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西節日文化比較

中西節日文化比較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07 09:05: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西節日文化比較

篇(1)

關鍵詞:中西方; 節日文化比較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節日是指一年中被賦予特殊社會文化意義并穿插于日常之間的日子,是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現,是各地區、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節日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包含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和沉淀下來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以及諸多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內涵的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中長期孕育的結果和重要載體。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節日。

一、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不同點

1、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不同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與人文文化有關,西方傳統節日主要與宗教文化相關。中國傳統節日最初的雛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人們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到自然地變化規律,總結出時令。將一年中不同季節的氣候特征進行歸納排序,便形成了歲時節令。歲時節令不僅指導了我國古代農業,而且深深融入我國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之中,有的節氣還成了民間重要節日。如:元旦、立春等。節日活動的目的都與農事生產直接相關。人們通過農閑時的這些歡慶活動,祭祀日月星辰,慶祝五谷豐登,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與中國傳統節日相比,西方的傳統節日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人類社會早期的節日活動也具有企盼豐收的性質。自從歐洲大陸被基督教文明侵染后,西方基本所有的影響重大的傳統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在這些節日中,圣誕節、復活節和主顯節是基督教三大節日。這些節日,有的是信徒自發形成的,有的是教會規定的,幾乎貫穿一年的始終。隨著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歐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這些節日大多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

2、 中西方節日文化中價值取向方面的差異

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價值取向:禮儀和法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是反映華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這種禮治思想從集體本位主義出發,強調個體的義務,崇尚個體服從集體,因此中國節日注重的是節慶活動中的集體參與。西方文化中的“法”,是反映西方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法”是從社會成員外在行為規則中引出來的范疇。這種法治思想建立于個體本位主義基礎之上。西方文化奉行個人本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注重人的人格和尊嚴。此外,中國傳統節日還注重倫理道德的傳承,中國人向來講究含蓄深沉,提倡以克制的心態發泄歡樂情緒。而西方節日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側重于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心、友愛和親情。西方的節日文化,十分注重個人性格的張揚與個人情感的表達。風靡歐美各國的狂歡節最能淋漓盡致體現這一文化特點。

二、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相同點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盡管屬于兩種文化形態,但節日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兩者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處。

1、 中西方節日表達的愿望是相同的

在中國,春節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具凝聚力的一個節日。春節為一年之始,民間俗稱“過年”。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

同樣的,圣誕節也是西方國家中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圣誕的來源據說是為了紀念救世主耶穌的降生。由于圣經記載耶穌生于夜間,故傳統稱12月24日夜為“圣誕夜”或“平安夜”,正像中國人過春節吃年夜飯一樣,西方人過圣誕節也很注重全家人聚會,圍坐在圣誕樹下,共進美餐,并齊唱圣誕歌,祈求幸福。

春節與圣誕節的對比,顯示出中西方的傳統節日都體現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之情,以及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2、 中西方節日都表達了對生命的崇敬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兩者合二為一,成為清明節。清明節有祭祖掃墓、踏青、插柳的習俗,還開展放風箏、蕩秋千等活動。

西方人的鬼節是萬圣節。關于萬圣節的由來,最普遍的版本是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古西歐人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古西歐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的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人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當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

中國的清明節極具紀念的功效,主要是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和追懷。它體現著中國傳統思維中的“死而不朽”的價值觀,生命并不僅僅局限于生物學上的延續,更重要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延續。而西方的萬圣節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崇敬和對逝者的緬懷。

3、 中西方節日都表達了對永恒愛情的向往

中國古老的七夕節,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節日,稱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七夕節”的意義,更多的是女性祈求美好的生活。因為一則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讓七夕有了愛情的成分。

而西方的情人節來歷眾多,說法不一。其中之一是,公元3世紀,古羅馬的戰事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強迫大批男人奔赴戰場。丈夫們不愿拋妻離子,小伙子們難與情人分開,人們怨聲載道。克勞多斯惱羞成怒,他不準有情人舉行婚禮,甚至命令訂了婚的青年解除婚約并開赴前線。羅馬人崇敬的修士瓦倫丁對暴君的行為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廟的祭壇前為他倆悄悄地舉行了婚禮。勞多斯聞知此事后,將瓦倫丁投入地牢并將他折磨至死。朋友們把瓦倫丁安葬在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為了紀念他,人們便將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愛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中西方文化中對愛情忠貞的信念都在節日中得到了應驗和傳播。

三、結束語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文化也逐漸融合在一起,因此對比研究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比,可以透徹地了解中西方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內在價值,使跨文化交際能夠更加順暢地進行。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西方的傳統節日文化。一方面要接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這一事實,借鑒西方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不能盲目地崇洋,要牢記和弘揚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文化,讓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在交流中一起得到發展和傳播,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參考文獻

[1] 方澤慶.《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的比較》[D].山東大學,2008.

[2] 高鈺.《淺談中西方節日文化對比》[M].新西部,2010.

[3] 樂佳妮.《從中西傳統節日看中西文化差異》[J].工會博覽?理論研究,2009.

[4] 李景光.《淺析中西方節日的文化淵源及演變發展趨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

[5] 李蜜.《中西方重大節日對比研究》[J].岳陽紙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6] 林丹.《從中西方節日對比中透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J].安徽文學,2010.

篇(2)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A-

0074-01

在英語教學中,師生都普遍重視“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比較少顧及對其所承載的英語文化的體驗。而2011年版新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習一門外語能夠促進人的心智發展,有助于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在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和創新意識,提高人文素養”。所以,在教學中應恰當地滲透有關英語的語言文化,使學生從小就累積有關英語的生活經驗,活學活用,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一、合理滲透鄉土文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鄉土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域范圍內的自然風光、人情風俗、民間傳說等的總稱。各個國家或地域的不同,鄉土文化資源也是繽紛多彩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如果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能合理滲透英語鄉土文化,對激活學生內在學習需求、開闊學生的視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等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是對教材的一種補充和完善。例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B中Unit 1 A New Term中“星期”時,在拓展訓練環節筆者通過動畫視頻向學生介紹:“星期一在中國是一周的開始,而西方則把周日視為一周的第一天。”學生感到不可理喻,眉頭緊鎖。這時筆者就利用視頻動漫講述:同學們,我們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排序時習慣于從小到大排列,所以把周一作為一周的起始。周日是耶穌的復活日,因為西方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們視周日為一周的起始。這樣,通過介紹西方英語國家的鄉土文化,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補充了英語詞匯量,還加深了學生對英語文化內涵的理解。

二、靈活滲透文化背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由于中英兩國的文化發源、生活習慣等不同,學生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的實踐過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與誤解,從而產生語用失誤、交際失敗的現象。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適時地向學生滲透英語的文化背景,以便學生能準確區分表意和書面語意,并準確靈活地運用。筆者認為,學生學習英語的關鍵場所就是課堂,課堂是滲透英語背景文化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題教學向學生滲透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例如,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要論資排輩,如與長輩、老師或領導之間,打招呼時都帶有尊稱或職位,但英國則以叫對方名字為親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適時地滲透這些區別,要適當地引導學生認識英語國家的一些有關個人的話題。如“Where are you going?”會被視為對個人隱私的侵犯,而“Have you eaten yet?”則會被聽話者理解為你請客吃飯。在牛津英語教科書中出現率較高的句子是“What’s your name?”但如果直接向別人咨詢姓名時應使用特定的句子“May I know your name?”若是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不高興甚至憤怒,認為你像對待犯人一樣審問人,認為是在污蔑他們。學生只有了解了英語的文化背景和用語習慣后,才能正確地運用英語的問候語與別人交流打招呼。

三、把握時令滲透節日文化,提升學生的品位

孩子都喜歡過節,東西方文化不同,節日文化也有差異。為了讓小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節日文化,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西方節日的歷史典故,加深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認識,有時甚至可以利用時令的節日,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A Unit 7 At Christmas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自己在“百度”上查找有關圣誕節的資料,了解這個節日的由來和西方過圣誕節有哪些風俗。上課時,筆者再向學生介紹自己了解到的有關圣誕節的信息,然后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外國人過圣誕節和我國人民過春節的情景,讓學生尋找中外節日的共同點和比較出兩者的不同之處,并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這些不同之處。如關于禮物的授受,中西方人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在接受他人饋贈的禮物時都是萬般謙遜和推辭,即使“盛情難卻”地接受了禮物也絕不會當即打開;而西方人卻顯得“毫不客氣”,表示一下感謝之后就不推辭不謙讓地接受,并立即打開禮物看個究竟。再如,我國的春節是處處貼春聯,放鞭炮,相互祝福;而西方人則是祈禱等。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愚人節、感恩節、萬圣節、復活節等重要節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使他們感受到多種多樣的節日文化背景、切身體會到不同文化所帶來的不同風俗習慣。

篇(3)

一、在節日中滲透文化意識

在遇到一些西方獨特的的節日如Halloween、Easter時,教師事先讓學生去找有關節日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資料,然后讓學生先介紹一下與節日有關的背景知識,如節日的來歷、節日的吉祥物以及與節日有關的一些活動等。學生在相互交流過程中,不僅了解了各方面的文化內容,并且有了情感體驗,如在Halloween(萬圣節前夕),教師可以模擬真實情景,給學生機會去體驗這個西方兒童縱情玩鬧的節日。具體做法是:(1)布置教室(漆黑的夜晚場景),(2)準備南瓜燈,(3)老師裝扮成巫婆,(4)一部分學生扮演上門索要糖果和禮物的小孩子并說“Trick or treat”、另一部分扮演家長準備并分發禮物。或是在April Fool’s Day,老師可以不經意地跟學生開個小玩笑,再跟學生講清愚人節的來歷和西方人慶祝的方式,引導學生課后在善意的前提下開展活動,體驗該節日的氣氛。相信學生在真實體驗的過程中求知欲望和參與精神空前高漲,學生用真實的情感體驗了西方的節日文化,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化

1.發揮想象巧編故事。在教授完某篇課文后,教師可結合相關材料進行內容的補充和拓展。如在學完4B“My day”后教師可根據《聽讀空間》閱讀欣賞部分的有趣故事進行改編和續寫。可以只先讀故事的開頭,然后請學生自由討論并為故事續寫情節,同時可推薦學生根據《世界之窗》中“各國小學生的作息時間”作為改編和續寫的理論依據,讓我們觀察西方的小學生是怎樣進行時間分配,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體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英文經典動畫影片賞析。多媒體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效果不同凡響。如今學生對于原版英文電影也毫不陌生。在觀看某些學生適合的影片時,教師可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達進行指導,如在看電影 “Home Alone”時可對國外家庭生活模式以及孩子獨立自理能力等方面進行相關介紹;再如高年級的學生在觀看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時也可對國外的一些和生活方式進行適當展開說明。

3.在積累與分享中滲透文化。每個學生有自己的成長環境,他們都在各自生活中有所體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自己的課堂內外的學習當中,對于出現的英語國家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政治制度等熱菅成做筆記的習慣,教師定期舉行分享交流會,對比我國與英語國家對應文化內容的異同,使學生在濃烈的分享氛圍中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與接受,比如節日文化差異,西方節日中中最重要的是圣誕節,還有我們所了解的萬圣節和復活節,這些和我們中國節日是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再比如姓名差異,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中國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這和中西方的文化是有關系的。中國人注重祖輩血統,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整體中去,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個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強調個性,更為注重自己是個個體,所以以代表自己個體的名放在前面。還有一些禮儀文化和飲食文化之類。中國人吃飯喜歡團團坐,點一桌菜擺中間。飯間會相互敬酒和敬菜。而西方人喜歡各點各的菜,比較忌諱別人夾菜。

篇(4)

關鍵字:節日文化;西方節日;學校教育;傳統文化

西方節日在我國的盛行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西方節日文化不可避免涌入我國。在這種背景下,西方節日文化給我國當今的傳統節日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國當代大學生中影響更為廣泛。

一、節日文化概述

節日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一重要歷史人物,或紀念某一重要歷史事件,或是慶祝某一時節的到來等等。節日是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文化現象的節日有著特定的含義:節日是一年當中由種種傳承路線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動時間,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活動日。節日根植于文化系統之中,以特定的儀式傳播文化,對文化系統的運行起著不替代的作用。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它不僅是展示民族社會生活狀況的窗口,同時也是"人類傳遞并擴展生存知識和生存態度"的一種手段,"是象征和意義的體系" ①。節日是民族歷史和文明的產物和象征,它以獨特的內涵融匯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為集體意識滲入民族血液之中,潛移默化的規范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二、西方節日文化

西方節日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體現了西方國家、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淵源,而且每一個民族的節日文化和風俗習慣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一般而言,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具有生產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或讓位于宗教性節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傳統的生產性節日僅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豐收是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各民族的共同特點和傳統習俗,在農業生產力尚不發達的自然經濟社會時代尤其如此。在進入工業社會后的西方國家,失去了特定經濟生存形態基礎的敬土祈年習俗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消亡,僅僅遺存于極少數一些仍然保留著傳統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地區。

與生產性和生活性節日的衰微相對照,西方國家節日的宗教性特征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西方節日文化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一)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現代大學生消費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其中節日消費是大學生校園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消費主要是指大學生為過節而支出的費用,一般包括節日期間的餐飲費、活動費以及互贈禮物的費用。在這些熱衷于過西方節日的學生中,往往要用一筆錢和朋友聚餐,購置節日物品,參加節日活動和互贈禮物。其中餐飲費和購置禮品的費用加起來花費不少,對于幾乎沒有經濟收入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筆額外的負擔。大學生在過西方節日時的消費虛榮心理以及由此導致的高消費行為的確在校園中存在。雖然消費觀是由個人的思想品德,興趣愛好以及消費常識等因素綜合決定,但是西方節日客觀上為大學生的高消費行為提供了一個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消費觀。

(二)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西方節日在校園的流行的確給大學生節日觀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西方節日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生存的土壤。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現在很多人在不信仰基督教乃至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渾然不覺地加整理入到狂歡行列。這是無形中把一種外來文化與異質宗教人為種植異國他鄉,好比無源之水。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民族大眾認同、溝通、交流、凝聚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大眾共同娛樂、游戲的重要方式。每個節日都有歷史根源,通過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人文、民族色彩來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惡、民族倫理、民族風格及強烈的民族意識。青年學生在吸收外來文化養分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三)大學生過度的迷戀西方節日,將影響中國的文化安全

"現在的國際競爭和國家較量不是攻城掠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競爭和爭奪"。大學生盛行過西方節日,在傳統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沉淪的表現。對于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將會危及我國的文化安全。我們如果沒有了包括春節在內的節日文化,就意味著在文化發展中被淘汰。西方國家,一向認為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與中國進行政治、經濟交往的同時,也在極力地吹噓推進他們的文化。"在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中,已赫然將維護和推動其文化價值觀的全球性統治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②。節日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部分,必然會成為西方文化沖擊的首要目標。我國大學生應該珍惜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現代化的建設中,不要被別人"化"掉。西方文明有它的魅力,我們當然可以接受,但是,我們更應該堅守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尊嚴。

四、西方節日文化對大學生消極影響的對策分析

西方節日在我國社會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日趨流行已是不爭的事實。對于西方節日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方面,我們應該端正態度,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大學及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作用

1、首先,教育者應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分析問題對待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應該揚長避短。對于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而對于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目如母親節、父親節等,則可以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2、利用學校教育的優勢,大力宣傳中國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民族精神與文化,促進大學生的文化自覺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要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首先要引導大學生了解節日及節日文化的深刻背景。其次,弘揚節日文化,要引導大學生過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再次,學校要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日常科研活動之中,深入開展傳統節日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3、學校教育要通過創新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使之更加合乎大學生的群體特征,慶祝活動的形式應當多種多樣,避免單一化,樣本化。除晚會外,還可以采取知識競賽,義務宣傳,影片欣賞,熱點座談等形式,對重點宣傳對象,應該深挖掘,給予大范圍,高密度的曝光率。可以把慶祝活動分解細化。在大型活動的同時應該以學院、專業、班級甚至寢室為單位舉行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活動,可以把工作落實到實處,有利于調動同學參與的積極性。可以組織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動,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要與社會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提高認識,陶冶情操。

4、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節日消費的火爆離不開大學生的"支援"。學校教育要引導大學生節儉好學,慎過西方節日,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要從大學生的修養出發,把消費觀教育視為大學生修養的重要內容。學校要把消費觀念納入校風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范疇,大力倡導健康的消費觀念。高校要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對大學生消費觀念培養的重要平臺。高校文化建設應該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則,重視大學生在為人處世方面的每個環節的教育,重視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把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政府要加強傳統節日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

當前中國當代大學生熱衷西方節日,冷淡中國傳統節日,與政府一段時間以來忽視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創新有很大關系。政府對傳統節日文化忽視宣傳、缺乏變革導致,傳統節日的影響逐步萎縮,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下降。近些年以來,傳統節日在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逐漸為社會所認識和重視。

1、政府要加強傳統節日文化遺產的保護

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傳統節日的保護是對大學生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對其精神利益的維護。節日作為文化生存的節點,是大學生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時機,是他們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人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不斷通過節日習俗表達出來。這些理想和追求有豐收富裕、健康長壽、歡樂吉慶、平安和順等。保護了傳統節日文化,也就減少了大學生群體通過西方節日來尋求情感寄托的途徑。其次,保護傳統節日文化,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凝聚力和愛國心。包括節日文化在內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礎部分,是中華民族全體成員共享的文化。在同一個日子過同樣的節日,使我們體會到屬于同一個族群的文化認同感。當人們處于本土的文化環境中時,這種感覺還不明顯。但是在異文化環境,一個族群同樣的節日習俗就成為文化認同的顯著標志。共同的節日習俗會使他們之間產生文化認同感,有利于把他們凝聚在一個具有和諧文化的社群之內。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傳統節日文化,可使各地的大學生擁有更為和諧一致的文化空間。

2、以政府為主導,創新傳統節日文化

在新的全球一體化日趨緊密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產生某些文化趨同現象,這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大學生之所以熱衷于西方節日,這同我們近年來對外較為廣泛的文化開放與交流是分不開的,一些西方節日的侵入也是符合年輕人求變、求新的心理和思維的,但是西方節日盛行并不整理可怕,可怕的是傳統節日的衰落。綜觀我們的一些傳統節日,不難發現,很多都是農耕時代的產物,有著農耕時代的烙印,由于它存在的基礎已經在逐步的弱化和解體,很難與當今的時代特征明顯的聯系起來。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們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而這種記憶太多,禮節太多,也就會使節日變得神圣而沉重,交得不受歡迎,給入一種麻煩的感覺,有時使過節變成一種受罪。所以我們需要用創新來變,嫁接一些西方節日的氣氛,改掉一些傳統習慣的陋習,這樣才能真正的將傳統節日文化延續下去。我們若能在西方節日的熱鬧中汲取和借鑒一些營養和經驗,做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參與。但應以政府為主導,應該充分發揮其文化管理與服務功能,提供節日文化資源,創造環境,積極引導大學生們建立正確的節日觀和行為參與方式。

在時代變遷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節日文化對中國大學校園的沖擊的確已經成為事實,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出于各種原因而對西方節日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大大超出了對待本國傳統節日的熱情。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更好的繼承和創新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和吸取西方節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要使大學生樹立起一種健康的節日文化觀和消費觀,使他們既能夠理性的對待各種西方節日,又能夠充分享受到西方節日給校園生活所帶來的歡樂。

注釋:

①〈日〉綾部恒雄.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54頁

②梅孜編譯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匯編[m]. 時事出版社,1996年版

參考文獻:

[1] <日>綾部恒雄.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2] 王嶸. 中美傳統節日文化差異比較[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7):26-27

[3] 陶柳清、陳淦添. 當代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調查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09,(4):220-222

[4] 梅孜編譯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匯編[m]. 時事出版社,1996年版

[5] 李朗. 關于西方節日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 中國青年研究,2005,(5):60-63

篇(5)

【關鍵詞】本土化改造 西方文化意識 扭曲 圣誕節

一、圣誕節的中國現象

英語學科中滲透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意識,使得現在的年青人對西方節日更了解與崇尚,忘卻了中國的傳統節日,顛覆了中國人學英語的本質。

西方節日在中國越來越盛行,以比較突出的圣誕節為例,每到平安夜前夕,到處都能聽到圣誕歌聲,也能看到圣誕老人的畫像,還有很多人到商場購物。實質上圣誕節是基督教為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基督教在西方很多國家處于國教或者等同于國教的地位,對西方文化影響很大,圣誕節就是一種屬于世界的宗教文化。現在的圣誕節,不僅成為了基督徒喜歡的節日,也是所有人喜歡的節日。

當下,西方節日圣誕節已經全面走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中西方文化開始融合,同時促進了中國的經濟消費,也使中國人不斷學習國外先進之處,走向國際化。

從圣誕節的慶祝方式來看,完全是中國式圣誕節。全球化的浪潮使圣誕節落地中國,但國人對圣誕節除了新鮮和好奇,也不可避免地帶著些許盲目。于是,圣誕節就成了年輕人的狂歡節;商家的銷售節;單位的公關節。

二、透過現象看本質,圣誕節的本土化改造是一種異化

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對春節等傳統節日的內涵并沒有隨著時代得更迭而注入新的內容,不能滿足人們,尤其是青年人的文化審美需求。而圣誕節則是全新的節日形式,自然能引起和滿足人們的求新、求變的心理。喜過洋節既是時尚,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它體現著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選擇和價值追求。此外,崇洋心里是年輕人選擇圣誕節的原因。

西方國家的圣誕節并沒有大型的派對和舞會,因為在西方傳統里,圣誕節是一個與家人團圓的日子,就像中國的春節。一家人會聚在一起,享用一頓大餐,然后在圣誕樹下拆開禮物,然后一起去教堂。

中國的節日遵循的是自然節氣,以家庭為準形成閉合空間;西方節日就屬于大社會的東西,超出家庭范圍。隨著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這種以“洋節”作為人際聚合方式的交際應越來越流行。究其本質:以圣誕節為借口的文化盛宴。國人在西方的意識形態(自由主義)、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上的載體,確切地說是賦予文化意義的載體,圣誕節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

圣誕節是西方文化元素的集合體。當國人以圣誕節作為趨向西方生活方式的載體時,圣誕節的宗教意味(內容)被抽離,此外的各種文化元素(形式)被留取,并被無限放大。也就是說,圣誕節完成了一次本土化的改造――異化。圣誕節不再是圣誕節,而是國人以圣誕之名所擁享的文化盛宴。

換個角度來說,中國人過圣誕節也是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改造和豐富,外國人是“圣誕樹下吃火雞,平安夜里開舞會”,中國人則是“圣誕樹下吃餃子,平安夜里逛大街”。傳統文化中的春節炮竹聲中吃餃子的生活方式在圣誕節的影響下,又增加了在圣誕樹下吃餃子的異域風味。

三、交流與融通:從形式化改造走向文化交融

在中國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互動過程中,中國人逐漸地培育出了對待外來文化的一種相當開放的民族文化心理。對西方文化采取一種相當開放的立場,是獲得本土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與權利的一個必要條件。逐漸學會把西方文化中那些具有全人類共享性、繼承性、融合性的先進文明成果與西方文化中的消極面加以區分,分別對待,而不是一概排斥。

西方節日、西方文化的介入,給中國帶來更多的新變化。促進了作為文化載體的人由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人們頻繁地與外國企業、三資企業打交道,大量接觸外國人士和外國的精神產品,因此不斷地受到外來西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強化了競爭觀念、時間觀念、效率觀念、商品意識、服務意識和效益意識。

在文化媒介化所產生的遠距作用下,中國的本土文化顯然也已被深深地打上了全球化的印記,并出現前現代文化、現代文化、后現代文化等多元、異質文化并存的格局。西方現代思潮對中國文學,尤其對當代文學的影響與滲透是全方位、多層次、無處不在的。伴隨引進發達國家的設備、科技和管理方法的同時,西方文化也涌進中國來,首先接受它的便是當代中國青年。其他,在各種習俗方面,西方文化也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禮儀習俗,消費習俗,飲食習俗,居住習俗,婚喪習俗等都產生了根本改變。在跨文化交流中,我們既要吸收外來文化中一切有利于我國經濟文化健康發展并能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元素,洋為中用,也要保持頭腦清醒,盡量限制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節日是文化的一個方面,文化只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方面。西方圣誕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慢慢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國的中青年人群在接受圣誕節的同時,將其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中國人在接受西方節日的同時,也沒有遺忘中國傳統節日和文化。中西方的節日文化互相滲透、相互融合,這是兩種文化緊跟時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也是中國走向世界、走向國際的必需之路。

參考文獻:

[1]華哲.引進洋節莫異化[N].江蘇經濟報.2006(12).

[2].圣誕節,是一種什么情結?[N].金昌日報.2005(1).

篇(6)

中國傳統民俗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團圓親情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明人高啟有詩云:”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即佳節思親猶如山之繞郭、水之東流一樣自然而然。因此,過去在傳統佳節來臨之際,人們就會如期去上墳掃墓,以示對亡故親人的懷念,而對于那些浪跡天涯的游子,人們則往往遙對明月,以寄托情思,傾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撣娟”的心情。

(二)歡慶喜悅

每到傳統佳節來臨之時,人們就會沉浸在普天同慶、萬民同樂的氣氛之中,而心中的溫馨喜悅之情也會如期而至。

現在有許多對都市生活產生審美疲勞的人們,常常借節日放假之機外出旅游,在恬靜自然的山水間尋找一種好心情,盡管旅途勞累,十分擁擠,但許多人心甘情愿地”花錢買罪受”。這是因為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曲折地體驗到傳統節日固有的樂趣。

(三)樂觀自信

首先,節日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之情。如年節時的春聯、年畫、鞭炮等,都圍繞著團圓美滿、幸福吉祥的喜慶主題而展開;湯圓、月餅則象征著團圓如意等等。

其次,從節日活動的信仰崇拜中,人們可以求得一種心理平衡。比如年節乞求神靈庇護及祭拜祖先等,看似無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靈凈化作用。

再次,節慶活動具有強身健體、益智娛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風箏、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其強身健體的意圖是十分明確的。

(四)歷史意識

清明節掃墓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慎終追遠的道德意識。它的文化意義類似于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淚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

(五)淑世情懷

比如民間流行的祭灶時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俗活動,就有明顯的淑世情懷的烙印:一些圍繞著老人、孩子、女性、戀人等而設的節日,將福祿壽禧和太平團圓、多才多藝的淑世情懷展示了出來,都是關注人自身的。

(六)天人相諧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

二、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迷信色彩的現代解讀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多與祭拜神靈有關,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仔細考察,這些民俗多是在迷信外衣下有實用的目的,虛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直接的物質功利性。

比如,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習俗。據說灶王在家家戶戶了解人間善惡,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察報人家善惡。人們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來祭灶王。為的是得到對聯中說:”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好結果。祭灶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這個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這其實是表達對來年的一種美好祝愿。

春節期間燃放的原意在于驅逐惡鬼。《申異經》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魁(傳說中的獨腳怪獸)。以竹著火中,嘩嘩有聲,而山魅驚憚。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放爆竹主要是娛樂,表示除舊迎新,取個吉祥兆頭。

端午節飲雄黃酒。傳說很神奇。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后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重陽節登高,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古人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在同時人們通過登高望遠,起到了鍛煉身體的作用,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護種娛樂活動了。

三、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的繼承和弘揚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圣誕節越來越火。隨著圣誕節臨近的那段日子,大小商場的門口無不擺上一個白胡子的圣誕老人。現在許多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日,而中國自己的一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卻受到冷落。

(一)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受到冷落的原因

1、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中國從封閉的計劃經濟轉為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主動向世界敞開大門,各國文化進入中國,產生了對傳統文化,包括節日文化的沖擊。在強勢文化沖擊下,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嚴峻挑戰。

2、西方的一些節日大多以自娛自樂為形式,注重熱情奔放的情感追求,過節方式洋溢著狂歡和自由,比較迎合年輕人的心態。而中國節日雖然也注意創造歡樂祥和的氣氛,講究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但在這些現象的背后,總更趨向于實用理性,盡量用理智的行為去指導情感的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內斂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間的其樂融融。不少節日還講究禮節,有的地方甚至還有很繁瑣的一套禮儀,稍不注意,很可能會讓長者找出晚輩的’.無禮”之處,這對于年輕人來說,無疑成了他們的一種負擔。

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媒體、商家為捕捉商機,大肆宣傳,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吸引顧客、制造影響。這樣做法本來無可厚非,但卻在無形中助長了圣誕的氣焰,為”洋節”推波助瀾,使它們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4、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追求時尚和從眾心理

5、一些國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國人總以為只要是外國的東西便是好的,因而,”洋節”當然會比’‘土節”更有情趣,更羅曼蒂克。他們將一些國外的東西一任搬來,不分國情,不理會傳統,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來。仿佛只有這樣,才更能顯出自己的”洋氣”,才更能”與世界接軌”。

(二)中國傳統節日民俗需要發揚光大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文化可以說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體現民族文化的風采和底蘊。它像語言一樣,是族群傳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種節日就意味著對這種文化不同程度的認同;白主過節的意識越強,相應的文化認同感就越強。如果大多數國人熱衷于過洋節而冷淡傳統節日,這對弘揚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并無益處。因為民族文化的喪失就是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喪失,一個民族一旦喪失了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就會不打自垮,絕對不可能在世界的競爭中立下腳來,更無庸說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但是,我們樂觀地認為,傳統節日文化不會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消失或者變味,因為老百姓對傳統節日的認同程度遠超過對洋節日的認同。中西方所有的節日,都是在其各自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中發育成長起來的,它們有著獨具一格的鮮明特色和自成體系的豐富內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欲望以及調整人際和天人關系而出現和發展的,不容否認,這些問題在當今乃至未來社會中仍將客觀存在,因此,傳統節日的存在和發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年輕人喜歡圣誕節,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說明年輕人是以兼容并取的心態對待傳統和外來文化。”年輕人在圣誕節品嘗西方文化,而在春節則回歸傳統的文化,這兩者并不矛盾”。所以,洋節會取代土節,對此不必太祀人憂天,畢竟節日是文化與民俗的結合體,一個節日的產生、流傳、演變,都有著民族心理與文化的背景。它緊密地伴隨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實際,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體現了一定的歷史性和時代性。在傳承過程中又不間斷地延續著、變異著、豐富著和發展著。比如,經過數千年的沉淀,春節己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不會輕易消失。

伴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凸現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世界己成為了一個”地球村”。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廣泛,節日的中外交流也勢所必然。的確,我們身邊是彌漫著洋節文化,但同時,旅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也正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種子撒播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據報道,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被確定為當地的法定節日。

所以,我們對洋節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之外,完全可以包容的心態泰然處之,進而以積極客觀的態度來認同其中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有參考、充實、提升價值的豐富內涵,加以適時吸收和消化,在傳統節日中注入現代元素,從而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相信傳統節日定會在未來社會中找到應有的位置。節日的前景將和文化的前景一樣走向繁榮和多元。新晨

(三)弘揚中國傳統民俗的對策

首先,要重視中國傳統民俗的巨大作用。肯定民族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要加強對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不僅學校要重視,整個社會,包括商家、媒體等都要重視,都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傳統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其三,要積極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己經被列為法定假日的傳統節日,其文化內涵要深入挖掘,廣泛宣傳,使之深入人心。

篇(7)

【關鍵詞】中小學 英語教學 融入 中國文化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深入,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事業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通過教育弘揚中國文化不僅能夠真正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能提高學生傳承中國文化的意識。鑒于此,中小學英語教師應當重視不斷轉變教學理念,采用科學、合理的措施將中國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從而使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文化。

一、創編高質量的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中小學英語課程的重要教學資源。在創編教材時融入中國文化不僅能夠給中國文化的傳播提供一條重要的傳播途徑,還能夠為中小學英語中的中國文化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在創編中小學英語教材時要重視教材的全面性,既要保證能夠有語言專家、翻轉學家等專家學者的參與,也要保證中西方文化的專家參與,從而提高中小學英語教材的教學質量。尤其是應當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比如我國對外漢語教材使用了中英文雙語標注,很方便學生的學習。其次,在教材編寫中應當盡量增加有關表達中國文化的文章,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識。比如民風民俗、地理環境、政治制度、傳統文化思想等等。同時在這些文章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最后,應當重視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保證編制的教材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要保證編寫的教材適合中小學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總之,為了保證中國文化與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應當從教材編寫入手,選擇適合學生學習,利于中國文化傳播的知識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

二、拓寬中國文化的融入渠道

不僅僅是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融入中國文化,在課外教學、校園活動等中融入中國文化。只有拓寬中國文化的融入渠道才能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才能將中國文化融入到中小學英語教學中。

如可以在中小英語教學中,選擇一名外籍教師和本土教師共同教學,這樣既能實現中外互補,也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最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等先進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直觀、全面地體會到中國優秀文化,最終增強中小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和的生動性。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靈活應用各種方式,通過課堂內外將中國文化滲透到學生心中,如在講授部分詞匯時教師可適當運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這樣不僅可豐富詞匯教學內容,還可以滲透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或者是在布置教室的學習園地時可依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和冬至節等,并組織學生畫一些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有關的美術作品、寫上相應的節日語言。總之,在中外文化逐漸融合的背景下,為了突出中國文化,加快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中小學英語教師應當積極拓寬中國文化的融入渠道,并借助各種教學方法、課外活動等增加學生的文化接觸面,從而實現中小學英語教學是中國文化的完美融合。

三、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

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助力。優秀的英語教師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傳授學生知識,還可以通過自身的魅力影響到學生。為此,中小學英語教師應當重視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正確看待中國文化,并為我國優秀文化的弘揚做出貢獻。

首先,中小學英語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中國哲學、歷史、中醫、戲劇、習俗等等。教師只需要簡單的了解,并有一定的認識即可。另外,教師還可以積極抓住進修機會,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文化素養。其次,中小學英語教師若要想把真正的中國文化傳授給學生,就應當充分了解本土文化,并正確看待文化差異。這樣才能逐漸使學生形成文化平等的意識,才能實現中國文化與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最后,中小學英語教師還應當通過研討會、交流會等交流平臺提高自身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并向學生灌輸正確的文化觀點,以避免學生產生文化認識偏差。總之,為了保證中國文化與中小學英語能夠完美融合,中小學教師應當重視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并以此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從而推動中國文化的弘揚和發展。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提高本文文化在中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地位,還能夠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全世界。鑒于此,中小學英語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采用合理的措施將中國文化融入到中小學英語教學中,從而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徐慧娟.將中國文化融入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3,21:101-1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最|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首创麻豆| 久久久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区区别| 影音先锋男人站| 被按摩的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看| 黑人巨大粗物挺进了少妇| 潮喷高潮videossexohd潮喷|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av| 波多野结衣 内射| 中文字幕欧美人妻精品一区| 日本乱码伦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精品免费观看二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午夜dj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多毛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 欧美丰满大屁股ass| 色偷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 国产精品毛片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爱| 国产又黄又硬又湿又黄的|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网站|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国产1卡二卡3卡四卡乱码视频|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色欲| 午夜免费啪视频|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无套内射视频囯产| 国产激情艳情在线看视频|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自愉自愉产区二十四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