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西方建筑差異論文

中西方建筑差異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3-06 03:03: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西方建筑差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西方建筑差異論文

篇(1)

You Hongyan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常把英漢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許多誤區,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語言、文化和社會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而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稱,是在一個社會漫長的形成演變中產生和發展的產物;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學會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此語言的精髓。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滲透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與把握。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

下面先來看一個對白:一個外國人稱贊一個中國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國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來回答,于是外國人說:From head to toe (從頭到腳都美) ,中國人又謙虛地說: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見得,不見得) 。這樣的對話顯然是由于說話方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差異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國,稱贊對方或對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種社交習慣,被人們稱贊時,要表示樂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謝,不要急于否認或自貶,也不應表現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國,聽到別人的贊美總要謙虛一下,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就會產生誤解和歧義,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以致鬧出了笑話。

就文化差異的內容來說,涉及面非常廣,從中西方的文學、音樂、美術、雕塑、建筑風格和人們的衣、食、住、交友、娛樂、節日等風土人情到日常見面問候、稱贊、致謝、道歉等生活習慣,還有中西方各自獨特的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時對待同一個詞匯、同一個手勢、同一句話,英美人與中國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幾乎是從第一天起就開始接觸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通常有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如ambition(野心)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我們常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卻常取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中國人在待人接物,舉止言行總考慮溫文爾雅,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對隱私的界定差異: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稱謂上的差異;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在美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于別人所送的禮物,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保險的搭話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國人也喜歡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國朋友說“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會不太高興,有甚者會說“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還有禁忌話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顯的禁忌話題要數“How old are you?”。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覺得很正常,可是對于說英語的國家人來講他們更注重“個人隱私”,因此多半情況下,他們會告訴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見,文化差異的確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更進一步說,在我們進行英語教學時,學生好比是整個建筑,文化是建筑風格,語言是建筑實體,而老師就是建筑設計師。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自如得體地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且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賦予語言以情感色彩,使學生帶著趣味情感學習,這樣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印象就會深刻而牢固,理解也會透徹而容易,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慣用語。例如red 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紅色象征著激情。但在英語中的紅色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 (引人生氣的事)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篇(2)

[論文摘要]對很多的思想家和歷史學家來說,中國文化有無窮的魅力,它曾經在很多領域內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它是唯一持有無數成就而又不間斷的延續了數千年的文化.要廣泛地、深入地討論美學問題.不僅可以站在宏觀的角度分析中國傳統的藝術形象,而且能從比較中尋求不同文化的發展規律,會更加突出中國藝術的重要性,領悟中國文化的實質.進而在當代學人的眼中樹立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的形象的同時與西方繪畫互補長短,逐步走出傳統發揚傳統。用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來引導我們指導我們的教學。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中西美學在理論體系、具體范疇、表現方式、內在意蘊等一系列問題上的差異.從而更準確的引導學生欣賞中外藝術作品.

在我們美術教學的欣賞課中,經常會引用一些中西方畫家的作品,欣賞課的知識要點和具體的講授內容一直以來沒有一個準確的具體參考形式能從美學的本質上對東西方的文化背景、內容形式、形神繪制等藝術進行比較分析,使我們的腦海中理清教學脈絡,更清楚傳授知識的要點.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在對待東西方不同的藝術特點和藝術語言時,能從美學的本質上以藝術的共同規律做深刻的富有特色的研究,而尋求跨文化的共同規律.會對學生認識我們中國藝術的無窮魅力會產生深遠影響!

一、中西方美學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繪畫作品中,一幅中國畫和一幅西洋畫,特別是古典油畫與中國傳統繪畫對比會產生巨大的差異,雖然它們都是中西方畫家在頭腦中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造活動而凝結的藝術意象但根本是不同的.也表明它們的外部世界不同,它們心理結構也不同.中西方人的外部世界和心理結構的差異表現在文化的各個方面,也表現在藝術和哲學上.由于哲學是人類心靈最核心、最精練、最明確的表現,藝術的最終差異也要追求到哲學的差異上。中國人的哲學反映:道、氣、無、理、可以說全面抓住了中國哲學的根本核心。西方文化的前進往往是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前進,希臘是一個世界,中世紀是一個世界,近代是一個世界,當代又是一個世界.以畢加索、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當代西方藝術與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有明顯差異。泰納曾經在《藝術哲學》中說過:"希臘是一個美麗的鄉土,使居民的心情愉快,以人生為節日."但是尼采卻獨具慧眼的看到了古希臘人的悲劇精神,其“日神說”與“酒神說”對現代西方的美學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與中國人相比,西方人始終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不存在什么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可能性,具有典型的悲劇色彩。

(一)有與無

有與無的哲學觀念,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異。西方以有為本,從有到實體;中國則以無為本,從無到有。依西方的有無觀,無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生有的。"或者是永遠存在,或者是跟本不存在"一個實體的宇宙,一個氣的宇宙;一個實體與虛空對立,一個則虛實相生。這就是滲透與各個方面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你看中國寫意繪畫是如此的虛實相間,往往留下一片空白。給予觀者的感受是虛白上幻現的一花一鳥,一山一水,但卻負荷著無限的深意。是澈透靈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領悟.進而產生了安定靜穆和諧的天人關系,中國繪畫畫同時包含自己的弱點,失去了對空間的追求。以無為本,氣的宇宙。捍衛了中國文化與自然的和諧。西方古典繪畫是這樣的寫實,看看《最后的晚餐》看看《蒙娜麗莎》西方有與無的對立造就了進取、抗爭、追求的精神,同時也含有弱點,在古代暗醞了命運的悲劇,當代則是彌漫開來的荒誕意識.當代西方的現代藝術繪畫,用平面色彩、平面構圖、平面造型的原則,搞時空的合一來表現精神的迷茫,混亂,騷動,荒誕......

(二)形式與整體

在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穩定不變的東西是實體。對實體的進一步認識是使實體作為人來存在,則是形式.形式是實體世界的具體化、豐富化、精確化、形式化。西方文化的發展史,也是形式原則不斷變化、不斷深入、內在矛盾愈來愈尖銳的歷史。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本的意義,因為它是實體的進一步具體化,是科學明晰性的產物。形式結構是主客觀的統一,與西方文化形式原則相反,中國文化強調整體功能,整體功能就是從整體出發,以整體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把握其功能,決不離開整體來談部分,離開整體功能談結構.西方也講整體,但西方的整體功能是個部分功能相加等于整體.從骨子里還是從部分到整體,還是靠解剖和分析.中國的整體功能也講部分,是從整體而來的部分.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中國繪畫講"氣韻生動".把它作為繪畫第一原則,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比起來沒有什么大變化.平面構圖、平面色彩、平面造型、線、墨、氣韻、骨法......給中國美學帶來獨具的特色,"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中國人最反對的是以言為意,以指為月.要達到對事物、對世界最精微的認識不能靠工具,而只能憑心靈.心靈最深層部分與事物的最深層部分與天是相通的.這是莊子的"以天合天"和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正所謂“天人合一”。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對立關系不同

從漫長的遠古時代到現在,人類通過勞動使自己從自然界獨立出來,作為人的對象世界的自然界分成兩個部分:人的實踐所直接改造的部分和未為人直接改造的部分.西方赫拉克利特指出“和諧來自斗爭”,“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王之王.”在希臘神話的實體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立起來.古代宇宙是和諧的,人與自然的沖突終可彌合,盡管有悲劇但總的說來是淋浴在陽光之中.人與自然的對立作為西方的命定因素彌漫在各個方面.與西方人和自然的對立相反,中國文化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強調了自然有機整體的一面.嚴格的說西方是在直接實踐部分與自然和諧,而面對未知部分則與自然沖突,中國與整個宇宙保持和諧.從中國的兩大類藝術漢賦和宋元山水花鳥畫中體現出中國的"體無"精神.中國人"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表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擔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畫是講空靈的,但又不是極寫實的他以氣韻生動為理想,有充滿靜氣.我們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中西美學在理論體系、具體范疇、表現方式、內在意蘊等一系列問題上的差異.從而更準確的引導學生欣賞中外藝術作品.

二、心師造化與模仿自然的異同 

藝術以聲光色影的形象展示出人類審美文化的歷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審美傾向.一幅喬爾喬內的<<田園合奏>>,一幅馬遠的<<踏歌圖>>,均選擇了歡快的人物置于大自然背景下的題材.前者色彩清新明快,豐富的色階變化以及焦距透視的取景表現出明朗多彩、景物清晰的田園.后者筆墨凝重擦染而成的層次感和游動視點取景造成了隱隱松林屋宇半藏的風景.它們同樣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二者在表現手法、風格、意趣等方面卻完全不同.“心師造化”與“模仿自然”代表了中西方藝術家處理自身與對象關系的兩種不同態度,兩種不同的方式.關于藝術創作,中國美學所倡導的不是充分發揮視覺,聽覺的認識作用及手之技巧去揭示自然物象的具體特點,而是發揮心靈與視覺、聽覺交融的感受能力,去領會物象與心靈的相通融之處.中國藝術家在創作時,以一種盡可能的親近的情懷與對象交會,讓自己的生命意識無滯無礙地流入對象之中,體察對象的親和及自身一樣的生命氣息.西方人追求在藝術中“模仿自然”,"模仿自然"代表了西方藝術家對于自身與對象關系的處理方式,相對于中國的"心師造化"來說,西方"模仿自然"主要表現在"微觀透視""征服對象再造自然"

(一)以人為本

在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國人有著獨特的看法.中國人認為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客體,“人與天”主體與客體之間是相通的,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化.本著“天人合一”的觀念看待世界,在中國人心目中生命、靈魂決非人所獨有,世界上不存在無生命、無靈性的實體,一切色彩形態組合的對象均是流轉不居的生命形態,與人的本心有著共同之處.這樣,人就會體會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有豪濮間想也,覺鳥魚獸禽自來親人."(<<世說新語·言語>>)于是,自然現象進入藝術家的審美知覺時,很容易超脫物理空間,成為關聯著人事的物象,人的情感思緒也很容易脫出物理時間及客觀的因果關系與自然對象相符.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藝術史上,“寒江獨釣”、“春山欲雨”的自然山水畫題材皆有美麗的畫卷傳世。此類繪畫作品有的以無人之境的景物特寫,暗示出主客體之間的微妙契機,有的則展開廣闊的山水話面溝壑層層,富有靈性,人物與山水溶為一體。萬象互為主賓。所以在中國人看來,似流水松濤,似鳥鳴鶯啼的音樂并非來自自然界的音響,藝術并非于模仿,而是心于物交感的寧馨兒,所以中國的藝術創作理論十分強調心與物的交感作用,這完全可以說是天人合一觀念的形象化體現。在畫面的具體形式上,人與物皆呈現出似與不似之間的狀態,化為整體意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自然對象遠不是客觀對象本身,客體的存在并不是獨立的客體,它是人賦予了主觀情思的人化自然,正因如此,在藝術的世界中,自然對象無須以客觀的面貌出現.

西方美學的奠基性命題,是畢達哥拉斯提出的美學命題:美是數的和諧。在畢達哥拉斯的哲學家看來,美不是主客體交融產生的朦朧意象,而是由人來規矩的形式:直線構成的最佳形式是黃金分割的矩形(長:寬=1:0.618);曲線構成的最佳形式為立體的球形和平面的圓形;音樂的和諧則取決于發音的長度、直徑和緊張程度等的數量關系。既然自然世界處在于人的客體,萬物之主宰的人要從事征服物質世界的生活實際,藝術地再現客觀的世界就有可能成為這一生活實踐的組成部分。既然物質對象是可測量的,美的形式有著精確的比例關系和具體的形式,主體的創造物就有可能成為對自然世界的較為客觀、精確的模仿。自然世界是藝術的藍本的“模仿說”正是基于此而產生的。以建筑體現人的理性精神,是希臘人的創舉。那些大型神廟雖是為“神”而建,卻集中體現著人性和人情,高大、寧靜、灑脫,而且坦蕩磊落,條理井然。用建筑的語言刻寫下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的豐碑。現世人的理性精神帶來了藝術的寫實精神。而中國多用建筑營造一種意境。

(二)以形傳神與依形繪形

藝術是一種反映,中西方民族無不將藝術的反映對象問題作為美學探索的重要問題。形象性是藝術的本質特征之一,中國美學認為,藝術的形象性要有其現實的原型,然而中國美學與藝術中的“形”更多的是與“神”聯系在一起的。“形”“神”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對范疇,“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因此從本質上說,中國藝術反映的對象是“神”,而不是“形”。依照傳神寫照的要求,追求著“神似”的目標,中國藝術家力圖通過有限的筆墨傳達“韻外之旨”,“味外之味”。“傳神論”被明確提出是在魏晉南北朝,恰是山水詩盛行,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科的時代,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作為具體圖像的山水景物在魏晉南北朝的繪畫中廣泛出現,雖然在畫面上多作為人物的陪襯,但它卻是使畫中人物富有傳神的效果。為使藝術創作者的意趣得以傳達而存在的,而決非一般的裝飾背景。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山水景物刻畫,確實具有“傳神”的意義。竹林七賢士的士大夫那飄逸曠達的神思風采正是在寄情山水中展示。山水之于人的作用決定了山水在藝術中有可能發揮“傳神”的作用。自然的山水景物千姿百態,能夠以豐富的形態進入藝術家的審美知覺,撞擊主體的心靈,故而它在傳達藝術家神思情感的方面,較人物題材有更廣闊的天地。

關于藝術的反映對象,西方廣泛流行著“模仿自然”說。盡管在不同的美學家那里“自然”的含義不盡相同,但就模仿自然再現自然這一點來說卻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是“模仿”說的代表人物,他把模仿與學習知識聯系起來,認為模仿自然是一種求知的認知活動。出于求知的目的,人們把自然模仿下來,創造為藝術。顯然,藝術以現實世界為藍本,模仿的惟妙惟肖、成功地發揮認識功能是其目的。從希臘早期的藝術來看,希臘的瓶繪藝術,初期以獅身人面像、野獸、植物紋樣等東方裝飾紋樣為主,中、后期逐漸擺脫了東方的影響,產生出以日常生活場景和神話傳說為題材的情節性畫面,表現手段大為豐富,能在結構、比例和色彩方面將復雜的情節面處理得和諧自然。

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西方人在一個生成變化的世界中研究自然,尤其熱忠于研究生命體的結構及生成變化,解剖學、病理學、植物學以及化學等均取得了嶄新的成就.望遠鏡等科學儀器也被發明出來,為藝術模仿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美術家們更加興趣盎然地討論"模仿自然"的課題,他們認為藝術創作應當依照自然規律本身的數學、科學的規律,因而借助自然科學的成果很有必要.達·芬奇說:"鄙視繪畫的人,既不愛哲學,也不愛自然.繪畫是自然界一切可見事物的唯一模仿者.如果你藐視繪畫,你勢必藐視了一種深奧的發明,它以精深富有哲理的態度專門研究各種被明暗所構成的形態".西方人這種盡一切可能發揮視覺的全部功能去"應目會心"自然物象與人事相似相通之處的觀念,顯然是很不相同的.繪畫能夠以它豐富的表現手段滿足人的"最高感官",很自然地成了西方人推崇的藝術.西方藝術并不是不追求"傳神"的效果,西方人決非單純地強調模仿自然,要求藝術作簡單的依形繪形.西方美學極重視理性,同時也不忽視與理智相對應的精神、情感世界.也有藝術世界高于現實世界的論述.

三、結束語

中西方美學比較,不僅要向我們傳統美學提問,也要向西方美學提問。不僅研究它們的歷史,還要促進解決我們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思考在美育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美,是思辨的哲學、最微妙的心理學、最情感的藝術。美是文化精髓的集焦點。

四、參考文獻:

[1]姚介厚《古希臘羅馬哲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0 

[2]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版

篇(3)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

一般來講,語言與文化是一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反映著某種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如果學習外語的學生只機械記憶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對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時也缺乏一種跨文化意識,那么他是無法正確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的。

一、跨文化意識的概念

根據Hanvey(1979)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跨文化意識主要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當他或她接觸異文化時,應根據所具備的跨文化意識充分調動自己對異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語言學習者必須注意要理解和運用目標語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文化內涵,這樣才能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不足的現狀

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每一個語言現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比如詞匯學習中除了記憶詞匯的基本意義外,還應包括其情感意義、地域色彩等,教學中應該注意講解文化背景知識,并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語言所蘊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時,跨文化意識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重要意義。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正確的運用語言。而且,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修養。

雖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并不令人樂觀。近年來,雖然不少教材在編排上融進了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也灌注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意圖。

但是在“外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和“必須以跨文化意識組織外語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遠未形成共識。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語言課只能講語言知識,外國文化是文化課的任務”。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對外國語言中所包含的異民族性、世界觀等深層文化缺乏認識。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輸入多、文化輸入少,課堂知識輸入多、課外知識輸入少,抽象理論分析多、具體感悟少,對語言能力重視多、對實際交際能力重視少。大學英語的教學成了英語應試教育的練兵場,為了四、六級的過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把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由于應試教育是為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它注重強化的是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便成了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制于應試教育。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得體,這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障礙。

三、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途徑

針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手段,積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幾個實際教學原則:(1)通過所教的語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為成為每課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3)讓學生獲得取得相應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4)讓學生對自身文化及目標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認識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要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行為是受其文化影響的,并應對其表示理解。國內的莊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應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即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

綜合起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1、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大學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Ihd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同,中國認為“老”是成熟、資深,而在西方“老”則意味著無用、孤獨。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實物對比,如郵票、報紙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ma 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喧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3、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篇(4)

關鍵詞:知性思維,實踐思維,中西哲學

 

知性思維與實踐思維是中西方哲學所表現出來的兩個明顯的不同特征,對中西方哲學致思的方向,以及對中西科學技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知性思維與古希臘哲學

知性思維是古希臘哲學總體思維方式的顯著特征,它表現出對于純知識的追求,對于抽象邏輯的熱情。

“哲學”一詞,源出希臘文philosophia, 即愛智慧①的意思。這一本義導引了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基本路向,奠定了其“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求知出發點。

據說,泰勒斯有一次走在路上,因只顧觀察天象,不慎跌入泥坑中,遭到一個女奴的嘲笑,笑他只想知道天上發生的事情,卻不知道地上和身邊發生的事。后來柏拉圖認真對待了這一嘲笑,認為該女奴無意中說的話實際上對所有哲學家都適用。哲學家們經常駐足在常人熟視無睹的地方,凝神思考。他們提出和解決一些問題,并非為了達到什么直接的實用性目的,而是為了滿足求知的本性。哲學家們排斥了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追求,使哲學成了為智慧而求智慧的純思辨活動,“它涉及滿足某種渴求理解的愿望,而不屬于實用范圍”[1]。

對形上本體的探索,最能反映古希臘先哲們知性思維的特征②。為知而知的出發點將哲學家們的目光引向了遙遠的天際和抽象的思維領域,產生了從伊奧尼亞派“形體質料說”到新柏拉圖關鍵詞的本源意義或者說是哲學之本性的話,那么,“本體論問題可以說最能體現哲學本性的問題了”[2]。

古希臘知性思維的特征還表現在邏輯學的成熟上:古希臘人更側重于對思維本身、思維形式本身進行反思,其思想更能走向抽象邏輯理論的深處,從而他們經過自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的不斷努力,最終建立起一整套更為嚴密的概念、判斷、推理的體系。

二、實踐思維與中國先秦哲學

實踐思維的主要特征在于現實性與目的性的合一:思想的出發點以現實需要為指向,并普遍接受這一目的的制約。也可以說,實踐思維有著求實用、求功利的特質,但不能因此就把它與有著特定歷史內涵的西方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范疇之間劃上等號,它不涉及道德標準問題,而只強調一種認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然,它也不同于作為獲得科學途徑的實驗主義或者審視知識之結果的實證主義,雖然它們也具有與知性思維相反對的一面,有著反形而上之空想玄談的傾向,但這仍逃不脫在人的外圍世界打轉轉兒,仍然是為一個解釋而已。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國哲學的顯著特征,也是實踐思維的主要表現。言人道必言天道,言天道意在人道;行是知之依歸,知是行之先導。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中國哲人探求真理,目的乃在于生活之遷善,而務要表現之于生活中,‘學說’乃以生活行動為依歸。”[3]《論語公冶長》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為什么孔子不言天道呢?孔子是很衙實際的人,也繼承了子產“天道遠,人道邇”的思想,不言天道,少談鬼事,都是為重人事。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這里,荀子已明確將行動上的實踐作為認識世界的直接目的。主張“貴用”的墨家,不僅在思想體系上具有實踐思維的明顯特征,而且由于特殊的社會地位,墨子及眾多門徒在行動上也親自參加生產實踐。,知性思維。至于老莊之“道”與“無為”,亦無非是另辟蹊徑的人生處世之道吧。,知性思維。如果說沒有什么概念比“求真”二字更能把握西方文化所特有的實質了,那么,實踐思維則更在“求真”與“求善”的結合。

三、中西哲學的總體特征與差異

中西哲學發展的原點時期所具有的知性思維與實踐思維的特征和差異,實際上也適用于中西哲學發展的總體特征和總體差異。盡管這個整體發展模式在某個時期或個別思想家那里有過不同的偏離,但這也正如原點所具有的個別現象一樣,并不影響中西哲學所帶給我們的整體印象。宋明理學的高度思辨有“知性思維”的味道,讓講究實際的中國人受不了,以至于他們把宋明兩代的滅亡加罪在這些“無事閑來談心性”的學者頭上,并很快就以“經世致用”之學扭轉其發展的方向。反過來,在西方,自蘇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識”,號召哲學家關心人事后,哲學家無不以改善公眾事物為己任,柏拉圖的“哲學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斯斯多亞派的“世界公民”都指向了政治實踐,然而,在對待人事的方式上,他們的“老毛病”又犯了,又拿出“對待自然的一套來研究人事,采取邏輯分析的態度,作純粹理智的思辨”[4]。所以知性思維與實踐思維在中西哲學上的差異尚不只在研究范圍上,而更在研究方式和態度上。

總之,實踐思維和知性思維成為中西文化中兩種不同偏好的認知態度和方式。在思維起點上,實踐思維以“實用”為求知的首要動因,知性思維以“求知”為求知的出發點(此即所謂追求純知識的熱情)。在思維內容上,一方面,二者關注的對象各有側重,實踐思維關注人及其與自然的合一,知性思維關注自然、關注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在同一內容的思維領域里,實踐思維關注于人的德性實踐,知性思維則以重分析與思辨的方式表達了對道德理論方面的關注。

四、知性思維與實踐思維之影響問題上的中國式反思

當中國人在近代戰爭中敗于西方人之手后,“”、“維新變法”便成為噩夢驚醒后的直感選擇,然而不過是技藝的模仿和政治的抄襲,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于是二十世紀后的人們開始在文化思想領域去尋找問題的癥結,其中最具實質性的問題是,在傳統的思想文化中,究竟是什么東西阻礙我們沒能孕育出西方的“科學”與“民主”來?梁漱溟、牟宗三、馮友蘭等一代巨匠都曾站在肯定中國文化的角度對傳統思想重新審視,對此問題提出過一系列比較合理的解釋。實際上,在“科學”產生的問題上,正是實踐思維模式讓我們走了一條與西方不同的道路。在實踐思維功利性目的的影響下,“中國主要發展起來的是應用型知識體系”,即使‘理論的建立也必須是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無論其針對生存意義、經濟基礎層面的現實需要,還是觀念意義、上層建筑方面的現實需要”[5]。反之,所作所為怕思所想若不能看到直接的實用價值,則為學界所不齒。《墨子魯問》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巧。,知性思維。,知性思維。子墨了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翟之為車轄…故所謂巧,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知性思維。”公輸之此時表現的尚是一種技藝,遠非抽象的科學理論性的知識,卻已不能為人所容,那就難怪在知識的旅途中,中國人與超越于實用意識、偏重思維抽象和邏輯推理的西方人最終分道揚鑣:他們選擇了科學,中國人選擇了技術。,知性思維。

如果我們慶幸自己還有技術,那么技術這棵苗在中國實踐思維的土壤里卻缺少充分的營養。首先,實踐思維欠缺有時甚至鄙夷知性思維中可貴的思辨精神,而理性思辨在理論自身的發展與完善中無疑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理論本身所具有的指導作用,很多功利性目標的實現便離不開理論思辨的前提。其次,很多事物在其產生之前甚至在產生后的相當一段時期,其作用及程度是很難一眼望穿的,所以,戴著效用意識的近視鏡讓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誰能說公輸子發明的“鵲”不是中國第一架飛機的雛形呢?可惜被墨子狹隘的實用思想一句話抹殺了!最后,實踐思維中極端的道德、政治實踐目標鈍化了中國人向外、向自然界的追求,在“自然--人―社會”的結構中,“義欲之辯”、“義利之辯”讓人們慚愧地弱化了物質追求的欲望。天人合一、真善合一的表面形式最終被“以天抑人”、“以善制真”的實質內容所代替。

注釋:

①此并非否定中國哲人的愛智慧,只是中國人不愿將其作為學問的目的。

②用知性思維來說明西方本體論發端的原因,并不能因此被引以為證明中國先秦時期沒有或缺乏本體論的證據。但中國的本體論更偏重體用一源、當下即是,在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之中有著明確的“人道”實踐指向。

參考文獻:

[1][美]M.W.瓦托夫斯基.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科學哲學導論[M].求實出版社,1982.

[2]李維武.20世紀中國哲學本體論問題[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張再林,中西哲學比較論[M].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

[5]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篇(5)

[論文摘要】中國山水畫與油畫風景兩大繪畫的形成,歸根于他們各自哲學與美學理念的不同,兩者存在鮮明的差異性。中國人信仰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中國繪畫注重重心略物,注重表達畫家的主觀精神和理想,在繪畫中追求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西方繪畫遵循天人相勝的哲學觀,偏重描繪客觀對象的外在形態,采用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方法塑造物體,追求真實再現客觀物象的理念。通過相互比較研究,有助于藝術家和鑒賞者運用不同的藝術觀念和方法,創造和鑒賞不同民族的繪幽藝術,獲得各不相同的思想啟迪和審美享受。

中國傳統山水畫與油畫風景是中西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畫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作為中西方兩種不同類型的繪畫藝術形式,表現對象都是以自然景觀,但繪畫形式卻采用兩種不同的審美理念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一、油畫風景美學觀念

西方近現代文化主要是從古希臘羅馬的異教文化,再經過以希伯來文化為源頭的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演變過來的。也就是說,迄至今日仍在西方文化中活躍地起作用的兩大源泉,一個是古希臘羅馬的文化,一個是基督教的文化。

古希臘人在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等方面都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對歐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希臘藝術在現在看來,它的藝術高度仍是史無前例的。恩格斯曾經說過:“沒有希臘和古羅馬奠定的基礎,就不可能有現代的歐洲。”古希臘倫理學和價值觀的基本特征則表現為尚知和崇理,理智、哲學的沉思被強調為最高的德性。古希臘的藝術表現為“模仿”,主張以冷靜的、客觀的態度去再現自然,情感不占主要作用,而理性因素則占了上風,強調藝術的真實。雕塑和建筑是希臘藝術的最高成就,希臘的雕塑和建筑的立體造型、渾圓厚實的體積、光影下雕塑的明暗變化、雕塑在光影下的氣氛、建筑的空間結構、體積等等,充分體現了希臘藝術尚知與崇理的理念,這些都直接的影響了西方傳統的寫實技法的方向,使西方繪畫朝著注重體積、注重寫實的方向發展。油畫風景亦是如此,追求物像的體積感、真實感、可觸摸感,以及物像所在的空間的光感與氛圍。畫面營造出一種真實空間的感覺,這些無不來源于希臘的雕塑和建筑藝術。

到了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它是西方文明之源一兩希文明(希伯來文明和希臘文明)的結晶。這也就決定了那時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形態必然會帶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它構成了西方社會兩千年來的文化傳統和特色,并影響到世界廣大地區的歷史發展和文化進程。那時一切的造型藝術的最終目的都必須服務于宗教。基督教美術的作品內容它以宣傳基督教的教義和講解《圣經》的故事為宗旨,上帝在他們的眼里是世界與美的創造者,對外在美的準確、完美的體現,是對上帝一種虔誠的再現。希臘的美普洛丁也在他的《論美》曾說過美是從神那里來的。西方藝術由此形成了以古希臘文化和基督教為依據的美學思想,成為油畫風景起源與發展的美學基礎,這也就成為西方藝術家以忠實、客觀的態度描繪大自然的源頭。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后,教會的信條已失去了原有的絕對權威,人們開始把目光從上帝的身上移開并聚焦在自己的身上,更注重世俗的現實生活,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文化一人文主義。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普遍關心人自身與周圍的環境,大自然的美,于是獨立的風景畫也就隨著社會的發展開始形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畫家達·芬奇認為:“畫家應該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看到的東西多加以思考,要運用組成每一事物的類型的那些優美的部分,用這種方法,它的心就會像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會變成好像是第二自然。”[’〕同時,達·芬奇把風景畫理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他不僅通過自己的創作使繪畫從手工藝的局限擺脫出來,還通過進一步的科學理論來提高人們對繪畫的認識和重視。他認為繪畫是一門真正的科學,要以感性經驗為基礎,同時能夠像數學那樣具有嚴密的論定,既來源于數學又高于數學。《分奇論繪畫》中不僅總結了繪畫的基礎科學理論,而且對繪畫的原理展開了全面的論述,為繪畫與科學的結合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文藝復興的建筑師、雕刻家、畫家阿爾貝蒂曾提出:“必須建立一種新的繪畫藝術,這種新的繪畫藝術應該是這樣的:自然是藝術的源泉,數學是認識自然的鑰匙,而透視學則使繪畫的數學基礎。因為幾何學上的盲人,是難以理解繪畫的原則的。?}z7美術理論家琴尼更直接的提出了科學與技藝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無論何時技藝都是離不開科學知識的。科學的方法和藝術緊密相連,這是西方藝術傳統或者西方傳統藝術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藝術要真實的、科學的再現自然,注重空間、結構、比例的和諧,面對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在現實中感受大自然,依靠豐富的色彩,細微的光感表現真實的大自然,以更真實、更有效、更直接的表現大自然,借此表達他們對大自然與世界的熱愛,對現實世界情感的寄托。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繪畫體系為西方繪畫寫實傳統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國傳統山水畫美學觀念

中國繪畫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美學特色,嚴整的藝術體系,是在代代傳承、革故鼎新的歷史積累中形成的。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形成與中國人哲學、信仰、處世之道是密切相關的。

在美學思想方面,受中國古代儒、道家思想的影響,中國所有的藝術門類依存的美學基礎就有了儒家思想極探的烙印。早在春秋時期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儒家美學觀,山水喻仁、智高揚人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美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美學基礎。孔子在《論語·述爾》中說道“至于道,據于得,依與人,游于藝”,反映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藝術批評標準。在孔子看來,藝術品的“美”是以“善”來體現的,“善”是藝術的內容,“美”是藝術的形式,內容可稱為“質”,形式可稱為“文”。只有這樣的藝術、內容和形式必然是統一的,他的美學價值必然很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動亂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統治階級內部殘殺不斷,使士族名士朝不保夕。于是士族便紛紛退隱或半退隱,歸隱田園山林,以退為進,相機而動,追求清靜、安逸、自由的生活,慢慢的人們越來越受用于山林的慰藉,他們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林泉作為描述的對象,“游戲平林,I}清水,追涼風,釣游鯉,一七高鴻。……逍遙一世之上,啤脫?天地之間。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期。Uai這山水漸漸成為心靈的寄托、情感的啟發和人生的象征。儒家的思想統治基礎因此動搖,他們強調“德行”的政策被取消,出現了以“無為”“自然”、“清靜”、“虛淡”的老莊思想適

應了當時的需要。《莊子》中描述了三種隱逸模式:“嫉俗而避世、俱禍而遁世、悠游而出世”,這三種模式在東漢已全部成為現實。在這種玄妙、玄遠的境界的追尋中,他們對自然產生一種特殊的親和感,畫家不自覺地把情感投向自然中蘊藏著生命和感情的山水之中,修煉自己的品性,獲得一種獨特的不同的審美理念,為山水畫的產生、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推動了文人士大夫對山水畫創作的參與。

中國山水畫誕生的東晉,正是道家的玄學風靡四方的時候,道家的那種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甚至整個中國藝術的重表現而略再現的美學觀念和基礎。這不但體現在繪畫上,甚至作詩為文也將天人之間的靈犀相通作為創作的最高境界。畫家們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即天人合一。“最高、最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就是主體融人客體,或者說是客體融人主體。堅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顯著差別,從而達到個體與宇宙不二的狀態。”隨著道家思想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漸漸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基本原則。山水是客觀的自然,山水畫則是大自然的體現。山水本身就是形與象的交融,畫中的山水如可游可居的真山水,能使畫家在其中任意寄托自己的情緒而落腳于安定之處。這樣,不求形似,而意在表現宇宙精神的山水畫,成為一種很好的體“道”的方式。“因再現的藝術而追求表現,因表現的藝術而追求再現’,[’〕便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特征。

五代畫家荊浩提出了“氣韻”二字,是說藝術家要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取出對象的要點,而且不要透露自己的筆跡,讓欣賞者看不到自己的筆法技巧。經荊浩的發展,運用于山水畫上又有了新的成果:在對外在事物的準確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之上,又不滿足于對外在形象的模擬,不求形似,而要盡量表達出某種內在的風神。元代倪珊曾云:“仆之所未畫著,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爾。,r }6}筆墨是他們的工具,自然景物是作者的對人生態度的載體,筆墨情趣不受自然的束縛,找尋的是“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悠”的藝術境界。要面對大自然要認真地觀察和分析,重視深人生活,研究山川自然的特點,在游覽山水,俯仰自然天宇之際,將綿遠的無限的時空意識與自然變化結合起來,將其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山水畫家借助自然得以盡興,主體意識和情感與自然山川的精神的契合,統一在山水畫中,于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便成了畫家追求的終極目標,以至于這種藝術觀念對以后的繪畫思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結束語

篇(6)

關鍵詞:旅游資料文化信息原則方法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跨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英語論文在形式眾多的跨文化交流中,旅游應是其中人們最喜聞樂見的一種。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親身體驗異國文化是一種愜意的享受。古老神秘的中國文化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外國游客到中國旅游, 而外國游客初步認識了解中國旅游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應該是各種各樣的旅游資料:旅游廣告、旅游手冊、景點介紹等等。這些旅游資料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紛紜復雜而又極具特色,從而對它們的翻譯也成為旅游文化交流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目前, 我國旅游資料的英譯情況仍存在很多問題。表現在以下幾點: 拼寫語法錯誤; 措辭不當; 濫用漢語拼音: 中式英語; 文化信息處理不當等等。筆者曾在一份可在酒店免費獲取的旅游手冊中發現以下這段景點介紹:

都市里沒有的,這里有。桂北居民的吊腳樓建筑外型,白墻素瓦,在綠山碧水間顯得十分素雅大

方, 獨具風情。都市人看到云霧山莊無不心動不已,這正是他們理想的綠色家園。山莊坐落在冠巖景區風景秀麗的半山腰上, 可遠眺漓江, 環視田野,滿目盡是休閑美景。

Not in the city , there is here.The Autonomous Region hang foot floor building type be Guilin north resi-dents1white wall plain tiles seem very plain and natural having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lone among green mountain green water.City people see that the Foggy Resort is aroused in interest Invariably , this is exactly their ideal green home. The Foggy Resort is located in the Corwn Cave Scenery Area on half way up the mountain that is a picturesque place , can look far into the distance at Li River , looking around the field , it is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recreation to meet the eye on every side.

應該說原文向讀者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象,令游客產生向往之情。譯者顯然也努力地遵照原文進行翻譯, 可是譯文卻讓外國游客不知所云。不但完全破壞了這個意境,更無法達到其英譯的目的———吸引游客。譯文的語法雜亂無章,錯誤百出,第一句話就令人費解,一眼就能看出譯者強行用英文按中文的句法進行翻譯。而用hang foot building 來翻譯吊腳樓更是讓人無法想象這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建筑物。這份旅游資料的英譯文幾乎集中了上面提到的問題, 令人不禁對國內旅游資料翻譯的質量水平感到擔憂。

這些問題的出現一方面固然與譯者的語言水平不高, 職業道德感不強有關, 例如拼寫語法錯

誤,措辭不當這類問題,如果譯者能認真思考與核查都可避免; 另一方面也對譯者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程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換句話說,正是由于一些旅游資料的翻譯者自身文化修養不夠高, 才會在翻譯旅游文化的過程中造成文化的誤譯,畢業論文阻礙了文化的交流。所以,目前提高旅游資料翻譯質量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如何正確處理資料中的文化信息。

旅游資料是一種宣傳資料, 其功能就是向讀者亦即游客介紹旅游目的地的地理歷史背景, 文

化特色,引起他們游覽參觀的興趣,達到傳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因此旅游資料屬于信息文本,以傳達信息為主; 同時,旅游資料中所蘊涵的信息以文化為主,涉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歷史考古到風土人情,無所不有,極具獨特的中華民族特色。因此,翻譯旅游資料就是要把含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信息轉換到譯文中,這才是旅游資料翻譯的重點所在,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卻給這種文化的轉換帶來極大的困難。

在達成文化因素是造成旅游資料翻譯困難重重的共識下, 對于如何處理旅游資料中大量的文化信息,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文章提出“譯者必須以偏向譯文、側重讀者的文化為準則”;有的認為應遵循“兩條原則: 以中國文化為取向的原則與以譯文為重點的原則”; 有的強調譯文應能夠取得原文在效果上的“最切近的自然對等”, 因此“基本標準應該是:準確,自然,富有美感和突出文化內涵”;有的建議“把重點放在譯文上,幫助譯文讀者理解譯文”。

筆者認為, 旅游資料的翻譯首先應以讀者的文化為主,以譯文為重。奈達認為最理想的功能對

等應該是譯文的讀者可以理解并欣賞譯文, 就像原文的讀者可以理解和欣賞原文一樣。原文的讀者和作者通常是在同一文化環境下, 因此他們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原文。但譯文讀者卻必須跨文化理解原文的內涵,所以譯文應該調整其側重點, 以譯者的文化為主。而且旅游資料既然是一種宣傳資料,那么更應以能為外國讀者所接受為目的。因此譯文必須調整信息量,適應讀者的文化習慣。

轉貼于 雖然旅游資料的翻譯應該以讀者的文化為主,以譯文為重,但是我們卻不能忘記外國游客感興趣的是旅游資料中與其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還應在讀者接受范圍內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中國的旅游宣傳資料大都描繪意境, 激發游客的想象力, 令他們充滿向往之情,因此用詞都比較抽象。如果譯文不作任何改變照直翻譯,不但令外國游客不知何意,而且還會失去閱讀的興趣,達不到翻譯的目的。那么譯者應適當地增減文化點來讓讀者更容易接受, 所以采用刪減,釋義,類比,改譯等方法,碩士論文可以調整譯文的信息量,幫助讀者理解譯文。

刪減: 譯者們對于原文中出現的詩詞,名人名言,專業術語最感頭痛,其實游客們不是來研究國文學或學習專業知識的, 必要時可以把這樣的文化點刪掉。

例如: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西北武周山(又名云岡) 。創建于公元453 年(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 。以后獻文、孝文諸帝都在這里續建,歷百余年而成。這里有大小洞窟五十多個,各窟佛像共約五萬一千余尊。大者高十七米,小者短到數寸。雕飾奇偉,冠于一世。在中國歷史、宗教上,以及東方藝術上, 都具有巨大價值。”Located in Datong ,Shanxi Province , the Yungang Grottos are a complext ofover 50 Buddhist grottos enshrining over 51 , 000 Bud2 dhist statues as large as 17 meters tall or as short as a few inchies.Built for over a hundred years , they are of great historic and artistic value.(黃忠廉, 2002 : 114) 譯文刪去原文中的詳細地點、建造者、藝術特點,雖簡單卻把主要的事實和數據留下了, 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釋義: 對于原文提及的人名, 地名, 歷史典故等不容易為讀者理解的, 我們可以增加文化點進行解釋。

例如:中國的茶分為五大類,紅茶、花茶、烏龍茶、綠茶和磚茶。Tea from falls into five major categories , i1e1 , black tea , scented tea. Wulong tea (a tea that is half fermented) , green tea , and brick tea which is otherwise known as tightly pressed tea.(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2001 :181 ,70) 譯文對烏龍茶和磚茶稍作解釋, 向讀者傳遞了與文化點有關的知識。

類比: 這種手法可以引起讀者對自己熟悉事物的對比聯想,很快能理解原文并記住。比如用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來解釋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樣可以使醫學論文讀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礎上接受異國文化,加強文化交流。

改譯: 改譯就是在不影響原文主要意義,不損害原文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原文的文體、語序進

行必要的調整,以達到宣傳的目的。例如:

四合院———中國傳統的院落式住宅之一種。其布局特點是圍繞院子,四邊布置堂屋、住房和廚房等。一般門窗開向院子,對外不開窗。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 通常分前內兩院, 兩段之間設“垂花門”。內院是住宅的中心。在中軸線上南向為正房,北向為倒座,兩側為廂房。大型住房可以由多個院子組成。

Quadrangle , one typ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ing , has been common : mostly in northern China.A typical quadrangle features a pided com-pound with square yards surrounded by halls.The main hall sits in the north and faces south and the least im-portant house the opposite.The wings on both sides connect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o make a complete enclosure in which all windows are open inward rather than outward.Some larger quadrangle can be a complexof courtyards one after another.(黃忠廉, 2002 : 100 ,101)

這是從文化部、中國各使館贈送外國友人的《中國文化》一書中摘選出來的, 譯者用概括、刪減、增添的手法向讀者介紹了四合院這個極具北方民居特色的建筑,既達到了宣傳的目的,又符合讀者的語言特色, 應該說是恰當地調整了原文的文化信息。

以上的翻譯手法, 是在旅游資料翻譯時常用的幾種。其實要適當地處理旅游資料的文化信息

不是單純地按照某一個方法就能做到的, 還需要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敏銳地抓住原文的精髓, 職稱論文靈活地變通手法,務必達到資料翻譯的目的,這才能形成文化的有效交流。

參考文獻:

[1] 黃忠廉. 變譯理論[M] .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2]姚寶榮,韓琪. 旅游資料英譯淺淡[J ] . 中國翻譯1998 第5 期

[3] 張寧. 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文化思考[J ] .中國翻譯2000 第5 期

篇(7)

一、加強書面表達基本功訓練,夯實寫作基礎

語言知識是英語寫作的基礎,充足的詞匯量、正確的語法知識、豐富的背景知識是英語寫作不可缺少的前提。加強寫作基本功訓練是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時,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詞匯、語法知識遣詞造句,以句、段、篇結構為切入點,進行句型、段落、語篇結構的系統教學,加強英語寫作基本功訓練、夯實基礎。

1.詞匯的積累、鞏固和應用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我們寫文章離不開措辭,文章好不好與用詞密切相關。要做到用詞正確,要注意:(1)具體生動的表達需要有足夠的詞匯量。詞匯量增大了,才能在寫作中左右逢源,隨時能用上所需要的詞。(2)為避免句子冗長乏味,措辭要簡潔精練,文句言簡意賅,既節省篇幅,又準確清晰地表達意思。(3)學會巧用承接詞。語句或篇章都是一些意義相關的句子通過一定的承接手段合乎邏輯地組織起來的語義整體。學會運用承接詞,能使文章清晰流暢,有效地幫助讀者理解文章思路。

2.扎實、靈活地使用常用句型

在日常英語寫作中,學生往往只考慮到意思,而對語言規律本身顧不過來,文中錯誤比比皆是。因此在寫作教學中,首先應加強英語句型運用的練習。可進行連詞成句、簡單句合并復合句等訓練,強化學生運用各類句型的能力。寫作實踐中應注意:(1)句式選擇應與語體風格協調。議論文中長句較多,記敘文中短句較多。(2)學生習慣采用所謂“規范的”句式來表達思想,不是主謂賓,就是主系表,文章結構單調。因此,應培養學生尤其是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運用多樣句式的能力,如倒裝句、并列句、復合句等,為作文增光添彩。(3)交錯使用長句和短句。長句有其特點,短句有其妙處。為達到既簡潔明快、生動有力,又嚴密周詳、細膩委婉的效果,往往可以根據要表達的內容的需要長短句并用。

3.掌握段落結構,學會謀篇布局

在英語寫作中段落是文章的基本單位,許多寫作技巧都可以體現在一個結構合理、安排有序的段落中。因此,學習英語寫作,從寫好一個段落開始是一條簡便有效的捷徑。平時要夯實學生寫作基本功。(1)學會構思。構思是文章寫作過程的重要階段,包括醞釀、構想、成型三方面。(2)列提綱。提綱是文章寫作的計劃,也是文章的基本框架,是執筆行文的依靠,直接關系到文章的質量。(3)寫好文章首尾段。這對文章整體好壞有重要的影響。(4)還應加強主題句、擴展句和結論句的學習與訓練。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書面表達基本功的訓練,認真對待每一個訓練、實踐環節,使學生的寫作水平逐漸提高。

二、寫作訓練活動要多樣化

高中英語書面表達的題目大都與日常生活有關。學生如能運用已學過的詞匯寫有關日常生活的作文,就可以寫出內容充實、語言生動的作文來。英語寫作課的關鍵在于指導學生把寫作與生活話題、聽、說、閱讀結合起來。我們要鼓勵學生多寫,以多樣化的寫作訓練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平時我們可以進行的寫作訓練活動有很多,如英語日記、短文、命題書面表達等。另外,英語教材也是很好的資源,可利用默寫、縮寫、復述課文、仿寫等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寫作練習;既有利于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又有利于學生鞏固課文中所學的詞匯、短語、句型,并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一舉多得。而且,教材中每個單元都配套有與聽、說或閱讀結合在一起的用英語設置語境和提示內容與要求的寫作練習,既與本單元內容密切相聯,又是本單元很多重要詞匯、句型、語法結構的再現。學生通過聽、說或閱讀來獲取寫作信息與素材,還從中學到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手法,從而可以將這些重點詞匯、句型、語法結構及好的謀篇布局手法運用到與本單元配套的寫作練習中。這樣就將聽、說或閱讀與寫作有效地結合到一起,經常這樣練習,可促進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們可以在平時留意收集一些有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素材,讓學生經常寫經常練,這樣的練習一旦形成習慣,學生就會無意識中吸收一些優美的東西,使寫出來的文章也更具美感,也會收獲一種成就感,強化他們學好英語的意志和信心。

三、培養語感,加強英語思維,注重語言文化學習

學生的英語寫作很難擺脫漢語的影響,因而很多學生的作文存在著大量的“中文式英語”。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聽、多朗讀背誦地道的英文、例句,想方設法培養英語語感,鍛煉直接用英語思考和表達的習慣。提高語感,培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有很多種方法。

1.在初期,培養學生用英語解釋英語,鍛煉學生靈活的思維方法和表達技巧,使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大大提高,犯的錯誤也逐漸減少。

2.可以通過段落排序組文來培養學生的邏輯表達能力。這種活動讓學生學會理清作者的思路或故事發展的情節,在鍛煉其對文章進行整體理解的同時,還引導學生把握篇章結構,幫助他們學會整體構思。

3.指導學生有意識的增加閱讀量,加強語言輸入的數量和頻率,多接觸地道的英語表達,逐漸克服漢語對英語思維的負面影響,形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寫作其實是在閱讀基礎上的發展和提高。外語是讀出來的,不是做練習做出來的。讀出來的外語是自然的、地道的,因為是從語境中學來的;靠練習做出來的外語是生硬的,常常也是不地道的,因為缺少語感,是依靠規則在拼湊。學習任何語言都離不開閱讀,英語也如此。閱讀要講究“量”,寫作應輔以大量閱讀,培養出好的語感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這樣寫作中出現的錯誤就能通過閱讀自我糾正,逐漸寫出語言地道的英語作文。

注重語言文化學習也是加強英語思維,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由于遣詞造句是寫作的基本功,教師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詞匯、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文化差異、以避免語用失誤。要寫好英語作文,就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東西方人在進行表達時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以及這種文化差異在文章篇章結構上表現出的不同。如果對西方文化風俗比較了解,能在文章中使用正確的篇章結構及一些常用的英文諺語、成語或名言,會使文章錦上添花、表達地道,英語書面表達的能力也就有所提高。可見,注重中西方語言文化學習,弄清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在培養英語思維能力和提高寫作能力中是起重要作用的。

四、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有效習得寫作技能,提高書面表達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tv| 国产xxxx做受视频| 区二区欧美性插b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又粗又大又硬毛片免费看| 高潮流白浆潮喷在线播放视频| 日本牲交大片无遮挡| 色135综合网|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 久99久无码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18禁裸乳无遮挡啪啪无码免费|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最好免费观看高清视频大全|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国产乱子伦| 国模叶桐尿喷337p人体|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女人的精水喷出来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亚洲欧美日本韩国| 国产浮力第一页草草影院| 两女女百合互慰av赤裸无遮挡| 韩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无遮挡又黄又刺激的视频|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