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5:14: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3-0005-02
一、“走班制”基本內涵
1.“走班制”的含義。“走班制”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形式。具體指教師和教室固定,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形成自我認知,根據原有知識基礎和興趣愛好選擇合適課程,與選擇相同課程的不同班級或年級的學生走進同一間教室共同學習。
2.“走班制”的特點。①“走班制”關注學生興趣,凸顯素質教育理念,“走班制”鼓勵學生自主選課,關注學生興趣,注重個性培養,培養學生的自我選擇、管理、交際等能力,是踐行素質教育的良好模式;同時也使教師的素質觀念發生改變,專業能力得到提升,成就感發生改變;“走班制”還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②學生修習課程的差異性及其流動性,學生的差異性決定了他們修習課程的差異性,使得不同班級、年級的學生會因為選擇同一門課程走進同一間教室,體現了學生的流動性。
3.“走班制”的運行模式。查閱文獻發現,教育實情不同,“走班制”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運行的模式也不同。如“完全走班”、“對開走班”、“套餐走班”等。“走班制”源于美國,美國的“走班制”更為自然、流暢、成熟,屬于“完全走班”。我國深圳、山東等省率先引進“走班制”,取得良好效益,只是形式多樣,以上提及的都有涉及。雖然我國也有采取完“全走班”的學校,但較之美國仍存在差距,比如課程開設數量上美國較多,我國校本課程的開發只有極少數學校達到300以上;中學評價方式和高校錄取機制,美國比我國完善且落實較好,真正做到綜合評價學生發展。通過總結已實施地區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并結合我省實際,“套餐+補弱/升級選課”模式比較適宜我省實情(初期),具體運行如下。①行政班與教學班并存,保留行政班由班主任負責,并作為必修課(語、數、外)授課班級,處理班級事務;教學班由導師負責,進行選修課程的教學和教學班管理。為促進師生溝通,尤其是為了方便教師課后答疑,建議任課教師在教學班辦公。至于教師之間的溝通,可以定期開展研討交流會。②同年級選課為主,全年級選課為輔;套餐選課為主,補弱/升級選課為輔,同一年級學生全部打亂,學生從指定套餐中選課,學生選課半自由化。隔級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效果,可跨級進行補弱式或升級預修式選課。
二、我省高中教學組織形式現狀分析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師生的組織形式及教學的時空安排方式。河北高中現行的教學組織形式仍是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隨著時展,班級授課制雖然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局限性也日益顯現,如不能很好地落實因材施教,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改革是最大紅利,推動教育發展仍然要靠改革,2014年高考改革為“走班制”引進我省高中帶來機遇。
三、“走班制”引進我省高中的機遇與挑戰
為了解“走班制”引進河北高中的可行性,筆者采訪了省會高中的兩名特級教師和數名學生,從中了解我省高中目前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他們對高考改革和“走班制”這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態度等情況,為進一步分析其可行性提供依據。
1.教師訪談分析。①有關教學組織形式和課程開設情況的訪談分析。訪談了解到河北省高中普遍采用班級授課制。關于選修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設情況,選修課程幾乎每個學校都有開設,只開設部分選修模塊且由市里決定科目,主要在高二期間,學生不能自由選擇;校本課程有的學校開設非常好,但開設科目不多,有的學校沒有開設,有的學校屬于假開,老師們都愿意并鼓勵編寫和開設校本課程。②有關對高考改革和學生自主選課的訪談分析,關于高考改革,老師們對新高考改革方案既有期望又有擔憂。張老師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此次高考改革將導致對學科重視程度的轉移,更加關注語、數、外,另外,必然也會側重學業水平考試。崔老師認為它確實能夠做到公平、公正、均衡、減負,利于素質教育發展,但考慮家長、社會、學校等因素的影響,會造成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的偏科與應試教育。張老師認為自主選課體現學生主體,贊同學生自主選課。崔老師也認為學生自選課程符合新課程理念和素質教育指導思想,是教育的發展趨勢。但又明確指出,課程的安排要聽從于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目前學校在高考壓力下,難以實施。③對“走班制”態度的訪談分析,“走班制”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問及影響“走班制”的影響因素(師生家長態度/校長重視程度/高考制約/教師教室、課程資源等),貴校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走班制”是否可行時,張老師認為,“走班制”是好,但其影響因素多而復雜,在河北高中實施難度大,個別實驗行推廣較難,總之,目前不可行;崔老師認為高考壓力大,目前學校硬件條件還是有些欠缺,但對實施還是贊同的。考慮“走班制”對河北教育的意義,大家都認為是一場重大的變革,能夠促進河北教育發展,利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但考慮河北教育比較落后,認為改革任重而道遠。
2.學生訪談分析。在不同學校隨機訪談了數名學生來了解情況,把“走班制”含義分解為幾個問題進行采訪,持肯定態度的占多數。學生們都喜歡根據興趣自主選課,也喜歡多開設學習科目滿足興趣需要。對于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采訪中很難下定論,我們應該從教育角度考慮,從小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關于高考改革后的科目開設情況,大都比較贊同,也有部分同學認為有利有弊,但并不能很好地權衡其利弊。通過分析,老師們對“走班制”還比較肯定,學生也認可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考慮到實施“走班制”的影響因素,老師們還是有些擔憂和顧慮,尤其是訪談中老師們不止一次或有形無形地提到高考制約,而今年高考改革無疑是良好的機遇。可見“走班制”引進河北高中既面臨機遇又面臨困難。
3.“走班制”引進我省高中的機遇。①社會對新課改的廣泛認同和期待,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以來新理念深入人心,從和老師們的交談中不難發現這一點。大家都希望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創新能力增強,主體性被尊重,而“走班制”教學組織方式,以其特有的優勢可以踐行這些理念。相信既然人們已廣泛認同理念,也會逐漸認同踐行理念的好方式――“走班制”。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帶來契機,“走班制”教學組織形式已經在我國其他省份實施,實施過程中有困難更有成效。據分析了解,高考對“走班制”的實施影響很大。而今年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劉教民廳長就2014年的工作任務做了重要講話,表示今年重點做好三項工作:廣泛開展調研、出臺實施方案、加強宣傳引導。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重要思路是,統一高考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外語實行一年多考;高職院校實行分類招考。這一改革為“走班制”實施提供了良好契機。以前由于高考限制,學生必修科目很多,根本上影響了學生自主選課。今年的高考改革方案突破了這一限制。③已實施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走班制”源于美國,成效卓著。我國許多地區也引進了“走班制”,在不斷地摸索中排除困難已然取得良好成效。我省則一直處于觀摩學習階段,從中吸取教訓,積累了豐富經驗,能夠結合我省實際情況有效引進“走班制”教學模式,避免一些彎路,以便走得更穩、更好、更遠。
4.引進“走班制”需要注意的問題及建議。①師生態度的成功轉變是關鍵,加強宣傳和培訓是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師生對新課程理念已普遍認同,只是對“走班制”這一踐行新課程理念的實踐模式認識不足,態度決定行為,師生的態度是影響“走班制”實施的重要因素。“走班制”教學對教師們適應新的時空、對象、教學內容等提出了較高要求,因而老師們對其實施存在困惑和接受困難。學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加強有關“走班制”內涵、運行模式、對師生要求等內容的培訓和宣傳,除了基本培訓外,也可組織教師代表到其他學校觀摩學習。對于學生,突然獲得的“自由”可能使以往的壓抑過分釋放,不能及時形成良好的自制能力,伴隨與之相應的散漫行為。長期在班級授課制環境中成長的多數孩子,選擇受教師和家長影響大,自主選擇和管理能力較差,建議學校引進導師制,指導學生逐漸形成自我認知,從而更好地自我選擇和管理。對學生家長也要進行宣傳和引導,家長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師生和家長的認可是實施“走班制”的前提條件。②教學資源有限,學校應鼓勵教師開發科學有效的課程資源,訪談了解到河北高中學校教學資源缺乏,落后的學校甚至硬件設施都不很完善。好的學校在課程資源上開發力度不夠。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后,課程結構發生極大變化,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為“走班制”實施提供客觀條件。但校本課程開發少。因此建議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改善落后地區的教育教學條件。學校方面應該鼓勵教師專業發展,遵循教育規律,合理開發具有社會、時代、地方特色的教材,強調校本課程的數量和質量。此外增加選修課程模塊的開設,以便提供多樣化課程。課程選擇權的有效落實,必然在于學校,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課程選擇權的實現提供保證。③容易“走”成快慢班,注意教學資源的均衡配置,“走班制”教學是分層教學的典范,根據學生差異,因材施教。但是管理不好容易“走”成快慢班。對此定要避免教師分級,此外建立合理、公平、促發展的評價機制非常必要,當然我們也對高考改革評價和高校錄取機制寄予一定期望,學校評價應該做好與高考改革方案和高校錄取機制的銜接,建立與“走班制”相配套的評價機制。當然要避免“走”成快慢班,也要對教師和學生進行理念灌輸和心理指導。
根據命題思路與能力要求的特點來考察,我們可以把20年來高考歷史問答題的發展歷程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
第一階段:1978-1987年。由于受當時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和考生實際水平的局限,這一階段的問答題在知識 和能力的要求方面都不高,多為敘述題或說明題,試題答案大多是教科書上的現成內容,考生只要把教材有關 內容照搬到試卷上對號入座即可得高分。顯然這樣的問答題基本上只是考查考生對教材的記憶能力,不利于將 能力強的考生同死記硬背的考生區分開來,對中學歷史教學起到的是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理解和運用的消 極導向作用,對高校選拔新生也起到不利的導向作用,是產生高分低能的溫床。例如1982年第一道問答題:“ 簡要敘述唐太宗的主要政績,并作簡單評述”;1983年第一道問答題:“簡述明、清兩代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 措施及其影響”;1985年第二道問答題:“簡要評述李鴻章活動的幾個方面”;1987年第一道問答題:“簡要 評述康熙帝的主要政績和過失”等等,均屬于這一階段問答題的典型。
第二階段:1988-1990年。這一階段問答題的特點是知識容量大、概括能力要求高、中外歷史知識結合,既 有縱向的連續性,又有橫向的關聯性,相對于以往就某一個國家、某一歷史事件進行提問是一個突破。典型的 是1988年考卷上的“山東問題”,此題為:“19世紀末山東是怎樣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期間情況發生了什么變化?并結合中外史實說明因此而引起的反響和最后結果”。此題要求敘述山東問題的變 化全過程,并指出變化的原因和帶來的后果。考生需要對涉及到的有關中外史實進行高度綜合概括,其答案既 是教材中講到的,但又不是現成的,考生需要對這些史實熟悉之后融會貫通,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準確的答案。 顯然,這從能力的要求來看是一大突破。此后幾年問答題大體沿這一思路展開。如1990年第一道問答題:“元 朝時我國手工業工匠的地位如何?后來(明清)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又為什么 清朝的手工業生產不能得到迅速的發展?”第三道問答題:“結合13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和階級關系 的變化,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政治的演變。”總之,這一時期問答題是以“大跨度、高概括”為基本模式,有 人形象比喻為“羊肉串”,通過大跨度把知識串起來,而且跨度越來越大。
第三階段:1991-1993年。這一階段的問答題開始探索新的命題思路和形式,其特點是考查的能力從再認再 現、理解、分析綜合到應用,強調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分析、論證、評價某一觀 點或史實。典型的是1992年第一道問答題:“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說:‘開元之治,幾于家給人足 ,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結合你對唐朝由盛轉衰原因的認識,分析評論趙翼的這一觀點。”這一題又使問答 題面目煥然一新,大大拓展了命題思路,強調對知識的應用,史論要求明顯提高。又如1993年老高考的“榷場 ”題:“宋代文人劉迎在詩中寫道‘迄兮井邑猶荒涼,居民生資惟榷場。馬軍步軍自來往,南客北客相經商。 ’什么叫‘榷場’?舉例說明榷場的作用。試從民族關系的角度分析此詩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再如同年新高 考的“八股之害”題:“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 人也。’試評論顧炎武這一觀點”。這幾道題均屬同一模式,即由一點切入,逐步深入,形成所謂“小切口、 多層次、深分析”的模式。
第四階段:1994-1995年。這一階段問答題吸取了前兩種模式的特色,并在此基礎上又前進一步,命題技巧 更臻成熟,加大了歷史理論和歷史思維的含量。這以1994年的“恩格斯題”最為典型。但由于命題組對高中畢 業生的實際能力狀況估計過高,加之評分標準定得過細過死,活題死評,這兩年的問答題考生普遍失分過多, 好學生與中等生和中等偏下生的檔次拉不開,區分度不能較好地體現出來,致使這兩年高考歷史試卷難度值都 低于0.5。應該說問答題側重考查能力的方向是對的,加大能力考查的力度從原則上說也是應該的,但這里存在 一個“度”的問題,即高考所要求的考生應該達到的能力同高中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現實之間的距離應該適度 ,“過”和“不及”都不能較好地實現選擇功能。這是此階段問答題的命題實踐給我們提供的最有益的啟示。
第五階段:1996-至今。以1996年第一道問答題“唐文化”一題為代表,此題對考生在歷史思維能力、文字 表達、評分標準和評分辦法三個方面作了較大改革,反映了實驗中的一種新模式。在歷史思維能力方面鼓勵考 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個人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可以加分,從而為考生的個性思維提供了一定合理的余地。在 文字表達方面也作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規范。在評分標準上作了富有新意的突破,參考答案采點和采意結合,評 分用分等級分項方法,體現層次性和客觀性,強調答題的邏輯順序。此題所代表的模式,其基本精神是統一性 與靈活性的結合。
綜上所述,20年來高考歷史問答題的指導思想可以概括為兩點。第一,在考查知識同時考查能力,并且更 側重對能力的考查,以歷史思維能力為考查的核心。第二,命題注重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寓思想教育于知 識和能力的考查之中。
問答題能力考查的基本思路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考查考生從縱向和橫向的聯系中理解歷史事物的本質,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方向。
第二,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要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理論觀點分析論證或 評價某一歷史現象、某一觀點。
第三,考查考生敘述歷史現象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并分析其原因、概括其特點或影響的能力,要求考 生能夠把某一專題知識進行縱向歸納,并揭示其發展演變的內在原因。
第四,考查考生的論證能力,要求依據史實論證某一觀點,強調史論結合。
需要指出的是,問答題的幾種模式之間的關系是互相補充的,而非互相排斥的;是互相結合,而非互相對 立。肯定此模式,并不意味著否定彼模式。對模式的理解不能簡單模式化,否則只能導致思維的僵化。關鍵一 點是堅持能力考查的原則不變,在高考能力要求的規范化與考生思維品質的個性化之間獲得協調,尋找到最佳 結合點。
由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課程標準編訂組,在分析我國高中數學課程現狀及研究國內外數學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于1995年5月編寫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在編訂過程中,編訂組先后三次集中研討,撰寫初稿,召開包括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數學教研員、教材編寫人員和中學數學教師參加的座談會十多次,與此同時各省市也開展了研討,對《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很多修改的意見和改進的建議。
編訂組于1995年8月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了有11個省、直轄市教研員參加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研討會,與會代表充分反映了各地對《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并進行了修改,會后經過文字加工整理,在原稿的基礎上修改成《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送審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送審稿)》)。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于1995年10月在天津召開各科課程標準審查會議,對《課程標準(送審稿)》進行了審議,審定、審查委員會經審議認為:
課程標準(送審稿)》符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關于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的各項規定。從我國高中數學課程的現狀出發,保持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重視基本技能訓練,重視能力培養等優點;針對現行高中數學課程存在的教學內容陳舊、知識面狹窄、課程結構單一、重視應用不夠等問題,增加了邏輯初步、向量、概率統計和微積分初步等知識,將高中一、二年級的教學內容作為必修課,提出相同的要求,作為共同的基礎;將高中三年級的教學內容作為限定選修課,分為理科、文科、實科三種不同的類別,規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并選取若干個數學應用專題作為任意選修課,供學生學習選用。有關的教學內容中,增加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增加了實習作業。注意與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的銜接,注意高中畢業生進一步學習和參加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需要。《課程標準(送審稿)》具有精選傳統的初等數學內容、更新知識和教學手段、增加靈活性、重視數學應用等特點;體現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在高中數學課程改革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這次會議上將《課程標準》改稱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經國家教委領導審閱后于1996年5月正式頒發。
《新大綱》頒發后可以供編寫試驗教材使用,也可以供數學教育研究和各地培訓教師使用。
一、新大綱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回顧近十幾年來我國中學數學教育發展變化的歷史,可以看出我國高中數學課程具有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重視基本技能訓練,重視數學能力的培養等優點,從而使得我國中學生數學基本功較為扎實,學生整體數學水平較好。但是也應看到,我國高中數學課程還存在著教學內容陳舊、知識面偏窄、課程結構單一、重視應用不夠等弊端。
在分析我國高中數學課程的現狀和研究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新高中數學教學大綱研究小組提出編訂高中數學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日制普通高中數學教學大綱應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的精神。數學教學大綱的設計要滿足21世紀的社會需要、數學科學進步與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相銜接,進一步實施高層次的數學基礎教育。堅持全面發展的方針,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質量,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為他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升入高一級學校奠定堅實的基礎,為進一步提高民族素質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制訂高中數學教學大綱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高中數學教學大綱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提高廣大勞動者素質服務。在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懂得數學的價值,對自己學習數學的能力有信心,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數學交流,學會數學思想方法,受到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2.高中數學教學大綱要立足現實,面向21世紀,充分反映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應精選那些在未來社會有廣泛應用的、最基本的而且適合學生發展水平的數學知識作為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高中數學課程應當由代數、幾何的基礎知識和概率統計、微積分的初步知識構成一個整體,適當增加數學應用的內容,在安排上應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邏輯的嚴密性,突出數學思想方法。
3.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高中數學課實行以必修為主,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相結合的課程結構。根據不同模式的學校對數學課程的不同需要,以及學生畢業后去向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學要求分為幾種不同層次。高中一、二年級教學要求基本相同,打好共同的基礎,高中三年級有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為分流打好基礎。
4.高中數學教學應當充分使用計算器和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以加深對數學基本理論,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增強用數學的意識,培養能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新大綱的內容
《新大綱》共分五部分,這五部分是: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教學測試與評估。
(一)前言
在第一部分之前是前言。前言包括數學研究的對象、數學的地位作用和高中數學課的功能。
這部分是確定高中數學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也是理解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關鍵。
1.數學研究的對象
數學研究的對象是依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的論斷提出的,即“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這種提法雖然沿用了一百多年,但還是基本恰當的。它的含義有三層:一是說明數學來源于現實世界,二是說明數學研究的對象存在于現實世界的所有事物當中,三是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事物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兩個側面來研究。但是,由于客觀事物在變化,數學科學在發展,應該對“數量”、“空間”兩個概念作廣義的理解。如數量已不僅僅是實數、復數,還有向量、張量、集合中的元素等;空間也不只限于二維空間、三維空間,還有n維空間、無窮維空間以及某些結構的抽象空間等。因此,盡管當前關于數學研究對象的提法不少,如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關于數學教育的未來》這一文件中指出“數學是模式和秩序的科學”,但我們認為恩格斯的提法更能反映數學的本質。由于目前中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仍以17世紀以前的初等數學為主,且已為廣大教師所接受,這次新大綱》仍然沿用自1963年開始寫入我國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提法。
2.數學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綱》對數學的地位作用方面提到:“在當代社會中,數學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人們參加社會生活、從事生產勞動和學習、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已成為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社會的發展,數學的地位日益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因此,數學是構成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思想向各個領域滲透,數學方法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今天,人們對數學這門科學有如下幾點認識。
(1)數學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工具。事實上,科學技術、社會生產、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需要進行定量的研究,處理包括隨機現象、模糊現象在內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當代計算機的發展又給數學的應用提供了一種實現的可能。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乃至數學語言、符號廣泛地滲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因此,當前有種提法:“高新技術的基礎是應用科學,而應用科學的基礎是數學。”數學已滲入到整個社會。
(2)數學是提高思維能力的有力手段。當前各種各樣的競爭是人才競爭,而人才競爭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思維能力的競爭。思維科學的研究正在迅猛發展,數學的學習,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活動,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數學在訓練思維、提高思維水平方面發揮著突出的作用。
(3)數學是一種文化素養。在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中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已成為未來社會普通公民的一種文化素養。如對于觀察得到的數據信息,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在考察生產情況是否正常時,有一種概率統計的觀念;在繪制產品近似曲線時,有一種逼近的思想;等等。這些都是屬于數學素養范疇。
3.高中數學課的功能
《新大綱》指出,高中數學是義務教育后“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是學習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學科以及參加社會生活、生產和進一步學習的必要基礎”,“對進一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有積極作用”。
高中數學課是高中階段一門主要的課程,同語文、外語稱為文化課的基礎學科。歷次的教學計劃(或課程計劃)中數學課所占的課時都較多,與語文所占課時比率相仿,高于外語課所占課時比率(見下表)。橫向比較,除1963年教學計劃中略低于語文、外語課時之外,其他年份教學計劃中數學課時均高于這兩科課時所占比率。在1978年的教學計劃中數學課時占總課時的20.7%,達到最高值,這年的教學計劃各科課時都在減少的情況下,數學課同語文課一樣,所占課時比率仍然是最高的。
高中數學課的重要性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理解。
(1)高中數學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知識。高中數學的教學內容是代數、幾何的基礎知識和概率統計、微積分的初步知識,這些知識都是進一步學習較高深的數學的基礎知識,而且由于數學學科有較強的邏輯系統,聯系比任何一門學科都更為密切,前邊沒學好,后續學習就可能中斷或很難進一步學習下去。所以高中數學課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重要學科。
(2)高中數學課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高中數學所學的基礎知識,是學習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學科的工具。如果數學學習很差,其他學科的學習必然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無法學習。因為這些學科不僅僅用到數學的知識(如向量、平面三角在物理中有廣泛的應用,方程思想在化學中也是基本的工具),而且還要用到數學的思維方法。
(3)高中數學課對高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有積極作用。高中生的年齡一般為16歲至18歲,是青年的身心發展、個性品質形成、世界觀逐步確立的重要階段。心理特點也是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理想逐漸從幻想到現實。因此,結合數學教學進行學習目的、學習興趣、學習毅力、學習信心、學習態度、創新精神等個性品質的培養,以及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服務于實踐的觀點和數學中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運動變化、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等觀點的教育,對高中學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提高數學素養,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人才打好基礎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學目的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目的都是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課程計劃的培養目標以及該門學科的特點、承擔的任務等方面提出來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中指出,普通高中要“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又指出,要“培養學生掌握現代社會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覺的學習態度和自學能力,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數學的教學目的,就是根據上述方針和培養目標,結合高中數學的內容、特點與承擔的任務提出來的。
教學目的是教學大綱的核心,是課程計劃中培養目標在各學科的具體體現,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要求的提出、教學原則的貫徹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必須以教學目的為出發點和標準,教學目的既是指導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評估的依據。
高中數學的教學目的一是對學生學習高中數學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要求,二是培養能力方面的要求,三是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要求,這既包括對一個合格的高中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又包括良好的個性品質方面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方面的要求。具體敘述如下。
高中數學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好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代數、幾何的基礎知識和概率統計、微積分的初步知識,并形成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目的首先明確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這是教學目的的第一層含義。這些基礎知識并由此形成的基本技能是學習“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這種范圍是與課程計劃中提出的“有側重地對學生實施升學預備教育或就業預備教育,為高等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為社會主義各行各業輸送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力量”的培養目標相一致的。
教學目的的第二層含義是提出關于能力方面的要求,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它不僅僅是學習數學和學習其他科學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運算能力是思維能力和運算技能的結合,高中數學中的運算不僅僅局限于數字運算,也包括“式”的運算,還包括“形”的運算,乃至集合的邏輯運算等。數、式、形以及邏輯運算都必須依據思維能力為前提,必須依據運算技能作為基礎,否則運算能力的培養必然無法落實。空間想像能力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進行觀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的數學三個基本能力的必然結果和要達到的目的。這種能力與三個基本能力并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在三個基本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這就是說三個基本能力是基礎,是前提條件,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和前提條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抓好三個基本能力的培養,從而逐步形成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的的第三層含義是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培養。這方面我國歷次教學大綱都比較重視,也是我們國家教育的特色。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個性品質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培養都是結合數學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進行的,是按照心理學的“同時學習原理”來形成的。
《新大綱》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能力要求以及個性品質的教育均作了具體的闡述,這是繼《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之后,對數學教育研究成果的又一次肯定,并有所發展。對于指導教學、推動數學教育理論研究以及全面提高數學教育質量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
根據現代課程理論,確定教學內容要適應社會的需要,要體現學科發展的趨勢,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認知水平。《新大綱》確定教學內容本著“有用、基本、能接受”的原則,即精選那些在現代社會生活、生產中有廣泛應用的,為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知識;在數學理論上,數學方法上,數學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而且長久起作用的內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生能夠接受的知識,避免要求過高,分量過重的傾向。
在體系安排上要注意三方面問題。一是要考慮數學內容各部分知識的系統性,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按照邏輯系統和認知理論相結合的思想安排知識的順序。二是要考慮與相鄰學科的相互配合,即橫向上,要與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學科配合。物理、化學可以為數學課學習提供背景、模型、數據等,而數學課又作為有關學科的學習工具,為其他學科學習提供準備。計算器已被列入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有少數學校也將計算機課作為高中的選修課,在安排上要充分考慮與計算器、計算機的學習內容相互配合。三是要考慮各學段的相互銜接,即縱向上,既要搞好與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相銜接,又要考慮與大學繼續學習的內容相銜接。高中階段的學習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又是為升入高等學校繼續學習的必要準備。因此,在安排上必須把這兩個結合點的銜接問題解決好。
高中數學課將精選出來的代數、幾何的基礎知識和概率統計、微積分初步知識綜合為一門數學課,不再分為代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微積分初步等幾門學科教學。數學課統一成一門數學與分科教學在現階段都存在,各有利弊。從國外中學數學課程發展趨勢來分析,趨向于不分科,各國現階段也是不分科的居多數。《新大綱》對不分科提了如下三個方面理由:一是有利于精簡教學內容,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提高教學效益;二是有利于數學各部分內容的相互聯系;三是有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相互滲透。
高中數學課含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
必修課內容是每個高中學生都必須修習的課程,是作為高中生共同的基礎,即對高中學生統一規定的基本要求,各學校必須抓好必修課的教學,每個高中學生必須學好,從而達到必修課的基本要求。數學必修課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級開設,每學年授課35周,每周4課時,共280課時。
限定選修課是學生在學習必修課的基礎上,側重接受升學預備教育和接受就業預備教育所必須進一步學習的課程,是作為高中生分流的基礎。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志向、愛好和需要,在教師指導下修習。數學限定選修課分為理科、文科和實科三種水平。理科和文科是側重升學預備教育,實科是側重就業預備教育。限定選修課安排在三年級開設,全學年授課26周,理科每周4課時,共104課時,文科和實科每周均為2課時,各52課時。
任意選修課是為發展學生興趣愛好,拓寬和加深知識,培養特長,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設置的,數學的任意選修課是課程計劃的任意選修課之一,可以在高中階段任何一個年級開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志向,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校可能提供的數學任意選修課的課題中自主選擇修習。
(四)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新大綱》的教學內容分三部分:必修課,限定選修課,任意選修課。
1.必修課
必修課共11部分內容,安排252課時,占必修課時的90%,另外28課時作為教學的機動時間,占必修課時的10%。
(1)集合、簡易邏輯(16課時)
①簡易邏輯內容包括命題,邏輯聯結詞,四種命題,充要條件。命題、四種命題均為初中移到高中的內容,要求沒有提高。
②充要條件原來在解析幾何中講授,安排較靠后,學生訓練時間短,教學效果不理想,移到數學課開始學習,既作為數學的語言來學習,又可以在后續課中得到廣泛使用和訓練,這樣效果更好些。
③邏輯聯結詞只要求理解或、且、非的含義,而且這三個詞原來分散在高中數學內容中使用,沒有集中系統講授。這次集中的目的一是明確其含義,二是有充分的例題說明,對于提高數學素養有積極作用。而對于量詞(如每一個、某一個等)仍然隨教學內容只使用,不專門明確講授其含義,這樣不會因學生學習名詞過多,影響集中講授教學的效果。
(2)函數(30課時)
①刪去了冪函數、換底公式、簡單的指數方程和對數方程。
②指數概念的擴充、有理指數冪的運算性質、對數、對數的運算性質為初中移到高中的內容。但為了講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主要講授有理指數及其運算性質、對數及其運算性質,而不講根式的運算。常用對數及其利用常用對數進行計算等,這些內容在引進計算器以后都可以刪減或簡化。
③增加了函數的應用舉例。這一方面增加了數學的應用內容,另一方面將原來較弱的內容,如函數圖象及其變換的初步知識,可以通過應用舉例的形式讓學生初步了解。
(3)不等式(22課時)
①在教學目標中對掌握“兩個正數的算術平均數不小于它們的幾何平均數”的定理的程度進行限制,不擴展到3個乃至n個的情形。這是降低要求的限定。
②不等式的證明,指出了只限于用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等幾種常用方法,這也是一種降低要求,防止教學上任意擴大內容的提法。
③因為初中不講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所以不等式解法應包含在這部分內容中,它也是學習其他簡單的不等式解法的基礎。
(4)平面向量(12課時)
①平面向量的內容集中安排在我國高中數學教學大綱中還是首次,第一,這部分知識很重要,第二,它是數形結合的橋梁,可以將形的內容轉化成數的運算,第三,它可以在后續內容中廣泛的使用。
②平面向量的這些內容多數在高中數學教學內容中都有,它們分散在代數的復數單元和解析幾何的起始內容中,由于向量具有很好的運算性質和與代數相似的運算律,所以并不難學。
③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是新增的內容,這也是為了應用的需要,而有物理知識和幾何內容作為背景,學習起來也不困難。
④平移實際是向量的一種重要的性質。這節內容實際是原來平面三角中圖象的平移和解析幾何中坐標軸平移內容的合并,這樣既讓學生了解幾何的初等變換的初步知識,又解決兩處平移講法角度不一致而使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的問題。
(5)三角函數(46課時)
①刪去了余切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數的積化和差與和差化積。
②由于任意角三角函數的余切、正割、余割只要求“了解”,這樣同角三角函數的八個基本關系式只要求掌握其中的兩個,誘導公式也只限于掌握正弦、余弦的誘導公式,這就使恒等變形的內容將大大減少,要求降低。
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舉例是由初中移到高中的內容。由于解斜三角形只限于舉例,并且借助計算器,學習難度降低。
④增加了實習作業,其內容是以解斜三角形為素材,以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6)數列、數學歸納法(16課時)
①數列的極限及其四則運算移到限定選修課。
②選學內容的函數極限及其四則運算、極限的簡單應用移到限定選修課,與相應的內容合并。
(7)直線和圓的方程(24課時)
①刪去了直線方程的斜截式與截距式。
②增加了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區域、簡單的線性規劃問題、實習作業,這些都是為了增添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
③將直線、圓的參數方程由原來選學內容改為必學內容,一是為了分散參數方程內容的難點,降低要求,二是將參數方程的內容提前講授,以便后續內容的學習可以運用參數方程的思想。
(8)圓錐曲線方程(20課時)
①刪去了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尺規畫法。
②將橢圓參數方程由原來的選學內容改為必學內容。
(9)直線、平面、簡單幾何體(36課時)
①大綱給出了A、B兩個方案。方案A的內容包括原《立體幾何》中《直線和平面》一章的內容,《多面體和旋轉體》一章的棱柱、棱錐和球的內容。方案B在方案A的基礎上,增加空間向量的初步知識。教學中在A和B兩個方案中只選一個試驗,待試驗結束時再確定其中之一寫入《新大綱》。
②兩個方案中均刪去了棱臺的概念、性質、畫法及其表面積,圓柱、圓錐、圓臺的概念、性質、畫法及其表面積,旋轉體,球冠及其面積,體積的概念與公理,球缺的體積等內容。
③教學目標中保留棱柱、棱錐的概念、性質和畫法的教學要求,刪去了柱、錐的表面積的教學要求。義教初中數學教學大綱已有“圓柱和圓錐的側面展開圖、側面積”的教學內容及其相應內容的教學要求;棱柱、棱錐、棱臺的體積已分散在小學、初中及高中有關的章節,圓柱、圓錐的體積移到理科的限定選修的“旋轉體的體積”(積分)內容中講授。
④方案B是利用空間向量作為工具處理傳統的綜合幾何的改革方案,空間向量的內容是將平面向量的有關知識推廣到三維空間,因而安排的課時較少。
(10)排列、組合、二項式定理(18課時)
這部分內容與原大綱一致。
(11)概率(12課時)
①這部分內容為原大綱選學內容,現改為必學內容。將原大綱中復數內容分為兩個層次,分別移到理科限定選修和文科(實科)限定選修內容中。
②原大綱中選學內容的反三角函數與三角方程已刪去。原大綱中選學內容“極坐標”已刪去,在理科限定選學內容的積分中有簡單介紹,選學內容的“參數方程”部分內容分散到直線與圓的方程、圓錐曲線方程中,但只限于直線參數方程、圓的參數方程和橢圓的參數方程。
2.限定選修課
理科限定選修課共5部分內容,安排84課時,占理科限定選修課時的80%,其剩余20課時作為教學的機動時間。文科(實科)限定選修課共3部分內容,安排42課時,占文科(實科)限定選修課時的80%,其剩余10課時作為教學的機動時間。
3.任意選修課
任意選修課的內容可以選學有關數學應用、拓寬知識面、數學歷史等方面的內容。如數學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增長率的模型及其應用,數學在計算機中的應用,簡單的最優化問題,矩陣知識簡介,組合數學初步,《九章算術》的光輝成就等。
(五)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說明數學教學要以普通高中課程計劃為依據,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現數學教學目標,這是總的教學原則和指導思想,然后提出如下幾方面:
面向全體學生
加強思想品質教育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的培養
正確組織練習
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六)教學測試和評估
測試與評估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
《新大綱》中對測試與評估的目的提出三點:一是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二是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三是及時反饋,以便教師改進教學。
《新大綱》指出:“要控制考試次數”、“試題要體現教學重點,難易適當,不出偏題、怪題和助長死記硬背的題目”,這些提法都是針對當前教學測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期望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新大綱》規定必修課內容作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訂高中數學會考標準的參考。必修課內容加理科限定選修課內容,作為理工農醫類高考的數學命題范圍;必修課內容加文科限定選修課內容,作為文史類高考的命題范圍。
三、新大綱的特點
《新大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精簡內容
在保證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基本能力培養的前提下,進一步刪減了傳統的初等數學中其次要的、用處不大的,而且是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內容。如刪減了冪函數、指數方程、對數方程、部分三角恒等變形公式、反三角函數、三角方程,立體幾何中的面積與體積計算等,將復數由必修改為限定選修,降低某些內容的教學目標等,據此編寫的教材也要相應刪減部分定理及繁難證明,刪減偏怪的例習題等。
我國現行高中數學課程教學內容陳舊,理論要求偏高,方法落后。現行高中數學教學大綱中的必學內容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滲透外,其他基本上只包括17世紀以前的代數、幾何的內容,其他國家在高中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微積分初步,以及有廣泛應用的向量、統計等內容均未列入我國高中必學的教學內容。可以說,與國外相比,我國高中的教學內容是最陳舊的。另一方面有些內容又講得貪多求全,如冪函數在很多國家的中學不講,甚至在我國的高等數學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給出定義。而我們的高中教材中不僅分情況進行討論,而且對其性質及其證明追求全面、追求“嚴謹”,這種處理方法,對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將來不是專門學習數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不必要的,要求上也是不適當的。很多國家中學數學在引進向量后,利用向量作為工具處理某些內容,既直觀又易于接受,而我們仍然是傳統講法,幾十年不變。因此,不僅我們的教學內容陳舊,講法也落后。
(二)更新部分知識內容和講法,更新教學手段
這次《新大綱》增加部分新的知識。如簡易邏輯、平面向量、空間向量、概率統計、微積分初步等,這些知識都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有著廣泛應用的數學知識,實踐證明也是中學生能夠學習的內容。
更新傳統內容的講法和部分數學語言也是這次《新大綱》的特點,如更廣泛地使用集合語言、邏輯聯結詞,以及使用向量工具處理某些傳統內容等。引進向量后,可以改變用綜合法處理立體幾何的傳統講法。
更新教學手段也是這次制訂《新大綱》予以重視的問題。高中數學應當使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初中階段已將計算器列為教學內容,高中數學中的計算、統計等內容的學習應該廣泛使用,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借助計算機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以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
現行教學大綱是在1978年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制訂的,1983年以后幾次刪減教學內容,降低教學要求,造成現在的高中數學教學內容偏少,知識面狹窄。與解放后的幾個主要數學教學大綱相比,其內容是最少的。教學內容偏少,知識面過窄,使多數學校三年課程兩年學完,用一年的時間復習,搞題海戰術,摳難題怪題,造成許多學生現在學的沒有用,而將來有用的現在又沒有學,這樣不僅僅浪費了寶貴時光,而且對提高民族文化素質極為不利。
(三)增加靈活性
根據學生畢業后的不同去向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新大綱》實行三種不同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相同,作為共同的基礎。高中三年級分三種不同的水平,即文科、實科、理科三種水平,打好分流基礎。
現行高中數學課程結構單一。80年代以前的高中數學只有必修一種單一的課程。根據國家教委1990年高中教學計劃調整意見,各學校實行由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的三個板塊構成的課程結構,高一高二又有單科性的選修課。但是由于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沒有相應地進行改革,多數學校的選修課實際上變成以“應考”為目標的必修課的延伸,這有悖于選修課發展學生特長的宗旨,選修課等于虛設。
(四)重視數學應用
《新大綱》增加所學數學知識的應用,如增加有著非常廣泛應用的概率統計等,并在有關內容學習后,安排實習作業,促進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在任意選修課內容中,有數學應用的專題,以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四、幾點建議
課程改革不能只孤立地改革課程本身,它必需與考試制度的改革,教師培訓工作,教育科學研究等同步進行。為此,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一)要使考試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課程改革方案的實施
應該承認,我國全國統一的高考對于“兩個有利”起到良好的積極作用。高考和教學,內容和涉及的范圍必須一致,“學什么,考什么”這是大家已達到共識的一條基本原則。但是不可否認,當前高考確實對中學教學有著指揮的作用,尤其在升學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什么,學什么”的現象非常普遍,從而導致選學內容形同虛設,教學上分層次的課程設想完全落空。應該看到,脫離課程改革的高考改革會引起教學秩序上的混亂,影響中學的教學質量,會給高校選拔人才造成障礙。而脫離高考改革來研究課程改革,實踐證明是根本行不通的。應該把兩項改革結合起來考慮,共同協商,聯手前進。在這方面,單獨強調哪一方面的作用都未免有些偏頗。考試制度的改革應積極推進課程的改革,課程改革應該有利于人才培養,有利于人才的選拔,使兩項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二)要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積極培訓教師
要改革課程,教師是關鍵。很多國家的改革方案之所以難以貫徹實施,與教師對新增內容不熟悉,對課程設置方案的思想不理解密切相關。80年代初各地教研部門、教育學院,以至高等師范院校數學系為1978年教學大綱全面實施作過一番準備,使得當時新增加的內容在有些少數學校一度被重視,開設的效果也得到某些學校的承認。這說明教師培訓對于課程改革有積極推動作用。因此這次數學課程改革應該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師培訓工作,力求在《新大綱》全面實施之前,掌握其基本改革精神,熟悉新增加的內容。當前一種可以借鑒的經驗,就是教師培訓工作與新的教材試驗工作結合起來進行,在試驗的實踐中培訓數學教師,在教師培訓中總結新的課程改革設想的可行性。
(三)搞好數學課程的研究和教材試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