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31 10:28: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非遺文化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河南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的特點及價值
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具有獨特性、流變性、傳承性、綜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河南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尤其是其地域性和特色原生態的口頭性,表現在地方戲曲、民間文學、曲藝、民歌、語言文字習俗以及各地方言中,如河南墜子、豫劇、各地方言中的諺語、歌謠、神話故事等。在地域文化上,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具有深刻的“廣泛性”。如河南的豫劇,其獨特的旋律與河南方言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尤其是各類方言語音、詞匯的廣泛運用,唱詞、念白等多具有口頭表達性,使其在文藝表現上更具地方特色。
從河南省第一批非遺文化名錄來看,涉及語言文學類的就有18項。如虞城縣花木蘭傳說、汝南縣梁祝傳說、泌陽縣盤古神話、武陟縣、西平縣、汝南縣、平輿縣等關于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還有輝縣市的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衛輝市關于柳毅的傳說,濟源市關于邵原創世的神話等,都具有獨特的文化歷史價值。除此之外,南陽市的牛郎與織女的傳說、靈寶市關于皇帝的傳說、長葛市關于葛天氏的傳說、濮陽縣關于帝舜的傳說等等,這些民間文化不僅對現代人民的思想意識產生影響,也蘊涵了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價值,尤其是在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藝術審美等領域,體現了民族精神。在語言文化類非遺文化中,方言占據重要地位。如豫劇、河南墜子都建立在方言基礎上。
2 河南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檔案管理現狀及問題分析
河南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鑒定、確認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豐富的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仍有待進一步挖掘,尤其是從以方言為特征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對口頭文學、民間文學類文化形式進行多方面記錄和歸類管理,以便于繼承和創新。總的來看,其問題主要表現在:
2.1 歸檔概念不清晰,范圍不明確。在實際傳承與保護中,有些工作人員缺乏對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檔案的正確理解,未能從非遺文化資源的內涵及外延上,厘清概念,明確歸檔范圍。[2]
2.2 在檔案管理制度建設上不健全。尤其在非遺文化檔案的收集、歸類、整理、鑒定、保管等方面,缺乏專門人員管理,在制度上缺乏規范,工作機制被動,與文化部門、檔案部門協同機制欠缺。
2.3 缺乏規范的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評定標準。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是納入規范化檔案管理的前提。盡管當前相關部門也出臺了非遺文化檔案保護政策,但對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還未全面執行,特別是在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上,缺乏操作性,使得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工作處于被動狀態。
2.4 對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重視不足。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保護與檔案管理,未受到社會公眾普遍關注,也未能受到相關部門重視,使得歸檔保護工作停滯不前。
2.5 硬件設施條件不足、安全性較低。河南省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檔案保持條件較差,以鐵皮柜為主,缺乏防火、防盜、防霉、防水、防蟲等,有些地方的非遺文化資源僅存儲在電腦硬盤中,有的缺乏備份,電子檔案一旦丟失,其損失難以估量。
2.6 管理工作滯后,缺乏專業性。在信息化技術條件下,其檔案管理數字化工作相對滯后。如何對非遺文化資源檔案多樣化管理,如何推進非遺文化
資源數字化宣傳,迫切需要信息技術支撐,提升非遺文化工作人員專業水平。
3 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原則
針對學術界對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的討論來看,王云慶提出“做好非遺文化檔案管理,應從建檔上堅持真實性、完整性、系統性原則,以分級保護、優化利用為基本原則”;[3]孫展紅提出“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應‘依項建檔、分級建檔和搶救性建檔’”。[4]根據我國檔案管理工作提出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從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實際,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3.1 統一領導。在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中,政府要發揮自身協調作用,加強對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的統籌規劃。如針對當前重復建檔、檔案工作評定標準不一致,缺乏統一領導機制等問題進行專門協同解決。
3.2 分級管理。對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檔案采用全部移交給檔案機構進行保管并不現實,一方面與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的特殊性有關,另一方面與現有檔案機構人力、物力條件有關。因此,從非遺文化資源保護與歸檔上,對于瀕危資源要歸口于檔案機構,對于衍生類非遺文化資源檔案,應根據分級制度進行歸檔管理。
3.3 依項建檔。對于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在保護與檔案管理上,應該根據“項目”劃分,進行歸口管理。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中提出兩類劃分,一類是民間傳統文化,如語言、音樂、文學、游戲、禮儀、神話、建筑藝術等民間文化形式;二類是基于“文化空間”的各類舉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或定期舉行特定活動的時間等。[5]要根據各項目獨立設置,明確檔號,科學編制。
3.4 真實完整。堅持檔案管理的真實性、完整性是保證非遺文化資源檔案價值的重要原則。在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收集、整理、歸類管理中,確保非遺文化檔案信息、資源的真實性與完整。
4 河南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流程
4.1 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的收集。從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形式的多樣性來看,在檔案收集上應該拓寬途徑。一是開展檔案征集。由于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來源廣泛,對于不同形式、不同地域的非遺文化要從征集公告、田野調查中主動收集;二是做好檔案接收。特別是協調好文化機構、研究機構與非遺文化檔案館的對接,完善非遺文化檔案保護與保存體系;三是注重史料挖掘。特別是對于散落于史料典籍中的傳統民間文化資源,要從考證、挖掘、整合中發現,加強保護;四是接受捐贈。從非遺文化資源的歸屬關系上,尊重個人意愿專藏妥善保管,并對捐贈者獎勵;五是有償購買。通過平等協商,從非遺文化所有者手中計價收購并存檔保護,對于重要的非遺文化檔案,要科學鑒定,保障檔案的價值。
4.2 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的整理。在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管理中,要從檔案學理論與方法中,對收集的檔案資料進行分類、組合、排列、編目,提升檔案材料的系統性、條理性,為科學保管和有效利用創造條件。如在語言文學類非遺檔案管理中,注重檔案形成時間、檔案形式、檔案內容的有機聯系,結合不同民間文學、傳說、故事、諺語等形式進行歸檔整理。
4.3 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的鑒定。根據語言文學類非遺文化資源特點,從鑒定方法、標準、原則等方面,確定其價值及保存方式、保存期限等。由于非遺文化資源檔案種類繁多,對其存在形式及管理情況,要進行科學化、專業化鑒定,為做好檔案管理把好關。針對不同載體檔案的特點,從保管環境如溫度、濕度等條件進行科學管理。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記錄;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7-0190-01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和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比如各類民俗活動、傳統表演藝術、傳統知識與技能,以及使用的相關器具、實物、手工制品、文化空間等。可以說,“非遺”就是一個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社會史,但過去由于缺乏足夠的保護意識,導致很多“非遺”都慢慢被遺忘,遭到破壞,面臨著無人傳承的嚴峻形勢。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必須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并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全面、真實、系統地將“非遺”記錄下來,逐步實現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一、運用影像記錄實現對“非遺保護”的可行性
(一)符合對非遺保護的真實性要求
影像是采用攝影設備與感光材料來記錄拍攝對象,從而形成具體的視覺圖像。這種物化的圖像更加直觀、逼真,便于人們理解與接受。正是由于影像帶有真實性與直觀性的特點,因此,也被稱為“超越語言文字的世界通用語言”。
(二)影像是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載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與無形性,因此,需通過相關物質媒介載體來實現保護與傳承的目的。而影像具有物質性特點,能夠長期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永久性”,進而得以保護與傳承。同時,影像的可復制性,可以復制出很多非遺文化的范本,便于將優秀的非遺文化傳播給大眾,讓人們了解到相關非遺文化,樹立起保護非遺文化的意識,實現對其的保護與傳承。
(三)影像的“虛擬現實”特征可進一步增強非遺文化的在場性
在影像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人們認為紀實性是其本質特性,而虛擬性則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根據長期的實踐證實,影像既能真實、客觀地記錄現實,也能再造一個虛擬的“現實”。也就是說,“看到的才是存在的”這一命題的真實性隨著影像的誕生而發生改變。因此,在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時,我們可以利用影像記錄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根據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經存在的狀態進行“復原”,甚至也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模擬其在現存時空中的存在狀態,讓人們更易理解與接受。
二、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大原則
(一)完整性
影像記錄必須遵循“完整性”原則,這有兩層含義:一要體現出該文化空間的整體性;二是要充分體現出非遺項目內容的完整性。非物質文化的整體性是指它是由很多具體的文化事項組成的。在保護具體的文化事項時,必須尊重其內在的豐富性與生命特征。除了要保護非遺項目自身及其外形以外,更應重視此類文化所依賴、生存的環境。眾所周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文化均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這說明各種文化并非憑空出現的,都有著相應的地理、人文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例外,也是在當地人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因此,在拍攝非物質文化項目時,必須注意這一特點,向觀眾介紹、表現此類非物質文化項目所形成與存在的文化空間以及生態環境。此外,對非遺項目的內容要拍攝完整,確保內容全面,無遺漏,詳細記錄整個過程。
(二)真實性
真實性原則是指在拍攝過程中,一般要求為實拍,但對于特殊情況可采用“復原拍攝”、“情景再現”等手段進行彌補。這是由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因此,也是影像記錄非遺文化項目的關鍵原則之一。簡單來講,在拍攝時必須真實、客觀地記錄非遺文化中的人物、行為、聲音等,確保其“原生態”特點。若稍有任何貶損、粉飾,或者摻入虛假成分,都會讓該非遺文化項目遠離本真樣貌,也使其失去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比如,“儺戲”是一種古老的“活化石”,儺文化在繁盛時期也傳人東亞鄰國,如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2]。若在拍攝過程中,隨意改變某個動作,或從現代審美角度加以修改或美化,都會讓儺戲喪失最本真性的東西。
(三)客觀性
這是對影像拍攝者與制作者的要求,著重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拍攝者在整個拍攝過程中要秉著“客觀、超然”的態度;二是影像后期制作者也要在制作過程中秉著“客觀、超然”的態度。不要將個人的喜惡帶到拍攝與制作過程中,要真實、客觀地記錄相關非遺項目。同時,還要最大限度保留該非遺項目的質樸性與原生態。任何和表現內容無關的東西都要隔絕在畫面以外,確保環境、主體及陪體間的協調,著重突出內容的自然性。解說詞也要遵循客觀原則,不能摻入個人感彩。
三、用影像記錄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對策
(一)高度重視,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工作職能部門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雖已開展多年,但由于缺乏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與組織管理,造成工作責任無法真正落實到每個人頭上。因此,有必要成立專門的上級管理機構,以加強對相關工作的部署與組織協調。筆者認為可以建立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管理機構,負責將影像拍攝、后期制作、資料整理與保管、傳播等工作落實到各部門,并給予相應的指導與監督。同時,還應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支持力度,從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加以扶持,以期促進非遺文化影像記錄的順利開展。
(二)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影像記錄水平
拍攝者與后期制作者的專業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非遺文化項目影像資料的藝術審美水平及文化底蘊。因此,必須重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大教育投入,與高校合作,培養出更多專業化人才。同時,要注重開展業務培訓,定期組織創作人員參加學習活動,重點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拍攝手法及技巧,后期制作方法等,以進一步提高影像記錄水平。另外,要讓創作人員深入到傳承人群中去,要從生活體驗的角度來感知“非遺文化”,或邀請“非遺”研究專家參與拍攝工作。這樣才能探知“非遺”項目的文化之根。
(三)重視對“非遺”影像資料的保管與合理利用
首先,要將各類非遺影像資料分類、編號,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文化、傳統美術、民俗、傳統醫藥等基本類別。然后,錄入檔案管理數據庫,完善相關影像資料的檔案信息。其次,要改善影像資料保管環境,調整檔案室的溫濕度,做好防蟲、消磁、防腐等保護措施,避免影像資料遭到破壞。再次,要合理利用這些非遺影像資料,使其真正發揮出文化傳承的作用。可利用信息技術,將其進行復制、拷貝、備份,或直接用光盤、磁盤保存,并上傳至網絡,實現資源共享,讓更多的人接觸到非遺文化,領略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主動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中來。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長期以來我們的祖輩在勞動生產中形成的智慧結晶,也象征著一種歷久不衰的文化精神。因此,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都非常重要。影像數字化記錄非遺項目只是非遺保護工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起點。因此,我們在做好影像記錄工作的同時,還應加大宣傳力度,充分調動公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將其繼續發揚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白舒元.紀錄片影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J].文藝生活,2013(06).
關鍵詞:非遺文化;職校;創新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G71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8-0045-01
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頒布,要求大力改革美育教育教學,統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保障學校美育健康發展。在教育部召開的加強改進學校美育工作座談會上,江蘇省教育廳長沈健說:“促進美育,一是打開校園,吸引和整合社會優質美育資源進校園,二是打通課程,打通區域,打通課內課外和校內校外,讓學校美育渠道更加暢通。三是打動情感,傳承民族優秀文化,認同世界經典文化,培養‘中國人’,培育‘中國心’,培植‘中國情’。”這與學校的非遺文化引進初衷不謀而合。
一、引進非遺文化――剪紙藝術
早在幾年前,學校就根據學生學業特點,結合地方文化,因勢利導,引進了非遺文化――剪紙藝術。為什么選擇剪紙?就因為取材方便,用料簡單,只要剪刀、刻刀和紙張;地方特色,底蘊豐厚,有利于師資培訓;魅力無窮,千變萬化,形成強大的吸引力;來自民俗,容易接受,這個是決定性的,無論是欣賞還是剪裁,都比較大眾化,其間滲透的美育為大多數人接受。這樣,剪紙活動走進職校,成為每周一次的社團活動之一。
二、引進之初遭遇的尷尬
就像大多新生事物一樣,剛播下種子,等待艱難的發芽。一是條件艱苦。沒有空調,冬冷夏熱,冬天的手幾乎到了僵硬的地步,再也做不出精細的動作。家徒四壁,沒有剪紙藝術的氛圍;教室局促,作品沒有地方張貼展示,只好灰頭土臉地疊放在儲藏間里。二是師資力量薄弱,沒有專業的剪紙教師,暫時由有點文藝氣質的教師臨時代課,趕鴨子上架,邊摸索邊教學,就是這樣的教師,也少得可憐,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走得艱辛。三是學生不適應,學校主要是機械機電類的工科生,可以說頭腦都是方的,要讓開機器、燒電爐的手拿起小剪刀做些精細的活,他們自己心里都沒有底。加上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中學,有的美育底子薄,缺乏藝術氣質。一開始,拿到剪刀什么都剪,剪指甲、剪塑料,手中能拿到什么就剪什么,甚至像飛鏢一樣直接扎在課桌上。剪紙用的是專用剪刀,靈魂之處就在于刀尖,又尖,又鋒利,又脆弱,一陣子下來,剪刀報廢了好幾把。
三、非遺文化傳承策略
經過幾年的摸索,課題組看到,要想剪紙社團乃至其他非遺文化在職校校園內具有生命力,不至于曇花一現,需要在多方面考慮。
(1)社團招生方式的改革。整班式向個性式轉變,變原來的整班式,即整個班級一個社團,沒有個體的選擇,為現在的打破班級限制,在全校一盤棋的大招生市場上自由投遞志愿,雖然管理上有些難度,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一段時間下來,學生覺得不理想,還可以二次調整。經過半年的磨合,社員會基本穩定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共同語言、共同愛好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力量是無窮的。他們齊心協力,出謀劃策,社團才有生命力,才能發展壯大。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教育的公平不只意味著平等,還意味著差異受到尊重,此舉相當于在一定時間內實現了選班走讀。依托這種招生方式,我們剪紙社團選到了優秀的社員。
(2)師資培訓與教學方法的摸索。再完美的課程也需要精良的教師隊伍去落實,作為學生的先行者,教師無疑是將課程堅定繼續下去的支柱。幾年的學習培訓、拜師學藝、脫產研修,已經有一批教師成長起來,不僅能勝任地方文化項目的輔導和培訓,有的還成為該項目的帶頭人。在教學方法上,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識水平,開始采用臨摹教學法,在臨摹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最基本的剪紙知識,包括基本符號、紋樣的認識、裝飾網的認識及剪紙基本特征的掌握,如鋸齒紋、月牙條、柳葉紋,知道常用的幾種裝飾網,如棱形網、麥穗網、龜裂網等。臨摹的多了,剪紙的鏤空和連接這個原理就漸漸浮現出來。鏤空與連接是剪紙藝術最本質的特征,兩者互為因果,蘊含著道學的審美,掌握了這個特征,為設計創作奠定了基礎。另外,聘請地方剪紙名師培訓教師并定期到校與學生見面,現場指導。聘請校外名師不僅是為了指導技術,他們專注堅守、精益求精、敬畏入魂的精神品質,也深刻地影響著學生們。
(3)與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相融合。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與社會的高度融合,如今的職校生可不能小看,他們視野開闊,思想新潮,個性鮮明,善于接受新事物,剪紙內容遠遠不能滿足于坐在炕頭上的花鳥蟲魚。課業相對寬松,正好可以在業余愛好上大顯身手。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利用在計算機課上學到的信息技術,為剪紙的設計服務。如用photoshop軟件處理一些圖片,或者學習些專業的軟件,如P2A視軟人像設計軟件等,或設計自己的形象,或改造親友的圖片。這樣饒有趣味,二者互相促進,一舉兩得。
(4)開闊視野,以交流促發展。在校內舉辦小型活動,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文稿征集、手工文稿征集、剪紙創作現場會等,啟迪創作靈感;讓剪紙藝術平臺成為學校宣傳教育的主陣地,以重大節日、紀念日為契機,以主題展覽促進創作,寓教于樂;走出校園,多參加社會性比賽,近年學校參加全國法治主題傳統藝術大賽、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比賽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以比賽開闊視野,以比賽刺激創作,是我們一貫的宗旨。市教育系統內普職溝通活動,就是一個促進交流學習的好平臺,在這里,向專業的美術老師學到了不少技巧。美的作品是讓人欣賞的,不能窩在手里自己存著,走出去,任人評說,展現的不僅是作品,更是那份從容和自信。
(5)重視美育的軟實力。剪紙活動通過欣賞、臨摹、觀察、對比、創作、設計等,學會學習欣賞和評述,提高審美能力,創作美術作品,多角度欣賞作品。高中年齡段的學生,隨著視野的開闊和知識的積累,思考越來越深入,部分人已經初步在欣賞中批判,在批判中吸收,在吸收中成長,美的享受貫穿于整個過程。從教材和理論的角度學習美育,是枯燥無味的,但把美學的一些理論融入到具體的作品中去,就顯得自然而然,潛移默化。人的性情的陶冶和情感的凈化,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春風化雨般地逐漸沁入人心,所以切不可急功近利。美,是在體驗、浸潤、熏染中才獲得意義的更新,“文藝范兒”的氣質將受益無窮,伴隨終生。
四、結束語
經過幾年的發展,剪紙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個教育品牌,剪紙社團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影響力的精品社團和精品校本課程。學校投資建設的剪紙體驗館,四季如春,環境古韻優雅,學生優秀作品裝飾,入內心靜氣寧,神思悠遠。學生在設計、技法、裝裱等方面均有突破性進展,雖然設計里仍顯稚嫩,手法上確有粗糙,裝裱中尚不細致,但耐心細致的作風進步是明顯的,更可貴的是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那一臉投入的表情騙不了人。日積月累,跬步小流,作品質量在提高,回過頭來看看剛開始的作品,已經覺得“慘不忍睹”。而且高質量的作品數量在快速增多,件件都凝聚著師生的心血。多年后,他們或許仍然能享受到“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的快樂。中國傳統文化是重視美育的文化,放慢腳步,耐心品味,別讓這青春好年華辜負了中國傳統美文化。
參考文獻:
[1]楊榮,馮長宏.非遺文化怎樣融入課程[J].人民教育,2015(24).
[2]任國平.在“知識傳授系統”之外,學校還可以做什么?[J].人民教育,2015(24).
本人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局班子的指導下,我緊緊圍繞全縣“文化強縣”的總體工作目標,精心組織廣大干部職工全心全意努力提高群眾性文體活動質量,為我縣精神文明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較好的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任務。現就本人年度的工作述職如下,請予評議。
一、主要工作實績:
(一)協助局長積極組織好送送文化下鄉活動及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
努力搞好群眾文化工作,以年初送“政策、文化、科技、衛生、健康、法律”六下鄉活動為契機,在全縣12個鄉鎮開展活動演出60余場次,組織文化館、羊角花演員25人,觀眾達10萬人次,演出獲得了廣大群眾的高度贊揚;一是以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以“三項活動”為核心,先后組織了 “文化三下鄉”、“幸福汶川迎新春文藝晚會”、汶川縣“暖冬行.愛傳遞”、“科技創新驅動三農發展”、汶川.理縣“岷江櫻桃谷、浪漫康養線”旅游推介會、“依法治縣.幸福汶川”、“阿壩州羌歷新年”祭祀暨文藝演出等文藝演出活動,旗幟鮮明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十四字歌》;同時組織開展好基層文化站的教、學、傳、幫、帶活動。二是組織參加四川省第七屆“金秋樂”中老年群眾舞蹈展演大賽,參賽舞蹈作品《莫連篩篩》在全省各市、州選送的80多個優秀舞蹈作品中脫穎而出,斬獲此次比賽“創作金獎”、“表演金獎”、“最佳組織獎”等4個獎項。在農村文化建設資金中解決10萬元,組織全縣10個鄉鎮(耿達鎮、銀杏鄉未參加)開展“美麗家園·幸福汶川” 活動,通過初賽、預賽、決賽參加節目達80余個,參賽人數達1000余人次。組織參加四川省第二屆社會指導員技能與風采展示活動比賽,獲得集體最佳風采獎與優秀展示獎;三是加強縣校合作。參加了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政行校企研”合作辦學理事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理事會會議,成為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政行校企研合作辦學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單位,為汶川縣文化產業發展、培養文化產業相關專業人才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四是加大種文化結對子工作和關愛留守兒童、關心孤寡老人活動,到全縣中小學校及社區專題演出20余場次;五是利用文化館音樂舞蹈排練室、書法美術攝影室、鍋莊廣場等場地全年365天免費開放,開放音樂、舞蹈、書法、攝影、美術、羌繡、羌笛、文學創作等群眾喜歡的項目,受眾達十余萬人;更新鍋莊廣場LED頻,全年普及藏羌鍋莊15個,深受群眾喜愛。六是加強業務工作提高。全年工作成效顯著。文化館、羊角花藝術團編導教師不定期編排節目,全年共編排舞蹈、歌伴舞、男女組合、快板、小品、三句半等形式節目共計20多個。其中有代表時代精神的快板《二十四字歌》,歌伴舞《愛中國》、表現藏羌民族文化的舞蹈《櫻桃紅了》、《莫廉篩篩》等。羊角花藝術團也通過各種活動得演出,將這些新創優秀作品展示給汶川群眾及全國各地乃至國外游客;七是加強主題宣傳工作,今年在全縣進行了法制宣傳進社區、進鄉鎮巡回演出活動法制宣傳日專項活動;組織文化進景區巡回演出活動,組織好社區、鄉鎮進景區搞活動,有力推動了我縣景區提升工作;組織開展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全縣17所中小學開展民族文化、非遺文化宣傳活動;組織群眾開展民族節慶“羌年”、“藏歷新年”活動,活動鄉鎮達10余個,參加活動的當地群眾達5000余人;利用元旦、五一、端午、中秋、國慶等節日開展節慶活動,展示藏羌民風民俗,加強民族文化傳承。
(二)協助局長做好規范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群眾文化權益工作
一是積極探索保障標準和指標體系,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發揮好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切實豐富基層群眾性文化活動。二是完成了汶川縣藝術中心提升改造項目、圖書館村級圖書配套項目。啟動了圖書館的創級前期工作,文化館在全州率先完成“二級館”評估定級申報工作。三是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深入開展文化藝術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鄉鎮等文化惠民活動,充分發揮社會文藝團體、鄉村文化骨干、民間藝人的作用,全年完成各類文化活動60余場次(州上既定目標7場,“ 1238”工程項目既定目標48場)
(三)協助局長加強推動事業產業發展及文體廣新項目建設
全面完成了文廟項目可研及規劃編制設計,三江養生堂、漩口趙公福地、漩口群益村莊園經濟小品提升,藏羌文化產業走廊叢書編寫,藏羌文化產業走廊宣傳片制作并上報,大型口述歷史紀錄片《三江養生堂》腳本編寫等中心工作。
申報了農家書屋升級改造項目、汶川縣非遺傳習所建設項目、汶川縣全民健身工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及提升工程、縣級電影院建設項目、困難群眾看電視、汶川縣應急廣播體系等項目,合計涉及資金1145萬元。申報2015年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1個,涉及資金350萬元。申報2015年州級文化產業專項資金項目13個,涉及汶川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綿虒鎮羌峰村吉納羌繡加工專業合作社、汶川文錦羌秀有限公司、臥龍巴郎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11家,涉及資金1742萬元。
(四)協助局長加強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工作
摘 要: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課程資源進行教學開發已經成為美術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如何將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新的教學環境以適應時展的需求成為我們思考的重要問題。作者分析了目前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術課程,并梳理了其優勢和需要關注的問題,希望架起一座通向對“非遺”課程資源開發進行思考和探索的橋梁,同時也提出了對“非遺”美術教學發展和創新的思考。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美術教育課程資源 教學設計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具有恢復傳統文化記憶與智慧的重要功能。非遺課程獲得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關注并成為基礎美術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內容。要探討“非遺”美術教學的發展方向,首先要明晰將非遺文化作為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及其在基礎美術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只有充分理解非遺文化對美術教學的作用,判斷出目前非遺美術教學存在的缺陷,才能準確找出此類課程的發展出路,更好地為美術教學服務,達到教學目的。
一、“非遺”作為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
(一)課程類型的靈活性。
非遺文化貼近傳統生活和審美,積淀了勞動人民一代接一代的生活智慧,這些智慧體現在遺產包含的歷史文化、審美取向和工藝技術等價值,美術教育者能夠有目的地提取、開發其中需要的部分。非遺文化包含的多樣的價值注定了非遺題材教學具有靈活性,面對同樣的題材,不同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圖和重點達到不同的教學目的。以陜西皮影為例,授課者既可以借助皮影人物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藝術形象,讓學生通過平面化、夸張化和戲劇化的手法自己創作設計稿,上一堂設計應用課,又可以借助皮影巧妙的制作技藝,讓學生對材料進行鏤刻、敷彩、合成,親手制作皮影形象,上一堂綜合探索課。
(二)教育資源的潛在性。
教育者為了滿足教育需求需要不斷開發課程資源,豐富的非遺是一座素材寶庫,可以應對多樣的教學目的。國務院分別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量的非遺文化進入大眾的視野。這些素材背后孕育著卓絕的文化思想和匠心獨運的美學追求,提取其中優秀的元素,對于開發美術課程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視覺性。
非遺進入課堂能夠給學生帶來新鮮的視覺體驗,不同的題材具有不同的視覺性。特別對于工藝性很強的非遺作品,不簡單地用圖片展示,而是直接將鮮活的素材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達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如南通藍印花布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的工藝印染品,將實物展示在課堂上,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接觸,其生動和具有表現力的花紋很容易打動學生,讓學生認識到樸拙淡雅的文化韻味;懷袖雅物折扇,“輪如明月盡,羅似薄云穿”,既可舞文弄墨,顯露風雅,又可用于表演,展現優柔的舞姿。不同種類的扇子,或美觀典雅,或清新秀麗,或溫文爾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把玩和欣賞后,會生出許多疑問,這恰恰就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對視覺形象的依賴是美術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所在,非遺文化突出的視覺性,有助于美術學習情境的創設。
(四)實踐性。
傳統美術課以紙上作圖或用泥塑造為主,非遺課程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美術課堂實踐內容。工藝類非遺文化都有獨特巧妙的制作技藝,如明式家具制作技藝,正宗的明式家具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g結合部件,不用任何膠水或釘子等工具。教育者可以提供簡易的模型部件,讓學生進行組合和拼接,充分感受匠人高超的制作智慧,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上一堂精彩的美術實踐課。非遺課程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教育者根據需要降低材料和技術難度,以學生的操作體驗和感受為主,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人文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美術課程對人文性的追求,而不是單一的技能訓練。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產物,經歷了持久的歷史篩選和升華,折射出了不同地域族群的文化性格和審美追求,充滿鮮明的人文色彩和深刻的人文魅力,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點,滿足了美術課程對人文性的追求。如流傳于南京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秦淮燈會,民眾通過扎燈、張燈、賞燈、玩燈、鬧燈等諸多形式營造“萬星爛天衢,廣庭翻人潮”的美好景象,寄托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是群眾延續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間。
非遺課程為美術教學注入了鮮活的題材和探索方向,使美術課程體系更立體,內涵更豐富,表現更多樣,有助于在美術課堂上創設完整立體的文化情境。開發非遺美術課程,要充分認識到非遺文化作為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并發揮這些優勢,彌補傳統美術課程的不足,既滿足學生學習美術的需求,又理解美術知識的多樣性,獲得藝術體驗和實踐能力。
二、“非遺”在基礎美術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非遺教學目的的確立。
談到“非遺”,人們往往條件反射地就想到非遺保護。但是,在基礎美術教育中非遺課程的開發,絕不僅僅是從非遺傳承的角度上考慮。誠然,中小學教育作為每個公民都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教育范圍最廣,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進行非遺內容教學,是普及非遺文化的一個絕好的機會,對于保護瀕臨滅絕的傳統民間技藝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美術教育者更應該從美術課程的開發和利用的角度,對非遺文化進行全面的分析。中小學非遺美術課程的開展,并不是為了培養傳統技藝的接班人,這從中小學美術課的數量和容量上看,是不現實的。歸根究底,非遺美術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中小學生的美學素質,這是所有美術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非遺文化要為美術課程服務,而不能本末倒置,否則,非遺美術課程只會停留在對非遺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宣傳的層面上,對中小學生的美學素養的提高沒有實質幫助。
(二)非遺文化與美術教育之間的關聯性。
非遺美術課程開發能力的不足,導致美術教育和非遺文化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連接。教育者不能簡單地將非遺和美術課程資源畫上等號,因為非遺本身是一種文化資源,兩者實質上屬于不同范疇,沒有從屬關系。要將非遺引入美術課堂,首先要對非遺內容進行分析和篩選,對于篩選出的非遺內容也要進行剖析,提取其中能夠利用的元素,進而為美術課程服務。若缺少這些環節,美術課程就會空洞,喪失教育的針對性,美術教學就陷入無序的局面。其次,非遺融入美術課程,涉及非遺的傳承問題,非遺文化與美術教育之間缺乏聯系,就無法使學生進入美術學習的情境中,停留在欣賞和臨摹照搬的階段,學生就不會從心底熱愛傳統文化。
(三)“非遺”美術教學設計的革新需求。
中小學美術課程中非遺內容的加入,能給美術教育者帶來極大的發揮空間。各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多樣,制作技巧各異,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在降低傳統技法難度的基礎上以更靈活的教學方式帶給學生前所未有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非遺的人文性傳授非遺背后蘊含的歷史人文背景和傳統文化思想。這些方面的改變,可以為教育者提供更多元的教學手段和更生動的教學設計。目前非遺課程還未脫離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設計過于拘泥守舊,教學內容不能以知識講述、紙上作畫和普通手工為主。除了課程設計缺乏創新外,教學內容也脫離生活實際,學生很難與精彩的非遺文化產生共Q。非遺美術課程的設計不能重技能輕情感,而要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讓學生思考和感悟。
(四)作為課程資源的“非遺”的開發準備。
受各種實際條件的限制,教育者在選擇非遺元素作為教學課程資源的時候,在準備階段不容易得到完善的資料和參考幫助。美術教育者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經驗和從網絡與書籍查詢到的資訊,導致對教所選內容沒有足夠的理解和研究;缺乏教研員或學者的指導,教學設計可能存在欠缺和不足。非遺美術課程范圍廣,類別新,教育者選擇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課程資源設計課程時,很可能會發現沒有前人做過這個課程或得不到有效參考,這就使課程的開發遇到一定的困難,非遺內容的精髓和細節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呈現。而對非遺的詳細了解和研究,又需要相應非遺傳承人的幫助,美術教育者與這些傳承人之間的聯系,又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非遺美術課程的準備就會淪為對非遺資料的整理、搜集和羅列。
三、“非遺”美術教學的發展和創新方向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才正式提出的,所以雖然歷年美術課程標準中涉及很多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內容,但還沒有對非遺有專門的論述,非遺美術課程的開發和研究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研究非遺美術教學的發展和創新方向,需要充分認識非遺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對現有的非遺美術課程問題進行分析,參考具有很好教學效果的已有課堂案例,逐步取得規律性認識。
(一)建立非遺美術課程資源庫。
目前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總數多達1836項(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2008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名錄共計147項;2011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名錄共計164項;2014年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53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名錄共計153項)。國務院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定了“國家+省+市+縣”共四級保護體系,非遺的研究和管理日趨完善。有了這樣的制度保障,美術教育者省去了很多需要自己探索的工作,可以直接在各級名錄中尋找和開發潛在的美術課程資源。
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美術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非遺美術課程資源名錄”。將非遺篩選進非遺美術課程資源庫,需要以科學的標準進行調查和探討。成為潛在美術課程資源的非遺首先在內容上要具有代表性,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美術的學習范圍相當廣泛,但中小學美術課程設置的數量有限,其中非遺課程的設置就更加受到限制,所以要讓學生接觸到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其次,篩選出的非遺內容要符合學生當前的身心發展水平。從小學到初中,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認知水平分為不同的階段,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能夠為具體教學設計提供參考依據。對于越低齡的學生,更簡單的表現形式和實踐操作有助于他們接受和學習;年齡越大的學生,他們的視覺能力和思維能力相較于低齡學生有很大的提高,太過簡單的內容難以滿足他們的知識探求欲望和動手操作需求。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設計,使非遺美術課程符合認知過程的規律,體現教學的循序漸進。另外,還要考察所選取的非遺內容是否貼合美術課程標準,對實現課程目標發揮積極作用;其形式是否便于開展美術教學活動,過于復雜的內容會使具體教學遇到阻礙。
(二)按照美術學科知識類型對非遺進行劃分,建立非遺與美術課程的聯系。
要讓非遺充分融入美術課程,需要對非遺內容進行充分的分析,將非遺分解成美術學科知識要素,并用這些要素與美術課程建立起聯系。美術學科知識可以說是組成美術課程的最重要的內容,從教育目標分類學的視角看,從認知維度與認知過程維度進行教學設計,會對課程內容形成更教育學化的分解,對教學方法策略的選擇會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非遺文化具有綜合的特征,在教育者對其進行分解和組合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系統的知識劃分,在教學中就很難兼顧學生的認知方式,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參考南京師范大學秦華副教授的《美術學科知識類型的劃分與教學條件適配的選擇》,美術課程大致可分為美術理論、美術技法兩大類,這兩大類又可以分解成多個分支。例如美術理論可以分為美術史、美術造型原理、視覺心理學、美術批評等內容,技法又因專業技能領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方法。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將知識維度分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識知識。事實性知識指學生通曉一門學科或解決其中的問題所必須了解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識指在一個更大體系內共同產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程序性知識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術和方法的準則;元認識知識指關于一般認識的知識及關于自我認識的意識和知識[1]。
參照知識維度的劃分,我們以朱仙鎮木板年畫為例進行分解如表:
除了美術學科知識外,非遺美術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我們還要關心學生的多維度思考方式和人文修養。非遺課程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視覺體驗和大量實踐操作機會,由此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在具體美術情境中的探究可以培養人文意趣,并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
(三)非遺實體教具的開發。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已經使傳統的美術課程發生巨大的變革,豐富的靜態圖像和動態影像資源因為獲取和操作的便捷大量應用于美術課堂,美術教學的途徑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但是,多媒體教學的不足慢慢顯現,一是多媒體對教學內容的呈現偏平面化,降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知能力,尤其對于非遺來說,工藝性制作很強的特點得不到足夠的表現;二是多媒體信息具有現成性,對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師在具體問題的解釋上得不到有效的幫助;三是圖像的大量運用會導致課堂呈圖示化,削弱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非遺實體教具擁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直觀性。非遺教具的靈活運用使學生產生對所學內容的直觀認知,提高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積極性和效率,讓課堂更生動有趣。另外,非遺教具的開發有效地使教育者投入教學內容的研究中,更深刻地分析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湖州吳興實驗中學高級教師徐軍老師對美術實體教具的開發具有多年研究經驗,他提出了“組裝式”美術教具的創制并運用到了實際教學中,開發了《懷袖雅物――折扇》、《鑿枘工巧――明式家具欣賞》、《木板年畫欣賞》等有深度探索的課例,取得了杰出的教學效果,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公開課。“組裝式”美術教具是用紙、木、竹、泡沫、塑料等物質材料,圍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計的一種個性化教學用具。其最大的特點是“活”――教具不加固定,容易拆卸,便于重組,可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滿足不同的教學需求[2]。
“組裝式”美術教具為非遺教具的開發提供了參考和指導,教具制作要發揮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減少過程中所需的成本和時間并取得最大的效益。徐軍老師在《朱仙鎮木板年畫》課例中,為了解決學生對年畫制作里套色印刷技藝的理解問題,運用透明硬塑料薄片,將年畫里相同顏色的部分涂繪在同一張薄片上,最后幾張薄片一疊加,便組合成完整的年畫。
一件成功的教具不僅對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有著莫大的幫助,而且能貫穿整個課堂,推動整個教學。教具的設計是一門需要深入研究的學問,這就需要教育者對教學內容有深刻透徹的理解,把教學意識貫穿在日常生活中。非遺美術教具的巧妙運用彌補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不足,兩者的有機融合勢必會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成為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四)基于微視頻的翻轉課堂\用。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推動著時代大跨步前進,來自現實和網絡的大量視聽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們的生活中傳播,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式。如今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和能力已經遠勝從前,傳統的美術教學形式愈發難以滿足時代的需求,具有顛覆性的新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逐步走進美術教育者的視野。
翻轉課堂的概念是2007年由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沃蘭帕克高中的兩位化學老師提出并實施的,這種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教師的視頻學習和理解教學內容,課上,教師對學生的疑難困惑進行解答,學生專注于問題解決的主動式教學。翻轉課堂的課前視頻學習有別于傳統課堂的預習,傳統的預習是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了解,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是教師提供一個簡短視頻供學生學習,這個視頻精練了一整堂課需要教授的內容。視頻播完后學生可以對不理解的地方進行反復觀看,適應各層次學生不同的學習狀況而不需要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的重復講解,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教師節省了講授知識的時間,就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不同學生的解疑和水平提高上,實施個性化教育。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尤其契合非遺美術教學的需要。非遺的特殊性讓非遺美術課程適合設計成設計應用課和綜合探索課,這兩類課程都需要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大量時間進行構思和創作。正常程序的此類美術課都需要10至20分鐘的時間供教師進行知識的傳授,除去課堂結束階段5至10分鐘教師的集中點評,留給學生的時間非常緊湊,難以滿足學生的創作需要。翻轉課堂的出現,節省了教師講授知識的時間,學生可以直接進入設計和創作的階段,教師集中精力進行指導,課堂效益大大提升,學生作品質量也得到保障和提高。
翻轉課堂有效開展的核心和基礎是課前微視頻,在微視頻的前提下才談得上翻轉課堂,所有課前微視頻均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為非遺美術課程一方面發揮著傳承非遺的作用,所以非遺美術翻轉課堂的課前視頻會有一定的科普性。獨立性和科普性的共同作用使非遺課前微視頻不僅能服務于美術教學,更能應用于非遺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將這些微視頻公開于網絡等信息傳遞途徑,使其進入大眾視野,將給非遺文化的傳播帶來積極的影響。
四、結語
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如何保障本土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成為我們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非遺美術課程的開發實際上不僅承擔著拓寬和發展美術教育的任務,在守護本土文化的層面上也產生積極的影響。
目前非遺美術課程體系還處于需要完善的階段,成熟性和普遍性還不高,基于非遺美術教學的研究需要時間論證。除了以上總結的外,非遺校本課程的開發、跨學科式美術教學、將課堂搬進博物館的館校結合教學等模式也是非遺課程發展和創新值得思考的方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積累大量的非遺教學經驗,不斷完善規律性認識,才能科學地對非遺課程資源這座“金山”進行開發,構建獨特的非遺美術教學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秦華.美術學科知識類型的劃分與教學條件適配的選擇[J].文教資料,2016(24).
關鍵詞: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弈;保護;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81(2012)04-0144-04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全球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我國以“兩大工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工作全面展開,各級政府和機構紛紛投入到保護行列中來。當前,國內外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的相關研究非常多,但將博弈論運用到其研究的相關文獻較少。牟維、李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博弈探索》一文中以一個新的視角——將個人效用數字化,主張在制度設計的過程中利用博弈理論將個人意識與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結合在一起,解決其保護問題;王巨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三方行為與博弈》中對政府、遺產保有者和社會職能機構的多方參與進行博弈;林鴻熙在《基于進化博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運用進化博弈論,研究管理者與使用者在長期演化過程中的策略趨勢,繼而提出相應對策建議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的相關文獻中,諸多文章承認傳承人和政府的重要地位,物質文化遺產的體現性決定傳承人在其參與中的主導地位,其物質性和保護的實體性快,定了政府在保護中的領導地位。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其所保護的遺產是非實體存在,是具有活態性和無形性的文化傳統,是共同體、群體的一種生活方式;其載體則是社會化的個人。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政府、旅游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者這三方都對應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以湖南湘西地區為例,探討基于博弈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問題。
二、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運作模式的博弈分析
在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的博弈過程中主要包括三類參與主體:政府監管機構、繼承者和旅游企業。圖1描述了三類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鏈,其中X1、X2分別為政府監督機構和社會職能部門所獲得的非遺保護的信息,0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中,這其中存在政府和市場機會損失的問題,導致政府和旅游企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都只是一種斷面信息,并且落后于真實進度,但是兩個部分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收益既有顯性收益也有隱性收益,且隱性收益不能被貨幣化衡量,所以在保護過程中,保護既得收益決定了三方參與者的角色和策略選擇。
(一)旅游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傳承人保護的博弈分析
旅游企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中與傳承人之間存在博弈行為,這些旅游企業的合理開發與過度開發策略對非遺傳承人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當旅游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時,為了使投入的成本盡早收回會對傳承人采用一系列經濟誘惑,使之漸漸漠視對非遺的保護。
設A為開發湘西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企業,B為該非遺繼承人,在非遺旅游開發中,A有兩種選擇:合理開發與過度開發,即保護與不保護;B也有兩種選擇:保護與不保護。現做如下假設:(1)如果A和B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保護開發時,所得的收益分別是R1、R2;(2)如果都不保護時,所得到的收益分別為L1、L2。進行保護時,由于生存發展環境的改善使其利用空間縮小,束縛條件增多,這樣往往會使投資會大于短期內所得收益,所以R1
我們首先來看A的決策情況,假定B選擇傳承保護,那么A選擇合理開發時的收益為R1,過度開發的收益為L2,由于L1>R1,所以A的最優策略為過度開發;很明顯,當B選擇不保護時,A的最優策略仍然是過度開發。同理,無論A的選擇哪種決策情況,B的最優決策都是不保護(L2>R2),因此,(過度開發,不保護)就構成了博弈的一個納什均衡,(L1,L2)就成為相應的均衡收益,即形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二)傳承人保護傳承與相關政府干預管理的博弈分析
政府作為具有強制力的公共性組織,其保護遺產流失都是通過政策制定和實施來完成,特別是外部低效益的非遺文化,市場失靈的幾率很大,這種市場失靈就給政府的管理和監督提供了機會和理由。所以,相關政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者之間存在一個博弈。這種博弈屬于一種監督博弈模型。這個博弈的參與人包括政府和傳承人。政府的純戰略選擇是管理與不管理,傳承人的純戰略選擇是傳承保護與不傳承保護。
圖3概括了對應不同的純戰略組合的支付矩陣。這里,a為政府應得收益,b為支付政府收益后傳承人所得收益,c為管理成本,f為傳承人不合理保護而應繳的罰款。
假設c
(三)政府監督與旅游企業保護開發的博弈分析
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旅游經營市場中的監督活動是政府管理部門與旅游企業之間利益相關的博弈。企業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在政府不監督的情況下,一般將在非遺文化保護問題上采取非合作博弈,即雙方之間并不趨于共商合作、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個博弈當中,假設政府有兩種選擇:管理式監督和轉讓式監督;旅游企業也有兩種選擇:違規利用與保護性開發。假設政府選擇管理式監督的投資收益為G,選擇轉讓式監督的收益為z,在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影響下,由于政府不可能估測到何種模式的經營能夠確保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的保護與開發,再加上政府對旅游企業在獲得開發權之后是否會對非遺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的信息也同樣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我們就又可假設旅游企業違規開發所能帶來的外部成本為W(即包括自然破壞所產生的成本損失和人文因素導致的成本損失)。實踐中,如果在政府實行轉讓式監督之后企業合理保護開發,政府所得收益便為Z,否則為Z~W。為應對政府的行為選擇,旅游企業一般也會通過自己的行為選擇方式來處理自身對利益的安排:一是違規利用進而獲得較高收益D,二是合理保護開發而獲得合理經營收入H。由于博弈過程中,所有行為主體的策略選擇均是理性的,因而實踐中政府選擇轉讓式監督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便是轉讓式監督的所得一定大于管理式監督的所得(即Z>G),既然如此,我們假設Z>G,同理分析D>H,該博弈模型如下圖4。
實踐中,如果政府選擇管理式的監督解決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則博弈結束,政府能獲得收入G,而此時假設旅游企業無法進入該開發領域,所獲收益為0。不過當政府選擇轉讓式監督模式時,旅游企業開發商便會獲得自己的選擇機會:合理保護開發與違規利用;在此種情況下,如果合理保護開發則雙方都能獲得一定的收益,皆大歡喜;如果違規利用,則政府的損失為W,顯然,政府選擇轉讓式監督之后的收益大小取決于W。也就是說,如果Z-W>G,那么政府會選擇轉讓式監督,則在此種狀態下,因為D>H,旅游企業的最優選擇是違規利用。如果Z-W
三、基于博弈論的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對策
上述三方之間的相互博弈取得的最優策略,能夠幫助我們預見到各種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些結論對我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非遺保護與社會各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各界都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承擔一定的責任,如何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使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規避保護中的風險,實現保護開發的切實條件,下面根據博弈分析,對傳承人、政府、旅游企業的行為提出幾點建議:
(一)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加強合理有效的管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被稱作人類記憶的背影,這些經歷了上千年滄桑記憶的寶貴文化,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寬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它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合理的保護和開發是很關鍵的。因此,在進行湘西非遺開發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增強旅游企業、游客以及傳承人的非遺資源保護意識,進行其有效的開發和保護。
1 政府應制定適當的參與措施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行政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的參與,對于一個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康、有效的傳承,必須加強對當地行政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同時也需要通過政府來組織開展多途徑的保護開發教育,使當地居民能夠參與到湘西文化的建設中。例如,開展以宣傳湘西非遺保護為主題的文化活動,讓當地人更多的了解自身的文化,提高居民素質,增強文化信心。
2 必須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屬地合理的承載力和容量
旅游業對湘西非遺資源的開發會導致旅游者的大量來訪,這不可避免地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歸屬地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我們從旅游企業與傳承人的博弈可以發現,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不會主動保護可貴的非遺資源的,這種情況勢必會導致旅游開發過度或者旅游活動量之大超過了目的地的承載能力,使之環境受到嚴重損害。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可以建立適當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對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傳承人、文化建檔、維護和跟蹤等內容以制度的形式規范起來,為排除規范中的非遺資源受到侵害和防止可能之侵害。首先,必須對傳承人和旅游企業制定合理的稅收制度,以最大承載力和容量為尺度進行等級劃分,過度越級的將繳納成倍的稅收,以此提高傳承人和旅游企業的保護意識,對非遺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其次,必須對損害額和侵犯行為所得利益進行預算,根據不同損害情況,借助法律手段對其進行利益所得中的30%-200%進行賠償,損害嚴重者將承擔法律責任,這在一定程度內也能避免承載力過度和容量過大的情況。
3 有計劃地進行標準的培訓和保護知識的宣傳
湘西相關政府需要建立系統的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人員的培訓體系,以及文化利用標準的培訓。定期進行實地考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環境變化態勢,再邀請知名專家進行保護方法的指導,組織學習國際、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趨勢、新動向及成功的經驗與方法,以及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以此提高正確保護利用的能力。另外可以通過網絡授課的方式,對專業保護的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
(二)提高傳承人傳承保護的積極性,增加其自豪感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進入衰亡的高峰期,同時,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問題。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這些掌握著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綿不絕的核心與紐帶,而現在許多領域,傳承人的確立本身已成為瓶頸,所以社會各界更應該高度重視對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
1 借助政府的力量給傳承人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的幫助
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幫助,能夠激起傳承人的傳承熱情,使他們能夠積極地把自己的技藝傳下去,增加其傳承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營造積極熱烈的文化氛圍。同時這種社會的肯定對年輕一代也會存在一定的影響,創造新的節目,適應年輕人的口味,既保持傳統的演出方式又有新的內容,方便年青一代接受,增加社會關注度,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與開發。
2 適當將部分傳承文化納入課堂教育
傳承非遺文化對各中小學生也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學生通常都具有強烈的愛國保護意識和好奇心,而且對于課堂老師言傳身教的知識非常重視也非常信任。我們可以將學校設為傳承的重要陣地,政府可以鼓勵學校開設民間文化課程,致力于非遺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宣傳和推廣。根據不同的發展狀況,選擇恰當的時期一步步將非遺文化引人到課堂教育中,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快速的學習能力,使之激起對傳承的熱情,并從中選擇重點培養對象,從而加速了文化的推廣,也達到了傳承的目的。
(三)加強政府監督力度,增強政企合作
根據政府與旅游企業的博弈分析,如果運用管理式監督的模式來經營湘西非遺資源,一般就更需通過傳承人的力量來促使對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但此行為在現實實踐中是無法真正實現的。所以,在實行轉讓式監督的背景下,由于只有確保旅游企業合理的保護開發,政府才有可能會獲得持續的收入,同時也不至于破壞到非遺資源。因此,為了引導旅游企業進行合理經營,也就必須借助于外部的力量來約束其具體的行為選擇:
1 明晰權責,設立獎勵制度
政府應明確規定旅游企業經營的責任和權限,并設立相關名譽與實物獎勵制度,提高旅游企業的積極性,切實保證湘西非遺資源達到保護與利用的雙贏局面。
2 規范懲罰制度
針對傳統意義上的懲罰性措施,主要包括拘留和罰款,需要制定統一的嚴格使用標準,堅決避免粗放型懲罰。對違規的人或單位所造成的損害進行定量檢測,以量化的形式標準化,再根據標準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懲罰,特別是對違規利用的旅游企業應加以重罰,以治理不規范的旅游市場,提高市場效率。
3 成立綜合執法部門
綜合執法部門可以幫助明晰權責,提高執法效率,當出現執法不嚴,監督不力時,無論是責任的承擔者,還是監督者都將失去效力,切實維護湘西非遺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安全環境。
(四)旅游企業搭建“真實”文化舞臺,促進非遺保護性開發
從旅游企業與傳承人以及政府之間相互的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企業為了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通常都是過度的開發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避免這種過度開發所導致的非遺產品消亡的嚴重后果,旅游企業應該審視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所能帶來的長期隱性效益,重新認識該效益在企業的發展和建設中的巨大促進作用,為了獲得更多更長期的經濟利潤,旅游企業勢必要使湘西非遺產品的利用可持續的進行下去,必須克服短期高額利潤的誘惑,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充分合理的開發好這項潛力十足的產品。
1 打造真實的文化旅游路線,娛樂性與教育性相統一
旅游企業需要創新文化旅游觀念,以“分區發展、以點帶面”的發展理念,打造文化主題路線。讓游客通過親自參與,以娛樂的形式短暫的學習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技藝,提高其了解的欲望,為游客對其文化有更多更全面的認識提供機會,喚醒游客對傳統民俗民風的興趣。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蘇州 215104)
【摘要】高職校為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承載著,非遺項目課程引入高職校的現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是深挖本土文化、弘揚古老藝術的一個重要途徑。開展單元化研究性課程有利于非遺在高職校的教學實踐,推動非遺文化在本地高職校的傳承教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 高職校;非遺;項目課程;單元化;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課題“五年制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學結合’項目課程研究——以蘇州非遺數字博物館為例”(B/2014/06/0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敏(1975—),女,江蘇蘇州人,教育碩士,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課程、藝術設計教育、非遺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對于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大意義。社會各界對非遺研究也逐步深入。然,政府重視、專家關注、公眾參與的大好形勢下,非遺的眾多項目在當前時代下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有的項目甚至處于瀕臨滅失的窘狀。如何使得非遺能在現今社會得以繼續發展,尤其是非遺的有效保護傳承問題尤為突出。本地高職校在肩負著弘揚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專業,致力課程改革的前提下,將非遺項目作為課程開發凸顯專業特色。
1非遺項目課程的單元化研究性教學的現實性
項目課程是指以職業生涯為目標,以工作結構為框架,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培養學生技術實踐能力為主要內容,以彈性和綜合性為特征,多種課程形態相結合的課程。項目課程開發的目的是按照工作的相關性,而不是知識的相關性(學科課程)設置課程門類.構建全新的項目課程體系。結合非遺門類的特色與高職校現有專業,挖掘兩者間的內涵聯系,將非遺項目作為單元化課程嵌入到現有的的課程體系之中,這是較為現實的做法。其原因有:
其一,本地高職校中的專業教師對非遺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對非遺的專業提高更需要行業專家的指導。院校的專業教師從其專業特長上需要結合非遺的專業特色,對非遺有足夠的認知后才能開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其二,原有的高職課程是依據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來設計實施的,其設定的課程是經科學的論證才得以落實。如果將非遺課程替換原有的課程是不合適的。只有將非遺課程開發為單元化項目課程,嵌入在原有的課程之中,在不改變原有課程體系的情況下,展開非遺教學,這樣更具有實際操作性。其三,非遺專業性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性,非遺傳承人作為行業專家到院校的教學指導將設定為教學的常態化,課程的單元化教學,時間的靈活性,內容的可調節性,將有利于行業專家的親臨指導。最后,非遺項目歷史淵源,有技術上專業上或是材料上的特殊要求,具有跨學科、較為復雜的社會性、實物類或口頭類項目表述的、綜合性的特點,將非遺項目分段單元化后,在院校的不同年級中開展教學,從時間跨度上促使學生對非遺的了解更加深入細致,這也是非遺項目課程的設立初衷。
2高職校專業教師對非遺項目課程教學設計
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充分挖掘專業教師對非遺的科研,這對非遺項目入高職校最強有力的保障。專業教師確立高職課改意識,樹立“單元化課程的意識”,掌握以后現代課程觀為基礎、以非遺文化為背景、以多課時教學為單位的課程設計原則,要包括復雜的單元教學活動的策劃和設計能力、動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能力、指導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反思和評價的能力等。傳統的備課,專業教師可以按教材和教參的要求做好上課的準備,不強調教師的創造。但非遺項目課程則要求教師成為這一新型的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和設計者。這是極具挑戰性的。非遺入高校難度大,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教參,沒有專業設備等狀況。只有依據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并且在建構主義指揮下,師生共同學習和研究,以“做中學”為中心理念而開展。
其一,按高職課改的理念設計教學目標,高職課改的人才培養從技術型人才到技能型人才的模式轉變。高職學生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設計課程和教學,層層錯落環環相扣。非遺項目課程的設計主要從這三維目標出發,即掌握非遺知識和技能,掌握非遺的工作過程或運用不同手段來實現設計精品,體驗非遺的精髓和提升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其二,策劃相應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通過專家講座、觀摩課、體驗課、示范課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其三,運用《任務書》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評價方法方式。其四,以小組合作方式,明確分工,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可以提出小組的“行動口號”以激勵士氣,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便利,發揮學生小組的自我學習的能力,挖掘學生自我價值的潛力。
3非遺項目課程單元化研究性教學實施
相比原先單課時教學的封閉系統、簡單結構和累積變革等特征,“單元化研究性教學”是動態的開放系統。在師生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斷自我反思,更能促進非遺課程傳承內涵的轉型和創新。非遺項目課程的“單元化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是一個師生共同學習掌握研究進步的過程,是一種螺旋式的前進的過程。由于探索的是非遺文化,務必要把這項特殊的課程與其產生或賴以存在的本土文化背景相連,考查其原生性、衍生性等,在傳承非遺精髓的同時,體現了高職學生的情感教學目標,使高職教育同時具有了教育和文化雙重意義。
在非遺項目課程實施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和策略,致力于打造好“教學共同體”,主要是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方法,不斷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深化研究,創造性地完成課程目標。非遺項目博大精深,各有不同各有其精髓,非遺課程通過工作項目任務來實施,有工作前的準備、工作情境的設置、工作小組的合作、工作問題的討論、工作成果的交流等。把非遺項目課程的最終的學習成果將以視覺化的形式(展演、模型、實物等)進行展示和交流,通過課堂的互動師生的展示,進行反思和總結(發展性評價)等等。這就要求教師能全面理解高職課改,積極學習、掌握“單元化研究性教學”及其背后的相關理論與方法。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應該由傳統的知識、技能和教學經驗的積累,向更全面的、具有綜合性的“教學領導力”轉型。在每個單元化的課程教學中,運用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的改革理念,進行了教學研究。雖單元化課程實踐是短暫,但是對師生的思想的影響確實長遠的。
4結語
非遺項目課程入高職校,對于非遺的保護傳承是重要的一步。本文對非遺入高職校課程做出了一定的探討并認為,非遺項目課程入高職校適用于單元化教學,在具體教學設計使用了許多教學方法的組合,如合作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以及其他的主動學習策略,對于學生的評價也正轉向表現性評價。要求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從而掌握非遺核心學識。整個教學過程是動態的,學生帶著真實的工作任務,積極的主動學習。技術時代的到來,不僅影響教師,還影響學生的思想,從情境理論的角度看,非遺具有濃厚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只有培植好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認知,才是今后非遺可持續發展的堅實的強大的后盾。
參考文獻
[1]蔣慶斌,徐國慶.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