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醫學教育標準

醫學教育標準精品(七篇)

時間:2023-11-08 10:16: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教育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醫學教育標準

篇(1)

[摘要] 高等教育專業認證是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本文闡述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中有關基礎醫學教育教學要求的內涵和意義,提出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改革教學方法,突出啟發式教學;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科研五個方面的改革思路。以期保證護理專業通過認證,培養國際化護理人才。

[關鍵詞] 專業認證;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1(b)-0144-03

Study on the reform of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ZHAO Wanhong ZHU Ming'an YAN Hongchun ZHU Kegang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guarantee of higher education external qualit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demand for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summarizes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 of reforms: taking the content of recombinant education, making education reform by selecting organs as the center; reducing the time of classroom lecture, improving the tim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outstanding heuristic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basic medicine; enhanc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ll these reforms can make nursing be through the authentication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nursing tal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ternationla

[基金項目] 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湖北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2015)。

[作者簡介] 趙萬紅(1970-),男,陜西寶雞人,醫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藥理學及醫學教育研究。

通訊作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內部的自我質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質量保障也不可或缺。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專業教育和專業人才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20世紀末,高等教育專業認證作為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國際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國[1-2]。

醫學類專業認證最早開始于2006年。其中,《護理學專業認證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于2009年初步制定,并于2010年首先在吉林大學進行護理專業認證。截至目前,有6所高校的護理學專業通過認證。普遍認為,專業認證很好地促進了現代護理學教育觀念的傳播與更新,促進了內外結合、多元主體參與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模式的構建與完善,促進了護理學院辦學水平的提高和學校整體的發展[3-4]。鑒于此,本文對《標準》的有關內涵進行剖析,對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進行探討。

1 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標準》提出,“積極開展課程改革,注意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對醫學基礎課程,鼓勵開設包括基礎各學科內容的創新性、整合性課程”[5]。

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強調本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很少注重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教授時間相距較遠,前期知識容易遺忘,需要重復講授的內容較多;教學時數過多,教師、學生負擔較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很少;前期教學不是以為后續課程打基礎和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為主要目的,學習內容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不能滿足《標準》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優化課程體系。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推薦的課程模式之一。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按照“形態功能疾病藥物治療(藥理)”的認知規律,將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的內容按系統重組為若干個模塊,采用模塊式教學,如呼吸系統模塊:呼吸系統的正常結構(宏觀和微觀結構,包括解剖學和組織學)正常功能(生理)異常結構(病理)異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療(藥理)。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按照系統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授課學時,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難是:缺乏合適的優秀教材;需要打破現有以學科劃分的教學單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學準備和組織管理的難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6-8]。

2 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標準》要求,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基本能力,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健康保健需求”[5]。

現行護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周學時在25~30之間,平均每天5~6學時,再加上學生的業余活動,學生很少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生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只需要被動的接受,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居于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力求涵蓋書本的全部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的有限學習時間,很少留給學生自學時間,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顯然,這與當前醫療行業對護理人才的需求、與《標準》的要求、與人才國際化的要求都是不適應的。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前提是要給學生學習時間。因此,必須修改課程計劃,減少講授學習,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結合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進行,減少不同學科間重復內容的講授。修改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師講授。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放任不管,學生自由的可學可不學,而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設定學習目標和靈活的考核方式,教師做好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大力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突出啟發式教學

《標準》要求,護理學院(系)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改革,關注溝通協調能力的養成,注重批判性思維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關于教學方法,鼓勵應用討論式、案例式、問題式等啟發式教學方法[5]。2009年,教育部、原衛生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有一致的要求。

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千百年來,在各行各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護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也不例外。然而,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還要有創新思維和自我發展能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護理人員也不是簡單的分發藥品、換藥和打針,還要指導患者就醫治療全過程,要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要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良好的護理在患者身心恢復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教學。當前,主要的教學改革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案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case-based learning)、以資源為基礎的教學模式(resources-based learning)、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research-based learning)、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模式(task-based learning)和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team-based learning)等[9-10]。這些模式各有特點,但共同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各院校、不同學科可根據實際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4 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認證的關鍵在于專業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畢業后進入該領域從事專業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是否符合該專業資格證書或執照的申請條件。《標準》課程計劃要求具有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在課程計劃中明確實踐教學環節,在主要課程中對護理專業實踐做了具體的要求。對醫學基礎課的要求是“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必要的醫學基礎課程,為學生學習護理學專業課程打下基礎”[5]。

在以往的課程計劃中,對基礎醫學實踐課的要求與臨床專業相似,安排的實驗內容和實驗學時也相似或略少,都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探索性實驗等。筆者認為,按照《標準》的要求,基礎醫學主要是為護理學專業課程打基礎,對實踐要求不高;護理專業畢業人員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科研的人員幾乎沒有;在護理工作中,也很難用到與基礎醫學實踐有關的技能。所以,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實踐教學的要求相比臨床專業應大幅降低。當然,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掌握基礎醫學知識角度來說,基礎醫學實踐教學也是必要的。但應該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幫助學生掌握基礎醫學理論,同時兼顧學生的能力培養。減少實踐教學時數,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或增加專業課的教學時數。

5 加強學生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準》要求,護理學院(系)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提倡教師將科研活動、科研成果引入教學過程,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師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道德。必須制定政策鼓勵教師或以學科為單位的教師團隊開展具有護理特色,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科學研究活動[5]。這說明,《標準》主要要求學生多參加和護理專業課程有關的科研活動,而對于與基礎醫學有關的科研活動,主要是提倡,而非必須。所以,應該鼓勵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申請有關基礎醫學的學生科研項目,或參加基礎醫學教師的科研活動,以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思維、方法和道德,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護理專業人才。但在參加科研活動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科研過程,關注科研能力的訓練,而不是結果,畢竟學生的精力、基礎有限,而且學習重點并不在于此。當然,對于學生的科研也應該有激勵機制,否則,學生缺乏興趣,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總之,專業認證是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滿足社會需求的必經之路。現行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吸收國內外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建立新的課程體系,采用啟發式教學,優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鮮明的護理學教育發展道路,通過常規化的護理專業認證,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國際化護理人才[11]。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

[2] 袁東敏.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發展之路徑選擇—基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 12(4):86-89.

[3] 吳云,付麗.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現狀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陳敏,邱偉華.美英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比較[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1):92-96.

[5] 教育部高等學校護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專業(試行)[S].2009.

[6] 沈杭麗,盧丹,羅東曉,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護理教學模式的探討[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9):1061-1062.

[7] 張萍,解玲.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模式在護理學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2,18(4):381-382,384.

[8] 何云,周曉帆,郝嘉.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淺談器官系統教學模式的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5):1057-1059.

[9] 趙萬紅,龔應霞,藍星蓮,等.藥理學PBL教學實踐與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8):997-1000.

[10] 藍星蓮,潘龍瑞,于龍順,等.藥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與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27-29.

篇(2)

醫患矛盾逼出的產物

所謂“標準化病人”,又稱“專業化模擬病人”,是指沒有醫學知識、但經過訓練能準確表現病人臨床癥狀的健康人,可以根據自己感受在專門設計的表格上記錄并評估醫生操作技能。

對于有些媒體把“標準化病人”簡單地稱為“模擬病人”,同濟醫學院教務部副部長李正莉強調:“這是兩個概念,不能混淆。 醫學上的‘模擬病人’(“SP”)專指模擬真人設計的人體模型,通過軟件和電腦控制,模仿健康人或病人的體征;而‘標準化病人’是真人,他‘扮演’某種病的患者,不過只接受醫學生的問診和體檢,并不會接受任何身體傷害性的操作。”

為什么要用“標準化病人”呢?據悉,“標準化病人”最早于20多年前產生于美國。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之前,國內只有北京協和醫院、沈陽醫科大學等少數醫院和高校在學生臨床考試中應用。而在臨床教學方面,國內過去大都是請病人幫忙做“道具”,但不久前開始實施的《職業醫師法》徹底禁止了這種做法。

婦科醫生陳嵐說:“現在,很多患者都不愿意被醫生當作‘教材’。特別是在婦產科,一兩個學生進來看看還可以,人多了不行,動手就更不行了。還有,小孩生了病,醫生問診后,實習醫生又問診,家長在旁邊看著心疼,臉色往往很難看,甚至有的還發火。但我們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醫學院學生到婦科實習,這顯然就產生了矛盾。”

湖北省婦女兒童保健醫院主任醫師肖梅認為,按2000年修訂的《世界醫學大會赫爾辛基宣言》,醫學研究應遵從倫理標準,對所有的人加以尊重并保護他們的健康和權益。可以說,“標準化病人”的產生是大勢所趨,是一種更符合人文關懷的選擇。

臨床教學難貼進“實際”

事實上,同濟醫學院早于年初便讓“標準化病人”參加了一次學生考試。但效果如何,業內卻出現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支持方意見很明確:這一做法不僅有利于解決患者就醫與醫學院教學之間的矛盾,而且有利于病人健康和醫學科學發展,值得推廣。李正莉說:“根據醫學教育的國際化標準,醫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醫學知識,還應包括人際溝通能力、職業道德水平等,而標準化病人的出現,正好可以滿足這些需要。”

同濟醫學院診斷學教研室副主任吳漢妮還說:“過去考試,不同學生給不同病人問診,病人癥狀不同,給學生的打分標準就不同,無法做到公平,‘標準化病人’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而一些專家對此提出了質疑:“標準化病人”畢竟沒有“真病人”體征,學生從中很難掌握實際經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甚至表示,這種“模擬”病人的做法很可笑。因為每個病人的病癥、病理都不一樣,比如同樣是高血壓,但病因、病理都有微妙差別,治療方法也不同,病情不同是根本無法模仿的。

采訪中,持質疑立場的學生也有不少。首先,“標準化病人”只能模擬疾病的主觀部分,而難以模擬疾病的客觀表現。同濟醫學院2000級碩士陸長峰舉例說:“一個肝癌的‘標準化病人’,可以模擬陳述病史,但他無法模擬晚期肝癌患者典型的“惡液質”體征,因為這是一種嚴重衰竭的狀態。”

其次,“標準化病人”能模仿的疾病種類和癥狀是有限的。同濟醫學院99級骨科學生白萬山分析說:“我感到‘SP’和實習中遇到的真實病人有兩大差異,一是‘SP’沒有真實體征,所能表演的病種比較有限;二是‘SP’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臨床所遇病人的病癥并不都是典型的。”

“模擬教學”路有多遠

雖然“標準化病人”一直有爭議,但越來越多的真病人拒絕實習醫生治療畢竟是事實。人們不禁要問,“模擬教學”在醫學領域究竟有沒有可能?

經過3到4年的醫學理論學習后進入臨床實習,將書本知識感性化并盡可能多地接觸病例,是我國當前醫學生培養的基本模式。同濟醫學院舒展老師介紹說,目前同濟醫學院的實習、見習醫生都要在主任醫師的帶領下“巡視查房”,對患者的病情做記錄。但他又表示,為了遵守《職業醫師法》,為了尊重人權,我國的醫學教學也必然向“模擬教學”邁進,與國際接軌。

一些專家認為,在當前國情下,“SP”還遠遠沒有“職業化”,不僅數量很少,而且工作時間、工作報酬都十分有限。同濟醫學院給首批“SP”的報酬是培訓期每次10元,工作時每小時20元左右,但他們只參加少量考試,時間很短。“SP”有的是下崗人員,但也有很多是退休人員、在職人員和學生。

一位有穩定職業的“標準化病人”告訴記者:之所以愿做“標準化病人”,這和有的人愿意無償獻血的道理一樣。我國的醫學發展水平、醫生數量和質量都還有許多不如人意處,我愿意為醫學事業發展做點事。據悉,同濟醫學院計劃與“標準化病人”簽訂為期3年的聘用合同,以穩定這支隊伍。

經常裝病會不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呢?一位內科的“標準化病人”介紹,培訓之初,因為長期裝出身體某個部位疼痛,后來確曾隱隱感覺到該部位有不適癥狀,但隨著培訓的深入,這種感受很快消失了。校方也表示,不會讓一個人長期做下去。

篇(3)

關鍵詞:美國;英國;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59(2013)01-0092-05

認證,是一種評價,這種評價按照預先設定的標準和規范,由專門的認證機構對院校或項目進行正式的、公開的認同,其目的是保證院校和學術質量的最低水準。醫學教育的專業認證,就是希望通過一定組織機構實施的認證工作,確保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符合該領域的最低市場準入標準。縱觀世界各國,美英的醫學教育專業認證起步早,發展快,已形成較完善的專業認證制度,對醫學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一、美國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

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始于美國,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04年的醫學教育和醫院理事會(Council onMedical Education and Hospital)開發的醫學院等級評價系統的實施。1910年《弗萊克斯納報告》問世,提出了一系列整改醫學院的措施,美國醫學教育專業認證步入標準化和制度化進程。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完善,美國已形成極具特色、貫穿于醫學教育體系各階段的認證制度,被公認為西方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典型代表(見圖1)。

(一)醫學預科階段

美國醫學院的學生,在進入醫學院之前都要接受為期四年的普通本科大學教育,學習或補修生物、生化等有關醫學的基礎課程,并且獲得相應的學士學位,以期為之后接受正式的醫學教育奠定良好基礎。在這個階段,唯一的門檻就是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的醫學院入學考試(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簡稱MCAT),考試目的主要是評估學生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水平、讀寫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本科醫學教育階段

在本科醫學教育階段,學生如要在四年之后順利獲取醫學博士(MD)學位,其就讀的醫學院校就必須經過醫學教育聯絡委員會(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Education,簡稱LCME)的認證。LCME是經聯邦教育部(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簡稱USDE)認可的、全國性的負責認證醫學博士學位教育項目的權威機構,由AAMC和AMA共同發起。成立之初,LCME是整校認證體系中的一部分,但隨著20世紀后期所有的兩年制醫學院校轉化成四年制的醫學項目,其認證范圍也由對醫學院的認證轉變為對醫學院提供的項目的認證,成為專業認證體系的一部分。通過LCME認證是獲得聯邦資金、項目贊助的必要條件,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公共衛生服務部門負責的第七專項資金。大多數州執照委員會要求醫學院必須接受LCME認證,并且規定只有接受了LCME認證的醫學院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美國醫師資格考試(the United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簡稱USMLE),也只有接受了LCME認證的醫學院的畢業生才有資格申請被畢業后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認證的住院醫師項目。

(三)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

在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承擔認證任務的是畢業后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the Accreditation Council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簡稱ACGME)。ACGME是一個民間的、非盈利性組織,主要負責認證住院醫師培訓項目、定期審查認證標準、向公眾和政府機構提供有關畢業后醫學教育的評價信息等。ACGME成立于1981年,2010至2011學年度,133個醫學專科和亞專科中經ACGME認證的教育項目達8887個。ACGME有28個審查委員會,每個審查委員會由6到8名醫生志愿者組成。住院醫生審查委員會的成員是由AMA、醫學教育委員會、醫學專業委員會等委派,其成員機構有5個,分別是美國醫學專科委員會(ABMS)、美國醫院協會(AHA)、美國醫協會(AMA)、美國醫學院聯合會(AAMC)和醫學專科社團理事會(CMMS)。ACGME實行董事會制,總人數在27-30之間,每個成員機構可推薦4個人到ACGME的董事會,并擁有表決權;ACGME中1名聯邦政府的代表有權參加董事會議,但沒有表決權。

(四)繼續醫學教育階段

早在1979年,美國的繼續醫學教育(CME)已實現制度化,政府衛生部門和醫學專業團體相繼從法規上規定在職醫務人員每年必須完成最低限度的CME學分,并規定了醫師定期認證行醫執照與參加CME直接掛鉤。CME的認證機構是繼續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creditafion Council for Continuing MedicalEducation,簡稱ACCME),由美國專科醫師委員會、美國醫院協會、美國醫學會、醫院醫學教育協會、美國醫學院聯合會、醫學專科學會理事會和州醫學委員會聯合會7個成員機構組成,只有經其認證的機構才能組織舉辦CME活動。ACCME的認證有兩類,一是直接認證CME的舉辦單位;二是對州醫學會的認證資格進行認可,并授權其對本州的CME活動的舉辦單位進行認證。ACCME實行董事會制,董事會成員總有18人,由其7個成員機構各推薦2人、從附屬的認可機構和公眾中各推舉2人。ACCME的認證周期一般為4年,優秀者為6年,在有效期即將結束時,離終止日期還有15個月,就開始重新認證。

二、英國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

在英國,對高等醫學教育進行宏觀管理的是得到議會授權的英國醫學委員會(General MedicalCouncil,簡稱GMC)。GMC通過“明日醫師”紅皮書的制定以及全英醫師注冊權的控制,監控著各醫學院校的教學質量。而對本科醫學院校進行最低資質認證的是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局(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for Higher Education,簡稱QAA),它是由大學校長協會和教育基金會構成的非政府、非盈利性的民間機構。此外,畢業后教育質量的監控通過地區畢業后教育學監和各皇家醫學學會派出的考察組來實施。繼續醫學教育則由皇家醫學會、大學、國家醫療中心等共同承擔(見圖2)。

(一)本科醫學教育階段

與美國醫學教育不同,英國沒有所謂的醫學預科階段,也沒有統一的國家入學考試,因此是由GMC和QAA從宏觀層面來對本科醫學教育質量進行監控。

1.宏觀調控:GMC

GMC自成立之初,便得到議會授權,管理高等醫學教育,是一個以保護、促進以及維護公眾健康與安全為己任的慈善機構。它不隸屬于政府,并不直接參與管理醫院或大學,其基本職能是從病人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英國各類醫學教育的標準以及全科醫師和專科醫師的執業標準,并通過“明日醫生(Tomorrow'sDoctors 2009)”紅皮書來明確醫學院、醫學教育部門、醫學教育高校教師、醫學生職責范圍及標準,指導制定醫學教學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計劃。為保證各高等醫學院校按紅皮書的要求培養醫學生,GMC每年均組織專家組對至少8所院校實施考核和檢查。英國目前有32所醫學院,基本上每4年GMC就會全部檢查和考核一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GMC控制了全英醫師的注冊權,總管醫師執照的發放事務,更增加了其權威性。

2.最低資質控制:QAA

QAA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性的獨立機構,主要進行院校認證,目的在于保障學校提供的高等教育、學位授予和各種資格證書項目能達到“可接受”和“合適的”學術標準,起到的是一種最低資質標準鑒定作用,但不可否認,QAA的評估結果會對醫學院校的發展以及醫學生的報考產生重大影響。

(二)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

在英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質量的監控通過地區畢業后教育學監和各皇家醫學學會派出的考察組來實施。各皇家醫學專科學會和地區畢業后教育學監共同負責畢業后醫學教育培訓項目和培訓崗位的認可。一般來說,學監每兩年舉行一次考察,各學會每四年一次,為了避免資源的浪費以及各培訓單位應對各不同考察團的無所適從,自1996年始,學監與學會開始進行聯合考察,資料和反饋共享。

(三)繼續醫學教育階段

專科醫師訓練結束后,開始繼續醫學教育(CME),按照1995年開始實施的CME規定,已獲醫師職位的人每年仍至少參加50小時以上的CME,以補充、更新知識。英國的CME是由皇家醫學會、大學、國家醫療中心等機構共同組織。其機構組成松散,規定不嚴格,醫生可自愿參加,自選課程,但需進行考試。

三、美國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VS英國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

與美國的“競爭流動模式”不同,英國是典型的“庇護流動模式”,體現在醫學教育領域,即英國沒有所謂的“預科階段”。而對繼續教育階段而言,美國起步早,制度完善,但英國卻機構松散,規定空泛,因此,筆者將筆墨集中在本科醫學教育階段和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的比較(見表1)。

通過上述內容的比較,筆者認為:美國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形成是國家內部市場經濟發展驅動的結果,即所謂的市場導向型,而英國是在政府的大力干預和控制下對醫學教育展開專業認證的。

四、“坐標模型”下的美英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理論分析

“大學制度設計,就是在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精神前提下,各利益集團通過博弈使這些精神得以彰顯的過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亦是如此。美國教育家伯頓?克拉克提出了政府權力(政府)、學術權威(院校)和市場三因子作用的“三角協調模式”,將世界高等教育大致劃分為三種體制模式,即政府導向、院校導向和市場導向,其實質就是解釋國家、院校和市場三種力量對比、較量和博弈之后誰在高等教育系統中占領主導地位。筆者借鑒克拉克的“三角協調模型”理論,引人醫學教育專業認證領域,并將院校這一非重要因子剝離,建立政府一市場雙因子博弈作用的“坐標模型”。在兩國政府與市場的力量對比上,美國屬于弱政府強市場型,英國則屬于弱市場強政府型(見圖3)。

(一)美國:弱政府強市場

美國憲法第10修正案規定:“凡本憲法未規定而又非各州所禁止的事項,皆歸屬各州和人民。”因此,聯邦政府并不過多地介入高等教育。加之美國社會發展先于政府的歷史使公眾長期以來形成了對政府不信任的社會心理,以及強烈的個人主義文化特質的影響,美國人民對集權極為反感,不愿意依賴政府,更傾向于用自由協商來解決社會問題。雖一些認證機構會接受USDE的元認可,但此種認可完全秉持自愿原則。

美國的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是國家內部市場經濟發展驅動的結果。美國醫學院學費昂貴,大部分醫學生是靠政府和銀行的低息貸款完成學業的。在本科醫學教育階段,醫學生每人每年向學校交1.2-2.5萬美元的學費,四年學業個人累計負債高達約10萬美元。據2002年全美學生貸款調查資料顯示,美國醫學院畢業生平均累計欠債91700美元,而一般畢業生平均欠債累計僅為45900美元。而在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雖沒有明確數據表明學生高昂的個人支出,但有資料顯示,經過畢業后醫學教育,醫學院校學生的債務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每個學生的平均負債由之前的140000美元一躍成為220000美元。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是醫學教育最大的“買單者”,根據“誰買單誰做主”的市場原則,醫學院的學生成為LCME不可缺少的機構成員之一。美國的醫學教育是個自由市場,任何團體、個人只要達到法定標準就可舉辦院校,從事醫學教育,但為了吸引“顧客”購買教育,這些院校不得不發出質量“信號”,紛紛主動尋求認證。LCME成立之初,只有67所院校尋求認證,而發展至今,已認證了125所院校,僅2010年至2011年一年經ACGME認證的項目就達到8887個,經認證的醫師達到113142人。院校之間、醫院之間在爭奪生源之戰中,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對于新的教育項目尋求初等認證或未被認證的項目尋求全面認證,需向LCME繳納25000美元的行政性費用,若第一次認證未得到通過,則下次申請時需再繳納10000美元的再申請費用,對于已通過認證的舉辦單位,進行后續的周期性認證時無需繳納任何費用。市場作為一個平衡和檢測系統,雖在認證中只公布結果,并未提出改進建議,但“優勝劣汰”的市場自然法則促使各舉辦單位不得不提高質量,以達到認證標準。

(二)英國:弱市場強政府

篇(4)

[關鍵詞] 醫學教育;學習方式;變革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8(c)-0141-02

培養醫學生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醫務工作者。當前,知識的傳播與增長速度急劇飛躍,這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醫學教育明顯落后于社會發展的現狀亟待改變。在社會發生重大發展變化的時刻,怎樣培養醫學生成為合格醫務工作者的問題困擾著醫學教育。

1 人類醫學知識的積累與醫學教育

由于受歷史技術條件的制約,人類早期醫學知識的學習,只能是耳傳口授的教學方式。文字特別是印刷術的出現,是人類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里程碑。在紙質文獻成為知識的重要傳媒之后,中國的醫學教育仍以學徒式教育為主。公元1000年后,首先在西方國家出現了院校醫學教育,隨著基礎學科的發展,醫學基礎和臨床的分化逐漸明顯,醫學教育的內容逐漸豐富。此時,醫學書籍成為醫學知識傳播與普及的重要傳媒,醫學院校的教學和管理體制逐漸得到完善,醫學教學步入職業化教育階段。

當前,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的發展使人類以驚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時代,可以預見,不久人們將足不出戶就能自選學習最好的較多科目的課程。因而提高個體、群體的學習與創新能力,成為衡量國家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在信息化大潮的背景下,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也面臨重大變革。1988年,在 WHO 的大力支持下,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推出了“全球醫學教育標準”,之后又推出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標準”。我國也正在建立相應的醫學教育國際化的考核和評估標準。至此,醫學教育進入了標準化、國際化階段[1]。

2 信息時代醫學教育與學習方式的相應轉變

當前,國際化醫學教育呈現出下列新特點,與之相適應的醫學教育與學習方式也應作相應變革,以滿足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需求。

2.1 知識的網絡化和信息化趨勢

面對社會網絡化、信息化和科學技術更新加速,醫學教育必須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以三基教學為重點,準確、精煉地傳授所必備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補充、吸納醫學發展中的前沿性知識。醫學課程需要重新整合、整體優化,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基本醫學知識。開展學術講座和知識交流,了解新進展,彌補書本知識的不足。忽視基本知識而一味求全求新,得不償失,并且會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沉重負擔。

2.2 獲取知識途徑的多樣化趨勢

過去單一的書本教學注重學科體系和知識灌輸,而對知識的應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培養相對重視不足,難以達到當前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求。現在,更多的醫學信息來源于多媒體、電視等種類繁多的電子傳媒和網絡,動態、立體視覺的傳播手段也使醫學知識的傳授更為直觀。為此,高等醫學院校應加強校園網、電子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等現代教學設施的建設,為師生使用信息技術傳播知識和獲取必要的信息創造條件。教師應積極進行網上教學,建立師生網上互動平臺,探討交流,教學特長。

目前,在現代計算機技術、模擬仿真技術和電子學的發展推動下,模擬醫學教育應運而生,以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點,成為世界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事實證明模擬病人、計算機模擬教學、模擬視頻等方法的應用,能有效促進醫學教育改革,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變原有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

多樣化的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為創新教學方法、有效啟發學生自學、獲取利用知識、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也對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學校應加大教改力度,增加創造性與接合性課程,建立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網上互動和學生自學,可引入以問題為中心(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學法,以臨床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把握學習內容,領會正確的臨床思維與推理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同時,使學生掌握自我更新知識和臨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主動創新和邏輯思維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與習慣。研究表明,PBL方式培養的醫學生在臨床操作、交流能力、寫作能力、獨立性方面要強于傳統方法培養的學生[3],將使學生在今后從業和學習中受益終身。

2.3 課程綜合化、技術現代化和國際標準化趨勢

現代社會要求醫學生對個人素質進行全面綜合培養。醫學生需要學習掌握許多醫學交叉學科和社科知識,重視醫學實驗和實習,將理論與實踐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口頭、書面的表達言簡意賅。伴隨醫學國際化趨勢,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加強,還應熟練使用外語及醫學數理統計。

此外,我國醫學教育迫切需要技術的現代化和國際標準化刻不容緩。這需要國家醫學教育管理相關部門給予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需要醫學院校,在理論和實驗技術現代化的建設方面下大功夫,以盡快跟上國際醫學教育標準的步伐。

2.4 教育目標的終身化趨勢

醫學知識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快速發展,使醫生成為需要付出畢生精力去學習和實踐的職業。因此,醫學教育的理念更在于培養終生學習者,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其一生奠定基礎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為適應社會的持續學習需求,學校還應加強再教育培訓,為其提供再教育的環境與條件。

循證醫學(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作為一種新的醫療模式,是指慎重、準確、明智地利用現有最好的證據制定關于個體病人的診治方案。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臨床教學,要求臨床教師既要掌握教材內容,又要不斷更新有關疾病的診治進展,傳授疾病診治的最新知識,提出疾病診治的現有疑點供學生在課下繼續學習。這不但教給學生書本之外的較新知識,還教會了學生如何質疑解惑和獲取本專業的最新進展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終身自我繼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4]。

2.5 做人為本,以德為基,強調和深化傳統文化素養在醫學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德修養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眾所周知。傳統文化強調做人為本,正心修身是一切事業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來的一些社會現象,凸顯出我國教育在做人和德行修養上的盲點。筆者以為,道德修養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倡導和支持傳統文化教育,從小培養做人誠實守信,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以忠恕之心善待他人的優良品格。二是倡導全社會把道德作為一切事業的根本的觀念,建立道德誠信和守法檔案作為社會用人的參照。三是加強醫德教育,把德藝雙馨作為培養醫學人才的目標,把以人為本和道德倫理情操作為從業考核的必要和首要的標準。四是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加大懲處力度,對違背醫德的行為嚴肅處理以儆效尤。

[參考文獻]

[1] 石鵬建.適應醫學教育標準國際化,積極推進我國醫學教育改革[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5,5(7):505-508.

[2] 張弘.發展模擬醫學教育促進醫學教育改革[J].當代醫學,2010,16(33):156-157.

[3] 王晶同.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0):69-71.

篇(5)

1.1多部門參與繼續醫學教育管理作為大型規模的綜合性醫院,優質高效的醫院管理是華西醫院建設與發展的關鍵,在不斷完善民主、科學管理及監督保障制度前提下,力求創造一個各司其職、團結協作、富于質量效率和創意進取的工作環境。全院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由人力資源部統籌監控,護理部、醫務部、畢業后教育部、臨床技能中心等多部門共同參與分口管理,結合各專業的發展前景、學科建設及人員崗位特點負責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課程的設計、編排、組織、實施以及總結評估;并設有學科組長和科室秘書負責協調跨學科學術研討會;公共事業發展部及相關科室負責申報組織大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并開展與上級繼續醫學教育機構聯絡、交流和協作。多部門管理與臨床科室的通力協作為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涵蓋廣泛華西醫院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涵蓋廣泛,對內與全院員工培訓體系有機結合,項目及課程涵蓋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禮儀培訓、職業安全防護、感染管理控制及各種專業技能講座與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首屈一指的大型綜合性醫療單位,醫院對外也積極承擔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自2006年以來醫院共主辦國家級繼續醫學項目306項,接收培訓人數2萬余人,培訓項目涉及醫療、護理、醫技、管理等各個專業。繼續醫學教育的開展和實施促進了國家之間、省市之間、各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同時也搭建了院內與院外高水平醫療單位良好合作和溝通的橋梁;作為一流的教學型醫院,華西醫院的繼續醫學項目也為地市級醫療衛生單位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進修平臺。

1.3設立專項基金為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華西醫院成立人才專項基金資助國內外進修、參會和交流學習,與國(境)外先進醫療衛生單位合作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截至2013年6月,使用該基金赴國(境)外高水平醫療科研單位進修學習(三個月以上)達30余人次;跨學科組建專業小組團體出訪學習專項技術達30余人次;參加國際會議進行會議發言或壁報交流人數達100余人次。華西醫院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數10所國際知名臨床及科研單位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簽訂了人才培養協議,每年選派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赴對方院校進修學習,并帶回先進的前沿科學信息及實踐技術,為在我院開展更先進的醫療服務打下堅實基礎。國家留學基金委、省市以及四川大學等各方面都積極肯定了我院支持繼續醫學教育所達到的力度,其結果卻是促使了在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跟上現代醫學科學發展的步伐。

1.4繼續醫學教育取得碩果作為西南地區大型綜合性醫療科研單位,華西醫院在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上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2006以來醫院共發表SCI論文總數3546篇;國家級科研項目項、省市級科研項目項,發明專利項。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上已經連續3年排名第二,其中科研學術得分更是連續三年獲得滿分。

2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體會,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2.1向先進國家學習繼續醫學教育制度繼續醫學教育自上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隨后在歐美各地開展。衛生部于1996年頒布了《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試行辦法》,并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取得了一些經驗。單就目前的情況來說,由于制度實施的時間較短,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觀念影響較深。醫院的核心競爭力與繼續醫學教育的開展密切相關,為此我們有必要借鑒世界先進國家成熟的繼續醫學教育體系作為我們改善制度的指路明燈。在加拿大,能力保持計劃鼓勵臨床醫師通過關注每天能從日常學習中學習一些只是來調控他們的繼續醫學教育。在美國,繼續醫學教育分成2類。一類活動包括正式教育計劃、雜志上刊登的或永久保存的材料、美國醫學會批準的學術會議及醫師資格考試等;二類活動包括向同行請教、綜述、小組討論、參加雜志俱樂部、參加教學、撰寫文章等。作為繼續醫學教育的管理部門,我們應該思考出適合教學型科研型醫療單位的制度和實施辦法,讓員工的在職提升作為醫院核心競爭力發展的驅動能源。

2.2學分制形式化從近幾年的現狀來看,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制度的開展有一定的難度,學分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醫院對員工培訓的投入力度及相關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價值。繼續教育學分管理辦法中規定每位專業技術人員每年須獲得25個繼續教育學分,部分人員單純為了“掙學分”參加繼續教育項目而導致學習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耽誤臨床工作時間及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因此我們建議學分制應切實根據醫院學科發展建設需要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生涯發展需要而制定。繼續醫學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應該具有實用性、多樣性、靈活性、先進性等特點。

2.3學分制未設定分類標準從近幾年醫院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完成情況分析,醫、教、研主系列人員的達標率超過90%,而其他專業崗位人員的達標率相對較低,如低年資聘用制護理與醫技人員,此部分人員參與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及院外進修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少。若強行要求此部分人與高年資醫護人員達到同一學分標準,則易打亂其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降低臨床工作效率以及造成人員盲目的參加繼續醫學教育課程。醫院應根據不同專業技術人員以及不同的年資分類制定繼續醫學教育學分達標標準,應循序漸進,擯棄功利主義、形式主義,切切實實的使在職員工學習到先進的學科發展信息、擴寬眼界、達到繼續教育的目的。

篇(6)

[關鍵詞] 精英教育;醫學教育;八年制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5(b)-0142-02

現代高等教育逐漸邁入了大眾化階段,使得教育產業化的特性愈加凸顯。高等教育院校通過擴大辦學規模以提高效益,這一趨勢也波及到了仍需保持精英化教育品質的醫學人才培養領域。

1 精英教育的概念

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馬丁?特羅首先提出了所謂的“精英教育”。他在“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發展有三個階段,分別是精英(大學在校人數占適齡人口15%以下)、大眾(15%~50%)和普及(50%以上)[1]。隨著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現代精英教育所蘊含的內容更加豐富。首先,現代精英教育依舊強調其所占人口的比例,特指經過精心挑選的少數人才能夠就讀的一種教育形式,這樣就與大眾化教育完全區別開來[2]。除了在受教育人數上嚴格控制以外,精英教育還具有以下的特點:①精英教育的對象必須經過嚴格篩選。大眾化教育在選擇學生時考慮的是如何滿足更多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而精英教育必須始終堅持高標準嚴格選拔人才,僅向一部分具有相當能力和資格的人才開放,滿足特定行業專業教育的需要。②精英教學的理念傾向于研究高深的學問。精英教育專業性強,培訓教學過程相對較長,對受教育對象的要求也相對較高。這與大眾化教育強調的“教育機會人人均等”存在很大的差異。③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專業型、研究型、學術型的專門人才,使其在各個專門領域從事專業性強的工作。這與大眾化教育培養“高素質公民”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大眾化教育更傾向于“閑暇型”教育或“消費型”教育。

綜上所述,可以把精英教育理解為具有某種特征和要求的、特殊的高等教育,這種特征和要求可以表述為:從適齡人口中精心挑選,在教育過程中精心培養,畢業時成為高質量人才,并在此后的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或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3]。

目前的精英教育培養模式有兩種。一種為美國式――競爭流動模式:將選擇的過程盡可能的推遲,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公開競爭,最后僅產生少數精英。一種是英國式――庇護流動模式:在學校期間實施早期淘汰機制,勝出者接受專門的精英教育。因此,只要符合了精英教育的某些特征與要求,包括醫學教育在內的眾多專業性強的教育都應該納入精英教育的范疇。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過去的高等教育都可以算作是精英教育。

2 在醫學教育領域實施精英教育的意義

無論從社會對醫療行業的要求看,還是從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規律看,醫學教育從本質上講應當成為精英教育[3]。首先,醫學教育的屬性是精英教育。醫學教育本身的特點具有“專業性”和“精英性”。醫學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教育的成本大,培養周期長,社會的關注高,因此,從本身特性上就與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有明顯的區別[2]。其次,醫生的職業性質和特點決定了醫學教育必須是精英教育。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醫學是生命科學,“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極高的素質、專業理論水平和技能。社會和醫學在飛速發展,對醫療行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意味著醫學教育需要與時俱進。“質量高于數量”、“質量決定成敗”應當成為醫學院校辦學的基本理念[3]。此外,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精英教育更適合醫學教育的發展,是世界醫學教育的主流。從19世紀開始,大部分著名醫學院校逐步改變以往的簡單向學生傳授醫學知識的做法,開始有意識地打造精英人才。19世紀70年代,醫學院校相繼提高了招生標準,實行本科畢業后教育即醫學預科教育,要求進入醫學院的學生必須持有正式認可的大學授予的文科或理科學位,同時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醫學教育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醫學預科教育制度,要求學生通過為期2~4年的預科課程后才能正式進入醫學院學習,此舉大大提高了醫療工作者的素質。縱觀醫學科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歷史,做出重大貢獻或在臨床為患者提供良好服務的醫學家和優秀醫生們無一不是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3 精英教育對中國現階段醫學教育的重大意義

3.1 精英醫學教育更適合中國現階段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實施精英醫學教育是滿足現階段人民群眾醫療保健需求的有力保障。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中,患者越來越多,疾病也越來越復雜,醫療的需求迅猛增長,群眾對健康水平和醫療質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但是我國現有的醫學教育體系對好醫生的有效供給量卻在逐年下降,供求矛盾突出,人民渴求有高素質的醫生。

精英醫學教育可以有效改善現有的衛生人力資源結構,完成從要求數量到重視質量的轉變。根據政府部門統計,中國并不缺少醫生,但是嚴重缺少好醫生。2001年的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數量趨于飽和,特別是醫生在每千人口中的數量已達到甚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關于“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要求。因此,我國醫學教育不宜再單純追求教學規模的擴大,今后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控制規模、優化結構、深化改革和提高質量”上來[4]。提示精英教育更適應當今中國醫療衛生的發展。

3.2 中國醫學教育的現狀迫切需要精英教育概念的植入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學教育工作者意識到醫學教育必須采用精英教育模式。一項有關醫學生對當前醫學教育看法的調查顯示,86.8%的醫學生認為醫學教育應該是精英教育,但僅有4.4%的醫學生認為國內的醫學教育達到了精英教育水平[5]。現實的差距促使我們尋找深層次的原因:

3.2.1 盲目擴大招生規模,造成生源質量下降 據統計,2009年我國高等醫藥類專業的招生數達到了499 582人,在校生人數達到了1 788 175人,是2000年的3倍以上,每年增長速度超過10%[6]。這樣一來,“精心挑選優質生源”就成為一句空話。而歐美等發達國家醫學生人數雖然有一定的增幅,但畢業率在20多年間(1955~1983年)僅增長4.3%,其規模始終保持著精英教育的特色。美國現有醫學院127所,平均每所醫學院年招生量為130人,在校學生400~500人。澳大利亞共10所醫學院校,每年培養醫學生人數為1300人,平均0.72人/(年?萬人)。因此不得不承認,中國的醫學教育已經淪為大眾化教育,完全不符合醫學教育本身的屬性。

3.2.2 醫學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影響教學質量 醫學教育的特點決定了醫學生的教育成本遠遠高于其他專業。可在中國與巨大的招生規模相比,醫學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美國哈佛大學2001年學費標準為28 000美元/年,而這只占培養一名醫學生所需經費的12%。澳大利亞醫學院校收費標準為每年5870澳元。除了學費以外,這些國家的醫學教育經費來源非常多樣化,如服務性收入、聯邦研究基金和政府撥款等[7]。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成本為1.5萬~1.8萬元人民幣/(人?年),與醫學教育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不僅如此,一些醫學院校大規模擴招導致在校醫學生培養成本下降到3000元/(人?年),師生比大于1∶9,甚至超過1∶16(國外一般都在1∶2~1∶3或者2∶1)。如此一來,不但減少了醫學生的操作實踐機會,而且由于臨床實習的床位數難以保證,大大影響了臨床教學質量[8]。

3.2.3 學制和人文課時不合理,不利于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國外的醫學教育大體分為兩種模式。一種為本科教育,學制6年左右,包括2年預科和4年醫學基礎和臨床學習;另一種為研究生教育,即在獲得學士學位后再進入醫學院學習,學制4年左右,包括2年基礎課程和2年臨床課程。而我國的醫學教育學制則為3、5、6、7、8年不等,主體為3年制和5年制。國外的醫學課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三大部分組成,強調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其中,哲學、人文等課時占總學時的比例為10%~26%,英國、日本最低,德國最高。中國醫學教育的人文社會課程僅占總學時的4.0%~9.3%[9]。非精英教育的直接后果是中國醫學生畢業后人文素質差,專業面窄,知識結構不合理,缺少創造性思維,綜合素質低,在與患者的溝通方式、技巧、同情心、保護患者知情權、隱私權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7]。

3.2.4 對繼續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難以保證醫學人才培養的持續性 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在校教育早已不是教育的終點。重視醫學生畢業后的繼續教育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一個國家整體醫療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是否有一個嚴格規范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7]。因此,國外形成了以醫學院校教育為基礎,以畢業后教育為核心,并且通過繼續教育把教育培訓同持續終身的職業生涯統一起來的完整的高等醫學教育體系。但因為教育體制以及教育經費的原因,中國的醫學院校教育常常就是臨床醫學的最終學位教育。同時,因為我國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制度不健全,無法保證醫學人才的可持續性培養。

綜上所述,中國醫學教育的大眾化、國外醫學教育的精英化,是造成我國與醫學教育發達國家醫學成就巨大差異的關鍵原因之一。為了縮小差異,改變現狀,提高國際科技核心競爭力,必須還原醫學教育的精英面目,這是我國醫學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值得慶幸的事,中國的一部分醫學教育改革者正在做有意義的嘗試。

[參考文獻]

[1] 梅人朗,陳剛.醫學教育全球標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

[2] 孔祥清,軒轅秋艷.大眾化背景下維護醫學教育精英屬性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6,5(2):107-108.

[3] 郭永松.關于“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的辨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2):1-3.

[4] 衛生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通知[S].衛科教發[2001]212號.

[5] 段徐,鄭明華,張寧.高校醫學生精英意識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52-53.

[6] 衛生部.2009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12-19.

[7] 梁茜, 張萬紅.淺談中外醫學教育的基本情況及其差異[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432-435.

[8] 郭永松,王家蘭.德國高等教育和高等醫學教育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1):1-3.

篇(7)

[關鍵詞]醫學;中醫藥;教育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5(c)-099-02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中醫藥教育最具民族特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醫藥教育應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主動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業內有識之士的共識。2002年4月,國際醫學教育組織在《Medical Teacher》雜志上了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全球醫學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醫學教育的國際標準,這對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同樣具有重大的借鑒和指導作用。認真貫徹落實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于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十分必要。

1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主要內容

國際醫學教育組織在《Medical Teacher》雜志上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內容包括7個方面60條具體要求,主要內容如下:

1.1醫學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

該方面共設11條具體標準,提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醫學職業的敬業精神不僅包括對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卓越追求,而且更加重視對責任感、同情心、誠信、正直和嚴謹等一組共同價值的承諾。將該方面列為整個標準體系之首,可見其特別重要。

1.2醫學科學基礎

該方面共設10條具體標準,提出醫學畢業生必須具備堅實的醫學科學基礎知識,包括熟悉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急、慢性疾病的病因學,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等知識,并且能夠應用這些知識解決醫療實際問題,懂得醫療決定和醫療行為的各種原則,能夠因時因人而宜地作出必要的反應。

1.3交流與溝通技能

該方面共設9條具體標準,提出醫學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會運用溝通技巧,與患者及其親屬、同事、教師、其他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公眾媒體等進行有效交流,以提高醫療方案的準確性和患者的滿意度。

1.4 臨床技能

該方面共設10條具體標準,要求醫學畢業生應該掌握較全面的臨床技能。其中包括書寫病歷,進行體檢、診斷、急救,對患者的健康問題進行評價和分析,指導患者重視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等各種影響健康的因素,能合理利用診療資源,及時有效地診斷和處理患者。

1.5群體健康和醫療衛生系統

該方面共設9條具體標準,提出醫學畢業生應當知道自己在預防疾病、傷害和意外事故中,以及在維持和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健康中應起的作用和應能采取的行為。應當了解國際、國內衛生狀況和發展趨勢,了解衛生系統的組織原則及其經濟和立法的基礎,對衛生保健的有效果和有效率的管理有基本的了解。

1.6信息管理

該方面共設5條具體標準,提出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進步,為醫療實踐和衛生系統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醫學畢業生有必要掌握信息技術知識,以便能夠運用信息和通訊技術來輔助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

1.7批判性思維

該方面共設6條具體標準,提出醫學職業要不斷地獲取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技能,因此,醫學畢業生應該具備分析批判的精神和創新精神。要培養科學思維能力,敢于質疑、有旺盛的求知欲,能科學地評判資料和信息,才能成為合格的醫生。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全球范圍內醫學畢業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給予了詳盡的規定,充分揭示了當代國際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趨勢,這對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的改革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2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高等中醫藥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醫藥教育應該主動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對照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醫藥教育在如下方面亟待加強:

2.1人文素質教育

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中醫藥學,是科學和人文相融的知識體系[1]。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特別重視“人文關懷”,不僅將醫學職業態度、行為和倫理列為整個標準體系之首,強調其重要性,而且在整個60條具體要求中,都體現出了醫學科學應“以人為本”的理念。反觀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重醫輕文”,重視中醫藥專業教育,輕視人文素質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學校對人文素質教育認識不足,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隊伍素質不高,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極其不重視。學校醫學人文課程的設置結構不清晰、與醫學特性結合不強,沒有協調好社會需要、個人需要、學科需要三者之間的關系[2]。這些因素導致中醫藥大學生沒有深厚的人文底蘊。中醫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實踐證明學好中醫需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廣博的人文知識作基礎。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告訴我們,忽視人文素質教育是違背國際醫學教育規律的,高等中醫藥教育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2.2人際溝通教育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醫學生的人際交流技能培養,提出9條具體要求。醫生的人際交流與溝通技能,在疾病的預防和控制過程中,在醫患交流的過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現實情況是,在高等中醫藥教育中,對學生人際交流技能的培養完全是個空白,幾乎沒有一門這方面的課程,老師只講專業知識,不訓練學生的人際交流與溝通技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醫生工作的對象是患者,這些人由于身體或心理方面的痛苦,與正常人相比,更易失去理智、情緒失控,其親屬往往也會因為著急而言行粗暴。醫生缺乏正確的交流與溝通技巧,生硬地對待患者,或表達不當,往往會引起患者的誤解、引起醫患沖突,甚至會出現流血事件。因此,醫生與患者及其親屬的和諧相處,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這就要求醫學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相應的“交流與溝通技能”,訓練學生有效的口頭和書面溝通能力。醫學被認為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高等中醫藥教育應該重視學生的人際交流與溝通技能的培育,增加必要的課程和教師,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溝通技能,以便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2.3信息技術教育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對醫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提出5條具體要求。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技在衛生和健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在《自然》和《科學》這兩個高水平的著名學術刊物里,生命科學的論文占到56%,可以說生命科學已成為新世紀第一生產力的前沿和主流。西醫院校十分重視信息技術教育,相比較而言,在高等中醫藥教育中,普遍還沒有重視對學生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學生不能熟練地利用計算機和通訊技術,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文獻檢索,更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輔助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由于現代醫學信息的大量、快速增多,中醫院校應該教育學生拋棄傳統中落后的診療方式,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為醫療實踐和衛生系統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中醫藥學生必須與西醫學生一樣,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知識,才能運用信息和通訊技術來輔助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從而提高社會適應力和貢獻率。

以上只是論及了高等中醫藥教育亟待改進的幾個方面,當然,根據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醫藥教育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贅述。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醫學教育必然會出現建立和執行共同教育標準的新趨勢。我們一定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按照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中醫藥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華.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發展戰略的思考[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7,9(1):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桃网站入口可看18禁| 午夜精品射精入后重之免费观看| 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av成人午夜福利|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春夜夜爽|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中国少妇内射xxxhd免费| 日本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欧美综合人人做人人爱|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国产成年女人毛片80s网站|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国模冰莲极品自慰人体|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18禁美女裸体免费网站| 又长又大又粗又硬3p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播| 国产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11p|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99re66在线观看精品免费|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不卡网站|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 欧美 自拍 美腿 卡通| 黑人教练与人妻小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