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0 09:53: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發展新階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新階段的主要特征
從近兩年經濟增長及其結構變化趨勢看,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重化工業主導的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有三個明顯特征。
1、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變化,形成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高增長
2002年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為12.6%,其中重工業增長率為13.1%,輕工業增長率為12.1%,2003年則分別提高到17.0%、 18.6%和14.6%。兩年中重工業比輕工業的增長分別高出1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重工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也從60.9%提高到64.6%。重工業增長不僅明顯超過輕工業,成為帶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而且從整個經濟增長來看,重工業增長也發揮著主導作用。1998―2002年工業增長為9.2%,同期GDP增長為7.7%,工業增長高出GDP增長1.5個百分點;2002年GDP增長10.2%,工業增長8.0%,工業增長高出GDP增長2.2個百分點。2003年GDP增長9.1%,在農業和服務業增長速度均比上一年有所減慢的情況下,工業增長速度卻達到17.0%,高出GDP增長7.9個百分點。因此,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增長速度的提高,不是短期因素所為,而是由長期積累因素作用的結果,反映了我國經濟未來結構變動的趨勢。
經濟高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投資的高增長。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7%,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與近幾年消費增長平穩和凈出口增速下降的情況相比,投資的增長無疑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理論上講,投資高增長是工業化進程中重化工業加速發展階段支撐經濟高增長的必要前提,與前期以輕工業為主和后期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相比,新的發展階段必然伴隨著投資的大量增加。2003年我國工業投資14460億元,同比增長39.0%,提高了16.8個百分點。帶動投資高速增長的主要工業行業大多集中在重化工業領域,據2003年統計公報顯示,在500萬元以上項目中,鋼鐵投資增長96.6%,電解鋁增長92.9%,水泥增長121.9%,汽車增長87.2%,紡織增長80.4%,煤炭增長52.3%。另外,就長期趨勢而言,投資增長的作用也反映在近幾年我國消費率和投資率關系的變動上,投資率從1998年的37.4%上升到2003年的42.7%。
導致產業和投資格局變化的深層次原因是消費結構升級。雖然近幾年我國消費增長保持平穩,個別年份還有些偏弱,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經過多年的能量積累,消費的結構已經發生明顯變化。與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1997年相比,我國城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從46.6%下降為2003年的37.1%,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也從55.1%下降到45.6%。目前人們的消費觀念、方式、內容以及消費品市場供求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居民消費總體從重視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轉變,從追求物質消費向追求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轉變,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發展轉變。汽車、住宅、通信、旅游以及教育和文化娛樂正在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在居民年均消費支出構成中所占的比重都在明顯增加。2003年,在城鎮居民平均每年消費支出中上述領域的消費占35.9%,農村居民達到34.9%。可以預見,消費結構的升級將會逐步釋放出能量,成為帶動新階段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2、重化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增強了產業發展的關聯性,使經濟高增長更加具有可持續性
工業化國家特別是大國的經驗表明,當大眾消費進入汽車、住宅消費階段后,投資高位運行,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經濟將保持較長時期快速增長。與之相比我國的情況有兩點明顯不同:一是重化工業加速發展與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高新技術發展將會形成緊密的互動關系,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和改造,將給傳統產業帶來新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我國人均GDP從目前1000美元到2020年3000美元的20年間,巨大的市場潛力將不僅來自于傳統消費需求的生機和不斷釋放,而且新技術發展必然引致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目前我國城市居民汽車和通訊消費的持續高漲已經顯示出了這種特征。二是我國已經把加快城市化發展,逐步消除二元結構,作為調整結構、擴大內需的長期戰略。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農村人口,城市化又長期處于滯后狀態,如果能夠持續提高城市化率,農村居民進入城市所釋放出來的潛力不可估量。在未來經濟發展新階段,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將以重工業為主導,以新技術應用和城市化發展為依托,有可能持續20多年,直至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率達到60%左右。
重化工業和城市化加速發展將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的關聯效應。近年來,帶動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大都是關聯效應較強的產業,如信息、汽車和房地產業。信息產業一直保持著3倍于GDP增長的速度發展。2002年,汽車行業已經取代電子通訊行業,成為對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帶動力最強的行業之一。從2000年開始,房地產投資也已連續3年以較高速度增長。隨著這些行業的快速增長,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如鋼材、有色、化工及建材等行業的增長空間進一步擴大。2003年出現的以能源和原材料行業為主的短缺和投資熱潮,客觀上反映出主導產業變化的特點,標志著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發展階段已經到來。產業關聯效應增強不僅反映在工業內部,也反映在基礎設施領域。隨著收入增長,人口流動增加,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提高,大眾消費對公共基礎設施的需求會趨于上升。同時,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發展階段會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物流規模,提高產業組織的復雜程度,使生產和流通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趨于上升。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低、中、高收入國家交通及通訊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隨收入上升而上升。重化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在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擴張的同時,還將帶動對服務業的需求。在新的發展階段,以研發、物流和金融為中心的新興服務業和以滿足城鎮居民需要為中心的生活服務業,都將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從而會顯著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
3、新的發展階段同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趨勢相統一,正在重塑我國參與國際分工角色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加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列,90年代隨著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的迅速增加,世界制造業向我國的轉移形成浪潮。根據商務部有關統計,全球500強在華投資成立企業數量的最多年份是1995年;投資額最多的年份是近兩年,盡管投資企業數減少,但投資額增大,表明大多數在華投資的500強企業已經進入規模擴張階段。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500強在華投資的73%集中在制造業領域,極大地帶動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使制成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而在我國以最終消費品為主要內容的進口替展階段基本結束,出口導向階段趨于成熟。未來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將會更多地轉向資本技術產業,以適應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對原材料、元器件等上游產品的需要。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1998―2003年,我國各年GDP保持平穩增長,外貿進出口雖有較大的起伏波動,但平均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兩倍以上。由于外貿進出口的增長速度持續超過經濟增長速度,致使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迅速提高,從35%左右提高到60%以上,成為世界上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大國。同期,我國利用外資規模由每年400多億美元上升到500多億美元;外商(含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9%提高到27.2%; 2003年外商(含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為41.4%,進口占進口總額比重44.7%。我國經濟對外依賴不僅表現在市場和資金方面,同時也表現在技術和資源方面。目前,許多高成長性行業如計算機、電信和汽車等行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仍然嚴重依賴國外技術,自主研發能力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對于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加,一些重要資源的供求關系出現緊張,以致進口迅速增加。2001年到2003年,我國原油進口數量增加了50%,鋼材年進口數量增幅超過了100%。
綜合上述分析,在經濟發展新階段,我國制造業的供給能力將因重化工業的發展全面提升,從而將真正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大國。另一方面,我國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的需求也會進一步增長,國內潛在的大市場將會對國際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二、新階段提出的主要問題
1、經濟社會轉型壓力增大
重化工業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既是后起國家振興經濟、實現趕超的關鍵時期,也是經濟社會結構劇烈變動、容易造成發展失衡、加劇社會矛盾的時期。國際經驗表明,重化工業和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一般為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之后,正是一個國家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轉換的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將出現顯著變化。對于這些變化處理得當,就能順利地發展上去,反之,則可能出現徘徊以至于后退的局面。韓國在這一階段由于片面地追求重化工業發展,不惜大量舉借外債,導致經濟結構失衡,上世紀80年代初在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中陷入了債務危機,后經艱難的調整才渡過難關。拉美有的國家在上世紀60―70年代實施進口替代戰略,一度出現了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快速增長,但隨后因為經濟結構扭曲,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最終釀成社會動蕩,經濟發展停滯不前。90年代中后期,印度尼西亞經濟發展的進程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被迫中斷,大致也是發生在這一階段。相比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更加錯綜復雜,目前正在進入的重化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也是在體制轉軌和長期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矛盾逐步顯露的時期,對這一時期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應有充分的認識。
2、發展不平衡現象更加突出
重化工業化容易導致資源的集中和市場的壟斷,拉大城鄉、地區和產業之間的發展差距,加劇收入分配的不平衡。這主要是因為:其一,資本的集中帶來財富的集中;其二,人的能力的差別帶來收益的差別。在重化工業化階段,兩方面的趨勢都在加強。根據庫茲涅茨收入分配“倒U”曲線,收入分配差距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呈現擴大趨勢,其最高點即收入差距最大的時期大致出現在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如果缺乏必要的社會協調機制,收入差距擴大和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超出社會的承受能力,就可能走向反面。
3、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將發生漸變
在重化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下降,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也會呈現出減弱的趨勢,容易出現經濟高增長與失業壓力增大的“逆反”現象不平衡。重化工業發展使資本和技術對勞動力投入的替代性增強,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提高,這對我國勞動力供給高峰期的到來提出了嚴峻的課題。另外,隨著重化工業的發展,我國原有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比較優勢,都會由于資本技術密集度的提高而逐漸消減,倘若仍然依靠這一類生產要素的價格競爭來發展經濟的話,我們將難以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在世界制成品市場普遍過剩的情況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形不成核心競爭力,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也會逐步喪失。因此,面對新階段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的變化,如何調整經濟結構,選擇經濟增長方式,既保持和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又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都將事關發展與穩定的大局。
4、資源和環境約束增強
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經濟發展與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我國人均耕地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資源為27%,人均森林面積為20%,石油資源最終可采儲量僅占世界總量的3%,而單位產出的能源或原材料消耗卻比發達國家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重化工業加快發展階段資源消耗增加,將使我國短缺的一些重要戰略性資源特別是石油和礦產品的供求矛盾進一步加劇,對國際資源的依賴也會明顯加強。城市化加快發展也會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汽車、住宅業的發展對于能源、礦產和土地資源的需求也會顯著提高。經濟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還會帶來“三廢”排放的增加,給已經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因此,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形勢將更為嚴峻,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選擇合適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效地解決資源瓶頸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5、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重化工業發展具有高投入高產出的特點,雖然產業鏈條延長、中間需求增加,有利于擴充市場容量,但如果最終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跟不上,則可能加劇市場過剩和通貨緊縮。重化工業發展資本需求量大,信貸膨脹往往不可避免,特別是由于我國經濟體制中仍然存在著“趕超沖動”和“政績攀比”傾向,更容易引起盲目投資。如果投資效益不好,就會加大內部金融風險,增加不良貸款,引發通貨膨脹。此外,重化工業發展也會增加進口需求,對國際收支平衡帶來壓力,在全面開放的經濟環境中,任何外部沖擊都有可能成為引發經濟波動的直接原因。總之,新階段的經濟發展具有高增長的內在要求,但由于經濟結構的劇烈變化,不確定性風險和調整的成本也會增加。因此,如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是這一階段需要把握好的重大課題。
三、新階段的發展戰略取向
新階段不僅意味著我國經濟正逢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許多嚴峻課題。從戰略上講,要把握好新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向,必須認真解決好內部協調性和對外平衡性的問題。
1、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
重化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新階段是我們分析當前經濟走勢和中長期結構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為此,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上,要針對新發展階段高增長和不平衡的發展特征,進一步樹立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既要利用好新階段創造的新機遇,不失時機地加快發展,又要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加大調整措施,注意經濟與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不失時機地推動經濟社會結構轉型。既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繼續加快發展,保護先富起來的人群的合法收益和積極性,更要強調通過政策扶持落后地區的發展,幫助低收入群體解決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既要注重效率原則,關注經濟總量的擴大和人均水平的提高,還要充分考慮公平,不斷充實發展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內涵,以參與和共享來實現公正和平等,更好地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為提高效率提供可靠保障和堅實基礎。
2、經濟發展戰略選擇要注意結構變化與要素稟賦之間的平衡
新發展階段資源向重化工業和城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工業化進入重化工業為主的高增長階段,其根本意義在于進一步拓展和延伸產業發展的領域,帶動農業、輕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同樣,城市化加快發展也不等同于城市加快發展,其更重要的價值在于轉換城鄉“二元結構”,將農村的發展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循環之中。因此,新階段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關鍵在于使結構變化更加有利于產業關聯和城鄉互動,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結構的安排與要素稟賦的特點和比較優勢的變化結合起來。從我國要素稟賦的特點看,資源配置應突出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戰略選擇應在結構上堅持就業優先。在重化工業為主的高增長階段應高度重視客觀上存在的就業彈性下降的趨勢。解決這一問題可能的思路有兩點:一要抓住世界經濟發展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充分利用我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和結構多樣化的特點,使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在結構升級和增加就業之間保持平衡,注意發揮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在結構升級中的作用。二要把發展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始終作為戰略重點,保證勞動力質量同產業結構變化相適應。這兩點,前者旨在抑制自然失業率的提高,后者則著力于解決結構性失業的增加。從總體上講,在新的發展階段,只有解決好結構升級與增加就業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才是成功的。
3、宏觀調控政策應注意適時適度和長短結合
新發展階段具有結構變化劇烈,容易引起經濟波動,調整代價較大的特點,這對宏觀調控方向、時機和力度的把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宏觀調控既要注意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更要注重開掘市場調節的自組織功能。新的發展階段是市場化發展的自然結果(與以往重化工業主導的發展時期不同),政府調控主要不是通過直接干預來主導發展的方向,而是要通過創造環境來保持發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政府對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偏差或失調進行引導和調節是必要的,然而更多的問題是需要依靠市場經濟系統內部力量來自求平衡。在市場有效范圍內充分保護和發揮好市場的作用,是宏觀調控的邊界和基礎。其次,短期宏觀調控措施要有更長遠的預見性,在總體上要服從長期發展戰略的要求,避免因為局限于解決短期問題而積累和加深長期矛盾。同時,也要避免短期宏觀調控措施長期化,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在調控方向上與長期發展戰略的一致性。再次,要增強宏觀調控的彈性,無論是順向調節還是逆向調節都應把握好時機和力度,多用“微調”的方法,為市場作用留出必要的空間和時間,循序漸進地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4、新階段的經濟發展要有全球戰略思維
關鍵詞:紅利變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供給管理
中圖分類號:F01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731(2012)04—0010—04
一、紅利變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供給約束
為了研究紅利變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供給約束,我們有必要研究各種紅利空間的變化給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對需要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所處階段進行準確判斷,并概括總結該階段的新特征。
根據西方發展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階段的研究,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標準觀點分為三類:(1)結構主義觀點。認為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生產結構的變動,通過設置結構性指標體系劃分經濟發展的階段,代表人物是霍夫曼和羅斯托。(2)總量主義觀點。認為經濟發展過程最終是一個總量擴張的過程。因此,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的方法是采用諸如人均GDP等總量指標。代表人物是西蒙·庫茲涅茨。(3)綜合主義觀點。認為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不應該是唯一的,而是若干指標的綜合。代表人物是井村干男。另外,關于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的內容因劃分的階段數不同,各階段的順序和名稱也不盡相同,分為三階段論、四階段論、五階段論和六階段論。而中國正處于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和經濟結構變化的總體擴張狀態,長期看來,宏觀經濟發展已經逐步由利用外生經濟機會向利用內生經濟機會轉變,為了對這個經濟發展階段進行準確界定,本文依據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經濟總量標準、經濟結構標準、制度水平標準和創新水平標準,構建了一組指標體系來衡量經濟發展階段的特征見表1。
通過計算指標的權重系數來計算經濟發展度,其中經濟發展度的計算公式為:
根據權重計算出各年的經濟發展度并進行階段劃分得到結論: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逐漸成熟、開始邁進工業化高級階段和經濟穩定增長階段。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特征:第一,當前經濟發展具有“雙重制度變遷”的特征,一方面完成由貧窮落后向富裕狀態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加速實現傳統工業化的同時迎接信息化時代工業化的挑戰;第二,產業結構、城鄉結構、消費結構、需求結構等的調整成為新階段經濟發展的主題;第三,以知識為基礎的相關產業均呈現明顯的規模報酬遞增現象;第四,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加強;第五,經濟發展中短期需求因素的作用在下降,而長期供給因素的作用在進一步提升。
在目前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背景下,中國體制轉軌紅利、投資紅利、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外資紅利和外貿紅利等六大紅利變化對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新要求。這些紅利空間的變化分析表明我國目前處在紅利變化的大背景下,而且紅利的增加或減少都是經濟發展至特定階段的產物,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變化的紅利會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生更新的要求,一些紅利的消退也為新紅利空間的創造提供了現實條件。
紅利變化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呈現經濟結構變化速度快、物價波動不穩定的局面,又由于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雙重制度變遷”“結構調整”等特征。這些特征使中國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一系列供給約束:第一,生產技術滯后造成技術供給缺乏,技術供給可以直接影響產品的生產質量,從而約束經濟增長質量,不僅表現為高技術、人力資本投資的滯后,還嚴重表現在食品安全、環境衛生等領域,因此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技術創新的要求迫在眉睫;第二,生產要素的供給約束,包括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電力供應緊張、部分行業勞動力缺乏等;國家統計局2011年《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超過30歲的農民工比例高達61%,其中41—50歲占比24.7%,50歲以上農民工占14.3%。勞動力供應年齡結構的變化,是導致十年民工荒的原因。制造業和服務業最需要的是年輕農民工,而勞動力蓄水池中絕大部分是中老年農民工。第三,制度供給缺乏導致生產效率低下,規模報酬遞增的經濟效益不能完全發揮;第四,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供給約束,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經濟的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在資源環境問題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供給約束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紅利變化背景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求管理的局限性
一、新世紀新階段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關于新世紀新階段即21世紀頭20年,
放。到2000年底,我們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仍到處可見,嚴重影響經濟潛力的發揮。進入新世紀,改革還要求有新的突破,即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改革,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在調整所有制結構、深化企業改革、健全市場體系、完善宏觀經濟調控、理順分配關系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為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取得成功,將最有力地推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開放也要有新局面,即要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濟發展指導思想和觀念的問題
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把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要拉動力的條件已經具備,擴大消費需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從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的角度看,擴大消費需求,把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體現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作為經濟發展目的的指導思想
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導思想上為擴大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奠定了基礎。觀念轉變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推動作用,具體又是通過政策措施來實現的。要提高消費需求在社會總需求結構中的比重,首先要改變投資結構,通過增強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為提高消費需求創造基礎性的條件
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著力擴大消費需求,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要求我們切實把握擴大消費需求與促進經濟增長拉動力轉變之間的關系。
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之一。把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第一位的要素,是要糾正我們過去主要注重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忽視消費拉動作用的某些不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從這一意義上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什么來拉動,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也是一個經濟發展指導思想和觀念的問題。
從經濟增長拉動力變化的一般規律看,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是有其客觀性的。通常在一國經濟起飛階段,投資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投資的增長就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拉動力。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生產能力的擴大,特別是“出口替代”戰略的實施,以輕紡工業產品為主體的出口將會迅速增加,這時出口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得到明顯提升,使經濟增長轉向主要由投資和出口來拉動。在實現了經濟起飛以后,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國內的消費能力明顯增強,這時,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斷提高,消費、投資、出口共同成為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并且消費將逐漸成為最主要的拉動力。這是經濟增長拉動力變化所表現出的規律性特征。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把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要拉動力的條件已經具備,擴大消費需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
從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的角度看,擴大消費需求,把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體現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作為經濟發展目的的指導思想。因為擴大消費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沒有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擴大,改善民生就沒有了實質的內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確立,是我們發展觀念的重大轉變。我們的發展不是為發展而發展,不是以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為目的,不是以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為成本,不是以影響社會和諧為代價,而是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宗旨,以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為目標。因此,把擴大消費需求,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既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般規律的要求,也是經濟發展指導思想和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不斷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如何有效地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需要觀念的轉變來推進。發展觀念的轉變實際上是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深化的表現,主觀的認識越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就越能夠有效地推進經濟合乎規律地發展。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導思想上為擴大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奠定了基礎。觀念轉變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推動作用,具體又是通過政策措施來實現的。因此,要把著力擴大消費需求作為當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政策導向。
一是從供給的角度看,要提高對消費品生產領域的投資力度,特別是提高對服務業的投資。要提高消費需求在社會總需求結構中的比重,首先要改變投資結構,通過增強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為提高消費需求創造基礎性的條件。
化的客觀背景
新階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對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創新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設。應盡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所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也帶來某些壓力。需要強調的是,基本公共服務除了對于人的發展具有本體性的基礎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是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構成新時期改革的重要動力來源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實現了發展階段的歷史性跨越,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我概括為由“生存型社會”開始步入“發展型社會”。中國發展階段的這一提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活力,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矛盾與挑戰。當前,改革發展呈現許多新的階段性特征,與這一轉變有很大的關系。其中,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全社會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短缺、公共服務不到位,已成為新時期新階段的突出矛盾。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有關政策,把加強公共服務、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一項施政方針。但就此問題,目前各方面的認識并不一致。為此,面對發展階段的變化,十分有必要就新時期的基本公共服務作出分析判斷。
(一)全社會公共需求呈現全面快速增長的客觀趨勢
中國由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生存性壓力明顯減弱,發展性壓力全面凸顯。同以往相比,當前廣大社會成員的消費結構發生兩個重要變化:一是食品與衣著等基本消費支出的比例在不斷下降,從1990年的67.61%下降到*年的46.15%;二是醫療保健、教育等消費支出比例不斷上升,城鎮居民在這方面的支出比例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10%左右上升到*年的30%左右。這一結構性變化表明,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確實已成為經濟社會生活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趨勢。利益關系的變化對加強公共服務提出了要求。
應當看到,中國面臨空前的社會流動和社會變革,使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相對簡單的社會結構逐步演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復雜的社會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伴隨著利益關系調整、利益主體多元化等深層次的問題。新時期利益關系的變化增加了改革發展的復雜性,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和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提出了更為現實的要求。在物質財富快速積累的新階段,如何實現公平正義的分配,讓社會成員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成為當前社會轉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看,發展理念經歷了由物質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進入發展型社會的新階段,人們從滿足基本生存為主轉向追求自身發展為主,人的自身發展更直接地表現為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從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構成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快速變化的客觀背景。理解新時期新階段基本公共服務的許多問題,需要結合這些宏觀的結構性變遷來分析、考察。
(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設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新階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對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創新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從現實情況分析,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存在著水平低、不均衡、體系建設滯后等突出問題,究其根源,都與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缺失相關。例如,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短缺,有一個財力問題,但主要是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公共財政體制不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嚴重失衡,根源是城鄉二元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的問題。就是說,新階段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建設尤為重要。
盡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失衡,已成為新階段統籌城鄉發展的突出問題。這種差距在1.2億農民工群體上得到集中體現。由于受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體制的限制,農民工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如勞動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勞動收入長期偏低、基本社會保障欠缺、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困難等。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背景下,為農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已成為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的焦點問題。
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近年來,關注民生、保障民生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任務。但由于基本公共服務缺乏嚴格的考核評價體系,一些官員仍然習慣于抓經濟總量、抓投資項目,而缺乏公共服務的概念。針對這種情況,一個必要的措施是盡快把基本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中,并且大幅度提高其權重,同時建立起嚴格的基本公共服務問責制。
建立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十分迫切。與市場力量相比,大多數社會組織具有非盈利性的基本特征,其主要業務范圍與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具有許多相同或者相似之處。而且,社會組織還可以利用其組織形式靈活、多樣,活動具有自發性等優勢,在其他主體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環節,可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三)基本公共服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動力作用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所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也帶來某些壓力。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基本公共服務,除了對于人的發展具有本體性的基礎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有助于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一方面,在健康和教育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有助于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替代物質資源的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特別是基本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居民對未來的穩定預期,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促進消費,擴大內需。這都是新時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因素。
當前,以公共服務為重點的政府消費已成為政府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公共產品供給,既可以有效降低投資,減少政府支出對競爭性領域產生的“擠出效應”,又可以拉動消費,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
關鍵詞:農業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穩定發展
前言
總理在九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要把加強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突出任務,把農民是否增加收入和減輕負擔,作為檢驗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標準。”因此,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本文就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幾個問題進行總結。
1 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應當承認過去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層次的和階段性的。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后,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突顯出來。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產品質量不高,大路貨多,名優產品比例低。二是農產品一般性品種多,專用品種少;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三是雖然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分工有了很大進展,但區位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區域性農作物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問題。在結構調整中,地區之間重復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過度的盲目競爭和資源浪費。四是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落后,農業的經濟結構生產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產品,農產品基本都是自產自銷,小農思想,很難發展農村特色,在向外拓展農產品市場存在很多阻礙,第三產業發展不足。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必須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2 如何又好又快推進農村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農村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這是人民生活由溫飽走向小康,市場需求向多樣化、優質化發展的要求,也是解決當前農產品難賣、缺乏競爭力、農業增產不增收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加快引進、選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
(2)發展農產品加工。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現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增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使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有一個大發展。
(3)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高效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在生態脆弱地區,要有計劃、分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水產業,改善生態環境。糧食主產區要通過結構調整發揮糧食生產的優勢。
(4)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推動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的空間。
(5)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投入力度,以政策為保障,現在的農業發展是口號喊的響,但雷聲大雨點小,重視力度不夠。
(6)對農村發展制定優惠政策,拓展農村消費市場。要想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首先要減輕農民的壓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應根據農村的發展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減輕農民的負擔,這也有利于農村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投入力度,改善以前投入不足的問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使得農村可持續發展。
3 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義
3.1 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提出的客觀要求。近年來,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我國長期存在的農產品短缺現象已經有了根本改變,過去農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況已被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狀況所代替。但供求關系的變化,帶來了農產品難賣、價格持續下跌、農民增收緩慢等新的矛盾。這一切表明,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適應新的形勢,必須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只有這樣,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才能真正跨過新階段這個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層次,當前因進入新階段而出現的新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決,農業現代化才能邁開新的步伐。
3.2 有利于解決農產品需求日益增長與農業資源制約加大的矛盾。從國內外的農業發展規律看,l展高效農業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發展高效農業,堅持走高產、優質、高效并舉之路,既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又可以提高農產品產量;既可以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又可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高效農業是通過提高單產、節約資源提高產量和效益的,既是高產、優質農業,又是資源節約型農業。這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面臨資源制約加大的矛盾。
3.3 有利于解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與農業比較效益低的矛盾。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發展高效農業,可以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提高附加值增效,這就從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關鍵因素上促進農民增收。因此,只有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業比較效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持續增收問題。
3.4 有利于解決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與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低的矛盾。我國必須大力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利于加快發展高效農業,發展規模化種植業和養殖業,提高農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可以從生產成本、經濟效益和經營規模、組織化程度等方面有力克服低效農業的弱點,有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為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創造有利條件。
3.5 有利于解決保護生態環境與農業面源污染的矛盾。發展高效農業,把農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統一起來,積極發展高產優質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農業。
結束語
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市場約束增大的條件下提出的,不是簡單地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而是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區域布局,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一、要深化對農業發展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的認識
年,盡管我市農業的發展受到連續三年嚴重旱災不利因素的影響,認真貫徹中央、省、市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使全市農業繼續保持了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特別是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全市農村經濟在結構調整中實現了穩步發展,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農村社會保持了穩定。所有這些成績,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努力的結果,也是與各級農業農機系統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卓有成效進行工作分不開的。借此機會,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前,全市農業和農村工作形勢總的是好的,但必須看到,還有不少問題和困難,從大的方面來講:一方面,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影響和制約農民增收的一些長期性、根本性因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態勢還沒有大的改變;另一方面,加入,使農業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不但使我們的農產品面臨十分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而且對未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處在艱難”爬坡階段。具體地講:一是嚴重旱災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損失,連年遭災使農民生產生活極度困難,增加了農業農村工作的難度。二是農業基礎條件和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實施好各項生態工程,有效開發利用好水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任務相當繁重。三是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和產品規模小、檔次低、特色少的問題仍很突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任重道遠。盡管有了一些成功的典型,但在范圍上、深度上和廣度上都很不夠,結構調整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或適應性調整階段。四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化水平還奶低。特別是龍頭企業建設的任務還很大,龍頭企業不僅數量少,而且規模小、水平低,帶動輻射能力不強。產品加工相對滯后,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結不緊密,產業鏈條不完整等問題也很突出。五是面對新階段新任務,一些干部觀念、方法、作風跟不上;工作措施不到位;真招實招少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因此各級農業部門要正確認識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的長期性和緊迫性,既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更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統一思想,加大力度,攻堅克難,力求突破,堅持不懈地把各項工作向前推進,不斷取得新成效,把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推向深入。
二、抓住關鍵,突出重點,扎扎實實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農業工作戰線、領域寬、頭緒多、工作量大,面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各級農業部門,既要做到全面謀劃,整體推進工作,又要善于抓住關鍵,突出重點,以重點工作的突破帶動全局工作的開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部門的自身職能,把握工作的主動權。確定工作重點,要自覺地服從服務于農業農村工作的大局,緊緊把握住農業發展新階段的關鍵問題。這應該成為農業部門抓農業農村工作的一個基本思路。
在春節前召開的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確定了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思路是按照抓住一個機遇,圍繞兩個目標,實現三個突破(簡稱一、二、三)的思路,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努力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個機遇,即抓住國家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力度的極好機遇;兩個目標,即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三個突破,即努力實現在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上突破;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上突破;在開發節約利用水資源上突破。種植業的重點工作是要突出蔬菜、食用菌、馬鈴薯和玉米制種四大產業,進一步擴大規模,著力解決加工轉化,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由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向精種多收、加工增值轉變。具體到種植業重點任務就是:蔬菜基地面積發展到萬畝,無公害蔬菜達到萬畝。脫毒馬鈴薯產業,重點發展種薯生產,全市脫毒馬鈴薯面積發展到萬畝,二級以上種薯面積達到萬畝。迅速擴張食用菌產業,全市食用菌生產面積達到萬平方米。玉米制種面積達到萬畝。進一步抓好以仙客來盆花為主的花卉生產,仙客來盆花生產達到萬盆。
圍繞上述目標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積極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近幾年來,在適應新階段、調整生產結構方面,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的來說,對新階段的認識和適應還不夠。農業系統工作的同志,有的簡單地把調整理解為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考慮市場不夠;有的抓調整的愿望是好的,但習慣于行政推動,服務跟不上去,收不到好的效果;有的對調整的艱巨性認識不足,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打退堂鼓。從農民群眾來說,都開始認識到不調不行了,但有的有小進即滿的思想,怕麻煩,不愿調;有的缺資金、缺技術,經得起賺經不起賠,不敢調;有的自己不研究市場,盲目跟風,不會調。我感到,要改變這種狀況,做首先應當從自身做起,把結構調整的一些基礎問題搞清楚。賣出去作為調整結構的著眼點和著力點。農產品只有賣出去,賣個合理的價錢,才能使產品變為商品,實現商品的價值。要賣出去,既涉及到如何把產品調優,更涉及到如何根據市場需求把銷售搞活,這確實是結構調整中的一個重大的結合點、著力點。希望所有農業部門的同志,都要下大氣力研究這個問題,盡快圍繞生產轉中跳出來,轉變到圍繞市場轉上去。
二是要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發展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是關鍵。要大力實施龍頭工程,對規模大、實力強、帶動農戶多的龍頭企業,要多研究一些政策,創造良好的環境,使之更大更強;對于成長性好、制約環節明顯的企業,要在資金、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具體支持,使之盡快做大做強。通過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形成新的農業經濟運行機制,加快農業市場化的進程。要按照龍型經濟的思路,推動無公害蔬菜、脫毒馬鈴薯、玉米制種、食用菌等產業的發展,力爭盡快實現三個一批:即建成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市場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形成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市場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特色品牌;使一批綠色農產品達到國際標準,以促進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是要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進入市場的渠道不暢,已經成為當前影響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必須把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要繼續按照積極引導、群眾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樣、放手發展、逐步規范的方針,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積極興辦生產、加工、銷售、儲運、技術等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使之成為市場與農戶聯接的有效的中介組織,從而解決好千家萬戶小規模的家庭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同時,要支持工商企業投資農業生產領域,加速農業生產向農業公司方向發展,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四是要大力推進農業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才能為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因此,要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工作,真正把農業的發展,建立在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要在不斷改革創新現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使之更好地適應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的同時,積極探索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的新途徑,建立健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農民和推廣機構利益一體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要抓好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占領和保持農業技術水平的制高點,發揮其對先進適用技術的示范推廣作用。要采取多種渠道和形式,搞好農民的技術培訓,組織農民學習先進實用技術,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技術人員也要知識更新。
五是要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加入,對我市農業的沖擊和影響不可低估,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農業部門的同志,一定要及早謀劃,認真應對,以積極的姿態為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出好謀、劃好策。要廣泛對外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通過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要面向國際市場,以區域特色主導產業為基礎,選擇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實施標準化生產,建設一批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瞄準京、津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同時,要加強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市場信息三大體系建設,為推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市場化打好基礎。
三、切實轉變作風,進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