苑平時的宣傳,各類信息的收集和,展室、展板和宣傳欄內容的編輯制作,配合其他部門活動宣傳等。
2.園林書苑綜合平臺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建立。園林書苑在近10年的發展歷程中,結合學科發展變化的進程,不斷調整充實著自己的職能與模式,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靜態的體系構成,動態的訓練過程和有效的教學管理融為一體的培養模式。在建設專業綜合平臺方面,書苑成功將自主性學習、興趣化學習、拓展性學習和技能強化學習等學習模塊融入到了體系中。讀書會員俱樂部與圖書部的設立,為各年級同學開展課余自主性學習活動提供了必要條件,從而保障了案例研究(case studies)、研討會(seminar)、設計教學(design studio)和設計實習(design workshop)[6]等課堂活動形式的順利開展;專業學習興趣小組的設立,使興趣化學習成為開發學生專業潛能、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有效手段;培訓部和活動部的設立,為拓展性學習、技能強化學習的順利開展,拓寬了途徑,搭建了平臺。一方面,書苑多次聯系設計院及校外相關公司,聘請多位企業高管和高級工程師為全院的同學舉辦了多場專題講座,講座內容專業涉及面廣,拓展性強,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另一方面,書苑針對同學不同的需求,結合現有資源,通過培訓部定期開辦手繪能力提高班、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提高班等專業輔導班,并積極與外界合作,開辦執業技能相關的輔導班等,增強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擴寬了學生的擇業面,切實提高了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在建設實踐創新平臺方面,書苑進行了模式的創新與嘗試,秉著“志愿參加,量力而行,講求實效,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則,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追求“奉獻愛心、服務大眾、完善自我、造福社會”的目標,努力實現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社會心理教育、科技學術教育、實踐創新教育一體化。自2010年“園林書苑”被我校列為黨建工作示范點以來,黨建思想工作融入到了書苑舉辦的各類活動中,從“抗旱義賣”活動到文化走廊建設,創先爭優與專業特長、社會公益有機結合,不僅黨員的先進性在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而且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同學參與到活動中,并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和學生創業指導需求的增加,如何發揮好書苑就業、創業指導的職能,合理構建創業教育的體系,一直都是書苑重點關注的問題。園林書苑根據學生教育發展的規律,對創業教育內容實行分階段實施,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教育。以興趣小組的方式,初步建立創業的基本意識和培養基礎實踐能力,積極組織同學申報創新創業項目和參加職業生涯規劃比賽,提高學生的創業積極性和競爭意識,有效推動創業計劃在學校期間的成形[7]。近幾年,園林書苑共組織同學申報我校創業創新基金項目40余項,獲得立項16項,同學的創新性得以激發,創業熱情也空前高漲。
經過多年的發展,園林書苑現在已成為我校風景園林、園林專業師生,平時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師生歸屬感的日益增加,書苑第二課堂的職能也越來越多地發揮出來。園林書苑搭建起一個融合黨建、專業學習、思想素質培養、社會實踐能力鍛煉為一體的綜合性交流學習平臺,其職能的有效發揮,不僅激發了同學專業學習的熱情,而且推進了專業一體化建設,擴寬了專業培養面,顯著改善學生專業學習的學風。園林專業的同學通過各類活動的開展,開闊了視野,提升了專業素養,同時,也構建出一個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的學習框架。目前園林書苑課外綜合學習平臺只較好地完成了人才培養運行體系的構建,由于體系建設的復雜性和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局限性帶來的影響,使書苑這一新的模式難以做到“兩個課堂”相互滲透,互為補充,學分管理和評價機制協同一致,因此,從專業素質培養體系構建來看,仍需進一步研究如何健全完善測評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從制度上確保新培養模式與專業整體教育的契合,真正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
摘要:隨著我國風景園林行業、教育的逐步發展與規范,以及國家基礎建設中對于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需求攀升,大量高等院校紛紛成立風景園林專業,各院校辦學類型、定位不同,基礎設施、師資組成不同,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也各有側重。本課題對于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展開研究。
關鍵詞:風景園林;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一、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定位依據
(一)風景園林專業學科特點
1.綜合性。風景園林作為協調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學科,是融合了多元學科知識理論的綜合學科。這就要求在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要注重體現知識能力與實踐能力、素質能力并舉。
2.創新性。風景園林的行業現狀決定了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要依據自然環境的規律,結合環境風貌與特征,通過自身的審美進行創新性的設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體現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
應用型人才是相對于學術型人才而言,是能夠將專業知識原理應用到社會實踐并轉化為產品的人才類型。強調三個“對應”:能力結構對應社會需求、知識技能對應社會實踐、創新實踐對應社會發展。
隨著社會對于高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加深,不同層次的高校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各有側重,本課題側重于對本科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教育進行探討。
(三)生源、師資、學科群
1.生源。目前風景園林專業招生主要分為藝術生招生、工科招生兩個渠道。不同背景學生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素質能力等特點差異性很大,造成了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中,要注重將學生的職業發展“個性”需求融入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共性”,評估本校生源特點因材施教,強化優勢。
2.師資。大多數新辦風景園林專業都存在著專業教師教學經驗淺、教學團隊職稱組成不成熟、教師專業背景混雜、缺乏實踐經驗的現象。通過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鼓勵科研、校企合作等的方式,促進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
3.學科群。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背景下,側重構建知識和能力培養并重的學科群體系,有利于拓展學生專業知識面與專業視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公共基礎課課程群、專業基礎課課程群、專業方向課課程群、專業選修課課程群、專業實踐課課程群,保證了課程體系與專業知識結構對應的完整性和知識傳授的連貫性。
(四)人才需求與就業
1.崗位需求與職業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果需要結合社會崗位需求,培養能夠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園林部門、市政工程類設計院、風景園林施工單位、房地產公司等部門從事風景園林設計、施工組織與管理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2.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是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注重將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進行遷移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作為教學成果是否應用型人才標準的重要指標之一。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入實訓基地、企業崗位,以實踐反哺教學、教學服務實踐的方式提高應用型人才總體素質。
3.國家政策發展。隨著“一路一帶”戰略構想、中西部發展建設、城鎮化進程加快等政策的實施,使得風景園林專業人才職業技能的專項領域拓展,就業崗位由傳統的地產行業為主導向市政建設為導向轉化。
二、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評價體系構建
(一)總體目標與構建思路
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側重于訓練學生運用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人才培養計劃、課評價程體系建設、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三位一體”綜合構建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
(二)課程評價體系
構建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評價體系需注重兼顧社會和個人、環境的需求,平衡課程結構中知識與能力的對應關系,綜合考評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科技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
評價內容。通過對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統計、考研情況統計、學業分析表、考取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科技競賽獲獎證書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反饋,體現學生自評、教師測評、專家督導、社會反饋的評價主體多元合一,進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進行評價。
(三)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1.社會評價。對于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社會評價方法可以按照綜合評價的方法展開,結合定性評價、定量評價進行多層次多指標多數據的可視化客觀評價方法。
2.綜合能力評價。(1)綜合素質能力評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高等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教育。在評價過程中充分尊重、體現學生個性化特征,客觀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心理優勢和個性特長,強調學生參與自評的主體性,通過自我評價、導師測評、集體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協調德育與智育的關系,重視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與解決問題的能力。(2)專業能力評價。包括對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管理能力的綜合評價,具體可通過對于課程作業考評、專業職業資格證書考取、科技競賽獲獎、就業考研定位等具體內容為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評價的構建提供依據。
三、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結構
(一)專業課程總體構架
以我校風景園林專業為例,我專業建設以風景園林學科為先導,以建筑學、環境設計、測繪工程專業為依托,學生應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風景園林設計的基本方法和表現技能,接受系統的專業實踐訓練,具備設計、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素質。使學生具有堅實的風景園林理論基礎,依托我校建筑學學科的教學平臺作為本專業持續發展的建設基礎與支撐條件,體現風景園林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的專業特色。
(二)專業實踐課程體系
專業實踐按照不同方向課程組的特點,讓學生在相關可預見工作情景進行綜合演練,促進專業與職業的自然銜接與過渡,以提高崗位熟練度來促進學生盡快完成由學校到工作崗位的角色轉換。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培養和完善。
結語:
關于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未來演進的思考:隨著風景園林專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除了“軟硬件設施保障、師資建設”等傳統因素,諸如“互聯網+”、科技滲透等新時代特征、概念的融入,對于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外延拓展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隨著對該課題的不斷深入研究中,應逐步探究和補充完善風景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本論文的目的是探討如何在風景園林專業建設空間信息技術教學體系。本文闡述了“數字地球”和3S技術的內涵,分析了空間信息技術發展對風景園林專業技能培養所產生的影響。在風景園林專業建立空間信息技術教學體系的目的在于:加強學生對空間數據的理解,使學生掌握獲取數據的能力與空間分析方法,以及一定的數據庫技能。本論文提出在教學內容上應圍繞規劃設計課程,設置三個模塊:基礎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空間分析模塊,各個模塊應與相應的規劃設計課程相組合,且自成一體。本論文最后提出在風景園林專業建設空間信息技術教學體系的難點與解決措施。
關鍵詞:風景園林專業;空間信息技術;教學
一、引言
風景園林學是保護、規劃、設計和可持續管理人文自然環境的綜合性學科[1]。在世界性的環境生態危機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空間與生態問題逐漸成為風景園林的中心課題。風景園林從業人員必須樹立強烈的生態理念,在掌握空間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正確地認識并引導規劃設計與建設的實施。20世紀后半葉,不少學者提出了面向園林規劃的、區域規劃的生態分析模型。不斷發展的景觀生態學及其指數方法大量應用在景觀分析中,從而使我們能夠深入理解景觀結構與動態過程,并為城鄉規劃、風景園林規劃提供了客觀的依據。風景園林的規劃與分析離不開空間信息技術的支撐。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建立現代風景園林專業。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深和環境生態危機的涌現,風景園林專業逐漸受到重視,社會需求大幅增加[2]。中國的風景園林專業屬于工學和農林學科領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較重視空間規劃設計、植物配置與設計制圖方面的訓練,缺乏對于空間信息處理技能的基本訓練,而中國空間技術的進步也未能與蓬勃發展的風景園林教育有效結合。在中國城鎮化發展與生態危機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風景園林從業人員必須面對更加復雜的社會與自然方面的問題,處理海量的多源異構數據,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間信息分析技術顯得尤為迫切。高等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應考慮納入相應的空間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這對于進一步改進現有的教學內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數字地球”與3S技術
“數字地球”是空間信息技術發展中的重要概念。“數字地球”的構想是美國副總統戈爾于1998年提出的,其實質是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庫與計算機構成的數字化地理虛擬系統,目的是使人們能夠通過數字化信息網絡,自由地鏈接、調用地理信息。“數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術。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統,可通過坐標系統進行全天候精確定位、定性和定時,在導航、測繪、軍事、農業、考古等方面的應用前景廣闊。RS即遙感技術,各類衛星遙感能夠全天候對地表實時監測,深入、準確地監測地表景觀的狀態。GIS即地理信息系統,是各類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的集成數據庫平臺,能夠進行各類空間分析、演變分析與三維成像。GIS、RS與GPS所采用的數據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夠達到無縫連接,極大地拓展了風景園林中分析、規劃與設計的一體化能力。
三、空間信息技術促進風景園林專業技能變革
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大幅促進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技能的變革。主要的變化包括空間數據、景觀的監測與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風景園林研究、規劃和設計均涉及各類空間數據。對于規劃設計人員來說,獲取、處理有效的數據是重要的專業技能。針對基礎數據內容龐雜、種類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點,我國已經著手建設地圖數據庫、測繪檔案等數據基礎設施。各類商業遙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數據源,可以根據用戶要求有針對性的調取。規劃設計人員能夠在GIS平臺上,對空間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準確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狀況,提高規劃設計方案的合理性。
風景園林從業人員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對地貌景觀進行廣域、實時、高精度的監測,并通過GIS進行定量化分析;通過RS和GIS技術,規劃師可以定量地掌握綠地植被分布狀態,在GIS中可以進行時間序列演變分析、土地適宜性評價、熱島分析、空間分析(包括網絡分析、可達性分析、疊加分析等)、景觀指數分析等,為綠地規劃、城鄉與區域規劃提供基本的依據。
引入數字技術能夠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間數字信息技術,尤其是3S集成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促進了數據與軟件的無縫兼容,推動了園林設計的自動化進程。設計自動化包括辦公流程自動化、數據采集自動化、輸入輸出自動化、分析自動化和管理自動化。辦公電子設備與軟件集成化發展提高了數據傳輸與處理的效率,國家大力推動的數據標準化與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規劃設計人員采集、分析和處理數據的能力[3]。
四、高校風景園林專業空間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
(一)加強對空間數據的理解
風景園林專業的規劃設計課程涉及到空間數據的處理。空間信息技術教學實際上是圍繞空間數據的獲取、處理、分析而展開的。目前學生普遍缺乏對空間數據的理解,對于空間數據的基本屬性、數據的格式與轉換、數據的來源缺少科學的認知。空間信息技術教學可以使學生深入掌握各類空間數據的特征、理解數據的含義和表達、了解數據的來源途徑和獲取方法,熟練運用不同的空間數據格式轉換技能,為識別有效數據、處理數據奠定基礎。
(二)掌握空間數據的獲取能力
空間數據來源廣泛、質量混雜,初學者往往難以理清數據的來源渠道。比如有學生在課題中利用遙感圖像進行綠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數據為網絡下載的柵格數據,這類數據失真性較大,并不能用于綠地定量研究。出現這種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沒有了解有效數據的獲取途徑。教學中應使學生了解國際、國家和省市等相關機構和商業公司的各類空間數據范圍及其特性,以及這些數據對于風景園林專業的用途,使學生具有識別有效數據,掌握有效數據獲取途徑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間分析方法
深入、正確的空間分析是獲得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案的前提,也是對規劃設計方案進行調整的基礎。因此,應使園林專業學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軟件處理空間數據和進行空間分析的方法。GIS平臺中的空間分析模塊包括疊加分析、緩沖區分析、可達性分析、距離分析、表面分析、計量統計等功能,可進行時間序列演變與空間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統計結果進行各類景觀指數的演算,并制作相應的主題圖,作為規劃設計的依據。
(四)掌握數據庫能力
數據庫是對各類工作數據的管理平臺。對于景觀規劃、園林遺產保護、園林植物與應用方向的學生來說,需要收集、管理各類園林資源、植物和地理空間數據。而現實狀況中,這些數據往往數量龐大、來源復雜、格式多樣,如何管理好這些數據成為影響工作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數據庫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方法。空間信息技術教學應使學生獲得數據庫構建技能,進一步提升其管理數據、使用數據的能力與效率,對其將來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五、高校風景園林專業空間信息技術課程設置
風景園林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與社會實際需求結合緊密。而空間信息技術本身是系統性的科學,因此需要以風景園林專業特點為中心進行知識點提煉,建立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教學體系。風景園林專業課程包括理論與設計兩大類型,成系列的規劃設計課程為教學體系的中心,相關理論知識點是圍繞提高學生規劃設計能力這個目標來設置的。因此,空間信息技術課程也應以園林規劃設計為中心,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通過培養學生空間數據處理技能達到提高規劃設計能力的目的[4,5]。
一般來說,高校園林專業所設置的園林規劃設計系列課程包括園林設計與園林規劃兩大內容。園林設計是針對中小尺度的場地,包括庭園設計、專類公園設計、綜合公園設計、廣場設計、居住區綠地設計、街旁綠地設計、帶狀公園設計等課程,園林規劃是在大尺度的場地上實施的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區規劃、度假區景觀規劃、濱水區景觀規劃等。設計的尺度越大,與城市、社區以及自然環境的關系越復雜,就越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數據收集和處理能力,并能夠掌握、應用一定的空間分析方法。
筆者認為,針對園林專業課程內容和技能要求,可將空間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個模塊,每個模塊有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目的,且與相應的園林教學課程相對應。三個模塊包括基礎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空間分析模塊,基礎模塊是理論教學,數據處理與空間分析模塊是實踐教學。基礎模塊以學生認知空間數據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間數據的格式與分類、空間數據的作用與意義、地理坐標系統與地圖學基本知識、3S技術原理、數據庫基礎、數據基礎設施與常用空間數據源等教學內容。數據處理模塊與園林設計課程相對應,以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能夠正確獲取、處理基地環境數據為目的,教學內容包括DEM高程數據處理、GPS數據獲取與轉換、CAD文件格式轉換、RS地物分析等。空間分析模塊與園林規劃課程相對應,以學生在規劃過程中能夠進行科學地空間分析為根本目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疊加分析、緩沖區分析、可達性分析、距離分析等,并使學生能夠制作主題圖,作為規劃的依據。基礎模塊、數據處理與空間分析三個模塊教學內容應依次進行,只有掌握前一個模塊內容,方能進行下一個模塊的教學。
基礎模塊必須開設獨立的課程,數據處理與空間分析模塊既可以是獨立的課程,也可以作為園林設計課程中的組成單元,或者采用連續性的講座形式。
六、難點與展望
在風景園林專業引入空間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面臨基礎薄弱、師資和設備場地不足等問題。當前高校風景園林專業開設空間信息技術課程極少,個別院校即便開設有GIS課程,多以理論為主,上機實踐操作較少,難以對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產生實質的影響。盡管在科學研究和實際規劃項目中,運用遙感與GIS分析方法越來越多,但是對于風景園林專業來說,空間信息技術教學畢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這方面的教學實踐積累和相應的教學研究,只能是邊嘗試、邊總結、邊推進。
高校風景園林專業引入空間信息技術教學,要求主講教師不僅是園林規劃設計和研究的專家,還要熟悉3S等空間信息技術的理論與技能。目前這方面的師資嚴重缺乏.雖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專業的教師,但這些老師不了解風景園林專業的特點,所開設課程難以與園林規劃設計課程銜接,常導致學生聽課后不知道如何運用。因此,高校風景園林學科應大力引入擅長GIS、RS操作,并有實際園林規劃設計項目經驗的專業老師,解決這方面師資不足的問題。
教學空間信息技術中的數據處理與空間分析內容,注重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訓練。因此,該部分教學需要專業實驗室和上機設備,還需購置相應的教學用軟件。只有通過增加這方面的教學投入,不斷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和設備使用效率才能解決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深,環境生態問題日益嚴重,風景園林學科將承擔越來越重的社會責任,必須根據社會情勢調整現有的教學內容。隨著社會對高校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家不斷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復合型人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進入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筆者相信,師資問題和硬件問題都將獲得解決,通過不斷的探索,必然能夠完善面向風景園林專業的空間信息技術教學體系。
摘要:園林建筑構造是風景園林專業的一門主要選修課程,本文通過分析目前風景園林專業中建筑構造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模式及建立靈活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該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基本解決了以往教學中的問題并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風景園林專業;建筑構造;教學改革
2011年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和教育部在關于《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將風景園林調整為一級學科。在新學科目錄中風景園林學對應的原目錄學科包括了“建筑學”、“林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和“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由此可以看出風景園林專業學科具有多樣的學術背景及歸屬體系,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專業[1]。
園林建筑構造即是風景園林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建筑類選修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建筑空間結構及構造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對建筑空間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同時為后續進行園林建筑設計打下基礎。
一、園林建筑構造課程教學的現狀與面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和定位的問題
由于我院的園林建筑構造課程依托于原建筑學背景院校開設,原教學計劃為36學時,一周2次,一次2節,無課程設計周,以理論講述為主。講述民用建筑和工業建筑的設計原理、構造原理,其中以構造原理為主,設計原理為輔。包括:建筑基本知識、建筑構造設計(構件、節點)、建筑空間設計(單體、組合、總體)、建筑造型處理等。
課時的限制及知識內容廣度太大導致教學深度不足,需要及時改變定位,確定風景園林專業需要重點了解掌握的建筑構造知識,精簡授課內容。同時,由于缺乏構造模型設計的實踐課程使學生對建筑構造的了解依然處于片面和書本程度,對于一個在就業中注重實踐的學科構造模型設計的缺乏使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
(二)教材過時陳舊
在版本不多的建筑學相關專業建筑構造教材中,以四校(同濟大學、東南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重慶建筑大學)合編的房屋建筑學教材最為權威,國內各個高校也普遍采用。該教材雖經幾次修訂,但都未做大的變動。一些當前業內已成熟的結構構造做法、新材料及新技術在該書中均體現不多,該書的內容過于陳舊,不能及時適應現代園林建筑發展需求。目前,本書教材仍以磚混結構和混凝土建筑為主,木結構有所提及,對鋼結構和其他組合結構鮮有涉及。
二、教學改革研究
(一)課程設置
根據我校的專業設置要求,房屋建筑學課程學時無法延長仍為36節,學分為2個,但可調整為1周1次,1次4節連堂,將理論講述與設計繪圖或者小型構造模型制作相結合,簡單介紹設計原理部分,并增加對中國園林中古建及木結構建筑的理論知識課時,不再嚴格按照原教材設置的章節授課,將學分確定為理論1分和實踐1分,共2分兩個部分。同時,為適應選擇設計方向同學的要求,可再另外開設建筑設計原理選修課,課程內容主要針對各類建筑設計原理,拓a展視野。
(二)教學內容的優化
1.優化教學內容,合理補充新知識。房屋建筑學是一門在長期工程實踐經驗和科學實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極強實踐性的應用科學。隨著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建筑功能和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新材料、新工藝也不斷涌現。在目前教材陳舊的情況下,要求教師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學習研究當代建筑發展的狀況和趨勢,能夠把一些落后的、過時的內容不講或僅提及而已,同時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識,與教材內容的銜接合理,盡量把補充的內容融入相應章節,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根據情況適當調整原教材的授課章節的順序。
2.結合工程實際講授課堂內容。由于房屋建筑學的學科特點,在課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往往不能給學生留下什么印象,接受起來也會覺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講授過程中,不僅要將專業名詞和意義逐一用容易理解的詞語進行解釋,還要從學生經常接觸或熟悉的建筑物的構造、做法講起,如果周圍有合適的工程正在施工,就要讓學生課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量去工地四周查看實際案例。
3.抓住重點和難點,傾向突出。本課程的特點內容多,但內容之間往往缺乏聯系、系統性和邏輯性,如建筑做法、建筑構造要求等,往往是一些規定性、規范性的東西,且帶有地域性的差異,不同地區做法不同。因此需要對內容進行適當的歸納分類,劃清重點。如:對樓梯和墻體的構造做法在園林建筑設計概念中最為關鍵,要重點講述并且能自行設計,而對門窗及雨篷建筑的細部詳細構造做法等可適當簡略或者取消。再比如:在對建筑結構形式部分的講解內容中,有針對性地增加傳統園林建筑木結構的做法及運用的知識內容。
(三)教學模式的改變
1.強化實踐環節,注重運用能力的培養。因為延長了每次上課的課時,因此可以在教學環節中加入小型構造模型的制作和施工圖的繪制,如樓梯模型、墻體大樣標準施工圖抄繪等,還可以加入1~2次與建筑設計原理相關的房間設計等。在理論講述的基礎上增加動手實踐操作,加深對建筑結構的理解和認識,增加空間想象能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實踐。
2.教學方法手段多樣。房屋建筑學這種工科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實際展示的圖片內容特別多。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繼續采用過去的“粉筆+講臺”的講課方式,這一點與理科和文科專業完全不同,必須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把文字、圖片、圖像及動畫制作結合起來,包括觀看一些與建筑有關的紀錄片,對學生的感官提供多種刺激,重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靈活,有助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抽象思維,特別是講解某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復雜空間,都可以發揮電子課件的優勢,易懂易學。
3.后續增設園林建筑設計課程。在對園林建筑構造的知識有了初步理解和學習后,對教材中有關建筑設計原理的部分通過后續增設園林建筑設計課程進一步鞏固和運用,使學生今后在園林建筑設計中有建筑結構的概念,對整個知識體系的掌握更加全面。
綜合上述教學改革計劃,本課程的具體內容及進度設置如下,共9周,36個學時。
(四)考核制度的創新
本課程最終的考核模式定為:“理論課程考試+平時實踐環節成果”平均分來確定,摒棄了單獨用理論考試成績作為考查結果的方式,避免出現只會機械記憶、高分低能的現象,理論與實踐并重,各占一半。
理論考試方式也實行創新。采用開卷和閉卷相結合的考試方式。第一部分為理論閉卷考試,著重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和書面規范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為應用部分,該部分開卷,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和繪圖表達能力、繪圖準確及規范程度。
三、課程改革效果分析
筆者在2013~2014學年上學期的教學中對園林建筑構造的課程進行了改革實踐,完善了教學內容,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最后的理論考試成績統計中發現,超過80%的學生對所講的建筑構造知識的內容的理解和運用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反映良好,加深了其對風景園林專業的理解,更好地適應了未來的就業要求和環境。
深刻理解風景園林專業的特征,明確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多學科知識,加強專業素質的培養,是現代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基本導向[2]。要想真正做到還需要各位教師同行和學校一起繼續努力。
1.風景園林專業研究存在的問題
1.1實踐性強,研究能力弱
由于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和市場需求,風景園林專業培養的人才更多的是去積極參與市場化項目實踐,能夠真正愿意投入大量精力,潛心研究的人比較少,重理念、輕科學,缺乏可持續的研究支撐。
1.2學術創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風景園林研究方面的創新性人才缺乏,尤其缺乏領軍性人才(如院士、973、863首席專家、長江學者、杰青、千人計劃等)。科技貢獻率低,國家級項目、國家級基地、國家級大獎均較為缺乏。
1.3學科交叉缺乏
風景園林的本身決定了這是一個需要與很多其它專業交叉的專業。但現在國內在風景園林的研究和教學方面交叉不夠,很多高校的建筑學院缺乏園林、植物、生態等方面的專業設置和師資力量。很多設置了園林、植物、生態等方面專業的學校、學院的園林、風景方面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1.4高端人才培養乏力
風景園林專業的博士生資源匱乏、質量低劣,特別是研究推動專業發展的能力嚴重不足,專業的學生培養沒有科學的方法,系統的研究方法沒有建成。博士培養是研究型人才的主要來源,這便直接影響了風景園林專業的整體研究水平。
2.風景園林與景觀雕塑的理論教學與應用關系
景觀雕塑在風景園林的設計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具體作用如下:(1)用以表現園林主題。很強的表現力和生動的形態語言是雕塑的特征,因此,園林表達主題往往是通過景觀雕塑來表現。(2)組織園林景觀。由于景觀雕塑三維空間的藝術特性,可供人們全方位觀賞,是景觀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環境景觀設計手法之一。現代園林中,優美的環境被許多具有藝術魅力的雕塑藝術品注入人文因素,往往多數景觀乃至全園的主景便是雕塑本身。環境的組織景觀、美化環境、烘托氣氛方面主要是靠這些雕塑來支撐的。(3)點綴裝飾環境。一些具有幽默風趣、或夸張、或顏色鮮艷、或抽象的雕塑小品常在園林景觀中用來點綴環境。(4)其它作用。園林中常設一些服務性設施,運用雕塑的表現手法,不僅擁有優美的造型,同時也滿足其使用功能。
景觀雕塑設計課程是風景園林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在整個專業設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風景園林專業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出一批能具有審美能力和實際設計能力相結合的設計師。一個專業的設計師除了需要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而通過研習繪畫、雕塑等代表性的造型藝術形式來提高一個設計師的藝術修養無疑是一個好途徑。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營造具有藝術氛圍的宜人環境空間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景觀雕塑作為公共環境空間中的設計要素,又在城市景觀中占有畫龍點睛的地位,所以面向風景園林專業學生開設景觀雕塑設計課程,使學生了解雕塑這種藝術形式,并且能夠建立從雕塑本身的設計制作與雕塑外環境的設計2個方面來考慮問題的設計意識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作為年輕的、應用型專業的景觀雕塑,其教學體系的建構既要符合藝術教學的基本規律,又要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因而景觀雕塑的教學內容首先應該是重基礎、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為交叉性特色濃厚的專業,它們還需要吸取建筑學、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園林設計、社會學、心理學的知識,掌握設計藝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這主要涉及繪畫、雕塑、設計基礎、設計表達、形式美法則、賞析、制圖、創意、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相關內容。專業實踐層面的學習是指教學與市場應用相對接部分的教學內容。該部分的內容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和協調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徑。主要涉及環境藝術和景觀雕塑設計考察調研、景觀藝術設計實踐課題以及到專業設計公司實踐實習等內容。
3.景觀雕塑在風景園林的應用
3.1人文主題的雕塑園林景觀
在主題選擇上,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定文化、信仰、精神、概念為主題的雕塑藝術現代園林景觀,不包含特定歷史與地域因素,屬于人文主題雕塑現代園林景觀。
3.2歷史主題的雕塑園林景觀
很多城市的象征代表,往往是這個地方曾經的偉人,以及一些歷史事件,會以個體形式的主題雕塑來表現。景觀雕塑現代園林的策劃主旨帶有紀念性、歷史性,并由多件紀念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雕塑藝術組成時,雕塑藝術現代園林就可以被稱為歷史主題雕塑藝術現代園林。肖像雕塑藝術和抽象雕塑藝術是歷史主題雕塑2種情況。根據現代園林的特色特征,通過良好的策劃,在某種特殊的安排形式下,集中不具備相同主體性的抽象雕塑藝術可以在一個現代園林里表現出某種主題性的觀念與意義。
3.3地域主題的雕塑園林景觀
地域主題雕塑藝術現代園林是為了反映自然特色、地域文化。此類藝術現代園林內雕塑要求,是為了反映該地區的總體規劃與旅游策劃發展結合,為了能展示出這里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光,從而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由于大的區域、大城市,其人口數量多、文化特色呈現多元化趨勢,所以當地雕塑藝術現代園林景觀表現主題的要求與大自然和諧相融,而小的地區則需要準確地定位和更為鮮明地反映人文內涵。
4.結論
在雕塑藝術的影響下風景園林環境也不斷地呈現了一種嶄新的藝術面貌。風景園林和景觀雕塑之間不同層面的融合、碰撞,使得新時代人文藝術背景下人類景觀環境具備了旺盛的生命力。
[摘 要]園林建筑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的必修課,作為一門基礎課在不同學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須開設。在園林建筑課程設計中對空間邏輯、功能邏輯、結構邏輯等的訓練,對不同材料與建構關系的把握,在系統、科學的建筑設計引導下,均能指向外部環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風景園林專業 建筑設計 教學改革 課程特色
園林建筑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的必修課,作為一門基礎課在不同學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須開設。建筑是園林構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要求設計師必須掌握建筑設計原理、建筑構造及房屋結構的相關知識。[1]
一、園林建筑設計課程的設置及教學目標
根據我院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方案》,園林建筑設計這門課程的教學時間安排在第二個學期進行,在此之前學生將學習建筑繪畫、景觀設計初步、建筑工程制圖和工程測量等基礎課程,為設計課程作準備。本課程一共64個學時,每周8個課時,教學時間共歷時8周近兩個月。其中包括了兩周的園林建筑抄繪,兩周的一次草圖構思及設計模型構公開討論,一周的兩次草圖定稿,兩周的正式成果圖繪制及一周的正式模型制作。
該課程重點研究處于園林環境中的建筑空間組織、功能布局、環境整合及生態保護等內容,結合景觀專業自身的發展方向,使教學內容不僅能滿足對初學建筑設計的學生的要求,同時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態方面的知識,體現園林建筑設計的生態性、地域性、環境整體性,并適當借助生態技術和工程技術的幫助,使課程緊跟學科發展前沿,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
因此,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為通過對園林建筑設計的學習,掌握小型園林建筑設計的基本理論,了解工程實踐知識,對后續景觀設計、景觀詳細規劃設計的課程學習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導,符合培養復合型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園林建筑設計的課題選擇及教學內容特色
選擇郊外自然風景環境良好的獨棟小別墅設計作為題目,擬定一地塊內建獨棟別墅,供一個家庭長期使用。本項目總用地面積約為20公頃,總建筑面積約為250平方米,四周環境幽靜,樹木成林。地塊北部有一小區內部道路經過;南面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緩可親近水面;東西兩面為景觀綠化;地塊內部有一古樹,需要設計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場地環境的建筑設計
在設計任務書的要求中特別提出了建筑面積可有10%的浮動,鼓勵學生設計屋頂平臺、屋頂花園、室內外花園及地段內場地環境。將建筑設計放到景觀環境中進行設計,做到室內室外貫通融合,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塑造整體空間意識,將建筑設計與場地環境設計兩條線同時進行,集中解決功能動線,綜合處理空間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設計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義即是讓學生在設計初必須確立設計主題,并將其設計主題貫穿、統領整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作為在人文地理學院中的風景園林專業,挖掘人文主題融合到設計思路中是學生的強項,場所精神的主題設置也是該建筑設計課程中的重點內容。因此任務書對該住宅的居住人群沒有進行特別的指定,要求學生自我設定居住人群。假定一個“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點,并把這些分析、探究作為設計的依據。再根據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將使用空間、形體塑造、結構與材料工藝等有機地組合成一棟別墅住宅,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務。
(三)強調材料與建構的建筑設計
由于我院對風景園林專業同時開設有園林建筑構造專業理論課程,學生在設計前已對建筑構造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在該建筑課程設計中要求學生積極探究空間組織的變化和界面材料的應用;積極嘗試有特點的結構與構造做法,并通過手工模型制作體會功能、技術、藝術、經濟、環境等諸因素對建筑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
(四)鼓勵生態技術運用的建筑設計
根據風景園林學科的前沿發展融入新的知識點,根據學生個人的興趣和技術水平加入部分3D技術、生態技術等工程技術實作理念,加強設計理念與技術實踐的融合。鼓勵學生運用生態技術和電腦技術解決設計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用科學的嚴謹態度對所設計的建筑合理性進行有效論證,使得該課程設計全面面向工程實踐,注重設計的真實性。
三、園林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相關專業結合的教學模式
由于園林建筑設計的課程實踐要求,教學第一周的內容通常安排為現場踏勘及對小型園林建筑進行測繪,培養學生面向實際工程的實踐能力。學生首先將完成測繪圖的繪制,對建筑設計的制圖規范及設計要求進行一定的了解,再結合園林建筑的任務書要求,對適合基地的建筑進行設計,將理論知識與現場實踐感知相結合,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和對設計理念的掌握。
(二)師生互動啟發教學
采用教師與學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周兩次的課堂看圖講評,或者學生上臺自我匯報的方式,鍛煉學生匯報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膽量,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促使其對自己所做、所畫、所講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認識,作圖也更加規范,增強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快速運用所學到的設計方法,更好地理解設計概念,理清設計邏輯,非常直觀、適用。
針對部分與設計內容相關的技術難題,以專題討論的形式,發動全體學生共同討論,啟發思維,引導并鼓勵其找尋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平時的積累,提出全新的設計方案或思路,學會自己做設計。
(三)多媒體教學及模型輔助設計
由于該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多,與實際工程項目結合得也比較緊密,需要在教學中大量運用多媒體教學和現代教學手段。電子課件中不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圖片,還需要播放視頻及動態解說等多種媒體,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現代園林建筑的經典案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園林建筑設計的魅力,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同時也配合直接板書的細節講解,使學生清晰地看懂設計細節,了解設計概念。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觀、真實地模擬環境空間、建筑造型,培養體會空間尺度感,幫助設計理念的表達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也鼓勵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建模(如Sketch Up建模軟件)、圖紙繪制(如CAD制圖軟件)和剖斷面設計,必須建立起尺度標尺:環境要素(如街道、綠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規模、體量大小)、內部空間尺度(家具、人體尺度的對應關系)等等。
(四)建立廣泛的橫向交流平臺
設計需要溝通,需要交流,在課程中設置公開評圖的環節有助于系內各個專業(如城市規劃、人文地理、GIS)的同學進行相互學習,跨專業交流,避免培養模式單一、關注重點的局限,增強師生之間多層次和多環節的互動交流,營造全新的創新型教學環境。
四、課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驗收
本課程實施開放、啟發和研討的教學方法及開放式成果的考核機制。最終成果要求以圖紙和手工模型呈現,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簡要表達周邊環境,不再另行作理論考試。其圖紙設計成果的具體要求為:總平面圖(包括總體環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單體各層平面圖1:100(重點注意:一層平面需包括室外平臺及庭院環境布置,各層房間家具、潔具、廚具必須布置), 建筑主要立面圖、剖面圖1:100各2個,同時參考一些建筑圖解相關的手繪分析圖,清楚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功能分配及環境布置的繪圖思路,直觀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種構成關系,運用所學的美術手繪技能完成建筑整體透視圖,準確表達建筑及周邊環境關系的全貌。
文字說明部分字數不少于100字,簡潔闡述設計者對設計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點為自己的方案特點描述,語言應清晰、準確并與圖紙相吻合。此外,必須有該建筑的經濟技術指標。對設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如總用地面積、總建筑面積、建筑覆蓋率、綠地率及車位數等)運用建筑工程測量知識進行詳細測算和說明。
通過本次進行的教學改革的課程實踐發現,這種與專業實踐方向相符合的靈活的教學模式在學生中引起廣泛好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意義是,在園林建筑課程設計中對空間邏輯、功能邏輯、結構邏輯等的訓練,對不同材料與建構關系的把握,在系統、科學的建筑設計引導下,均能指向外部環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的核心內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著人類明天的城鄉空間環境品質,基于風景園林學科的建筑設計教學,也必須向著學科發展的時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學體系的創新性和示范引領的普適性方向不斷發展與深化。
摘 要 對于風景園林專業來說,“建筑初步”課程是專業基礎課程。通過此課程的學習,應當使學生更了解園林建筑,為專業學習夯實基礎。本文通過分析風景園林專業“建筑初步”課程的教學特點,提出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關鍵詞 建筑初步 教學改革 風景園林
風景園林學是關于土地和戶外空間設計的科學和藝術,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它是以“生物、生態學科”為主,并與其他非生物學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規劃)、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學科。建筑初步課程作為風景園林專業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關于建筑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其授課目的就是為以后的課程設計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作為啟蒙教學的課程,其在風景園林專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大體有三個方面:訓練風景建筑表現技巧;訓練風景建筑制圖方法;訓練風景建筑設計方法和原理。通過兩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在該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專業方向上存在一些問題。
1存在的問題
1.1內容龐雜
目前,課程的訓練內容很多,既要有建筑知識的涵蓋,又要有繪圖的基本訓練、模型的制作以及構圖色彩方面的訓練,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但是內容過于龐雜,之間又沒有聯系,結構也很松散,容易讓學生把握不到課程的主要方向,疑問重重。
1.2課程之間協調差
建筑初步課程的安排都在一年級,課程內容廣泛,與其他很多課程的內容重復,講授深度較淺顯,每個內容都是蜻蜓點水,講授較為不合理。
1.3重基本功訓練,忽視思維訓練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初步課程還是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以訓練繪圖基本功為主要目的,忽視學生的思維訓練,導致很多學生喜歡模仿資料范例,設計成果平淡無奇,過多地重視圖面效果。
2改革的措施
2.1教學方法
對風景園林專業來說,建筑初步課程是建筑的啟蒙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更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改變原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以期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2.2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手段主要以教師、課本、黑板為中心的填鴨式的、封閉的、單向的向學生傳播知識,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化的教學要求。多媒體教學可以更形象和生動,比較適合風景園林專業的特點。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應發展“討論式的教學”,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應適當地安排討論,組織師生交流與共享查閱的資料及調查的案例,講述分析的過程及結果,促進大家共同進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在各個課題設計的最后階段,應開展“展示與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時也可以學習他人的處理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使教學得以延續。
2.3教學內容
根據風景園林專業的特點,應對“建筑初步”這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改變,使建筑初步課程真正成為風景園林專業的建筑啟蒙課程。筆者認為風景園林專業的建筑初步內容可分為以下四部分:建筑繪圖基本功訓練、形態構成設計、小型建筑設計以及相應的理論知識。
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都是非藝術生,大部分學生的美術基礎幾乎為零,在繪圖的基本功訓練上都需要加強,特別是建筑的表現,需要更為嚴謹的繪圖方式,為將來景觀建筑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課時較少,在作業上應選擇綜合性的訓練項目,壓縮作業周期,減少臨摹抄襲,追求高效、全面的訓練項目,使學生的思維融入到設計的作品中去。另外,在形態構成部分應和學生全面地講解造型的塑造規律以及思維形式的轉變,通過對建筑要素的提取、歸納和總結來對形體進行把握與塑造。由于前面的鋪墊與學習,在最后的小型建筑設計課題部分,是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的一次較為真實、具體的綜合性練習。制作模型和繪制課程作業最直接最有效,在模型的制作和圖紙的繪制過程中,可以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制作能力結合起來,使初學者更直觀有效地體驗到自己的創作中去,真正達到“做”、“想”、“畫”的結合。
3結語
風景園林專業的建筑初步課程是專業基礎課程,與其他課程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各部分之間相互補充,共同形成一個整體。圍繞著建筑初步的教學改革,要不斷加強訓練途徑,提高辦學條件和優化教學手段,形成課內課外的結合,理論專業知識與基礎訓練內容的結合,使建筑初步真正成為風景園林專業的建筑啟蒙課程。
【摘 要】本文根據本校定位和新舊校區分段辦學特點,突出農業類高校的辦學特色,改革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建立“2+2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理論的綜合性與實踐的重要性,依托本校優勢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合作教育,提高園林專業人才教育質量,培養具有競爭力的個性發展的多元化應用型創新人才。
【關鍵詞】一級學科;風景園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風景園林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其特點是綜合性非常強,涉及規劃設計、園林植物、工程學、環境生態、文化藝術、地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交匯綜合。2011年,風景園林學正式成為一級學科,在此背景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的需要。對風景園林學科的人才培養機制進行研究,并探討農業類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專業方向設置、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等內容極為必要。
1 普通高校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隨著風景園林行業的快速發展,對高素質專業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內設置園林、風景園林專業或相關專業的高校日漸增多,逐步由農林類院校發展到工科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各高校對園林學科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所制定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各具特色[1]。
長期以來我國學科劃分將風景園林放在不同領域中,學科分化嚴重,人為分割導致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不完整,直接導致了園林植物與園林設計的分離,造成了學術界和行業界的迷失、偏差。風景園林行業的發展,使專業覆蓋面更廣、業內分工更細,對從業人員專業能力要求提高,面向產業、面向領域,培養高層次、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目前,全國設置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院校有180多所,分別分布在農業院校、工科院校、美術院校、師范院校以及綜合性院校里,如何在風景園林一級學科體系建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院校基礎條件,合理設置專業,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務之急。
人才培養沒有統一的模式,但就人才培養的類型和層次來說是主要是為地方或區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由于不同類型的院校,基礎條件、學科特點不同,故應根據學校自身特點,確立培養目標,培養出符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不同層次與行業細分的專業人才。
2 風景園林學學科設置研究狀況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風景園林建設不足,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與清華大學營建系合作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園林專業,時稱“造園”專業,開創了我國風景園林教育事業的先河。而美國哈佛大學早在1901年成立了風景園林專業[2]。2011年“風景園林學”新增為國家一級學科,這對我國未來風景園林人才培養和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表明我國的風景園林教育與風景園林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3]。近年來,我國學者對風景園林學科建設和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較多。劉濱誼認為一級學科的風景園林學當務之急需要二級學科的基本建設,他提出風景園林一級學科目前下設的5個二級學科:風景園林歷史理論與遺產保護、大地景觀規劃與生態修復、園林與景觀設計、園林植物應用、風景園林工程與技術[4];宋建軍等認為風景園林學科應向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研究、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風景資源學與景觀遺產保護、園林植物與工程技術等四個方向進行調整[5];林廣思對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職高專生、中職中專生各教育層面進行劃分,設置園林專業[6]。周進建議加快學科建設,完善技術、專業資質標準等,通過園林植物與生態、規劃設計兩大核心技術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藝術的風景園林[7]。總之都是在風景園林學科群理念的統領下,整合風景園林學科和行業的各種資源,全面推進我國風景園林教育發展。
3 我校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3.1 改革目標與總體思路
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實際需求,以人才培養機制研究為基礎,注重理論與實踐、技術和應用的結合,以培養個性發展的,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多元化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合理制定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設置時,一方面要根據市場、社會需要以及國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另一方面要針對院校自身特點和優勢,揚長避短,設立自己的特色專業,才能使該專業的整體水平得到一個提升,培養有特色的相關人才,促進園林行業的更好發展。作為農林類院校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探索出不同于工科院校的教育體系,形成農林與人文有機結合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是時展的趨勢所然。
我校園林專業多年辦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應充分利用學科與行業優勢,根據我校二區辦學特點建立“2+2”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模式。前一個“2”指學生利用白云新校區完善的基礎實驗條件,完成本科前兩年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學習;后一個“2”指學生在海珠舊校區利用城市公園綠地及校企合作的園林公司等,與社會緊密接觸,建立與區域產業集群無縫對接的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模式,完成后兩年的專業學習與實踐教學,成為具有創造性的合格人才走向社會。
3.2 制定出合理的“2+2”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方案
(1)分析農林類院校學科特點,突出農林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優勢,研究風景園林課程與農科課程有機結合的方法和綜合性風景園林人才的培養途徑。風景園林多學科理論綜合特點導致其培養過程中的多方面知識有機結合的問題復雜。
(2)按“2+2”模式完善和健全培養方案。具體內容包括合理設置教學課程體系和創新實踐教學環節等。探索高效、優質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以林學、風景園林學科的相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體系。在此培養模式中,前一個“2”實現“厚基礎”目標,即重點完成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素質的培養與學習;后一個“2”實現“寬口徑”目標,即專業內涵的外延與擴展;并利用最后一年時間,建立與區域產業集群無縫對接的實踐教學,實現“強實踐”的目標。
(3)隨著園林行業發展迅猛,行業內分工越來越細,對從業人員專業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把握通與專之間的矛盾與統一,探索高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制訂在一級學科背景下的應用型創新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方案。
(4)圍繞產業化現代園林對人才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將理論基礎、實踐創新和素質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制訂突出現代園林產業和嶺南園林特色,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特色鮮明的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
3.3 注重實踐環節,建立教學與生產互動、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創新型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地方區域園林產業,以教師科研助手為手段,以企業實際項目為載體,構建與教學內容體系互動的學生課外科技體系和創新平臺。在此基礎上實施規劃、參與互動、進行試驗、開展行動研究,并最終形成一個教學應用模式。
(1)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把科研引入教學過程,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結合,將實踐教學融于社會經濟建設當中,為學生提供學習、實踐、創新的機會,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克服理論(下轉第52頁)(上接第16頁)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素質。
(2)校企合作培養。以“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廣、合作發展”為宗旨,組建若干科研院所和園林龍頭企業共同參與的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加強學校與科研院所和園林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發揮產學研各方在人才、技術、科技創新、示范推廣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讓企業真正地全程參與到學生專業技能培養中。校企加強科研合作和新技術開發,以研促教,通過研發過程中結合創新項目、畢業設計、興趣小組,科研小團隊等相關工作,把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
(3)進一步完善“四平臺、四層次、三階梯”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四年八期不斷線,基本技能、綜合技能、創新技能循序漸進。大一、大二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大三專業技能訓練,大四產業技能與創新的能力訓練。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踐(實驗、實習)改革,提高實驗課程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設置科研訓練項目,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創新平臺。
(4)通過開展講座、論壇、社會實踐、科技服務、公益活動、參觀、競賽、文體競技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拓展素質,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散思維的形成和基本方法、工具的掌握,為專業后續模塊學習和專業能力培養打好基礎。
4 結語
一級學科背景下,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結構,將創造性思維方法引進教學,按照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提高能力的原則,堅持以“基礎厚實、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培養為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我校二區辦學特點,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和實踐,建立注重職業技能,提升實踐能力的“2+2”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