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5:56: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典文學評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文學的評論界越來越多的學者更加的將目光投到了后殖民地英語文學評論上面,這里的原因可以看出是由于原先的歐洲的殖民地,后殖民地英語文學還加上了英語文學的內容,對應的對于后殖民地英語文學的評論往往更多的是關注到了這個時期的歷史和時代的背景。較多的文學評論家在關注后殖民地英語文學的時候,努力想要得到的內容就是了解這些作家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中,這種殖民地式的歷史給他們帶來了什么,是什么促使他們進行殖民地英語文學創作的動力來源。本文就后殖民地英語文學評論進行解讀,以期 能夠給予當前的后殖民地英語文學評論帶來新的見解。
一、后殖民地英語文學的創作思路
對于后殖民地英語文學來說,要想了解后殖民地英語文學創作的思路,就需要了解這些生活在殖民地生活中人們的切身的生活,這些生活在殖民地中的人們自身的自由往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是自己的本民族的語言都受到了管制。不得不看出這些后殖民地英語文學創作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都是英語,這種英語的創作的思路往往就是一種奴役化的象征。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講著非本民族語言的人們往往更加的關注的是自身的生存的境遇的變化。他們渴望自己的地位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時在這種社會的背景下不斷的需求自身命運的改變。后殖民地英語文學的創作思路往往都是生活在殖民地中的人們內心深處一種渴望得到自由的呼喚。他們渴望自己能夠通過這種文學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感受書寫出來,讓人們能夠知道他們內心的感受,同時能夠了解這種內心感受背后的內容。可以說,后殖民地英語的創作思路是一種對于正義力量的呼喊,同時也是對于一種未來生活的切身感受的體驗。后殖民地英語文學的出現就是對以往的那種以白人文學為中心的世界文學經典的挑戰,后殖民地英語文學的出現往往就是為了構建這個世界上對于英語文學地位的挑戰,不斷地去完善和改變當前殖民地英語文學變革的一個最好的
辦法。
二、正確的解讀后殖民地英語文學評論
當前學術界對于后殖民地英語文學進行評論的過程中,往往更多的關注的重點就是那種對于民族和文化的身份的認同,同時更多的是為了能夠將這種文學的關注點停留在了對于英語這種語言環境的利用上面。同時對于這種后殖民地英語文學評論的關注點更多的站到了,同情被殖民者的角度上來進行解讀,所以說,當人們提起后殖民地英語文學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于這種文學內容的一種同情之心。但是恰恰是這種同情之心的背后,影響到了人們對于后殖民地文學的一種客觀、公正的認識。可以看出的是,伴隨著對于后殖民主義理論的討論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后殖民文學也越來越受到了文學界和學術界的重視,從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以來就可以看到有奈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德雷克·沃爾科特(Derek . Coetzee)等后殖民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戈迪默的獲獎是因為她“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復雜的人際與社會關系,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沃爾科特的文學成就則體現于“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啟發性和廣闊的歷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果”;奈保爾的“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而庫切的作品則“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探索了人性的奧秘。
可以看出來人們對于后殖民地英語文學得關注程度,逐漸地提升起來,這種不斷提升的后殖民地英語文學使得他們能夠多方位、多角度的去看待這個世界的發展,讓人們在看到不斷發展變化的世界格局改變的同時認識到這個世界的變化。以往的英語文學往往都是以白人為中心的文學創作源泉,這里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只有不斷地將這種白人文學占據主導地位的格局打破,才能夠有效地提升世界文學創作的不斷改觀,可以將整個世界的體系按照多元文化格局的情況開展下去。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后殖民地英語文學為開創一個真正的多元一體的世界文學的經典,搭建好了一個有利的平臺,這對于從事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創作和研究的學者和專家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這種財富的背后就是后殖民文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所以說,對于后殖民地英語文學評論的解讀應該站在更加客觀、公正的角度上進行有效的認識,讓人們能夠在世界格局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中,特別是殖民主義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讓人們對于后殖民地英語文學能夠有一個更加積極地認識。
中國賴希-拉尼茨基無疑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評論家,無論欽佩他的人還是反對他的人,都不能缺失對他的依賴,有位作家的話很有代表性:“他評論我,故我在。”賴希-拉尼茨基的成功一方面源于他對德國文學發自心底的愛,另一方面源于他淵博的文學知識。一位文學評論家應該非常熟悉本國和相關的外國文學史,同時還要對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藝術、音樂等有較好的素養。他博聞強記,對德國文學重要作家的作品爛熟于心,能隨時隨地引用作家和評論家的著作來說明觀點。他只寫文學評論,他的知識結構建立在對德國啟蒙主義、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等文學流派的兼收并蓄,對萊辛、歌德、海涅等代表作家的悉心研讀之上。在文學評論方面,他以萊辛為榜樣,堅持文學和文學批評都應體現出健康的理智和道德,具體說就是注重文學的三種功能:哲學的、教育的和娛樂的。賴希-拉尼茨基尤其強調娛樂的功能。他認為,文學的娛樂功能不排斥前兩種功能,而且恰恰是更好地發揮它們。
批評家就像羅馬神話中守護門戶的兩面神,一方面是肯定、促進和幫助,另一方面是批評、阻攔和消除。為達此目的,首先要求觀點鮮明。賴希-拉尼茨基素以直言不諱且措辭尖銳、犀利聞名。他重視優秀文學傳統的傳承,認為讓作家和讀者了解歷代德國文學的成就,對于促進文學健康發展十分有益。賴希-拉尼茨基視研究、闡釋和介紹文學傳統為批評家的重要職責,也是完善批評家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提高理論水平之必須。他對歷代經典作家的研究和闡釋,促進了德國文學和文學批評堅持以人性和人道主義為底線的價值標準。第二,他促進文學大踏步走向受眾。賴希-拉尼茨基極大改變了德國文學評論的面貌,使它成為具有清新話語風格的、充滿思辨激情的、富有挑戰和論戰精神的文學批評,是既不媚俗跟風又讓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學批評。這使德國文學史上的好書又逐漸引起人們的興趣,完全商業化的書逐年減少,有利于年輕人加深對德國優秀傳統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中國
轉貼于中國
自90年代以后,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在我國廣泛應用以來,各種文學網站也如雨后春筍般的陸續的建立起來,網絡文學空前繁盛。“網絡”這個特殊的存在讓所有的“聲音”、“文字”都有了一個平等的、公平的、自由的發表機會,使得文學逾越了被“精英”和“權威”掌控的文學話語權,盡管網絡文學繁榮發展的背后還有著作品良莠不齊、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但是它的興起讓原本神圣的文學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壇,打破了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在網絡文學中的評論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來,文學人類學對于業界的人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經過20多年的研究實踐,文學人類學已經成為我國當代研究突出的成績之一。而在知識全球化的今天,傳統文學已經毋庸置疑的遭到了巨大的威脅,就是網絡文學。現代傳媒的革命性發展,網絡文學應運而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學就坐以待斃,葉舒憲先生曾經在其著作中提到,從人類學的角度開啟在知識全球化階段文學研究的空間和美好前景,本文就討論了現今文學人類學在網絡文學評論中的重要性。
一、文學人類學和網絡文學
1.文學人類學
文學人類學即從文學與人類學兩大學科的相關與互動著眼,是首次系統地專門研討文學與人類學的跨學科關系的理論專題,是文學和人類學兩種學科的邊緣交叉性科目。顧名思義,它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從文學視野來研究人類學,用文學來充實人類學;二是從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文學;自1970年以后,隨著全球知識化的發展,從文化背景著眼,考察文學,或者考察文化現象等都成為文學人類學的范疇。事實上,我國的文學人類學盡管已經有所發展,但是依舊處于起步階段,其所面臨的問題和課題都很多。由于我國研究文學人類學的學者都沒有受過系統的訓練,因此造成知識結構失衡、理論知識不全面。
2.網絡文學
實際上,網絡文學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定義,其簡單說就是基于互聯網的一種文學方式。但是很多專家對于網絡文學還存在著質疑的態度,他們認為這種文學根本不是文學,本體空置、主體缺省、空間虛擬,根本不符合“文學”的規范。然而,這種質疑并沒有阻止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自1995年我國出現本土的網絡文學網站,十幾年了已經達近千個,發表原創作品約8億多。網絡文學的存在表明,傳統的文學經過互聯網的這種特殊媒介的傳播,在一定階段內影響了很多人的寫作和閱讀習慣,從一個新的角度、視野給人們提供了全面認識文學的機會,包括文學的功能、本質等等。
二、網絡文學評論的局限性
盡管網絡文學蓬勃發展,但是文學界對這一新興的文學方式卻態度冷淡,并不十分熱衷。文學評論界一邊哀嘆傳統文學生不逢時、日漸衰敗,另一邊卻對被稱為“文化快餐”的網絡文學嗤之以鼻,不予評論,即使評論,也僅從文學的角度對其百般刁難,將其與傳統文學進行比較,并且不重視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所處的大環境、階段不同,只一味的指責網絡文學其中的膚淺和浮躁。然而,網絡文學并不是全無經典的作品,必須要經歷過時間的沉淀才能成就經典,并且還要看某個階段的文學特點。例如,陶淵明的詩作在當時根據評論標準《詩品》僅列二流作品,莫扎特的音樂也僅僅是流行,并未到廣為傳播的境地。以此來看,網絡文學盡管發展迅速,但實際僅十余年間,某些專家就斷定其不會出現經典還言之過早。有些評論也只是一邊倒,認為網絡文學不屬真正文學的范疇,但是并不能這樣簡單的就將其否定為非文學。李敖稱其為廁所文學,陳村稱其為卡拉ok,更有甚者說其是文字泡沫。但是其實網絡文學跟傳統的文學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區別只是其的方式不一樣,傳播的方式不一樣,都是為讀者提供閱讀素材,很多的網絡文學,都是在網下寫好了傳至網絡上的,即網絡只是文學的表現工具;另一方面就是筆者可以不用擔負過多的重任和局限于身份,超越名利進行自由寫作。拘泥于現有的角度對網絡文學做出種種的否定和否決,更多的是對新事物的恐懼和對舊事物要消逝的擔憂,更顯示出網絡文學評論的主觀的、人為的視野的狹隘。
三、文學人類學在網絡文學評論中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網絡文學而言,文學界對網絡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其與傳統文學進行比較,從而總結其創作特點及文本特征;二是對其創作現狀進行文學價值評定,分析其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預測;再者就是探討網絡文學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網絡文學的興起,正是文學傳統與革命的差異的體現,表明我們的文化正在發生著變遷。因此,對于網絡文學進行評論時應當考慮文化、文學所處的大環境,應該站在人、人類的高度來研究和評論網絡文學。文學人類學就是從人類的高度上認識和評論網絡文學的。
無論是從文學的視野看人類還是從人類的角度看文學,都必須要對人類和文學有著透徹的研究。而我國的文學研究方面著重于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甚至少數民族及外國的文學,基本沒有網絡文學,這是一種變相的歧視。不可否認上述文學都有著讓人們探索的淵源,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同樣的,網絡文學同樣能夠成為人們研究現代的文學特點、狀態和文化變革的重要對象。
據可考證的文獻記載,我國文學最開始的傳播方式是人們文學人類學在網絡文學評論中的重要性司 娟(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商丘476000)摘 要:文學人類學真實的把握了人類學與文學、知識全球化的關系,從人類學和文學的相互作用方面入手,解析了自20世紀以后文相互用口、用手、用肢體來傳播,直至五千年前傳說中的倉頡造出文字,才有了現在所謂的傳統文學,如果稍稍的深入研究一下網絡文學,就會發現,現代的網絡文學似乎在某種意義上回歸了最初的傳播方式的特點,自由——每個人都有話語權,超越了權利和名利。那么,這是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返璞歸真呢?研究網絡文學是一種對文學的重視,是對于我們自身所處的文化大環境下的“自視”,這明顯要比“后視”和“他視”更為重要。首先,網絡文學雖然傳播廣泛、速度快,但是由于其發表方便,量大,很容易也會像最初的口頭傳播一樣消逝在網絡的海洋里。及時的對它進行現行研究,肯定要比它成為歷史時像現在對甲骨文的研究一樣要容易的多的多,并且更能從研究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了解到我國文化的變遷和革命。#p#分頁標題#e#
其次,只有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夠堅持比較文學的人類學的基本原則。正確的認識我國的文學、文化,才能夠尊重其他的文化,欣賞其他的文化,才能夠有真正的文化自由;再次,只有正確的自視,才能夠在全球知識化的趨勢下保證我國的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蝕。從人類學的高度出發,我們需要重視的不僅僅是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影響,還要看到其潛在的文化侵蝕和文化殖民。在全球知識化的今天,我們必須和其他文化進行交流,但是只輸入不輸出,那么早晚有一天,我們所為之驕傲的文化會徹底的化為虛無。在研究網絡文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較為直觀的看到文學上對文化變遷的實際反映。專家們認為庸俗的例如拯救世界或者拯救人類的英雄小說,雖然比較落入俗套,但是其中的不同情節卻反映出了儒家文化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換句話說就是體現出了在不同時代的社會特點和人性特點。這個簡單的例子表明,運用人類學的視野能夠看到更多深層次的含義,能夠以更公正、更寬容的態度對待網絡文學,對其進行評論、研究。
關鍵詞:網絡文學治療;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文學治療原理
文學治療是指被療者主動參與文學創作或文學欣賞等審美實踐活動,緩解或消除自身心理壓力或偏差,解決心理困擾,從而有效恢復內在精神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身心健康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1]文學治療之所以能產生效能,可以從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去理解。春山茂雄開創了文學治療生理層面的新理念。他 的《腦內革命》一書中指出,“與打針吃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西醫相對而言,冥想才是東方醫學的中心思想。根據這一理論,針灸也好,氣功也好,這些 東方醫療的手段和冥想一樣,都能促進大腦分泌一種叫‘腦內嗎啡’的荷爾蒙。、”[2]春山茂雄所言的“冥想”,即文學想象,在文學創作或文學欣賞中,作者或讀者主動而充分的發揮其想象力,領悟和解讀作品的內蘊和真諦,融入到文本構建的情感氛圍和藝術世界里,獲得審美愉悅,從而達到身心和諧的狀況。
從心理層面講,文學活動(創作或閱讀等)之所以產生心理治療的效能,是因為它能滿足人類的某種特殊的心理需求。葉舒憲認為文學活動能滿足人類的五種需要:一是符號(語言)游戲的需要;二是幻想補償的需要;三是排解釋放壓抑的需要;四是自我確定的需要;五是自我陶醉的需要。[3]任何個體都具有以上五方面的內在精神需要,如果其中某一種或某幾種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人的精神生態系統就會陷入失衡的狀態,其外化表征就是某種精神疾患或精神障礙。
二、網絡文學治療的可能性及實現形式
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獄: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中指出:印刷媒介易形成社會場景之間的隔離,從而促成知識的壟斷和權威的得勢;電子媒介則傾向于打破隔離,融合社會場景,從而模糊角色,消解權威。[4]這個論斷指出新舊兩種媒介形態的差異:印刷媒介具有權威性、強制性,而電子媒介具有自由性、平等性等新特性。首先,網絡文學具有宣泄性。傳統文學創作自由有一定的限度,深受審查、編輯、出版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制約;而網絡文學創作自由度被空前放大,由于網絡寫作的身份具有隱匿性,網絡可以擺脫現實顧慮,暢所欲言,將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擺脫現實壓力,實現心理宣泄。其次,網絡文學具有顛覆性。網絡世界里,大學生可以大膽地顛覆現存社會的一切,如結構權威,粉碎專制,打破壟斷,消解崇高,嘲笑經典等,并在此基礎上重構自己理想的虛擬圖景,對現實規范顛覆,達到心理宣泄。再次,網絡文學具有大眾性。網絡文學以其豐富的信息資源,自由、平等、民主的話語立場召喚者大學生的參與。
網絡文學治療有三種實現形式:網絡文學閱讀治療、網絡文學評論治療、網絡文學創作治療。
1.網絡文學閱讀治療
傳統文學文本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等特點,讀者在閱讀時處于被動的地位。傳統印刷文學渠道不暢,讀者只能單向度地聆聽人們布道式的獨白,無法發出自己的話語聲音,自由、平等對話精神嚴重缺失,讀者在壓抑氛圍中被動的接受文本,以崇肅的心態閱讀“經典”作品,并以主流意識形態審美標準欣賞和詮釋作品,不敢越雷池一步,讀者的想象力不能充分發揮,情感不能有效釋放,壓抑不能有效緩解,文學治療的效果不佳。
與之相反,網絡文學活動呈現出另一種新景觀。網絡文學文本常處于未完成或開放狀態,強烈召喚者讀者的參與。網絡文學作品呈現出狂歡化本質,權威被顛覆,精英被驅逐,主流意識被稀釋,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眾聲喧嘩”與“雜語共生”。網絡這種以強烈共鳴形態呈現的讀者與文本或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深度交流與對話,以相互的身份和美學認同為對話基準和溝通介質,使讀者能真正融入文本的審美世界和情感之中,并借著想象力的翅膀在其中自由的翱翔,迷醉于文本營構的理想王國中,使讀者在非理想的現實中未能實現的愿望得到滿足,郁積的負面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和宣泄,緊張和壓抑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減輕,從而有效的實現文學治療。
2.網絡文學評論治療
在文本接受和審美過程中,讀者往往產生喜怒哀樂等復雜感情,或臧或否的評價,這些情愫和評價在讀者內心積聚到一定程度,讀者便會產生表達的沖動和欲望。網絡平臺為讀者的審美評判與價值判斷書寫、感情宣泄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網絡文學評論與傳統文學評論相差甚遠。一方面,網絡文學評論打破了傳統寫作范式,不拘一格,作者可以盡情揮灑,率性而為,不限字數,不限篇幅,不拘文本格式,不忌粗淺直白,不追求完整。另一方面,網絡身份具有虛擬性和隱匿性,評論者在進行文學評論時可以放言無忌,直抒胸臆,不必如傳統文學評論中因為種種社會和文化禁忌而有所保留有所壓抑的、曲折隱晦的表情達意。
3.網絡文學創作治療
網絡文學創作的“零門檻”性質,使大學生有機會參與文學創作。網絡的自由、民主、公平和無等級性原則,以及文學創作的“投稿、編輯、、征訂、出版等環節上的一系列關卡、阻礙在網絡上統統土崩瓦解”而且,具有后現代色彩的網絡改變了傳統文學追求永恒、崇高的文學價值觀和文學審美觀,不在刻意追求思想深度和審美高度。審美價值標準由精英化向平民化傾斜:“文學不在追求神圣、超越、超高之類的價值滿足,而沉浸在世俗的價值歡樂之中” 大眾不在需要靈魂的震動和真理,相反,娛樂性、游戲化、平面化的文學更易被大學生接受。因此,網絡文學調動了大學生的文學創作熱情,可以盡情釋放被壓抑的創作欲望。大學生能夠廣泛參與網絡文學創作,是傳統文學治療的一種拓寬。
三、網絡文學治療的優越性
網絡文學治療相對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有如下優勢:首先,網絡文學治療具有大眾性,其適用于大規模的、群體性的心理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網絡文學能契合絕大多數大學生的餓審美心理,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滿足大學生的心理要求,因而更能吸引大學生的參與。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易產生共鳴,網絡文學的“無等級性”、“宣泄性”、“顛覆性”、“大眾性”等特性,使得大學生對網絡文學情有獨鐘。
其次是網絡文學治療具有便利性。大學生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適合自己治療的手段和方式(或欣賞或創作或評論網絡文學作品),最終達到緩解或治療心理疾患的目的。只要學生懂得心理治療的益處,了解網絡文學心理治療的方法,大學生便可以以個人為單位自行治療。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對網絡文學治療這一新事物要予以高度重視與關注,進一步優化網絡文學治療的環境,有針對性地收集和整理盡可能多的優秀文學網站,為學生構建一個更為溫馨和諧的網絡文學治療平臺。
參考文獻:
[1] 曾洪偉.文學治療的新階段與新景觀[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79.
[2] 葉舒憲.文學治療的原理及實踐[J].文藝研究,1998(6):84.
>> 當代網絡音樂的困境與突破 《茶館》的當代困境 初中詩歌教學的困境及對策 詩歌藝術的“突圍”與困境 當代大學生網絡媒介接觸的現實困境與對策淺析 當代中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特征、困境與出路 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價值困境探析 《詩經》:經典詩歌的當代闡釋 當代詩歌的都市文化觀照 當代詩歌的生命意識探究 現當代詩歌的非詩化傾向 網絡詩歌背后的悲哀 網絡背景下當代高職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困境及提升路徑探究 淺談當代哲學面臨的困境 當代中國話劇的困境 當代學校道德教育的困境 “孝”文化的當代困境 當代廣告傳播的困境與突圍 當代時評的困境與出路 略論當代青年的信仰困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③詩歌周刊第39期 .
④張清華.“好日子就要來了”么――世紀初的詩歌觀察【J】.當代作家評論2002,(02),23-25.
[參考文獻]
[1]王秀梅.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于洋,湯愛麗,李俊.網絡文學的自由境界【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3]譚五昌中國作家網中國新詩狀況述評 1999-2005.
[4]馬凌,蔣蕾.媒介化社會與當代中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趙家壁.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輯【M】.上海:上海良友,1935.
[6]吳思敬.新媒體與當代詩歌創作[J].河南社會科學, 2004, (01).
[7]沈奇.中國詩歌:世紀末論證與反思[J]. 東方文化, 2000,(05).
1、斗爭的生活使你干練,苦悶的煎熬使你醇化;這是時代要造成青年為能擔負歷史使命的兩件法寶。
2、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是春暉,給別人以溫暖。在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應該如此。朋友之間,待之以誠,肝膽相照,不就是相互照耀,相互溫暖嗎?
3、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
4、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
5、我覺得消除苦痛的唯一的方法是在從根本上消滅痛苦的來源。如果想借一件旁的東西以為慰安而仍讓痛苦之根存在,那就好像是喝酒圖一個醉,暫時把苦痛忘卻而已。
6、過去的,讓它過去,永遠不要回顧;未來的,等來了時再說,不要空想;我們只抓住了現在,用我們現在的理想,做我們所應該做的。
7、在命運的網里,人們的努力是不一定有怎樣多的成效如所預期。可是這命運觀又和自然派的命運論有些不同。這命運觀里很含著奮斗不懈的精神。
8、命運,不過是失敗者無聊的,不過是懦怯者的解嘲。人們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來決定。
9、青年!你們背上的擔子是一天重似一天,你們的生命之火應向改造社會那條路上燃燒,決不可向虛幻的享樂道上燃燒。
10、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
11、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12、只有不幸而生于富貴之家被捧在學里,含在嘴做活寶見烘軟了骨頭的現代青年,才是很不幸地只配在歷史的大輪子下被碾成肉呢!
茅盾簡介:
這部小說自1813年發表至今,一直在文壇中長盛不衰。在影像藝術發展史中,從1938年到2005年這部小說被各國藝術家翻拍達十余次,其中,更以1940年的好萊塢版本電影、1980年英國BBC電視劇、1995年英國BBC電視劇和2005年的英國電影最為著名。這部文學經典一再地被編劇和導演搬上銀幕和熒屏,不僅因為它生動再現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狀態下的英國鄉鎮世態和人物形象,也在于作者以獨到的文學語言和手法,既傳達出了文學藝術的獨特感染力,也巧妙配合了電影藝術的表達手法,從而讓《傲慢與偏見》的文學表達和影像表達都充滿了獨特的語言特色與藝術魅力。
德國戲劇家萊辛在《拉奧孔》里,把藝術分為兩類:詩(文學藝術)和繪畫(造型藝術),前者為時間藝術,后者為空間藝術。詩可以把一個場面分解為若干點(句、詞、字)和音節,在時間上展開,在空間里成點。而空間藝術可以將一個場面同時拖出,在空間中展開,在時間上成點。而“混淆詩與畫的界限將會導致詩與畫迷失各自的本性。”[1]進入20世紀,電影的出現解決了這個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界限問題,它在時空上同時充分展開,克服了文學在空間方面和繪畫在時間方面的缺陷,兼有詩和造型的表現力,影視語言也由此被稱為文本結構和音畫系統的結合體,是所有影視作品的敘說工具。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為文學的一種形式,小說的創造直接受到語言的影響。小說中的文學語言能夠在讀者腦海中形成畫面,通過語言讓讀者對一個具體場景或人物產生抽象概念。這種由想象力構成的思維圖景是發散的、不確定的,不同讀者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偏好所構造出的場景和人物都是不一樣的。這種文學語言的塑造為讀者帶來了想象力上的豐富空間,能夠營造出深邃而美妙的藝術體驗。而電影語言是以空間形式呈現的語言,是電影藝術在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統稱,參與畫面形象創造的表演、場景、色彩、服裝、念白、音樂、音響效果、攝影效果等,都在構成特殊的電影語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傲慢與偏見》各個電影版本在影視形象上不斷創造、不斷出新,體現出影視藝術表達的杰出效果;其作品文本久久深入人心,但又以獨特的表達方式為影視創作提供了發揮空間和轉化余地。兩者互為影響,交相輝映,各自表現出獨具自身特色的藝術魅力。
一、《傲慢與偏見》的影視表達語言特色
電影作為一種空間藝術,要在有限的時間長度中為觀眾帶來一整套的藝術體驗,它需要將故事情節與人物個性更快更直接地展示給觀眾。這種限制性決定了電影的語言更為緊湊、簡潔、口語化,更多以對話和畫面構成。 雖然人物心理的描寫很難在鏡頭前直接表述出來,但觀眾可以更直觀地領會到人物和場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博德威斯特爾曾對同一文化中的人在對話中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進行研究,其中,包括目光、表情、衣著、人體姿態、面部表情、身體距離等在內的表達方式都可以被歸為非言語行為,這類語言“在人類交際行為中占據約70%的分量”[2]。與文學語言不同,影視語言表達的優勢在于對非言語行為的強烈凸顯,影視語言非凡的表演效果和音響效果,往往能從側面彰顯出人物的心理個性,在對《傲慢與偏見》的影視改編中,這一點分外明顯。
電影語言在對原著的表現上,既要注重對原著的外在風格和內在靈魂的契合,也要對原著故事內容和場景進行改編取舍,以取得符合電影語言特點的更好的表達效果。這一點從1940年美國版《傲慢與偏見》和1995英國BBC版對原著的處理上可以略見一斑。1940版的《傲慢與偏見》,是好萊塢類型片式的制作,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傾向與發揮;而1995版BBC的《傲慢與偏見》是公認最接近原著、細節改動最少的版本,兩者的影視表達特色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二、《傲慢與偏見》的文學表達語言特色
優秀的文學作者,向來可以嫻熟地運用文字來促進情節發展,文學語言獨具的文學藝術、修辭技巧、優美的韻律和深遠的所指都是其獨特的表達特色。文學語言以時間為軸線展開的特點,又決定了它能為讀者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也為影視作品的改編提供了更大的發揮余地。在《傲慢與偏見》中,作者使用的一些個人特色的文字表達方式,為這部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時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使它既能保留18世紀的時代特色,同時也折射出了新時代的藝術審美品位,“小說 《傲慢與偏見》在描寫人物和景物方面缺乏具體性,敘事時運用無所不知的視點,故事幾乎完全依靠對話來推動情節發展,顯示人物性格。”[3]
首先,小說幾乎完全依靠對話來推動情節發展、顯示人物性格,這很適宜于影視語言的表達特點。小說開篇,我們首先讀到班納特夫婦的對話,然后伊麗莎白插話,幾個姐妹依次登場聊天,交代班納特先生和彬格萊的互訪,然后第一次舞會上彬格萊和達西及親眷們出場,舞會次日盧卡斯一家拜訪……這一過程中,對話一直貫穿著整個發展情節和人物行動,這和影視語言中以對白來推動故事的表達形式如出一轍。作者擅長描寫人物的對話,能夠巧妙利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營造各種氣氛,推動情節發展。她筆下的人物對話,既富有戲劇張力,可以生動描繪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沖突,又是產生幽默效果的主要手段。
其次,在描寫人物和景物上,《傲慢與偏見》是非常缺乏具體性的。例如,人物的外形描述上很少有具體的體貌特征,也幾乎從不描寫人物的質地、顏色和樣式;羅辛斯、彭伯利等幾處住宅和居所,也是匆匆一筆帶過,對其他景物環境也從未下過心力仔細呈現。《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的銳利筆觸和精巧錘煉,幾乎全部放在了小說人物個性特點的塑造上。因此,盡管細節描寫籠統,但小說還是能夠給人不可磨滅的印象。這種表達特點也給影視作品的編劇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使《傲慢與偏見》在熒幕上的表現總是比在古典基礎上帶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最后,《傲慢與偏見》采用了全知的敘事視角。小說一開頭,以全知視角走進內瑟菲爾德花園,聽見班納特夫婦的對話。女主角伊麗莎白第二章出場,全書就以伊麗莎白的感受為主要視角,然而并非單一視角。伊麗莎白的聰敏機智,膽識,遠見和強烈的自尊心,這些特點也是通過其他人的視角和感受來認知的。這種敘事視角和電影的敘述視角是統一的。
從文學和電影的關系來看,文學給電影提供了豐厚的內容土壤,電影則賦予文學以新的生命和表現形式。一部具有經典價值的小說可以被多次翻拍,一部成功的電影往往引發小說的重新暢銷。《傲慢與偏見》既是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也是成功的電影藝術作品。除了內容與主題的經典性,《傲慢與偏見》的上述特點使它歷久彌新,成為被翻拍次數最多的文學經典之一,也使它在翻拍過程中一直推陳出新,不斷給原著讀者和電影觀眾以驚喜。
三、結語
簡·奧斯汀的作品200多年來歷久不衰,受到后世的極大贊譽。英國著名文學家和評論家基布爾(T.T.Kebble)說“簡·奧斯汀是一位喜劇藝術家”,并認為她“在純粹喜劇藝術方面僅次于莎士比亞”。愛爾蘭文學家、文學評論家弗蘭克·奧康瑙爾(Rrank O’Connor)認為奧斯汀是位“最杰出的道德家,她總是通過小說來教育讀者,而且她教導的方式是謹慎而周到的。她在小說中從不說教,而總是寓教于諷,寓教于樂,讓讀者從作品那些滑稽可笑人物的自相矛盾、荒謬可笑的言談舉止和適得其反的行為中得到樂趣與啟迪”。
英國小說家毛姆對《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的贊譽極高,他相信“廣大讀者已經認定《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杰作,我認為他們的評價是很中肯的。使一部作品成為經典名著的,不是評論家們的交口贊譽、教授們的闡述研究、用作學校里的教科書,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眾多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悅,受到啟迪,深受教益。我個人認為,《傲慢與偏見》總體來說,是所有小說中最令人滿意的一部作品”[4]。同時,由于作者獨到的文學表達手法使作品為電影藝術的改編與重塑也留下了極大的發揮空間,從而使這部作品的影像表達也充滿了獨特藝術魅力。20世紀以來,《傲慢與偏見》幾個版本的重要影視作品翻拍同樣贏得了高度的評價與口碑,成為各個年代的電影藝術經典。
[參考文獻]
[1] 陳定家.拉奧孔導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67.
[2] 王勇.淺談非言語行為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7(03).
[3] [美]喬治·布魯斯東.《傲慢與偏見》——從小說到電影[J].世界電影,1979(01).
[4] [英]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0:3.