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關于西方經濟學的問題

關于西方經濟學的問題精品(七篇)

時間:2024-02-23 14:57: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西方經濟學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于西方經濟學的問題

篇(1)

關鍵詞:社會經濟體制;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29(C)-0034-01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經濟誕生在西方發達國家,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西方經濟學作為西方國家市場經濟建設的指導理論在我國大學的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的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大學課程設的地位卻有所下降。大家似乎已不再區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一個回顧和總結。

一、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我國的政治經濟學一般也由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部分組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走的是一條不同于前人的道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只能在實踐中不斷地成熟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思想的指導下,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并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加入了WTO,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對接,我們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后,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我們先后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并最終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的進步和認識的深化大大解放了生產力。與此相應的是,我們在生產關系上也做了許多改革,提出了公有制的主導地位應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在分配制度上提出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在這一時期,作為研究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也做了許多修訂,從哲學上說這也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理論上的爭論,理論層面的爭論主要還是和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處于探索階段有關,也正是這些爭論推動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不斷前進。今天回過頭去看我國早期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可以說我們已經在理論上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也正是理論上的突破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體制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指導。可以相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也會不斷趨向成熟和完善。

二、關于西方經濟學

當前,國內有許多學者將西方經濟學改稱現代經濟學或干脆稱其為經濟學。這種稱呼的改變與我國當前的改革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現在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許多方面,正在走西方發達國家曾走過的道路。我們現在所學習的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來源于二百多年前的亞當•斯密,每一個學習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亞當•斯密于的名著《國富論》其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及經濟人假設奠定了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的基石。在后來的經濟學發展中,特別是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興起,經濟學家們拋棄了“道德人”,而將經濟人作為惟一的分析出發點,而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分析思想也迎合了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的廣泛應用。隨后,新古典經濟學就走上了一條公理化、標準化、機械化的道路。這種數理化的分析方式賦予了經濟學家共同的分析語言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經濟分析中的爭議和不確定性,但是,這種機械高度抽象化的分析方法對現實的大量問題也失去了解釋力。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對社會經濟現象做出解釋,片面追求經濟學的形式化,事實上是與經濟學解釋現實、指導社會實踐的使命背道而馳的,這是西方經濟學當前所受到的諸多批評之一。當前,盡管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已經較為成熟和完善,但是對于實際經濟生活和經濟政策的制定影響卻非常有限,這也表明了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局限性。

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

我們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源配置。二者的研究對象不同,那么為什么還會有沖突呢?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解釋,土地、勞動、資本是西方經濟學中所說的幾種基本資源或者,按照西方經濟學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各種資源根據各自的邊際生產力獲得報酬或者說是利潤,那么利潤從哪里來的呢?這必然又會涉及生產關系,涉及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這種邊際分析方法最終還是回到了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范疇之中,這也說明我們無法擺脫對生產關系的研究而單獨研究資源配置問題。今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重點還應是生產關系,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的態度,認真研究現實問題,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對資源配置這樣微觀層次的問題,我們應更多地運用西方經濟理論進行處理和解決。總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二者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作者簡介:樊艷麗,籍貫陜西榆林,西安交大經濟與金融學院08級本科生,專業:財政學。

篇(2)

當代中國的各大高等院校基本都開設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門專業課,但是當代大學生對這兩門專業課的認知程度不足,不能夠從正確的角度認識兩者的關系。本文主要從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聯系角度來進行分析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共同來源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二者從不同的角度都批判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是兩者理論的基礎,兩者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對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持有正確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

關鍵詞:

古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

一、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不足

威廉•配第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立者,馬克思指出:“我所說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從威廉•配第以來的一切這樣的經濟學,這種經濟學與庸俗經濟學相反,研究了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內部聯系。”古典政治經濟學之所以稱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由于要服務資產階級的統治,不能對資產階級的經濟從質上進行分析,所以稱為古典政治經濟學,但是又區別于重商經濟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但是勞動價值論并不是完全科學的。從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發展歷史來看,古典政治經濟學起源者威廉•配第在他的著作《賦稅論》最早提出關于勞動價值論的根本命題。正像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威廉•配第曾說:“還不確定而概括地談到商品的價值是由等量勞動來計量的。”“勞動種類的差別在這里是毫無意義的——一切只取決于勞動時間。”但是威廉•配第沒有區別好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也沒有將勞動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僅僅認為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但是他沒有區別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威廉•配第的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

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繼承和發展了威廉•配第的勞動價值論,亞當•斯密使得古典政治經濟學成為獨立科學的體系建立起來。亞當•斯密指出了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兩種特征,他提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他還認為商品價值有工資、地租、利潤三種收入共同決定和調節的,現在的學者將這個理論稱為“收入決定價值理論”。在亞當•斯密之后,大為•李嘉圖發展了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為勞動價值論形成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正如馬克思寫到:“把商品歸結于二重形式的勞動,即把使用價值歸結于實在勞動或合乎目的的生產活動,把交換價值歸結于勞動時間或相同的社會時間,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一個半世紀以上的研究得出的批判性的最后成果;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從威廉•配第開始,到李嘉圖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開始,到西斯蒙第結束。”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沒有分析清楚到底什么勞動決定價值,使得以后的理論帶有非科學性,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其科學性但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其科學部分也有不科學的部分。

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共同的來源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共同的理論來源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主要以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和大為•李嘉圖為代表的,亞當•斯密和大為•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不斷完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為其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繼亞當•斯密和大為•李嘉圖后,古典政治經濟學分成了兩個支流,一個支流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馬克思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合理的部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主要揭示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質;另一個支流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也就是新古典經濟學,它是由英國馬歇爾和凱恩斯,美國薩繆爾森和斯蒂里茨發展的經濟學,經過現代西方經濟學者的發展,成為后來的西方經濟學。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中將古典政治經濟學是一棵大樹,引用:將現代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比喻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兩個樹枝。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分別從不同的層面上繼承和發展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當中不同的理論,都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揚棄。

三、西方經濟學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

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來源一樣,同樣,西方經濟學也揚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理論。現代的西方經濟學是由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構成的,宏觀經濟學主要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核心理論的,微觀經濟學以均衡價格論為中心理論的。均衡價格論的本質就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西方經濟學批判繼承了亞當•斯密“收入決定價值”理論。西方經濟學的均衡價格論是由邊際效用論和生產費用價值論等理論有機組合的產物。西方經濟學是以均衡價格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體系。無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是來源于古典政治經濟學,它們都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了批判地繼承了勞動價值論,使得它們的理論體系各有不同,但是它們的理論來源都是一樣的。

四、大學生對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要樹立正確認知

首先,大學生要樹立對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興趣,可以觀看相關的電影和書籍。其次,大學生要從感性和理性上對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進行認識,大學要在學校課堂上認真聽課,課下要積極地查閱相關的資料。再次,大學生對兩者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后,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起來,從實踐中再獲得認識。最后,大學生要能力將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理論回歸與實踐,要與當代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解決問題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

參考文獻:

[1](蘇)弗•謝•阿法納西耶夫.《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產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篇(3)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異同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個在的理論體系中占據著極端重要地位的學科,是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由于理論體系本身的重要歷史地位與政治地位,所以人們通常會在研究中把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做以區分,挖掘其中的個性和共性。而且,搞清楚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對于正確看待這兩個不同的經濟學說以及正確理解和處理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矛盾來說,都有很大的意義。首先要說明的是,本文的經濟學是指馬克思的《資本論》學說,西方經濟學是指從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以后到目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所發展起來的占主流地位的經濟學說,以塞繆爾森、斯蒂格利茨、曼昆等人的《經濟學》為代表。

一、起源與軌跡差異

眾所周知,古典經濟學是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兩者共同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是英國人亞當•斯密。亞當•斯密在其經典著作《國富論》中以勞動分工為起點,詳細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初始的分配規律和生產模式。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認為亞當•斯密為自己提供了思想的靈感和來源,只是這兩個經濟學在后續的發展和繼承中走上了分岔路而已。馬克思認為,亞當•斯密在描述關于資本主義經濟的問題上是準確的,但受限于他的時代,亞當•斯密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制度生產關系發展將被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取代這一歷史規律。馬克思通過改進這一學說使之能夠伴隨歷史進步而堅持其正確性。但西方經濟學家們在亞當•斯密原有理論基礎上,通過對思想具化和數學建模的方式對古典經濟學中的缺陷不斷修繕完善,像類似不對稱信息、外部性理論等,類似凱恩斯主義則是回應經濟失靈現象。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只是從不同的視角對亞當•斯密的理論做了發展完善,它們只是在同一理論源頭發生而形成的不同理論。

二、理論形成路徑的差異

政治經濟學幾乎可以算是馬恩兩人的合作的成果。《資本論》真正的創作時間,應從1844年馬克思把研究重點從哲學轉入政治經濟學后起始,直到1865年底第三部分草稿寫作完結,至1867年第1卷的出版,大約20年時間;后期第2和第3卷的寫作和修訂持續到19世紀70年代,總共大約40年時間。所以說,馬克思本人對《資本論》核心思想的創作應該集中在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間。而西方經濟學是由西方眾多經濟學家共同積累而成的。自1870年邊際革命的蓬勃,馬歇爾的集成,到張伯倫等對微觀部分的完成,自凱恩斯開創宏觀體系,希克斯等人的完善,到塞繆爾森的整合,再到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對自由主義的回歸和供給曲線對宏觀經濟學的革命,大約經歷了一個世紀。正是由于這種不同的創作史的路徑,相對于經濟來說,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歷的時空跨度更大更長,所以流派繽紛,但是西經的內在體系邏輯不如馬經的清晰連貫。

三、研究對象上的差異

雖然政治經濟學認為,經濟活動由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部分組成,而西方經濟學也包括這四部分。然而對于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對象上來說,可以援引塞繆爾森在他《經濟學》著作里的話:“經濟學研究人和社會如何做出最終決定,在使用或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在現在或將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消費之用。”簡而言之,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通過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中合理配置而使人類需求獲得最大滿足的一個社會科學;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通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表述我們可以窺見一斑:“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由此便知,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對象上的看法是有明顯差異的。通常來講,“生產關系”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與生產力建立聯系來探究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關系,而西方經濟學把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政策問題作為其研究對象。相比較而言,馬經因為其建立的經濟范疇都反映一定的社會關系,故而它對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性的社會關系更為重視,但西經則對解釋和預測表層經濟現象更為重視。

四、利益和立場上的差異

經濟學其實是一種社會科學,所以它有一定利益立場。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就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利益立場。從階級性上講,政治經濟學代表著工人階級利益,力證社會財富是工人階級勞動創造的,那些被資產階級占有的財富理應重歸工人階級所有。而西方經濟學的階級立場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古典主義,通過表現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關系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財富這塊蛋糕做大等優勢來證明其合理性。但雙方無論從彼此汲取多少對自己有益的成分,都不能從本質上改變自身的本質屬性和階級立場。歷史和實踐向我們明示,經濟學家總會主動或被動地去接受代表自我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代表自我階級的利益,維護自我階級的立場,選擇符合特定階級利益的價值判斷等態度去研究、解釋和解決經濟問題,鮮有例外。

五、研究內容上的差異

勞動價值論是政治經濟學建立的基礎。由于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大小,商品價格只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政治經濟學還認為,雖然變化的供求關系會對商品的價格產生影響,但商品的價值才是商品價格的最終決定因素,供求關系只會使價格圍繞價值波動。而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是以供求均衡為基礎的,它不像馬經那樣存在獨立于價格之外并決定價格的抽象的價值本質,而將商品的價值視作商品的交換價值,是一種商品實物交換比例,在貨幣條件下表現為商品供求均衡時的價格,這樣價值就與均衡價格完全一樣了。正是因為把價值定義成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所以在政治經濟學的視野里,對雇傭工人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轉化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一切非勞動收入,工人工資只是勞動力商品價值的轉化,全部價值均由工人的勞動所創造。而西方經濟學把“經濟人”視作起點來研究,認為商品價值是由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僅把勞動當作一種生產要素進行研究。所以說西方經濟學將工人的工資視同如利息、地租一樣的生產要素對生產貢獻的報酬,因而不存在對工人剝削的問題,認為這只是社會成員各方自發自愿交換的結果。

六、研究方式上的差異

通過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政治經濟學認為無論哪種社會形態都不會一直穩定永恒,所以視社會發展為一個由客觀規律決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演進過程,認為社會經濟形態總會向更高級的形態更替。但是西方經濟學始終堅持理性主義和唯心史觀的方法論,由于西方經濟學基于這樣的方法論,因而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將永恒穩定的存在,構建了一種確定性的經濟社會觀。政治經濟學對規范分析也十分重視,用抽象定性的方法研究掩蓋在物與物的關系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它的經濟制度本質規定,要特別注重對經濟關系運動的規律性分析。但西方經濟學卻重實證分析,通過描述、推理、計量、檢驗等方式,對商品經濟與市場的具體資源配置、分配制度、運行規律、運行機制、宏觀和微觀的市場調控方法進行探究,可達到為經濟主體和政府提供政策建議的目的。

七、結論上的差異

綜上所述,不管是起源軌跡、理論路徑、還是具體研究對象的確定,抑或是研究方法的選擇,總之以上多種差異,最終歸結為馬經和西經關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結論上的不同。西方經濟學對于經濟問題的闡述是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進行的,它更著重于通過概括經濟規律而使企業和社會利潤最大化。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卻是通過研究生產力、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特點來揭示資本主義的黑暗以達到弘揚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目的。簡而言之,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市場經濟和供求關系,但政治經濟學則著重考慮資本再分配問題,把資本在整個社會生產中以利潤最大化為流通方向的整個過程作為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彭德林.新制度經濟學[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塞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4]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4)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框架;比較教學;案例教學;數學;方法論

西方經濟學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程)是目前我國高校財經類、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理論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其他應用經濟學科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具有理論性強、學派林立、內容抽象、偏重數學推理等特點,學生學習起來遇到的困難相對較大,對老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文章擬就筆者在這些年教學中的體驗,對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改進進行探討。

一、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框架與核心思想

在講授每門課程的初期,應該從整體上將該課程的理論體系框架和核心思想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把握主線和方向,不至于迷失在一個個的具體原理和圖表之中。本文將簡要地對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框架與核心思想進行探討。

微觀經濟學是通過對個體經濟單位的研究來說明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的。如圖1所示,微觀經濟學以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為出發點,通過效用論研究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由此推導出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進而推導出市場需求曲線。生產論、成本論和市場論主要研究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由此推導出單個生產者的供給曲線,進而得到市場的供給曲線。結合市場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就可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并進一步理解在所有的個體經濟單位追求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實現經濟資源的配置,進而結合具體的市場形式(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壟斷市場)分析每一類市場的價格、產量的決定及其資源配置的效果。至此,便完成了對圖1上半部分所涉及的關于產品市場的研究。從圖1的下半部分來看,市場論進而將考察的范圍從產品市場擴展至生產要素市場。從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出發,推導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從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發,推導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據此,進一步說明生產要素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及其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

在以上討論了單個市場均衡價格決定及其作用后(局部均衡的研究),又從一般均衡的角度討論了所有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問題,證明了在完全競爭經濟中,存在著一組價格(P1,P2,…,Pn),使得經濟中所有的n個市場同時實現均衡。這樣,微觀經濟學便完成了對其核心思想即“看不見的手”原理的證明,也就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在以上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微觀經濟學又進入了規范研究部分,即福利經濟學的內容,證明完全競爭的一般均衡就是帕累托最優狀態,進一步肯定了完全競爭市場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在討論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后,微觀經濟學也承認市場在某種特定情形下(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也可能失效即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并針對市場失靈探討了相應的微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它遵循理論基礎-理論-理論應用的分析順序,圍繞著國民收入如何決定這條主線,包括一個總量(GDP),兩大主題(短期經濟波動和長期經濟增長),三大模型(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四大問題(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其中又將四大市場(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國際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和兩大政策(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分析串聯起來,構成一個較為清晰和嚴密的邏輯體系。

總供給和總需求是決定國民經濟的兩個主要力量,如圖2所示,短期國民收入的決定取決于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又取決于三個市場的變量,即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和國際市場。總供給曲線則是把總量生產函數與勞動力市場聯系起來加以分析的。而需求沖擊與供給沖擊都可能導致短期的經濟波動。在長期中,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一國真實GDP的增長取決于生產要素的積累和生產技術的進步,探討儲蓄、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這些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國民收入的長期決定則包含有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不同經濟學家在不同的價格行為的假定前提下(價格是粘性的還是自由伸縮的),圍繞需求與供給誰占主導地位就形成了不同的宏觀經濟學流派,也就形成主張自由經營還是國家干預以及如何干預等不同的政策取向。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要注重比較分析不同理論學派在基本假定、思想淵源、政策主張等方面的差異及其相互融合的趨向。

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要把兩門課程的理論體系框架與核心思想反復給學生講清楚,在教學中途還可以反復提示,讓學生知道每一節課所講的理論知識在學科體系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深對每一具體知識點的理解,將全局與局部的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

二、通過學科之間及同一學科內不同理論部分之間的比較教學來增強教學效果

比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認識對象放在一起對照比較,從而確認認識對象屬性的同異、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優劣、問題的難易或認識的正誤深淺,以達到辨識、了解和把握認識對象之目的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引導學生把彼此相聯系的知識加以對照,從相似中找差異,差異中找共性,從而找出其規律性和本質特征。

(一)通過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來增強經濟學教學效果

一般高校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就開設政治經濟學,接著在第二學期和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分別開設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西方經濟學的時候,要適時與政治經濟學對比,理順兩門課程的關系,分析兩門課程在價值理論、收入分配理論、價格決定理論、資源配置的效率標準、經濟危機理論等方面的差異,在比較中同時增強學生對兩門課程理論體系與核心思想的理解深度。例如,要給學生指出,政治經濟學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認為價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勞動,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它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而西方經濟學是以要素價值論為基礎的,從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入手,分析了生產要素的需求,并根據消費者效用的最大化理論研究了要素供給,是用效用和稀缺性來說明商品的價值的。在此基礎上,兩大經濟學體系都各自形成自己獨特的基本范疇,如工資、利潤、利息、地租等,這些范疇所反映的經濟關系都各不相同。政治經濟學將其看作是剩余價值的分割形式,而西方經濟學則將它們看作是要素報酬的形式。又如,在價格決定理論上,政治經濟學是以價值說明價格,將其界定為價值的貨幣表現,而西方經濟學則是供求決定論,即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其價格。在政治經濟學中,資源配置的效率標準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節約,而西方經濟學則強調帕累托最優,即對于某種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變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政治經濟學將經濟危機看作資本主義的特有產物,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無法解決經濟危機問題,并必將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而西方經濟學則從未將經濟周期視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有產物,認為經濟周期是分工、專業化、市場化不斷發展的結果。

當然,在對兩門課程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兩門課程都有鮮明的階級性,代表了截然對立的兩個階級的利益。階級屬性使得兩門課程在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存在根本的差異。因此,我們應該采取辯證的態度,對西方經濟學進行科學分析,分清哪些是屬于具有階級性的意識形態成分,哪些是研究市場經濟運行共性規律的合理成分,做到有批判地吸收。過去對西方經濟學簡單否定、批判的態度,現在對其盲目推崇、全盤接受的態度,二者都是不可取的。

(二)通過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及學科內部不同理論部分的比較來增強教學效果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與區別,在學科內部不同理論部分之間也同樣如此,許多外形相似實質相異的原理和模型極易混淆,不同經濟學流派的理論思想與政策主張存在爭論,需要在教學中適時分辨,在比較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研究對象、討論的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應該是在講宏觀經濟學的第一堂課時就要給學生講清楚的,上述關于兩門課程的理論體系框架與核心思想已經講的很清楚,不再贅述。例如,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與宏觀經濟學的AS-AD模型在圖形上很相似,都是在供求平衡時確定最佳的產量和價格水平,但在內涵上卻有很大差別:微觀部分所講的需求與供給是從經濟的微觀層次針對某一商品而言的,宏觀部分的總需求與總供給是從經濟的宏觀層次針對整個經濟而言的;兩個模型中坐標軸上的變量內涵不同,微觀部分的供求模型中的價格與產量是指某一商品的價格與產量,宏觀層次的AS-AD模型中的價格與產量是指整個經濟的一般價格水平和總產量。在教學時,應給學生把這些區別交待清楚。

還有更多的是要經常進行同一課程內部不同理論部分的比較。例如,在學習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與IS-LM模型的時候,要在比較教學中將兩大模型的聯系與區別講清楚。告訴學生,這兩大模型都是在短期價格既定(水平的總供給曲線)的前提下用總需求分析方法探討國民收入的決定,都是凱恩斯總需求理論的核心內容,而且IS曲線還是用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收入-支出模型)推導出來的。不同之處在于,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暫時不考慮貨幣市場和利率,投資是外生變量,只考慮產品市場均衡時國民收入的決定。而IS-LM模型將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聯系起來分析兩個市場的同時均衡,將利率引入而投資取決于利率,這時自主性支出的乘數效應比只考慮產品市場時下降,兩個市場在相互作用中同時實現均衡。而且,IS-LM模型還是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與作用效果的基本分析工具。在講完凱恩斯理論體系后,可以上一堂總結課,將凱恩斯理論的基本框架用圖表和數學模型分別加以概括,并將其與古典宏觀經濟理論進行綜合比較,指出古典理論假設價格是自由伸縮的,認為國民經濟由供給決定及貨幣中性,主張自由經營,而凱恩斯理論假設價格是剛性(粘性)的,認為國民經濟由需求決定及貨幣非中性,主張政府實施總需求管理政策以穩定經濟。

三、大量運用案例教學法來活躍課堂氣氛并增強學生的經濟分析和應用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將學生帶入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正確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的教學方式。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長期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其內容本身具有極強的社會實踐性和應用性,是學以致用之學。在教學中,通過大量的經濟實例來與課本的原理相對應,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增強學生運用基本原理解釋和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師生交流,是一種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重要方法。

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針對各種案例的不同特點可以實施不同的案例教學方式。有一些小型的經濟學案例與某一具體的原理或知識點相對應,可以將其穿插在理論講解中進行分析。例如,在講授稅收分擔原理的時候,可以舉我國對二手房交易征收5.5%營業稅的例子進行分析;在介紹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之后,馬上可以給學生講“吃包子”的故事;講納什均衡與囚徒困境的時候,可以舉我國地方保護主義與地區封鎖的例子;講GDP核算時可以舉男主人與女保姆的故事;講費雪方程式時可以舉我國近年出現的銀行存款負利率的事實;講擴張性財政政策可以以當前的4萬億政府投資計劃為例;講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時可以分析我國近年來國際收支雙順差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央行在2007、2008年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經濟過熱和“流動性泛濫”時的政策失效,等等。當然,在經濟學的發展史上,有一些經典的經濟學案例或故事是必須要講給學生聽的,講科斯定理必然要講“牛群到毗鄰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講外部性原理時可以通過米德的“蜜蜂與果園”的例子以及庇古的“火車與飛鳥”的故事來闡述;講公共物品時則可以通過“燈塔”的故事來闡述。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大型的或綜合性的案例,適合于在某一章或某幾章講完之后組織學生專門來分析討論。例如,在講完壟斷理論后,可以給學生介紹微軟壟斷案的基本材料,讓學生討論壟斷的社會成本及反壟斷社會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在講完財政政策與擠出效應后,可以介紹我國1998-2002年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基本情況,分析和討論財政政策的實施背景、具體措施和實施的效果評價等問題;在講完宏觀經濟學國際部分后,可以介紹這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分析和討論此次金融危機與以往金融危機的不同,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的影響,給我國的啟示和教訓,以及我國的應對之策,等等。

四、在教學中要重視和加強對學生數學分析能力的培養和經濟學方法論的訓練

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側重定性的理論分析和思想陳述,而忽視對學生數學方法和數學推理的訓練,學生也往往只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經濟學的思想邏輯、經典案例、理論聯系實際的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而一旦涉及數學推導、證明和數學的規范分析,則有畏難情緒,不習慣接受。誠然,對于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一定的爭議。但不可否定的是,數學對于推動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經濟學不使用數學方法,經濟學就不可能成為現代經濟學,而學好數學已經成為真正學好現代經濟學的重要條件。田國強(2005)指出,數學在理論分析中具有如下作用:第一,使得所用語言更加精確和精練,假設前提條件的陳述更加清楚,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由于定義不清所造成的爭議;第二,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并且清楚地闡明了一個經濟結論成立的邊界和適用范圍;第三,利用數學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觀就得到的結果;第四,數學可改進或推廣已有的經濟理論。我們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要把數學工具與理論分析、思想闡述很好地結合,盡可能訓練學生用數學來界定經濟學的概念,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關于經濟環境和個人行為方式的假設,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每個經濟變量和經濟規則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問題,并且按照數學的語言邏輯地推導結論。老師要向學生強調數學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老師自己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數學涵養,以適應現代經濟學教學和研究的發展趨勢。當然,我們強調數學方法的應用和重要性,也要同時重視經濟學思想方法和理論邏輯的訓練,培養學生對于現實經濟環境、經濟問題良好的直覺和洞察力,盡可能弄懂數學形式下的經濟學思想內涵,以避免學生迷失在各種數學公式和符號之中。

經濟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向學生講解傳授各章節知識,而往往忽視對學生經濟學方法論的訓練。即老師在教學中一味地傳授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建立邏輯能力的鍛煉。凱恩斯說:“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容器,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說,經濟學的精髓在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思維過程。我們在經濟學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盡可能在經濟思想史的歷史語境和經濟學流派的學術紛爭中理解現有理論的內涵,要盡可能讓學生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及其重要意義,讓學生懂得“給定假定,簡化關系;放松假定,逼近現實”的研究方法在經濟學中的運用和體現,讓學生熟悉和掌握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法,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法、歸納與演繹法、短期與長期分析法、定性與定量分析法等豐富的方法體系,讓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本身,更知曉理論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增加學生經濟學理論素養的深度與厚度。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

3、顧驊珊.如何正確處理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矛盾[J].嘉興學院學報,2007(3).

4、張繼鵬,張家來.比較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J].統計教育,2008(5).

5、魏靜.談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J].昆明大學學報,2008(1).

篇(5)

關鍵詞:教育新常態;教學改革;路徑選擇;黑板經濟學

新常態下教育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培養一批由市場選擇、由社會評價的高質量人才為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西方經濟學所具有的揭示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特點逐漸受到各個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隨之被國家教委確定為普通高等學校經濟類專業的十大核心課程之一。作為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經管專業其他課程的學習、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對其他課程的理解及分析能力。目前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逐漸落入“黑板經濟學”的窠臼。所謂“黑板經濟學”最早是指微觀經濟學理論成立的前提條件過于苛刻所導致的解釋實際社會問題不足的現象。這個名詞發展到現在主要指在經濟學授課過程中由于教學方式及教學制度等的不足所引起的經濟學授課中的困境。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發展比較快的學科,就同任何一本書均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最新發展一樣,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也應該站在理論發展的前沿、追蹤經濟學的最新動態及研究成果。目前高校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落入“黑板經濟學”窠臼現象日益嚴重。研究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現狀及問題所在,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勢在必行。

一、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現狀

(一)教師角度。對于教師來說,首先是教學方式較為單一,課堂“填鴨式”教育突出,這種教學方式淡化了學生課堂主動性的發揮、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較差。其次師資結構不平衡,其主要表現在教師的職稱結構、年齡層次等不合理,無法形成梯隊人才儲備,不利于極品課程建設。再次在授課過程中偏重理論教學——“黑板經濟學”痕跡明顯。課程性質的特點決定了經濟學教學比較偏重數學推導及模型的建立,在教學中如果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會進一步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學生角度。首先是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盡相同。由于經濟學學科的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對于部分學習主動性較差的學生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課前預習、課下復習的學習習慣,導致知識掌握不牢固,對學習有懈怠現象。其次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力也不盡相同。鑒于經管專業招生屬于文理兼收,在借助數學工具分析問題時對不同學生效果不同。以上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探討了目前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現狀,通過現狀可以從中找出此學科在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呆板、僵化,學生興趣普遍不高。由于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一般是通過模型及圖形進行推導,加上考核方式呆板導致許多教師都是采用“灌輸式”教育方式,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理論聯系實際。這種教學方式嚴重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無法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即使教師將相關理論講解得再詳細、公式推導的再具體,也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灌輸式”教學方式下學生雖然會背幾個公式、會做幾道題,遇到一些時事問題仍然無法做到活學活用。

(二)“菜單成本”的存在導致教學管理制度機械化。菜單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企業不經常改變價格是因為改變價格有成本,調整價格的成本被稱作菜單成本。高校中有關教學計劃的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以及教學大綱的編制都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討論予以確定。頻繁的予以變更不僅會牽涉到一些經濟利益更會造成相關人員的工作量倍增。鑒于此,只注重完成教學任務而不顧教學質量的應試教育模式造成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機械化發展。

(三)考核方法單一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學風教風。對課程的考核是教學過程至關重要的一步,它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更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衡量。目前對西方經濟學的課程考核主要采取的是試卷形式,這種方式不利于準確考核學生在學習中的投入程度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不同教師在出題的過程中由于在試卷題型、題量以及考試點分布中把握不同,容易出現“人情分”,考試結果也難以真實客觀的反映其學習狀況和教師教學效果。

(四)教學中對傳統教學理論講解過多而非主流的理論講解過少。目前高校在選用教材中雖然版本不盡相同,其內容多以主流經濟觀點為主,主要闡述的是新古典綜合理論,在其理論基礎上隨著外界宏觀條件的變化又有一些非主流經濟理論和較為前沿的理論出現,由于觀點無法達成共識許多教材均沒有對最新理論進行詳細介紹,加之教師一般對傳統理論理解較深,在講解時往往比較側重,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中無法對西方經濟學理論做系統的了解、無法通過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進行經濟現象分析。

(五)理論與實際脫鉤,教學目標性不強。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是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的理論。當前國內西方經濟學所用教材大多是以西方國家的具體經濟體制及實例為依據而編制,大多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現象。除了教材的理論與實際脫鉤以外,課堂教學中的授課對象由于所學專業不同也使教學目標性不強,教學效果欠佳。比如對于經管類的會計專業和經管類的學生來說,授課往往存在“同一套教學大綱、同一套教案以及同一套教學進度”的現象。

三、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路與主要措施

(一)建立多元創新的新型教學方式。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美國的學者也普遍認為“所有真正的學習均是主動的,它需要運用頭腦,不僅僅要靠記憶,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對經濟學來說,也應該有一套靈活的、易于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在如今大學課堂并不少見,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面對日益復雜多樣的外界環境,建立多元創新、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目前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主要有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探究式教育法以及研究式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方法在為師生關系改善打開一扇窗戶的同時也培育了一大批潛在的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優秀人才。

(二)弱化菜單成本、建立更加高效的教學管理制度。高校的行政化分工使得已成型的教學大綱或者人才培養方案循環使用,隨著應用型大學培養目標的提出,及時修正現存不合理的制度勢在必行。具體做法上,首選通過考察其他高校、尤其是一些新興的獨立學院的教學管理制度顯得必要;其次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外國大學教育體系調整的最新信息,從而對我國的教學中的課程設置、授課大綱、講義以及考試題目等作出相應調整。隨著宏觀環境的不斷變化,高校管理制度應該及時作出改變,在某些情況下弱化菜單成本會有意外收獲。

(三)建立綜合化、個性化的考評體系,規范考評指標。首先應該有一套適應教育新常態要求的人才培養考評方案及評價標準。改革原有試卷考核模式,采用綜合化和個性化相結合、平時隨機考核與期末規范考核相結合的新型考核模式。除此之外,在考試方式上也力求實現多層次、多標準的模式。將原有的單一閉卷形式拓展成開卷、閉卷、口試及課堂討論相結合的綜合化方式,全面監督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吸收以及轉移能力。

(四)適當增加非主流的理論講解,拓寬學生思維寬度。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理論在維持原有理論體系基礎之上也吸收了其他學派的一些觀點,雖然有一定的理論缺陷不能有效解釋經濟問題,但拓寬學生思路、提高思維能力的作用不可小覷。在課堂講解時應該把有影響的非主流核心理論融入傳統理論之中,通過不同學派的理論介紹在開拓學生視野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

(五)增強師資素質,提高課程針對性。首先對于理論與實際聯系不強的現象應該在實際教學中仔細分析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還是意識不夠。當前西方經濟學的教師大多是在應試教育模式中培養出來的,從“校門到校門”的現狀或許會出現理論功底不扎實的情況。對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其運用本國案例闡述西方理論的能力,并注重培養教師課堂語言口語化的技巧。除此之外,針對不同授課對象,應該根據其學科性質對西方經濟學的各個理論予以側重講解,提高教學針對性。例如經濟學中的“要素理論”,對會計專業的學生要做重點講述,因為里面會牽涉到會計成本核算的相關內容,而對經管類的學生則不需做過多講解。

四、啟示

如何教、導,將學生所學知識良性應用于經濟學研究之中,一直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黑板經濟學”的教學模式,通過理論問題現實化的方式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這無疑是高校教學中的重要任務。除此以外,改革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均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把握學科思想。換句話說就是幫助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去思考、分析現實問題,這屬于學習經濟學的最高目的,只有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陳曉樂 單位:鄭州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崇善.課堂教學改革之理想選擇[J].大學教學,2001,(1):12-17.

[2]陳銀飛,蘇建紅.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江蘇大學學報,2004,(4):34-38

[3]申光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理論[J].中國集體經濟,2008,(3):46-52

[4]黃津孚.企業管理現代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探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2):2-7.

[5]祖賓.應用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改革芻議——以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為[J].中國成人教育,2009,(21):34-39

[6]吳戰勇.基于應用型經管專業人才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0,(3):24-29.

[7]蔡秀玲,鄧春寧.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44-49.

[8]趙祖地,左玥.創新型人才評價體系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3-18.

篇(6)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高職教育 課堂教學

西方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它是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因此學好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進而提高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并培養出學生的基本經濟思維。西方經濟學雖然重要,但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各種問題。

一、高職教育西方經濟學存在的問題

在多年的高職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我直接或間接了解到學生普遍反映本課程的難度大,過于抽象,理論性強,數理要求高。由于西方經濟學個章節之間有內在的邏輯聯系,部分學生在某些章節沒有聽懂后,后面的課程根本聽不懂,甚至根本不聽課。那些能聽懂課、看懂書的學生也反映本課程和實際生活似乎有些脫節,對課程得出某些結論、規律持懷疑態度。總之,本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

二、原因分析

如何提高西方經濟學在高職教育教學的效果,當然需要對整個課程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但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因而要提高教學效果,主要還是要加強該課程的課堂教學。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也是課堂教學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育部《關于制定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在完成高中階段教育基礎上進行的專門教育,培養能適應生產、服務、管理的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即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主要是為生產一線服務,具有較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的技術實現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能夠運用高新技術,創造性地解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中的技術問題的高級技術應用人才。部分教師不明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的完備性,對許多定理、理論進行大幅詳細的數學推導,而學生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沒有任何絲毫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滿堂灌”。由于高校教學設施建設滯后,導致很多教師使用傳統的“黑板+粉筆”這一教學手段,進行“填鴨式”灌輸,從課程開始到結束,老師在講臺上不停地講理論、畫圖表、講模型、推公式。很少有討論和提問的時間,這樣的做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而且由于課堂上師生討論的機會少,信息單向傳遞,學生對老師講的內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老師心里沒有底,這樣就無法及時對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等予以調整,因而也就很難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3、學生數學基礎差、缺乏社會經驗,理解相關原理困難。由于高職院校高考錄取分數較低,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較弱,大多數同學的數學知識較差。學生很容易對西方經濟學產生乏味、枯燥、難學的印象,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因此,要讓其真正理解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或實質問題,就顯得十分困難。

4、教學安排方面的原因。教育部2000年《關于制定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明確要求:“三年制專業實踐教學一般不低于教學活動總學時的40%”。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所能安排的理論課時極為有限,最多不過60學時左右。相對于這門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就顯得比較緊張。為了講完教學大綱或教材上的內容,常常需要趕進度。學生對前面的內容沒有掌握好后面的課就聽不懂,學習效果難免就會受到影響。

三、高職教育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的對策

1、調整教學內容。西方經濟學內容博大而精深,通過幾十節課的教學介紹其全部內容,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選擇。在進行內容選擇時要根據高職教育的“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突出應用性和針對性”特點和要體現高職教育理論課時的“必需”和“夠用”原則。所以,在確定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時要以微觀經濟學為主。就宏觀經濟學來說,著重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讓學生能了解國家宏觀經濟決策的依據和對整體宏觀經濟環境有所認識,以能正確作出微觀決策。

2、完善教學手段。高職教育的理論課時較為有限,而西方經濟學的圖表、公式較多,老師在課堂上在黑板上現場畫,不僅準確度難以把握,而且費時費力,影響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多媒體教學集圖、文、聲、像于一體,能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可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3、改進教學方法。針對高職學生數學基礎差而且缺乏社會經驗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我逐漸摸索出“三化”教學法,即“具體化”、“形象化”和“數字化”。所謂“具體化”就是針對西方經濟學許多概念、定理、規律過于抽象的特點,用具體的實例進行表述。他心里后悔莫及,逢人就說,“如果早知道吃半塊餅干就飽了,我何必花錢買六塊餅干呢?”這個故事夸張地反映了我們平時對增量比對總量更感興趣。通過這個故事使學生明白邊際也就是增量的概念。

“形象化”就是在教學中對那些難于理解的概念、定理用具體形象的現實對應物進行講解,增加學生對上述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例如,如圖1,在講解生產者均衡中,成本既定的條件下產量最大,單獨通過圖形講解等產量曲線Q3所代表的產量是生產者無法實現的,等產量曲線Q1與等成本曲線AB交于R和s點,但等產量曲線Q1所代表的產量低于等產量曲線Q2,所以等成本曲線和等產量曲線Q2的切點,才是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的要素組合。這種講解的方法,大部分高職學生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意義。同理,在s點是工人太多,而機械設備太少,那么,有許多工人無事可干,同樣不能達到最大產量,所以,只有在E點,工人和機械設備到達最佳的比例,才能生產出最大的產量。通過這種形象的講解,大多數學生能夠明白生產者均衡,對這種抽象的圖形也能理解。

篇(7)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生態經濟思想;比較研究對于“生態問題”,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均作出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經濟思想。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結合社會發展現實,將生態問題內生化,研究了生態問題的起源、本質和解決途徑,并得出了科學的結論。西方經濟學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將生態問題外生化,從生產和消費角度分析了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途徑。在剖析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生態經濟思想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二者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基本內容和結論的異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這兩種生態經濟思想。

一、馬克思經濟學的生態經濟思想

生態經濟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經濟學認為,馬克思經濟學較少關注生態環境問題,而將研究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結構的分析上,忽視了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復雜性,缺乏可持續發腱的理念。這顯然是一種誤解。事實上,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樞紐,馬克思將其生態思想滲透在對勞動與勞動過程的分析之中。

(一)勞動與勞動過程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生態經濟思想的基石

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馬克思認為,“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在一定社會關系下進行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在馬克思看來,社會勞動是調整人與自然界之間物質變換的途徑,“勞動過程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一邊是人及其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及其物質。”勞動與自然之間的聯系不僅體現了物質與人的關系,同時也體現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

(二)勞動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關系

馬克思以勞動是人類有目的的、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為起點來考察勞動,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是勞動的本質,它是所有社會形態所具有的普遍關系,而這種普遍關系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關系,它不以社會形態為轉移。馬克思明確指出,“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他將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關系稱為“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此外,馬克思認為,人通過創造性勞動占有外部世界,通過社會勞動感知并支配自然,所以“勞動的本質就是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質”。在馬克思看來,當人通過社會勞動與自然發生物質變換關系并改變外部世界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所以,社會勞動使自然界人化或人的存在對象化。勞動使人成為社會化的人,使改變自然界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變成社會化的活動,從而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成為社會中普遍的生態關系。

(三)勞動過程既是物質交換過程也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勞動過程既體現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也體現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首先要撇開各種特定的社會形式來加以考察。”勞動過程是人們從對自身有用性角度出發有目的且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質的活動過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的實質。在考察商品的基本屬性時,馬克思指出,商品體現了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闡述勞動二重性理論時,馬克思指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辯證統一于商品之中:具體勞動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反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時,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體現了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辯證統一關系:勞動過程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價值增殖過程體現了剝削性生產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不僅加快了人類攫取自然界物質和能量的速度、深度和廣度,還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主要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馬克思把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納入了社會關系中進行研究,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被資本雇用意味著連接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轉換方式被資本所雇用,因此,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求促使資本家支配更多的生產要素。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是依靠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手段在它的兩端產生了不同的后果而換來的:在人與自然的一端,表現為資源耗竭與環境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在人與人的一端,表現為貧富差距擴大、生產生存環境惡化以及社會矛盾激化等問題。而一切問題的根源都來自資本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求。

(四)生產經濟關系是生態關系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在這段論述中,馬克思不僅揭示了生產過程中應當包含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而且還指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人類自身的生產活動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顯然,馬克思將人類社會系統和自然生產系統納入了自然——人——社會所構成的大系統中,因此,生態關系與經濟關系也是內存統一的,它們構成了生產經濟關系。

二、西方經濟學的生態經濟思想

(一)古典經濟學的生態經濟思想

經濟學研究從其起源開始,就將經濟活動與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納入了研究范疇之內。如果

從重農學派算起,兩方經濟學迄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大體經歷了古典、新古典和當代西方經濟學三個階段。從英國古典經濟學奠基人威廉·配第開始,經濟學家們就已經認識到自然條件會約束勞動創造財富的能力。配第將勞動和土地看作是價值的兩個同等重要的源泉,并提出了“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及其能動要素為財富之父”的論斷。盡管后來的西方經濟學將研究重點從價值論轉向社會經濟方面,勞動和資本逐漸成為研究的焦點問題,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仍然沒有脫離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視野。從馬爾薩斯開始,西方經濟學逐漸意識到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將會約束經濟增長。在《人口原理》和《政治經濟學原理》中,馬爾薩斯認為,由于人口和收入是以冪指數形式增長的,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將呈冪指數增長,但自然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或是以線性形式增長的,以冪指數形式增長的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會超過固定的或線性增長的自然資源的供給。因此,資源的稀缺不會因為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而有所改觀,而將是一種絕對稀缺。李嘉圖將其生態思想建立在薩伊定律、土地收益遞減規律以及馬爾薩斯人口法則的基礎之上。他也看到了人口增長給生活資料帶來的壓力,并認為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是不均勻的,自然資源之所以稀缺是生產率較高的自然資源的相對稀缺。對此,他提出了自然資源的“相對稀缺論”。在解決自然資源相對稀缺的問題上,李嘉圖主張技術進步的作用,認為優質資源的相對稀缺不會成為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鴻溝。穆勒將稀缺概念引入廣義的環境分析中,提出并建立了“靜態經濟”的概念。在他看來,自然資源、環境、人口和社會財富應保持在一個相對靜止的穩態,為了防止出現食物短缺和自然環境的退化,該穩態要遠離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供給極限。在穆勒看來,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構成了生產的三個要素。他認為,依據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無限的,所以勞動不會成為生產增長的限制因素,而資本的增加取決于儲蓄率的大小,其總額限制了生產的發展。此外,土地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由于存在邊際收益遞減效應,所以土地也會制約生產的發展。

(二)新古典經濟學的生態經濟思想

在新古典時期,人口增長、資源稀缺等問題遭到了壓制,但他們并沒有從西方經濟學研究中消失。霍特林提出了非再生資源的最優開采率,確信價格在替代資源開發、經濟持續增長中的作用,認為可以僅由資源的效用來衡量社會福利最優,而無須政府的干預。龐巴維克認為,土地和資本應該與耐用消費品處于同一集合,土地地租和礦藏地稅應該等同。索利首次根據邊際效用原則探討了采掘業的價值問題,他推進了穆勒的礦業生產中存在現在與未來矛盾觀念的分析,認為次級礦藏不能無限地持續下去,而次級土地是可以的,所以李嘉圖的農業地租理論不適用于礦業;自然資源最終的耗竭證明,即使最壞的礦藏,一旦涉及價格,礦產地稅就是正當的,而最壞的農業用地則不可以繳租。馬歇爾首次引入了外部性概念,認為商人們沒有支付市場的外部成本,而是分享了那些利益。布坎南和斯塔布爾賓認為,外部效應打破了經濟學中資源最適宜配置的條件,然而徹底消除外部性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當的,因此,馬歇爾的原理可以作為辨明社會最可接受的副作用標準。新古典經濟學始終認為,市場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的均衡所決定的,一所以生態環境問題也可以通過價格和產權來調節。

(三)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生態經濟思想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經濟學開始了凱恩斯主義革命。此時,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并存,而西方經濟學的生態經濟思想也沿著這兩條道路不斷發展。庇古是干預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由市場經濟不可能總是有效地運行,因此,在推進經濟福利目標上需要政府干預。“人們自然而然地傾向于將其過多的資源用于現在的服務,而將過少的資源用于未來的服務,鑒于這樣的‘自然’趨勢,除非政府在分配方面進行利益補償,否則,政府進行任何人工于預以支持這種趨勢,必將減少經濟福利。”關于資源破壞問題,庇古認為,“市場力量常常無助于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資本的創造或者保存”,“從性質上看,政府既是未來人,也是當代人的受托人,如果必要的話,需要依據法律監督和行動,以保衛本國可耗竭資源免受過早或者不顧一切的開發”。關于可耗竭資源的理性使用、環境質量的保護、限制過度消費、推進節制等,庇古提出了國家補貼、稅收和立法等解決方案。凱恩斯雖然沒有圍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展開廣泛論述,但他對人口增長、自然資源富足抱有樂觀態度,他認為,“從現在起,我們不需要期盼如此大的人口增長。進入黃金時代的節奏,將部分地依賴我們控制人口的能力,這個我們能夠做得到。”盡管國家干預主義學派的目標是促進資源有效配置,但在政府干預中卻出現了“政府失靈”,因此,市場又成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另一條道路,并逐漸形成了基于所有權的經濟自由主義流派的生態經濟思想。科斯從所有權角度指出,在交易費用為零的前提下,只要自然資源的產權已明確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同樣的最優配置結果,這可以通過雙方之間的談判自然實現,產權賦予不同的人只會帶來收入分配結果的不同。然而實踐證明,科斯的理論依舊具有很大局限性。此后,戴爾斯和蒙哥馬利又提出了頒布市場污染許可證等措施來控制污染的思想。

(四)西方經濟學生態經濟思想的新發展

由于當代西方經濟學將其研究重點放在了究竟依靠政府還是市場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方面,而對支持人類經濟系統的生態環境缺乏系統研究,因此受到了自然科學家的抨擊。在20世紀60~70年代,以埃里奇的《人炸》和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考察了人口對土地、水資源、空氣、自然資源采掘和生產部門的壓力。盡管當時的主流經濟學家以技術進步對日益嚴重的環境與資源問題的緩解作出了解釋,但是這種論戰引發了更多的關于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關系問題的思考。以肯尼思·博爾丁的《飛船地球》和赫爾曼·戴利的《穩定的經濟》等為開端,西方經濟學家對傳統的無節制增長的觀點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生態經濟學隨之迅速發展起來。

三、兩種生態經濟思想的比較

兩種生態經濟思想的相通之處主要體現在:第一,兩者都以事物的普遍聯系為出發點,將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納入制度、文化和自然界的大系統之中。第二,兩者都要求人與自然必須保持和喈統一。兩者都認為人類與自然具有統一性,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破壞自然就是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第三,兩者在生態問題上都表現出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精神。兩者都要求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資源環境的同時,必須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發展的能力構成危害。

盡管兩種生態經濟思想之間存在一些相通之處,但是兩者的差異性卻是根本的。具體表現

在:第一,兩者的研究方法存在差異。馬克思經濟學生態經濟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研究方法是描述、演繹、歸納與推理等方法。兩方經濟學對生態問題的闡釋更多地出現在當代西方經濟學之后,研究的時代背景已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高級階段,研究假設是理性人假設,研究方法以實證分析為主,同時也存在規范分析。第二,二者的研究進程和邏輯不同。馬克思經濟學以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基點,運用歷史唯物論考察經濟現象,以勞動既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又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為出發點,不僅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方式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內在矛盾關系,而且還將其運用到商品生產與交換過程的考察中,通過強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追求剩余價值對自然和人的屬性的破壞性后果,指出了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同一生產過程的辯證統一,從而將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歸結為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將生態問題納入了經濟學的研究框架之中。西方經濟學以人口增長同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為研究起點,借助薩伊定理、有效需求理論、外部性等理論,對生態問題進行自然科學角度甚至是量化的詮釋,他們將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歸結為生產和消貲問題。可見,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馬克思經濟學認為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內生的,而西方經濟學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是外生的。第三,兩者對生態問題解決方法存在差異。馬克思經濟學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在考察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得出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由絳濟危機轉向生態危機的結論。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類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組成部分不能同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馬克思認為,徹底解決生態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消亡,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消亡只能依靠其自身矛盾運動的積累。而西方經濟學內部對于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出現了較大分歧。國家干預主義主張依靠政府即“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在國家補貼、稅收和立法的協助下解決生態問題;基于產權理論的經濟自由主義流派主張依靠市場即“看小見的手”,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通過市場來解決生態問題。南此可見,西方經濟學的生態經濟思想是一種對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危機呼吁,而馬克思經濟學是站在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高度對生態問題的宏觀考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m码 欧洲s码sss222| 老子午夜理论影院理论|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内射视频←www夜| 欧美饥渴熟妇高潮喷水水|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少妇又色又紧又爽又刺激视频| 夜先锋av资源网站|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1000部夫妻午夜免费|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 69精品人人人人| 人妻美妇疯狂迎合| 丰满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色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jizz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消息称老熟妇乱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精品影片在线观看的网站|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午夜福利a|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天堂资源地址在线官网| 日本又黄又爽gif动态图|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