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06:41: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農業新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現代農業園區的合理建設與理性發展已經成為實現新階段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加速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農業整體效益、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簡要介紹農業園區的概念和種類,探討農業園區項目規劃的內容與要求,并提出建議。
目前,在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世界各國都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快速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精心組織,統籌規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設高水平的園區,以此來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在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是近10年來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是實現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的重要措施,是推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我國農業新突破的重要途徑。通過園區的建設,應用現代科技設施裝備傳統農業,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采用先進技術成果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實現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化經營[1]。所謂現代農業園區,就是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展示現代農業科技為主要目標,在農業科技力量較雄厚、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城郊和農村劃出一定區域,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對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集中開發,形成集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工程等高新技術設施、國內外優良品種和高新技術于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基地、中試基地和生產基地。
一、農業園區的種類
農業科技園區:也稱為示范農場(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為主體的試驗示范基地。這種形式其主要特點是:政府或企業對一定面積的農業用地進行全面規劃,通過高科技的投入,對有限上地進行綜合開發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開發、生產、加工、營銷、示范、推廣等功能為一體的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運行機制創新的農業種植區或養殖區。
觀光農業園:經營者開放自身的農園、農場或牧場,以滿足市民觀賞農村景致、體驗農業生產過程、采摘或購買農副產品的愿望。
二、園區規劃的定位
園區作為新興生產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輻射功能都有一定區域性,為區域經濟服務是其主要宗旨[2]。現代農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創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學、規劃合理,要明確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園區,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現可看不可學、高檔次低效益的現象。因此,在園區的規劃和選項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狀況、農業生產特點和社會經濟水平,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園區規劃的基礎,園區建設的一切準則都要以功能定位為起點。園區的主要功能應包括:
展示示范:通過項目建設,把國內外先進適用的生物工程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集約化種養技術、農畜產品精加工技術以及信息管理技術等引進園區進行展示示范,以帶動區域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龍頭帶動功能:一是園區引進的國內外優良品種進行工廠化種苗的快速繁育,帶動周邊和輻射區名特優品種的普及與推廣;二是通過園區在產后加工、銷售方面的獨特作用,以經濟為紐帶把周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種植和養殖業的生產,逐步形成以科技園區為龍頭的產業化生產流通體系,促進和帶動區域農村經濟向前發展。
教育培訓功能:科技園區要把農業高新技術培訓作為園區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設有一定規模的技術培訓中心,用于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和對青少年的教育等。休閑觀光功能:園區在規劃過程中,除保持農業的自然屬性外,還可利用新型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展示的現代氣息,加上園林化的整體設計和常年進行的名特優瓜果、蔬菜、花卉、特種珍禽、水生植物和現賞動物養殖的生產與示范,形成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現代化農業休閑觀光景點。
(二)產業定位
農業科技園區一般總是與當地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連,產業定位應根據區域性主導產業特點和自身的優勢來進行定位,突出一業,兼顧其它,形成特色。為了解決園區產品結構雷同、區域產業帶動能力差等問題,可以運用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理論,以區域資源察賦為基礎,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原則,分層次對園區功能定位、分區域和時序對產業發展定位進行研究。
三、園區規劃的重點
在規劃思想上,要明確農業園區規劃不是對農業生產做出具體的指令性計劃安排,而是通過規劃形成一種市場導向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載體,這一組織載體承擔著兩方面的重要職責,其一是向農民傳達政府信息,其二是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在向農民傳達政府信息方面,農業園區要體現政府的有關決策,將政府決策具體化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生產經營活動,對農民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如政府決定推廣某種新作物(產業結構調整)、新技術新工具(科技推廣)、新的產品標準(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將這些新項目按照符合市場規則的方式集中展示在農業園區中,供農民學習模仿。在向農民傳達市場信息方面,農業園區由于其規模效應,擁有比分散經營的農民豐富的市場信息。農業園區作為農產品市場信息中心,需要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農業生產的信息化程度和組織化程度,參與市場競爭。而具體生產什么產品,這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料到農產品明年的市場需求會怎樣變化,這個問題應該在農業園區的運行過程中遵循市場安排。因此,農業園區規劃的關鍵內容在于尋求一種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載體和運作機制,將高新技術和產品寓于園區中,組織農民參與市場競爭。
農業園區總體規劃的主要思路應該是:凸出功能定位準確、優勢產業突出、空間結構清晰、區域城鄉聯動的發展理念,重點構筑產業、技術和服務三大平臺,吸引技術、人才、資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業、科教機構、村集體、農戶等多元化的建設主體,聚集區內外各種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區域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
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重要載體,是逐步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推廣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模式、發展成果的良好平臺,也是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重大舉措。
1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比較
1.1現代農業的基本認識
1.1.1農業是指人類利用植物和動物的生活機能,轉換貯存能量,并通過人工培育、耕作或飼養從而獲得其產品的生產事業和部門。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在這指種植業,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機能,通過人工培育為人類提供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生產部門。
1.1.2現代農業,是指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的,現代工業力量裝備的和現代方法經營和管理理論,生產的效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結合中國實際從核心內涵來講,是運用現代工業裝備、管理方法、經營理念、科學技術,提高農業資源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形成一個產業體系,即貿工農相結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體系。與我們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依托高科技投入,依靠的是市場導向,由單純依靠資源轉變變成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增長方式,同時依靠市場導向,轉變農業發展方向,重點突出“一體化”,將“一體化”貫穿于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領域。
1.2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要求
1.2.1從國際上看,歐美等發達國家,已于上世紀中葉先后步入現代化階段,澳大利亞著重發展生態農業,農地已占到全世界總生態農地的50%;法國等歐洲國家注重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同步提高;美國則借助發達的現代工業裝備農業,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
1.2.2從國內來看,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具備了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條件和能力,中央提出把“推進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著力加快現代農業,是從根本上補齊農業短板,實現“三化”同步推進的重要舉措;農業生產現狀也要求發展現代農業,破解農業生產難題。
1.2.3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已逐步進入農民老齡化、土地流轉加速、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業生產成本攀高、生態環境破壞加劇,農民缺乏市場主動性、話語權,傳統農業已無法滿足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重任,急需發展現代農業來支撐。
2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產生與發展的必然性
2.1現代農業的模式
現代農業的模式大體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合作社模式。農業合作社,就是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成立的農民集體生產組織。第二種是公司加農戶農業開發模式。就是由龍頭企業、公司作為開經營主體,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向農民租賃土地使用權。第三種是農業科技園區模式。由政府、民營企業、農戶等投資興建,以企業化的方式進行運作,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和資金、各種設施,集成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對現代農業技術、新品種、新設施進行試驗和示范,形成高效農業示范園區。據初步統計,2011年首批52個國家現代示范區糧食總產量達到7600萬噸,以占全國6%的耕地生產了13%的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標準農田比重達到9900元,均大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2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與科技應用創新密不可分
2.2.1根據抽樣調查表明,糧食產量保持在90萬噸左右,糧、油、肉基本實現自給,但農業總體上仍是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方式,農田作業機械動力104.9萬千瓦,農機化作業率為36.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10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勞動和從事工業人數、外出就業人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牧民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傳統農牧業。這就需要一種農業科研基地,把科研成果放大,并向周邊地區示范傳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就是通過其所有的試驗、示范、推廣的功能將科技新成果轉化成農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學得起、用得上”的實用技術,從而實現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
2.2.2土地資源豐富,戶均耕地面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3%,還有大量的開墾荒地,草場承包主要到村、組,有利于開展規?;洜I,但農民組織程度低,農作物種植良種覆蓋率和良種統供率水平仍然較低。在創建科技示范園區,合理的引導促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形成適宜地區實際和產業特點的示范區建設模式、管理模式和產業化發展模式,圍繞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地,發展立體種養業,改善環境,關鍵是讓農民接受并運用新技術、新成果,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其示范作用,讓廣大農牧民親眼看到新技術成果的巨大經濟效益,從而自覺地接受新技術成果。
2.2.3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基本功能:一是試驗功能。通過在園區對農業新技術、農作物新品種進行試驗和示范,摸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運行模式,從而總結出適合當地特點的行之有效的技術轉化的運行機制。二是示范推廣功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新技術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場上獲得成功,農牧民親眼看到好效益,就會競相采用,從而起到了農業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廣作用。比如,拉薩市凈土健康產業,就是以農牧業為基礎,聯動二、三產業,發展凈土健康產業利用農牧業龍頭企業和扶持和壯大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牧區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三是增收增效功能。科技示范園區最終目標是促進農業發展,幫助農民致富,真正給廣大農民帶來看得見的實惠。曲水縣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促進農牧業集約化生產,專門成立了土地交易所,農牧民可將自有土地流轉出租,收取租金,同時也可到種植基地打工。2013年農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城關區白定村共有2132人,其中外來流動人口1150人,所有凈土健康項目投產后,計劃轉移勞動力972人,約占本地人口的99%;預計年人均收入將達到9394元,為傳統農耕方式年人均收入的近兩倍。
3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存在的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起步晚、技術落后和信息不暢。
3.1由于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起步較晚
作為一種創新形式,農牧民文化和科技水平還不高,對農業產業化缺乏產業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
3.2缺少相應的技術和管理人員
地處雪域高原,生態環境本身較為脆弱,動植物生長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較為苛刻,目前專業技術人員主要是針對青稞、油菜、小麥、奶牛等常規動植物的種養,涉及現代農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緊缺。
3.3信息交流相對滯后
影響示范園區新技術示范、推廣及園區生產的產品缺乏應有的活力。
4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議
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拓寬思路、引進人才、優化配置這三個方面必不可少。
4.1利用示范園區拓展農牧民思路
通過加大對示范園區的宣傳力度或組織農牧民群眾到內地參觀學習,了解農業新技術、農作物新品種、農業科技新成果,把示范園區打造成實訓基地,讓農牧民群眾在示范區里學理論、學技術、學經營。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提高農牧民的文化素質、科技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促使其轉變觀念,消除農牧民對示范園區的疑慮,積極主動服務于示范園區,積極引導農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參與示范園區建設,爭做示范園區的主人,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
4.2做好人才引進、技術引進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應根據自身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生態類型,積極引進現代農業技術人才,大力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引進市場開發潛力大、增收效果明顯的農產品是增強園區輻射帶動能力的關鍵,也是實現農業與國內外大市場接軌的關鍵。只要有可靠的技術依托、人才隊伍,就能為示范園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保證。
4.3優化配置區內運輸網絡資源,做好園區品牌的營銷
堅持政府支持引導和市場化經營有機結合,加大對鐵路、公路、民航三大運輸網絡資源的整合力度,創新和發揮信息化平臺作用,將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辦成“內聯農戶、外聯市場”的龍頭產業。在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同時,積極與國內、國際生產加工企業建立聯系,大力開拓銷售市場,為農業、農民提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推動當地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經營。
參考文獻
〔1〕蔣和平.中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特征與模式.中國發展觀察.2007,2.
【論文關鍵詞】川中丘區;現代農業示范園;戰略構想
1.園區簡介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是省級農業科技園,位于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距內江城區12公里,規劃面積1萬畝,總投資1.74億元,將通過3年建成年產值達3億元以上。該園以新聞巨子范長江故居所在的趙家壩為核心,總體設計分為:“一館一廊、兩街一市、板塊(一館:范長江紀念館;一廊:長江文化長廊;兩街:長江街和商貿街;一市:農產品集散市場;板塊:特種水產、設施蔬菜、彩色農業、林果示范、花卉苗木、濕地農業、觀光旅游、加工與居民集居)”。園區是集旅游、觀光、休閑、農商貿、產業發展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園。
2.園區規劃背景條件
2.1 政策指導、實地謀劃
按照2009年省委、省政府21號文件精神,為進一步帶動全區農民工創業園區建設,由我區農勞辦考核和申報,經內江市勞務開發暨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并于2010年7月8日認定(即內農勞領發[2010]06號文件),命名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為“內江市農民工創業園”稱號。園區是我區積極貫徹上級文件精神,實施失業返鄉農民工創業扶持政策的一次成功嘗試。
園區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根據川中優勢來謀劃產業,將名人故居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打造一個“既有紀念性、又有地標性和科技示范性”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觀光園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2 農業示范園建設與紅色旅游的互動整合
田家鎮是以農業經濟發展的中等鎮,還是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故居,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意義。面對成渝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建設這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內江改變傳統觀念和創新機制,將名人效應、紅色旅游與生態觀光農業相結合進行開發,既能避免單純開發名人故居和單純建設農業園區存在的內容單一、形式不新的弊端,又能通過擴大載體。獨辟蹊徑實行“文農聯姻”,大打“長江牌”,以此擴大東興區的對外影響力和促進東興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2.3 規劃起點高、規模大
園區的總體設計分為“一館一廊、兩街一市、板塊”,把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打造成具有丘陵地區特點的現代特色農業的亮點、增長點。園區以田家鎮8個村、5個壩為中心;以無公害大棚蔬菜規模種植、苗木繁殖和名特優水產養殖及種苗生產為主導產業;以范長江故居為載體的文化資源作為紅色觀光旅游的主要內容。項目基礎設施規范化,田網、路網、水網、電網“四網”配套;生產過程標準化,通過專合組織、合作社等組織連農戶建基地,實現規?;a和農產品銷售現代化。
2.4 完善的鎮政府信息公開網
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政府信息網開設了“單位簡介、政務公開、政策法規、領導分工、信息動態、辦事指南、圖片新聞、便民服務”八個板塊,涉及農村黨的建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社會穩定、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教育等諸多方面,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有利于建立一條多途徑、廣覆蓋、全方位送科技信息下鄉、進村、入戶的新途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有利于滿足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對科技信息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提高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5 尋求科研合作,修復范長江故居
園區與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建立技術合作關系,依托專家教授、區鄉農業科技專家和技術人員,推廣種養殖優良品種,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園區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展示現代農業的新技術、新品種,避免低水平運行,真正將示范區建成輻射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和農民增收的示范窗口。
范長江故居修復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故居保持了舊有風貌,并對周邊環境進行了設計。故居修復和周邊環境打造按照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建設規劃,做到規劃新、環境美,將之建設成為集旅游、紀念、參觀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有新聞理想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朝圣”的地方。
3.園區建設成效
3.1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成績
建成三元村、正子村生產便道10千米、機耕道2千米;新建港灣式停車站1個;獅子村通村公路資金全部到位,目前正在建設中。全年新建山坪塘139口、河堰1處、郭家壩二級堤灌站80千瓦,整治垮塌渠溝260米,渠道掏瘀10000米,建成田間自流管網4千米,改善了全鎮農業用水條件,成功實施了羊寺溝病危水庫泄洪渡汛。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255口,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增強了經濟發展后勁。
3.2 城鄉統籌效果明顯
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田家鎮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差距較大。近年來,經濟和社會事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在城鎮開發、重點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大力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先后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廣播,村村通有線電視及農村遠程教育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社會保障方面,我鎮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合作醫療、農村規范化衛生室、優化教育資源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統籌城鄉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轉貼于
3.3 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鎮政府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將正子村趙家壩作為農業示范園區的核心區。該區域目前已入住農業示范園、范長江故居修繕和新農村建設三大項目。園區內已有蔬菜種植大戶(10畝以上)59戶,種植面積1458畝,水產養殖290畝;園區內范長江故居修繕工程現已完成房屋賠償、道路建設等各項前期工作,房屋修繕工程已接近尾聲;新村五改建設已完成92戶,已規劃建設新農村風貌改造工程18戶,村辦工程已相繼完工。
3.4 對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支撐作用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建設整合了資源,把很多分散、零星的項目資金進行了重新配置,集中力量辦大事,建一塊成一塊,建一片成一片,拉動了一方農民增收致富;實現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材料、新農機在園區的充分應用,充分體現了現代元素,為東興區的新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實現了規?;a,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帶動標準化生產,進而實現品牌化;創新了經營機制,通過大流轉、小業主等模式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4.園區發展戰略構想
4.1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
園區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必須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一是堅持九年義務教育,依法保障農民受教育的權利,防止中小學生輟學,成為新的文盲;二是努力辦好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推廣先進技術,特別是把園區科技示范戶、專業大戶作為農業技術培訓的重點,把農民技術教育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職責來抓;三是區內廣播、電視等輿論宣傳部門要面向農民和經營戶,多宣傳科學文化、科學致富的新知識、新經驗;四是加快園區社會保障改革的步伐,發展衛生事業,改善醫療條件,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
4.2 做好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產品研發工作
通過技術創新來達到農產品創新以占領擴大市場份額并最終滿足園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據統計,國內農產品創新成功率僅在10%以下,其中技術因素是影響產品創新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技術創新是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產品創新與研發前提和關鍵,做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產品研發工作三位一體,從而在發展農業產業和觀光旅游業的基礎上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
4.3 協調人口與資源的關系,優化人力資源與土地的組合
園區要充分開發豐富的人力資源,還要合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從而協調兩者的矛盾。將勞動力從耕地領域轉向非耕地領域,一部分在園區就地轉化,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從事農業產前和產后服務,以及進一步投放到改土、造林、筑路等農業基本建設項目上去;另一部分引導轉向第二、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園區土地資源的利用,要通過深度開發和廣度開發,挖掘其生產潛力,并且應注意合理保護,建立資源節約型生產體系,著眼于可持續發展。
4.4 發展現代農業,建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類型的集約化產區,做到有一定規模、優勢的農產品商品基地。建立農產品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在商品集散點建立農副產品批零兼營的初級市場,實行產銷直接掛鉤,集中訂貨,以流通為重點,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機制。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和加工,形成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緊密相連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園區資源優勢和促進地區間優勢互補,力求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論文關鍵詞:農業推廣專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自1999年開辦以來,為社會培養了一批高層次、應用性的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經營管理類人才,對我國的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作為一門開設僅十余年的年輕學科,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如培養目標不夠精確、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培養質量不夠理想、工學矛盾較為突出等問題?!八街梢怨ビ瘛?,本文擬以農業推廣教育專業為中心,比較中外農科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模式,以加深對我國農科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認識。
一、我國農科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背景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與農科相關的領域有農業推廣(暫用名)碩士,獸醫碩士和林業碩士。從以上三個農科專業學位領域的培養目標中看,農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農業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農科綜合素養和應用能力的提高為核心進行人才的培養,是為培養具有良好創新實踐能力的農科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重大戰略性舉措。新農村建設關鍵是引導當前的生產要素特別是人才流向農業和農村,但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8%,肥料、水、農藥利用率只有30%~35%,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滯后。為了提高農業科研究成果轉化,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推廣,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國外農科專業學位教育的經驗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法國專業學位教育的重要的特點是擁有本科層次的專業學位教育——職業學士教育。日本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最明顯的特點在于將專業學位(“專門職學位”)看作與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并列的研究生教育的第三種學位。美國是世界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直接借鑒美國,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因此,本部分將有針對性地選擇幾個國家的高等農業教育情況進行橫向比較。以職業為方向的分層發展路徑,國外學位制度中,職業學位歸屬的學位體系不一,有的是歸屬于研究生教育層面,有的是碩士學位層次雖然沒有專門劃出職業性學位,但有科學碩士與帶專業名稱的碩士學位之分,可以把后者視為職業性工作服務的學位。
三、對我國農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思考
1.從政策上,科學定位分類發展,準確定向職業類型。從以上幾個國家高等農業教育以及人才培養的發展模式來看,各國都是通過對大學的分層指導發展,明確各層各類大學的培養目標,實現培養模式從“單一”向“多樣”的轉變。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是“培養高等學校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則是由研究型大學首創的,然后再推廣到具備條件的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的辦學定位錯綜復雜,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同質化發展的現象。我國農科類院校理應是培養農科類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主力,但普遍都是以發展學術型研究生為主,師資力量、學科建設、課程體系還未能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靠攏。盡管一些高校在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案中都有關于培養目標的規定,但因缺乏分類指導發展思想的引導,更多地只是停留于文字表述,在培養過程中難以完全得到體現。職業學位與職業資格銜接是發達國家職業學位教育與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相區別的關鍵性因素。在美國,取得法律博士學位是獲得律師資格的重要前提;日本的教育碩士學位則是專為教師設置的職業學位。美國農科設置的專業學位名稱比較細,與專業聯系緊密,如農業碩士、林業碩士、農業管理碩士等,即從名稱上即可知所涉及的行業及所從事的職業。與之相比,在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網站中關于39種碩士專業學位概覽表中,農科類的專業學位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的對應的職業類型一欄為空。我國農科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未與職業資格認證建立聯系,農科專業學位的名稱與培養內容并不完全一致,培養目標的不清晰性及職業定位的不明確性使得農科類專業學位教育難以完全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勢必影響其健康有序的發展。因此,我國應根據職業的實際需要和發展趨勢,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任職資格銜接的有效政策。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學位準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該條例中并沒有明確劃分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型學位。因此,有必要將專業學位列入國家學位條例,明確其與學術學位同為高等研究生教育,從而規范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升辦學質量及水平。國家應在宏觀層面給予分類發展的指導思想,在政策上保障各類院校有效的分層發展,制定有利于專業學位發展的政策、法規,科學定位人才培養層次,分層次、分類別建設,分層次、分類別的投入,明確培養目標。各地方院校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學科,并結合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展原則,培養更多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審美不是人類天生的稟賦,也不是人類在進入藝術領域后才增長的才干。審美作為人類特有的有意識活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產生而產生的。美產生于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于對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線條、形體),在這些感性形式中凝結著人們的勞動和創造。這些形式成為人的智慧、靈魂和力量的標志,能喚起人們的愉悅而成為美的事物。因此,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發展。我們用上述觀點來觀照古今農業科技就能發現,農業科技景觀旅游的美學因子實則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農業美學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二是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及勞動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術美。三是農業美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美、時代美。人們在農業科技旅游中,能夠深切體悟、領會農業美
學本身無窮的迷人魅力,同時,通過對農業科技的了解,認識勞動者的精神世界,從而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再次,認識農業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美學的發展,把握社會、科學、美學發展的規律,以利于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因此,農業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對農業科技的認識,更好地發揚農業科學精神,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意識的覺醒和提高。這種農業科技活動,是人的社會實踐的擴大,同時也是人們審美范圍的擴大,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的互動,自然而然提高了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在審美的同時,又受到思想的洗禮,知識的豐富,這就是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有異于它種旅游形式,是滿足現代人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谝陨戏治隹梢哉J為,農業科技景觀旅游必然地會成為當前一個時期內我國旅游的又一個熱點,且會越來越熱。
二、農業科技景觀的審美內容
農業科技景觀是地球上的一種景觀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觀所具有的客觀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會的一種空間,是人類生活的棲息地、生產勞動的場所,因之,它也就具備了視覺審美的內容。農業科技景觀內容,從宏觀上,所有與農業科技有關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內,從微觀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視覺所觀察到的具體的農業科技景觀,有水利、梯田、農具,技術及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及其設施等,這些景觀各自有不同的審美內容。(一)水利設施的社會美、動態美我國從古到今,有關水利建設的成果不可勝數,工程景觀多有遺存。從遠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導洪,古今之龍門,傳為禹所開鑿,今人睹之,亦稱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運河,陜西關中農田水利,新疆坎兒井等均為天下名勝,近現代以來的長江三峽工程等大型水庫,均為世上奇觀。在技術上,過去自然條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節水灌溉,材料、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水利設施景觀旅游,人們首先受到震懾的是它的社會美。當人們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兩半,或滔滔大江被攔腰鎖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歡騰,或“玉龍”隨著人意而暢流不息,自會感嘆人類的力量是偉大的,是無堅不摧的。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正是這種強大的力量,才創造了我們今天的繁榮與進步。筆者曾于2003年參觀了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對這一點感受頗為深切,曾作詩一首對其贊頌。詩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飲水舉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潤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餳飴。我披驕陽飲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边@恰是這次旅游產生的效果。同時,通過水利景觀的旅游,可以加深人們對水的認識。人們對水的傳統的認識是人與水的對立,水只是一種物,隨人處置,故或視其為洪水猛獸,排之去之,或視水為索取無厭的物,灌溉、發電、不加節制地利用之,浪費之,污染之。要說審美,水之美也僅僅成為哲學家思想家借水論人,詩人、作家借物抒情,畫家、音樂家發泄牢騷的寄托物罷了?,F在,環境的惡化使人們對水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親水意識增強了,愛水護水,人與水和諧相處,通過水利科技景觀,特別是節水灌溉技術、設施的參觀,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擇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環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規律美,人水共處、相得益彰的和諧美。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術美亦令人叫絕。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歷史。它以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頂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臨下,分為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魚嘴分水,飛沙堰瀉洪排沙,寶瓶口進水,三者珠聯璧和,協調運行,互相制約,飲水入田,分洪減災。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術難題。由此可見,古代水利工程確實具備了科學美。(二)梯田景觀蘊含的韻律美、智慧美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線修筑的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農田”。[2]一般說來,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嶺上修建的梯田,將巍巍山嶺依起伏之勢,劈山積土,累石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盤,層層映綠。[3]是體現農業進步的一種科技景觀資源。梯田景觀在世界各地均比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賓伊富山上,2000多年來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譽為“當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梯。”世界文化委員會已將巴納韋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我國從古至今,華夏兒女生生不息,辛勤勞作,開山劈石,壘土造田,在荒山禿嶺上開掘出了梯田。創造了舉世震驚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開發歷史,并至今持續使用和發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構人類生產生活空間的傳統人居環境和農耕文明的典范,上百萬畝農業生態奇觀,既是人文景觀,也是自然景觀,更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動的結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態的巧妙結合的典范。當我們欣賞哈尼梯田時,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縱橫交錯,氣勢磅礴,讓人驚艷,30多公頃的梯田世界是中國大陸的最神奇的景觀之一。20世紀的最后一年,哈尼人為其千百年來創造的梯田奇觀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在我國各地,在中國各個歷史階段,都遺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觀。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陽縣大寨村的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幾輩人數十年的艱苦勞作,改變了原來本
的生產條件,人力造出的梯田首尾相連,層層依偎,高低錯落,綿延不絕。當我們欣賞這些高低錯落、蜿蜒在等高線上的田塊時:觀賞水田,則田如層境,波光粼粼,細瀑清泉,飛花濺玉,水車飛鳥,別有天地;觀賞旱地,則綠波涌濤,千迭起伏,山隨田動,田隨山高,一派生機,盡奔眼底。此時,梯田形成的“蛇形線”沿山轉,寬適當,長不限,繪的是“靈動”的感覺,這就是梯田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的韻律美。當然,我們觀賞梯田,往往被勞動人民的力量所折服,被勞動人民的精神所震懾,越是條件艱巨的地方,勞動人民越能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奇跡,創造出新的生態環境,這就是梯田所帶給我們的社會性的人工美。(三)技術景觀蘊含的技術美、功能美在我國漫長的農耕文明發展史上,技術的發展往往成為農業科技發展的標志,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人的本質力量———自由自覺的創造和才能、智慧、意志、情感等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現出來,推動農業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推動了我國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以至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證明了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越來越高,例如,精細農作技術的形成多熟制的應用,水利設施的多樣等,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和效率,也提升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知識層次。在這里,重點例說的是我國的天文歷法知識。這種知識,在我國遠古時代就非常普及?!渡袝?#8226;堯典》有:帝“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故“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窃趹簟?婦人之語也?!码x于畢’,戍卒之作也?!埼卜健?兒童之謠也。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4]《尚書堯典》有:帝“乃命羲和,欽差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遠古時代,是民由漁獵而進入耕稼,因而仰視天文以測寒暑季節,以備衣食住行之需,農耕稼穡,皆侍觀察昏旦中星。所以我國極其豐富的天文歷史知識,為我國傳統農業科技的發展奠定了物候學基礎。現在保存下來的北京古觀象臺,模仿元代儀器,制成筒儀、渾儀、渾象、圭表等,還有紫薇閣、漏壺房、晷影堂等建筑。清康熙年間耶穌會士監制西式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象限儀、紀限儀、天體儀等。清乾隆初年戴進賢制作璣衡撫辰儀,這里有世界現存古觀象臺中保存最舊的連續觀察記錄。倘佯在這些古代人們精心發明出來的科學觀測儀器中間,我們怎能不為其精巧絕倫而攝心動魄,感受到祖先的聰明才智,從而激發我們民族的自豪感呢?我國傳統的歷法,就是本著“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天文”條)的原則設立的,所以年分十二月,又訂立了二十四節氣,還在一年中有許多與各地農業生產活動相適應的節日,這些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容,當我們隨著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來審視這些古代歷法、節氣時,便可體悟出我國傳統農業發展到何等發達的程度。當我們欣賞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木,或歷經春種夏收秋播冬藏各種農時時,我們在這種游覽中體驗到的是一種美的律動,美的演變,自當令人陶醉,從中我們看到了農業技術發展、應用的作用和魅力。(四)農具演進中蘊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在人類歷史上,工具是生產技能的客觀化,是科學技術的物化。農業科技的發展,在農具的演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我們在農業科技旅游中,去欣賞從原始農牧業到現代農業生產工具,除深刻地了解農業發展歷史外,更能欣賞農具中蘊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我們知道,新舊時期的石器,便具備了砍砸功能,如現知最早的非洲奧杜韋文化的阿舍利手斧,一端較為圓潤,適宜手握,一端銳利,適宜砍砸。我國山西丁村尖狀器,也體現了這種雙重需要。在勞動過程中,人們又發現了對稱、圓形、椎形、方形等行制,同時又體現出光滑、比例和諧、均勻對稱等美感要求。在傳統農業活動中,我國農具豐富多彩,僅元代《王禎農書》所描述的農具就有200多種。在歷史上發生重大作用的如曲轅犁、三角耬、龍骨車(翻車)等。各地都有多種多樣的適宜當地農活的農具,無論從材料、形制、功能等方面,把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下不斷地解放出來,才會發展到今天的農業機械化農具的開發應用。我們說,人類從事生產勞動的直接動力是滿足生存的物質需要,但勞動工具的發明創造以及使用,卻體現人的本質力量,人的自由,使人從自己創造的成果———工具中看到現實對人的智慧、理想、意志和創造力的肯定,并由此產生愉悅的情感,因此,生產工具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逐漸獲得了審美價值。所以,當今天人們在一些博物館,特別是農業或農史博物館時,在農舍小院看到各種仍在使用的農具時,當我們看到現代農機具的既有科學原理,又制造精美、使用便捷省力的特點時,我們便深深地獲得了一種歷史演進的審美享受。因此,我們在農業科技景觀旅游中,對農具的形式美、藝術美的欣賞表現為:首先,審美的意義。人們制作農具,就是為了實用,而農具的外觀的美一般要服從實用,所以,農具的外觀就具有了形式美,例如整一、對稱、均衡、比例、和諧、多樣統一等,在實用的前提下,符合了普遍的形式美規律。其次,農具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設計師、能工巧匠在制作過程中,凝結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顯現了勞動人民的創造力,這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農具產品上直接體現自己的本質力量,故而美便存在于其中了。再次,農具在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有些轉化為工藝品,用于裝飾或者其他生活領域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如我國春秋時期用作身份地位區別的禮器圭、璧等,據考
學家考證,它們的前身就是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環等。而石鏟則發展為玉鏟,用于佩帶,成了一種飾物。即使在現代,我們為了美觀,給有些器物如兒童玩具手槍柄上刻上交叉斜紋等,也是這樣,早先在真正的武器手槍柄上刻交叉斜紋是為了防滑,而在兒童玩具手槍柄上只起裝飾的審美作用。所以。當我們發現農具的這種作用時,就使得其審美價值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五)現代農業科技景觀中體現的時代美、技術美隨著現代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科技日新月異,這種變化速度快,涉及面廣,與傳統農業科技形成鮮明對照。在農業科技景觀旅游中,我們能強烈而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即時代的流動性、革新性,并由此引起時代觀念和審美需求的變化,這就使農業科技具備了時代美。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引起了農業生產的根本性的變化,如設施農業(即大棚農業)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動植物克隆技術開拓了育種保種的新的領域,無土栽培技術把農業從賴以生存的土地中“解放”出來……這些無不閃爍著技術的光芒,同時也使我們從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活動中充分得到技術審美。在現代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方面,在全國范圍內,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的農業科技景觀旅游具有代表性。在楊凌示范區的眾多景點中,不同的景點分別代表了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最新水平,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設施,光、溫、濕均采用電控裝置,蔬菜花卉種植采用無土栽培,計算機自動控制滴灌技術,運用基質、水培等多種栽培方法展現了現代農業全新的發展模式。昆蟲博物館是國內展覽面積最大、展出昆蟲種類最多、展覽檔次最高、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昆蟲科普基地。中國動物克隆基地集教學、科研、參觀、游覽于一體,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山羊群體,有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以及它們的“基因”傳代。國際節水科技博覽園薈萃了國內外節水設備的精品,體現了節水技術的豐富性、綜合性、先進性。人工模擬降雨大廳是世界第二大規模的人工模擬降雨試驗設施,能夠非常逼真地模擬自然界的各種降雨情形。還有世界名優牛羊良種高科技繁育示范園擁有世界十大著名優良品種。中富綠色硅谷的克隆植物工廠化育苗、設施農業、自控溫室以及各種名優特種質資源令人嘆為觀止。這些農業高新科技已超乎人的想像,指示出人類可以一步步運用智慧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贏得更大的生命自由,并據此可以期望人類憧憬的美轉變為愜意的生活現實,對高科技的美學詮釋,就是人類本身潛能的自我審視和陶醉。同時,當下時興的“農家樂游”人們也并不是一味去尋找原始的農村風貌鄉俗,實際上也是對現代農業經營的一種觀照和認識。我國的現代農業呈二元結構表現出來。其表現一,在同一家庭小規模經營體制下,傳統的農業經驗、技術與適用的農業機械、必要的農業技術設施、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如生物工程技術等并存,依靠自然力、人力、畜力的傳統生產技術與依靠機械力、生產力及社會力的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其表現二,同一農業生產區域內,小規本論文由
模的家庭經營與較大規模的農業企業或農業園區的農業技術相結合,這種二元農業技術結構,通俗地說,就是“鐮刀+收割機”并存。故我國現代農業是一個傳統農業與高科技農業并存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地開展的“農家樂游”,可以使我們在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鮮明的對比中,更清楚地領略現代農業科技的內容,從而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性,產生審美愉悅,同時受到教育,升華認識層次,收到審美活動“凈化”心靈的作用,更深刻地認識現代農業科技的時代美、科技美。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國各地迅速的興起了農業科技游,而且我們相信,這種旅游活動也必將越來越廣泛,越深入。
參考文獻:
[1]楊陵區發展計劃局.《楊凌區觀光農業建設項目》招標書[Z].2004.
[2]賈恒義.中國梯田的探討[EB/OL].中國經濟史論壇,2003209227.
論文關鍵詞:高新,出口,競爭力,安徽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創新奮進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表現,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決定了貿易產品的結構優化,決定了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景。因此,加強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情況后,利用TCI指數、MI指數和GL指數測度了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優勢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并得出結論,最后提出了擴大高新產品出口規模和優化出口結構的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概況
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出口產品和企業集中度較高,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涌現出來,帶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一)高新產品出口跨越式發展。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995年的1.2億美元國際貿易論文,發展到2009年的15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9.7%。出口額占全省總額比重從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產品出口額的年均增幅遠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長速度,通過高新產品出口,拉動了我省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產業的發展,為省內產業升級、技術更新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產品集中度較高。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產品集中度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全鋼子午線輪胎、鍍鋅板等新材料出口4.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2.6%,生物醫藥及器械出口4.6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0.6%,電子信息產品出口2.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9%,光機電一體化1.5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0.1%。高新產品出口呈現產業集聚現象,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核心期刊目錄。高新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以上四類產品出口額占總額高達92%。
(三)出口企業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豐原集團、華文國際、華安進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業累計出口10.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0%。戶均出口規模達到5000萬美元以上,隨著出口企業發展壯大,其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也日益增強。
(四)出口主體性質多元化。全省高新產品出口中,國有、外資、集體民營企業三分天下。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36%,國有企業出口5.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35%,集體民營企業出口4.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29%。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
隨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規模的不斷提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逐步提上議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現狀,下面將從TCI、MI和GL三大指數,詳細分析近年來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分類競爭力情況,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情況,進而揚長避短,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提升出口競爭力。
(一)使用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1]。貿易競爭力指數(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斷一國或地區的某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指數。其計算公式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指數取值范圍為-1≤TCI≤1國際貿易論文,當0≤TCI≤1時,意味著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當-1≤TCI≤0,意味著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九類產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數: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電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軟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機電一體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醫療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環保與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現代農業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通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2003年至2009年間,TCI指數均大于0,處于0≤TCI≤0.4區間。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TCI指數呈現逐年走高態勢,這意味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從細分的產品類別來看,9大類產品中,有航空航天、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環保與海洋等多類產品TCI指數長期處于≤0狀態,說明這些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還相當弱,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TCI指數之所以趨于正數,表現為具有一定的出口競爭力,主要得益于新材料(歷年TCI指數平均數大于0.5)、生物醫療器械(歷年TCI指數平均數大于0.5)所表現出來的較強出口競爭力的支撐。由此可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雖然總體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但從產品大類內部來看,發展還極其不平衡,要提升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國際競爭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使用Michaely指數衡量。我們引用Michaely指數(MI指數)來衡量與測度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Michaely指數測度公式可以表示為:。其中,MIij表示j經濟體在商品i上的Michaely指數;Xij,Mij分別表示j經濟體商品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表示j經濟體m種商品的出口總額;表示j經濟體m種商品的進口總額。MI指數的變動區間為[-1,1],0≤MI≤1時,意味著產品具有比較優勢,-1≤MI≤0時,意味著產品具有比較劣勢。
表2: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M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05407
0.01775
0.0323
0.012469
0.0657
0.067
0.066099
其中:
電子信息
0.022859
0.02632
0.0175
-0.00024
0.0113
0.0093
0.019484
軟件
0.0005
0.000382
0.0003
0.0002
0.000215
航空航天
-0.009079
-0.004
-0.003
-0.01622
-0.002
-0.001
-0.00139
光機電一體化
-0.054121
-0.0589
-0.045
-0.0331
-0.028
-0.025
-0.022339
生物醫療器械
0.033839
0.03649
0.0342
0.02634
0.0322
0.0392
0.037236
新材料
0.028404
0.03327
0.0409
0.05342
0.0572
0.0459
0.042217
新能源
-0.019132
-0.0149
-0.013
-0.00677
-0.003
-0.002
-0.006506
環境保護與海洋
-0.008138
-0.0009
0.0003
-0.01144
-0.002
0.0007
-0.002767
現代農業
-0.000042
0.00039
0.0001
0.000093
0.0003
0.0005
-0.00005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從表2不難看出,2003年至2009年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MI指數一直大于0國際貿易論文,表明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較優勢核心期刊目錄。但從表2不難看出,歷年的高新產品MI指數都沒有突破0.1,這說明全省的高新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相當微弱。此外,從分商品大類來看,全省仍然有航空航天、光機電一體化、環保與海洋、新能源四大類高新產品MI指數長期處于負值,意味著這四類產品仍然處于比較劣勢。與TCI指數有相似之處,全省高新產品的MI指數推高,得益于新材料和生物醫療器械的比較優勢,而這兩類產品與前面的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相比,附加值、技術含量均低于前者,因此,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MI指數雖然為正數,但其含金量不高,要真正實現高新產品比較優勢,還必須下大力氣培育提高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的比較優勢。
(三)使用產業內貿易指數(GL指數)衡量。20世紀60年代產業內貿易研究興起以來,Verdoorn、Grubel和Lloyd(1975)[2]、Krugman(1979)[3]、Falvey等人分別對產業內貿易的成因及利益進行了理論探討,并對產業內貿易的水平進行了大量的測量和比較,進而推動了新貿易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本文運用國際上通用的評價產業內貿易的指標——1975年由格魯貝爾和勞埃德給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來衡量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具體計算公式為:GL=1-∣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4]。GL指數在0與1之間變動,0表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1表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通常以0.5為界限,GL指數大于0.5的是產業內貿易,反之為產業間貿易[5]。
從表3容易看出,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003-2009年的GL指數均大于0.5,說明高新產品出口屬于產業內貿易。但值得一提的是,從具體分類來看,生物醫療器械和新材料2003、2004年的GL指數均大于0.5,屬于產業內貿易,之后的2005至2009年的GL指數一直小于0.5,屬于產業間貿易。高新技術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只有上述兩類可以歸為產業間貿易,其余七類應該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傮w來看,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
表3: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GL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983403
0.86049
0.7611
0.843624
0.6286
0.6371
0.632064
其中:
電子信息
0.385455
0.3168
0.3831
0.889392
0.4211
0.5752
0.459202
軟件
航空航天
0.01952
0.12985
0.0372
0.029712
0.1463
0.2235
0.405757
光機電一體化
0.327773
0.41409
0.4078
0.562543
0.5943
0.6623
0.726384
生物醫療器械
0.641564
0.53672
0.442
0.487371
0.3397
0.3672
0.349209
新材料
0.667619
0.58097
0.4625
0.254209
0.2066
0.3473
0.300748
新能源
0.418554
0.54222
0.5579
0.773805
0.967
0.9617
0.886751
環境保護與海洋
0.506302
0.99276
0.8433
0.59336
0.6383
0.7393
0.77261
現代農業
0.03727
0.0896
0.263736
0.0215
0.0034
0.507937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三、幾個簡短結論
由上文的數量分析國際貿易論文,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簡短的結論:第一,從貿易競爭力指數(TCI)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具備一定競爭力,并呈現逐年走強態勢。但高新產品出口中,內部發展不均衡,光機電一體化等大類商品貿易競爭力仍然不足。第二,從Michaely指數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較優勢,亦呈現逐步走高態勢,主要體現在電子信息產品、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產品出口上。第三,從產業內貿易指數(GL)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仍然是產業內貿易為主,除了生物醫藥、新材料兩大類產品,其余七類均表現為產業內貿易。總體來說,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在不斷提升,但其內部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要真正提升其出口競爭力、出口比較優勢和改變目前的產業內貿易現狀,還有漫長而艱辛的道路要走。
四、政策建議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競爭力,特別是部分新材料、生物醫藥產品優勢明顯,但要實現高新產品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還要進一步加強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培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培育的內在因素是企業自身的研發、創新和市場開拓,與此同時,政府的積極引導也將起到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將就政府層面可以做的工作提出四點建議。
(一)用足用好政策資金。促進企業形成創新動力,增加企業科研投入,做好研發項目儲備,制定科研項目標準,發揮政策資金促進效應。對各項鼓勵政策,落實到位,跟蹤問效,確保成效核心期刊目錄。以合蕪蚌地區為重點,落實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企業開展研發項目國際貿易論文,發揮政策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
(二)加快基地集群建設。抓好國家級基地建設,增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后勁。安徽省蚌埠市國家級科技興貿精細化工出口創新基地于2006年獲批,目前發展態勢良好,2009年基地內企業的出口逆勢上揚,今后要繼續在加強組織領導、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做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中長期規劃、擴大進出口銀行優惠信貸等多方面,加強國家級出口創新基地建設。努力提高檸檬酸、對氨基苯酚、賴氨酸、L乳酸、香蘭素等一批產品出口競爭力,用好國家級出口基地的金子招牌,擴大基地內企業出口規模。
(三)搞好融資服務工作。企業融資難是制約外向型科技企業發展的難題,要繼續大力推動進出口銀行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信貸支持力度,擴大使用進出口銀行小企業統借統還優惠貸款業務,增加統借統還試點縣(市)數量。不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開創新的擔保方式,與省擔保集團加強合作交流,為科技企業出口提供資金保障。
(四)開展出口市場開拓。積極組織好企業參加知名的境外電子信息、醫藥化工展等,如德國柏林的電子消費展,阿根廷的醫藥原料展等。推動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鞏固傳統市場。帶著產品,走出國門,參與競爭。
參考文獻
[1]王分棉.北京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動態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7,(5).
[2]Grubel,H,G. and Lloyd,P.J.(1975),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acmillan,London.
[3]Krugman,P(1979),“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
關鍵詞:新型農業生產技術 新型農機具 推廣 應用
中圖分類號:S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b)-0141-01
農業是第一產業,是立國之本,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穩步發展的基礎。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即使在目前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從事農業的人口依然有43%,遠遠超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從農業生產效率來看,我國卻比較低。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個農業勞動人口僅能供養3~4個人,而在發達國家,每個農業勞動人口則可以供養百余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還需要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耕地數量逐年減少,人口壓力越來越大的前提下。做為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典型代表―― 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應用,一直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最主要推動力。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不僅可以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而且還可以大幅度的節省勞動力,為其它行業支援勞動力,促進農業生產的轉型。因此,長期以來,每一次農業生產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無不與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應用密切相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始終堅持“通過現代新型農機裝備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念,對農機具、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開展補貼,為促進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推廣與應用打下了基礎。
1 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推廣與應用的主要問題
農機技術推廣工作是整個農業科技工作和農機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是把科技成果和先進的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產中的紐帶和橋梁[1]。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傳統的思想在農業生產中一直起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因循守舊,過于注重經驗等。很多農民都不愿采用新技術,怕帶來風險。在這方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國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有限,需要進一步的提高;另外,我們傳統的科研機制不符合新時期農業推廣與應用的需要。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研制出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后并沒有進行宣傳,也沒有進行田間的實驗、示范和培訓,而是以論文和專利的形式結束了。全部當成了技術儲備,很多技術和設備即使到了新一代的技術和設備應用了,依然沒有被使用過。
2 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推廣與應用的發展策略
2.1 加強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接受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需要的一方面是農民有接納這種技術和器具的意識,而且還要有相應的文化素質。但是目前很多地區的農村,強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差。因此,要想大規模的推廣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離不開培訓工作。具體來說,各地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發明白紙、做講座、技術示范與指導、新項目的詳細解讀等工作來加強對農民培訓、引導,讓農民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技術,并愿意配合新的推廣項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一些有效措施加強對外出打工人員的吸引,通過小額貸款、定向資助補助等一系列措施把青壯年勞力留在當地進行農業生產,而且要讓這些青壯年勞力從經濟上獲得真正的實惠[2]。
2.2 結合企業與研究機構開展宣傳,提高農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認可
由于過去受傳統耕作習慣的影響,許多農民對新型農機具缺乏認識和了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農村大集發放宣傳單等形式介紹新型農機具的好處,讓廣大農民提高認識,積極購置、使用新型農機具[3]。在這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農業企業,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轉化,讓科研成果切實成為推動農業生產力提高的動力。為此,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農業企業要加強產、學、研的結合,做好產品和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工作。尤其要注意技術和設備的“傻瓜化”,讓技術和設備使用起來簡便易行,這對高農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認可程度很重要。各高校也可以借助學生實習的機會,讓學生走到各地方農業生產一線,對新技術和新型農機具的使用進行指導,一方面促進了新技術和新型農機具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自己的生產實踐能力。
2.3 完善基層農業推廣隊伍建設,為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打下基礎
農機技術推廣是將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和新成果通過實驗、示范、培訓、傳授指導及咨詢服務等方式,由點到面地應用于生產的活動過程?;鶎愚r業推廣單位是公益性單位,所承擔的是面向基層農業生產的最主要機構,對于新技術、新品種和新設備的采用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基層條件艱苦,很多人不愿到基層農業推廣單位工作,再有目前,很多基層農業推廣單位的經費都不足,多種問題的共同制約嚴重影響了基層農業推廣工作的開展[4]。因此,基層農業推廣單位需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訓和人才引進力度,上級也要更多的在經費方面給于支持,保證基層農業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3 結語
建國60年來,我國的農業發展取得巨大的進步,我們用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為人類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告別了農產品短缺,主要農產品出現了結構性、地區性過剩,農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5]。我們正在進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優質、高效作為農業新階段農產品的目標。這就需要進一步把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推廣與應用做為重要工作來抓,只有真正用新技術和新設備武裝了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的效率才能獲得長足的進步,農民生活質量才能更上一層樓。這就需要農業推廣工作者、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農業企業轉變觀念,有效促進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真正融入到農業生產一線中,為農業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冠軍.談農機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9(6).
[2] 宋濤.淺談基層林業站專業人才的合理配置[J].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3,6(1).
[3] 袁志祿,樸權鎮.積極推廣新型農機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J].吉林農業,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