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精品(七篇)

時間:2024-01-11 11:53: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農村建設的背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

篇(1)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模式;現在;措施

一、城鎮化背景下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

具體來看,首先是新農村建設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有效手段,城鄉一體化實質內容就是將城市作為核心,全面的體現小城鎮的橋梁作用和效果,將農村作為發展的前提條件,將城市作為是發展的舞臺,這樣才能夠更加有助于城鄉相互之間的協調發展和進步。這就是說,城鄉一體化必須實現城鎮以及農村的整體規劃,全面系統的考量城鎮建設,只有通過這樣的手段才能夠更加有利于實現公共資源的科學化分配,進而防止出現過度浪費的情況,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新農村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鎮化公共服務的平等化,由于當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面對各種各樣的困境,因此新農村建設才是處理城鎮化過程中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平等化的高效方法。因為新農村建設利用集中建房,進而防止出現分散性的過度建設問題,同時利用集中建設基礎設施,提供系統的公共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建設費用,讓資源進行了科學化的分配。最后新農村建設是國家農村政策傾向的重要表現,一直以來國家對于新農村建設非常的重視,制定了大量的可行性政策和措施來改善和促進新農村建設。因此構建以農村為基礎的服務提供制度,研究服務于農村居民的方式,這也是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1、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薄弱

我國城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卻仍然比較薄弱。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是以新農保為主,以企業保險、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老年居民養老補貼制度為輔的多層次保障體系,實現了基本保障全覆蓋。但這卻是低水平的全覆蓋,一是農村社保的種類少,項目不全;二是農村社保的實際獲益非常有限;三是城鄉保障制度不統一,沒有建立城鄉保證制度統籌制度,尤其是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沒有得到妥善安置,導致農民不愿放棄土地成為城鎮居民,進而導致農村戶籍制度難以進行。

2、基礎公共服務稍顯落后

我國保守的城鄉傳統結構導致我國公共服務的供給以及資源分配非常不均,這就使得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落后性。盡管當前我國在財政方面,加強了對于農村不同方面的投入力度,不過這同城市相對比來說,還是稍顯劣勢。

3、農村土地流轉問題

在農村,土地具有社會保障和就業的功能,是農民生活與生產的主要來源,土地被農民視為安身立命之本。當前農村土地流轉陷入困境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城鄉二元化結構導致了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完善,進城農民也沒有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二是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企業經營效益不高,進城農民的收入不穩定;三是土地流轉形式單一,信息服務不到位,流轉操作不規范,沒有形成市場化運行的土地流轉機制;四是對于企業和大的承包商而言,由于農業生產投入多,農作物生長周期長,可能會面臨不確定的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尤其是偏遠地區,很難激起他們土地流轉的熱情。

4、新農村建設資金不充分

同城市建設相比較而言,新農村建設涵蓋的建設方面,就非常的豐富。譬如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等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保障,在資金成本投入方面,雖然官方自身也在新農村社區建設方面投入非常多的資金,不過實際同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所需總量相比較而言,可謂是小巫見大巫。資金的不足,對于新農村建設來說,不但會很難進行其他一些全新的項目,另外對于之前的成果也無法維計。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

1、根據地區差異化分步實施農村城鎮化建設

我國農村是一個極為復雜、極為不平衡的特殊生活區和特殊勞動群體聚集地,由于受地理條件、人口分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影響,各地區農村城鎮化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應先在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建設農村城鎮示范點,取得經驗和效果后再進一步推廣與實施,將農村城鎮化建設與推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生活幸福指數等目標結合起來,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實現農村土地使用權靈活合理流轉,集中農村土地資源,逐步形成農業現代化的集團經營模式,促進傳統農業向農業特色化、產業化和現代化方向邁進。

2、強化新農村的規劃設計

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注重規劃設計,堅持科學規劃的原則,首先,必須要改變之前城鎮同農村阻隔的規劃機制,進而確立城鎮同農村的空間規劃機制。具體來說可以將縣城作為規劃單元,全面的考量城鄉經濟社會不同方面內容,具體制定中心縣城到小城鎮再到新農村的科學化規劃,以此來展現出新農的規劃與設計,實施詳細的措施和手段,按照制定的程序進行實施。另外就是必須要將新農村的建設歸入到城鎮規劃機制內,這樣才能夠為城鎮化的良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隨著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有相當數量農村土地流轉與土地征用,農民賴以生活與生產的土地被流轉與征用后,就變成了失地農民。農民失去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相應的生產方式與生活保障。解決失地農民問題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其次,建立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最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社會保障支出比重,建立定額補助、責任分擔、缺口自籌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平衡機制,探索可靠穩定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和有效運營、嚴格監管的機制,促進社會保險基金平衡。

4、健全新農村基本公共服務

健全的新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這是提高新農村生活水平的基礎,也是提升構建新農村的有效途徑。因此就需要將新農村的居民需求作為主要內容來抓,在新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必須從農村居民的實際情況入手,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另外需要不斷強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依據公共服務平等化的需求,強化新農村公共服務機制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建設一個良好和諧的新農村。

5、加大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資本

對于新農村的建設而言,其發展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資金的不足,因此如果能夠有效的解決資金問題,才是維持新農村良好發展的前提條件。這就需要在具體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不但要充分的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還應該有效地借助市場的手,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多元化發展,有效的確保新農村建設的資金保障。另外就是充分的利用不同的形式的農業資金,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這就需要就對涵蓋農業的資金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另外還必須對不同的相關資金進行有效的融合,充分的發揮這些資金的力量,以此來有助于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城鎮化的背景下,新農村建設還需要有效提高,因此,在具體的工作中,要注重新農村建設水平的提高,進而促進整個農村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浩磐.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農村城鎮化:趨勢 問題 路徑[J]. 今日中國論壇,2013,12:103-105.

篇(2)

關鍵詞:新農村;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開發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與人文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在當前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開發中普遍存在缺乏規劃、盲目開發與民主保障機制缺失、鄉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脅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實施的旅游參與項目等現實問題。那么,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旅游開發,應該怎么去避免與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明確鄉村旅游開發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

鄉村旅游的開發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力途徑。旅游業的發展能夠促進旅游目的地區域產業的經濟結構發生改變。旅游者的各種消費需求,成為推動生產發展的新動力,為其他部門、其他行業開辟新的生產門路提供了可能。旅游業對調整一、二、三產業經濟結構能產生一定的影響。鄉村旅游本身是一種強勢的第三產業,在農村發展旅游可以在優化和升級農村產業結構的同時,增進勞動力就業,加快農村致富步伐,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有著重要的意義。鄉村旅游的開發會促進農村生產發展,改善農民生活。鄉村旅游的發展會使很多農民加入到旅游的行業來,奉獻給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旅游事業,并通過旅游這條途徑增加其收入,對新農村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農民可以通過打零工、辦旅館、開餐館、加工紀念品等方式增加收入,還可以通過參與鄉村旅游項目的入股分紅增收。農民在發展旅游的同時,開闊了眼界,收獲了知識,走上致富之路。

二、做好鄉村旅游開發規劃,為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鄉村旅游的自發發展階段,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開發存在盲目性,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同時引發惡性競爭。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從政府部門到鄉村旅游經營者,都應轉變觀念,統一思想,充分認識發展鄉村旅游的時代特征及重要意義,樹立新的鄉村旅游開發觀,將旅游開發的重點逐步轉移到發展鄉村旅游上來。要正確理解發展鄉村旅游的現實意義和功能優勢,認清鄉村旅游的主要內容與特點。充分認識農業不僅是農村的主導產業,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之一,協調好旅游業與農業的關系,樹立“以旅助農”、“農游合一”的開發理念。政府必須要為鄉村旅游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制定政策,完善機制大力實施政府主導型戰略,既要使新農村建設覆蓋到鄉村旅游發展的始終,又要使支持鄉村旅游開發的資金及新農村建設各項優惠政策傾斜于發展鄉村旅游。對于開發鄉村旅游投資數額較大的企業或農戶要給予積極支持與幫助;鄉村旅游節點道路連接,要納入交通規劃優先建設;鄉村旅游點水源污染及環境治理,要納入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優先解決。條件允許時可設立鄉村旅游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獎勵。從宣傳促銷、人才培訓、管理服務等措施的落實上,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為農村旅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規范鄉村旅游服務,提高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不僅需要加強旅游“硬件”設施的建設,也需要不斷提升“軟件”服務的質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規范鄉村旅游接待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提高鄉村旅游的綜合服務質量和水平。要從接待設施、接待條件、衛生狀況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規范鄉村旅游的接待服務標準,提高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要積極開展爭創“星級農家樂”活動,大力倡導合法經營,誠信服務。要切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營造整潔、安寧的村容村貌,打造良好的鄉村旅游軟環境。同時,鄉村旅游的投資經營主體是農民,要把鄉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強,首先必須采取多種靈活適宜的形式,堅持把文化知識、農業科技知識、職業道德知識、旅游專業知識、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知識及經營管理等知識培訓結合起來,使其在創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質的同時,不斷提高農民經營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四、加大政策服務與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建設

加大政策服務與投資,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不斷探索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新思路。加快發展鄉村旅游必須提高政府的服務水平。政府必須改變職能,調整思路,首先要將發展鄉村旅游納入到建設新農村的整體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當前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有關政策,用改革發展的思路來破解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土地、資金等難題,結合實際,在明確鄉村旅游業范圍界定的前提下,規劃、出臺有助于發展鄉村旅游的綜合性政策。各級政府應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其次要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引進工商業資本,允許農民用林木等資源入股。在政策許可范圍內,對部分改變土地使用性質,仍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體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按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用地規定執行。此外,建設、農業、規劃、等相關部門,也應將鄉村旅游所需的基礎設施優先考慮,提升鄉村旅游點交通的通達力,給鄉村旅游發展最大的支持和優先。

總之,探索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旅游開發,依據鄉村的特色要求和經濟條件,創造出極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形象,無疑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為我國增添一道亮麗的色彩。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金融 建設問題分析

在農村合作金融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的今天, 重新審視農村金融建設問題有著更深遠的意義。一直以來,“三農”問題是困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和現實的問題,也是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而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就是農村經濟要得到發展,但從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農戶的長期生產性投資少,同時農業集體組織對于農業比較收益的考慮,其投向農業部門的長期生產性投資也不強,農業長期生產性投資面臨困境。因此,資金的投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但缺乏符合農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有效地增加農村金融供給、解決農村金融不足就成為重要課題。目前在我國,農村金融供給主要由以下幾種金融主體來完成:

一、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原因分析

1.投資環境不理想,缺乏對資金的吸引力。首先是農村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基礎落后,抗風險能力弱。根據銀監會的統計資料顯示,農村種植、養殖業的不良貸款率高于全社會平均不良貸款率12.5個百分點,因此農村金融市場面臨高風險與銀行的風險規避形成了矛盾;另外,農村金融資源匱乏,難以取得規模效益,且信息不對稱導致交易成本相對較高。其次是農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技術進步滯后,特別是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了對農副產品低價收購的政策,更使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有日益擴大的趨勢,導致農業比較效益低下,因而投資農村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潤;第三是不能實現農業投資經營規模,分散經營不易取得規模報酬。因此農業生產“投入多,產出少,經濟效益低”。

2.在市場營銷方面,我國的農村金融機構也沒有考慮到農戶的金融需求,不僅貸款品種及期限不能夠適應農業生產特點;而且為了降低單位交易成本、管理和人工費用,金融機構也是盡量使小額零售業務轉變成適合城市居民或鄉鎮企業需求的批發式的大額業務。另外,只有極少的農村金融機構從事或者債券及保險類金融產品業務,這樣,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在市場營銷方面就將廣大農村地區農民需要的金融服務排斥在外。

3.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土地制度,農村土地及房屋不能抵押,農村金融機構缺少有效的保證手段,簽訂信貸契約就需要搜尋更多信息,使得農村金融機構的信息成本上升,導致農村金融市場淪為低效市場。再由于存在信息悖論,商業金融機構通常只能選擇放棄信貸契約,退出低效市場的經營策略,反過來也必然影響到商業金融機構的供給下降。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改革農村金融體系制度的對策建議

1.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應逐步加大財政支農的投入力度,并且調整農村基本建設投入占計劃內基本建設投入總額的比例、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等,確保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而且在支持“三農”的過程中,我們要分清金融與財政的職能。在目前的情況下,金融承擔了過多的財政職能,不但無法完成職能,而且造成大量損失,使農村金融萎縮、資金外流,各種道德風險加重。同時為了適應WTO規則,建立和完善新形勢下的政府扶持農業政策。改變傳統的以高關稅和價格支持為主的直接式農業扶持保護政策,向通過“綠箱”政策進行的間接式農業扶持保護政策轉變,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投入,減少農民增收的私人成本。

2.建立健全農地金融制度。農地金融是一種以土地為抵押的旨在為農業提供長期貸款的資金融通形式。它具有債權可靠、貸款期限長、利率較低等特點。在我國的農地制度中所有權屬于國家,但農地承包者享有其它權利。這種農地制度通過明晰的產權關系和規定農地使用權歸屬的內涵,為農地使用權流轉和農地金融的創設提供制度性基礎;農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是核心,它通過農地使用權合理、有效地流轉來提高農地資源的配置效率;農地金融制度是保證,它通過農地使用權的抵押來融通資金,以滿足農地開發利用和農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

3.完善農村“公共金融產品供給”和“私人金融產品”體系。為了促進農業發展,政府需要提供公共金融產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以補貼資金的形式把政府資金引入到農業領域,提供“公共金融產品”而設立的,但采取了信貸配給制度,不能充分體現信貸的資源配置、監控和風險管理職能;其業績是以發放的貸款是否滿足政府的需要而不是貸款的運作效益和貸款的回收率來衡量的;國有商業銀行和信用社是提供“私人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卻承擔較多的公共金融產品的職責。一個金融組織同時生產兩種不同性質的金融產品時,就會出現公共金融產品與私人金融產品的相互排擠現象(農村扶貧貼息貸款扶富不扶貧)以及將經濟風險通過公共產品外部化的現象(商業性經營的呆、壞賬轉嫁到政策性業務中)。因此,政策性業務應該從商業性中分離出來,而且政策性信貸業務操作也應該逐漸商業化,一是有利于經營政策性業務的金融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可以為利用WTO“綠箱”政策創造條件。

4.鼓勵和引導民間金融的發展。民間金融機構不夠規范,也存在諸多問題,但對于現階段我國正規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農村資金需求的情況下,民間金融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們不能不顧客觀需要,承襲舊規把民間金融活動視為亂集資,簡單地取締民間金融。對于在農村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的民間金融,政府應該給以一定承認、鼓勵、支持和引導。針對農村市場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政策,減少其限制,逐步引導、規范民間金融機構,使其向正規化方面過渡,以達到其填補國家在農村金融方面的空白,推動農業健康發展,以實現我國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

篇(4)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我國人口眾多,人地矛盾突出,已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養活著占世界22%的人口,對生態環境形成巨大的壓力。而我國的絕大部分資源均在農村,農民也是占全國總人口的絕大多數,生態保護意識薄弱。要實現“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的長遠目標a,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能否搞好又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快速發展,以及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搞好新時期下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要根據我國農村的現實狀況,并配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適應社會主題和諧發展,在新農村城鎮建設中,將人和自然、人和社會融為一體,創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農村。

1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力度,明確工作任務

將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到當前政府的指導工作當中去。必須了解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及保護的迫切性,加強村鎮干部領導,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責任到人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機制。建議成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由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畜牧、水產、水利、發改、國土、建設、統計等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明確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要達到的目的,通過定期開展與各部門單位協調、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方案,并對當地生態環境實際情況進行調研、規劃及對相應的實施方案進行完善。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系統的工程。具有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周期長的特點,需要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加強協調,建立綜合決策機制。明確各相關部門單位職責,以增強工作效率。齊抓共管才能做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遵循先急后緩,突出重點,保護優先,積極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結合新農村城鎮建設工程,未雨綢繆,做好規劃,加大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力度,恢復和維護區域生態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提高調洪蓄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濕地;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恢復水土保持功能;開發利用水資源,應優先保障生活飲用水和生態用水的需要;加強森林、草地和濕地的管護和恢復,提高水源涵養能力;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生態狀況、環境容量、人口數量以及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合理引導產業發展,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積極推廣太陽能、風能、沼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即解決農村能源需求,有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

2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增強公眾參與意識

絕大部分農村居民都是通過電視節目、收音機等媒介了解到一些環境保護知識、信息。政府部門應通過使用電視、廣播、報刊,還有對鄉鎮以下的行政村開設環境宣傳專欄,以及對學校學生發放環境保護宣傳手冊進行教育指導等宣傳媒介,采取多種方式進行保護環境知識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以點到面,宣傳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保護的目的,充分認識環境保護的各項知識,來增強農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加大建設生態環境力度及文化氛圍,政府部門每年要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創新活動,使農民積極和自覺的投入到保護農村環境行動中,今后政府部門單位要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與消費形式,塑造珍愛環境、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良好氛圍,也可以利用報刊、書籍在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上對他們的影響,利用小廣播對居民進行政策、法規、事件宣傳、教育的做法;另外,環境保護部門工作人員深入農村、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各種渠道推廣實施農民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創新活動和多方面收集農民對生態環境的長遠發展工作制定與實施推廣,尊重并保障農民的權益[3]。

3 完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考核辦法

農業與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乎農業的興衰。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產業就是農業,所以農業既有著自然的屬性,又與經濟息息相關,當然,農業的基礎是自然再生產,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特點我們可以了解農業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所以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構建農村生態環境。如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已成為我國目前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特別是農村經濟建設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研究制定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考核辦法,可以把環境質量變化和環境保護這兩項工作列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并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核項目,推行領導干部任期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環境污染嚴重一票否決制,增強農村基層干部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

4 加大農村環境保護投入

各級政府應設置部分資金作為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關鍵用于水源地保護、改善水質以及衛生監測;統一廁所、生活廢水、垃圾管理;處理畜禽、水產問題;處理毀壞的土壤;設立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等多種形式,指導社會資金進行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還要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利用市場杠桿作用,同時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研究制定農村生態環境的投資、稅收政策,拓寬融資渠道,還可以在有條件的開展生態補償試點。

5 結論

我國農村小生產意識強烈和傳統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觀念存在已久,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農民的思想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為此,“我們必須通過大力加強農村思想道德教育和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來全面提高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科學文化素質和其他人文素養,并以此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

參考文獻

[1]衛龍寶,儲德平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2):129~132.

[2]曲格平著.中國環境問題及對策[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6.

篇(5)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福建農林大學;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3-0077-03

農學專業是高等農業教育的重要門類,是實踐性、技巧性和技術性含量較高的一門專業[1],是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加速生態和環境建設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學科。實踐教學在高等農科類專業素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智能型農業人才的重要環節[2]。

福建農林大學農學專業始建于1936年,為本校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專業,經過七十多年的建設,本專業于2010年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一直以來,學院都高度重視學生實踐環節的鍛煉,在建好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同時,先后與校外的各級農業科研單位共建了12個校外實踐基地,為實現創新型復合人才培養目標奠定了基礎。然而,多年來,由于學生人數的增加,實習基地建設并不能完全滿足現有學生的需求,實踐教學條件與本專業本科教育對實踐教學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校外生產實習基地由于經費等方面條件的限制,工作也剛起步,相應的工作機制及合作方式都還需進一步探索與完善。因此,如何通過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讓本專業的學生從課堂走向田間,從書本走向生產,使學生樹立勞動、生產的實效思想至關重要。

一、新農村建設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歷史任務[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除了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外,更為重要的是智力和人才的支持。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思維的會技術、懂經營、能領導的新型技術應用人才,這些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交際、管理、經營等各個方面的技能。農學專業是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重要門類,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需要豐富的實踐能力[4]。但傳統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實踐教學環節更多的是從課程或學科的角度來安排,結果造成學生用在書本知識學習的時間偏多,而進入實驗室,進入農村社會參與農產品開發經營、參與實際生產的機會太少。用人單位也反映現在農科院校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寫不好工作總結等問題。因此,本專業人才培養急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以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二、實踐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并結合福建農林大學地方院校的特色,我校農學專業新的培養目標確定為:本專業培養具有農學方面特別是作物生產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畢業后能勝任作物栽培、良種培育、種子生產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和經營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農業科技人才。根據新的培養目標,我們進行了相應實踐教學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突出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以掌握農業生產核心技術為重點,提出本專業的技術能力結構,以此為依據更新實踐教學內容與體系。

以實用為目的,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并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出發,打破課程分割并相對獨立的傳統培養模式,將全部的專業課程實踐整合為幾個大的模塊。

堅持內涵發展,以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培養為重點,“農科教、產學研”聯動為手段,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加強校企合作,促進專業課程與農業生產實際接軌,縮短學校教學與農業企業生產之間的差距。

三、實踐教學改革內容及其實施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步構建了以“基本技能實踐模塊、專業技能實踐模塊和創新創業實踐模塊”為主要內容,具有層次化、模塊化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見圖1)。形成了“學生進校就實踐,4年訓練不間斷”全程階梯遞進的實踐教學模式,并確立了校內與校外并重、側重于校外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格局。

(一)基本技能實踐模塊

該模塊以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為目標,安排在一、二年級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一是加強專業基礎課程實驗課訓練;二是新生進科研實驗室參與實驗操作訓練。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方面,除了傳統的生物科學類和作物生產基礎類實驗外,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業人才的要求,主要增加了生物技術類實驗(見圖1),使學生能夠及時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新技術;其次,學院對農學專業實踐進行大膽創新,充分利用科研平臺、科研資源、教師及研究生資源,吸收本科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鼓勵大學一年級新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業余時間加入到老師的科研實驗室,跟著學哥學姐們參與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形成了“教師+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團隊。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本專業90%的學生在一年級,都有不同程度地進入不同平臺、不同課題組開始科研訓練,為他們今后在二、三年級申報創新、創業項目奠定了基礎。

(二)專業技能實踐模塊

該模塊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主要目標。在一年級主要增設《專業基本技能實踐A》和《專業基本技能實踐B》課程,要求學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根據作物種類的不同,結合現代農業機械的使用,完成作物栽培管理全過程,目的是讓學生對田間生產實踐內容,有一個初步認知。其次,是在二、三年級進行專業課程實驗及實習訓練。過去農學專業課程的實驗課及課程實習均跟隨著每門課程走,由于每門專業課程都強調學科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導致了課程內容交叉和重復,因此,我們對專業課程的實驗及實習內容與方式進行了大膽改革與創新。專業課程實驗方面,主要是促進課程之間的融合,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強調實驗的綜合性、創新性。例如,將作物栽培學的水稻不同育秧方式的實驗與作物生理生態課程的水分對作物脅迫的實驗相結合,探討不同栽培方式下環境水分變化對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再比如將栽培學的水稻生育時期觀察與育種學的水稻雜交實驗相結合,避免了兩門不同課程同時都要對水稻幼穗發育過程的介紹。實驗內容改革的同時,我們也進行了授課方式的探索,授課方式打破了傳統僅局限于實驗室的方式,而改由老師可以直接帶學生到地頭進行現場教學。專業課程實習方面,打破了以往單一模式,將全部的專業課程實習整合為幾個大的模塊,每個模塊內容由幾個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及校外專家共同參與指導。具體做法是:在3年級學生學習作物栽培學、育種學、種子學等專業核心課過程中,組織學生到校外實習,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組織學生參觀先進種子公司的生產繁育基地、農業科研單位、農業生產單位,并要求每個學生參與某些生產環節過程,二是組織學生走村入戶實地調查和咨詢,通過調查問卷、訪談交流、田間實踐等方式了解當地農村的耕作制度,作物布局、新品種推廣、土地流轉等情況,讓學生全面了解種子生產及農業生產全面發展的現狀。課程實習改革,加強了校企合作,促進專業課程與農業生產實際接軌,縮短學校教學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差距。本科四年級主要安排畢業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撰寫。要求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論文的設計與實施,通過論文的撰寫全面提升學生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新創業實踐模塊

該模塊以創新創業能力訓練為主要目標。主要內容有:“一組一分地”創新創業實踐,即農學三年級學生每5個同學組成一組,每組同學有一分的土地,每組分配2個指導老師,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主設計種植制度、田間種植模式,安排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等對比試驗,完成田間管理、作物生育記載,并在作物收獲后,獨立提交生育動態報告、田間專項調查報告、產量估測報告及生產過程問題分析報告等多項報告。其次是,依托創新和創業項目,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申報創新創業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總結,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加強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科研興趣。

四、主要成效

(一)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

通過幾年來實踐教學的改革,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明顯改善,實踐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從課堂走向農村,讓學生到生產第一線實習,使得學生對基層社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當他們目睹了農村生產水平低,廣大農民渴望得到科學技術的時候,深深感到了自己肩負的責任,更堅定了學農、愛農的信念。最明顯的一點是過去將實習生分配到農業企業,很多用人企業直接表態說不要,他們反映說送來的學生還要手把手教他,而且教了還不肯學。這兩年情況有了極大改變,學生畢業前就會有很多用人單位來學院聯系要人了,2014屆農學專業就業率就高達97.33%,名列全校前茅。2013-2014學年,我專業學生參與省級以上學科競賽16人,學生科技競賽獲獎作品4項。12人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5項,校級5項,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成果申請了3項專利,形成了學生參與科研和科技創新活動良好的環境。

(二)促進教學改革及精品課程的建設

專業實踐改革促進了課程教學體系的全面發展。一是促進了教學改革,2014-2015年農學專業獲得立項的教學改革項目有:農學專業課程實習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科教深度融合視野下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探索、作物學院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與運作機制探索、應用PDCA模型持續提高農學課程教學質量、教與學反思視野下提高《作物栽培學》課程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等5項。二是整合教學資源,建立起福建農林大學“農學專業課程網站”。三是加強核心課程群的建設,以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手段,改造和提升傳統優勢學科,建立起了以作物栽培學為主干的“作物生產類”核心課程群。其中,農業生態學為國家級雙語課程,農業生態學、遺傳學為省級精品課程,作物栽培學校級精品課程。

(三)校企合作,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

教師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近幾年,隨著高校擴招生源的增加,學院也新增了不少新教師。目前,福建農林大學農學專業專任教師共19位,其中有8位都是近2年從高校分配來的。年輕教師有干勁有活力,但他們基本都是從學校走向學校,普遍缺乏實踐經驗。專業實踐改革實行模塊化模式后,要求每個模塊都要有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師指導隊伍,同時加強與地方企業及農業專業戶的合作,地方企業技術專家也參與指導學生實踐,既推進農科教合作、產學研結合,同時也使得廣大師生尤其是年青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四)建成一批高質量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幾年來,在校、院各級領導的支持下,我們逐步完善了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實現了實驗教學、專業實習、科研訓練和創新創業計劃一體化,為實現創新實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取得顯著成效。對校內21畝的教學實踐基地進行改造,完善四個本科實踐教學功能區,即:①本科實踐教學工作區;②課程實驗教學區;③設施栽培示范區;④作物標本展示區。完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已有的校外12個校外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研究基地原單位合作共建,定期下撥一定的經費,用于改善個別條件較差的校外實習基地住宿條件,完善其功能,拓展其容量,成為學院永久性的教學實習基地。其中,福建農林大學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成為教育部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福建農林大學漳州甘蔗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成為農業部和教育部共建的大學生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參考文獻:

[1]唐鑫華,鄒得堂,王敬國,等.地方高校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9):106-109.

[2]桂萍,王秀琴,郭理,等.實踐教學在農科類專業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65-66.

篇(6)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完善;林業科技服務體系;特點分析

1.新農村林業建設的統籌規劃

林業是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要有鄉村規劃,有條件的地方應納入城鄉統籌規劃建設中。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充當什么角色因地區而有差異,有些地方適宜速生林生長,滿足市場需求;有些地方是為了恢復或建設生態系統;有些是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些是為了改善生活環境等。要整合資源并理順林業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關系中所處地位,也要視當地具體自然等情況和可能具備的發展前景而定并科學地統籌規劃。規劃關系到當地林業的興衰、生存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規劃決策要反映社會的要求,應讓農民廣泛參與。通過規劃達到:保護和優化適地適樹的各種立地生產潛能;結構多樣性,充分利用土地與空間;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系統功能的建立或恢復;物種保護與生產相結合;環境治理與文化建設相結合。

經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當前在一些地區發展林業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來自于思想觀念。如對林業生態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林業包括經濟林收益所承擔風險心里沒底。發展林業沒有規劃,或雖有規劃沒有按照規劃推進。東部地區、平原地區還有與農業爭地問題,干旱地區植樹成活率問題等是林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應通過培訓學習宣傳教育,通過對具體林業收益、生態效益和優美宜人環境案例的介紹或體驗,才能使農民從思想觀念上解決問題。同時要在制度保障上,在林業發展規劃上進行強力介入。對資源、信息等進行統一整合,嚴格按照規劃目標推進建設進程,避免管理上條塊分割各管一攤、各搞一套。在產業林發展中,樹木幼林期應規劃合理高效利用林間土地,進行立體種植。如養禽、生產蘑菇、栽種中草藥或套種其他經濟作物。從屬產業林,如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小流徑、濕地水源保護生態林,鄉村及住宅前后的環境景觀林,為城里人服務的休閑、觀光和旅游林等均應確立基本適宜的目標進行規劃建設。在建設以生態林為主的林業發展規劃中,有些地方還要考慮本地的規劃尺度,景觀格局是否能符合當地自然條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鄰近的鄉鎮統籌規劃連片建設等。只有科學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堅持數年撫育發展,才可能產生效益,特別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普及林業知識與技能

發展林業過程中,應該使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林業知識技能等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否則難以實現規劃、推廣栽培撫育新技術、并使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目標。我國農業實質上已轉入現代農業前期的二元結構的發展階段,有種植、有經營、有鄉鎮企業,有外出務工。先進的農機具、良種、化肥農藥和先進農技知識都在推廣使用。要發展現代林業,要使農民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或某些不適宜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適應新農村建設需求,就要幫助農民轉變觀念,認識林業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性,確立尊重多樣性和以生態為中心的價值觀。整體提高農民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地進一步學習有關農林專業技術知識,成為懂技術、會經營、能服務具有時代精神的新農民。建設新農村離不開科教興農興林,要向農業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發展,向生態化轉型,就需要農民在干中學,在學中干。通過培訓,請相關職能部門專家講課指導,農林院校大學生和農業推廣碩士生下鄉工作,通過各種渠道,培養農村科技骨干力量。同時要解決地方少數基層干部和農民較為嚴重的等、靠、要等依附性思想,讓他們理解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林業對自我發展、對生活的好處,變被動成為發展林業的動力。

要運用媒體力量,通過各種傳媒信息或通過觀摩、體驗、示范和接受培訓,使農民提高各項技能。讓廣大農民了解林業的普通栽培撫育知識、生態系統功能科普知識和專業化擴展的相關知識,讓部分農民專業戶了解林業的生物技術,生態系統功能知識,才能使農民肩負起責任,擔當起發展現代林業應擔當的重任,使知識從書本走向新農村建設實踐。對農民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向農民進行專業技能和成果的推廣,應該成為媒體、農林院校和各級政府所設種子站、林業站、果樹站等技術推廣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農村建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新農村林業建設有不同的層面和視角,也就涉及不同層次的科技支撐問題。微觀視角對于農民或鄉村組織來說,在撫林和發展林業事業中,需要有培育、保護、經營和開發等科技知識的支撐,林業專業戶還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能力。宏觀層面對于一個縣或一個市的更大區域,所面對的不僅是產權分散的個體林塊,而是要視其為連片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和營建。使其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全面發揮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要實現本區域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共榮,就需要宏觀層面的相關人員掌握運用林業高科技知識,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引領林業的建設發展。對本區域林業系統有宏觀調控和把握,不斷彌補本區域已有森林系統的不足。用林業科技知識和相關政策分地區、分特色、分環境等指導林業發展。既要創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學技術,做到作為產業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作為公益事業有良好的生態社會效益。有了不同類型的林業建設定位和發展模式,具體實施中充分運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和生態知識指導農民以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效益。

3.結束語

新農村林業建設一定要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出發點。發展林業要讓農民看到收益,在長遠規劃中也要兼顧中短期利益,才能提高其積極性,使林業建設向縱深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周天勇.現代農業: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報,2007.03.16(2).

[2]何興元.應用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86-201.

[3]韓慶華.綠色制造[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9-33.

篇(7)

關鍵詞 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

中圖分類號 F301.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346-02

城鄉規劃和新農村建設一直都是政府農村建設工作的重點,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城鎮化建設取得不菲成績的同時,非耕地類型的建筑用地也在日益增加,如何對土地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是推行新農村的著重關注點之一[1]。隨著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出臺,針對新農村建設用地進行了規劃和部署,此次研究的主題就是城鄉用地增減掛鉤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探討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途徑,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

1 統籌城鄉建設中新農村建設概況

1.1 統籌城鄉建設整體布局和要求

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需要從根本和大局上把握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和城鄉建設。在集約和節約用地的大前提下,結合各個農村實際的發展需求開展新農村建設,避免建筑用地和農耕地、林業用地的沖突,務必對每一寸土地進行合理利用,緩解人均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

1.2 錯落有致的整體規劃布局概圖

整齊的街道排列有序,奠定了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結構布局,東西向的街道符合北方農村坐北朝南的習俗,也是布局規劃錯落有致的的體現。鱗次櫛比的院落、干凈樸素的農家小院坐落于街道的兩旁,進入室內可見房間的面積較大,采光效果極佳,基本符合農村建筑群落設計的要點[2]。

2 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目的與模式

村莊建設規劃布局是體現與反應城鎮化進程的關鍵之舉,也是城鎮體系規劃的深入,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重要手段,實現城鎮一體化不僅是響應黨的新農村建設的號召,更是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創舉。

2.1 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目的

從2004年,我國首發《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的政策,首次對城鄉建設用地提出了增減政策,即是指在新農村建設推行的工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對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的用度,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要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平衡的掛鉤政策。此次意在對農村剩余建設用地的重新“洗牌”和調整布局,做到合理規劃農村建設用地,力求緩和人均土地資源短缺的現狀,解決建設用地和耕地之間的矛盾,并隨后在全國開展試點,就城鄉用地增減政策的實施情況開展詳細的調查和反饋[3]。

2.2 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實施模式

目前,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實施模式有3種:第1種,全村定居型,即把分散的居民合并村莊,把新農村定居于相對中心的位置,是相對于周邊較小聚落的農村而言;第2種,城郊合并型,把居住于縣城和主干道路的居民接納到城市的周邊區域進行統一安置,這是針對比較發達的農村地區;第3種,拆舊建新模式,是指把主要村落的年久失修或者無人居住的建筑物拆掉,在此基礎上建造新的房屋,這樣就不必整體的遷移,既合理利用了原有的土地,又不會對居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4]。

3 城鄉用地增減掛鉤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

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是指城鄉建設用地的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的掛鉤,其本質是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布局和整體重新規劃,緩解人均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

3.1 提高了居民居住環境質量

在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總要求下,對新農村建設的選址很關鍵,既要避免工業建筑群,又要與交通主干道相連接,和林業用地相錯落分布,這樣的布局對居民的居住環境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3.2 有利于產業的合理布局

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減少新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化使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商業用地,建筑各種公共設施,開設集約環保的新工廠,方便居民就業。這有利于產業合理布局和土地集約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3 助推城鄉規劃建設

在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土地資源的緊張是一大難題。在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下,對于節約出來的土地,或是農耕用地,或者林牧業魚塘業,集約化農耕,都是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可提高農民的額外收入,使土地規模效益增加。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實施有利于為新農村建設用地指明新的發展方向[5]。

3.4 對新農村建設的負面作用

事物都是兩面性的,有利必有弊。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中,由于實施過于急切,易損害擁有土地使用權的農民切身利益。有的新農村模式選址不當,不利于農作物的成長,對農業會有一定的沖擊;或者工業用地、交通占地與新農村建設的沖突,造成城鎮利益優于農村利益等問題。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6]。

4 結語

通過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知,城鄉用地增減掛鉤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和意義十分重大,城鄉建設用地的增減政策在根本上對新農村的宅基地建設和規劃做出了量化規定,既能對新農村的房屋建設提供合理和充足的建設用地規劃,同時也可為城鄉統籌規劃合理的布局和規劃設計。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對土地資源合理應用,避免耕地與建設用地的沖突起到實質上的幫助作用。希望可以為以后的新農村建設和城鄉規劃,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及新農村建設研究提供參考意見和可行性建議。

5 參考文獻

[1] 韓清懷.城市化背景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思路探析――以人口的流動性與宅基地的區位固定性之矛盾為視點[J].城市發展研究,2010(8):137-140,146.

[2] 杜軍,廖和平,唐娜,等.基于統籌城鄉發展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研究――以重慶市長壽區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0):153-159.

[3] 郭哭成,黃專偉,李何超.新時期破解“三農”問題的利刃――淺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對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作用[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0(19):24-26.

[4] 張宇,歐名豪,張景泉,等.該怎么掛―對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政策的思考[J].中國土地,2009(13):13-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人妻诗雨系列无删减|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日本va午夜蜜芽在线电影| 女人另类牲交zozozo| 国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色婷婷五月综合亚洲小说| 日本五月天婷久久网站 |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日产欧产综合|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无码成a毛片免费|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 高清freesexmovies性tv出水|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软件 |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av|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国产女主播高潮在线播放|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黑人添添高潮a片www| 国产精品水嫩水嫩|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播放器|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韩国|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 插b内射18免费视频|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片不卡| 免费人成视频x8x8| 一出一进一爽一粗一大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a级毛片| 妇女性内射冈站hdwwwo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