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0 05:02: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社區管理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社管管理模式的調查分析
(一)社區管理人員的調查分析
隨著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城市社區的建設以及管理體制的改革,街道辦事處作為城市區級政府的派出機關,其管轄的地域范圍與人口基數都在迅速擴張,妥善處理轄區內過多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等棘手問題使得街道辦事處的日常管理任務日趨繁重。然而,街道辦的精力畢竟有限,社區作為街道辦的執行機構則承擔著街道辦大部分的日常工作。社區工作具體分工下來則是由具體的社區管理人員來執行。我們針對社區管理人員設計了單獨的問卷來進行調查,其中包括對成都市漿洗街洗面橋社區的全體工作人員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通過是我們對問卷的整理分析,發現在社區管理中存在以下問題:
1.近85%的基層社區工作人員認為自己日常的工作量巨大。
2.部分社區工作人員認為在其工作中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社區工作人員的待遇并沒有得到與其日常付出相對應的回報,這也招致了不少工作人員的抱怨。
3.城市社區管理人員年齡結構并不合理,絕大多數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老齡化現象嚴重;其次社區管理人員非專業化現象嚴重,高中與大專學歷的管理人員占了大部分。
(二)社區居民的調查分析
在發出的100份關于社區居民的問卷調查中,少數民族居民的問卷共60份,漢族居民的問卷共40份。這里,我們著重從少數民族居民的視角來分析社區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并結合訪談法,我們總結如下:
1.在社區選舉方面,少數民族的參與力度不夠。通過我們的調查問卷顯示,高達98%的少數民族居民沒有參加過社區居委會的選舉。
2.少數民族居民日常了解社區情況的渠道主要是通過社區宣傳欄,其次是通過媒體宣傳及相關文件通知。這種傳統的宣傳方式對當今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來說已經愈發顯得滯后與緩慢。
3.在社區提供的培訓活動上,調查對象中絕大多數居民認為社區很少舉辦相關的培訓活動。通過我們的調查,少數民族居民認為對他們日常生活較重要的培訓活動主要包括就業創業培訓、醫療保健培訓、社區安全培訓這三方面。
二、少數民族聚集區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社區管理職能不明確
1.在社區的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過多的干預了社區居委會本應辦理的事務。政府在社區管理中的職能錯位、缺乏抑或是管理的不到位,不僅阻礙了社區自我治理的活力,同時也加重了政府的額外負擔。
2.街道辦事處的地位是作為地方政府的派出機構,在群眾和政府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織,本來是沒有人事權及直接管理社會的權力。但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街道辦事處已越來越像一個綜合性機構,同時兼具社區服務、市場主體、社會管理等多重功能。
3.社區居委會的自治色彩不斷淡化,而行政色彩卻在日益增強,使得社區居委會越來越傾向于“機關化”。
(二)社會中介力量薄弱具有非政府、非營利性質的社會中介組織是社區發展
的主導力量之一,行之有效的社會中介組織能夠在市場和政府之外發揮極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國長期以來政府部門往往直接包辦社會事務,忽視對社會中介組織的扶持。因此,社會中介組織的缺失直接導致了社區社會組織力量的不足、服務內容不全面等相關的問題的產生。考慮如何幫助社區志愿者組織、民間團體等非盈利性組織參與到社區日常的管理中來是提高社區公共服務質量的一種重要方式。
(三)少數民族居民參與意識薄弱,社區參與機制有待健全
少數民族居民由于受語言、生活習俗等原因的影響,使他們在對社區參與上顯得明顯不足。這種參與不足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自身權益的維護,由于很少參與社區相關的活動,使得他們與社區的聯系變得越來越少,更有甚者,逐漸被社區邊緣化。因此,改進社區的參與機制是當前我國社區管理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在少數民族聚集的社區更需格外注意加強少數民族居民更多的融入到社區的日常生活中來。
(四)社區宣傳方式單一,居民缺少便捷渠道維護自身權益
通過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社區居民了解社區宣傳的方式時通過社區宣傳欄,但這種傳統的社區宣傳信息的方式越來越無法適應當前社區居民的需求,特別是少數民族居民更是無法接受這種信細宣傳方式。所以,改善社區相應的信息宣傳渠道變得十分迫切。此外,據調查,在社區生活的少數民族居民對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知之甚少,這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更好地讓社區居民特別是少數民族居民了解更多的維權渠道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社區舉辦的培訓活動較少,無法滿足居民需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區居民也由從前追求物質生活的提高轉變為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上來,所以這也就要求社區從傳統的管理型組織轉變為向社區居民提供更多服務的服務型組織上來。但在社區管理的實際情況卻是社區提供的相關培訓類服務較少,根本無法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
三、少數民族聚集區社區管理的對策研究
(一)構建合理的社區組織結構,明確社區的職責定位
社區科學化管理的基礎是發展具有差異化的基層自治組織,因此,社區居委會首先一定要明確好自身的職能定位與工作內容。居委會作為社區自治的組織者,可以幫助居民實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它的作用主要是協助政府處理好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辦理社區有關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居委會應該把目光集中在社區的事務上,并且要逐漸的明晰自己與基層政府的職能定位。
(二)支持社會團體和中介性社會組織的不斷發展,使其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
1.積極培育和鼓勵發展公益性、服務性的社會團體和中介性社會組織。
將社區的相關服務轉移給具有資質條件的社會組織,使其逐步承接從社區剝離出來的部分社會職能,承辦各類社區服務項目,滿足社區成員多層次需求。
2.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
合理、有序地組織志愿者為社區提供相關服務可以有效緩解社區“人少事多”的困境。
3.健全激勵機制鼓勵社區組織的發展。
制定相應政策鼓勵社會組織發展,為其發展提供法律、制度和物質支持,給予獎勵措施或者減免稅收的優惠待遇,搭建服務發展平臺。
(三)健全社區參與機制,調動少數民族居民參與社區日常事務的積極性
1.積極培育社區居民參與意識,鼓勵少數民族居民切實參與到社區的管理中來。
首先,社區需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從社區居民迫切要求解決和關注的問題入手,辦實事,重實效,使居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增強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尤其是要更多地關注少數民族居民的一些特殊需要,是他們在社區得到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務。其次,要把社區利益與居民利益掛鉤起來,引導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并不斷完善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動員更多的社區居民關心社區工作,參與社區治理。
2.加強社區相關的制度建設,保障少數民族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區。
完善社區居民自治制度,保證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約束;健全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和社區聽證會制度,切實保障居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充分調動居民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對社區的少數民族居民要給與更多的關注,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到社區的大環境中來,為和諧社區的構建創造有利的環境支持。
(四)改變社區傳統的宣傳方式,拓寬社區居民維權的渠道
傳統式是社區宣傳方法已無法適應現今人們多樣化的需求,今天,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需要看到、聽到的信息傳播方式是便捷、快速、高效的。因此,社區的宣傳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采用更多方便居民了解的途徑來進行傳播。比如,采用戶外廣告式的宣傳方式就要比傳統式的在社區張貼宣傳單快捷、簡單的多,并且也便于社區居民閱讀。社區居民對自己可以通過什么途徑有效維護自己的權益并不是十分清楚,這一問題在少數民族居民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因此,加強宣傳對社區管理意見反饋就變得尤為重要。只有健全了與有關部門的聯系,社區居民才能更切實地維護好自身的權益。
(五)社區應增加培訓活動的數量,并保證培訓活動的質量,有效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
社區的培訓活動是豐富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培訓活動甚至可以幫助一些居民學到一種謀生的技能。在我們調查中,大部分社區居民對許多培訓活動是有一定的需求的,比如對就業培訓、社區安全培訓、醫療保健等這些與社區居民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培訓活動。所以,在不斷提倡建立“服務型”社區的今天,更應把這些群眾呼聲高的培訓活動加入到社區日常的生活中來,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
作者:李如意 譚曉玉 郎兆鵬 次旺桑珠 張馨宇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一、項目制管理理論
(一)項目管理特點
與傳統管理方法不同,項目管理有自己獨特的管理對象、管理活動、管理方法和工具,并且對項目的工期、成本和質量進行集成管理。在管理機制上,項目管理團隊緊密圍繞項目而組成,是一種臨時的動態組織形式,成員可以跨部門、跨組織,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在領導方式上,項目管理強調個人負責制,項目團隊的領導者,同時也是是項目執行者,參與項目的需求確定、項目選擇、計劃直至收尾的全過程,并在時間、成本、質量、人力資源等各個方面對項目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在管理目標上,項目管理堅持效益最優原則,項目團隊需準時、優質地完成全部工作,在不超出預算的情況下實現項目目標。在管理手段上,項目管理有比較完整的技術方法,可以從項目的投資決策開始到項目結束的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評價,以保障項目目標的實現。因此項目管理可以幫助組織機構處理需要跨領域解決的復雜問題,并實現更高的運行效率。
(二)項目管理過程及知識體系
為便于項目的有效管理與控制,項目團隊大多把項目過程分為多個階段。根據美國項目管理協會編寫《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指南)(第四版)》,項目管理過程按照時間維度分為五步。[1]1.啟動:包括發起項目,授權啟動項目,任命項目領導者,組建項目團隊,確定項目利益相關者。2.規劃:擬定、編制和修訂一個項目的工作目標、計劃方案,確定項目范圍,配置項目人力資源,編制項目經費預算表,制定項目質量保證計劃,確定項目溝通計劃等各方面的工作。3.執行:組織和協調人力資源和其它資源,組織和協調各項任務與工作,激勵項目團隊完成既定的工作計劃,生成項目產出物等方面的工作。4.控制與糾偏:實施、跟蹤與控制項目,制定標準、監督和測量項目工作的實際情況、分析差異和問題、采取糾偏措施等管理工作和活動。這些都是保障項目目標得以實現,防止偏差積累而造成項目失敗的管理工作與活動。5.結束:也叫收尾,制定一個項目的移交與接受條件,項目成果的移交,從而使項目順利結束的管理工作和活動。包括項目移交評審、項目合同收尾、項目行政收尾。項目管理過程各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疊和交互。緊密圍繞項目最終目標的實現,項目各個階段要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甚至在實踐過程中,因為項目管理各階段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必要對項目的最終目標做出權衡或優化。美國項目管理協會把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結構概況為九大管理領域,即項目整體管理、項目范圍管理、項目時間管理、項目成本管理、項目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溝通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采購管理。[1]項目管理知識領域非常系統全面地涵蓋了從事一個具體項目所需涉及的各個方面,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二、政府主導社區教育管理模式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現狀
模式,即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社區教育管理模式,即在社區教育管理行為和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標準形式或具有極高借鑒價值,可在一定區域內推廣運用的標準形式。目前,政府主導推進社區教育已經基本形成了“三級管理模式”,并得到了社區教育實踐工作者和業內專家認可。該管理模式由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構成第一級管理,區社區教育學校(學院)管理、其他相關部門配合構成第二級管理,街道、鄉鎮社區教育學習中心具體推進構成第三級管理。即“一級規劃、二級管理、三級推進———政府部門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其他部門配合、各級社區學校組織推進、社區廣泛參與”的模式。[2]當然,受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社區教育管理的模式也表現出了多樣性,在“三級管理”的基礎上衍生出“四級管理”、“三縱三橫模式”等。[3]雖然管理模式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實質上都是以各級政府機構的推動為核心。特別是在經費等各類資源的分配上,各級政府、教育行政機構在社區教育管理中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
(二)特點及優勢
1.政府在社區教育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可以有效聯合社區內各類資源成為一體,形成職能部門、社區學校、學習中心各司其職的社區教育管理網絡。2.政府作為最大和最具權威性的公共組織,有堅實的權力作后盾,其行為具有權威性和統一性,可以對社區教育規模和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和整合,從而達到社區教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3.政府通過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監督等方式開展社區教育管理工作,注重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能統籌兼顧,掌控大局,把握社區教育發展方向,達到社區教育應有的社會效果。
(三)面臨問題
1.政府精力有限,社區教育管理力度不夠政府主導型社區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管理模式,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隨著社會發展,政府管理業務越來越多,承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社區教育尚屬于新興事物,在政府行政管理中處于邊緣地帶,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各級政府對社區教育的管理難以投入更大精力,從而表現出各級政府對社區教育發展重視不足,管理力度不夠。2.政府統籌難度大,難于有的放矢社區政府成立專門社區教育管理委員會或領導小組,對全區社區教育進行統籌管理。這種臨時性委員會或領導小組設置往往統而不籌。在資源、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極容易形成吃大鍋飯局面,按居民戶平均分配資源,難于有的放矢。社區內各街道、居委會放任自由開展五花八門的社區教育活動,各搞各的,難以形成社區特色、打造社區教育品牌。3.行政部門間協調困難,成本過高現行“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職能部門配合、各級社區學校推進、社會廣泛參與”的管理運行模式中,教育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間的協調困難很大,成本過高。職能部門的配合也只保留在文件材料中,社區教育實踐過程中,往往只有教育部門主管推進,職能部門的實際作用并不高。4.社區教育經費有限,投入不足雖然各地方均出臺專門文件,按照人均標準,由政府財政專門劃撥社區教育經費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但由于經費來源渠道單一,沒有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籌資渠道,導致社區教育的經費投入總量有限。各社區教育學校開展工作均面臨投入不足的問題,影響優秀社區教育活動的擴大覆蓋和創新社區教育項目的正常啟動開展。
三、社區教育項目制模式及運行機制
(一)社區教育項目制管理模式
結合各地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管理經驗,現行政府主導社區教育管理模式與項目制管理相結合,實施社區教育項目制管理模式,即將社區教育的工作具體化,轉化為社區教育項目,并運用項目制管理理論,實施社區教育管理,建立以社區教育項目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打破現行以政府行政層級為網絡,層層通報的直上直下管理方式,建立以社區教育項目為中心,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職能部門、各級社區教育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相關人員組建項目執行團隊,圍繞項目目標開展工作,項目團隊直接向政府社區教育管理委員會或領導小組負責的管理模式。社區教育項目制管理模式,即能保障政府在社區教育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其統籌管理的優勢,又能有效避免現行管理模式下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切實推進社區教育的科學發展。對各級政府響應十八大精神,實施簡政放權,由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的行政管理模式轉變具有積極意義。另外,對推進重點社區教育項目,打造社區教育品牌,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切實實現社區教育的社會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二)社區教育項目管理的運行機制
1.職責劃分政府社區教育管理委員會或領導小組負責社區教育的統籌規劃,成立專門領導小組辦公室,掛靠區教育局。具體負責社區教育項目的啟動立項、過程督促、項目結尾驗收及評估,結合社區教育項目的大小、側重,對社區教育財政經費進行分配。各級社區教育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聯合項目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組建項目團隊。項目團隊直接向社區教育管理委員會或領導小組負責,負責項目的具體推進,項目過程的控制,結合項目目標進行及時糾偏,項目結尾及經驗推廣,項目后續工作等。
2.項目實施流程結合項目制管理理論,及實施社區教育持續性、長期性的特點,社區教育項目實施流程按照時間維度分為六步。
(1)項目規劃與啟動社區教育項目的規劃與確定,要嚴格遵循社區發展的長期規劃,服務于建設學習型社區的最終目標。區社區教育管理委員會或領導小組,通過自上而下的深入調研、廣泛征集和自下而上的自發組織、需求申報兩個渠道,認真梳理,在聽取專家意見和基層意見基礎上,確立社區教育項目。社區教育管理委員會或領導小組根據項目的特色、創新性、對社區發展的貢獻價值、可推廣性等條件,將社區教育項目劃分為重點項目和普通項目,重點項目在政策、資源、經費支持上給予側重。
(2)項目規劃及目標項目目標應明確,計劃切實可行,實施方法科學,措施得力,經費預算合理。項目最終成果要對推進社區教育工作具有現實意義,能夠切實解決社區內居民的教育需求,對創建學習型社區建設具有積極作用。項目團隊必須由各街道、區辦事處主管社區教育工作的人員或從事各類相關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員、各項目相關行政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組成。并且能夠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真正起到承擔、組織、指導作用。項目團隊必須依托街道、區社區教育學校或培訓機構等具有專業力量的機構,具備項目實施所必需的物質基礎保障條件。
(3)項目執行項目執行階段由項目團隊自行實施,應緊密圍繞項目目標,協調好人、財、物各方面的資源,按既定計劃和實施方案,分步驟、分階段推進項目具體工作,并及時總結,形成項目階段成果。
(4)項目控制及糾偏項目控制階段由項目團隊開展過程控制和社區教育領導小組開展中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來實施。重點是項目團隊在項目過程中實施的跟蹤與控制,實時監測項目工作的進度,分析與項目最終目標實現存在的差異,及時查找問題,采取糾偏措施。領導小組的中期檢查工作也應當高度重視,充分發揮領導小組的調控、監督職能,及時發現項目團隊推進項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必要干預,提出項目后期實施意見,對推進力度不夠或違反有關規定的項目可以給予警告或取締。
(5)項目結尾總結項目結尾由項目團隊向領導小組提交項目總結材料和結題申請,領導小組組織專家或委托專業機構進行評審來完成。從項目計劃目標完成情況、過程實施步驟及階段成果、最終取得成果及表現、經費使用情況等幾個方面開展總結與測評。對于完成情況優秀,最終成果豐富、效果突出、具有極高推廣價值的項目,應給予額外獎勵,并擴大范圍推廣。對于推進力度不夠,沒有完成項目目標或實施過程不當沒有有效實施的項目,應當采取問責機制,并給與一定懲罰。
(6)項目經驗總結推廣開展社區教育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因此社區教育項目的結尾總結,并不是項目的終結,特別是對于取得優秀成果、具有極高推廣價值的項目,應及時擴大范圍推廣,切實為建設學習型社區發揮積極作用,只有這樣,社區教育項目實施才會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取得優秀成果的項目團隊,要繼續圍繞項目開展工作,推廣項目實施的經驗。通過社區教育領導小組的協調與配合,在更大范圍實施優秀社區教育項目。
3.經費投入社區教育項目的實施,要努力構建政府教育經費撥款、項目團隊自籌、教育對象承擔等多元化經費投入機制。社區教育領導小組負責全區社區教育經費的劃撥分配,支持項目的開展,并針對重點項目、普通項目、自籌經費項目,實施不同的經費支持政策,切實保障重點項目的有效開展。另外,經費應分階段劃撥,結合項目具體推進情況和階段評估結果,分啟動經費、后期經費等進行劃撥。為保證經費的專款專用,結尾驗收時,對項目經費開支情況要開展審計工作。項目團隊可以爭取依托單位的配套資金、社會募捐、吸引風險資金投入等方式,籌集經費支持項目的推進。個別社區教育項目,例如成人學歷教育培訓等,可以對教育對象收取學費,由社區教育受益人承擔部分成本的方式,籌集經費支持項目推進。
作者:高建 梁艷萍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一、目標的設定與實現的思路
1.社區資料的數字化
數字化是實現管理與服務信息化與自動化的基礎。這就要求對社區管理與服務所涉及的地理信息資料、三維模型資料、專題業務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使之成為能夠被調用或入庫的電子數據,包括與社區管理和社區地理位置相關的各類數據。數據內容上包含描述區域地表形態、地表要素信息的基礎地理空間數據,表達社區專題業務及環境、資源等方面參考信息空間分布的專題數據,以及與專題業務相關的各類文本、照片資料;數據形式上有空間矢量數據、數字高程模型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文本數據等。
2.社區信息的可視化
可視化是社區管理的新要求,主要通過三維建模來實現。建模的內容包括:①地形的建模,采用DEM和遙感影像數據,使用Skyline軟件家族中的TerraBuilder構成地表模型;②建筑單體的建模,在3dsMax中,通過創建建筑模型和建筑紋理貼圖,創建出單體建筑模型;③環境小品的建模,主要用二維的模型結合透明貼圖來創造出三維的環境小品模型效果。三維模型建好后,還要按要求建成三維模型數據庫。
3.社區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工具,其通過智能化管理來實現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本項目主要通過對數字化處理資料的數據庫建設來實現社區管理的信息化。數據庫建設主要包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三維模型數據庫建設、社區業務信息數據庫建設三方面。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是將準備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圖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建成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地理數據分層組織,并通過統一的坐標系統,實現數據空間位置的對應;基礎地理數據采用國家系列比例尺基礎地理數據的分層組織規定并命名,整個區域范圍內分層不分幅;專題地理數據按照專題內容分層組織。三維模型數據庫建設是以商用軟件(Skyline等)為主、3dsMax為輔的方法進行建模的。建模的內容包括地形的建模、建筑單體的建模、環境小品的建模等。模型建好后,按要求建成三維模型數據庫。社區業務信息數據庫建設是對社區管理和服務所需要的單位、住宅小區、人口、房屋、商業、服務業、超市等專題信息進行分析、組織和加工入庫,形成社區業務信息數據庫。
4.社區服務的集成化
集成化是通過開發信息系統來實現信息的集成管理與應用。開發三維社區地理信息系統,將為用戶提供強大快捷的各項功能,包括基礎查詢功能、空間定位功能、三維飛行功能、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維護功能等。一個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統平臺,最終要將三方面的內容: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三維模型數據、社區專題業務數據集成在統一的運行環境中,實現屬性數據與空間數據的同步顯示與查詢,以及二維、三維場景的無縫切換。Skyline平臺提供了二次開發的功能,筆者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和Dreamweaver8為開發工具,并利用Skyline平臺軟件提供的二次開發接口及相應的功能模塊實現系統的開發與集成。
二、項目實現關鍵技術
1.系統總體構成
(1)技術標準與規范
系統建設遵循有關的數據庫建設和軟件開發等方面的國家及行業標準、規范,為共享交換、后續擴展奠定基礎。
(2)系統數據庫
數據庫是系統建設的基礎和核心內容,本系統將收集社區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基礎地理數據、專題業務數據、各類業務資料,包括空間數據、文本與多媒體數據等不同形式;系統數據庫建設將實現上述資料的一體化綜合管理,為各項應用服務功能的實現打下基礎。
(3)系統應用軟件
應用軟件是整個系統面向用戶的應用層,各項功能的合理設計與實現直接關系到系統的應用效果。本系統根據需求分析設計各項功能,以為用戶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工具,真正實現“統一管理、便捷查詢、輔助分析”的系統建設目標。
(4)軟硬件環境
軟硬件環境是數據處理、存儲、應用、輸出,以及軟件功能開發、運行等全過程的軟硬件設備的有機組合,是系統開發實現和運轉的基礎設施。
2.三維數字社區信息系統的開發
(1)數據層
該系統基于SQLServer數據庫平臺,將電子地圖數據、影像資料數據、三維模型數據、社區業務數據進行加工和入庫,分別存放在相應的基礎數據庫、三維模型數據庫、社區業務數據庫中,并在“空間屬性數據庫”與“業務數據庫”之間建立綁定,如哪些業務要融入到GIS中,地圖需要標注哪些對象,對象如何描述等。
(2)平臺層
該系統主要基于Skyline平臺予以實現,即以Skyline軟件平臺進行二次開發和系統集成。平臺層代碼采用JavaScript腳本編寫,開發環境為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在網頁代碼中添加<script>標簽,引用JavaScript腳本程序,并在程序中引用Interop.TerraExplorerX.dll動態鏈接庫,調用TerraExplorerPro接口函數。平臺層也同時實現了數據管理的一些功能,如用戶注冊、用戶登錄等系統權限管理,以及信息查找、信息錄入、信息導出等系統信息管理。
(3)組件層
該層將一個個的業務邏輯封裝成易部署的中間層業務組件,為應用層提供服務。在網頁代碼中嵌入<objectid="sgWorld"classid="CLSID:3a4f91b0-65a8-11d5-85c1-0001023952c1">控件,可實現TerraExplorerPro所有接口函數,通過sgWorld變量調用TerraExplorerPro中已封裝好的屬性(Properties)和方法(Methods)。
(4)應用層
應用層面向最終用戶,并為其提供服務。系統在該層上規劃專業應用,具體實現圖形界面及用戶所需求的各項功能。該層采用Dreamweaver8+CSS樣式表構建,并在頁面中添加ActiveX控件,以顯示TerraExplorer3DWindow窗口和TerraExplorerInformationWindow窗口。
3.多源數據的整合
所有的模型建立好以后,通過Skyline軟件放置于特定的交互的3D環境中。Skyline軟件是根據專業需要而設計的既直觀又易用的3D環境觀察和交互接口,主要用于虛擬現實、實時視景仿真,以及其他可視化領域的應用軟件環境。運用Skyline軟件進行地形、模型數據的整合,就是將生產好的三維地形(包括影像)和3dsMax生產的模型數據進行整合和調整,具體過程如下:1)地形數據導入:將數據準備階段生產的地形數據導入系統。2)模型數據導入:首先,將3dsMax中進行模型加工和紋理貼圖處理而生產的格式為*.x文件的模型在Skyline軟件中轉換成*.xpl文件;后將轉換的*.xpl文件加載入Skyline軟件中,并調節屬性。3)場景調整:各種模型都存在與DEM表面的銜接問題,即所在系統中對相應的模型圖層進行矯正和調整,實現模型底部與對應位置的DEM緊密銜接。同時,對于道路、草地等場景,筆者選擇Skyline軟件自帶場景紋理貼到地表,以展現其逼真的場景。4)數據調用:在客戶端,運用TerraExplorerView對生產的二維、三維數據進行調用、訪問和查詢。
4.系統集成
作為一個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統平臺,本系統最終將前面所提及的三方面的內容:三維建模、虛擬場景、GIS集成在統一的運行環境之中,實現屬性數據與空間數據的同步顯示與查詢,以及二維、三維場景的無縫切換。Skyline平臺提供了二次開發的功能,筆者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和Dreamweaver8為開發工具,利用上述軟件提供的二次開發接口及相應的功能模塊實現了系統的集成。
三、結束語
本文應用上述技術方法,在昌吉市攬翠社區建成了昌吉市首個三維數字社區信息系統,并及時投入應用到了攬翠社區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中。該系統實現了社區管理與服務信息的數字化、可視化、集成化、自動化,實現了各類資料的高度集成和信息關聯,使查詢、檢索、統計非常便捷;同時,提高了社區管理與服務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為維護社會穩定、服務社區民眾提供了一個基礎、全面、及時、準確、直觀的三維可視化的科學工具,為推動社區管理信息化和標準化、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減少政府重復開資、減少社區工作人員工作壓力開辟了新的技術途徑和理念。
作者:王克峰 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測繪院
一、根據專業特點積極開拓實訓路徑
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擁有社區管理和運作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社區專業的學生接受了系統的社會工作方法學習,初步掌握了社區管理與服務的方法和技巧。學生社區雖是一個特殊的社區,但也具有社區的一般特征。學生作為同伴輔導,具有教師并不具備的優勢。因此,學生居委會若能夠借助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力量,可以進行專業化運作。對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而言,也可以借學校社區的平臺,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提高專業服務與管理的能力。基于此,社區專業通過與公寓管理中心多次溝通,很快達成合作意向,學生公寓納入社區專業實訓基地,社區專業承擔起學生社區管理委員會的專業化管理和運作。
二、實訓模式新探索:通過托管學生居委會,完成仿真社區管理實訓
通過合作雙方的協議,在原學生社區管理委員會基礎上,建立大學生社區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學生居委會),由社區專業托管,社區專業負責學生居委會的管理和運作,公寓管理中心將年度計劃與任務傳達給社區專業,由社區專業教師根據年度計劃制定實訓課程的授課計劃,將學生公寓管理和服務的任務融入到實訓課程的教學中來。在雙方合作過程中,涉及學生專業實訓所需場地、設施、資金等,均是雙方共同申報和申請。涉及管理問題,也由雙方共同解決。
(一)建立并托管大學生社區居民委員會
在管理方式上,社區專業托管學生居委會后,對全校公寓進行了重新規劃,將學生公寓分為樓層、單元(門棟)、幢、片區。模擬當前社區進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合理劃分網格,明確責任,指定學生居委會的成員參與到公寓管理中去。社區專業大二、大三的學生共100余人全都加入到學生居委會,每個學生的服務期為一年。選拔社區專業優秀學生進入學生居委會管理層,其余學生分別入駐各個公寓樓相應的責任片區分組開展工作。在機構設置上,學生居委會借鑒現實社區居委會的部門和人員配置,結合高校特點,將學生社區管理委員會進行調整,建立學生居委會,設社區主任一名、副主任兩名,下面再設秘書部、衛生安全部、公共服務部、文化生活部、心理健康部、公共關系部。各部均設部長,相當于各個社區委員,各部部長在社區主任的協調下各司其職。在人員分工上,學生居委會也是參照現實社區,具體分工如下:社區主任負責協調管理整個學生居委會的運作,副主任協助社區主任開展工作,并分管兩個部門。秘書部負責居委會工作檔案保管、文件起草、收發、會議通知、會議記錄、學期工作計劃、總結等。
公共服務部協助公寓管理中心做好分寢、入住登記、調寢、退寢、水電后勤服務協調等工作;衛生安全部負責寢室衛生創建、安全工作,包括防火、防盜、防騙等安全教育、檢查;心理健康部負責學生的思想教育、人際關系、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生活部負責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組織學生開展文體活動、公共關系部負責宣傳、外聯,招募、管理學生志愿者。在工作方法上,學生居委會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實施學生公寓管理工作。常規社區管理事務采用網格化管理,由居委會—片區負責人—樓長—門棟長/樓層負責人層層分解、層層落實任務。通過走訪、座談、檢查等及時發現風險,評估學生服務需求,制訂服務與管理的計劃、實施計劃、評估效果。例如走訪居民、召開居民代表會、社區衛生創建、社區安全創建、社區鄰居節、文體活動組織、志愿者招募、培訓和管理、心理咨詢服務、糾紛調解、社區競選、文檔資料整理等,促使學生應用個案、小組、社區工作的專業方法應對所遇到的問題和需求。
(二)開設對應實訓課程,確保良好實訓效果
1.針對學生居委會開設對應實訓課程
社區專業學生入駐學生居委會后,為了保證教師的指導力度與學生的工作效果,專業專門開設一門實訓課程:社區管理綜合實訓。本課程開設后,安排在第四、五兩個學期,貫穿社區專業學生在學生居委會一年的實訓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基本修完專業基本的理論、實務課程,有著相對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務經驗,可以最大程度保證學生居委會工作的效果。同時,連續一個學年的課程實訓,既保證學生社區服務的延續性保證了實訓的系統性和深入性,又確保學生實習的系統性和深入性。
2.課程內容安排貼近現實社區
為了使學生的實訓更貼近現實社區,更有效果,并使學生居委會的服務更全面更深入,課程根據現實社區的工作內容,結合學生社區的特點進行選取,主要有以下方面:①社區選舉。模擬居委會選舉,制定選舉方案、選舉規程,實施選舉。②居民會議。選擇一個主題召開居民會議,如學習問題、就餐問題、校園環境問題、校園住宿問題等,召集學生代表座談,形成會議紀要,并提交公寓管理中心,公寓管理中心要給出處理辦法和意見。要求議題選擇有現實意義并為廣大學生關心,居民代表選擇合理,居民會議流程設計合理。③社區人口管理。對宿舍人口進行清查登記,核對寢室名單與床位,調查學生性別、年齡、民族、地區分布、家庭狀況等并輸入義烏工商學院社區管理系統。④社區文化管理。建立居民BBS及微博,策劃實施“桂?竹”大學生“鄰居節”活動。⑤社區服務管理。針對社區不同群體,設計有針對性的社區服務項目,如貧困生服務、殘疾學生服務、女生服務等。通過與公寓溝通,選擇最優方案實施。⑥社區安全管理。對公寓“居民”進行安全防范的宣傳、社區安全隱患排除。⑦社區環境管理。對公寓內部及周邊的環境問題進行調查并提出整改方案。⑧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實施。策劃并實施社區志愿服務項目。⑨社區辦公系統的應用及社區資料整理。在開展其他實訓項目的同時,將局域網內仿真社區辦公系統的資料添加完整,同時將社區相關書面材料根據不同工作內容整理歸納成冊。以上這些內容基本囊括了現實社區的絕大部分工作內容,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實施,現實社區所需的管理與服務技能基本都可以涉及,保證了實訓的深度、廣度與系統性。
三、專業實訓新模式的收效
社區專業托管學生居委會一年以來,收到了較好的實習效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社區專業的實訓困境,還為專業及教師的成長提供的平臺。
1.有利于學生完成全面、深入、系統的實訓
社區專業托管學生居委會,模擬現實社區進行長達一年的社區管理和服務,使學生零距離接觸和處理各種社區事務,是社區專業學生是進入社會前的一次集中演練,不僅可以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操能力有一個質的提升,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專業認知和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對于學生進入社會起到很好的提升和過度作用。社區專業托管學生居委會,將學生社區作為實訓場所,使專業在實訓過程中擁有了獨立性和自主性,可以根據實訓需要,自主安排實訓內容。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專業優勢與特長,進行專業技能的實操和演練。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社區專業實訓場所缺乏,實訓內容不夠深入、系統、全面的問題,為其他專業解決實訓問題提供借鑒。學生居委會在實訓的同時,社區專業的師生也在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校園、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高校服務社會、專業服務社區的理念,體現了社區專業的社會價值。
2.有助于教師提升實訓指導水平和專業素養
在以往社區實訓中,由于缺乏自主性,校內指導教師很難實現對實習學生的有效指導,不利于教師自身實操能力及實訓指導能力的提升。托管學生居委會后,指導教師在學生實訓中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創造性大大增強,對于其實訓指導水平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有較大推動作用。
作者:張鳴宇 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作者:邱玉婷作者單位:廣東金融學公共管理系
思路
綜觀我國目前的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有的城市試點撤銷街道辦事處,如北京、深圳、長春等地區陸續在小范圍內撤銷街道辦事處,實行“區直管社區”改革探索;有的城市對街道辦事處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與此同時,國內學者圍繞著街道辦事處的“虛”與“實”提出自己的觀點,綜合看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三級政府、三級管理,變街道為一級政府
針對目前街道辦事處存在著“名不副實”的現狀,即其名義上不是一級政府,卻承擔著一級政府的各種繁重的職能,而各種職權和資金又不到位,導致街道辦事處在實際的工作中行政效率低下,超負荷地運作。有的學者指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街道辦事處建立成一級政府,在城市社區管理體制中形成“三級管理、三級落實”[3]的格局。但是,將街道變成一級政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首先,縱向的政府管理層級太多,不符合提高行政效率的客觀要求。其次,如果要把街道轉變成為一級政府,就必須要通過全國人大修改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相關條文,從法律上承認街道辦事處一級政府的地位,并還需要按照法律程序,在街道設立一級人大。再次,在街道政府的職能部門設置上,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公共管理職能,根據轄區內經濟結構、社會事務結構的具體情況設置不同的工作機構,與此同時,還需要建立一級財政,為街道政府的正常運行和職能的實現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由此可見,轉變街道為一級政府的改革操作難度太大,從根本上需要觸及目前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變革的成本過高。
(二)虛區實街
鑒于區政府所管轄的范圍比較廣,職能上與居民相關的公共事務聯系比較少,有些學者指出把區政府變成派出機關,通過合并街道辦事處,在擴大街道管轄范圍的基礎上,把街道辦事處改為基層政府,構建成新的“兩級政府”。[4]這種“虛區實街”的做法雖然可以減少行政管理的層級、集中行政權力,又可以實現基層政府的管理職能下移,更貼近居民需求和社區發展,但是,和“三級政府、三級管理”的體制一樣,由于需要通過大量的法律修改和行政區劃的重新調整,整個過程相對比較復雜,因此,在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也是較小。
(三)兩級政府、兩級管理,撤銷街道辦事處
為了緩解區政府的職能部門與街道辦事處的權責配置上的矛盾,有的學者提出撤銷街道辦事處的設想,即實現區級直接指導社區建設,面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務,建立“兩級政府、兩級管理”[5]的體制。這種體制適當調整了政府的管理幅度,使區政府的專業部門得到恢復并強化了其專業職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務直接提供到社區。同時也通過減少管理層級,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務效率。因此,筆者認為,撤銷街道辦事處這一思路是具有科學性的。但是,撤銷街道辦事處后,如果不轉變區政府的職能,只是在減少行政層級的基礎上把部門職能轉移到社區,不僅無助于降低行政成本,還會導致社區行政化。因此,要實現“兩級政府、兩級管理”,就必須要立足街道辦事處職能的“上承下接”,進一步理順條塊關系,并且還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配套制度。所以,撤銷街道辦事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放權并幫助整個社會實現自治才是最終的目的。要真正實現“兩級政府、兩級管理”體制并廣泛的推廣,在短期內也比較難以實現。
(四)多元管理體制
無論是將街道辦事處變革為一級政府,還是把區政府定位為派出機關,撤銷街道辦事處,都存在著利弊得失。現階段,可以嘗試結合各城市、各區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推行漸進式改革,因地制宜,分類管理,實行多元化的城市管理體制,在試點成熟的情況下再逐步推廣。隨著社區建設試驗在全國范圍的展開,各地在結合本地實際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創新,如出現了“上海模式”、“江漢模式”、“沈陽模式“和“青島模式”等各具特色的社區建設典型。對于全國不同的城市而言,多元化的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將更為科學和合理,同時,也標志著城市基層管理體制進入全面轉型時期。
方向
新時期社區管理體系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局面中尋找社區建設的突破口,理清思路,擺脫社區建設的困境,把提高社區自治能力作為改革的立足點,探索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是當前亟待研究的問題。
(一)“重心下移,立足基層”,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格局
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促使社區管理重心下。移,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關鍵在于政府職能的定位,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實現政社分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重心下移就是將社區的管理職能下移至社區,增強社區自身的管理職能;其核心是政府向社區放權;其目的是解決在原有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全能型政府管理的弊端。在建立社區管理新體制中,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全社會廣泛參與為原則,將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和企業的經營職能、社區組織與社會團體的服務職能相分離,政府只承擔宏觀調控職能,進行政策引導和法律規范。
(二)明確社區管理主體的權責體系,建立“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新型社區管理體制
所謂的“條塊結合、以塊為主”,是指在社區建設的管理體制中,職能部門的專業管理與基層政府的綜合管理相結合,以基層政府的綜合管理為主。首先,要明確條塊之間的權責關系。具體要求街道辦事處在轄區內,既要將各職能部門的專業管理與街道辦事處的綜合管理結合,以街道辦事處的綜合管理為主,又要統一協調,加強社區內各職能部門的專業化管理,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其次,要進一步規范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的職責,理清它們之間的權責關系,使得彼此權責有分工,這樣才能在城市管理、服務群眾和穩定社會中各負其責,實現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的提高。最后,賦予街道辦事處一定的行政管理權。要求市、區政府權力下放,賦予街道更多的綜合管理和統籌協調權力。只有賦予了街道辦事處一定的行政職權力,才能有利于改善目前因為條塊分割而導致的基層工作難以落實的現狀;才能有利于發揮街道辦事處的綜合協調能力,促進社區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三)加強法規政策配套,使社區各系統運作和管理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
要建立新型的社區管理體制,必須要使社區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其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完善社區管理的立法。制定一系列符合國家和地方法律的社區管理法例,保障社區建設在法制化的軌道上有序運行。目前亟待解決的就是重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不合時宜的部分。如重新對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的性質、任務、地位、規模、功能和組織等作出原則性的修定,淡化社區的行政痕跡,明確居民在社區建設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應有的義務,允許根據各地區不同情況建立不同形式的執法體制,實行不同形式的社區管理體制;其次,是使社區建設得到制度上的充分保障。目前,要以建立社區建設的工作機制并使其制度化作為一項重要的工程,把社區建設的規劃納入到城市發展的總規劃體系當中。可以嘗試在政府機構中建一個具有協調職能的法定性權威機構,承擔社區建設的宏觀指引和調控責任,并且由它來制定一個協調決策的程序運作制度。
(四)培育社區自治組織,強化居民的社區自治參與意識
社區自治組織和廣大的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是城市基層民主建設的基礎和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社區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社區自治組織能客觀、及時地反映居民訴求,在化解社會矛盾的同時也使居民參與到社區自治中;社區自治組織參與社區服務,可以緩解街道辦事處所面臨的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短缺的困境;社區自治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可以拓展社區服務,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穩定社會的發展。因此,在社區建設的實踐中,政府首先要轉變職能,將微觀的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社區福利組織、志愿者組織、慈善組織、社區服務組織等社區自治組織,這不僅可以使得社區自治組織參與到社區建設中,發揮服務社區的作用,同時也促進我國基層社會民主建設的發展。只有提高了社區的自治水平,實現了自治主體多元化,政府才能從社區建設的掌舵者逐漸地轉變為監督者、服務者、協調者的角色,還可以提高政府自身的宏觀調控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協同學理論的核心內涵與運行機理
協同學(Synergetics)亦稱協同論或協和學,來源于希臘文,意為共同工作。協同學理論由20世紀70年代初聯邦德國物理學家哈肯創立。協同學發展與完善了系統論(SystemTheory)、控制論(CyberneticsTheory)、信息論(Infor-mationTheory)與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等現代科學理論,采用系統動力學的綜合思維方式,揭示了各種復雜系統與現象從無序到有序、從有序到更為有序轉變的規律。哈肯認為,協同是指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的和諧狀態,即是研究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在外界環境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自身如何在內部的非線性作用下、自發由無序狀態走向有序狀態或由有序狀態走向更為有序狀態的途徑問題。這種有序狀態的形成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第一,開放系統。系統與外界環境有物質、能量與信息等的交換。第二,遠離平衡態。系統處于非平衡態。第三,存在序參量。序參量起著支配子系統行為的主導作用,并對系統演變的最終狀態或結構起主導作用。第四,競爭與合作。復雜系統內各子系統間的協同行為產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單獨作用,從而形成整個系統的統一作用和聯合作用。第五,控制參量。除了系統內部協同機制的作用外,還需要外部環境提供適當的控制參量,為系統自組織結構的形成與功能的發揮提供保障。第六,反饋機制。任何一個開放系統要維持一定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實現自身目標都離不開反饋,它是系統實現有序的重要保障。
國外社區管理模式的成功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管理都經歷了長期發展的過程,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管理模式。根據政府行為和社區行為結合緊密程度的不同,目前國外的社區管理有以下三種模式,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導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這三種模式各具有其特點,歸納起來,西方國家的社區實踐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第一,組織管理機構健全,權限職責明確。社區作為基層的管理單位一般都具有明確的地理界限,社區內建有自治性的委員會、社區董事局等組織機構,并且都訂有自己的憲章或法規,對各機構的組成和權限做出明確的規定,具有法律效力。第二,依法治理。西方發達國家在實施社區管理時十分注重依法治理。第三,非營利組織高度發達,在社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歐美各國在實施社區發展計劃過程中,社區發展的各項服務性工作一般是由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具體操作實施的。西方國家都比較注重對非營利性組織的扶持。一方面政府為其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環境;另一方面給予積極的政策、資金上的支持。第四,市民積極參與社區志愿工作。
我國社區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社區管理是國家經濟、政治、社會體制改革的產物。從社區建設提出至今,我國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社區建設中都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模式。但由于理論上尚不成熟,實踐上缺乏經驗,因而這些模式其本身并不一定全面、完整和完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未轉變在基層社區的職能
受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區管理體制影響,我國社區大部分采取政府主導型社區管理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區管理的行政核心,通過社區居委會來傳遞信息,代替本來應該由企業、社區自治組織和中介組織管理的事務,其他管理主體不能發揮其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下,政府往往不能處理好與基層自治組織之間的關系,會出現城市基層政府組織的越位和缺位以及社區組織的功能錯位。政府在社區建設中仍充當“包辦代替”的角色,掌握著過多的資源,這可能加劇社區成員原已養成的依賴心理和社區參與意識淡薄的狀況。而其他社會組織均缺乏足夠的資源和權威,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門組織居民管理公共事務,居民缺乏自組織的意識,社區參與度低。
(二)社區高度組織化而自治性不夠
社區管理工作是一項綜合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社區治安、園林綠化、社區黨建、房屋維修、供水、供電、供氣、供暖、文化、娛樂等方面,政府不能成為社區管理的單一主體,其主要承擔宏觀調控職能,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社區的具體管理工作要由相應的社會企業、社區自治組織等來進行,不是單一管理主體能夠實現的,需要調動各個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建立社區居民自治為主的多元主體民主參與的管理體制。盡管我國政府已將相當部分的權力下放到社區,但行政權力在動員社區居民和社會資源上存在著內在的局限,社區自治組織甚至是居民都對政府存有較大的依賴性。
(三)社區管理相關法制不完善
我國目前的政府行政號召、行政協調與督促直接構成了社區組織參與社區管理的基礎。但現行的有關社區管理和居委會組織的法律法規還有許多立法上的空白,法制還不完善。政府的政策沒有變成相應的法規,對居民、組織和社區工作者的約束力受到限制,導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會的工作經常處于兩難的困窘境地。另外,也缺乏支持社區工作的法定措施。社區管理各主體存在職能交叉、職責不明現象,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定社區各管理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把社區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
協同論視閾下我國社區管理模式創新思路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在當前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體現出社會化、基層化、綜合化、互動化的趨勢下,政府、市場、社會都可以成為社會管理主體。因此,根據協同論的核心內涵以及國內外有關社區管理模式的特點,結合我國社區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地制宜地構建新型社區,實行社區多元主體管理模式將是我國社區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因地制宜地構建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區
新型社區是適應現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為特征、以認同感為紐帶構建成的社區組織體系,居民的素質和整個社區文明程度高,社區內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新型社區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人居環境放在重要位置,社區服務實行網絡化和產業化,做到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社區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當前,應努力建設的新型社區主要有學習型社區、自治型社區、服務型社區、“綠色”社區和“數字型”社區。學習型社區是指以學習型組織和終身教育體系為基礎,以學習者為中心,能保障和滿足社區各年齡段成員的基本學習權利和積極主動的終身學習需求,從而促進社區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社區。學習型社區的意義在于使學習成為社會的一種運行模式和發展方式。自治型社區是指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社區。社區自治的內容和宗旨是:通過由社區居民民主選舉產生的社區自治組織機構管理本社區事務。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從而增強社區組織的凝聚力,帶領社區居民發展各項事業,努力創造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服務型社區即從整體社區區域功能上進行服務整合,形成服務網絡和社區服務聯動,使之成為一種社區功能的動態。服務型社區建設遵循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原則。“綠色”社區是指具備了一定的符合環保要求的硬件設施,建立了較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和公眾參與機制的社區,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有基本的綠色環保要求。“數字型”社區也稱為“數字化”社區。“數字化社區”是指實現了信息數字化的社區,即應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尤其是因特網技術,構筑社區政務、社區管理、社區服務、小區及家庭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信息技術應用平臺和通道,并與現實社區系統有機地聯系起來。使與社區有關的各個成員在溝通信息時更加便捷,而且能夠更加充分有效地開發、共享和利用社區信息資源,最終達到提高社區成員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目的。
(二)實行社區多元主體管理模式
社區多元主體管理是指社區建設、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安全的公共事務由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協作來推動,通過政府引導、協調、支持,由市場和社會共同來建設社區,從而達到政府、社會和市場的良性互動、和諧共贏。具體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理順社區管理多元主體之間的關系。由于政府、市場和自治組織在社區管理中的職責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發揮政府、市場和自治組織在社區管理中的作用時,又必須規定其各自作用的邊界,理順它們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三個方面的積極性,在三者之間建立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動關系,完善社區管理多元主體之間的協調合作機制,以保證社區持續、健康、協調地發展。
2.提升居民社區民主意識。政府應積極探索如何利用社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引導社區成員參與社區管理,從政治生活和社區事務兩個方面為共同切入點,不斷推動社區管理的有效性。社區建設的趨勢是實現居民自治,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區管理體制,就要堅持社區居民自治原則,其實質就是轉變政府職能,社區管理重心下移,使得居民擁有自我管理社區事務的權利。此外,實行社區居民自治,也有利于改變許多社區存在的物業管理公司主宰一切、居民被動適從的異常現象,確保社區居民(業主)的權益。社區居民自治主體是非盈利性的組織,應當機構精簡、辦事高效。
3.加強社區多元管理法治建設。社區管理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無章可循或有章不依,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區管理體制,就應該建立和完善社區管理法律法規,對于社區管理的各個方面都有法律約束,以法律條文形式規定社區管理主體和服務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社區管理工作都應該遵照法律程序進行,避免出現遇到糾紛事件時無法可依、無法可查,事情得不到有效解決,相關部門相互推諉責任的情況;其次,加強執法力度,規范執法行為,保證社區管理的各項工作符合法律程序和相應的規章制度。這樣,才能使得社區管理工作步入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總之,要提高我國社區管理質量與效率,應當以協同理論為指導,結合我國國情,探索各具特色的適應不同環境條件的新型的社區管理模式,把社區作為一個組織,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協調社區各管理和服務主體,為社區創造一種和諧的環境,為社區管理和服務各主體之間的合作提供一個協調性空間,使得各主體為了共同的目標可以充分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配合,社區的管理和服務工作能夠有序和有效地進行,實現所有管理主體的協同效應,最大限度地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實現社區和諧、文明。
xx作為一個特大型中心城市,在邁向21世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加快實現“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發展目標,建成現代化國際城市過程中,應當從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城市市容和衛生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性,盡快實現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重大跨躍。從地域空間角度來看,城鄉結合部的社區應成為環境衛生整治的戰略重點地域。
城鄉結合部,又稱為“城鄉邊緣帶”(urban-ruralfringe)、“城市邊緣帶”(urbanfringe)、“城鄉連續區域”(urban-uralcontinnum)、“城市蔓延區”(theareaofurbansprawl)、“城市陰影區”(urbanshadowzone),“是一種土地利用、社會和人口特征的過渡地帶,它位于城市連續建成區與外圍幾乎沒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農土地利用的純農業腹地之間,兼有城市與鄉村兩方面的特征,人口刻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圍的農村地區。”。國內學者對城鄉結合部的涵義和劃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規劃學者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將成鄉結合部認同為城市近郊區,是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城市建成區的拓展區域,在地域上表現為不邊片、不完整的空間;地理學者認為城鄉部是典型城市與傳統鄉村之間出現的城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事例,兼有城鄉雙重特征的獨立地域實體;從行政區劃的角度看,城鄉結合部是指城區和郊區分管的接壤地帶。從xx市的實際情況看,按不打破鄉鎮和街道的原則,則可將城鄉分界線兩側的街道和鄉鎮劃入城鄉結合部的范圍。即xx的城鄉結合部是一個環繞城區,連續的、寬窄不一的環地帶。
由于受城市與鄉村的雙向輻射,城鄉結合部社區人地系統具有明顯的城鄉過渡性特點:(1)受城鄉之間特定的空間擴展因素與空間過程的影響其地域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城鄉交錯帶內城市與鄉村各要素,景觀及功能的空間變化梯度大,是城市與鄉村兩類性質不同的區域之間的“急變帶”,人地關系的空間差異遠較城市城鄉城域內部大:同時城鄉結合部地區存在著頻繁的能量與物質對流,分別來自城市與鄉村的人口、物質、技術、信息等在這里相互作用與競爭互生;(2)城鄉結合部是城市與鄉村兩種社區相互接觸、混合及交融的地區,其人口與社會結構特征地過渡性也十分明顯。在這里不僅有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相互混雜,而且還存在著本地常住人口與外地流動人口的異質反差,各種不同職業類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質的人群相互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共存;(3)由于同時受到城市與逐村經濟的雙向車射,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多樣化特點,經濟的發展對城市的依附性不斷加強,城市性產業及城市需求導向產業在增加。正是上述過渡性特征使城鄉結合部社區的環境衛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給這一地帶的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特別是社會管理帶來了難度。
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戶籍管理問題:鑒于城鄉結合部與老城區在就業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動遷戶凡是牽涉到就業和子女教育的,多數保持人戶分離;而農村勸遷戶則鑒于經濟利益的考試,也不愿意農轉非,增加了戶籍管理的難度。行政區劃問題:城鄉結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產開發而導致土地管理分割,城鄉單位犬牙交錯,“一地兩府”及“一地多主”的現象比較普遍,帶來較突出的跨區的管理矛盾。外來人口問題:在城鄉部由于其優越的區位、廉價的租屋,加上管理較薄弱,使大量外來人口在些集聚,雖然給這一過渡帶的經濟發展增添活力,但同時帶來環衛、治安、計劃生育等許社會問題。農民的出路問題:在城鄉結合部,由于土地多數被預征完畢,使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就業、居住和撤隊、撤村后集體資產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土地開發問題:按現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開發的堅決加收。然而,現實情況是,土地逾期完不成開發的較為普遍,有的竟長達10年左右。物業管理問題:在城鄉結合部,由于房地產的大規模開發而出現了眾多的住宅小區,由于一些牧業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規范,引發新遷居民的不滿,增加了城鄉結合部社區管理的復雜性。
上述管理問題的大量存在,使這一被稱為“都市里的村莊”的特殊社區,土地開發支離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亂,垃圾成堆,排水不暢,違章搭建十分嚴重,環境衛生惡化,社會治安形勢嚴峻,無論是在社區景觀或是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都與市區形成強烈的把差,成為全市創建衛生城市和建設現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難”地帶。
顯然,造成城鄉結合部社區上述諸多問題與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我們應當從機制、體制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充分認識這一地區包括環境衛生的內的各種問題的特點、規律與解決的難度,以便從戰略高度,從機制、體制上研究解決的對策。
首先,城鄉結合部社區的環境衛生等諸多問題的產生,是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由于成市大規模建設改造并不斷向邊緣區推進,鄉村――城市急劇轉型過程中形成“都市村莊“這一特殊類型的社區所出現在的可避免的現象,有其客觀必然性。
第二,城鄉結合部地區特有的區位優勢,一方面,引來大規模開發區的規劃建設,使大量高新技術工業和現代化服務業向結合部集中;與些同時,由于外來人口的集聚,引發了某些原始的、并對城市市容有嚴重影響的城市產業――如城市垃圾回收業(閔行區虹橋鎮虹四村)以及為外來人口的服務業在這里“見縫插針”地滋生與發展,再加上原有的鄉鎮和村辦企業,各類性質不同,差別很大。難以事例的產業聚集在城鄉結合部,是導致這一地區環境衛生等社會問題十分復雜的產業因素。
第三,被城市烏黑的“都市村莊”社區大量土地被征用,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在自身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見縫插針”式的亂搭建,以較低廉的房租對外租賃,使大量外來人口在些集聚,從而形成包括導入的城市居民、原住農民和外來人口在城鄉結合部混雜居住、十分復雜的社會空間。這是這一地區市容衛生、社會治安等問題十分突出的社會因素,也是一個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鄉土地所有制的差別和“都市村莊”社區局部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是使城鄉結合部地區環境衛生狀況難以根本改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在鄉村城市化過程中,位處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土地制度仍屬集體所有,農民擁有對土地的使用權,而鄉鎮以下的村委會又是自治組織,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納入城市管理的情況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會,出于自身的經濟利益,較少考慮限制某些影響環境衛生和容貌的產業的發展,如虹四村,外來人員在些經營了27家廢品收購站,1996年的財政收入中,僅從包括亂搭建在內的各類房租收入即達210萬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體制不順,管理薄弱是造成城鄉結合部社區環境衛生變化的一個制度性因素。如果說前述三個方面帶有客觀規律因素的話,那么體制和管理則是一個主觀性因素。在城鄉結合部社區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兩府”和“一地多主”的現象。“一地兩府”指一片土地內由一個城市政府和一個鄉村政府兼管,如虹橋鎮虹四村的8個村民小組,其中3個在徐虹鐵路支線以北的長寧區地盤上,5個在鐵路以南的閔行區地盤上,早在10多年前,位處鐵路以北的3個居民小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開發區所預征,從而形成較長時期的“一地兩府三方”的格局,即長寧區、閔行區和古北集團,由此而產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謂“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個主人。如浦東新區的欽洋鎮,已規劃為大型居住區,隨著土地不斷開發,轄區范圍越來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城區和郊區的政府部門,還包括開發區和眾多房地產公司和物業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業行政、稅務、衛等方面存在著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費、罰款等有經濟利益的事情爭著辦,而對治安工作、環境衛生的綜合管理、外來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擔責任和盡義務的事情則相互扯皮、推諉、拖延不決。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力也是城鄉結合部社區環境衛生臟亂差的一個制度因素。城鄉結合部社區環境衛生管理存在許多與一般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不同的特殊性,應有特殊的法規,特殊的執法機構采用特殊的手段實行管理。目前大多數采用與市區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結合部的環境衛生容貌,只能起到暫時的治表作用,無法實現現長產管理。
因此,正確處理城鄉結合部城市規劃建設、社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環境衛生的相互關系,在社區規劃建設與整治環境中求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發展經濟,加速城市形態建設的同時,實施社區衛生環境的綜合整治。
首先要制定高起點的結合部社區城市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和包括環境衛生整治、綠化、生態建設在內的綜合規劃,并將社區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范疇,使之與總體規劃、開發區規劃相協調,與區域經濟發展計劃相銜接。第二,在結合部社區形態建設實現鄉村向城市轉變過程中,同時注意實現農業向非農業的轉移,正確引導現有鄉鎮企業、低層次的城市產業、租賃業的規范經營和向高級化方向發展,使之成為結合部社區的重要支柱產業。第三,要及時解決傳統的土地集體所有制的轉換問題。對于人均土地不足2分的村,及時撤銷村建制,變農民為市民,實行土地的統一規劃、建設與管理。第四,幫助新市發和外來人口尋找新的就業門路。
另外,還得借鑒城區環衛管理改革試點的先進經驗,從城鄉結合部社區的具體條件出發,改革社區環衛管理體制。一是在市區廣泛實行的由街道辦事處掛帥、環衛所負責,居委會等部門配合的街道監察隊的“環衛全覆蓋”作業法,即小區保潔隊日常管理由環衛所統一歸口負責,進行“專業對口”管理,社區內實現“環衛全覆蓋:。另一個是楊浦區殷行環衛所成建制劃歸街道的改革,即環衛所實行屬地管理,在組織改革思路上服從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領導,在業務上接受環衛部門的指導。這兩種改革思路的共同點是實現社區內環衛工作的統一領導,前者將環衛管理集中于環衛部門,強調“專業對口”;后者則由街道統一領導實行屬地管理。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總之,我們應從戰略高度認識加強城鄉結合部社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對實現xx市21世紀城市衛生現代化管理的重大意義。當前,組織政府主管部門志業工作者與專家相結合的研究隊伍,深入結合部社區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調查研究,提出切實有效、可操作的對策措施,并制定相應的法規,嚴格執法,加強管理,是一項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
【摘要】社區功能單一、服務效率低下等問題,阻礙了社區的良好發展。提升電子政務環境下社區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認同感,也有助于穩定社會。因此研究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社區管理模式問題,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本文以宜興市宜城街道為例,對宜城街道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等進行分析,最后就健全電子政務環境下社區管理模式,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電子政務;社區管理;模式
社區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完善,對社會生活的安定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單位人”向“社會人”過渡時,社區所要承擔的功能越來越多,而當前一個良性的社區管理模式也必須要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我國《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指出,當前我國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頗多,很難適應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改善電子政務環境下社區管理存在的街道辦和居委會關系混亂、效率低下等問題,本文以宜興市宜城街道為例,嘗試提出完善電子政務環境下社區管理模式的對策,促進社區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宜興市宜城街道社區基本情況概述
宜城街道是由2006年10月宜城鎮撤鎮建街而成。宜城街道地處滬、寧、杭交匯的三角地帶,水陸交通便利,一直以來都是宜興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現仍為宜興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現轄荊東、岳堤、荊溪、新華等30個社區,4個行政村。轄區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26萬。宜城街道以建設新型現代化社區為目標,以開展“和諧示范社區”創建活動為載體;按照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思路,以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強化組織領導和隊伍建設,著力提高社區服務質量,不斷推進和諧社區建設。2010年,宜興市宜城街道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2014年,城鎮社區100%達到了扁平化管理示范社區標準。
二、電子政務環境下宜城街道社區管理的問題
1.政府對社區管理干涉較多經過對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的抽查和訪談,了解到雖然社區實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但上級政府部門仍然不太適應這種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給社區派發的工作也比較繁重。專為社區扁平化管理服務的社工站也是如此——作為街道辦在社區的派出機構,常常被要求進行各種檢查和考核。同時,社區活動及辦公資金大部分來自于政府,需經街道辦核發,其自主性受到影響。社區居委會是群眾性的自治組織,其人才的選用應由社區居民進行選舉產生,但現實情況是由街道辦來負責。2.社區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在調查過程中,可發現社工站是扁平化管理模式實施的主要載體,其工作人員也都做到了持證上崗,社工站工作人員的素質基本得到保證。但在社工站工作人員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工作崗位集中在社區居委會。這些人員中女性偏多,年齡較大,學歷參差不齊。在社區扁平化管理改革之前,這些人員就已經在社區工作。他們對社區信息化接受起來比較困難。3.居民社區管理參與度不高經過調查,只有小部分居民愿意積極參與社區管理,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不強,歸結起來有這幾點原因:社區提供的平臺有限、上班沒有時間、社區管理活動只是走走過場等。從調查中可以發現,許多關心社區管理的老人不會使用電腦,而會用電腦的年輕人卻不關心社區事務的管理。這就導致了宜興社區服務網站、社區微博、社區公眾號等新媒體技術所提供的服務無法有效展開。
三、健全電子政務環境下社區管理模式的對策
1.政府要轉變職能,理順和社區的關系政府應減少對社區委員會的過度干涉。應借鑒美國社區自治模式,把行政導向轉變為以服務、指導為導向。現階段,社區委員會和第三方組織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政府要對社區發展進行宏觀調控,以促進社區事業的穩定良好運行。街道辦作為基層政權組織,也應該分清與社區居委會的差別,應將計劃生育、社會團體等職權交由社區,真正做到各司其事。同時,政府也要對社區進行一定的監督,可從弱勢群體扶持、醫療衛生服務、文化教育工作和社區就業服務等方面來評估社區是否能夠滿足公眾的需求。
2.政府要完善社區培訓制度,促進社區人才隊伍的專業化社區工作人員作為社區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其素質的高低會影響到社區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社區管理效能,就必須對社區工作者進行必要的培訓,以增強他們的專業化水準。要通過各種培訓學校或者培訓機構,幫助他們提高信息技術能力和寫作水平。同時要對社區領導或骨干進行專業化培訓,為社區發展注入新能量。
3.社區應建立一體化社區信息服務平臺為適應電子政務環境,國內許多社區已經建立了符合各地實際情況的信息服務平臺,其服務對象是社區居民。居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方便快捷地搜索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宜興市社區服務網為例,該網站首頁設社區動態、通知公告、快捷入口、個人辦事、互動交流等模塊,比較全面,達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居民有什么問題要交流除了通過傳統的渠道,還可以在網上進行留言,社區工作人員會及時快速地解決問題。
作者:蔣淑芳 何虹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社區管理也越來越受到廣大市民的關注。本文先介紹了社區管理的含義和特征,又分析了城市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針對分析的問題來提出對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新型城市社區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社區管理;存在問題;對策
一、社區管理的含義和特征
(一)社區管理的含義
社區管理這一概念內容很豐富,近些年來被使用的較多,較頻繁。它是指社區里面的各個社區基層職能部門、團體(組織)和社區居民在在特定的社區地域范圍內,對社區的正常秩序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日常事務進行管理,目的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物質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二)社區管理的特征
我們從社區管理的定義和具體內涵不難看出,社區管理具有區域性、多樣性和自治性的特征。
1、社區管理具有區域性
社區管理的內容和方式都是圍繞一定范圍內的社區進行的,從管理內容上看,管理范圍局限在社區范圍內;從管理方式上看,主要發動社區內的各種管理主體,讓他們發揮自身優勢進行自我組織、服務和管理。現在的城市管理主要是街道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為帶頭的社區管理,他們將工作中心放在本社區,調動社區內的積極力量和可利用資源對本社區內的環境、衛生、文化等給方面協調管理。通過開展各項社區活動來提高小區內居民的認同感和滿意度。同時,也要加強文化宣傳工作,開展思想教育活動來加強小區內居民的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
2、社區管理具有多樣性
這里說的社區管理的多樣性指社區管理主體日益多樣化,隨著經濟的發展,社區內有街道辦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也包含了政府職能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和居民。他們種類的多元性,共同構成了社區的多樣化。他們每天在社區內活動,共同在本社區黨工委和街道辦主導下對社區進行管理,共同促進社區的發展。
3、社區管具有自治性
自治性是社區管理的性質,它強調社區內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發揮群眾的功能使他們進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務。社區內居住的人群中絕大多數都是居民,社群各項活動的開展也離不開居民的參與,因此,社區管理具有自治性。
二、城市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
1、社區街道辦事處內部結構不合理,自我認識不清晰導致職能定位模糊,社區內居委行政色彩比較濃厚
社區管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人員、企事業單位人員、社區內第三部門人員和居民。在社區管理中,政府一般不愿意下放權力,而且社區內的黨支部建設處于失衡狀態,政府往往自己獨攬大權,不利于社區的管理。在行政與自治的管理中更多突出行政意志。總是以行政意志為主,自治意志為輔助地位。
2、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共同體意識不強、素質不高、管理結構也比較單一
社區居民在社區中參加活動少,有的鄰里之間還陌生,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不強,進而對社區公共管理方面的事物的積極性也不高。好多居民由于工作沒時間,自身維權意識也不夠,每次參加活動都費事、費時和費力等原因,他們喜歡有問題直接找政府,這跟之前的管理模式分不開(之前政府是“管制型”),各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導致居民參與社區管理意識淡薄。過去社區組織的運作及居民的參與大多
3、社區公共服務缺乏社區內公共服務開展缺乏,政府對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投入力度不夠
社區公共服務活動往往由政府承辦,在開展活動時很少結合居民實際需要。之前,社會組織開展公共服務,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把大量資金投入社區內的設施建設中去,對這區內企事業單位開展公共服務要求條件較高。居民較少參與對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規劃、組織、指揮、控制和協調的過程中。
三、構建城市新型社區的對策
1、完善社區結構體系
加強社區各主體協同管理社區,政府認清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有時候也是有限的,社區建設不能單靠某一種力量去推動和實施。調動社區內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為社區建設所用。發揮社區中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作用,調動他們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
2、加強社區人員隊伍建設,提高社區自治管理效率
在社區管理中要想建立一支服務能力高的隊伍,就要面向社會廣泛吸納人員。可以通過正規的考試招聘,也可以進行民主選舉的辦法從社區中選出優秀的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對于新錄用的人員需要進行崗前培訓和定期對考試。
3、加強社區公共管理服務
在社區管理中應該區分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政管理和社區內部的公共管理。鼓勵社區內開展公共管理服務,并給予相應經費支持和金錢的獎勵。對于社區內部公共事務的管理和社區公共服務,可交由社區居委會等社區組織和社會組織來完成。
總結
城市社區的管理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僅談談作者對社區管理的一點認識。社區管理離不開社區內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共同參與,政府需要調動社區內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引導居民進行自我管理。找準社區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并針對性實施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作者:魯翠翠 單位:甘肅政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
摘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會機構養老不堪重負,養老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使老年人安享晚年,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億萬百姓福祉。當前“十三五”時期,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與既有住區老齡健康居住環境危機交織下,解決既有住區高齡、失能、獨居和空巢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問題及其老齡宜居環境建設成為亟需破解的社會難題。本文試在行政管理視角下探討社區養老模式的主要困境,提出對策思路。
關鍵詞:行政管理視角;居家養老;行政管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國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人均壽命延長,死亡率逐年下降,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老年人口數量最多。養老問題在老年人群體中始終占據著較高的關注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家庭和社會機制為主的養老方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的社會發展需求,人們比較認可社區養老模式。在當前養老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背景之下,如何構建一套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科學地擺脫“未富先老”的現狀,對我國來說已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一、社區養老模式概述
在國內,通常以居委會或街道為單位開展社區養老服務工作。聚居著許多老年人的社區幾乎承載了老年人全部的生活和日常活動。利用社區進行養老服務具有其可行性和優越性。社區養老,是指在社區內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質、設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體育娛樂、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
1.社區養老模式的優勢
(1)社區養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既解決了家庭養老能力不足的困難,又解決了去機構養老所遇到的親情淡薄、環境不適、習慣不同等問題。(2)區別于以往大型養老機構選址和規模特點,社區養老模式本身就更符合國人傳統的養老不離家的觀念,借助二次開發再利用城市既有建筑,通過介護型養老設施為城市中心區注入創新服務業態,對于塑造宜居養老居住環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3)社區養老模式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包括小規模、社區型、多功能、廣覆蓋、低成本、高效能、專業化等,它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功能有機融合起來,把國家、市場、家庭、志愿者等多元主體都調動起來,分擔壓力,取長補短。因此,融合式養老模式以滿足老年人的不同層次需求為出發點,充分利用社區周圍的各種資源,最終可以實現老年人就近養老的愿望。
2.社區養老模式的開展思路
(1)開展社區養老模式是政府的職責。開展社區養老模式是項新工作、新課題,面臨著很多新問題,是政府的職責。政府應對其高度重視,有長期規劃的目標,投入經費積極開展實施,給出正確的輿論導向,制定相應的收費標準及若干優惠政策。(2)開展社區養老模式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社區養老在我國還是一種比較新的養老模式的嘗試。要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沖擊,就需要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在固有機構養老及相關理念的基礎上,率先轉變觀念,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專業化服務機構為載體,為居家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心里慰藉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3)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目前,政府對于社區養老服務保健基金的補償和投入不足,使社區養老難以鞏固和形成規模,給發展社區養老模式帶來很大困難。為促進社區養老模式的開展,需要制定同社區養老服務制度相銜接的相應經濟政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方面,逐步提高社區養老服務基金的水準,另一方面,還需制定相應的收費和免費項目的標準政策。
二、我國社區養老的困境
隨著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管理改革,社區養老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出現一系列新的困境。下面就幾個主要方面作簡要地分析。1.資源匱乏的困境。首先,資金方面存在不足。社會保障項目的順利開展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對于我國來說,這部分資金主要是由社會集體進行籌款或者政府財政撥款的形式。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老保障事業由于存在比較大的資金缺口,這一事業的發展非常的落后,尤其是服務設施比較老化,更新速度非常慢;其次,還比較缺乏從事這一行業專業的服務與管理方面的人才。就社區服務行業來說,其經濟效益與社會地位都比較低,很難吸引社會人員投入到該行業中。現階段,社區或者街道的領導人員,嚴重缺乏養老服務的管理經驗,在社區工作的人員基本上都是臨時工或者下崗職工等。此外,社區還比較缺乏養老設施,在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對于一些新的社區,主要是為年輕人服務,并沒有考慮到實際的養老需求,也只能為老年人提供比較少的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老年人實際的需求。2.參與社區養老的意識淡薄。在以往,人們對于養老的認識主要是靠自己的子女或者依賴單位進行養老,缺乏社區的概念。社區養老實際上是由政府主導的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的項目。實際的調查發現,民眾對此普遍缺乏認識,很多老人對此并不了解服務機構的具體性質。所以,民眾對于這種形式的養老也都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3.政策法制保障不健全。目前,社區養老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有關該養老形式的法律等還不夠完善。對于很多社區來說,其養老任務主要是由上級部門下達,在社區中再就這一問題進行展開。在具體的管理方面還缺乏科學性與有效性,也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這種情況也使得許多工作很難進行開展。
三、中國社區養老服務發展思路
就社區養老來說,我國的特色主要是卻白社區服務的同時,比較重視政府職能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區養老的落實與進一步發展。要實現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需要由政府進行推動,建立起由政府主導的能夠充分利用養老資源的養老模式。通過對上文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政府介入居家養老服務的突破點。其中包括老年人的思想意識及其家庭的實際情況和老年人對風險的應對能力等。對政府來說,要牢牢把握老年人參與居家養老的影響因素,及時的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而提升行政的效率,最大限度的推進服務模式的創新。
1.在計劃方面,政府要充分考慮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
首先,要做好居家養老服務戰略規劃,并且據此制定出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要確保組織的目標統一與力量統一以及資源統一等,進而確保在運作過程中組織的連續性。其次在賭氣你規劃方面,還要注意靈活使用政策,充分考慮外部環境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
2.組織是社會行政管理的基礎
在國家發展體系中,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所以,政府應為此設立專門的機構,并且還要在各個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主要用來對居家養老的問題進行處理。在對各個職能部門進行設置時,還需要明確各方的權利,確保各個機構都能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辦事。此外,還要設置參謀機構,并聘請資深的專家對該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
3.在對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進行管理時,還要做好社會分工
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領導,以此來確保組織的協調和統一。要實現對其的領導,就需要各個部門加強組織上的配合,并且完善信息溝通的渠道,并優化資源配置,防止各個部門各自為政現象的出現。
4.控制。在進行控制時,要注意合理使用監督和評估的手段
在實施居家養老政策的過程中,要注意對監督機制進行規范,并加強對經濟運作等行為的監督。此外,還需完善評估機制的建設,確保其具有科學性,并評估居家養老的政策。
四、結語
我國未來的養老模式將以居家形式為基礎,并且依托社區養老以及機構養老等,來對養老體系進行完善補充。在對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條件進行滿足的同時,還要注意強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所獲得的幸福感與滿意度等,提倡采用文化的方式進行養老,并將其與物質供養有機結合,以滿足當前時期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并挖掘老年人的潛能,從根本上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作者:楊林 單位:大連科技學院管理工程學院
摘要:文化與旅游是不可分割的,社區是文化的主要源地,社區建設為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物質資源保障及地區特色文化,生態旅游產業也為實現區域經濟騰飛,解決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社會問題提供途徑和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現狀入手,分析其運行機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使目的地社區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受益,并為加快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方法指導和決策參考。
關鍵詞:社區建設;生態旅游產業;管理措施
根據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機理分析,解決現階段各地區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系統間的矛盾與沖突,需要將兩者的和諧統一與共同發展作為理論基礎,將發展生態旅游、保護自然資源作為有效手段,提升社區建設水平和生態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問題,不僅可以完善社區建設,還有利于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高速發展。
1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概況
1.1社區建設要素
社區建設系統的主體要素包括:社區居民、社區企業、社區團體。社區居民指在社區長久居住的居民,一些不具備這一特征的群體即不具備社區建設要素的屬性。社區居民間的合作以及與旅游者、外來務工人員之間的協調是生態旅游產業社區建設的重點,決定著各項事業能否順利開展。社區企業多指與居民密切相關的一些行業,如酒店等服務行業。社區企業、居民是生態旅游發展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保障其投資收益,才能確保社區建設的有效進行。社區團體是社區居民自發形成的組織團體,對于社區的各項事業有著直接的表決權,是影響社區建設的重要因素。生態旅游強調生態的保護和旅游地社會的發展,社區建設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項,社會團體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2生態旅游產業系統分析
生態旅游是一種對資源環境影響不大、對旅游目的地負責的旅游模式。生態旅游產業系統的主體要素包括:投資機構,生態旅游規劃與管理部門,生態旅游相關服務企業三大類。投資機構包括風險投資機構、商業銀行等,以獲得商業利益為目的參與到生態鏈才有產業中來,其提供的資金將作為生態鏈才有產業建設的流通成分,為資金回流系統運轉提供動力。生態旅游和規劃部門是對外溝通,對內協調的中間部門,同時承擔著規劃、開發、和管理生態景區的作用。政府及相關部門通過獲得稅收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但也承擔著構建合理的法律環境、信息環境以及人才供給環境的任務,在生態旅游產業中不可替代。生態旅游相關服務企業構成了旅游產業的服務主體,除了為顧客提供服務,還對于各種民俗產業的推廣、地區文化軟實力的提高起到媒介作用,是生態旅游產業系統的重要組成。
1.3社區生態旅游產業運行機理
社區生態旅游系統需要將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兩者相結合,通過其緊密互動實現產業復合和集中。社區群體間由于居住位置相近,有著共同利益,因此具備發展旅游社區的基礎條件。生態旅游以景觀、環境、特色文化為開發對象,與傳統旅游相比,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間通過資金等要素連接起來,社區建設主體和生態旅游發展主體則通過利益追求、政府的作用聯合起來,并為兩者的協同發展提供動力。其中,利益追求是產業活動有效進行的關鍵因素。生態旅游產業作為投資回報率高的綠色產業,其本身的優勢對于投資主體、相關產業發展具有有效的推動作用。而政府作為協同方,通過直接資助、稅收減免等政策手段為產業建設進行引導和干預,為社區生態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區域經濟建設提供保障。
2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措施
2.1法律與保障機制構建
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合作與競爭過程中的市場秩序對于保障系統主體的投資收益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在完善生態旅游立法的同時,調整經濟活動中各種關系,引導區生態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立法部門可以以國外生態旅游認證制度為參照,如澳大利亞《國家生態旅游促進計劃》等,對我國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完善現有的法律體系。政府需要在建立完善的生態旅游立法體系的基礎上,對相關監管作出明確要求。例如,補充訴訟程序的遺漏,使環境公益訴訟有法可循和環保行為有所保障,賦予普通居民提出符合自身訴求的權利和自信,從而推進社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旅游應該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這就要求政府妥善處理經濟活動中的關系,解決其中存在的矛盾。以土地補償為例,對于征用社區和居民的土地,政府要引入相關的生態補償機制并督促財政部門貫徹執行,為居民在生產生活中做出的利益犧牲進行補償和調整,并為其今后的發展方向做出引導,以保障居民分享旅游收益成果的權益。
2.2培育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旅游技能
為了避免社區建設主體對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內容陌生,以至于難以參與生態旅游發展項目,相關單位應注重生態理念和知識教育,培育社區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旅游技能。建立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基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通過粗放型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將新型環保的生態發展模式進行普及,并以社區發展為載體,使其在動態發展中得到傳播,給生態旅游發展樹立良好的形象。只有居民意識到其經濟收益與社區的環境意識的直接聯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生態旅游產業,并作為引導者和參與者,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中去。除了環境保護意識外,對于社區居民旅游技能的培訓也至關重要。政府和旅游企業可以協商出資,邀請當地高校教授、旅游局專家等走進社區為居民授課,提高居民的整體素質并使其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
2.3建立社區居民旅游服務體系
建立社區居民旅游服務體系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人才的引進。為了打造高水平的的員工隊伍,社區生態旅游管理需要對人才結構比例、人才需求情況進行分析,提高高素質高業務能力人員的福利待遇,使其參與到日常旅游設施維護、環境保護、安全保障、人員調配、利益協調等工作,為良好居民旅游服務體系打下基礎。其次,發展居民旅游服務體系可以與地區的文化內涵相結合,鼓勵居民開展農副產品經營、特色旅游活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內容,加深居民的參與度,并使其真正獲得效益。此外,還可以通過發展服務性旅游志愿者協會來使社區居民參與到生態旅游發展中。借鑒其他先進的社區參與旅游的經驗,可以發展有志愿者參與進來的民間組織,這些志愿組織由于與利益相關性小,因此更加客觀、公正,有利于社區自治和共管的有序進行,同時,其良好的服務特性也在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提供了便捷和幫助。結束語社區建設與生態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地社區的發展具有極強的推動作用。社區是生態旅游的內涵之一,作為生態旅游發展的主體,全面參與生態旅游發展的全過程。本文構建了社區保護地生態旅游的社區參與模式,從法律保障、環保意識、服務體系構建三個方面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加強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措施,以真正實現生態旅游的社區參與,促進區域生態環境和經濟的整體發展。
作者:楊柳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 旅游與民航管理學院
摘要:當前,社區居家養老已經成為養老的一種新途徑,但是,在其發展迅捷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隱憂,法律風險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而產生這些風險的成因,與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引導支持力度不夠、社會力量參與不夠等有著密切聯系。研究其中存在的相關法律問題,營造良性宏觀的法律環境,從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完善社區養老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導、民間資本參與、社會力量補充的多層次、廣互動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這對促進我國城市養老體系及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社區居家養老;法律問題;對策
在當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其發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掣肘,尤其是法律層面的諸多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亟待解決。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規制的基本理論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涵與優勢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人口基數大、增加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困難老人數量多、與家庭小型化相伴隨、先于工業化等基本特征,嚴重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對養老服務體系也造成了極大沖擊,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異軍突起,其服務模式一方面能夠減輕傳統家庭養老的人力負擔,又能解決養老機構數量不足,門檻較高,老人身處其中感覺親情日漸淡漠的問題,獲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睞。本文認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包括兩個層次的內涵,第一層次是老年人不需要離開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延續原有的社會網絡,享受養老服務;第二層次是政府積極主導,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整合互聯網+在內的各種資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養老服務隊伍提供專業化和公益性服務,滿足老年人社會化服務需求的養老服務模式,其服務內容應包括日間護理、家務服務、醫療保健、應急救援、文體休閑等綜合性服務。目前,我國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在北京、上海、青島、寧波、武漢等全國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務形式方便多樣化,服務內容豐富多元化的社區養老服務格局。據民政部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記載,截至2015年,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2.6萬個,比上年增長36.8%,互助型的養老設施6.2萬個,比上年增長55%,社區服務志愿者組織15.8萬個,社區服務志愿人員900多萬名,民辦社會福利機構1600余家。①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情況,根據數據顯示,老齡產業市場不斷升溫。一是老年人照護服務需求持續上升。2015年,我國城鄉老年人自報需要照護服務的比例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個百分點。二是社區為老服務中上門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鄉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項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上門看病、上門做家務和康復護理②。這些調查和統計充分說明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出現,既能應對當前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需求,又能緩解傳統家庭養老的壓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維系社會穩定,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規制的理論基礎
社區居家養老其根本的目標在于通過良性的政策引導和法律保障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務,在法理層面其歸屬于社會分配法律關系,其追求的價值目標在于建立與運行實質公平價值,有效分配養老資源,促進社會養老資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論基礎包括福利經濟理論、社會保障理論與需求層次理論。首先,福利經濟理論追求的重要的社會目標就是為了實現最高的社會經濟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實現社會整體利益價值,這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法理層面構建其制度體系的本位思想。每個社會成員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實現程度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有重大影響,不局限于個體單一受益,實現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體利益不是個體利益的機械疊加,而是個體利益相互博弈的結果,只有盡量逼近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優”并在不能實現最優的情況下盡量促進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實現了個體利益向社會整體利益的初步進化。在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發展的現階段,政府和社區作為居家養老服務中的必然主體和主導,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設完善的社區居家養老制度,實現最優的經濟效益與資源分配效應。其次,社會保障理論體現了國家對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是社區居家養老制度體系設計的關鍵。在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實踐中,政府應維持與促進市場自治與國家干預間的平衡,促進社區居家養老產業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間資本與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的市場運行與政府干預間的良好互動機制,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后,需求層次理論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一種開放型、多元結構的服務模式,社區居家養老可以滿足老年人對于家庭和社區的雙重依賴,滿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等五個不同層面的需求。
二、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規制現狀及問題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法律制度現狀
新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國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發展城鄉社區養老服務,鼓勵、扶持專業服務機構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緊急救援、醫療護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的服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發展社區服務,將養老服務設施納入社區配套建設規劃,逐步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務、文化體育活動、疾病護理與康復等服務設施和網點。”該法包括了“社會保障”、“積極養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內容,是我國社會在當前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相關體系建設的基本法律依據。近2年來,我國眾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地方性法規,繼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頒布《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以來,江蘇、河北、烏魯木齊、合肥、蘇州等省市相繼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上述《條例》基本都明確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職責,充分體現鄉鎮街道、社區在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區的基礎性和支撐性特點,規范了為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的內容。還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經由民政部門等相關機構先后制定了地區性的居家養老服務規范。此外,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方面,民政部和財政部兩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聯合下發了《關于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根據通知的要求,全國部分地級市(含直轄市的區)將逐步推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二)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
如前所述,我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起步較晚,處于初級階段,法律制度還不完善,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有:1.從立法角度,當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體現在立法較為滯后,數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銜接的法律體系,且現有的法律法規內容不健全,缺乏統籌兼顧,各項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沒有落到實處。從規范的層級而言,目前,在國家法律③一級,我國尚未存在針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專門立法。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社會服務、社會優待、法律責任中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有新增一定的內容,但不夠具體,較為籠統,法律責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條規定,“對養老機構負有管理和監督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并沒有明確規定給予何種處分,可操作性較差。在地方層面,各地區針對社區居家養老的地方性規范或條例起步較晚,為數較少。有的剛剛頒布,尚未實施,有的條文過于原則性,細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規定,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各方的權利、責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風險較高,能否落到實處還有待檢驗。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區對開展日托服務顧慮重重。在有關部門層面,曾經制定的一系列社區養老服務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經擱淺乃至出現荒廢,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為“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國啟動了這一計劃,而如今這項歷時3年耗資134個億的資金建成的老年活動室,如今大部分已經難覓蹤影,很多甚至已經“面目全非”④。此外,與社區居家養老相應的配套制度和服務支撐體系還不完善。比如非營利性組織在提供公益性和專業性服務中占有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沒有得到明確認可,扶持其發展的相關政策不夠完善。此外,國家現在鼓勵社會力量、民間資本興辦養老設施,發展社區居家養老,但其政策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優化。最后,當前依托“互聯網+”,以智能化手段為支撐,創新養老服務手段,搭建起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已經是社區居家養老發展的新趨勢,而相關規范標準尚不明確,無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2.從執法角度,政府引導支持力度不夠,很多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徒法難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現實中的執法難關,將法律政策落到實處,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領域內的一大難題。當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問題:第一,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力度還不夠,運營經費難以得到保障。將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居家養老服務經費,已經是現行立法中居家養老經費保障的一般模式,傳統的經費補助模式側重于補助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而忽略了補助運營服務,造成部分社區居家養老設施建成后面臨后續資金運營匱乏難以為繼的尷尬局面,嚴重挫傷基層積極性,也使養老服務無法真正落到實處。第二,針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評估和監督機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發了《關于推進養老服務評估工作的指導意見》,目的在于推動建立統一規范的養老服務評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區正在展開試點,制度化的評估和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處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區對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的內容、工作體系建設、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服務設施的質量、滿意度都還缺乏有效的評估與監督機制,管理的混亂和監督 評估體制的缺失已經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進一步規模化發展造成很大影響,亟待完善。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機制還不完善,對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參與的支持力度不夠。不少居家養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勵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加入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平臺,建立養老服務專業團隊,開展“智能化養老”,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但是目前,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設施建立,機構組建還基本處在政府推動主導的階段,多渠道投入機制還不完善,針對社會力量、民間資本、非營利性組織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的扶持力度還不夠。3.從司法角度,當前居家養老糾紛中老年人的權益難以得到妥善保障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首先服務機構和老年人之間是一種特定的消費者和服務者的關系,服務組織應當與服務購買人、接受服務的老年人或其人訂立養老服務合同。但是由于當前養老服務合同尚缺乏統一規范,居家養老護工的職業標準和規范管理問題依然處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屬于弱勢群體,普遍缺乏法律知識,經濟能力也有限,一旦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護工事件,面臨著舉證難、訴訟維權難等一系列難題,如何最大限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解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法律問題的建議
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社區養老服務要取得長遠發展,必須重視其中存在的法律問題,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堅持福利性、社會保障性的指導原則,緊密結合我國老齡化的實際需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導、民間資本參與、社會力量補充的多層次、廣互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關配套制度
從國家層面,應做好頂層設計,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就社區居家養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會的責任,服務的內容、方式和標準,資金來源、設施建設、專業人員培訓等做出規定;從地方層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一定的區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區應結合本地實際,加快制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地方性立法和規章。在地方性立法中應注意建立社區養老機構的準入標準,規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合同,細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各方的權利、責任、利益,明確監管制度。在有關部門層面,應整合政策,協調聯動,改變目前有些部門在社區層面各成體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資源和資金使用分散的情況,避免“星光計劃”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在配套制度建設方面,應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相關法律制度,如改登記制為備案制,取消掛靠制,保持獨立性,加強監督和引導非營利組織的結構轉型,完善非營利性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激勵機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會力量、民間資本投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業的政策環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實稅收、財政、信貸、土地、規劃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第三,各地民政部門應就“智能居家養老服務”出臺標準,明確提供服務的企業和機構的準入門檻、服務標準和收費標準,采取多地區聯合的方式,破解跨區域老年福利和養老服務方面的身份和戶籍壁壘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第四,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健全社區養老服務管理制度,積極推進社區志愿者登記注冊制度,開展居家養老護工正規化制度建設,加強如養老服務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建設。總之,應循序漸進,逐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各項制度與配套措施銜接得當、統籌兼顧的社區居家養老法律體系。
(二)在執法層面,明確政府定位,加強政策
引導和政策落實在執法層面,政府應處于主導地位,從規劃統籌、資金保障、設施配置、產業培育、政策支持、標準制定、市場監管、搭建交流平臺、信息網絡建設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具體開展居家養老執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綜合運用議案督辦、執法檢查、聽取審議意見落實情況報告等多種形式,依法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落實,以條例落實推動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具體而言,主要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擴大政府財政投入,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運營經費保障機制。為避免養老相關設施建成后運轉困難,挫傷基層積極性,一方面,政府應保證財政配套資金及時兌現,另一方面,應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運營經費保障機制,同時加大轉移支付補助力度,一方面,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調動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運營積極性,另一方面,對經濟特別困難的山區農村加大補助力度。第二,建立系統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與監督機制。建立養老服務評估制度,在評估內容上,首先是對老年人的家庭經濟情況、身體狀況、養老服務需求進行評估,對符合條件的高齡、失能、失獨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給予補貼。其次針對各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開展成效,具體包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體系中的政府主導、基礎設施、服務隊伍、管理制度、服務成效、群眾滿意度等內容開展評估。在評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相結合的辦法。內部評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據具體評估指標準備相關材料并開展自我評估和民政部門對各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議各地區民政部門可以建立類似社區低保評定的服務監察和績效評估機制,設立養老服務監督員、定期或不定期走訪被服務對象,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效果、效率進行服務質量評估。外部評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開展評估,結合老年人的滿意度調查,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星級評定,并與運營獎勵補助經費掛鉤,促進服務質量改進,提高老年群體的獲得感。第三,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走向社會化、推行信息化、提高專業化、擴大規模化和鼓勵競爭化”的思路,通過政府購買、協調指導等方式,重點培育一批服務機構,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樣化的經營模式,在穩健經營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擴大規模,形成品牌效應。第四,完善社區居家養老基礎設施建設,依托“互聯網+”建設養老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政府應當做好配套制度建設,搭建智能化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合作交流的平臺,將這一政策落到實處,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養老社區、共同完善智能化養老服務內容,廣泛借助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媒介,為老年人提供內容更豐富、更滿足個性化需求,更方便的產品。
(三)加強司法保障與普法宣傳
在司法層面,人民法院系統應當繼續堅持對涉老案件實行“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的三優先制度,落實對特困老年人投訴案件實行訴訟費緩交、減交、免交制度,對較復雜、易反復的追索贍養費、養老金的案件實行“回訪制度”。應加強針對老年人養老糾紛中的法律援助,開辟養老權訴訟的法援綠色通道,可以借鑒成立少年法庭的經驗,設立老年法庭,專門審理侵害老年人權益的案件,使占比較重的涉及老年群體養老糾紛的案件能夠得到及時處理。同時在審理涉老案件時吸收老齡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為人民陪審員,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門應鼓勵、支持社區居家養老機構和公益性的社工組織,創造條件舉行以尊老敬老為主題的普法宣傳活動,以期達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識,增強養老組織自身的法律意識,維護個人和他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四、結語
社區居家養老是一項新興的事業,盡管我國起步較晚,但在政府的積極主導、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參與下,相關法律、政策、制度正在不斷成熟,各地實踐也在不斷深化,我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制度一定能獲得長足發展,成為緩解我國嚴峻養老問題的重大戰略選擇.
作者:彭進 單位:湖南商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摘要: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相應的城市治理模式應運而生。本文選取城市管理中很小的一部分———社區管理進行探析,而新公共管理理論是當前我國城市治理方面一個重要理論支撐。本文通過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觀點、特征的介紹,以及當前社區管理存在問題的探析,從中揭示了新公共管理理論對于我國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啟示。
關鍵詞:城市治理;新公共管理理論;社區管理;啟示
究竟什么是城市治理呢?不同的學者觀點是不一樣的。第一類認為治理是一種統治方式,其手段是運用權力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第二類強調治理的過程特征。這種治理是“一種綜合的全社會過程”,它強調以“協調”為手段,而不是協調和控制。第三類認為城市治理是社會關系的一種體現,包括國家和公民、執法者和守法者、政府與可控性的關系。第四類則認為治理是一種值得追求的理想,是為了應對政府自身無法解決的一些重要問題時的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新公共管理理論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對城市管理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治理作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一種手段,它的實施必然要依賴一定的理論,而新公共管理理論就是這樣一種理論。城市治理從宏觀層面來講,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運用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政府的運作效率具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從微觀層次上來說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運用對于我國的社區管理和服務同樣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
(一)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對傳統行政的批判和吸收基礎之上,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幾點:第一,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導向,要求政府必須對社會公眾作出回應。[1]。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和公眾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政府是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存在,積極與公眾互動,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第二,新公共管理消除了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采取企業管理的成功的方法和經驗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將一部分職能轉移到私人部門,從而實現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目的。第三,新公共管理改革強調管理者的風險意識和應對變化的能力,即倡導企業型的領導者,從而提高管理的績效。第四,新公共管理認為授權或分權的方式是政府進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政府應當像企業界一樣,將權力下放到各部門,實現各部門之間的自我管理和相互合作。第五,新公共管理強調績效目標的管理和控制,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第六,新公共發揮管理重視行政機構和公務員的功能,要求其制定有效的社會政策以促進社會進步。
(二)特征
新公共管理與傳統的公共管理不同,具有自身比較明顯的幾個特征:(1)公共性。這種公共性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的對象是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服務。其次,新公共管理過程的公共性,在管理的過程中,,其他公共管理的主體會參與到治理過程中來,因此,政府部門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者。最后,公共管理總離不開公共權力。公共管理的權共管理的過程具有公共性。力是公民及社會成員賦予的,其運用必須服從公共利益,否則將失去權力的合法性。(2)公平性。新公共管理強調逐步以公平正義與管理效率并重,而不是像傳統行政理論那樣過分注重效率。(3)合法性。合法性即在管理的過程中要積極遵循憲法和法律。4)效能性。效能目標的確定應該體現公共管理和公共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5)適應性。任何一個公共管理系統都需要與外部環境相適應,新公共管理理論則強調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和彼此的相互競爭性,從而及時有效地解決公共問題,促進社會的發展。6)回應性。回應性實際上強調的是公共管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良好互動;一方面要求公共管理的主體要積極加強對公民或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要求公眾參與到公共管理的決策過程中來;同時要求切實尊重和保護公民的權利。
二、社區管理
(一)社區管理
社區是人們生活在一定地域內的生活共同體,人們的生活要有序地進行和開展,必然要求對社區內的事務進行管理,也就是所謂的“社區管理”。在我國,社區管理是在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的變化而提出來的。社區管理是指社區職能部門對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的自我管理。
(二)社區工作和管理的現狀、問題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的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加強社區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改善社區工作人員的經濟待遇以及改善社區辦公環境,積極開展社區服務活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社區體制的問題,社區資源利用問題,社區建設資金沒有保證,社區隊伍素質不高,社區服務的服務范圍和方式有限,服務效果不顯著等問題。社區工作的問題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行政化現象突出。社區作為基層群眾的自治組織,其主要職責是宣傳教育,辦理居民相關的公共事務,協助有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并及時反應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然而,實際工作中社區承擔的卻是隨著形勢的發展,目前社區居委會實際履行的職能很多都是與黨委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一一對應設置的,其中包括勞動保障、民政優撫、城管創建、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社區黨建等六大職能。
第二,社區建設工作投資機制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社區建設缺乏計劃性,社區建設沒有列入政府的發展規劃,因此缺乏自身發展的專項基金;二是籌資渠道狹窄,資金來源不足,除了來自政府撥款的專項資金外,社區在建設的過程中,經要自行籌集資金。
第三,社區服務工作弱化。當前社區服務工作還不夠完善,除一部分大的社區社區工作開展的比較好外,許多社區存在社區服務基礎設施落后,社區服務體系不完備等問題。此外,在社區管理方面,我國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治管理混為一談的現象。
三、新公共管理對于社區管理的啟示
針對當前我國社區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借鑒新公共管理的相關管理理念,我們認為做好當前的社區管理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改革社區現行管理體制。社區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一要實現自己的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服務的功能和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務的功能。其二,在協助政府工作方面,政府應賦予社區足夠的權力和提供相應的資源來處理問題,并且這個協助性工作不能是工作任務的轉移。總之,做好社區管理工作,各部門之間要做到職責分明,各司其職,同時又要密切合作,充分發揮社區作為基層自治群體的作用,實現社會主義的民主,同時要增強廣大居民的參與。
(2)健全社區考核和激勵機制。新公共管理認為社區管理應當確立明確的績效目標,既包括組織的目標又包括個人的目標。對于目標的實現程度,要進行測量和評估。首先,要加強對社區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培訓主要是培訓社區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政策理論等等。與此同時,要讓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考核過程中來,充分發揮民主。其次,可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在改善社區工作人員經濟待遇的基礎上,對工作成績突出的社區工作人員應當給予提拔和獎勵,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實現社區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改進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除了政府的撥款以外,應當吸引其企業、社會組織的資金,以緩解資金不足的狀況。
(4)提供多樣化的社區服務活動。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取向,社區居民作為顧客,通常會有多種多樣的需求,那么社區的管理者就應當給予居民的需求以回應,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四、總結
綜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論作為在傳統行政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更好地處理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助于社會的發展進步。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特點,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發揮他們的特性。政府不能調節的問題盡量交給市場,對于市場無法調節的問題,政府也應當充分自身的作用來調節。在回應公眾需求方面,政府要堅持顧客導向,公眾也應當提升自己管理社會事務的參與度。總之,新公共管理理論克服了政府傳統管理的弱點,充分發揮了市場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對于我國的社區工作和社區服務意義重大。在平常的工作和管理過程中,我們應當依據實際情況借鑒和運用,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作者:陳玲 羅杭春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摘要: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質活力城市,加強社區管理創新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地方性高職院校發揮獨特資源優勢參與社區管理創新。筆者以共青團志愿服務品牌工作為重點,以在社區創建“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為載體,組織和引導青年大學生參與社區管理創新,讓青年大學生深入社區接地氣,勤學篤實長才干,為全面建成小康永州作貢獻。
關鍵詞:地方性高職院校;社區管理;志愿服務;培養人才
湖南永州正處在科學趕超的關鍵期、轉型發展的加速期、開放崛起的機遇期,市委提出了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質活力城市的發展戰略目標。筆者認為社區是構成城市社會的基本單元。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上,提高社區的管理水平和綜合服務水平顯得尤為重要,社區管理和綜合服務水平提高了,社區居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對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滿意了,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穩定。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要全社會積極參與創新社會管理和服務,作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如何參與永州市中心城區零陵區的社區管理創新,讓青年大學生通過參與和服務社區管理創新深入基層接地氣,勤學篤行長才干,培養青年大學生要有社會擔當和為國奉獻,是筆者探索思考的主意。
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高校引導學生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有明確要求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就業和服務社會的本領。基于此,高職院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及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發揮青年大學生自身的優勢作用。
二、永州職院立足永州服務永州,參與社區管理創新,是培養人才的重要載體
高職院校要以培養社會應用型技術人才為重點,在加強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和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上成為教育和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重要載體,共青團組織要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引導和組織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到社區管理創新中去,讓青年大學生接地氣,長才干,作貢獻。這也是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足永州、服務永州;堅持產、學、研、訓、推“五位”一體化,實行學業、就業、創業、產業“四業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好一個學生、致富一個家庭、帶動一方群眾、繁榮一方經濟”辦學“四個目標”的體現。
三、永州市中心城區零陵區社區的現狀和社區發展需要地方高校參與社區管理
根據筆者走訪調查了解到零陵區城內共有徐家井、七里店、南津渡、朝陽4個辦事處,27個社區,城區人口27.71萬人。當前,每個社區有工作人員10名左右,其中青年人甚少,其余都是見習生。每個社區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為43歲,平均學歷為高中。社區設有民事調解、社會治安、勞動就業、衛生醫療、計劃生育、青少年教育、外來人員管理等業務工作。目前,永州市正處于以創建國家級衛生成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為工作總抓手,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質活力城市的關鍵時期,作為城市基本單元的社區最為關鍵,社區的工作變得更為繁重和重要。從社區工作人員結構現狀看,社區年輕工作人員緊缺,在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質活力城市工作中,涉及到社區工作內容有方方面面,反映出年輕工作人員緊缺的現象更加明顯。特別是在很多網絡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工作中體現出對年輕工作人員的更多需求。例如日常辦公、文件資料的處理和歸檔、社保醫保養老等網絡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方面的工作,年紀大的老同志雖然有工作經驗,工作閱歷也豐富,但在信息化數字化辦公的今天,年紀大的老同志工作開展起來就有很大困難。另由于老同志年紀大了,在投入工作的精力上、創造創新上和接收新事物能力上都沒有青年人易學熟用的優勢,這給社區管理創新、長遠發展和社區居民服務帶來諸多的不利因素。社區急需一批能吃苦善學習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青年人參與到社區管理創新和社區業務工作中來,這就需要地方性高職院校的大力支持和青年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地方性高職院校組織引導青年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創新是解決社區目前青年人力緊缺等諸多問題和困難的最好辦法和途徑。
四、對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共青團組織青年大學生參與和服務社區管理創新的探索與思考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精神,根據永州市中心城區零陵區27個社區的現狀和發展情況,并結合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立足永州,服務永州,“四業貫通”和“四個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學院共青團應在永州市零陵區的27個社區建立服務社區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立“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將每一個社區成立的“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都作為學院共青團下屬的一個組織機構,設立組織機構,要像學院學生會、共青團委員會一樣進行換屆,引導和管理好“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的學生一屆接著一屆傳幫帶,讓學院學生干部和青年志愿者一級接一級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工作。同時,學院學生干部兼職社區業務工作,全方位地參與社區管理創新。這為社區工作人員欠缺特別是年輕工作人員緊缺問題提供了新的人力資源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對社區管理創新、社區綜合服務、和諧發展以及對青年大學生深入基層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是學院共青團的學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來服務社區,以所學專業知識奉獻社區,為創建和諧社區作貢獻。“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的學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可充分利用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學校資源參與社區的管理創新和發展。積極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和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志愿服務活動,服務社區居民、服務社區弱勢群體,通過青年大學生在社區內開展志愿服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積極帶動社區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為社區樹立新風尚,增添和諧新活力。“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的學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正處于信息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對信息化、網絡化辦公和新媒體的應用方面具有基本的素質和技能優勢,能夠很熟練地開展網絡信息化業務咨詢和綜合業務辦理工作。讓“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的學生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兼職社區工作,從而大大提高社區居民來社區辦事的效率和服務質量,也提高了社區的綜合工作績效效能。“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的學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來自學院12個系部34個不同學科專業,涵蓋有醫學、農學、經貿、理工、信息、建筑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可為社區開展民事調解、社會治安、勞動就業、衛生醫療、計劃生育、青少年教育、外來人員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工作創新,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為創建和諧社區作貢獻。二是學院共青團的學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在參與服務社區管理創新和社區建設中,能深入基層接地氣,勤學篤實長才干。學院共青團的學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服務和兼職社區工作的過程中,可以更多更快地了解社會、了解基層,可以從社區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實干家和能人的身上,學到為人處事的成功經驗和扎實巧干工作的敬業精神,體驗到做好基層工作所具備的人格魅力。社區的居民有戶籍居民和非戶籍居民,有臨時暫住和長期居住務工的流動人口,社區人員關系非常復雜,社區的工作也涉及到民事調解、社會治安、勞動就業、衛生醫療、計劃生育、青少年教育、外來人員管理等方方面面,做兼職社區工作是青年大學生學習和鍛煉能力的好平臺。青年大學生服務和參與到社區管理創新中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篤實做人做事和勤奮好學,能增長自己的才干和社會的閱歷;應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青年大學生就業和服務社會的本領;能更好地為創建和諧社區、和諧社會奉獻智慧,為永州市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質活力城市,全面建成小康永州貢獻青春力量。總之,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加強社會管理的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學生就業和服務社會的能力的精神指導下,深度結合永州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質活力城市的戰略實際。作為地方性高職院校的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創新,讓青年大學生通過深入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和兼職社區工作的實踐,既有服務學生培養人才的作用,又有服務永州科學發展的現實價值和意義,還能為全面建成小康永州作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張宜劍 單位: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隨著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社區管理建設也逐漸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轉變的核心。但是在我國現行的社區行政管理體制中,卻仍存在關系不順、職能錯亂等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針對社區行政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創新,以此加快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
關鍵詞:社區;行政管理;改革創新
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變革的今天,如何深化社區建設和管理已經成為時展的主題之一。只有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社會管理模式,加強社區管理,創新社區行政管理體制,以實現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的改革。
1.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不健全
1.1社區辦事處職能越界
根據我國法律條文規定,社區辦事處是政府的派出機構,其擁有對社區居民日常相關的公共行政事務的處理和管理權,對居委會工作行使指導職能,以及完成上級行政職能部門安排的其他任務。但是,就國內目前社區辦事處的實際情況而言,其與法律規定的機構性質大相徑庭,其職能性遠遠超出了法律的范疇,職責范圍擴大,接近于一級“準政府”,負責社區內大大小小事務,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社區治安管理、社區計劃生育、社區民政福利、社區管理建設、社區經濟管理、社區勞動就業等,遠遠超過了政府賦予社區辦事處“有關居民工作”的范疇。
1.2社區辦事處職能錯位
社區辦事處在社區行政管理職能與經濟管理職能方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倪娜(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14)面存在嚴重的交集,造成了二者之間職能錯位的現象。社區辦事處的主要職能是從事有關社區的建設與管理。但是,就目前而言,國內大部分社區辦事處則額外承擔了更多涉及經濟方面的管理職責,如針對社區內部企業進行經濟管理;對社區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社區內部個體經營戶進行經濟管理等。社區辦事處作為政府下屬機構,則會通過社區辦事處的職能干涉企業日常經營制度,如通過管理企業內部決策、經營模式等獲得相應的經濟利潤。因此,隨著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不斷變革,社區辦事處的自主權逐漸擴大,與企業保持較為緊密的利益關系,造成了社區辦事處職能錯位等現象。社區辦事處職能錯位不僅會使自身消耗更多精力處理其他事物,造成本職工作的疏忽,更會因為涉及企業經濟問題造成內部經濟的貪污腐敗。
1.3社區行政管理過程權責不一
隨著城市管理任務的加重,市政府、區政府等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增加,管理層次劃分細致,各項工作任務都在社區辦事處中進行派達。如市政府規定交通、環保、工商、公安、稅務等職能都需要依靠社區辦事處為依托,設置了各類派出機構,對社區內部人員進行管理、宣傳,但最終還是需要依靠社區辦事處完成職能的分配。政府規定的社區辦事處的行政管理職責有限,因此造成了各類派出機構與社區辦事處之間在社區管理過程中的權責不一現象。社區辦事處由于不具備具體的執法職能,因此只能對社區內的基本生活秩序進行管理,而各政府派出機構具備行政執法權,但是卻沒有與社區居民有著直接關系,因此也不能夠將法律政策等進行落實,經常會出現各類行政機構與社區辦事處之間出現胡亂推卸責任的現象。
1.4社區群眾組織關系不明
就社區辦事處而言,其與居委會是屬于兩種不同的組織。居委會是社區內部群眾自己推選的組織模式,居委會主任由每家每戶派代表選舉而成,不被政府認可,也沒有行政經費給予補給。而社區辦事處是由政府排除的行政組織機構,定期發放行政經費。所以,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指導、支持、幫助與協調開展工作的關系,而不是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系。但是,就國內目前的社區而言,居委會已經逐漸替代社區辦事處,成為社區的“代言人”。居委會相關管理人員也是由社區辦事處進行指派,僅代表少數居民的利益,不能為居民提供生活上的基本服務。因此,社區居民對于社區辦事處與居委會等組織模式普遍缺乏認同感,對組織舉辦的各類活動缺乏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有甚者,很多社區居民生活在社區內部卻不知道社區辦事處的地址與管理人員,這種不明確的關系,也就造成了社區辦事處與居委會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2.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不僅僅是對舊體制的推翻,更是要從根本上進行創新,加快社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解決社區辦事處行政管理體制的各類矛盾與問題。
2.1社區辦事處的性質和職能的科學界定
社區辦事處應針對社會主義體制的改革進行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科學界定社區辦事處的性質與職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強社區建設,使社區辦事處成為整整意義上的社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重心,對社區內部的精神文明狀態、社區治安、社區服務與社區管理進行組織協調,落實監管職能,正確行使執法權。
2.2社區辦事處職能的科學規劃
社區辦事處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加強社區文明建設,改善社區行政管理體制在居民心中的不良形象。社區辦事處應根據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改革模式,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注重社區內部各組織之間的關聯。如在社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過程中,注重社區黨組織的建設,成立社區黨組織委員會,令其成為政府派出機關的總部門。利用其行政管理權合理監管社區內部居民的生活秩序,建設社區精神文明、管理社區綜合治安等。
2.3社區行政管理過程權責統一
社區辦事處應創新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模式,調整社區辦事處內部組織結構與權力的格局,針對社區辦事處規模進行調整,真正落實社區的行政管理到實處。與此同時,社區行政管理的改革重點在于權力的下調,強化權限的處理,包括社區綜合協調權、社區管理權、社區規劃參與權以及分級管理全等。創新推廣多元化的組織模式,緩和社區辦事處與居委會等組織模式各自為政的矛盾點,使社區辦事處成為社區行政管理的核心。與此同時,為了有效針對社區辦事處的行政管理權進行監督,還應成立社區居民管理委員會,對社區辦事處的各項事務處理進行公正、公開的監督。
2.4社區群眾組織關系的統一
社區辦事處與居委會之間應建立平等、和諧的互助關系,創新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管理模式,真正的放權于民,令社區成為居民自主管理的主體,居委會依法從事對社區的管理權,而社區辦事處則是對社區行政任務進行有效治理。創新的社區行政制度體制改革就是需要將社區辦事處從繁雜的社區事務中進行轉移,積極落實社區監督和管理的職責,和諧構建社區辦事處與居民之間的關系。也正因為如此,社區辦事處在社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需要加強對居民委員會的組織規模調整,令其可以對自身工作進行協助,共同服務于社區居民。創新的社區行政管理體制通過一種全新的居民自治方式替代傳統的居民委員會,建立一整套全新的社區組織體系,使其加深居民與社區自治組織的關聯性。
3.結論
就目前國內城市社區而言,社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依舊沒有落實到實處,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尚未解決:如傳統社區行政管理體制與創新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更替;社區辦事處、委員會與社區居民三者之間的管理關系;社區自治格局形成后政府下派部門的職責分配等,都是一種全新的突破與改變,需要通過社區行政管理體制的進一步改革進行完善與創新。只有社區內各類組織與居民和諧共處,才可以為使社區的發展更加和諧、穩定與繁榮。
作者:倪娜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