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識人工智能教學反思
時間:2023-11-27 16:07: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識人工智能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信息技術情境創設常見問題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讓課堂變得生動,讓學生變得主動,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創設教學情境畢竟只是教學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把手段當做目的來追求,往往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通常有以下三個問題:
1.牽強的情境
【例1】“變!變!變!”―橫幅廣告管理器的使用
師:老師給學生表演一個橡皮筋魔術。
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師:這個魔術老師下次再教給你們,今天我們來看一個如變魔術一樣的網頁banner,欣賞橫幅廣告“變”了的網頁。
評:魔術情境是激發出了很高的學生興趣,但這并不等于學習興趣,因為學生的興趣點并不在學習內容上,而在于魔術解密上。看似魔術和橫幅廣告都有“變”這個特點,但實際上魔術的變不僅轉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與教學內容聯系不大,有點牽強,貌合神離。
2.泛濫的情境
【例2】《信息及其特征》
師:在了解了信息的概念之后,信息有哪些特征呢?
師:教師通過7個情境分別來解釋8個特征,如學生對“日本向伊拉克派兵”這條新聞有不同理解說明信息的不完全性,“傳話游戲”說明信息的傳遞性,“觀看欺騙人眼的圖”說明信息的真偽性,“蘭德公司向美國賣情報”說明信息的價值性和時效性……
評:所舉情境雖能說明信息的特征,但太多毫無關聯的情景創設會使得知識點過于零散,缺乏系統性。
3.不科學的情境
【例3】虛擬現實初探
師:欣賞幾幅優美的校園景色圖,再展示利用這幾幅圖制作的兩個全景圖作品《校園》《河邊》。同學們對比一下,兩個全景圖與前面幾個單幅景色圖相比,有什么效果?
生:逼真,視角寬。
師:一組靜態的照片經過加工后,就成了讓人身臨其境的現實場景,這就是虛擬現實帶給我們的奇妙之處。(引出本課主題―虛擬現實)
評:全景圖像實際上是空間中一個視點對周圍環境的360o的視圖。它可以理解為以節點為中心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圓柱形的平面,平面外部的景物投影在這個平面上,即為全景圖像。用戶可以在全景圖像中360o的范圍內任意切換視線,也可以在一個視線上改變視角,來取得接近或遠離的效果。而本例中展示校園與河邊的全景圖卻不具備360o范圍內任意切換視線,這明顯是一個不科學的情境,會讓學生對于理解“虛擬現實”這個學習內容產生錯誤的理解。
二、信息技術情境創設的原則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心理發展的水平,筆者認為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原則
在實際的教學中,并不是每一節課都適合進行情境教學,且情境創設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它與后繼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一定要選擇典型的教學內容,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進行情境創設,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確保教學的流暢性和高效率。
2.系統性原則
在一節課中,并不是情境的設計與運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設計會嚴重制約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情境創設不應只求數量,而更應注重質量。一堂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可能包含多個知識,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情境,讓這個情境能夠貫穿整個課堂,使整堂課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不僅使得整個課堂能圍繞這個情境展開,還使得教學任務得以輕松完成。
3.科學性原則
情境的創設一定要建立在正確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科學地圍繞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情境,否則會造成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錯誤理解,教學目標將難以實現。
4.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出發,把情境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思維,為進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這樣創設的情境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5.指導性原則
情境學習主張學習與社會的聯系,學習在真實情境中的發生,同時也意味著學習可能會受到真實情境的負面影響。例如,當學生沉浸在互聯網的學習中時,學生可能出現學習迷航甚至網絡癡迷等問題,因此,情境學習的實施需要有不同于傳統教學情境的教師指導。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到情景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時準備一些相關資料來指導學生克服影響。
三、信息技術課程中情境創設常見方法
教學情境一定要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系統、科學地進行創設,重視在情境中獲得體驗,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信息技術課程中情境創設常見方法有:
1.創設故事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學生興趣的高低對于后續的學習非常重要,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知識點是一個既能提高學生積極性又能將其關注的重點放在所學知識上的好方法。
【例4】高中信息技術課第一節課《無所不在的信息》
師:有這樣一個廣告―一個酷男騎著摩托車在美國西部的大馬路上飛馳,突然摩托車壞了,這時他掏出摩托羅拉手機向別人求救,不一會,一個農民趕了一輛騾車一聲不吭地把他救走了,這時話外音傳來,“摩托再好也要騾拉,摩托羅拉,隨時隨地傳遞信息”。
師:是什么使這個男子脫離了困境?(答案是信息,本節課重點)
通過有趣的故事和精心設計好的問題使得這節課的開頭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還引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故事”選取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來確定,不能拋開教學目標單純為了“吸引學生”而講故事。
2.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究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創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良好的問題情境,形成懸念,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他們尋根究底。
【例5】網頁的實質―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
師:給學生展示一個有上下滾動字幕的網頁,左右滾動的字幕我們都已經會做了,請問如何做上下滾動的字幕?
生: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可是在動手后發現現有的方法實現不了,他們會產生很大的好奇心,這時教師再給學生看一下制作好的上下滾動的字幕屬性(如圖1所示),學生會發現,方向左右都沒選,這時他們的好奇心達到最高點,非常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
師:大家試試先在“普通”視圖下制作一個從左向右運動的字幕,選中字幕后打開“html”視圖方式,在“html”視圖下選中的一段代碼有什么特點?
學生會發現,選中的代碼中有他們熟悉的單詞direction(方向)和right(右邊)(如圖2所示),這時教師適時地提示學生,修改一下方向會出現什么效果。
學生開始探究,嘗試后發現通過修改代碼可以改變字幕滾動的方向,這樣上下滾動也就可以實現了。學生這時不僅興趣高漲而且有成功的喜悅。但是他們也有疑問,這些代碼到底是什么呢?這時教師再提出html的概念,學生帶著問題聽教師的講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利于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與學的互動,提高了教學效果。
3.添加科學史情境,培養學生科學的質疑精神
在20世紀初,西方一些高校的自然學科教授在向學生講授相關的專業知識時,為了增強趣味性總是愿意略微提一下這門學科的歷史,正是這些歷史故事使教學變得更有趣味。在教學中加入科學史教育除了趣味性外,還有諸多好處。首先,科學史可以誘發學生對神奇的科學世界的向往,提高對科學的熱愛程度;其次,科學史包括大量的科學方法和創新、豐富的科學精神和品質、嚴密的邏輯和推理等,這些正是高中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師:介紹人工智能概念和判斷機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圖靈測試。
師:圖靈測試―人通過特殊的方式,在不知情的條件下,和機器進行問答,如果在相當長時間內,分辨不出與他交流的對象是人還是機器,那么,就可以認為這臺機器是有思維的。
師:思考圖靈測試是否能驗證機器具有思維。
生:與在線機器人聊天,感受人工智能。思考老師問題。
生:討論圖靈測試的可行性,少部分同學認為圖靈測試存在缺陷。
師:請兩位同學演繹塞爾的“中文屋子”實驗(中文屋子―一個名叫丹瑪的人被關在一間只有一個窗戶的屋子里,她只懂英文,不懂中文,而看守她的人則只懂中文,不懂英文。丹瑪面前有一張桌子和各式各樣的紙條,以及一本英文寫的規則書,規則書告訴她如何為中文字符配對。如看守遞進的紙條上寫有“甲”時,她應當送出“乙”。對于丹瑪來說,“甲”和“乙”都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圖形,而對于看守,“甲”與“乙”都有其自身的含義,并且對于從窗口遞進的問題,丹瑪都已經將答案遞出。因此,看守認為屋子里的丹瑪是懂中文的,而丹瑪則對中文一無所知,她所做的只不過是按照規則書進行圖形匹配而已。)
生:感受以上實驗,發現圖靈測試的可行性值得探究。
師:介紹塞爾的“中文屋子”實驗―1980年,當代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提出的著名的中文屋子假想實驗,用以回應圖靈測試。
生: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辯論圖靈測試驗證機器是否具有思維的可行性。
4.創設任務驅動情境,讓學生動手
任務驅動教學的展開,起始于有效任務情境的設計。有了任務情境的烘托,教師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提出學習任務,使學生明確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及任務所包含的教學目標。
【例7】視頻的加工―穿越時空
師:欣賞成龍、鄧麗君的MTV《我只在乎你》,介紹MTV制作于2002年。
生:細心的學生會發現,鄧麗君于1995年逝世,MTV中出現成龍和鄧麗君的畫面不屬于一個時代。
師:為了紀念這位歌后鄧麗君,制作人黃名偉以特別的視頻編輯技術,讓鄧麗君的好友成龍能和懷念的故人共同合唱《我只在乎你》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以彌補成龍無法在鄧麗君生前與她合唱的遺憾。我們也可以利用視頻編輯技術感受一下時空穿越――制作本校的視頻短片,以學校的過去和現在來展示學校的日新月異的發展。
總之,教學活動是在一定情境氛圍中的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動,創設新穎、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我們要在遵循針對性、系統性、科學性、指導性這四個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故事情境,調動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究;創設科學史情境,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設任務驅動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使學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點燃思考的火花,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變得積極,學習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參考文獻
[1] 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文靜.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研究述評[J].教育技術通訊,2006
[3] 高文.情境學習的關鍵特征及其對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1997
[4] 李翠白.西方情境學習理論的發展與應用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06,9
[5] 鐘柏昌.例談信息技術教學情境的創設[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