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社區生態建設

社區生態建設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27 15:39: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區生態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社區生態建設

篇(1)

關鍵詞:林業生態;理念思考;發展對策

林業生產的物質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綠色能源,在節能減排目標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義和作用。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國家對林業的投資逐年加大,如何盡快轉變觀念、提高林業生態項目建設成效,以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成為當前林業生態建設的緊迫問題。因此,做好國林業生態建設理念研究,為我國林業生態建設提出一套建設理念,對于迅速地、整體地提高我國林業生態建設質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國林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 當前我國林業生態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1、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沒有形成法制化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籌集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是補償基金籌措機制不健全,目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對地方財政和以消耗生態產品為主的企業繳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沒有約束性要求,致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籌措難,現有資金杯水車薪;二是補償范圍過窄,目前國家只對列入國家重點防護林范圍的森林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這一部分森林只占全國生態公益林總面積的不足三分之一,且補助標準過低,其他大部分生態公益林沒有任何補償。

2、種植技術差

林業種植建設對其技術與責任要求比較高,對于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這種技術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目前林業種植建設方面表現出的問題:一是農田防護林建設進地難由于土地都承包到戶,影響了正常施工和農防林規劃設計。二是造林質量差,一些地區在具體造林中,造林人員素質差,采取粗植濫造、苗木不假植、造林不開溝、精品地塊不澆水、造林成活率低等等問題現象。

3、林業建設滯后,林業工業基礎差

林業企業生產方式和設備陳舊落后,木材加工企業多以優質木材為原料,且企業規模偏小,重復建設突出,森林資源的利用率低,價值消耗現象嚴重。

二、抓好林業生態建設的思考

1、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是保護和建設生態公益林的一項根本措施。各級政府必須根據國家關于“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有關規定和“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要通過多種渠道籌集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水電、旅游、礦山、水利等生態效益的直接受益單位,應當從其經營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建設以及對生態公益林所有者的補償。要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經濟賠償制度,提高生態補償能力。

2、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

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二要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

3、引入社區林業理念

社區林業,是指在農村社區中,以林業為對象,以農民為主體,能夠有效引導當地社區群眾參與林業的多種形式,群眾承擔一定的責任,并通過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要以農村社區為單元,打破傳統林業中“就林論林”的狹隘性,重視人與森林的協調關系和農戶的積極參與,并把林業納入當地整個社會發展計劃,從而尋求一種人類與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社區林業的本質特征是由當地群眾真正自主和直接參與造林和管理、經營森林資源,以實現林業發展目標。與自上而下的傳統林業相區別,自主與參與是社區林業發展機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則,自主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自我意識、自主決定和自主管理。

4、多目標發展林業生態項目

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各個系統有序協調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項目不僅應該獲得林業專業上的預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蓋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過實施,推動項目地區農村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要注重培育農民自愿參與、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的觀念和能力,激勵農民通過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嚴格執行項目合同,既順利通過項目驗收,取得項目勞務報酬和營林收入,改善生活狀況,又能提高長期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和跨越。

5、體現農民的利益分配

生態建設的主體應該是國家,如果國家要老百姓承擔這個責任,那么,就應該給與他們更大的優惠和補貼。因此,必須盡快扭轉這種局面,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商品化,使資源的擁有者可以向他人輸出生態系統服務,受益者將其所獲得的利益與擁有者分享,從而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了持續利用生態資源,應該大力鼓勵當地居民以經營生態系統服務為主要手段來發展經濟,讓農民能夠從他們對生態和系統的保護和培育中獲得經濟收益,生態系統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與培育。

參考文獻:

[1]周生賢,論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中國林業,2004.

[2]魏殿生,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當前的營造林工作,中國林業,2005.

篇(2)

論文摘要:提高我國林業生態項目建設質量和建設效益,對于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國林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結合我國林業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設理念。

1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國家對林業的投資逐年加大,林業工程項目推進將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林業發展的主要形式,如何盡快轉變觀念、提高林業生態項目建設成效,以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成為當前林業生態建設的緊迫問題。因此,做好國林業生態建設理念研究,為我國林業生態建設提出一套建設理念,對于迅速地、整體地提高我國林業生態建設質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國林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林業生態項目建設要多目標發展

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各個系統有序協調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業項目要搞成以林業建設為載體的綜合發展項目,不僅應該關注林業建設,還要注重農村社區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方面的綜合發展及項目的可持續性,其建設目標應該具有多元化特征。項目不僅應該獲得林業專業上的預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蓋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過實施,推動項目地區農村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要注重培育農民自愿參與、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的觀念和能力,激勵農民通過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嚴格執行項目合同,既順利通過項目驗收,取得項目勞務報酬和營林收入,改善生活狀況,又能提高長期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和跨越。

3引入參與式發展理念

參與式發展包括參與式研究,參與式推廣培訓和參與式發展操作。參與不是簡單的參加。參與式發展要求農民及其他角色和群體能參與到項目實施的全部循環過程中去,如項目確立、可行性研究、項目設計、實施及項目監評等,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的需求得到考慮和滿足。通過參與,使得參與者獲得了在發展決策、發展計劃和發展實施中的權力份額。

參與式發展的核心是賦權,而賦權的核心則是對參與和決策發展援助活動全過程的權力再分配,簡言之,即增加社區中窮人與婦女在發展活動中的發言權和決策權。在項目中,要強調項目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除部門合作之外,要強調農民的參與。要明確農民是林業建設的受益群體和主體,是規劃設計和實施的基本單元,也是林業建設的主要承擔者。不僅要注重農民參與造林勞動,還要包含更廣泛的農民參與的內涵,要包含“給予與獲取”的雙向過程。

要相信農民最知道森林對他們的價值,相信農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農民能管好樹木。要徹底改變目前林業項目設計中慣用的主管部門下達任務,設計部門承包設計,自上而下、設計人員說了算、農民被動參與的設計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參與式方法,從項目準備、執行計劃的編制到項目施工管理,從整體到每一個過程都要有農民自下而上的參與,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意愿,注重項目建設地區人們對項目的決策和選擇,讓他們盡可能地對社區林業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們對項目的發展具有責任感,并對項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諾。通過對資源的利用和控制來鼓勵農民積極參與項目活動,讓他們在實施過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種利益引導下的自愿參與過程。要加大對項目設計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學習國際上先進的設計方法,與國際接軌。

參與式研究的核心體現在:基于對農民生活、生產體系復雜性認同的基礎上,倡導農民參與所要研究問題的發現、確認、研究和認證過程,其內容包括混農林業、新技術示范等。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組討論、問題發現、確認、研究和認證過程、農民的評價、農民的記錄和觀察等等。參與式推廣與培訓的核心體現在:強調雙向的交流,以用戶為導向和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推廣和培訓。其思想基礎是推廣員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農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采用的方法包括問題分析、研討會、培訓分性、直觀展示、農民訪問等。參與式發展實踐的核心體現在:發展角色和群體充分參與發展過程的每一循環過程。其領域包括參與式農村評估和調查、參與式發展設計、參與式發展實施及管理、參與式監測評估等。參與式監測評估是提高農村發展項目成效的主要步驟。

4引入社區林業理念

社區林業,是指在農村社區中,以林業為對象,以農民為主體,能夠有效引導當地社區群眾參與林業的多種形式,群眾承擔一定的責任,并通過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

要以農村社區為單元,打破傳統林業中“就林論林”的狹隘性,重視人與森林的協調關系和農戶的積極參與,并把林業納入當地整個社會發展計劃,從而尋求一種人類與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社區林業的本質特征是由當地群眾真正自主和直接參與造林和管理、經營森林資源,以實現林業發展目標。與自上而下的傳統林業相區別,自主與參與是社區林業發展機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則。自主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自我意識、自主決定和自主管理。在項目建設中,所有外部的信息、技術及資金方面的支持都是外部干預,其只能對社區發展起到輔助的幫的作用,而要真正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把所有的外部干預變成農民內援的發展動力,即農民要充分認識和接受外部干預的選擇,并把外部干預當成是自己的承諾,只有這樣,才能增加農民對其社區發展的擁有感。內源發展是社區發展的動力,是自主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如果沒有源動力,在外源發展的影響下,農民也許會把項目建設看成是所有外來人的事,看成是與己無干的事,并且這種發展也不可能具有可持續性。

參與是社區林業活動的基礎,貫穿于社區林業活動的始終,包括社區林業計劃的實地調查、規劃設計、樹種選擇、造林方式、管護、采伐、銷售、分配方案等事項的決策和對項目的評估,并享受利益的分配。社區林業發展機制特別強調林區或山區社區群眾的自主與參與,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常常被貧困所困擾,而他們又與林業密不可分,只有讓他們在林業建設自主參與過程中獲利,才能更好地實現保護與發展森林資源的整體戰略目標,維護或恢復生態平衡。

5體現農民的利益分配

生態建設的確是功在千秋的偉業,但也必須要利在當代。我們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擺脫貧困的農民緊衣縮食來從事生態建設。過去和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們一直提倡“誰造誰有”,有林是有了綠色,有了生態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財富,對老百姓來說,過去和現在的現實情況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僅沒有財富,而是帶來貧窮。勞模石光銀雖然有很多林,但卻負債累累。關鍵是沒有處理好農民和國家的利益關系。長期以來,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體情況是,老百姓自己花錢整地、造林,自己掏錢管護、管理,為社會產生了生態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而他們自己卻沒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經濟效益,當林地能夠產生經濟效益時,還不能采伐,這樣還要負債累累地繼續看管、經營,雖然目前國家給他們每畝地補助了5元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但這點仍然不足以彌補他們的經濟付出,不能很好地調動他們在幼林期林地經營的積極性,領到這點錢后,他們將承擔著重點公益林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的全部責任。生態建設的主體應該是國家,如果國家要老百姓承擔這個責任,那么,就應該給與他們更大的優惠和補貼。

因此,必須盡快扭轉這種局面,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商品化,使資源的擁有者可以向他人輸出生態系統服務,受益者將其所獲得的利益與擁有者分享,從而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了持續利用生態資源,應該大力鼓勵當地居民以經營生態系統服務為主要手段來發展經濟,讓農民能夠從他們對生態和系統的保護和培育中獲得經濟收益,生態系統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與培育。通過建設生態系統服務基地,形成一個新的產業——生態業。屆時,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當地居民就必須更好地保護和培育生態系統。這樣,生態和經濟效益就可以統一起來,將調動起農民極大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魏殿生,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當前的營造林工作,中國林業,2005.

篇(3)

【關鍵詞】城鎮化 鄉村社區 沙壩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232-01

一、沙壩村概況

沙壩村隸屬赫章縣結構彝族苗族鄉,距赫章縣50公里、畢節市157公里。村莊對外交通四通八達。全村轄13個村民組,居住著漢、彝、苗等民族474戶1914人,其中農業人口1793人。少數民族人口1065人,占全村總人口的55.6%,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250畝,全為旱地,其中25°以上坡耕地占35%。沙壩村屬于高海拔山區,無霜期180天,年均氣溫10.3度,年降雨量880-980毫升,自然和氣候條件較好。

沙壩村的經濟在種植方面主要栽種了蔬菜、洋芋、半夏三種經濟產物。半夏的種植主要在沙壩村進行套種,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養殖業是沙壩村經濟收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該村主要以養豬和養羊為主,目前全村養殖母豬32頭,肉豬500頭(用來出售),每頭母豬一年可產豬崽兩胎,一胎可產豬崽八頭左右。母豬年投資1200元每頭,肉豬年投資700元每頭。全村養豬總投資39.64萬元,每年收入86.4萬元,純收入56.8萬元每年。養羊1000頭,年投資15萬元,每年收入150.8萬元,純收入135.8萬元每年。

二、政策背景

2013年中央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強調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精神,其終極目標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優化布局,低碳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農村社區。已有不少農村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都加快了社區建設。新型的農村社區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這種新型城鎮化可以做到不把農民遷入城鎮,而是把“城鎮”植入鄉村,讓鄉村社區居民老有所養。

三、沙壩村城鎮化鄉村社區運營模式建議

(一)建立鄉村社區功能

1.獲取社區發展的產業支撐

目前,沙壩村城鎮化鄉村社區發展建設資金來源主要依賴當地政府投入, 沙壩村城鎮化鄉村社區發展建設缺少必要的配套設施等等問題。應在吸引社會資本上增強主動性和創新性,要想推動沙壩村向具有一定規模和標準的新型農村建設方向發展還需要在利用社會資金方面積極探索。沙壩村社區產業的支撐是社區發展的基礎,只有當產業規模得到發展,沙壩村村民才能獲得就業的機會,村居民進入產業聚集區就業,不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還實現了從農業生產者向產業生產者和市民身份的轉變,實現農村居民身份與就業轉變。才能從離鄉農民轉換成為產業工人,實現返鄉就業夢想 ,并享受與城鎮居民一樣的福利待遇。

2.實現村里土地集約化

土地集約化利用簡單的說就是將土地集中交付給投資人來統籌管理 統籌生產。讓更專業的人士去解決沙壩村土地建筑、人口、經濟的容受能力或承載能力的問題,更高效的實現對土地初級利用、次級利用和總體利用的多重集約,這樣才能使沙壩村土地產生 更大的效益。應充分尊重沙壩村群眾的意愿,建立公開、透明、公正和規范的多元拆遷補償與土地收益分配機制,讓各級政府、投資的企業、村集體組織和村民整合協調,構建一個更加合理、更加規范的沙壩村土地收益分配機制,才能避免出現政府、村級組織、企業與農民之間可能出現的利益糾紛,這樣才能使沙壩村城鎮化鄉村社區發展建設得以順利發展。

(二)確保鄉村社區生態建設標準

沙壩村城鎮化鄉村社區發展建設就是將其改造成為新型社區農民,這不僅僅是身份上的轉變,更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轉變。并要確保鄉村社區生態建設標準,把沙壩村農村社區建設和農村產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多元化的生態功能。 如使用沼氣、集中供水,污水和雨水管網分離以及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集中處理,避免生產和生活造成的污染問題,改變臟亂差環境,讓社區居民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生產和居住條件與環境,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并制定沙壩村城鎮化鄉村社區發展生態建設標準,以更好的促進沙壩村向健康文明的生態鄉村社區發展。

(三)社區建設的實體產業

針對沙壩村的基本情況,經濟收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主要以養豬和養羊為主,經濟在種植方面主要栽種了蔬菜、洋芋。該地區可建成高效益產業園區,統籌安排,科學管理,把農村社區建設和農村產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農民生產與生活方式給以轉變。讓離鄉村民返鄉能在農村社區安居樂業。因此沙壩村社區建設的實體產業需要制定更為宏觀的新型沙壩村社區空間布局發展規劃,使該村社區建設具有較強的空間布局合理性,應以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洋芋種植和養殖業為主體產業,將這些主體產業做強做大。

參考文獻:

[1]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社區建設研究――以西安市長安區為例

[2]劉國章,王志彬.《陜西農業科學》-2014

[3]基于生態文明視角的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

[4]劉國斌,杜云昊.《山東社會科學》-2015

篇(4)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重要地位;經營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6.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81-02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5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第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50多年生態建設與保護的歷史。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示范保護區。在黑龍江省林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認真評價與認識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創新豐林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理念,對于示范指導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地位和狀況

(一)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基本情況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小興安嶺南坡中段北緣的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境內,生物地理屬于中國東北區長白植物區系小興安嶺亞區,總面積18 165.4 hm2。主要保護對象為以紅松為主的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在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中,紅松占整個林分的78.4%。有植物113屬568種32變種12變形,獸類6目15科52種,鳥類220余種,昆蟲6目55科404種,大型菌類200余種。

(二)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地位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是寶貴的物種基因庫。這里保存了我國目前最典型、最完整的原始紅松林。區內的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是歷史長期發展和自然演變的結果,記載了歷史的變遷和變故,為衡量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結果提供了評價的準則,也為國際北溫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理想場所和原始“本底”資料。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生態類型在地理分布上極具原始性,是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的特殊地段,這樣典型的北溫帶森林在全球已為數不多。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一個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其存在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三)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發展狀況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確定80人編制。內部組織機構6個,科研監測中心,林政防火辦公室、林業公安局、行政辦公室、紅松林旅游有限公司和勞動服務公司。豐林自然保護區已經完成國家投入的二期、三期工程建設項目。保護區具備了林業科研基地、環境教育基地、生態旅游基地和各項設施齊全、管護措施先進的示范保護區建設基礎能力。實現52年無森林火災、無重大森林破壞案件。

二、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一)生態建設示范作用

黑龍江省林業施業區面積 3 154萬公頃,由于解放前日俄掠奪性采伐和解放后的支援國家建設,林業出現可采資源危機,原始生態破壞嚴重。目前,全省林業正在停止商業性采伐,走以生態建設為主的道路。然而,在生態建設具體操作上,對于全省林業各企事業單位來說仍然是一個新課題。比如,在生態建設中人力恢復自然生態的樣板、標準;人們應該通過何種途徑恢復生態;人對自然生態破壞程度的評價;將來人力恢復自然生態效果的評價等。目前只有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原始參照系,是原始生態恢復的示范,這些答案也只有在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去尋找。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要認真總結50年的生態建設經驗,探索出一條對全省生態建設具有指導意義的路子。

(二)科學研究指導作用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價值,在于作為林業天然科研平臺,通過不斷的科研探索,積累豐厚的科研成果,指導黑龍江省林業、全國乃至世界林業發展。豐林自然保護區自1958年建立以來,每年通過對物候、水文、大氣等觀測,積累大量原始資料,建設了30公頃世界寒溫帶第一大科研樣地,累計接待科研工作者2 100人,實現科研成果30 多項,論文110篇,與國內外46家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作為世界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積極踐行生物圈網絡成員義務,加盟簽署《荔波宣言》、參與制訂《馬德里行動計劃》,在上海世博會聯合國館應邀作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主題演講,在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東南亞會議上介紹了綠色大學主題實踐活動。

(三)科普宣傳教育作用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倡導綠色生活,在林區社會樹立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的觀念。相繼舉辦了由國內18所著名高校組成的“綠色大學高端論談”、“哈工大學生荒野拓展行動力”、“紅松文化傳播”等各項活動,在全社會弘揚了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二是建設綠色教育基地,傳播綠色科普文化。投資80萬元建設了小興安嶺生態系統展館,設置了各種野生動植物標本,每年接待到訪人員近3萬人。投資200萬元在實驗區建設1 500米科普教育木棧道、50米科普長廊、400平方米科普館,讓游客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接受大森林綠色科普教育。通過不斷創新科普宣教的方式和內容,普及紅松文化,把依存自然、愛護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態觀滲透到整個林區社會。2010年豐林自然保護區被國家環保部命名為全國綠色生態教育基地,全國綠色大學建設成員單位。

(四)生態監測預警作用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50多年物候觀測和森林病蟲害監測歷史,保存著相當數量的基礎數據資料。國家林業局為了更好的發揮保護區的研究基地和環境教育基地功能,在豐林保護區建立了小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更好的實現從天然紅松林地質地貌,探究其發生發展規律;從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生物鏈,追尋其森林演替更新規律;從系統地被物及其自然因子分布規律,摸索其物種保護的切入點和關鍵點。無論是氣候變化,還是固碳狀況,都能夠為小興安嶺恢復優良生態功能,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原始的自然本底依據。通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可以對區域病蟲害、氣候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規律、級別、頻率等做出準確判斷,對區域內減災防災提供預警數據信息。

三、用先進理念指導豐林國家級保護區發展建設

(一)保護區的發展首先要融入創新的要素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從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的發展理念和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來看,對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展的理念,還應該增加3個方面的創新要素。一是要樹立發展是保護區重要職責的思想。站在科學發展的角度重新審視保護區的工作,就會看到幾十年來工作成績很大,但發展速度很慢。究其原因,是認為保護與發展相互對立,側重于原生態資源保護,沒有確立發展是保護區重要職責的思想的結果。二是要樹立保護區綜合發展的理念。自然保護區不能只是一個自然生態體,更應該是一個綠色經濟實體。在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的基礎上,用綠色的生物圈打造綠色的經濟圈,以致構建綠色的科普文化圈。三是用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理論指導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建設。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總結出大量的管理經驗和理論。如“為當地人的利益,尋求協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持續利用的具體解決方法”是生物圈保護區的宗旨;“通過研究探索改善人類福利而不使環境退化的土地利用實踐”是生物圈保護區的中心目標之一等。借鑒生物圈保護區的理論,將有助于我們重塑全新的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展理念。

(二)用科學的理念解決發展保護利用的問題

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要有這樣一個科學理念,就是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合理的利用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國家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其中“和諧”就是一種發展、保護和利用的平衡。我們在這里研究的不是單純追求經濟發展的濫用資源,而是站在保護的角度上嚴格遵守自然保護區的有關法律,用“發現”的眼光去開拓保護區工作者的視野,合理的利用自然保護區的資源。一是科學、適度、持續、合法,是自然保護區資源利用的原則。對于自然保護區的資源,一味的不用和無章的濫用,二者都不是我們所提倡的;一味的不用并不是最好的保護,不僅不利于發展,而且是一種浪費。因此,科學、適度、持續、合法的利用資源尋求發展,是自然保護區對科學持續發展的最好實踐。二是全面的認識自然保護區可用資源。自然保護區的資源概念非常廣泛,保護區的綠色品牌、科普價值、生物圈資源、旅游自然景觀、綠色形象等都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可用資源。三是選準資源利用的空間和角度。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利用,必須要圍繞用好用足政策,講究利用的空間和角度。保護區資源利用的空間,宜選在保護區的邊緣或實驗區,在實驗區里利用資源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所允許范圍內的項目。如建立馴化、繁殖珍稀野生動植物基地等。

(三)注重協調好保護區和周邊社區之間的關系

自然保護區的工作者是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的保護者,周邊社區居民是進入環境中的資源使用者。改善兩者關系,形成和諧氛圍,自然保護區應該是其中的主動者。一是要認識兩者關系的重要性,構建以自然保護為核心的利益共同體。由于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所致,周邊社區經濟和文化都十分落后,他們賴以維持生活的資源基礎就是保護區,因此,社區居民的經濟文化水平和保護區的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處理好這種利害關系可以這樣的形象認為,周邊社區是水,保護區是水中的魚,水竭而魚肥是不現實的。保護區在制定自身發展目標時,要把推動社區經濟發展考慮進去,把社區變成保護區試驗區的又一個保護層。二是正確對待保護區內居民現象。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除核心區或其他重點區域外,搞完全移民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樹立這樣的思想,即保護區內不該排斥人的存在,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看到人在自然保護區中的積極作用,如發現火情積極撲救、森林管護、勞力資源等。合理調動居民積極性,使其變成積極的資源管護者。三是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制定的各項政策一定體現以人為本。保護區各項政策的制定,既要考慮到保護目標的實現,又要考慮周邊的經濟狀況和社區的擁護能力。要建立與社區溝通和聽證機制,使保護區的各項管理目標在和諧的氛圍中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獻溥,于順利,陳宏偉.廣大公眾參與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含義和途徑[J].野生動物,2006,(5):41-44.

[2] 王獻溥,于順利,陳宏偉.保護區基本含義發展、深化的理論基礎和實際要求[J].資源環境與發展,2007,(3):5-10.

篇(5)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問題;解決方法

1、引言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林業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之一,在調節人與自然和諧中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單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必要方面,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民經濟各部門中有著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地位。長期以來,人類的頻繁活動與伐木使用,給自然生態帶來了很大程度的傷害,我們國家近期來實施的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水土保護、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修復和維護了現有生態系統的平衡,但林業生態建設依然具有非常嚴酷的考驗,因而,我們必須加快實行以追求生態環境最大平衡為目標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令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等多方面保持最佳狀態,從而持續良性運行。

2、甘肅南部山區林業狀況簡述

2.1大致情況

甘肅南部屬長江中上游、黃河中上游和青藏高原區域交匯地帶。區域內,白龍江林區是全國九大重點林區之一。區域內林業生態建設單位,是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重點實施單位,也是長江與黃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和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綠色屏障,更是甘肅這樣一個地處內陸、干旱少林地區不可或缺的綠色寶貴資源。區域內,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國家一二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瀕危物種零星分布種類較多,是從事科研與保護獲取生物基因的天然寶庫。

2.2林業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2.2.1轄區內有效資源開發建設不完善。特別是江河水系小水電無序開發建設表現最為突出。大小水電站密羅其布,上一個電站的出水口就是下一個電站的進水口,河道要么是蓄水池、要么就是斷流干枯;生態活水,一度成了暗流和人造水池。河水流動的天然凈化功能大大減弱,江河流動生態動能一度被轉換為電能,江河流動生態動能產生的蒸騰作用銳減,森林小氣候環境遭到破壞,對護林防火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水生動植物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甚至遭到了滅頂之災,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種群多樣性遭到破壞。2.2.2生態環境依然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與旱澇災害頻繁。山勢陡峭,河川狹窄,地表徑流加快,降水很快通過江河流失,極易集聚形成洪澇災害。舟曲縣2010年“8.08”特大泥石流自然災害,14個社區村落的沿河房屋沖毀倒塌,泥石流阻斷白龍江、形成堰塞湖,造成1000多戶家庭,無論平凡或富裕,無論幸福美滿或矛盾門爭,頃刻間蕩然無存。旱澇災害已成為制約地區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瓶頸。2.2.3發展和保護面臨新的挑戰。區域內絕大多數市縣為國家重點扶貧的貧困縣,林業生態建設區域內的鄉村貧困發生率至今依然高達41%,農林牧交錯,生產、生活與生態建設保護矛盾較為突出。林木盜伐、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現象時有發生。2016年迭部“2.02”森林大火就是因為偷砍林木人為引起的。加之我國糧食策略和土地策略整改之后,各種以開發建設為名目侵占林地的案例增多,一面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一面是生態建設保護,人民參與林業生態建設的積極性降低,無疑會制約生態建設后勁。

3、林業生態建設對策

3.1用全新理念指導林業生態建設

3.1.1生態示范區(生態移民)、生態旅游、原料林基地、生態公益林和經濟林致富工程、山區綜合開發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機結合建立短、長期協同的發展大方向。3.1.2在生態合理性的基礎上對涉及到林業方面的各類問題、重大策略以及大型項目必須認真調查和實地考察。以祁連山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遭受掠奪式開發嚴重破壞問題引以為戒,對區域內開發建設進行重新評估審定。3.1.3在資源和環境可接受和可維護的范圍之內進行原有資源的維護與合理使用,在增加經濟總量的同時,不能單一依靠不斷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不能發生資源枯竭、生態系統遭破壞等現象。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必須維護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幾方面協同前進。靠山肯定是要吃山的,但是怎么吃,決定了能否吃得下去,能否吃得長久。

3.2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依法保護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充分發揮森林公、檢、法專業執法隊伍優勢和森林消防專業隊伍作用,強化與地方政府各部門間的強強聯合,開展林區治安綜合治理,切實做好保護與開發、經濟與生態、人文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3.3依托科學方法、齊頭并進,提升林業生態建設效率。3.3.1大力宣傳和人才培養相結合,滿足森林生態環境監測、科技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多方面展開節約能源,減低消耗,,加強碳匯工作力度,有效實施碳匯補償機制。3.3.2資金籌措、政策扶持與小流域綜合治理結合。強化政府職能,重點實施“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地)、“三灘”(江灘、河灘、湖灘)、“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地旁)、“兩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綠化。3.3.3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為目的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模式。林業生態建設著重以提高林木保有量和森林碳匯總量為目標,徹底改變重造輕管、只造不管的現象。

作者:劉東漢 單位:甘肅省白龍江林業管理局

參考文獻

[1]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1):17~18.

[2]陳節江.簡述我國現代林業發展的內涵[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篇(6)

【關鍵詞】崇明生態島生態建設管理評價需求

崇明越江隧橋工程竣工在即,為此,上海市組織力量開展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其中,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評價是針對生態島建設的宏觀管理工作的再管理活動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為此,本文采用“能力-機制-參與”框架分析了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評價需求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

一、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評價具有宏觀管理屬性

1、戰略主體性

崇明生態島建設是上海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型城市及生態城市的偉大實踐。作為生態建設的宏觀管理的再管理活動之一,管理評價在崇明生態島建設及評價中具有戰略主體性,在生態建設的主客體關系中地位突出。與社會、經濟、環境的生態化相比,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活動是主體性活動。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活動的主體主要是城市政府、企業、家庭與居民、社團及社區等城市組織,它們從事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活動;社會、經濟、環境的生態建設活動,都是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對象和具體內容。同時,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活動是一種宏觀性、全局性的活動,表現為一定的宏觀戰略管理行動,不同于具體的生態項目的管理活動。因此,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活動既有主體性,又有戰略性,合稱為戰略主體性。在上海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活動及其評價同樣具有戰略主體性。

2、戰略主導性

管理評價在崇明生態島建設及評價中具有戰略主導性,在生態建設主體間的關系中價值突出。生態城市建設及管理活動的主導力量是城市政府。相對于企業及社區等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主體,城市政府通常是主導性力量。我國是世界上大規模由政府牽頭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國家;所以,城市政府在生態建設的戰略行動中扮演了主角,具有戰略主導性。因此,在崇明生態島建設評價中,基于政府主導的生態城市建設活動的管理評價具備了戰略主導性,這也是一種宏觀管理屬性。

3、戰略總控性

管理評價在崇明生態島建設及評價中具有戰略總控性,在生態建設的系統性結構關系中功能巨大。生態城市管理不僅需要防止由于經濟增長導向而導致的生態危機,也要防止由于生態主義導向而導致的社會經濟衰退或持續貧困傾向,為此需要實施針對單一建設導向的綜合導向管理。同時,生態城市管理需要在生態化的社會建設、經濟建設、環境建設等單一的局部建設的基礎上,實施綜合的協調管理,實施針對單一戰略管理的綜合戰略管理。在崇明生態島建設評價中,綜合導向管理和綜合戰略管理不同于生態建設中的單一戰略,具有突出的綜合戰略功能,構成了生態城市管理評價的直接誘因和獨特性,可以歸納為“戰略總控性”。

二、管理評價需求取決于生態島建設的宏觀管理特征

1、能力建設喜憂參半,需要進行評價

(1)國有產業資本為載體的規劃與建設模式獨辟蹊徑。1998年12月,上海市市政府將崇明縣東旺沙、團結沙84平方公里的土地(后來擴展至174平方公里)授權給上海實業集團統一規劃與經營。上海實業集團入駐崇明,這是上海建設生態型城市中一項重要的體制創新。這種由市政府授權管理、縣政府協調支持、國有企業集團統一規劃、建設與運營的生態化建設模式可以稱為“政企雙方三位合作”模式或“國有產業資本模式”,具有獨辟蹊徑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生態島建設的法治化工作初露鋒芒。200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開始施行。該法除規定對建設項目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外,還要求對各種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力求從決策的源頭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隨后,上海制訂了《上海市實施辦法》。這一切意味著崇明生態島建設的法治起點高于以往國內其它地區的生態建設。《崇明縣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5-2007年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都達到了100%。

(3)收不抵支的財政條件下,生態島建設的財政支持任重道遠。《崇明縣統計年鑒》顯示,2001年全部財政收入開始小于財政支出,收不抵支的財政格局延續至今。為此,上海市政府自2004年起在崇明實施了“稅收委托征管、地方稅收全留、公共項目差補、生態專項扶持”的財政稅收體制。但是,由于收支缺口持續拉大,由于政府間轉移支付在制度設計方面的不規范性和制度運行方面的法治化水平較低,由于政府間轉移支付存在著時滯性和不穩定性,崇明生態島建設的財政支持仍然任重道遠。

2、機制建設面臨挑戰,需要進行評價

(1)環境治理保護的投入力度沖高回落。公開數據顯示,2006年崇明的環保投入占全縣增加值比重上沖到8%,2007年則回落為6.4%;崇明縣政府計劃2007年以后的五年中維持在5%。這一數據超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但是,崇明占上海1/5的土地面積,擁有上海大部分濕地資源,現有環保投入絕對規模仍然非常有限,環保投入的需求空間和供需缺口都是巨大的。

(2)土地管理中的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十分艱巨。在崇明,濕地及灘涂的保護修復問題,是生態島建設的重要問題之一,需要從戰略總控的高度加以評價與管理。研究表明,崇明東灘濕地生態系統的開發和利用是過度的。東灘濕地退化表明,上海正潛伏著較嚴重的生態危機,保護和恢復濕地的工作十分艱巨。

(3)環境與生態的監測監控機制有待探索。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網格化處理是一種重要的保障機制,這在上海市區已經有大量成功的實踐。但崇明主要是廣闊的農田,難以直接照搬這種網格化處置機制。為此,崇明相關部門考慮在網格化機制難以覆蓋的區域范圍內推進生態環境監控網絡建設,用以彌補網格化處置機制。所以,在崇明,環境與生態的監測監控機制仍然有待探索,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評價。

3、公眾參與狀況褒貶不一,需要進行評價

《崇明生態縣建設規劃》顯示2006年“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達到96%,超過國家生態縣建設的標準。但是,圍繞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種種爭論仍然不絕于耳。崇明生態島建設是否能夠得到各界公眾的積極參與,仍然是一個嚴峻挑戰。為此,需要相應進行管理評價,從公眾參與角度積極實施面向生態建設的宏觀管理。

三、“能力-機制-參與”評價構成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評價需求的基本結構

“能力評價-機制評價-參與評價”這三位一體的評價需求構成了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評價需求的基本結構與框架(參見表1)。

1、推進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能力建設

“能力評價”是針對生態建設活動的管理能力進行的管理評價。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能力”本質上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體制性思想性的發展基礎,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管理表現

2、推進生態島建設的內涵式管理機制建設

“機制評價”是針對生態建設活動的管理機制進行的管理評價。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機制”是可持續發展的“管理能力”的運行機理和實現方式。在崇明生態島政府的公共管理體系中,管理機制可以分為內在機制和外在機制;內在機制屬于政府內涵式管理的范疇,是狹義的“管理機制”,外在機制屬于政府外延式管理的范疇,主要是指“公眾參與”。“機制評價”可以推進生態島建設的內涵式管理機制建設。

3、推進生態島建設的外延式管理機制建設

“參與評價”是針對生態建設活動中的公眾參與進行的管理評價。崇明生態島建設的“公眾參與”同樣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管理能力”的運行機理和實現方式。

四、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評價需求的主要內容

1、“能力評價”需求

加強生態島的規劃與決策、創新與示范、法治與評價、科技與政策、教育文化與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評價與建設,建立以“可持續發展的管理能力建設”為核心的支撐體系(主要是“基于科學和財力的規劃與決策體系”)、執行體系(主要是“先行的創新與示范體系”)和保障體系(主要是“可行長效的法治保障及環保評價與準入體系”),是崇明生態島建設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必要的制度基礎,并構成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能力評價需求的主要內容。

2、“機制評價”需求

根據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能力”及能力評價需求,其“管理機制”主要是“基于規劃決策能力的生態島建設政績考核與引領機制”、“基于創新示范能力的環境治理和生態維護的平行投入機制”,以及“基于法治保障的環境及生態事件網絡化測控處置機制”。它們分別構成以“可持續發展的管理能力建設”為核心的支撐機制、執行機制和保障機制,是崇明生態島建設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必要的內涵式的機制保證,并構成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機制評價需求的主要內容。

3、“參與評價”需求

根據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能力”的評價與建設的需要,其“公眾參與”主要是“基于網絡化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基于國際化的企業行為規范機制”,以及“基于知識化的環保型社會團體的公眾影響機制和科學普及機制”。它們分別構成以“可持續發展的管理能力建設”為核心的支撐機制、執行機制和保障機制,是崇明生態島建設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必要的外延式的機制保證,并構成崇明生態島建設的公眾參與評價需求的主要內容。

五、結論

在崇明生態島建設評價中,管理評價具有戰略主體性、戰略主導性和戰略總控性,取決于生態島建設在能力建設、機制建設和公眾參與等方面的宏觀管理特征;因此,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評價需求具有宏觀屬性,不容回避。“能力評價-機制評價-參與評價”這三位一體的評價需求構成了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管理評價需求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

(注:本文是上海市科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崇明專項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8DZ1205604。)

【參考文獻】

篇(7)

生態城市是現代城市的重要建設目標,隨著城市生態環境的普遍惡化和區域生態支撐能力的持續衰退,建設生態城市逐步成為城市的發展訴求。城市綠地系統作為打造生態城市的重要的環節,具有生態、經濟、社會等多重屬性,并且在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穩定、塑造城市景觀、完善城市生態服務功能以及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作為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經濟發展先行區,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樣重要,將實驗區建設成為濱水而聚、綠意盎然、和諧宜居、獨具魅力的現代生態航空大都市成為實驗區發展的重要目標。

二、綠地生態建設策略

實驗區具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區內綠地生態資源豐富,綠地類型多樣。通過對實驗區河流水系、季風和城市布局等城市特征研究,我們提出“理水、引風、布園、賦意”的綠地生態建設策略。從不同的角度、視野挖掘地域特征對綠地布局的影響,構建與實驗區城市特征相輔相成的城市綠地生態體系。

1.策略一:“理水”

“理水”即充分利用河流水系,通過打造親水性的綠化開放空間建設,形成濱水綠化格局。實驗區內河流水系資源豐富,區內匯集丈八溝、小清河、高路河、梅河、黎明河、杜公河等多條水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由南至北蜿蜒流過。實驗區河流水系生態效果顯著、景觀價值凸顯,是城市綠地生態體系的精華所在。規劃依托南水北調干渠、小清河及其兩側的公園和防護綠地形成“X”型綠廊,打造綠地生態網絡核心骨架,形成藍綠交織、相互映襯的兩條重要濱水景觀帶。綠地生態建設以河流、湖泊為依托,成線形或環形布置,既可以使得整體景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又可以避免集中大規模建造綠地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另外,城市綠地與水體的結合不但使綠地承擔了對水體的內向保護作用,還承擔外向的城市功能。綠地功能變得更加綜合、動態化,與水體的結合不再局限于對于單一場地的純粹藝術化造型而且承擔起更多的城市功能。親水的體驗對人的吸引力也使得水岸城市空間更具活力。

2.策略二:“引風”

“引風”即根據城市季風的特點,合理布局綠地,構建城市通風廊道。實驗區綠地布局根據城市主導風向系統性地分析城市功能和生態要求,在區內逐步建立合理的生態廊道體系,將城市生態腹地的涼爽、潔凈空氣,引入城市內部,稀釋城市混濁的不健康空氣,從而有效降低城市的污染,還城市一個清新的空間。實驗區主導風向為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和東北風。城市的氧源綠地分布在西北角、東北角和東南角為宜。城市東北角的湖泊處于盛行風向的上風向,可成為實驗區優質的氧源綠地。南水北調水系和小清河組成“X”型綠廊、新G107兩側綠地與盛行風向構成較小偏角,構成了整個實驗區的通風廊道。城市道路、濱水及帶狀生態綠地是城市綠地的主要通風廊道,特別是帶狀綠地的方向與該地夏季的主導風向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將城市郊區的氣流趁著風勢引入城市中心城區,為炎夏的通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在冬季,大片樹林可以減低風速,減少風沙,改善氣候。另外,“引風”能有效地緩解城市內部的熱島效應,促進城市與的物質、能量流動,使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和完善,有益于城市中人和動機物的生存。

3.策略三:“布園”

“布園”是根據城市不同的功能組團,均衡布置各級城市集中式公園,構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類型豐富、生態效應顯著的城市公園綠地體系。根據城市結構和用地布局,實驗區城市集中式公園綠地由大型公園和小型公園共同組成:大型公園:結合現狀綠地及水系節點建設內容豐富,設施完善的大型綜合性公園,滿足公眾開展各類戶外活動和游憩需求。根據實際需求及建設條件形成兒童公園、植物園、風景名勝公園、游樂公園等豐富類型的專類公園。小型公園:在居住社區范圍內集中設置的公園綠地,形式靈活多樣,滿足居民日常生活休閑、游憩等功能;在城市道路之外設置相對獨立、規模較小的街頭綠地,形成街道廣場、小游園等,滿足市民日常散步、健身等戶外活動需求。

4.策略四:“賦意”

“賦意”主要是在城市綠化建設中體現傳統文化風貌特色,與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保護相結合,實現現代化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環境的相互融合。實驗區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和航空科技特色,綠地建設融自然景觀特色和人文景觀特色為一體,突出航空科技特色,打造環境優美的生態智慧航空大都市主體實驗區,塑造實驗區獨特的城市風貌,為實驗區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歷史文化方面,針對實驗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址的特點,通過歷史節點的塑造和串聯,以及周邊城市新建區域的協調,形成獨特的歷史人文的景觀特色。在航空科技方面,航空會展交易中心、航空會展、全球交易中心等大型商業文化設施及街頭雕塑、小品、展覽的設置充分體現實驗區獨特的航空科技文化特征,使航空產業及其科技展示成為城市征鮮明的標志性景觀。

三、綠地生態系統構建

通過上述綠地生態建設策略,實驗區綠地生態系統以綠廊相依、綠道相連、綠核均布為布局特色,形成“一環、兩軸、兩帶、三心、多園均布”的綠地生態結構。“一環”:圍繞城市外環形成的100~400米綠帶形成實驗區生態屏障,構成環形的生態隔離緩沖區。“兩軸”:以南北方向的國道和東西方向的城市干道組成的城市生態景觀廊道。生態景觀廊道具有生態和景觀雙重功能,是指具有生態功能的城市綠色景觀。建立生態景觀廊道既是對城市景觀的充分利用,又是解決城市景觀破碎化的重要措施。“兩帶”:“X”型綠廊,依托南水北調干渠、河流水系及其兩側的公園綠地和防護綠地構建實驗區內核心的生態網絡骨架,形成實驗區內主要的濱水景觀帶。“三心”:在北區、東區和南區打造三大全市性綜合公園,分別是森林公園、生態公園及古城公園。充分利用實驗區內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結合自然景觀、文物古跡來打造城市公園,既保護了本地的生態、人文環境,又避免因新開發城市公園造成的資源的浪費。“多園均布”:由綜合公園、專類公園以及眾多塊狀的社區公園、街旁綠地共同構成的生態綠核,體現地域特點及文化特色。

四、綠地生態廊道建設

綠地生態廊道作為綠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成為實驗區生態建設的重要基礎。綠地生態廊道是一種線性綠色開敞空間,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絡,是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綠色資源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綠地生態廊道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征,提升發展品分位,是生態綠地區域統籌與生態共建的一種體現。綠地生態廊道從鄉村深入到城市中心區,有機串聯各類有價值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兼具以下功能:生態功能:可以保護自然與半自然環境,為植物成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充足的空間,為動物遷徙提供通道;為都市區提供通風廊道,緩解熱島效應;結構性加強城市景觀的整體性與連通性,以防止被無序的城市擴張吞噬;社會功能:為人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的空間,可進行戶外運動和交流創造長期社會價值;文化功能:通過將各類有代表性的的文化遺跡、歷史建筑和傳統街區串聯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經濟功能:不僅能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能提升附近地塊經濟價值。根據實驗區城市建設需要,我們在區域綠地生態廊道的基礎上增加城市綠地生態廊道、社區綠地生態廊道,構建區域—城市—社區三級綠地生態廊道體系。三級綠地生態廊道體系的同類型廊道網盡可能地成為連續的整體,各類型段落性的綠地生態廊道需通過其它類型綠地生態廊道相連,構建連續性、網絡性、整體性的綠地生態廊道網骨架。實驗區的城市綠地生態廊道以建設都市型廊道為主,以郊野型廊道為輔,共規劃有33條城市綠地生態廊道,其中郊野型9條,都市型24條,總長度達到350公里。

五、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遮挡裸体美女视频|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 水蜜桃成视频人在线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cn| 成人黄色网址|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久久人妻内射无码一区三区| 又大又黄又粗高潮免费| 国产无遮挡又爽又刺激的视频老师 |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网站|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蜜桃|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 野花社区视频www官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奶水人妻系列|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久久久久我 |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