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和高中歷史的區別
時間:2023-11-27 16:07: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和高中歷史的區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高一學生 辨析史料 依據 策略
1 引言
史料的運用,即是確立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去認識各種歷史材料如何被運用于對過去的重建。由于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的問題也較為復雜,因此,學校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求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為唯有透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內容豐富、針對性強、重點突出,是逐步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看法。
2 史料運用的理論依據
學習歷史離不開史料。什么是史料呢?它指的是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保留下來的各種痕跡、實物和文字資料。從中學歷史教學的角度來看,史料是指歷史教學活動中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歷史教學的材料,根據中學教學實踐,大致可分為圖像史料和文字史料兩大類。史料的運用,確立了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如果缺少史料,學生對歷史知識只能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而不能把它運用于實際,更不用說培養探究能力。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高考歷史題目中,史料題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學生分析和運用史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歷史高考的成敗。
3 培養學生辨析史料的策略
3.1 充分利用歷史材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教材增加了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習題為范例,仔細講解,教給學生解題方法。正確解題分四步:第一步,先看該題設問,明白該題提問的角度、內容和解答要求。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考生對題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去閱讀,減少盲目性,提高解題效率。第二步,讀材料,對材料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及相關時間、地點、人物、觀點等基本要素有個初步了解,對材料出處、按語、說明等情況絕不能遺漏,以便從中發現蛛絲馬跡。對與設問有關的材料,找出關鍵字詞句,最大限度地獲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要時對有關材料進行重點閱讀,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材料中與設問有關的基本史實、基本觀點。第三步,回歸教材,分析材料與課本某一內容的聯系。一般來說,許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載的信息總是顯性或隱性的地表現出與課本知識的聯系。第四步, 提煉答案。材料解析題答案有個基本原則,即論從材料中出。答案是在對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題目還需結合所學知識或個人的認識去解答,這類題目答案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根據材料提供的中心課題,結合時政觀點和的有關基本原理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與材料中心話題相聯系的結論。在教學上,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興趣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筆者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從高一階段就重視史料的運用,結合歷史知識的內容,通過史料創設情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辯證地對待現實問題。如筆者在講授岳麓版高一歷史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中的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時,筆者首先問學生是否聽說過“一言九鼎”,然后出示幻燈——鼎,一種用來煮肉的烹飪器。接著,介紹史料,“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所以鼎是天子權威的象征”。通過史料引發學生的興趣對天子集權做出深刻的了解。
3.2 史料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對史料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遵循以下的原則和方法:①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教師對史料的運用一要有所選擇,二要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所選史料或所提問題必須符合客觀的認知規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無論是一段式還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啟發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無論是一題多問還是幾題幾問,問題之間要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角度應有所不同,層次有深有淺,形成立體結構。 ②適當補充,加深理解。在教學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說,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課本的史料。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和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普遍對圖畫感興趣,筆者借此激發學生對史料進行全方位分析的能力,幫助學生實現腦、口、手的協調參與。如新教材下冊《20 年代的國際關系》筆者先是引導學生觀看第32頁和第33頁的插圖,激發學生發揮想象,然后進行小組的合作討論,通過眼、口的并用,實現學生對圖的深刻理解并得出共識——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基礎將影響到社會的政治、法律、哲學和宗教等。并與政治課的內容相結合,為以后的文科綜合做下結合的鋪墊。對于材料,包括圖中的漫畫,筆者都會讓學生全方位分析,有時學生就只是觀看圖中的信息,而對于圖下面的文字信息卻不怎么關注,導致對圖理解的欠缺和片面。在讀懂材料后,筆者教給學生知識回位的方法。學會根據材料自己就能提出問題,結合教材的知識自己就能夠全面地回答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動口和動手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從高一年級開始,立足于課本,以興趣引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把選取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并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和一定的方法,決不能一蹴而就。
參考文獻
1 馮富仙.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新課程(中學),
2010(06)
2 徐盛前.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江
蘇教師),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