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歷史教學教學案例

高中歷史教學教學案例精品(七篇)

時間:2024-03-01 15:48: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歷史教學教學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中歷史教學教學案例

篇(1)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高中歷史;教學;運用

當前,案例教學法主要是指在借助特定具備啟發性與代表性的案例情境中,教師充當知識引導者與組織者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對教學案例展開深層次多角度的學習分析。不僅可以有效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同時有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為高效課堂教學活動的構建奠定了扎實的物質基礎。

一、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全面激l學生學習興趣

真實形象的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傳統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的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守舊,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枯燥苦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對于高中階段學生而言,學習歷史知識只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通過有效利用案例教學法,將教材中實際案例設定為探究主體對象,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討論案例,而不是被動地學習歷史知識。學生自主探究將會不斷樹立學習信心,積累學習經驗技巧,進而有效構建知識體系[1]。

(二)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高中教育階段歷史學科知識是一個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涉及語文、數學、美術等多個學科的內容,學習內容較為繁雜繁瑣又存在較強規律性。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選取具備代表性的案例,以具體的歷史案例作為論據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知識概括,進而有效獲取舉一反三的教學成效。通過有效的案例對比,幫助學生有效形成歷史思維,比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人言的教學形式更具時效性與實用價值[2]。

(三)有利于全面形成歷史學習素養

在大力落實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綜合素養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內容。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側重關注學生綜合學習素養的培養,案例教學法則是當前最佳的教學方法。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學法,借助一個典型案例要求學生對此進行深入解析總結。在分析案例過程中學生經常會處于兩難的學習處境,教師此時則需要充分發揮出自我教學的作用,肯定學生的學習行為,鼓勵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在實際解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強化自我學習能力,學習素養也會隨之不斷提升。

二、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保證案例貼合課程教學要求

在當前階段,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選取案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陷入一個教學誤區:單一從學習興趣這一視角出發挑選設計教學案例,嚴重忽視了課程教學發展需求,導致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案例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師需要在教學初期,緊緊圍繞課程教學改革標準,構建符合學習需求及課程發展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研究案例,使案例真正為課堂教學活動服務,進而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中國古代手工業的進步》這一課時,由于古代手工業品保留的實物以及相關文字和影視材料較多,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利用案例教學資源,增強學生對中國古代手工業成就的感性了解,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護中華民族優秀遺產的意識。如:請學生朗讀這首詩歌,并從中感受當時種桑養蠶的普遍性――“隰桑有阿,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隰桑有阿,其葉有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這是一首情歌,女主人公一見她傾心的男子非常開心,但又不好意思表白愛慕,只好每天思念。《詩經?隰桑》把愛情和桑樹聯系起來,反映了蠶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當時種桑養蠶已經非常普遍[3]。借助案例分析,有效構建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并通過案例隱含條件的整理與再現,創設簡易可感知的情境,結合教學啟發與激勵,不斷加強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以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有效激活學生思維。

(二)案例的設計側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充分采用案例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這尤其是對一些歷史久遠史實內容的教學,由于當時經濟發展背景及社會群眾價值觀不同,學生在學習此類史實內容時比較困難,很難把握學習重點,所以教師更要發揮出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價值[4]。

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這一課時,羅馬法系是古代歷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整的法系,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羅馬法的起源、發展、確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響,為學生后面學習的資產階級政治法制作鋪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學法,將本節課程知識轉變成為一場現實的法庭審判:“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婆婆焦母對蘭芝百般刁難,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蘭芝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請問在古羅馬時代,如果你是法官,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會經常出現嗎?為什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由學生自己擔任法官,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討論后得出:“不會。羅馬法的內容之一:子女的財產權和婚姻自得到保證。羅馬的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對更高,因為羅馬法制約或消除夫權,而中國古代婦女要遵從‘三從四德’。”借助案例分析,有效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羅馬法的內容,并為下面歸納、思考羅馬法的作用奠定基礎[5]。

(三)深入挖掘教學時機,運用現實案例導入課堂教學

從現有調查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得知,對于高中生而言,能否自主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歷史教師課堂教學活動中案例導入是否有效。只有充分利用具備啟發性與趣味性的教學案例,才是最佳的歷史案例教學活動,進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利用案例導入課堂教學時,需要側重尋找最佳的教學時機,并有意識地制造學習矛盾,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側重凸顯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例如,教師在教學《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這一課時,正式教學前教師可以有意將美國當時總統三權分立的現狀作為案例進行課堂教學導入。當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后放映幻燈片,展示當今美國史學界和政治界對1787年憲法的不同看法,引導學生聯系1787年憲法的內容和教材中學思之窗進行小組討論,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對1787年憲法展開評價。通過模擬情景,使情景再現,讓同學們自己探討、交流,發揮其自主學習的能動性。通過材料的閱讀和思考,探究學習,自我開拓思路整理一個知識結構的框架。學生在此類學習情境下,可以自主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在加深學習印象的基礎上,有效構建相關歷史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可以引導學生發揮出自我學習潛能。因此,教師需要在實際利用教學方法前,精心設計相關案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其案例展開分析研究,進而有效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及時提高自我對其的重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出自我教學引導的功能,利用現實案例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素質。

參考文獻

[1]曾伊欽.高中歷史教學結合情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15.

[2]李文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3]胡忠艷.學導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重慶師范大學,2016.

篇(2)

本學年高中歷史學科以建設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積極、認真、有步驟地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為主線;以強化學科建設、創新教學方式、整合教研力量為突破口;以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績為兩個中心點;以提高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未來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為宗旨。努力學習不斷進取。為推進我市素質教育的深化,開創歷史學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構建積極、平等和諧的教師隊伍。在平時工作中,要樹立服務意識,發揚民主作風,面向基層,融入課堂,使自己的雙腳踏在實踐的土壤上。要走進一線教師,傾聽問題,解決困惑,積極鼓勵,共同研討,共同協商,要專業引領到位但不越位。與基層學校、一線教師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專業學習、教學實踐的共同體。

2、充分發揮學科教改基地和學術骨干教師的示范帶動作用,以達到示范帶動,共同進步的目的。進一步加強學科教改“基地”的建設,切實發揮教改“基地”的示范輻射作用。基地學校必須要承擔一項市級以上的教改課題;基地教師每學期須至少學習一本教育理論書籍,及時撰寫教學案例和讀書札記,進行教學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學校每學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質量較高的教改展示活動或者是示范課活動。以學術骨干教師為核心,積極開展學科內的學術研究活動。給權威教師提供更多的施展才華的舞臺。

3、加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繼續推進“開門上課,推門聽課和民主評課”活動。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教研活動的重點。如何在新課堂背景下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是當前眾多歷史教學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也將是今后歷史學科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中著力濃墨重彩的核心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對示范課、新老教師的對比課等新課型的的研究。繼續加強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緊緊依靠歷史中心組和重點中學的骨干教師,聯絡廣大青年教師,在本市積極開展示范課活動和重點中學研討會,努力探索適合我市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4、加強對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研究,把新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基研年級教學和高考備考相結合。成立以學術權威為核心的新課改、新高改研究小組,在深入領會新課改、新高改的基礎上,大膽嘗試、探索教學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級教師要借助于已先期試點的省區課程改革的經驗,引導新課程背景下的基礎年級教學;高三年級教學復習要借助于新課程的理念和新知識引導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題方式和思想取向。對新課程改革和常規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要進行集中研究,集思廣益,達成共識。對不同學校、不同學段、不同教師教學中存在的特殊問題,要有針對性地去進行研究,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情而異。

5、加強高考研究,重視信息交流,不斷提高歷史學科高考水平。全市高中歷史教師務必領會高考改革的精神和實質,加強高考改革、課程改革及教學改革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以確保高考歷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具體思路是:認真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的命題理念和2008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制訂出歷史學科新學年的備考方案和具體復習計劃。認真強化落實高三新課教學和第一階段基礎復習的指導思想和具體要求,把強化基礎知識落實,構建知識網絡,作為第一階段復習教學的重點。根據2010年高考的新特點制訂出第二階段的專題復習備考方案。我們歷史學科準備把過去的專題、綜合復習兩個階段合并為一個階段,使專題和綜合復習融為一體,以專題復習帶動綜合復習。為搞好這一階段的復習,我們要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廣泛征求意見,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第二輪復習備考意見。認真抓好教研室組織的大型視導活動。在視導中深入課堂聽課,深入學生中了解情況,參加學校教研活動,及時發現和總結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型教學范例和先進教師典型。針對課改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研究對策。廣泛收集整理高考信息,加強與考試中心、兄弟省市有關單位的聯系,對收集到的信息及時整理,以最快的方式傳遞到學校,為各校復習備考提供依據和支撐。⑹重視模擬試題信息含量高的特點,盡快收集整理各地統考、調考模擬試題為后期模擬訓練創造條件。

三、主要工作:

1、制定高中歷史學科教研計劃

目的:認真分析新學年教學教研的新特點,明確新學年的工作重點和思路,制定出符合形勢發展要求的切實可行的教科研計劃。

方式:座談、分析研究。

對象:基地學校教研組長、部分學校教師、教研員。

時間:8月下旬。

⒉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分析研討會

目的:認真分析我市高中基礎年級和高三年級歷史教學質量,總結基礎年級教學和高考備考的經驗教訓。創新高中歷史教學復習的途徑,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方式:數據分析、經驗總結、校際交流。

對象:全市基礎年級和高三年級教研組長。

時間:9月上旬。

地點:待定。

3、市歷史學科教學基地調研活動

目的:明確學科基地的職責,制定學科基地的活動計劃,發揮學科基地在全市教學、教研中的示范作用。

方式:聽課、座談、分析研究。:

對象:校教科室領導、全體歷史教師、教研員。

時間:9月中旬地點:**。

⒊第二屆“什么是有效性歷史教學”論文評比活動

目的:提高中學歷史教師教科研水平,加強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討,總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摸索、探討新的教學途徑。

選題角度和范圍:⑴理論探討:什么才是有效的歷史教學;⑵目的思考:人文教育與有效歷史教學;⑶環境與課程:歷史知識的選擇與有效歷史教學;圍繞課堂生成、課堂文化、課堂延伸討論有效歷史教學;圍繞師生角色、交互關系探求有效歷史教學;圍繞課程標準、教學設計、課例反思討論有效歷史教學;⑷站在學生的角度:追問有效歷史教學的根本⑸有效歷史教學:和諧個性與社會性的視野;公民素養教育與有效歷史教學;知識資源、教材內容與有效歷史教學;必修課、選修課的關系與有效歷史教學;活動、過程、方法與有效歷史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有效歷史教學;教師教育、教師勝任力與有效歷史教學;評價機制、考試改革與有效歷史教學。(圍繞“什么才是有效的歷史教學”這一主題也可自擬題目。)方式:個人申報、評委評審。

對象:全市高中歷史教師。

時間:10月上旬。

地點:。

4、城區高中基礎年級歷史課堂教學大比武

目的:發揮城區高中集中的地域優勢,加強城區校際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和推動城區高中歷史學科對教材、教法的研究。

教學內容: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

方式:個人申報、學校推薦。

對象:以基礎年級教師為主。

時間:11月上旬。

地點:

5、高中視導活動

目的:共同分析基礎年級和高三年級教學、教研的基本情況,針對各校歷史學科實際和歷史教師共同制訂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教研措施。

方式:聽課、座談、召開教研會。

時間:11月。

6、高中歷史“什么是有效性歷史教學”學術交流活動

目的:發揮學科歷史學術權威的引領作用,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提高全市歷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理論修養。

篇(3)

關鍵詞:歷史;美術;跨學科;美育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5〕71號)第八條提出,要“加強美育的滲透與融合”,提倡美育與各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尤其提出要充分發揮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的美育功能,強調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將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有機整合。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歷史教科書較之前發生了較大變化,無論是人教版教材、岳麓版教材還是人民版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圖像資料。這些圖像資料中包含著豐富的美育信息,有待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挖掘和采集。作為美術教師,筆者在此談談歷史與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問題,希望有助于歷史教師進一步提升歷史教學的美育功能。

一、歷史教學中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現行歷史教科書中都有一定數量的圖像資料。據統計,大象版歷史教材中圖像資料最多,約880種;其次是岳麓版,達520余種;圖片最少的人民版教材中也近450種。顯然,歷史教材中的圖像資料是相當豐富的。這些圖像資料包括文物、古跡的圖片以及大量的美術圖片。無論是文物、古跡圖片,還是反映美術史的圖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類歷史的發展,都記載了歷史,直觀地再現了歷史,反映了時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從歷史教育和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些圖像資料對文字內容起到補充、闡釋的作用,印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因此,歷史教師正確地闡釋和解讀美術圖片類資料顯得尤為重要,而有效開發和利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圖片、掛圖、插圖等教學資源,地也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如,在講授蘇聯衛國戰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當時創作的大量戰時美術作品。蘇聯美術家在衛國戰爭中,為配合蘇聯抗戰的需要,創作了大量的戰時美術作品,這些美術作品真實、直觀地再現了蘇聯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光輝形象和英勇不屈的戰斗精神。總之,圖片類教學資源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感染力。美術圖片類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豐富情感,提高精神素質,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實現。

二、歷史學科內容與美術學科內容的銜接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不同學科的特點與課程標準決定了學科教學中側重點的不同。歷史學科中涉及美術的內容注重歷史環境、時代背景對美術的影響。歷史與美術的跨學科教學,重在把兩門學科間有邏輯和自然聯系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組織、調整或融合,使它們能夠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從而形成合理的系統結構,發揮綜合教學的整體功能,通過兩門學科間內容的延伸、滲透與融合,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以下的教學案例正是在歷史教學中圍繞歷史與美術學科知識點的銜接而進行的教學嘗試。歷史與美術學科內容銜接的跨學科教學案例一:江蘇省大港中學的束鵬芳老師,在給高二學生講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中《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一課時,依據高中歷史課標要求——“了解”浪漫主義文藝的代表性成就、“認識”或“理解”其時代性,把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文藝史分成文學、音樂和繪畫三個板塊,聚焦“浪漫情懷”的主題,使學生從不同的層面感受和理解浪漫主義。教學環節的學習行為3:欣賞名作,指出作品名稱、作者及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教師出示名畫《自由引導人民》和《梅杜薩之筏》,請學生觀察后描述對畫面的感受。教師通過和學生的互動得出: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發出浪漫主義繪畫的宣言,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將浪漫主義繪畫推向高峰。教學環節的學習行為5:提問“19世紀上半期的這些文藝作品顯露出什么特點”。幻燈片對比展示:19世紀中期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者》,畫面淳樸親切、色彩沉靜,像照片般寫實與真切,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自由引導人民》通過浪漫主義手法的表現,展現出激越的情緒、對未來的期待和對理想的渴望。從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束鵬芳老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經典美術作品的同時,滲透著理解和揭示美術作品背后的時代精神,通過比較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幅代表作,提出對浪漫主義文藝的理解需要從作品的主題內容、人性訴求、表現手法等方面展開。這堂課在歷史教學的文化情境中既欣賞了美術作品,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素養。歷史與美術學科內容銜接的跨學科教學案例二:在北京版歷史教科書《文藝復興》一課中,師生可以根據文藝復興的時代特性研究“文藝復興三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中的郝志紅老師在給初二學生講授《文藝復興》時,先按照時間順序欣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美術作品,中世紀宗教題材繪畫作品中的圣母像,14至16世紀美術作品中的圣母形象,讓學生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圣母像,發現美術表現的變化,接著提問三個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中哪個時期的作品最能體現人的生命活力。在互動式教學之后,教師提出在14至16世紀,經過漫長的中世紀之后,光輝燦爛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得以再生,引出“文藝復興”的概念,并提出這一時期美術作品在題材、內容和技巧方面的創新,提出創造性與藝術美之間的聯系。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無論是西方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藝思潮、印象派的創作方法,還是我國宋元時期文人畫的發展,都印證了特定社會歷史環境對美術家及其創作的影響。以上兩位教師的歷史教學,用歷史學科的基本觀點,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美術作品誕生的來龍去脈和美術作品與歷史背景的內在聯系,鼓勵學生用美術與歷史學科相聯系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符合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跨學科探究式學習的要求。

三、歷史教師美術素養與綜合教學能力的提升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提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從課標中可以解讀到的是歷史教學需要創設藝術的氛圍與情境,使學生認識和了解歷史。然而,現實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偏重文字部分的講授,忽視了對美術作品的介紹與解讀,加之教材中涉及美術作品的教學圖片較少,使學生難以把握美術作品的風格,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進而受到影響。部分教師由于缺乏美術素養,教學方法單一,僅限于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簡單講解,難以使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認識歷史。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中《美術的輝煌》一課,內容涉及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現代主義等主要的藝術流派。教科書較為簡略地介紹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的誕生及其特點,列舉了大衛的《馬拉之死》、安格爾的《泉》等幾幅美術作品,而對于作品藝術手法的闡釋過于簡略。因此,筆者建議歷史教師在講授中外美術史的內容之前,先了解學生美術學科的學習進度,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緊扣歷史課標和教科書,搜集一定數量的美術作品插圖,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配合必要的文字說明進行教學。同時,對于美術史中的各個歷史時期某一流派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及其作品,教師需要從畫家的生平、創作風格、藝術語言的運用、時代審美觀念等方面適度講解,使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認識歷史。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上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應努力培養自身的美術素養與綜合能力,提高讀圖、識圖能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歷史教學生動有趣。

篇(4)

關鍵詞: 新課程 高中歷史教師 角色越位 缺位

角色作為一個戲劇用語,原指演員在舞臺上依據劇本情節而扮演的某一特定的人物,后被廣泛應用到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中,泛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當一個人行使自己的社會身份所規定的社會職責,履行相應的社會規范與行為模式時,便充當著某種社會角色。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師者角色最簡潔的概括,在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占據教學的主體地位,往往是教師說、學生聽;老師不停地灌輸知識,學生就不停地接受。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很少去思考,很少去質疑:老師說得對不對?我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來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同時對教師方面,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這就要求傳統的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必須發生變化。學生不再是一味地單向接受,老師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當然,教師作為文化傳承的執行者的基本角色并沒有變,轉而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環境中進行探索,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遞者,而有可能同時作為學生的同伴、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的幫助者、研究者等,教師的角色越來越向多重化方向發展。

中學歷史教師積極面對新課程,轉變教學觀念,扮演好應有的角色,高度重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參與者、合作者、探索者、體驗者、教學目的終結者等角色體驗,是歷史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這些理念雖然已被教育人士基本認同,并努力踐行,但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的越位與學生應有地位的缺失依然是值得探究的課題。本文結合教學案例片段淺析歷史學科新課程實踐中師生角色越位與缺位的現象與客觀原因。

一、案例展現

教學案例片段:“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歷史必修3 第五單元 第14課)

第一目:“開眼看世界”

教學程序:(1)分析開眼看世界的原因。教師用談話法,讓學生了解向西方學習的背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前的歷史資料,提問的背景),用表格對比當時清朝與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狀況,分析清朝統治日趨衰微,階級矛盾不斷尖銳,政府財源枯竭,統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擴張。

(2)開眼看世界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

教師用課件、音(視)頻及生動的語言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林則徐:禁煙運動的領導者(播放片斷);研究西方的先行者及《四洲志》、《各國律例》;“師夷長技”的第一人,仿制堅船利炮等實例;并介紹魏源及《》的主要內容(對該書主要內容以“史料”形式呈現給學生)。然后,向學生提問:①林則徐提倡學習西方的什么“長技”?(軍事技術)②林則徐、魏源提倡學習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3)開眼看世界的影響。講解此子目時,以問題形式出現,由學生看書歸納。(答案在本目最后一段即有,學生稍加看書即可歸納)

(4)教師總結,進入下一目。

二、案例分析

本案中,教師用多種教學手段呈現教學內容,有文字“史料”,有課件,有音頻、視頻資料;教學方式多樣,既有教師優美的語言、動情的敘述,也讓學生閱讀,回答老師提問。教師力圖以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用談話法分析東西方的差距,烘托落后挨打的史實,以分析師夷的“必要性”,還以《》的視頻資料調動學生興趣。應該說,教師教這一目,課前準備充分,教學方式多樣,語言豐富多彩,教材研究透徹,注意歸納歷史事件的本質區別與影響,也盡力以問題方式調動學生思考,力圖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本課學習中來。但從課堂教學中師生應有的行為模式及歷史教學最終目標看,不難發現此教學案例中存在教師越位與學生應有角色的缺失現象。

三、師生角色越位與缺位的表現

1.教學程序上――教師按既定腳本導演,學生按分配角色表演。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本,絕大多數場合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該案例中,教師沿著自己設計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巧妙地實現自己的教學愿望,忽略學生自己鉆研、探究、感悟的過程。教師的教沒有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的主導沒有因學生的學而動、因情景而動。教學程序依然遵循的是復習舊知識(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前的歷史資料,提問的背景)――導入新課――按課本循序學習新課――教師小結轉入下一目。

2.教學組織形式上――教學雙邊活動為單向行駛,以教代學。

在此案例中,教師極力用豐富的資料、優美的語言向學生介紹“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盡可能地將自己知道的歷史史實呈現給學生,力圖在學生面前展現出一個活生生的愛國憂民、善于學習的民族英雄形象。我們應該承認,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充滿激情,有較強的表演力,但只注重教給學生現成的資料、史實及歷史性的結論,學生未能“學”到如何查找資料,未能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資料,在史料閱讀、分析、欣賞中獲得體驗,學會思考,并就諸如“為什么林則徐會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等問題進行進一步探究。這給教師以啟發,促使教師在教學中有所獲,進而實現教學相長。

3.教學手段上――呈現方式多而雜,學生被牽著鼻子、趕著走。

此案例中,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手段及方法,盡可能地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有談話法,對國際國內背景的提問與思考,也有語言的渲染與精彩的表述。在教學中,老師能用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師夷長技”的特點、內容、目的,使學生知道此時中國的先進人士學習西方僅限于“先進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學習的目的是“制夷”,從而達到鞏固清朝的封建統治這一根本目的。但采用這種呈現方式,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堂課的第一個教學目錄,就采用五種方式呈現,時間和空間被老師嚴格地安排占用,學生自主發展的思維時間和自我發展空間缺失,學生被老師“趕著走”。這種教學方式必然會導致兩種結果:教師抱怨,備課太累,學生學習欠主動;學生會認為,歷史學習就是聽聽、寫寫、抄抄、講講,教師讓干啥就干啥。長此以往,學生容易養成思維惰性,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教學內容信息上――教師是辛苦的“搬運工”,學生成為機械的“存儲器”。

從教材應用與教學的內容上看,教師雖然給學生豐富的資料、多彩的內容,形聲兼備,但對這些資料教師未能有效地加以“研究”與“整合”。《》和《》等相關資料,學生在預習時,完全可以從各個渠道搜集與閱覽,而教師課前對這些資料的收集及課堂的展示,只是承擔了“搬運工”與“傳輸帶”的角色,而學生則成為“容器”與“存儲器”。

四、師生越位與缺位的客觀原因及思考

歷史教學中出現師生越位與缺位的客觀原因是多元的。從教師方面看:主要是教師不敢放手,既擔心學生不能選好史料,又擔心學生忙于應付考試沒時間研究史料;既擔心教學課時不夠,又擔心教學要點講不到位;既不愿照本宣科,以免課堂死氣沉沉,又擔心中考高考的評比評價。從學生方面看:從小事無巨細,由家長包辦代替、安排一切,沒有自己做主的意識;小學什么、如何學,沒有選擇余地,習慣了服從;從小學、初中、高中擇校與升學的影響系數中,歷史學科處于從屬地位,沒必要花太多的精力等觀念業已形成。從教材內容編排看:高中新教材專題性的學習確實有利于學生用世界的眼光觀察分析歷史,但專題式的編排教科書,需要學生有一定基礎的通史知識支撐,而這一點恰恰是絕大多數中學生欠缺的。從社會大環境看,誰都知道歷史素養關系到民族素養,可是將歷史研習與升學、就業、經濟指標放在一起選擇,該優先發展哪一個時,絕大數學生、家長選擇的結果無需多言。

雖然造成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師生角色缺位與越位的客觀因素很多,但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應該是教學的研究者。霍宜爾(E.Hoyle,1969)在《教師角色》(Thee role of the teacher)一書中說明教師專業社會化的內涵,最重要的是將期望教師應有的行為風度及專業價值內化于其人格當中[4]。他指出教師應扮演“教學的事業角色”,是科學的專家,懂得教育方法及具有事業態度;并應扮演“領導角色”,以合宜的領導方法及領導能力,促使教學的成功。課改進行到現在,要深入下去,廣大一線教師更應該首先研究并解開自己心中的“困惑”,以教育的超前眼光、應有的行為風度、合宜的組織方法和學生一道走出學習和心靈的困境,獲得學習體驗的樂趣、個性的張揚、人格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歷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8.

篇(5)

關鍵詞:史觀教學;多元史觀;高一歷史;歷史教學

2008年我省加入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大潮,我校教師經過5年的課改理論學習,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與改變。為適應高考能力考查的需要,高三教師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普遍認識到史觀教學的重要。然而,很多身居高一教學一線的中青年教師卻認為“高一歷史應該以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為根本,沒必要講太多太深的理論”。對此,我個人持相反觀點。我認為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應該從基礎抓起,學生對歷史資料的正確理解、對歷史現象的準確辨識,只有在相應史觀的指導下才能實現,“忽視史學觀念的更新和轉變的教學,如同新瓶裝陳酒,只能是形式上的刷新和變更,教學內涵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因此,我主張在高一歷史教學中滲透多種史學觀點,讓學生早接觸、早受益。本文主要圍繞多元史觀在高一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談幾點個人認識。

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身在信息膨脹、文化多元、科技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中,對能力的需求高過對知識的追求。這種能力要求包括人們能自主地獲取最有效的信息,清晰、扼要地把握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也包括人們運用獨立思維能力面對復雜的環境解決現實難題、作出合乎主流價值觀判斷的能力。然而我們的歷史學科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如果教師不注重能力培養,或重視了但不得法的教學方式都有可能讓學生形成“死記硬背”的思維方式和“歷史無用論”的錯誤觀點。這樣的教學違背了新課程教育的目標,也不能適應新高考能力考查的趨勢,更不能培養出適應21世紀信息時代的人才。俗話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以初中知識為背景,在學習高中基礎知識時完全可以引進適當的理論做指導,使我們的教學變得高瞻遠矚。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史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并把最前沿的學術觀點引進課堂,啟發學生思維,指導學生學習。

我的做法:我通常會在高一新生入學后的第一節導言課中告訴學生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史學觀點——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和史學界一直堅持的史觀——唯物史觀。第一節課我只要求學生對多元史觀有個初步了解,并做好學習應用的心理準備。然后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需引進一些史學理論來指導教學活動,拔高教學層次,提高學生認識。

二、多元史觀在課堂教學案例中的應用

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如果是初次引導學生做這樣的思考,還可以降低難度,給出歷史結論后讓學生一一辨識同一事件不同結論是在不同的史觀指導下得出的。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設計問題的難易。

文明史觀側重于宏觀歷史,適用于中國古代線索和整個人類歷史的把握;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主要著眼于近現代史,強調的是1500年以來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興起和工業文明向全球擴散的歷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個特定階段,適用于對近現代史的把握。社會史觀的本質是大眾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歷史”或稱為“社會習俗的歷史”,適用于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總之,多元史觀應有機結合而不是對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的多元性。同時也要注意唯物史觀仍然是指導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史觀,尤其在必修一的教學中應用更廣泛。

2.要把握引入和利用的“度”

畢竟我們面對的是高一學生,在應用史觀教學時應避免過深、過難,學生只要能了解其主要觀點,能利用該觀點分析認識教材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或現象即可。我們的目標是“要打破傳統的閉塞的課堂教學,打開學術的窗戶,讓學生呼吸到史學研究上的新鮮空氣。”(著名歷史教育學家趙恒烈)是讓學生初步掌握歷史研究的方法,而不是讓高一學生搞學術研究。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分別引進相應觀點,用來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

3.要合理設置問題,適當練習

沒有相應的練習,對于學生而言,各種史學觀點都將是一堆不具有實在意義的歷史名詞。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能生巧”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我們不能為了練習而練,不能生搬硬套,強行植入史學理論。我們需要選取合適的素材,設置合理的情景,對不同史觀加以科學的應用。

篇(6)

關鍵詞:價值;基本要求;實施辦法;最佳效果;忽略的問題

集體備課在我校已有多年的傳統了,是我校教師備課的一項常規手段,自這項工作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為學校的一名歷史教師,我想把我在參加集體備課活動中的一些收獲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各位專家和同仁給予指導和斧正。

一、充分認識集體備課的意義

爭取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是集體備課的目標。一方面,它可以集思廣益,促使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拓展教學的方法與思路。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良好的教研氛圍,尤其對于師資力量缺乏的學校,集體備課的作用格外重要。

二、集體備課的基本要求

1.定時間

時間設置可變得靈活,如可分為:發起話題――意見交流――投票修改――信息反饋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可設置時間為一到三天。在期限內,每個階段都擁有更強的靈活性,提出的意見在教學中能夠快速得到效果反饋,使得最終得到的成果與事實最為貼近,以取得最好的教學成果。

2.定主講人

確定每周集體備課的主講人,主講人應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如給備課組成員印發講義等),而備課組其他教師也應積極交流、發表意見。

3.定主題

每次集體備課應事先確定好下次需要研究的課題,所定主題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可隨意。討論的重點應該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4.定負責人

一般情況下,建議以歷史科目備課組長作為本備課組的負責人,負責人要協調備課組成員間的關系,指導年輕教師制訂備課組工作計劃,記錄集體備課組活動情況,評價備課組工作得失。

三、集體備課的實施辦法

教師集體備課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學情、制訂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改革課堂教學,備課是重要環節,集體備課更是教師之間相互交流信息;探討教學方法、切磋教學技藝的一項重要措施,集體備課應著力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緊抓教學目標、基礎知識和歷史思維能力的落實。具體地說,要做到“五個方面”,即:認真研讀《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考試說明》、新《課程標準》、歷年高考試卷等;掌握學生情況,準確定位教學起點和目標;準確把握教材、精選教法;研究課后練習與教學反饋;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辦法。

第一方面:認真研讀《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考試說明》、新《課程標準》、歷年高考試卷等。目前新《大綱》明確并強調了歷史教學在培養國民情感和價值取向上的重要作用,同時還拓寬了歷史學科思想教育的內涵,提出了“學生進一步運用唯物主義史觀對社會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歷史的意識”的要求,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維護民族團結的教育等。從教學思想看,新《大綱》以注重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思想教育三項要求既全面,又重點突出。從教學內容看,新《大綱》反映最新歷史研究成果,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世界經濟集團化、區域化和全球化等內容均引入了新《大綱》內容。另外,新《大綱》還增加了最能體現精神文明發展史的文化內容,尤其是科技發展史的內容。新《大綱》規定如何教學,《考試說明》則規定了考試的性質、內容、形式,新《大綱》與《考試說明》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在集體備課中,要對新《大綱》《考試說明》及新《課程標準》進行了認真的對照,詳細分析、仔細推敲,深刻理解其中的內涵和外延,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準確地把握復習的深度和廣度。此外,還要認真研究全國、上海、廣東等地高考試卷以及試卷的分析評價,力求切實了解改革對高考命題影響的新動向,把握復習的方向,以提高教學效果。

第二方面:掌握學生情況,準確定位教學起點和目標。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作為教師,集體備課中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基礎狀況、認知水平、能力水平等,還要了解學生學習規范等非智力因素的狀況。在此基礎上,定位教學起點,確定教學目標。確立教學目標應遵循三個原則:(1)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結果的一種規定,應體現以學生為主;(2)教學目標要切合學生實際,要是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3)教學目標要完整,應由“認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組成,教師應當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在知識傳授、技能的培養、智力的開發、情感的培養上下功夫,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第三方面:準確把握教材、精選教法。一要研究教學的重難點;二要研究教材與《大綱》《考試說明》及新課標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三要研究教材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中外歷史的聯系;四要研究教材的知識體系和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等;五要研究歷史學科的最新教研教改動態。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著重備教學過程中的以下六個環節:(1)明確起點,即根據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的深度、廣度;(2)突出重點,要花多時間、下大力氣重點講授教材主干知識;(3)突破難點,即明確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難點、能力訓練難點,有突破難點的措施和方法;(4)巧析異點,即明確本節課中的知識點與以前或與其他學科知識點間的聯系與區別;(5)激發疑點,即提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的適當的設疑;(6)體現各方面特點,即能夠體現歷史學科特點,反映學生的特點和教師的教學特色,注意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以實現歷史教學的最佳化。

第四方面:認真研究課后練習與教學反饋。思維訓練是課堂教學的主線,從某種意義上講,高中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訓練的過程。因此,集體備課中,我們對于授課提綱中的復習思考題及鞏固練習要做到“精”“活”“實”。“精”指精講精練,選題、訓練、講評都要有代表性,要有深度、廣度。“活”是指活學活用,選題時要注意題目的前瞻性、時代性,有機地把歷史知識和時事熱點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以史治世的能力。“實”是指知識點的落實要細,從多角度、多層面考查歷史知識的重點、難點。對于訓練,我們備課組根據學生的學情,穿插一些強化性的訓練,練習測試后及時分析、總結。

第五方面: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辦法。以我校歷史教學為例,就教師方面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學生課后督查的力度還不夠,使得教與學的環節銜接不夠完美,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不到位;二是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及心理疏導還不夠全面;三是對高考方面的信息了解較少。就學生方面來看,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就高考三大題型來說,選擇題反映出學生的歷史知識比較零碎,把握也略顯膚淺,材料題則存在著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材料信息與所學知識結合來回答問題的能力都很欠缺,問答題則存在審題不清和答題不規范等問題;二是學習方法不夠靈活、有效;三是心理素質較差,情緒波動較大。針對上述情況,可采取以下措施:集中研討即組長在集體備課時間里召集本組教師提出備課要求,聽取中心發言人的發言,討論備課提綱。討論中心發言人提出備課提綱時,應包括備重點、備難點、備教法、備作業(還應包含單元檢測)。討論時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允許不同意見的爭鳴。

四、集體備課過程中容易被忽略的幾點問題

1.集體備課不必過于追求整齊劃一

認為集體備課就應該追求整齊統一的認識比較普遍,即學進度、統一授課內容、學方法、統一作業,乃至教案的格式也要求統一。其實,教學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只有根據各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在追求統一性的同時,也要兼顧各個教師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

2.同一課題也可以多次備課

備課組集體備課后,備課組成員同一課題只備一次,甚至是一個人備課,集體模仿。集體備課的意義在于教師之間通過探討與交流,取長補短,提高認識,更好地發揮每個人的教學特色,教師如果不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的教學風格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創造性的發揮,不僅會扼制教師的個性和創造性,也不會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實際上對于一些難教的課例,完全可以再次探討。

3.集體備課既要研究教師怎么教,也要探討學生怎樣學

集體備課往往強調研究教師如何教得更好,而不需要對學生學的研究與探索。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要從教與學的兩個方面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不僅要研究“教什么”,還應當研究“怎么教”,更要研究學生“怎么學”,怎么學得更好。如果不這樣做,素質教育倡導的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4.集體備課不一定要所有教師坐在一起,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在線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網絡平臺提供了個人備課、集體備課、網絡硬盤、教案積累、教案評選、檢查、推薦等教案管理功能。同時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備課模版、教學素材等輔助功能,極大地方便了學校開展網絡環境下的集體備課。利用集體備課平臺,教師可以在線備課,所有教案默認為共享狀態,輕松構建學校特色的教案庫!每個人都可以對教案庫中的教案進行推薦、收藏、評論,方便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

總之,教師集體備課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學情、制訂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系列活動。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精心準備、協同合作,就一定能有效發揮集體備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潘慧.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集體備課研究.

3.馮寶寶.淺談有效備課.

篇(7)

關鍵詞:情境教學;活動情境設計;歷史課堂

情境教學是一種針對具體教學的目的和內容,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創設特定歷史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生能力和認知的歷史教學方法。情境教學設計必須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自主性學習一個很重要的特征表現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中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學活動設計必須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與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活動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習需要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下進行,這樣才能使學生當前要掌握的新知識被之前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所同化,如此獲取的新知識易于保持,還很容易在新的問題情境中產生遷移。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通過調動學生的“情商”來增強教學效果而有目的創設的教學環境。“情”和外在的“境”相互作用才會達到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情境的創設使那些原本對高中歷史內容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喜歡上了歷史,歷史內容也不再枯燥無味,而是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了。同時學生的歷史知識和各項技能都在探究、交流、體驗中得到了提升。所以,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設計好歷史教學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生動愉悅的學習情境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包括課堂教學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學習知識,增長才干,發展個性,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教學情境設計有多種類型,在各種歷史教學中,筆者特別關注活動情境設計,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嘗試。

在設計歷史活動情境時,教師要注意開發學生的實踐經歷,發掘他們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展高中歷史知識競賽、辯論賽等活動,創設歷史教學情境。讓學生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討論等形式去認識歷史,喜歡歷史,提高對歷史的興趣。只有學生體會到了這種快樂,有成功的感覺,才能接受歷史、認識歷史,并把歷史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當然,活動課對學生各項能力的要求也比較高,比如,角色扮演,就需要學生課前精心設計臺詞、反復排演,臺詞既要有知識又要有情感,表演時既要生動也要尊重歷史。除了角色扮演外,還有多種活動情境方式,一節課也可以糅合幾種方式,下面筆者以一節課為例交流如下。

課堂活動情境教學案例――“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基本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事跡,認識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學會搜集歷史故事、閱讀史料、整理史料的能力。

3.通過編寫劇本、表演、為諸子百家的人物畫素描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面,也能培養同學間的協作意識。

4.通過小辯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評價能力。

二、活動準備

1.讓每位學生提前搜集相關素材,并動手編寫關于一位歷史人物故事的小劇本,簡單地畫張人物素描,并配上人物介紹。

2.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合作表演一個小品,小品要求能體現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3.提供一個辯題:諸子百家中你認為哪家學說最可能受到統治者的推崇?說明你的理由。每位同學都做好發言的準備。

三、活動步驟

1.人物扮演:由6至8名學生分別扮演諸子百家中的某一位歷史人物,以第一人稱介紹人物的主要生平事跡。

2.小品表演:5個小組的學生先后表演諸子百家人物小品:(1)孔子的“苛政猛于虎”;(2)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3)老子的“以柔克剛”;(4)孫子自薦訓練宮女;(5)塞翁失馬。

3.游戲:找“家”:由三組學生分別拿著寫有諸子百家人物名稱、學派和主要思想的卡片,去找學生事先準備好的對應的內容。

4.辯論賽。辯題:哪家學說對統治者最有用?由學生自由表現,各抒己見。

這堂活動課的任務安排下去的時候,學生表現得都非常活躍,能積極承擔、認真完成布置的活動任務。當教師指導學畫任務素描時,最初是讓班里幾個繪畫基礎較好的學生一起畫,但學生擔心時間短,畫不好,還去請了我們學校美術班的學生幫忙,結果效果非常好。可見,只要組織合理,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交際協作能力、提高了繪畫水平。

很多學生剛開始接到任務要求編寫人物介紹時都說不會寫,為此,老師先讓學生把各位人物的生平簡介和有關的資料都找齊,接著指導學生如何獲取有效信息,在介紹人物時,如何突出人物的特征。如:老子應側重突出“老子”這個稱號的含義,以及有關“道”的主要學說和辯證思想;墨子應突出其階級屬性及其“兼愛”“非功”的思想;孟子可介紹大家熟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孫子則突出介紹《孫子兵法》;莊子則重點體現他如何發展了道家思想更消極避世的;韓非子則介紹其“法治”和“中央集權”的思想。同時指導學生盡量運用幽默的語言來介紹這些人物。經過老師上面的一番指導,學生編寫的人物介紹非常好。通過對歷史人物介紹的編寫,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有關歷史人物的成長和成就,也加深了歷史知識的掌握。

這節活動課的重點放在歷史小品這一環節上,因為這幾個歷史小品反映的正是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品的演出中,使自己進入當時的歷史事件中,每位參演者都帶著一種情感來表現,無疑加深了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了解和掌握。學生看懂了小品,理解了小品的內容,才可能明白小品所反映的思想,而學生能把小品演好了,說明他們對小品所反映的內容已經有了較深的理解,有利于對本課重點知識的掌握。直觀性的歷史情景活動鞏固了教學內容,深化了教學效果,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游戲是每個學生都喜歡的活動,通過找“家”的游戲方式,把本課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有助于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和鞏固歷史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設計一個小型辯論賽,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多個角度去認識、分析歷史問題,同時還要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和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探究歷史問題的一些方法。課堂辯論時,允許學生相互爭辯,當學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時,老師要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創造性活動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進行討論爭辯活動時,學生個個興趣盎然,其思維的創造性、敏銳性和發散性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最令老師感到高興的是,發現下課后許多學生還在爭論,甚至有幾個學生還跑到老師辦公室要求老師再給他們辯論的機會。

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使得這節活動課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課后很多學生跑到老師那兒說:“老師,今后多給我們開展這樣的活動,多給我們鍛煉的機會。”各項教學目標也基本達到了。因此,一節好的歷史活動情境課,能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12萝8禁在线喷水观看| 影音先锋每日av色资源站| 又硬又粗又大又爽时间持久|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 国产无套内射又大又猛又粗又爽|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两个人的www免费视频| 欧洲裸毛bbbbbxxxx|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成 人 黄 色 网 站 在线播放视频| 黑人巨大粗物挺进了少妇| 欧美性大战xxxxx久久久√| ā片在线观看| 色一情一乱一伦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片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成人午夜电影 |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蛋壳| 夜夜爽夜夜叫夜夜高潮漏水|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国模大胆一区二区三区| 女女互磨互喷水高潮les呻吟|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日韩精品无码人成视频手机| 业余 自由 性别 成熟偷窥|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av免费网站无码|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男同志gay 片可播放|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成 人 黄 色 视频播放16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网站| 人妻互换免费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