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非遺保護論文

非遺保護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5-13 05:06: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非遺保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非遺保護論文

篇(1)

一、教育環境 

(一)社會環境 

“叮叮腔”所在的江蘇徐州市,是國家級歷史名城,素有五省通衢的江蘇徐州是彭祖文化、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徐州市共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項,其中入選國家級名錄9項。眾多“非遺”項目的開發均來自當地本土資源。政府部門,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和扶持,是影響”非遺”校園傳承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政府部門及各級領導的重視、關心和支持,對“非遺”校園傳承起著無形的推動作用,在政策上、資金上、社會宣傳上可以為校園傳承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有利因素,為“非遺”校園傳承創造事半功倍的積極因素,這些有利因素表面上作用于學校,卻在無形中推動了“非遺”校園傳承向更深層次發展,促進“非遺”校園傳承具有更強的主動發展機制。 

(二)學校環境 

徐州工程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學校注重結合區域文化特征,努力發揮文化傳承功能。學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傳承作為高校發揮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的突破口,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科研工作。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是我校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一大特色。學院將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教學資源,開展特色課程群建設,實現錯位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探索出一條地方高校立足區域文化,加強校地互動,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具有原創性和推廣價值的可行路徑。為了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與交流平臺,徐州工程學院整合人文學科的力量,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并在2009年和2011年徐州工程學院與徐州市文化局共同承辦“中國·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層論壇”,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等領導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120余人出席會議并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獲批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校外研究基地,相關建設成果獲得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獎。學院非常注重校地互動、資源共享、特色互補,積極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服務。新機制的建立,可以使我們共同譜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交響曲,通過三支隊伍共商“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得以彰顯與傳遞。在這樣的環境下,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徐州工程學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教師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 

教師作為“非遺”校園傳承的主體,應該說是“非遺”校園傳承的開發者、實施者、貢獻者。“非遺”專業是新興的專業,“非遺”課程也是新興的課程,雖然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與研究機構開設與“非遺”相關的專業,但是在高校從事“非遺”教學和研究的教師很少是“非遺”專業出身。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從事相關研究的教師主要為文學、藝術學、體育學等專業。教師在“非遺”教學的過程中如何保證有一個正確的“非遺”課程意識、專業的素養等等,這些都將對“非遺”在校園傳承的教學實施產生直接影響。對于課程改革有過這樣一句話:“課程改革的失敗不一定在于教師,而成功一定在于教師。”可見,“非遺”校園傳承的成敗教師起著決定性作用。根據筆者這幾年在工作中的體會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授課方式 

“叮叮腔”的教學采用了1+1模式授課,也就是說一位老師和一位藝人共同完成一節課。“叮叮腔”的民間藝人大都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農民,語言表達也是地道的銅山利國地方方言。比如目前健在的吳承瑛和孫為榮老人,一位沒有讀過書,一位是小學畢業,所以在“叮叮腔”理論方面的講解(比如解說劇本、表演藝術、音樂唱腔方面的理論知識),就需要專業的老師來完成這部分工作。因為戲曲類“非遺”項目地域性和專業性較強,這部分工作由民間藝人擔任(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教師可輔助老藝人做一些讀譜,以及唱詞的解釋等工作。也就是說教授“叮叮腔”的教師是由兩類人構成,一是本校教師;二是“叮叮腔”民間藝人。以校內教師與校外藝人1+1的方式進行教學。 

(二)開設“非遺”選修課程 

2012年筆者在所在學校面向部分專業的同學開設了《徐州“叮叮腔”的傳承與保護》的專業選修課。本課程是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指導選修課,也是伴隨學校“非遺”保護研究特色化、“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課程建設”群集化而生發的行動研究性課程。即以音樂人類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為基礎,建構以“叮叮腔”為核心的保護知識體系,結合田野調查、排演劇目實踐,并呈現開放性、綜合性的地方特色活動課程。 

本課程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地方民間戲曲“叮叮腔”的詮釋(“非遺”視野),一方面彌補了傳統文化中“小傳統”教育的不足。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傳統,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認識到保護傳統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并采取積極行動參與保護(排演劇目、對保護的調研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在校園中形成一種宣講“保護文化遺產”的氛圍,激發更多的學生關愛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尤其通過本課程排演劇目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文化遺產的興趣,在豐富校園的藝術文化生活的同時,用實際行動來傳承文化遺產。 

(三)教師在科研上對“非遺”項目的研究 

課題研究是“非遺”校園傳承得以持續有效實施的保障。在上文提到,“非遺”專業是個新興的專業,大量從事“非遺”教學研究的教師不具備“非遺”研究的知識背景,必須通過不斷學習和研究他人所取得的成績來保證自己有一個正確的“非遺”課程意識、專業的素養。“非遺”科研是“非遺”保護的高級階段,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然后總結歸納成可供同行們參考的寶貴經驗,并把這種經驗進一步實施到自己的“非遺”保護實踐中去。更促進了“非遺”保護在校園里健康有序的發展?!膶W校的角度來看,重視“非遺”科研無非是有著積極的意義,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自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這為學校教師搭建了一個良好的“非遺”研究平臺,學校鼓勵教師們對地方“非遺”項目進行研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短短的幾年間,學校教師已發表“非遺”類相關論文105篇,省部級課題 8 項,市廳級課題103 項,這對徐州甚至周邊地區的“非遺”項目的保護做了巨大的貢獻。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可以通過直接參與“非遺”項目的申報和研究工作,使自己更進一步的從社會、歷史、傳統、風俗等方面更全面的了解“非遺”文化,并且能讓“非遺”傳承植根于年輕人的意識中,達到校園“非遺”傳承的根本目標。以“叮叮腔”為例,2012年,10級音樂系張夏夢同學申請的項目《非物質文化遺下視角下的徐州“叮叮腔”音樂采錄、整理與研究》被評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并成功結項。張夏夢同學在了解和研究“叮叮腔”之后,把自己的畢業論文目標定為自己家鄉的小戲——“淮海戲”,并最終高水準的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12級音樂系學生孫亞、張雅文所申報項目《徐州“叮叮腔”老藝人口述史調查整理》被評為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學生們在申請和研究“非遺”項目的過程中,能夠基本掌握科研的基本操作方法,為自己畢業論文的撰寫以及進一步的學習、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學生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 

學生與教師一樣,也是影響“非遺”校園傳承的關鍵因素,是“非遺”校園傳承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學習能力及其學習方式都會影響到“非遺”在校園的傳承。學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參與“叮叮腔”的保護傳承工作。 

(一)田野調查。2012年7月,學生們就奔赴“叮叮腔”的流泛地開始了第一次的田野調查。這次田野調查也是在1960年徐州師范??茖W校師生對“叮叮腔”進行全面普查之后的又一次的田野調查,經過漫長的半個世紀的空白期,把接力棒送到了這些學生手里。同學們得知后充滿了對“非遺”文化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現有的關于“叮叮腔”發展的文字、圖片、音像進行大量的搜集與整理,調查其流布范圍、密度及其文化生態等情況,掌握客觀詳實的第一手資料。2015年7月,再一次對“叮叮腔”藝人的口述史做了詳細錄音整理。然后將各相關類別的資料進行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 

(二)學唱排演“叮叮腔”。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叮叮腔”,更深層次的領悟“叮叮腔”的魅力,在學生通過“叮叮腔”選修課程的學習,基本上掌握了該小戲的唱腔以后,我們又聘請了“叮叮腔”的專業演員幫助同學們排演“叮叮腔”劇目。主要是通過唱、念、做、舞、音樂、服裝、扮相等幾個方面入手,為其“活態化”的傳承做出實際行動。2013年12月16日,音樂系孫亞、梁歡歡、馬芯如、張雅文同學排演的“叮叮腔”劇目《梁?!穮⒓恿私K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傳承“非遺”項目匯報演出,她們俊俏的扮相、專業的演唱受到專家學者們的一致贊揚。 

(三)論文寫作 

從學生層面上看,如何使他們更深入地學習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知識、技能和審美特征,提高他們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論文寫作無疑可以幫助他們更加深刻的思考這些問題。我校10級音樂班徐達2013年暑假到“叮叮腔”的原發地徐州市利國鎮進行了7天的田野調查并跟老藝人面對面學唱了“叮叮腔”。回校后,徐達同學根據自己的田野調查和學唱體驗發表題為《探究“叮叮腔”傳承與保護中遇到的問題》,文中除了提到政府對“叮叮腔”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外,還提出了幾個比較具體的問題,比如:后人演唱與記詞記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老藝人的待遇問題等等。10級音樂學專業楊海鷗同學也把自己的畢業論文選定為“叮叮腔”的保護和傳承方向,最終高水準的完成了自己的學士論文《淺談“叮叮腔”的保護與傳承》。 

四、教材和教法 

教材的繼承是優化和完善校園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是豐富傳承的校本教材,不僅是現階段高校校園文化遺產的成果,還是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的重要載體。“非遺”校園傳承在幫助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在引導學生感受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傳承教材的編寫必須緊緊圍繞傳承本土優秀文化藝術、弘揚民族精神這一原則,要力求體現繼承與創新這一主題思想,堅持以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為出發點,注重系統性和實踐性的教材,滿足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目前使用教材為吳躍華、李愛珍編寫出版的書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和筆者撰寫的“叮叮腔”的研究報告為使用教材。教材涵蓋了一下幾個內容: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概述——知曉什么是保護;2.“叮叮腔”的藝術特征——了解“保護對象”;3.“叮叮腔”的田野調查——掌握“保護存見狀況”;4.“叮叮腔”保護實踐——采取“保護行動”。 

在實際教學方法上,以問題為中心,以研究性解決保護問題為學習取向,以合作教學(師生共同合作)為基本理路,以講說為輔,排演、調研保護實踐為主的課程理念。力爭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等各方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取得學生發展與遺產保護協調發展一整套的建設目標。 

五、結語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的教學,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觀其前景,高校應當積極肩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培養。打破單一文本式、學院式的學術及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和學生多角度、廣泛性的參與,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實現對“非遺”項目科學而有效的“保護”。 

基金項目: 

本文為徐州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課題名稱:《徐州“非遺”項目“叮叮腔”的教與學模式探究》,項目編號:YGJ1343;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名稱:《非物質文化視野下的徐州“叮叮腔”研究》,項目編號:2013SJD760053。 

參考文獻: 

[1]吳躍華,李愛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2]劉娟,錢逍.試論地方高校在“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為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4). 

[3]趙欣,劉佳新.高校音樂專業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的人才培養模式[J].教學研究,2011,(02). 

[4]張坤.在高等音樂教育中建立“非遺”特色教學”的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5). 

篇(2)

關鍵詞: 大學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創造力、想象力和智慧的結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是捍衛國家文化和維護國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據。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發揚中華民族精神,發展我國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作為一國的高等人才,是社會文化傳承的優秀群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應該在保護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界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定為:“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展現、表達、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間;各社區、各群體為適應他們所處的環境,為應對他們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也為他們自己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由此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卑ㄎ鍌€方面:一是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二是表演藝術;三是社會實踐、儀式禮儀、節日慶典;四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手工藝。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分析及保護原則

2.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要做到正確認識并科學保護非遺,前提是必須了解其特征,一般認為有下述五大特征。

2.1.1無形性。

非遺是依賴于人的思維的存在,是無形的、抽象的文化思維,并會隨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如風俗、儀式、表演技藝等,所以究其本質,它是無形的。因此,一方面它無形可感,而不像物質文化遺產那樣是有形可感的物質,另一方面它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而變化,而不像物質文化遺產那樣具有穩定性??梢?,非遺在傳承上的特點必然是通過人的活動進行,而不能是通過物。

2.1.2多元性。

《公約》里關于非遺概念的界定和其所包含的五方面內容等,都表明非遺具有多元性,形式豐富靈活,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同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乃至在不同的傳承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形態都是各不相同的,這是非遺的魅力所在。

2.1.3活態性。

非遺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一種活的文化。它們的文化內涵不是通過物,而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并傳達給受眾。這種“活態”充分表現在非遺的口頭傳說和表述中,也體現在風俗禮儀、表演藝術和傳統工藝技能等遺產中。

2.1.4傳承性。

非遺具有被人類群體或個體一代代享用、繼承或發展的性質,它的傳承也是無形的、抽象的,是一種人類對精神文化的傳承,傳承的載體與對象是分離的,通過人與人的精神交流來傳承,如觀念傳遞、口述、身體示范等形式。非遺是活態的人類文明遺產,是人類不斷創新和疊加的歷史文化記憶。所以,對這類遺產就不能只用博物館法靜態記錄和保存,而應該用切合遺產發展和更新規律的動態方法與時俱進地傳承和發展。

2.1.5社會性。

非遺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不能脫離人類社會和社會生活,是人類的認知力、創造力和群體認同力的集中體現。非遺產生和傳承直接表現在人類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性具有過程性特點,是人類實踐過程的展現。

2.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原則

非遺是人類的特殊遺產,其保護要根據對其特征的認知,遵循一定的原則。

2.2.1原真性原則。

我們要保護的是原生的、真實的、本來的歷史風貌,不能扭曲或遺漏,要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文化信息。因為在實際操作中,非遺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外力造成的損毀或缺乏科學的保護技術,而是人們思想的偏差,如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或者政績而使用一些錯誤的做法,導致造假或過度開發,就像現下泛濫的“偽民俗”等。堅持本真性原則可以幫助人們樹立對非遺價值的正確認識,繼而有效地防止“偽民俗”、“偽遺產”等占用寶貴的保護資源。

2.2.2活態保護原則。

不能把非遺從它所處的環境中單獨分離出來保護,比如改變其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或是使傳承人離開他所處的原生環境,我們要讓其在原生環境下繼續生存發展,要為非遺特別是傳承人營造一個更寬松也更適合其成長的生態環境。

2.2.3以人為本原則。

非遺因其“無形”,所以對它的保護,首先是對其傳承者的保護;同時也離不開創造和傳承這一遺產的群體對它的保護?!豆s》明確指出,要“努力確保創造、保養和承傳這種遺產的群體、團體,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參與,并吸收他們積極地參與有關的管理”。這種保護是全社會的、經常性的,必須通過教育,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教育,認識到非遺保護的重要性。另外,還要加強科研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努力完善相關理論,提高保護技能。

3.大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

3.1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現狀及局限

高校是進行高等教育的主要陣地,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也是文化傳承和發展創新的重要平臺。高校本應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頭羊的作用,研究非遺文化,提高保護技能,培養從事非遺保護的人才。但是到目前為止,高校尚未認識到這個責任的重大意義,因此未對大學生的非遺教育給予應有的重視。

從高校專業設置來看,與非遺保護相關的專業沒有納入現行的本??平逃w系。從課程設置來看,高校很少開設非遺教育類課程,即使少數開設此類課程的高校,一般也是作為選修課,由于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和方法,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從師資隊伍來看,由于非遺保護沒有作為一個學科固定下來,高校沒有相關專業開設和高級人才的培養,因此專業從事非遺教學和研究的師資嚴重不足;即使有教師愿意研究,也因它是屬于冷門、偏門,難以得到應有的重視,故而對引起并提高教師的研究積極性是極為不利的。從課堂外教育來看,如果沒有系統的專業和課程教育,那么利用學生活動的方式讓更多大學生認識并了解非遺及其保護的知識將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渠道,但事實上很少有高校組織與非遺保護有關的學生活動,就算有此類活動,也缺乏一個長效機制把活動固定下來,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2大學生參與非遺保護的意義

3.2.1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文化自覺。

大學生應該是全面發展和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的群體,其別不能缺乏人文素質的培養,而非遺教育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培養他們的文化自覺。非遺內涵豐富,包含廣博的傳統文化知識,包含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包含著我們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等,對于大學生人格修養的形成、審美能力的培養、文化品位的提高和人文素質的增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2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愛國熱情。

非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應充分利用非遺方面的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鼓勵大學生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傳統,提高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2.3培育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

非遺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共同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并傳承下來的,體現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非遺文化本身也體現著一種創造力。學習非遺知識能幫助大學生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提高能力,從而做到厚積薄發。創新源于知識的繼承和積累,故而非遺知識的學習對于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是有幫助的。

3.3大學生參與非遺保護的方法

3.3.1組建相關學生社團。

學生社團是目前情況下學生參與非遺保護的重要形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高校應積極創辦相關社團,并給予其師資、財力等方面的支持,組織培養大批學生參與到保護非遺的大軍中。這樣既有利于非遺的保護,又能帶給學生高質量的課余生活。比如常州某學院成立憶江南文化社,其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研究常州非遺的保護和發展,社團組織學生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接觸,親身到現場體驗非遺的魅力,并在大學生中進行非遺知識宣傳。

3.3.2在校園內進行宣傳。

高校校園是一個很好的宣傳陣地,可以在校園內加強宣傳,讓更多大學生了解非遺知識,更熱愛本民族傳統文化,形成文化自覺,積極參與非遺的保護工作,成為保護非遺的生力軍。校園宣傳的常規方式是使用海報、校園網、校報???,還可以邀請專家舉辦相關講座,或者舉辦專題展覽,展覽時甚至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到校園進行現場展示,還有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可以到高校開課進行技藝傳授。比如常州某職業技術學院就舉辦過此類展覽,展示非遺的相關知識內容和學生的調研成果,圖文并茂,在現場還準備了傳統技藝類的非遺項目的體驗,宣傳效果顯著。學院還舉辦了常州非遺保護的專題講座,邀請了虎頭鞋傳承人來校傳授學生傳統的虎頭鞋制作技藝,宣傳效果顯著。

同一地區的高校之間也可以加強校際交流,成立校際的非遺保護工作的專門組織,比如學生非遺社團聯合會等,組織學生定期交流,共享研究成果,舉辦沙龍、辯論會或比賽,在交流中進一步增強對非遺的認識。比如常州市的非遺博物館設立在常州大學圖書館內,供市民免費參觀,常州各大高校相關社團就可以此為活動基地,積極開展校際交流與合作。也可以聯合各校的力量,在常州市高校內舉辦非遺知識巡展,或協助政府部門做好相關宣傳工作。

3.3.3面向社會進行宣傳。

大學生要盡己所能,走出校園,面向全社會大力宣傳非遺知識,可以依靠自身的科技文化優勢,用現代的方式保護和發展。可以利用自己的學科優勢,把非遺保護和所學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比如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建設專門的網站進行宣傳;經濟類專業和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可以把某些非遺項目開發成商品進行市場化推廣,利用市場的力量讓非遺項目發揚光大;傳媒類專業的學生可以把非遺項目攝制記錄下來,也可以舉辦相關的微電影比賽等,幫助非遺資料的發掘和保存;食品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幫助某些非遺傳統技藝類產品進行改進和推廣;文學類專業的學生可以撰寫相關文學作品,等等。

3.3.4與學生實踐相聯系。

高??梢越ㄗh學生選擇非遺保護類的暑期社會實踐項目,或由學校出面牽頭組織一批學生進行這個項目的實踐。學生可以對學校所在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考察,從而更深刻地了解當地文化。也可以回自己家鄉進行實踐,了解家鄉的非遺項目及保護現狀,深入發掘各地區尚未被發現的非遺資源,最后撰寫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或論文等。一旦形成長效機制,大學生的參與就可以成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非遺普查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減輕政府負擔,更好地普及非遺知識。

高校還可以把非遺知識融入思想道德修養、傳統文化等現有課程,使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有機地結合,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更系統更深入地了解非遺。

綜上所述,在充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基礎上,大學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去,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最適當的傳承,保護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王文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論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康保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劉魁立,張旭.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要[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篇(3)

論文關鍵詞:晉南,面塑,開發,保護

 

就目前晉南地區的面塑市場及其運營模式來看,面塑此種文化事項僅限于出現在特殊的時節與特定的場合,這即是其全部的生存發展空間,如果將其納入到更廣闊的文化保護理念的氛圍中,顯然是不夠認真、不夠長遠的。作為一項非遺,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僅存在于少數人的觀念中或依靠民俗學工作者來闡釋,而作為其文化受眾和承載者的廣大民眾卻沒有具備這樣的眼光和意識;此外,將傳承工作只落在了手藝人的肩上同樣是不完善的,因為相當一部分手藝人所做的是單純的技藝傳承,這屬于保護的初級階段人文歷史論文,他們在文化認識方面是缺失或忽略的。

對民間文化藝術投入更多的關注和認識是毋庸置疑的。根據在晉南面塑文化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以下幾點關于對其開發與保護的淺顯認識。

一、對旅游紀念品市場的開發

晉南目前的旅游紀念品市場處于較低層次,以分布在各個旅游景點周圍的攤點為主,就所出售的商品種類來看,無非是佛像、木梳、手鏈項鏈、牛仔帽夏涼帽、風箏、油紙傘等等,這些與其他地方所售的旅游紀念品毫無差別,找不到一種具有本土色彩的紀念品,被稱為“無地域性旅游紀念品”論文怎么寫。可以說,不具有地方特色、工藝劣質是大多數旅游紀念品市場的現狀問題,而晉南如臨汾地區的這種缺失更為嚴重,竟然沒有形成一種可供進行地方文化定義的商品類型。事實上,這是缺乏地域自信力和文化創意的表現,因此我們需要發現和認識到這方面的不足,建立一個較高端、具有實力的旅游紀念品市場來增進我們的地方特色文化意識,提升我們的文化品味。在這方面也不乏成功典型,“陜西泥塑”已成為與兵馬俑、農民畫并列的標志性特色傳統文化,不必說其相關的專業研究,單從它們在旅游紀念品市場上的繁榮就足以見證它在保開發與利用方面的成績。因此,在晉南的旅游紀念品市場上提供面塑的展示平臺是可行的且必要的,它能夠代表一方水土的風貌人情人文歷史論文,能夠成為地域文化的定義之作。同時,歡迎更多的傳統工藝參與進來,如平陽木板畫、威風鑼鼓的微型復制品、根祖文化紀念品等等,開發更多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深層地域性旅游紀念品”,讓技藝精湛、寓意深遠的傳統文化登上現代舞臺,見出其在現代審美功能中的適應與需求。

二、與政府及民間組織結合,開展多項弘揚晉南傳統文化藝術的工作

我國政府不單是作為管理的職權部門,亦是文化藝術工作的引導機構,在此方面它往往提供給人們更多的輿論引導和環境支持,地方政府更能發揮如是作用,一些特色活動的開展對樹立地域自信力、提升人們的精神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間組織是作為地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載體出現的,與政府相比更能體現出人民群眾在精神領域的自覺和高水平的文化訴求。2001年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先生倡導實施了一個巨大的文化工程,即“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由此展開了聲勢浩大、功在千秋的保護工作,并及時出版相關學術成果,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民間文化認識。近年來各地也舉辦過不少文化節,如風箏文化節,剪紙大賽,面塑藝術節等等都屬于增進民間文化影響力、弘揚傳統文化藝術的積極之舉,臨汾在2002年也舉辦過剪紙面塑大賽人文歷史論文,但其組織宣傳與影響力度并不明顯,人們依然沒有認識到面塑作為非遺、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的價值與發展空間。2009年在咸陽舉辦的中國民間花饃藝術節可謂此領域工作的一個高水平平臺,它凝聚中央與地方的民間文化保護力量,對面塑這一傳統事項進行提升與再認識,是我們可以借鑒和發揚的保護模式之一。舉辦這樣的文化節不僅有利于本地文化的繁榮、經濟的促進,還有利于培養人們積極的社會心態及樹立本土傳統文化的品牌實力論文怎么寫。

三、讓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民間文化的活動中來

《民間文化保護學沿話語——民間文化保護講演錄》一書中提到,保護工作被視為一種“歷史使命”,意即我們的研究工作正是對傳統、對當下、對未來的文化事業負責,認真對待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積極維系今天我們還能夠體驗到的文化事項,就是為后世創造一個文化現象多元、地域色彩豐富的廣闊天地,讓人們不再生活在精神領域貧瘠的家園中,將我們的根祖情懷傳承下去。因此,除了民間傳承人、專業的研究工作者、志愿者與愛好者外,青少年同樣是不能忽視的文化傳承隊伍,讓這些未來的主人參與到民間文化生活中來,即能使其體驗到傳統文化帶來的厚重情感,他們亦也能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在這方面,很多省市近年來也組織過學生參與面塑制作的相關活動,但也僅體現在作為手工課程學習的層面上人文歷史論文,還未在青少年群體中滲透關于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觀念,因此這一點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讓青少年熱愛并參與自己家鄉的文化建設同樣是一項可貴的保護工作,讓他們認識到傳統文化即博大精深又生動活潑,從而主動地將其融入到他們成長的視野和血液中。

地方文化特色的喪失是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最明顯的問題之一,保護好地方文化特色,就是保護本地域的文化身份,同樣是保護全人類的文明。作為晉南地區的傳統特色文化,我們應當拿出更多的勇氣與智慧,投入到面塑的關注和保護中來,鼓勵有關的團體提出更豐富的開發模式,讓我們的文化走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黃輝.從貓福的前世今生看民間造型藝術與旅游紀念品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

[2]白勝庚.民間文化保護學沿話語——民間文化保護講演錄[M].學苑出版社,2006.

篇(4)

[關鍵詞]梅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檔案是指國家機構、各種社會團體、組織以及個人在保護、傳承和弘揚非遺過程中和“申遺”工作中產生的,運用不同載體對非遺本身及其傳承進行系統、全面、真實的記錄,形成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查考、利用價值的各種文件材料[1]以及非遺活動中的各種實物、道具等。

1梅山非遺概述

2015年4月2日中央電視臺第七套節目《鄉土》欄目———尋找新化梅山文化,對梅山武術、儺戲、飲食這三項梅山非遺傳承人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詳細的拍攝和報道,反映了梅山地區的風土人情。

1.1梅山體育

梅山體育主要有武術、嬉戲娛樂、競技能力、配合節慶習俗為主的四大民族傳統體育項群。以梅山武術為主要代表,分為板凳拳、煙袋拳、梅山耙、梅山鐵尺等,梅山武術功法獨特、套路多、無虛架、無花招、短小精悍、技擊性強;手法剛猛、攻守自如、靈活多變,有它獨特的器械,如:鐵耙、鐵尺、及日常生活用具條雨傘、長凳、方桌、長煙筒等。2009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1.2梅山音樂

梅山音樂以梅山山歌和儺戲為主,梅山山歌是梅山音樂的一大奇葩,歷史悠久、積淀深厚、鄉土氣息濃郁,形成了一種質樸自然、粗獷豪放的音樂個性。梅山儺戲是大梅山地區漢族民間舉行驅邪、求子、祈福等儺事活動時搬演的娛神和自娛戲劇。在梅山地區已流傳數千年,主要由本土土著巫儺師以師傳、家傳兩種方式傳承至今。梅山山歌和梅山儺戲均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3梅山美術

梅山美術以梅山剪紙和雕刻為主。“梅山剪紙”最早出現在當地人的祭祀活動中,隨著時間的推延,在生活娛樂、婚喪嫁娶、生育、裝飾等場合也得到廣泛的應用。梅山雕刻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為祭祀民俗題材,如梅山手訣等;第二類為神話傳說題材;第三類是現實生活題材。梅山剪紙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1.4梅山習俗

梅山習俗以梅山婚嫁和喪葬最有特色,梅山瑤人男女約會,對歌傳情,婚嫁禮儀仍沿習古制,如抬花轎、蓋紅蓋頭、拜堂,婚禮中最有趣的插曲有鬧媒人、鬧洞房和“打爬灰老子”等。

1.5梅山飲食

婁底民間流傳一首順口溜,“吃在新化,玩在冷江,路過漣源,住在婁底”。千百年來新化的飲食文化獨具地方特色,自成體系。大凡到過新化的人都會被新化美食所吸引,新化縣縣城有一條向東街,在這長達2000多米的街道有杯子糕、蒿子粑等等,傳承了上百年的小吃。新化的鴨子粑(也叫雷打鴨)、娃娃魚等也是很傳統的特色美食。縣城咸生館的面條,城門下的杯子糕,畢家巷的糯米粑俗稱新化食品“三絕”。

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發展與概況

研究中心前身為1999年原婁底師專成立校級“湘中文化研究所”;2003年更名為“梅山文化研究所”掛靠中文系;2011年4月,成立“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掛靠科研處;2014年7月更名為“湘中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是學院的二級機構,主要由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各相關院系以及婁底市政府相關部門研究和管理專家組成的跨學科、開放型的學術研究機構和咨詢服務中心,下設“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座落于梅山文化核心區域,是全國高等院校唯一一個梅山文化研究機構,研究中心以記錄梅山文化、搶救梅山文化、研究梅山文化、傳播梅山文化為目的,其目標是創建中國梅山學,構建學科基本框架,并通過努力確定本中心在梅山研究領域的領軍地位。同時,加大對梅山文化的傳播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梅山文化,喜愛梅山文化;以梅山文化為載體,強化學校與地方的聯系,加強學校在地方的影響。

3研究中心梅山非遺檔案的特征與現狀

研究中心下設有資料室、數據庫管理中心,資料室也就是研究中心的檔案庫房,研究中心檔案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如:鮮明的地方特色、載體形式多樣、內容生動豐富,但管理較零亂分散、檔案破損較嚴重、安全隱患多。3.1研究中心梅山非遺檔案特征3.1.1鮮明的地方特色。梅山是指現今湖南省中部以新化、安化兩縣為中心的一塊廣袤的多山林地區,古為梅山地。自漢代就有梅山之名,即今天所說上梅山(新化),下梅山(安化)和上梅(新化)、中梅(安化)、下梅(益陽近安化一帶)的“三梅”。梅山文化是梅山地區一種古老的漁獵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記載了梅山地區的風土人情、獨特歷史、、民間文化。有特色文化便有特色檔案,研究中心保存著大量的梅山非遺檔案,通過這些檔案可以尋找到梅山文化的根,同時,也成了梅山文化獨特性的有力證明,成了后人研究、傳承和延續梅山文化的有力證據,也是撰寫地方志、文化志重要材料來源。3.1.2載體多樣性。非遺是一種活性、動態文化,它相對于靜態的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就更具復雜性和載體的多樣性。隨傳統的紙質檔案外,聲像檔案和多媒體檔案占有了主要部分,研究中心梅山非遺檔案的主要載體有紙質材料、錄音帶、多媒體、DVD、實物、照片等。特別是數字化多媒體檔案和實物能使人們對非遺文化面貌和神韻的理解更直觀、更生動。3.1.3內容生動、豐富。非遺是地方文化在不斷創新、傳承、發展過程不斷積淀的成果,包括口技、曲藝、民俗、傳統手藝等民間精華文化,涵養的地域廣、年代久遠,其內容之豐富是不言而喻的。非遺檔案就體現了民間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面貌,如果具體到某一項非遺檔案,則是最全面、最細致多方位的描述和記錄。包括非遺的歷史淵源、分布地域、內容、表達方式、傳承人、保護狀態以及后人的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材料,所以有人稱非遺檔案是“人類無形文化記憶的寶庫”。[2]研究中心實物檔案內容更豐富、生動,如:樂器(鎖吶、牛角等)、雕刻(佛像、擺件、還保存有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師,青年雕雕家龍選君的作品“梅山十二手訣”等)、剪紙、服飾、道具等。

3.2研究中心梅山非遺檔案保護現狀

3.2.1保管零亂、分散。研究中心雖然保存大量梅山非遺檔案,且內容非常豐富、生動,但因學校沒有把非遺檔案列入檔案收集范圍,檔案館也沒有參與非遺檔案的管理,所以梅山非遺檔案的保管十分零亂、分散,大量一手檔案材料仍流落在研究中心的老師手中,因長期保管不力使得部分珍貴的檔案材料都下落不明。加之部分老師的檔案意識淡薄,使得檔案損失、分散更嚴重,造成了一種誰獲得誰保管,誰研究誰掌握的局面。3.2.2檔案破損嚴重、安全隱患多。研究中心梅山非遺檔案因沒有按檔案要求去整理,加之研究人員利用頻繁,零亂的檔案材料不僅給研究者帶來了許多不便,而且檔案材料破損嚴重,許多檔案材料都出現缺頁、破損的現象。錄音磁帶和DVD也沒按檔案要求備份放入防磁柜異地保管,使得部分磁帶出現聲音模糊甚至失聲的現象。另外,資料室出進的人員比較多,窗門長期敞開,而且缺少必要的儀器設備,如:去濕機、除蟲藥等,出進人員缺少安全意識,這使得檔案的防潮、防塵、防火、防蟲等最基本的安全都難保障,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4梅山非遺檔案保護策略

非遺檔案保護是利用檔案管理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將收集的非遺材料以各種載體通過特定的管理方式保存,以供開發利用、宣傳、研究。[3]研究中心梅山非遺在傳承、保護和研究過程中,其檔案能否得到合理、妥善的保管,是關系到非遺工作的成效和研究中心目標的實現。對梅山非遺檔案的保護其根本目的是對梅山非遺生命力的延續,因此,研究中心檔案工作人員必須擔起這個責任,不僅要承擔起非遺檔案保護的責任,而且還實現梅山非遺檔案從“固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換的責任,維持梅山非遺檔案的生命力。

4.1及時為梅山非遺建檔并不斷補充完善

梅山非遺內容豐富,但其產生沒有固定的組織和穩定的流程,來源廣泛,歸檔極其復雜,但梅山非遺時刻都在消失,如果不及時建檔,將會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及時建檔是對梅山非遺檔案保護的基礎,而建檔的前提是收集,建檔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對梅山非遺檔案的收集可采用“散網”式收集與“搶救”式收集相結合的方式。及時建檔按不同載體分有紙質檔案、實物檔案、特殊載體檔案、口述檔案等四種建檔方式。按內容分有兩種,第一種是梅山非遺項目的建檔,第二種是對傳承人建檔,這兩個方面同樣重要。梅山非遺項目的建檔這里就不做重點介紹,在此重點討論梅山非遺傳承人建檔的內容。傳承檔案主要記載梅山非遺項目的傳承信息、現狀等,是梅山非遺專項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F以梅山剪紙傳承為例,研究中心保存的資料中活態傳承人以安化仙溪人向亮晶為代表,她既是梅山剪紙非遺最重要的活性載體,杰出傳承人,又是湖南省剪紙藝術家,平面設計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湖南省剪紙研究會理事,現為“深南雁”品牌學生電子用品浙江省商務總。她的“梅山剪紙”是以梅山文化為底蘊的,在益陽安化地區流行的民間剪紙藝術的總稱,作品從不同程度反映了梅山文化所影響的、藝術符號及生活方式,充滿濃郁梅山地域特色與獨特的剪紙藝術風格,為她及時建檔對研究中心來說尤為重要。其建檔案內容主要有:傳承人向亮晶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學歷、職務等;作品信息:包括作品名稱、內容提要、與作品相關的人文知識、自然背景等;社會影響:包括研究成果的社會影響、剪紙藝術展的效果(2012年130多件作品在長沙展出)等;傳承計劃:包括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遠時間,以何種方式能保證“梅山剪紙”能有效活態傳承等。傳承人是直接參與非遺傳承的,像向亮晶一樣的傳承人她不僅是直接傳承者,還是梅山非遺的研究者與弘揚者,她以后對梅山非遺傳承、弘揚的研究成果、發展動向研究中心仍要繼續跟蹤記錄與補充。

4.2加強梅山非遺檔案保障制度,建立長效機制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要加強對梅山非遺檔案保障制度建設,健全非遺檔案規章制度,規范研究中心崗位責任,規范梅山非遺檔案歸檔范圍、保管期限、分類、分級范圍、查借閱流程等,提升梅山非遺檔案的科學化管理水平,使梅山非遺檔案管理步入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的軌道。具體來說,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要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法》,同時,要結合研究中心梅山非遺檔案的實際情況,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不能讓檔案部門在梅山非遺檔案保護中處于邊緣化狀態,必須明確檔案部門對梅山非遺檔案保護的主體責任,規范保護流程,細化保護措施。學校檔案部門要加強對梅山非遺檔案的立法保障,在檔案館內部要設立專門的梅山非遺檔案保護機構,負責梅山非遺檔案保護相關工作,學校檔案部門還要將梅山非遺檔案保護工作納入到檔案館的工作規劃中,建立長效保障機制。

4.3對梅山非遺檔案科學分類、合理分級、備份保護

非遺檔案分類是對非遺檔案保護的基礎,分級、備份是保障非遺檔案安全的必然選擇。因此,科學分類和合理的分級、備份就顯得尤為重要了。4.3.1科學分類。研究中心非遺檔案載體多樣、內容豐富,根據所存檔案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實物檔案和口述檔案;第二類是文本影像檔案;第三類是代表性的傳承人檔案;第四類是“申遺”檔案。對非遺檔案進行分類是對非遺檔案保護的基礎,對非遺檔案進行分類是為了使檔案歸檔和保護有序化、科學化,使不同類型的檔案進行不同的保護和管理,例如:梅山儺戲以音像為載體記錄其傳承過程;梅山民俗主要以紙質為載體來記錄。總之,分類就是為了梅山非遺檔案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管理。4.3.2合理的分級、備份。分級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和保護梅山非遺檔案。普通檔案保管期限有10年、30年、永久之分,而非遺檔案保管期限大都是永久保存的。一般檔案按檔案價值及其延伸價值把永久保存的檔案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同樣非遺檔案也可根據非遺檔案本身的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參照我國文物法中的“多級保護”制度,科學劃分梅山非遺檔案級別,對研究中心梅山非遺檔案大致也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另外,對一些特殊民間傳統工藝涉及到一些技術保密性內容的檔案,可密級保護,如梅山獨特的美食、工藝配方等,對這些檔案的保管要處理好密級的關系,以維護好知識產權。同時,在對梅山非遺檔案進行分類管理過程中,一些特別珍貴、瀕臨消失、一旦失去便對國家和社會造成不可估量損失的非遺檔案。如:研究中心保存的梅山武術傳承人檔案以及梅山儺戲、道具等,除進行一級保護外,不管是紙質檔案還是實物、聲像檔案都要進行備份異地保存,甚至要對原件進行封閉式管理,提供利用時只能用復制件。這樣才能確保梅山非遺檔案不因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或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對梅山非遺檔案毀滅性的打擊,以達到“此失彼存”的效果,對保存梅山非遺檔案的完整性極其有利。

4.4建立梅山非遺檔案數據庫和專門網站

4.4.1建立梅山非遺檔案數據庫。建立梅山非遺數據庫是把數據存儲上的強大優勢也應運用到非遺檔案的保護中來,研究中心雖下設數據庫管理中心,但僅把研究者現成的數據收集而已,沒有專業的梅山非遺檔案數據庫管理系統,也沒有把梅山非遺檔案數字化,為了讓梅山非遺檔案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建立一個系統的梅山非遺檔案數據庫管理系統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將梅山非遺檔案數字化是梅山非遺強大生命力的內在體現,也可通過各種數字技術對梅山非遺檔案進行修復、保護、分類、整合、加工,同時借助網絡進行傳播。建立梅山非遺檔案數據庫不僅對原始檔案實體進行了有力保護,同時還發揮了非遺檔案在傳播、研究、教育、傳承等方面的作用,體現了非遺檔案的價值。[4]4.4.2建立梅山非遺檔案專門網站。新時代檔案網站是每個檔案部門必備的條件,檔案增值服務、檔案宣傳、檔案資源展示是檔案網站的重要功能。研究中心檔案工作人員要利用這個機會,建立專門的梅山非遺檔案網站,借助網絡力量向全社會鋪開一張收集整理梅山非遺檔案的網,研究者注冊后通過接口向網站上傳研究成果,不斷更新網站內容,梅山非遺檔案工作人員只須認真甄別、核實,把握內容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同時,梅山非遺檔案工作人員利用網站把研究中心成果展示給社會,以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和梅山非遺的影響力。

4.5借助新媒體讓全民參與梅山非遺檔案的保護

在新媒體時代,新的傳承人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如:微信、微博、微視頻、QQ等對非遺檔案進行宣傳,使每個公民都成為非遺檔案的保護者和研究者。北京故宮博物院早已開發了手機APP《韓熙載夜宴圖》,將非遺南音融入其中,使每個手機APP用戶都成了非遺南音的保護者,并且可以通過南音真人演繹,體會非遺魅力。[5]研究中心也可通過新媒體技術利用校園數字平臺向全校師生、甚至整個社會分享、、傳播梅山非遺信息,讓更多的參與保護和研究梅山非遺文化,讓新媒體形成新的傳播梅山非遺空間和保護梅山非遺檔案的新手段。

參考文獻:

[1]張惠萍、檔案學視角下的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研究[J]、云南檔案,2012(9):34。

[2]王云慶、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其保護原則[J]、檔案學通訊,2008(1):72

[3]李丹、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中的分類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6.5:17

[4]鍋艷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價值與開發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6(6):30

篇(5)

【摘要】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是電視劇家庭的重要一員,新世紀以來蓬勃發展,特色鮮明。保護和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工作的重點,新的可持續的保護和傳承道路需不斷探索。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中非遺元素的運用可以促進非遺的傳播、增強群眾基礎進而推動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展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創作者需要熟悉非遺項目并在劇中恰當有效地運用非遺元素。

關鍵詞 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 非物質文化遺產 運用 保護 傳承

在國產電視劇中,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所占比重一直很小,卻是中國電視劇家族譜系中的一個重要類型?!霸谥袊娨晞〉募易遄V系中,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以其獨特的民族性格、新異的文化形態、瑰麗的自然景觀、別樣的生存狀態和迥然的民族風俗,成為頗具審美價值和多元創作維度的類型。”①

一、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掃描

上海戲劇學院吳保和教授對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定義簡潔明了,“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是表現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生活和歷史的電視劇。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反映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表現了本民族的傳統與風俗習慣。” ②廣西民族大學余宏超參照少數民族電影的界定模式,認為“所謂少數民族電視劇是相對于漢族電視劇而言的,它具有一定的寬泛性,凡是劇中反映的是除了漢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生活與文化,能夠展現獨特的民族文化、凸顯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電視劇,我們統稱為少數民族電視劇?!雹酃P者認為“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提法更明確,把少數民族歷史題材、中國革命史上少數民族革命題材及少數民族現實題材等三大類作品統籌于少數民族題材這個大類型之內。

與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重要地位成鮮明對比的是,學者對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關注度偏低,著作和論文很少。為詳細了解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相關問題,筆者整理了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各年代代表作(不完全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絕對數量少。統計總數是48 部,占中國電視劇整體的比例極小。

第二,涉及的少數民族少。只涉及藏族、蒙古族、朝鮮族、滿族、維吾爾族、回族、苗族、土家族等18 個民族,其中藏族17 部、蒙古族8 部。

第三,三大題材發展比較平衡?,F實題材18 部,歷史題材17 部,革命題材14部,三大題材的總體數量接近,受關注度接近。

根據我國電視劇和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整體發展情況,這里將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發展歷程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1、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歷程

(1) 萌芽階段:1977 年-1980 年(2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始于1977 年,第一部是內蒙古電視臺拍攝的《小活佛》,劇中通過主人公占布拉從人到神,又從神到人的變遷,揭示了“佛”本是人們制造的偶像這一哲理。④

(2) 初步發展階段:1981 年-1989年(8 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有所發展,主要是短篇電視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地域特色和強烈的時代氣息。1984年內蒙古電視臺拍攝了《山林的霧》,通過描寫兩個鄂溫克獵手,表現鄂溫克族的民風民情。

(3)穩定發展階段:1990 年-1999年(13 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數量和質量都有提高,有優秀的短篇電視劇《達列什草原》,有史詩性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如《格薩爾王》、《成吉思汗》及表現九個少數民族的《茶馬古道》。

這個階段的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不僅講述古代歷史故事,還表現當代生活,如《拉薩往事》、《西藏風云》等。它們從各個方面表現各少數民族的故事和生活,也展現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

(4)蓬勃發展階段:2000 年至今(25部)。這一階段,電視劇無論是題材、風格、創作手法上,還是市場營銷上都變得更為成熟,高收視率的電視熱播劇數量密集,呈現多元繁盛局面。⑤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不僅數量上不斷增加,在題材、創作水平上都更成熟。代表作品有《拉薩往事》等。

2、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征

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民族特色十分鮮明,是對民族自然景觀、風俗習慣和生活環境的直接展示,能帶動少數民族自然、文化資源的開發,進而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和社會發展。

(1)少數民族特色鮮明。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表現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歷史、傳統和風俗習慣、民間故事,特色鮮明。

(2)帶動少數民族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的開發。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從民族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意識形態文化資源和民族風情風俗文化資源三個大的方面進行。比較成功的有《成吉思汗》,首先,借助成吉思汗的文化影響力對草原歷史名人文化資源進行了開發。其次,是對民族意識形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蒙古民族的戰爭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這些意識觀念指引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再次,對蒙古民情風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彰顯了草原文化的本質特色。⑥

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家庭里,也有很多項目與少數民族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展現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精神風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中的運用,有利于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情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提供一種新渠道。

二、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運用

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運用是指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為創作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是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有機組成部分,如背景元素等,同時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中的運用,是從無意識階段向有意識階段發展的。

本文選取2001 年至2013 年6 部藏族題材電視劇為量化研究的對象,它們是《八瓣格?;ā?、《拉薩往事》、《格達活佛》、《雪域情》、《一路格?;ā?、《西藏秘密》?;趦牲c考慮:第一,2000 年以前的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即使運用非遺元素,也是無意識的;第二,本文篇幅有限,集中分析有代表性的藏地藏族題材電視劇。

第一,非遺項目的呈現是“無意識的”。在這幾部電視劇中,為了滿足電視劇情或者背景的需要而呈現藏族的風俗和文化,非有意識地主動呈現,很難保證非遺項目的完整性,也很難給觀眾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傳播效果不好。

第二,涉及項目和類別少且集中。以上六部藏族題材電視劇中出現的非遺項目少,最常見的只有藏族服飾(民俗)和唐卡(傳統美術/ 民間美術),其他的幾乎沒有。

第三,與劇中角色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類型出現頻率高。這與目前非遺項目保護的客觀現實相同,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非遺項目才能得到重視、保護和傳承,其他項目則被忽視。

三、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對策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中的運用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有意識的、具有針對性的運用很少,有些運用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變異”,造成了客觀的傷害。

1、存在的問題

(1)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數量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運用少。據國家廣電總局的數據,2012 年全國共計生產完成并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506 部17703 集,實際播出共計204 部7255 集,實際播出的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少之又少,具有代表性的只有《西藏秘密》、《木府風云》、《新烏龍山剿匪記》等。

《西藏秘密》主要的拍攝地是在拉薩,該劇向觀眾展現藏族的民族風情和歷史環境,非有意識或針對性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例,西藏自治區有格薩(斯)爾、藏戲、雪頓節等15 項入選,在《西藏秘密》里更多地是看到觀眾在其他藏族題材電視劇里也能看到的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比如喝青稞酒、信奉藏傳佛教,只能看到藏族唐卡、藏族服飾等。

(2) 運用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變異”,造成客觀的傷害。許多非遺元素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中的運用是“變異”的,是碎片化的展示或者是不符合非遺項目真實性的展示,會對非遺項目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在《西藏秘密》中,藏族唐卡的出現就是非常碎片化的,無法給觀眾留下清晰印象。

2、發展對策

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模式是“靜態”博物館式的,主要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集資料、建立檔案,更進一步的是確定非遺傳承人或者進行旅游、文化開發等生產性保護。筆者認為,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參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新模式,是一種活態傳承的模式;有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參與,從而引起觀眾和社會的興趣,才能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

首先,“非遺” 是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重要組成元素。在電視劇創作初期就把“非遺”放在重要組成元素的地位,與電視劇劇情形成良好互動,避免碎片化甚至錯誤的處理,力爭對非遺項目進行完整展示。

其次,通過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這個平臺,將非遺項目作最充分的展示。優秀的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會吸引觀眾和社會的關注,非遺項目也會被關注,讓觀眾對非遺項目形成認知,這是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工作的一部分。

第三,在觀眾對非遺項目認知的基礎上,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開展將擁有更好的群眾基礎。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非遺項目傳承和保護的關鍵點所在,使廣大群眾認知非遺項目并最終參與到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中來是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目標。

最后,創作人員培養。加強創作人員的培養,增強創作人員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意識,讓創作人員把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融入到電視劇創作中去。

參考文獻

①楊洪濤,《新世紀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縱覽》[J].《中國電視》,2013(4)

②④吳保和:《中國電視劇史教程》[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123、124③余宏超,《中國少數民族電視劇發展綜述》[J].《音樂時空》,2012(3)

⑤張瓃、王立新,《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中國電視劇發展分期綜述及批評》[J].《編輯之友》,2012(2)

⑥張淑梅,《電視劇〈成吉思汗〉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篇(6)

論文關鍵詞:晉南,面塑,保護,傳承

 

根據調研能夠看出,傳統的文化民俗在民間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實用價值,一方面對古老文化的認同是一個區域內人們集體意識的表現,一個地方興盛一種習俗或禮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以識別其文化身份的特定要求,人們能夠在一種特殊的文化理解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屬感,能夠長久傳承下來的文化藝術甚至已經演變為一種習慣,就像過年包餃子、端午吃粽子一樣,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演繹的是一段“西化”的進程,近一百年中人們不斷地在拋棄各種本色的東西,從思想上和行為中擺脫了許多受到傳統觀念定義的價值,以適應“現代化”的要求,而如今,在這一個世紀中人們逐漸發現,西方世界的“荒原”未必是一種更適應中國文化發展的前景,所以,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開始回歸,并在“非遺”的牽動下,地域文化特色被廣泛地開掘出來,因此我們說,諸多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重新被命名為真正的民族精神。

深入到各式各樣的面塑制作現場和參與到分享這種文化的人群中來時文學藝術論文,由衷地被這種文化氣氛所感染,然而在關注這種地域文化財富的同時,許多進一步的思考和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首先是作為傳統文化工藝在時下生活中的現狀問題,這點作為展開討論與研究的前提,筆者在《晉南面塑文化的現狀研究》一文中概述了在今天我們的生活中能夠見到的面塑作品,臨汾與運城兩市多數縣市仍然接受在和應用面塑這種古老的禮俗方式。本文重點思考的是作為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遍認同及評價問題;與多數民間文化藝術共同面臨的保護與傳承的課題;作為能夠用來定義地域文化特色的面塑會走向什么樣的發展。

一、面塑在我們的認識中

在調研的過程中,當筆者走進面塑作坊介紹起自己的來歷和目的時,大多數情況下會被問起兩個主要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究竟是要在他們這里做什么工作?我會說我是學生,出于對山西傳統文化保護的想法,想對民間面塑做一些考察。那么“怎么考察?”我說就是對晉南兩地興盛面塑文化的地方進行記錄,簡單點說就是看什么地方有花饃,都有什么樣的,我會去看看。好,第二個問題就是“花饃有什么好看的?”我說這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如今都是省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很多大賽都有優秀的面塑作品,大家現在慢慢認識到面塑具有的藝術價值了,而且喜歡用它作禮物相互饋贈。而當我拿出相機進行全程拍攝時,他們還會懷疑我是不是記者。我只好又進一步地“濃縮”我的目的,說我是要寫論文的。在他們開始工作前,我會關注他們制作好的一些成品圖片、之前做好的插花配件、釘在墻上的價位表、密密麻麻的訂貨本、以及來訪的客人。直到動態過程開展時,他們會釋放開對我的疑問,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系列的工作,制作過程很忙碌很辛苦,他們總是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和變化,將他們手中的藝術品做到呵護備至怎么寫論文。我們的工作結束時,他們還會熱情高漲地關心其他地方的面塑是什么樣的,我會為此做簡單的說明,或者用相機展示,這個時候他們往往會對其他地方的面塑樣式進行各種頗具主觀色彩的評價。

這就是大多數面塑作坊主們對這項工藝的認識,然而對于那些積極地活躍在民間藝術各種賽事的具有文化體驗的民間藝人們則能夠從容地面對我們的工作。比如說一來到解云仙女士的家里,解阿姨便熱情地介紹她的各種工作和成績,她參加過多項國際國內的活動,出過國,上過電視,平日里也經常接受電視臺的采訪和政府頒發的榮譽,在她看來,“花饃”是一種藝術,她是我所采訪過的唯一一家以“面塑”為自己的產品命名的作坊,她認為面塑不僅是一種可食用的饋贈佳品,而且能夠滿足人們在精神上的欣賞與依靠,而她所做的是一項事業,是一種受到社會及文化界認可和支持的傳承工作。

由此呈示出在藝人一方的兩種對待面塑的看法文學藝術論文,現在再來看看我們的態度。這里所說的當然指普遍認同面塑這種事項的群體,基本上仍可以歸為兩種:一種認為,家中自制的面塑是為了節日所準備的一點“意思”和“花樣”,同時,在作坊里購買的面塑是一種買賣;另一種認為,面塑是可有可無的,即在需要一些慶典禮品做點綴的時候我們可以找到面塑的替代物。先看第一種,快速的生活節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簡化,而面塑制作剛好需要繁復的工序和具有特殊手藝的少數人,因此,人們自覺地規避了這種“麻煩”,只在必要時制作些簡易的品種以使得節日看起來有些節日味、為平日里總在重復的食品添上幾件的“稀罕物”。觀景除此之外更為便捷的就是購買,現在大多數的城市家庭對饅頭、面條、餅等都采用購買的形式了,更不用說節日里用的花糕和禮饃,很多饃店在節日里都會推出袋裝禮饃,像臨汾市過年可以很方便購買到的10個一袋裝的糕饃,鄉寧熱賣的30個一袋裝的棗花饃,已經打出品牌的店家還會推出精致的禮品盒。所以值得我們考慮的就是,當面塑作為一種流水線式的產品,它還能不能被視為一種藝術和文化。不僅如此,在多數婚禮或生日慶典上的面塑大部分都是用簡易、粗糙和明顯程式化的作品以應付這種親戚禮贈的習俗,這樣的作品也實難讓人們將其提高到“文化遺產”和“地域特色”的高度來認識。

第二種態度的起因更多的是由于在現在生活的氛圍中,同時可選擇的禮儀非常多,人們可以采用更多的更時尚的方式來表示對生活和親朋好友的心愿,因此面塑可以不被作為主流方式。還因為受到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食品的講究也只是豐富多彩的生活項目之一,人們更注重投資和享受其他的消費方式,使得面塑變得可有可無,變得可以被替代,到此依然沒有發揮到它的禮俗價值和特色文化功能。我們說“沒什么好的”、“買賣”、“應付”、“可取代”這些都不是能夠用來為一種非遺作解釋的態度,而如果我們大多數人對面塑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這樣的程度,那么它作為一種非遺和傳統文化的價值就會受到質疑。所以,我們需要繼續探討,這種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民俗事項輪到我們這一代時該做些什么。

二、面塑在我們的傳承中

每當我問起作坊主,他們的手藝都是從什么時候繼承下來的,像這樣做法和說法是什么時候就有的時,他們都會說“多少年都是這么個樣”,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年代開始傳的了。另外年輕的藝人會說,作坊本是家里長輩們創建的,所以自己的手藝就是這樣跟著學來的,不清楚更多的事情,這些就是樸實的百姓們對于面塑“傳承”的認識。然而他們口中所說的“從來都是這個樣”,也并不見得就是同一個模樣和同一種制作方法,事實上他們每天都在做各式各樣的調整與創新文學藝術論文,只是并沒有放大地去認識這個結果罷了。作為“非遺”的一個民間美術類別,面塑有它獨特的形式和技術層面上的特點,它要求傳承人具有精湛的技巧和具備富有創造力的專業素質,也就是說我們應當將它視為一種能夠代表相當水平的文化與藝術品來保護,而保護的落腳點是傳承,那么傳承什么?怎么樣傳承?這就談到了傳承這種事項和傳承人的問題。

俗話說熟能生巧,很多民間藝人都是在學習與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突破點,我們在今天依然能夠有幸了解到具備高水平的工藝技巧和審美鑒賞力的民間藝術家們,他們存在的作用不僅僅是讓其作品延續了本土信仰體系精髓,還賦予了面塑這種緣自傳統習俗的事物能夠用來闡釋時代精神和文化新意的現代魅力。在他們的努力下,我們一方面能夠從這些民間工藝品中了解到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到我們特殊的民族情緒表達,另一方面還能夠將它們融入到現在的世俗生活中來,成為能夠為這一方水土帶來精神認同的特產。優秀的面塑作品總在不斷地更新和提高,這也就是讓這些“活的藝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品位積極發生聯系、讓它們參與到我們的情感體驗中,在如今不少大賽中見到的面塑戲劇人物作品、“奧運”作品、“海寶”作品都在以時代的姿采進入人們的審美視野怎么寫論文。

事實上,傳承面塑工藝、傳承面塑文化與面塑傳承人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在傳承人上筆者認為,應當包括藝人傳承和民間傳承這兩方面,兩者雖然所肩負的傳承功能是不一樣的,但意義無疑同等重要。有突出貢獻的藝人即我們通常認定的“傳承人”,他們的傳承體現出國家與地方對這種文化事項的認可和對他們在這種精湛的傳統文化的生命延續及發展興旺上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努力的認證。而民間傳承,也就是在我們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此種文化習慣和情感載體,這樣的傳承則是能夠彰顯我們民族的傳統特色及讓人們“過精神意義上的生活”的表現,因為工藝精美者畢竟在少數,而且讓藝術參與到生活中來還需要依靠人們的普遍關懷和體驗。

三、面塑在我們的未來中

在以面食文化譽滿神州的三晉大地,面塑藝術有獨特的歷史淵源,從人類學角度上來說,面塑起源于祭祀犧牲的替代品,作為能夠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工藝技術,能工巧匠們尤其是婦女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許有很多人還會認為面塑不過是在普通的饅頭基礎上添加些配件和花飾,并不能進駐在高雅的藝術殿堂之中,但是如果你能真正走進面塑制作的工作現場,如果你能悉心記錄每一件作品的創造過程,如果你有機會見證未曾擁有任何設計知識作指導的藝人們能夠將瞬間想象物化成活靈活現的成品,如果你可以站在大量的面塑作品面前領略到這種真正的民風民俗,就不會不感嘆制作者們高妙精湛的審美趣味和賦予其中的獨特情感和智慧,相反又會覺得自己的經驗和學識是多么渺小,似曾掌握的全部理論和知識都會在此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我們一直在關心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若干年后這種文化事項還會不會存在,事實上經過了我們的現狀分析、理性認識和合理提議之后,能夠展示出一幅自信的圖景。羅丹有一句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關鍵看我們有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本文中沒有過多提及各種保護意義、保護立法、保護理論、傳承手段、市場分析等等文學藝術論文,只是重點在探討關于這種傳統藝術、活的藝術、世俗藝術、文化藝術我們需要用什么眼光來看待,真正的精神財富也許并不高遠,并不抽象,它可能就是瞬間給我們驚現、給我們提醒的那種集體文化意識,也就是說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和作為直接關乎面塑文化在未來的命運。

在具體的操作中,市場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盡管市場價值與文化定位在意義和結果上不可能等同,但市場依然是走向推廣和發展的積極的門戶。在我們這個內陸地區,我們這個典型的黃土地上,面食文化是可以被張揚的地域特色,尤其是作為華夏根祖文明發祥地的晉南地區,本土民間信仰與藝術表達形式應當廣泛地被重視、被欣賞,面對外來的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新事物,我們是否還在自慚形穢、還在為沒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好東西苦惱?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已經出現了一個良好的趨勢,特色產品、饋贈禮品及紀念品都反映出回歸傳統的傾向,這讓人看來古老同樣可以融入現代,傳統同樣可以走向時尚。當然在具體的技術層面和產業運營層面需要投入不懈的努力,精益求精地追求它的工藝品質,我們不怕沒有自己的好東西,就怕沒有能力推出自己的好東西。在此意義上,我們對晉南面塑的未來充滿信心,而不是讓它的姿容只留存我們的記憶中、讓它的涵義只維系在遠古闡釋中、讓它的魄力只限定在與節日禮俗的關聯中,面塑是活的,是能夠擺在眼前的,是要求走向明天的。

On the Protection and Passing down of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ZHANG Xiao-chen

[Abstract] As akind of traditional fork arts which illuminate national sentiment,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should be re-recognized widely. Thi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successor’smission, but also people’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sensus. In the trend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storation,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whichdefin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will have a bright prospect.

[Key words]

篇(7)

按目前的考證,絲綢之路長約7000公里,時間延續近1800年,在中國境內有豫、陜、甘、寧、青、新和閩、浙、粵等多個省區,在境外關系到十幾個國家,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文化線路之一。國家現已啟動了絲綢之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準備工作。我國文物局領導已和沿線國家交換意見并表示寧可占用我國每年僅有的一個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名額也在所不惜。2006年8月,在吐魯番舉辦了有關申報國家的國際協商會,并計劃在2009年1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包括至少兩個成員國的第一批申報文件,2009年秋季,接受咨詢機構的遺產申報評估,到2010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將會審議第一批申報文件??梢钥闯?,跨國聯合申遺工作已經在緊張有序地展開,申遺工作的進行和成功申報,將會進一步促進絲綢之路保護與研究利用的更快發展。

我們將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申報類型定位為“文化線路”, 這是一種新增的類型。起初,文化遺產分古跡、建筑群、遺址三種。1994年,在馬德里文化線路世界遺產專家會議上首次提出文化線路的概念,當時稱為遺產線路(heritage routes)。2003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在《操作指南》的修訂稿中加入了文化線路,將其與文化景觀、歷史城鎮、運河遺產等共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特殊類別。2005年,在西安召開的ICOMOS第十五屆大會,將文化線路列為討論的子議題。2006年,制定了《文化線路國際》草案。目前,許多國家正在積極研究獨立申報文化線路類遺產的方式和策略。

文化線路是跨地域或跨國家的,具有較大的尺度,足以對人類歷史和文化產生影響的文化遺產類型。在這線路上人口的流動或物資的交換引起文化的交流,它跨越很長的歷史階段,成為一種歷史現象,因此,它是一種動態的文化遺產。

文化線路包括三項元素。第一是自然元素,指沿途的山川形勝,是文化線路的載體,是研究文化線路諸多面內容的環境背景。第二是有形元素,指通常所說的各種不可移動文物,包括文物建筑、工程設施、城市鄉村等;也包括可移動文物,如歷史文獻和反映民族、文化交流的其他各類物品,這些是承托和反映文化線路價值的基礎。第三是無形元素,文化線路涉及到許多國家、地區和民族,他們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傳統及生活方式,這些無形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反映著文化線路的特征,有著與其他類型文化遺產不同的獨特價值。

文化線路要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認識,它的整體價值大于各個部分價值之和。文化線路的完整性并不是要求某遺跡、遺址全部保存下來,而是可以由物質形式或物質與非物質的混合形式來完整表現。比起其他類型的文化遺產,文化線路的無形元素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它和有形元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可以幫助認識物質遺存的價值,另一方面,可以顯示物質遺存間的聯系。比如沿絲綢之路傳播的音樂、飲食、服裝、文字和宗教等文化習俗,證實了其間的文化交流,也可以證明它在線路上的物質載體雖已缺失卻的確曾經存在過。

文化線路是多維的復合系統,需從綜合跨學科的角度認識遺產的價值,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它是認識遺產的一種新方法。各處遺產單獨評估,其普遍的價值可能尚不突出,但以線路作為紐帶從整體上分析,就會發現其價值和意義。以線路統一文化意義對沿線物質遺存進行整合,使看似不完整的、孤立的遺產顯現了整體的價值。正是這樣,我們才對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充滿信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人妻 校园 激情 另类|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网|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色婷婷综合和线在线|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av东京 | 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 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 黑人巨茎大战中国美女|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蜜桃网| av成人午夜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麻花传媒68xxx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av高清中文字幕| 日本亲近相奷中文字幕| 蜜臀av在线播放|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夜夜曰天天天天拍国产| 体验区试看120秒啪啪免费| 18禁美女裸体网站无遮挡|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人妻天天av|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大陆少妇xxxx做受|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аⅴ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韩国| 极品少妇被黑人白浆直流| 浪货趴办公桌~h揉秘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