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建筑評價論文

建筑評價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7-07 15:31: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評價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建筑評價論文

篇(1)

關鍵詞:綠色建筑 ;評價體系 ;三維

中圖分類號: G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Abstract :Departure from the "green building" , on the basis of comparable foreign green assessment system ,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development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 The design phase , construction phase, operational phase of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 the weight values evaluation principle of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optimized .

Keywords : Gree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3D

1、前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一直致力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而建筑作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業之一,近年來,正在逐步走上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的必行之路。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技術超越于傳統建筑技術,注重低耗、高效、經濟、環保、集成與優化,是人與自然、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利益共享,是可持續的建設手段。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起步較晚,但技術研究方向已取得了突出成績,同時也而臨著一系列的瓶頸問題。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深入分析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的研現狀的基礎上,尋求有效的綠色建筑評價技術與方法,實現綠色建筑評價的科學化、智能化,為我國綠色建筑的健康、迅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2、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圍繞著綠色建筑的推廣和發展要求,國外近年來發展了一些綠色建筑評價預測體系,并有相應的標準和模擬軟件來評價。如美國LEED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德國的生態導則LNB,英國的BREEM評估體系、澳大利亞的建筑環境評價體系NABERS、加拿大的GBTool、挪威的Eco Profile、法國的ESCALE等,日本等國家或地區也相繼推出了針對綠色建筑設計的評價體系。這些評價體系基本上都涵蓋了綠色建筑的三大主題,并制定了定量的評分體系,對評價內容盡可能采用模擬預測的方法得到定量指標,再根據定量指標進行分級評分。

但是,各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不利于廣泛的交流共享。各國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信息化程度不同,指標的建立標準、依據不統一,評價指標移植性、擴展性不強等原因導致難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綠色建筑評價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今后,評價工具與設計階段的模擬輔助工具進行整合,并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使評價方式與輔助技術手段的更廣泛和全面的應用和發展成為國外綠色建筑評價發展的趨勢。

2.2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的綠色建筑的建設還處于初期研究階段,缺乏實踐經驗,許多相關的技術研究領域還是空白。我國的這一生態住宅評價體系對于引導綠色住宅建筑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知識和技術的制約,我國的針對住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難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該評價體系不具有普遍適用性。針對綠色住宅的評價體系顯然限制了其適用范圍;(2)龐大的指標體系不易管理。由于大量評價指標沒有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信息化、模塊化、系統化處理,給統一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難;(3)評價工作量大,可操作性不強。涉及環境規劃設計、能源與環境、室內環境質量、水環境、材料與資源五個方面的118個指標,對住宅進行全方位評價,由人工操作,工作量很大,效率低下,不能滿足當今信息時代綠色建筑發展的要求。

2.3 國內外綠色評級體系整體評價

2.3.1評價的主觀性

首先,現有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權重系數的確定大都采用特爾菲法。特爾菲法是請一批有經驗的專家對如何確定各目標權重發表意見,然后用統計平均方法估算出各目標的權重值。評價體系權重系數的準確度,主要取決于專家的閱歷經驗以及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這就要求參加評價的專家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一般情況下,這種方法有時會很難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另外,除了特爾菲法外,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也逐漸應用到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中來。但這兩種方法的信息來源是來自專家咨詢,以致在評價結果中仍然存在主觀因素的影響。

其次,在利用現有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對建筑進行評價的時候,主要采取的是主觀打分的方法,即工作人員根據建筑負責方提供的建筑設計參數和詳情,結合綠色建筑實際的運行狀況等,參照評價指標對綠色建筑進行打分。在評價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評價者的主觀影響,使綠色建筑的評價結果缺乏可靠性。

由此可見,目前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權重系數的確定及評價過程均含有人為的主觀性,這就直接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度。因此,尋找一種能應用于綠色建筑評價,且使整個評價體系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最低的評價方法,是一項值得研究的內容。

2.3.2忽視實際運行效果

雖然大多數評價體系都不同程度地從全生命周期角度提出了有關的評價指標和內容,但各個評價體系基本都只是從建筑的設計施工技術措施和管理辦法方面設立了評價指標,也就是說只考慮技術的應用,很少從實際建筑的運行效果上進行評價。這樣導致在建筑領域過多地關注能體現建筑節能和環保的新技術,而忽視了這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運行效果。如某些建筑的空調系統安裝了水泵變頻裝置,但實際運行并沒有啟用,使得先進的技術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職能。由此可見,以后要更加注重將技術措施和運行效果結合,才能使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更加完善。

2.3.3國內綠色建筑案例

以下是首批“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項目,包括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綠色建筑過程研究中心辦公樓、深圳市華僑體育中心擴建工程、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中心等在建及已建成的重點建筑。

在房地產界,也有一部分意識先進、有責任感的開發商進行了很多綠色建筑的探索和嘗試。比如深圳招商,不僅嘗試了深圳泰格公寓等項目,每年還舉辦論壇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一起探索綠色建筑之路。還有座位中國房地產行業持續領跑者的萬科,在深圳萬科城等項目中做了很多研究與實踐,還在其售樓展示的生活體驗館中率先推出了綠色生態體驗館。

深圳泰格公寓 深圳萬科城的綠色生態體驗館

3、三維結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通過上面對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比較研究,可以發現現有評價體系存在層次結構不夠清晰,不能實現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綠色評價,指標體系缺乏有效性、代表性、重復設置等問題。評價體系的層次結構是各元素之間相互隸屬關系和重要性的測度。根據對系統的分析,將所含的評價指標分系統、分層次地構成一個完善、有機的層次結構,各種指標的次序、位置關系、權重程序、量化指標等可一目了然。所以,應該建立綜合考慮綠色建筑發展要求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受到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啟發,我們可以建立類似三維結構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3.1三維結構的原理

三維結構模式的出現,為解決大型復雜系統的規劃、組織、管理問題提供了一種統一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應用。霍爾三維結構是將系統工程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前后緊密銜接的七個階段和七個步驟,同時還考慮了為完成這些階段和步驟所需要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這樣,就形成了由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所組成的三維空間結構。其中,時間維表示系統工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全過程,分為規劃、擬定方案、研制、生產、安裝、運行、更新七個時間階段。邏輯維是指時間維的每一個階段內所要進行的工作內容和應該遵循的思維程序,包括明確問題、確定目標、系統綜合、系統分析。優化、決策、實施七個邏輯步驟。知識維列舉需要運用包括工程、醫學、建筑、商業、法律、管理、社會科學、藝術、等各種知識和技能。三維結構體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統工程研究的框架,對其中任一階段和每一個步驟,又可進一步展開,形成了分層次的樹狀體系。下面將邏輯維的7個步驟逐項展開討論,可以看出,這些內容幾乎覆蓋了系統工程理論方法的各個方面。

三維結構體系是由時間維、邏輯維、知識維組成的一個立體的跨學科的體系,其三維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霍爾三維結構原理圖

3.2三維結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根據三維結構原理圖,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在層級上可分為四個層級:總目標層、分目標層、準則層和基本指標層。評價方法的層級劃分可以使一個建筑的評價運行在不同的層級上詳細展開。例如,如果不全面分析能量消耗、土地、水、材料等分項,評價資源使用情況是不可能的,綠色建筑評價只有先在低一級的層面上展開,才有可能上升到高一個層級。同時,綠色建筑的評價是一個貫穿設計、建造、運營、回收各階段的全壽命周期評價過程。可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正如霍爾三維結構體系一樣,是由時間維、邏輯維、方法維構成的三維結構。其中,時間維對應建筑的建設程序的時間序列,體現全壽命周期各個階段;邏輯維是指綠色建筑評價技術與方法研究的方法與步驟,比如對建筑材料的綠色評價完成后進行建筑部品的綠色評價,最后進行整個綠色建筑的評價;方法維是指按照一定建設程序的時間序列進行由建筑材料到建筑部品再到整個建筑的逐層評價過程中運用的各種科學方法,比如AHP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概括起來,本論文建立的綠色建筑評價三維結構體系可以用圖2表示。

圖2.綠色建筑評價三維結構體系圖

結合國內實際,參照我國《綠色建筑體系評價標準》,進行了相關的層次化和具體化,將評價體系分為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如圖3.

圖3.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指標圖

本文構建的三維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結構,將三維結構定位設計階段(圖4.1),施工階段(圖4.2)與運營階段,并參照3以及《綠色建筑體系評價標準》進行量化打分,并利用權重數學的方法求出該建筑體系的三維結構評價總分。

4、模型評價體系的關鍵技術

4.1良好的專業背景

一般的建筑設計評估是對所設計的建筑成果在滿足并支持人和環境的表面或內在需求及價值方面的程度的評價,評估研究常常搜集行為資料,使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方法,實踐中甚至還常由社會學家來完成,而綠色建筑評估注重的是建筑環境特性,評估一般由具有良好的專業背景的專家執行,必要的專業背景包括建筑學、建筑技術、建筑環境與設備、生態學等,某些國家還規定了評估須有由相關部門給與專業認證的評估人執行的。

4.2.一體化設計

如果想獲得更好的評分,可以在項目設計之初,設計人員較早地考慮體系的評估條款,評估專家也可以以某種適當的方式介入、參與設計過程,當然有些方面則需在建筑主體和服務設施建設過程中以及完工后加以驗證;評估已使用的現有建筑,評估專家可以根據管理人員提供的資料,做出一份“中期報告”或一份“行動計劃大綱”,以提供改進措施和意見,客戶可在最終評估報告及評定之前采取改進,以獲得更高的評級。

4.3.評價的指導性

綠色建筑評估不是一個總結性評定,其作用在于使設計者建造者和使用者明確認識什么是達標的條件,應當怎樣去進行策劃和設計,如同國內的防火規范和建筑法規,其目的不是為了建成后的評判鑒定,而是作為依據進行設計建造,因此綠色建筑的評估既是鑒定性的更是指導性的,這也是我們研究綠色建筑評估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賈德昌:《綠色建筑前景廣闊》[J],《中國工程咨詢》2010年第2期第28-31頁。

[2]熊遠勤:《重慶綠色建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第31-32頁。

[3]陳慶修:《發展綠色建筑,推動節能降耗》[J],《智能建筑》2007年第2期第20-23頁。

[4]建設部:《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Z],北京:建設部,2005年第2-10頁。

[5]曾捷:《“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編制思考》[J],《綠色建筑》2006年第7期第12-18頁。

[6]朱穎心:《綠色奧運建筑評估與綠色建材評價節選(三) 》[J],《中國建材》2005年第7期第21-24頁。

[7]建設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第25-28頁。

篇(2)

(長沙理工大學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410114)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住宅建筑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建筑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致使對住宅建筑的節能評價體越來越重視。論文以綠色建筑理念為出發點,以住宅建筑圍護結構工程為例介紹了DeST軟件的功能與操作流程,定義了住宅圍護結構參數,構建了住宅能耗量推理計算公式,以此可以完成住宅工程建設項目能耗的動態模擬計算。

關鍵詞 :DeST軟件;操作流程;能耗模擬計算

中圖分類號:TU20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5(2015)04-0068-03

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簡介:李陽馭(1990-),男,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

1、引言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得到了飛速增長,人們對于建筑功能的要求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改變,由以前功能比較單一的住房需求進而轉向功能多元化的住宅需求模式。目前我國建筑行業耗能總量約占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住宅耗能所占比重逐步加大,尤其以住宅圍護結構方面的能耗損失更為嚴重,非常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所以,住宅能耗研究工作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各國關注的重要科研課題之一。目前,從國內外建筑評價體系的發展狀況來看,針對住宅建筑的節能評價體系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涉及的建筑評價方法主要有建筑節能性能評價和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本文重點運用建筑能耗計算軟件DeST(Designer´s Simulation Toolkit),采用動態模擬計算分析和數據比較的方法,定義住宅圍護結構參數,構建住宅能耗量推理計算公式,為住宅工程建設項目能耗的動態模擬提供計算方法,為今后住宅建設項目節能設計方案提供借鑒。

2、DeST軟件功能與操作流程

DeST軟件主要用于住宅建筑的全年動態模擬分析計算、住宅建筑熱環境影響效果研究、住宅建筑熱環境指標的分析、其他終端設備經濟性研究和住宅建筑功能區溫度分析研究等領域。

為了將整個模擬建筑的不同部位單獨分開模擬計算,DeST主要是通過對建筑不同部位單獨進行參數設置來分開進行模擬計算的。

1、建筑繪圖

描述建筑樓宇的拓撲結構:繪制建筑平面圖、建立樓層、畫分隔墻體、識別房間、添加門窗、房間標注。最后全樓拓撲檢查,通過后即確定建筑構圖形式。

2、建筑描述與系統描述

描述建筑物的各項參數,如外墻、內墻、屋面、樓板、門窗等參數;以及建筑方位、建筑朝向角度、建筑地理位置、通風換氣頻率、內擾參數等;還包括空調系統的各項參數,如空調開停時間、添加系統、系統風量變化范圍、空氣處理室屬性等功能。

3、建筑計算預處理

執行“動態模擬計算”中的“建筑動態計算預處理”命令,可對整個建筑進行檢查,確定整個建筑的完整性和門窗布置的合理性,自動刪除一些歧異的圍護結構,并且自動加入房間標識和內擾。若全樓檢查未獲通過,則要對存在問題的地方作相應的修改,直到檢查通過,建筑構圖和系統描述階段的工作才告完成。

4、計算結果統計報表輸出

計算結果統計報表輸出命令是將DeST計算出的數據結果以Excel報表的形式表現出來,里面的數據大部分是關于能耗分析的數據。

3、建模與參數設置

DeST建筑能耗動態模擬軟件是結合CAD圖形處理的基礎上進行參數設置的,是一款基于CAD圖形畫法的應用型研發軟件,同時也對CAD的優點進一步優化,對其缺點進行改善,顯得更加專業化和人性化,計算結果更為精準。

3.1 DeST建模步驟

建模的詳細步驟為:先輸入工程項目的具體名稱,然后新建樓層,在新建樓層的基礎上,設置每個樓層的層高,畫出墻體,由于本軟件特點,墻體的畫法應根據圖紙的相應尺寸大小進行設置;布置平面內房間的位置,設置房間的功能,根據這個定義可以區分不同房間不同的參數進行自動分配,包括室內溫度控制、人們的各項環境要求;然后是對門窗進行設置,在軟件中門窗的相對位置對于建筑的整體能耗影響比較小,可忽略不計,這是本軟件應用的一個設置特點。描述建筑方位,包括地理位置,建筑各個朝向的角度等,這對太陽輻射角度的影響比較大。

3.2 住宅圍護結構參數定義

所有的參數定義完成后進行建筑模擬計算預處理,軟件可以根據不同功能區進行自動參數分配,最后輸出一系列EXCEL能耗數據報表。DeST軟件定義了住宅圍護結構(墻體、屋面、門、窗)材料參數,下面以墻體材料參數為例列表如下,見表3.1。

住宅圍護結構各部位材料參數表所列出的項目是平時建筑工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傳統材料和各個材料的相應性能參數,主要包括圍護結構的外墻、內墻、門窗、樓板和屋面等。當這些參數被逐一輸入到軟件中進行計算時,由于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物理特性,經過計算后的各自平均傳熱系數都不一樣。結合以上數據表格,可以得出:那些常規材料一般熱阻較小,所使用這些材料的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比較大,導致其熱量的散失比較嚴重。

3.3 住宅能耗推理計算公式

為了便于理論的推導,假定建筑各樓層的面積相等,中間標準層的建筑功能分區和圍護結構、窗墻面積比等也一樣,根據建筑物傳熱原理,對于高層住宅建筑物的能耗計算,可采用下列公式進行推導分析:

建筑物為n層時的單位建筑面積耗能量指標Qn計算公式為:

式中:Qn代表建筑物在n層時單位面積的耗能量,單位為:(kW·h/m2);

Qm代表建筑物在m層時單位面積的耗能量,單位為:(kW·h/m2);

Q標準代表建筑物在標準層時單位面積的耗能量,單位為:(kW·h/m2);

f為建筑物計算樓層的面積;n,m為建筑物的層數,且m<n。

4 實證計算

4.1 項目概況

湖南省株洲市某小區住宅工程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6.10億元,規劃總用地面積16265.7平方米,規劃可建設用地面積16013.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3509平方米。本項目共包括6幢住宅建筑和相關配套公建、商業建筑,A1A2棟為一組有兩棟16層的住宅組成的高層單元式住宅建筑;C棟為一棟31層的塔式高層住宅;D棟為一棟19層的塔式高層住宅;B1B2為一組由兩棟31層高層住宅組成的單元式住宅;地下室一層和二層主要功能為車庫。本項目計劃工期為:2012年9月開工,2013年12月竣工。

4.2 節能措施前住宅模型能耗的動態模擬計算

本文采用居住能耗模擬計算軟件DeST對建筑能耗進行模擬分析計算。由于本項目建設規模較大,故選取本項目中的A1棟住宅樓作為能耗比較對象。將A1棟住宅樓基本數據在軟件建模時輸入到各相應參數里面,從而可以得出相應的數據結果。

設定本項目建筑選材以常規材料為主,本模型設定墻體結構為:20mm水泥砂漿+240mm墻磚+20mm水泥砂漿;屋面結構:20mm內粉刷+100mm鋼筋混凝土+20mm水泥砂漿+5mm隔汽層+25mm水泥膨脹珍珠巖350+20mm水泥砂漿+5mm卷材防水層+5mm礫砂外表層;戶門:25mm松木云杉熱流方向垂直木紋門;戶窗:12mm平板玻璃。

所選取建筑模型按照我國相關節能標準執行,具體為:

(1)室內溫度參數設定:夏季設計為26℃,冬季設定為18℃;

(2)室外溫度的設定根據項目所處地氣象典型年的數據進行設置;

(3)制冷和空調采暖時,換氣通風次數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本項目采用1.0次/h;

(4)空調額定能效比系數選用2.5的;

(5)室內照明的熱平均強度為0.0141kWh/(m2/d),室內其他得熱平均強度為4.3W/m2。

由于A1座高層住宅共包含56戶,為了便于計算結果的直觀性,本次能耗分析模擬計算以一套標準戶型作為基準。軟件運算后可直接輸出節能措施前建筑模型能耗EXCEL報表。

4.3 節能措施后住宅模型能耗的動態模擬計算

節能技術運用后,本模型設定墻體結構為:20mm水泥砂漿+100mm鋼筋混凝土+35mm RE復合保溫砂漿;屋面結構:20mm內粉刷+100mm鋼筋混凝土+20mm水泥砂漿+5mm隔汽層+25mm水泥膨脹珍珠巖350+20mm水泥砂漿+5mm卷材防水層+20mm聚苯乙烯劑塑泡沫板+5mm礫砂外表層;戶門:25mm松木云杉熱流方向垂直木紋門;戶窗:12mm平板玻璃。

同理,軟件運算后可直接輸出節能措施后建筑模型能耗EXCEL報表。

從節能前后(針對建筑圍護結構材料和構造措施的改變)得出的能耗模擬數據對比中,節能前的采暖季熱負荷指標和空調季冷負荷指標分別為95.66W/m2、109.76W/m2,節能后的采暖季熱負荷指標和空調季冷負荷指標分別為78.45W/m2、81.23W/m2,節能潛力:采暖節能率和空調制冷節能率分別達17.99%和25.99%。這一數據僅僅只是一套標準戶(下轉73頁)(上接69頁)型的節能量,同理經過計算均可得出每套住房的模擬節能量,最后可以匯總得到整棟住宅能耗量。

5 結束語

DeST軟件可以對圍護結構的不同材料和結構構造自動計算其傳熱系數,經過修正后得到整體的平均傳熱系數,數據獲取比較便利、直觀。通過對建筑圍護結構不同部位能耗計算公式進行定量分析,采用動態模擬計算分析和數據比較的方法就可以對住宅的圍護結構節能前后進行詳細的模擬計算和分析,并綜合運用增量投資效益分析法對節能后增加的節能專項投資取得的節能效益進行經濟性評價,對能耗的計算可視化程度較高,對建筑能耗的計算提供了較好的公式化運算模型。

參考文獻:

[1] 權燕玲,岳敬平.論提高建筑外窗節能效果的途徑[J].門窗, 2011(04).

[2] V.OIgay.Design with Climat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3,49-53.

[3] 王潤霞.低能耗的綠色建筑[J].天津: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0,10(2):98-104.

[4] 陳華.寒冷地區住宅建筑采暖節能綜合設計與分析[D].[天津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04,67-69.

[5] 馬淳靖.現代住宅外圍護結構設計研究[D].[東南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南京:東南大學,2005,46-49.

[6] 秦靜.美口德建筑節能立法及其啟示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0,78-80.

[7] 喻偉.住宅建筑保障室內(熱)環境質量的低能耗策略研究[D]. [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重慶:重慶大學,2011,35-39.

篇(3)

1綠色建筑理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在不同觀念的驅動下,會產生不一樣的行為,從而導致迥異的結果。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時間較晚,無論是理念還是技術實踐與國際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雖然目前發展勢頭良好,在政策制度、評價標準、創新技術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也出現了一批示范項目,但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地區發展不平衡、總量規模比較小,現有的綠色建筑項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大城市。目前,推動建筑節能、發展綠色建筑已成為社會共識,但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色建筑的推廣仍存在很多困難。

令人擔憂的是,無論是國人還是企業在居家生活和曰常工作中依舊對綠色、節能等概念存在著模糊的認識或者只是關注而沒有落實到行動上。世界著名的市場調研公司ForresterResearch的一份最新調查統計顯示,85%的受調查者認為,環保問題“非常重要”,但卻僅有1/4的公司在購買產品時,將綠色指數納入到正式考核程序當中。而另一項調查則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從來不在離開時關掉家用電器和電腦,只有1/3受訪者表示會在外出時主動關掉家中的家用電器和讓辦公室的電腦待機。所以,提高國人和企業綠色觀念已是當務之急。

1.1認識理念仍有局限

(1)不少地方尚未將發展綠色建筑放到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缺乏緊迫感,缺乏主動性,相關工作得不到開展。

(2)由于發展起步較晚,各界對綠色建筑理解上的差異和誤解仍然存在,對綠色建筑還缺乏真正的認識和了解,如認為綠色建筑需要大幅度増加投資,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我國現階段難以推廣應用等。關于綠色建筑真正內涵的普及工作仍然艱巨。

1.2法規標準有待完善

綠色建筑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相應的政策法規和評價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國家對綠色建筑沒有法律層面的要求,缺乏強制各方利益主體必須參與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缺乏可操作的獎懲辦法和規范。

綠色建筑與區域氣候、經濟條件密切相關,我國各個地區氣候環境、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目前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尚未充分考慮各地區的差異,不同地區差別化的標準規范有待制定。因此,結合各地的氣候、資源、經濟及文化等特點建立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和實施細則是當務之急。

1.3激勵政策相對滯后

相對于各種法規、標準和規范的不斷出臺,激勵優惠政策的配套卻相對滯后。盡管目前己經實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的財政補貼政策,但支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的財政稅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對綠色建筑缺乏補貼或稅收減免等有效的激勵機制,很難提高企業開發綠色建筑的積極性。制度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度有待提高。

對于企業來說,雖然綠色建筑更加節能與環保,從長遠來說更加經濟,但綠色建筑的設計與建造本身可能會増加一定的成本,而且企業對綠色建筑所體現的節能、環保、健康價值認知不夠,盡管政府不斷加大綠色建筑的推廣力度,但使用單位和業主在法律不強制、政策不優惠、受眾沒要求的客觀環境下,多數沒有建設綠色建筑的自覺動力。

對于商品房消費者來說,由于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會轉化成負擔,在相關優惠不足以抵消購房成本的増加額時,綠色建筑難以贏得絕大多數市場。因此,在綠色建筑發展初期,政府如何通過制度建設,運用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是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2綠色行為

當推動建筑節能,發展綠色建筑的觀念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時,當構建可持續發展城市時,營造綠色生活的目標就成為了人們的廣泛追求。由此觀念而影響決定的行為即是綠色意識下的綠色行為。

當前,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綠色行為更多的是綠色研究的先行者、設計者在綠色理念和觀念的驅動下,有目標的按照一定的方針理念、技術方法,結合環境、資源,順應地理、氣候,進行的綠色建筑設計。這種有意識的綠色行為對于引導社會公眾的綠色意識,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卓有成效:綠色建筑的概念己相對普及并得到認可,相關綠色產品如綠色建材、節能門窗、節能燈具等建筑部品也在市場上得到推廣并深入人心。但這些僅僅位于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前期,是針對設計者而言的一種階段性的綠色行為,隨著設計的完成、產品的生產,這種綠色行為就相應地告一段落。顯然,這種片面的、階段性的綠色行為對達到“創建綠色生活”的目標并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而在現實生活中,即使人們在觀念上接受、認同了綠色建筑、綠色產品,行為上支持推動綠色建筑及產品的設計生產,甚至愿意為綠色建筑及產品買單,但不經意間的行為和習慣性的舉動卻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是“偽綠色”的行為。因此,綠色行為應該是每個人在綠色觀念下養成的一致性的、長期的綠色生活行為,其應該也必須能轉化為一種下意識的綠色行為習慣,甚至形成一種無意識的生活常態。

馬爾科姆·韋爾斯曾質疑:“我一直在思考‘節水’型淋浴噴頭的問題,它們真的比傳統的霧狀噴頭能節約水嗎?浪費的人用那些小容量的器具也會帶來浪費,節約者不論用何種噴頭都始終節約。”毫無疑問,節水的關鍵不是取決于設計者的綠色設計行為,不是取決于購買使用者的支持行為,而是取決于參與者使用過程中的行為常態一其習慣是否“真真正正”沒有造成水資源的浪費一比如參與者是否根據自身的情況有效地控制用水時間,用水流量的大小,以及進行有效的回收利用。由此可見,綠色建筑及產品對綠色環境、綠色生活只有相對有限的、局部的改善作用,更多的則是起到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為“創建綠色生活”提供可能,決定權在生活的每位參與者手中,所以培養人們的綠色行為習慣是當務之急。

2.1個人的綠色行為習慣

綠色建筑的推廣與發展,綠色生活目標的達成與實現離不開每一位生活參與者的積極配合與努力。綠色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從衣、食、住、行這4個方面具體培養。例如,衣著方面,應選擇素色棉質的衣物,抵制稀有動物皮毛制成的衣物,以此推動服裝產業的環保生產,并且在購買數量上應該適宜,不造成奢華浪費,對自身不穿的衣物應積極捐給需要的人,使衣物能夠得到循環利用。飲食方面,毫無疑問,應提倡綠色食品和環保餐具,避免大吃大喝、浪費食物等陋習。在居住方面,提倡選擇購買綠色住房,支持環保材料,節能產品,簡約裝修,更重要的是要牢記節水、節能、節電、減少電子垃圾,避免噪音污染,積極回收、循環使用廢棄物品。就出行而言,則應以公共交通為主,多采用綠色交通工具,如腳踏車、電瓶車,盡量少開車或不開車。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規范自己的綠色行為并約束自己,養成個人的綠色行為習慣。

2.2集體的綠色活動

集體的綠色活動,往往能使參與者在相同目標的激勵下相互影響,共同進步。具體而言,可以組織一些以綠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例如共同制定綠色日常行為手冊,收集綠色生活點滴;創作排演一些有關綠色行為的文藝作品;組織相關的論文比賽,廢棄物再利用、再創作比賽……另一方面,可以積極組織一些綠色公益活動:宣傳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廣最新的環保理論、方式,組織使用節能燈、環保袋、關燈1h等節能活動,號召組織志愿者參與廢品回收,植樹活動等。

2.3綠色行為實施的管理保障

當參與者較多,在大型的集體行為中就需要確定相應的行為管理制度,用規范引導行為,從管理上保障各種綠色行為。例如,對垃圾進行分類的行為,可以預先宣傳垃圾分類對環境的積極影響,公布垃圾分類的行為詳細分類標準和方法,再制定遵守或違反該行為準則的獎懲措施,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以保障綠色行為的實施。以此類推,規范和保障綠色行為的長期、有效推行和實施。

3綠色建筑管理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綠色建筑若要開拓創新,深入發展,得到廣泛的認可,就需要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形成與當地環境氣候相適宜的設計標準,建立施工驗收標準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構成一整套符合地域氣候特點的綠色建筑管理制度體系。

建筑的“綠色”因素比較多,同一因素在不同地域的要求可能千差萬別,不同功能、不同標準的綠色建筑的要求也可能各不相同。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在推廣綠色建筑的初期,建立一套標準化的、完整的綠色建筑衡量標準和評估方法是至關重要且必要的。而在綠色建筑的推廣期,相關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竣工驗收和日常管理標準也要相應建立以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

3.1我國的綠色建筑管理制度

我國綠色建筑管理制度起步比較晚,但最近幾年發展比較快。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等基本的法令、法規外,原建設部與科技部于2005年聯合了《綠色建筑技術導則》,2006年頒布了國家標準GB50378《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均對推動我國的綠色建筑的發展,規范綠色建筑的設計施工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各地又相繼出臺了針對當地地域氣候特點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如北京市結合2008年奧運會編制了《綠色奧運建筑實施指南》,國標GB50378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多輪修訂后出臺的。之后各地相繼出臺了地方性標準,如湖北省編制了《湖北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武漢市出臺了《武漢市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技術規定》。

我國綠色建筑管理制度體系大致由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綠色建筑施工驗收標準、綠色建筑運營管理標準和綠色建筑評估標準四大類構成。

3.1.1 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2010年11月,由住建部批準的行業標準《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筑管理制度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一設計標準的建立。而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區環境氣候差異較大,因此,有必要要求各地政府根據本地的氣候環境資源特點,依據相關的制度法規,在共有標準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改善及更為詳細的說明,形成地方性綠色建筑設計標準。

3.1.2 綠色建筑施工、驗收標準

加強和規范綠色建筑施工驗收管理,是保證綠色建筑達到設計標準的必要過程,應當包括綠色施工管理和綠色施工技術兩個方面的內容。綠色建筑的施工標準要求施工單位在工程開工前根據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在施工組織設計中制定詳細的綠色施工方案專篇,確定綠色施工控制流程和綠色施工技術,是確保綠色建筑達到和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一項制度管理措施。目前,這部分標準的制定相對滯后。

3.1.3 綠色建筑運營管理標準

綠色建筑運營管理方面的標準應包括綠色建筑的運行和建筑的綠色管理維護兩個層面的標準。既包括各種類型建筑日常運營(包括物業管理)的管理標準,也包括建筑物的上下水設備檢修以及照明、采暖、空調等設備的日常維護的綠色管理制度。

3.1.4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應包含通用型標準,也可以按照國標要求,劃分為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以判定建筑是否為綠色建筑,更可根據評定數據、建筑達到的節地、節水、節材和節能效果,確定相應的綠色建筑等級。

3.2對我國建立綠色建筑制度體系的建議

3.2.1加強基礎理論研究

綠色建筑評價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指標選擇、評價體系的建構過程很復雜,目前,在這方面所做的研究還比較少,并且理論和實踐聯系得還不夠,在很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在國家和政府提倡下,各大研究機構和高校應加強綠色建筑基礎理論的研究工作,為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奠定深厚的理論基礎。

3.2.2 評價體系由標準走向細化

目前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需進一步細分,針對不同建筑功能的特點和不同標準的建筑類型,根據建筑物的性質、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區別對待,研發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指標體系。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性大、自然條件各異,現行評價標準尚未能全面覆蓋全國的主要氣候區域,對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適應地方氣候特色的綠色建筑研究還很不夠,因此,必須考慮地區差異,允許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評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評估方法需要加強對定量指標的研究與使用。綠色建筑的評估體系實質上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量化指標體系,準確的量化數據是評估系統的靈魂。對定量評價方法的研究與使用,是完善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重要方面。

3.3綠色建筑運營管理及相應的激勵政策

綠色建筑是一個全壽命周期的過程,綠色建筑的建成使用只是完成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的開始,在建設項目的使用過程中,要通過日常的運行管理措施來保證綠色效果的可靠性和可持續性。綠色建筑的運營管理單位必須建立可靠、高效的綠色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管理隊伍。

國家及各地政府應發揮其主導作用,設立綠色建筑專項資金,用于獎勵和扶持綠色建筑的建設與維護,相關技術與產品的研發,相關理論的研究和綠色建筑管理制度的制定、宣傳和普及等。在可持續發展整體目標的基礎之上,從法律、法規、政策環境、稅收制度等方面對不同的行為主體實行激勵。通過補貼、低息貸款、稅收和其他財務刺激促進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和建筑的綠色運行、綠色維護,提升經濟可行性。

就武漢地區而言,對采用地源熱泵技術的建筑項目,經水務主管部門驗收合格的,建設單位可申請減免水資源費。對采用太陽能光電的建筑項目,給予最高5元/Wp的補助。對采用地埋管中央空調系統、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的建筑項目,分別給予最高50元/m2、30元/m2的財政補貼等。

篇(4)

【關鍵詞】小區住宅;綠色建筑;設計問題;對策

1、綠色建筑概況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隨后的施工、運營及最終的拆除整個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起源于上世紀 60 年代的生態住宅理念。我國綠色建筑理念產生較晚。《綠色建筑技術導則》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推廣實施,促進了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在綠色建筑設計方面,由于綠色建筑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導致綠色建筑設計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影響了小區住宅的整體質量。因此,有必要對小區住宅建設中的綠色建筑設計進行分析。

2. 小區住宅建設中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在綠色建筑設計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大多是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資源條件、經濟技術水平、文化傳統進行設計。小區住宅建設中的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建筑規劃:小區的總體布局,單體形態,空間組合,能源供應方案,水資源方案,綠化系統設計,應節水、節地、節能。

(2) 構造設計:細部構造,材料參數,綠化布局,都應以節能、節材、隔熱、防風、防躁為目標

(3) 綠色施工:對環境影響的控制,廢棄物的管理,室內空氣質量管理,建筑材料的質量把關,應實現安全、環保、可再利用。

(4) 運營管理

3、小區綠色建筑設計問題

自從我國推廣實施 《綠色建筑技術導則》 和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兩項政策后,我國綠色建筑得到了實質性的飛躍發展, 但是綠色建筑的盲目推行嚴重影響了小區的整體質量。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1建筑“節能”設計考慮不周。

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對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幾何形狀等一味的追求建筑外形美感,而對于其內在的直接影響建筑節能的因素關注不夠,如對建筑物的朝向方位、長與寬之比、體型系數、窗墻面積比等因素、造成建筑整體本身存在節能方面的不足。

3.2未綜合考慮生產建造能耗。

綠色建筑的生產建造能耗表現在以下兩方面:a.在建造過程中能耗。b.生產這些材料的能耗,這兩方面都將對綠色建筑的節能指標產生重要影響。設計人員往往只綜合考慮了建筑在使用過程中的節能 因素,卻忽視了以上兩方面的影響,選擇施工工藝時,未優化考慮能耗較小的方案,造成建筑使用過程中的節能效果比較突出,但在前期建設過程中節能效果較差。

3.3設計“綠色”建筑時,未樹立起很強的“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對建筑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建筑垃圾、污水、有害液體及有害氣體排放的處理方法不當,隨意拋棄、掩埋、排放,都將對周圍環境產生破壞,增加周圍的環境負荷,進而影響到人的居住環境。

4、問題解決對策

4.1綠色建筑設計的考慮

(1)規劃層面 綠色建筑的重中之重是合理利用能源,最大限度節約資源。要做到這點,需要在小區開始規劃之初就步步為營, 第一,節地,控制人均用地面積,積極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第二,保護原有生態,嚴格執行不破壞本地文物,自然水系,基本農田,盡可能維持原有場地的地形地貌。第三,分析日照,住區布局保證室內外的采光要求,第四,改善小區通風效果,如小區通透設計、建筑朝向設計、建筑間距控制、建筑高度排列。

(2)在單體設計時,第一,控制建筑單體,建筑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表面積與建筑的體積比,它與建筑的熱工性能密不可分,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減少體形凹凸變化,盡量采用規則平面形式。第二、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第三、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

(3)構造設計,飾面磚采用淺色外墻磚,窗戶綜合考慮采用有效的外遮陽,外墻材料采用隔熱保溫材料,如加氣混凝土砌塊、玻化微珠保溫砂漿等。

(4)在園林設計上,a種植本土植物,如中山地區,香樟、木棉、秋楓、羅漢松、含笑、華南黃楊、黃金蓉、九里香、竹葉蘭、海芋,選擇具有藥材性質的景觀植物或果樹,這樣不但確保了上 述功能得以實現,還能為居民提供豐富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果實,從而讓居民真正 受益于綠色建筑。b栽植多種類型植物以喬、灌、草、習蔭植物結合構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還要起到隔離噪音以及防塵、防沙的作用,充分利用園林綠化提供夏季遮陽,設置遮陽,避雨的走廊,雨棚。c住區鋪地采用透水地面,減少住區氣溫逐漸升高和氣候干燥狀況,降低熱島效應,調節微氣候,改善生態環境及強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滲透能力,減輕排水系統負荷。

4.2綠色建筑設計前期對經濟性的分析

為避免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忽略建造、生產過程中的能耗,項目的前期經濟性分析很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節能效益、節地效益、節水效益、節材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財務評價、國民經濟評價。通過對以上幾個方面的統籌考慮,實現效益最大化。

4.3 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綠色建筑的原型是生態建筑,顧名思義就是建筑要做到回歸自然,因此綠色建筑要本著“綠色環保”的理念,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所以在設計時,不僅要確保設計方案科學合理,還要保持自然美觀,盡量還原自然的原來面貌,讓小區整體環境回歸自然,務必做到景觀綠化,使小區外觀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做到與自然環境互為補充,而不是破壞,從而建立和諧的生態系統環境。

5、結束語

隨著綠色建筑設計的普及,綠色建筑設計中應統籌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內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滿足建筑功能之間的辯證關系,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1】李海虹關于小區綠色建筑設計問題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

【2】張玉菊,徐濤,王志紅.小區綠色建筑設計的內涵與水續性[ J ].安徽農業科 學,2010

篇(5)

論文摘要:文中主要闡述了綠色建筑設計的標準、原則,并提出了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和評價方法。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自從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在環保大會上提出“可持續發展”口號后,“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宣傳和應用,在建筑領域也掀起了一股“綠色建筑”熱潮。由于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傳統建筑體系是不可持續的體系,是污染環境、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的體系,因此,在綠色文化的影響下,思想敏銳的建筑師開始思考,開始探索建筑發展的“綠色”道路。所謂“綠色建筑”就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環境,以生態學的科學原理指導建筑實踐,創造出人工與自然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有機統一的建筑空間環境,它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理想建筑。論文百事通目前,“綠色建筑”已成為21世紀建筑發展的主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標準

綠色建筑是資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綠色建筑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與自然協調發展,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

(2)綠色建筑要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綠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加強綠化,改善環境。

(4)綠色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綜合性,使用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

(5)綠色建筑應具有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形式表達現代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審美意識,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具有傳統地方文化意韻和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

2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針對其各個構成要素,確定相應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同時,這些構成要素又是設計人要具體操作的對象。在綠色建筑設計體系中,對設計原則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這里以生態要素為主要對象,扼要闡述其設計原則。

2.1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2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即人的關,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3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3.1整體環境的設計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1)引人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2)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綠化不單是可以創造空間,還可以美化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間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當前,環境綠化主要包括小區周圍環境綠化和建筑立體綠化。

一、小區周圍環境的綠化。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

二、立體綠化。引人“土地空間化”的概念,包括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陽臺綠化。墻面綠化主要是在強烈陽光直射面爬滿綠色藤狀植物,避免陽光直射墻面,降低外墻表面溫度,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性。如重慶的“天奇花園”的墻面綠化,在西墻面上設計由柱子和圈梁組成的構架,并設置種植槽和集中噴灌系統。夏季爬山虎覆蓋墻面形成一道綠墻,綠墻與墻面之間形成大約300mm寬的間層,這間層形成了良好的通風豎井,增強了墻面的散熱性能,而且綠墻還能避免陽光對墻面的直射。屋頂綠化是在建筑屋頂上采用蓄水覆土種植,屋面上種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個“空中花園”。陽臺綠化是在居民家的陽臺上種植一些花草植物。

(3)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筆者在雅安市濱河公園方案設計中較好的應用這樣的設計思想,充分體現了《穿越時空,聆聽茶香》的設計構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3.2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

(l)建筑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表面積與建筑的體積比,它與建筑的熱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熱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減少體形凹凸變化,盡量采用規則平面形式。

(2)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墻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熱磚代替粘土磚,節省土地資源,如上海現代房地產實業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桿稻草為原料的綠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縣推廣使用,它與傳統的粘土磚相比,不僅具有色彩豐富、重量輕、體積小、保溫、隔熱、隔音等多項優良性能,而且在環保上解決了秸桿焚燒的問題;其次它自然降解,不會給環境帶來任何污染。②采用選擇性鍍膜窗戶,其導熱系數較小,能夠改善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③加強門窗的氣密性,減少熱交換。④使用各種輕便可調節的遮陽設備抵卸夏季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冬季能夠調節便于采光。

(3)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①樓梯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預留量、樓段板承重的預先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②預留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③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

(4)建筑節能設計。要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能源。建筑材料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嚴格做到建材無污染、無輻射。

(5)建筑智能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智能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綠色建筑在“高標準、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狀態下持續發展。

4綠色建筑的評價

篇(6)

【關鍵詞】綠色建筑;理念;節能;環保

一、綠色建筑的內涵

在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對綠色建筑的定義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里,以最大限度地節約一切可以節約的資源(節能、節材、節土地、節約水資源),減少污染和保護環境,以節能環保為基準原則,建設健康環保的人居環境,高效和適用的使用大自然空間,回歸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但在我國綠色建筑是一個全新的定義,它是基于當前全球生態惡化、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物種滅絕等威脅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的挑戰,而綠色建筑也在逐步成為一種當代人類社會對生態環境全新的危機挑戰,在中國尋求綠色建筑是發展節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體實踐,對于中國建筑業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二、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當前城市的發展一直是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人們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精神生活,而人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更多人追求向往的是城市人們的生活,城市化率將從目前38%左右發展到本世紀中葉的70%以上,每年農村都有大約1200~1500萬人口轉移到城市,而城鎮人口平均消耗能水平比農村人口高3倍左右。在我國每年城鄉新房建筑屋面積近30億平方米,其中70%以上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300億平方米,90%以上都屬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僅為32%而在建筑的的建造和使用全過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資源和能源的45%,這對我國的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因此,必須大力盡快的發展我國的綠色環保建筑,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理念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

目前在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比較緩慢、效果不夠明顯其主要原因有;在中國很多人們都沒有弄清楚綠色建筑的本質,還有的是農村與城市的建筑模型差別太大,城市區域的建筑雖然別具一格,風采不一,農村綠色建筑的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工程實踐則更少。城市的發展雖然迅猛、交通便捷,但其環境遠沒有農村舒適、環保,綠色建筑城鄉差別太大,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真實研究和工程實踐,雖然在我國建筑界有很多建筑行業的發表了許多關于綠色建筑的論文,但是他們太多的都是停留在綠色建筑的理論里面、設計原則太死板、工程理論知識太過華麗豐富,缺乏國內的綠色建筑實例模型,使得我國的綠色建筑缺乏一定的真實感,設計者在進行實踐的時候沒有可直接供參考的綠色建筑模型,這些都是我國綠色建筑目前所存在的不足。

三、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策略與理念

當前,中國的綠色建筑與國際標準的綠色建筑體系還有很大的一定距離,根據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實際情況和現在所面臨的具體困難,綠色建筑的發展實踐應更加明確更加迫切。以節約資源為原則,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正確的處理好節能、節材和建筑之間的關系,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營造綠色環保的舒適環境,避免有易于破換的環境、產生廢物的建筑材料,完善建筑空間美感,將建設綠色建筑運用的資源和不利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少,減少建筑綠色建筑過程中對環境的破換,堅決不以破換環境為代價來建設綠色建筑,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空間環境。

隨著綠色建筑的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綠色建筑理念的實踐推進,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綠色建筑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跨越,可以分為政策、創新、實踐三個層面。政策體系是加大強制執行建筑節能標準的力度,通過政策鼓勵人們逐漸實行綠色建筑的認證制度,讓綠色思想貫徹人們的生活。所謂的創新指的技術方面 ,以綠色節能和環保為關鍵的技術難點,真正做到提高綠色技術的節能環保體系,綠色技術的創新,是向著更加節能、環保 高效的利用資源、開發新資源的方向發展,只有不斷的創新突破,才能真正的應用到實施項目中成為適應性技術研發的核心。而實踐環節指的是從綠色建筑的設計思想理念出發,突破其原有思想限制,以節能、環保為核心的建筑體系。結合我國現在的實際國情以及綠色建筑的發展目標和站略,建立實施可行的方案,應該依靠多專業、多學科的專家團隊共同的研究努力合作、技術開發,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的同時結合創新技術的工程實踐,通過不斷的創新探索和驗證、構建綜合的、高效的、經濟的、生態的綠色建筑技術體系。

四、推進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的建議

首先,通過建筑環保節能等有針對性的相關問題,對我國的《節約能源法》進行適當的修改,且針對綠色建筑等相關的問題修訂相配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形成統一的法規組成完善的法律的體系,并盡快實施。其次是實行綠色通道政策實施綠色貸款、減稅等方面的激勵民生的政策,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讓我國人民支持綠色產品、綠色建筑新能源的開發與建設。

(一)設立綠色建筑創新關鍵技術研究

綠色建筑的創新技術的研發和標準制定,對于推進我國的綠色建筑的理念、實踐都有著很重要的促進的作用,通過技術、能源等創新、嘗試實施新的技術方法,不斷的實踐證明,形成綠色建筑發展的高效長效機制

(二)加強技術科研創新和宣傳綠色建筑的教育

綠色建筑的實施發展需要全社會人民的廣大支持,共同的努力,它的實施必須是在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必須有一套良好的社會、經濟、創新和可靠的技術支撐。大力宣傳、積極開展綠色建筑方面的培訓基地、推行崗前培訓制度,才能推進我國的綠色建筑理念的發展,

(三)強化運行管理,提高實踐的效率

國家土地資源等管理部門都應高度重視綠色建筑的實施重要性,提高對綠色建筑的思想認識保證示范質量,國家各管理部門也要實施監督管理,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推進綠色建筑的深入開展。對不符合綠色建筑現行或不能實現預期建筑效果的進行責令改正和檢測。對示范項目的運作模式、技術創新、管理等成功經驗積極宣傳響應,營造良好的綠色建筑應用社會氛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綠色建筑理念。

(四)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全方位的推廣應用

為了讓綠色環保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讓中國人們明白真正的綠色節能建筑,但這些推廣節能、綠色理念不能僅僅停留在專家、人民政府和大城市的思想中,而應該讓綠色節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會深入人們的腦海中,讓人人都關注綠色節能建筑,讓綠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在全社會廣泛的推廣應用當人們的生活中。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現在是一個經濟快速發展中的國家,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大量的能源消耗和資源的消耗在建筑業,必須迅速高效的發展我國的綠色建筑,改變我國當前的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的建筑模式,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路線,從實際的民生角度出發,堅持走綠色環保節能的路線,建設綠色健康節能環保的人居環境,與自然和諧共存,迅速發展綠色建筑是我國的必要之路。

參考文獻:

[1]曉雪《積極推進中國綠色建筑事業》,中國建設報,2011年4月12日

篇(7)

關鍵詞:建筑設計;綠色環保;住宅設計

ABSTRACT:The end of 2009 on the World Climate Conference in Copenhag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committed to achiev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 uni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by 2020 compared to 2005 decreased by 40%.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 for about 46% of China's total carbon emissions, residential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a low-carbon industrial system characteriz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inued through the enactment of appropriate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standards and building green residential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vide the appropriate basis for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real estate gree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by reducing residential carbon emission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green residential.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residential monome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rmal design technology perspective, explore the green residential design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I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of residential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identi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0 引言

最近十多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國內房地產行業發展如火如荼,在新建的建筑中,住宅占到了絕大多數,住宅建筑越來越受到建筑界的關注。綠色建筑在中國的發展與設計,現在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少數大城市有較理想的節能建筑,目前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3%,與發達國家相比,落后很多。我國430多億平方米的建筑中,99%都屬于高能耗建筑,即使是新建筑,也有95%以上仍是高能耗的。近年來,住宅建設逐漸進入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的開發建設階段,2013年3月伴隨著新國五條中關于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應政策的頒布;住宅建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高峰。與此同時,國家對綠色住宅的評價標準也在不斷的提高,新的節能標準也陸續頒布和執行。根據國家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定義的歸納,可總結出綠色住宅即是在住宅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住宅。設計院的建筑師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應準確理解綠色住宅的定義,深入領悟綠色住宅的內涵。綠色住宅在設計和工程實施運行階段所涉及的藝術體系和工程技術體系是非常龐大和復雜的。它包括當代建筑美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等及其它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也包括能源系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及風環境系統等。不同專業的設計人員,應從自身的專業角度出發,將各種學科知識及技術綜合運用到住宅項目的開發中去。作為一名建筑設計人員,筆者結合參與的一個工程實例——長沙梅溪清秀一期住宅小區。將從小區規劃設計,住宅單體設計及建筑熱工設計的角度,談談在設計中如何體現綠色住宅的理念及在工作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和心得。

1 項目介紹及設計前期

項目基地位于長沙市岳麓區,地塊形狀為矩形依南北向展開。小區規劃要求符合岳麓區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綜合考慮長沙市的城市性質、氣候、傳統風貌等地方特點,建設適于現代生活的,又具有鮮明個性的生態型人居環境。小區住宅開發定位為長沙市中高檔住宅社區。容積率要求高達4.2。

2 住宅區規劃設計

住宅建設在設計階段首先從小區規劃開始。當建筑師們在對建筑住宅區進行規劃時,如果建筑整體布局不合理,則有可能導致居住區局部氣候惡化,特別是在高層、高密度住宅小區的規劃中,其密集建筑群之間的氣流流動情況對人的影響。事實上,良好的室外風環境,不僅意味著在冬季風速太大時不會在住區內出現人們舉步維艱的情況,還應該在炎熱夏季有利于室內自然通風。從這一點上來說,在規劃設計中僅僅考慮對盛行風簡單設置屏障的做法顯然是不夠的。長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冬季分別盛行東南風、西北風,形成夏天悶熱,冬季濕冷的氣候特點。該地區的建筑節能相對于北方起步較晚,夏季主要是采用自然通風作為降溫的主要手段,冬季沒有集中采暖,冬夏的建筑小氣候主要靠家用獨立空調來調節。因此,在小區規劃上,該項目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結合設計要求,最終采用板樓和塔樓結合的布局方式進行住宅總體規劃。總體規劃及建筑布局方面強調構架的清晰及完整性,布局方式充分考慮其城市性特點,自然生長并形成小區內部的相對獨立組團空間。布局利用地形由南向北高差達將近6米的優勢,建筑布局板塔結合,對季風進行有效引導,避免小區內部形成加壓風及渦旋風,充分滿足住宅建筑在日照、通風及視線均好性的要求。夏季東南風沿低地勢吹向高地勢,增強住宅室內通風效果;冬季北邊高地勢住宅對西北風起到一定阻隔及削弱作用,緩解小區內出現急風的情況。(見圖1)

圖1總平面規劃圖

3 住宅單體設計

住宅設計受很多因素所限制,其中住宅平面使用功能設計最為主要。而對于炎熱地區住宅來說,根據國家針對夏熱冬冷地區節能設計的標準,該地區戶型節能設計應該解決夏季隔熱、通風,兼顧冬季保溫;因此,如何解決住宅夏季室內過熱環境乃是該項目住宅設計關鍵之一。在南方炎熱地區住宅平面類型很多,設計戶型從利于自然通風、降溫這一角度考慮,經過分析和歸納,大致可以分為梯間式、外廊式和天井式三種平面形式。

自然通風是當今節能建筑所普遍采用的一項比較成熟而廉價的技術措施。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傳統空調制冷系統。這有兩方面至關重要的意義:一是實現有效被動式制冷,可以在不消耗能源的情況下降低室內溫度;二是可以提

圖2單體戶型圖

供新鮮、清潔的自然空氣(新風),帶走潮濕氣體,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經過各種戶型比較及綜合考慮,結合該項目的具體特點及情況,在住宅戶型設計上采用兩梯四戶的開敞天井式的平面布局。(見圖2)

開敞天井式平面是借助設內天井解決部分房間的直接采光通風問題的一種住宅平面形式。該項目將開敞式天井設于建筑北向,因長沙地處北回歸線以北,即使到夏至日,由于太陽高度角所限,天井內部白天受陽光照射時間短,輻射熱較少,天井內的空氣溫度較室外要低,在無風或風壓甚小的情況下,通過天井與室內熱壓差,天井中冷空氣向室內流動,有利于改善室內微小氣候;而當室外風壓較大時,天井因處于負壓區,又可作為出風口抽風,起水平與垂直通風作用。而天井或住宅內天井井壁實際上是內向外墻,增加了房屋內部臨空面,有利于采光通風。同時在戶型功能布置上將廚房、衛生間或次臥室內遷,靠天井采光通風,加大進深,減少面寬,這樣在滿足甲方高容積率要求的同時,大量節約該規劃用地,盡可能多的為小區景觀綠化預留出更多用地。同時開敞天井式平面布局使南向戶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南北通透,更有效的解決了純南向戶型的通風問題;也相應減少了天井內音響、視線、煙氣干擾大,天井底層不易保持清潔的問題。小區內部不臨街的住宅,采用首層架空的處理方式,有效解決了南方夏季潮濕氣候給住宅首層帶來的不利情況,同時也豐富了小區內部景觀綠化的層次,為小區提供更多的休閑活動空間。(見圖3)

圖3首層架空處理

4 建筑熱工設計

國家在建筑熱工設計上最早的標準是1986年頒布的《北方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直到2005年和2006年又相繼頒布施行了《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建筑熱工節能設計在建筑節能設計中是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夏季隔熱,冬季保溫以及過渡季節的除濕和自然通風等因素。就長沙地區的熱工性能現狀,節能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達到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設計時應區別于寒冷地區和濕熱地區,例如對于寒冷地區考慮保溫和圍護結構內部結露,一般墻體的保溫形式采用外保溫,但對于長沙地區用內保溫則比外保溫更經濟合理,因為該地區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和室內外溫差都比寒冷地區低,熱橋作用和水蒸汽凝結的可能性不大,冬夏季主要是空調調節室內溫度,而空調耗熱量相當大,如何節約這部分能耗是當前建筑節能的重要內容。空調使用一般是有人時開,無人時關,屬于間歇使用,若采用外保溫方法,冬(夏)季空調打開后圍護結構都要吸收大量的熱(冷)才能使室溫達到需要的溫度,為取得空調的效果就要提前開機。若采用蓄熱系數小的輕質保溫材料放在圍護結構內側,即可節約圍護結構吸收的能耗,且調溫快捷方便,既有利于調節室內的濕度,又可避免硬質地面或墻面常出現凝結水。

建筑體型系數,在《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95)中已有明確的定義,即“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的比值”。它反映了一棟建筑體形的復雜程度和圍護結構散熱面積的多少,體型系數越大,則體形越復雜,其圍護結構散熱面積就越大,建筑物圍護結構傳熱耗熱量就越大。在國家現行的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體形系數是居住建筑節能設計的一個重要指標。

該項目住宅戶型設計所選擇的平面方式,導致樓棟體形系數偏大。由于國家近期執行了更為嚴格的新住宅建筑節能標準,使得該項目在建筑熱工設計上要達到國家相關標準所需要的護結構構造更為復雜。在住宅建筑護結構設計中,主要是考慮外墻和外窗等圍護結構的合理布置,但是筆者覺得體型系數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護結構對建筑物熱環境的復雜影響。實際上,對于不同朝向角和傾角的外墻和外窗,由于長沙當地的具體氣候特點和夏季主導風向的不同而造成滲透情況的不同,外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陽輻射隨著時間變化而千差萬別,夜間背景輻射狀況也不相同。因此,針對中國地域寬廣、氣候復雜,在綠色建筑(住宅)設計上應該遵循一個基本點——因地制宜;因為每個國家或地區,在氣候、環境、資源、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之處,結合這些因素,才能做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住宅)。

5 結語

1993年6月國際建協在芝加哥會議上通過的《芝加哥宣言》,對可持續的建筑設計(綠色建筑)提出了六方面的觀點:即節約能源、設計結合氣候、材料與能源的循環利用、尊重用戶、尊重基地環境和整體的設計觀,并沒有提出某項確切的技術支撐。其實這也正反映出綠色建筑設計技術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凡是以綠色建筑體系為設計目標的技術手法都應包括在其內。同時綠色住宅是多種技術集成的結果,它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更不能離開在政府相關政策法規的鼓勵和正確引導。只有在設計過程中各專業人員的相互合作與共同努力,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建筑技術科學、生態學及其它科學技術的成果,從技術、經濟、環境、能源及社會等角度出發系統地評價與設計住區的室內外環境,才會有更多更好的綠色住宅出現。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越來越多的綠色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龍毅湘.綠色住宅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戴天興.城市環境生態學,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

[3]張俊娜,趙月賀.建筑保溫設計及節能的技術措施[J].河南科技,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一本之道一区中文字幕| 永久免费的av在线电影网无码 | 桃花影院理论片在线| 成全高清在线播放电视剧|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sv|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爱啪啪av导航|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草蜢影院电影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黑人上司好猛我好爽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私人影院|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文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av色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熟妇人妻系列av无码一区二区| 黄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xxx波多野结衣苍井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 人禽交 欧美 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av| 欧洲美女黑人粗性暴交视频|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10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 |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